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爱国主题思政实践报告

爱国主题思政实践报告

时间:2022-04-26 03:18:32

爱国主题思政实践报告

第1篇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运行

一、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机制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指出:“大学生社会实践要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和方法。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从目标定位、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机制、活动形式、实践基地、运行模式等方面开展了研究。虽然国内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全面、系统地研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机制还是极少的。本文在对四川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运行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探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机制,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课程和教学内容和要求,以社会实践为大课堂,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以获取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体验,使主观世界得以改造,主体能力得以优化的教学方式或教学环节。其基本特点是把课堂教学的精髓搬到社会实践大课堂,通过社会实践的养成教育,内化大学生做人的基本素质并外化为社会实践行为。社会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机制的研究,成为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过程

(一)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涉及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两门课程。在《基础》课的教学中,用4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8学时,实践教学14学时(其中课内实践6学时、课外实践8学时)分专题进行教学。在《概论》课的教学中,用7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8学时,实践教学24学时(其中课内实践10学时、课外实践14学时)分专题进行教学。在教学时间的安排分布上,理论教学学时体现在课表中,实践教学学时不体现在课表中。

(二)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形式、内容与目的

社会实践的教学内容在班级课表以外的时间进行。课内实践的教学跟随理论教学内容同步进行,课外实践的教学在寒假、暑假、节假日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

1.《基础》课程的社会实践环节的教学形式、内容与目的。课内实践分3个专题教学,每个专题实践教学2学时。第一专题为人生与人生价值观。采取电教教学形式,播放影视:如《天那边》、《大爱无疆》、《钱学森》等其中之一,要求学生完成以人生与人生价值观为主题的不低于2000字小论文,帮助学生解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观念纷杂、价值多元的现实,影响和困扰着大学生人生价值的选择难点问题。第二专题为道德品质。采取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辩论如“人生重在奉献,人生重在索取”;“大学生谈恋爱利大于弊,大学生谈恋爱弊大于利”;“诚信使人受益,诚信使人吃亏”;“道德修养有助于个人成功,道德修养会妨碍个人成功”等之中的辩题,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提高道德修养,锻炼自学能力、思辨能力、组织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锻炼心理素质,更加深入认识问题的本质。第三专题为法律知识。采取模拟法庭的教学形式,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之一案例,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使其能运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来分析解决现实的法律问题。

课外实践以爱国主义、人生价值、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谐社会、青少年犯罪之一为实践主题,学生自拟实践题目,在教师指导下实践,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形式体现社会实践活动效果。

2.《概论》课程的社会实践环节的教学形式、内容与目的。课内实践分5个专题教学,每个专题实践教学2学时。第一专题为毛泽东思想。采取电教教学形式,播放影视:《世纪伟人—毛泽东》,帮助学生了解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第二专题为邓小平理论。采取电教教学形式,播放影视:《邓小平》,帮助学生了解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第三专题为科学发展观。采取演讲比赛或者座谈会的教学形式,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家乡谈科学发展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践行科学发展观。第四专题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问题。采取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辩论“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否优越于三权分立制”;“我国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能否实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劣”;“中国改革开放的得与失”等之中的辩题,帮助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第五专题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总体布局。采取办政治小报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和运用党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的方针和政策。

课外实践以居民消费结构、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开放的成就、和谐社会之一为实践主题,学生自拟实践题目,在教师指导下实践,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形式体现社会实践活动效果。

(三)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

《基础》课程的社会实践教学安排(教学时间18周)

《概论》课程的社会实践教学安排(教学时间18周)

每班级以6人—8人分为若干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践课题的选择、内容的分解、实践方案的设计、运行,最终形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教师参与1个小组的现场全过程实践活动。学生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在下学期开学第1周内交教师,教师在下学期开学第3周内完成评阅工作并最终形成本课程学生的总成绩。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教师发布社会实践主题与要求;学生填写社会实践课题调研及实施方案表;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践课题内容分解与实践方案设计;教师参与学生实践;学生完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学生交齐社会实践资料;教师批阅,得出学生社会实践成绩

学生与教师要求完成下表所示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学时以《概论》课14学时为例分解如下:教师布置社会实践任务,说明相关要求、注意事项,学生选择需要完成的课题,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计2学时;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调研分组、任务分解工作。学生收集资料,做好调研方案、表格的填写工作计2学时;教师带领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社会实践,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工作计4学时;教师与从事实践的学生随时沟通,了解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进度及具体情况,作出指导工作计2学时;教师收集学生实践报告,对比实践方案设计以及报告各项量化指标,详加分析,给出实践成绩,并分析取得的成绩,指出不足改进之处工作计4学时。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运行机制的保障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环节的教学是否能顺利运行,依赖于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按照现时高职院校招生情况,每年将新进2500—3000名3年制高专学生。要确保如此数量的一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需要学校根据自身环境、特色,因地制宜建立起大量能提供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社会实践教学的爱国主义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等)、法制教育基地(如法院、监狱、戒毒所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地、社区基地、现代企业基地等,支撑社会实践的教学。能将各专业课实习实训基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这无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最有效地途径,也是社会实践环节教学得以实现的最有力地保障。

(二)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必要的经费。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实践教学.....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提供必要经费。”高职院校要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经费投入。“按全校在校生每年生均10-20元的标准划拨课程建设经费,并争取逐年有所增加。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教学教研、教师培训、队伍建设以及教学资料购买等。”课程建设经费的使用要确保用于诸如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考察、重点实践项目的调查报告、发表论文等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方面的支出。

第2篇

[关键词]全体性;专业人才成长;主导性;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9 — 0124 — 03

当前,转变以书本、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树立高等教育为学生成长、成才和发展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目的观,已成为众多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趋向。很多专家、学者就实践育人的组织领导体制、大纲计划、基地以及考核评价机制开展了大量探索研究。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我们深入考察高校实践育人瓶颈,积极探索高校实践育人瓶颈的破解路径及其实施保障,无疑会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常态化和长效性建设产生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一、高校实践育人瓶颈的冷静思考

1.从实践育人的地位、作用看,全体性学分化的全员瓶颈

实践育人不同于知识本位的理论育人,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践,作为大学生运用知识、施展才华、服务社会的主要平台,是大学生实现社会化、深化专业学习、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和必然要求,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对于不断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实践育人工作总体规划。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规定相应学时学分,合理增加实践课时,确保实践育人工作全面开展。”高校实践育人学时学分评价标准的确立,意味着要以学时学分硬性指标来衡量每个学生,参与面与受益面的全体性要求,正是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要实现的重要目标之一。

2.从实践育人目的定位看,专业人才成长的全程瓶颈

目前,部分高校对实践育人目的定位存在偏差,没有认识到其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导致实践育人与专业人才培养脱离的现象。有的把实践育人仅仅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认为只要开展了大学生志愿者校园环保、社区献爱心等种种社会实践活动,就已经完成实践育人任务。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政治理论、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之外,还应该对自己本专业的政策法规、思想道德有所认知。或者把实践育人仅仅作为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学手段,认为开展了实验操作、技能训练,就完成了实践育人任务,忽视了实践育人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加快社会化进程、促进个性发展的重要作用,弱化了实践育人功能。[1]

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德的养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系统的过程,它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训、实习、就业创业等专业人才成长全过程。学生在专业学习和实训、实习过程中, 会产生很多的思想问题和困惑,需要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他们今后要面临的工作环境、现实生活紧密结合,适时的、有针对性加强职业生涯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法规教育。高校开展实践育人工作,不能只追求单次轰动效应,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将实践育人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将实践育人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和突出专业特色、专业要求,在育人目标、内容、途径的设计和实施上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的特殊要求有机契合,围绕育人目标循序渐进地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

3.从实践育人现实困境看,主导性与多样性统一的全方位瓶颈

目前,有些高校实践育人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没有跟上去,结果是随意性较大,目的性、系统性不强,导致实践育人活动难以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社会调研课题、大学生志愿者公益活动、科技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指导思想鲜明主题突出,对学生个体、社会效果显著。但它们都必须依托企业、社区、乡村的特定实践基地,因为学校经费不足和企业等单位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责任义务不明确,所以这些基地建设难以常态化,以上社会实践活动难以持续进行下去,往往“打一枪换一个地点”。

许多高校实践育人活动最后仅限于认识层面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考察等实践形式,表面上也兴师动众、轰轰烈烈,但形式内容简单浅显,对个性张扬、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来说,其影响力、感染力不强。在参观、考察活动的策划阶段,没有深度挖掘主题,导致学生抱着敷衍应付的目的,甚至带着旅游或加分的心态。在参观、考察活动的实施阶段,基地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导致学生“走马观花”,“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参观、考察活动的后期阶段,学生思想汇报、评比总结的假话、大话、空话很多,甚至抄袭网上材料出现很多雷同报告。

二、努力探索、力求创新,破解高校实践育人瓶颈

1.以构建新的实践育人模式为实施路径,以《素质教育积分手册》考核为实施保障,破解高校实践育人的全员瓶颈

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学分化的新形势下,为适应参与面、受益面全体性的要求,我们积极探索高校实践育人新模式:“学生代表参加实践活动——班级主题汇报交流——校园媒体推广——汇编成册充实教学资料”。学生代表参加实践活动:参观考察、社会服务、公益活动等实践活动,由于实践基地及其经费、安全保障等条件限制,全校(系部)只能是有选择地、少数学生代表参加。如学院“爱心社”的青年志愿者们每年定期来到淮安市敬老院、儿童福利院,开展“延伸爱心,共享阳光”为主题的系列爱心志愿活动;学院“厚德杯”大学生辩论赛、演讲比赛已成为深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校园实践活动品牌,为财院学子铺设了一个能够展示雄辩风采的舞台。班级主题汇报交流:根据课堂教学全面性、计划性、系统性的特点,结合教学计划安排,指导老师组织班级主题活动,汇报交流社会实践的调查报告或心得体会。(如参观纪念馆后,老师组织“学习恩来精神 争做时代新人” 班级主题活动,活动前学生自愿组成小组,进行不同角色分工:搜集资料、参与研讨、制作PPT、撰写演讲稿、准备演讲发言等,活动中有学生记录、拍照,最后教师点评考核计分。) 校园媒体推广:发挥校园媒体传播速度快、辐射面广、生动直观的特点,根据实践活动方案,利用校园画廊、校报、广播、学院、系(部)及课程网站,向全院师生报道实践活动实况,宣传学生优秀作品(如 “科学发展 聚真知”——纪念国庆60周年学院大学生获奖征文画廊为期一个月的展示;制作了学院“厚德网”,设置了网上课堂、新闻快递、公告快讯、时事经纬、实践创新、名师讲坛、学子风采、师德师风、心灵驿站、厚德在线、网上纪念馆等栏目,利用网络这个信息平台,用积极健康的内容占领学生的思想空间);汇编成册充实教学资料:遵循“理论认知-实践体验-新理论认知”思想认识飞跃,将实践活动成果汇编成册,作为教学辅助资料。(如编制了学院“厚德杯”大学生演讲比赛画册与“百人进华西 领略新农村”——大学生社会主义新农村考察报告集,促进了学生思想认识的提炼升华。 )

构建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的三个层次实践育人体系,将课堂实践归于课程学习考核,不低于总成绩30%,将校园实践、社会实践纳入学院教学部门的《素质教育积分手册》考核,从新生入学起,宣传部、思政部、团委、学工部门、各系部及社团等实践活动组织方协助配合教务部门完成考核。以论文、报告、心得等实践活动成果为主,不忽视学生不同角色分工、参与度及其主体作用的发挥,加强实践活动过程的核查、实践活动成果的评比,认真总结大胆探索出一套学分化模式下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实践育人考核体系,保证大学生实践活动学时、学分的完成。

2.以共享基地建设为实施路径,以校企合作育人为实施保障,破解高校实践育人的全程瓶颈

加强专业文化建设,将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职场文化有机地渗透到专业建设中去,整合政治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实习、实训基地以及就业、创业中心建设,打造专业教学与实践育人的共享基地,努力克服专业建设同质化的倾向。学院有省级会计、电子商务两个实训中心、中央新亚管理学院、今世缘营销学院、紫金保险学院三个校企合作二级学院、财经职业素养培育中心、用友会计人才培养基地以及大学生创业中心、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全面设立宣传画廊、广告栏、标志牌等,张贴悬挂企业发展理念、行业权威专家的名人名言、画像图片、职业素养与岗位关键能力培养的结构图、流程图等,精心设计主题鲜明的的职场文化情境,帮助学生在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和职业素质训导,不断磨砺学生敬业爱岗、团结协作精神。

着力加强校企合作育人,以提高学生就业创业与实践创新能力为重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标准、优化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开展质量评价、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出台了《预就业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实现了专业课与基础课学习的统一;技能训练与理论积累的统一;职业素养与政治素养培养的统一。学院开办了“职业素养大讲堂”、“杰出校友大讲坛”,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劳动模范来校报告演讲、开设讲座。2012年度组织企业进校园专场宣讲31场。要求学生聆听一场专家报告,剖析企业行业的发展理念;联系一位实习师傅,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提交一份实习思想汇报,保证了学生实习过程中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德的培养考察。08级旅游管理班同学参加了为期半年的上海世博会园区实习服务,钟后梅等同学在实习思想报告中普遍反映自己从职业技能到服务态度、敬业精神再到团队协作解决实际问题工作能力都得到很大锻炼提高。10级机电、电子专业的海尔订单班同学从青岛海尔工业园区顶岗实习回校后,也开展了班级主题交流活动,大家畅谈了海尔企业文化、指导师傅的做事风格、为人品德及其对自己的影响,以及自己未来职业规划。

3.以整合资源、拓宽渠道为实施路径,以编制实践育人方案为实施保障,破解高校实践育人的全方位瓶颈

充分发挥党委与党总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协调、实施中的主导作用,积极构建一支优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整合宣传部、思政部、团委、学工部门等管理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工作——班主任、辅导员教育工作——大学生社团、青年志愿者协会等自主活动、自我教育,着力推进管理与实施、教育与教学、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资源统一及合理配置,工作机制并轨,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学校范围内各种教育因素、教育影响、教育途径和数育力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的整合。

充分发挥素质教育基地实践育人功能,针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养成、创新精神的培养,实施形式多样、丰富生动的教育教学活动,增强了实践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了主导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实践育人工作也因此得到学院组织领导、队伍建设、经费保障(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素质拓展训练中心前期设施投入经费70多万)、管理考核(学院素质教育讲座、公选课由学院教务处统一负责学生选课、教师授课、学生考核)等方面的支持与保障。

根据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结合学院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制定学院实践育人方案。提出实践育人四大原则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传统授课方式与综合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遵循思想政治课自身发展规律与兼顾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并对实践育人的课程设置与学分学时分配、实践育人的类型与方式、考核方式、教师队伍建设提出建议。

三、高校实践育人的探索积淀

近几年来,我们强化实践育人环节,着力构建了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的三个层次的实践育人体系。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富有实效的实践育人机制,开拓“学生代表参加实践活动——班级主题汇报交流——校园媒体推广——汇编成册充实教学资料”新的实践育人模式,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互动,实践育人的效果得到了推广与提升;加强专业文化建设,打造专业教学与实践育人的共享基地,服务高校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培养;整合宣传部、思政部、团委、学工部门等管理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工作——班主任、辅导员教育工作——大学生社团、青年志愿者协会等自主活动自我教育,充分发挥素质教育基地育人功能;加强实践育人制度建设,《素质教育积分手册》考核、出台预就业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编制实践育人方案等,进一步突出了学生在实践育人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激发了学生参加实践育人活动的主动性、创造性,努力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

近三年来,组建了学院大学生爱心服务社,走进市儿童福利院、敬老院等地,开展“延伸爱心,共享阳光”为主题的系列爱心志愿活动;2010年开展“清江儒韵”清江浦2010孔子文化活动周,“校地携手弘扬孔子文化 仁爱同行倡导现代文明”;组织并指导部分优秀学生担任清浦区黄码乡“大学生村官助理”、清浦区“社会矛盾纠纷服务中心助理人民调解员”;以“传承地方特色文化,推进淮安旅游产业发展”为主题,组织部分学生服务清河生态园……引导学生在学好政治理论知识的同时,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道德修养内化为自己的“德”与“行”。

2012年度邀请淮安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杨时云来校和青年大学生 “与信仰对话,共话十”。成功举办了第七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纪念建团90周年、“5.25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运河文化、支持大运河申遗”等系列活动。成立了江苏省首家女大学生之家,会计系学生党员工作站、机械与电子工程系大学生党员先锋队。组织学生赴华西村开展“百人进华西 领略新农村”实践教学活动。郑海燕同学获、全国学联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学院在省教育厅组织的“身边榜样,前行力量”主题教育活动中荣获三等奖。学院还被评为全省大学生“进社区、进乡村、进工地”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活动先进集体。

第3篇

廉洁文化教育指的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和主导,加强法制和诚信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组织大学生学习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引导大学生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增强拒腐防变的心理品质,逐步形成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

2对大学生开展廉洁文化教育的意义

廉洁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要求把廉洁教育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加强大学生的廉洁教育,能促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素养,树立拒腐防变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念,不断提高道德自律意识,增强拒腐防变的良好心理品质,能够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校园氛围,增强高校师生员工的反腐倡廉意识,提高高校领导干部拒腐防变能力,构建具有高校特色的廉洁文化体系,促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能充分发挥廉洁文化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教育、示范、熏陶、导向作用,使高校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教师提升师德师风和学术道德、成为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廉洁从教的示范者,使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操得到培养。

3将廉洁文化教育纳入思政课教学的途径

3.1将廉洁文化教育融入思政课理论教学

在思政课理论教学中要专门开设廉洁教育专题,并与思想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政治理论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等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大学生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正确的道德认知,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生活情趣,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他们内心常保警惕,善于防腐拒变,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价值判断,切实增强反腐倡廉的自觉性,养成敬廉慎独的思想作风和行为习惯。

3.2将廉洁文化教育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

要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的实施,组织大学生读“廉政书”、唱“廉政歌”、听“廉政课”、观“警示片”,组织大学生开展廉洁书画赛、廉洁摄影作品展、廉政公益广告大赛等实践活动。同时要充分利用校报、校园网、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等载体,大力宣传推介学生廉洁实践项目成果,普及廉洁教育有关知识。此外,还要结合廉洁教育主题活动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如学风建设、特色党团日、主题班会、典型事迹报告、廉洁诗词吟唱会等,营造廉洁文化教育的浓郁氛围。

3.3将廉洁文化教育融入教师的师德教育

号召全国广大教师要做党和人民满意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对大学生开展廉洁文化教育,教师自身的廉洁自律尤为重要。高校要把廉洁自律作为教师情况纳入教师师德教育之中,促进教师依法执教、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用师者高尚的道德情操、崇尚廉洁的思想观念来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启迪学生。

第4篇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平顶山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2-JY39)、2014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4-MGH-0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151-02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知识向素质能力转化和思政课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是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及发挥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的重要抓手。但实践教学落实中存在众多问题,质量和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因此,研究并落实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对于实践教学的持续、规范开展和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问题与意义

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集参与式、启发式、探究式和体验式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对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理论灌输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思政课教育教学目标意义重大。

但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学生数量多,对于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和覆盖面提出巨大挑战。思政课不同于专业课,大班教学且全校公修,由于学生众多和经费缺乏,很多高校无法扎实开展实践教学。二是规范实践教学的相关文件不完备,使实践教学难以常态化规范开展。多数高校没有把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一种必要的、常态性的教学环节纳入教学计划,没有组织教研室制定规范的实践教学大纲及实施方案,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以致实践教学的开展完全依赖教师的责任心和热情。三是包括领导组织机构、相关制度(关于实践学时学分、实践教学经费、教师工作量核算、考核和质量监控等)及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等在内的实践教学长期稳定开展的保障机制不健全。

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教学方法体系和保障体系。实践教学方法体系主要是指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其中的,包括实践目的、实践内容、实践要求等要素在内的若干不同形式的活动组成的统一体。它由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破解实践教学实效性和覆盖面的难题,需要构建课内实践和课外社会实践相结合,部分学生集中实践和其余学生自行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思政课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主要由组织管理体制、教学运行机制、考核和质量监控机制、经费和基地保障机制等方面构成。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实践教学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考核和质量监控提供激励和约束机制的保障,经费和基地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法体系构建

(一)课内实践教学

1.主题讨论实践。主题讨论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在观点交流碰撞中思想得到启迪、升华。主题讨论除了强化对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等。在教学中,针对易懂但又有争议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开展主题讨论;确定讨论主题后,学生分组查阅资料,撰写发言提纲,安排专门时间讨论,每组汇报发言并由教师点评;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讲授如何适应大学新生活时,布置学生访谈师兄师姐开展“我的大学我做主”课堂讨论,让学生讲述个人大学生活的规划。

2.观看红色视频实践。观看和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并具有教育意义的视频是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视频可以直观地再现历史,发挥寓教于史的作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选择贴近教学内容、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引发学生震撼和共鸣的影片,如《南京!南京!》《辛亥革命》《建国大业》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可播放《钱学森》,让学生理解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观看后可组织学生谈感受与体会,也可让学生撰写感想或评论。

3.研读原著实践。思政课某些内容的思想源头均在经典作家或伟人的著作中,研读品味经典作家或伟人简练通俗、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论断,能使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研读原著尤其适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性很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或相关的哲学、经济学著作,如《共产党宣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熟悉经典论断,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思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可让学生阅读毛泽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及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领导同志的讲话。研读原著实践要求学生撰写读书笔记,介绍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典型观点及学习体会。

4.情景剧表演实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要引导学生在体验式教学中辨是非、知荣辱,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让学生自编自演生活情景剧,将自己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片段的感受,用形象生动的动作或语言表现出来,达到启迪智慧、感悟人生、受到教育的目的。如讲到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可组织学生自编自演生活情景剧,表现恋爱中的某些不文明、不理智和功利主义现象并讨论,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意识到树立正确恋爱婚姻观的重要性。

5.拍摄DV或创作漫画实践。教师可结合自己所教专业的特点进行实践教学,将思想教育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结合起来。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播音主持、编导等专业论及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时,针对文明或不文明行为,让学生以DV或照片方式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在美术专业,可让学生创作漫画反映祖国建设新成就、褒扬好人好事、鞭挞不良风气。

(二)课外实践教学

1.人物访谈实践。通过对社会上某方面有突出贡献或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杰出人物、先进典型的采访,解读他们的成功历程与失败教训,尤其是坚韧不拔、踏实肯干、勇于担当的人生价值观和优秀的道德品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确定访谈对象,制订访谈方案;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访谈对象的相关信息并进行访谈,做好访谈记录(最好留下音视频资料);访谈结束后撰写《人物访谈报告》,包括访问的主题、人物、时间、地点、内容、启示或感受,然后在课堂中与其他同学分享个人感受。

2.参加公益活动实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通过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让大学生在行动中进行德性内化,在实践中成长。开学初教师布置作业,要求每人在本学期至少参加一次公益活动,如献血、捐款、慰问留守老人和儿童、做义工等,在参加公益活动中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期末学生提交《参加公益活动情况登记表》,包括参加公益活动的基本情况和感受,并提交参与公益活动的照片及相关佐证材料。

3.社会调研实践。就当年时政热点和群众普遍关注的城镇化、就业、教育、物价、住房等热点问题确定实践主题和调研课题指南,在暑假前布置给学生,学生选题并制订调研计划,撰写调研提纲,假期中按教师要求进行社会调查,并在开学后撰写调研报告、制作PPT,专门安排时间分组汇报交流。学生主持交流会,各组长组成评委团,给参与交流的学生打分,平均分即为该组每位学生的社会调研成绩。若没有条件开展校外调研,可用校内调研代替,围绕就业观、价值观、恋爱观、消费观、课余时间安排、兼职情况等方面调研访谈大学生,也可围绕工作、学习、健康等方面调研教职工。

4.社会考察实践。在经费允许前提下,组织1%~2%品学兼优的学生代表,由指导教师带队,利用周末或暑假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厂矿农村参观考察、调研。活动前,教师要明确活动的目的、内容及相关要求,活动过程中注意保存文字图片等原始材料;活动结束后,撰写考察心得或调研报告。教师也可带领学生参加校团委每年暑期组织的大学生“三下乡”志愿者服务活动,指导学生宣讲方针政策、提供法律服务、开展社会调研。

三、高校思政课实践保障体系构建

(一)建立切实有效的实践教学组织管理体制

实践教学需要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安排学时学分、需要大量经费、教师指导实践教学工作量核算等,涉及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等管理部门。若没有学校主要领导牵头协调根本无法进行。因此,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成立由一把手任组长、主管副校长或副书记为副组长主抓、相关职能部门和思政课教学部门共同组成领导小组,明确分工,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制定实践教学总体规划及经费投入、教师工作量核算等政策,切实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工作。

(二)建立由各类教学文件保障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

思政课教学部门要在组织教研室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对实践教学做出总体规划,各教研室制定每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每学期的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方案及考评标准、考核办法等。结合课程和不同实践活动,制作《思政课实践活动情况登记表》《调研成果汇报(主题讨论/演讲)评分标准》《学生社会实践成绩考核办法》等实践教学所需的各种表格、规定。只有建立完备的教学文件,才能保障实践教学规范、有序开展。

(三)建立实践教学考核和质量监控机制

首先,建立对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情况的考核制度,是确保实践教学不流于形式的重要途径。将学生参与校内课内实践教学的情况作为平时考核的重要部分计入期末综合成绩;将学生校外实践单列2学分计入总学分,没有该项学分则学生无法毕业。其次,对教师指导实践、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进行质量监控,通过不定期抽查、检查相关材料、总结汇报等形式监督实践教学的开展及效果。最后,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评选优秀实践成果、实践先进个人并进行展示,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撰写出较高质量的论文和调查报告,完成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课题项目。

第5篇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课 实效性 途径

一、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存在的一些问题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两课”教学的重要内容,自1987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设置《形势与政策》必修课以来,高等学校普遍将《形势与政策》课列入教学计划,以开设常规性课程或者进行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教学,对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高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觉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不可低估的成绩。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一课程的教学同国家教育部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要开设这门课,难度很大,有相当数量的高校现在还没能开设这门课或形同虚设,大学生的学习流于自发状态,以至于不少大学生形势政策知识匮乏,对国家大事的认识表现很幼稚,与大学生素质要求极不适应。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面临诸多挑战:学生价值取向多样化的挑战;社会功利化倾向的挑战;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心理特征、认知特点的变化的挑战;教学与实际生活脱离的挑战;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时代需要的挑战等等。另外,受教育面小,学生不是很重视,教学缺乏连续性,各学院教学不平衡等问题还比较突出。

二、新形势下提高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对策与建议

1.全面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课程建设和教学管理。

要把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重点课程来建设。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由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形势报告会三部分组成。课堂教学要以专题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以“体验教育”和社会实践为主;形势报告会以时政热点为主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要服从于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的要求,注重针对性和现实性、实效性。任课教师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把教学对象的动态性和教学内容的动态性辩证地结合起来,处理好教学内容和效果层次性的关系,根据动态发展的学生和动态变化的形势政策的实际“与时俱进”地选择、优化教学内容。

认真编制教学计划。根据教育部教学要点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指导计划,紧密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本校的教学计划,明确教学要求。每学期开学之前,依照教育部制定的每半年一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以及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职能部门根据关于形势政策教育的总体部署,结合本省及本校实际,组织编写形势与政策课学期教学指导计划。

建立健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组织机构。由校党委宣传部牵头,教务处、学工处、政教系等共同整合教学力量,成立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专门负责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的安排和实施。通过教研室落实备课、听课、期中检查、期末考核、教学信息反馈等制度,完善各个教学环节。教研室负责人由学校党委宣传部或教科处、学生处、政史系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

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材建设。根据中央、省委和教育部有关形势政策教育的统一部署,结合教学实际使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时事》VCD以及中央有关部门不定期下发的形势政策教育的文字、音像资料,以及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组织编写的反映国内外形势最新动态的《形势与政策》作为教学辅导和参考资料。同时,结合本校实际以及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编印学生专题学习辅导资料。

形势与政策课实行学年考核制。形势与政策课考核由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提出考核安排意见,教务处负责协调解决,每学期考核一次,主要考核学生对国内外形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的成绩为各学年考核平均成绩,一次计入学生成绩档案。

建立形势与政策课保障机制。要把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经费列入学校年度教学经费预算,专款专用;要提供必要的场所和设备,用于保障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研究,增强形势政策教育的前瞻性。要把形势与政策课列为精品课程,通过设立课题,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科学研究。要把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建设情况纳入“文明学校”和“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评估体系,以评估推进形势与政策课建设。

2.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

坚持以人为本,以理服人,探索新形式。要改进思想工作方法,坚持民主原则和积极疏导的方法,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说服力。

建立课堂教学专题讲授制度。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堂教学采用专题系统讲授,实行专题教学负责制,指定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教师担任专题负责人,并负责组建专题教学小组,撰写教学讲义。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着力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互动式教学模式。

建立大学生形势报告会制度。一方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每年组织的大型形势报告会,听取省领导、省有关部门和地方党政负责人为高校学生所作的形势报告。另一方面,要建立本校相应的形势报告会制度,邀请地方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省级机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专家学者,结合本省发展实际和时政热点作形势报告,使学生更直接地了解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和新变化。

建立重大节庆日和重大事件教育制度。每年围绕重大节日、纪念日及重大事件的发生,充分挖掘教育资源,通过组织座谈会、研讨会等,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增强教育效果。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时机,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建立学生“体验教育”制度。要把形势与政策教育和“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爱祖国、爱本省、爱家乡”等实践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社会实践的亲身体验中接受教育。要有计划地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省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我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开展社会调查研究,深入体验本省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等。

建立先进典型教育制度。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宣传省教育系统先进典型特别是学生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和英雄人物事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引导、示范和辐射作用。同时,要充分挖掘、及时发现和树立本校学生的典型,积极用身边的典型教育引导学生。

积极拓展教育空间。学校网站和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要设立形势与政策教育网页和专栏,充分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教学、讨论等活动,不断丰富形势政策教育内容。

研究分析社会热点,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要研究分析社会热点,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

3.切实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学校党政领导、中级职称以上的政工干部都可兼任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承担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任务。要积极鼓励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或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教师兼任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承担一定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任务。

明确规定形势与政策课兼职教师的任课资格和条件。原则上要求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职称的教师才能承担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任务;助教职称的必须工作2年、跟班听课1年、经过试讲合格后,才能承担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任务。

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全国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举办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培训班。请专家学者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作专题辅导,培养教学骨干力量,并通过他们带动师资水平的整体提高。

建立灵活的激励制度。根据形势与政策课难度大、变化快、备课耗时多的特点,制定形势与政策课专兼职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每年要划出一定“优秀”等级的考核指标,用于鼓励工作出色、事业心强、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并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到国内外参观学习考察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任课教师要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尽可能采取现代教学设备和现代教学手段、方式进行教学工作,要多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

严抓教师思想与敬业精神。全体《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要切实履行岗位责任,从严执教,教书育人;要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树立敬业精神,全身心投入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关爱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教育学生。

严格做到教师、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教学计划、教学地点、考核六个落实。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工作涉及到诸多部门,涉及到全校学生,各部门要积极配合,协调一致,做好此项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办发[1998]10号)。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新华网,2004。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

第6篇

关键词:认同 引领 实践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a)-0200-01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开放的进程,大量西方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随之涌入。这些不同思想文化的冲击,已给大学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正如中共中央16号文件中所列举的:“当代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些问题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的一个关键原因是,长期以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的思想理论课,始终没有解决好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缺乏稳定有效的实践环节,导致产生学生“知行脱节”的现象,这也就是笔者想说的关于“认同”的理解。

认同即意味着人们对于某些事物发自内心的认可与肯定,而造成目前大学生思想界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大学生内心里面对于这种说教式的教育,由于缺少联系实践的支撑,可能并不是真正的认同,所以,探索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已成为高校相关课程领域急需考虑的问题。

1 认同的关键性

中共中央16号文件所列举的情况,其实可以认为是现代人出现的一种认同危机。个体处在一定的社会当中,总是希望获得必需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希望找到安身立命的根据和支撑点。而处在社会转型期,伴随着多种思想潮流的冲击,原有的价值理念和道德标准受到了严峻挑战,人们对原来的旧认同可能会产生惶恐与无所适从感。所以,在这个阶段,就必须使人们重新获得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以有助于个体获得精神和心灵上的寄托,也有助于全社会达成思想共识,增强社会凝聚力。

而这一点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就更显得重要和迫切。青年时期的大学生正处在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时期,千奇百怪的社会现象,纷繁多变的思想观点不断地呈现在他们面前,此时能树立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就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确立起积极的价值追求,获得稳定的精神支撑。

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的最终要义,也正在于此。

2 思想引领者―― 教师团队的思考

从教师层面来谈,长期以来,我国大学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一直以直接灌输为主,将一些具体的、相对固定的道德原则和美德灌输给学生,并通过训练、榜样、惩罚、考试等方式加以巩固和强化。而教师,作为主要的引导者,自身往往已经都习惯了这种教学方法。现在一谈到教学方法的改革,似乎都是针对受教育的对象来改变方法,而往往忽视了在这些方法的摸索中,首先要使引导者产生变化,他们才能在引导的方法中作出更好的改进。

我们高职院校往往以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强作为办学特色,但除了专业知识以外,素质教育目前正成为各企业挑选人才日益重视的选拔要求。那怎样结合今后从事工作的实际情况,来引导学生职业道德要求的培养?这就要求思政老师有一些自身的体会与感悟,这样才能影响与引领学生。这方面的改革方法,笔者认为广东某职业技术学院的作法,值得借鉴与探讨。该学校为了加强老师的企业实践经验,目前采取了“3+2”的工学结合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在5年之内,老师可以选择不连续地去企业挂职、锻炼2年。我们民航学院的学生大部分今后从事的工作都是和人的生命安全直接挂钩的岗位,其责任感意识的培养就更为重要。所以,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去到同系统的企业学习、锻炼就可以让老师本身更直观地体会到这些工作严谨的重要性,也能更好地和实践联系起来和学生讨论这些问题。

3 教学实践方法的探讨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不管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还是、邓小平等同志,都非常重视实践活动在形成个体思想政治素质中的作用,主张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实践教学应有所层级和梯次进行。

3.1 课堂实践教学,也可称“第一课堂”

课堂实践教学模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部门在授课中目前采取的主要是演讲、讨论、辩论、案例分析等,让学生在设计与表演的过程中自己去体会是非判断的标准,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2 讲座的开展,作为课堂内容的补充,可称为“第二课堂”

针对国际国内突出的重大事件、重大理论问题及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等,学校可以采用讲座的专题报告的形式来作为课堂内容的必要补充。规范的讲座或专题报告是指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一些专家、名人、校友等来学校做讲座或报告,或由教师就某个专题做深入研究后再给学生做介绍,民航学院思政部目前主要采取的是后一种方式。在这方面,可以借鉴中山大学的做法,每个学院每周都有从海内外请来的专家做专题讲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去了解,扩充自己的知识层面。

3.3 校园实践教学模式,也可称为“第三课堂”

校园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在校园内开展的,主要包括课外学习小组、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我们部门目前已经形成的校园文化特色是每年一度的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诗歌朗诵比赛,每年学生都会踊跃报名,在盛大表演的过程中,表演者与听众都能强烈地感受到我们对于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的共鸣;我们还探索以视频拍摄的方式去发现身边道德与不道德的行为,以此来引导学生自觉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3.4 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可称为“第四课堂”

在这方面的摸索中,我们主要是以大学生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为依托所要求的社会调查、兼职锻炼、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2012年的寒假我们部门在学生中开展过社会实践教学方法的探索,完成率达到100%,绝大部分学生都表示非常认可与赞同。但对于社会实践今后的持续与多样化发展,思政部认为如果能建立和联系某些场所作为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将更有利于思政课教育的开展。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场所,如能和我们学院达成合作的关系,将更有利于第三课堂的推进。

4 结语

当今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年代,时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也只有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而在进步的过程中,除开自己的努力,同行之间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对于一个学校的整体提升更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更好的教学方法的探索也还要注重于各高校同行业老师的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 李斌雄,张小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

[2] 赵敏鉴.把握中国文化产业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根基[J].经济研究参考,201(24).

[3] 毕孟琴,吕雅清.在实践中彰显核心价值体系生命力[J].人民论坛,2011(11).

第7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实践教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德育为先: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再加上互联网发达,各种各样的信息扑面而来,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问题。这就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践行为本:通过实践教学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大学生身处信息时代,接受的信息量大,深受各种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冲击。视野也更为开阔,不盲信权威,善于质疑,同时,对人生、社会问题备感困惑,决定了他们需要一套正确、健康和可以明辨是非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观念,这要求高校广大工作者寻求一条行之有效的德育模式,转变传统的训导式模式。我院在人才培养上以适应本市工业体系的工科人才为主体,故要充分利用工科学生的思维特点来推行德育工作。工科擅于通过实操来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就决定了他们更适合做中学、从实践到理论、从具体再到抽象的学习模式,因此我院积极运用各种实践教学项目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这充分体现了德育的根本规律。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培养和形成不是讲出来而是践行出来的。

我院采取多样化的实践教学项目,其设计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密配合形成一个整体。这一整体以爱国主义教育为立足点,通过传统优秀文化的浸润,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归依。

1.以酃主义教育为立足点

(1)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巡礼活动

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的保障,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中国人民是捍卫祖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柱石。当前,世界正发生前所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既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也面临复杂严峻的风险挑战,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国防建设必不可少。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巡礼活动,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相当重要。

(2)“红色记忆”电影展播活动

弘扬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充分发挥优秀影像资料的育人功能,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在回顾党的光辉历程的同时,深化革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激励学生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添加正能量。由思政课教师推荐影像资料,以班级实践教学形式进行。观看结束后,每位学生写出不少于500字的观后感的交流会发言稿,并推荐优秀选手在交流会上发言。

2.通过传统优秀文化给予浸润

(1)赏岭南文化,塑人文精神

通过参观学习,同时结合党的十的精神,引导学生自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接受本土文化的熏陶,培养我院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喜爱,自觉树立文化强国意识,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感、认同感和自豪感。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把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长远理想和远大抱负。选择考察地点为能够反映岭南优秀文化的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名胜古迹,由学校配备资源,让思政教师带队参观,学生以这次参观的经历完成一份调查报告书的撰写,在考察结束后两周内交到思政部。各班学生团队把所见所闻所感汇集起来,用课件的方式,配置文字、图片、视频等,选派一位代表在各班进行宣讲。

(2)岭南文化面面观活动

为了深入学习岭南文化知识,领会十报告中关于“文化强国”的理念,激发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感、认同感和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生动的爱国教育。活动方式采取现场展演的形式进行,形式多元化,可采用武术、粤曲、相声、小品等形式,旨在展现岭南文化的魅力。

(3)开展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实践活动

依托当地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目前,我院已经拥有多个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法制教育基地等红色教育基地。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感受传统红色文化的洗礼和熏陶。通过参观、考察,亲身体验,认真思考,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达到知情意的统一。通过大学生的体验和认知,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由理论到实际、由接收到创造、由学习到实践的转变,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体验。通过参观革命展馆,组织学生重温革命先烈和先贤哲人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学习精神。通过丰富的感性体验与理论思维的结合,使课堂教学的抽象理论知识转变为活生生的图像、景观和事实,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这些实践活动能够让大学生思想观念、道德认识和行为趋向等方面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心灵,落实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而取得理想的德育效果。

3.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归依

通过发现身边的好人好事,颂扬校园里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学生。宣传阶段,设计一份活动开展通知的海报,利用佛职院的院Q群和微博以及学生会、社团各部门干事的人际关系网进行宣传;推选阶段,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同维度推选一定比例的候选人;表彰阶段,通过表彰大会的形式发挥榜样的示范力量。

三、结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项目的开展要做到形式多样化、生活化、体验化,力求将学生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为一体,两者之间相互增益。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乐于参与,在实施中体验德行的重要性及其真谛。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因此,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植根于民族的土壤,立足于传统文化,并要在现实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研究,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以有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洪伟.论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0(5).

第8篇

关键词: 实践教学 规范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重要环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指出,实践教学的规范化是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目标之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1]。“意见”实施以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取得了长足进步,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大为改观,可是实践教学仍然存在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计划不详细,教学内容不固定,教学场所不稳定等不规范现象。结合我校多年思政课实践教学经验,要做到实践教学规范化,必须实现“三个规范”: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实现地点规范;确立长效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实现运行规范;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实现制度规范。

一、规范实践教学地点: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是思政课实践教学规范实施的基础。基地按用途可分为三类:一是以感知为主的实践教学基地。例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学生在缅怀伟人和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中接受思想熏陶;寻访老、少、边、穷地区,让学生在了解国情社情中感悟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组织学生下工矿企业,让学生在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中体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二是以服务为主的实践教学基地,包括组织大学生参与本地社区的文化活动、法律咨询和义务劳动等,让学生在行动中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三是以能力培养为主的实践教学基地,包括组织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短期挂职锻炼,岗位见习等,让学生在观察事物、收集资料中培养客观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基地一般选择交通便利、贴近现实生活、生动形象、启发性和教育性强的地点。为了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我校经常到基地走访,与基地协商实践教学相关问题,为学生实践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另外,与基地积极开展相关合作,利用思政教师咨政育人的优势,选派有经验的教师到实践教学基地举办形势与政策讲座;聘请基地工作人员做兼职教师每学期给学生办讲座,通过定期的相互学习探讨和交流,不断总结经验,找出不足,进一步明确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指导基地规范实践教学管理,有力推动了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

二、规范实践教学环节:确立长效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

教学环节是教学过程的节点,是保障整个实践教学过程顺利实施,确立长效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的关键。为此,必须把握以下四个环节。

1.规范实践教学主题

每次实践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主题。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实际能力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总目标。在开展参观访问、专题社会调查之前,教师要围绕总目标,为学生确定实践活动的主题及选题范围,并在课堂教学讲授中为学生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做相关理论知识储备,并要求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与能力,确定具体的实践活动主题。实践教学主题一般应注重结合社会现实,选取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区域发展中引起关注的问题等,引入实践教学的实施中。尤其是暑假或节假日进行实践教学活动,由教师提供参考课题并给予初步指导,要求学生带着所学的理论知识进入社会边调查边思考,在实践中加深理解所学理论,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理论水平,锻炼实际工作能力。

2.规范实践教学方案

实践教学是教师掌控下的教学过程,教师在实践教学组织实施中始终是方案设置、组织辅导、参与评估的唯一或主要角色。所谓规范化的教学方案就是在确定的实践主题下,对于实践活动进行提前设计,对于要解决的问题、完成的任务、达到的目标,教师要心中有数,学生也要清楚,以便增强方案的可行性。由于实践教学的活动空间比课堂教学广阔得多,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指导教师对实践活动要做出周密的计划和实施方案,在时间、人员、场地安排和后勤保障方面做出统一细致的部署,以减少随意性。教师要指导学生制订好集体或个人实践活动的具体计划,确保实践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

3.规范实践教学活动

实践活动是实践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所确定的实践内容进行直接操作和直观体验并获得初步结论的活动。思政课四门主干课程分别在不同年级、不同学期开设,要针对不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理发展特点开展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例如,大一、大二年级学生,可采取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组织“三下乡”服务团、宣讲团、考察团,让大学生到社区、企业和村镇,让大学生在接触社会现实中受到生动的实际教育,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真正掌握精髓和真谛。大三、大四年级学生,可以通过创建实践教学网和思想论坛,在网页上提供若干基本论题,学生自由点击进入,阅读内容、发表看法、提出新论题,教师梳理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把握论坛导向,必要时将热点问题带进课堂重点分析。

4.规范实践教学成果

实践活动结束,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总结,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撰写、提交实践论文或调研报告。无论是写调研报告还是社会实践日记及感想文章,总结的目的,不仅是学生对实践活动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层面、个别认识上升整体认识,是对教材理论内容的积极拓展和深化,而且是为今后更好地实施实践活动积累更多的经验。学生的实践总结可以采用调查报告、心得体会、研究论文等形式,也可以运用研讨会、交流会、报刊、墙报等形式。学生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最终达到共同提高。

三、规范实践教学制度: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1.规范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

为了顺利实现实践教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首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具有各自的功能,是思政课教学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课堂教学是基础,实践教学是补充,是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实践教学必须以课堂教授的基本理论内容作为支撑,否则就没有实际意义。而没有实践教学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深入观察,就无法为课堂讲授的理论提供有利的证明和检验。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升华,是深化理论学习的有效途径。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接触社会,了解实际生活,既可以在运用科学理论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运用,又可以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其次,实践教学与能力培养密切结合。实践教学必须结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鼓励学生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和困扰他们的难点问题展开调查,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通过广泛、深入开展社会调查研究,不仅能提高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深刻、更直接地认识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重要的是,理想与现实存在某种程度的差距,也使他们对中国国情有更深的了解和更准确的把握,对所学的理论又有了全新的总体认识。同时对于高校学生组织的学生社团,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教师适时介入,给予适当的指导,使学生社团成为思政课堂教学的延伸。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强化教育教学的效果。这样思政课就不再是一门“孤独”的课程,而属于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再次,实践教学与专业实际密切结合。实践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安排实践内容和调研课题。例如,教育学专业学生去肥西县小井庄实习,不仅要求学生了解该村率先进行包产到户的历史,切身体会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还要求学生依据专业知识了解该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旅游管理、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去巢湖周边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了解巢湖近年发展变化感受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导意义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对环巢湖旅游景点的设置开发写出调查报告。

2.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首先,规范实践教学经费保障制度。每年根据教育部关于思政课专项经费使用规定,我校思政课按生均20元拨专项思政课经费,为实践教学顺利实施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其次,加强实践教学的监督管理,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和管理制度。实践教学形式多样,教学内容年年不同,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是否建立合理、客观、系统的评价指标,[2]它能规范实践教学实施的方向,使实践教学沿着正确的教学理念实施。制定关于实践教学实施条例也十分必要,它包括教学计划、教学方案,教师实践教学工作量的计算方法,学生成绩的评定,学生实践报告的选题、格式及撰写规定等方面。每学期结束时,对实践教学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反馈和检查,进行评比表彰,从而为下一教学周期实践教学的改进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5.

第9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红色文化资源 开放式 研究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坚守、弘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主要阵地,是大学生思想塑造的重要途径。但在教学活动中,却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前抵触、课中敷衍、课后忘却的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较为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和长效性,此一问题并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一大问题,而信息充溢、文化多元的网络时代使之尤显突出。如何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之点。然而,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的过程中,重庆所具有的、独特的、以“红岩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以其与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与中国革命史的深厚渊源,无疑对解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着巨大的助益。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所形成的伟大精神的载体,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流,其内容的丰富性、深刻性、科学性,表现形式的生动性、真实性,价值上的导向性、传承性和教化功能,使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庆红色文化是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资源类型极其丰富,包括遗迹遗址、展览馆、博物馆、名人故居、陵区陵园、文学艺术作品等多个类型,其中小说《红岩》、歌剧《江姐》等更是深入人心,影响广泛。理应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地域文化资源,将内涵丰富的红岩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此对课程的方法、资源、内容、手段和途径等问题进行突破和改革。

要达成上述目标,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红色资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如何相互借重;怎样依托红色资源在课堂与课外、学校与社会、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认同与情感之间搭建互通的桥梁;怎样利用、发掘红色文化资源深化理论教学并由情及理、以史论今,提升学生的历史意识与现实意识、问题意识与发展意识,塑造他们的人格与精神,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长效性;怎样以红色文化为核心汇整多种理论、资源、参与主体、形成有效的合力机制等问题。

重庆交通大学政治思想理论课程组对此进行了近10年的不懈探索,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建立了开放式、研究型教学新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一、依托重庆红色文化资源,构筑校内外、课内外开放式教育教学平台

采用开放式、体验式教学法,以多种实践活动为载体,拓展教学空间。“红岩精神”是重庆最具特色、最具感染力、最为大众所熟知和接受的红色资源。其精神内涵,可以概括为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精神、坚韧顽强的奋斗精神、顾全大局的奉献精神、克己俭朴的廉洁精神、平等相商的民主精神、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在本质上,“红岩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一样,都是我们党精神宝库中的一份重要遗产,正如郭沫若所说:“瑞金、延安、红岩,在革命斗争中是三位一体”,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为使红色文化精神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实践行动,增强了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1)重庆交通大学与重庆红岩联线文化研究发展中心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联系,以之作为红色文化教学实践基地,积极开辟红色教育第二课堂;(2)指导学生成立了党支部、红岩团总支、红岩菁英团校等社团组织,加强学习研究与交流,开展了一系列关爱他人、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主题活动;(3)将思想政治课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使二者相互促进,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成立了红色文化旅游协会,通过学生设计红色旅游路线、编辑出版红色文化刊物,撰写报告、实习日记等方式深化实践教学;(4)成立课外理论学习班,进行“热点问题”专题讲座,指导学生辩论会、演讲会、座谈会等,扩展对学生的教育。抛弃呆板的、单维性灌输式授课,以此拆解学校与社会、课堂与课外、历史与现实的隔障,将社会性要素、物质性要素引入课堂、引入教学内容,以直观、形象的方式,生动、趣味的方法,诉诸感性,以情动人,在真实场景中体验历史与感悟现在,克服了教学空间的狭隘性、封闭性。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意识,深刻感知革命先辈们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坚忍不拔、视死如归的奋斗精神,坚定勇敢、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和浩然正气,这种巨大的感召力和震撼力,有效地形成了由感知――内化――参与――研究逐步升华的实践教育体系。

二、发掘红色文化资源,实施研究型教学,组建“三结合、双互助”的研究型创新团队

以科研促教学,组建教师、学生与基地专家结合,师生互助、学生互助的研究型创新团队。在教师和基地专家指导下,从问题意识、开放意识、探讨意识、分析能力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指导学生撰写读书笔记、调查报告;组织学生举办理论研讨会;指导学生参与科研、撰写并发表研究报告、科研论文等。目前,我们指导的在校学生公开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较好地实现了在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政治素质、人文素质与研究能力于一体的目标。

三、弘扬红色文化,建立精品课程网站,实现理论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依托校园网,课题组建成了校内外同行专家公认的水平较高、信息量极为丰富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校级精品课程网站,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相结合。网站中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料数据库,开辟了教案课件、教师授课录像、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参考文献、习题精选、人物介绍、学术前沿、热点探讨、影音再现、师生在线交流等栏目,突破了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时空限制,实现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相结合的立体式红色文化教育方式,大大拓展了课堂理论教学的空间;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四、改革考核方式,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实现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相结合,基础理论知识测试和发现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评价相结合,把出勤、课堂表现、论文、读书笔记、课外实践、创新能力等都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抛弃死记硬背的考试方法,真正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进头脑、进心灵,实现针对性、实效性和长效性。

五、建立了操作性强、推广性强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合力机制

重庆交通大学从政策支持、师资力量、经费保障、物力支持等方面为该模式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建立了学院+社区、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了学校、学院、社区、社团、红色文化基地,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基地专家、学生等多主体、多维度结合,为该方案的实施搭建了坚实平台。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创建开放式、研究型教育教学新模式的探索,在实践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1.提升了教学水平,教学效果获得学生广泛好评

将重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教学全过程,采用开放式体验式教学,实效明显。学生乐学好问善思,学习主动性、对教学的满意度明显提高,教师善育善教,教学团队的教学效果优良。

2.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明显提高

课程组充分发挥重庆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作用,加深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有效地实现了将红色精神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实践行动,增强了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通过指导学生建立党支部、红岩团总支、参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阅读红岩书籍、征文比赛,在全校学生范围内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通过对我校学生问卷调查显示:开展上述活动后学生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对重庆红色文化的了解和继承、科研创新能力、组织活动的参与、关爱社会的奉献精神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

3.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成立了“学生党建协会”、“中国传统文化交流协会”、“旅游协会”、“新闻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主题活动。学生看望孤寡老人、慰问老红军、关爱残疾儿童等,弘扬了传统美德,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了力量。80%的学生参加过看望孤寡老人、慰问老红军、关爱残疾儿童等献爱心的社区服务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弘扬了传统美德,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了力量,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显著增强

实施研究型教学,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加科研项目,撰写研究报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参加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研究。两年来,有10余人在重庆市“红岩杯”演讲、“挑战杯”等比赛中获奖。

参考文献:

[1]肖应连.大学生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的文化视野[J].理论界,2008,02.

第10篇

关键词 教育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可塑性比较强,但是,受不良影响,也存在一些问题。少数学生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严重,为人民服务观念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一部分学生没有远大的理想,厌学情绪严重,少数人精神空虚,行为习惯差。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给大学校园带来的负面影响集中表现为大学生价值观念取向的多元化,功利化和实用化。

这些问题关系到我们能否圆满地完成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来接革命事业的班,关系到21世纪的中国是否后继有人和走什么样路的大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思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认真探讨高职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与方法,是时代赋予高校教师的政治责任,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

二、在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一)充分调动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充分发挥班、团干部践行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骨作用,班、团干部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人际关系、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对同学有较大的影响力,只有用科学的理论和先进的思想占领教育管理的阵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2.发挥入党积极分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大学生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说明他们对党的性质、任务、权利和义务都有较深刻全面的认识。定期或不定期与他们沟通交流,并从他们入党申请书、思想汇报中找准他们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引导他们成为一名理想、信念坚定的入党积极分子。

(二)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团组生活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当代大学生不是不关心政治,而是开展的活动内容是否丰富,形式是否多样,理化是否贴近实际,是否贴近他们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要使思想政治教育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活动一定要摸准他们在想什么?他们需要什么?该说什么,该做什么,当然这对教育管理者是严峻的挑战。

(三)社会实践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脚点。有计划分层次、由点到面地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访问先进人物、游览文明礼貌社区和现代化的工农业生产基地;组织学生参加义务为市民服务活动。

1.让学生利用寒、暑假自由组团,自己选择区域或行业,尤其是红色革命根据地,老、边、少地区,改革开放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变化,用一件件一桩桩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去激发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再认识,增强他们爱党、爱祖国、奋发努力、报效祖国的自觉性。

2.让学生多听老红军、老党员、老干部、老百姓,讲过去、讲现在、讲真话、讲事实、讲变化的过程,让他们从内心认识到成绩来之不易,肩负的历史使命光荣。

3.动手就是让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经过思考,写成社会实践报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由学校召开一定形式的社会实践报告会,扩大影响力,激发更多学生对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反思。

(四)校园文化活动是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载体。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时时处处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充分利用黑板报、图片、校园广播、升旗仪式等载体,有机地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各类活动中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净化校园精神环境,增长大学生才干、发展个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教育方法的不断创新。只有通过大学生积极地思考、不断地自我反省、重塑,这样学生的价值观才真正从外在要求变成内在同化。要有意识地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潜在课程的作用。大学校园里要充分利用讲座、纪念活动、校园广播、运动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熏陶。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应当能够代表一代人的精神境界和人生追求。面对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时代召唤,当代大学生理应朝着这样的价值取向努力:诚朴进取,励学敦行,以奉献社会为信仰,以报效祖国为幸福,把自我价值的实现融入到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昌盛中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既敢于竞争,又善于合作,在相互爱护、相互学习的环境中实现共同目标;海纳百川,博采众长,既保持鲜明的自我气质,又能以厚德载物,致力于人类的和平与幸福。

参考文献:

第11篇

摘 要:为适应中国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把“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多个维度运用系统论理论分解为多个要素,并突出要素之间的“有机关联性”,达到了学生参与维、基础理论维、科技知识维、应用实践维、发现创新维等多维度的协调统一,实现了由单维度到多维度的过渡,形成了多维度立体教学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多维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272-02

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一系列的深刻变化:第一,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而成为教育的主旋律,开拓意识、拼搏精神、应变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成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第二,教学内容更趋综合化、现代化、多样化、系统化,新的知识不断充实到教学中来,同时,各学科间的交叉渗透趋势也更为显著;第三,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先进性特征更为突出;第四,学生将彻底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而成为教与学的主体。在这样的条件下,“形势与政策”的教学,除了使学生掌握其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适应形势变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综合运用知识以及进行再创造的能力。

针对新形势的需要和旧的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我们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运用现代认识论、系统论、教育学等理论工具,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为目标,从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着手,通过近几年“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改革与探索,逐步建立并正在形成以系统论为指导的“多维立体教学模式系统”。我们把“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多个维度运用系统论理论分解为多个要素,并突出要素之间的“有机关联性”,达到了学生参与维、基础理论维、科技知识维、应用实践维、发现创新维等多维度的协调统一,实现了由单维度到多维度的过渡,形成了多维度立体教学的创新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突出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体现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和谐统一;实现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统一;显示了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特色,即注重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的培养,逐步由重教向重学、重用、重行过渡,实现“以业为志,由技入道,转识为智,化性为德”的目的。

在多年的“形势与政策”教学实践中,我们形成的“多维立体教学模式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学生参与维度要素。学生参与维度要素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改变以往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改变“注入时”、“一言堂”、“教条式”等陈旧教学方法。把教学方法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先导,把学生由单一的客体变为主客体的统一体,实施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新的教学方法,诸如“专题辩论法”、“自讲互评法”、“演讲法”,通过课下多次举办“形势与政策”论坛,“形势与政策”、“沙龙”,重点把启发引导学生参与和平等讨论相结合。其目的在于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自学能力和参与意识。我们还把“形势与政策”论坛,“形势与政策”、“沙龙”中有代表性的论题提升到课堂上: 2007年10月,艺术系去甘肃写生实习的学生与陕西籍的两名同学在学校大礼堂做学生报告《水的故事》,各系通过电视直播组织收看,报告播出后,直接的效果是学校“长流水”、“长明灯”现象几乎杜绝了。高校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来自不同的家庭,让学生根据身边的故事讲身边的感受,在交流中理解社会的变革,从矛盾中体会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在了解中增进同学们的感情。

2.基础理论维度要素。“形势与政策”基础理论知识是学生掌握“形势与政策”精髓的基础所在,是掌握“形势与政策”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该维度要素主要是把 “形势与政策”课的基础概念和原理、基本内容和规律、基本方面和实质、基本观点和意义等一系列的理论问题,讲清、讲准、讲透、讲新、讲活;同时,不断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的训练,用现实的具体的案例说明基础理论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实践意义,其目的在于实现学生对基础理论的认真学习、准确地理解、系统地领会、完整地掌握。形势与政策融合多门学科又侧重政策教育,我们在设计教学专题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科知识结构,不同年级专题报告的教学内容、教学侧重点、教学深度各有不同,帮助学生在已有的学习基础上提升认识和理解。一年级,配合《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我们开设介绍家乡和家乡新变化的课程,在帮助学生在增加了解的基础上认识我们国家各地的发展变化;三年级,我们把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和学生就业形势联系起来,聘请企业人士为学生作报告,受到普遍的欢迎。

3.科技知识维度要素。改变以往马克思主义教学与具体科学相脱离的现象,把“形势与政策”与当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把具体科学的成果作为“形势与政策”生长发展的土壤和动力。诸如时空观与相对论;时空运动观与航空航天技术;意识论与信息论;辩证法与系统论;实践认识论与控制论;辩证决定论与选择创造论;社会发展与生态平衡和制度创新等等,不断从科学技术所提供的新的材料、经验和知识中总结概括出“形势与政策”的一般结论,从而丰富“形势与政策”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活力,张扬“形势与政策”的生命力,其目的在于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真正体现“形势与政策”的时代精神本质,同时,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2005年神舟六号引发的航天科技热,我们及时组成了一个临时教学课题组,由物理教师、科学发展史教师、哲学教师、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师等多位老师相互配合,通过广播、影视、专题报告向学生介绍他们感兴趣的各方面知识,我们的物理老师深有感触地说:“原以为只有专业学生才感兴趣的问题,却被非专业学生提出来,质疑问答。”学生爱国、爱知识的热情被激发出来,接下来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学生也开展了文化各项活动,俨然成了爱国航天科技月。

4.民族传统维度要素。马克思主义教育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相脱节的现象,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弊端之一。虽然民族传统文化曾经是一种历史存在,但发展当代文化教育不能脱离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既有现实的影响,又有对未来的作用。基于这一原因,我们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把“形势与政策”与中国传统“形势与政策”结合起来,把中国传统“形势与政策”的各方面材料编辑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评判、分析民族的传统“形势与政策”,从而使学生既学到了“形势与政策”知识又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使学习“形势与政策”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有机统一起来。例如:在做国际形势与政策报告介绍关于“和谐世界”的问题时,我们首先向学生展示汤圆、四合院、长城等符号象征,从“家和万事兴”、“礼之用,和为贵”、“和实生物”等家庭、社会生活常识来帮助同学理解中国传统“和”文化哲学;接着,我们从中国民族冲突、发展、融合史讲述这种存异而致和思想是怎样源于历史文化波折而逐步上升为深刻的中华文化交流理念。通过专题教育,增强了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认同和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辩证地看待世界问题的能力。

第12篇

加强学习,坚定立场强素质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的工作案头,摆满了上级文件和各种业务书籍、杂志。对领导交办的文件,他每次都是认真阅读领会精神,扎实贯彻执行。他深知,在信息知识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的今天,不学习、掌握和更新理论与业务知识,就要落伍;作为党员干部,不加强思想政治修养,就要落后。十年来,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他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注重师德,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教师形象。

作为一名老党员,他信念坚定、立场鲜明,讲党性、有原则,积极参加党员组织生活,积极参与并组织学院创先争优、集中整治“慵懒散奢贪”问题专项工作、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各项活动,主动参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的“教育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高校中层干部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升”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专题网络培训,努力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院各项活动和重大事项中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通过政治学习和实践活动,不断提高思想素养、理论水平和政治觉悟。

扎实肯干,辛勤耕耘创实绩

作为学院首批引进的2名硕士研究生之一,他没有向学院提出过任何特殊要求,而是一直默默努力、勤奋工作,始终坚持以积极的心态和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踏踏实实地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正是凭借着过硬的业务本领和出色的政治素质,他在工作中留下了一个个扎实的脚印。

在教育教学方面,他以优秀教师为榜样,积极担任班主任,主动做好联系班级的各项工作,注意做到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实际言行影响和教育学生;热爱、关心、体贴学生,经常深入到学生生活中,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得到了学生的拥戴和喜爱。在教学上,深入探索,精益求精,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先后承担学院《大学语文(实用高职语文)》、《古代文学》、《古代汉语》、《应用文写作》、《办公室事务》、《普通话训练》、《秘书概论》、《秘书实务》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认真研究教材和高职教育理念与教学规律,精心备课,用心上课,力求设计出既能落实教学目标,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案,并贯彻落实在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中;教学过程密切联系学生实际,效果良好,受到学生好评。在认真完成教学常规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教学竞赛和教科研活动。参加了学院2007-2008年举办的第一届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荣获二等奖;参与完成了4项院级课题和1项省级课题,参编教材1部。在武汉大学访学期间,开展了《海南历代贬谪文学研究》的课题研究,撰写的论文《贬谪文学研究综述》得到国内贬谪文学研究权威专家尚永亮教授的好评;同时参与了导师王兆鹏教授主持的一些国家级和省级课题的研究工作,科研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

在行政管理工作方面,刘敬先后担任教务处干事、党委办公室秘书科副科长、党委办公室负责人兼秘书科科长等,不管哪个岗位,其工作都很繁杂,头绪繁多、任务繁重,但他均能妥善处理,很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近年来,除常规工作外,在学院省级教育教学项目和成果申报、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申报,迎接省依法治校示范校评估检查、省廉政文化进学校示范校评估检查,学院集中整治“慵懒散奢贪”问题专项工作、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干部选拔任用和人才招聘工作、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省委组织部公办高等学校调研活动、学院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工作考核和民主测评、学院首届校园开放日活动、厅市共建签约仪式,首届理事会成立大会、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领导班子和党委会议纪要编撰印发,迎接省委教育工委、省纪委各项检查、调研以及学院其他重要活动材料撰写等活动和工作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做出了自己的积极努力和贡献,获得大家好评。

尤其是在学院迎接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过程中,刘敬作为学院评建办公室唯一专职工作人员,协助学院评建工作领导小组做好了评建期间全院最重要、几乎也是最繁忙的办公室——评建办公室的一切常规工作,同时很好地承担起了评建办公室里全院最好、使用频率最高的打印、复印一体机的所有打印、复印工作。协助学院评建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做好了“领导作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特色专业建设”、“教学管理”和“社会评价”等七大主要评估指标所有一级佐证材料的接收、审核、修改、校对、整理、送印等全程工作,对每盒材料的概述进行了逐字逐句的审核、修改和校对,专门制作了佐证材料目录册;全程参与了学院评估分项报告的起草、撰写、修改工作,独立承担了其汇总、校对、排版和送印工作;全程参与了评估自评报告、院长报告和院长报告PPT的集体修改工作,独立承担了自评报告和院长报告的校对、排版和送印工作;起草、撰写了学院评估冲刺阶段工作方案及工作安排表,细化了迎评工作任务,落实了工作责任,保证了学院迎评工作的顺利进行。组织参与了数万字的评估反馈会专家发言录音的整理工作,独立承担了其汇总、修改、校对、排版及编辑成册工作,受到了学院领导好评。独立起草、撰写了学院评估整改方案,方案受到评估专家组组长于雷教授的高度好评,为学院做好评估整改工作,切实加强内涵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埋头工作,任劳任怨展本色

严格自律,以身作则树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