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2 11:09: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文化建设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1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不足,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政府在文化事业上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文化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文化活动难以开展。在我国的许多较为富裕的乡镇中建起了基础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但文化设施的利用情况难以令人满意,现有的资源或设施利用率低,甚至被挪作他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尽管Q村建起了一些多样的文化活动场所,但农村文化设施的延续性得不到保证,设施陈旧老化。同时,现有文化活动场地利用率不高,村中的文化活动室只有在重大节庆日时才会使用,平时很少对村民开放,难以令人满意。
1.2农村文化建设的机制不合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人才匮乏
农村文化建设的机制不合理,现有的文化资源尚未充分利用,文化建设的人才匮乏,是导致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机制不活,农村基层文化站都是乡镇政府进行管理的,文化站独立进行工作的自主性不大,积极性不高,基层文化单位的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文化站形同虚设。[2]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建设队伍力量薄弱,从事文化建设工作的人数较少,而且专业素质不高,工作方式落后,缺乏活力。在笔者走访中发现,在Q村的村委人员构成中,只有1名负责文化活动的人员,且从业人员年龄偏大,缺乏专业知识,又兼任其他工作,更没有多少精力投入,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活动的效果。
1.3农村居民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存在偏差,积极主动性不高
在我国农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文盲占20%,小学占40%,初中占29.5%,高中占10%,大专以上仅占0.4%。[3]农村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较差,思想观念的落后也严重制约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存在偏差,发挥公民意识主动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强。大部分农村居民仍然选择看电视、打牌、搓麻将、玩游戏等娱乐性的活动,文化活动沦为单纯的娱乐活动,未能发挥文化真正的作用。可见,农村居民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状况。
2.就当前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第一,应加大文化事业基金的投入力度,建设和管理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主要还是依靠国家和政府的支持,政府应积极发挥文化职能及社会职能,重视我国广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各级乡镇应建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基金,并增强领导、依法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严格追踪农村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的使用情况,从而保障农村文化活动的顺利展开;另一方面,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建设和管理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确保新建的和现有的文化设施能够持续的发挥作用。第二,创新机制,加速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加快基层文化单位的改革,改变管理机制,保障基层文化单位的独立性,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要转变工作思路,重视农村文化建设队伍的人才培养,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及后期培训,放开政策,吸纳更多有文化特长、专业技能的年轻人深入农村,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中来,以此推动农村文化队伍整体力量的增强。第三,要充分调动农村居民的积极性,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农村居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人公,要充分发挥农村居民主人翁意识,积极引导农村居民参与文化活动,不断普及先进思想先进理念,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升农村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要重视农村居民的实际文化需求,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多开展互动性强的文化活动,如农民草根大舞台等,充分调动农村居民的积极性,发挥农村居民的创造力,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让农民做文化建设的主角。
作者:李琳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
【论文摘要】当前农村小学由于地理位置、人文环境等原因,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还大多停留在物质文化建设的层面上,整理整理环境、刷刷墙字、写写标语等。当然这些对陶冶学生情操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对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发展却很少有人问津。现就“如何搞好农村小学的活动文化建设,净化校园文明风气”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搞好精神文化建设,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爱党爱国、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勤奋好学、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的风气。
1 近年来一些农村小学学生课余活动现状
下课铃刚响,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冲出教室,一群一群的男孩聚在墙根屋角打四角板成风、弹玻璃珠成风、有的在平地上滚铁环,无论天气如何,风雨无阻,上课铃声响了还迟迟不进教室。打四角板的同学甚至把新书和本子都撕下折四角板了,弹玻璃珠的同学把父母给的中餐钱也买了玻璃珠。这些行为是一种变相赌博,它妨碍孩子的思想健康发展,在校园里影响极坏。校长再三叮嘱各班主任教育学生不准玩这些败坏校风的东西,有时也亲自阻止,当然老师们也尽力教育了,“安稳”几天,但没过多久又“卷土重来”。这种腐败的习气至今还难以收拾,不但影响校风更影响学习。学校无法治理学生这种活动行为的原因何在呢?小学生正处于好动的年龄,加之学校文化生活枯燥乏味,所以趁着下课时间就赶紧活动活动,放松放松,但学校没有更好的活动项目,如此,学生只好自寻开心,就玩起打四角板、弹珠珠的游戏了。
2 搞好农村小学的活动文化建设,净化校园文明风气
校园文化的主旨就是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体现出来的-培养品学兼优和健全人格的人才离不开生动活泼、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要想让学生去掉那些腐败活动习气,变得勤学好问,活泼可爱,农村学校应该借鉴一些先进的教育策略,从活动文化建设着手,每月举行一系列文体活动比赛,如“琴、棋、书、画”、跳、跑、体操、数学竞赛、诗歌朗诵、演讲等,可根据学校实际条件开展多项活动,让学生选择参加自己喜欢的项目。还可以开展每学期一次的“学守则讲规范知识竞赛”、“安全知识比赛”、“文明之星评选”、 每年一度的作文竞赛和口算王争夺赛。比赛可分个人的和团体的,激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去练习,儿童爱面子、好表现、喜欢得到表扬,老师们注意及时对有进步的同学加强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培养孩子的自信,这对文化学习是很有帮助的。这些活动的开展,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能给学校增添无限生机,学生的智力得到极大开发,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他们待人接物的能力;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也能为学校教育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3 加强农村小学制度文化建设,促进良好的校风的形成。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 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虽然农村小学教学条件有限,不是每样都能做得好,但只要学校领导和老师们能有这样的想法,并努力去实施,去监督,持之以恒,校园里的文明风气就会有更好的进步,祖国的下一代也会更好的健康成长。
本文以新农村文化建为主线,以道德重构和价值传承为基础,以建设和谐、稳定、现代的农村人文体制为目标。通过发掘儒家传统道德核心价值,扬弃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并以此传统文化价值唤醒农民内心潜在的道德意识,呈现道德理性,既弘扬和培育了民族精神,又提升了农民的文化素养,为促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重构基层道德价值,提供了理论支撑。
一、儒家传统道德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综合的国家战略,其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正是因为我们这条从未间断血脉才造就了我们五千年得以延续的文明。辩证的扬弃继承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也是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走向世界的精神资源。总书记在《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中指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步伐,着力培育文化优势,壮大文化力量,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1]近30年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结构不断更新、经济格局不断整合、的新社会形势下,传统道德观念甚至是主流道德观念有边缘化的危险,所以,传统道德文化成为当下中国社会文化建设的重点。
农村是国家发展的根基,农业厚重则根基牢固,藏富于农民则国家强盛,农村稳定则社会和谐。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言“中国的建设问题便应当是乡村建设”。[2]在党的十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后,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广泛展开,并取得很大的成绩,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而另一方面,农村文化生活匮乏、农民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农民道德文化素质的滞后性是新农村建发展不可绕过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一方面提高农村文化生活,另一方面提高农民文化修养,这两方面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
儒家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就是“仁、义、礼、智、信”,是传承下来的古代先哲道德理性的沉淀,是人之所以为人此价值的精髓所在。孔子讲仁爱、孝悌与忠恕;孟子将“恻隐之心”与“王道”;朱子讲“天理”;王阳明讲“本心”“良知”。这些儒家道德的核心价值已成为古代中国甚至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价值核心。因此,通过发掘儒家传统道德核心价值,扬弃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并使之唤醒农民内心潜在的道德意识,呈现道德理性,从而为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构基层的道德价值,提升农民文化素质,提供了理论支撑,最终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起到促进和辅助作用。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从2005年中央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学术界通过不断的理论研究,逐渐产生了大量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成果。十之后,学术界对于新农村建设的研究更加丰富而具体,这方面的文章专著层出不穷,主要涉及城乡一体化、农村城镇化、农业科技、新农村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但现实而言,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农村文化建设毕竟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农村文化研究的论文和专著还只是停留在农村文化的体制和结构、问题表现等一般性论证上。因此,各级政府和部门进行了多种实地考察、调研工作,以把握农村文化问题的现状,从而寻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方案。例如,2004年6月至7月,文化部6个调研组分赴甘肃、宁夏、四川、浙江、湖南、福建等地,针对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民自办文化情况进行调研。2006年3月至7月,财政部教科文司与华中师范大学组成全国农村文化联合调研课题组对19 个省市区的70 个县市200个乡镇进行了农村文化建设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另外,财政部综改办、教科文司委托的农村文化公共服务调研项目对全国19个省市区的23742位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
总的来说,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实践探索经验之上的观察和描述阶段,各地的农村文化建设缺乏一种普遍的理论指导,文化建设更多地只是一种口号,文化建设研究也只是一种对传统农村文化体制问题的分析,缺乏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的现代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方案,在研究的深度、研究的细致方面远远不够。
三、以儒家道德价值重构农村价值体系
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重要的一环,但是相对于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来说,农村的文化建设基本上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但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却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是新农村建设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保障。它的基本任务就是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陶冶农民的情操、丰富农民的生活,从而提高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推进经济效益与人文精神的协调发展,所以说,没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就不会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
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突出表现出了普遍的农民素质底下,并由此产生很多消极作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对象就是农民,而农民最主要的特征表现为农民文化素养不高,这是由于农村文化体制和机制的不健全所致。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村工作的开展。农村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农民素质包括文化知识素质、科学技术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经营管理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等。其中思想道德素质作为制约人的全民发展和发展环境改善的决定性因素对推动农村政治、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正视农民素质,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农民问题,同时努力提升农民素质,加强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性,是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处理一个基本问题。
儒家传统道德的内涵和对社会发展起到极其重要地位作用。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文明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天下为公的道德理想、忠恕之道的道德原则、中庸之道的道德规范是中华文化闪耀的光辉。可以说,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其实就是儒学史。
千年传承的儒学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彰显出不同的时代特性,推进了社会的发展现,而且先已成为当代社会人文伦理价值的核心。儒家传统价值体系与新农村文化假设相结合有利于优化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毫无疑问,儒家传统道德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国之所以能够传承五千年毅然挺立,很大程度上是文明的传承和文化的自觉。社会越文明则越和谐安定。但是,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时代不同了,传统文化也应顺应时代需要,表现出一定的时代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当代社会现状和时代要求向吻合,从而寻求到符合中国二十一世纪农村发展所需的理想道路。
儒家传统道德价值对新农村文化建设起到规范调节作用。以儒家传统道德来调节农民社会关系,就是依靠传统礼俗为维系手段来协调农村社会关系。儒家传统价值在农村的挺立,首先就促使了回复农村传统的风俗习惯,这个风俗习惯用一个字概括就是——“礼”。农村文化建设的滞后,农民文化素养底下,传统道德信念缺失,都归根于农村传统风俗习惯的破坏。千年来农村社会本就是依靠传统习俗来维系的。儒家传统价值除要求重建传统习俗之外就是如何提升农民道德自觉意识。以梁簌铭的话就是“不以享福为念,而惧自己所作所为有失于理”[3]儒家传统道德的重要观点之一就是道德自觉,在儒家看来道德本性“人皆有之”,无需求助于外,而道德是通过社会共识、风俗习惯、内在信仰的力量实现的;是依靠自觉约束自身行为,使其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实现的。这种儒家式的道德自觉意识的培养,无疑是当代法治社会建设的有力保障之一。
农村建设是,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能绕过的一个重要环节。农村文化建设又是农村复兴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源泉。复兴传统文化,重构道德价值,重树农民人格素养,是新农村文化建设重中之重。新农村文化建设说到底就是一个充分而强烈的文化自觉的农村文化运动。“文化自觉”就是能够认识自己的生存方式、传统习俗以及特有的话语,这些就是我们常讲的民族精神。以传统儒家道德价值重塑民族精神,重拾农村的传统人文信仰,重现人之为人此价值之精髓所在,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精神面貌,才能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以有效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N].新华网2013-08-20.
[2]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二)[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164.
[3]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一)[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660.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198-02
加强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是当前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新要求。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多方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如何寻求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现以东莞市为例,对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现状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分析。
一、“文化惠民工程”的概述
“文化惠民工程”被纳入东莞市2011年政府十大实事之一。在拟定的《落实“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方案》中,除了在硬件设施方面要求大力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还在软件活动方面要求深入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目前,在市镇村三级联动合力推进下,基本实现了村村有综合文化活动室、公共图书阅览室、公共电子阅览室、文体广场等基础文化设施,以及有一批文化活动和体育健身器材。每年全市统一组织实施“百场培训、千场演出、万场电影”的文化惠民活动到基层、到企业、到村(社区)。在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同时,更加完善了基层文化人才的培养和配备,以及相应的管理机制。
二、“文化惠民工程”的现状分析
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各种文化活动的不断深入,广大群众的确感受到了文化惠民工程的气息,但是否真正到达了预期的目标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是领导干部对农村群文工作的认识。“文化惠民工程”是一件民生工程,必须依靠基层领导干部来贯彻落实。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干部只注重社会经济建设,没有认识到群众文化建设对农村村民精神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存在“走过场”形式。第二,是镇村财政对文化建设资金的投入。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但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之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了部分农村文化建设后续资金的缺乏。第三,是文化活动场所的闲置。目前,硬件文化设施的全覆盖给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平台,但部分设施和场所的不开放却成了一种摆设,好看而不中用。第四,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单一性。鉴于人才资源的匮乏,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项目往往出现单一性、机械性,即使有单纯的送戏下乡也无法真正达到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第五,是文化专业人才的短缺。首先,薪酬待遇的高低跟人才的专业水准不成正比,很难留住人才;其次,专业人才的“一技之长”很难满足农村文化工作的综合性需求;最后,人员的引进渠道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第六,是群众文化政策制度的不健全。由于农村群众文化政策制度不健全,因此对群众文化建设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和促进机制,严重影响了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三、“文化惠民工程”的思考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目前的现状,有了如下思考:
第一,观念先行,提高认识。“文化惠民”工程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公共文化设施发挥其最大服务功能,真正惠及基层民众。在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活动中,把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目标纳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大力开展农村先进文化,提高农民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结合科学发展观学习,使广大农村干部认识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二,多方筹资,专款专用。本着“政府主导,因地制宜,动员社会,多元投入”的原则,多渠道筹资金,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支撑,营造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小气候”。要制定相关的财务制度,专款专用,并确保申请的经费要根据实际逐年上涨。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群文建设事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引导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民间资金投入新机制,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发展格局。
第三,合理利用,资源共享。整合乡村文化室资源,做到统筹协调,不断提升现有文化设施的利用效率,让群众真真实实地享受到更多的文化实惠。在条件相对简陋、资金投入相对较少的农村地方,我们可以将相近的、相通的惠民工程整合利用起来,这样既能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降低管理运行成本,扩大综合利用效率,同时通过这种创新、延伸服务功能,也能为农村文化室积聚人气、扩大影响。
第四,统筹协调,活动多样。2012年11月8日,在第十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提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我们既不能盲目求多,更不能滥竽充数,更多的应该结合本地实际,借外来资源发展本地文化。首先,充分发挥各功能场馆的作用,制订深入农村文化宣传的方案,为广大群众提供喜闻乐见、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其次,利用优势资源开展舞蹈、书画、棋类等各项文化活动,活跃农村文化氛围,开阔群众眼界,逐步培养一批农村群众文化带头人,确保农村群文工作常态化。最后,发展“乡土艺术家”。农村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大批民间艺术和乡村生活有着天然的亲和性。笔者经过走访市内各镇的农村,发现了许多具有本地区农村特色的文化资源,如樟木头镇的麒麟舞、清溪镇的客家山歌、桥头镇的莫家拳等民间艺术。这些传统的艺术瑰宝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一笔巨大财富,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将其保护和传承,并向群众普及。
第五,以人为本,薪酬留人。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村级文化工作者的待遇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农村群文干部是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倡导者、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其素质的高低,对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层次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不仅在选拔人才时应严格把好素质关,更应在后期队伍建设上提供完善的管理机制和良好的生存环境。
第六,完善机制,法制管理。把农村群文建设纳入到法制轨道,才能确保其健康有序的发展。地方人大要加大力度对农村文化工作进行立法,把中央对农村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法制化、规范化,才能使农村文化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保证农村文化建设经费和各项措施真正落实到实处。
四、“文化惠民工程”的前景展望
综上所述,切实做好“文化惠民工程”是有效提升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不仅要创建完善的硬件设施,更要管理好文化软环境;不仅要有丰富的文化盛宴,更要提升群众的文化素养。因此,文化惠民工程应是内外双修的民生工程,要在群众内心里去生根发芽,以至逐渐壮大,从而促进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只有加强和建设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增强新农村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整体情况和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共享工程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发展规划的重点在农村。李长春在贵州考察时也强调:“要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思想保证和文化支持。要加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让广大农民群众在文化上先得实惠。”本文就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和如何发挥作用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一、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共享工程)是由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举办的一项文化创新工程,它的宗旨是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等高科技手段,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各种类型的文化信息资源,选择其精华部分,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人部分地(市)、县、乡镇(社区)的文化资源网络传输系统,把数字化文化信息送到城乡群众身边,从而实现优秀文化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共享工程的总体框架
共享工程在总体框架设计上分为四级:国家管理中心、省级中心、各级分中心及基层网点。国家管理中心是共享工程的信息资源加工、组织、管理和服务中心,通过互联网、卫星或光盘等多种形式向各级中心源源不断地发送信息。省级中心主要依托于省级图书馆,其职责是:接收和下载国家管理中心的资源;共享工程分中心和基层网点的建设;对本省的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收集、加工、整合并上传给国家中心。各级分中心多依托于各市、县、乡镇图书馆或文化馆(站),接收省级中心发送的资源并提供对基层网点或终端用户的服务。终端用户只需一台计算机,可通过互联网、分中心局域网、卫星、光盘等浏览丰富多彩的数字资源。部分资源也可通过VCD,DVD进行播放。
(二)文化信息资源的传输方式
文化信息资源的传输方式是多样的,主要的是地面宽带网、卫星和光盘。地面宽带既方便又快捷,但偏远的地区没有开通宽带的就无法以这种方式传输信息。卫星不受地形和距离的限制,特别适合农村地区,特别适合电影、电视等高速活动的图像传递。卫星组网快捷、方便,小站即装即用,建设周期短,价格低。通过邮寄光盘来传输信息资源是地面宽带和卫星传输的补充,即在不具备地面宽带和卫星传输的情况下所采用的传输方式。
(三)“共享工程”的特点
一是面向大众,服务对象是最广泛的公众群体,包括城市的社区、农村、边防哨所,但主要是广大的农村;二是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多媒体等最新技术成果,建立文化信息资源的网络传播通道;三是整合全国文化艺术资源,有计划地把文化精品用数字化方式永久地保存,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四是建立一个基于网络的、分布的、贴近用户的组织模式,有组织、有系统地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服务;五是免费提供各类信息,后续资源不断。
(四)“共享工程”的资源
“共享工程”的资源内容采用全新的信息资源组织模式进行整合,通过科学的分类及内容标引,初步建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信息资源总库。目前已经构建了由40多个多媒体资源库组成的文化信息资源库群,并专门设有“共享工程农村版”,其中较受农民喜欢的有:农事指南、医药顾问、科普知识、法律园地、地方戏曲等。
二、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践证明,知识的贫乏和文化的贫困必将导致物质贫困和经济贫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目前农村的文化建设明显滞后,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日益扩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投入严重不足
近几年,国家财政虽然加大了文化事业经费的投人,但与教育、广电、卫生等部门相比,文化事业经费投人明显偏少。而且就在这较少的投人中,城乡差距也很大,如2003年文化事业费在城市占71.9%,而农村文化只占28.1 %。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许多农村的文化机构已无法正常运转。
(二)文化资源魔乏、现有资源质量不高
随着市场经济的推动,一方面农民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广泛,表现了“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另一方面,文化资源在供应上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而且现有文化资源的质量,传播方式、手段都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普遍存在图书陈旧、无钱订阅报刊杂志。由于没有必要的设备,先进的科技致富信息、文化信息以及农产品销售信息根本无法即时获得。与此同时,黄色、封建迷信、赌博等乘虚而人,给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功能日趋转化和弱化
在“七五”规划中,国家就提出了“县县有图书馆和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到“十五”结束,仍只基本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许多乡镇还没有文化站。已有的文化站,其境况也令人堪忧:房屋年久失修、设施陈旧简陋、没有开展活动的经费,不能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作用,文化站名存实亡;而有新馆舍的文化站、图书室,也由于缺少活动经费和购书费,无法正常开展工作;还有部分文化站、图书室已改做它用。 (四)文化工作队伍素质普遍偏低
在农村,从事文化工作相对较清苦,各种优秀的人才很难留住,人员编制常被挤占挪用。这样致使专业的管理、技术、艺术人才日益匾乏;现有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观念陈旧落后,缺乏创新意识,难以适应新时期文化工作的需要。如某乡文化站获赠一套价值4万元的设备,将近一年也未打开使用,原因是没人会用。
三、共享工程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共享工程的实施,在提高农民文化素养、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形成互联网上中华文化信息资源的整体优势,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文化发展上的差距方面,以及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共享工程”的实施,将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因中央财政每年拨专款用于共享工程的建设,各地各级财政也将加大支持力度。“十一五”期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农村基层服务点建设为重点,主要支持边远贫穷地区乡镇、村基层服务点建设,提出了“县县有分中心、乡乡建有基层服务点、50%的行政村建有基层服务网点”的发展目标。
(二)“共享工程”的实施,将极大地改善农民的阅读环境和阅读质量。它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以方便快捷的信息平台、以较少的投人将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源源不断地送到千家万户,从而满足各层次农民朋友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共享工程”在农村的实施改变了农民的文化心理及生活方式,引发了农民的发展观、致富观、人才观等一系列观念的更新。社会发展不仅是经济层面的变革,更重要的是文化心理、生活方式等价值观的转换。而我国农民文化心理、生活方式等价值观的转换无疑将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共享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有利于农村的社会稳定。农村文化建设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共享工程”不仅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阅读指导和智力支持,而且能为农村的深层次改革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共享工程”通过强化农民的道德意识,加强法制宣传,使农民在自律和他律中不断提升、规范自己的行为,进而自觉维护农村的稳定。
(五)“共享工程”从农民的实际文化需求出发,重点组织了一系列为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民科技致富服务的信息,农民可根据需要随意点播。这大大提升了农村科技文化和智力水平,提高了农民的生存能力和生存质量,进而加快致富步伐,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群众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我市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措施
(一)把文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年以来,我市以争创“全国文化先进市”为目标,把文化建设作为提高全民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全力以赴加以推动,并在领导、机构、制度、设施、经费、活动、管理、产业等几个方面予以重点保证和扶持,并紧紧抓住文化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文化设施,尤其是镇级文化设施滞后的问题。市委书记、市长在各种会议上多次强调要加快对镇级文化设施的建设,要求镇一级政府在对城镇进行规划和旧村改造时,同时考虑文化设施的用地规划和建设,并抓紧市文化广场的规划建设,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推进文化设施建设进程。
今年,经文化部表彰,我市被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的荣誉称号。
(二)文化工作摆上市、镇(场)两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明确文化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本届市委有丁聪枝副书记、陈建倩常委,市政府有颜子鸿副市长分管文化工作。各镇(场)党委、政府都有分管文化工作领导。市委常委会和市长办公会每年专门召开听取文化工作的汇报或专题研究文化工作的会议分别不少于二次或三次。市人大、政协每年都召开专门会议听取文化工作汇报,并经常性地组织文化工作调研、考察活动。在这些会议上,都能确实为文化工作解决实际问题。
(三)把文化工作列入市、镇(场)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任期责任目标,并作为其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组织部门每年均进行考核,都取得合格。
(四)市财政加强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平均达到当年财政总支出的1.1%以上。正常经费逐年增加,增长幅度大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对政府兴办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如市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实行全额拨款,经予经费上的保障。此外,
还积极动员社会、集体、个人和华侨、海外同胞等社会各方面力量,运用各种形式投资、捐资文化建设,兴办文化事业,建成了延奎图书楼、祖昌体育馆、溜江儿童文化园、深沪文化中心、高
湖文化中心、深沪御宾南音楼等一大批文化设施。
二、我市基层文化的现状
(一)加强设施建设,夯实农村文化基础,四级文化网络初步形成。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将农村文化工作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把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奔小康建新村工作,与宣传文化中心建设相结合,不断加强和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青阳镇、陈埭镇、英林镇、深沪镇均建成面积达3000—4000平方米以上的多功能文化中心大楼。东石、永和、金井、龙湖、池店、安海等镇新的文化活动中心已确定用地并投入设计。村一级利用侨资建成溜江儿童文化园、岭畔文化活动中心、深沪御宾南音楼等一批村级文化设施。据统计,近年来我市新建的文化活动中心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投资近亿元。新建县级公共图书馆4700多平方米、大剧院1.3万平方米、博物馆1.6万平方米,投资逾亿元。我市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仅仅短短的4—5年时间,就超过了建国
50周年的发展速度。目前,全市共有文化馆(省定一级馆)、图
书馆(全国一级图书馆),大剧院、博物馆各一座,纪念馆5座,3个县级专业艺术剧团,22个民间职业剧团,15支乡镇电影放映队;全市15个镇(场)都有文化站(其中安海文化站是省百强文化站);74%以上的行政村建立了文化室或文化活动中心,有的还颇具规模,活动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全市还根据文化
水平、家藏书量等评选出了一批文化示范户。初步形成了市、镇、村、家庭四级文化网络,基本适应我市农村文化的发展需要。
(二)文艺创作繁荣活跃。晋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首邑,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给文化事业的繁荣提供了厚实的人文基础和发展资源。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热情讴歌现代生活,整理、创作了一批文艺精品,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获各级各类比赛的大奖。如高甲戏《金魁星》、木偶剧《五里长虹》获文化部文华奖,舞蹈《风采侨乡女》、歌词《春暖闽南》、论文《文化馆学论稿》、小品《看家》获全国群众文化最高奖群星奖的金、银奖。另外,全市农民绘画成名作者有20多人,创作了几百幅作品,多次获全省农民画一等奖,还参加全国展出;农民书法家有上百人,多次晋京展出,有的作品还被中国书法协会收藏。目前,我市被国家文化部
命名为民间绘画之乡,磁灶钱坡村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特
色艺术之乡”(书法艺术)。以民间艺术之乡为龙头的特色文化已在我市形成,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文化的发展。
(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促进农村文化繁荣,不断提高农民素质。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的生命所在,是农村文化繁荣的直接体现,我市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社会各界参与文化事业的积极性空前空涨,长期坚持举办戏剧展演节、南音会唱、灯谜展猜、广场文化艺术节、诗词吟
唱会、书画展览、文学笔会、文艺晚会、卡拉OK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活动,以及各种文化与经贸结合的活动,大大丰富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了群众性精神文明的深入开展。尤其是大力实施“芳草计划”和“福建文化信息网络”工程规划以来,扩大了芳草计划示范点,壮大了民间社团。目前,全市有各类芳草示范点10多处,文化信息网点3处,为农民群众提供了不受地域、时空限制的新的文化传播渠道,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强农村文化工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使农村文化工作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农村工作和农民思想生活的实际,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旗帜鲜明地反对封建迷信,
腐朽思想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提高了广大农民的
思想道德素质。
当前农村文化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首先,由于受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加上有些镇(场)领导对农村文化工作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的推动作用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忽视了文化建设,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有的镇文体站阵地流失,常规性有组织的文化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一些全国、全省的农村文化典型,也失去昔日的辉煌,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其次,由于体制等原因,农村文化队伍人才流失严重。一些基层文化站干部和民间艺术工
作者学历偏低、知识结构单一,思想观念落后,影响了农村文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再次,在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愚昧落后的封建文化鱼龙混杂、相互并存。一些乡村群众生活富裕了,却花巨资修缮或重建各类宫堂庙宇,导致负面文化抬头,一些封建迷信活动乘虚而入,给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蒙上了一层阴影。
三、今后我市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目标、对策和措施。
党的十六大的召开,极大的鼓舞了我市文化工作者的热情和干劲。我们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针,紧密联系基层文化建设的实
际,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创造
性地开展工作。
(一)多管齐下,抓好基层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基层文化建设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而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因此,要抓住当前文化发展的有利时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再一次掀起基层文化建设的新。要对照李岚清同志在全国基层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的2005年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每个乡镇有文化站”的目标基础上再迈一大步。
(二)立足长远、抓好基层文化队伍建设。要认真研究小康社会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需要
的基层文艺工作者。要通过进修、培训等方式,尽快提高现有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要制定吸引人才、稳定队伍的政策。适当提高基层文化单位工作人员特别是专业人员的工资福利等生活待遇,解决各种影响基层文化工作队伍稳定的问题。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和岗位培训,持证上岗,严把进人关,对进入文化部门工作的人员要有严格的素质要求。
(三)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与时代相适应的文化活动方式。
要在文化活动方式的普遍性和文化功能的扩展,延伸上下功能。
要主动面向社会,搞好服务。围绕服务,加强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及家庭文化建设。不断创新基层文化活动方式,倡导和开展全民读书活动,结合节日庆典和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配合各部门、各行业的工作任务进行文艺宣传,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开展各种形式的广场文化和老年文化活动,以及以文化活动的形式传播科学知识、推广实用技术、宣传计划生育、开展文体活动等。要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活动方式。寻求文化与企业联营、文化与其他行业和部门共建以及社会甚至个体对经营性文化投资的路子,使基层文化活动方式更灵活,道路更宽广。
(四)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基层文化活动内容。要着眼于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着眼于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活跃和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着眼于为改
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服务。加强对基层文化活动的管理,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使基层文化工作真正成为促进广大城镇和乡村移风易俗、铲除封建迷信和“黄、赌、
毒”等丑恶现象、文明奔小康的助推器。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
论文摘要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成为越来越值得重视的问题,然而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先搞好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目前来讲,我国还处于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的初步阶段,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必然会在方案运行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因此,要克服这些困难,就必须在意识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性的前提下,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追求农村思想文化宣传的全面性、科学性,不断减少甚至避免具体工作中所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能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加强农村思想文化的宣传工作。
论文关键词 形势 农村 思想文化 宣传
在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农村的发展建设直接联系到建设小康社会的运行进度和衡量水平,经济要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要提高,政治基础就必须稳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思想文化宣传工作也越来越不容忽视。本文则从思想文化工作的内涵、开展思想文化工作的必要性以及开展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具体措施作了一个比较系统的阐述,具体论述了农村宣传思想工作开展的方式、方法,从而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指导。
一、农村思想文化建设工作的必要性
(一)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能够体现先进文化建设的核心地位
确保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要求,就是实施新形势下的农村教育,就是推行农村生产、生活的新理念以及健康的观念,最终将农民的思想从传统逐渐转化为现代化、新型化,从根本上促进农民群众的创新,提速农村发展。只有做到上述要求,才能体现出农村先进文化的核心地位。农民的创新能够直接转化为农村、农业的创新,也能为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基本保障。如果农民的思想道德觉悟较高,能够在生产中应用最先进的科技,就能够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持。除了向农民宣传思想文化之外,农村的基层领导团队也需要学习、研究先进文化,先进的文化不仅能为基层领导团队带来更优秀的管理理念,还能够有效提升农村的经济发展速度,切实理解国家的发展政策,有利于更加顺利地开展农村管理工作。
(二)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能够体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形势
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建设工作是围绕农村的经济发展形势而开展的,其内容主要包括改变农民传统的思维方式,创建轻松和谐的文化氛围以及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广大农村基层干部作为农村的领导者,必须首先起到表率作用,认真吸收思想文化宣传工作中的要点和精髓,使自己在思想上获得本质性的提高,从而才能把握农村经济发展趋势,针对农村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建设提出科学有效的建设方案,引领农民在深刻理解国家相关政策的基础上,跟随领导的脚步,配合基层干部将国家各项政策完整而有效地付诸实践。同时,农村领导团队也要学会审时度势,看到农村的固有资源和潜在资源,了解到农村要实现长远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并做好后期完善,只有这样,农民才能在基层领导的带领下不断掌握经济发展趋势,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对农村经济价值进行探索,不断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最终促进农村经济得到长远稳定的发展。
二、加强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有效资源与先进的价值观相结合,构建农村经济建设美好蓝图
新形势下,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改变,宣传渠道也在不断拓宽,新闻、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基本上可以确保每一位农民都能够进行思想文化的感染,摈弃过去废旧的思想观念,了解国家基本的法律法规以及当前的各项政策,实现政治思想水平的提高。然而,我们知道,单凭思想觉悟的提高并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因此,农民在接受先进的思想文化过程中,必须有着长远的眼光,结合所在农村的经济发展优势,使农村的长处得以延续和发展。例如,有的农村自然景观较为美观,则可以尝试发展旅游业;有的农村气候较好,则可以发展种植业;有的农村地形平坦,草质优良,则可以发展畜牧业。当然,在意识到农村自身经济发展优势的同时,也要意识到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隐患。旅游业的发展会对自然景观的完整性构成一定的威胁,适合发展旅游业的农村就必须合理控制游客数量,实施有效的环境维护措施;种植业的耕地开发必须在符合国家政策的范围内进行,不得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环境;适合发展畜牧业的农村,必须预测草木的二次生长能力,根据草木的生长情况合理控制畜牧生产数量等。针对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阻碍,必须根据现有资源制定出有效而完整的方案,不断去克服并从中获得经验教训,切忌违反自然规律,盲目发展经济。
(二)大力宣传与农民息息相关的利民政策,加强农民与政府的联系
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农民相信国家的政策始终都是围绕农民的根本利益而制定的,让农民摆脱腐朽的封建思想观念,在接受新的思想观念熏陶过程中不断提出新观点、新方案,从而使政府根据具体情况提取有效意见,遵从人民群众的意愿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我们强调,农民最关注的问题永远是思想文化工作开展的方向和重点,也就是说,农民关注什么,政府就引导什么,在帮助农民对关注点获得正确认识的同时,对农民存在的错误意识进行正确的疏导,当然,这就要求疏导方式必须浅显易懂、幽默风趣、能最大程度地被广大农民群众所接受,这样才会有良好的宣传效果。其次,脱离贫穷、走向富裕是每一个农民的愿望,因而政府在开展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时必须时刻以农民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避免空洞的描述,注重实际的引导,把宣传的相关理论转变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深刻认识农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疑惑,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再次,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贯穿农民的日常生活。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之所以进行得如此艰难,主要是因为在宣传过程中往往容易忽略农民团体的理解能力和辨别能力。一般情况下,农民的思维被有限地束缚在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上,相关政策如果不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在他们面前,他们将很难理解,当然,要将这些政策具体落实也显得更为困难,这将成为思想文化工作开展的重要阻碍。因此,总的来说,要使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得到良好开展,就必须站在农民群众的立场,以农民群众的利益为基础,不断宣传利民政策,加强农民与政府的联系。
(三)完善农村宣传思想文化机制,创新农村文化宣传思想形式
我们的社会在发展、在进步,教育模式在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能完全被人们所接受,因此,在思想文化宣传过程中不断完善农村宣传思想文化机制、创新农村文化宣传思想形式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面对各种各样的农民群众,宣传人员应根据他们自身的情况和基本素质进行指导,必要时还可以进行一对一辅导,注意宣传方式的创新,讲究生动有趣,避免枯燥乏味,让宣传工作达到一定的实际效果。第一,打造有实力的宣传团队,集中开展宣传工作。组建一个宣传团队,不仅有利于团队成员宣传思想、方式以及经验的有机结合,实现宣传工作的有效分工,更能增加宣传的力度和整体效果,同时还会让农民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和意义,加强农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第二,增加对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投资,让宣传人员放手去做。从农村宣传思想文化的前例来看,很多宣传都败在了资金不足的问题上。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开展需要涉及到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培训工作的开展,宣传媒体的租借等等,仅仅依靠农村自身的力量是无法保证宣传工作的圆满完成的。因此,这就需要依靠政府在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加大投资力度,保证宣传工作中所需要的基本物质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宣传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说,完善农村宣传思想文化机制、创新农村文化宣传思想形式,有助于实现农村思想文化宣传工作的有效进行。
(四)将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点与实际热点问题相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推动各项事业向前发展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常熟市作为江苏省“两个率先”的排头兵,更是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进入了经济社会发展最快、人民群众得益最多、协调发展成效最好的时期。
但是,面对物质财富飞速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我们的精神财富发展显得极不相适应,出现了两个文明建设失衡的现象,社会生活中出现一些令人忧虑的不良倾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各种矛盾正在日益显露出来。与此同时,低俗之风乘机泛滥,一些落后的、腐朽的精神垃圾时有滋长,污染社会风气、腐蚀人们心灵,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在认识上存在某些片面性。正因为如此,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十分重要和迫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兴国之魂”,还反映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反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现实斗争中。在当今世界,资本主义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两种最突出的价值体系,两者核心价值观的区分,也构成两种社会制度区分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有自己的价值体系和价值标准。多年来,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的文化渗透和价值观渗透始终没有停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高度警惕的大问题。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自觉抵制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占领社会主义思想阵地的企图,有效防止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对我们青年一代的腐蚀。
“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用精辟深刻的阐述,高度评价了先进文化对于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巨大作用。时代在变,文化的引领和凝聚作用却始终不变。它体现于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各项事业向前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显著标志,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兴国之魂”。
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文化建设具有丰富的内容。思想道德特别是世界观,处于核心地位和指导地位。执政党的世界观的建设,也就是它的指导思想的建设,是精神道德最重要的内容,决定着社会文化建设的根本性质、发展方向和基本面貌,也决定着执政党自身的兴衰成败。以人体来作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则是灵魂。由此可见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如何建设,特别是在具体做法上,并未形成明确共识。当前人们对文化的多样化与认同感差异很大,在文化建设上还存在相当大的误区。
例如:
①重经济,轻文化。一些把文化看成手段,有剩余力量才搞文化。一些人嘴上常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其实,经济是基础,经济搭台,文化唱戏才对,文化是主角。
②重有形,轻无形。少数干部喜欢重实绩,象文化广场、音乐喷泉等,美其名“打造文化名城”。但真正的实,应该是市民素质才对。,文化名城靠的不是打造,而是修炼,因为文化建设是内功。
③重人为,轻规律。人心浮噪,急功近利,没人愿意为事业献身,追求的是功利性的“等价交换”。单位要求员工每年发多少多少论文。但质量高的有多少?
④重科技,轻人文。科技可以转化为生产力,能赚钱,这些当然有必要。但关键不能仅仅只重。科技、人文的功能不一样,可以说,人文作用更大。科技讲“怎么”“什么”,人文讲“为什么”。科技发达了,人文跟不上,要坏事,环境污染就是最好说明。科技发明了原子弹,但用得不好,会反过来威胁人类自己。
⑤重过程,轻结果。也叫重阶段,轻连续。“只顾眼前,不计后果”。带来草率行事,还说什么“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追求新奇,追求刺激,新奇过后,空虚,一片茫然。甚至有一些不科学的决策半途而废,造成极大浪费。
⑥重模仿,轻创意。城市建筑、规划一个面孔,就象克隆的,形象工程到处有,但千人一面,没有特色。
⑦重西方,轻传统。西方文化的渗入。外来节日越来越多,不要仅看做商业炒作,应看成是对西方文化的认同。国内的文化思想令人担忧。
诸如此类,还可以举出很多。这极大阻碍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划清了大是大非的界限,褒奖了真善美,贬斥了假丑恶,对我国当前的社会状况特别是广大干部群众、青少年的思想实际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它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推动我市城乡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文化建设是综合工程,提高市民素质是长期任务,而它们都离不开我市城乡的文化发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还指出,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应该说,象常熟地区的城乡差距并不很大,但依然有发展空间。城区有丰厚的物质条件,农村有广阔的人文基础,完全可以进一步以城市带动农村,以农村推动城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常熟,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近几年来常熟的文化建设形成了特色,唱响了品牌,积累了经验。如今,我们要在推进全市文化建设的同时,应结合继承优秀文化传统,传承历史文明,进一步推进全市城乡文化事业的发展。
文化建设是一场持久的全社会的公民社会运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树立和每一个社会成员息息相关。针对常熟市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应着力抓好以下措施:一是切实加强城乡思想道德建设。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市民、教育市民。要在广大市民中努力建设共同理想、建设精神力量、建设道德风尚,大力开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艰苦创业教育,引导市民勇于进取、富于创造、勤劳致富。要扎实推进全市公民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重点,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不断增强市民的法制意识和权利义务观念。
二是实施城乡文化统筹工程,以镇文化活动中心,以村、社区、企业、文化活动室为基础,形成完备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丰富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是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常熟市民间文化十分丰富,喜闻乐见的白茆山歌、徐市灯谜、王庄戏曲,受到了群众的欢迎,这些活动应进一步支持展开。同时还应整合优势资源,如红色沙家浜文化品牌、虞山尚湖生态休闲的山水文化、古城历史文化、会展中心体育中心的现代文化体验,让人们在娱乐中受到教育,精神得到升华。
论文摘要:文化信息资源共丰工程是一项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公共文化工程,具有专业性、现代性、传媒性、创新性、公益性特征。为充分发挥共享工程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需要进一步明确思路举措,大力提升共事工程的文化创新、资源整合、文化服务、思想教育、生产生活服务五项功能。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从2002年启动的一项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在全社会共建共享的公益文化工程。目前我省已建成各级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800多个,拥有数字文化信息资源20TB(1TB相当于25万册电子图书或926个小时视频节目)。众多的网点和丰富的资源在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满足基层群众求富裕、求稳定、求健康、求文明的需求等方面越来越发挥出重要作用,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随着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共享工程面临良好发展机遇和巨大发展前景。加强共享工程基础研究,深化对新形势下共享工程特性和功能的认识,对于科学制定共享工程目标规划,加快推进共享工程实施,更好发挥其在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具有积极意义。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文化资源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孕育而生的一项文化创新工程,是文化面向现代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它与传统文化相承接但运作方式截然不同,与其他的现代文化样式相交融但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体现了新时代斌予文化建设的新特性。这些特性展示了共享工程的丰富内涵和存在价值。
1、专业性。共享工程的专业是文化,它的内容是文化,特色是文化,目的在于繁荣发展文化。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革命文化、现代文化、地域文化资源是共享工程取之不竭的源泉,这种源泉是永远不会枯竭的,这也就注定了共享工程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共享工程要以文化立足,打响文化品牌,需要把握好大文化意识与泛文化意识之间的度,一方面要从大文化角度出发广泛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另一方面要克服贪大求全心理,不能“捡到篮里都是菜”,要把最能代表文化的内容做大做强做深,这样才能逐渐培育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2.现代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诞生短短几年时间,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化现象,是具有很强现代性的文化新形态。它的现代性表现在,它的制作方式是现代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成新型文化产品;它的传播方式是现代的,不同于纸质媒体和口传身授的传播方式;它的服务方式是现代的,超越了时空条件的限制。实现共享工程,有助于推进传统文化现代化,有助于推进文化结构布局的现代转换,有助于推进落后地区文化建设加快发展进步,有助于提升文化工作者的现代素质和品位。
3、传媒性。共享工程不是新闻媒体,但是具有网络新兴媒体的特征。它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不仅是文化信息资源的集散地、加工场,也是文化舆论的发射台和放大器,通过播发和更新大量的文化资讯,引导人们的文化观念和行为,起到引导文化舆论的作用。因此,共享工程有必要借鉴网络媒体的管理运作模式,提高共享工程的登录点击率,增强共享工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4、创新性。共享工程开辟了网上文化服务的新模式,而且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比重日益增大。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网络阅读率继续大幅攀升,达到44.996,表明国民阅读正在加快进人数字化时代。今年以来我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推出的网上公益阅读活动,受到省内外网民广泛好评,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共享工程以数字化方式传播文化,提供高效快捷的网上服务,与公共图书馆提供的传统阅读相辅相承,改变了文化服务的结构布局。除网上阅读外,共享工程还可通过开发互动性强的软件,开展戏曲学唱、文化竞赛、文艺晚会等多种形式的网上文化活动,形成群众文化活动的新空间。
5、科技性。共享工程是文化领域的一块科技高地,工程的实施提升了文化工作的科技含量,这既体现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理念上,体现在科技化的运作模式上,也体现在人才队伍的现代科技素质上。现代科技给文化发展以强有力的推动,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才能飞得更高更远。科技优势是共享工程的根本优势,共享工程应该始终保持并不断壮大这一优势,始终立于现代科技的前沿,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发展,不断采用最新的科技手段,不断开发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新技术,把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共享工程的管理水平、运作水平、服务水平。
6、公益性。共享工程是公益工程,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公益性指的是,它的网上阅读和下载是免费的,这一点不同于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网站;在它的电子阅读室等场所查阅资料、开展活动是免费的,这一点不同于社会上以赢利为目的的网吧。共享工程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一块公共文化阵地,其目的在于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他们的基本文化权益,特别是实现他们享受公益性的网络文化的权利。发展文化共享工程,可以以较小的投人成本,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的大规模供应和大面积覆盖,迅速改变农村和基层特别是贫困、边远地区的文化落后状况,消除城乡间数字鸿沟,实现城乡文化共享,缩小城乡文化差距,培育广大农民现代文明素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共享工程是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的工程,是具有文化与科技双重优势的工程,是低成本高产出的工程。我们要进一步加快共享工程的实施,加大投人力度,扩大资源总量,拓展覆盖范围,提升服务功能,使共享工程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1、提升文化创新功能。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文化创新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实施文化共享工程是推进文化传播方式创新的重大举措。这首先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需要。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这些文化遗产多以纸质和实物形式存在,在收藏、传播、利用方面受到很大限制。实施共享工程,推进文化信息化,把有形的文化转化为数字化存贮、网络化传播的文化信息资源,不仅使传统文化传播驶上高速公路,而且将带来传统文化理念、内容、形式的全面创新,有利于更好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其次,这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需要。当前,汉语信息在互联网上所占比例仍然很小,中华文化所占内容更少,处于弱势传播地位,不仅导致国际社会不了解中华文化,而且影响了我国青少年一代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度。实施共享工程,经过长期努力,将有助于增加中华文化在互联网上的份额,提高民族文化的对内凝聚力,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2、提升资源整合功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自成体系,但不同文化形式则处在分散独立状态,现行文化管理体制又造成了文化资源的部门分割。共享工程为整合文化资源提供了广阔平台。共享工程通过加工制作各类文化资源库、整合采购已有数字资源、网上信息抓取与加工等多种方式和渠道,既可实现包括文化法规、图书、音乐、美术、戏剧、戏曲、文物、文化旅游、文化科技、艺术教育、文化市场、对外文化交流、文化史料、文化名人等在内的文化系统的资源整合,还可以整合文化系统之外的文化信息资源。如按照中办、国办要求,改革开放前由各级政府投资的电影等,共享工程可以无偿使用。对于改革开放以后形成的数字文化资源,可采取鼓励著作权人捐赠等方式,为共享工程无偿或优惠使用。网上文化资源整合不仅会促进文化保护、文化传播、文艺创作、文艺研究工作,也会为实质性的文化资源整合创造有利条件。
3、提升文化服务功能。共享工程具有强大的文化服务功能,一根根网络光纤,一条条卫星波段,一块块移动硬盘,拥有所未有的复制能力和传播速度。要发挥这些优势,把丰富的电影、戏曲、民间艺术、动漫游戏、综艺晚会等文化产品送到群众身边,把数字报刊、图书、论文等数字读物送到群众身边,把根据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发的专题文化资源送到群众身边,让群众自主选择、自由下载、点播收看,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等因素限制,大大增加了服务量,扩大了服务范围,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效率,缓解了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共享工程还要积极开辟网上的文化活动新空间。如省中心研制开发的“网上跟我唱”、“我的DV网上行”等一系列共享工程互动应用系统,为群众提供了自娱自乐的网上活动平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关键词:休闲农场;制胜关键;完善因素;案例研究
1 引言
休闲农业是指综合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农业资源等资源,有效结合农林牧渔、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文化,加以合理规划和设计,集休闲、度假、体验、娱乐、购物、科普于一体,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而经营休闲农业的地方便被称为休闲农场。休闲农业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的功效[1],是农业“接二连三”[2]的综合体现。所谓“接二连三”是指农业要提升,就必须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结合,才能拓宽农业的功能,延长农业的产业链,使农产品得到深度开发,从而达到农业增效、农民致富的目的。因而,休闲农业得到政府的扶持,而且扶持的力度越来越大。从市场需求看,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加,带来了都市人娱乐方式的转变,也催生了承载都市人田园梦想的现代都市农业的转型升级。休闲农业既有政策支持,又有市场需求,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但是,在休闲农场快速增长和蓬勃发展中,也暴露出很多隐性问题,阻碍了休闲农场的发展与提升。本文通过对福建龙晶葡萄园、永泰千江月休闲农场的实地调研,提出了休闲农场的发展之道,以促进休闲农场的自我提升和转型升级。
2 龙晶葡萄园和千江月休闲农场经营情况对比分析
通过实地调查获知:龙晶葡萄园和永泰千江月农场在选址上都处于福州市郊区,两者的投资都比较大。龙晶葡萄园前期基建投入较大,主要依靠高新科技发展高山生态农业。而千江月休闲农场依靠闽北山区原生态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毗邻大樟溪而建,通过十几年的经营逐渐打造成具有台湾特色的休闲农场。
从表2可以看出,千江月休闲农场的经营已处于较为规范的市场运作阶段。经过十几年的经营使得整个农场市场成熟度较高,通过品牌运作成功的与旅游公司、企业进行战略合作,既能为企业员工提供素质拓展和会议的空间,又能为团体、散客提供配套齐全的乡野旅游活动。但是,与众多休闲农场相比较其同质性较强,需要树立差异化以实现农场的自我提升。对于龙晶葡萄园农场,尽管起步较晚但发展快速。龙晶葡萄园农场综合利用物理和生物工程防治病虫害,生产绿色、优质的葡萄,让都市人体验吃葡萄不吐葡萄皮的乐趣。通过观光采摘、休闲体验让都市人体验到别样的田园风光。与其他休闲农场相比异质性较强,但也存在配套不足、体验项目丰富度不够,需要补充同质性以延长农场的生命链。
3 主要做法与形成的特色
3.1 福建龙晶葡萄园
3.1.1 打造葡萄主题公园,别样风趣
前洋村山清水秀的良好外部环境为龙晶葡萄园农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龙晶葡萄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好市场定位和自我定位,努力打造一个生态、休闲、体验、宜居的葡萄主题公园。以休闲体验和服务为舞台,以葡萄为道具,围绕游客,创造出令游客难以忘怀的回忆,使游客在观光采摘体验中,精神上得到极大的享受,且劳逸结合,品味别样的田园风光。
3.1.2 采摘为主观光为辅,融于体验
龙晶葡萄园农场仍处于建设初期,基于综合配套设施欠缺的考虑,采取扬长避短经营策略,主力推介以葡萄采摘为主的参与式体验,进而结合观光休闲。为增强以葡萄采摘为主的体验,农场也推出了相应的体验项目以提高趣味性和益智性。通过开展葡萄套袋、认栽认养、DIY酿酒、葡萄树下蚯蚓搬家等体验活动,不仅提高了游客的参与度,使其更好的体验生活,也能使游客知识增益,热爱自然。
3.2 永泰千江月农场
3.2.1 功能分区布局合理,有机整体
千江月休闲农场充分运用园区的空间结构,因地制宜地满足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实验教学、素质拓展、会议住宿等多种功能需要。注重各功能分区的特点以及彼此间的联系,合理规划入口区、生产区、接待区、休闲度假区,使之协调发展,又具整体感,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游客更容易融入园区,置身其中,亲近自然。
3.2.2 项目丰富配套完善,宜游宜居
千江月休闲农场注重物的开发,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园区配套逐渐趋于完善。现建有乡间别墅、K歌篝火广场、音乐餐厅广场、休闲会议室、烧烤露营区等配套设施。在体验项目上也较为丰富。游客在园区可体验到休闲垂钓、双索竞渡、高空索滑、素质拓展等的乐趣。注重项目开发,强调游客参与式体验,有利于达到宜游宜居的双重效果。
4 存在的问题
4.1 重物开发文化荒漠
回顾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休闲农业功能从单纯观光,扩展到观光、休闲、体验、健身等多功能。经营理念也从单纯的生产经营,扩展到休闲与体验,增加了文化和生态内涵[4]。龙晶葡萄园农场处于建设初期,工作重心为基建和葡萄栽培。尽管在采摘期有相关文化活动,但只是一种文化渲染,而且文化产品单一,因而无法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点融入农场规划建设。千江月农场也存在文化产品单一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农场注重物的开发而忽略文化的建设,文化建设处于边缘化状态。这与未来休闲农场的经营理念背道而驰,非常不利于休闲农场长远的发展。
4.2 同质性与异质性难以兼容
我国休闲农业经过初期缓慢的自我发展,进入了规范化蓬勃发展阶段。而城市人在满足吃、穿、住基本需求以后,其消费倾向将逐步转向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多样化、高级化和个性化[5]。这也对休闲农场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很多休闲农场存在有特色但项目欠缺,无法满足游客多样化的休闲体验,抑或是项目多样但无特色,主题不明确,容易陷入雷同化下的价格战,不利于农场的可持续发展。龙晶葡萄园农场异质性强,但缺少同质化的补充拓展。千江月农场同质性强,但异质性模糊。两者都无法实现同质性与异质性的完美结合,需要以实现转型升级。
5 对策与建议
5.1 加强文化建设突出精神享受益智休闲
休闲农场的开发设计的重点往往放在物的开发上,这是休闲农场发展的一个基础要素。但是,一个高品位、高层次的休闲农场文化对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龙晶葡萄园农场和千江月农场都注重物的开发,文化产品单一,文化建设处于边缘化地位。急需唤醒这种文化绿化意识,打造一个文化绿城、有内涵的休闲农场,以满足游客精神文化需求,既增知益智又心情愉悦。
5.2 龙晶葡萄园特色明确但配套欠缺需要补充同质
福建龙晶葡萄园农场应该围绕葡萄观光采摘这一主题展开一系列的项目拓展,全力打造全省一流兼具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葡萄观光采摘主题公园。在农场快速发展过程中,打造葡萄主题公园有自己农场的特质,具有无可替代性。但是,也存在配套设施不完善、体验项目不够丰富的缺陷,成为阻碍龙晶葡萄园农场打造高品质休闲农场的一道坎,急需完善配套设施、拓展项目体验,补充同质性。
5.3 永泰千江月农场同质性较强需要培育自我特质
永泰千江月休闲农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积淀,农场配套设施趋于完善、市场运作日渐成熟,客源较为稳定但却难以有质的飞跃。主要原因在于农场产品同质化、文化建设不足,还难以形成一个有内涵、有特色的休闲农场。需要在肯定农场产品同质化的基础上,加强对童趣、农俗元素的开发和运用,进而形成自己的文化特性,建立农场的竞争力。
6 结语
6.1 休闲农业符合社会需求是一个朝阳产业
休闲农业具有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三生一体的功效,成为吸引都市人踏足农村,品味别样田园生活乐趣的法宝。休闲农业是以农村为舞台,通过都市人的带动资金和信息的流动,有利于城乡互动统筹发展,有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因而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与政策支持,既符合市场需求又有政策支持,是未来的一个朝阳产业。
6.2 文化体验项目开发与拓展是休闲农场的必经之路
休闲农场的建设多以物的挖掘为主,文化项目的开发与拓展往往被忽视。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文化建设的要求更为迫切也更加重要。文化的内在包容性与外在柔和性为文化休闲体验项目开发的可行性提供了的理论基础。这必将是休闲农场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点,也是休闲农场的必经之路。通过文化体验项目的开发与拓展,发挥农业多功能性更好的服务于休闲农场的建设。
6.3 发展策略将是休闲农场经营的制胜之道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普遍遭遇“盈利难”的困局,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将目光瞄准投资“洼地”农业。“企业难做”正带动越来越多的民资进入农业领域“淘金”,“资本下乡”为民资找到了“新蓝海”,富于增长潜力的休闲农业广受民资青睐、异军突起[6]。在内部竞争压力加剧,外部投资者不断涌入的竞争下,休闲农场的发展理念将是未来休闲农场的一个发展思路,也必将是休闲农场经营的制胜之道。
参考文献:
[1] 吕明伟,郭焕成,孙艺惠.生产·生态·生活——“三生”-体的台湾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与建设[J].中国园林,2008,24(8):15~17.
[2] 严力蛟,赵雪玲,郑军南.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以浙江省德清县中国和美家园建设为例[C]//论文征集组委会.中国(安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高层论坛主题征文活动优秀论文集.安吉:论文征集组委会,2011(4):25~30.
[3] 喻琬真.台湾地区有机休闲农场经营关键因素之探讨[D].台北:台北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2005.
[4] 郭焕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态势与前景[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1(1):39~4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既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机遇。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技术源和人才库,高等学校要深刻认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征程。
高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当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协调推进的系统工程,其目标是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技术也十分广泛,主要有各类产业发展技术、环境治理技术、基本建设技术、管理技术以及社会科学领域的“软技术”。高校要整合力量,集成学科优势,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和示范推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
高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当注重创新机制,政策激励。要从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技和人才需求出发,改革学校人事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考核制度。建立和完善农业推广教授岗位制度,引导和激励一批优秀教师深入基层参与新农村建设;建立以大学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与“三农”密切结合的长效机制,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深入农村“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新观念。
高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应当注重科技引领,地校合作。要突出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服务、农民科技培训等方式,培育农村特色主导产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要以科技服务和人才培养为纽带,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地合作模式,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校地共赢。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高校全面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已经启动,但有许多问题需要不断去解决、去探索、去创新。高校主动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将有助于推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有助于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让我们坚持,走“教学、科研和生产相结合”的办学道路,把高水平的论文写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地上
.
论文摘要:随着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海南将建成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本文试探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休闲文化建设的意义及措施。
一、文化建设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六大战略定位:“中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重要平台,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的基地,国家热带现代化农业基地。”这实质上赋予了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丰富内涵。在这个建设进程中,人们往往更多关注经济、政治、环境、人口、制度等建设问题,而容易忽略了文化建设功能。作为国际旅游岛,文化建设不仅是国际旅游岛文化辐射传播的必然,也是海南文化建设自身发展的需要。如果国际旅游岛缺乏足够的文化资源,高尚的文化品位,丰富的文化内容,那么,就本地居民而言,就难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对旅客来说,他们的文化精神得不到交流,压力得不到释放,情感得不到满足,自然就会对这个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产生抵触心理,这对国际旅游岛的形象直接产生不良影响。文化作为历史、精神、传统的传承和积淀,它不仅对本地居民具有提高整体素质的催化作用,同时对游客具有强大的吸引力。Www.133229.cOM文化内涵、文化品位和文化形象是国民素质的象征,是国际旅游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志,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休闲文化资源是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
要提高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品味和形象,不仅要重视海南文化的整体推进,还必须挖掘自身的“看家本领”。单从休闲文化而言,每个休闲度假旅游胜地都有着各自丰富的休闲文化,但能称其为“看家本领”的却只有一样,那就是具有独自特色的休闲文化。只有这种体现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特色和个性的休闲文化,才能提高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感召力、影响力、辐射力,才能打造国际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海南由于受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轨迹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和作用,海南拥有得天独厚的热带海岛自然风光,生态环境指数全国排名第一,被誉为“回归大自然的好去处,未受污染的长寿岛”。海南拥有万宁兴隆热带花园和植物园、保亭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陵水南湾猴岛生态旅游区、五指山生态旅游区、海口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尖峰岭、霸王岭、吊罗山、松涛水库、万泉河、南渡江、昌化江及文明生态村建设等国际旅游岛生态文化的精品。海南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远源流长,如有东坡书院、五公祠、海瑞故居等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元素;有黄道婆、冼太夫人等历史传奇人物的英雄事迹;有天涯海角、鹿回头、五指山等神奇色彩的民间神话传说;有着黎族织锦、“三月三”、保亭七仙嬉水节、海南琼剧、木偶戏、儋州调声等独自特色的风情民族文化;还有《达达瑟》、《印象·海南岛》、《下南洋》等一大批先进的文化精品不断涌现,形成了极具个性化、特色化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人文景观。新世纪,海南三亚又被评为2007年“中国十大休闲城市”,充分说明了海南休闲文化得到国内外人士的关注和认可。
可以说,海南独树一帜的生态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国际旅游岛最具有深厚的休闲文化底蕴,是休闲文化内涵建设的源泉,是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
三、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进程中推进休闲文化建设的意义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将海南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的日渐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有了向较高消费水平迈进的经济实力,开始讲究生活品位,以提高生活质量,寻求轻松、愉快、舒适的等精神生活享受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目标。尤其是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以单一观光为主的低层次旅游内涵已经不再是旅游消费者所追求的目标,人们已经开始从传统的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向通过旅游使身心得到休息放松、陶冶生活情趣等转变,从观光旅游提升到休闲文化旅游。在休闲度假旅游中,旅客们不仅仅满足于游览名胜古迹、自然风光,更需要游览人文景观、民俗风情,感受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底蕴,使之在认识、心理、情感上得到自我满足。
著名的未来学家格雷厄姆•莫利托在《全球经济将出现五大浪潮》一文中指出,到2015年,人类将走过信息时代的高峰期而进入休闲时代,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作为一个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快速地成长起来,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特征之一和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资料显示,在欧洲和北美,旅游客源输出的70%以上是度假休闲,可推断,休闲文化建设必将带动国际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将成为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重要动力和特色。
四、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进程中推进休闲文化建设的思路和措施
海南虽然有着丰富的休闲文化资源,但与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的距离相差甚远,为提高海南旅游业发展,打造具有海南特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增强海南旅游的国际吸引力、社会影响力,必须积极地推进休闲文化建设。
(一)整合休闲资源、优化休闲环境,打造休闲文化品牌。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根据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总体要求,将海南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为此,海南不仅应全面提升基础设施,还应积极借鉴国内外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的成功经验,整合旅游休闲资源,增强关联度和互补性,优化休闲环境,打造休闲文化精品,建设世界一流海岛休闲文化,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
(二)挖掘休闲文化内涵建设,推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海南虽然有着丰富的休闲文化资源,但是,海南文化古迹、革命活动地、现代经济、技术、文化、艺术、科学活动场所形成的景观、地区和民族风情的人文景观意味不浓,难于满足现代休闲度假游客的需求。为此,海南必须挖掘民间传说、历史典故、名人胜迹、道观佛寺等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积极组建民俗风情表演队,展示农村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特色,丰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充分发挥休闲度假旅游区的主要功能,挖掘其休闲文化内涵建设,提高国际旅游岛休闲文体的品味,陶冶旅客的生活情趣,真正满足旅客的心理需求,积极地推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国际化的休闲文化,提高国际旅游岛的知名度。21世纪是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世纪,每一个国家和地区要保持生机、活力和先进性,都必须与整个世界保持全面开放、充分交流状态,与国际文化相接轨、与国际文化新进展相协同。为此,海南国际旅游岛必须建立国际化的休闲文化,如开发游艇休闲旅游度假、高尔夫休闲旅游、特色房车旅游、疗养休闲度假旅游、国际化免税商场等,通过休闲文化的国际化,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增强世界人民的和平共处,扩大国际旅游岛的影响力,提高国际旅游岛的知名度。
休闲文化作为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建设核心,已得到国内、外人士的关注,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加大对休闲度假旅游文化的宣传力度,注重休闲文化品牌打造,整合各方资源,深入挖掘潜力,必将对提高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促进海南旅游事业的发展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