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生考核方案

学生考核方案

时间:2023-01-21 19:31: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生考核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生考核方案

第1篇

关键词:中外合作;中外合作会计专业;课程考核方案

一、课程考核方案的制订原则

(一)体现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考核方案的制订和实施,是为了完成高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所以课程考核方案的制订首先要体现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是进行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形式,就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来说,其核心目的是培养既掌握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专业相关知识,能够适应会计职业岗位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并具有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和与之相应的方法技巧。因此,会计专业的课程考核要有利于学生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分析解决会计实践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二)体现课程教学目标

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并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优秀会计人才是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例如,高职会计专业中的核心专业课程财务会计,其教学目标是在基础会计学习的基础上,提高学生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践操作的能力。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财务会计课程的考核方案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又要注重运用会计核算方法解决会计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核。

(三)体现可操作性

考核方案的制订是针对具体的学生制订的,或者说考核方案的实施是对学生是否能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考核方式,所以考核方案的制订需要根据学生特点而定,这样才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中外合作会计专业的学生大多为专二的学生,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都比较弱。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对于中外合作会计专业的课程的考核方案中,除了具有普通会计专业考核方案中的理论集中考核(期末考核)和实际动手能力考核(生产性实训过程和结果考核)以外,还应该增加测验、提问、章节考评等强制性记忆考核方式。

二、中外方课程考核方案比较分析

下面以基础会计为例,对中方的考核方案和外方的考核方案进行对比分析。

(一)中方考核方案

1.期末考核(50%)

这部分主要是考核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采用闭卷形式,从试卷库中随机抽取一份试卷,由学院统一组织考试,成绩按50%计入期末总成绩。

2.平时考核(50%)

(1)平时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考核(10%)

这部分主要是考核平时的学习情况,可采用多种形式考核,如课堂讨论、课堂回答问题、作业完成的质量和数量、学习态度等,成绩按10%计入期末总成绩。

(2)生产性实训过程与结果考核(40%)

选取各个核算岗位的任务作为考核依据。以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的书写规范程度,以原始凭证的归属正确性高低,以账务资料装订规范化程度为评分标准。各岗位的生产性实训,以该实训的工作任务为评分依据。成绩按40%计入期末总成绩。

(三)中外方考核方案对比分析

1.理论知识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分析

通过中外方考核方案的对比,可以看出中方考核方案中的理论知识考核比例为50%,主要体现在期末考核方式上,外方的理论知识考核比例也是50%,但是体现在Tests(测验)20%和Final Exam(期末考试)30%两种考核方式上。中方课程考核方案中对理论知识在期末考试中进行考核,不利于学生对于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并且外方在考核方案的具体实施中,每一章进行一次测验,这样有助于学生平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就能更好地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中方考核方案中实践能力的考核是40%,主要体现在生产性实训过程和结果考核上;外方实践能力的考核大约在30%~35%,主要体现在homework(课后作业)、class activities(课堂任务)、written assignments(写作)上,但在期末考试考核方式里,具有关键理论的应用,中方关于实践能力的考核比较单一,只有一种考核方式,但外方的考核方式比较多样,更重要的是外方的考核方式中对于实践能力的考核具有写作这一方式,对于会计从业人员来说,写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实践能力,例如报表分析报告、存货盘点报告,都需要写作实践能力。

2.考核方案的可操作性对比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外方课程考核方案更具有可行性。如前所述,课程考核方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并实施,才具有可操作性。而中外合作专业的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都比较弱,外方的课程考核方案中考核项目比较多样,并且难易结合。比如,理论考核的课堂发言,课后作业和关键概念和词汇的测试,实践能力考核的课堂任务、课后写作、关键理论的应用都是由易至难,可操作性非常强。

3.考核方案的体现形式的对比分析

考核方式的体现形式即为考核结束后所出具的成绩单。

(2)外方的成绩单

(3)体现形式分析

从中外方的成绩单上可以看出,中方的成绩单过于简单,只有平时和期末考核两项成绩,而成绩的得来方式并未在成绩单上体现;外方的成绩单非常详细,将考核项目详细记载在成绩单上,最终成绩的得来一目了然。另外,从中外方的成绩单分析上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方的考核仍然侧重期末考核,期末考核的成绩低,平时考核成绩较高,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将平时成绩作为期末考核成绩的调整;外方的考核注重平时考核,平时考核成绩较低,而期末考核成绩较高。

三、外方考核方案对中方的借鉴

(一)注重平时考核

考核是对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由于期末一张卷的考核方式过于片面,不能考核全部的知识,所以增加了平时考核的方式,学生平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加入到考核中来,这样的平时考核加期末考核的方式更具有公平性。中方的课程考核方案中也详细地列出了平时考核的项目,但是由于没有体现在成绩单中,就使得平时考核在实际操作中流于形式,没有认真地对学生进行平时考核,将平时考核成绩打得高一些,这样的最终考核就可以通过了。所以,中方的考核方案不在于制订上,而在于实施上,在实施中应注重平时考核,加强平时考核的管理。

(二)增加测验考核

测验不是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唯一方式,但是笔者认为,测验是检查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最好的方式,尤其是对于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考核。会计既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技术专业,同时也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术专业。

(三)降低期末考核比例

从中外方考核方案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中方考核方案中的期末考核比重比外方考核方案中的期末考核比重多,这是由于中方考核时,不注重平时考核的原因造成的。如果注重平时考核,并增加测验考核方式,那么完全可以降低期末考核的比例。因为期末考核只是对学生平时所学理论和实践的一个总结,如果平时考核比较注重,期末考核降低就具有可行性了。

参考文献:

[1]王丽娟.合作办学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本土化的教学时间:职业教育研究[J],2010(4).

[2]步光华.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黑龙江教育,2011(7).

[3]宋秀超,王宁斌.中外合作会计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初探[J].科技信息,2011(11).

[4]徐田强.中外合作办学视野下高职会计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培养探微[J].职教通讯,2011(8).

第2篇

一、问题的提出和意义

(一)问题的背景。中职学校的学生是由中考筛选分流而来,总体学业成绩不理想,数学成绩更不例外,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再加上一部分是初二后分流过来的学生,初中的数学都没有上完,有些甚至是不喜欢学文化基础课才来到中等职业学校。上课听不懂和抄作业的现象在中职学校较为普遍,最后的结果是期中或期末考试不及格的同学逐年增加,最终导致对数学课没有兴趣,使学生在消极被动的应付考试过程中,数学课基本上流于形式,没有达到数学教育的真正目的。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很有必要研究出适合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考核方案。

(二)理论依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专家呼吁: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方式应从知识本位的传统模式转变到学生本位的实践模式,以学生为本,将学生被动听讲的课堂教学变成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教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研究数学课程的考核方案,使所有中职学生都树立起能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研究"适合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考核方案"并非是我们一时的心血来潮。根据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状况不容乐观,他们中的大部分学习缺乏主动性、独立性,他们中的大多数对数学课不感兴趣,特别最头痛的是数学测试,针对这一现状,老一套的考试只能使每一学期不及格的学生越来越多,已经提不起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只能壮大不好好学习数学的队伍,我们必须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探索和研究出适合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考核方案,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使得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真正发挥数学的阵地作用。

二、实践过程

(一)确定目标

1.针对现有的状况,要下大力气研究出一种适合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考核方案,来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数学,会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或与他人共同交流的学习习惯,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及时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养成善于动脑,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最大可能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具体方案

我们将中职学校学生的数学考核成绩分成三部分:一是平时成绩(占50%),包括平时作业、提出问题、上课发言、一题多解、公式竞赛、创新思维、求异思维、数学活动等;二是期中考试成绩(占25%);三是期末考试成绩(占25%),当然这一比例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这种考核方案既关注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也关注了他们数学学习的过程;既关注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关注了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就评价功能来说,不仅仅是教学后对学生特定情况下表现的检测,还应是用来指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与表现。我们把这种考核方案定义为形成性考核。

三、实践成效

通过两年对形成性考核方案的实践与研究,我们几位成员一致认为,改革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考核方案势在必行,形成性考核不免是一种好的考核方案,通过实践,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学业成绩已呈现明显地转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逐步形成,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通过形成性考核,学生比较重视学习数学的过程,学生自主性强了,在传统的一卷定学生成绩中学生受到诸多的限制、支配、束缚、控制、压郁,因而变得唯唯诺诺,亦步亦趋,而实验班中学生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的权利,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质疑、批判等;合作的意识已经形成,懂得进行小组间人员分工,特别是对于偏好独立学习,不善交际的学生,教师鼓励他们投入小组学习活动,学习、实践与他人合作、交流、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学生能独立制定学习计划,并按所制定的计划自觉学习,学生喜欢与父母或同伴讲有关数学的故事,在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善于思考、善于交流,做到不耻下问。遇到有争议的问题,学生能及时的分析并解决。

第3篇

1 改革背景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顺应了社会对高层次临床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有利于扭转医学研究生临床能力不足,实际临床工作能力与取得的学位不相称的局面,但由于临床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试行时间较短,尚不能很好地解决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问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传统观念有待转变。由于受到医学科学学位传统培养模式的影响,许多导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往往对学生临床轮训时间过长,学位论文要求相对偏低表示不理解,担心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培养过程往往为了追求毕业论文的科研份量,从临床轮训时间中抽出过多时间去做实验、准备论文,直接影响了临床型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造成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两不精的局面。

(2) 学位课程设置没有很好地突出临床能力培养的特点。目前为研究生开设的学位课程较适合于科研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缺乏针对临床型研究生培养需要所开设的临床基础课和临床技能课,不利于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的掌握。

(3) 研究生临床水平参差不齐,给临床带教工作带来难度。研究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不同学校,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各有不同,因此,对临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如果按统一的培养方式进行培养,达不到个性化培养的目的,也会给科室临床带教带来困难。

(4)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质量尚未成熟。医学临床学位的核心是临床能力的培养,客观有效的评价方法是衡量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如何评价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质量尚未形成一套完整、客观公正的评价方法。

以上是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阻碍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实施相应改革势在必行。

2 改革实践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进行培养工作的主要依据。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培养方案,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培养方式、课程学习要求、学位论文标准等内容。为了规范研究生的培养行为,我院在制定出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主要措施包括:

    2.1增设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

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特点,我院压缩了原来的4门研究生学位课程(政治、外语、DME、医学统计学)的学习,把原来1个学期完成的课程,压缩到10周内完成,腾出的时间增设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目的是在研究生进入临床之前对其临床基本操作技能进行全面地训练,为进入临床作准备。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内容包括:基础教育、护理技能训练、医技技能训练、药学技能训练、中医传统技能训练、基本诊疗技能训练、术科诊疗技能训练等7个方面,时间安排在第11周。上课形式主要是课堂讲授、多媒体示教以及分批操作训练等多种形式相结合。

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的开设填补了目前研究生临床学位课程的空白,为临床型研究生进入轮训以及专科培养做好准备。

2.2实施个性化培养

针对临床专业研究生入学前临床水平参差不齐这一特点,我院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轮训计划作了相应的调整,使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更切合实际。

(1) 入学前曾从事本专业临床工作并已取得〈〈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方法》中第一或第二阶段培训证书的研究生,经导师同意、教研室审核后、可直接进入专科培养。

(2) 应届或入学前未从事本专业临床工作的研究生,经二级学科临床培养、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专科培养。

(3) 进入专科培养并已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研究生,经导师同意、科室考核、医教部批准后,可以参加一线独立值班。

2.3增设临床前期训练的内容

临床轮训是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研究生临床诊疗思维和操作能力的主要途径,临床前期训练的目的是让研究生早曰了解医院运作模式、医院文化氛围、以及本专科诊疗常规,为进入科室轮训和专科培养做前期准备。

2.4明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毕业论文标准针对许多导师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标准不明确的情况,我们在做好宣传和解释工

作的基础上,经过多方论证,确定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和形式:①利用现有临床资料分析总结;②设计新的研究课题,收集临床资料,并作分析总结。③临床个案总结。论文标准的调整,减轻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负担,从而可以专心进行临床轮训和专科培养。

2.5加强临床能力考核

临床能力是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任务,也是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为了切实提高我院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院加强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的力度。

(1) 在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中突出临床操作能力的考核,考核采用“必考+选考”方式进行,必考项目(占总分70%)共15个项目,内容包括:医德医风、病历书写和医疗法规、传染病防治、临床检验项目、无菌操作、X光教学读片、中药临床应用、西药临床应用、针灸基本技能、问诊、专科体格检査、常用诊疗技术、心肺复苏术和临床医技学等内容,考核分理论和和实践两部分,分别占40%和60%。

选考项目(占总分的30%),共8个项目,研究生可根据专业方向的培养需要,在8个选考项目中任选4项,任选项目的考核以实践操作为主。取各项操作的平均分为选考项目的总分。

(2) 加强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出科考核。出科考核是临床型研究生在各科室轮科质量的保证,只有严把各科室的临床质量,才能提高整个临床轮训的质量。因此,我院制订了〈〈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轮训出科考核规范》,在原来出科考核的基础上,重新明确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出科考核的内容和方法,严格把好各科出口。出科考核由3部分组成:平时情况(根据〈〈临床轮训考核表》的内容进行考察)、现场考核(临床技能、理论知识、病历检査等)及医德评价,采取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的形式,合格者方可出科。

(3) 提高毕业前临床考核标准。 毕业前临床考核是衡量研究生临床诊疗水平和临床操作技能的重要方法,也是衡量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为了客观反映我院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培养情况,我院建立了临床医学专家库,按专业不同随机抽取成立各个考核小组,并且聘请校外、院外专家参加研究生毕业前临床考核,考核以国家中管局颁发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中医部分临床能力考核指标体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中西医部分临床能力考核指标体系》为标准,重点在于考核研究生是否掌握规范的临床操作、是否具备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的能力。

3 改革成效

主要以座谈和问卷调査的方法考察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方案的实施效果,向实施改革的2004级临床型研究生80名同学下发问卷,回收71份,有效问卷68份,调査结果如下??

(1)对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开课情况看法,见表1。

从以上调査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赞同增设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并且有98.48%的学生认为开设该门课程是有必要的;89.39%的学生认为通过课程的学习收获较大;学生对讲课内容、讲课质量、考试方式的设计也比较满意,有92.42%的学生认为课程对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帮助;80.30%的学生认为课程对强化诊疗思维和临床操作能力有帮助;有78.79%的学生认为课程对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有帮助。

(2)对临床前期训练的看法,见表2。

从以上调査显示?学生对开展“临床前期训练表示充分肯定。有98.48%的学生认为“临床前期训练”对熟悉诊疗常规是有帮助的;有90.91%的学生认为“临床前期训练”缩短了从理论到实践过渡的磨合期;有78.79%认为“临床前期训练”增强了进入正式临床轮训的信心;有81.82%的学生认为“临床前期训练”有助于及早了解自身专业特点;认为“临床前期训练”有助于熟悉临床的运作规律的学生有84.85%。

(3) 学生对根据术科、非术科的特点安排轮训计划的看法。认为合理的有86.39%,认为不合理的有12.12%。

(4) 对整个改革方案的看法,见表3。

学生对整个改革方案持肯定的态度。有60.61%的学生认为改革方案要比传统的培养方案好;有74.24%的学生认为改革方案对临床型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有好处;有72.73%的学生认为改革方案强化了临床能力的培养,对促进临床研究生培养质量很有帮助;54.55%的学生认为改革加强临床技能训练,有利于査漏补缺,掌握各科常用操作技能;有78.79%的学生认为该改革方案是可行和值得推广的。

以上调査结果显示,改革方案得到绝大多数同学的认可,表现在更加符合临床专业学位培养的目标,突出了临床思维能力和诊疗技能的培养,从课程设置、授课方式、考试方式、轮训安排各环节都体现了以上特点,切实地提高了临床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同时改革方案突出了研究生培养的个性化特点,有利于高级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在整个培养方案改革中,我们一方面坚持质量第一的宗旨,另一方面突出了学生个性培养的特点。根据术科和非术科以及入学前的知识结构的个别差异,安排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轮训工作,绝大多数的学生表示赞同。

另外,改革方案实施过程还注意了对学生良好医德医风的培养。医德医风是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基本的思想素质,本方案通过增设医德医风以及医院文化教育,有效地促进了研究生良好医德医风的形成,为研究生尽快地融入医院文化作了充分准备。

4改革思路的进一步完善

(1) 学位课程时间的调整。改革方案中,学位课程在时间上作了适当的调整,但从调査的结果来看,学生对目前学位课程安排的时间感到过紧,学习压力较大。根据以上情况,我院将争取学校研究生处的支持,进一步压缩原来4门研究生课程的学时,把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往前移,让学生有消化知识的时间。

(2)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培养方案的实施成功与否取决于导师的配合程度,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从各方面提高导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证。我们将在推行本方案的同时,加强导师培训,以达到统一认识的目的。

第4篇

[关键字]实践课 考试模式 课程标准

一、目前考试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考试模式是教考合一,是指课程教学和考核评估均由任课教师一人或多人承担,任课教师即负责课内教学、课外辅导,又负责考试命题工作等。这种考试模式具有一定的优点,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不利于教师自我深入全面地反思改进。缺乏对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教育质量的客观评价,从而导致教师缺乏教学压力,影响教学水平的提高。而我院软件技术专业实践技能课考试存在的问题更严重。

(1)考试内容不合理

在现行的实践考试中多数科目设计一道综合题,使得考核内容单一、题量过大等现象。造成学生成绩分布均匀,反映不出学生真实学习水平。

(2)考试内容与实际工作相脱节

考试内容陈旧,脱离实际工作需要,只注重知识考核,不注重技能、技巧考核,更不注重信息的收集、团队合作等能力考核。

(3)考试内容融入专业认证衔接不够

考核内容中在融入专业认证的知识与技能过少,对职业性的体现不到位。

(4)前后续课程缺乏整体考虑与设计

在专业实践课中,课程考试以各自为主,只注重本课程的知识与技能的考核,缺乏对课程体系中课程间知识与技能相互联系与衔接,更没有做到课程间考试形式、技能的侧重点等整体统筹与设计。

(5)实践课程考核标准缺失

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中,没有实践课程考核标准,更没有对课程考核的内容、形式以及重、难点进行相关描述的指导文件,导致对实践课程考试无法约束。

二.研究作用和意义

(1)以考促教,以考促学

以考促教,通过对专业实践课考试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规范教师讲课的内容,指导教师教学,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以考促学,通过考试改革,指导学生学习、工作努力方向,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综合实践技能。

(2)实现考试标准化、规范化

开发实践课程标准、实践课程考核标准等和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软件编程、软件测试等课程题库,从而使考试形式、内容有据可依,有标准可循,做到标准化管理。

三.考试模式改革实施

(1)融入程序员、数据库管理员等认证标准

重点研究程序员、数据库管理员、软件测试员等工信部的认证考试大纲,参考软件开发企业用人规格与标准,把认证标准科学地融入到软件技术专业核心实践课考试标准中。

(2)构建“分层能力递进式”软件技术专业实践课考试模式

1.建立实践课程标准

实践课程标准是开发与实施实践课程依据。只有科学制定该标准才能,才能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依据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之间的关系,重点分析,整体规划,参照认证标准等元素,从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技能要求、教学资源要求、教学实施建议、教学考核建议等方面进行科学制定。其中课程技能要求是标准中核心部分,主要规定课程由那些技能点组成,以达到的预期目标。

2.建立实践课程考核标准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课程标准,整体规划,重点突出,分工明确,设计实践课程考核标准。考核标准主要从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考核目的、课程考核标准要求、考核建议等方面进行描述。其中课程考核标准要求是核心部分,主要由考核内容、考核标准等组成。

3.建立实践课程实施方案

实践课程整体设计是依据实践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设计具体的实施方案, 是使学生在规定的实践内完成指定的项目,提高实践技能水平,达到对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建立实践课程考核方案

实践课程考核方案是课程具体考核实施的方案,可以由素质考核、项目考核和终结性课程组成。程序设计和Java程序设计课程注重程序基本技能和算法设计考核,数据库技术注重基本操作技能考核,Java WEB程序设计和界面设计注重经典案例考核,企业级项目开发和软件测试注重企业案例考核。在务实基础的前提下,使知识与技能逐步递增,实现分层解决。

综上所述,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和认知规律,教师只有不断探索与创新实践课程改革,才能达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福军,能力本位观念下高职教育考试模式改革的思考,职教论坛,2005-11-30。

[2]杨宏志,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高校考试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农产品加工(学刊) 2011-03

第5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项目考核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是体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要求,只有打破传统单一的试卷考试模式,采用项目化的考核方式,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才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思考能力,达到结果和过程考核并重的目标,实现真正的“教、学、做”的一体化。通过本次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研究,可探索出具有我院特色的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课程考核方式,从而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实现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同时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的课程。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掌握教学效果,实现真正的“教、学、做”的一体化,有必要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实施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项目化的考核方式不仅能够客观地检验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程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以考促教”的作用,从而达到教考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近几年,不少院校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在专业定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随之而来的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与之相辅相成的考核方式也需要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作为机械制造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塑料模具设计》,以模具结构基础知识为主,通过讲授常见的模具成型工艺、原理,注射机型号及选用、塑件设计要点、常见的模具类型、结构及主要零部件的作用和设计原则等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及掌握模具的主要结构及设计要点,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模具相关的设计、制造与维护等相关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通过此次考核方式的改革,能帮助学生掌握理解课程的知识点,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目标,并且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1课程考核方案设计的必要性

本课程一直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手段,后来结合了多媒体教学,引入了大量的动画实例,但由于条件、资源有限,缺乏真正的实践练习,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汇总起来有如下几个问题:首先,《塑料模具设计》课程知识点多,模具结构图也比较抽象,传统的一张试卷的考试模式无法涉及所有的知识点,并且考试受题型、题量和时间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很难客观反馈学生的真实水平,导致考试成绩会有所偏差,使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失去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丧失学习的自信心,进而导致学风的下降。其次,对于传统的期末考试,大部分学生是期末临时磨枪,在考试前的几周内对重点内容进行突击复习,这些应试型的学生虽然能应付考试,但考完就忘,不能及时反馈问题和总结经验,知识点根本没有理解透,更别说融会贯通了。考核方式改革后,可以督促学生对重视学习过程,并积极参与项目化的教学过程,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知识过程和综合应用能力进行评价和分析。本次考核方式的实施,以项目化的方式引入考核内容要求,教学过程结合“模具设计过程行为导向”教学模式,以某一塑料制品为例,以产品的模具设计为任务进行驱动,以模具的整个设计工作过程为导向,要求学生提出设计方案、优化方案、确定关键零部件结构及尺寸、最终完成设计的思路完成考核项目。通过模具设计过程加强理解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点,在设计过程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设计,实现真正的“教、学、做”的一体化,不仅能够客观的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以考促教、教考结合”的作用,更好的实现教考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课程具体考核方案

2.1指导思想

项目考核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式,体现在考核过程中,与学习密切相关,是对学习态度、效果的一项综合考评,更能客观的反映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能够帮助老师总结难点,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及时进行查漏补缺,是一种可持续的考核方式,实现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2.2考核方案

按照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效果,考核方式采用学习过程的开放式和项目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最终成绩认定方式由平时成绩和模具设计制作成绩两部分组成。

2.2.1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40%:主要有由课堂出勤、作业、课堂表现及学习态度等几部分组成。根据了解理论知识、重在实践培养目标主要,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应用,体现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由课堂考勤、作业、讨论和课堂提问等项目组成:平时成绩=课堂考勤(40%)+作业(40%)+课堂表现(20%),老师依据学生表现进行不同的成绩评定。课堂出勤率保证教学环节的首要前提条件,也是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严抓考勤,特别是自制力、约束力有限的学生,必须严抓、狠抓。因此在第一次课,就向学生说明考勤制度,并公布了本门课程的考核方案,以督促监督学生实现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实现“人在课堂、心在课堂”的教学目标。并且在本门课的授课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辅导员的管理制度相结合,随时和辅导员沟通上课出勤实况,也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完成作业和课堂的学习态度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因此在讲完模具设计基础这一部分内容之后,就采用了任务驱动法给学生布置作业,启动项目。首先是发散性的让学生自己想题目,汇报设计思路,然后老师对题目进行筛选,并给出建议与评价,最终确定题目及方案。对于作业及时上交并保质保量完成的学生给予加分奖励,这种人人参与的考核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作业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也使他们的思维方式受到了启发,更有利于筛选合理的题目和方案。另外,对于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加分奖励,也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反之,学生若学习态度不端,缺课或作业量缺交,到一定程度便可按照学院的规定,取消其考核资格。须进行重修申请方能重新学习、参加考核。

2.2.2项目考核

项目考核即模具设计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60%:主要考核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老师根据课程特点,要求学生对某一塑料产品的模具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实行过程控制,按环节给分,具体操作流程环节及评分标准如下:(1)方案设计(20分)。根据老师下达的设计任务,制定出设计方案,要求方案合理,能清晰的体现出设计思路。(2)设计说明书(30分)。根据给定的塑料产品外观尺寸、生产纲领、工作条件等等要素,选择模具类型、确定型腔数目、确定浇注系统、推出机构等关键机构,并进行尺寸的计算和校核,并且以说明书的形式完整的展现出来。(3)图纸绘制(30分)。根据已确定的模具结构尺寸,绘制出模具装配图和主要零部件的零件图,要求总图纸量不低于2张A1图,绘图规范、技术要求合理。(4)教师评价(20分)。要求学生能清晰的表达出设计的思路、模具结构的设计原理等设计要点,并能表述出模具工作原理。展示任务实施结果的正确性、完整性和创新性及团队精神。

3项目考核效果

3.1课程实施项目考核的优势

课程本次实施项目考核之后,不仅反映出了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考查了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容易查漏补缺,对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通过查阅课本、参考书的形式来加深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消化学习中的重难点。鉴于本次的考核项目是模具设计,内容多、任务重,学生在设计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还练习了UG、Proe、SolidWorks等绘图软件的使用,由于这些软件没有专门的讲授过,使用过程中需要查阅资料、讨论问题,所以也培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蹭进了感情、促进了相互间的友谊。由于对学生有绘制模具图的要求,在本次课程考核过程中还巩固复习了机械制图客、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工程材料等中的易混知识点,真正做到了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标。同时,通过此次项目化的考核方式,教师真正参与到学生的练习过程中,也利于教师发现问题、总结难点,对教学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分析,最终达到一个教与学的良性循环。教学实践表明,采用“不断修正、不断改进”的项目考核方式,达到了以考促学的目的,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2科学设定考核项目

该课程的考核项目取自常见的塑料成品,并且是学生经过调研分析选定:如电脑音箱外壳、打印机外壳、电子秤底盘等常见的塑料制品,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从中体验了学习的快乐,这种灵活设定考核项目的考核方式,不仅大大能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又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真正实现了教、学、做”的一体化,起到“以考促教”的作用。

3.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课程考核采用项目化后,在教学开始阶段,仍采用随堂讲课的方式进行,先要进行知识点的讲解,随着项目的引入,方案的细化和深入,需要学生自己的参与度越来越深,对问题的分析也越来越细,教师不仅要讲解知识点、管理课堂,还要把关进度,分析方案、结构,并且提出合理建议并反馈给学生,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每到阶段性的工作完成后,还要进行点评,集中讲解一些难点和共性问题,以避免下次再出现同样的错误和问题。并且,还要对学生的总体方案和学习态度进行综合评价,因此对教师的责任感和综合素养要求的更高。

3.4问题及解决方案

本次项目化的考核方式的实施,老师和学生都付出了大量的课余时间,最终才顺利的完成了考核。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从不同方面提高了学生了综合应用能力,但是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比如课时少、老师讲授时间有限,知识点不能面面俱到,并且没有消化时间,单纯的依赖考核来巩固知识点有所被动,并且时间紧、任务量大,难免会有所顾及不到,建议增设课程设计,通过练习巩固、理解知识点,这样就能和考核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促进教学的发展。

4结束语

本次机械类专业模具课程项目化的改革考核方式的革新,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方式、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参与其中、学在其中的乐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的动力,真正起到了“以考促教”的作用,更好的实现教考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促进了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实现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石晓梅.浅谈过程性考核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

[2]李学锋.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陈璟,谢帮灵等.过程性考核在《塑料成型模具拆装与测绘》实训课程中的应用[J].模具工业,2015.

[4]汪定妮.基于《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考核方案设计[J].职业教育,2012.

第6篇

规划快题设计作为城乡规划专业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考核学生综合能力、增强学生就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备受各高校重视。文章由规划快题设计的重要性及就业实际需求分析入手,针对就业单位对招聘人员的职业能力需求,结合多年来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从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方法,规划快题设计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方法,最终考核方案及评分细则的制定,以考核成果反馈平时教学四个方面展开对规划快题设计的教学研究,并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 规划快题设计; 城乡规划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4)02008304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各项要求,未来高等学校将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并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造就出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与当代中国社会高速发展、城市大规模建设息息相关,由此可见,城乡规划专业是一门专业素养与实践性相结合的专业。通过多年人才培养经验得知,用人单位对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尤为重视,在招聘过程中,往往设置一系列针对设计实践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招收人才的重要指标。另外,历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创新能力较强的毕业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会获得更多的升职机会。

为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培养适应和支撑城乡规划行业发展需求,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城乡规划专业工程人才,黑龙江科技大学针对目前人才培养模式中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偏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的情况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并加强了与职业需求相关的实践类课程的教学研究。因此,笔者选择了最直观体现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规划快题设计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1-3]。

一、规划快题设计对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快题设计又称快速设计,是指设计人员在规定的时间(4~8小时)内完成指定的设计内容。快题设计最早起源于规划设计中徒手方案的表达,徒手方案的表达也被看作是对建筑及规划师灵感的最直接快速体现,只有拥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准确运用徒手的方式表达出可被人理解的设计理念。因此,国外高等院校建筑及规划类专业一直以来都很注重培养学生徒手方案的表达能力。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设计的完成进度越来越快,因此,在紧迫的时间条件下,能够更快速地完成方案并表现出来,被认为是展示规划师能力的重要方式。为应对社会的需求,国外规划类高校纷纷开设了规划快题设计课程,并将其作为检验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最佳方式。为了与国际教学模式接轨,国内所有最早开设城乡规划专业的著名院校,都将规划快题设计作为考核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并将其列为硕士乃至博士研究生考试的必考科目。新开设城乡规划专业的院校,也开始重视规划快题设计,纷纷开设这门课程。同时,国内各规划设计单位开始重视规划快题设计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并在招聘人才过程中设置规划快题设计考试,作为对应聘人才的职业能力测评。

由此可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入并加强规划快题设计教学环节,是城乡规划专业创新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培养的大势所趋,也是缩短中国与国外同类院校差距的较好方式,为培养适应城乡规划专业发展及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达到城乡规划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高尚的人文与自然伦理道德和严格的职业操守等特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规划快题教学研究刻不容缓[4-6]。

二、规划快题设计的教学研究

城乡规划专业是我校“4+1”人才培养模式试点专业,重在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本次教学研究是以城乡规划专业现有师资及教学资源为依托,以城乡规划专业大二至大五年级学生为载体,从教师教学能力、规划快题设计内容及教学方法、最终考核方案及评分细则的制定、考核成果四方面展开。

(一)教师

学能力提高方式

在收集国内相同、相近专业资料的基础上,笔者对学生具体学习需求、国内高校现有做法,以及国内现有规划快题补习班市场等进行了深入调研。学生为应对考研及求职中的规划快题考试,通常会利用一年内的寒暑两个假期参加设计方案及图面表现两个规划快题方面的集中速成补习班。这类补习班通常价格高昂,且质量良莠不齐。学生在面对市场上花样繁多的补习班时,通常不知如何选择,只能通过上几届师兄师姐的口耳相传进行选择。调研发现,图面表现类补习班,补习教师多为美术专业出身,通过自身专业知识对快题设计的图面表现形式进行分解、归纳,使图面表达形成一套固定的公式。例如,图纸上色的固定程序、图面元素(如建筑、绿化、阴影)色彩的固定搭配模式、鸟瞰图及分析图的固定表达方法等内容,在绘图过程中形成如计算机输出程序一般固定的模式进行套用,只要掌握了这套程序,规划快题设计将变为一种比拼速度的纯体力劳动。这类补习班往往受到学生的追捧,其优点在于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在基本素描、形体都掌握不好的情况下,达到在快题要求的时间内完成一整套图纸,且图面效果良好。然而这种补习班的缺点也同样明显,在这类补习班中学成的学生所绘制的图纸在配色、分析、表现方面“千图一面”,毫无个性,甚至在方案设计上由于大多数学生选用了同样几个经过大量练习的中心景观,导致整体方案设计大同小异,完全没有个性表达,失去了快题设计最原始的意义——展示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思维的火花”。近年来,各应试单位也逐渐意识到这一问题,考试采分的重点开始由图面表达转向对设计思维的考核。而设计方案补习班多是针对特定学校的历年考研试题,由该校专业教师进行分析,便于学生把握考试方向,更近似于考试“押题”的内容。虽然对学生考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但这类补习班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快速设计能力。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对黑龙江科技学院专业教师快题设计教学能力进行了评估,发现作为专业教师,通常具有较强的设计方案教学能力,且可以通过五年学习生涯的整个理论及课程设计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建立独立设计思维。但由于并非美术专业出身,且多年不再亲手绘图,专业教师在快速图面表现方面教学能力较弱。针对这一问题,应提高教师快题设计教学能力,有计划地展开教师业务能力深造,以增强教师图面表现方面的教学能力。例如,通过参加市场上的快速图面表达补习班,在吸取补习班绘图程序精华的同时加以创新,并去除其扼杀学生设计思维灵感的糟粕,最终形成真正适合学生的快题设计教学内容。

(二)规划快题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目前所有开设城乡规划专业的高校均对快题设计非常重视,并且在教学理论层面也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各高校由于具体情况不同,实施效果也参差不齐。通过借鉴国内城乡规划专业重点院校的相关教学安排、教学体系建设情况及先进教学理念,结合“4+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确立城乡规划快题设计在整个城乡规划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将快题设计从原有设计课附属考核内容的形式中独立出来,形成一门完整课程,并将其作为学生阶段学习成果的检验标准。在课时设定上,将大二至大四学年原有每学期一个教学周的设定方式化整为零,设置为每学期期中、期末各1次,每次3天。在课程内容上,第1天进行理论讲解,第2天进行快题设计考核,第3天进行考核成果评析及学生问题反馈。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方案设计能力、图面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同时将快题设计的考核内容与当前学期课程设计内容挂钩,并将两次考核成果各按50%进行录入。另外,五年级的学生,由于理论学习已经较为完整,图面表达水平也已较为完善,且面临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应聘考试的实际考验,可将规划快题设计设置为开学第1周,集中针对考研和应聘的内容进行数次模拟考试和评析,通过高强度的训练增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三) 最终考核方案及评分细则的制定

由于规划快题设计要求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整个设计过程,成果水平不如平时课题设计深入和系统,但该成果却能充分展示学生的创造性、知识面广阔性、反应能力、表现能力及对设计过程的整体掌控能力。在原有规划快题设计的成绩评定中,一般从三个方面确定分数:图面效果、方

案设计、创新性加分。虽然方案设计在评分细则中被规定占50%以上,但实际评判过程中,由于图面效果作为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大多数图面效果不佳的设计方案并不会被关注,而导致方案设计所占分数比规定分值要低。另外,创新性加分是指超出常规成果较多的方案,由于时间的紧迫性,这部分分数极难取得。由此形成了实际评判中以图面效果主导分数的结果,从而导致学生不再重视自主思维,而是仅仅追求漂亮的图面效果,考核成果严重缺乏创造性。

新的考核方案应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考核方式随实际需求而动态、灵活转变,科学地考核学生应用能力,并与考研和应聘考核相结合,提倡应用型人才素质教育。考核内容及评分,应重点体现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方面,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图面效果。具体做法可在低年级考核的评分细则上增加创新性加分和方案评定部分分数,而减少图面效果分数,通过分数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加以肯定和鼓励。高年级考核的评分细则可借鉴考研及应聘快题考核方案进行制定,以求更加贴近实践。

(四)以考核成果反馈平时教学

此次教学研究的意图在于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中,原有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与职业需求差距较大的问题。因此,对考核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并再次反馈教学意义重大:一方面,能够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师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探索提高学生工程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另一方面,能够锻炼和提高教师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此次研究通过贯彻实施新的教学方案和考核方式,将所得考核成果进行多方面的对比、分析、讨论及总结。首先,与原有教学方案成果进行对比,分析新的教学方案及考核成果的优缺点。其次,通过调研对比学生教学效果与国内同类专业院校教学成果的差异。第三,分年级与学生进行座谈,掌握中低年级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及需要改进的部分,尤其重点掌握考研及找工作的学生在快题设计实践过程中的感受及需求。第四,将这些成果综合在一起,发扬优点,改进缺点,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试点,继续反馈教学实践。

三、结语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影响人才培养的方向、课程系统的编制和教学计划,以及每节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针对应用型人才的规划快题教学研究从专业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社会需求,对教学目标加以清晰定位和解析。通过城乡规划快题设计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与创新实践能力,并通过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成果反馈加以解析,为形成完整的教育培养体系提供基础。

其研究成果对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并能为社会培养一批专业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实践基础扎实的综合卓越工程型人才。同时,对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参考文献:

[1]姜云,等. 城市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素养与教学应对[j]. 高等建筑教育,2010,19(3):39-42.

[2]姜云. 面向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城市规划原理改革[j]. 高等建筑教育,2011,20 (6):50-53.

[3]张卓,等. 城市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2010,19(2):36-39.

[4]汤移平. 城市规划《专业快题设计》教学及其应试探讨[j].科技向导,2011(35):76-77.

第7篇

关键词:数控 项目教学法 开放式考核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026

相比于传统的封闭性考核机制,开放性考核机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开创性。任何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改革相应的考核机制就是不彻底的改革。考核机制的改革才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研究环节,开放式考核研究可以为以后相关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个研究思路。根据数控专业的课程特点,确立开放式考核的考核方案和考核范围,开放式考核既是考核学生学习思路的开放性,又是考核学生学习内容的开放性。还需要解决如何在摒弃传统的分数论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考核方式改革的原则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彻底摒弃传统的分数论。

项目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的方法,因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它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我国的教学实践中。目前,学术界对项目学习的研究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造成了该项研究出现了研究对象分布不均衡、研究深度不够、有价值的研究不多等问题,从而制约了基于项目学习的教学研究的发展。

开放式的考核方式在国外研究和实践的比较多,在我国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关注,很少有人会意识到开放性考核方式对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影响度,所以这种考核方式在国内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学术理论。

有鉴于此,在未来的项目学习研究中,研究者应该拓宽视野,着重研究考核方式的改革,以推动该项研究的发展,使项目学习教学法在我国教学中真正成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人才的有效途径。

以高职院校的学生为研究服务对象,以机械制造类专业为研究载体,以项目教学法为研究切入点,以开放式考核机制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我国职业教育的具体情况展开研究。

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首先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深入客观地分析学生的基础,明确本课程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方案和过程,把过程考核和最终考核,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纳入研究对象,以改革传统的教育理念为目标,从方案实施的具体条件和细节入手,不但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性。以考核方式的改革为指挥棒,改变学生的学习思维,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变传统的表面考核、机械考核为深入式考核,探讨式考核,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研究过程中,将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具体客观分析职院学生的学习背景,学习经历和知识结构,并做一个横向和纵向的对比研究。

第二,科学分析机械制造类专业的课程特点,教学目标和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明确项目式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和过程,对该教学方法做一个深入式的剖析研究,明确该教学方法优点和现实的局限性。

第四,确立开放式考核的具体考核方案和考核目标,结合课程和专业的培养目标,在项目式教学的基础上,确立考核方案的实施条件,实施目标,着重研究影响该考核方案实施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鲍蓉芝.“项目教学法”在《房地产评估》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质量信息,2006,(8).

[2]唐国华.项目教学法在投资与理财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07,(16).

[3]张振华,吴凯.项目教学法及其在物流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市场,2007,(49).

[4]王振兴,董昶.论高职三维设计课程项目教学法的开发和应用[J].商场现代化,2008,(21).

第8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景观规划设计 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0035-02

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是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方向)的岗位核心课程。课程以建筑制图、景观设计初步、素描、水彩、景观手绘表现技法等课程为基础,以景观规划设计能力培养为目标,课程教学对景观设计师、绘图员等岗位技能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对景观工程施工管理岗位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支撑作用,在环境艺术设计(景观设计方向)人才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目前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岗位工作需要。传统课程教学内容以道路绿地、附属绿地及居住区绿地等项目引领安排教学内容。实训项目常为虚拟项目,教学安排是先理论教学,再进行设计绘图实训。教学实训内容为总平面图设计和效果图绘制。这样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项目虚拟,缺乏真实性,教学容易脱离实践,也无法带领学生体验真实的项目环境,学生学习起来缺乏兴趣;第二,实训教学为单一的设计绘图,与岗位工作过程和内容不符;第三,实训过于看重图面效果,而不考虑项目的可操作性,设计图纸在规范、尺度、材料上考虑不够,做出来的设计无法实施,使教学脱离岗位工作需要。

(二)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应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既要注重理论教学,更要突出能力的培养。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既有很强的实践性,同时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创新意识。目前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基本采用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再进行课堂绘图实训。由于实训基本在教室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简单,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且实训教学形式单一,没有职业氛围,十分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三)考核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目前景观规划设计课程偏重对图纸效果的考核,期末成绩以平时的设计作业和期末考试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然而设计绘图只是景观规划设计岗位工作的部分内容,且一个好的设计成果对学生自身设计创作能力、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主观条件有着很大的关系。目前部分高职生在以前的学习经验中找不到学习成就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克服困难的恒心与毅力,对设计有畏难心理,学习起来兴趣不高。单一的考核内容与形式,既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改革教学目标和内容,突出岗位工作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职教育应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就业为导向,首先要明确高职景观设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和能力需求。景观规划设计岗位的流程与工作内容见图1。目前随着行业分工细化,景观规划设计岗位又分方案设计、扩大初步设计、植物景观设计、施工图设计等岗位。这些岗位工作除应具备设计绘图专业技能,还需要良好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应重新定义并细化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将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为掌握景观项目方案设计、扩大初步设计、植物景观设计等专业技能,能完成各阶段全套图纸设计与文本制作并熟悉相关设计规范,具有方案前期工作能力和方案汇报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综合职业能力。

课程教学内容和组织基于工作过程,通过对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总结岗位工作能力要求,以街头绿地景观设计、校园绿地景观设计、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等三个典型的真实项目引领,设置设计准备工作―方案初步设计―方案汇报―扩大初步设计等教学任务,让学生掌握项目洽谈、资料收集、现状调查等方案前期的工作能力,以及初步方案设计、扩大初步方案设计、方案汇报等职业能力。项目选择从小到大、从简单到综合,体现渐进式、螺旋式的教学过程课程。见表1。

(二)改革教学方法,突出综合职业能力。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设计应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

1.头脑风暴法。传统的理论教学以教为主,学生缺乏参与性,学习起来缺乏兴趣。通过头脑风暴法,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的相关知识点设置问题,让学生来回答,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校景观设计中,可以设置“我院校园景观设计有哪些不足”、“对我院校园景观设计提出建议”、“你理想中的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是怎样的”等问题,学生自由回答,然后对问题逐条进行讨论,最后总结出校园景观设计乃至附属绿地景观设计的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理论枯燥的教学模式,不仅能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理解相关理论知识,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情景教学法。在方案汇报环节通过角色互换的方式,模拟真实的方案汇报现场,通过互评的方式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价,让学生体验真实的方案汇报现场,掌握方案汇报的能力与技巧。

3.实践教学法。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如在设计前期工作阶段,教师作为甲方代表下达设计任务书,学生分析项目设计任务书后,到现场进行实地测量,绘制现状图,分析现状的用地条件、周边环境、现状的地形、植被、光照等条件并拍照,并对现状资料进行整理,制作现状分析的PPT课件进行汇报。通过现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掌握现场踏查这一阶段的综合职业能力。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突出了综合职业能力,从而有效加强教学效果。

(三)改革考核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1.在考核内容上,实践考核和过程考核突出职业能力核心。课程考核由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70%,期末成绩占30%。平时成绩是三个项目实训过程和成果考核,期末考核则以快题设计的实践操作考核。在平时成绩部分,设计绘图只占60%,设计前期工作和方案汇报等体现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项目占40%,考核体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既要体现核心能力,也要注重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反映岗位能力要求,见表2。这样的考核内容让学生能在项目实施过程找到自身的闪光点,从而加深自身认可程度和学习的积极性。

2.考核形式上,多种考核模式结合激发学习兴趣。考核模式以纵向评价、横向评价、自评、他评相结合。考核评价注重学生个体之间的比较,更要看重学生个体的努力与进步;既要体现教师评价的引导性作用,还要重视同学之间的互评。如在方案汇报阶段,方案的优劣就以同学互评为主。这种多角度、多维度的评价模式让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激发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同时也能看到别人的长处,相互学习,又能营造一定的竞争氛围。

(四)搭建课外教学平台,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养成也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本课程教学中,有部分实训任务要通过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课外学习辅导也必不可少。通过课业学习指导书、校本教材的编写指导学生课外学习,同时可成立学习小组,让骨干学生担任组长负责课余指导,利用QQ群网络平台搭建课外教学平台等手段,让学生课余学习有目的、有条理、有方法、有指导,逐渐养成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这也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总之,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可以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得到很大提高,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教学改革除课程教学目标及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形式外,实践条件、师资力量等都对教学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改革中不断地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绿化工[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王健朴.论高职教育实践课课程标准的制定[J].职教论坛,2010(12)

【基金项目】2010年广西新世纪教改课题(2010JGB186)

第9篇

【关键词】工学交替课程;驾证式;考核评价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0

1引言

1.1高职院校考核评价方式现状

高校专业课程考核的弊端主要体现在:对考核的手段和目的认识存在误区、考核形式单一、内容不合理、学籍管理不科学等。[1]如考试内容大多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大部分学校采取“期末成绩+平时成绩”的考核形式,给学生造成了很大压力和侥幸心理,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1.2“驾证式”考核评价内涵

我院“工学交替课程”是一门核心综合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中以机电产品为项目载体开展案例教学。采用驾证式并融合高级职业技能鉴定考证进行考核,考核分为理论和技能实操考核两部分。[2]理论和技能实操考核如有不及格的情况则要分别补考,只有两部分成绩都合格才能通过课程考核。

1.3实施“驾证式”考核评价创新的目的与意义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要大力推进专业理论和实际能力相结合、课堂教学和工作实践相结合、培养过程灵活的“工学结合”职业教育培养模式。[3]通过构建我院制造类专业工学交替课程考核评价方案的创新,强化机械制造过程中所需要的各项技能要求,使学生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2以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综合技能训练课程为例,实施“驾证式”考核改革与实践举措

2.1课程教学总体设计思路

根据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生产岗位的需要等方面来整合课程内容,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将这门课程分成三个基本模块,每个模块又选用6个企业实际产品案例作为教学型项目案例进行讲授,6个生产型项目案例作为学生生产型训练项目案例。通过生产型项目的设计、加工、装配、调整、试模等工作过程进行“驾证式”考核。

2.2实施“驾证式”考核改革与实践举措

考核分为平时阶段性和期末终段性考核两种。

2.2.1平时阶段性考核

(1)设计阶段模块阶段性考核

每位同学根据教学型项目案例完成生产型项目案例的模具设计。指导老师根据学生设计的模具图和设计说明书给予综合评分。

主要考核内容:工艺方案和模具结构的合理性和正确性;模具装配图和零件图绘制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尺寸标注及技术要求的正确性。

(2)模具零件加工阶段模块阶段性考核

将每个教学班的学生分成4人一组,分工合作,每人负责一个部分或几个零件进行加工。运用各种加工手段,包括普通机械加工、钳工、特种电加工、三座标测量等,按照加工工艺规程要求,将实际模具零件产品加工出来。

根据学生各加工项目的实际动手能力、操作水平和制作的模具零件作品以及各子项目的训练小结由指导老师和实习基地技师共同进行综合评分。

主要考核内容:模具钳工基本操作技能;普通机械加工操作技能;特种电加工操作技能;三座标测量操作技能;各项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3)模具装配、调整、试模阶段阶段性考核

让学生根据总装图要求,编制模具装配工艺规程卡。确定模具零组件的装配顺序、装配基准、装配工艺方法和技术要求、选择装配工具与设备、试模检验方法等。

每个学生必须按装配工艺规程装配一套完整的模具。由指导老师和基地技师一同根据每人的装配质量状况进行综合评分。

主要考核内容:装配图识图能力;模具零件和组件的装配顺序正确性(有无漏装、错装零部件);装配基准选择的合理性;装配方法的正确性;装配工具与设备使用的合理性;试模零件检验的合格程度。

2.2.2期末考核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综合技能》课程采用“驾证式”并融合高级模具工职业技能鉴定考证(国家职业资格三级)进行考核。考核分为理论(应知)考核和技能实操(应会)考核两部分。

学生都要进行理论(应知)和实操能力(应会)的分别考核,只有两部分考核成绩分别都通过后,本课程才能通过;同时又结合我院机械行业技能鉴定模具东阳点工作的开展,按照国家模具工技能鉴定考核标准要求,对学生进行模具工技能鉴定,技能鉴定也包括理论和实操两部分,分别考核,分别通过。两部分考核成绩均达到高工模具工标准者即发给国家劳动部授权的模具工(高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实施“高级模具工”考证的“驾证式”考核方案,将学生的模具工技能鉴定成绩作为《冲压模设计与制造的综合技能》课程的期末考核成绩(应知部分同用一套试卷),不再另安排期末考试。

主要考核内容:理论(应知)考核内容(占总成绩30)由具有模具工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质的老师根据高级模具工职业技能鉴定应知部分考核试题类型、题量、难易程度要求进行组卷和考核。

实操(应会)考核内容(占总成绩70)每个学生按操作规程完成一套模具的装配;高级模具工考证学生根据自愿申请,符合规定另增加一项考核内容,即按图加工,制作一个模具零部件。

由具有模具工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质的老师根据高级模具工职业技能鉴定实操要求进行考核评定。

2.2.3学期成绩评定

将三个模块平时阶段性考核平均成绩作为平时成绩(占30)+期未考核成绩(占70)。

3实施“驾证式”考核评价方式的实施效果

采用这种“驾证式”的考核方法,使职业技能鉴定内容与教学内容紧密融合;高级模具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与课程考核评价标准完全融合。将阶段性考核与终段性考核相结合,模块化考核与综合性考核相结合,实现了“课证融合”的“驾证式”考核新方法,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据调查,我院制造类学生大部分在顶岗实习中己找到了与专业对口的岗位,如模具设计、模具造型、模具钳工、模具特种加工、模具装配等岗位工作。

4结束语

实践证明,采用“驾证式”考核创新,具有很好可执行性和可考核性,适应制造类专业特点,符合专业教学规律与学生心理预期。采用“驾证式”考核方式来促学习、求真知,练能力,让学生拥有学历和职业技能两块“敲门砖”,让他们在顶岗实习和毕业就业的舞台上,有了敢出拳、出重拳的底气。所以,它作为制造类专业教学体系的一个环节,无论对学生成才还是对教学改革,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梅迎军.高校专业课程考核现状及改革.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6

第10篇

[关键词]公司化 实训课 考核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1-0184-02

目前,各个高职院校都在研究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钻研问题的能力。基于此,各个高职院校的实训课的设置已经成为课程设置中的重中之重,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设置实训课?怎样的实训课才是符合要求的?可见,定义一套适合的实训课的考核标准体系是解答上面两个问题的关键,所以,一套适合的实训课的考核体系应该是各个高职院校一直要探索的内容。

一个良好的考核体系对学生的学习、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未来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并且能够让教师及时获取学生相关信息的反馈,以便及时调整相应的教学安排。结合高职院校不同于研究型本科院校的特点,考核体系的设置必须与相应行业的素质要求紧密结合,力争达到无缝连接。因此,引入“公司化”的实训课考核是极其必要的举措。“公司化”运营的实训课考核方案的核心思想是:校企合作引入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考核体系,结合学院的要求,对学生实行“学生+员工”的考核形式,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学生到员工身份的无缝转变,培养符合行业要求、毕业即能上岗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笔者认为,“公司化”运营的实训课考核方案的制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转变学生“身份”

采取“公司化”的运营模式,即对学生的身份也要有变化,从学生入校开始并不是当做学生看,而是作为一个“公司员工”的身份存在。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再只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存在,借鉴公司培训新员工的模式,让他们以团队为单位,进行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每个团队人数以10-15人为宜,由团队成员自行选择队长,为自己的团队起名,设计团队口号与队标,制定本团队的核心理念,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的工作氛围。

二、校企合作,引入行业素质要求,制定考核标准

这是制定考核方案的根本,是决定考核方案是否合理的关键。确定专业人才素质的考核标准显然由相应的行业来制定是最有说服力,也是最有效的。将企业请入学校进行合作共同培养学生,这其中的精髓并不是要求企业为学校每年提供多少个实习岗位、每年要接收多少名毕业生,而是让企业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为学校制定符合行业从业人员素质要求的培养考核体系。由企业人员与教师共同完成,企业人员为主,教师为辅。

1.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为制定考核标准的主体,完全依从于行业的规律进行,从技术能力和其他素质要求两方面进行要求,主要包括:(1)需要掌握哪些理论知识以及掌握到什么程度;(2)实际动手熟练度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3)团队配合、沟通协调能力到达什么程度;(4)相关行业特定的素质要求标准。

2.教师主要是辅助的作用,从学院的角度出发,就学院自身的情况制定学生应遵守的学院要求,主要包括:(1)平时成绩的分配;(2)课堂纪律、学院纪律的要求;(3)学院奖惩的内容。

这些标准的制定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行业的情况阶段性的改革,以保证考核标准的准确性、先进性,做到真正以行业为主导、就业为导向的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目的。

三、考核内容制定

目前,高职院校的考核内容虽然在传统的考核方法上有了一些改进,但从院校本身希望“公司化”形式培养学生的角度来说是不够的,也是根本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从实际效果来看,当前的考核内容主要有以下问题:

1.专业课太强调期末考试,而对平时阶段性的检查不重视;

2.考核内容单一,基本上都是技能方面的,而对其他素质考核,比如表达能力、团队配合能力等方面的考核基本为零,考察学生不全面;

3.考核的技能相关的知识点针对性不明确,完全是为了考试而考试,学生无法做到灵活应用。

显然,这种考核方式是不符合行业要求的,既然从“公司”的角度出发,就要考虑到在衡量一个学生的时候要以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为准,考核的内容就要注意实现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点的准确性、针对性、扩展性和技巧性。学生所掌握的每一个知识点最终都是要应用在实际项目中去的,所以就要求学生不是简单地记住它,而是要理解它,并能在具体项目中灵活应用它,起码要做到以下几点:(1)该知识点能够干什么,能够实现什么效果;(2)在具体的项目中该知识点主要出现在什么阶段;(3)该知识点使用时有没有什么技巧;(4)在实际项目中使用该知识点时都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并如何解决。

2.考核的形式多样化。学生是否符合企业的要求,并不是仅仅看所掌握的知识情况,这是一个多角度综合考核的结果。目前,各高校的考核形式确实比较单一,仍是期末考试为最主要的考核方式,显然这从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角度来说是根本不够的,尤其是以培养高级应用工作人员为宗旨的高职院校来说更是如此。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存在着毕业生对口就业的少,而企业需要人还找不到人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公司化”运营的实训课就要求必须依从于企业的考核形式,多角度的来衡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要突出以下几点:(1)知识掌握的牢固性,运用的灵活性、针对性;(2)自身的创新性、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3)团队沟通、交流表达能力;(4)职业道德、操守。

根据以上几点,笔者觉得可以通过以下几种考核形式来满足以上几点的要求,进而实现对学生进行“公司员工”的模拟考核:

1.项目考核。借鉴企业的实际工作模式,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来完成老师指定的项目,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完成一个具体项目的过程中,考核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对知识点掌握的熟练程度、运用的熟练程度、团队合作能力、自身学习能力。具体的考核可以主要通过两个阶段实现:

首先,平时运用项目实训教学过程中,将完整的项目分解为若干个任务,让学生以团队为单位整体完成。学生通过团队内部探讨、协作来完成该任务,并且每个团队会随机挑选同学来对本团队所完成任务的解决方案进行讲解,老师根据任务完成的情况给予分数,并且对于有创新的团队或个人给予加分。

其次,完成大项目作业过程中,此时已经不是把分解的单个任务给学生解决了,而是一个完整的项目,从前期的准备一直到最后的完成。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仍然是以团队为单位来进行,学生分数的给定分为两大方面:团队整体的分数、个人的分数。在分数比例的分配上,整体效果是重点,占每个学生考核成绩的比重要大于个人完成情况。老师考核时主要从项目完成的效果、完成的时间长短、与计划进度的对应情况、是否有创新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考核。

2.证书考核。将学生就业时所需的行业证书也作为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跟企业合作,确定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有价值的职业资格证书,证书的获取作为学生毕业的一项硬性指标,并且实现“以证代考”,获取的相关证书可以替代项目考核中相应的技能成绩。

3.平时考核。借鉴企业对员工平时管理的内容,结合自身院校的情况,确定“学生员工”的平时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出勤、奖惩情况。

四、考核方案案例简介

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科目在具体技能所涉及的知识点考核方面会有不同,但从“公司化”角度来说,其他的素质考核应该是大同小异的。以软件专业软件开发实训课为例,简单介绍考核方案:

1.以团队为整体进行考核,所以先确定团队,包括团队的名称、队长、团队成员,人数以10-15人为宜。

第11篇

【关键词】OBE;导游实务;课程考核

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最初来源于加拿大职业教育,目前在北美及英语系国家实施并取得较好成果[1]。OBE理念在中文语境下可以理解为“产出导向”或“成果导向”教育模式,其强调以教学成果为核心,采取递进式教学的教育理念[2]。我国高等学校教育部门正在大规模开展的专业认证,其认证标准的核心内涵就是:建构“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并持续改进!而“产出导向”则聚焦于“W习成果”,实现“学习成果”的关键在于课程的建设。本文在《导游实务》课程考核方式与课程达成度评价上提出一些看法:

一、应当细化考核内容、明确评分标准,科学、合理考核学习成果

在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考核方式(作业、案例分析、实践实训、调研报告、考试等)中,应当既有定性的考核(如集体完成的调研报告),也有定量的考核(如作业、案列分析等),最关键的是,考核内容必须细化,评分标准必须明确,才能科学、合理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以下针对作业、案例分析、集体调研报告分别进行细化分析:

1.作业:应当针对课程知识点和能力点,围绕学习目标,设计各种作业的题型,训练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本文对《导游实务》课程的作业提出如下评分标准:首先对于不同的考核内容分占不同的权重---作业完成进度权重0.1、基本概念掌握权重0.3、解决问题方案的正确性权重0.4、是否能够提出解决方案权重0.2。

在作业完成进度考核内容中,按以下四种方式打分:提前完成-90-100分、按时完成-75-89分、延迟完成-60-75分、补交-60分以下;在基本概念掌握程度考核内容中,同样按四种方式打分:80%以上概念清晰-90-100分、60%以上概念清晰-75-89分、40%以上概念清晰-60-75分、40%以下概念清晰-60分以下;解决问题方案的正确性中,方案能够解决80%以上的问题-90-100分、方案能够解决60%以上的问题-75-89分、方案能够解决40%以上的问题-60-75分、不能够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60分以下;在是否能够提出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的考核内容中,能够基于不同原理提出多种不同解决方案,且比较有效-90-100分、只能提出一种解决方案,比较有效-75-89分、能够提出一种或多种解决方案,但有效性不足-60-75分、不能提出解决方案-60分以下。

2.案例分析:应当围绕课程学习目标,设计案例分析问题,以系统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师生交流。本文对《导游实务》课程的案例分析提出以下评分标准:与作业一样,对于不同的考核项目分占不同的权重---资料查阅情况(权重0.2)、参与团队讨论情况(权重0.2)、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情况(权重0.4)、表达能力(权重0.2)。

在资料查阅情况考核内容中,按以下四种方式打分:查阅内容涉及80%以上知识点-90-100分、查阅内容涉及60%以上知识点-75-89分、查阅内容涉及40%以上知识点-60-75分、查阅内容涉及40%以下知识点-60分以下;参与团队讨论情况:每次都参加-90-100分、参加2/3以上-75-89分、参加1/3以上-60-75分、参加1/3以下-60分以下;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情况:能运用80%以上的知识点-90-100分、能运用60%以上的知识点-75-89分、能运用40%以上的知识点-60-75分、能运用40%以下的知识点-60分以下;表达能力:思路清晰,口齿清楚,能够清晰表达个人观点-90-100分、能够表达个人观点,但缺乏表达技巧和条理-75-89分、表述不清晰,缺乏条理-60-75分、不能表达个人观点-60分以下。

3.集体完成的调研报告--学生团队精神的定性评价,对于学生团队精神的评价,本文首先提出定性评价及其对应的等级评价:很好-A、满意-B、有待改进-C、不满意-D。

然后提出对于集体完成的调研报告学生表现的考核内容---与其他班级的成员合作开展工作、胜任团队成员的角色与责任、独立完成团队分派的工作、倾听团队其他成员的意见。

最后对于学生的具体表现分别进行评分:在与其他班级的成员合作开展工作方面,能积极主动开展合作-很好-A、能经常开展合作-满意-B、能开展合作,但很少-有待改进-C、拒绝合作-不满意-D;胜任团队成员的角色与责任方面,能承担角色的所有任务并主动帮助他人-很好-A、能执行角色任务-满意-B、执行的角色与分派的角色不一致-有待改进-C、不能执行团队分派的角色-不满意-D;独立完成团队分派的工作方面,独立工作,无需提醒-很好-A、稍加提醒,即能独立开展工作-满意-B、需要提醒才能开展工作-有待改进-C、总是依赖别人开展工作-不满意-D;倾听团队其他成员的意见方面,坚持倾听并适当回应他人的问题-很好-A、多数时间在倾听-满意-B、大部分时间个人在讲,很少允许别人发言-有待改进-C、个人滔滔不绝不允许别人讲话-不满意-D。

二、进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推动课程持续改进

基于OBE理念的《导游实务》课程考核体系构建完成之后,需要对课程不间断进行跟踪评价,发现问题后进行纠偏,以保证学习成果的达成,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所以所谓课程达成度评价,就是利用本课程的各类考核资料,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逐条评价。

进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必须做到:

1.有明确的质量标准。即如前述,必须围绕旅游管理专业学习成果指标点的达成,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评分标准。

2.取得有统计意义的足够样本。根据本课程学生数量的多少,抽取具有统计意义(作业、案例分析、实践实训、调研报告、考试等)的足够样本数量,要求样本中的各个档次成绩的数量比例基本均等(建议样本数不低于总数的50%)。

3.有合理的评价依据。在对某门课程开始评价之前,由学校教务处指定专人(外系教师)对该课程的评价依据,即教学大纲、课件、考核结果(作业、案例分析、实践实训、调研报告、考试等)的合理性进行确认。

4.采取合理的评价方法。根据样本提供的定性(等级)或定量(分数)考核数据,采用合理的方法对课程分目标和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第12篇

(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 上海 200437)

摘要:“双证融通”是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障。“双证融通”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从课程标准开发入手,研究制定教学实施方案,探索教学评价与考核方法。以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继电控制电路装调”课程为例,阐述了“双证融通”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双证融通;课程标准;考核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8-0088-03

为贯彻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落实《上海市职业教育“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各项任务,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与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统一部署下,上海市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开展了“双证融通”专业改革试点。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作为首批“双证融通”改革试点的五个专业之一,于2012年7月启动了试点学校专业改革。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成为首批试点学校,肩负起了“双证融通”教学改革的重任。教学团队打破传统思路,开发了专业教学实施方案,确定了以三年制学历框架为基础,以职业标准为尺度,以职业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职业能力考核鉴定为评价手段的“双证融通”教育培训模式,共开设了5门“双证融通”课程。“继电控制电路装调”就是5门课程之一,教学改革经历了课程标准开发、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编制、课程考核方案编制以及教学试点、考核试点等过程。

课程开发相关理论综述

“双证融通”的基础是继续深化以任务引领为主要特征的课程改革 以任务引领为主要特征的课程改革,主张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的基本依据,为实现“双证融通”奠定了重要的课程改革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设置与内容体系,明确其与职业资格证书内容的对应关系,将职业资格证书中的知识、技能与素质等内容完全融入职业学校的日常教学中。

“双证融通”的框架是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与教育要求的有机融合 职业学校的教育要求来自多方面的需要。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能适应当前的工作任务,还要能适应未来的工作任务,同时还要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教育目标的多元化与人才培养的特殊规律要求“双证融通”应当是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与教育要求的有机融合,在完成教育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将职业资格证书的内容有机地融入教育内容中。

“双证融通”实现的前提是师资与实训条件保障 “双证融通”专业教学实施方案开发不仅要强化课程体系设计,更要突出对教学实施条件的规范,以确保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能完全达到职业资格证书的质量要求。要从有效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角度,安排实践经验与教学经验均丰富的“双师型”教师担任“双证融通”课程的教学,并加强实训实验条件建设,确保“双证融通”课程实践教学的时间和质量,为实现“双证融通”提供有力的条件保障。

“双证融通”实现的关键环节是教学实施与评价 “双证融通”实现的关键环节是“双证融通”课程的教学质量保证以及其评价结果与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因此,“双证融通”应突出对“双证融通”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与考核方案两个关键环节的开发,开发主体应由学校教师、职业技能鉴定专家、行业专家等共同组成。

“继电控制电路装调”课程标准开发

“双证融通”课程标准开发是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融通的关键环节,是开发“双证融通”教学实施方案与考核方案的基础。为了保证教学实施方案与考核方案内容的一致性,其开发均依据课程标准进行。因此,课程标准是否真正实现了教学内容融合是实现“双证融通”的关键环节。在一门课的课程标准中应明确课程性质、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以及教学实施建议等问题。

课程性质与设计思路 课程性质主要包括课程的地位、功能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等内容。“继电控制电路装调”课程是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具备继电控制、电工工艺、电气安全等领域的基本职业技能,具有获得维修电工四级职业资格证书能力的一门“双证融通”课程。本课程的教学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作前期准备,同时兼顾部分学有余力学生的能力提升需求,使其具有通过维修电工三级职业资格鉴定的能力,体现终身发展目标。课程设计思路主要包括设置课程的依据、确定课程内容的依据、课程内容安排、活动设计思路、课时安排说明以及工作任务的结构模式等。“继电控制电路装调”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根据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职业能力要求,以继电控制电路装调为主线,通过任务引领、项目教学,用典型电气元件、电气设备作载体,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加以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具备从事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继电控制设备的电气安装、调试、维护、保养及检修等相关工作的基本职业能力,树立安全文明的电工作业意识,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科学的工作方法以及爱岗敬业、合作进取的职业素质,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建议课程学时为128课时。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即课程对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即学生学习课程后应达到的职业能力目标。“继电控制电路装调”课程的课程目标是通过任务引领、项目活动,使学生掌握继电控制电路装调的职业能力,培养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树立环保、节能、安全等意识,为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具体包括:会熟练使用常用电工工具、电工仪表;会识别、选择、使用、维修与调整常用低压电器;能识读、安装与调试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起动、调速、制动等继电控制线路;能分析、排除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典型继电控制线路的常见故障;能严格执行电气安全操作规程,会正确处理各种电气设备安全事故。

课程内容与要求 课程内容是指学生要学习什么,描述的主要是课程中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为了推进阶段性、模块化技能考核方式,课程内容划分尽量采取相互独立的项目、模块形式。“继电控制电路装调”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5个项目(如图1所示),每个项目下设模块,共计20个模块。学习水平是指学生应学习到什么程度,是一种表现标准,具体描述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技能应掌握的程度,如表1所示。

教学实施建议 教学实施建议即根据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提出教材编写建议、教学方法建议、教学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

“继电控制电路装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编制

“双证融通”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由课程概况、教师任职条件、实训教学条件与授课计划等内容构成。“双证融通”课程教师任职条件包括:任课教师应稳定,教师变更应获得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批准;任课教师必须持有高级工以上且与融通证书相一致的职业资格证书。实训(实验)装备条件应在技术水平与数量上均能满足“双证融通”课程技能教学目标的实现。

授课计划是对课程教学实施的整体安排,是从教学实施角度对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授课计划是体现“双证融通”课程实施程度的关键性文本。为了确保“双证融通”专业教学实施方案的有效实施,应当制定“双证融通”课程的授课计划。“继电控制电路装调”课程的授课计划针对课程性质、授课时段、编制说明、课程目标等方面进行了简要说明,授课计划包括43课次,共计128学时的授课内容,根据每课次的授课内容编制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与教学方法,并分配了每次课的学时数。

“继电控制电路装调”课程考核方案编制

“双证融通”课程考核方案是确保“双证融通”专业教学实施方案得到有效实施的关键环节。考核方案开发要求以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为基础,并根据课程的目标与内容进行拓展,形成能准确、完整地评价学生对一门课程学习效果的方案。

“继电控制电路装调”课程考核方式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理论知识考试主要采用笔试方式,由学校组织考核;操作技能考核采用平时职业素质情况记录与现场实际操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平时职业素质成绩与现场实际操作成绩的比例为2∶8。其中,平时职业素质情况记录由学校教师负责,现场实际操作考核由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负责。现场实际操作考核允许考生考两次,以成绩较好的一次作为考生的最终成绩。理论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均实行百分制,成绩达60分及以上者为合格。

“继电控制电路装调”课程是一门“双证融通”课程,学生的理论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均合格,可认为该门课程合格。理论知识考试不合格者,按学校相关学籍管理规定执行;操作技能考核不合格者,可在下一轮相同课程的操作技能考核中安排一次补考,或参与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

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与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统一部署指导下,我校2012级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学生已通过“电器电装和线路敷设”、“继电控制电路装调”两门“双证融通”课程的教学与考核,成绩已登录在市社保中心专门开设的“双证融通”课程网站上。

参考文献:

[1]李昆益.高职创业式营销策划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J].职教论坛,2012(8):46-47.

[2]吴兴华.开放教育“双证融通”院校鉴定研究[J].成人教育,2013(3):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