时间:2022-04-14 22:04: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专毕业生个人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抓好入学之初的就业指导
当学生满怀希望和幻想进了中专,毕业离他们似乎还很遥远,对于就业,他们的概念还很模糊。因此,入学就业指导是在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指明方向。它成为学生培养就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首要环节。我认为这时关于他们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去掉独生子女的优越感
现在中专生中,独生子女非常多,很多人吃苦精神不够,娇气重,没有上进心。应该教育学生认清现在的严峻形势,使他们一入学就铺下身子努力学习,认识到日后的就业严峻性,去掉这些独生子女的优越感,自我施压,学好扎实的专业知识,为日后就业打好思想和知识基础。
(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中专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定型,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很多学生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一些人自我评价过高。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期望值过高,希望老师和同学赞扬他,但缺少承受挫折打击的心理准备。另一些人自我评价过低。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容易消极应付,甚至自暴自弃。这两种学生择业时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往往在机遇面前贻误时机。因此,应教育学生在刚入学就消除对自身的错误认识,纠正偏差,从而立志学习、奋发向上,增强自己以后的就业竞争力。
二、加强平时的就业指导
要认识到就业指导并不仅仅是毕业班的事,平时的就业指导教育是增强中专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不能等到毕业前夕才临时抱佛脚。在重要又短暂的中专学习生活里,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对学生进行就业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广博的文化素质
现在的中专生都是没有任何门槛就直接报读的,多数学生文化底子薄,综合素质比较差。而当代社会需要知识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因此中专生不仅要掌握精深的本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修养。学校可以通过练字、演讲、文化知识竞赛和读书等活动,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写作能力,为他们拓宽就业渠道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他们在将来就业时,才不会失去许多宝贵的发展途径和时机,为就业竞争赢得先机。
(二)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
中专生是求职队伍中的弱势群体,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变化,新事物新观念的不断涌现,都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增强就业竞争力,以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需要。因此,在平时的教育中,必须加强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坚毅的性格和执着的精神,勇敢地面对就业风险。
(三)增强负责的敬业精神
事业心、责任感是敬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才和就业有着重要的影响。责任感是学生成才过程中稳定而持久的内在动力的源泉,是学生从业成功的基石。恒心、毅力和自控力是学生成才和就业成功的保障。只有具备负责的敬业精神,学生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才不会退缩或放弃,在外界诱惑面前才不会见异思迁、朝三暮四、浅尝辄止。
三、抓紧毕业前的就业指导
临近毕业,学生即将踏上社会,心态复杂。他们不太清楚人才市场的供需和竞争情况,也不十分明白哪里才是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和用武之地。因此,一定要抓紧学生毕业前的这段时间,做好就业指导,引导他们端正就业思想,增强就业竞争力,迈好关系其一生的重要一步。我觉得应该教育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脚踏实地,降低期望值
一些毕业生择业时,只想着大型企业单位,对小企业看都不看,不找到好单位就不就业,找到好单位就干一辈子,还有些学生一味地追求高薪、舒适而又无风险的工作。针对中专毕业生这些落后观念,要教育他们在毕业前择业降低期望值,先找一个能够维持生活的工作从业,并在岗位上打造自己,艰苦奋斗,待自己技能提高、条件成熟之后,再到更理想的单位应聘,由小到大,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
(二)适应需求,扩大择业范围
很多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都认为必须学的什么专业,就做什么工作,这就大大限制了自己的择业方向。应教育毕业生不要被这个错误想法束缚,要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个性及能力特点,扬长避短,扩大择业范围,有针对性地设计自己的职业发展生涯。
(三)迎难而上,相信自己
在当前就业难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一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就丧气,在家待业,不敢前进。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该教育毕业生要相信自己的就业实力,主动出击,不怕挫折,克服自卑心理,正确认识和对待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迎难而上,不断总结经验,再接再厉。
四、注重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毕业后的学生,要实现自己角色由“学生”向“职员”的转换,需要他们坚持不懈的长期奋斗。这时的学校也不该忘记对他们的就业指导,应该跟踪收集往届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和反馈意见,帮助他们增强自己在职场中的竞争力,更快成为企业中的优秀职员。要教育他们工作中不忘三点:
(一)安心本职工作,敢于吃苦
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中专毕业生,有许多在工作几个月后还静不下心来,总是三心二意,不安心本职工作,怕苦怕累,这对自己在职场中的竞争是十分不利的。只有敢于吃苦,才能更快的适应工作,即时进入角色和实现角色转换。
(二)善于动脑观察,勤于思考
毕业生在工作中只有开动脑筋,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发现问题,并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努力解决问题,掌握第一手资料,才会对业务有自己的见解,逐步具备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更好地担当自己的责任。
(三)勇挑工作重担,乐于奉献
中专毕业生奔赴工作岗位后,从一开始就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树立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发扬积极的奉献精神,不计个人得失,不计蝇头小利,努力承担岗位责任,主动适应工作环境,更好更快地完成角色转换,增强自己的职场适应力。
中专生就业指导工作就其实质而言,是一项循序渐进的思想教育工作。它贯穿在学生思想教育、文化学习和生活之中。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出发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系统的就业指导,不断增强中专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使学生能顺利择业、就业、创业,打下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参考文献:
[1]靳玲玲.加强学生管理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素质[J].才智,2009,(34).
[2]牛亚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指导现状、问题及对策的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7).
[3]王继平.关于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的几个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2,(03).
[4]葛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10).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现状分析
(一)生源现状
中职学生整体素质不高,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其原因,初步分析有以下几点:
首先:由于“普高热”的持续存在,再加上初中毕业生数量的日益减少使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锐减。为了维持生存,各中等职业学校面临“饥不择食”的境地。只要有人报名,就被录取入校。生源素质参差不齐,这些学生无论是道德品质、思想修养,还是礼仪素养都处在较低的层次。
其次,劳动力市场形势的严峻。中专毕业生缺乏市场竞争力,再加上现在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眼高手低,缺乏科学的就业观,造成大量中职毕业生就业困难,使得很多家长和孩子认为上中职学校没有出路,上了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无奈之选,所以学习没有动力,自暴自弃,随波逐流的人很多。
再次,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子女受教育程度要求提高。家长望子成龙成凤,并带有一种“补偿心态”,希望子女上大学,读好书,若不是实在无路可走,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就读职业学校。
综上所述,职校生源素质普遍偏低就不足为奇了。
(二)学生礼仪素养现状
1.人际交往方面:相当一部分中职生个人主义严重,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感受,因此人际关系紧张,经常出现打架斗殴,顶撞师长的情况。
2.仪容仪表方面:存在错误认识,一味的追时髦、赶潮流、相互攀比,衣着打扮不符合学生身份;在身体姿势方面:大部分学生站着时弯腰驼背、坐着时东倒西歪、走路时一摇三晃,再加上恶俗的打扮使个别学生看起来甚至与街头的小混混没多大区别。
3.在日常用语方面:语言不文明现象严重,言语粗俗,出口成“脏”满口的污言秽语,不堪入耳。
(三)礼仪素养现状对中职生造成的影响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这种现状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就业,也影响了职业学校的整体形象,对职业学校的发展非常不利,这与我国目前大力倡导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也是相背离的。
目前,我市正在积极筹建郑州市职教园区,职教园区的建设给了职业教育一个美好而远大的前景,然而如何在职教园区建成后使我市的职业教育真正跨上一个新台阶,是每一个职校人都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在中等职业学校强化礼仪教育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这既是满足学生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和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笔者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针对职专生的礼仪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有效开展礼仪课教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一)端正学生审美观念,培养礼仪课学习兴趣,奠定礼仪课学习基础
1.欣赏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正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职校的学生虽然学习不好,行为习惯较差,但他们爱美、崇尚美、追求美的心理与其他人是一样的,但由于审美观念的错误所以以丑为美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要想改变职校学生形象必须先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什么是风度,什么是气质……从而学会欣赏美。
2.理解美:在欣赏美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真正的美和潇洒气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是礼仪素养在人们身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作为一名中职学生要想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获得成功,除了练好专业技能还要做到言行合“礼”、举止有度,从小事小节做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礼仪素养和水平。从而找到美之根源,理解美的真正内涵。
3.模仿美:经过一段时间的美育熏陶和学习,大部分学生的审美观念得到纠正,学习和模仿美的愿望也空前强烈:学生的衣着打扮有了明显改变,符合学生特点了;日常用语也文明多了,更让人高兴的是同学们都对礼仪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上好礼仪课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注重教法、学法,让礼仪课一路美丽之花绽放
礼仪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它具有十分鲜明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如果把礼仪规范只是当作一般知识来传授,“光说不练”,是行不通的,只有经过实际的训练,礼仪教育才能收到较好的成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大胆创新,把模拟训练和日常养成有机地结合起来。
1.学习体姿礼仪,人人都是模特
学习体姿礼仪这一内容时,为让每一个学生对体姿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就要把课堂当成 “T”台,让学生做台上的模特,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都要反复练习,当同学们通过摄像机看到自己训练前后的变化时那份惊喜溢于言表。
2.学习社交礼节,大家都是演员
在学习社交礼节这一部分内容时,设计多种社交情景,让大家在模拟情景中学习使用各种社交礼节,如:介绍礼节、握手礼节、名片礼节等。在模拟情景中同学们或是社会名流、或是企业老总、或是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大家在表演的过程中体会,在体会的过程中提高。这样一来不仅轻松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将学到的“社交礼仪”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社交礼仪”知识变为自觉的行动,达到了礼仪教育知行统一的目的,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3.学习交谈礼仪,父母很受感动
学习交谈礼仪这一内容时,每个学生都要完成这样一项作业:想一想自己平时对父母说话的态度有无需要改进之处,并认真去做一做,写一份体验报告。体验报告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平时都认为熟不拘礼,和家人没必要讲什么礼仪,他们认为父母为自己做任何事都是应该的,所以从来都没有想过对父母说声“谢谢”,有些学生甚至还经常为一点小事和父母闹翻,当他们去完成作业时,才发现自己的一句话会给父母带来那么多快乐和感动。
4.校企联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最终要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学生在校所学知识能否获得社会认可是他们是否能顺利适应社会的关键,因此,应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社会。我校与很多企业联合,把专家请进来、把学生拉出去,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了夯实的基础。2010年暑假我校派近200名学生到深圳富士康实习,学生实习时的表现获得了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这种校企联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提前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在校的学习,为将来顺利就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总结与评价
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讲文明、讲礼貌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实际体现。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通过礼仪教育,让职业中专学生明白言谈举止、仪表服饰不仅是个人形象的重要因素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在职业学校开展礼仪教育无论是对学生个人发展,还是对班级建设及职业学校的形象建设,甚至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对学生个人而言,促进了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通过学习礼仪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领悟了人“礼”合一的“礼”想境界,理解了有“礼”走遍天下的深刻道理,为个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对班级建设而言,通过学习礼仪,课堂秩序明显好转,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带动了其它课程的学习,班级不文明现象减少,班级合力增强。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原因;学习目的;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中等专业学校中的学生,是要在经过三年的在校学习后,直接步入社会参加就业的,由于工作的需求,他们经常要撰写一些应用文,如说明书、广告词、策划书、工作总结、工作记录、海报等等,因此,他们正确掌握应用文的基本知识和写作技巧,是身为中专语文教师的我们基本的教学职责。然而,目前的应用文教学现状是,学生学起来吃力,教师教起来费劲,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不乐观,所以,我们必须在对当前现状有一个清醒认识的基础上,明确应用文写作教学努力和改进的方向,提升中专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水平。
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首先对当前中专应用文写作教学所存在困难的原因进行简单总结,然后提出符合中专生学习特点和应用文教学实际的教学策略。
一、中专应用文写作教学所存在困难的原因
1.教学模式陈旧,授课方式单调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当今很多中专语文教师习惯采取“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主要以应用文的各种写作格式的讲述为主,忽视了理论联系实际,整个过程当中,学生始终是以接受者的身份进行被动性学习,学生学习思维的独创性、开放性被束缚,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和单调的授课方式,一节课下来,教师讲得满头大汗,学生却依然是云里雾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应用文写作的重视度不够
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尽管是要在接受三年的学习培训之后直接走上社会岗位的,但是由于对未来工作情况缺乏了解,并不知道应用文在以后的工作当中会有怎样的作用,或者,认为应用文是上班以后才需要用到的东西,现在没必要太认真地去学,在以后的工作当中也可以慢慢地学,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对应用文写作的重视度不够,未能充分认识到应用文的实用价值,不知道它对自己未来职业所起到的影响,因此总是对应用文写作课报以不屑、敷衍的态度。
3.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讲课难言生动
应用文写作的教学质量如何,与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然而,大部分中专院校的语文教师都是从文科院校毕业之后直接参与教学工作的,缺乏真正接触应用文的机会,他们并不知道应用文在实际工作中究竟起着怎样的作用,所以,在授课时,常常只注重写作理论和写作技巧的讲解,而脱离了社会实际,而且,也正因为这一点,在讲课时有时会捉襟见肘,讲得不够深刻、透彻,语言不够生动,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影响教学效果。
4.教材不符合教学需要,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初中毕业生,他们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处于较低水平,然而,现行的应用文教学教材,很多知识的理论性都比较强,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不符合中专院校的教学需要。而且,教材内容陈旧、脱离现实,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太大,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遇到重重障碍,应用文写作的教学效果,也因此受到了严重影响。
……
中专应用文写作教学所存在困难的原因还有很多,在这里,笔者不再一一赘述,希望广大教师都能对制约应用文写作教学效果的不利因素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并积极寻找攻破的措施和策略,使应用文写作教学进程能够顺利地开展和进行,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多年对应用文写作教学所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对中专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合理措施谈几点个人看法和建议。
二、中专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合理建议
1.明确学生学习目的,使学生认识到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
传统课堂上的应用文写作教学,由于多是以照本宣科的形式进行,导致学生不能深刻认识到它对自己将来求职和工作的重要性,认为都是一些理论性的知识,没什么可学的,因此对应用文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这时,身为中专语文教师的我们,就应通过合理措施,使学生认识到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知道它与自己将来岗位工作有密切联系的,从而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进而以自觉、积极、主动的态度进行应用文写作学习。
比如,在应用文写作课上,我们要时时刻刻向学生讲述应用文写作的实用价值,如“在你们毕业之后找工作时肯定要写简历吧,但如果简历写不好,就有可能错失良好的工作机会,影响自己的前途”“在以后工作当中,如果上司让你拟定合同条款,但如果条款不全,就会使公司的经济蒙受损失”“工作之后,要经常写工作总结,但是总结都写不好,老板肯定会对你逐渐心生不满”……或者,我们也可以给学生讲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如一位学生学的酒店管理专业,在酒店实习期间,各方面表现的都很好,主管决定和他签劳动合同,把他留下来,所以就让他先准备一份个人总结交上去,但是,这位学生绞尽脑汁,也写不出东西来,最后,凑够了几行字交了上去,结果,却因此错失良机。这样,通过及时地宣传应用文写作的实用价值和讲述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学生就会知道,如果应用文学不好,会给自己将来的求职和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就会明确学习目的,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对应用文写作的学习当中,进而有利于我们获得良好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效果。
2.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应用文的兴趣
传统的“一言堂”,只讲解理论,缺乏实际例子的教学方式,早已使学生心生厌倦,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所以,身为中专语文教师的我们,应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创新,避免教学课堂的呆板、枯燥,使其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应用文的兴趣,实现应用文写作的教学目标。
比如,在讲解求职文书这部分知识时,我们就可采用情境教学法,具体方法为: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求职文书的知识后,将教室简单地布置成一个招聘现场,然后,在班里选取几名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扮演公司主管,拟写一份招聘启事,另一组扮演应聘人员,拟写求职信,然后,将公司主管面试应聘人员的场景真实、生动地演示出来,这种教学形式,学生都会十分投入,参与的热情非常高。这样,我就把传统枯燥、呆板的知识传授的讲解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个体进行发言的模式,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应用文写作的学习效果,自然也有了十分明显的改善。
3.教师加强实践锻炼,完善知识结构
应用文写作的教学质量如何,与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只有语文教师具备扎实的应用文专业知识的功底,才能游刃有余地进行应用文写作教学。所以,作为中专院校中应用文写作的任课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完善知识结构,精通应用文写作的专业技能,具备掌握新的教学手段的能力。另外,还要利用一切机会加强实践锻炼,不能只把教学眼光局限在理论性的应用文知识的传授上,还要密切和社会实践的联系,知道应用文写作在实际工作中究竟有着怎样的作用,这样,我们才能把课讲得真实、生动,才会对学生日后参与工作有实际的帮助意义。
比如,中专院校应有计划地安排一些教师到相关的企业单位中进行锻炼,去真正地接触应用文文体,除此之外,作为应用文写作任课教师的我们要经常阅读一些介绍应用文写作的期刊,经常参加一些学校或社会组织的应用文写作的实践活动,以此积累教学素材,丰富教学经验,这样,既能拓宽教师的教学视野,还能把课讲得生动,进而获得最佳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当今社会就业岗位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式下,重视应用文的写作教学,对中专生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身为中专院校应用文写作任课教师的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探索、研究符合中专生学习特点和应用文写作教学实际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对应用文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从而使他们经过三年的学习,以各种优势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文小兵.职业中专应用文交往教学模式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4.
关键词:职业指导;新建本科院校;民办高校
作为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中出现的新生事物的民办高校,它们绝大部分是近几年新成立的地方本科院校。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需求环境因素与相对稳定的教学格局相比变数增大。高校连年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这给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就业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天津天狮学院由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同时也是天津市唯一一所民办高校,正处于转型的历史变革时期。学校根据 “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和“与集团产业优势紧密结合,立足天津、辐射周边、面向全国”的服务面向定位,积极研究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方法和内容,不断健全职业指导工作体系,帮助学生践行“好找工作、找好工作、好好工作”的就业思路,为促进天津市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兹事体大,战略统筹
大学生就业工作既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又关系到大学生个人发展前景。天津天狮学院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不甚理想,因此,做好职业指导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职业指导有利于人才和社会需求的合理匹配,使毕业生准确定位,为用人单位招聘人才创造良好的双向选择条件。其次,职业指导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和顺利就业,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念、行为规范和科学的思维模式,为其适应社会、顺利就业和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再者,高等院校之间,尤其新建本科院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就业率无疑已成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大学生通过接受职业指导提高就业成功率,有助于塑造学校的社会形象,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天津天狮学院将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纳入战略发展规划当中,建立了以“学校与二级学院、政策与理论、职业测评与心理辅导、集中指导与个别咨询、社会调查与宣传推荐、课堂教学与创业实践、质量监督与跟踪反馈相结合”的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体系,把职业指导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二、讲究方法,注重服务
天津天狮学院作为新建本科院校,自身历史沿革决定了学校类型和办学层次的特殊性,相应的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特点确定了职业指导的方法和内容。
第一,实行课堂教学。学校开设了公共必修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讲授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相关知识,主要包括就业政策、基本常识、就业技巧、就业心理、创业教育等理论知识。课程目标是通过系统教学训练,使学生全面了解就业形势及人才需求的变化,掌握求职技巧和方法,使学生正确自我评价,合理定位。
第二,开展职业指导讲座。学校积极外聘企业管理人员和创业成功的往届毕业生来校进行职业规划讲座,使学生更好自我定位,适应社会。学校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聘请天津市大中专就业指导中心高级职业指导师来校开展关于国家就业方针和政策的讲座,帮助学生熟悉就业过程中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增强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
第三,提供职业测评和咨询服务。通过网络测评、集体辅导、个别辅导、专线电话、网络咨询等形式为学生答疑解惑,使其改善职业心理,客观自我评价。
第四,广泛宣传,做好毕业生推荐工作。学校积极推进校园就业信息化工作,实时接收职业招聘信息,并通过信息化系统向社会和企业介绍学校专业培养情况,推荐优秀毕业生。学校通过组织企业宣讲会和人才交流见面会为学生和企业搭好桥梁。
第五,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学生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接受创业理论教育,学校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积极拓展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为提高毕业生实践能力创造条件。
第六,掌握学生信息,关注贫困生就业。各系辅导员全面掌握学生个人信息,包括政治面貌、获奖情况、取证情况、兴趣爱好、家庭状况和择业意向等,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同时,重点掌握贫困生的就业动向,及时为他们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
第七,做好就业质量评价和跟踪调查工作。学校在着力提高就业率的同时,关注学生就业质量的高低,不断完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现行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第八,建立从校级领导到各二级学院领导、从书记到辅导员、从就业办公室到指导中心的工作体系,逐步深化 “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工作机制,为全员参与、全面落实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天津天狮学院采用经营化的观念管理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运用精细化操作理念推进工作的各个环节,使得职业指导工作不断提升水平、取得进步。
三、勇于实践,初显成效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情况的理想程度已成为衡量一所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做好学生就业工作,将会获得社会对学校办学质量的认同。天津天狮学院通过对在校大学生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学生就业情况日新月异。学校近十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下图所示。
四、革故鼎新,百尺竿头
天津天狮学院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整体效果上还不够理想,职业指导工作的方法和思路有待改进。学校需要构建更加科学的职业指导工作体系,完善就业质量测评和跟踪反馈以及考评激励机制,规范流程,明晰职责,把职业教育与办学理念相融合;需要加强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使课程从形式到内容更加符合职业指导工作的需要;需要优化职业指导教师队伍,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深造机会,促进教师不断从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方面完善知识架构,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总结经验,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需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质强化个性化职业指导,引导学生形成不断剖析自我的习惯,建立务实的职业观,提高职业决策能力和适应能力。
总而言之,新建本科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与社会产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相适应,把大学生职业指导渗透到学生管理、专业教学和思想教育中,勤于总结,勇于实践,从而把职业指导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编写.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2]贺修炎. 论民办高校学生职业指导的内容与方法[J].高教探索,2004(04).
[3]韩光敏. 把创业教育融入职业指导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探究[J].职业,2011(36).
【关键词】班级管理;企业模式
班级是学校工作的一个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德、智、体、美诸多方面发展的指导者。班级管理就是千万百计地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生活和班务管理的主人。良好的班级管理能加速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有效地展现学生各方面的潜质和才能,为学生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良好的班级管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是养成健全人格的场所。因此班级管理在学校工作中和学生一生的发展取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中职学校的班级的管理对象具有异于普通学校学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一)中职生渴望被肯定却因为应试教育阶段成绩欠佳成为被否定的一族,是单一教育评价体系的“失败者”。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初中毕业没能考取普通高中的学生。这些学生不仅在学科学习方面落后于整w水平,而且相当一部分处于一种自卑、不自信的心理状态(自己比普通高中差),这种心理极其严重,持久地影响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和目标动力。
(二)大部分中职学生家庭状况普通,父母忙于谋生或文化水准低下而忽略或无力对自己孩子的关注和教育,形成或多或少的学习和生活陋习,是家庭教育的“失败者”。很多学生多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和恶习:讲粗口、自我为中心、抽烟、怕困难、懒惰等……
(三)由于教育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而使中职学生毕业后将直面社会和职业的选择,学生毕业后必须要能适应企业的管理要求。
综上所述,也就是说中职学校的学生是普通教育的失败者与准职业人。因而进行班级管理时也应该具有非普通高中学校班级管理的管理模式,既要帮助学生树立生活和学习的信心,又要逐步改变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也要培养能适应企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在近些年来的班级管理中本人做了一些探索,即运用企业模式进行班级管理。
一方面班级管理与企业管理在班级班风的建设与企业形象的树立、班集体与企业团队的建设、班级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的营造等方面有着相似之处,另一方面班级管理又落后于企业管理,管理的落后是由于学校管理的落后所决定的。企业管理必须考虑管理效益,其效益与管理时紧密型的,管理产生的效益是即时的、迅速的。而学校管理与效益是松散型的,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异时异地的、隐性的。企业是营利性的,学校是公益性的。并且目前学校教师和班主任的素质、管理理论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这些因素决定了班级管理必然远远落后于企业管理。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需求,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中职毕业生在逐渐被社会企业淘汰,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是迫在眉睫。运用企业模式进行班级管理,本人认为,主要做好下列工作:
一、确定企业模式的班级目标
明确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班集体如果没有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所以在班级管理中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班集体的奋斗目标,这样可加大班级的凝聚力,那么作为班主任应结合本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制出本班的奋斗目标。对一个班集体来说,既要有远期目标,又要有近期目标。特别是近期目标要切合实际,学生易于接近,易于实现,只有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近期目标,才能引导学生实现其理想的远大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所以我们需要发挥整个集体中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其形成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中职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适用企业要求专业技术型人才,能够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员工。因此我们在进行班级管理时要将这些企业目标渗透到班级中,让学生知道要这个企业即班级创造财富,作出贡献。可以把学生在校的几个学期作为企业发展的几个不同阶段,分别列出班级目标和学生个人目标。将学校对班级评估作为实现班级目标的重要依据,将综合学分(包括德育、学业成绩、实习表现等)作为学生个人作为是实现个人目标的重要依据。
二、确定企业模式的班级管理机构
为了便于学生明确今后进入企业的管理模式,因此我们在班级管理时也及时的引进企业的管理机构。
1.设立董事会。董事会由学校校长和所有学生家长担任,在每学期开学初,召集所有董事会成员开会确定“企业”目标(也就是校长和家长对学生的期待)张贴在教室,让每一位都知晓本学期的目标是什么。学期末将“企业”完成工作状况报告给董事会成员,即向家长发放《学生成绩报告册》,向校长写出“班级工作总结”。
2.选聘“企业“管理机构,主要成员有总经理(即班主任)、执行总经理(即班长)、行政部经理(即纪律委员)、生产经理(学习委员)、后勤部经理(即生活委员、劳动委员)、工会组织(即团支书、体育委员、文娱委员)。这些人员(班主任除外)最初由竞聘产生,待运行一段时间后,跟个人的表现调整。
3.建立生产小组。将全班同学(管理机构的同学除外)分成若干生产小组(即学习小组),设生产小组长一名。
三、使用企业模式进行日常运作
1.建立严格的、科学、合理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运行有多种管理模式,如友情化、亲情化、温情化、随机化、制度化,但最有效的是制度化管理模式。因此严格、科学、合理的制度是企业得以实现目标的重要保障。
2.建立企业模式的考核办法。对学生考核也应实行企业模式,不沿用普通教育的“唯分数论”,运用企业对员工的考核办法:对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的品行、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业绩进行全面评价,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活动视为在企业的应该完成的每项工作,完成学习、活动的情况视为其在企业所拥有的业绩,并将此视为其在“企业”的地位和“薪酬”。
3.定期召开“员工”例会。及时总结“企业”管理的成绩和发现存在的问题。
职业学校的班级管理是一项琐碎复杂的工作,需要耐心、细心和信心。班主任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经验,不断探索新的教育和管理方法,运用企业模式进行班级管理只是在本人在工作中的一点探索,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我相信只要脚踏实地,辛勤耕耘,关心热爱学生,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班级管理工作就会跃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玮.石家庄中等职业教育基于企业文化的班级管理现状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9-0254-01
目前,中专教育已定性为“职业教育”,并且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与此相适应,中专教育所沿袭的一整套教学模式势必发生较大的改变。在中职教育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教育关系的问题,就摆在了广大中职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加以研究,笔者对此略陈管见。
现在很多中专学校在如何处理好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关系这个问题上,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即把“就业导向”简单总结为“毕业上岗”,一切教学活动和课程设置均以“就业”为核心,唯“上岗”为第一要务,而往往忽视了个人继续教育和全面发展的基石-----文化知识的教育,因此出现了许多学校“师傅带徒弟”般的职业培训式极端做法。
职教是平民教育,是面向广大劳动者的教育,是以谋生为职业的教育。如何提高我国广大劳动者的素质,职业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现阶段,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从初中毕业生中招生,生源素质相对较低,基础知识薄弱是不争的事实。但众所周知,文化基础知识的掌握是一个人以后发展的基石和根本,尤其是当今信息社会,时展一日千里,新知识、新技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没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是无法跟上时展步伐的,所以在职业教育教育阶段,文化知识的学习是绝对不能轻易放弃的,不能把文化课的学习简单理解为“为专业课服务”。
同时,我个人认为,职业性首先不是技能培训问题,而是职业素质问题,职业教育也不等同职业培训。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我们说高素质人才,没有高素质当然就谈不上是人才。因此,我更认为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因其文化知识相对匮乏,文化知识的积累就显得更加重要。文化知识水平越高,理解能力、适应能力、再学习能力就会越强。在开展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专业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就更容易融会贯通,学半而功倍。在这个日益发展的社会才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在中职教育活动中是相互促进、互为依托、共同发展提高的关系,二者的作用目标具有同一性。
那么如何处理好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教育的关系呢?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第一任职岗位技能,这是我们培养目标定位当中最基础的层次;二是要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在所学专业的岗位群中有较强的转换适应能力;三是要培养具有全面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可根据行业特点和社会需要依据培养目标确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优化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模式,建立知识和能力结构平台,使学生具备平台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教学任务要由培养“认知能力”为主向培养“职业综合能力”为主的转变。
其次,工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教学制度。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社会需要及个人兴趣,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这样不仅有益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伏做到人尽其才,同时也体现了教学的灵活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联系实际、贴近经济社会、贴近职业、贴近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将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要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感到今天的学习是为明天继续教育和不断发展的需要,是未来就业、从业的需要。
三是要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计划,做到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齐头并进,协调发展。职教课程中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既自成一体,又相互牵连,如电工学、电子信息等专业课,就必须要借助于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课程设置不要“径谓分明”,而应创造一种相互渗透,和平共处的局面。
在目前环境下的教育,就很象建房子,可以分为基础和框架,文化知识是基础,专业知识则是框架。文化知识的培养主要侧重于态度、世界观、环境适应能力、、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而专业知识的培养又偏重于实际动手能力。职业教育以努力提高学生扎实的专业技术、技能为目标,同时努力拓展学生的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使学生能在今后的职业生源中长期受益。
总之,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是中职教育发展中两个重要的方面,对于基础知识相对较差的中职生来说,在职业教育阶段既要掌握足够的文化知识,又要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知识,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我认为中职阶段文化课的学习,除了为专业技能课服务外,最主要的是都会学生如何去学习,有了学习能力,以后才能在现有基础上,学习不断发展的新技能。
关键词:教学准备;教学组合;教学体系建设;教学实施;教学反馈;教学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C41文献标识码:A
本文主要就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循环体系建设,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本文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循环体系包含四个环节:教学准备、教学组合、教学实施、教学反馈。
一、教学准备
在每学期授课前,我都会根据授课内容进行相关的准备。这里所说的相关准备,并不是简单的备好课,而是查找相关的教学资料、访问相关的专业人士、上网查阅资料、实地调查等。通过这些课前的教学准备,来对自己所授的课程做到心中有数。具体的做法是:
1、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
(1)培养学以致用,实践性强,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需求、特别是能满足赣州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旅游技能型人才。旅游业属第三产业,具有服务属性,实践性较强,强调知识的有用性,旅游企业对就业人员的需求除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外,更多的是要具备实践的能力和经验。
(2)培养综合就业能力。职业能力培养不只是操作技能或者动手能力的培养。也包括知识的应用、技能的掌握、经验的积累、职业意识、习惯态度的养成与职业创新等。同时,旅游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就业上岗后的服务和管理行为大多是相互联系的群体活动,因此必须十分注意对学生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
2、通过对旅游业人才市场需要的市场调研,细分人才市场,并结合自身的教学优势,确定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目标市场”――即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市场,特别关注学生就业市场的变化,获取较全面的有关旅游人才的市场需求资料,这样在授课的时候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回答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同时,建立信息分析库,主要进行:
(1)行业分析:了解旅游行业的发展状况和在赣州以至江西该行业从业单位的数量和用人规格与需求数量;旅游业是个劳动密集型行业,世界上平均每9个人中就有1个人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业,旅游专业的就业前景看好。但是,该专业用人的要求很高,不仅专业知识要学好,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也有较高要求。
(2)分析主要职业岗位的类型以及任务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今后的职业岗位主要是从事导游、酒店服务与管理、旅游接待等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要求旅游专业的毕业生要有良好的服从意识和服务意识。
(3)结合旅游行业职业标准,将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所需的职业知识、能力结合起来,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并以此设置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
旅游业越发展就必须越重视对人才的培养,江西大多数旅游企业的旅游人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说明江西旅游业的人才缺口是很大的。江西旅游从业队伍中大多是中专及以下学历,过半以上的旅游企业员工不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中高级旅游服务技师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也明显偏低,特别是善服务、会经营、懂管理的应用型、实践型的中基层人员非常缺乏,许多旅游企业很需要那些服务技能熟练、专业知识面广、沟通表达水平好、组织协调能力强、业务开拓水平高的能安于一线工作的人才。根据旅游业发展规划,在未来的几年里,旅游业的总收入将实现翻一番,预计需要更多的应用型旅游人才,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国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了解,来中国旅游的外国游客人数将大增。国内旅游随着人们出游越来越理性,国内旅游市场趋于平稳增长。为此,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市场需求潜力十分巨大。
二、教学组合
这个环节核心是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新型课程体系、考试体系的构建。在这方面,刚毕业的几年里,笔者参与了学校旅游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对于其中涉及到的一些细节比较熟悉,主要内容有:
1、课程设置――构建模块式课程教学体系。旅游管理专业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在分析行业所需的综合能力及相关的专项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国际教育研究成果和现行的国家职业标准,设计模块式课程教学体系,按课程性质分为理论教学模块、教学实训模块、社会综合实习等环节。每一模块中的课程又可组合为若干小模块,可以组织学生分若干阶段进行学习、实践。模块式课程教学体系的特点主要有:
(1)这个体系强调职业能力系统的专项性、完整性和复合性。
(2)相关课程,无论是实践技能的操作或是理论知识的获取均体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过程,在实施过程中,按照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多次交叉、反复循环、不断推进”的教学流程安排整体教学活动,毕业前完成酒店职业经理人或是国家导游员资格证的认证工作。
(3)课程体现地域性,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目的,主要是立足赣州各星级酒店和各大旅行社,为赣州经济建设特别是旅游经济发展服务,这就要求学生要了解赣州,因此在旅游教学改革中,从赣州旅游业的实际出发,加大课程中对赣州的了解,特别是对赣州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风景名胜的了解。
2、不断优化教学培养方案。对培养方向的定位决定着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决定了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职业取向,因此,教学培养方案必须与社会发展同步,体现新时代的精神风貌,适应学生就业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培养方案应体现明显的特色:(1)突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特色;(2)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整体化的特色;(3)瞄准旅游市场动态整合课程内容的特色;(4)适时调整专业方向特色;(5)适合学生个性发展实现能力培养的特色;(6)突出能力与技能训练的特色。
3、考试方法改革必须打破常规的单一的理论知识考核的局面。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来考核学生,采用传统的理论考核与实训或实践环节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检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旅游英语》、《导游业务与技能》、《旅行社经营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饭店前厅与客房管理》等专业课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查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如普通话测试、旅游景区策划文案撰写、旅游服务技能模拟操作、旅游景区开发可行性调查报告、旅游接待能力调研论文、酒店菜单设计、酒店顾客问卷调查、酒店铺床技能比赛、旅游服务知识的综合答辩等。
三、教学实施
依据教学组合所制定的培养方案进行具体的教学实施操作。这是决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阶段。对实施过程中的质量问题要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一定要保证学生毕业时的各项素质及文化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要求。
1、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完善校内外实训条件。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基本架构了三级师资梯队培养体系,分别是专业方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助理教师。要组建一支由现仍在重要实践工作岗位、富有实践经验、热心于教育工作的校外实践指导师队伍,今后应着力提高他们对专业技术与实践课程教学工作的参与,实现与社会资源的优势互补,实行校内外、校企间,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形式。努力提高教师对企业技术服务培训参与率,提高教师质量意识、服务意识,提高学生满意率。
完善校内外实训条件:商贸旅游系正在建设饭店客房实验室、饭店餐饮实验室、导游实验室等,初步完成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建成包含了上海、赣州主要的星级酒店、旅行社、景点景区及旅游相关企业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训的省内定点实习基地,形成了校外实训基地网络。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导游员资格考证。今后应重点探索实习―经营、服务―管理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基地模式。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旅游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坚持为地方或旅游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方向,体现明显的地方性、行业性、岗位性,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为主题。
(1)教学与实训相结合模式的运用。通过教学与实训相互交替的方法,学生将课堂理论学习与现实社会中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既增长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根据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顶岗或跟岗工作。将学生的课堂学习和实地工作结合起来,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这方面,我校商贸旅游系已经经过多年的摸索,形成了较成熟的运作模式。在安远三百山旅游有限公司、赣州海天大酒店、赣州江湾大酒店等建立了旅游专业实训基地,2008年又正式与上海美澳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达成协议,成为赣州技师学院在上海的实训实习基地。今后商贸旅游系还要继续利用黄金周、周末及其他旅游旺季到旅游企业单位工作,并积极参与地方大型活动。
(2)职业资格认定为重要补充。建立多证书制度,要求学生在学校课程学习和实际工作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获取多种职业证书,以提高自己的就业实力。与此同时,积极地为学生创造各种提高职业能力的条件,与学院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合作组织学生积极的参加餐厅服务、客房服务、前厅服务、调酒等职业技能鉴定;继续加大对导游证考试的指导。
(3)顶岗实习为拓展形式。为提高毕业实习的质量,最大限度地与就业相结合,这几年系里都会到各实习单位访谈,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同时听取实习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同时,邀请旅游企事业单位来我校和学生座谈交流,增加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的沟通。通过多方努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建立了较好的合作意向,许多毕业生实习期满后直接与原实习单位签订聘用合同,解决了学生和家长的后顾之忧。在这方面,也形成了较成熟的运作模式。
四、教学反馈
教学反馈是对以上三个阶段教学效果的评估,这一阶段既是对人才培养工作成果的检验,同时也是下一阶段教学准备的内容之一。检验判断标准是旅游企业、人才市场对所培养毕业生的满意程度,即学生就业率、称职率等情况。
笔者在每年的上半年至暑期会与部分毕业生在实习就业过程中的实际状况进行调查,通过采取实习报告汇总、实习经验交流、企业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不断接受学生反馈、从中总结经验、改进完善旅游教学,从而提升旅游专业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水平。
艺术类高职教育中学生生源是多方面的,既有高中生,也有艺校中专生及社会在职人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采取一种教学模式,要勇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放下教师的架子和学生融在一起,了解学生的需求和专业弱势,适当调整课堂内容,并有针对性地补充教学内容。尤其是在每年入校学生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下,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教学环节来面对不同的学生。每个班级的学生都会有各自的“集体性格”和“集体气质”,要针对相应的性格因材施教。要勇于和学生做朋友,还可以适当安排在课下和学生们一起参观艺术设计类展览,来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及理解力。设计是属于创新性学科,在英美设计本科教育中早已放弃的三大构成课程目前仍是我国设计教育的主要基础课程,难以适应国际设计教学的变化,应针对性地设置课程结构、突出专业特色。学校也要根据艺术设计类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政策,我国很多院校的文理科属于先行发展学科,而艺术设计类起步较晚。不能依据其他学科的一贯执行标准来束缚艺术类学科的发展。因为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地点要根据学生个人的作品制作过程辗转于多媒体教室、机房、各种材料工作室之间,思维方式、工作时间和其他学科也非常不同。学校应为艺术设计学科量身定做管理及教学制度。
二、集体授课与逐个面授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体系是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越来越难适应当今的教育需求。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需求。采用在一个班级中将集体授课与逐个面授相结合的方法,每个同学和教师预约时间谈其个人课题,然后深入辅导。这是来源于英国教育的一种模式,但是在国内,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首先,国内课时的规定,让教师的时间远远不能满足和学生的个人交流,即使加上教师的课余时间,因为班级20人以上学生数量,远远超过英国教育中导师每学年只负责2~5人的量。而且,英国教育中系里每个老师的专业方向不同,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来和不同的老师预约时间进行学习交流,然后逐渐过渡到每天根据进度集体讲课。集体授课中以传授专业基础知识为主体,同学们就课题进行深入交流为辅。因此,英国先进教育方式的引进需要教育制度改革进行衔接。例如,如何深入地研究一个课题、如何自学、如何专业地做问卷、如何让设计符合市场的需求、如何将课题研究逐步深入、如何将设计从电脑桌面上变成实物等,然后再辅导学生的实践,包括对于材料、软件、制作的辅导等,这些都是目前国内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学生比较薄弱的地方。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授课为主、大量作业和考试为辅的教育方式已很难适应当今形势的需求,学校应从制度上自上而下地推行教学改革。
三、课程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应突破传统设计类教学以电脑操作为主的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课题制作的过程,提高学生设计中结合材料动手制作的能力。目前国内大多艺术院校的学生练习都是采用电脑为主,传统艺术设计中手绘的优良习惯已被90%以上的学生抛弃,而且多数实践课程都被安排在假期,实践锻炼多半演变成纸上谈兵、虚拟课题,形式自由散漫、缺少有力的监管和专业的指导。而英美的艺术院校更加注重学生学术课题研究的过程,在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使用多种表现方式,实践也是根据个人进度灵活安排的。英国教育中在工作室运用各种设备及材料来完成作品是课题深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和工作室技工的全面监管也成为顺利推进的有力保障。通过这种切身的实践锻炼,英国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设计从想法的产生、深入到实物制作并接受市场的检验,他们的课程从想法到实践一脉相承。他们的作品因紧密结合市场和消费者,所以产品一旦问世就有着良好的销售成绩。英国这种实践练习融入平时的课题训练之中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而我国目前最应具备实践能力的高职教育,却因教学上脱离实践和市场,造成作品只能停留在电脑和效果图之中,学生不了解加工工艺和市场。一方面产品不适合投产,另一方面不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学校应该以目前市场需求为风向标,增加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环节及市场调研的分析总结技能。
四、结合课堂教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项设计类比赛
理论教学给予学生们创作的基础知识,而实践磨炼着学生的动手能力。校方应鼓励学生多参与艺术设计类比赛,可以刺激学生的创作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设计获奖等获取持续学习的动力。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获奖来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还有诸多学校和企业联合举办比赛的成功案例,就是由企业出资进行一个比赛或项目,并由众多艺术院校的学生竞争参赛,最后比赛成果及知识产权归属企业。运作比较成功的有西门子举办多年的艺术科研项目,每次项目有一个主题,例如“环保”。这个项目由国内多家艺术类院校和西门子(德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中国和德国多所艺术类院校的学生们在企业资助之下,前往德国和我国上海等地进行课题的设计、调研及制作。活动过程中,中德两国学生一直在设计上、思想上进行交流。学生们在参赛过程中进一步用充满青春活力和创造性的思维描绘出对于世界的想象,而企业通过活动提高企业的形象,获得了充满新鲜的灵感。
五、毕业设计要从学生出发,提倡结合实习课题
艺术设计类的毕业设计课程是学生们几年学习的总结,是对之前所学知识的一次梳理,而且毕业设计中完成的视觉作品可用于学生之后的工作面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学习英国先进的教育经验,英国艺术设计类院校的毕业设计就是遵循毕业设计要从学生专业基础、兴趣爱好或未来的工作与研究角度出发进行制作的规律,毕业设计中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事实证明,学生从兴趣爱好角度出发,其作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张力。职业教育的学生更应结合实践进行毕业设计,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及优势。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引入学生在实习单位完成毕业设计,不仅积累了实习经验,而且为下一步寻找工作机会增加筹码。学校应积极联系专业对口的设计公司或企业,为学生实习搭桥铺路,使同学们在就业前圆满完成在实践方面的经验积累。
关键词:中职学校;体育教学;团队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2
中专及职业院校的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体育教学是中专及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并增强学生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目的的去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这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创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中专生缺乏团队精神分析
(一)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影响团队协作意识的养成。由于我国计划生育的影响下目前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比较宠爱,不忍心让孩子吃苦,所以现在较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二)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传统教育是“单个教育”,注重单个人才的培养。有人戏称中国的小学教育是“听话教育”,中学教育是“分数教育”,中专大学教育是“知识教育”。加上一些学生是刚从山里走出来,社会认识能力相对较差,缺乏一定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学校和家长平时对学生培养最多的是学习,对于团队合作精神没有足够的重视,甚至有家长认为学生只要成绩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
而这阶段中专生的心理发展基本特征是由少年时期半幼稚、半成熟向逐渐成熟过度,是他们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最积极、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培养他们团队精神,有利于各民族学生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二、团队精神对当代中职生成长的作用和意义
(一)“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人相处,是21世纪的人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
体育运动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合作,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加强团队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以提升学生的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让学生的身心在学习中得到健康发展。
(二)现阶段的中专学生普遍缺乏集体观念,更缺乏团队精神,需加强团队精神培养
“中专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13%的用人单位认为当代中专生最缺乏的就是团队精神。因此,面对当前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在体育运动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显得极为重要。
(三)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是时展的需要
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已成为当代教育者们所形成的共识。社会也把“是否具有团队精神”作为人员是否录用的重要指标。在现代社会,个人的力量显得非常渺小,单靠个人能力来解决重大问题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更多的成果是靠“集体大脑”,而创新人才将以一种团队的形式体现出来。也就是说,时代要求个体在具备必要的自身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与他人合作的协作能力。为此,培养受社会欢迎的具有良好团队精神的毕业生,必将是中职教育的职责和神圣使命。
(四)团队精神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班集体文化因素
团队精神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班集体文化因素,它要求全班成员之间分工合理,班长、室长、或者是无任职学生,将每个成员放在适合的位置上,使他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通过完善的制度、学校配套的管理措施,使所有学生成员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实现班集体的学习目标而奋斗。
由此看来,在中专教育中进行团队精神的培养对学生个体是迫切需要的,它有利于学生提高社会竟争力,更快地发展自我,适应社会。
三、团队精神的内涵
团队是由两个以上相互依赖的承诺共同的规则,具有共同愿望,愿意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互补技能成员组成的群体。通过相互的沟通,信任、合作和承担责任产生群体的协作效益从而获得以个体成员绩效总和大的多的团队绩效。主要表现在同损共荣、休戚与共, 团结协作、优势互补,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团队的绩效大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即“ 1+1>2”。
总之,团队精神表现的是一种特殊情感,在团队成员与团队中获得认同,具备了团队精神,既能帮助学生完善自我,又能使他们在社会选择中拥有竞争的资本。
四、培养团队精神的策略
(一)通过开展体育竞赛,增强学生团队意识
竞赛是检验团队精神的一种有效方法。有竞赛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协作。在体育教学中,安排系列竞赛,创设竞赛情境,提供竞争机会,培养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让学生们(下转第227页)(上接第218页)在竞争中增强团队精神。例如:学生在掌握了排球垫球和传球技术后,我按队列分组进行排球比赛,各组班干组织本组人员参加比赛,实行三局两胜制,输了就不能进入“冠亚军”争夺战。这样,各组人员都纷纷来为队员呐喊助威,为队员送水等后勤工作,增强了同学之间的互助意识和友谊。之后,又从队员中选出“精英”分子,与同年级的班级开展比赛,这样既有竞争性,又强化了团队精神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的归属感,消除彼此间的疏离感
归属感属于文化心理范畴,是指一个个体或集体对一件事件或一个现象的认同程度。学生的归属感是学生对班级或学校这一组织的认同和关联程度。我校学生来自各个县区,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对掌握技术困难的学生,同学之间要互助帮助,团结友爱,友爱互助,消除学生间的疏离感,使他们自觉的融入到这个大家庭中来。
(三)利用团队的荣誉感,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每一个团队都向往集体荣誉。在平时教学中,游戏性分队比赛、分组接力比赛、球类项目的分组比赛是经常被采用的,也是学生最欢迎的一种教学形式。体育教师应以表扬为主,特别是进行组队比赛时更不能“冷嘲热讽”,否则会引起“不良反应”,影响了学生团体荣誉感。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体育竞赛中,不要单一地以比成绩、比体能,还要比团结,比友爱。这样做是充分利用团队荣誉感,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的有效方法。
(四)重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强团队的向心力
【论文摘 要】 成人高等教育市场在普通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逐渐凸显其在高校持续发展路径上的重要意义。本文拟从成人高等教育市场产品策略研究背景的意义入手,通过界定成人高等教育相关概念,运用STP理论和4PS理论,剖析高校在成人高等教育市场上的产品策略现状,并试图探求高校在成人高等教育市场的产品策略。
1研究背景和意义
从2008年开始,全国高考人数持续下降。在生源危机下,高校招生的校际、省际竞争愈演愈烈,其中,重点本科院校面临的是生源质量的竞争,而部分一般本科院校、独立学院、民办高校、高职院校以及具备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资格的成人高校等面临的是更为严酷的生源数量的竞争。因此,中国高校如何在有效抓好普通高等教育生源竞争的同时,如何充分有效地整合、利用学校资源,另辟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对高校意义重大。成人高等教育社会发展需求,以及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一定程度的相似性特征为中国高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何更好的制定成人高等教育产品策略,突出特色,树立品牌,从而吸引生源,是摆在许多高校面前的紧迫课题。
2成人高等教育市场现有产品策略现状
2.1产品定位不准确,人才培养特色缺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成人高等教育未进一步突出产品特色,打造自身人才培养特色与优势。一方面,对全国人才市场需求方向缺乏超前把握,难以及时统筹规划和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层次。另一方面,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等方面多为普通高等教育的简单翻版,未有效构建独具特色的,并且与市场人才需求相接轨,且相对成熟的人才培养结构体系。
2.2课程体系设置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首先,课程内容陈旧,滞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许多使用了几十年的“陈旧”的内容。其次,过度重视理论,轻实践环节。在专业教学计划,高度重视各种理论课程,忽视实践课程比例。再次,重必修课程,轻选修课程和技能训练。根据现行的课程,处于主导地位的必修课程,一般在70~85%或90%,个别专业甚至更高,并且选修课程内部结构也很不合理,这种情况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
3成人高等教育市场产品策略选择
3.1准确产品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准确的市场定位和鲜明的办学特色的培育是一个充满着艰难和复杂的不断探索、总结提高的过程。首先,在产品定位指导思想上。必须明确将市场经济理念融入到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突出了人才培养多样化和人才培养个性化特征,现成鲜明的市场特色,走出恶性竞争的红海,探寻办学特色鲜明的蓝海。其次,应当进行充分的市场细分。主要目标市场应该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现实的目标市场,是高考落榜考生、社会大学学历以下且有继续深造学习欲望的人员;另外一部分是潜在的目标市场,就是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专在校生,这类目标市场具有继续深造的强烈愿望,可以探索通过和所在学校联合办学的模式达成合作。再次,正确的市场定位,突出特色。根据消费者特点、市场需求、用人单位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进行准确定位。 3.2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个性化教育。首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调整办学的理念,从学生的就业及今后职业需求出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职业发展能力等。其次,进行个性化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是满足学生成才愿望并为其今后的职业选择和职业成就做出重要影响的教育活动。人的个性化特点,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个人的成才选择。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方针,为学生的个人选择和个人成长成才创造一个宽松、开放、积极向上的环境。
3.3完善学科课程体系建设。我们必须首先提高了学科课程的市场竞争力。面对着庞大的函授、脱产、业余、夜大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成人高等教育必须进行严谨的深思与精思“设计什么样的竞争,怎样设计竞争力,为什么设计竞争力“等问题。通过综合化的进行课程设置、开展课程设置的选修化、加大实践性课程建设等措施完善学科课程建设体系。
3.4扩大校企合作,采用订单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大中专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另一方面,深化订单培养模式,开设订单式培养班。学生入学即与公司签订《推荐就业协议》,按照企业的订单要求进行培养,企业参与教学全过程,毕业生由公司推荐就业。培养模式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行业优势,推行“学历+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应用型”为主旨,以职业岗位为参照,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5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树立品牌。采用科学的建设模式,扩大成人高等教育机构的知名度,打造名牌效应。积极通过人际传播、平面传播、电子传播等传播媒介加强该校成人高等教育品牌宣传。首先,加强与政府主管部门和相关政治的沟通和协调,提高学院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增强学院的影响力和导向性。其次,学院内部要加强品牌质量管理,树立品牌形象。再次,运用平面传播媒介包括报纸、杂志、图书、招生简章等介绍办学历史、办学特色和优势。最后,通过如电子媒体,如电视,网络和信息台,向广大公众快速传播形象的、迅速的信息,从而能够更加广泛和深刻地影响广大受众。
参考文献
1蔡红英,我国高等教育营销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探讨[D].华
中师范大学,2008。
2陈仁伟,21世纪我国体育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理性思考[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20(2):5
3张念宏.中国教育百科全书[Z].北京: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158
4朱九思,姚启和.高等教育辞典[Z].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个人知识管理 高职学生 信息素养 显性化管理 双模型结构
当今时代,知识已成为个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知识管理是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共享、利用和评价的过程。其目的就是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从而更新和提高个人专业知识和学习能力以及应变和创新能力。因此,个人知识管理将作为个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重要手段。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一)文化知识基础较差
高职院校的生源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分数线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专、职高、技校的“对口生”,文化基础较差,学习困难相对较大,迫切需要一种系统的管理知识的方法,需要教师耐心地针对个体特征,进行特长分析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分析自身的爱好和现有知识构架,有目的、有计划地自主设计自身的学习进程,从而达到合理定位,化弱势为强势,在职教过程中扬长避短,学得一技之长。
(二)思想比较活跃,动手能力、专业技能、适应性比较强
高职生虽然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存在差距,但也有自己的优势:他们具有活跃的思维和爱动、爱表现自己“才华”,渴望受人尊重的天性。
(三)知识缺乏系统性,隐性知识有待显性化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专以上学历和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上岗技能证书的“复合型”人才,学生除了要掌握工作岗位所需的科学文化和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市场营销、组织管理、公关协作、法律法规等知识。总的来说,高职学生的知识较为零乱,缺乏系统性,同时技能型、经验型知识属于隐性知识,如何使之显性化,都需要一种方式将其组织起来。
二、高职学生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一)及时更新知识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具备信息处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现代社会知识的半衰期已缩短到5年左右,学生在走向社会后只有不断学习、使用、创造、更新已有知识和技术,成为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的终身学习者,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
(二)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高职学生将成为现代技术条件下从事创造性活动的中间层次人才,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特别是全球进入信息化时代后,他们需要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将越来越多,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管理知识的方法,是很难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的。
三、高职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
(一)提高信息素养
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相对较低,表现为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能力差,不会利用网络和光盘获取信息。针对高职学生的这种特点,主要应从以下三方面加强信息素养教育:一是通过专业教育来培养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二是开设信息检索课。三是加强图书馆建设。
(二)注重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管理
高职学生应该把隐性知识的管理放到第一位,善于挖掘头脑中潜在的想法、直觉和灵感,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创新知识打下基础。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地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隐喻、类比以及建模来吸纳新知识,并逐渐培养自己运用新知识拓展独具特色的经验与策略的能力。
(三)完善自身的知识系统构架
知识系统构架,简单地说就是储藏知识的构架。系统的知识构架有助于有效地储存和快速索取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构建合理的知识系统构架,首先,应根据自身的需要对知识进行分类,可以根据学习的专业科目来划分,也可以参照图书馆文献的分类方法。其次,选择个人知识管理软件。个人知识管理软件有助于储存、组织、标记、注解、共享与他人协作知识资源。最后,建立个人的知识库。
(四)构建个人知识管理的双模型结构
搭建个人知识管理模型有利于高职学生对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模型,从而更有效地利用其方法对个人知识进行管理。个人知识管理的模型有两种,一种是“信息一知识”模型,一种是“独立模型”。在“信息一知识”模型中,知识的产生是依据“数据一信息一知识”的顺序进行的,知识解决方案处在数据、信息、知识结构的最顶层,学生将信息综合之后得到知识,反之,知识分解为信息(当知识被解释了之后,它就成了信息)。在“独立模型”中,学生并不需要信息层来做铺垫,也能得到一个知识管理解决方案。
总之,个人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对于个人的成长和职业生涯的成功都是极为重要的。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其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还处于探索阶段,因为它涉及个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环境、价值观等比较复杂的因素。在实践中,高职学生可以总结个人知识管理有效的方法,并多与他人交流,在知识运用和创新上找到更多机会,更大程度地发挥出个人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5~36.
(一)会计人才的总量需求 资料显示,2007年底,台州有私营企业37591户。截至2008年9月底,台州有民营企业39808户,新设立登记企业数量相比2006年底连续两年平均以6%左右的速度增长,在接下来的两年中,新设立民营企业呈井喷式增长,仅2010年上半年,新设立民营企业4366家,民营企业达近7万户。在对人才市场的调查中,发现台州的民营企业对财会人员的招聘一般是1、2个,会计行业每年需增加1-1.5万名会计从业人员,由此可见,台州会计人才的就业前景较为乐观。目前,台州会计行业处于岗位与人才两旺状态,但具有“管理型”的中高级会计人才却极度匮乏。
(二)学历需求情况 与前几年人才市场对会计人才要求相比,目前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更务实与理智,以前都要求是会计本科学历,现在对普通会计人员的录用按需要求中专或大专学历,甚至主办会计也只是要求大专以上学历。而中型以上的企业招聘财务主管或财务经理则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和相关经验。
(三)就业岗位需求情况 一般企事业单位和银行系统会计人员的工作项目主要有:出纳、审计、总账、报表、成本核算、工资核算、纳税核算、往来结算、资产管理、财务分析、银行柜面出纳、银行信贷、银行结算、统计等,这些工作项目形成会计专业对应的基本职业岗位群。根据这三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我院毕业生就业的岗位有仓管、出纳、固定资产会计、审计助理、往来会计、销售会计、辅助会计(或会计助理),统计等岗位,此外,还有商场收银员岗位。
(四)会计人员薪酬情况 目前台、温州会计行业的薪酬情况,从岗位角度来看,台州出纳的月工资一般在2000-2500元左右,仓管、辅助会计(或会计助理)岗位与出纳岗位工资相仿,会计月工资在2500-3000元左右,温州薪酬水平比台州高出300-500元/月。主办会计月工资4000-6000元之间,财务主管或财务经理则在8000元以上。从业务角度来看,有外贸业务的会计比内销业务会计工资要高;从行业角度来看,银行系统比企业会计岗位工资要高。根据对我院前二届高职应届毕业生就业的跟踪调查,一般就职首月工资区间在1500-2450元之间,大部分就业学生的工资集中在1800-2000元之间。
(五)应聘者工作经验和技能更受企业重视 目前会计行业低端人才供应相对过剩,具备持证上岗或有初级会计证的应聘人员数量大于工作岗位需求,而大多数企业不愿意在财会岗位上投入培训费用,导致在人才市场上对财会人员的招聘要求一般要有1-2年的财务工作经验。即要求应聘者要有实务操作经验,不需经历培训就能直接上岗工作。同时,企业需要财务人员要有牢固的财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熟练办公自动化软件、懂会计软件操作,并能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摸索,从实践中不断提高,要熟悉企业的具体实际,了解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和企业有关规定,并从严要求自己,做到记账、算账、报账手续完备,内容真实,账目清楚,并熟悉纳税申报、汇缴程序。特别是那些精通税法,能为企业合理避税的会计人才,深受企业欢迎。此外,在台、温州的民营中小企业一般很少有专职的计算机专业人员,因此,对于那些有一定计算机维护和保养知识的会计人员,企业主将更为青睐。中型民营企业对主办会计或财务经理的一般要求是具备本科以上学历,有5年以上的相关岗位经验,且要求有中级以上会计资格证书,但对本科文凭并不是必需的,相反,对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中级以上资格证书的会计人员则更为看重。
二、人才市场需求对会计专业的影响
(一)对会计招生规模的影响 从社会调查中可知,会计人才市场尚处于供需两旺的境地,由于财务岗位招聘需求很多,而且每年都有新增的企业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因此,就目前我院对会计专业的招生规模看,可以考虑再争取增加一个班级的招生指标。
(二)对会计专业教学设备、实验实训室投入的影响 目前,我院会计专业的教学设备、实验实训室主要为多媒体教室、一个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两个电算化机房,教学软件基本上还停留在先进院校上世纪90年代末的水平与理念上。目前,杭州先进院校的财经专业正在建设“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多专业综合实训室,该实训系统包含多个企业,社保局、税务局、工商局等政府机关,各个商业银行,一次性可以容纳100人进行实习,模拟企业内部总经理、办公室文员、财务各岗位、采购、销售、仓管等分岗位,政府机关各岗位、银行柜面各岗位的实训实习,相当于校园内的顶岗实习,这些都需要场地、资金投入。只有做强了会计招生的规模化,做实了会计学生的就业率,学校才会考虑更好地发展会计专业。
(三)对师资力量投入的影响 由于考虑到全国生源总额处于逐年萎缩状态,我院曾担心会计新生招到5个班级后会导致就业率下降,从而对会计教师的引进态度犹豫不决,使会计专职教师连年超负荷上课,不利于教师的后续充电。现在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经验丰富的高级会计人才稀缺,各高职院校也很难招聘到合适的会计教师,这也影响到我院师资力量的进一步充实。
三、会计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定位缺乏 财经类各个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无论是相对比例还是绝对数量都处于各院校前列,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满足社会需求,将影响着学生的人生前途与学校的招生规模。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然而我院目前仅仅是要求会计证硬性与毕业证书挂钩,而并未清晰提出我院学生必须通过哪些相关的基本技能,尚未找到准确的定位。
(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够合理完善 企业需要财务人员要有牢固的财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而牢固的财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或称企业经济业务核算)为主要基础,检测一个会计人员业务功底是否深厚的指标之一就是能否快速编制各会计要素的经济业务会计分录。我院《基础会计》安排在第一学期,由于新生第一学期的实际课时偏少,如果按4节/周课时,明显课时不足,不利于学生打下扎实的会计基础。而《财务会计》课时也偏少,且对《财务管理》课程不够重视,这直接影响我院学生的培养质量。现有的课程项目方面虽然设置了一些体现会计基本技能方面的课程,如在《出纳实务》里有点钞技能、票据填写等基本功的训练,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加入了五笔打字,尽管这些技能对从事财务岗位的学生尤其重要,但这些技能却没有院级的硬性达标标准。如与会计技能比赛相关的小键盘打字这项技能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就没提及。 在学生顶岗实习意见反馈跟踪中,反映出学生在办公设备使用方面存在不足,应单独开辟一定课时用于学生熟练使用点钞机、验钞机、打印机、传真机、保险柜等办公设备的实训。
(三)师资力量不足 我院会计系折合成会计专任教师有9人,以2012学年第二学期为例,该学期总课时208节/周,以人均12节/周算,需17.33人,虽然高职院校办学文件规定必须要有社会外聘教师兼课,但一方面出于校外校内教师教学效果与责任心角度,另一方面合适的兼职教师难以聘任,实际中都是尽量让校内教师勇挑重担超负教学任务,平均每人都在14节/周以上。这导致专任教师害怕出差、害怕外出开会、学习,因为外出期间所落下的课时必须得通过补课加以弥补, 本身教学任务就重,补课阶段教学任务更重了。
(四)学习氛围营造不足 虽说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勤奋度相对较高,但各班之间的整体差距也非常明显,班级之间的学习风气严重不均衡,缺乏同年级段、不同班级之间的竞争机制。学校里一些社团活动非常丰富,而体现专业技能的活动却很少,即使有一些会计专业方面的活动,参与的学生人数也不多。
(五)工学结合工作不够 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为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与企业开展广泛合作,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将以课堂教学为主导的学校教育和以直接获取实际经验为主导的企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为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师下企业锻炼获取实践经验,邀请校外资深会计人进行实训指导、讲座,但在人才培养实际过程中,与其他专业相比,会计专业在第六学期之前工学结合的实效性并不强,许多学生由于缺少实际工作岗位的锻炼,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很难做到零距离上岗。
四、会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
(一)准确定位会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在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要想在浙江众多的院校中开创出我院会计学生高就业率及良好毕业生的口碑,离不开准确的专业核心竞争力定位与专业技能过硬的高素质毕业生。这种高素质来自会计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如毕业证书与《会计证》、会计初级职称资格挂钩,汉字输入速度要求40字以上/分钟,点钞速度、电算化操作上要求获得《全国信息化工程师——ERP应用资格证书》等,并提供给学生企业真账的实务操作经历与自信。只有让学生在校学习的2-3年时间拥有相应的实务操作经验,再辅以高起点的自身就业条件,就能保证毕业生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掌握上述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打造会计专业毕业生核心竞争力还要致力于会计电算化操作能力,尤其是ERP软件的学习、计算机的软硬件动手操作能力,这能让毕业生计算机水平比一般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要高出很多。电算化是时代趋势,如果在学生计算机能力训练这方面工作做到位,学生到工作单位就业后将会因其综合素质能力而脱颖而出。
(二)设立会计咨询服务部 学校与台州的各大会计师事务所及会计公司合作成立会计咨询服务部,具体模式可以校企联办,借助会计师事务所和会计公司的影响力把企业真实的经济业务引入到学校来,由教师带领学生分组来完成委托企业的记账、算账、报账业务。相较理工科专业在工学结合上因生产车间有强大人员容纳力可以吸收实习学生,可能一个车间就可以满足十几个、几十个实习学生,会计专业因企业财务部门对实习生的容纳能力有限,一个企业消化实习生多则三、四人,少则一、二人,不利于学生的集中实习。而在学校成立会计咨询服务部,将一改以往会计学生实习零散、管理困难的情况,可以做到不出校门,在教室就能接触真实的企业账,而且还能根据不同行业的委托企业,教授学生不同行业的账务处理方法,解决会计专业工学结合困难的状况。通过教师带领学生记账,教师自身的会计实务经验将更加丰富,也给新教师提供了足不出户下企业锻炼的机会,学生在出校门之前就已经零距离地接触企业的经济业务并掌握了小企业的实务操作,使《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各门课程的知识在设立账户、经济核算、成本计算、报表编制上得到了融汇贯通,再结合《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的知识,还可以对企业进行合理化建议。为提高做账效率,引入《会计电算化》,给每个委托企业建立一个账套,使课堂学习的会计现代化工具真正地发挥高效作用。
(三)改变教学方法,变过去的先理论教学再实践操作为“教-学-做结合” 对一些技能操作性强的课程,如《会计电算化》课程,高职生最怕的是先进行理论学习。往往老师在讲解操作要领时,学生不是认真听解,而是忙着按教材亦步亦趋地做练习,当操作过程出现错误,或教材案例稍微加以变通而超出学生反应能力时,就只能求助于任课教师,而任课教师往往因这些零星的问题而疲于奔命。对于这种情况,遇到普遍性的问题,学生都会仔细地听,而对个别学生提出的个别具体问题,其本人会对解决方法的讲解听得聚精会神。一个系统模块或单元章节教学与实验完成后,总结很重要,一个系统模块做下来,中间遇到的问题或多或少,每个学生的感受都不一样,此时再归纳操作程序,学生才会认真地去听,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突出实践能力培养”,随着省里、国家级会计技能竞赛的深入,会计技能竞赛的技术性文件俨然成为高职会计教育的“指挥棒”。为达到教育部、企业对人才的应用要求,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级的选拔赛,并以此为契机,大力开展学校的会计各项技能竞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氛围。会计基础技能掌握作为硬指标要求学生达到汉字输入速度每分钟40字以上,小键盘数字输入速度、点钞速度、会计经济业务核算、电算化操作技能,每项技能竞赛以班级为单位,要求全班同学必须参加,成绩分为班级团体成绩与学生个人成绩,因每班学生人数存在差异,班级团体分采用班级算术平均分作为评判依据。设立班级团体分旨在激发每个同学的参赛意识与集体荣誉感,另外对缺乏参赛自信心的同学也有推动作用,使同班同学为了集体荣誉相互帮助、相互督促练习。
(五)加强校企合作,共享人力与教育资源 为了使学生在学习时理论联系实践,也为了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我院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邀请校外专家来学校做专业讨论和担任实习指导教师,邀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作兼任教师承担本专业的部分教学任务,这样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手能力。同时,引进教育文化企业的教育软件资源,如会计网上实训平台、无纸化测评系统——会计信息化,引入《全国信息化工程师——ERP应用资格证书》认证考试题库作为《会计电算化》的期末考试,促进课证结合。
(六)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建立校企合作,联合培养锻炼师资队伍。高校可以选择和财务软件公司合作,把相关教师送到财务软件公司锻炼,实际参与大型财务信息系统或ERP系统的实施工作,也可以聘请财务软件公司的技术经理经常来校给会计学教师举办技术讲座。这样,可以把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很好地结合起来。相关课程可以聘请软件公司人员来讲授,学校教师做助教的方法来激励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实践和理论水平。其次,教师要定期进行业务进修。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会计核算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软件的发展也日新月异。与软件开发业的迅猛发展相比,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滞后,知识更新速度慢,影响教学工作的进行, 所以教师应定期进行业务进修,接受前沿专业知识的培训。
(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在高校会计专业教学中,更新教育理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相对平等的关系,教师在年龄上应将自己定位于学生的兄、长上;在学习上将双方定位于平等参与者、合作者和服务者,虚心倾听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尊重学生的观点,乐于接受学生言之有理的不同见解;在心理上鼓励学生摒弃进入职业院校就是高考失败者的观点。教师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注重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在与学生的平等交往中实现思想上的互相碰撞、互相激发、互相接纳和互相融合。
高职办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教学为主线,近年来我院全体会计教师献计献策并贯彻执行,开辟出一条适合我院情况的会计专业发展之路,努力使我院的会计专业跻入全省示范性专业行列。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