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林场扶贫工作总结

林场扶贫工作总结

时间:2022-07-29 18:04:05

林场扶贫工作总结

第1篇

关键词:锦屏县;林业;扶贫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1 锦屏县域经济发展概况及林业扶贫工作的开展

1.1 锦屏县具体概况

锦屏县位于贵州省东缘,黔东南州东部,辖7镇8乡,属于黔东南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山区县。锦屏县发展林业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这得益于该地地理位置虽然偏远,但自然条件优越,处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再加上境内植被条件较好,对气候的分配也有了相应的调节,故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受到复杂的地形和植被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具备了明显的山地主体气候和林区气候的特点。林业资源十分丰富,生物多样性富集。全县面积1596km2,其中耕地面积16866.7hm2,人均耕地面积0.052hm2;有森林面积114466.7hm2,人 均0.507hm2,森林覆盖率为71.16%,木材蓄积量 927.27万m3,是我国南方典型的集体林区县,盛产杉木和楠竹,素有“杉木之乡”的美称, 是贵州省的重点林业县。

1.2 锦屏县林业扶贫工作开展的现状

1.2.1 锦屏县造林绿化的现状

2012年锦屏县共完成造林面积2014.67hm2,占任务数的100%,其中,完成杉木用材林694.67hm2,油茶林466.67hm2,山核桃653.3hm2,楠竹林200hm2。完成森林抚育作业面积1693.3hm2,幼林抚育作业面积7292.9hm2;在三江、启蒙等13个乡镇31个村、1个林场、8个中小学校开展城乡及道路绿化美化活动,共栽植大小绿化苗木2万余株,完成零星四旁及义务植树19.5万株;培育种苗17.8hm2,出苗936万株,油茶、山核桃、杉木、马尾松等苗木基本满足全县今冬明春造林用苗的需求。

1.2.2 锦屏县经济林产业建设现状

近年来,锦屏县逐渐加大了林种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对经济林的发展力度,目前已建经济林16 666.67hm2,其中木本药材1333.3hm2,油茶7333.3hm2,楠竹2000hm2,柑桔2533.3hm2,板栗333.3hm2,山核桃3133.3hm2。现各类林副产品在农民经济收入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1.2.3 锦屏县乡村林场发展现状

林业作为锦屏经济的支柱,是以乡村林场的建设和发展为支撑的。2007年,锦屏作为贵州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之一,针对乡村林场种类多、产业形式多样的实际情况,决定坚持“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做法,“两步并成一步”走,把先“分山”后“联营”合并成一步,通过均股均利的方式为林农明晰产权,直接走向“联营”。锦屏县新化乡新化司村有615.7hm2集体山。其中,与春蕾林场联营562.15hm2,与新源林场联营30.227hm2,成为一个以杉木用材林为主,柑橘类经济林为辅,基本消灭荒山荒地的林业特色村。

1.2.4 锦屏县贫困人口及生活变化情况

通过山区扶贫开发,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逐步得到改善。2013年,州委、州政府下达给锦屏县的减贫任务是3180户9659人。锦屏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根据全县总人口为22.7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88.5%,绝大部分贫困人口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各类经济发展的调研,把各项扶贫措施落到实处,并自我增压,把减贫任务数提高到3329户16000人。经过4个多月的努力拼搏, 全县减少贫困人口1985户4162人,占州委、州政府下达任务的43.1%,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减少迅猛。

目前,锦屏县森林资源各项指标都得到有效增长:有林地面积从1999年的88933.3hm2上升到现在的114466.7hm2,增加了25533.3hm2;森林覆盖率从1999年的58.06%上升到现在的71.16%,上升了近13.1%。锦屏的林改工作获得全国表彰,锦屏天然林保护工程一期建设荣获“贵州省先进集体”。为做好新一轮的林业扶贫工作,进一步推进林业发展,应当突出加强森林资源培育,积极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努力探索靠山养山、兴林富民的绿色扶贫开发之路。 如今,锦屏林业产业已经由单一的“木头财政”变为多元化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1696元增加到2011年的3510元,其中人均林业纯收入624元。

2 锦屏县进一步推进林业扶贫开展的改进办法研究

锦屏深化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发展经济林为突破口,改变生态林和经济林比例失衡的现状,重点建立采脂林、茶油林、竹笋林、核桃林、香橘林、工业原料林、中药材、林木种苗等8个商品基地,走生态特色林业之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至2010年,全县拥有山核桃基地3133.3hm2,油茶基地7333.3hm2,工业原料林基地19000hm2,楠竹基地2000hm2,小香橘基地1253.3hm2。为进一步深化林业扶贫工作,锦屏县政府积极改进方案,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2.1 林业扶贫与林业重点工程相结合

在贵州省锦屏县林业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注重与林业重点工程相结合来进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本身既是国家实施的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也是最大的扶贫开发项目。扶贫工作以林业重点工程为依托展开,可以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地区植树造林的步伐。同时扩大森林植被的覆盖率,提高森林木材的栽种质量,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锦屏县域的生态环境,减轻地质灾害的侵扰和破坏,同时还可以给旅游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林业扶贫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特别是要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资源特点和产业优势,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机制,规划和发展一批市场前景好、投资少、见效快、受益面广、对群众脱贫致富起示范带头作用的名特优新经济林、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

2.2 林业扶贫与林业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

锦屏县要进一步深化林业扶贫工作,就应当注重发展林业特色产业。将扶贫工作与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充分利用林业的多种资源,多种发展模式的有机组合,因地制宜地开发特色产品,并且进行适度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和发展经济林果、林下经济、油茶和花卉苗木等特色优势产业,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当地农民的脱贫致富,对发展旅游业也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证。锦屏县的油茶、竹木工艺品、木本药材等很具有地方特色。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我县生产的油茶无工业污染,是国家农业部验证的绿色产品,且属富硒产品,很有市场开发潜力;竹木工艺品中鸟笼、芦笙、木碗等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木本药材在省内外已成为闻名的优势产品。上述产品开发由于资源少,规模效益差,还行不成气候,为使这些产品迅速发展为特色经济产业,必须给予经济和技术上的扶持,走“短、平、快”的发展之路。因此,锦屏县在林业扶贫工作的开展中与开发林业特色产业相结合十分有必要。

2.3 林业扶贫与工业强县战略相结合

为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县委、县政府对林业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在“工业强省、城镇带动”的形势下,如何引进、扶持林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就成为锦屏工业强县兴林富民的关键所在。锦屏县在林业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还应当以国家相关政策方案为先导并认真贯彻落实到实处。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殷切关怀贵州山区发展,锦屏县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尤其是2012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发2号文件》)针对贵州的特殊地位、特殊贡献和特殊困难,给予了贵州特殊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贵州林业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坚持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协调推进,根据自然、地理及资源特点,遵循整合资源、优化布局、突出重点、注重效益的原则,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努力提高林业在农民人均收入中的比重。以过境高速公路“三黎”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为契机,以敦寨工业园区为载体,以丰富的林业资源为依托,提出构筑建立“西南林业产业基地”的思路。力争到2020年实现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2.4 林业扶贫应以科技扶贫为先导

边远山区的群众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因而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对林业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技术上的技能也有很大欠缺。这样就很难发挥技术经济优势,对农副产品深加工不到位,而只能发展粗放型林业,难以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在林业扶贫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应当尽快组建林业科技扶贫队伍,积极深入农户进行培训和指导,使每1贫困农户都能掌握一两门简单的种养业技术,让农户在种养业方面少走弯路,同时要给农户灌输市场经济意识,要根据市场需求,来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和特色产品,帮助农户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技术问题。扶贫必须先扶智,这是亟待解决的难题。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素质,才可以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更好的开发林业特色产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锦屏县整体素质的提高,更进一步地发展区域经济。

3 结语

总之,贵州省锦屏县县域经济发展给林业在边远地区的扶贫工作提供了范例。大力推进林业发展,既可以改善当地生态状况,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又可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做好新一轮的林业扶贫工作,要突出加强森林资源培育,积极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努力探索靠山养山、兴林富民的绿色扶贫开发之路。坚持林业扶贫与林业重点工程相结合,坚持林业扶贫与开发林业特色产业相结合,同时注意要以科技为先导,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以更好的发挥技术优势。最后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扶贫文件的号召并认真贯彻落实。地方政府还应当引导扶贫资金对林业的投人,利用好扶贫资金,充分发挥林业生产的优势,推动边远山区林业产业化进程,促进林业的发展,为后生态建设时期农村和农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胡小辉,乔长涛.扶贫视角下的林业环境净化功能补偿探讨[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

[2] 刘维忠,陈玉兰,韦振江.内陆干旱地区林业生态工程扶贫开发模式的探索[J].生态经济,2008(12).

[3] 赵建成.发展生态林业,促进经济发展——对易县林业发展服务经济建设的思考[J].中国林业,2009(14).

[4] 李巧玉,张雷.生态扶贫:一条通向农民致富之路——广西林业吹响生态扶贫的集结号[J].广西林业,2012(03).

[5] 荀世芬.依靠科学推进黄平县林业生态建设[J].北京农业,2011(18).

[6] 周应书.毕节地区林业生态建设与技术体系构建[J].林业建设,2009(02).

[7] 廖少华,李飞跃.林业扶贫二十年,日新月异黔东南[J].中国林业,2007(23).

第2篇

关键词:连片特困地区;低碳扶贫;生态环境服务

中图分类号:17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3-0044-05

一、导言

1978年,中国走上改革开放道路的时候,农村有2.5亿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30.7%。这些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在秦岭大巴山区等集中连片的特殊类型困难地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转向了城市,以城市为中心的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入,以对外贸易为支柱的外向型经济快速增长。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城乡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的经济差距拉大,“三农”问题逐渐凸显出来,经济增长对减缓贫困的作用日趋衰减,特殊类型困难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特殊类型困难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扩大,发展不平衡问题渐趋严重。

进入21世纪以后,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不仅成为中国农村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贫富分化)的重要原因,构成反贫困工作的巨大挑战,而且影响到国民经济的长期平稳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安全。特别是2008年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发展战略也有了很大调整,特殊类型困难地区的连片开发显得越来越重要,成为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的一个焦点。第一,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财政收入总额巨大,政府完全有财力对特殊类型困难地区进行大规模连片开发。第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开辟国内市场特别是中西部市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迫切需要,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2008年以来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更强化了这种需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资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第三,阶层收入差距和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障碍,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已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第四,特殊类型困难地区的贫困人口数量多,贫困程度深,减贫难度大,这类地区的扶贫开发直接决定着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成效。

2011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正式提出将中西部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简称“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一轮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根据新《纲要》精神,今后十年要集中实施一批民生工程,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培育壮大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区域性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从根本上改变连片特困地区落后面貌。

本研究从贫困问题和环境、气候的关联性出发,基于连片特困地区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就这类地区低碳扶贫的道路和政策进行探讨。这里所说的低碳扶贫,是指将扶贫开发和环境保护工作结合在一起,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过程中推进扶贫开发。

二、扶贫开发面临的资源、环境和气候问题

21世纪以来,资源、环境和气候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议题,对扶贫开发政策与实践的影响越来越大。

(一)国内资源环境压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全国耕地面积18.26亿亩,直逼18亿亩“土地红线”,比上一年度净减少29万亩,比1996年减少1.2526亿亩。按人均计算,1996-2006年,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由1.59亩减少到1.39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

中国已被联合国认定为水资源紧缺国家,2008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048m3。不仅如此,中国水资源的分布还很不平衡,南方水资源相对充沛,北方缺水严重。尽管国家做出了包括南水北调在内的很多努力,但仍然无法解决日益严峻的人均供水短缺问题。

2009年11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林业局公布的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1)全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森林覆盖率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排在世界第139位;人均森林面积0.145hm2,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森林蓄积10.151m3,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2)森林资源质量不高。国家采取退耕还林政策以后,尽管森林覆盖总量回升,但森林结构的变化难以逆转。随着自然森林转化为人造林,其多样性减少,服务环境的能力削弱。(3)造林难度越来越大。全国现有宜林地质量好的仅占13%,质量差的占52%。宜林地60%分布在内蒙古和西北地区。正如国家林业局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公告所指出的,“生态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生产国和消费国。煤构成国内能源消耗的主要部分,也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到2020年,全国范围内415座大中型煤矿中有一半都将面临资源耗尽或倒闭的危机。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消耗也快速上升,到2020年,进口的原油比例将上升到60%,进口天然气比例将上升到40%。中国1978年能源消耗(以标准煤计)5.71亿t;2004年增长到19.7亿t,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2008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进一步增加到28.5亿t标准煤,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0.4%。

第3篇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广西的品牌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广西要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就要立足生态优势,实施生态扶贫,发展生态经济,切实走出一条后发展欠发达地区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实施生态扶贫,发展生态经济,是广西实施精准扶贫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的理念,这是扶贫开发的思路创新。广西是中国西南岩溶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区岩溶区土地面积800万hm2,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5.2%,涉及10个市、77个县(区)、779个乡镇(林场);石漠化土地面积233.33多万hm2,集中分布在珠江上中游的红水河、南盘江、左江、右江流域。广西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这些地区。石漠化地区面临着生态恶化与贫困交织的发展难题,是全区生态建设和扶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基于石漠化原因,实施生态扶贫,发展生态经济,是将扶贫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的扶贫方式,是实施因地制宜、对症下药的精准扶贫的必然要求。

实施生态扶贫,发展生态经济,是广西可持续脱贫的客观要求。如何巩固扶贫成果、杜绝返贫现象,是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必须重点关注和加以解决的问题,可持续脱贫战略因此应运而生。实施生态扶贫,通过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植被,减轻贫困地区的环境负荷,打破其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通过增加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产品供给,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通过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这些都有利于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而实现可持续脱贫。

实施生态扶贫,发展生态经济,是广西扶贫实践的成功经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开展农村扶贫开发,广西也在特定的环境下开始扶贫实践的探索,由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走出了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扶贫开发之路。其中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实施生态扶贫工程,发展生态经济,将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态环境与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结合起来,取得扶贫开发的巨大成就。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要在总结借鉴这一好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实现保护生态和扶贫开发双赢。

实施生态扶贫,发展生态经济,应把“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作为方向,坚持资源永续利用、开发与保护并重,在保护生态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生态。

加强生态环境管理和建设,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扶贫效益。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才能巩固环境脆弱地区的扶贫效益。一要充分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等各种手段,加强生态环境管理,限制贫困地区人口损害生态环境的活动。限制对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引导人们的亲生态行为,减少人们生产生活对环境的排放。二要用好用足用活国家有关生态建设、西部大开发等方面的政策,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大力推进“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珠江防护林工程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实施以封育保护为主的生态自我修复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加强村屯绿化,增加森林植被,进一步改善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产业,构建林区立体复合生产模式。这几年,广西各地发展林下养殖、林下种植取得的成效,证明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完全可以实现共赢。一要大力发展林下养殖。利用林下具有的空气新鲜、遮阴避阳、气温均衡、场所空旷自由和可采食的青草、树叶、果籽、昆虫等丰富的优势,养殖优质畜禽。同时畜禽入林既捕食害虫,又制造有机肥,反哺林木生长,能解决广西农村人畜混居问题,整洁美化村容村貌。二要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广西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相当于全区耕地总面积1.5倍,目前林下养殖仅占一部分,发展林下种植有很大空间,前景可期。广西的石山地区历来有“中草药仓库”的美称,气候条件适宜种植铁皮石斛、灵芝等名贵中草药,其收入相当可观,是一种有高效扶贫效应的生态经济,可进一步推广。

发展循环经济,培育和扶持环保型产业和龙头企业。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原理设计的一种生态经济形式,实施生态扶贫,发展生态经济,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首要任务是培育符合地方优势的生态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坚决执行国家规定的关于生态产业和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结合广西实际出台一系列发展循环经济的优惠政策,在立项环节、建设和生产环节和消费流通环节等方面给予支持,使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迅速形成气候。选定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态产业和区域作为示范点,选取一批带动作用强、具有发展潜力的生态型企业作为龙头企业,加大科技、资金投入,进行重点扶持,重点建设。

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的良性互动。实施生态扶贫,发展生态经济,要求通过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种养、加工、商贸、旅游等特色产业,形成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的良性互动。一要突出特色,选准产业。因地制宜,选准有助于巩固和提升本地环境承载能力的特色产业。比如,广西有林木生长速度快、林产品生产成本低、比较效益高的优越自然条件,在石漠化地区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以丰富的森林资源为依托,发展木材加工、林产化工等林产品深加工业。二要加强联合,壮大规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追求规模经济,避免规模不经济。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由于规模太小而收益不高,贫困人口从中受益不多、不稳定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要加强联合,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或者是“多乡一业,多村一品”,加快产业聚集,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三要创新机制,示范带动。可考虑建立试验区、各类特色示范园,先行先试,在政策、资金、土地等多方面给予一定的扶助和倾斜,发挥其对周边地区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创新扶贫工作责任制,完善干部扶贫工作的考核机制,为实施产业扶贫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摘自《广西日报》,2014-07-10,赵堂高/文)

第4篇

"三转三化"实打实 结对帮扶"一对一"

省政协常委 张子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会力量是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中的重要一环。我们泰化集团发展不忘初心,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倾全力参与社会扶贫。通过实施"三转三化"精准扶贫和"一对一"结对帮扶,取得了良好效果,深受贫困群众欢迎与好评。

一、"三转三化"扶持贫困村,实现群众增收企业增效

(一)投资创办"泰瑞农林牧场".康家岭村是一个由4个自然村组成的贫困村,全村共106户、221口人,耕地2000余亩,林地1.7万亩,"四荒"地2.2万亩。该村以传统种植业为主,2012年人均纯收入仅为2023元。2013年,为使康家岭村尽快脱贫,我们认为,扶贫不能只是给钱给物和救助,关键在于精准施策、精准帮扶除贫根,要因地制宜,变"输血"为"造血"、变"漫灌"为"滴灌",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据此,集团在该村投资兴建了"泰瑞农林牧场",实施"三转三化"帮扶新模式,实现了企业、村组、农户三满意。

(二)着力实施"三转" .一是流转土地搞产业扶贫。康家岭村人少地多,土地撂荒现象较为普遍。企业通过租赁方式,将农民手里的土地流转到企业,以每年每亩600—800元和100—150元不等的租金租赁耕地、荒地,租期为30—50年,租金一次性先支付五年,余者以后逐步支付,政策性种粮补助归农民所有。这样,通过土地流转,农民得到了稳定的土地租金收益,企业也拥有了实施产业扶贫、规模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土地,实现了农民、企业双赢。二是转移劳动力进企业。集团优先聘用流转土地的贫困群众85人到企业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等工作,人均月工资1500—2400元,实现了流转土地的贫困群众"不失地"、"不失业",并在得到土地租金的基础上,增加了稳定的工资性收入。三是推动传统农业转型。根据康家岭地处山区、无霜期短的特点,集团投资建设了以种植、养殖、加工、林果等四大产业为主的绿色循环生态农林牧基地,初步实现了传统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一步提升了其脱贫达小康的"造血"功能。

(三)全面推进"三化".一是农业生产企业化。农场采用企业化管理模式,实行定岗、定责、定产,提高了土地的效益和农场的效率;外部采用"订单"方式,与未出租土地的农民订合同,为他们垫资购置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对产品实行保底价收购,最大限度降低农民生产的市场风险,保障农民收入的稳定性。二是农民生活城镇化。集团投资为康家岭改善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新建红白理事会、公共澡堂等公共服务机构和设施,安置适龄儿童免费到泰化学校上学,以优惠的价格为村民出售住房,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加快了农民生活城镇化的步伐。三是村企联建一体化。结合产业扶贫,为有利于村企联动,经党委组织部门批准,泰化集团党委新成立了泰康农林牧党总支,下设康家岭村党支部和泰瑞农场党支部。村企联建后,党组织在社会力量扶贫和农村自身发展中的核心引领作用和组织保障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既保证了农民的利益,又保障了农场的健康发展。

二、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实行"一对一"帮扶

(一)广泛宣传,动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今年市、区扶贫攻坚推进会议后,集团立即召开党委会议对贯彻落实大会精神进行了专题研究,决定在集团中层以上干部中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随即集团召开中层以上干部动员会议,会后大家争先恐后,踊跃报名,场景动人。在申请报名的基础上,集团确定了72名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开展结对帮扶。

(二)发布结对帮扶公告,确定帮扶对象。经与地方党委政府商定,在公开双向选择的基础上,集团组织专人深入申请报名的267户贫困户进行了认真调查核实,最后确定在信义镇的27个村,将政府认定的生活艰难、以农为生、勤恳劳动的7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结对帮扶对象,并与他们签订《帮扶协议书》,开展帮扶活动。

(三)制定帮扶措施,因人而异一户一策。帮扶干部根据贫困户的不同状况及实际意愿,按照因户施策的要求,制定具体帮扶计划和措施,建立帮扶档案,并认真落实。重点从种、养、加、林四个方面着手实施产业扶贫,为从事种植业的贫困户,提供所需的种子、有机肥、地膜、大棚等生产资料,或实行订单农业模式,签订种植合同;为有养殖需求的贫困户,提供柴鸡、猪崽、种羊;为有发展林果业需求的贫困户,提供树苗;为有一技之长、愿意从事小型作坊生产的贫困户,提供设施设备或启动资金。给予贫困户支助的生产资料资金在个人承担部分的基础上集团公司帮助解决。

(四)明确帮扶干部责任,签订帮扶责任书。为保证帮扶措施落到实处,收到实效。集团公司与每位帮扶干部签订《帮扶责任书》。明确一包三年,三年内帮扶对象不变,帮扶干部不变,不脱贫不脱钩、不撤兵,必须实现扶贫脱困目标。集团公司把帮扶工作纳入公司对干部年终考核目标,半年一小结,年终有总结,三年大总结。对工作成效突出的给予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对走过场、不见效的给予批评、教育和问责。

三、扶贫帮困取得的成效

在帮扶康家岭村方面,使该村实现了脱贫解困,并促进了企业转型发展。一是提高了土地集约利用率和规模化、企业化生产水平。由农林牧场牵头发展设施蔬菜,种植各种优质高效农作物,栽植经济林,养殖生猪、鸡、羊、牛等,提升了该村持续发展后劲。二是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农民获得了土地出租费、农场劳务工资、政府政策性补助三项稳定收入。2015年,康家岭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80元,比2012年翻了一番。三是精准"滴灌"式扶贫使贫困农民"造血"功能不断增强。通过"三转三化"精准扶贫,最大限度地调动挖掘了农民脱贫的潜能,由过去的吃救济等补贴变为靠土地、靠劳动、靠技能来增收,有了颜面,有了尊严。

在结对帮扶方面,提供的第一批扶贫农资羊、鸡、猪、化肥、地膜已全部到位,支助72户贫困户正在信心百倍地发展各自的致富产业,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

脱贫攻坚是我市"十三五"期间的头等大事。我们泰化集团要抱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勇于承担这一社会责任,把其牢牢抓在手上、抗在肩上,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决打好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2018年72户贫困户家庭人均年收入提高到3500元以上,为全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出新贡献。

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带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市政协常委 田清震

发展生产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为确保我市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必须从实际出发,以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为支撑,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如期实现精准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吕梁发展特色农业具有独特的自然优势和产业基础。目前我市虽已形成红枣、核桃、小杂粮和马铃薯等优势特色产业,但实实在在讲,这些产业真正的"特色"、"优势"和效益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那么,针对"十三五"扶贫攻坚期间应重点发展哪些特色优势产业,如何推进产业扶贫,提出如下建议:

一、明确发展重点,着力打造特色优势扶贫产业

"十三五"期间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布局,大力推进,重点发展壮大以下优势特色产业。

第5篇

一、拟订帮扶计划,扶贫工作有序开展

(一)必须深入实地调研,充分掌握村情民意,找准开展扶贫工作的切入点。

(二)把握重点,狠抓落实。的扶贫工作应体现上级“抗大旱、保民生、抓春耕、促发展”的总体要求,监督、配合、参与乡党委、政府做好相关重点工作。

(三)为基层解决1至2件困难问题。

(四)心系群众,办好实事。1、认真落实科级干部挂钩扶持2户,一般干部扶持1户的要求。2、结合扶贫对象实际情况,充分发动全局职工捐款捐物,切实为扶贫对象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二、深入实地,找准扶贫工作切入点

12月14日和4月21日分别两次由局长带领副职领导和部分科室负责人深入洒渔乡挂钩村了解乡情、村情和民意,参与人员共计11人次。一是听取了乡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对洒渔乡的总体乡情和近期工作情况介绍;二是深入挂钩的白鹤、弓河、新立3个行政村了解村情民意,充分了解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急需解决什么?在调研中发现干部群众普遍担忧的是旱灾的影响,关心的是春耕生产。针对百年难遇的特大旱情,群众忧虑,为认真落实好“抗大旱、保民生、抓春耕、促发展”的要求,对区粮食局就是落实好挂钩帮扶重点工作。

1、抓护林促扶贫。洒渔乡既是区的一个重要农业生产基地,同时也是一个覆盖面积较大的护林防火区。全乡共有森林面积11万多亩,已完成林改面积10万亩。林权改革是农村的又一大改革,森山林木将来是群众经济收入的又一大资源,森山林木的管护安全是农村工作的一个重点,保护好森林资源就是保护生态环境,爱护自己的“绿色银行”。在森林防火期间,区粮食局以一个成员单位的身份,既监督又配合,积极参与洒渔乡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努力做好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层层落实责任制。为了确保农民在林业生产上的利益不受损失,进一步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区粮食局为其解决了5000元的工作保障经费。经过多方努力,今年以来,洒渔乡范围内至今未发生较大的森林火灾,未出现大的林区损失,确保了洒渔乡人民群众的利益。

2、抓抗旱促扶贫。今年是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之年,尤其在春耕生产上,农民面临着诸多困难需要帮助解决,区粮食局面对群众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资金,没有项目,在很多工作上只能做到出点子、想办法,与乡党委、政府领导共商抗大旱保春耕、减灾之策。一是提前调水220多万方保灌溉,确保大春栽插、苹果灌溉;二是强力推广农业科技,措施得力,合理布局,在没有灌溉条件的山区、二半山区使用地膜覆盖种植玉米5000亩,在坝区主要推广节水农业措施,水稻旱育稀植3600亩,占总育秧面积的90%。千方百计“抗大旱、保民生、抓春耕、促发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农民在大灾之年能够实现农业不减收,家中有粮,袋中有钱,从而实现扶贫工作的最大目标。

3、抓计生工作促扶贫。一个区域,一个家庭的贫困,是由多方原因形成,在农村的贫困家庭中有相当一部分仍是由“多子多福”的旧风俗、旧观念意识而致超生。因此,扶贫措施、方法应该是多措并举,标本兼治。抓好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增长,就是抓住了扶贫工作的治“本”措施之一。为了更好的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实现今年的计生工作目标,区粮食局一是做好乡村干部“鼓劲”的帮手,让他们多方设法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完成的目标任务;二是计生工作经费不足。区粮食局为挂钩的三个行政村解决了共计6000元办公经费。目前,洒渔乡的计划生育工作正在有效有序开展中。

三、特别帮扶

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实行区级领导及区直部门对口包户帮扶云南省扶贫现场会区参观点所涉及农户的通知》(昭区通6号)文件要求,区粮食包户帮扶省扶贫现场会区参观点所涉及农户是小寨子村陈正耻,局领导高度重视,3月中旬,积极组织党政领导深入陈正耻家中了解,通过实地调查的情况,陈正耻家中没有电视和沙发、家具 破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区粮食局购买了一台电视机、一个电视柜,配了一套沙发,由局领导班子亲自送到陈正耻家中。折合共投入资金3500元。

四、新农村建设

区粮食局按照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队的安排,要求选派一名副队长,我局结合部门工作,认真选派了一名正科级干部(虚职)到苏家院乡坪子村指导新农村建设。4月20日,区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赵荣、副书记李琴、新农村建设指导组副组长梁绍云,带领局办公室工作人员一行8人深入到挂钩坪子村了解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同时送去五套办公桌椅;通过了解调查,坪子村办公设施简陋,凤苏路至村公所一段长80米,宽3.5米的土路需要硬化。道路硬化通过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项目解决,由财政解决7000元,粮食局筹资5000元,差额由农民自筹,采取农民投工投劳修筑。梁副队长通过对外协调,为该村向外争取新农村建设资金0元,用于坪子村办公设施购置和办公经费。合计坪子村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和物品折合人民币约40000元。

五、存在问题

1、区粮食局条件有限,不能满足挂钩村、社群众对扶贫的需求;

2、人畜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需协调有关部门才能解决;

3、工作力度还不够,下半年还需要加大,把扶贫工作做得更细更具体。

六、下步工作打算

1、继续协助乡党委、政府,尤其是挂钩村的各项重点工作,努力实现今年的扶贫工作目标任务。

2、继续关注挂钩帮扶对象户,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提高群众脱贫意识,增强脱贫信心,使贫困群众通过自身努力和帮扶,逐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第6篇

一、历史传承和优势特点大

(一)“油茶之乡”――历史传承产业。大沽是山区乡镇,油茶是大沽人民栽培的主要经济作物,栽培历史长达1000多年。油茶成为了大沽人民世代传承的“活文化”,现在民间仍然流传许多与油茶有关的乡俗,如女子择偶,必看对方家油茶的多少;又如每逢春节、端午、中秋等佳节,亲朋好友常送茶油作为礼尚往来。一直以来,大沽乡把油茶产业列为重点特色产业来抓,努力推动油茶产业发展,特别是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相关政策以及扶贫开发工作的推动支持下,大沽乡加大投入,强化措施,致力打造“江西省油茶之乡”。

(二)“宁都油库”――特色优势产业。大沽的土壤、气候、地势条件适宜种植油茶,油茶林面积和茶油产量均居全县之首。在计划经济时代,因林地多耕地少,大沽人民交粮纳税,不仅要交纳公粮,还要交纳茶油,并且交纳的茶油占全县交纳总油量的2/3以上,是全省油茶基地之一,“宁都油库”由此得名。目前,全乡油茶林面积7万多亩, 约占全县油茶林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年产茶油18万公斤,产值1440万元,“宁都油库”美誉实至名归。全乡现有1000亩以上种植基地1个,100亩以上油茶种植大户26户,油茶产业是大沽特色优势产业,更是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三)“铁杆庄稼”――生态富民产业。大沽种植油茶以野生生态为主,结合养殖蜜蜂授粉,油茶籽圆润饱满,茶油品质具有“纯天然、无污染、油质好”等优点,并且一次种植常年收益,被大沽人民亲切地称为“铁杆庄稼”,市场前景极为广阔,农民通过油茶脱贫致富、增产增收效益可观。近年来,大沽乡结合赣南苏区振兴和扶贫开发工作,依托油茶优势特色,将低产老油茶林改造作为精准扶贫开发的重点产业进行扶持和打造。特别是自2012年启动低产老油茶林改造项目后,完成低产老油茶林改造面积8200亩,人均增加年收入300元以上,村民种植油茶、争取低产林油茶改造的积极性日益高涨,油茶产业正成为大沽人民脱贫致富的生态产业。近年来,该乡200余户贫困户通过油茶低改脱贫,如古教村村民陈福林,种植油茶65亩,2014年油茶产量620斤,产值2.2万元,人均产值4340元,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预计到2020年,通过精准扶贫和油茶产业发展,全乡1万以上人口受益,2000人以上人口脱贫。

二、面临的历史机遇

(一)茶油市场潜力大。茶油是木本食用油的精品,被誉为“东方橄榄油”,当前价格不断攀升,茶油市场价每千克80―150元。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水的提高,开发木本食用油已成为解决食用油的主要渠道和趋势,不少家庭已实现了食用油木本化,欧美国家人均消费20公斤/年,而我国木本食用油仅为0.1公斤,茶油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重点推广的健康型高级食用植物油,市场潜力极大。

(二)国家政策扶持好。《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第十二条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油茶、毛竹、花卉苗木等特色林业,支持油茶示范基地县建设”,将油茶产业发展上升为国家重点扶持的特色产业。随着国家新一轮扶贫攻坚以及精准扶贫工作深入推进,宁都县特色产业,特别是油茶产业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大沽作为全县乃至全省油茶种植基地,油茶产业大有可为,也大有作为。

(三)林农参与积极性高。油茶属常绿阔叶树,适应性强,对土壤的要求不高,是我国南方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大沽版图面积为170.5平方公里,其中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林地面积20多万亩,发展油茶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油茶种植、栽培的理想之地。大沽林农种植油茶历史悠久,是分布广泛、丰富独特的优势资源。全乡4197户农户,户户都有油茶林,都把油茶林“当田作”。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大沽乡人口总量少,山地林地多,油茶产业发展具有突出的优势和特点,但是也遇到了瓶颈和困境。特别是大沽贫困人口多,达2883人、874户,发展油茶产业遇到了很多自身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资金投入不足,发展缺乏后劲。油茶种植投资大、周期长,由于国家项目补助非常有限,生产经营者承受的资金压力大,扩大生产经营的资金保障能力不足,新造油茶林后期抚育管理跟不上。目前,上级对低产老油茶林改造每亩补助仅150元、新植油茶补助每亩仅300元,据测算,如果每亩投入低改的劳动力成本140元(1人2天),改造后的油茶林每亩增加茶油产量3-5斤,增加产值105-175元,按最大增产量计算,增加产值也只能弥补劳动力成本的投入。近年来对低产油茶林的改造,仅限上级林业部门有限的低改项目扶持资金,覆盖的范围很小,带动效应不明显。

(二)产量规模缩小,经济效益低下。据考证,大沽乡油茶林成形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品种参差不齐,树龄严重老化,特别是受2008年冰灾及外出打工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的影响,大沽油茶面积规模从历史高峰期的10万亩萎缩至7万亩,导致全乡60%的油茶林荒芜。农户从事原始的生产方式收入不高,远不如外出务工,致使油茶林长期疏于管理,荒芜严重。如大沽乡南林村农户林东长种植油茶林面积35亩,2014年产出茶油132公斤,平均亩产茶油3.7公斤,按大沽市场价每公斤70元计算,产值9240元,据林东长反映,他总共投入劳动力2人,劳动作业合计60天,按大沽本地人力工资每天70元计算,投入劳力成本4200元。同时,大沽油茶分“大年、小年”(指丰产年和欠收年),如2009年林东长油茶仅产茶油10公斤,劳动力成本仍需约30天,劳动成本2100元,产值仅700元,经济效益极为低下。

(三)加工技术落后,市场销路不畅。当前,大沽乡油茶种植没有连片开发,难以集中资源优势开发和管理;茶油加工设备落后、经营分散,品质参差不齐,现有的茶油加工主要是农户小作坊形式,采用一次压榨,产油率低,资源浪费严重。茶油生产经营次序混乱,包装简单落后,市场销路不畅,有农户注册了“大沽山茶油”商标,但其多年来年均销售量不足3000公斤,带动油茶产业发展的作用微乎其微。2013年注册的大沽乡油茶专业合作社,对农户技术指导的服务效果未能体现,市场竞争力弱。全乡至今没有产值超千万元企业,也还没有“江西省著名品牌”和其他知名商标。

四、对策及建议

鉴于大沽油茶林面积较多而产量低、人力资源丰富而贫困人口多的实际情况,结合赣南苏区振兴和精准扶贫开发相关政策,大沽乡规划以低产老油茶林改造为重点,将油茶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开发紧密融合,致力将油茶产业打造成为优势特色产业和生态富民产业,加快推进油茶产业发展。

(一)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发展后劲。鉴于目前补助较低、效果有限的实际情况,建议上级加大投入,在县级以上政府设立油茶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重点用于支持油茶林基础设施建设(修建油茶林小路等)、低产老油茶林改造、油茶良种繁育及新品种新技术示范与推广培训以及加工技术提升和专用机具、肥料、农药的研发。同时,整合林业、精准扶贫、产业发展各项资金,提高油茶林补助标准,将低产老油茶林改造调整到每亩补助300元、新植油茶补助提高到每亩600元,并连续补助3-5年,切实增加农户稳定收入和低产老油茶林改造的积极性。据测算,通过低产老油茶林改造,坚持3-5年时间努力,预计亩平均产茶油10公斤,盛产期每亩产值超过800元以上。大沽现有低产老油茶林7万亩,预计全面完成低改需投入资金3000万元,带动农户投入约1000万元,五年后盛产期预计年产值达5600万元,人均增收1200元,带动贫困人口脱贫2000人以上。

(二)坚持示范引领,加强基地建设。大沽现有的油茶林大部分是低产低效林,应将低产林改造作为油茶产业发展工作重点。建议上级在大沽乡的南林、上淮、刘家坊等条件较好的地方建设低改老油茶林改造示范点,并扶持一批油茶科技示范户,为全乡乃至全县、全市、全省油茶农户学习油茶栽培管理技术提供样板,激发发展油茶产业的积极性。成立县级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真正把发展油茶产业纳入全县重要议事日程,杜绝“上面热,下面冷”的现象。要坚持示范引领,着力加强基地建设、样板建设,将科技意识、手段和具体技术措施直接交到农民手中。如大沽乡南林村油茶林低改示范点,自2012年以来,实施低产老油茶林改造面积 1000多亩,农户每年人均增加收入500多元;又如以大沽乡上淮村为基地的桃花坞生态农业(宁都)有限公司,通过生态化种植、市场化运作,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产品销往香港等地(每市斤达160元)。希望上级支持更多类似大沽乡南林村油茶林低改、上淮村油茶基地建设等项目,并将精准扶贫和油茶低改工作相结合,带动更多贫困户发展油茶脱贫致富,加快油茶产业发展。

(三)提高科技水平,推进集聚发展。大沽油茶产业从种植、采摘、加工、销售等环节尚处于原始状态,科技含量不高,经济效益低下,建议上级高度重视油茶良种和栽培技术、精深加工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不断提高油茶产品质量。加大引进新品种和良种选育工作,选择适宜大沽自然条件的优良品种,通过高接换冠或逐步用优质无性系苗木进行造林,实行以点带面、逐步更新,加快油茶良种化的步伐。要加大农户特别是贫困户技术培训力度,提高油茶产业劳动力技术水平,建议上级对大沽在技术、人才、资金、项目等方面予以支持和倾斜,通过3-5年时间努力,在大沽完成3万亩以上低产老油茶林改造,并坚持精深加工,提高茶油及其附属产品品质,推进油茶产业集聚发展、健康发展。

(四)创新销售方式,提高经济效益。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订单油茶业,促使油茶籽等资源向加工龙头企业聚集,发展油茶专业合作组织,实行集约化经营。大力引进或培养一批油茶精深加工和销售的龙头企业,不断拓展和延伸油茶业产业链。大沽积极探索电子商务与油茶产业融合发展,如大沽乡垄下村刘某夫妇,2014年通过电子商务,在网上销售油茶150多万元,纯利润近20万元,今年与县电子商务产业园及邮政部门合作,建立了大沽乡第一家“农村e邮站”,2015年预计销量超过300万元,纯利润超过40万元。建议上级充分利用省、市、县大力支持电商产业政策,建立县、乡干部结对帮扶农民的机制,手把手教给农民网络销售和网络宣传,足不出户,方便快捷地把特色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甚至销往世界各地,切实提高经济效益。

第7篇

一、***村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村位于苗家坪镇子南线公路两侧,距离镇政府约5公里,下辖***、***两个自然村,全村总面积8560亩,耕地面积2990.5亩,林地面积4130亩,其中退耕还林370亩,公益林760亩,核桃及其他林果3000亩。

村总人口***户***人,有劳动能力***人,乡外务工***人,常住***户***人。最新评定低保***户***人。

生活用水均实现入户***户,饮水安全率100%;生活用电入户***户,安全供电率100%;村内通子南线县级公路,有班车通行,入户道路多为土路,入户道路***户,畅通率100%;村内共有窑洞***孔,平房***间,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安全入住率100%,村内共有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少年儿童***人,均在校就读,义务教育保障100%。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户***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合率100%;

驻村医生为苗家坪卫生院***,签约服务***户,签约服务率100%。

村内现有合作社一个,合作社总面积达520平方米,主要进行中药材、小杂粮种植加工销售,入社农户达80余户,流转土地达2800亩,其中种植黄芪1000亩,黄芩1200亩,小杂粮600亩,合作社总资产800余万元,流动资产100余万元,入社农户年平均收益1万元左右。

二、存在的问题

1.贫困户老龄化现象严重,扶贫难度不断增大。***村2017年共确定贫困户20户44人,分别占到全村总户数的3.24%和总人口的3.67%,其中贫困户中年龄最大的89岁,户主60岁以上的3人,50-59的5人,50岁以下的4人。在贫困户户中高中文化程度0人,其中5人患有精神病(智力障碍),初中文化程度的2人,其他为文盲及小学文化。他们由于文化程度低,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成为制约脱贫的主要瓶颈,使扶贫难度不断增大。

2.因病致贫,经济来源单一。绝大部分贫困户是因病、因残、缺劳力等造成的。贫困户经济来源单一,发展后劲不足,主要经济来源为政策性收入。而因病不能从事正常劳动生产、务工而使经济来源单一。

3.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缺乏发展后劲。个别贫困户缺乏强烈的发展意识,因父子不和、夫妻不和、夫妻离异、丧偶等因素,造成发展速度缓慢或无法发展,成为了全村的贫困户。

三、发展优势和机遇

近年来,我镇认真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加大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扶持力度。精心组织实施整村推进建设项目,加快沿“子南线”核桃产业带和中药材产业带建设。今年,建立和规范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现代农业增效、农业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工作思路及目标

按照 “五个精准”和 “一年脱贫,两年巩固提高,三年奔向小康”的目标要求,结合村情实际,坚持群众主体、全民参与,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使***村成为一个民富村强的“四化”示范村。

1.抓住三个环节,开展结对帮扶。一是建好一户一档,精准识别贫困户,为每户贫困户建立一份贫困档案,详细记录贫困户致贫原因、发展愿望、家庭收入情况等。二是做好一户一策,做到因类因人施策,县、镇、村三级干部对每户贫困户进行走访了解,对贫困户的自身发展意愿进行调查。开展结对帮扶,根据贫困户发展愿望,为每户制定脱贫规划及计划。三是评估好一户一动态,做到对每户贫困户帮扶前、帮扶中、帮扶后各阶段的扶贫效果进行动态评估,做到及时帮扶。

2.找准两个切入点,增收节支保生活。一是开源增收。想方设法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增加村集体收入、改善村财务状况、发展集体保障性产业。依照贫困户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帮扶政策,帮助贫困户提升自身发展能力,增加贫困户收入。组建合作社,让贫困户共同参与。二是扶贫解困。对有脱贫能力的对象实施社会帮扶、政策帮扶;对无脱贫能力的对象实行社会救助,保障其生产生活;扩大社会保险面,保障农民权益;扩大社会福利覆盖面,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完善亲情保障,对农村因亲情流失,导致老人无人赡养生活贫困的,强化宣传教育,增强亲情联系,保障老人基本生活。

3.树立一个目标,使全村贫困户脱贫致富。通过五年努力,落实各项帮扶措施,使全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特色产业基本形成,村民自身素质和发展能力普遍提高,贫困户致富手段多样化。到2019年确保全村人民脱贫致富,实现整体脱贫目标,全村人均纯收入均在贫困线以上,使***村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秀美新村。

五、结对帮扶措施

(一)以产业发展为动力,促进群众脱贫致富。通过扶贫帮扶,结合本村土地和地理位置优势,大力发展核桃、苹果、中药材栽种,采取“贫困户+非贫困户”的模式,即由非贫困户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或发展相关产业,贫困户以土地、贫困帮扶资金及政策入股,获得收益后,按股份占比进行实物(或折成现金)分红,使***村能形成带动面广、效益明显、增收稳定、持续增收的特色产业,确保***村在2017年前实现全村贫困户全部脱贫致富。一是做大做强种养殖产业。加大对村民技能培训和资金扶持,规范村民种植流程,成立经济合作社以对抗市场风险,帮助村民做好土地流转。二是做好果树核桃连片定值。帮助有意愿有技术有能力的村民做好土地流转,联系林业局进行技术和政策扶持。三是开展免费农技培训。开展农技培训、工匠培训等农民免费技能培训。四是发布企业招工信息。及时收集发布企业招工、项目建设用工及临时性务工信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二)以夯实基础为牵引力,提升服务能力。

1.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道路交通修建、修复,方便群众出行。二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保障农户基本生产生活用水。

2.村“三委”班子建设。一是提升素质,强化履职能力。提升村“三委”班子在创先争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展党员、社会稳定、党风廉政建设、民政、人口计生等方面的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组织开展好党员教育培训、“三培两带两服务”活动;帮助建设或修缮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二是制度化管理,规范班子运行。进一步健全完善以目标考核管理、村务公开、激励奖励为主要内容的村干部目标管理责任制,和村级重大事务“四议两公开”,确保村“三委”班子决策的民主、科学、公开。三是作风建设,树立服务理念。不断强化村干部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加强对村级事务的监督管理,加大村党务、财务公开力度,主动接受党员群众监督。

第8篇

调查报告范文(一)

4月13日,我们随市***主任到**乡及***村进行了帮扶的前期工作调查,并于随后组成专门调研组,深入上官村召开村组干部座谈会,听取各组负责人对本组情况的汇报和发展经济的设想与建议;深入4个村民小组中的12个农户,进行家庭状况、收支构成和增收思路的抽样调查;走访了**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综合思考,现将该村的具体情况和帮扶思路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村地处*县城约1-4公里,是***乡政府所在地,**线、**线及**高速公路**出口引线穿境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有范家、孟家、半个城、焦家、小兴隆、大兴隆、刘东、刘西等8个村民小组,764户3091人,以湖北、河南、山东人为主,有少量移民,是全乡第二大村,典型的农业产业结构。

全村总体地势平坦,为井灌区,耕地4270亩,其中粮食2500多亩,蔬菜1000多亩(其中塑棚约150亩),果树700多亩,人均耕地近1.4亩。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轮作),亩均单产800斤左右,夏秋总产各200万斤左右;经济作物以蒜苔、大蒜、黄瓜为主;果树主要是柿子、桃、梨和苹果;畜牧业以羊、猪为主,羊存栏2100只,猪存栏1240头,有奶牛15头、秦川牛14头。引进渭北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有限责任公司,占地89亩,有温室大棚40个。外出务工的240多人。

村小学1942年建校,现有教职工24人,学生380名,学校占地15.2亩,有危房14间,教学条件比较差。全村共有党员56名,村级班子健全,机构运作正常。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700元

(实际抽样调查要低),有困难户24户,收入少但吃饭不成问题。

二、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调查中干部群众对帮扶主要有“三盼”:一盼送致富技术;二盼搞好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三盼把村小学建设好。其它还提出许多具体问题。据我们考察,限制该村经济发展的还有一些其它因素。总体可归结为:

1、村子较大,居住分散,基础差距大,管理比较困难。全村8个村民小组分别为8个自然村,村落不整,特色产业不一,经济基础差距较大,尤其刘东、刘西组水源贫乏,经济滞后,群众发展的积极性不高。村、组也无成型的发展经济规划。

2、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影响农产品销售和经济发展。各村组之间的道路均土基路,特别是几条重要的生产道路雨天无法通行,影响农产品外运;现有机井水量小,干旱时浇地难,尤其**尚有300多亩缺乏灌溉条件。

3、缺少农民经济技术合作组织,农户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在农业领域全村目前无任何专业协会组织,使农户在技术、销售、互助等方面缺乏依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4、农民怕担风险,不敢进行高效农业投资,投入能力也不足。如半个城组群众有务菜经验,水利条件好,适合发展温室大棚,但农户怕搞不成赔进去,加上没人组织,不敢投资。该村紧邻富平乳品厂,发展奶牛、奶羊条件得天独厚,但除各户少量养羊外,多数不敢养奶牛,怕赔不起。

5、一些农村基本政策未落实,主要是机动地超标和承包不公平,不少农民心理不平衡。此外一些组家族势力较重,存在以势承包土地、承包机井和抬高水价问题,农户意见强烈。

6、一些困难户经济条件太差,去年住房因雨倒塌或成危房,与周围反差十分明显,需予以关注。此外,不少农民反映国家实行减税和粮食补贴,但化肥、农药、电费等都不断涨价,尚需进一步调查核实。

三、该村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1、经济基础较好。该村属井灌区,地势较好,又地处城乡结合部,农业的基本条件比较好,根据调查全村无赤贫户,吃饭不成问题。班子也比较好,运转正常。

2、已有比较明晰的主导产业,群众有一定的技术基础,也有较为稳定的销售渠道。如蔬菜是该村的传统产业,并形成了一定规模,其中以蒜苔、大蒜比较有名,市场销路一直较好。

3、该村地处城乡结合部,临近县城和**、**等城市,有比较方便的进城务工机会,既可以增加农民短期收入,也具有经商的条件。

4、**高速公路**出口引线横穿全村,有招商引资的便利条件和潜力。

5、**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落户该村,三年来经营效益较好,有一定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该园目前正酝酿建立“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如果促成,将为***做大做强蔬菜产业提供很好条件。

四、开展帮扶的目标和措施

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根据上官村实际,如何开展帮扶工作?我们认为应立足当前,抓住重点,确定目标,中长结合,分步实施。对该村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改善农业基本条件,发挥潜在优势,做大做好做强主导产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经过三至五年努力把**村建设成为小康先进村”。今明两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并为以后奠定基础。

1、结合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帮助村、组制定一个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和措施。要使这个规划家喻户晓,启发群众主动求发展的积极性。

2、鼓励开展劳务输出,包括短期务工,增加农民近期收入。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年内组织一批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帮助开眼界,换思想,学技术,长本领。同时大力倡导农闲时到**县城和**做短工。

3、联系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作务水平。初步拟定按农时季节年内邀请有关农业方面的专家,进行3-4次科技知识讲座。配合县乡农技部门在该村分产业确定若干个农业科技示范点,为群众学科技、用科技创造一个好的推广载体。

4、引导农民建立各种专业协会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重点建立蔬菜类和养殖类专业协会组织,创建生产、技术、销售及农资服务载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5、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联系,着手解决群众关注的几个重大问题。一是积极与市县有关方面联系,尽快完成**组四百米进城道路的硬化问题。二是和省高管局联系,及时完成对**村辖区因高速路修建损毁路段的修复。三是协助完成对该村中心小学建设前期的论证规划工作,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四是调动群众积极性,充分利用国家的相关政策,促成在**东岭新打一眼机井,解决该地块的灌溉问题。五是与县城建、环保部门联系,积极争取城市垃圾掩埋处理项目,带动该村道路修建和扩大耕地面积。六是与有关部门联系,帮助部分贫困户解决危房修建补助问题。力争年内办成2-3件。

6、进行村组巷道整修,建设文明乡村。利用冬季农闲时节,组织群众对村组巷道进行集中整修,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美化村容村貌,提高文明化程度。

7、发展塑棚工程和奶畜业。依托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为群众积极协调建棚资金,年内发展一定规模的日光温室。鼓励群众饲养奶牛和奶羊,使该村的奶畜业在现在的基础上有明显增长。

8、年内组织农民开展一两次农村政策、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诸方面的培训教育,启发内在活力,促进全面协调发展。组织人大机关干部不定期下村帮扶调研,向农民传信息,与农民勤交流,提高帮扶效果。

调查报告范文(二)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林业系统困难职工帮扶工作,今年上半年,省总副主席费加带队,省总保障部会同省林业工会就全省林业困难职工帮扶和保障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先后到延边、白山两地及和龙、敦化、长白、抚松、通化、柳河等五个县市区,深入到八家子、和龙、敦化、白石山、松江河等五个林业局,通过走访和座谈等形式对林业系统帮扶保障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分别听取了延边、白山两市州工会和延边林管局工会、森工集团工会及所属基层林业局工作情况汇报,现将调研情况归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吉林林业是国家重点林区之一,林地总经营面积355.4万公顷,森林蓄积量4.21亿立方米。有国有林业局、经营局22个,林区总人口82万人,在册职工12.2万人,离退休人员9.2万人,困难职工3.7万人。随着“天保”工程实施,林业行业面临严重的资源枯竭,我省林业企业改制后,企业工作量不饱和、职工下岗失业成为全行业性的问题,从而造成职工困难面大,困难职工人数多,特困职工的比例大。目前,由于经济发展所限,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够广、保障水平低,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林业部分职工生活还存在一定困难。

近年来,全省林业企业将工会开展的帮扶工作纳入企业的重点工作之中,并作为稳定企业的措施开展工作。林业系统有一批专职工会干部,采取了一些得力措施作保证,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困难职工帮扶网络。全行业共建立22个局级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在局机关所在地或林场建立了100多个“扶贫超市”、“爱心超市”和“救助站”、“生活救急110”等实物救助站,形成了多种形式、常规化的帮扶体系。

林业企业基层党委和行政对工会帮扶工作高度重视。在资金上大力支持,逐年增加对职工帮扶的投入。两节期间,仅延边林业企业就拨付专项慰问款508.2万元。从工会自身工作看,做了大量细致且卓有成效的基础工作。一是摸清工作底数,了解掌握本地区本企业困难职工的“第一手资料”,积极向行政反映;二是通过合同签订解决。许多企业把每年需求的帮扶资金款项写入集体合同,通过企业的“小立法”,使企业对困难职工帮扶有可靠的资金保障。三是主动与当地民政、扶困办、红十字会、慈善总会、残联等部门协商,争取资金和物资支持。四是通过多种渠道获得资金捐助。如松江河林业局针对企业买断后一次性安置职工的生活困难,组织18家企业成立了扶贫帮困救助会,目前已筹集资金100多万元,为企业帮扶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证。还有的企业工会组织成立了各类基金会,积少成多汇集资金,以帮助临时困难的职工;有的林业局积极协调地方部门,对生活问题较多、劳动能力差的困难职工,通过低保金扩面实施分类救助,确保了困难职工都能得到及时救助。

二、主要特点

近年来,我省林业系统工会立足企业实际,不断探索和创新新时期工会帮扶保障工作,将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作为各级工会的重中之重。实现了有制度、有阵地、有举措、有成果的目标,并体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建立统一工作格局,全力搭建帮扶工作平台。由于林业企业多处在偏远山区,林业困难职工虽属于城镇职工却未能纳入城镇低保管理。经协调和沟通,林业职工的低保认定管理工作均由林业企业工会负责,并创造了低保管理和帮扶脱贫的工作格局。林业企业各级党政高度重视帮扶工作,将其纳入到企业重点工作,特别是把“低保”工作纳入各企业工会保障工作职责当中。各林区普遍成立了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在工会建立了日常工作机构,做到了应保尽保。去年,延边全州林业企业低保户为18,643,涉及人数34,121人,近年来争取到的“低保”资金累计达12,038万元。

2、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纳入工作考核内容。为切实解决林区职工生活困难,各林业局每年都坚持开展职工生活大检查活动,把全部困难职工纳入到工会组织的视野当中,努力做到“四清”(困难人数清、困难程度清、致困原因清、家庭住址清),使工会组织成为全面掌握特困职工情况的“第一知情人”。同时,在帮扶工作中实行了首问责任制度、服务承诺制度,并开展工作绩效评定、工作监督考核、工作联系沟通机制等制度,确保工会帮扶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3、创新帮扶工作载体,拓展帮扶工作。一是创新扶贫超市发展模式,变“以捐献为主渠道”为“定期定额拨款等多渠道并举”的融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后续资金来源不足问题。如黄泥河林业局在延边林业首创的扶贫超市,到现在已陆续发展到11个;八家子林业有限公司成立的职工生活救急“110”,公司行政发文定期定额拨付扶贫超市资金的经验,变以捐献为主渠道为多渠道并举的扶贫融资方式等,从根本上解决了后续资金来源问题。二是创新帮扶救助模式,多方筹集帮扶资金,建立灾害自救基金会、职工互助基金会等多种形式的帮困组织,随时为困难职工提供救济资金,及时为困难职工解决燃眉之急。三是创新领导干部包保制度。各林业企业副局级以上领导干部、工会干部以及基层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都要包保困难户,签订帮扶责任书,做到责任到位、帮扶到位、脱贫致富。四是创新医疗救助机制。实行困难职工扶困优惠卡、医疗优惠证制度,借助社会力量,减免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切实解决林区困难职工就医难问题。如敦化林业局为3874名困难职工办理了就医购药优惠卡,汪清林业局在职工医院建立了“扶贫病房”使职工享受最低限价收费。五是创新助学方式。各林业局工会把开展“劳模真情助学”、“一助一助学”等活动,统称为“情系学子、金秋助学”,集中时间、资金和精力,保证了捐资助学效果更加明显、力度更加强劲。仅延边林业系统工会近两年的助学金总额就达320万元,有1328名大中小学生得到真情救助。通过开展“金秋助学”系列活动,确保了林区困难职工家庭子女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4、开展创业促就业系列活动,强化“输血”、“造血”功能。各林业局多数建立了林业家政服务网,由工会组织开展家政服务培训、劳务输出和就业中介服务。林区工会组织职工开发利用林区资源开展全民创业活动,通过举办“全民创业培训班”、“经纪人培训班”以及种植、养殖、家政培训班等形式,培养了一大批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餐饮业、加工业、运输业等困难职工创业典型,帮助困难职工拓展增收渠道,增加个人收入,尽快脱贫致富。几年来,全省林业共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100多期,培训职工1万余名。仅森工集团就为职工自主创业投入1459万元,八个森工企业职工创业年平均收入达到719.4万元。

三、问题及建议

实施“天保”工程后,由于国家对国有林区基础设施投入减少,林区的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严重滞后,林区的道路、桥梁、房屋等年久失修,林区“边缘化”趋势十分明显。加之林区生产经营困难,职工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偏低,富余人员多,贫困面广等因素,影响和制约林区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不稳定因素,帮扶工作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1、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由于国家对林业投资欠账较多,理应享受到的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加之林业行业和地域等特点,使林业经常出现政策真空,并逐步被边缘化。目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木材生产和销售受到极大冲击,林业企业负担过重,仍然承担大量政府和社会职能,林区道路、供水、用电、供热、教育、医疗卫生等条件差,致使林业弱势群体逐步增加,企业帮扶工作压力较大。

2、现有资源和手段与困难职工群体帮扶要求不相适应。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加之历史的积淀,林业在新旧发展模式转换中承受了巨大压力和困难。特别是国家提出林业发展要实现由木材生产向生态建设的转变,实施天然林保护政策后,全省各林区采伐量消减、生产设备闲置、大量职工下岗,造成了林区贫困群体比重增大,特别是延边州所属的10个国有林业局表现尤为突出。加之各林区帮扶保障资金短缺,现有资源整合不到位,帮扶手段落后方法单调,致使帮扶保障能力和水平远不能适应较大困难职工群体的帮扶要求。

3、林业企业帮扶资金短缺。资金是制约帮扶工作开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林业企业的帮扶资金主要靠企业行政拨款和工会经费支持,各林区的帮扶中心站(点)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缺少政府稳定的资金支持和来自社会各方的捐助,制约了企业工会帮扶工作的深化,直接影响帮扶效果。

4、林业职工医疗保障问题亟待解决。一是被保险人在发生重大疾病和高度残疾时给付的保金不高,不能有效地解决被保险人高额医疗费的负担;二是有的地方医保部门在基本医保中设置“门槛费”(每次入出院都重复收费);三是参保后,职工看病所花费用受限,而核销的比例却很小,职工患大病需支付巨额医疗费用,不少家庭为治病倾其所有,债台高筑,导致大量困难家庭出现,这是林业系统困难职工的主要成因之一。这部分职工仅靠企业救助只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建议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从职工大病医保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加以研究解决。

5、离退休职工管理等社会职能移交工作滞后。从目前全省林业系统看,困难职工的数量,帮扶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离退休职工,特别是一次性安置人员。尽管他们与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但仍居住在林区,这部分人管理职能本应由社会和政府承担,但却常常处于单位社区无人管的社会边缘状态,且大多数无力缴纳“五险”,又无一技之长,劳动就业能力差,加之子女上学,意外灾害,因此,一有困难就找林业。如弃之不管,将会给林区稳定带来隐患,管之就会给企业增添沉重负担,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

为切实做好林业系统帮扶工作,发挥帮扶工作在解决职工实际困难、加快林业改革发展、构建和谐稳定林区方面的积极作用,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对林业的帮扶:

第一,高度重视林业帮扶工作。帮扶工作既关系到林区职工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否安居乐业、经济社会是否健康发展、社会文明是否进步。应站在林区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高度重视帮扶工作。林区面临诸多与内地不一样的特点,需要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需要享受到国家给予工业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

第二,加大对林业的帮扶力度。针对林业系统“非工非农、非城非乡”的特点,国家应加大对林区的投入,切实解决林区交通不便、职工收入偏低、用水用电困难、娱乐文化缺乏、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差以及就业难、子女上学难、职工住房难等实际问题,使广大林区职工共享国家改革发展成果。特别要加大对林区第三产业的扶持力度,在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林区职工自主创业,壮大林区经济,增加职工收入,使林业职工早日脱贫致富。同时,加大帮扶资金投入和帮扶工作力度。畅通林区困难职工诉求渠道,及时掌握困难职工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使帮扶工作更加人性化、更加快捷和高效。

第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应提高林业职工的保障水平,扩大生活保障的内容和范围,如扩大林区职工互助医疗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在再就业、就医、住房、子女上学等方面对困难群体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

第四,创新帮扶工作机制。要在促进林业困难职工从根本上建立脱贫机制着眼,从推动林业帮扶工作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入手,让林业困难职工群体自身动起来、活起来、干起来,加大创业促就业工作力度。同时,还要围绕林区职工脱贫、就业、就医、子女上学等突出问题,建立起帮扶长效机制。

第五,抓住林业棚改机遇推动林业帮扶。去年全省已有部分林业局作为棚改试点,今年又有18个林业局实施棚改。多数林业局进行棚改都由工会牵头负责完成旧房拆迁和新居回迁安置等项工作任务。建议政府财政部门拨付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林业棚改过程中困难职工的回迁和安置工作。同时,在廉租房补贴政策方面多给予倾斜,以促进林业职工队伍的稳定。

调查报告范文(三)

为使新当选的省人大代表做好出席湖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准备工作,根据安排,1月15日至19日,县人大召集我县省人大代表就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完善脱贫后助措施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简单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2012年被纳入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至2017年12月,已顺利通过脱贫摘帽验收。期间,全县上下严格执行中央、省、市扶贫开发战略部署,认真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体制机制,始终坚持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主动接受县人大的监督,配套扶贫政策措施、健全帮扶体系、完善投入平台,促进形成了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努力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一)农村贫困人口有效减少。我县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8541人,贫困村104个,贫困发生率12.36%。经过并村改革、“一进二访”和脱贫攻坚突出问题集中整改,至2018年1月,全县55个“十三五”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累计脱贫26036户95173人,全县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人口29221户103968人(其中已脱贫不再享受政策6753户24426人),享受政策22468户79542人,其中已脱贫19283户70747人,未脱贫3185户8795人(含返贫54户1

58人),贫困发生率1.001%。

(二)农村基础设施有效改善。全县重点投资建设项目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倾斜,集中解决了一大批贫困群众“出行难”“饮水难”“用电难”等突出问题。近年全县累计投资73598.81万元,完成贫困区域道路建设总里程426.27公里,贫困村组道路建设项目全部达标;累计投资投入8022.91万元,建设自来水管网、打井等安全饮水工程,解决全县36.7万人安全饮水问题;累计投资2382万元,按60kw/村的标准新建村级光伏电站建设项目55个,新增光伏电力3438kw,55个贫困村农网升级改造全面完成;在全县贫困村广泛推进了教育、卫生、文化、广电、旅游等项目建设,有效带动贫困人口脱贫。

(三)扶贫政策措施有效落地。七项扶贫到户政策深入人心,贫困群众拥有了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在产业扶贫上,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1091.6万元,实施重点产业项目69个,撬动金融扶贫小额信贷资金1.85亿元,带动71192名贫困人口实现产业脱贫,产业扶贫覆盖率达89.4%。在教育扶贫上,累计发放幼儿园入园补助928.2万元;义务教育贫困寄宿生补助11743.35万元;普高和中职困难学生助学金4663.3万元,学杂费减免5007.42万元;投入资金39584万元改造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267所;“雨露计划”资助2439人237.35万元。在健康扶贫上,全面落实健康扶贫“三个一批”的要求,2017年累计为10976名救助对象建立健康档案;享受基本医疗提高10%19460人次,总费用993.46万元;享受大病二次报账起付线降低50%报销比例提高5%补偿177人,补偿金额159.69万;9种大病患者集中救治193人,慢病签约3078人。在安居扶贫上,投入危房改造资金1.56亿元,改造危房10263户,新建移民避险安置点6处10800平方米。投入易地搬迁资金7亿余元,落实搬迁3297户11994人。在兜底扶贫上,2017年我县精准认定社会兜底保障脱贫对象903户1958人,社会兜底脱贫对象每人每月补助标准从2016年242元提高到272元,年保障金从2904元提高到3264元,实现了“应兜尽兜、应保尽保”。在创业就业扶贫上,2017年,全县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300余人,通过劳务协作转移就业3010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860万元,扶持自主创业151人,带动就业1295人。在生态扶贫上,聘请40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为生态护林员,按照《湖南省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规定1.5元/亩的标准,共计发放生态护林员补助资金73.7万余元。

二、突出成效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市委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决策部署,把脱贫工作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举全县之力,以攻坚拔寨的决心和勇气,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了积极成效。特别是2017年,我县创新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加强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督查考核,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实现了“四个空前”。

一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底子空前精准。年内,通过脱贫攻坚突出问题集中整改和系统动态管理工作,全县建档立卡系统基本解决了多年悬而不绝的拼户、拆分户、假户、户籍人口不正确、贫困人口不精准、漏评、错评、错退等“八大”突出问题,建档立卡系统问题数据从上年的约10万条减少到目前的不足100条,在系统管理上无论是自己同自己比、还是同兄弟县市比,都打了翻身仗。二是扶贫基础工作台账空前完善。全县贫困人口识别、帮扶、退出等标准程序和档案管理全面上台阶,全面告别了基层扶贫工作无资料可查、无依据可评判、无档案接受历史检验的被动局面,全面终结了县级扶贫档案资料缺失、不全面、不完整的被动局面。下半年,在全县全面推进了扶贫档案资料模板化、阵地建设样板化和工作机制制度化“三化”工作,贫困村“两站一室一点”(村级扶贫工作站、金融扶贫服务站、结对帮扶工作室、中国社会扶贫网村级信息采集点)和非贫困村“一站一室一点”(除村级金融扶贫服务站)建设情况良好。三是政策措施和资金项目空前落地。遵循湖南省“1+10+17”脱贫攻坚政策支撑体系,全面加强财政涉贫资金整合平台建设,整合调动安全饮水、产业扶贫、易地搬迁、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兜底保障、农村道路、电商扶贫、生态保护等政策和资金项目资源参与脱贫攻坚,强化了脱贫攻坚制度保障,脱贫攻坚再也不是扶贫部门单打独斗。四是群众对扶贫工作空前认可。岁末年初,从市级和省级分别对我县的脱贫考核验收评估来看,全县群众对扶贫工作的认可度提升至98%以上,取得了异口同声的成效。

三、存在的问题

我县脱贫攻坚工作保持了良好的态势,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效,但要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效,持续加大后续帮扶力度,确保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一定差距。突出表现在:

一是扶贫工作经费缺口较大。作为贫困县,尽管我县财政十分困难,近年来仍坚持“扶贫优先”原则,千方百计统筹财政资金,想方设法加大投入,激发贫困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仅2017年,我县按照湘政办发[2016]53号文件精神,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4.21亿元,县财政预算安排扶贫资金在4400万元以上,全部用于脱贫攻坚,达到了“应整尽整、应投尽投”。然而绝大部分贫困人口分布于非贫困村,要巩固脱贫成效,统筹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均衡发展,加大产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资金需求量更大,预估2018年所需资金在6亿元以上,全县尚有1.8亿元扶贫资金缺口。

二是部分扶贫政策有待完善。比如,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政策,基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面临贫困家庭人口在外就医、就学取证核实等种种难题,能否统一明确就学补贴是以学籍地解决还是户籍地解决,以免出现漏补或重复补情况。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规定已落实易地扶贫搬迁的搬迁户必须是当年脱贫贫困户,但解决了住房问题,不一定就解决了收入等其他问题,不一定能当年脱贫。

三是扶贫工作专职人员人心不稳。2017年是我县脱贫摘帽的决胜之年,全县上下齐心协力、砥砺奋进,尤其扶贫一线工作人员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经常日夜奋战、加班加点,为脱贫攻坚付出了辛勤汗水。但为保证扶贫工作的连贯性和队伍的稳定性,鉴于当前风清气正的政治大局和廉政纪律规定,基层扶贫工作人员无任何政治和经济待遇,战斗力大打折扣。

三、几点建议

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的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第一年,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年,是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年。根据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要巩固脱贫成果,提高脱贫质量,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议省政府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支持:

一是增加基层扶贫工作经费投入。省级财政按照贫困人口规模,增加安排贫困县扶贫工作经费,突出加大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投入比例。二是加强基层扶贫工作业务指导。加强对县市区基层扶贫部门和涉贫部门系统数据管理、资金项目监管等各项工作的业务指导。三是补充完善部分行业扶贫政策。对健康扶贫和教育扶贫,进一步明确在外就医、在外就学贫困人口享受政策的问题。对易地扶贫搬迁,进一步结合实际调整搬迁户必须为已脱贫贫困户的政策限制。四是切实减轻基层扶贫工作负担。对12317扶贫信访举报问题,查实后确属基层工作不到位的予以扣分,对其他情况要另当别论;对个别恶意缠访闹访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建立“黑名单”制度,维护基层扶贫工作规则;对个别扶贫信访稳定问题,落实信访、网信等部门的联动责任。对扶贫信息报送数量,根据实情适当予以核减,减少基层工作强度,减轻基层工作负担。五是全力保障基层扶贫人员待遇。出台文件明确基层扶贫工作人员相关补助待遇,协调解决基层县市区扶贫办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编制,切实稳定基层扶贫工作队伍。

调查报告范文(四)

市统计局第十六批下派帮扶工作组,自

2011年4月1日入驻广饶县开发区前初村,随即按照下派工作队的要求开展了“民情百分百”调查活动,进行了近两个月的彻底摸查,尤其在5月6日之后,前初村换届选举完成、新一届村委会产生,工作组迅速与其建立工作周例会制度,多次组织全体村委会委员工作会议、党支部会议、群众代表座谈会等,对前初村基本情况、民情民意进行了深入具体的了解掌握,为进一步制定下派帮扶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基本情况

(一)基本经济资源及经济发展情况

前初村的基本经济资源主要有1100亩耕地,由于本地土质水质情况较好,开发利用活动也比较合理,所以全部耕地均被划归基本农田,周边及腹地分布有耕地附属的防护林带和灌溉系统;村庄之内的非住宅土地比例比较小,而且已经几乎全部用于开发较早的养殖业;从区位角度说,本村处于胜利油田采油三矿和四矿生产生活区近邻,北侧是广饶县纳税大户正和集团,南部是广饶县经济开发区,第二产业成片覆盖;石(村)大(营)路平行于一干渠紧靠村庄南缘,向西可至博兴,向东直达东青高速公路。

(二)基础设施情况

前初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展较早,全村内外街巷均进行了较高标准的硬化和绿化。但正是由于规划较早,所以一方面存在某些规划模式不够合理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存在某些设施老化的问题。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是:

1、除去村庄入口的一条主街之外,村内三纵八横十余条街道普遍偏窄,各街口排水管道多年为各种车辆碾压破损较为严重,路边排污管道垮塌堵塞近1/2,绿化带杂草滋生蔓延,需要彻底处理;

2、本村尚无夜间照明系统,村民反映需要在主要街道安装路灯;

3、本村饮用水供应虽然早已经实现自供自给,饮用水源为地下180米处地下水,泵房年久失修,屋顶已经塌陷,供水的罐体为1983年购置,老化严重,并开始漏水,部分供水管线由于材质不达标且当时埋于地下较浅,受到挤压或风化,导致管道老化,不能承受24小时供水系统的正常压力。

4、农田灌溉取水井由于地下水位逐步下降,最近出现井口周边陪土塌方下陷的情况;

5、本村多年没有垃圾处理手段,村西北角的自然水湾被垃圾填塞,主要街道杂草丛生,存在村民乱放杂物的场所,村容、村貌脏乱问题污染问题都急需处理。

(三)村民经济收入情况

前初村2010年人均纯收入12000余元,其中,从事第一产业收入3500元,外出务工收入8300元,其他财产性收入200余元,村集体收入基本没有。该村是典型的村民较富集体较穷的空壳村。

(四)产业结构情况

前初村现有耕地1100亩,全部为基本农田,其中200亩属于村集体所有,于2005年对外承包,承包费为270元/亩,由于当时村里修路急需资金,村集体和各承包户签订了一承包10年的合同,一次性收足了10年的承包费用,出现了涸泽而渔的现象,导致集体经济没有了来源。耕地中均匀分布灌溉水井25眼,灌排系统完善,有效灌溉率达到100%,完全可以实现旱能浇涝能排。农业技术更新较快,有省级高科技示范田200亩,全部农田均为亩产超过1吨的高产田。同时前初村有较为悠久的养殖业传统,村内成立了生猪养殖协会,现有养猪、养鸡专业户共30户。本村具有一定地理区位优势,村民中的个体经营大户带头发展物流运输餐饮等服务业,先后建成3家物流运输公司、1家加油站、12家餐饮业经营店。

(五)村级财务情况

前初村较早建立了村民民主理财小组,但是村级财务收入一直不高,收入来源主要是以前县级各个部门的帮扶,没有太多财务运作活动,可以说既无大入也无大出,村里的公益事业无法得到有效的资金支持,导致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呈现老化而无力修缮,出现了虽然起步较早,但是发展缓慢,甚至有些地方出现倒退现象。

(六)村民基本情况

前初村现有110户,407人,平均年龄42.5岁,传统农业生产和养殖业劳动力占用较少,年轻劳动力大多就近到广饶县开发区内的工业企业务工,另有少数人经商办企业。

(七)村两委及党员情况

前初村现任村委会委员三人,其中党员一人。全村党员一共18名,其中女党员1名,20岁至50岁党员10名;党员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0名,致富带头人6名;另有入党积极分子2名。村委会主任范宝周,54周岁,任前创办个人企业一家,经营多年;为人热情干练,对村集体有高度的责任感。村委会委员兼文书范文孝,50岁,党员,大专文化,在村委会已经历任三届,深得村民信任。

(八)精神文明建设情况

前初村民风淳朴,精神文明建设情况良好。本村拥有25人的业余文艺宣传队一支,建有图书阅览室一处,内有图书2000余册,老年人健身场所一处,健身器材8套。

二、发展优势、劣势分析

基于前初村的各方面基本情况来看,其发展优势与劣势都不是很突出。从产业升级化发展思路来看,本村土地利用几乎已成定局,一方面基本农田的地位不可动摇,另方面村内住宅规划紧凑,没有土地置换的余地,没有发展第二产业的空间;而本村既有的养殖业,无论从市场复杂多变的情况来说,还是从经营户自身技术能力、经营意识情况来说,目前仍然不具备进一步整合集约化的条件。目前可见的发展方向局限于第一产业富余劳动力输出,这是前初村目前的基本状况,也恰是本村村民比较富裕而村集体比较穷的根本原因。

三、对策思路及工作计划

(一)对策思路

鉴于上述调研结果,本工作组认为针对前初村的帮扶工作思路应当以避短为先,力图扬长。同时要着重培养干部。

避短为先,就是务必认清前初村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发展的劣势,不要停留在对周边村庄的羡慕上,避免在可能性极小甚至没有可能性的方向上浪费精力;力图扬长,就是承袭本村的养殖业传统,深入探索养殖技术和经营策略,从生产效益和经营模式两个控制层面上将本村养殖业推向更高级的发展轨道,让养殖业从内容上也就是养殖品种上、从形式上也就是资金运作上都实现多样化,这样才能够使本村的养殖业灵活而稳健地发展壮大。

从根本上说,我们的下派帮扶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小单元,我们开展帮扶工作当然必不可少要给予帮扶村一定的资金投入,但是任何实体都不是仅仅依靠外力帮扶就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的帮扶还在于对其自主自立能力的培育。

所以,我们的帮扶工作仍然要以培养干部为核心,把上级党组织的关怀以强大的思想力量的形式转达于基层,让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基层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具体说,就是要以我们统计局下派帮扶干部的全心努力之中,在前初村发扬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精神,建设和谐村集体,让致富带头人能够直接带人致富。

(二)帮扶工作计划

1、搞好班子建设。前初村委班子是刚刚选举产生的新班子,只有一人是原村委成员,新一届村主任和一名女性村委委员是从未有过村委工作经历的人员,村务工作方方面面了解掌握不多,尤其需要尽快适应新岗位。为此,下派帮扶工作组决定首先在村委层面实施帮扶工作,将工作组三名成员与村委成员三名成员进行一对一结对子,一个工作组成员包抓一个村委成员,帮助其学习党和政府有关农业农村的相关政策。

2、进一步规范制度建设,创建五好党支部。规范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会议制度、学习制度及有关监督机制,建立健全了村级财务制度和村务公开制度。开展五好党支部创建活动,村级管理基本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公开化。

3、在村两委的协助下,进一步广泛开展调研,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实施“帮扶工作亮民心”工程,对村里路灯进行改造安装。二是实施“帮扶工作润心田”工程。村里自来供水设施已经年久失修,这项投资大约15万左右。三是进一步抓好生猪合作社建设,完善制度,发挥其带头作用。四是一是重点培育1-2个生态猪养殖示范户,辐射带动本村养殖户和邻村养殖户进行生态猪、放心猪的生产。五是积极开展区域帮扶。参照德州市统计局的办法,帮助乡镇街道,建立社区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建立涵盖社区“基本情况、人口与计生、合作组织、党务与组织、民政与社会救助、集体财产、住房与出租、人员分类、企业管理”等全方位的指标体系,实现区域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以长期以来困扰党委政府在发展与服务方面基层“底子不清、资料不全、信息不新、情况不明”四大难题,为党委领导、政府决策、部门服务、公众参与搭建了便捷有效地服务平台,从而实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委领导,政府决策,部门管理,公众参与”的施政格局,对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驾驭市场经济和加强执政能力,从而辐射和带动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六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创建前出村锣鼓队、秧歌队,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开展好媳妇、好婆婆、五好文明户的评选,进一步提高全村精神文明建设。

调查报告范文(五)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党的十七大报告,把重视和解决民生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这对于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弱势群体来说,宛如一股巨大的暖流,温暖了我们的心。解决民生问题,更加关注弱势群体,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作为从事青年工作的一级组织,我们深深体会到,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其心智发育不成熟,不具备完全自立能力,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和干扰。特别是其中的一部分青少年由于经济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承受力的脆弱性等原因而处于弱势状态。青少年弱势群体的存在,不仅影响到青少年自身的成长与进步,而且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做好对青少年弱势群体的教育、服务和管理,对于优化社会管理,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和谐社区、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街道流动人口多,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频发,弱势青少年群体复杂,是全区各类弱势青少年群体的综合反映。为了进一步做好对弱势青少年群体的帮扶帮教,我们以街道为试点,决定在全区实施“帮扶帮教弱势青少年群体、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计划”。由点及面,全面铺开。自3月17日开始,我们利用一周左右的时间,对街道书院、前十、后十12个社区和小官路、前钦宿2个村居进行了走访,我们制定了详实的调研方案,在调研过程中,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和座谈的方式。通过走访社区、村居,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加强关心、关注弱势青少年群体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调研,街道14个社区(村居)的弱势青少年群体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单亲家庭青少年,约有11人;二是贫困家庭青少年,约有18人;三是父母服刊的青少年,约有2人;四是残疾青少年,约有8人;五是网瘾青少年,约有4人;六是触犯法律的青少年,约有2人;七是留守儿童约有3人。

通过抽样调查、分析,我们认为青少年弱势群体最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需求:

一是需要“帮扶”的。因家庭经济困难造成辍学、因身体残疾造成学习不便的。我们应充分发挥自身职能,积极研究协调解决其学习生活上的难题。弱势青少年群体其合法权益往往不能够得到保障,为他们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保护和服务,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二是需要“帮教”的。处于弱势的青少年往往在思想、心理等方面处于弱势,这对于完美人格的塑造,价值理念的形成,道德规范的养成等方面造成很大的影响,需要我们运用各种社会资源对其进行教育,解决其思想问题。部分青少年因为缺乏技能而无法通过诚实劳动改善自己的生活,我们应树立服务理念,为青少年提供培训机会,教授他们从业技能,创造就业条件,解决其后顾之忧。

无论是从青少年自身发展着眼,还是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考虑,都需要给青少年弱势群体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社会支持。切实保障青少年弱势群体的身心健康权、受教育权、劳动权、发展权和其他方面的基本权利。结合城区共青团工作的特点,针对弱势青少年特殊情况,我们着力从四个方面加大对弱势青少年群体的“帮扶帮教”力度,为建设和谐贡献力量。

1.打造四位一体的工作格局,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立足于教育、保护和预防,建立“社区、学校、家庭、学生”四位一体的教育工作格局。以社区为依托,充分发挥社区青少年法律学校和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站点等阵地的作用,举办多种培训讲座,开展丰富多彩的“帮教”活动。以学生为主体,配合当前素质教育的实施,落实青少年寒暑假向社区报到制度,充分发挥社区五老队伍的作用,开展“街道社区寒暑假学生辅导、书画比赛”等活动。以学校为主阵地,不断深化和完善中小学校法制课教育,做到“课时、教材、教师、教案”四落实。同时,与教育、妇联等部门联合,加大家长学校建设,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水平和监护能力。

2.发挥青年中心的作用,为社区青少年提供有效服务。

青年中心是促进各类青年群体和谐相处的平台,加强青年中心建设有利于不同职业、不同领域、不同利益需求的青年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他们在共同的活动中相互理解、相互帮助。我们将依托青年中心,一方面发挥其社会扶助功能。多渠道吸纳社会捐助,扶贫济困。另一方面发挥其服务功能。根据青少年需求,突出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维权服务三大功能,开发项目,为青少年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3.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增强青少年社会工作力量。

我们将加大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使更多的志愿者投身到弱势青少年帮扶中来。一方面要充实志愿者队伍。另一方面加强管理,形成良好的志愿者工作运行机制。把贴近社情民生,帮扶弱势群体,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作为社区志愿服务的根本任务,实现社区志愿服务的日常化、小型化、平民化运行。同时注重项目建设,整合社会资源,形成供给有效的志愿服务项目。

4.不断完善帮扶机制,夯实服务弱势青少年的扶助基础。

第9篇

2016年以来,桂林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主动担当,充分发挥扶贫开发公共服务专责小组的牵头职能作用,按照“8331”工作思路,联合扶贫、工会、妇联等8部门深入推进“技能扶贫大行动”,不断整合培训资源、创新扶贫模式,完善技能扶贫机制,打好精准脱贫“组合拳”,全年累计培训3.2万人次,带动1.67万户贫困家庭实现精准脱贫。

八方联手整合资源优势,突出合作放大叠加效应

为彻底改变以前各部门技能培训“各唱各的调、目标任务不知道”“学了的用不上、要用的没处学”等弊端。桂林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积极协调扶贫、工会、妇联等8部门履职尽责、联合发力,以各部门的扶贫专项行动为载体,整合各自优势,形成了一个“政策、法律、投入、师资、资源”五到位且部门广泛参与的新型技能培训机制,尤其将贫困户技能培训真正纳入“有领导、有机构、有场地、有内容、有特色、出实效”的正常运行机制中,全面整体推进精准技能扶贫。

“我们多渠道对贫困家庭的就业失业状况、技能水平、求职创业意愿和培训需求进行‘精准摸底’,对有条件的贫困户确保‘应训尽训’实现技能培训全覆盖。”桂林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桂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李安平说。

妇联参与“产业到家、牵手妈妈”巾帼脱贫行动,帮助农村留守妇女实现脱贫;团市委参与“农村青年电商培育工程”,帮助农村青年创业带动就业;总工会参与“送培创工程”,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再就业……

多部门联合精准发力,破解扶贫攻坚难题,还依托各技工院校创建5个“农民工培训实训基地”,全年技能培训3698人;并利用“漓江家政”“阳朔导游”“荔浦衣架加工”等知名劳务品牌,打造桂林农民工培训就业的“金字招牌”,全年培训2200人次,就业率达87%。

“三级联动”聚力谋发展, 融情汇智齐心谱新篇

桂林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创新推出“三级联动”机制,即市本级强化组织、县区落实推进、乡镇发动配合为基础,发挥各级优势,推进培训,实现转移就业脱贫致富。2016年全市7所技工院校完成1672名建档立卡“两后生”调查摸底,招收建档立卡贫困户“两后生”学员655人。

桂林市、县两级整合优质培训资源,广泛开展“师资队伍、仪器设备、考核鉴定、就业岗位”四下乡活动,群众好评如潮。

“存粮千斗,不如一技在手。今天能在家门口学到技术,我们太高兴了,有技术日子就有奔头……”全州县庙头镇上东岭村村民唐海华兴奋地说着。

“我们把‘技能培训流动教室’搬到贫困户家门口,就是为了方便群众,实现培训、转移就业无缝对接。”桂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朱桂平说。

据悉,2016年全市进村入户开展技能扶贫培训32期,培训建档立卡贫困户学员1292名,培训后实现就业965名。

实施“三位一体”帮扶体系,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构建公共就业渠道、就业创业平台、创业资金扶持“三位一体”扶贫帮扶体系,充分发挥农民工创业园和驻惠州、珠海劳务站桥梁作用,让劳务输出逐渐成为贫困群众的脱贫“利器”,先后向各知名企业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5542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512万元,扶持1632户贫困户创业。

“我们出台新政策助力农民工担保贷款创业,不断推进‘政策+银行+公司+农民工’的新模式,让贫困户脱贫致富梦想成真。”桂林市就业局局长曾运强说。

2016年11月,桂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首次代表广西举办全国性高校毕业生招聘现场会,吸引来自全国20个省、直辖市298家用人单位,向6399名求职者提供5102个就业岗位,全年举办各类大中专毕业生双选会29场,提供岗位2.7万多个。

“双核驱动”驶入快车道,协调发展形成新格局

为使贫困高校毕业生脱贫,桂林市还大力实施“心理脱贫”和“充分就业脱贫”新思路,采取“百十一”方式(即1名党员,联系10家有毕业生岗位的用人单位,帮扶百名贫困户毕业生实现就业),发动广大党员创先争优,助推612名贫困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脱贫。

第10篇

县人民政府县长李双会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6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县政府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决策部署,按照“六新临县建设”要求,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一个目标”,实施“五大战略”,建设“五大基地”,较好完成了全年主要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一年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好于预期,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1.72亿元,同比增长9.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026亿元,同比增长15.9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58亿元,同比增长1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96亿元,同比增长7.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69元,同比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46元,同比增长6.9%。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居全市靠前位置。全县经济扭转下滑局面,呈现出企稳回升、逐步向好态势。

一年来,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夺取脱贫攻坚首战首胜。制定“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全面实施“三个一”扶贫计划和十项重点工作,建立完善精准帮扶工作制度,全年实现86个贫困村退出、30018贫困人口脱贫。“三个一”扶贫计划创新开展。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投入1600万元实施了红枣、核桃经济林提质增效7万亩。采取农光互补、牧光互补等模式,实施光伏电站16.1兆瓦,朝阳农牧、南圪垛等光伏电站在全市率先并网发电。依托白文职业技校,开展订单式护工护理培训,累计培训1869人、就业820人。易地移民搬迁扎实推进,争取到国开行扶贫搬迁贷款5040万元,落实安置任务1698户5200人。农业产业扶贫成效明显,投入1000万元推进舍饲养羊基地县建设,投入1800万元实施了绿色马铃薯2万亩、食用菌500万棒、绿色杂粮1万亩、中药材1万亩。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模式,拓宽了贫困群众增收脱贫渠道。创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组建造林合作社165个。实施金融富民工程,加大财政贴息力度,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2200余万元。争取到山西保险业精准扶贫示范县、商务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面落实教育扶贫6项政策、民政扶贫10项政策,全年发放各类民政救助资金1.5亿元,惠及困难群众10.54万人。把贫困人口纳入大病医疗补充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给予贫困人口合作医疗保费补贴,实行乡镇中医馆对贫困人口“零付费”医疗服务,健康扶贫取得实效。建立精准扶贫脱贫工作新机制,县乡村分别成立了脱贫攻坚指挥部、脱贫工作站、脱贫工作室,实行“一册一平台”、挂图作战和痕迹管理。开展“干部帮扶千人进万户”活动,做到了机关单位、干部全参与,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出台《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实施方案》及《管理办法》,整合1.24亿财政扶贫资金发展精准脱贫产业,配套完善了脱贫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千方百计稳定经济增长。大项目建设持续发力,全年确定重点项目99个,总投资715亿元,完成投资68亿元,重点工程“六位一体”排名全市第二。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8万亩,粮食总产量1.35亿公斤。实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13”工程,企业销售收入达到2.68亿元,风味小吃销售收入6680万元。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开展了碛口旅游环境整治提质专项行动,实施了李家山生态农庄、寨则山休闲度假村等旅游龙头项目,建成了民俗博物馆、古兵器博物馆、地质博物馆,对中央后委、中共中央西北局、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旧址进行了修缮。成功举办中国·碛口首届“枣儿红了”红枣旅游文化节和央视《美丽中国唱起来》吕梁专场,碛口古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持续增进人民群众福祉。提高了医保、低保标准和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大病保险城乡全覆盖。落实双创政策,城镇新增就业3100人,创业就业500人。新建、改扩建幼儿园6所。举办了全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成功创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省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先进县。新建县人民医院投入使用。新建20所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7所老年人活动中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400户,建成保障性住房130套。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完成造林绿化7.21万亩。实施6乡镇1449户采煤沉陷区治理项目。加强大气和水污染治理。深入推进乡村清洁工程,开展了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活动。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完成7处应急供水工程、7条县乡道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农机花园等3个小区实现燃气集中供热。法治临县、平安临县建设扎实推进,秩序逐步规范,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好转,依法治县成效显著,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61件、政协委员提案90件。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认真贯彻《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持续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加大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力度,政风行风不断改进,政府自身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时,积极发展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事业,人武、宗教、地震、气象、档案、史志、治超等工作都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一年来,我们在压力下砥砺前行、在困难中奋力开拓,全县脱贫攻坚开局良好,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民生事业逐步完善,一些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成绩来之不易,奋斗蕴含艰辛,这是县委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大力支持、依法监督的结果,是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付出辛勤劳动的全县干部群众,向尽心履职的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所有关心、支持临县发展的各位老干部、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直面问题。脱贫攻坚任重道远,贫困人口多、面积大、程度深,脱贫摘帽奔小康的任务十分艰巨;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一产不稳,二产不优,三产不强,特别是新型产业、转型产业比重不大,亟需转型升级;财政收支不平衡,收入增长乏力,刚性支出增加,保基本、保运转、保民生难度持续加大;城镇化水平较低,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统筹城乡发展任务繁重;民生事业发展滞后,教育、医疗欠账较多,保障改善民生任务重、压力大;发展环境仍需优化,一些干部不愿为、不敢为、不会为,少数部门和单位服务意识不强、行政效率不高、工作落实不力。对此,我们一定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责任意识,以担当进取的作风、革故鼎新的勇气,奋力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二、2017年工作安排

2017年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筹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贯彻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重大思路和要求、市委“六个坚持”“六新目标”总体部署,按照县委“六新临县建设”要求,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一个目标”,实施“五大战略”,建设“五大基地”,全力促进经济稳步向好、民生不断改善和社会和谐稳定,加快实现资源大县向经济大县转变,人口大县向人力资源优势大县转变,贫困大县向文明开放大县转变,为决胜全面小康、塑造美好形象奠定坚实的基础,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胜利召开。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和7%以上。89个贫困村退出,3.5万贫困人口脱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环境治理、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完成市定任务。

确立围绕“一个目标”、实施“五大战略”、建设“五大基地”的总体工作思路,设定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是按照市委“六个坚持”“六新目标”和县委“六新临县建设”总要求,在把握形势、分析县情、致力脱贫的基础上提出的。脱贫攻坚是目标,是统揽,是全县最大的政治任务;“五大战略”是引擎,是措施,是全县脱贫的具体路径;“五大基地”是平台,是支撑,是实现小康的有效载体。“一个目标”“五大战略”“五大基地”是落实“六新临县建设”的途径和举措,为全县决胜脱贫、实现小康提供巨大的动力源泉。我们要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抢抓发展机遇,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立足发展基础,走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子;凝聚发展动力,形成同心聚力、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努力使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围绕上述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精准方略引领,确保脱贫攻坚再战再胜。深入贯彻“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和省委骆惠宁书记“五个要”要求,全面落实全省脱贫攻坚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市委脱贫攻坚“春季行动”、县委“打好五大战役、抓好五个强化”总体部署,精准发力、强力推进,确保年内89个贫困村退出,3.5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全力推进“三个一”扶贫计划。以林地流转经营为突破口,积极推广“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实施红枣、核桃经济林提质增效28万亩(其中,红枣林20万亩、核桃林8万亩),红枣品种改良1万亩。深入推进光伏扶贫,全面完成2016年光伏电站建设,确保5月底前全部并网发电;启动实施30MW光伏电站项目,力争年内建成并网发电;制定收益分配办法,保障无劳动能力贫困户优先受益、村集体收益稳定增加。扎实做好护工护理培训,延伸扩展培训范围,全年培训2500人、就业1250人;开展系列宣传活动,打响“吕梁山护工”品牌。

坚决啃下易地扶贫搬迁“硬骨头”。按照易地扶贫搬迁“两年算总账”要求,全力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为实现易地扶贫搬迁“五年任务三年完”奠定基础。全面完成2016年搬迁任务,确保上半年5200人分房到户。加快实施2017年8400人搬迁,积极争取项目贷款,在城南、城北建设两个集中移民安置小区,在三交、刘家会、克虎、兔坂、林家坪等乡镇建设集中移民安置点。精准确定搬迁对象,合理布局搬迁点和人口规模,培育增收产业,开辟就业门路,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狠抓精准扶贫脱贫措施落地。全面开展脱贫攻坚“春季行动”,打好脱贫攻坚春季攻势,推动精准脱贫打基础、强能力、上水平。深化拓展干部帮扶,落实“两包三到”精准帮扶,发挥“三支队伍”骨干作用,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提高精准帮扶成效和群众满意度。深入推进精准脱贫挂图作战和痕迹管理,完善精准脱贫信息管理大数据平台功能,动态做好“脱贫一批、验收一批,脱贫一户、‘销号’一户”“减法”和“返贫一批、再扶一批”“加法”,确保精准方略在动态中贯彻好、落实好、执行好。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建立县乡村三级扶贫项目库,编制年度项目实施计划,制定资金统筹整合方案,加快扶贫项目到村到户进度,形成“多管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出口放水”的资金投入新格局。创新金融扶贫方式,推广“合作社承贷+贫困户使用”“公司担保+贫困户贷款+入股分红”等金融扶贫模式,增加扶贫小额贷款投放。加快保险业精准扶贫示范县建设,推进保险业全面参与精准扶贫。强化脱贫成效考核监督,严格贫困退出标准,提高脱贫质量,坚决防止数字脱贫、虚假脱贫。

各位代表!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关键期,时代赋予了我们重任,我们要义无反顾地扛起肩负的责任,立下愚公移山志,走好新的长征路,续力攻坚、再战再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确保小康路上不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落下一个贫困群众!

(二)坚持产业转型拉动,确保县域经济稳中有进。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产业为主体、项目为牵引,扩总量、调结构、促转型,努力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加快农业产业提档升级。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种养加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功能农业。建设肾形大豆示范基地1万亩、绿色马铃薯2万亩、绿色谷子1万亩,发展食用菌1000万棒、中药材1万亩、设施蔬菜1.8万亩,培育畜牧产业示范园区20个、标准化养殖加工园区50个、生物有机肥和饲草加工示范企业5户。加快推进红枣产业化发展,大力培育一批红枣加工销售企业,逐步建成山西最大的红枣生产加工销售基地。积极引进上海云月集团落户临县,建立红枣、核桃、小杂粮3个万亩原料基地,建设休闲食品生产加工物流基地。推进与王老吉集团合作事宜,加快推进枣源地等红枣加工企业红枣原浆、浓缩汁生产线项目,年内投产达效。扶持丰林现代、朝阳农牧、欧莱特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打造一批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业品牌,促进农业产业加快发展。探索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农民以土地入股、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社、专业大户、贫困户紧密合作,联户经营,“抱团”发展,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互利共赢。探索“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能参与”的产业扶贫模式,构建“一村一品、一户一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促进工业经济扩量提质。加快煤炭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全力争取政策支持,推进吕临能化1000万吨煤矿、京能吕临2×350MW低热值煤发电厂年内投产,开工建设美锦锦源600万吨、晋煤太钢600万吨矿井,加快中石油、中联、中澳、国新、国化等煤层气开发利用项目建设,逐步实现以煤为主向煤基多元化转型,形成煤电气一体化发展的新型产业格局,建设晋西最大的煤电气新型能源基地。落实工业提质增效“20条”政策措施,多方争取资金,通过信用增进、再担保等方式,帮助企业降杠杆、防风险,稳定全县经济基本面,促进县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推动服务业提速发展。突出抓好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三大业态发展,着力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推进碛口景区改革创新发展,加大景区乱修乱建整治力度,改善景区旅游环境质量,举办好第二届中国·碛口“枣儿红了”红枣旅游文化节,不断提升景区知名度和美誉度。抓好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加快中央后委、中共中央西北局、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等红色旧址修缮保护进程,做好红色旧址陈列布展工作,年内对外开放。挖掘古村落和民俗优势,推进南圪垛、青塘、李家山等乡村旅游发展。整合全县旅游资源,开展“游碛口古镇、品临县红枣”等旅游活动,开发黄河黄土风情游、红色文化游、乡村枣园采摘游等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培育具有黄河文化特色的碛口旅游基地,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县域经济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电商物流业,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为契机,全力建成县级运营服务中心、29个乡镇综合服务站、400个村级服务点,打造2个电子商务产业、创业集聚区,引进阿里巴巴、京东、乐村淘等全国知名电商企业,带动发展电子商务应用示范龙头企业10个。打通代购货物下乡进村和农产品外销通道,解决乡村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实施“互联网+精准扶贫”战略,探索电商扶贫新模式,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创业就业、增收致富。

提高项目服务管理水平。今年,初步安排重点项目100个,总投资72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95亿元。要坚持以项目带动促产业加快发展,不断强化项目服务管理。紧盯重点项目、关键工程,严格落实“五个一”项目包联制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突破项目建设中的难题和瓶颈,确保项目尽快建成达产达效。强化政银企对接,给予企业金融贷款、财政贴息等扶持,采用PPP模式引进民间资本参与公益项目、民生项目建设,破解企业发展、项目建设融资难题。优化项目建设环境,严厉打击强买强卖、强揽工程、违法阻挠工程建设等行为,着力营造健康有序的建设环境。完善项目调度、督查、考核制度,加强财政、审计评审监督,确保项目建设廉洁、高效。积极向上争取产业项目,精心储备一批好项目、大项目,争取一批骨干项目尽快落地开工,解决产业发展步伐缓慢、支撑不足问题,着力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三)坚持城镇建设带动,确保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着力提升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不断完善城乡功能。坚持把城镇化发展重点放在县城、放在重点镇,结合易地扶贫搬迁、采煤沉陷区和地质灾害治理等项目,引导人口、产业、资源向县城和重点镇集聚,着力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加大县城建设力度,实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多元投资建设安业、白文2个火车站站前广场,推进公安局业务技术用房和法院审判大楼项目建设。加快自来水节水改造工程、城区燃气集中供热工程建设,县城引水工程年内投入使用。启动东山生态公园、湫水河治理二期南段及太佳高速连接线城区段项目,西纵高速连接线年内建成通车,开工建设城南、城北两个移民安置小区,铺开城南安业、城北东关等6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加快城中村改造开发步伐,改善城区居住环境,不断提升县城功能品位。结合产业发展布局、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加快推进重点镇、特色镇建设,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临县北、林家坪、白文、车赶等4个战略装车点项目建设,新国道太克线二期临县段工程年内建成通车。完成三曲线三交--李家沟、杨家坡--曲峪段、月安线后月镜--安家庄段、碛口旅游公路等续建工程64公里,年内投入使用。拓宽改造沿黄旅游公路丛罗峪--碛口--柳林界段40公里、南庙线南圪垛--庙焉段14公里,实施生命防护工程36.7公里、脱贫村公路通畅达标130公里,完成农村公路完善提质、窄路面拓宽改造任务。铺开城南110KV、东胜35KV变电站增容改造工程,实施农网中低压改造293公里,实现脱贫村通动力电。推进中部引黄县域小水网建设,完成43个自然村安全饮水工程和10座淤地坝改造。实施2552户农村危房改造、127户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和1954户采煤沉陷区治理搬迁工程。

提升城乡管理水平。持续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实现管理整治常态化。规范建设秩序,严厉打击未批先建、乱修乱建行为,城区不履行手续擅自开工的,相关部门要采取强制措施坚决制止。规范交通秩序,严厉打击无证驾驶、乱停乱放等违规违法行为,限制大型车辆进城,确保城区交通秩序井然有序。强化环境卫生整治,进一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争先创优活动,持续整治脏乱差,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强化房地产市场管理,有效化解房地产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完善小区物业管理办法,规范小区物业管理。

(四)坚持生态文明推动,确保增绿增收实现双赢。

加大造林绿化力度。抓住国家大力推动生态建设的政策机遇,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布局、科技营林,加快建设黄河中游生态绿色基地。年内完成营造林28.74万亩,其中新一轮退耕还林24.83万亩、城区生态建设绿化工程4500亩、生态脆弱区荒山造林1.96万亩、黄土高原综合治理造林9000亩、天保工程2000亩、两山工程区域特色经济林4000亩。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1万亩。

全面开展治污控污。持续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加大控煤、治污、管车、降尘力度,有效预防雾霾和重污染天气。实施县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加快碛口景区环保综合治理和高级中学污水处理厂建设,争取湫水河综合治理项目列入国家环保部项目库。深入开展环保督查,持续引深“铁腕治污”行动,依法严惩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努力营造天蓝水净的人居环境。

扎实推进生态脱贫。推进林业资产性收益试点县建设,实施林业扶贫“五个一批”工程,打好生态脱贫攻坚战。抓好造林专业合作社建设,最大限度地提升惠民政策的覆盖面。落实好公益林管护政策,将新造林地全部纳入森林资源管理范围,把护林员岗位提供给贫困劳力,让贫困人口在参与管护中就业脱贫。通过参与造林绿化、森林管护,让更多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获取更多的劳务收入,实现稳定增收脱贫。

各位代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坚持治理与发展、保护与建设并举,统筹治山治水,协调增绿增收,坚决打赢增绿和增收两场战役,将绿水青山变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五)坚持改革开放驱动,确保开放型经济迈出新步伐。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空间。

推动开发区建设发展。按照“整合、改制、扩区、调规”要求,科学编制开发区发展规划,争取3年内建成省级经济开发区。依托特色农业、红色资源、“三铁两高”交通优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和物流园区、红色文化和自然风景旅游园区“一区二园”开发区发展格局。推进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把县域经济与开发区发展统一起来,让开发区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落实综合配套改革措施。着力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落实好各项改革措施。加快推进国企国资改革,完成商贸大厦、农机厂、电石厂改制。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稳步实施供销合作社改革。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年内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资产(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收益有分红”等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新渠道。提高抓改革、抓落实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务求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全面落实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省33条、市28条等政策措施,制定重点企业帮扶方案,实行领导包联企业制度。强化政银企合作,加大金融服务创新力度,加快培育融资担保机构,积极推广“助保贷”等融资模式,有效化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推动民营资本参与投资红色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新型产业,引导民营企业实施股权制改革,实现转型发展。

实施高效精准招商引资。主动融入全省“东融南承西联北拓”战略,积极参与京津冀一体化、陕甘宁蒙晋沿黄地区经济圈,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等方面,实施精准招商和跟踪服务,加强与金融机构战略合作,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强化招商队伍建设,创新招商方式,实施专业招商、以商招商、网络招商,不拘形式引商引智,争取更多的项目落地。扎实开展优化投资环境专项活动,提升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促进项目落地投产。

(六)坚持民生改善促动,确保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提升。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完成省市下达的幼儿园建设任务。启动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工程,实施88所中小学校舍改扩建和设施设备配备达标升级,铺开城南小学、初中建设工作,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加快推进高中标准化建设,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民办教育、特殊教育。深入推进教育扶贫工作,落实好各项惠民政策。弘扬尊师重教风尚,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推进健康临县建设。争创全国健康扶贫示范县,建立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商业补充保险等多重医疗保障体系,实行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服务,积极创造条件,提高贫困人口住院报销比例。加快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以基层首诊为导向,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行医疗对口援助,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促进县乡医疗卫生一体化。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完成县中医院搬迁和脱贫村卫生室升级达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深入推进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安全。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实施“551”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加快建设碛口书画艺术采风基地、碛口美术馆、青塘民俗博物馆。做好伞头秧歌、道情戏、大唢呐等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挖掘文化资源,打造文化精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市场主体,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信息、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开展“传承好家风、争创文明户”活动,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

全面加强社会保障。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五大基本保险全覆盖。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并轨。实施残疾人康复服务行动。落实落细各项兜底政策,稳步推进城乡低保减量提标,逐步实现农村低保线和扶贫兜底线有效衔接。争创劳务输出“员工制”管理试点县,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育山西最大的劳务输出基地。

持续抓好安全生产。生命高于一切,安全重于泰山。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企业主责、失职追责”,落实“三个必须”,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做到安全责任、管理、投入、培训和应急救援“五到位”。加强安全生产队伍建设,强化安全监管执法保障。深入开展煤矿、非煤矿山、道路交通、地质灾害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大检查。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有效防范安全事故,努力实现全年“三个继续下降”目标,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建立工作多部门联合督查督办制度,加大积案化解力度,不断减少存量,努力遏制增量。依法处置无理缠访闹访和过程中的违法犯罪行为,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制度,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大平安临县创建力度,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应急处置救援工作。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健全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继续深化“打黑除恶”专项行动,严密防范和依法严惩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加强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支持老干部、工青妇工作,发展残疾人事业,抓好人武、审计、统计、人事、农机、气象、史志、档案、人防、民族宗教、治超等工作,推进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各位代表!为政之道,民生为本。我们一定要认真落实省、市为民办实事的工作要求,始终把群众冷暖放在心头,时刻把改善民生责任扛在肩上,切实把惠民利民实事落到实处,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面对新形势、适应新常态、贯彻新理念,政府系统要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执行《准则》《条例》,增强“四个意识”,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保持政治定力,忠实履行职责,以思想到位、行动对标带动政府职能转变,努力构建符合法治精神、充满生机活力、更加廉洁高效的人民满意政府。

建设法治政府。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稳定、推动发展。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办好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和政协提案。建立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法制化水平。加强政务公开,强化执法监督,着力营造公平、高效、有序的社会环境。

建设担当政府。健全激励和容错纠错制度,坚持“三个区分开来”,鼓励敢作为、勤作为、善作为,让作风正派、敢打硬仗、锐意进取的干部在改革和攻坚的战场上有更多的底气和自信。加强政府系统队伍建设,提升善谋良策、善于统筹、善抓落实、善于突破的能力,打造一支敢担当、有作为、作风硬的干部队伍。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撸起袖子加油干,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建设服务政府。牢固树立政府工作就是服务的理念,始终怀着强烈的忧民、爱民、为民、惠民之心,强化服务意识,创新管理模式,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电子政务和网上办事,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全面清理各种证明和手续,该取消的取消、该合并的合并,最大程度方便群众和企业。做好“双随机一公开”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衔接工作,积极构建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的社会诚信建设大格局。

建设务实政府。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心竭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用活用好上级政策,以思想大解放实现工作能力大提升。全面落实“13710”及“3个24小时”工作制度,运用微信等现代工具,推动政府各项工作见人见事、见根见果,抓细抓小、抓紧抓实。弘扬“求真务实、崇尚实干”之风,推行“一线工作法”,深入一线调查研究、解剖麻雀、破解难题,靠实干凝聚力量、推动工作、塑造形象,以扎实的工作促进政府工作高效运转。

第11篇

一、村基本情况

我村是一个罗、麻二县交界,居住分散,条件落后的边远村和一般贫困村,全村总版图面积为6平方公里,山林面积2500 亩,耕地面积805亩,水田面积650亩。共有10个村民小组,18个自然垸落,393户,1488人,现有党员32人,支委3人,党小组2个,公益岗位6名,三留守儿童15人,三留守老人14人,三留守妇女10人。

全村主导产业是花生、板栗、油茶、中药材、光伏,我村集体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光伏、水库和山林出租,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稳定经营性收入达5万元以上的指标。

二、工作落实情况

1、贫困户基本情况。截止2018年底建档立卡全村共有贫困户112户310人(其中五保22户22人,低保37户89人,一般贫困户53户199人,因病致贫14户,因学致贫11户,因残致贫33户,易地搬迁20户25人。2014年脱贫2户8人,2015年脱贫9户30人,2016年脱贫26户98人,2017年脱贫7户29人,2018年脱贫74户,159人.2018年贫困人口存量1户3人。

2、驻村工作队情况。先后有2支工作队驻XXX村,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3月22日期间是由镇工商所帮扶,自2018年3月23日后由县扶贫指挥调整为镇食品药品监管所驻村开展帮扶工作,成员4人,第一书记:郭小村,队长:何卫星、队员:张略、何家武。驻村扶贫工作严格按照职责清单认真履职尽责,实行“五天四夜”驻村工作制度。

三、政策落实情况

1、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引导扶持有劳动能力,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大力发展中药村、板票、油菜、家畜家禽养殖产业。2016年一2017年来54户获得产业发展奖补资金137810元,2018年以刘银平等12户种植白前草21余亩。

2、易地搬迁脱贫一批。2016—2018年整合统筹使用扶贫资金,建成XXX村安置点二个,配套完善搬迁和后扶持措施,解决了全村20户25人的住房,生活问题,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3、 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生态补偿实现114户全覆盖,开发森林防火,森态林1920亩补助款23040元,村庄环境卫生维护、产业基地管护等公益性岗位6个帮助刘小仪等6户就地就近就业,人年均增收4000元以上。

4、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宣传落实各类教育助学政策,确保贫困家庭孩子教育助学覆盖到幼儿园至大学各个阶段。(刘向阳等12户子女享受到雨露计划助学金18000元,刘林志等17户19人享受校车补助20000元,刘启胜等46户48人享受小学、中学、高中生生活补助金31200元)。

5、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以刘袖珍等52户74人低保对象年人均补差标准提高到4030元,刘海明等23户23人五保对象年人均供养标准提高到8050元,领取社会保障兜底资金共计92690元/年。

6、健康扶贫政策。宣传深入人心。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五位一体等健康扶贫政策,全村114户贫困户领取医疗救助证,实现医疗救助全覆盖。为刘水波等142名贫困对象免缴纳医保金25560元/年,为刘海明等97人购买补充医疗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支付1940元/年,刘华等21人报销住院医药费共计90000元。

7、金融扶贫。全村共有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了无担保、免抵押、全贴息的小额扶贫信用贷款,贷款资金达6万元。

8、光伏扶贫。2017年3月份建成150千瓦电站一座并接网发电,全村有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了光伏扶贫政策。2017年户平均增收近1500元,村集体收入仅此一项每年可增收6万元以上,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稳定经营性收入达5万元以上的指标。

四、主要做法:

1、组织多次入户核查,完善贫困户档案基本信息工作,掌握贫困户家庭基本情况。

2、完善村级档案与户档案资料整理工作,做到三档合一。

3、多次入户走访,全面宣传精准扶贫政策。帮助制订脱贫计划。

4、多次组织召开村民小组会议,广泛宣传国家精准扶贫好政策,特别是产业扶贫政策大力宣传。开展真心实意谢党恩,自力更生奔小康,树立先进致富典型三人。大力地增强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至现在全村发展产业的贫困户33户,外出务工99人。种花生760亩、白钱草23亩、油茶50亩、鸡2500只、猪58头、牛63头、羊100只,还有蔬菜和中药材等种植。预计产业奖补资金6万元,增收8万元。三年共计获产业奖补资金24万元,共计增收35万元。教育医疗得到了全保障。基本消灭了困难户住土坯房。

5、按照要求,完成贫困户地理位置信息采集工作。

6、利用半个月时间完成大数据对比工作。

7、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帮助制订脱贫计划,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因户施策,填好帮扶手册。

8、组织和指导开展支部联支部活动,借助村党员大会和代表会,传达会议精神,宣传精准扶贫政策。

9、完成贫困户和爱心人士中国社会扶贫网注册工作。

10、广泛宣传党的惠民政策,慢性病政策、低保政策、医疗报销比例提高政策以及享受的公共服务政策,让群众全面了解和知觉国家的各项政策,提高群众对精准扶贫政策的认可度,减少怨言。

11、利用好精准扶贫政策,帮助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村公路扩宽,电改完善,饮水工程全履盖,桥梁改造,塘堰整修,通广播电视宽带等。

12、做好易地搬迁入住工作,确保贫困户住房安全。

五、取得主要成效

(1)坚持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便利优化群众生活发展环境。光纤、电、网络、广播垸垸响,安全饮水实现了全村覆盖,修复大塘5口,大堰1坐,安装变压器5台,整修小型水库1座,人行桥3座,修通10个小组15个垸落水泥路7.8公里,基本实现水泥路组组通,筹集资金帮助解决了全村10个小组安全饮用水问题,惠及全村群众。建成文化活动休闲广场1处1500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20盏,亮化、美化、绿化及美丽乡村建设。

(2)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提升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每年对全村品学兼优的中、高考贫困生实行奖励300一500元。自2016年来每季度举行一次真心实意谢党恩,自力更生奔小康宣讲会。每半年表彰批先进典型代表, 通过用刘善阳发展多种产业自主脱贪奔小康,刘守伍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等身边的榜样引领激励群众,每年终举办一场全村大型文艺宣传活动,组织送戏下乡、送医下乡等活动,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此外,村民群众自发成立一支舞蹈宣传队, 三句半,《我爱XXX》,2018年编演三句半《喜看XXX新变化》,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宣讲形式,为脱贫攻坚凝聚了正能量。

(3)坚持以发展产业为主导,夯实脱贫基础。投入50万元建光伏发电,150 千伏基地一座,每年为村集体增收5万余元,改变了以前空壳村的发展窘境,使村级公共管理服务支出和村干部待遇更有保障。2016 年建成中药材基地80余亩,2017年争取林业精准灭荒建成油茶林90亩,2018 年引导群众发展花生180亩,以黑凹生态林合作社为主新建油茶基地100亩。

总之,通过近四年多的共同努力奋斗,聚焦脱贫攻坚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工程已接近胜利,我们深信有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有广大扶贫工作者的倾心帮助,有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我们XXX村全面脱贫奔小康目标一定能完成,全民过上美好生活的伟大梦想也一定能实现。

XXX村村民委员会

第12篇

1 贵州省喀斯特石山特困地区扶贫金融工程的运作程序与案例分析

贵州省喀斯特石山区扶贫金融政策方面,创新金融服务进一步放宽。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特困山区扶贫金融工程规范化的运作程序是: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特困山区扶贫金融问题的诊断与分析——扶贫金融商品的开发——扶贫金融商品的定价——扶贫金融设计方案的交付使用。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特困山区扶贫金融工程从扶贫融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扶贫金融产品性能目标的确定,扶贫金融方案的优化设计,扶贫金融衍生产品的开发,扶贫金融产品的定价模型的选定,仿真的模拟实验,扶贫金融产品小批量的应用和反馈修正,直到扶贫金融的新型模式的推广应用,各个环节紧密有序。大型扶贫金融机构在扶贫金融工程师的努力下,面向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特困山区扶贫金融工程,运用数理分析、计算机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设计与应用扶贫金融数学模型,从而解决扶贫金融工程的相关问题,主要依靠扶贫金融产业界的技术工作者,设计各种扶贫金融商品在国内国际金融市场上交易,赚取超额套利利润,为大型扶贫金融机构设计出结构化的金融市场工具及其金融衍生产品进行扶贫融资风险管理,达到实现降低扶贫金融风险,提高扶贫金融效率的目的,提高了大型扶贫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大型银行金融工程师运用金融工程理论设计扶贫金融项目的实物期权投资策略和扶贫金融实物期权定价技术,为大银行金融扶贫贷款项目在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特困山区提供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服务。贵阳市扶贫金融项目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例如,贵州省赫章县核桃产业,建立扶贫融资体系,推动核桃产业发展投入多元化。银行信贷投放结构重点倾斜到核桃产业中,支持、帮助核桃加工企业和专业化合作社争取贴息贷款、小额信用贷款,推动金融资本、企业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核桃产业。例如,贵州省毕节市,地处乌蒙山腹地,是贵州喀斯特最为集中石漠化山区,是贵州省的矿产资源大区,具有煤、铁、锌、磷等矿产资源优势。贵州省毕节市的反季节高山蔬菜种植,贵州省威宁县海拉乡的党参种植,贵州省盘县北盘江花江段干热河谷种植花椒、砂仁、火龙果、枇杷等成功并实现了产业化。贵州省贞丰县和安龙县在海拔1200米的喀斯特山区种植金银花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收入及生态效益。例如,喀斯特地貌约占82.65%的贵州省荔波县,贵州省龙里县和贵州省毕节市在生态示范区建设中,通过旅游扶贫金融、自然保护区建设、景区保护建设、生态移民、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生态经济县的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果。

又例如,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山区的纳雍县10年累计完成“长防林”工程总面积73.7万亩,也应该发挥油桐、核桃、竹林经济林的生态经济效益。贵州省喀斯特石山区贵阳市“林带”开展森林休闲度假种植竹林的活动,是开展全社会综合扶贫金融工程的结果。例如,贵州省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可以每年展开一次竹林认养活动。开展贵州省贵阳市溶洞暗河冷水鱼扶贫养殖金融工程,例如,贵阳市乌当区渔洞峡水库的养殖贷款金融工程,提高了金融效益。因为贵州的喀斯特大泉眼的泉水流量大于10L/S的有5214个,总流量为538060L/S,大于50L/S的喀斯特大泉有1710个,常年有水,长度大于2KM的地下河,贵州省有1130条,总长度为6246KM,总偶测流量为489856.29L/S。由于喀斯特地下水温度较地表水低,低下合理的鱼类生产速度很慢,营养含量高于一般淡水鱼,肉质鲜美,深受贵阳市城市居民及其外地游客欢迎。地下河鱼类养殖特别在贵阳周边的城市郊区发展较快。贵阳市乌当区新添寨渔洞峡水库的冷水鱼养殖及农家乐较发达,与贵阳市市区去渔洞峡水库观光游客爱好吃地下河鱼类的休闲度假活动密切相关,依靠实物期权定价技术,预防了贵阳市冷水鱼养殖扶贫的金融风险。

2 贵州省喀斯特石山特困地区扶贫金融工程面临的矛盾局面

贵州省金融业2011年增加值达到297亿元,2012年贵州省金融业增加值达到358亿元,占同期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1%,2013年,贵州省金融业已经进入贵州省支柱产业区间的新时期。

2.1 贵州省喀斯特石山特困区扶贫金融工程日益突出的重要性与贵州石漠化山区生态恶化关注度提升并存

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山区是中国贫困问题最突出和森林生态最脆弱的区域。贵州省喀斯特石山区域地处川滇黔三省交界处的乌蒙山区是生态脆弱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山区是国家开发扶贫金融工程深化和中国森林生态建设试验区。现实的情况是,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特困山区大型工厂和大型企业未能引进几家,且基层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很难指望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特困山区能将保护森林生态的环保配套设施能同步建成。

2.2 贵州省喀斯特石山特困区产业扶贫金融工程基础薄弱与贵州承接主导产业扶贫金融工程的巨大潜力并存

扶贫资金不足一直是制约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特困山区乃至是制约中国扶贫开发最大的瓶颈,新阶段扶贫开发必须创新扶贫开发领域的融资机制,走出一条政银企合作的扶贫开发新路子。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特困山区把“扶贫资金”与“信贷资金”有机结合的“扶贫融资”新模式,将使财政性“输血式扶贫”扶贫资金真正发挥撬动和放大“造血式扶贫”银行信贷金融资金的“杠杆作用”,是一个实现扶贫资金效益最大化可行的新模式。

贵州省目前仍是中国农村贫困特困面最大、贫困特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连片特困省份,贵州省扶贫减贫事业是中国最繁重的贫困省份。产业扶贫金融项目是培育和壮大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山区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要重点投融资,产业扶贫金融项目实行竞争立项,审批要符合贵州省产业倾斜规划,例如,民族药材种植产业及其中成药生物制药产业、老干妈食品配套产业、煤炭、铝和磷矿等绿色化工产业,等等;扶贫对象能力培训的扶贫金融项目是为了提高扶贫对象就业和生产能力,对其家庭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参加实用技术培训给予补助的资金;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帮助扶贫对象缓解生产性资金短缺困难,支持贵州省喀斯特贫困山区建立村级发展互助资金,对扶贫贷款实行贴息等,可以充分运用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实验,金融设计方案优选竞赛和银行信贷风险仿真实验等金融工程理论与方法。

2.3 贵州省喀斯特石山特困区扶贫信用管理的金融工程实施环境较差与贵州城乡信贷环境不断改善的局面并存

贵州省农村信用社力争创建100个信用乡(镇)、2个农村金融信用县、50个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心,不遗余力地在贵州省喀斯特石山区开展信用管理能力提升活动是为了贵州省农村信用社采用金融工程技术开发新产品,发展风险管理技术和工具,规避信贷风险,实现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特困山区扶贫金融科学的工程化。2012年末,贵州银行业金融质量提高,2012年贵州省金融成为第三大税源产业。

2.4 贵州省喀斯特石山特困区县域农村扶贫金融环境落后与深化贵州农村综合扶贫金融工程的难得机遇并存

2012年,贵州省银行等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首次突破1万亿540亿元,增速位列中国第3;贷款余额增速位列中国第6名。2013年上半年,贵州省银行存款增速首次跃居中国第1。2012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3.9%,增速位列中国第4。贷款同比增长21.1%,增速连续6个月稳居中国第5。贵州省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9.44%,增速位列中国第4。现在的贵州直接融资发展迅速,融资结构持续优化。贵州省喀斯特石山特困区深化综合性扶贫金融工程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贵州省农村妇女小额信贷将为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特困山区扶贫减贫做出可靠贡献,这都是依靠金融工程开发出来的金融产品。

3 贵州省喀斯特石山区深化扶贫金融工程的工作思路和措施

为了保持和改善贵州省喀斯特区域的森林和植被生态,贵州省各地喀斯特岩溶石漠化特困山区的金融模式各有特色。例如,贵州省喀斯特山区的湄潭县、凤冈县的茶海等,采用茶叶茶叶金融模式,金银花经济作物金融模式,种草养畜生态畜牧业金融模式,核桃漆树经果林种植金融模式,退耕还林(草)金融模式,森林绿化与农林牧业综合金融模式。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山区采用金融扶贫工程和金融扶贫政策推进该区域化学化工产业、大农业产业和大服务产业绿色化、低碳化和生态化发展,可以利用数理金融工程等金融工程理论进行扶贫金融风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3.1 金融支持贵州省喀斯特石山特困地区支柱产业发展

大型金融机构的金融工程师运用金融工程理论立足产业扶贫,开发农村产业链条扶贫金融,采用数理金融学全面调研和确定贵州省各县市区辖内支柱产业,以纳税排名前10位企业为重点,逐户认真进行筛选,科学计算和预测龙头产业和支柱项目的现金流,针对龙头产业产业链,实施支柱产业名单制管理和金融方案营销,运用扶贫金融工程理论实现对相关产业链的综合金融服务,金融支持贵州喀斯特特困山区支柱产业加快发展。

3.2 金融支持贵州省喀斯特石山特困地区吸纳产业转移和支柱重点项目

贵州省的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主要有绿色民族医药生物制药产业、绿色化工产和旅游业,采用金融工程师是建议,金融支持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特困山区的金融扶贫减贫工程,推进减贫扶贫金融发展战略和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特困山区银行县域支行的金融产业良性运行。以开发优势行业重点客户、总分行级核心客户在贫困地区设立的分(子)公司和在区域内落地的优质项目为重点,优先金融支持投资主体明确、资本金来源有保障、商业化运作的大型优质支柱产业项目,对于立县强县大项目产业客户大型金融机构的金融工程师要在产业客户期货融资商品、产业客户外汇融资商品和产业客户证券融资商品开发领域多多设计出创新品种,以创新金融商品和新型金融模式寻求国内国际金融市场的超额利润,促进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特困山区扶贫减贫金融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3.3 金融支持贵州省喀斯特石山特困地区采用城镇化生态移民的生态项目

贵州省喀斯特石山区生态移民城镇化要搞好生态森林融资,产业金融支撑项目、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项目、新型社区建设融资项目、土地整理与土地开发融资项目、绿化工程金融项目、进城居民生产经营和消费升级改造项目的金融支持,要保证珠江源水源和长江上游支流乌江水源地的青山绿色。特别是紧盯具有城镇化建设职能的大型央企、地方国企、大型民营企业等优质投资主体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保证森林覆盖率、生态植被,预防水源污染、河流污染、土壤污染、水土流失和空气污染。

3.4 扶贫减贫金融工程为贵州省喀斯特石山特困地区植树造林促进绿色农业和绿色森林业

贵州省喀斯特山区特困地区绿色农业和绿色森林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运用金融工程技术为重点支持贵州省农业产业化大型龙头企业,特别是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通过量身设计特色金融服务方案、按需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为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特困山区的绿色农业、民族医药、绿色化工和绿色森林(核桃、板栗等经济林)产业发展的主力军,金融工程师是为大银行金融决策保驾护航的卫士。贵州省要大力支持与龙头企业有效对接的生产基地建设,贵州省金融业需要重点支持贵州省各地级市、县市区等林业和农业龙头企业以建设种养基地为重点的产业链延伸,发展订单农业,为专业合作社融资,增加对其产业链上中小企业、下游经销商、农户的金融支持。

3.5 金融支持开展贵州省喀斯特石山特困地区旅游产业扶贫金融工程

贵州省喀斯特特困地区旅游资源丰富,贵州省是一个喀斯特山地天然的森林公园省。贵州还有晴隆县24道湾等风景项目融资比贵州省黄果树瀑布更吸引游客,积极搞好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特困山区旅游业扶贫金融工程业务,贵州省大型扶贫金融机构需要创新扶贫金融产品以便于银行等在国内国际金融市场上创造利润,化解扶贫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