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时间:2022-06-17 21:37: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1.学会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连接方法.

2.根据电路图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3.培养学生连接电路的基本技能、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是学生做的第一个电学分组实验,它对学生认识串、并联电路特点,培养学生连接电路的技能有重要作用,必须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做好这个实验.由于实验所需器材较简单,取材也容易,建议尽可能多分一些组,让学生人人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如果没有那么多的电铃,也可不用.连接电路时强调要注意两点,一是开关先要切断,二是经验不足时不要先用两根导线连接电源后再接电路,而是要按教材所讲的,先从电源的正极连起,连好各个元件后最终连上电源的负极,或者按相反的次序.

教法建议

1.为了提高实验效果,可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进行预习:

(1)串联电路、并联电路连接的特点是什么?连接课本图4-24和图4-25电路需那些器材(包括名称、数量)?

(2)为防止接错或漏接,自己先拟定一个接线顺序.再连接过程中为什么开关应是断开的,并特别注意防止短路?

(3)如下图所示电路中的开关的连接是否正确?如果是错误的,把它改正过来.

2.实验课上学生动手之前,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电学实验习惯:

(1)把实验桌上的器材与所做实验的电路图中需要的器材对照,检查器材是否够用.

(2)搞清使用的电源是什么电源,分清电源的正、负极,弄清如何接线.

(3)想一想,灯座、开关应如何连接?把导线接到接线柱上,导线应沿什么方向缠

绕,旋紧螺帽时导线才不致被挤出来?

3.接好电路后,再闭合开关前,要对照电路图认真检查,闭合开关后,如出现故障,应立即断开电源,然后从电源的一个极出发,逐段检查原因.

4.实验后,要求学生整理好实验器材,并写好简单的实验报告.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科学方法、态度、习惯的重要过程,一定要组织好,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第七节之后,教材又安排了一个实践活动--"想想议议".这个问题对刚刚接触电学知识的初中学生来说,要求较高,不必要求全体学生都能做出.

教学设计方案

1.复习

(1)串联电路、并联电路连接的特点是什么?

(2)什么叫短路?连接电路时,开关应该是断开还是闭合的?

(3)怎样判断电路的连接形式?试判断下面电路的连接是否正确.(投影片)

(4)可用计算机模拟演示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连接方法,也可用实物电路,教师一步步操作.让学生观察并进行归纳小结:

①首先将电池连接成串联电池组;

②按电路图从电源正极开始,依电流的路径,把元件一个个连接起来(连接开关前,开关是断开的),最后连到电源的负极(也可反过来顺次连接);

③连线时要注意导线两端必须接在接线柱上,导线不要交叉,不要重叠.

④连接并联电路时,可按串联的方法先连接一个支路,找到电流的分、合点再将其他支路并列接在分、合点上.

2.进行新课------学生实验

(1)组成串联电路

①首先让同学将实验桌上的器材与做实验的电路图中需要的器材对照,检查器材是否够用.画出串联电路图.

②弄清使用的电源的正、负极.

③按课本中的步骤进行实验.注意电路连接过程中开关必须是断开的.

④若电路连接完毕,闭合开关后,灯泡不亮时注意检查发生故障的原因:检查电池之间是否连接正确;检查每个接线柱是否拧紧,导线是否连接好;检查小灯泡与灯座是否接触好(可用手向下轻轻按按).在自己解决问题有困难时,可请老师协助检查.

⑤积极动手,认真观察,深入思考,回答课本实验步骤中提出的问题.

(2)组成并联电路

①认真画好并联电路图.弄清电路的分、合点,用字母A、B标出.标出电路中的电流方向,分清哪部分是干路,哪部分是支路.

②弄清电路中有几个开关;哪个开关是控制整个干路的;哪个开关是控制支路的.

③按电路图连接并联电路,并进行观察,回答实验步骤中提出的问题.

探究活动

自制电路板

材料:25厘米×40厘米×0.3厘米的纤维板一块、接线柱28个、导线若干.

制作方法:

1.在纤维板的正面,绘出电路如图1所示,然后按图中圆圈位置先为接线柱打孔,再行安装.

2.在板的背后,按板面电路用双股软导线连接在线柱上.

使用方法:实验中需要使用的电路元器件,事前连接好两端引线,然后按照电路设计连入电路板中,如果被利用的电路接线柱间不需连接元器件但必须连通,可用导线短接.

图1

说明:

第2篇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什么是串、并联电路以及串、并联电路的特征.所谓串联是指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方式.串联电路的工作特点是:当开关闭合,形成通路时,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出,只有一条通道,那就是沿着导线逐个顺次通过每个用电器,最后流回电源的负极.此时整个电路中的用电器都在工作.而只要电路中某处断开了,电路就会形成断路,电路中的用电器将全部停止工作.可见,开关在串联电路里是同时控制着所有电路元件的:开关闭合――通路――用电器都工作;开关断开――断路――用电器都不工作.而且无论开关接在电路中的何处,其对电路的控制作用都是相同的.电路中任一用电器如果毁坏造成断路,那么电路中所有的用电器便“集体罢工”了,由此可见,串联电路中,用电器的工作是相互影响的.

把电路元件并列接在两点间的方法,叫并联.并联电路的工作特点是:电流自电源正极出发,到达用电器并接处,就分为几条叉道(称为支路),干路电流就分成几条支路电流.每条支路电流分别通过支路中的用电器,在另一并接处汇合后流回电源负极.电流在电路里经历干流――各支路分流――重又汇合为干流的过程.所以接在干路上的开关可以控制整个电路的通断,而支路开关只能控制它所在支路的通断.并联电路里的用电器的工作是相互独立、互不干扰的.也就是说一条支路中的用电器的工作与否是不受其他支路影响的,而它也不能对其他支路产生影响和干扰.明确了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后,我们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识别串、并联电路了.

1.定义法根据串并联电路的定义来分析.如果电路中的各元件逐个顺次连接,也就是说第一个用电器的尾端和第二个用电器的首端连接,第二个用电器的尾端和第三个用电器的首端连接,以此类推(即“首尾相连”),则电路为串联电路.若把电路元件并列连接到电路两点之间,也就是把几个用电器的首端和首端,尾端和尾端分别接在一起(即“首首相接,尾尾相连”),再连入电路的两点之间.则电路就是并联电路.因此要想分清电路的串联或并联,只要抓住关键“电路元件的连接方式”进行分析即可做出正确判断.如图1-A中的两灯泡是首尾相连,为串联,图1-B中的两个灯泡是“首首相接,尾尾相连”,为并联.

例1图2中,属于串联电路的图是_______,属于并联电路的图是_______.

解析 (a)图电路为典型的串联电路.

(b)图中,电池组与开关S串联组成干路,灯L1、L2分别组成支路,并列地接在电路干路两端,为典型的并联电路.

(c)图中,虽然连接导线拐了几道弯,但我们避开干扰,仍然可以分辨出灯L1L2是逐个顺次连接在电路中的,为串联电路.

(d)图中,虽然灯L1所在电路(严格说是支路)拐了两道弯,且有导线相交现象出现,但导线是相交不相连的,且灯L1与L2仍是并列接在电池组和开关串联而成的干路两端,仍为并联电路.

(e)图中,灯L1与L2的连接情况与图(d)中情况相似,为并联电路.

(f)图中,导线在连接电池组、开关和灯L1、L2的过程中,尽管扭了个“麻花”,而且导线还相交了,但仔细观察后发现,相交的导线是不相连的,灯L1、L2也是逐个顺次接入电路的,为串联电路.

2.电流法

电流法是识别串、并联电路最常用的方法.根据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连接特点,闭合开关后,在串联电路中,电流由电源正极出发(在电路图中电流方向可用箭头标出)后,逐个顺次通过各电路元件后,流回电源负极,即电流只沿一条路径,通过所有元件或用电器,途中不分流,不存在叉路.而在并联电路中,电流由电源正极出发至某处,立即分成几股分支电流(故此处又叫分支点),分别通过各电路元件后在另一分支点处再汇合在一起,流回电源负极,存在着“分流点”和“合流点”.

因此,要判断电路是串联还是并联,只要重点分析整个电路电流是否分成几股电流即可.同一股电流所流经的几个元件为串联(如图3-A所示).电流在某一点分叉,即一股电流(如干路电流)分成几股电流(支路电流),再在另一点重新汇合成一股电流,这几股电流分别通过的元件为并联(如图3-B所示).

例2试判断图3中灯泡的连接方式.

解析 图4甲中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只有一条通路,故甲、乙两灯为串联.在图4乙中,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有两条路径,A为分流点,B为合流点,故丙、丁两只灯为并联.

3.断路法(或拆除法)

这是识别较难电路的一种重要方法.该种方法的原理是:根据串联电路的特点,只有一条电流路径,电流是逐一经过各个电路元件的,只要任何一个电路元件或连接导线上任何一处断路,其他电路元件中就都没有电流通过,整个电路就不工作.并联电路的特点是:有两条以上的电流路径,各电路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且任一条电路元件的通断不影响其他元件的工作.判断、区别的方法是:几个元件中任何一个元件断路(如将电路中任一元件拆除),其他元件中就都没有电流流过的电路是串联电路,如图5-A,将L1拆除后,L2也没有电流通过,也不能亮了,为串联;几个元件中任何一个元件断路(如将任一元件拆除),其他各元件中仍有电流通过的电路是并联电路,如图5-B将L2拆除后,L1仍有电流通过,仍然发光,为并联.

例3 在图6中的四个电路中,两个灯泡属于串联的是().

解析 串联电路中,如果我们取下一个用电器,则其他用电器都将不工作了.我们来看一下哪个电路符合这一特征.A中拆除一只灯泡,另一只仍有电流通过,仍能发光,A是并联电路,不是串联的;B中拆除一只灯泡,另一只也不工作,是串联电路;C中拆除一只灯泡,另一只中仍有电流通过,仍可发光,为并联电路.同样道理D中电路也为并联电路.

4.节点法:(几条相交的连接点叫做节点)

所谓“节点法”就是在识别不规范电路的过程中,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中间没有电源、用电器等,则导线两端点均可以看成同一个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两端的公共点,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任意拉长和缩短导线达到简化电路的目的.

例5试判断图7中三个灯泡的连接方式.

解析在如图8所示的电路中先定节点.把各节点分别用不同的符号A、B、C、D表示(如图8-甲所示);然后把共线(线中没有用电器)的点移动到同一位置:将A点移至B点、将C点移至D点,如图8-乙所示;这样,从电源正极流出的电流在节点B(A)分成三条支路,分别流到三个灯泡L1、L2、L3上,再在节点D(C)汇合后,回到电源负极,显然灯L1、L2、L3是并联在B(A)、D(C)两点之间,三只灯泡并联,画出等效电路图如图8―丙所示.

同学们不妨尝试用“节点法”来判断例4中三只灯泡的连接方式.相信同样可以得到正确的结论.

5.去表法

在电学实验中,我们经常要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在有电流表、电压表接入的电路中,由于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存在,会给我们的判断带来困难,因而在进行正式的电路判断之前,应先将电流表、电压表拆除,以简化电路.其方法是:由于电流表的电阻很小,因此将电流表拆去时,只要将连接电流表的两条线的端点直接相连(也可把电流表看作闭合的开关或导线);而电压表的电阻很大,将电压表拆去时,只要将电压表所在支路直接拆去(也可把电压表看作断开的开关).经过去表,图9处理成图10,两灯泡串联,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表测L2两端的电压.

图11经过去表法处理后成图12所示电路,易看出两灯泡并联,电压表V测并联电路两端的电压,电流表A1测干路中的电流,A2测通过灯L2的电流.

第3篇

关键词:电流表;电压表;电表改装

常用的电压表与电流表,有不同的量程,其实质是电压表与电流表是由满偏电流小的电流表表头改装而成的.要清楚地知道电压表与电流表量程的扩大,要从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特点去探究.

1电压表的改装

11电路

把若干个电阻首尾顺次相连,这种连接方式叫串联.如图1是由三个电阻构成的串联电路.

串联电路的特点是: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处处相等,电路两端总电压等于各串联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串联电路总电阻等于电路中电阻之和.即

I=I1=I2=I3=…

U=U1+U2+U3+…

R=R1+R2+R3+…

在串联电路中,总电压被分配到各串联电路中的电阻上,阻值大的电阻分得的电压大,阻值小的电阻分得的电压小,所以串联电路又叫分压电路.分压作用在科技与实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2电压表改装特点

已知电流表表头的满偏电流Ig及内阻Rg,但满偏电流Ig太小,一般不能直接测量出电路中的电流,而它可以检测电路中有无电流及电流方向.根据欧姆定律,表头满偏电流时的电压为Ug=Ig Rg,可以测量出电压,但由于量程太小,无法测出较大的电压,如果给表头串联一个较大的分压电阻R0,就可以测量出较大的电压,因此把电流表表头串联一个分压电阻后就成了大量程的电压表了,如图2所示.

根据串联电路分压原理,有 UgRg=U-UgR0,解得分压电阻为 R0=(UUg-1)Rg.

若n表示电压表量程扩大的倍数,即n=UUg,则分压电阻R0=(n-1)Rg.

例1内阻Rg=1000Ω,满偏电流Ig=100μA的灵敏电流计要改装成量程为3V的电压表,应该如何设计?

解析:根据题意,把电流表表头改装成电压表的电路如图2(a)示,即在小量程的电流表串联一个分压电阻R0.灵敏电流计内阻Rg=1000Ω,满偏电流Ig=100μA=10-4A,由欧姆定律满偏电流时表头上的电压Ug=IgRg=1000×10-4V=01V.

分压电阻上电压U0=U-Ug=(3-01)V=29V,分压电阻上电流I0= Ig=10-4A,再次运用欧姆定律求得分压电阻R0==29×104Ω=29kΩ.

或者n=UUg=3V01V=30,

t分压电阻R0=(n-1)R0=(30-1)×1000Ω=29×104Ω=29kΩ.

2电流表的改装

21并联电路

把几个电阻的一端接在一起,另一端也连接在一起,两端接在电源上,这样构成的电路叫并联电路.由三个电阻构成的并联电路如图3所示.

由实验可知并联电路的特点: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电路中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之和;并联电路中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的倒数之和,即

U=U1=U2=U3=…

I=I1+I2+I3+…

1R=1R1+1R2+1R3+…

在并联电路中,通过电阻的电流与它的电阻值成反比,即电阻越大通过的电流越小,这样各个电阻能分担一部分电流,并联电阻的这种作用叫分流作用,这种电阻叫分流电阻.电流表量程的扩大就是并联电路的分流作用的应用,灵敏电流计能够测量的电流很小,为了扩大它的量程,达到能够测较大电流的目的,就得给灵敏电流计并联一个阻值较小的分流电阻,分担较大的电流,这样就可以改装一个量程较大的电流表了.

22电流表改装特点

电流表表头满偏电流较小,直接串联在电路中有可能烧坏表头,因此需要给表头并联一个分流电阻,就可以测量较大的电流,即扩大了电流表的量程,如图4所示.

根据并联电路特点,有 IgI-Ig=R0Rg,解得应并联的分流电阻R0=IgI-IgRg.

若用n表示量程的扩大倍数,即

n=IIg,则R0=Rgn-1.

改装成的电流表的内阻为RA=Rg・R0Rg+R0=Rgn

可见电流表的内阻很小,对于理想的电流表,其内阻可以忽略不计,串联在电路中可以看作短路.

例2内阻Rg=1000Ω,满偏电流Ig=100μA的电流表表头要改装成量程为1A的电流表,应该如何设计?

解析:由图4(a)可知,要把量程为100μA的电流表表头改装成1A的电流表,需要在表头上并联一个电阻R0,R0起分流作用.

根据并联电路特点,可知并联电阻R0中的电流I0=I-Ig=(1-00001)A=09999A,分流电阻两端的电压与表头两端的电压相等,即

Ug=IgRg=1000×10-4V=01V,

所以 R0=UgI0=0109999Ω≈01Ω

即在电流计上并联一个约01Ω的电阻就可把它改装成量程为1A的电流表.

这样依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把满偏电流很小的电流表表头可以改装成量程较大的电流表与电压表,即实现了电表量程的扩大.

3电表问题探析

其实有些电表有多个量程,如我们在实验室做电学实验时用的安培表与伏特表.高中物理实验时要求在理解教材实验原理上进行设计实验,电表的改装与扩程又是电学实验的一个重点,选择合适的量程也是实验时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这就要求学生需弄清楚电表量程的扩大原理.只有掌握了其中的原理,才能真正掌握电表量程的扩大问题.

例3实际测量中使用的大量程电流表是由小量程电流表改装而成的.图5中G的满偏电流(即小量程电流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Ig=1mA的电流表,其电阻Rg=100Ω,图5为某同学改装后的电流表电路图,R1、R2为定值电阻.若使用A和B两个接线柱时,电表的量程为3mA;若使用A和C两个接线柱时,电表的量程为10mA.求R1和R2的阻值.

解析如图5所示,设I1=3mA,I2=10mA.若使用A和B两个接线柱时,是R1和R2串联后再与电流表表头并联,则有

IgRg=(I1-Ig)(R1+R2),

代入数字得:

1×100=(3-1)×(R1+R2) ……①

Ig(Rg+R2)=(I2-Ig)R1,

代入数值得:

第4篇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授课教师:      授课课题:串并联电路的电阻关系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科学思想。

过程与方法

1.体会等效电阻的含义,学会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能根据欧姆定律以及电路 的特点,得出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2.能进行两个电阻的串、并联电路的分析和计算。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难点:串、并联电路计算中公式的选择。

三 课前准备

电池组、开关、导线、电流表、定值电阻等。

四 教学过程

1. 复习回顾

2. 新课引入

演示:(1)将一个电阻接入电路,读出电流表示数

(2)将两个电阻接入电路,读出电流变示数

现象:一个电阻和两个电阻电流表示数一样,效果相同

阅读课本p93问题与思考,解释什么叫做等效电阻 

1. 串联电路中的电阻规律:

推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分电阻都大。

例题1:把一个4Ω的电阻R1和一个5Ω的电阻R2串 联在电路中,如图12-7所示,电源两端的电压为 6V。这个电路中的电流是多大?

2. 并联电路中的电阻规律:

推论:并联电路中,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分电阻都小。

练习课本p96例题2,并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五 课堂总结:

1.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第5篇

论文关键词:电路初探,创新,教学

《电路初探》一章是整个电学知识的基础,在学生构建电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初中生的知识背景和学习心理特点,“苏科版”教材编排的电学内容是这样的:第十三章(本章)探究电路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第十四章研究电路的“交通规则”——欧姆定律;第十五章探究电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关系。这几章的安排是从现象到规律,从定性到定量,层层递进,在探究过程的体验中逐步深化对电的认识和理解。

本章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这些内容既是学生学习电学的准备知识,又是生活中的必备知识,所以它在整个电学部分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从本章内容来看,大多数教师认为本章知识浅显不值得花过多时间,因而采取了快速且直接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很多知识内容教学不够细致透彻,造成“夹生饭”,甚至有些学生在学习串、并联电路时就开始害怕学电学,教学效果较差。有些教师教到第十五章时很难讲,才发现是第十三章《电路初探》的基础没有打好。因此,很有必要探索该章的教学方法,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

2 《电路初探》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进步。几乎每个学生对电源和用电器都有了较直观的认识。因而,第一次接触电路时,对电学感到既紧张又兴奋。但是,九年级的学生往往不爱发言,不主动表现自我,课堂气氛比八年级沉闷,需要教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大多数学生不喜欢枯燥的理论分析和教条式的计算,但乐于参与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他们喜欢探索自己熟悉的或与所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科学事件,这样才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因而,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九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

3 《电路初探》教学方法探究

本章内容繁多,有电路图、实物图和实验操作,有各种基本电路元件和电表。因此,教学的难度较大。在教学方法上笔者进行了创新,效果较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补充课本素材,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章第一节是《初识家庭电路》,教材首先介绍了电路组成的各个部分:电源、开关、用电器、导线,然后画手电筒的电路图,最后是实物连接手电筒电路。其实,这一节课本知识可挖掘的内容很多。比如:电源有干电池、蓄电池、电池组,电源符号,干电池的各种规格等;开关有闸刀开关、拉线开关、声光控开关、滑动开关、按钮开关、旋钮开关等;毕业论文导线有螃蟹夹、鳄鱼夹等;用电器除了小灯泡之外,实验室能提供的还有电铃和电动机。能拿来的实物尽量拿来让学生看,学生看到很新奇,都很感兴趣。除了介绍学生练习用的器材之外(与课本要求一致),还要介绍教师演示用的电路板;除了介绍电路元件的电路符号之外,还要介绍实物的简单画法。毕竟学生还是要自己画实物图。接下来画电路图和实物图时,用电器可以选择的就很多样,灯泡、电铃、电动机等就可以不重复地练习,这样就扩充了课本素材。通路、断路和短路要多举些例子,多画一些电路图和实物图,让学生多见识见识。电源短路的情况可以让学生观看视频,这样学生才能认识到电源短路的危害,自然就不会接错。

3.2 调整教材顺序,重组教材内容,打破传统框架

“苏科版”在教材上的安排是:第二节是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串联和并联);第三节是电流和电流表;第四节是电压和电压表。学生往往在第二节就开始对串、并联电路感到难学和厌烦,从而影响了对电流表和电压表使用的学习。现在笔者调整为:第二节串联电路、短路和电流表;第三节并联电路和电压表;第四节串、并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特点;最后,学习断路和短路的电路故障分析。这样安排是因为电流表本来就是串联使用的,电压表本来就是并联使用的。将课本进行这样的调整,能更好地体现学生思维的步步深入,也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对串、并联电路的认识也更深刻了。

3.3 结合串联电路,学习局部短路,联系生活实际

串联电路相比较而言要简单一些,但也不可大意,这是因为画串联电路能检验学生是否能把刚刚学到的元件符号正确画出。在学生画图中发现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画电路图时,电源的正负极标反,电铃的元件符号半圆没有封口。实物连接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导线没有连接在接线柱上,电池组横放或竖放时正负极乱连,电铃、蓄电池分不清接线柱在哪,等等。因此,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基础打好了,后面的画图才能正确。此外,还可以利用串联电路让学生学习局部短路,让学生先观察局部短路的性质:用一根导线直接接在某灯泡两侧,结果出现该灯泡不亮,另一灯泡更亮。然后分析原因,指出电流具有“偷懒”的现象:导线无阻碍,电流(几乎)全部流过导线,灯上没有电流,灯被短路,灯不亮,但也不坏。实际生活中不会有人故意去短路,但有时不该挨在一起的导线挨上;若导线外皮破损,也会发生短路现象。这样解释学生就清楚了实验与实际的关系。最后,学习串联和短路的应用,笔者采用叙述加推理的方法,“某银行有一笔巨款,行长、副行长、会计各有一把钥匙,会计偷偷用钥匙打开保险柜的门,盗走了巨款……”学生赶紧着急地说:“不对,不对,应该3个人同时开锁。”由此,趁机让学生设计出3个开关的串联。“晚自习后,同学们纷纷走出教室,走廊里很暗,灯很及时地亮了,你能画出电路图吗?”这些联系生活实际的例子,使学生感到枯燥的电路图变成了十分有用的东西,因而很有兴趣地画图。学习局部短路的应用时,学生感到十分好奇,“短路竟然还有应用?”利用这种心理,教师给出了吹风机的电路和饮水机的电路,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合理设计电路的必要性。以上的教学使串联知识内容丰富起来,让以前不重视串联电路的学生认真地学习,为第十五章的电功率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4 借助实物演示,层层递进连线,学好并联电路

并联电路的连接往往是学生感到难的地方,原因是路径多,节点多,开关多。因此,重点是连接方法,但需要层层递进学习。利用实物展台演示,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第一、展示并联电路,对比串联电路,得出并联电路的概念(图1)。

第二、学习并联电路的特点,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观察并联电路有多条路径,引出干路和支路(图2)。

其次,学习一个开关在干路,支路各有一个灯的电路。通过实物演示连接方法——先串成一个电路再并联。连好后演示该开关的闭合和断开对灯亮灭的影响,得出干路开关控制整个电路,并与串联电路进行对比。同时,还要在黑板上画出电路图和实物简图,标出分支点A和汇合点B(图3)。

再次,学习改变分支点的位置,让这个开关接到其中一个支路上去。结合实物演示,得出支路开关控制所在支路。并指出这个电路连接存在安全隐患,即一个灯始终亮着(图4)。由此,学生很自然地想到要在干路和支路各加一个开关。此时,让学生自己画出电路图和实物图,让学生自己进行实物连接,很多学生都掌握了(图5)。

总之,采用以上的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降低了电路连接与分析的难度,基础打好了,后面几章学习起来就感到轻松了,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第6篇

本知识板块包括电学的三个最基本的物理量电流I、电压U和电阻R,以及把它们结合起来的电路知识。常考的知识点有:电流方向的确定,连接实物图和设计电路,电路的三种状态(尤其是短路),识别电路的两种连接方式及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的特点,以及电流表电压表的应用等。

一、电流表电压表在电路中的作用及接入

根据日常教学,电流表电压表的内阻各有特点,决定了它对电路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如电流表的内阻很小,在电路中相当与导线,所以电流表必须跟用电器串联。电压表的内阻很大,在电路中相当于开路,所以电压表必须跟电路并联。关于“相当于”的理解:相当于并不等于等于,对电流表相当于在电路中串联一个小电阻,对于电压表相当于并联一个大电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应用简单的串联并联知识解释。

在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分配和电阻成正比,在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分配和电阻成反比。电流表如果和用电器串联,由于其电阻较小,对电路的分压作用很小,但如果和用电器并联其分流作用很大,会对用电器造成短接,或对电路造成短路;电压表如果和电路并联,由于其电阻很大,对电路的分流作用很小,但如果和电路串联其分压作用很大,对电路的影响相当于断路,电压表此时测量的是电源电压。

二、判断电路中电流表电压表的方法

1.直接观察法

若电表盒其他元器件串联,则这个电表为电流表;若电表跟其他元器件并联,则这个电表为电压表。

2.电表删除法

删除电路中的某个电表,若不影响电路所有用电器的工作,则这个电表为电压表;反之则为电流表。

三、电压表测量电压的的判断

电压表是用来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的,一是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二是测量电源两端的电压,所以电压表要么跟用电器并联,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要么跟电源并联,测量电源的电压,不能认为电压表跟电源和用电器并联。

四、电路故障的判断

电路故障的判断题,它主要分无电表和有电表两种情况下的电路故障,电路故障主要包括断路和短路,造成的主要原因有:①连接电路时,导线与接线柱之间接触不良造成电路断路;②由于用电器上的电压远高于用电器的额定电压,而烧毁用电器造成电路断路;③将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因为电压表的内阻过大造成电压表所在的的、电路接近断路。④电流表和用电器并联,因电流表的内阻太小,使电路接近短路。现举例如下。

1.某同学在做实验时把甲、乙两灯串联后通过开关接在电源上,闭合开关后,甲灯发光,乙灯不发光。乙灯不发光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因为甲、乙串联,当闭合开关后,甲灯发光,这证明电路是通路,所以要想知道乙灯不亮的原因,就必须搞清楚串联电路的特点,因为串联电路的电流处处相等,电阻两端的电压与电阻成正比关系,当乙灯的电阻太小时,两端的电压远小于其额定值,所以乙灯不会发光。

2.如图所示,两个电灯组成串联电路,电源电压为6V,闭合开关S后两灯均不发亮,用一只理想电压表测量电路中ab间的电压为0V,bc间的电压为6V,电路的故障可能是什么?

解析:

①当电压表接在ab间时电压为0V

说明电压表中无电流通过,电路是开路;

②当电压表接在bc间时电压为6V,说明电压表中有持续的电流通过,即电压表、电源、开关灯L1组成通路,这时电压表的示数接近电源电压为6V。经过综合分析只有L2断路才可为上述现象。

五、利用电流表、电压表判断电路故障

1.电流表示数正常而电压表无示数

电流表示数正常表明电流表所在的电路为通路,电压表无示数表明无电流通过电压表。故障原因可能是:电压表损坏;电压表接触不良;与电压表并联的用电器短路。

2.电压表示数正常而电流表无示数

电压表有示数表明电路中有电流,电流表无电流说明没有或几乎没有电流流过电流表。故障原因可能是电流表短路;和电压表表并联的用电器断路。

第7篇

在初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同学都认为电学的学习最为困难,究其原因不但是由于电学内容的知识容量大、概念多、规律多、公式多、实验多,而且是由于电路图的连接及分析繁琐,使得很多同学学起来感觉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提高电学知识的学习效果有两个关键点。

一、平时认真学习、系统总结,夯实电学基础知识点。

俗语说的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学习电学知识也是这样,日常学习之中,既要认真识记基本知识点,还要善于总结所有知识点的系统性。电学重要知识点主要有五个概念,即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电功率;三个规律,即欧姆定律,串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等特点,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等特点;两种测量仪器即电流表和电压表;三个基本实验即组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伏安法测电阻,伏安法测功率;一种基本探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即控制变量法。在掌握概念的时候应理解为什么引入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反映了什么物理现象或事实,如何准确定义,该物理量的单位是什么,还有哪些常用单位,换算关系怎样,与之相近的概念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该概念有什么重要应用等等。对于规律,应着重理解它们反映的是哪些物理量间的什么样的关系或变化规律,这些规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是什么,对于测量仪器要掌握它与被测电路是串联还是并联,正负接线柱应如何与电源相连接,能否直接接到电源的正负两极上,该电表有几个量程,如何选,如何读数,这两种仪器在外形上和使用方法上有什么异同点等等。在实验复习时要掌握每一个实验的原理,电路图、实物图连接,电表量程的选择和读数方法,开关和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及使用规则,器材的选择道理,实验记录表格的设计,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减小误差的方法,实验结论的归纳和总结等。除以上知识点以外,电学中还有正电荷和负电荷、摩擦起电、电荷量、导体和绝缘体、电流的形成、电源、电路及三种状态、短路的分析、电流的效应、磁性和磁体、磁化、磁极、磁场、磁感线、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原理、电磁感应、感应电流、家庭电路、安全用电常识等一般性知识点,对于这些知识,同学们也要认真识记并能应用它们解释有关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电学问题。

二、解题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解法技巧的总结和应用,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平时做题中希望同学们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断总结错误的原因,并归纳总结解题的规律。譬如,同学们可以通过做题得到如下的技巧。1、串、并联电路的识别技巧:首首相连、尾尾相接,只有一条电流路径、元件之间相互影响的电路是串联电路,首尾并列接在电路分流点和汇流点这两点之间,有多条电流路径、元件之间能独立工作可以不相互影响的电路为并联电路;2、串、并联电路中的特点识记技巧:串联电路除了电流处处相等之外,总电压和总电阻分别是各部分电压和各部分电阻之和,每个电阻分得的电压、电功、电功率都与电阻成正比,而并联电路是电压相等,总电流等于各个电阻的电流之和,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个电阻的倒数之和(在仅有两个电阻串联的情况下,总电阻等于两个电阻的积除以两个电阻的和),每个电阻分得的电流、电功、电功率都与电阻成反比;无论串联电路还是并联电路总电功或总电功率都等于各个电阻的电功或电功率之和;3、公式选择有技巧:在计算电功、电功率时,往往不使用原始公式W=UIt和P=UI,在串联电路中因为电流处处相等往往选择W=I2Rt,P=I2R,进行解题,而在并联电路中,由于电压相等,常用W=U2/R.t,P=U2/R,这样会使解题的速度更加迅速和便捷;4、计算时单位的选择有技巧:如解答1kw.h的电能能供“220V 40W’的灯泡正常工作多长时间?解答此题应该先将1kw.h换算成焦耳,然后根据P=W/t带入数据和单位,计算出结果即可,但是计算量很大,容易出错。如果将该题40W换算成0.04千瓦然后带入计算就简单多了,由此可以看出在解答计算题时,如果根据实际的题目选择最优化的解答方式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5、含有电流表、电压表等元件的复杂电路分析有技巧:很多同学在分析电路连接情况时,往往只能针对用电器进行简单的判断,每当遇到如开关、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等这些仪器连接时,用拆除元件的方法就可以简化判断的步骤:(1)开关,若是开关闭合,就在原开关处画一导线连通,若是开关断开,就将开关去掉不要;(2)电压表,由于电压表的电阻很大,因此可把连电压表处当成开路,即只需把电压表去掉即可;(3)电流表,由于电流表的电阻很小,因此可把连电流表处当成短路,电流表拆下并用导线连通;(4)滑动变阻器,当滑动变阻器移到电阻值最小时可以在原滑动变阻器处画一导线连通,当移到其他位置时可以当作一个有效电阻进行分析。通过上述方法所得的简化电路图表示出的用电器连接情况即为原电路中综合元件连接情况。6、电学综合计算题的解答技巧:(1)根据题意画出电路简图并标出已知量和待求量;(2)分析当开关断开或闭合、滑动变阻器移到某一位置时等条件下,所有的用电器是以什么方式连接的,电流表与哪一用电器串联就是测哪一用电器的电流,电压表与哪一用电器并联就是测哪一用电器的电压;(3)根据刚才所分析出来的电路连接方式,结合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分流或分压、电功、电功率等特点和计算电功、电功率的原始公式及变形公式,以电路中的不变量(电源电压、用电器的阻值等)为纽带,建立方程或方程组求解待求量即圆满完成任务。

第8篇

关键词:实践操作 兴趣 积极性 创造性 成就感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和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教学过程由以教师为主导转变成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模式。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基础知识不全面、不牢固,学习起来很吃力,学习成绩不很好,不能得到教师和学生的充分尊重,因此学习的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不大。但是他们的好奇心很强,活泼好动,动手操作的欲望非常强烈,到中等职业学校来就是为了学习掌握一门熟练的专业技术。这样,我们应该努力地帮助学生实现快乐学习,让他们享受教育的快乐。

经过多年的物理学教学实践我们对电阻的连接一节进行改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这里和大家交流学习,以求更大的进步。

一、从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深奥的电学规律

电阻的连接一节中,电流的变化规律同水流的运动规律是一致的。只要是一根管道,无论粗的地方还是细的地方各处经过的水流速度是相同的,这就很好理解串联电路的电流处处相同。住宅楼下面总水管要分出许多分支,各家水流之和就是总水管的水流,这就很容易想通并联电路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关于电压在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变化规律和水流压力相同,一并分出的各个分支水压一样大,一条支路上各处水压变化之和就等于总的水压变化。这样关于电压的变化规律又迎刃而解了。由此看来,无论串联电路还是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变化规律,只要与水流联系起来就会熟练掌握。

二、应用已经学过的电阻定律推导电阻连接中电阻的变化规律

前一节课刚学过电阻定律,通过课堂提问,大家已经熟练掌握了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材料有关,跟导体的长度成正比,与导体的横截面积成反比。

在串联电路中可以看成是由材料和横截面积都相同而长度不同的电阻串联而成,串联在一起的总电阻的长度L=L1+L2+L3+……由此可以看出电阻公式的分母相同不变而分子相加,所以,总电阻R=R1+R2+R3+……在并联电路中可以看成是由材料和长度都相同而横截面积不同的电阻并联而成,总电阻就相当于横截面积相加,由此可以看出分子相同不变而分母相加,所以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电阻倒数之和。

三、在实习中验证电阻连接的规律,强化记忆,使之在大脑中的印象更加深刻

通过应用万用电表分别测量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总电阻、总电流、总电压与各分支的关系,可充分证实在串联电路中I=I1=I2=I3=……,U=U1+U2+U3+……,R=R1+R2+R3+……在并联电路中I=I1+I2+I3……,U=U1=U2=U3=……,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个分支电阻倒数之和。

如果根据计算结果需要的电阻为小数应该如何处理呢?下面我们分别讨论一下。我们知道串联电路电阻越大分压越大,它对额定电压用电器的保护作用就越好。因此,串联一个电阻分压保护时计算结果为小数应该见到小数就余上,无论小数部分够还是不够零点五。我们再来看一下并联电路的分流作用,假如我们并联一根电阻为零的导线,那么电流就会全部从导线经过而发生短路,因此并联电路电阻越小分流越大,它对额定电流用电器的保护作用就越好,所以,我们应用的电阻根据计算结果见到小数就舍去。通过这样引导,学生就会很清楚地理解在电学生产实践中不应该继续应用四舍五入的小数处理方法。

四、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9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达到培养学生解题思维的目的,首先让学生明白欧姆定律的基本概念,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其次,解题中最首要的问题是读懂题目,挖掘出隐含条件.所谓的隐含条件是指题目中那些若明若暗含而不露的已知条件,它往往是解题的关键,要培养学生挖掘隐含条件的思维能力.在欧姆定律的教学中,第一要让学生看懂电路,知道是串联电路还是并联电路,初中物理电学中因为电压表的阻值很大一般将电压表去掉,因为电流表的阻值很小一般将电流表改成导线,然后判断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第二要看懂各电表所测的物理量,在第一步的基础上,逐个添加电表,判断各电表所测的物理量;第三根据电路特点挖掘隐含条件,列出方程进行求解.学生按照这样的解题思路,通过思维的训练能很快地解决问题.本文以欧姆定律解题思路为例,探讨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

1一题多解――拓展学生思维的广泛性和创造性

一题多解的解题训练可以启发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开拓学生的横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例1如图1所示,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在某两点间移动时,电流表示数范围为1 A到2 A之间,电压表示数范围为6 V到9 V之间.求定值电阻R的阻值及电源电压.

分析首先去掉电压表,把电流表改成导线,可以看出电路中R与R′组成串联电路,然后加上电流表和电压表,可知电流表测串联电路的电流,电压表测滑动变阻器R′的电压.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时,电流表示数由1 A变为2 A,说明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小,而定值电阻R上的电压(根据U=IR)增大,滑动变阻器上的电压要变小(根据U总=UR+UR′),对应的电压表示数由9 V变为6 V,即电路中的电流为1 A时,电压表的示数为9 V;电流为2 A时,电压表的示数为6 V.这是该题的切入点.

解法一电源电压不变.

理清思路后要充分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一般电路中电源的电压是不变的,根据这一特点,列出方程.当电流为1 A时,

U总=UR+UR′=1 A×R+9 V,

当电流为2 A时,

U总=UR+UR′=2 A×R+6 V,

因为U总不变,所以1 A×R+9 V=2 A×R+6 V,

解得R=3 Ω.代入原方程得出

U总=UR+UR′=1 A×3 Ω+9 V=12 V.

解法二定值电阻的阻值不变.

一般电路中除了电源的电压不变外,定值电阻的阻值一般都是恒定不变的,它与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没有关系,所以根据这一特点,当电流为1 A时,

R=U总-9 V1 A.

当电流为2 A时,R=U总-6 V2 A.

解上面两个方程得R=3 Ω,

U总=12 V.

解法三根据定值电阻不变,R=ΔVΔI.

当电流由1 A变为2 A时,变阻器上的电压由9 V变为6 V,因为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所以定值电阻的电流变化

ΔI=I2-I1=2 A-1 A=1 A,

而根据U总=UR+UR′,U总不变,得出ΔUR和ΔUR′的变化值相等,数值上

ΔUR=ΔUR′=9 V-6 V=3 V.

根据R=ΔUΔI=3 V1 A=3 Ω.

当电流为1 A时,

U总=UR+UR′=1 A×R+9 V

=1 A×3 Ω+9 V=12 V.

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学生学会了这类题的思维方式,知道了从电源电压不变和定值电阻的阻值不变为突破口,以后看到这类电学题就可以先从电源电压和定值电阻不变两方面思考,这样克服了学生的恐惧心理,学生也容易获得成就感.

2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通过改变题目的条件或情景,让学生获得一题多思,一题多练的机会.经常性地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会让学生学会自己进行编题目,也能在解题中关注到题目中的关键字,克服了学生思维定势,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思维的灵活性.

例2两个电阻的规格分别为“6 V 0.2 A”和“3 V 0.3 A”,将它们串联后接入电路,其总电压不能超过V.

分析这是一道串联的安全题,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为了不损坏电阻,比较两电阻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选其中较小的电流,根据欧姆定律求出两电阻的阻值,再根据电阻的串联和欧姆定律求出最大总电压;从本题可知,I1=0.2 A,I2=0.3 A,因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且I1

由I=UR可得,两电阻的阻值分别为

R1=U1I1=6 V0.2 A=30 Ω,

R2=U2I2=3 V0.3 A=10 Ω,

因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阻之和,所以,最大总电压为

U总=I(R1+R2)=0.2 A×(30 Ω+10 Ω)

=8 V.

变式一两个电阻的规格分别为“6 V 0.2 A”和“3 V 0.3 A”,将它们并联后接入电路,其总电流不能超过A.

分析当它们并联接到电路里时,

U1=6 V,U2=3 V,

因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且U1>U2,所以,为了让每一个用电器都安全工作,并联电路两端的电压为U′=3 V,

此时I1′=U1′R1=3 V30 Ω=0.1 A,R2正常工作.

因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所以,干路的最大电流为

I=I1′+I2=0.1 A+0.3 A=0.4 A.

变式二将R1改为滑动变阻器,它的规格为“30 Ω 0.2 A”,定值电阻的规格为“3 V 0.3 A”,将它们并联后接入电路,其总电流不能超过A.

分析当它们并联接到电路里时,

U1=6 V,U2=3 V,

因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且U1>U2,所以,为了让每一个用电器都安全工作,并联电路两端的电压为U′=3 V,(同上).

此时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I1′可以不为0.1 A,当变阻器电阻减小时,电路中的电流可以调为最大值0.2 A.所以,干路的最大电流为

I=I1′+I2=0.2 A+0.3 A=0.5 A.

第10篇

以往初中物理教材多把力学放在电学之前,认为力学是学习物理的基础。而电学内容比较抽象,应该放在力学之后学习。但是“新课标”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非凡倡导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并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培养目标上走向多元化。我们看到“新课标”对电学内容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也有所降低。并且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特点是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我们考虑初中阶段可以从学生爱好、熟悉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逻辑的体系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先以声、光、热、电有趣的物理现象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爱好和愿望,尽可能多地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这些知识跟自己的生活很贴近,而且很有用。提倡多动手,增加实践机会,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新教材在电学中某些内容的处理上有所考虑,许多概念仅从实用角度出发熟悉,例如强调只有电路闭合时电路中才有电流而引入“电流”、“电路”等概念。另外,“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的设计,为了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科学探索精神,而不倡导让学生背“结论”和概念。

现代生活与电的联系已远远超过人们预期的想象,电磁学及其相关的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受到公众的瞩目。今天的物理教材有必要也有责任把电学知识作为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质来处理。

关于“电流和电路”教学目标的设计

本章教材的内容是学习电学概念和规律的基础,生活中又经常用到。

教学目标的设计完全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并重的层面上加以考虑,并将其分为三个单元。具体内容见图表所示。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教学目标的设计

单元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评价

电流和电路

电流的强弱

知道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装置。

熟悉常用电气元件的符号。

知道电流的方向:电池正极用电器电池负极。电流的单位。

会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会读数。

了解什么是导体、绝缘体及其区别。

熟悉电气元件,并动手组装控制一个用电器的简单电路。

用电气元件的符号画出电路图。

通过灯泡的明亮程度,间接地分析电路中电流的强弱。

经历用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电流的过程。

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常见电现象,如电流的数值等。

乐于在四周生活中发现所学过的电源、开关和用电器。

敢于动手做物理课的电路实验,在实验中乐于动脑思考问题,积极动手进行尝试,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知:能否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熟悉电源和用电器。能否识别电流的方向。

技:能否独立连接简单电路。能否正确使用电流表。

情:对电路的组装是否有爱好。实验中是否乐于动脑思考问题,积极动手进行尝试。

串联和并联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知道什么是串联电路;什么是并联电路

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知道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相等。

知道并联电路中干路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的和。

进一步巩固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的技能。

动手组装控制两个以上用电器工作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并会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探究串联电路中各点电流的规律。

探究并联电路中干路和支路中电流的规律。

通过科学探究全过程的切身体验,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关心生活、生产中串联和并联的实际电路。

具有提出问题的意识;强烈的好奇心,勤于思考;乐于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有合理的设计方案、积极动手操作、认真评估自我、勇于交流。在探究的过程中体现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技:是否能独立连接串并联电路。

过与法:重点要放在学生是否认真经历了探究过程。不要把探究的结论作为评价的标准,而要根据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全过程所反映出的学习状况、态度等做出适当的评价。通过交流,培养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

家庭电路

知道家庭电路的基本组成。

会用试电笔检测家庭供电线路中的火线和零线。

了解家庭电路中的保险装置(保险丝、空气开关)。

从闭合电路了解常见两种生活中的触电及急救措施。

了解接地,三线插头和漏电保护器的安全防护功能。

观察家庭电路的组成结构。

观察家庭电路中的保险装置(保险丝、空气开关)。

尝试用试电笔检测家庭供电线路中的火线和零线。

观察过程中留意器件铭牌及说明书等。

关心生活电路的连接情况。乐于观察家用电器、电工器材上标注的文字和符号并乐于了解其含义。

对初次接触的家用电器具有好奇心。

在生活和实验中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过:能否认真观察家庭电路的组成。

知:能否从闭合电路中有电流的角度了解安全用电的常识。

第11篇

关键词:电表;示数;变化;判断

电流表和电压表是初学电学者必会的测量工具,它们分别是用来测量所在电路的电流和电压的,所以要弄清电表示数的变化情况,用到的知识是欧姆定律以及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针对不同连接方式的电路以及电表所测电路部分的不同,解决思路又有所区别,这里以例题为证。

例1.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闭合开关S后,电流表的示数为I,电压表的示数为U,若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则I__________;U__________;若电压表与R2并联时,U

__________(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这是一个串联电路,很显然要根据串联电路及欧姆定律的有关知识去解决。

在电路中,电压表测量R1两端的电压,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时,R2增大,根据R总=R1+R2,得R总也增大,再根据欧姆定律,I=U总/R总,因U总不变,所以I变小;电压表的示数U,可直接用U=IR1去推导得出变小。而第三空就不能直接利用U=IR2去推导,因I变小,R2变大,那么I与R2的乘积将如何变化呢?这是初学者容易犯错误的地方。该怎样去判断此时电压表的示数U的变化呢?再回过头来看,因R1与R2串联,所以,我们应考虑先确定R1两端的电压U1的变化情况,这样,再根据U=U总-U1,就迎刃而解了。在这个电路中I变小,R1不变,所以U1=IR1变小,U=U总-U1,U总不变,故U总-U1的差变大,即U变大,得解了。

以上是在串联电路中常见的情况,当电路并联时,我们又该怎么判断呢?

例2.如图所示电路,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由中点向上移动时,电压表V的示数__________,电流表A1的示数__________,A2的示数__________,A的示数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在这个电路中,R1与R2并联,电流表A1、A2和A分别测R1、

R2和干路中的电流,电压表V看似只与R1并联,因在并联电路

中,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且在这个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电压就等于电源电压,所以我们首先就可以确定,当滑片移动时,V的示数是不变的,再分别根据欧姆定律I=U/R判断电流表A1的示数I1与电流表A2的示数I2的变化情况,I1=U/R1,U不变,R1不变,所以I1

不变;I2=U/R2,当滑片P向上移动时,R2变大,U不变,所以I2变

小。最后根据并联电路中I=I1+I2,I1不变,I2变小,所以I也变小。题中四空答案也就确定了。

综上所述,关于电路中电表示数变化的判断,我们一般是先确定不变电阻对应的电流值或电压值的变化情况,再利用串、并

第12篇

关键词:创新;应用;提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052-02

电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电学部分在中考中所占分值较大,所以电学知识非常重要。许多学生刚学电学的时候,对电学很有兴趣,但是因学习电学需要很多方面的能力、涉及的知识又多,许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很快就跟不上了,从而对学习电学失去兴趣。其实也不能完全怪于他们,学起电学难度较大,特别是对电路的分析、电学公式的理解存在差异,学习跟不上也不足为奇。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在电学教学过程中,钻研教材,研究学生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借助实验观察,讨论等形式,循序渐进地教学,还要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当放宽要求,力求达到培养兴趣与知识能力并重。下面谈一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体会。

一、基本规律的创新应用

在科学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决定导体电阻的大小因素是: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以及温度。这些都是导体本身的因素,所以,要特别强调导体电阻的大小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其他因素无关。导体电阻的大小是否改变,只能看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是否有变化,换句话说,要想改变导体电阻的大小,只能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或温度入手,改变其中一个或多个因素,而其他因素(电压或电流)的变化不会对导体的电阻产生直接的影响。

学习欧姆定律之后,可安排适当练习。例如:有一根导线,如果在它两端加12伏电压,通过它的电流是0.4安,那么,它的电阻是 欧;如果这根导线两端加18伏电压,通过它的电流是 安;如果这根导线两端的电压为零,通过它的电流是 安,它的电阻是 欧姆。以此提高学生对属性决定论的认识。至此,导体电阻大小的改变似乎变得不可能,因为,制成品电阻器不论是材料、长度还是横截面积都已定型,而温度的影响又可忽略不计。然而,滑动变阻器的学习有效地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式,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从而改变电阻的大小,让学生看到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再次印证了物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社会生活的道理。

探究串并联电路电阻的规律时,导体电阻的大小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可作为猜想的依据。在归纳出串并联电路电阻的规律之后,它还可以作为兴趣活动话题,比如引导学生讨论: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电压表与被测电路并联的物理原理是什么?(取决于电表内阻)电流表自身的电阻很小,串联接入电路测量时,它几乎不会影响被测量的电路;电压表内阻很大,是实验室中被测用电器电阻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那是不可以串联在电路中的,否则用电器将无法工作,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分配规律,电压表几乎分得全部的电源电压,电流却几乎为零。让电压表与被测电路并联恰恰将它对被测电路的影响降到了最低。若再配上相关的实践性练习,纠错性练习,学生对基本规律的认识就可以获得阶段性提高。

二、结构规律的创新应用

探究串联电路电流的规律这一节课,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积极参与意识,对探究出来的规律,分析得不像以前那样到位。对此,我刻意引导学生强化结构意识,既然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都相等,电流相等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学生经过很认真的讨论后得出结论:是串联电路的这种结构决定了各处的电流都相等。

此后,探究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探究能力得到提高自然不在话下,学生的结构决定论意识得到了强化。同时,在练习上可有针对性地作安排,比如把解题条件适当隐藏,要求学生通过对结构决定论的尝试应用,发现这个电流或电压,以此加深学生对结构决定论的认识和理解。

假如学生对结构决定论形成了较深的认识,不妨安排学生课下探究串联电路上电压的分配规律及并联电路上电流的分配规律,因为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是相等的,根据欧姆定律,在电流相等时,导体两端分配的电压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同样,根据欧姆定律,在电压相等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配上相应的练习如:(1)两只电阻R1、R2串联,已知R1:R2=5:1,那么,这两只电阻两端的电压之比是 ,通过它们的电流之比是 。(2)两只电阻R1、R2并联,已知R1:R2=4:3那么,这两只电阻两端的电压之比是_____,通过它们的电流之比是 。使学生初步掌握结构决定论的应用。

三、安全规律的创新应用

初中物理其中一项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伴随科学知识的学习,安全意识教育必不可少。在学习家庭电路与安全用电这一节,学生第一次体验到讲安全的意义,教材安排安全用电知识,也是与时俱进,强调安全生产,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还可消除学生潜在的急功近利、片面追求效果的伪科学意识。

电能表是测量电功的仪表,其额定电流指的是正常工作时的最大电流;保险丝的额定电流也是指其正常工作时的最大电流;滑动变阻器上也标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使用它们的前提条件就是保证安全;这部分内容反映了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当而全面的实践性练习,学生头脑中的安全决定论意识逐渐加深,积极地影响着世界观的形成。

四、物理规律的综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