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形势与政策的论文

形势与政策的论文

时间:2022-07-21 20:19: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形势与政策的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形势与政策的论文

第1篇

——以T市H区政府为例

 一、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从整体经济到实体企业的发展都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和世界经济形势的风云变幻带来的严峻考验,出于保障经济形势平稳的需要,中央政府已经习惯于在宏观层面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各项政策调控,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特殊形势下更会采取强有力的政策调控措施支持企业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各地方政府如何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正确贯彻落实好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将其快速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从微观层面直接帮助企业克服各种困难,创造和抓住机遇,使企业在确保生存的同时取得进一步的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最紧迫和实际的课题。

论文试通过研究分析在金融危机形势下,T市H区政府如何贯彻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采取符合自身实际的政策措施直接扶持企业发展,及其取得的经验和效果进行概括总结,力争具备一定的指导性。

研究解决上述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在现实意义方面,一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经济越来越融入世界经济,全球性大范围的经济波动对我国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地方政府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等特殊形势,采取何种政策措施帮助企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将会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对其进行研究总结尤其重要;二是中国幅员辽阔、国情复杂、地方差异巨大,中央政府的决策部署必然突出指导性和原则性。当中央宏观调控政策逐级传达到地方后,地方政府在实际落实上级指令的过程中,必然会结合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成文或不成文的制定适应自己区域特定情况的操作办法,调度区域经济,在金融危机等特殊形势下直接扶持企业发展。那么,总结概括一套符合地方实际、适应地方政府操作的有效的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操作办法,现实意义十分巨大。

在理论意义方面,我们可以发现,研究国家层面经济调控政策的研究非常集中,而对地方政府如何在微观层面扶持企业发展进行分析研究的不多,更没有形成一套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地方政府扶持企业发展的相关理论。本文即尝试从上述角度进行研究,力争为相关理论的形成做出一些贡献。同时,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及其指导下地方政府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很多是应对危机的非常举措和直接干预手段,政企在金融危机特殊情况下联系十分紧密,明显有别于我们普遍倡导的政企分开等发展方向,由此将会引出金融危机形势下对政企关系的重新界定。

 

二、论文基本理论、核心概念及相关文献综述

由于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必然从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职能角度出发,因此本文以公共经济学、政府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相关理论为支撑,并作为概念框架来分析。

本文研究的基本范畴是由政府经济学研究衍生的,具体指金融危机特定经济形势下地方政府如何从微观角度发挥服务企业职能。核心概念包括:政企关系、地方政府、扶持企业等。

通过有目的地查阅相关文献,我们认为,国外与国内从宏观角度研究把握政府与企业关系的文献比较丰富,成果比较丰硕,特别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分析社会转型期如何理顺政企关系的文献很多。同时,结合地方政府职能和施政特点,从微观角度研究其施政过程中如何具体为企业发展服务的文献较少见,更少有对社会主义国家地方政府如何采取非常措施扶持企业发展的研究,没有一套具备较强操作性的规范实施办法,更没有形成具备一定借鉴意义的相关理论及概念。对此,本文在克服相关文献较少的困难,尽量搜集查阅相关资料的同时,更多地采用联想推理、逻辑判断、数字比较等方法对涉及问题进行原创性思考和分析研究。

   

三、论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

    本论文研究思路(逻辑进程)主要是:首先,概括总结金融危机形势下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政策的背景和方法。其次,结合上述背景分析,以T市H区政府为实例,综合分析研究基层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的目的、实际操作办法及其效果。最后,试归纳总结出具备一定借鉴指导性的、符合地方政府施政特点的金融危机等特殊形势下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思路办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除经济学基本方法论外,主要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经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包括定量统计分析法、试验方法等研究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进行调研,掌握企业需要政府提供的服务其生产经营的政策措施,并通过准确的统计数据分析,对企业在接受政府直接扶持后生产经营效果变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得出结论。

    本文具备以下特点:一是选题原创,比较符合时势,具备较强现实意义,创新性总体较强;二是论文纵向跨度较大,从宏观经济走向、中央政府调控到地方实体企业发展形势、地方政府措施都需要阐述,从政府经济学相关理论到地方政府对促进经济、服务企业的施政尝试都需要分析研究,分析的层面、角度较多;三是研究方法涵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四是以顺应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形势的有代表性的地市级行政区为研究实例,采用资料真实客观、鲜活;五是提出观点、得出结论在当前具有较强的借鉴性、实用性、推广性。

 

四、论文基本框架结构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选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理论贡献

1.2.1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2选题研究的理论贡献

1.2.2.1金融危机特殊形势下对政企关系的新界定

1.2.2.2对地方政府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操作办法进行总结

第三节 选题研究的创新点和下一步研究方向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整体架构

第二章 政府与企业关系概述

第一节 研究政企关系重要性

2. 1.1 研究政企关系的理论意义

2.1.2 研究政企关系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二节 政企关系基本概念和理论

2.2.1 政企关系研究的历史脉络和趋势

2.2.2 政企关系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

第三节  我国政企关系特点

2.3.1 我国政企关系的复杂多样性

   2.3.1.1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

   2.3.1.2政府与三资企业的关系

   2.3.1.3政府与中小企业的关系

2.3.2 我国政企关系的发展变化性

   2.3.2.1改革开放前政企关系发展特点

 2.3.2.2改革开放后政企关系发展特点

   2.3.2.3金融危机特殊形势下政企关系特点(比照美国凯恩斯主义)

2.3.3 改善我国政企关系的途径

第三章 中央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宏观调控政策分析

第一节 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方式

3.1.1 政府宏观调控的历史演变和现实必要性

3.1.2 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方式

3.1.3 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趋势

第二节 21世纪初全球性金融危机及其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影响

3.2.1 21世纪初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到来

3.2.1.1 金融危机的起因及发展趋势

3.2.1.2 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政府直接干预经济)

3.2.2 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影响

3.2.2.1 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3.2.2.2 金融危机也为我国企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第三节 中央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宏观调控政策

3.3.1 金融危机形势与我国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分析

3.3.2 中央政府应对金融危机宏观调控的具体政策(财政、就业等)

3.3.3 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效果及发展趋势

第四章 金融危机形势下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实例分析—以T市H区为例

第一节 地方政府施政特点概述

4.1.1 地方政府施政环境特点

4.1.2 地方政府施政方式特点

4.1.3 地方政府落实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式及效果

第二节 T市H区区域发展背景概况

4.2.1  T市H区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和规划定位(具备滨海新区特殊背景)

4.2.2  T市H区区域快速发展的趋势

第三节 金融危机形势下T市H区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实践

4.3.1 金融危机对T市H区企业发展的影响

4.3.2  T市H区政府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具体实践

4.3.2.1 扎实开展基层调研并制定落实中央调控政策的实施方案(从政府的经济调节职能角度,结合区域发展规划)

4.3.2.2 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从政府经济调节职能角度)

4.3.2.3 努力扩大内需消费(从政府经济调节职能角度)

4.3.2.4 潜心打造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公平环境(从政府市场监管职能角度)

4.3.2.5 全力保障企业人员就业、分配和生活水平稳定(从政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职能角度)

4.3.2.6 利用政府优势直接扶持企业发展(分为正常服务和特殊政策措施方面)

4.3.3  T市H区政府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过程中的特点和创新

4.3.4  T市H区政府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观察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措施的归纳总结

5.1.1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遵循原则

5.1.2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具体操作方法

第二节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相关问题展望

5.2.1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的发展趋势

5.2.2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的相关理论研究

结束语

第2篇

毕业论文格式

居中小三号黑体)1.1(顶格、四号黑体)1.1.1(顶格、四号黑体)正文(空两格、小四号宋体) 图1-2试验中心组织结构图 (一级层次之间另起一页) 二(居中、小三号、黑体)2.1(顶格、四号黑体)2.1.1(顶格、四号黑体)正文(空两格、小四号宋体)表2-3 (宋体五号,水平、垂直居中) (表与正文空一行)谢辞(居中小三号黑体、“谢辞”两字中间空两格) 正文(小四号宋体,内容限1页)参考文献(顶格、四号黑体)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编号] 作者.文章题目.数控进给平台的液压比例系统设计(毕业论文格式)安徽大学自考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在哪?帮我回答下,。毕业论文格式总改不对老师不让过怎么办?内蒙古财经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格式的具体要求求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格式模版word版的

云南师范大学的毕业论文格式?

右边距为2.0cm。每页须加“页眉”和“页码”,“页眉”居中填写论文(设计)题目。各系根据专业特点不同,可酌情予以调整。1、封面及原创性声明采用规定的统一格式。2、题目、摘要和关键词论文(设计)题目为三号黑体字,可以分为1或2行居中打印。题目下空一行打印摘要,[摘要]二字(四号黑体),[摘要]二字后空一格打印内容(小四号宋体)。摘要内容下空一行打印[关键词]三字(四号黑体),其后为关键词(小四号宋体)每两个关键词之间空两格。英文摘要题目全部采用以“Tims New Roman”小四号字体打印,摘要内容和关键词均用五.毕业论文格式总改不对老师不让过怎么办?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谁有?求毕业论文格式,平面设计专业毕业论文格式高分求助高手!!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我是云南师范大学大四学生,现在已经是写论文的准备阶段,但是指导老师说格式很严格,要我自己查找。现向各位求助,十万火急,

论文格式

正文、图表、页眉、页脚中的文字用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5、论文格式的字号:论文题目用三号字体,居中;一级标题用四号字体;二级标题、三级标题用小四号字体;页眉、页脚用小五号字体;其它用五号字体;图、表名居中。6、格式正文打印页码,下面居.“表2”等。表的编号可一直连续到文末,表较多时,也可分章编号。 表题即表的名称。每个表都应有表题,并置于表的编号之后,与编号之前空一格排写。表的编号和表题应置于表上方的居中位置,字体采用5号宋体。正文中与相关表对应文字处须在括弧中注明“见表n”字样;表题中不允.形势与政策论文格式谁能帮我设计个格式模板?科技创新大赛论文格式论文格式正确的论文格式是啥?(简明一点),谢啦!小论文就是大概的格式有什么摘要、关键词的

 

 

第3篇

关键词:新媒体;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改革

1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特点和目标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内容和形式必须适应当代的教学特点,教学要紧密结合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问题和大学生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客观、全面、理性地看待问题。其教学目的要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能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分析深层次问题,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进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对国家、民族和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2沈阳体育学院学生特点

沈阳体育学院是一所专业类体育院校,学校里体育专业学生占总人数的80%以上。体育专业学生活泼好动,思维语言动作敏捷、乐观。从其生源类型看,文化课成绩相对较差,但体育专业成绩突出,很多从小就开始了从事体育专业的训练。文化基本功不够扎实,缺乏学习主动性;从学习的特点看,体育专业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学习的空间以室外活动居多,不像其它专业那样以室内为主,学习形式多为动静结合;从其性格的特点看,体育生有较强的表现欲,渴望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赞同,因此,在课堂上学生对于自己的想法会积极表达,展现给大家;从其适应性特点看,体育生平时在艰苦的训练条件中刻苦训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

3新媒体的概念和特点

所谓新媒体,是指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是继报刊、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型媒体,包括互联网媒体、手机媒体、户外液晶、移动电视、电子报刊、触摸媒体等,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便捷性、即时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征。

新媒体所具有的这些特征,决定了新媒體的发展必然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作为信息社会大背景下的大学生,受到社会阅历浅、理解片面、媒体误导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往往流于表面、有失偏颇,很容易产生困惑和疑虑,甚至影响他们对世情、国情的正确认识和判断,影响他们的形势观、政策观的树立。

4沈阳体育学院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思路

4.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要提高媒介素养,关注并深人研究社会热难点事件,特别是大学生广泛关注的热难点事件。教师要自觉适应新媒体环境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熟练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新媒体信息资源传播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结合学生的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教育学生。

4.2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

大学生并不缺乏运用新媒体的热情和积极性,而是缺乏运用新媒体的把关人。在新媒体背景下,各种媒体信息混杂其中,部分垃圾、有害信息对广大学生产生着侵扰,这使得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政治倾向、道德观念、社会行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敏锐的网络识辨能力和熟练的网络运用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媒介完善和发展自我。

4.3改革教学方法

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新媒体精心筛选近期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作为课程导人,从事件分析人手,由事件分析导人所讲理论。在导人热点事件时,既可以由教师进行分析引导,也可以允许学生发表自已的看法和观点。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教师应关注新媒体,结合教学要点系统分析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

4.4构建新媒体交流平台

为了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可以自主开发形势与政策的辅助教学平台。在辅助教学平台上,教师可以为学生精心设置主题,使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客观认识社会热点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新媒体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形势与政策教育应坚持传统教育方法与新媒体教育手段相结合,形成立体化的形势政策教育体系。

4.5创新考核方式

考核方法方面,应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能够科学全面地检测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运用以及个人日常表现,并能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自觉利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理论考核可采取针对课堂内的日常开卷小论文、针对当前国内国际形势的结业闭卷论文等形式。

第4篇

在城镇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对策应改变以往的单一的管理结构,重点突出生态旅游发展理念,彰显乡村地域文化特色,从而推动农村及生态旅游的良性发展。

1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对策应与时俱进

在城镇化背景下,需要转变传统的乡村生态旅游管理观念,应把乡村生态建设与城镇化发展进行有效结合,从而加快整个乡村生态旅游管理的步调,使乡村生态旅游管理更规范,乡村旅游行业发展才更有活力。在管理中应鼓励贫困户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来,通过产业带动、企业帮扶等形式,让乡村生态旅游助推脱贫攻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生态旅游可采取“旅游+”的模式,开发农旅、文旅、体旅等山地旅游新业态,为贫困户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带动乡村经济的良好发展,进一步提升乡村生态旅游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充分重视各类专家对于乡村生态旅游领域所提出的政策和建议,利用业务咨询、理论指导、评审评价等形式,不断强化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内容,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推动乡村振兴。从而以科学合理的城乡统一化管理办法,提升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在紧跟新形势下促进乡村生态旅游行业良好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2倡导村民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

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生态旅游行业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人们的参与感也较低,因此可倡导当地村民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当地农民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形成了管理的新模式。例如可以以社会实践旅游振兴为特色,加大对我国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在制定出乡村生态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和整体营销办法后,实现当地农业生产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联合互动。论文格式是论文写作时的写作标准和样式要求。同时促进当地人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通过对农业公园、湿地保护区的深度体验和走访,使村民充分了解并积极发掘当地的旅游潜力,从而以自然资源保护为前提,以生态环境建设为目标,为未来的建设发展提供可行性的建议,以此充分发挥乡村生态旅游业对当地乡村发展振兴的带动作用。

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在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所以必须要获得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当地基层部门应加大力度促进产业扶贫政策基础,做好有前瞻性地规划与管理工作。论文格式是论文写作时的写作标准和样式要求。例如在开发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过程中,给予村民政策和项目扶持。在村民依托乡村振兴发展的良好政策下,也积极开始发展了乡村生态旅游的产业,促使当地农村环境更美、农村收入更多,村民们的幸福指数也在不断提高。基层部门应明确对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农村二三产业的市、县,可给予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对使用荒山、荒坡、荒滩及石漠化、边远海岛土地建设的旅游项目,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以此不断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带动农村经济效益的提高。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管理是振兴乡村发展与提高农村经济的重要体现,也是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城镇化背景下应制定管理制度体系、完善管理规划、培养管理型人才、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第5篇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会、妇女工作等个人总结

2019年以来,主要做好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会、妇女等工作。

在综治方面,我能够以较强的责任心认真做好单位人员的值班安排、节假日值班安排等工作,对单位的消防设施等提出过合理化建议,从而确保了单位连续多年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面没有出现任何问题,没有发生一起被盗和消防事故。

在工会工作方面,为了使工会工作在较高的起点上走上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我利用各种时间认真学习了《新工会法》、《劳动法》、《行政诉讼法》等文件,为开展工会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民主管理方面,多年来我能够按有关程序召开职工大会,除了听取行政工作报告外,还对报告中的有关事项进行座谈讨论,对一些重大事项,如岗位责任制考核、评先选优、评聘职称、职工生活福利等内容都由职工群众讨论通过。通信站的年度工作任务目标、重大活动、财务收支、领导工资收入、民主评议情况等通过政务公开向全体人员张榜公布;在关心职工生活方面,每年定期组织职工进行查体,对检查出来的身体状况不太好的人员在工作上生活上都给予了适当的照顾。对因病住院及生活上遇到困难的职工,则到医院或家里进行探视慰问。此外,我还发动职工向社会献爱心。在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方面,几年来先后举办了职工乒乓球、象棋、爬山、钓鱼等比赛活动和演讲比赛活动,较好地陶冶了职工的情操,增强了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面,主要抓好了综合治理各种基础性工作,负责做好了综治会议记录、综治教育记录、检查记录等,对单位的综治材料进行了归档,使单位的综治工作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

在妇女工作方面,主要负责做好了计划生育工作,能够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了计划生育档案,多年来单位没有出现计划外生育及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事情。

在共青团工作方面,主要抓了单位“青年文明号”创建工作。

此外,我还非常注重搞好理论调研工作。先后撰写了《浅谈新形势下交通稽查队伍建设》、《管理与热炉法则》等论文。其中《浅谈新形势下行政执法队伍建设》论文被评为2000年度政工专业职务答辩论文三等奖。《管理与热炉法则》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第6篇

一注重学习,不断提高政治文化素养

1.强化理论学习。做为一名监狱人民警察就是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无私奉献、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同时,自己也明白自己职业的政策性强,与各种违法行为及阴暗面接触多,面临形形的考验,没有很强的党性和法律知识,就难以成为一名合格的监狱人民警察。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经过深化认识,思考归纳,概括升华,使自己在工作中获得的经验、心得体会等成为自身业务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机构成部分,才能推动自身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形势,新情况。这一年,我财务供应处认真学习了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刻领会了十七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领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再次对《》进行了全面、认真的学习,明确了新《》在重要战略思想、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工作部署等方面体现出来的重大创新,更加坚定了我财务供应处的革命理想信念。51-论文-网-欢迎您

2.我财务供应处积极参加监狱组织的业务培训,提高自身各项业务素质和水平,争取工作的主动性,具备较强的专业心,责任心。51-论文-网-欢迎您

二、踏实工作,认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年初监狱党委提出“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个重点、完成三项任务、强化四个基础、做好五项工作、实现六大目标、办成七件实事”是今年工作的重点。我处认真落实取得了成效。

1.落实财务供应处本职工作情况

在本职工作中,我财务供应处认真遵守监狱机关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努力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取得了成效。

*******(请自填:笔者由于不知你处具体工作情况,请客服自己简明扼要填写

2.积极参与协助监狱工作情况

参与落实监狱部门监管措施,确保监管安全。我财务供应处能积极地协助监区主要领导展开工作,努力维护稳定的罪犯改造秩序,顺利确保了“三无”目标的实现。同时也使自己受到了很好的锻炼,自觉在能力上有了一定的提高。51-论3、廉洁自律,规范财务供应处工作

财务供应处在工作中能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并在实际工作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改造方针、政策,能做到规范财务供应处工作,文明管理,对自己严格要求,自觉地维护国家机关的工作形象,不利用公务权力图谋私利,做到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不该做的事情不做。

三、存在问题和不足:51-论文-网-欢迎您

第7篇

关键词:商务局;对外经济政策;优化

一、商务局外向型经济政策制定的基础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合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后,国民经济迅速的发展,甚至在短时间内超越了原有成员国,在国际经济发展局势不稳定,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商务局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础应区位基础、产业基础、机构基础和发展四个方面着手:首先,重视外向型经济政策优化的区位基础,交通运输是任何经济发展的基础,良好交通运输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和保障基础。;其次,重视外向型经济政策优化的产业基础,全球经济贸易发展对发展中国家负面影响之一是冲击本土产业,所以提高本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是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础;再次,重视外向型经济政策优化的机构基础,机构是政策制定的主体,而外向型经济涉及的部门较多,运作起来环节较多,如若不能畅通的衔接必然影响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的效率;最后,重视外向型经济政策优化的发展基础,虽然近年来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所以商务局外向型经济基础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二、商务局外向型经济政策的分析

由于外向型经济的运转及涉及生产监督、工程制造、行政执法、物流运输、外向型经济金融支付、相关工作保障等多家单位,需要各家单位积极的配合才能有效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本文分别从保税区的设立、出口企业保险的资助、跨境电子商务的制定、出口品牌的打造和扶助政策的制定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商务局提出设立保税区政策。设立保税区对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有很重大的积极作用,在扩大国家和地区对外开放的基础上使我国更加的全面的融入到世界贸易的发展体系中去。同时国内提出了“一路一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等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其中有部分是针对保税区定制的,在充分利用优惠政策的同时提高本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商务局出口企业保险资助的政策。为了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安全的发展应对部分大的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险资助。经济全球化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出口企业境外经营活动的风险,如若有恰当的保险政策那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出口企业交易的安全度。因此商务局应积极地研制具有中国特色的出口保险政策。

第三,商务局制定跨境电子电子商务政策。《关于实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的意见》规定了电子商务的四种服务模式,同时也提出了部分先行政策,具有很强的倾斜型。而创新型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理念较先一代的具有存量更多、流量更大等完善的优势,在优化电子商务环境的同时带动了企业的发展。

第四,商务局应提醒企业注重出口品牌的创立。品牌是衡量一个企业实力的重要指标,高端的品牌不但能够提高企业产品的输出量还能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第五,商务局应制定相关的应诉政策。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国际竞争激烈,国际市场时局动荡,给我国出口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企业的诉求也越来越多,相匹配的应诉政策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企业出口的情形。

三、商务局外向型经济政策的优化的刍议

本文针对上述的分析提出以下几个可以优化外向型经济政策的刍议:

第一,重新整理外向型经济政策优化的思路。改革开放将我国外向型经济引入平稳发展的状态,但是经济全球化严峻的国际形势又给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对决策者的智慧和勇气都是一种巨大的考验,只有制定出适合发展形势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政策才能保证我国外向型经济稳定而长远的发展;

第二,商务局外向型经济政策优化的着手的重点。统筹运行国家各部门协调合作才能保障我我国外向型经济顺利发展,其重点应从产业机构升级、加工贸易转型两方面进行调整。首先,升级外向型经济产业机构优化。“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出口的产品的技术和质量优于市场上其他的竞争对手,才能在竞争很激烈的情况下占据优势地位。其次,加快加工贸易的转型,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影响是弊大于利,为了避免我国经济受到发展中国家”殖民“必须加快我国工业贸易的转型;

第三,商务局外向型经济政策优化的具体部署。具体部署分为以下几步:一、加快重庆外向型经济政策制定部门管理创新;二、加快推进重庆特色交通运输网络建设;三、加快进出口产业基地和特色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四、推进重庆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快速发展;五、打造重庆外向型经济公共综合服务大平台。

结束语:

商务局对外向型经济政策的优化程度决定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全球经济贸易的发展除了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固化了国际分工,结合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的发展特点,对现有的外向型经济政策提出了优化的要求。本文将多年从事行业的经验与现有的局势相结合提出了几项关于外向型经济政策优化的刍议,希望可以给业内人士带来研究的便利。

参考文献:

[1]王任祥,邵万清等.保税港区建设与发展探索[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2]陈立泰,杨小玲.重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思考[D].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5.

[3]吴文丽,曾雁.重庆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D].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10.

[4]曾庆均.重庆商学院学报[J].2000.1.

[5]卿成.加工贸易对重庆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论文,2014.4

[6]赵青松.中铁国际铁路班列运行特点、问题及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2015.

[7]王元卓,靳小龙,程学旗.网络大数据:现状与展望[J].计算机学报,2013.6.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动向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改革方案均是依据现实状况提出来的,旨在整合全院德育资源,针对高职学生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发展要求,充分发挥思政课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其必要性主要有如下几点:

1.全国统编教材带来了困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程均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也就意味着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相同教材,这给我院的思政课教学带来了困扰,因为高职学生有自己的特点,如重感性轻理性,重感觉轻逻辑,重直观感受轻概括抽象等,这两本教材完整的科学体系高职学生未必都能准确掌握,因此需要我们对这两本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在准确把握教材精神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有所侧重,使之适应高职学生层次。

2.我院思政课程在未改革之前几乎完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教师完全按照教材的逻辑顺序从绪论到第一章到第二章,直至最后小结,出现的结果是思政课程让高职学生觉得“高深莫测”,枯燥无味,老师辛勤的付出却得不到学生的认可,进而影响老师的热情,从而产生恶性循环。思政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仅仅只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的收获可能确实有限。

3.以往实践教学课时少,随意性大。我院的实践课在未改革之前存在如下缺陷:第一,原有实践教学有较大的随意性。这个班的实践教学观看影片,至于影片的内容,要达到的效果不明确,而同时,另外班的实践教学又弄个辩论赛,至于辩题是否联系教材内容,是否能体现当下的热点问题,是否切合学生的需求没进行考量。第二,原有实践教学不规范。实践教学的开展还未真正落实,如达不到课时要求,片面强调课堂的“灌输”教育。因此规范实践教学显得尤为迫切。

4.《形势与政策》课程课时少、精品少。以往《形势与政策》教学均以自然班为单位,由本班级的思政课教师进行为期8周16学时的讲解。《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点是时事性强、变化大、资料更新快,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对国际国内重大问题了解得面面俱到,透彻深刻,并能以学生易接受能理解的方式讲解,未免有较大难度,而这种难度又直接导致了《形势与政策》课程鲜有精品,反过来增加了学生对此门课程的抵触情绪,抵触情绪无形中又提高了此门课程的讲解难度,形成连锁反应。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大致动向

根据以上分析,我院思政改革各个击破,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等进行了全盘改革。

1.教学内容专题化

我们通过对教材的深化和细化研究,完成了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根据教育部05方案,全国高校使用教育部统编教材,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实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回归教材”的要求,使教学更贴近高职院校学生实际?我们的对策是:①在准确把握教材内涵和突出教学主题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拓展丰富教材的内容;②根据高职学院学生心理可接受性的实际出发,研究教学语言,使教学语言富有生活性、艺术性、逻辑性、理论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为此我们把课程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如下表所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2.教学方法项目化

我们以项目为载体,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把理论教学与实践项目相结合,理论指导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理论拓展与职业能力相结合,实现知识传授、素质养成、能力培养的一体化。

3.实践教学制度化

改变过去实践课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制定了详细的实践指导手册。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我们编写了适合本院学生的实践教学指导手册。这些实践活动的制度化能发挥如下几点作用。

(1)组织学生观看相关影片,获得直观感受,引起心灵触动。在观看完“马加爵庭审”后,学生对此唏嘘不已,认识到提高个人修为的重要性,认识到人际沟通的重要性,也认识到知法守法的重要性。

(2)进行社会调研,服务社会,增长才干。教师给学生提供社会调研的题目,学生选题后组成课题小组,分工协作去搞科研,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对调查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综合,在此基础上撰写调查报告。对写出的调查报告或论文,在教学班级上组织相应的交流。教师对社会实践及调研情况进行总结、分析、评价,深化学生对调研取得结果问题的认识。

(3)开展法律咨询,提高法律素养,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我部四位“双师型”教师免费给学生提供法律咨询,通过法律咨询帮助学生解答有关劳动合同签订,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权利义务关系,大学生应如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等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法律素质,增强学生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

4.考核形式多样化

改变过去一考定优劣的状况,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实践表现纳入课程考核内容,进行考核形式的改革,注重考核形式与内容的多样化,多方面的考核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增加学生实践表现与能力的考核。将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作为检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具体考核操作办法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程的学生期末成绩,由平时成绩、调查报告或论文和品德操行分三部分组成:第一、平时成绩:30分 ( 出勤情况20分,学习态度10分);第二、调查报告或论文:40分;第三品德操行分:30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生期末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调查报告或论文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50分( 出勤情况30分,学习态度20分);调查报告或论文:50分

5.教师角色导师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外,还担负着对学生思想状况和德育教育状况进行调查的重任,为此思政教师下到各系担任素质导师,对学生思想现状与学生德育教育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为联系系部的学生管理出谋划策;对所联系系部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专题讲座,提高其政治素养;辅导一个学生社团,指导社团相关活动。

6.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系统化

我院举全院之力,设计了学生在校两年内主要参与活动项目。活动侧重于学生的日常行为养成,在内容上涵盖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主要任务是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行为养成教育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我院思政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近2年的实践,在改革中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

第一,这项改革对政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需熟悉教学内容外,还必须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必须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必须熟悉心理学,管理学,人际关系学等方面的知识。我院政治教师仅十余名,工作量大,强度过高,经常加班,大家深感人手不够,精力有限。我院政治教师在探索改革过程中均感觉较疲惫。

第二,这项改革对全院的协调提出了更高要求。这项改革是集全院之力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上至下需有效沟通,各处室和各系部需建立长效沟通合作机制。因此也要探索建立更高效的联系机制。

第9篇

为深入落实科技兴农战略,切实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质量,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构建适应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用人制度和运行机制,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根据上级精神,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原则

1、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

2、坚持公开、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

3、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

4、坚持能上能下、岗变薪变的原则。

二、竞争职位

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员15名,其中站长3名。

三、竞岗范围和条件。

1、竞岗范围。乡镇全额财政开支、学农专业的人员。

2、基本条件。(1)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农村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遵纪守法、爱岗敬业。(2)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身体健康,作风正派。

3、岗位条件。(1)站长:具有中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技术职称,连续三年年度考核称职。(2)专业技术人员具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

四、竞聘方法

(一)专业技术人员竞聘方法

采取个人申报、资历评价、考试、民主评议的方式,择优聘任。总分为100分,其中资历评价30分,考试60分,乡镇测评10分。

1、资历评价。(1)职称。副高以上职称10分,中级以上职称5分,初级职称3分。(2)学历。全日制本科学历10分,成人本科及全日制大专学历5分,成人专科、全日制中专学历3分,成人中专1分。(3)行政奖励。市级以上行政奖励5分,县级行政奖励3分,系统行政奖励1分。行政奖励不重复计算分值,只计算最高级的行政奖励。(4)科研成果(论文、论著)。省级科研成果,国家级论文、论著5分;市级科研成果,省级论文、论著3分;县级科研成果,市级论文、论著1分。科研成果(论文)分值不重复计算,只计算最高级别的科研成果(论文)分值。

2、考试。成立命题组进行封闭命题,考试的重点为农业技术基础知识。

3、乡镇考核。所在乡镇乡村干部进行民主测评。分为优秀(10分)、称职(7分)、基本称职(5分)三个档次。参加测评的人数不能低于所在乡镇乡村干部的三分之二。

按照综合成绩由高到低录取15名人员,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录用人员签订聘用合同,聘用期为三年,第一年为试用期,聘用期间聘用人员出现重大问题可随时解聘。各乡镇原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落聘后,由乡镇政府负责重新安排工作,取消相应的技术岗位待遇。

(二)站长竞聘方法

录用的15名人员符合站长竞岗条件的,采取个人申报、面试竞岗的方式产生,总分100分。拟竞聘人员竞聘专业人员时的综合成绩占60%,面试成绩占40%。

(三)专业技术人员分配方法

本着就近就便、高分优先择岗、组织调剂的原则进行分配。不服从分配的退回原乡镇,空缺岗位按照综合成绩递补。

五、时间步骤

竞聘上岗工作从2005年11月7日开始至2005年11月30日结束。

1、11月7日至11月8日,召开××县农技推广区域中心站竞聘上岗动员大会,公布竞聘岗位。

2、11月9日至11月11日,组织报名。报名由个人自愿填写报名申请表,每人限报一个岗位,并需出具相关资历证书。

3、11月12日至11月14日,竞聘上岗领导小组按照条件和要求,对申请人员进行资格审查,并进行公示。

4、11月15日,邀请有关人员组成命题小组封闭命题。

5、11月16日,集中进行考试。

6、11月17日至20日,到所在乡镇进行考核。

7、11月21日,张榜公布综合成绩。

8、11月22日,领导小组审定聘用名单,并将聘用名单向社会公示3天。

9、11月25日,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拟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并发聘书。

10、11月26日,竞聘站长

第10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写作

作者简介:胡伟辉(1977-),女,湖南桃江人,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重庆 400067)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158-02

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大学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综合反映了学生对本专业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以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部于2004年发出《关于要求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本科毕业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从理论学习向实际运用转换的重要阶段,[1]是学生进行知识创新、思维创新的重要途径。笔者指导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多年,明显感觉近年来学生毕业论文的完成质量有下滑趋势。本文仅以重庆工商大学国际贸易专业为例,分析了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相关措施。

一、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下降

重庆工商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的撰写实际上是从第六学期开始的,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要求学生在该学期完成学年论文,并写成文献综述的形式,选题就是下学期准备撰写的毕业论文的选题。学年论文实际上就是为毕业论准备。学生正式开始毕业论文的写作是第七学期,而这期间也正是学生忙于找工作、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务员考试等各类考试的关键时期。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找工作以及准备各种考试上,对于毕业论文的写作往往是应付交差。虽然学院有专门的毕业论文指导文件,反复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还要求学生和指导教师共同签署承诺书,承诺文章的原创性,但每年由于毕业论文的原因无法顺利毕业的学生几乎没有,毕业论文的质量也不会对学生的前途产生太大影响,学生重视程度普遍不高。有的学生在网上收集了一些与论文题目相关的文章,东拼西凑、复制粘贴,几天时间就可以完成论文初稿;有的学生把学年论文简单修改就作为毕业论文提交;极个别学生根本不按教师的指导意见修改,每次都提交同样的论文。

2.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较少

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丰富的专业实习经验或科研实践经历会为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积累题材,有利于学生创作出高质量的论文。大多数学生在写毕业论文之前,没参与过课题研究,没得到过系统的科研训练,没有撰写学术论文的经验。由于校外专业实习基地有限,大学四年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很少有机会进入相关的专业领域实习或实践。一个专业的选题,如果缺乏对相关领域的调研或实践,仅凭期刊杂志或是网络资源等二手资料,往往是人云亦云,很难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也很难有所创新。

3.指导教师精力投入不足

导师的细心指导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重庆工商大学国际贸易专业专职教师有10人,而近年来随着专业扩招,每届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人数超过160人。学校规定一位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最多可指导10名学生,国际贸易专业的专职教师基本上都是按上限指导10名学生。按规定,毕业论文写作环节教师指导学生的次数不少于6次,有的学生论文改了7~8稿还是达不到要求,最后勉强糊弄通过。由于指导教师自身的教学科研任务较重,加之有的学生态度不认真,敷衍了事,对教师的评阅修改意见没有认真采纳,致使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情绪有所松懈。有的教师只把握论文大的框架结构,对于论文的具体内容在审阅时大致浏览,没有仔细推敲。教师对论文的指导大多是通过电子邮件,面对面或小组讨论的机会很少,缺乏有力的交流与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4.多数选题缺乏新意

好的选题能够使学生具有足够的信心和动力,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和运用综合知识的才能,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2]重庆工商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由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导师提供的选题通常是自己熟知的研究领域,学生如果认为完成困难或是不感兴趣,会自己寻找相关选题。学生自选的题目通常是已经被广泛研究的,如关于绿色壁垒、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外贸影响等方面的选题每年都有很多学生选择。这类选题资料查找非常容易,完成难度较低,研究成果往往很难有突破与创新。在指导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同一个专业的学生选题非常类似,且很多选题与往届毕业论文的选题重复。

5.对毕业论文的管理监控力度不够

为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学校和学院都出台了不少文件与具体措施。学校和学院的相关文件对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提出了严格要求,学院制定的毕业论文指导方案对论文完成的每个环节包括选题、开题、收集资料、撰写论文、修改论文及最后的定稿、排版打印都规定了具体时间。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做到层层把关,对毕业论文完成的各个阶段还缺乏有效的考核监控机制,有的环节流于形式。

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建议

1.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毕业论文是全面检阅大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整体学习效果和能力培养状况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大学教育将学生分散的理论学习凝练成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综合能力的最后一站。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是对学生文献检索、独立工作、科研创新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考查。经过毕业论文的历练,促使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能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国际经贸的相关理论和政策,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为学生继续攻读研究生或从事专业领域的具体工作奠定基础。因此,应加强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宣传,让学生端正态度,认真对待毕业论文的写作。

2.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增强科研能力

学校及学院应积极鼓励本科学生进行科研活动,通过设立本科生专项科研项目基金、组织国际贸易专业学术论文比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重庆工商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每个班都有一名专业教师充当班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班导师在指导学生时,可以将自己的科研方向、科研课题与学生分享,引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课题,尽早接受科研训练。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性强,学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可以获得更多的科研实践的机会;通过进行实地调研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循序渐进的科研锻炼,提升学生的科研和写作能力,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3.加强教师指导论文的激励约束机制

激励政策可以用来鼓励、调动、激发人们参与各项活动的热情、积极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可以充分调动教师指导论文的积极性。对于指导优秀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应给予一定的奖励,并与年度考核、职称评定等挂钩。对于指导论文不合格的教师,应对其论文指导工作量进行一定的减扣,并适当减少下一年度的论文指导数量。让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把学生的选题与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联系起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避免出现教师对学生论文选题不熟悉,只能从论文结构等形式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无法很好地把握论文实质内容的情况。加强师生互动,保证指导教师与每个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次数不少于3次。

4.严把选题质量关

确定选题是撰写论文的第一步,“题好一半文”,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关键。学院在征集毕业论文选题时,要求每位具有毕业论文指导资格的教师,都要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拟定毕业论文题目,并注意不与以往年度重复。国际贸易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指导教师在确定选题时应着眼于现实问题,确保选题的理论与实际价值。导师确定了选题后下发给学生,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以及能力,在与指导教师充分沟通交流后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对于学生自选的题目,指导教师要严格把关,防止出现大而空的选题。学院在汇总学生选题后,可以成立论文指导小组,对毕业论文的选题进行审查,对有争议的选题或重复的选题,与论文指导教师沟通后再重新确定。

5.加强对论文写作环节层层监管的力度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包括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成绩评定等环节。只有层层监督,有效落实每个具体环节,有效控制可能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各种因素,才能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因此,学校及学院可成立论文督导小组,对毕业论文的全过程实行有效的监督和检查,对各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并提出指导性的建议;指导教师在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应严格按毕业论文指导书的要求,督促学生按时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对于敷衍了事、态度不认真的学生要特别加强管理。

参考文献:

[1]邵维加,黄建荣.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与运用[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7):54-60.

第11篇

关键词:MPAcc 人才培养 协同创新平台 行业企业专家

中图分类号:F23;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16-0008-03

一、引言

随着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相关政策的逐步落实,中国经济仍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由此催生的大型企业集团乃至跨国公司的数量大幅增加,从而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专业会计硕士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会计人才的主要途径,自2004年首次批准了21家授予权试点单位以来,其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为止全国已有170多家MPAcc人才培养单位,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会计人才。但由于其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MPAcc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不断凸显。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MPAcc教指委)于2014年下半年启动了培养院校的质量评价与认证。深入推进MPAcc培养的改革以保证MPAcc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当前MPAcc培养单位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前,有关MPAcc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研究备受学术界及培养单位重视。万晓文(2010)基于问卷调查分析,在总结当前对MPAcc的培养多数还停留在“本科化”的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培养对策。王治等(2011)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MPAcc培养现状,指出国内会计人才目前呈现“总量过剩,结构失衡”的状态,提出了新的MPAcc培养模式和政策建议。石意如(2012)针对MPAcc的培养目标比较含糊、培养方案欠完整、培养方案执行过程监督不力和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了以MPAcc详细的能力框架为准绳并融合“学科中心”与“能力中心”的多边培养模式,构建了与社会评价有机衔接的MPAcc培养三维评价体系。

综观上述文献,学者们大多都对MPAcc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但却未将对MPAcc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影响的行业企业专家融合到其培养模式中。鉴于此,在分析了目前国内MPAcc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本文以重庆理工大学MPAcc教育为例,构建了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下的MPAcc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详细论述了在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实习实践、学位论文、就业指导等关键培养环节中行业企业专家发挥的协同作用。

二、国内MPAcc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MPAcc是培养高级会计、审计、财务专门人才的学位教育项目,与会计学术型学位相比,MPAcc教育突出职业要求,更注重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注重实践。国内MPAcc项目从无到有,不断成长,自开展MPAcc教育工作以来,各培养单位在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师资配备、教学管理和市场推广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形成了许多特色及优势。但随着MPAcc招生人数的大幅增加,MPAcc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不断暴露,亟待解决。

(一)执行力度不够,双导师制流于形式

MPAcc教指委2011年3月的《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参考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参考方案)第四项第三条规定,培养单位应成立导师组或实行双导师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有关专家共同承担指导工作。由于针对双导师制并没有制定具体的操作规范,导致培养院校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有较大的随意性,仅有少数培养单位实行“全员全程双导师制”,即学生在校期间除有一位校内导师指导其学习研究外,还会聘请企事业单位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研究能力的行业企业专家担任MPAcc学生的校外导师。而大部分培养单位实行的是“全员半程双导师制”,校外导师仅会参与MPAcc学生在实习实践及论文指导阶段的培养指导,而其他诸如培养方案的制定及课堂教学等环节并不会参与;有的校外导师因工作等方面的原因在MPAcc学生实习实践及论文指导阶段也未能参与,使得双导师制仅有形式上的规定但并未付诸行动。

(二)案例教学比重偏低,优质教学案例缺乏

MPAcc的培养,不仅强调理论和实务并重,而且更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案例教学作为一种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更符合MPAcc培养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的需要,更有利于MPAcc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而在MPAcc培养过程中,为降低培养成本,部分培养单位并没有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作严格的区分,将MPAcc的部分课程与学术型研究生集中开课,进行纯理论的讲授,部分培养单位在MPAcc培养过程中虽然导入了案例教学,但所占课时比例并不高,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此外,许多培养单位因建立案例档案成本高,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授课教师自行开发案例,而很多授课教师虽然理论水平高,但因实践经验缺乏,案例开发的质量不高。再加上对开发案例时间投入不足、评价体系不完善等,教学案例还相对较少。以上这些都影响了MPAcc人才培养质量。

(三)实践基地建设不够完善,实习实践时间较短

在实习实践方面,根据教育部及MPAcc教指委的相关要求,MPAcc学生必须要有至少半年的实习经历。但一方面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大部分企业很难接受多个MPAcc学生的实习,这给培养单位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和MPAcc学生实习安排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相当多的学校并未建立实践基地,大部分学生基本是自己去寻找实习单位。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培养单位采取两年制培养方式,致使MPAcc学生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程学习、学术论文及毕业论文的撰写上,没有充足的实习实践时间,从而影响了相关方面能力的培养。

(四)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学位论文应用性不强

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必须突出学以致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论文类型一般采用案例分析、调研(调查)报告、专题研究、组织(管理)诊断等。但在学位论文的选题环节,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实践经验,不能结合相关企业的实际问题去选题,在后期的论文撰写过程中也因没有具体的企业作为调研对象,无法获取直接数据,只能通过网络搜集相关二手资料,导致数据实效性及针对性不强,学位论文的写作不够深入,学位论文质量不高,无法针对企业当前存在的某些问题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

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下的MPAcc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

重庆理工大学于2010年经过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立MPAcc人才培养点,经过近5年MPAcc项目实施,重庆理工大学在MPAcc招生宣传、录取办法、培养过程、实习实践、学位论文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果。为进一步提高MPAcc人才培养质量,重庆理工大学经过一年多的遴选、审核和评议,正式聘任了100多位行业企业专家担任MPAcc校外导师,他们主要来自各级政府财会审计主管部门、国有大中型企业、银行、证券,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所等中介机构,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研究能力。在MPAcc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他们主要负责MPAcc学生的案例教学、实务指导、实习实践安排、论文选题、论文撰写、论文评议和就业指导等。通过这些行业企业专家的协同参与,以达到进一步提高MPAcc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基于对目前国内MPAcc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本文以重庆理工大学MPAcc教育为例,构建了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下的MPAcc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如下页图1所示。由图1可知,MPAcc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学生个人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就业指导等多个环节,这些环节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MPAcc培养体系。MPAcc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取决于MPAcc学生、授课教师、校内导师、行业企业专家等多个主体之间的相互协同和资源共享才能带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聚合效果,加速人才培养的进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下面将基于图1中的协同创新平台重点论述在MPAcc人才培养过程中,行业企业专家与培养单位、授课教师、校内导师等多个主体之间的协同互动对提高MPAcc人才培养质量所发挥的作用。

(一)个人培养方案制定协同

制订完善的个人培养方案,是切实保证MPAcc人才培养质量一个重要环节,重庆理工大学MPAcc主要设置了CFO和CPA两个方向。CFO(首席财务官)方向着力为大中型企业培养战略型、领导型财务总监;CPA(CPA合伙人)以培养更多的领导型CPA合伙人为目标。重庆理工大学MPAcc教育在现有的7门核心课程、4门方向必修课程、15门方向选修课程基础上,通过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增设了5门方向选修课。MPAcc学生会在校内导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的共同指导下,结合本人的专业方向,选择适合个人职业发展方向的课程。校内导师会综合考虑MPAcc学生的学科背景,研究方向,职业定位后从专业课程的学习、方向课程的选择等层面给出建议;行业企业专家则针对当前的行业现状、岗位知识结构需求、职业素养等方面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积累。由此,制定出切实可行、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个人培养方案。

(二)课程教学协同

培养单位授课教师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争取优异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专业胜任能力。行业企业专家则更多的是参与“会计人生”“MPAcc大讲堂”“移动课堂”“特色培养”等环节。“会计人生”更多的是对学生职业道德、与人沟通交流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MPAcc大讲堂”分享各行业企业专家擅长领域的实务经验与深刻见解,引入最新的案例,让学生对真实事件和情境进行分析、思辨,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移动课堂”设置在企业一线,通过行业企业专家现场讲解,让学生感受真实的职场环境;“行动学习”则让学生深入企业,将所学与企业实际问题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通过授课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的协同授课,提高MPAcc学生培养质量。

(三)实习实践安排协同

校外实践主要为了锻炼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是MPAcc学生专业技能应用与提高不可缺少的环节。重庆理工大学MPAcc教育有着相对完善的实习实践安排体系:为了保证MPAcc学生能有长期稳定的实习场所,学校凭借其学科优势,通过为企事业单位提供人才培养或培训、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持服务等活动与许多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另一方面,由于重理工大学聘请的行业企业专家大都来自各级政府财会审计主管部门、国有大中型企业、银行、证券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校外导师通过安排MPAcc学生到他们所在的公司、事务所实习,也能很好的解决学校实践基地建设不够完善这一问题。

(四)学位论文指导协同

MPAcc学位论文突出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要具有创新性和实用价值。重庆理工大学MPAcc学生在论文选题时,行业企业专家会参与指导,并强调学生应结合实习单位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选题。毕业论文开题后,除了有校内导师对论文撰写的全程指导外,行业企业专家也会参与学生论题相关内容的指导,为学生获取第一手案例资料提供帮助。基于这样的双重指导,MPAcc学生的学位论文会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更能体现其实际意义与经济效益。

(五)就业指导协同

当前就业形势日趋激烈,因很多学生在校期间未能进行明确的职业规划,导致他们初入职场时比较茫然,没有清晰的职场定位。重庆理工大学MPAcc教育,自学生入学开始便会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专业介绍并对专业就业岗位、职业发展方向以及历届毕业生情况进行分析。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学校会根据每学期的课程安排,合理安排一些就业指导课。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和岗前实训,强化MPAcc学生的就业意识。与此同时,培养单位也会经常邀请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等相关行业的企业专家到学校进行行业宣讲,让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式、岗位需求等更加明晰,提早让MPAcc学生做好入职准备;另一方面学校每周都会安排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专家作客MPAcc大讲堂,由于他们对宏观层面上的就业形势更加了解,能够高瞻远瞩地给学生提供就业方面的建议,此外在目前就业前景堪忧的状况下,对拓宽MPAcc学生的就业渠道也十分有帮助。

四、结语

改进现有的MPAcc人才培养模式使之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行业企业专家协同参与MPAcc人才培养为我国MPAcc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一个很好地改革方向,对提升会计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J

参考文献:

[1]万晓文.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问题研究――基于我国高校的调查数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2010, (3):21-29.

[2]王治,张多蕾,程一江.会计专业硕士学位(MPAcc)教育:现状分析、模式选择及政策建议[J].会计师,2011,(5).

[3]石意如.我国会计专业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商业会计,2012,(1).

[4]曲晓辉.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教育的若干问题[C].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第四届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4.

[5]盛明泉,王烨.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机制:问题与对策――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暨第三届会计学院院长(系主任)论坛会议综述[J].会计研究,2010,(12).

[6]陈吉凤,侯力纲,刘春晖.“案例”助力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变革――第四届中国MPAcc教育发展论坛综述[J].会计研究,2013,(2).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R&,D,技术进步,就业,技术落后

一、引言

2009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首次突破900万,就业形势严峻。CICC(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2010年公布的宏观经济形势预测显示,中国劳动力市场2011年劳动力供给可能增长3900万,其中包括了2500万失去与之前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相关联工作的临时工;与此同时,新增就业岗位可能只有800万个,就业压力明显。

奥肯定律表明,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关系,诸多经验研究也证实了该关系在美国曾长期存在。国内学者运用中国数据进行检验时,却得出奥肯定律在中国并不适用的结论;另一方面,通过对就业弹性的考察发现,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呈现出下降趋势毕业论文模板,2005年之后的就业弹性徘徊在0.06-0.08之间,说明我国经济增长创造就业的能力在下降,中国经济进入“无就业增长”[①]时代。归纳国内学者对“无就业增长”原因的研究,主要存在三种观点:一是经济体制改革(齐建国、常进雄;常云昆等);二是产业结构转变(蔡昉、都阳;谌新民等);三是技术进步(胡鞍钢;袁志刚;张军等)。

早在1994年,OECD的一份失业研究报告显示,增加就业不能从放弃技术进步,实施保护主义中寻找解决途径,而应从改进市场流动性,恢复经济与社会适应变化的能力来增加就业,在其对策建议中,首先就是加强技术知识的创造和扩散。作为实现技术进步的最基本手段,将R&D活动纳入到分析就业问题中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旨在明确R&D活动与就业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其具体的传导途径是什么?并结合技术落后国家(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本文接下来的安排是:第二部分是R&D、技术进步与就业的相关文献综述;第三部分是所需变量的选取及测算;第四部分是实证分析;最后是本文的相关结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概述

对于R&D的研究始于Romer,Grossman,Helpman等人发展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是将R&D作为“知识生产”的投入要素,由此克服了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的限制,经济获得长期增长。虽然新增长理论在就业方面有很强的政策性含义,但却并没有进行专门的研究。概括讲,国外关于R&D与就业的研究主要归结为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R&D活动与技术扩散两个方面。

1.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

对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持乐观态度的主要有Pissarides,Femando del Rio,Vivarelli等人。Pissarides(1990)运用搜寻和失业理论构建了流动的劳动力市场模型,通过对生产率增长与均衡失业率增长关系的研究,提出了技术进步的就业创造机制——“资本化效应”,认为技术进步提高了要素生产率,企业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倾向于扩大生产规模毕业论文模板,提供更多工作岗位,就业情况由此得到改善[②]。Pissarides的资本化效应机制隐含的条件是资本和劳动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互补的关系,而Femando del Rio(2001)则指出,资本和劳动之间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在利率可变的条件下,技术进步提高了使用资本的相对成本,出于理性的考虑,企业增加了对劳动的需求,失业率下降[③]。Vivarelli(1995)、Petit(1995)等人借鉴马克思、古典、新古典等理论对技术进步的就业补偿效应的研究成果,也提出了各自相应的就业补偿机制[④][⑤]。实证方面,OECD(1996)在对其成员国有关创新与增长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创新、增长与就业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尽管短期内技术进步会对就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相对于其巨大的创造效应可以忽略不计,由于这项研究包含了OECD国家近200年的数据,因此,对诸多尚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Vivarelli(2000)在其之前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意、芬、挪、德、丹五个国家的21个部门的经验数据也证实了技术进步对扩大就业具有积极的作用[⑥]。

早在李嘉图时期,经济学家已经意识到技术进步是一把“双刃剑”:在创造就业机会的同时会排挤工人。有别于Pissarides等人,一些学者更倾向于技术进步会对就业产生破坏效应的观点。Aghion和Howitt(1994)在肯定Pissarides资本化效应的基础上,提出了就业破坏机制,认为技术进步通过缩短产品生命周期,加速现有工作磨损,直接排斥就业;当生产率的增长是通过高生产率的工作取代低生产率的工作时,失业率将会上升[⑦]。Tobin(1998)从劳动力需求结构出发毕业论文模板,证明了工作岗位空缺与失业并存的情况是技术结构变化造成的[⑧]。同样对技术性失业[⑨]进行过类似研究的还有David Deaton和Peter Nolan(1983)、Jonathan S.Leonard(1988)等。Brouwer (1993)、Shea(1998)、Luker和Lyons(1997)等人对德国、智利等国家实证分析的结果也均显示技术进步排斥生产性劳动。

2.R&D活动与技术扩散

Griliches和Lichtenberg(1984)运用美国制造业的数据,实证研究了TFP与R&D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呈明显的正相关[⑩]。Griliches(1986)Lichtenberg(1992)等的后续研究显示了相同的结果。Coe和Helpman(1995)、Charles(1998)选取OECD国家作为样本,得出了R&D活动是技术进步的重要来源的结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Stiglitz(1981)在研究技术创新时已经指出,R&D活动的产出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Romer(1990)关于R&D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最初的观点认为R&D活动源于企业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进而研发过程中带来的知识存量的增加促进了经济的长期增长[?]。Aghion和Howitt(1992,1998)、Grossman和Helpman(1991)、Segerstrom(1991)等人随后从不同的角度发展了这一研究思路;经验数据与理论分析同时显示:企业是社会R&D活动的主体[?]。因此,对R&D活动与技术扩散的关系的研究首先是从企业层面上展开的,进而扩展到产业层面、国家层面。Arrow(1962)指出,企业R&D活动的技术溢出效应与R&D活动呈反向关系,即越是在基础研究阶段,企业进行R&D活动的私人收益越小于社会收益。Sherer(1982)在考察产业间生产率变化关系时发现,某产业的R&D活动有助于提高其关联产业的产出率,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生产效率[?]。Levin,Jaffe,Hederson,Reiss等人的经验分析从生产成本、技术密集度等方面也证实了以上的观点。国家层面上的经验研究同时也证明了一国的R&D活动通过投资、贸易等渠道会对他国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Jones(2002)通过对二战之后美国经济的统计研究发现,美国经济的增长有一半归功于全球范围内的R&D活动的溢出效应[?]。Bemstein和Mohnen(1998)以美国和日本为例,研究了发达国家之间R&D活动的技术溢出效应:通过技术转让及国际贸易,美国的R&D活动显著影响了日本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了日本的技术密集程度[?]。

(二)国内研究概述

国内关于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关系的研究有四种观点:一是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替代作用(姜作陪,张军,彭绪庶,姚战琪等);二是技术进步有利于扩大就业量(丁仁船,瞿群臻毕业论文模板,昌盛等);三是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双重影响(齐建国,龚玉泉,袁志刚等);四是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并不存在明显关系(毕先萍,吴晓松等)[?]。对于长期内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国内学者的研究基本达成共识,即技术进步有利于扩大就业。姜作陪、管怀鎏(1999)认为技术进步在提升生产力水平的同时,长期内会扩大生产规模,对就业起到积极的作用[?];龚玉泉、袁志刚(2002)指出,长期内,技术进步通过影响社会产出间接提高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推进产业结构演进,尤其是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就业水平进而得到提高[?]。对于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的短期关系,理论界存在较大的争议。姚战琪、夏杰长(2005)认为技术进步的就业补偿机制与就业破坏机制同时存在,同时结合中国的经验数据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对劳动力节约型技术的选择带来了严重的结构性失业[21];王文甫(2008)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际数据的考察发现,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且技术进步呈现出明显的就业替代作用[22];何平、骞金昌等(2007)以制造业为例,从微观角度探讨了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技术进步对企业发展具有正面的影响,但对就业增长没有影响甚至是负面影响[23]。而丁仁船、杨军昌(2002)则认为,1978年以后,就业的增长主要是依靠技术进步,资本深化对就业的挤出效应高于理论值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各种补贴、税收优惠政策造成了资本对劳动的过多替代[24]。昌盛(2005)毕业论文模板,瞿群臻(2005)等学者的研究结果也显示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积极的影响[25][26]。综上可以看出,在技术进步影响就业问题上,我国学者主要是从指标选取、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拓展的,尽管观点各有不同,但理论分歧不大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在技术扩散问题上,我国学者立足于技术劣势国家,主要研究了发达国家通过技术转让、FDI等途径实现的扩散效应。沈坤荣等(2001)在Barro生产函数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动态化生产函数,通过考察1987-1998年中国29个省市及自治区有关数据,得出FDI是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但受人力资本水平的限制,我国对FDI所带来的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不足[27]、;张海洋(2005)在控制自主R&D的情况下,研究发现FDI之所以没有带来生产率的增长,主要原因是过低的R&D吸收能力[28];潘文卿(2003)[29],李平(2007)[30]等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近年来,我国学者童光荣、高杰(2004,2005a,2005b,2007)等对政府R&D支出与就业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特别是对政府R&D支出乘数效应、政府R&D支出对企业R&D支出诱导效应等的研究具有创新性。

三、变量选取与测算

(一)变量选取

本文旨在研究R&D活动对就业的影响,所选分析对象是中国经验数据,因此,选择R&D支出指标和就业水平指标,直观探讨两者的关系。

1.R&D支出指标

国内学者对有关R&D活动的研究通常将R&D投入的当期值及其滞后项纳入分析框架,借鉴Griliches(1980)、Coe和Helpman(1995)[31]等人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技术进步主要取决于前期研发的积累。因此毕业论文模板,在进行实证分析时,本文采用R&D资本存量数据(计为rd)。《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涉及到研发活动的主要有四组指标:国家财政科技拨款、科技经费筹集额、科技经费内部支出额及R&D经费,本文相应地选取R&D经费作为计算R&D资本存量的基础数据。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1991-2009年我国R&D经费支出的当期额

单位:亿元

年份

R&D经费

年份

R&D经费

年份

R&D经费

1991

159.46

1998

551.12

2005

2449.97

1992

198.03

1999

678.91

2006

3003.1

1993

248.01

2000

895.66

2007

3710.2

1994

306.26

2001

1042.49

2008

4616.0

1995

348.69

2002

1287.64

2009

5802.1

1996

404.48

2003

1539.63

  1997

509.16

2004

19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