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机械设计基础试题

机械设计基础试题

时间:2022-07-26 03:04: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机械设计基础试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机械设计基础试题

第1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 技能大赛 “CAD-机械设计

世界技能大赛被誉为“技能奥林匹克”,是世界各国和地区职业技能展示交流的平台,参赛选手代表了各国技能和技术培训的顶尖水平。我国积极参与世界技能大赛各类活动,带动广大技工院校学技术本领,营造重视、尊重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有效加快了各职业院校高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从历年参加该竞赛的结果来看,学生经过严格培训后,机械设计能力和CAD操作水平有大幅提高。

一、世界技能大赛“CAD-机械设计”赛项介绍与特点

“CAD-机械设计”赛项全国选拔赛包括“装配建模”“钣金与桁架”“设计挑战赛”和“逆向工程”四场比赛。竞赛内容均与企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全面考查选手综合能力素质。教学团队总结出“CAD-机械设计”赛项竞赛特点如下。

一是工程知识范围很广,机械设计理论、加工工艺、读图识图、测量技术、仿真分析等,试题开发朝数字样机方向发展;二是赛项试题量大,试题中的产品全部来自国外,参赛选手适应性要强,而且还应具有一定的专业英语水平;三是遵循最新的ISO国际标准,制图、焊接工艺、创新设计,强调结果的可制造性。

二、职业院校提升世赛竞赛成绩培训制度建设方案

1.技能工作室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培养学生扎实基本功

“CAD-机械设计”赛项需要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学校要以发展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学为契机,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深化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机械创新设计教学交叉融合教学模式。通过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掌握多项专业技能及正确的机械设计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于有潜质能力的学生,应鼓励其加入技能工作室,通过层层选拔将技术技能出众、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纳入到技能竞赛团队,由教师制订竞赛培训计划。

2.学校领导和师生三级联动,协调分工

(1)领导层面。领导的支持、重视和参与对竞赛起到关键作用。校领导可负责1~2个项目,形成院系组三级联动教学团队。校领导要经常慰问学生,与教师多交流,及时解决训练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因工作上的失误而拖延训练,让教师专心训练学生。系部和科研处也要在竞赛辅助工作中发挥基础作用,要在学生大会上强调竞赛的重要性,在政策、资金上给予足够的支持。领导要协调各部门合力为竞赛服务,如竞赛设备购买与总务处有关,竞赛使用的计算机与信息中心有关等。

(2)指导教师层面。教师的指导水平在技能竞赛中起关键作用。指导教师的水平包括技能水平、自我提升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心理疏导能力等。学校要制订专门针对指导老师的培训计划,竞赛团队需制订一套竞赛指导教师选拔准入机制。只有勇于挑战、敢于克服困难、多想办法的老师才能把工作做好。“CAD-机械设计”赛项评分标准对细节的把握要求很高,因此,指导教师还应有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指导教师要能做好各方面工作,全方位关注学生的饮食、睡眠、体育锻炼心理状态,这些都会影响到竞赛成绩,因此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3)学生层面。竞赛是有时效性的,而挑选竞赛集训选手是长期不间断的过程,学校要建成可持续的竞赛选手基地。为更好地观察和挑选学生,教师要借助好学院组织的小组竞赛、技能比武和技能节、教育展示周等活动,更需竞赛项目组制定阶段考核制度,通过学生层层选拔,优中选优,提供学生发展的平台。同时也应增加学生竞争意识,充分发掘学生潜能。学校应充分支持竞赛项目组组织的阶段性考核,予以成绩优异学生一定的奖金。

3.了解竞赛信息,及时获取第一手资料

“CAD-机械设计”赛项包含内容广,产品紧跟时代潮流,ISO国际认证标准频繁改动,学生盲目的训练费时又费力”还不能够取得好成绩。学校应支持项目组充分了解比赛信息,参加各类竞赛信息交流会,创造机会让竞赛指导老师外出交流,加强与兄弟院校的沟通,拓展获取竞赛一手信息渠道。学校创造和其他高水平选手交流和历练的机会,通过派出学生选手外出拉练集训,师生更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差距,更好地找出自身不足,切实提高师生的实战能力和信心。

三、小结

第2篇

1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现状

从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分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和不足:

(1)部分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及意义认识不足,存在应付“差事”的错误态度,缺乏积极性,而且对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不能积极主动思考解决方法,反而敷衍了事,导致问题越积越多,设计无法进行。

(2)实验课时少,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缺乏锻炼所需的时间上的安排和支持。实践教学条件和内容不完善,学生缺乏参与感,学习兴趣不高。受学科发展和实验室建设经费制约,学校机械类的实验室一直缺乏,这也造成了学生实践条件比较匮乏。实践教学内容也表现单一,实践方面没有包含学生应掌握的基本内容。这导致了学生在听理论讲解的时候,只能凭借抽象概念去理解,尤其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就显得特别困难,学生学了一段时间后就对课程失去兴趣。

(3)学生自身基础较差,对先修课程的综合应用能力也较差,前后知识孤立,无法活学活用,进行创新设计,特别是机械制图课程,由于间隔时间较长,许多学生在看图、读图、绘图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困难,绘制的图纸不规范、质量不高。

2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

2.1转变课程教育理念

为适应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指导思想上的转变:首先,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正确认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内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基础理论与生产实际、设计实践紧密结合,根据应用性技术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对基本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淡化公式推导,不断将新技术、新成果引入课堂,开阔学生设计视野。

2.2做好课程内容设计

人们常常以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只是涉及一些机械常识,其实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设计,掌握创造性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现在设计的理念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的领域,学会了机械设计,必然可以举一反三,将设计理念和思维迁移到各个生产和生活领域,启发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活动。比如,服装造型设计,也采用衣片组合方式或各种变异法进行。各种产品设计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是相通的。联系起来,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3课程设计题目多样化

在编写课程设计教材时,可设计多种典型设计题目,明确设计任务及设计步骤,明确设计思路;此外,还可以只给出设计功能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题并拟定结构设计方案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任务。在学生设计过程中,强化学生设计的思维的锻炼,如何一步步合理安排好自己的设计以达到机械结构设计的要求;要求学生经常自我总结。

2.4优化课程教学方法

针对常用机构类型多、运动特点复杂和通用零部件类型多、结构复杂,我们常常将教学安排在“机构、机械零件陈列室”中进行,使学生能面对面观察实物与结构,直接体会有关机构的组成及其运动特点、有关零部件的组成及结构特点,并可进行实际操作,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习对象之间进行交互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直观、易懂、高效。此外,应开发课程CAI多媒体课件,制作了课程教学图片库、常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的三维动画插播片、录像片和课程测试题库等。

2.5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

由于其本身是一门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所以教学上也要求采用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在课堂讲授中要淡化繁琐的、过深的、不必要的理论推导和证明,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机械设计理论中最基础的知识和实际经验来分析工程中问题,并且还要比较熟练地运用这些公式、定理、方法等来解决现实中的具体设计问题。因此,在教学内容上的重点是要真正教会学生完全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不强调公式定理的死记硬背,而是注重如何针对具体问题,找到并运用这些公式、定理、方法等来完成一个实际模型的设计以及零部件选用、分析。通过以上的措施,使教学更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也相应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尽可能地让掌握较多的有关机械设计实践方面的知识。

第3篇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 研究性学习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a)-0208-01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机电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将所学到的理论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去的能力。虽然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完善,和立体化教学资源的逐步建设,教学效果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学生仍然是被动地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缺少学生自主性地参与、探究性的学习。而在本课程中引入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活动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1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工作基础

在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教学中,我们一直重视基础和实践,并不断尝试改革和创新。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正是开展研究性教学不可或缺的资源。

1.1 研究性学习的基础――立体化教学包的建立

在机械设计基础的整个教学中,我们不仅注重教材的建设,还建立了一系列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辅助资源。制作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编写了电子教案和试题库,编写了机械设计基础的学习指南与典型题解,建立了网络课程,以方便学生自学。这种立体化教学包的建立,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助于研究性教学的开展。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有全方位的教学资源可供参考,这无疑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1.2 研究性学习的雏形――“全课程系统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一

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前期的教学中,我们就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我们过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全课程系统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将整机(减速器)的设计步骤中主要环节分为五个专题:即从已学过的力学知识开始,逐个讨论系数选择、受力分析、结构设计等,最后到设计出一整减速器。但在实行过程中发现还是有欠缺,总有部分学生置身于课堂讨论以外,没有积极的参与其中。而开展研究性学习后,把学生编成小组,给每个学生进行分工,让每个人有事干,则有助于改变这种部分学生“不作为”的现状。

1.3 研究性学习的促进――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本课程组一直积极组织与指导学生参加我校的创新大赛、“机电杯动力小车大赛”、“全国机器人大赛等活动”,在“全国足球机器人大赛”、“游中国机器人大赛”……在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热情。

2 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基本思路

研究性教学并不是一味地脱离基础知识的教学,而是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融入研究的理念,加入实践的训练。所以学科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但在研究性学习模式下,获取学科基础知识的方法要有所改变。过去的常规教学模式主要通过学生预习、同学交流、教师讲授、师生交流等方式,达到新知识的全面理解,但这是一种被动学习模式。而在研究性学习模式下,教师根据每一章节的教学计划,根据重点、难点的要求,布置相应的研究任务。该任务要难度适中,且尽可能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真实材料,提出挑战性问题,布置真实任务等。让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相关知识和经验,去同化和旁通当前所学的知识,启发学生思考与创造。对综合性内容,通过选取“项目”来创设“情境”,通过“协作方式”开展学习讨论,通过完成“项目”实现知识的更新。

2.1 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研究性学习模式要综合多种教学方式,互相促进,而且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也是依课程内容而变化的。比如:在土《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绪论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了解机械方面的相关扩展知识,可布置有关“了解机械发展的历史,机械学科的新发展”方面的研究性论文;对平面四杆机构和凸轮机构等内容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连杆、凸轮机构的应用实例,并通过实际的使用来自行研究机构的特点、种类,发现相应的缺点,撰写调查报告;比如在介绍轴的结构设计这一章时,我们准备了错误的图例让大家进行结构分析。过去都是教师先行讲解,现在我们让大家课前分组讨论,画出正确的结构图,并且让每一小组做成PPT在课堂讨论。这样在讨论中大家都能畅所欲言,也不再会出现“冷场”或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了。此外还可以有问卷、读书笔记等等形式,充分地将学生调动起来,通过各种研究手段来掌握所学知识。

2.2 组织形式要合理

在研究的过程中,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按学习成绩、性格特长合理搭配以进行互补。组内分工由学生自行决定,如创造能力强的可以制定计划或进行方案设计,力学好的同学可以进行运动学或动力学的分析、研究,制图好的同学可以进行画图,其余的同学可以帮忙查资料、调研等。这样可以各尽其才,也能够使每一位同学都主动参与到研究中来,享受探究带来的学习乐趣。

2.3 实施步骤要细致

由教师布置研究任务,并根据情况提供适当资料一各研究小组经研究确定相应的研究主题一组内讨论分工协作,并制定研究计划和方案一按研究任务的不同,展开项目实施工作(在学生的项目研究过程中,教师要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使他们学会思考。)一组内成员制作成果的展示或撰写研究报告等一教师点评、总结。

2.4 成绩评定要客观

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应同于对学生的知识评价,采取以过程评价为重点,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原则。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研究过程,通过探究性的过程,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所以成绩主要分两部分:一是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和在项目研究的的参与情况来评分,占总分的60%。为避免研究流于形式,在平时成绩的评定时,由小组和教师根据学生在小组中的参与情况共同评分;二是项目成果,主要依据项目成果的展示、介绍和答辩的情况来评分,占总分的40%。

第4篇

1、复习时要注意尽量先全面扎实地掌握课本知识,不要盲目猜题。在掌握了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再考虑拓展知识面。及时总结、把握书中的重点、难点,多做笔记进行专题整理。

2、不仅可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专业知识的系统化和融会贯通。分析历届试题,发现其规律,把握出题老师的思路,根据题型,有针对性的复习。

3、文科性的考试同学们可以经常翻阅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杂志、期刊,关注专业动态。还要注意对所报考学校所持学术观点尽可能了解得深一些,多一些,倾向性强一些,否则就有可能在考试批卷中吃亏。

4、哈工大的机械以前一直是机械原理合机械设计的合卷,可以在他们的网站上查阅他们专业课参考书目和考研大纲,而且他们考研有习题的,附带着历年的考验试卷。小心他们的专业课辅导班,老师不一定是哈工大的,有可能是哈工程的。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关键词:数控操作工;职业标准;试题库

0 引言

《数控编程与加工》是我系的一门重要的公共专业必修课程,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数控加工实践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以前,《数控编程与加工》考核是由任课教师出卷,每次至少要出两套试卷供考试和补考使用,两套试卷的题量和难度要求相同,并且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和评分标准,另外对试题的重复率也有要求,这就使出卷教师的负担很重;另一方面,本课程结束后要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其试卷知识覆盖面不全,学生学习重点不突出,考工通过率偏低。因此,建立一完整的试题库显得尤为重要。[1]

建立一完整的试题库,可以将教师从繁重的命题工作中解放出来,对于推进教考分离,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技能鉴定考工的通过率,减少主观因素对命题的影响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1 解读国家职业标准

随着数控加工技术的迅速发展,数控操作加工技能的鉴定朝着两个方向发展,即技能水平更高,加工精度更高;新制定的等级考核的内容将更加丰富,考核难度也有所增加。就数控车工四级(中级)为例,考核的图形已从原先的直线与圆弧结合外圆加工为主逐渐演变成直线、圆弧、切槽、螺纹、内外轮廓组合等多个项目;考核零件的加工工艺更接近企业生产加工的模式,这种考核模式的变化具有导向性,它更有助于学生能更快地适应企业的要求。[2]

1.1 技能鉴定要求

现以数控车工四级(中级)为例,其技能鉴定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数控车床独立完成相应等级难度零件的加工。具体的技能要求见表1。

1.2 技能考核的方式

经过不断的改革,现有的数控操作工四级(中级)的职业技能考核已取消了纯理论考试,理论考试由相关的校考成绩(例如数控车工四级(中级)是由《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机械设计》、《数控编程与加工》四门课程)的平均成绩代替。

技能考核分为两部分:一是依据考试题目图形,独立完成工件的加工工艺编排、编写加工程序,自行选择合理的切削用量,进行手工编写程序;二是技能操作:完成开机、回原点、安装工件、对刀操作以及工件的粗加工、精加工的尺寸测量与精度控制,完成考试工件的加工,在加工过程中要能根据图纸要求进行尺寸测量,并通过刀具半径补偿、修改磨耗等多种方法进行严格的加工精度控制,最后加工出合格零件。

2 试题库建设原则

由表1可看出本课程试题库建设的好坏,对整个职业技能鉴定过程起着关键性工作。试题库建设的总的原则是把试题库建设融合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要求及教学方法中,以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为目标,优化课程的教学设计,侧重职业等级核心能力的培养,具体是:[3]

1)试题库建设要以数控操作工职业标准为依据,根据职业标准中对数控操作工的理论知识要求和操作技能要求,进行试题题库建设。

2)试题库建设要紧密联系地区的行业特点。试题库建设时,数控系统应该以华中、fanuc、siemens等国内外主流系统为主,而建模和编程所用的软件也以nx、proe等中高档软件为主。

3)试题库内容应力求全面,不仅要考核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还要考核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4)试题库内容应力求量大,为防止学生对题库进行死记硬背,试题库的容量要大,试题库建设要按照10:1的比例确定题库内容的量,即考核时考1道题,题库中要出10道题,然后在考核前夕进行随机组卷。

5)试题库建设要力求准确无误,试题库内容对教学具有导向作用,所以试题库内容务必准确无误,同时要对试题库中的每道试题给出分值、评分标准和标准答案。[4]

3 试题库建设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基本完成了《数控编程与加工》试题库的建设工作。

3.1 试题库面向对象

《数控编程与加工》是数控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和模具设计专业的一门公共核心课程,是一门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在第三、四学期开设,本试题库分别用

于两个学期课程结束时的学生课程专业能力测试。

3.2 试题库的题型及数量

试题库的题型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问答题、编程填空题,题型合理;试题总量超过1200道,满足考核要求。

3.3 试题的难度

试题难度是试题库难度及试卷难度控制的基础,在严格按课程标准命题的原则下,题目的深浅、难易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试题难度分为较易、一般、较难三个等级,难度等级参照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工种等级,试题数量比例参照较易:一般:较难为3:4:3。

3.4 试题来源

本试题库的试题主要是由试题库建设人员自行编写、资料引用、网上下载等。

3.5 试题的质量要求

1)试题体现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要求。

2)试题内容正确,文字及图形符号规范,无错别字及学术性错误或争议。

3)试题要体现全面检测原则,合理覆盖和有效检测学生的知识、技能及素质能力。

4)试卷间的试题重复率低于30%。

5)试题有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属于问答题类型的试题列出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属于计算题的,列出分步评分标准。

3.6 试题库的内容

4 结束语

试题库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建设完的《数控编程与加工》试题库已经过一轮职业技能鉴定,效果显著,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在职业技能鉴定的过程中不断的修改完善;另一方面随着数控操作工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进一步展开,10:1的题库容量也会显得不够,题库容量需要不断扩充,最终达到15:1的容量。

参考文献:

[1] 肖爱武.《数控车工》理论知识题库命题技术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1(1):13-14.

[2] 顾涛.数控程序员题库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高职教育 2013(9):205.

[3] 黄国汀.对职业技能鉴定题库建设的几点思考.中国培训,2009(7).

第6篇

1教学理念的与时俱进

把握工程教育要面向工程实际的基本原则。对于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过程,不仅仅关注结构与功能原理的实现,也要从经济性、安全性、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等方面将其视为一个系统的工程技术项目来加以考虑,全方位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教师对于学生的要求更多地集中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问题的深入探究和钻研精神以及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这就对教师本身在知识结构、教育教学技能、教学与管理艺术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不断更新自身教育理念,与时俱进。

2教学内容的改革与优化

课程教学内容要面向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目标,以培养行业认可的复合型工程人才为导向,突出学校与学科专业特色,紧随生产与社会的发展,与相关产业与领域的需求相结合。以此为原则,保留原有教学内容中的经典核心部分,删减或剔除与专业认证目标不相符合的内容。针对湖南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面向矿山机械、工程机械及数控机床产品设计制造的专业培养特色,教学内容中适当增加矿山机械装备与工程机械装备的设计方法与过程,对于金属切削机床的设计着重讲解数控机床的主传动系设计、进给传动系设计与典型部件设计,减少普通机床设计相关内容。机床控制系统设计重点介绍数字控制技术原理与设计过程,其它控制方式酌情删减或剔除。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结合自身研究方向,增补介绍反映本专业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的有关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的内容,使教学内容做到融经典、基础、实用、前沿于一体。适当淡化教学内容中的深奥理论知识,增强应用与实践,增加实验与实践教育环节时长,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更多地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与企业沟通联系,创造机会让学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直观接触与动手实践,深入理解机械制造装备的设计原理与方法。强调对重点和难点的把握,精心组织,讲深讲透,如金属切削机床的工作原理、几何表面成形原理和机床主传动系设计过程、夹具定位方案的设计与分析等。对于物流系统设计和机械加工生产线的总体设计,则可以采取学术讲座的形式加以介绍。

3教学方法的突破与创新

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需求,教师要实现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不断突破与创新,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方法要针对工程实际,可以更多地采用案例分析、综合设计、小组学习、项目训练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工程意识和设计技能。教师也要深入研究当前国内外工程教育的发展形势,将国际上最新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成果传递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使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主观学习积极性。如为使学生对于装备制造业有清晰的认知,激发学生对于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学习的热情,在绪论中详细介绍制造业与装备制造业的内涵,多方搜集资料,以详实的图片、文字、视频和数据资料深入透析装备制造业的地位与作用、我国装备制造业迄今所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鼓励学生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为训练学生的独立分析与思考能力,教师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或布置课后作业,启发学生去思考并分组讨论,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和点评,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在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教学中可根据教学难点与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讨论与专题作业。讨论与作业的形式也需多样化,以便于活跃学生思维,增强创新意识。

4考核评价机制的多元化

为检验课程教学效果,考核评价必不可少。在常用的平时考勤、课堂作业与期末考试成绩的考核评价机制基础上进行多元化拓展,以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创新态度和意识。针对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教学特点,采取“日常课堂教学考核+创新实践考核+期末闭卷考试”模式。日常课堂教学考核从考勤、课堂讨论、课堂作业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重点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等;创新实践考核结合实验教学进行,考察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期末闭卷考试适当增加主观题和应用型试题比重。通过考核评价机制的多元化拓展,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学习效果。

二结语

第7篇

[关键词]新课程;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法

“机械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分析方法、选择常见机构以及一般工作条件下常用参数范围内零部件的能力,并初步具有设计一般机械零件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该课程不仅为学生后续专业技能的掌握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也为学生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时分析和解决现实技术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机械基础”课程是中职院校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从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基础知识向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知识过渡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不仅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强的特点,而且与前续课程关系密切。但是,课程中众多的概念、数学关系式和烦琐的分析方法,对基础薄弱及“淡化理论,崇尚技能”的中职学生而言,难以激起学习兴趣。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探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和“务实”的教学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面对现实理清问题

作为中职机械类专业重要科目——机械基础,以往是分为四个项目来学习的,即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这四个内容的理论性和抽象性过强,且涉及面广,需要的学时多,其特点是偏重学术,对实际应用方面却指导不足,不能满足中职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改革势在必行。新课标实施后,机械基础分为了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汽车运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机电类专业必修课,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机械基础只针对有所关联的专业进行开设,且在设置上坚持改革、发展和创新,强调的是基础过程的体系建设,强调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是内容的实用性、先进性,并以操作性为重点。而传统下的机械基础受众不明确,老师也多照本宣科,学生更是缺乏实践的机会,使得本来很实用的学科变成了纸上谈兵。过去,机械基础的课程设计之所以强调理论教学,是为了适应考试的需要,学得好是一张卷子,学得不好也是一张卷子。学生学习机械基础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质量可想而知。而且书本是唯一的获知来源,很多理论缺乏现实参考,机械基础的内容又难、又繁、又偏,往往是老师已讲得声嘶力竭,学生却还丈二摸不着头脑。老师教得费神,学生听得头疼。如今,机械基础这个实践性强且实用性佳的学科回归了本位,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特别是动手能力的培养,继而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也得到了巩固。

近年来,随着普通高中的不断扩招,中职生源质量持续下降,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不高。另外,学生缺乏明确的定位和职业规划,局限于就业的两极化认识误区:其一,反正将来只是当毫无技术含量的一线操作工,理论知识学与不学没关系,学好学坏一个样;其二,思想比较浮躁,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缺乏严谨求实的学风,未能充分认识到知识、技能的重要性。由此,学生对相关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扎实,对学科之间的交叉理解能力不强。机械基础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它综合运用了工程力学、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课程内容,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计算分析能力。学生普遍把机械基础课程视为最难学的课程之一。

机械基础课程具有概念多、公式多、符号多、名词多、图表多和系统性差、逻辑性差的特点,容易出现理论教学抽象乏味现象。而所开设实验课的课程设置,或停留在验证层面,或流于形式,缺乏具有实用价值的真实项目作为支撑,学生的学习激情难于触发。

由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未能充分衔接,学习兴趣不断淡化,知识和技能难以提升。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生源状况的改变,中职机械基础的教学内容必须改革。遵循技能人才成长发展规律,以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岗位群及职业能力为依据,重新制订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二、项目教学 我“导”你“演”

如果把机械基础比作是一部电影剧本,以往,老师是演员,负责念台词,照本宣科。学生只需当观众,进行附和就可以。但是新课程则要求将老师和学生的角色换过来,变学生为演员,让老师当观众,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演技进行评判。特别是在实验课或是校外实践时,更是要以学生为主角,以他们真正掌握所学知识为标准。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妨将以往涉及面广的理论知识进行模块化分类,分为基础知识、机械传动、机械零部件三大模块。对于基础部分以理论讲述为主,课时不宜过多。而其他部分则分为两种情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课时均分;以实践为主的,适当增加实验课。这样一来,主题就得到了突出,老师实现了教学目的,学生达到了学习目的。新课程下的机械基础教学强调的是轻理论重实践,轻说教重自学。因此,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要适应课改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务实,且要学会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将多媒体教学等形式引入课堂,并在实践教学中逐步形成教学体系,这样才能使得机械基础教学不断推向前进。

三、引入“情境” 趣教乐学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工程实践联系密切,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工程实际。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和设计,以专业课程中学生加工制造的产品为载体,进行课程内容的规划设计,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让学生在真实的设计工作情境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工程意识。

现在机械基础课程已在网络上构建了网络课程资源库、课程电子教案库、课程标准相关文件库、媒体素材库、VOD视频库、习题及试题库、工程案例库、设计手册、网络资源链接、软件资源库、互动访问平台。我们通过丰富的栏目和人性化的友好界面,为学生自由浏览学习提供完善的网络平台。

物料传送机械装置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应用广泛,不仅学生容易接受,而且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下面以物料传送机械装置项目为例,简要说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用的情况。

首先在介绍物料传送机械装置项目基本情况,其作为本课程教学资源库及多媒体教学核心案例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查看资源库了解所用的知识点、技能及相互关系,对学生进行分组,强化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的转化。其次,通过多媒体演示和现场参观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物料传送机械装置组成、工作过程和工艺要求及参数,以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实用平台激发学习积极性。最后,根据项目教学法“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个基本环节组织实施教学,利用资源库提供项目教学法所涉及的任务书、各类表格、模板等相关内容,指导教学工作有序开展。

总之,以工程化项目为背景,放手让学生根据功能要求,通过互动探讨自主完成:选择和设计传动机构与驱动机构、完成方案设计、确定加工方法,自主完成安装、调试、验证和整理设计说明书及答辩考核等各项任务,使学生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合作精神和创新设计能力。“机械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向主动式、探究式学习,促使学生勤于思考,并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和教学质量有了进一步提升,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朱龙根机械系统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 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数控加工机械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第8篇

关键词:需求模型;人工自然物;物化形式;两次转化;一线工程师

作者简介:李钝(1942-),男,湖北武汉人,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机电学院名誉院长,教授,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教授;李小梅(1984-),女,江西新余人,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机电学院,助教。(江西 新余 338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厅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XJG-12-61-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3-0045-02

完整的高等职业教育包括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本文仅讨论了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问题。高职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是由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决定的。而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则是由机械工程各阶段任务对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并结合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实际情况等因素综合决定的。

一、机械工程各阶段的任务及其对人才的需求

机械工程各阶段的任务包括分析、设计、制造、运行、维护以及为解决其所遇到的问题而进行的应用研究等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而创造人工自然物。创造人工自然物,即把科学技术成果按社会需求转变为直接生产力和物化形式,一般需经历如下两次转化:

第一次转化是运用基础理论和科学技术成就,将社会需求转化为工程设计。所谓设计,是指在产品制作之前,事先为其建立一个模型、模式或是一个概念结构的活动。根据人的认知规律,第一次转化工作必然是一个不断地创造模型,评价、修改模型直至相对完善的过程。由于建模工具是包括数学模型描述语言在内的各种符号语言,因此从事这一转化工作的工程师,需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以运用各种建模语言(即科学符号)构建目标系统模型。在构建目标系统模型的过程中,首先,工程师要根据机构学原理,将社会需求转化为一种抽象的概念模型,用以描述需求、表达需求,并在对若干可能的概念模型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初步确定机器的设计方案;其次,工程师需依据力学、数学知识,将概念模型表示的设计方案视作力学意义上的物系,并将其转化为力学—数学模型,利用其进行机器的运动、动力分析,以确定作用于机器及其组成构件上的运动、动力参数;再次,工程师还需根据所得到的这些运动、动力参数,并依据机械学、材料科学等学科知识进行构件承载能力的设计与计算,以确定构件的形状和尺寸;最后,需要依据绿色环保和人机工程的理念,以使设计达到“人—机—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整个设计过程,从需求分析到概念设计,从总体结构设计到零部件的详细设计,工程师需一步步依据不同的学科知识、运用不同的建模语言进行符号推理,将抽象的概念模型一直转化成最终的、比较具体的设计模型——工程图。显然,利用各种建模语言从事第一次转化工作的设计工程师,需要具备较为坚实的数学、力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和机械学、材料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知识。

在第一次转化基础上,第二次转化工作则是将所得到的模型(即工程图)转变成工程、产品等物质形态,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与从事第一次转化工作的人员身处科研院所或企业的科技部门不同,承担第二次转化的人员,一般都在生产一线从事加工制造、运行维护、组织管理等工作,故而也称其为一线工程师,如工艺工程师、管理工程师、质检员、设备维修技师、高端设备运用与维护人员等。由于工作性质的不同,这类人员较少与各种抽象的科学符号打交道,而更多地是与机械制图、公差等一些较具体的符号打交道。在把模型(装配图和零件图)转变为机械产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借助抽象符号进行逻辑思维,更需要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和熟练处理现场突发问题的能力。所有这一切,虽然也需要一定的理论作指导,但更主要的则是依赖于长期经验积累而形成的职业能力。

在完成上述两次转换工作的活动中,均会遇到一些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往往涉及到新技术的应用研究,或者是基础理论的应用研究,所有这些技术应用研究和基础理论应用研究都需要更高层次的技术人才。

二、高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及课程体系的确定

机械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多类型、多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机械类各专业,如何在这个多类型、多层次的人才市场中,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准位置,是高等职业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关键问题。只有解决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才能确定其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构建实现这一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并进一步确定这一体系中每门课程的内容。

1.机械类高等职业教育应培养从事第二次转化工作的专业人才

在我国,高招分数线划档的规定和扩招的现实,使得高等职业学校(专科)各专业只能招收最低分数线的应届毕业生,而民办高等职业学校的录取分数则是底层中的底层。最近几年有的省份甚至不设高职录取分数线,而采取无门槛录取的政策。近年来高职招生录取分数线大约一直都维持在200~400分之间,民办学校录取分数甚至比这个区间的下线还要低。该状况估计还要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要把这些学生培养成才,必须因材施教。科学思维除了抽象的逻辑思维之外,还有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从上述机械工程各阶段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并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应尽量避开符号推理之类的抽象思维的课程,转而充分开发学生的右半脑,在教学实践中(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努力将左右半脑结合起来,进行人类左右脑的交汇和协同,充分调动起人脑的潜能。因此,在高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过多、过深地开设一些符号推理的设计类课程,以及作为这类课程基础的数学、力学等课程,会严重挤压实践教学的空间,是一种有悖于智力开发原则和教学规律的做法。相较于运用科学符号建立目标系统模型评价和修改模型的第一次转化工作而言,培养高职学生具有将模型转变成工程、产品等物质形态的职业能力较为可行。因此,高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从事第二次转化工作的一线工程师。

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是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认识机械工程两次转化的规律及完成两次转化任务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对于高职机械类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至关重要。十余年公办和民办高等职业学校教学实践的感受,以及对包括全国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在内的、多所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发现,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均与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不清、定位概念模糊有关。

不深入研究机械工程两次转化规律及完成两次转化任务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笼统地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或是“技术应用型”,极有可能给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教学计划和决定每门课程的内容带来混乱。所谓应用,既包括技术应用,又包括理论应用。即使都是技术应用,对人才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有些技术应用工作,要求的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不多,如数控技术应用;而有些技术应用工作,却对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的要求较高,如计算机模拟技术就涉及数学、力学和计算机图形学等。教学管理者对“应用型人才”理解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办学思路和做法。在包括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内的、先进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机械工程的今天,这种笼统性的定位,极可能导致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盲目照搬普通高等工程教育“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思路,从而自觉和不自觉地片面强调作为工程建模基础的数学、力学和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的学习,这样就人为地给高职学生筑起了一道绕不过去的“坎”。

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体系与一线工程师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是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内涵不清、定位概念模糊的表现形式之一。教学计划中大量的学时被数学、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等符号推理与运算的课程所占用,甚至在某些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还安排了“测试技术与数据处理”、“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这种做法不仅严重冲击了实践教学的空间,而且完全是无的放矢。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今天,面对科学技术发展对知识需求不断增长的现实,应该将完成机械工程第二次转化任务所需开设的课程,从传统的教学计划中分离出来,然后再增加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将其构造成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

教材内容体系混乱,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的又一表现形式。由于不注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定位概念模糊,致使许多教材的内容体系与传统高专曾经使用过的教材大致相同——都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20世纪50年代中期,专科教材内容体系采用本科教材压缩版的做法,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特定的对象而形成的。在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今天,仍然这样就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也与机械类职业教育的规律相悖。众多的理论课程和过深、过多的课程内容不仅挤压了实践教学的空间,而且使高等职业教育“必需、够用”的理论教学原则成为了一句空话。学生对所讲授的理论听不懂而采取放弃,教育者面对学生大面积不及格的现状,只知道埋怨学生程度差、不好教,继而采取降低试题难度、圈定考试范围,甚至透露考试题目等措施。然而在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担任这些理论课程的教师,却仍然在年复一年地讲授这些学生听不懂的课程内容。十年前就存在的、源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这些问题,现今仍然在许多高职院校存在,没有丝毫改变,这确实令人匪夷所思。

3.根据机械工程第二次转化任务的需求制定教学计划并确定教学内容

根据机械工程第二次转化任务的需求,高职教学计划应保证为完成第二次转化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实践。在第二次转化过程中,一线工程师需要与生产图纸、生产工具和各类人员打交道,天天接触的是生产线上的“物流”和“信息流”。因此,一线工程师必须具有看图、识图、绘图的本领;为了将模型转化成为产品,一线工程师必须熟悉这种转化的所有工艺过程、使用的各种生产工具(包括高端技术设备),保证物流与信息流的协调、通畅;除此之外,工程师还需具有依据设计图纸并结合生产设备的实际制订工艺规程的能力;由于在生产过程中,许多因素都会影响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因此一线工程师还要善于分析和处理影响加工、装配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各种问题,并具有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工艺改革的探索能力;组织生产人员并安排生产工具进行生产,是管理工程师的日常工作,因此一线工程师还要具备一定的生产组织、调度的能力。显然,上述这些都是教学计划必须考虑的内容。由于一线工程师的职业能力必须在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且其理论水平只有随着职业能力的提高而随之升华、发展,因此教学计划必须重视实践教学。

基于生产一线设备维修和工艺装备技术改造的需要,在高职机械类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也应考虑和安排一定的设计类课程(如数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等)。这些设计类课程在内容体系上应与传统意义上的“高等专科教育”有所不同,既不能成为本科教材的压缩版,但也不能大删、大砍,影响学生对“必须”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注重定位的内涵,使其概念清晰。根据机械工程各阶段的任务及其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机械类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应按机械工程第二次转化的任务及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来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制定教学计划,并规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其目的是培养将设计模型(工程图)转变为工程、产品等物质形态的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第9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教育厅(教委)、科技厅(委)、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总工会、机械行业主管部门: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引导企业职工和各类职业院校师生努力学习知识、刻苦钻研技术,走技能成才之路,并为参加世界技能大赛选拔参赛选手,根据《关于印发2012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暨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计划安排的通知》(人社部函[2012]83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决定共同举办第五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暨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以下简称“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项目(职业)

大赛设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项目和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竞赛职业。

(一)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项目(3个)

数控车、数控铣、CAD机械设计。

(二)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竞赛职业(3个)

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含四轴、五轴)。

二、参赛对象和大赛分组

(一)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

凡1991年1月1日以后出生,思想品德优秀、身心健康,具备相应职业扎实基本功和技能水平,且有较强的学习领悟能力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及应变能力的人员,均可报名参加本地区(行业部门、集团公司)组织的选手初选(赛)。选手报名等工作按照各赛区制定的实施方案要求执行。

(二)全国数控技能大赛

设立职工组、教师组和学生组3个竞赛组别。其中,学生组分设高等职业院校(含高职、高专)、中等职业学校(含中专、技校、职高)、高级技校(含技师学院)3个小组。凡从事相关专业或职业的从业人员、职业院校教师和在校的(含应届毕业生)高职、高专、高级技校学生以及中专、技校和职高学生,均可报名参加相应组别和职业的竞赛。

三、大赛标准

(一)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

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项目无理论知识考试,只进行实际操作考试。试题既包含往届世界技能大赛试题中的关键技术模块,同时也考虑各项目国内的具体情况,由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技术工作组组织专家命制。

(二)全国数控技能大赛

全国数控技能大赛职工组和教师组以《数控车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数控铣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加工中心操作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的要求为基础;学生组以《数控车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数控铣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加工中心操作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高级工(国家职业资格三级)的要求为基础。同时,各组别命题在上述标准基础上,适当增加世界技能大赛考试内容和相关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技能等内容,以笔试和实际操作的形式分别进行。竞赛试题由大赛组委会组织有关专家统一命制。

四、大赛组织机构

大赛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共同主办;由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会同有关单位具体承办;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负责组织实施大赛技术工作,北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天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承办大赛决赛工作,设北京、天津2个赛区。其中,北京赛区同时承办世界技能大赛数控车、数控铣、CAD机械设计3个项目的选拔赛活动和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数控车工、数控铣工2个职业的竞赛决赛,由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具体协办。天津赛区承办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加工中心操作工职业的竞赛决赛,由中国(天津)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具体协办。

大赛成立全国组委会,全面负责组织管理工作。组委会下设技术工作委员会和秘书处。技术工作委员会负责大赛相关技术工作(具体成员名单另行下发)。秘书处设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负责竞赛的日常组织和技术指导与管理工作。各赛区成立赛区组委会,具体负责所承办项目的组织管理工作。

其他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成立本地区大赛组织机构,负责组织落实本地区竞赛事宜,并在大赛举办全过程中,接受全国组委会的领导。

五、大赛实施

(一)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

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分为选手初选(赛)和选拔赛两个阶段。

1.选手初选(赛)阶段

各省(区、市)、各行业部门(集团公司)可通过推荐、考试、竞赛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自行组织推荐(选拔)出优秀选手参加选拔赛。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确认的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决赛技术工作牵头人可代表技术工作组,独立向选拔赛推荐相应项目的参赛选手。

2.选拔赛阶段

各地、各行业按照《关于举办第五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暨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北京赛区选拔赛的预通知》要求,组织经初选(赛)产生的选手参加选拔赛。

(二)全国数控技能大赛

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分为省级竞赛、全国决赛两个阶段。

1.省级竞赛阶段

2012年9月底前,在全国组委会统一指导下,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组织省级竞赛,选拔优秀选手参加全国决赛。

2.全国决赛阶段

2012年第四季度将举办全国决赛。全国决赛时间等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六、表彰奖励

(一)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

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获各项目前10名(根据项目特点确定)的选手将进入集训,并获得荣誉证书。其中,数控车、数控铣项目集训队选手,将直接参加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如获优秀名次的,可享受国家级竞赛奖励政策。

(二)全国数控技能大赛

第10篇

【关键词】模糊信息密集测试统计分析SPSS样本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4-0085-02

【Abstract】Using a new teaching way to ureg higher vacational student to complete their study task well in mechanica course presently. Its reason to use it and detailed operation are illstrated, included its validity with its statistic data. It can reduce the negative effect brought by the fuzzy information to the teacher in teaching process for the student’s misdoing in their learning. To guide and urge the students to complete study task better with their teacher.

【Key words】Fuzzy informationIntensive testStatistic analysisSPSSSample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一线技术工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就极大地促进了职业技术教育的蓬勃发展。然而,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也带来了生源质量的下降。表现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兴趣特别是理论课学习兴趣不浓和自学能力不高;就连平时的课堂听课、课后自习效果也都不是太好等问题。其中作为反应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水平的课后作业多有抄袭现象,这种模糊信息直接影响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评估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进而影响了教学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虽然职业教育更多地强调知识的应用,但无论是传统教学法还是目前倡导的项目教学法,仍然涉及到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教师除了做些联系实际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外,还应该积极采取具体且易操作的督促性的措施,引导和鞭策这些学生认真对待课堂听课和课后作业,以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密集测验法就是其中一个有一定成效的方法之一。

一、测验的组织与实施

这种测验本着在达到效果的基础上简便易操作的原则进行。在每章结束的时候在课堂上用习题课的时间进行,不必单独印发试卷,就在作业簿的后面答题,时间定为两节课内。为了防止学生测验时的作弊,可以先让学生按照学号的先后顺序一一坐好,再把学生按照单双号分成A、B两组。出题目时就出书本上本章后面所附习题中的未做过的基本的和中等难度题目各一道作为一组学生的测验题,再出类似的或在前一组题目的基础上稍做修改的题目作为另一组测试题,使两组题目的难度一致,测验时学生可以看书,但不能看别人的答题和相互说话,类似于开卷考试,答题结束后可提前交作业簿出教室。

这种测验相当于学生独立完成一次作业,考察其应当掌握的本章内容的程度。对于前面自己做本章作业的学生来说做完题目应该是没有问题,而对于前面作业就是抄袭的、对本章内容根本不懂的学生就会有一定的困难。这样的测验结果可以提高教师对学生水平把握的准确度,减少学生由于作业抄袭带来的模糊信息的影响。在期末计算平时成绩时按多次平常作业进行加权计算,例如可算3次,这样可以提高对期末总分与其学习情况的符合程度。

二、样本的选取和处理

1.有关参数的选择

选择某职业技术学院07届机电系机电一体化专业两个平行班的各42名学生的测验分数作为参照样本,该两班学生以入学时高考的数学与理科综合成绩相加的成绩随机编入的,所以具有较好的对比性,对其中的B班采用密集测验法,A班作为对照班不采用。以对后续课程有重要影响的《机械设计基础》这门专业基础课作为参照对象。根据每章内容的多少、重要程度和需掌握的程度,大约每1~3周上完一章内容,然后进行一次本章结束性测验。

两个班学生的高考数学与理科综合成绩相加的成绩分别为:

A班学生:211,273,273,130,240,240,200,238,223,215,232,199,205,180,144,215,216,158,240,218,195,168,190,197,182,250,220,183,210,173,203,195,280,233,200,233,258,259,240,227,256,236。

B班学生:241,141,269,273,210,218,223,243,201,240,231,200,205,182,150,218,216,161,241,220,208,168,201,200,180,250,170,220,184,220,235,223,275,199,207,205,234,241,262,257,231,241。

把上述成绩用SPSS软件分析后得到的A班和B班学生的均值和标准差为:

得到的相应的直方图和其频数曲线如下:

图1图2

从均值、标准差和直方图来看,B班的学生平均分比A班高1.32分,除集中度稍好以外这两个班的学生并没有太大的差异,符合对比性的要求。这里定义一个表示集中度优化程度的参数:集中度优

化率λ,且其数值越小越好;这里。

2.数据分析与处理

这种高频度测试方法刚开始可能会有部分对学习不太感兴趣的同学不理解,个别的甚至有抵触情绪,这时教师就要教育分析其必要性和益处,语气和态度要坚定。经过一个学期的操作,教师对学生的每一章的学习情况有了较为真实的了解和评估,同时也为教学方法和重点的改进以及期末考试前的复习提供了一定的可靠依据。对于学生而言,由于涉及到占相当比重的平时成绩和不甘落后的竞争意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作业抄袭现象有所好转。最后从期末考试的成绩上加以验证。

两个班学生的学期末《机械设计基础》课考试成绩为:

A班:89,74,70,75,70,75,70,60,63,70,82,60,58,45,69,52,74,53,85,79,51,70,69,70,67,87,60,47,67,49,57,60,85,45,56,53,50,72,45,59,58,61。

B班:76,80,75,77,91,73,64,67,73,81,84,61,65,55,76,54,84,61,88,85,65,75,76,73,73,93,56,73,55,64,87,53,84,66,59,62,63,52,77,56,58,67。

用专用软件SPSS分析上述数据后得到的均值和标准差为:

得到的相应的直方图和其频数曲线如下:

图3图4

从上述数据分析可得,B班比A班成绩从均值来看高了6分左右,也就是直方图的顶点右移了6分左右,显示出这种方法一定的有效性;标准差相差不大,也就是说分数的集中度并没有被优化,反而稍有恶化,这里的优化率为:

另外还可以从较好、中、较差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析这种方法的有效性的差异。分别从所选学生的高考入学成绩中选取前十名、中间十名和后十名同学加以比较:

A班的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相应的《机械设计基础》成绩

的 和S分别为:

XA21=72.600,SA21=11.83404,

XA22=67.100,SA22=11.15995,

XA23=60.400,SA23=11.04737。

B班的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相应的《机械设计基础》成绩的 和 分别为:

XB21=74.5,SB21=13.05756,

XB22=70.6,SB22=12.9888,

XB23=67.00,SB23=9.6148。

从上述平均分的数据来看,B班比A班的三个层次的学生的《机械设计基础》成绩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且越是高考成绩差的学生,提高的幅度越高。从均方差的数据来看,A班学生只有微小的变化,说明成绩越好的学生分化只是稍微加重一点;而B班学生越是成绩好的学生的成绩越是比A班平均分提高的幅度越小,而且均方差也逐渐变小,说明这种方法在有效的基础上由于分数越高提高的难度越大,同时也加大了学生之间的分化度。

三、结 论

从以上分析可知: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总体而言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越是高考成绩较差的学生,这种方法显示其督促的效果就越明显。根据调查,这是因为较差学生对该门课不甘落后的心理促使其做出一定的努力等原因造成的。高频度测试法以前就已经就有人试用过,但由于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种种因素没有长期贯彻下来和推广,也很少有相关的统计报告和数据发表,该实验和数据统计还只是在较小的人数范围内在一门课内进行了一次,未免有实验次数太少和样本数目不足之感,但该方法对于其他专业的理论课仍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较大范围的实验和统计一定还会有未知的变数和情况有待进一步的探讨,以更好地加以论证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于信凤.考试学引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1:208~211

2 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考试分析(2005年版),2004.7:5~17

第11篇

一、教学现状

在传统教学中,大多把《机械制图》与《AutoCAD》作为两门独立的课程,分别由两位老师独立讲授。其中《机械制图》课程是工程技术语言,是后续专业课学习的基础,甚至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以后的工作、学习能力,因此大多安排在新生入校的第一个学期。课程注重讲授制图原理和方法,教师运用图纸、模型、多媒体课件、圆规、三角板等教具,学生再通过大量练习巩固知识达到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图解简单空间几何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绘制、阅读机械图样的基本能力,以及识读、绘制机械零件图和装配图的教学目的,只局限于手工绘图技能的训练,极少涉及计算机绘图。《AutoCAD》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命令的运用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结合理论进行上机实践操作,从而增强计算机绘图的能力和技巧, 进而为计算机辅助设计奠定基础。将《机械制图》与《AutoCAD》教学内容完全割裂开来,学生经过两门课程的学习,还要经过自己的努力把两门课程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这样既增加了学习难度,又增加了学习课时,学习效果也不好。

科技时代的发展, 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传统的手工计算、手工绘图的工作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制图学科中引入计算机绘图, 从而辅助机械制图, 提高绘图效率。把《机械制图》和《AutoCAD》整合起来,利用Auto

CAD 软件强大的二维绘图功能代替手工绘图,而且比手工绘图更加精确;利用它快捷的三维造型功能、可视的三维平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空间想像力。《机械制图》和《AutoCAD》课程整合起来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改革措施

机械制图是理论基础、AutoCAD 是工具和手段。 《机械制图》和《AutoCAD》整合,利用 AutoCAD 软件强大、快捷的实体造型功能以及可视的三维平台,从实体模型入手,帮助学生完成视图的形成与绘制,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空间想象力的目的。

通过对传统教学的弊端及两门课程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在实践教学中探究一种将两门课程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具体改革措施如下:

(一) 课程体系改革。机械制图的教学不能以“学术型”、“理论型”作为人才的培养目标,而要走“职业型”、“实用型”的路子。机械制图课时的压缩是必然趋势,转变教学观念,采用新的更有效的方式来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学内容以满足技术制图、机械设计、读图的“必需、够用”为原则。删减图学理论,降低画法几何容量;降低尺规绘图的图面要求,加强徒手绘图的能力;减少大作业次数、可以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学。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与发展,人们意识到作为工程技术人员,掌握CAD绘图技能就像掌握电脑打字一样重要,因此,必须把计算机绘图基础和技能列为制图课基本内容之一,且加以强化。计算机只是一个工具,操作者只有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使其更好地为本专业服务。

鉴于此,要重新整合《机械制图》与《AutoCAD》教学内容,以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

(二)制作精细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采用动态的、形象直观的、能够启发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分析能力的一些案例。挑选一些符合学生所学专业特点的实例,难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三)加强教学资源建设。课程资源建设是教学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世界大学城”公共平台把《机械制图》与《AutoCAD》课程的相关内容如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授课计划、表格教案、教学课件、教学视频、课程说课、资源库、方法库、原理库、训练库、作业布置、在线测试等资源均传上网,已成为在校学生的网上助学系统,成为教师的教学辅助系统,对其他兄弟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辐射作用。

MOOC进入中国后,影响到中国的基础教育,引发全民学习方式的变革。要积极参与引入MOOC模式,有了慕课,随时都是学习的好时候。

因此,网络资源建设为教学手段的改进,教学资源的共享,教学空间的拓展带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四)实践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将《机械制图测绘》与《Auto

CAD》结合,利用一周时间进行零部件测绘,先手工绘制草图,再结合计算机绘图软件Auto CAD绘制整套图纸。同时, 将计算机绘图运用到机械制图及其相关课程中会存在一些问题。

(五)开设相关教学选修课。为了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同学掌握更多制造前沿的信息,可以开设UG、Pro/E等机械制造应用软件选修课,也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或辅导班的形式普及与行业有关的专业软件的使用。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机械制图的能力,为学生增加一技之长,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改革考核形式。把能力考核放在首位,是对传统考核办法的根本变革。长期以来,机械制图课考试基本上都是采取教师出诸如填空、选择、判断、简答题型的试题,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闭卷笔试完成试卷的形式。这种考核形式只能部分反映出学生的机械制图素质,甚至只是反映了学生的应试能力,并不能真正检查和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教师应坚持“以应用为目的、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创新、提高素质”的理念,采取多种形式并举的综合考核形式。考核办法应全面反映学生的这些能力,为此,改革传统的考核办法,制订较为科学、可操作性强的考核方案及指标体系,除了通过笔试、口试、作业、考查外,还要采用现场上机操作,现场实物测绘,现场读图,测绘答辩等考核方法,力争做到客观、准确、全而评价学生的读图和画图的能力。

第12篇

现在将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引入这门课程中,在老师的设计和引导下,创立一种科学研究性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自主地选择研究课题,收集相关资料,学习、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遇到的难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这门课程的自主感和成就感。

2展开探究性学习前的准备工作

2.1建立立体化教学包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教材的建设和改进,另一方面还要设计与教材相配套的教辅资料。编写试题库和电子教案,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编写典型题解和教材学习指南,建立网络教学课程,方便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建立起这种完善的立体化教学包,为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查阅资料创造了条件,起到了很大的辅助和促进作用。

2.2全课堂系统讨论

在该门课程的教学前期,我们先进行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课堂系统讨论的方式进行。对整机的设计过程分为五个大的专题:从学过的力学知识开始,逐次对系数的选择、受力的分析和结构的设计展开讨论。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后,为每个学生进行了分巨,确保每个学生都有任务处理,避免了.音仔分学生“无所事事”的现象发生。

2.3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一一研究性学习的推动力

为了使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切实提高,配合研究性教学工作的开展,相关教师积极组织并辅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比赛,比如“全国机器人大赛”、“机电杯动力小车大赛”等,学生在这类比赛中不仅在研究性学习和动手实践等方面的能力获得了显著的提高,而且对研究陛学习的热情也高涨了不少。

3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几点思路

3.1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研究性的学习模式涵盖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这些方式在这种研究性的教学中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每一类知识都有更合适的方式进行学习。比方说在刚开始讲解《机械制造设计基础》的绪论章节时,为了引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获得更宽的知识面,可以在课堂后给他们留下一些拓展性的任务,比如学习‘下机械发展史,关于机械设计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等;讲解凸轮机构和平面四杆机构等章节时,可以督促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这些构件的实际应用案例,并通过亲身的体验来验证这些构件的的特点以及可以进行改进的地方,同时完成调查报告的撰写。此外通过设计调查问卷、作课堂笔记等方式让学生活跃起来,借助多种手段掌握所学到的知识。

3.2组织形式要合理

在研究性的教学中大多都以分组的形式进行开展,而小组成员的搭配大多都是按照性格特长、成绩等互补的原则组织。每个组一个特定的专题,而组内具体的分巨贝日是由学生自行决定,设计能力强的可以负责方案设计或计划制定,而力学基础好的学生就可以进行动力学或运动学的研究和分析;绘图能力强的同学可以负责图表的绘制;其他同学可以负责资料的收集和调查分析。根据他们自己的特长分配相应的任务,使得每个同学都有动力参与进来,体会研究陛学习带来的和魅力。

3.3成绩评定要客观

成绩评定所起到的最重要作用就是激励和鞭策。成绩评定的机制能否得到同学们认可,直接关系到它的激励作用能否正常发挥。在这种研究性的学习中,评价的重点应该放在过程中而不是结果上,因为研究陛学习中,研究的过程最重要,真正的目的是激励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