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6 14:25: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中学生心理现状
生活环境的改变和学习方面的压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部分学生感到学业负担重,学习压力大,存在厌学、逃学现象;一部分学生心里感到自卑,焦虑,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抑郁,情绪波动大;有的学生由于缺少家庭监管,沉迷网络,这些学生人际关系紧张,较少参加课外活动。
2.心理成因
(1)社会因素。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环境已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生活。它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都带来了方便,也提高了效率,但是网络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给部分中学生带来了较多的烦恼。尤其是校园周边环境的不协调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一些网吧、电游室经营者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顾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变着法吸引青少年。他们沉浸于虚拟世界、网游中不能自拔。这些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精神萎靡不振,甚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与行为障碍。
(2)学校因素。学生在进入中学后一直处于紧张的(应试)教育环境,很多学校心理健康课和素质教育课过于形式化,因此不能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在我校,由于大班额情况,师生交流较少,过分重视成才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培养。
(3)自身因素。初中阶段是学生从幼稚到成熟的转折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心理生理开始趋 向成熟。 青春期的他们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情绪情感,心理活动越发活跃,面临学习压力和生活困境时,容易冲动,逃避,自责,易丧失自信心。尤其是那些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不良环境的影响使他们缺乏自制力,性格上更加叛逆。
(4)家庭问题。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对人的成长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家庭环境、教育模式、、家庭的不完整,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子女交给亲人监管,父母与子女之间缺少正常的沟通,造成青少年自私、任性、孤僻专横的性格,因此人际关系更紧张 。
二、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我们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利用校园网开设“心理健康知识”栏目
对初中生而言,心理健康知识较贫乏。有些学生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及不良行为不能正确认识,这种盲目错误的认识就需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而信息技术具有及时性,灵活性,资源共享性和隐蔽性的优势。避免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因此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辅导更具意义。可以为不同的对象提供他们需要的信息. 例如:在线论坛、网络课堂等都可为学生提供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识,包括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常见的心理困扰及其解决方法等。学生对一些敏感问题如与父母沟通的问题,与教师之间的问题,对社会生活的困扰,都可与老师进行在线交流。
其次,加强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最新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动态,培训信息,为教师创造一个理论学习空间,这样更有利于专业教师的成长,提高课堂效率。
2.加强家庭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完成是不够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教育才是主要的。现在的家长大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身体健康十分关注,却忽视了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加之现在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因此,学校、家长应该合力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家长学校,家长节假日等多种途径,向家长多提建议,指导家长开展中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另外在家庭教育中严格控制学生的上网时间,要求家长监督学生安全上网,屏蔽不良网站。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多让子女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干力所能及家务活,使其身心健康成长。
3.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社会是一个大教育场地,其环境的改善对青少年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社会各方面应重视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加强对其正确的引导,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家庭可与公安、关工委、工商等部门进行密切联系与配合,呼吁他们对不良的娱乐场所、设施,积极查处,禁止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一有发现及时举报。严惩“伤风败俗”的不良现象,为下一代的成长尽心尽力。
4.积极引导,树立理想
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自信意志是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广大教师特别是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更应该加强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情操鼓舞人。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板报、演讲等多种方式和途径,让学生从古今中外,身边周围的许多鲜活的事件中感悟到人生的价值和信念的宝贵。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树立远大理想。
总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优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策略,具有初步的实效性。“但路漫漫其修远兮”,今后我们要持之心恒,让教师在现代化信息技术课程中享受专业成长的幸福,让我们的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525”心理活动月启动仪式领导讲话稿
亲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在这朝气蓬勃、多姿多彩的五月,我们的心理健康节5.25又将如期而至。为了迎接这个特殊的节日,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全校师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构建和谐校园,我校于今天隆重举行第六届心理健康宣传月启动仪式,本届心理健康宣传月的活动主题是“呵护心灵,与爱同行”。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一个人的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与否,能极大地影响个人的行为方式,影响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及工作。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学业压力大,在思维、情感及行为方面,易产生各种心理困惑。因此,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积极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作为中学生的你们,也要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积极调整自己的状态,并学会及时寻求他人的帮助,乐观向上地学习生活。
今年,学校将于5月6日至6月8日开展以“呵护心灵,与爱同行”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本次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心理运动会、黑板报设计比赛、祝福高考、电影赏析、学生心理测量与咨询,还有家长心理讲座及咨询活动。其中,心理运动会上,大家可以在轻松游戏的同时增强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心理黑板报设计大赛,大家可以独具匠心地创造作品,展示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还有现场心理测量与咨询,以及祝福高考等温情且具有极大意义的活动。我希望各个班级要高度重视此次活动,每位同学要积极参与,力争在全校范围内创造出“人人关爱心灵,处处青春洋溢,彼此互帮互助,共同快乐前进”的氛围!
最后,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人人重视自身心理健康,携手营造良好人际环境,让我们“开心每一天,自信每一天,充实每一天,感恩每一天”!让我们用实际行动拥抱阳光生活,共创和谐校园!
谢谢大家!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和谐 群体心理
德育教育与教学是有区别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有可能凭借教师的权威去强迫学生接受学习,而且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德育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德育教育只有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因此,班主任德育工作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心理健康教育。
为了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需要认识到学生当前存在心理问题的现实状况,需要构建必要的知识结构与掌握诊断心理问题的基本技能,还需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不断完善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遵循防重于治、学生主体、因材施教原则。
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主要有:营造和谐进取的班级文化环境与优化班级群体心理;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与发挥学生自我教育作用;细心关注每个学生与及时主动开展思想劝说,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与培养学生良好心态;重视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位一体的协调教育。
笔者从大学毕业至今连续做了四年的班主任,遇到过形形的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经过教育后,大部分能得到较好的转变。本文试以一个棘手的复杂案例来探讨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和解决对策,从而凸现班主任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面临的挑战。
一、案例
赵敏(化名),女,1990年生,是笔者班里的一名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该生喜欢读课外书,有一定的文学知识积累。赵敏身体虚弱,自尊心强,性格孤僻自闭,没有人知道她家的真实情况。下面是她的几个典型事件:
事件一:在高三开学初的一次谈话中,赵敏终于透露了一些有关她家凄惨故事。后经多方求证,她撒了弥天大谎。
事件二:在一次作文课上,老师讲到一些关于家庭方面的素材,赵敏过于敏感,以为老师在说她。晚修后,一个人跑到球场上不肯回宿舍休息。后经我做思想工作至晚上12点,她才肯回宿舍休息。
事件三:在广州一模考试期间的一个晚修下课后,赵敏跟我请假,说要单独冒雨去逛街,并以死相逼。出于安全考虑,最终只好叫家长来把她带回家去。
二、成因
以上三个事件只是赵敏同学在校期间的片段,笔者综合各方面情况认为,赵敏同学主要存在着人际关系障碍、自我意识障碍和学习心理障碍等。
1.人际关系障碍
从小学时代进入中学时代,中学生如何尽快地适应新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是他们能否顺利完成青春期过渡的重要前提。但嫉妒、自卑、多疑、冷漠或孤独等不良心理品质以及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差异性。往往造成了他们不能正常处理师生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赵敏同学自我封闭,不与同学交流,设立骗局欺骗老师和同学,无非是想引人注意,希望有人关心她,不要忽视她的存在,同时也想借此方式来改善人际关系。但是她用错了方法,原因有多方面,据我对她家庭的了解。家长应该负主要责任。一方面,家长以极为功利的价值取向设计塑造子女,严重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心理特征,忽视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家长全然不顾忌孩子的感受,以极不认真的态度草率处理人际关系等。更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
2.自我意识障碍
中学生正是从儿童幼稚期向成熟期过渡的阶段,半成熟、半幼稚与独立性、依赖性共存,其自我意识的发展呈波澜起伏状,自我评价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无法正确把握,看待问题容易固执己见、片面化和绝对化;常做“白日梦”,把幻想当现实,而一旦遭遇挫折,便极易滑到自我萎缩的境地而一蹶不振。赵敏同学有自己的消极的世界观、人生观,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包括整个世界都是虚伪的。因此当我以很委婉的方式揭穿她的谎言,并给她以正确的指导时,她也不承认自己错误并诡辩解释开脱,不屑于集体荣誉和别人的帮助。我曾经帮她申请困难学生帮扶基金,但被她拒绝,她说不要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3.学习心理障碍
学习心理障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只是每个学生的程度轻重不同而已。高三的学生学习负担重,升学的压力让学生不堪重负,长期精神过度紧张,使其对学习、考试产生焦虑、冷漠或恐惧心情,心情烦躁抑郁,好发怒,不想学习等。这些心理障碍如得不到有效控制、疏导,将对学生的学业进步产生很大影响。赵敏同学除了语文稍微好一点外,其他科目的基础比较差,家人对她期望过高,导致其本来存在的自闭症状加剧,从而出现考前压力过大、失眠、逃避的现象,幸好没有出现更为消极的事情。
总之,笔者认为,赵敏同学的心理障碍的形成,既有她个人的原因,也有家庭方面的原因,也有教育工作工作者的专业技能欠缺和责任心等方面的问题。
三、教育对策
针对中学生常出现的心理障碍问题,笔者通过长期的摸索实践,总结出如下几种解决方法:
1.营造和谐进取的班级文化环境与优化班级群心理
和谐进取的班级文化环境有利于心灵的舒展、愉悦。班主任应主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对学生具有真诚的信任与尊重,学生就会感到一种人格的尊严。而且班主任还要重视优化班级群体心理。心理学认为,人的情绪、情感或态度都是环境在个体身上的体现和反映,群体心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心理。因此一个良好的班级群体心理环境无疑有助于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并且使可能出现的异常心理现象减少到最低程度。
2.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与发挥学生自我教育作用 青春期教育不是被动地解决学生已产生的心理问题,而是在学生刚刚进入青春期时积极主动地发挥引导作用。因此学校应开设专题讲座,将有关心理学知识和心理保健方法传授给学生,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和科学地健全自己的心理素质。在主持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时应把握这样的原则:生动、平等、参与。
3.细心关注每个学生与及时主动开展思想劝说
班主任必须善于发现学生的异常行为,并及时进行心理辅导。作为班主任,应具备一些心理学专业知识,否则个别谈话的心理辅导将达不到预期效果。在进行个别心理辅导时,教师应做到:(1)要做到认真“倾听”;(2)要做到理解、协商;(3)要做到保密。
4.书面交流方式
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有时候面对面交谈并不是心灵沟通的最佳形式。用书信,写周记等形式进行师生对话,对于学生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讲,既能避免面谈时的紧张不安或不好意思,又能达到与自己信任的教师进行心灵交流的目的。教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保持书信往来,对学生的帮助作用是十分显著的。但此方法不适应在学生中广泛使用,只适合针对个别学生。
5.重视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位一体的协调教育
【关键词】原因分析 应对策略 春风化雨
近年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其集中体现为:心理障碍、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和个。心理障碍,换言之就是心理健康不良,它的表现是:喜网游、厌学、人际关系不好、社会交往不适、焦虑以及不能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不能很好地根据环境的要求来改变自己和由此而产生的嫉妒、神经质、偏激、狭隘、自卑等。心理健康不良的原因很复杂,笔者简要归纳为:家庭、学校、社会和自身等原因。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不良原因分析
1.家庭原因
⑴当下的中学生,多半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了风尚,但教育方式未必恰当,不少家长对子女采取的是偏激教育,只要孩子学习,其它的一切由父母包办,这样势必造成孩子成长中的缺陷:缺乏自立能力、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缺乏艰苦奋斗意志、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温室里的花朵”怎能经历风雨?于是心理脆弱、逃避困难、怕苦怕累成了不少孩子的通病,甚至稍遇挫折就会心理崩溃、行为偏激,金华县一位中学生因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遭到母亲责备,竟将母亲活活打死!
⑵有的家庭父母离异、双亲外出、生活贫困等等,孩子缺少家庭温暖、父母的关爱、亲情的浇灌,进而产生孤僻自卑、抑郁内向等不良心理,某一学生因家庭贫困,整天沉溺于捞取大钱的幻想中,患上精神幻想症,几乎使他的家庭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2.学校原因
素质教育固然人人叫好,但应试教育却依然一统天下,近年来教育越来越趋于市场化,学校之间竞争越演越烈,竞争获胜的唯一法宝是升学率。原因很简单:人们对学校的好坏、教师的优劣评价标准恒定在升学率的高低上。为了确保升学率的提升,学校层层分解升学指标。于是,漫无边际的题海,接踵而至的考试,心惊胆颤的排队,压得学生直不起腰。应试让学生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的是接二连三的失败。加之有益活动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少沟通,一些成绩一般的学生,学习之外的能力又得不到表现,被肯定的机会就更少了,厌学、孤独、焦虑、嫉妒等不良心理就成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野草!
3.社会原因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转变。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制度上的漏洞,许多新的社会制度和社会道德没有形成,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伺隙而出;格调低下的大众传媒粉墨登场;泥沙俱下的网络迅速普及,给本来就缺乏抗体的纯洁的学生心灵造成很大冲击。若引导不及时,就会造成学生心理迷惘、健康受伤。
4.自身原因
中学生处于从儿童走向成人的过渡期,他们即将离开父母、长辈的监护,摆脱对长辈的依赖,心理处于“断乳”期。在这个关键时期,他们内心充满矛盾冲突,处在极不稳定、不平稳的状态中,内心矛盾重重:渴望独立与仍旧依赖、理想与实现、自卑与自傲、性成熟与性心理、心理闭锁与渴望理解等等,成了矛盾的综合体,处理稍有不当,就会产生不良心理。
二、应对策略
中学生所有不良心理或一因一果,或多因一果,或多因多果。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将各种因素结合起来,对症下药,方能成功。
1.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领导必须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下是几点建议:
⑴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首先,要改革教育体制与教育理念。坚决摒弃压抑进取、扼杀智慧、填鸭式教学,贯彻素质教育方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学有所长,全面发展。其次,教师要树立育人理念,关爱学生,改变过去以分数、是否听话为准绳把学生分为优生、差生的错误做法,树立新的育人观。再次,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教师走下神龛,走进学生,多跟学生聊天,关心和理解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创新求异,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多组织生动活泼、有意义的课内外、校内外活动,学生在集体活动中自然会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
⑵持之以恒 春风化雨
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的不良心理是由于缺少健康的心理知识造成的。只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就能防患于未然。主要途径有:①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在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在政治课中注入心理健康教育;②任课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自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③利用班会课、国旗下讲话、黑板报、手抄报、广播站等途径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这样持之以恒,必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⑶健全学校心理健康疏导机构
健全学校心理健康疏导机构,是当务之急,惟其如此,学生的不良心理,方能在萌芽状态就得到及时矫正!
2.编织学生心理健康安全网
中学生的不良心理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建议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要恰如其分,不能一味“恨铁不成钢”,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个体差异进行教育,帮助孩子树立切合实际的目标,随机应变地调控孩子心理,宽严结合,张弛有度。对孩子平时加压,考试前减压;非毕业班加压,毕业班减压;顺风顺水时要吹冷风,遇到挫折时要鼓劲等。同时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睦温馨的家庭气氛,为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中学生的不良心理与社会上不良风气、内容不健康的大众传媒、良莠不齐的网络侵蚀也有很大关系。中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防火墙不固,易受黑客攻击。因此,国家有必要制定一系列保护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法律法规,坚决打击危害中学生健康成长的行为,净化社会风气,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编织学生心理健康的安全网。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着亿万家庭的幸福和国家的未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全社会齐抓共管,各尽其责,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的接班人也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红日:《中国学生心理咨询》,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6.
一、建章立制,确保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和实施
1.健全机构,完善制度,规范行为。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党支部书记、德育副校长、政教主任为副组长,团委书记、年级组长、各班班主任为组员的领导小组,组织领导实施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定了《景泰三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等一系列相关制度,为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组织建设等各方面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保障。
2.建立了三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监测网络,建立学生心理异常报告制度和应急处理制度。三级监测网络:一级为校领导和学生心理健康领导小组;二级为学生会、团委、年级组,心理健康辅导员、班主任;三级为学生会干部、各班班干部。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或日常管理中,发现学生异常行为,过激言论等现象,便进行及时辅导、教育,并按网络逐级上报。对异常情况实行各级负责制,耐心做好教育、咨询和疏导工作,解决好学生的心理问题和障碍,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培训。我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以及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已经组织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了省级以上专业培训32人次,培训包括理论知识学习、案例分析等内容。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
4.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我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坚持统一安排,集体备课,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需要为主线,通过教研活动,课题研究,明确不同情况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难点,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现学校申请立项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1项,已经结题市级课题1项,课题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带课题培训与合作研究等方式,推广优秀科研成果。
二、综合利用,积极拓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选择适合我校学生的教材,每周为学生上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培养的方面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设一些活动课,包括情境设计、心理训练、问题辨析、角色扮演、游戏辅导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建立“心理导航站”。由五位心理教师轮流值班,每周星期二至星期五下午向学生开放。对学生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困惑,缓解心理压力。“心理导航站”已经成为我们了解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状况的一条有效途径,成为我校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强有力的保障。
3.设置“心语信箱”。开设电子信箱、QQ聊天室和热线电话,主动积极地与学生沟通、交流。让许多想倾吐心声但又羞于启齿的学生能以方便的形式讲出自己的小秘密,向老师寻求有效的调节办法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基本常识,由心理老师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作出相应的解答,进行个别辅导。这成为我们了解学生、分析学生、指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
4.开设《景泰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栏目。针对学生普遍需求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大部分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如初一新生环境适应不良,初三学生考试焦虑状况,以及人际关系过程中的自卑感、自傲感等等,每月编辑一期《景泰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栏,精选有关心理健康知识,满足学生心理健康的需求,教给学生调整自我的正确方法。
5.各学科渗透。我们认为,健康的心理来自人格的感染,健康的心理来自和谐人际关系的熏陶。所以学校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倡导广大教师员工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倡导心育是智育的保障,要求各位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6.开展心育班会。班主任更主动的开展各种心育班会,积极渗透心理辅导内容,以学生关心的心理问题为主题,召开班会,互相探讨,共同受益,提高了教育效果。
7.举办心理讲座。我校心理健康教师和请来的心理健康专家不定期的对学生、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有针对学生的内容,如青春期教育,从生理、性意识及自我保护等方面,揭开了一些困扰学生却又难以开口请教的问题,促进了心理健康的发展;有针对教师的培训,我校先后邀请西北师大杨中书博士、白银市关工委主任李保和等专家来校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报告,同时也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培训,使教师们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方面有了更大的提高。
8.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档案内容包括:学生个人一般情况、学生家庭情况、学生的学习及社会适应情况、问卷调查、心理咨询记录等,同我们日常的辅导咨询工作紧密结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及时地进行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9.校园育人。学校积极创设温馨的人性化校园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在校园内加大绿色植被,植树种花,营造绿色校园,创造了一个舒适、优美的学习环境;校园各处、甬道两旁贴上名言警句和名人画像等,通过一言一语达到和学生的沟通,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将学生的绘画、书法、科技作品在展室和教室里展览,搭建学生展示才能的平台,培养学生自信心理;开展多种形式的“班级风采”活动,在展示班级特色、宣传班集体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校大集体归属感;学校安装了宣传橱窗和墙报栏,建立了由学生会、团委主办的校园之声广播站,开辟了《每周一歌》栏目,成立了“浪花”文学社,创办了《浪花》报和《教苑》校刊,成立了“景泰三中艺术团”和“青少年科技协会”,多次举办了景泰三中艺术节、科技制作等活动,充分发展学生特长,把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10.家校结合,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张春兴(1998)“病因根植与家庭,病象显与学校,病情恶化与社会”的观点,家庭的教育与参与是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有效预防心理问题发生的关键和前提。学校已于2004年组建了家长委员会,成立了家长学校,每周星期六对家长进行培训,还聘请有关专家和教子有方的家长做讲座,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并且开通了校长热线电话和电子信箱,倾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在学校网站上开辟了“家长学校”网页,传播学生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知识。通过“百名教师走千家”活动、印发致家长的一封信、家长通知书等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沟通,使学校和家庭形成了合力,共同携手,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几年来,我校教育教学工作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保障,以活动和体验教育为途径,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受到了家长的好评,得到了社会的肯定,被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等单位列为“全国小公民道德建设先进单位”,被省教育厅等单位授予“甘肃省‘双合格’家庭教育工作优秀(示范)家长学校”,先后多次荣获市、县“文明单位”、“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称号。但我们认识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任重道远,我们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内容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形式还要进一步灵活,只有这样才更好的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培养更多的“四有”新人!
一、活动主题:服务青少年 携手促和谐
二、活动时间:2010年5月23-29日
三、活动内容:
1、举办活动周启动幕式;
2、举办专题讲座;
3、开展主题征文比赛;
4、播放教育主题电影;
5、开展游园活动;
6、举办活动周闭幕式。
四、主办单位
共青团河源市委员会
田家炳实验中学
五、活动要求:
1、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各负责人要高度重视,组织开展好各项活动,保证活动的成效;
2、积极组织青少年参与活动,确保青少年受到良好的有意义的教育而健康成长。
3、各活动负责人要按计划按步骤开展活动,确保活动质量,并收集整理好活动资料;
4、提高效果,扩大宣传,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
附:“12355在行动”心理健康活动周活动具体安排
“12355在行动”心理健康活动周活动具体安排
一、“心理健康活动周”启动幕式
1、时间:5月23日上午9:00
2、地点:河源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3、内容:①团河源市委领导宣布活动启动;②心理健康志愿者代表讲话;③团河源市委领导讲话;④进行主题活动签名。
二、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聘请专家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
1、《轻装上阵,快乐高考》——考前心理辅导
主讲人:心理辅导员李小敏
时间:5月23日下午3:00
地点:河源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2、《青春期讲座》
主讲人:心理辅导员景冬梅
时间:5月25日下午3:00
地点:河源市第二中学
3、《戒除网瘾、快乐成长》
主讲人:心理辅导员廖娜
时间:5月27日下午3:00
地点:河源市第一中学
三、心理健康征文大赛
1、征文主题:心灵的故事
2、参加人员:全市中学生
3、时间安排:5月23日—5月29日
4、征文要求:思想积极上进,内容贴近广大青少年生活,具有较强校园气息,体现原创品质。形式多样、新颖活泼。由心理健康志愿者做修改指导。同时上交电子文稿。
5、征文内容:心灵讲述——个人成长经历的分享,如自己的心理变化以及相关的感悟和收获;我眼中的心理健康——从自身的成长经历来谈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我与心理咨询——曾经接受过心理帮助的学生谈自己的心路历程,谈谈自己在经历挫折或困境时,怎样在个人的努力或他人的帮助下从低谷中重新站起来。
6、活动负责人:辅导员邹丽嫦
四、“心理健康活动周”游园日
1、现场咨询
时间:5月26日下午2:40—4:30
地点:茶山公园
①人际交往:景冬梅
②学习困惑:李小敏
③个人情绪:廖娜
2、趣味心理健康问卷调查
时间: 5月26日下午2:40—4:30
地点:河源中学
活动负责人:苏新泉
3、心理健康知识展板宣传
时间:5月26日下午2:40—4:30
地点:河源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内容:心理健康格言、诗歌、绘画优秀作品展览、心理知识问答等
活动负责人:
五、心理电影欣赏
1、《青涩记忆》
时间:5月24日下午3:00
地点: 河源中学
2、《网络妈妈》
时间: 5月28日下午3:00
地点:河源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六、闭幕式
时间:5月29日下午4:00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实施途径
现在社会环境的复杂,学生接触的环境也日益多样化,所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教师跟踪和调节,以期和社会保持同步。
一、健康教育心理讲座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普及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有效手段。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到自己的心理异常现象发生,并且根据提供的方法调节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实现自我检查和自我锻炼,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也得到增强。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定期地开设心理辅导课,辅导课需要面向全体学生。组织过程中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小学生的心理机能和心理建设机能较低,希望有人能够为他们指点迷津,解除学习困惑。如果学校在这个时候能够开展及时的心理指导讲座,必然给孩子带来较多受益。
二、心理健康和具体学科的有机结合
结合学科教学对心理健康进行渗透,作为心理教学开展的重要途径,在学校学习是学生接触知识的主要方式,每一科的内容学习中都蕴含着重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因此,学科教师最好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对学科内容中的心理健康因素开展有效地挖掘,设计学科教学目标,准确把控切入点和结合点,给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心理健康教学目标在此得以实现,潜移默化,最终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心理教育与校园活动相结合
校园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是学校开展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学校最好积极地创造符合健康教育需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和相关的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的教育契机,开展较为丰富的教学活动。比如,团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学生可以在寓教于乐中放松自己的心情,调节心理状态。活动内容最好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人或者事,让学生有机会接触自己的心灵深处,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和自我调节能力。
总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运用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发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一、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人们身边的一切也都在发生着千姿百态的变化。这些变化本是正常的,但随之而来的是我们的学生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学校、家庭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升学和求职的压力,离异家庭的增多,独生子女的增多,使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比以往更为突出。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初中有4.5%的学生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学生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存在着不少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生理上日趋成熟,而社会阅历浅,心理素质不成熟,极易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的增多,生活节奏加快,学习生活紧张,中学生承受的各种压力也增多、增大,以致产生各种心理的困惑与矛盾。少数学生由于不善于处理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冲突,在突然的打击或挫折面前容易心理失常。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对策
1.开设心理健康课
在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增设心理健康课程或有关讲座,向学生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和技巧,提高他们的心理防卫能力。心理健康课不仅要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同时更要进行心理训练。
2.建立心理服务机构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配备专职及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咨询、矫正心理障碍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进行个案分析,加强心理咨询与治疗
少部分青少年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缺陷,表现在性格、情绪和行为的偏异,导致社会适应性不强。为此,对青少年的个体心理行为偏异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矫治,使其适应学习与社会生活。
4.建立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
对有比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为其建立健康档案表,针对学生填写的档案表中所反映出的各种问题,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他们心理困惑的成因,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保健工作,并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5.纠正家长在教育认识上的偏差
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使家长懂得除了要重视学生的生活、智力开发外,还要重视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
6.全社会都应更加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
果;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6―0027―01
思想品德课开设几年以来,其以新课程面貌出现,以新颖性、丰富性走进生活吸引广大师生,使学生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涉及许多显性或隐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而心理健康是现在社会所关注的焦点。据专业人士介绍,人是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环境变了,人的心理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要经历一番努力的,也就是说要经历一些不愉快。在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心理保健的原则和措施也就有不同的要求。比如童年期心理保健的原则和措施应包括注意师生关系的融洽、课堂气氛的和谐、校园环境的优雅、关心学生的劳逸结合、全面发展、消除学生的恐学、厌学等不良情绪,在教材、教法、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等。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表明,目前本年级学生在家庭、人际交往、学习和诚信等方面心理以健康为主,基本适应目前学习生活。
调查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全体被调查学生达到了高度一致,对教师的授课内容学习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厚,都愿意接授这方面知识。从上课观察和交往交谈过程中了解到,一些心理存在偏差的学生,也在努力改善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或不健康心理。也认识到心理偏差不利于自己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及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调查发现,88%的学生心理正常或基本正常,12%的学生或多或少存在这方面或那方面的心理问题。
1.学习方面问题。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厌学是目前学生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2.青春期心理问题。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
3.人际关系问题。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从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这一结果表明,存在心理问题还需要思想品德课教师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渗透和进行进一步引导教育,改善他们的心态。
二、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内容新、方法新,而且没有现场的教学模式可共借鉴。因此为了更好地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作用,真正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应在教育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定位心理健康,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不仅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健康成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位,即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心理知识,而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2.善于利用教育资源,敢于尝试、创新;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针对本校学生厌学情况开展一些理想教育;针对学生中出现“早恋”现象,开展一些青春期教育。
“心理委员”是我国借鉴西方国家和港台地区“朋辈心理咨询”模式的经验而创建形成的。在学校中建立心理委员队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学生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广泛而深入地开展朋辈心理互助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利于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构建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长效机制。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在建设心理委员队伍的探索和实践中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做了许多相应研究。然而,对于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尤其对中职学校心理委员队伍建设的探索却寥寥无几。
中职生的年龄在15~18岁,正处在青春期,身心发展到达一定程度,曾有心理学者用“暴风骤雨般”来形容这个充满活力、挑战和困惑的阶段。他们希望独立、渴望自由,又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寻求他人的关注。相比普通高中学生,中职生的学业压力并不算大,但他们拥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特点: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较弱,对集体活动置身事外;缺乏应有的积极理想和追求,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上自由散漫;学习自信心不足,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缺乏合理自我意识,存在自我评价不当的现象;在就业择业上普遍存在择业依赖心理和焦虑心理,担心自己的学历低,专业技能水平低,缺少人生目标,对社会感到迷茫。面对正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然而仅凭学校主管领导、班主任或心理教师的一己之力毕竟有限。在中职学校建立班级心理委员队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心理委员的工作能否顺利有效地开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委员队伍是其关键所在。
二、班级心理委员的选拔
(一)选拔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和技巧性很强的工作,所以,在选拔心理委员时要对他本身的心理素质、工作能力、知识储备、人格特点等进行多方考查。心理委员的选拔标准主要有: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热爱心理健康工作,热心班级工作,具有风险服务意识;为人乐观、开朗,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关心同学,乐于助人,在学生中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善于与人沟通,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勤奋刻苦,学习成绩良好;愿意接受一定课时的专业知识训练;能严守心理委员职责的相关规定等等。
(二)选拔方式
心理委员是一项长期的、连续性的工作,人选的固定能够更好地使他们在知识储备和技能训练上具有全面性,这样才能有更好的发展。班级心理委员的选拔应该放在学生个人心理档案建立之后, 向全体学生宣传介绍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性质, 要选取没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与其他班干部岗位相比班级心理委员对于大多数中职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职位,在不了解工作要求和内容的前提下很容易使学生望而却步。所以对岗位的全面宣传和介绍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有利于合适人选的选拔;根据个人意愿,结合学生以往简历和个人情况, 选取对心理委员工作有兴趣、具有爱心、做事细心的学生担任心理委员。对于不同专业和不同班级, 心理委员的设置也可以灵活调整。首先,每班通过自愿报名的方式产生心理委员候选人;其次,心理委员候选人接受班级同学民主选举并获得多数同学支持者,报由班主任进行考查;之后,班主任对他们从学业成绩、人际关系、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考查合格者报送心康中心;最后,被初步确定为心理委员的学生必须接受心康中心教师面试和综合入职培训并获得合格后,方可称为正式的心理委员。一般而言,根据以上遴选途径和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每班至少一名,也可配备男、女各一名心理委员,必要时可配备多名心理委员。
三、心理委员的培训
(一)培训内容
其一,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
主要有: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积极提升同学与自身的心理素养;关心同学,认真观察并及时向班主任反映本班学生的心理动态,情况紧急则直接报心康中心;落实学校安排部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务,协助心理教师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主持制定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业务培训和活动,促进自我成长;严格遵守保密原则,等等。
其二,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
培训对心理委员来说,不仅可以帮助他们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从业技能,而且是帮助他们建立身份认同、明确责任意识的重要环节。心理委员要认识到自己就是在班级专门开展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教育工作的学生骨干,是负责及时发现班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题,并及时向班主任和心理老师汇报的班委成员。为此,自己应扮演好同学心理健康的信息收集者、知识宣传者、活动组织者、朋辈辅导者等角色。当心理委员能够从心底里认同自己即将从事的工作,体会到这个岗位的重要性和意义时,便会内化为一种职责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学习相关知识,寻找可用资源,并在服务他人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获得自我成长。
其三,心理委员的必备知识与技能
主要包括:基础心理学知识;心理学流派及发展历史;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理论;心理辅导的技巧与训练;朋辈心理辅导的基本原理与常用方法;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中学生心理疾病的识别、心理危机的预防;各种专题培训,如中学生人际关系、情绪管理、考试焦虑等等。总之,心理委员要认真参加每次的培训,掌握心理健康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不断提高专业能力,更好地为同学提供心理服务。
浅谈中职学校心理委员队伍的建设
其四,积极开展团体辅导和朋辈辅导实践训练
团体辅导和朋辈辅导是一项特殊的心理咨询形式,可促进学生获得正确的观念与适当的态度,这有助于解除学生遇到挫折时产生的烦恼和忧愁感,在情绪稳定上更加成熟。团体辅导和朋辈辅导可针对不同时期开展主题鲜明的团体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启发和引导学生,使学生在活动中模仿某些新的行为和技巧,养成积极面对问题的态度,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
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是近代西方科学教育思想的倡导者,通过对孩子天性的透彻分析和妥善驾驭,他提出了快乐教育。为了能使心理委员在预防班级矛盾激化方面做得更好,在心理委员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时,采用快乐学习的方法;在心理委员培训工作中,利用各种小活动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更乐意做好本职工作;在心理委员工作方法的指导上,以及他们在班级内开展工作时,都应采用快乐教育的方法。
(二)培训方式
心理委员培训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既要进行入职培训,又要进行在岗培训。心理委员的培训要坚持方法多元化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培训过程中循序渐进、分类指导,注重培养心理委员的个人成长能力。具体的培训方式主要有理论授课、案例教学、心理讲座、体验训练和个案分析等,可根据不同培训内容进行具体选择,比如,心理学理论知识是心理委员有效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基础,最好采用理论授课的方式培训,以使学生真正掌握其基本理论。又如,进行体验式培训时心理委员培训的关键点,可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激励自我、和谐人际关系、调控情绪等心理训练活动,使其自我察觉力、理解他人的能力得以发展与提高。总之,通过培训要使心理委员基本能发挥两项职能:一是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能够快速反应,进一步实施干预;二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通过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渗透到学生中。
四、班级心理委员的管理
(一)管理模式
在班级心理委员管理体系中,应该建立“德育领导――学生处――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班主任――心理委员”的层级管理模式,班主任进行日常规范管理,心康中心进行业务管理。也就是说,心理委员可实行双重管理,在行政上按普通学生干部的要求进行管理,在业务上接受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指导管理。
(二)考核机制
学校要认真做好心理委员的管理考核工作,以促进其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在管理中要加强制度建设,对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工作原则等作出明确规定,建立心理委员激励机制和考评体系,将心理委员参加培训情况、心理辅导工作情况、日常工作开展情况作为考评指标,坚持自评与他评、效果评估与过程评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等多种评估考核模式,对成绩突出的心理委员要进行表彰奖励。
一、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中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所以中学生很容易民发生心理行为偏差。
近年来,中学生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不能漠视不理,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才,更不是害群之马。因此,我们必须形成共识:要下足功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中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们的人格,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
1、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知识,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从教材内容看,各科内容都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例如,政治、语文、历史、地理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塑造高贵优雅的品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可以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美术、音乐可利用特有的旋律、线条、色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体育课可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培养学生竞争、拼搏、进取的精神。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这里着重指出,可充分利用初一政治教材:这门课程是从德育的高度,以非智力因素的品质修养为主,集品德和心理知识学习、培养能力于一体,重在心理训练和行为指导的课程。
2、联系家庭,引导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方式
由于学生家长与学生固有的血缘关系,感情和伦理道德上的内在联系,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种力量。父母在关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时,还应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有些父母认为孩子才得壮、不生病就是健康,这是不全面的认识,事实上,在一些青少年身上存在心理障碍,如说谎、无理取闹等行为。然而,由于认识的片面性,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甚至采取违背心理保健的教育方法,这是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在发现他们心理有缺陷时要及时矫正,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科学、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性、自尊心和自制力,奍 成乐观进取的精神。
3、充分利用其他的各种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①可利用各种报刊杂志的有关文章,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如某日报《谨防“黃”从口出》一文告诫人们不应看黃色书刊和录像,更不应嘴巴扩散黃色病毒,败坏社会风气。这对一些爱说粗口的学生很有教育意义;或利用报刊杂志上的心理测试韪,进行测试,使学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②开设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可由各年级优秀学生组织成立年级的咨询小组,共讨成长中的烦恼,也可通过师生之间的朋友式的交流,既解决了学生因学习方法、成绩等方面产生的困惑,又增强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又可以通过建立“悄悄话”信箱,学生们如有什么疑问,可以随时反把自己的心里话或疑问以书信形式投入信箱,并很快能得到咨询回复,引导学生、疏导学生,或接受个别咨询。
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育内容 教育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的主导观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结合学校如何构建符合学生情况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情况,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以期找到适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模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常受到一些问题的困扰:一是学业问题,如升学受挫、考试焦虑、成绩不理想、需要休学等;二是人际关系问题,如交际恐惧、与教师同学关系不好等;三是青春期性问题,由青春期的性成熟而带来的心理问题,如性幻想、、对性成熟的焦虑等;四是家庭问题,如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等;五是由个人身体缺陷而引起的心理问题。因此,要针对这些问题,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如,对初中一年级学生进行入学心理适应教育、学习动机教育、学习兴趣激发、人际交往心理教育等;初二进行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挫折心理教育、青春期性心理教育等;初三进行心理疾病防治、心理挫折承受、自我心理调节等教育。除确定内容外,还要选择有效的教育模式。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重在教育。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构建成一种“教育模式”,首先在于它发挥了学校教育的特点:一是拥有良好的育人环境、严密的组织系统、专门训练过的教师以及学生群体。二是指它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促成其心理健康发展,其目标不仅仅在于治疗,还重在预防与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区别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
其次,这种教育模式是立体式、全方位的。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变化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从初一至高三的每一个心理发展阶段,心理特征和出现的心理问题都不尽相同。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根据每一阶段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除了解决个别学生已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学生群体普遍出现的典型心理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制定计划,做出周密安排,使学生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受到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第一,预防性。在学生未出现心理问题之前,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之能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或避免心理疾患的产生。第二,治疗性。要及时矫治学生的心理疾患,排除其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心理的康复。第三,发展性。要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使其具有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第一,开设心理卫生课,或在生理卫生课中增加心理卫生的内容,称生理心理卫生。从初一年级开始就要通过心理卫生课,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常识,使学生能够了解、分析自己的心理状况,提高抵御心理疾病的能力,并把这种课贯穿整个中学阶段。第二,编写心理健康指导读物。要有计划地编写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识性书籍,供中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自主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疏导方法。第三,要开展心理咨询,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指导,解决心理困惑,治疗心理疾患。第四,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方式,就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这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来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尤其是学习心理方面的常识,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心理规律,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第五,利用网络信息传媒进行教育。网络信息可以传输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信息,利用它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者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在互联网上找自己最喜欢的教师进行心理咨询,重症、难症还可在网上找到各专家诊治。第六,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整体教育网络。学生二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是在校外度过的,很多心理障碍源于家庭和社会,单靠学校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够的,应该与家庭、社会联手,营造一种以学校为中心、以家庭和社会为辅助的氛围,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
总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构建有效模式,发挥环境功能,选择有效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申继亮 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
2.李玉山 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初探.《教育探索》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