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3 10:07: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与月亮有关的古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奔腾一天的小河,在皎洁的月光下慢慢流淌。晚风吹来,波光粼粼,就像无数条小鱼在水中追逐、跳跃。
古人总是举头凝望柔情似水的月亮,埋头创作流芳百世的古诗;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因月光洒落忆佳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天,竟夕起相思;苏轼的《水调歌头》,因月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欧阳修的《玉楼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将中国人含蓄的爱恨情仇刻画得如痴如醉,更将中国人对月光的着迷,月色的浪漫,月亮的幻想自笔下流泻出一股慑人的灵气,仿佛身临其境,迷失在文人雅士悠悠爱恋的情怀,颇有山在虚无缥缈间的隐约。
古今中外,对月光的绮丽遐想各有所好。东方人将月的美用文字谱写出凄美动人的千古词句,西方人将月的好用色彩绘出了屏息凝神的不朽画作:星空——梵谷最富有想象力的画作,朦胧黑夜笼罩大地的深色调衬出节奏感十足的星与月,像漩涡一样旋着,在目不转睛之於,令一抹微笑似的弯月在漆黑中绽放光芒,闪耀在月明星稀的乡村稻野中。
啊!月亮你是一条淙淙的溪流,时时刻刻为人们送去情感的活水,你是历代文人溺爱的孩子,使他们文字千百年来一直年轻、灿烂。你伴随人们走过了漫长的岁月,沦海桑田,高山平地。你丰富的阅历,你饱含风霜之美,使世人永远有如面对得到的高僧——可望不可及。你的纯洁、永恒、神秘永远得宠于时空的长河,赢得世人无限眷恋与赞美。
段落评价:①语言富有诗意,拟人写法用得好! ②无
③引出诗人的千古名篇于习作中,让习作更添色彩。 语句优美,用词恰当。
④能抓住东方人与西方人描写月亮的不同进行对比描写。
五:最后一个自然段以颂月结尾,荡气回肠,打动读者。
总评价:老师知道你为了写好本篇习作花了很多功夫,你的态度很认真,积累了许多与月亮有关的好词佳句美段,阅读你的习作,犹如走进月之梦境,好美,好醉。
希望你今后多动笔,写出更有个性的文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否则,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
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
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
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不但人们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验不同可能产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李白的诗作中,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等。
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江南月,如镜复如钩。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欧阳修《望江南》);“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零在外头?”(南宋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等,真是举不胜举。
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
1、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也常常是诗人触景伤情的媒介。
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表现上看,是写诗人在花下与月、影相伴、相舞、相酌成欢的美好情景。实则是诗人用这美好的情景来反衬出自己内心的孤寂与悲苦。而这一切,皆因月起。若无此月,诗人恐怕也不会有此感伤。
又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天地一沙鸥。”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一句写出了一幅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的雄浑情景与浩瀚气势。通读全诗,我们会很容易发现本诗是写诗人垂暮之年漂泊的凄苦景况。而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以乐景抒哀情。
2、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是诗人哀思的借托,是诗人心境的写照。
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此诗前两句写出了一幅残阳暮日的悲壮情景;后两句则写出了一幅明星弯月的凄清景象。这两幅景象虽美,但一个“可怜”揭示了诗人真实的情感。暮时风景固然壮阔,然已近黄昏;夜时情境纵然美丽,独无人欣赏。以美景写哀景,哀意之深实在难以言喻。月在此,早已不可与诗相分离了。
3、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的出现,常常将诗人的内心悲苦上升到一个极高境界。
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诗人用“环佩空归月夜魂”这一句写出了一幅极度悲凉的情景,令人读到此句便感伤万千,月在此,功不可没。
又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中所描绘的意象全是诗人在船舱里看到、听到、感觉到的,所有这些都触发着诗人远游的孤独、思乡的愁绪,使他不能入睡,秋深,夜静,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此情此景,使诗人越发感到凄凉难耐。
其它咏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的诗词不还有很多: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俱杯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等。
四、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迁的永恒见证。
李白《把酒问月》中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明月亘古如斯,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这几句诗句将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意味深长,荡气回肠。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本诗开篇便用“秦时明月汉时关”勾勒出一幅极为壮阔的月夜之景,纵横历史,时空交错,物是而人非。本诗表面上看写月夜的美景与对李广老将军的推崇之情,实际上,诗人以李广自喻,抒发了自己欲建立像李广一样的丰功伟业,但却因为小人的陷害而无所作为的无奈与悲凉之情。月在此,成了跨越时空的见证人。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月年年如此,人物代代无究已,诗人从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一种欣慰。
苏轼《前赤壁赋》中有:“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千百年来,诗人们对明月、新月倾注了不少感情去歌咏她!情由景生,景由情变。人心好,景色美;人心灰暗,景也灰暗。景色自在人心中!面对亘古的月亮,不同的诗人,不同的环境,各有不同的感受,都把自己独特的感受写出来,绘景寓情,便有不同的吟月诗词。
五、历代文人墨客钟情于月的文化探源
1、从文化渊源上看,月文化源远流长。在远古时代,民间就流传着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中国民间有赏月的传统习俗,赏月赋诗唱和,更是文人雅士的交游活动之一。据有关专家考证,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至唐代已出现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至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节日里有祭月、拜丹、赏月、吃月饼之俗。据《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我连坐至晓”。
2、从月亮的亮度和质感上看,月光虽明亮,但与太阳的光辉相比,她仍然显得有些清幽,不像太阳那样让人感到温暖,有时甚至让人感觉有些凄清、悲凉。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的《鸟鸣涧》),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春山的清幽与雅致,烘托出清幽宁静的意境。又如:“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环佩空归月夜魂”这是何等的凄惨悲凉,读到此句便让人感伤万千,月在此,功不可没。
关键词:中国古诗词,月亮,意象
“意象是以语词为载体的诗歌艺术的基本符号”,“是客观物象的主观化”。[陈植愕.诗歌意象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64页、316页]在文学作品中,月亮受到了中华民族的青睐,与中国文学尤其是古典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历代文人的笔下,人们的命运与月亮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升沉起落,流转变动,人和月共喜,月与人同忧。思有月,孤有月,玄想有月,叹有月,聚有月,别有月,羁旅有月,征战有月;山月,林月,水月,边关月;圆月,残月,冷月,寒月,孤月……,中国文学中有关“月亮”的原型意象,根植于原始的月亮崇拜。从《诗经“陈风”月出》中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开始,月亮不断出现在文人的各种文学创作中,其意象以情感为主,却又丰富多彩。
恋人的象征,爱情的见证
在封建时代,个人的情感无法直接表达,只能隐晦地藏于诗词乐曲之中,而月亮由其神秘、光洁、明亮等特性常被人们用于指代恋人,见证爱情。如表达了希冀与向往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意味深长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表达了对爱情大声疾呼的“愿随明月入君杯”;“花前月下,花好月圆”更是人间美事的代称;再如张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最别具一格的要数吕本中的“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到团圆是几时?”用同一轮明月来正比反比,妙极!
表达孤独之情
人生路遥,得意时少,失意时多;陌路可逢,知己难求,就连遗世独立、高蹈尘外的诗仙李白也不例外,想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无人可解愁,只能举杯邀月,再如“天上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其孤独之情可见一斑。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表现了他落第之后的落寞、孤独与苦闷。李商隐“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也婉转的表达了月里嫦娥的寂寞的。连豪情干云、睥睨千古的都说“寂寞嫦娥舒广袖”,月亮作为孤独寂寞的意象是古今相通的。
闺中的愁怨
王昌龄的“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沈如筠的“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都是表达了古时征夫戍守边疆,闺中女子的思念之苦,彼时月成了他们的一种寄托和情感的载体,千里与共。晏几道的《虞美人》“初将明月比佳期,长向月圆时候,望人归。”更是清楚地表达了闺中的思念和哀怨。
怀旧感伤
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南唐后主李煜词中常以月来寄托他抚今追昔的故国之思,“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在另一首词中,“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倾注了诗人对往昔生活的无限深情。姜夔的《暗香》“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回顾少时赏梅韵事,月色、笛声、花香、人影,融为一体境界非常清高优美。下片赋南北隔绝之意,念念不忘北地故国,昔盛今衰,怅然不已。张泌的“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是一首与情人别后的寄怀诗。梦中重聚难舍难离,依旧当年环境,往日欢情,明月有情,伊人无义,落花有恨,慰藉无人。以明月有情,寄希望于对方,含蓄深厚,曲折委婉,情真意切。
思乡意象
月亮也可以说是思乡的代名词。望月而思乡,极易引起共鸣。李白的《静夜思》因表达了思乡之情,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再如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曹组的“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都表达文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当然,古代文人也常将写诗作词将越来月亮作为他们所描绘得图景中的一部分,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但这等良辰美景中又何尝不是一种心情的写照呢!
清高脱俗意象
古代诗人在政治上受到打击时,有的人颓唐消沉,而有的人则泰然处之,所作之诗作看似描写景色,实际也是在以明月寄托心灵,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如坡在《赤壁赋》中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又说“: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时的月亮飘逸洒脱,成为诗人飘逸风采、潇洒气度的象征。王维在政治失意时,也在明月和山水中寻找寄托,他在《竹里馆》一诗中写道:“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种“人我相隔”“、物我相知”的境界,表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情操。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句,显示出诗人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
浪漫狂放意象
月光世界浪漫超脱为诗人创造了一个迷离浪漫的境界。张孝祥的“玉鉴琼田三万倾,着我扁舟一叶”这是何等大的气派,其凌云的气度,坦荡的胸怀与壮丽的湖光浑然一体,整首词写得豪放旷达,出神入化。李白的“我寄愁心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想象无理而妙,关怀之情力透纸背,狂放、飘逸,格调高迥,不同凡响。
时空、哲理意象
所谓“趣点作文”,就是通过可以挖掘、利用的“习作点”, 激起学生强烈的表达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的参与状态,寻习作方法,练习作能力,享习作快乐。
“趣点作文”中的“趣”和“点”是习作的关键。毋庸置疑,要激起学生的习作兴趣,二者相辅相成,将“趣”与“点”有机融合,寻找并利用“习作的训练点”就显得尤为重要,长期以来,我着重从两个方面对“趣点作文”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抓住文本中的“点”,兴趣中练笔
小学语文教材作为当前主要的课程资源,编者根据课标精神,精心选入的篇篇课文寓工具性、思想性、人文性于一体,是多彩亮丽生活世界的无声写照。我运用“趣点”思想,灵活使用教材,对学生在学习文本别感兴趣的插图、句段,精典的课文、主题等紧抓不放并巧设练点,让学生在“练点”中生趣,在“兴趣”中练笔。
仅以北师大教材第七册第二单元《明月》为例,我抓住此主题单元“留白”处生成新的“训练点”,创造出新的学习资源,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本单元的三篇主题课文和开卷有益的几篇文章涉及了“月”的方方面面,因此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课文内容及特点,设计相应的语言表达练习。学完古诗《鸟鸣涧》《暮江吟》,让学生尽情说说自己喜欢的月下景色;学完《月迹》让学生无拘无束讲述自己或听到的别人与月亮间的故事;学完《飞向月球》,组织学生在班级“晒一晒”自己收集到的关于月亮的知识;语文天地中的“畅所欲言”与“笔下生花”说写并轨,联系紧密,我让学生提前收集有关月亮的资料、诗歌、故事、科普小品等,然后组织“啊,月亮”的主题系列活动,第一环节:写月诗歌大比拼;第二环节:月亮知识我知晓;第三环节:月亮故事大家讲。通过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在大量听、说的基础上,学生再也不会陷入“咬笔杆”的尴尬境地,甚至有许多学生“眼中的月亮”完全脱开了一般的结构和内容,因为产生了“趣”、找准了“点”,学生就有了自己的构思与创意,天上的月亮一个样,眼中的月亮各不同,从学生趣点练笔“眼中的月亮”中彰显出了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能力。
二、抓住生活中的“点”,兴趣中习作
捕捉生活中的“点”进行趣味习作是我和我的学生们乐此不疲的事情。我曾经抓住课堂上发生的偶发事件作为“点”,煽起学生创作激情,生成了非常成功的兴趣练笔。
至今记得那天是我的语文早自习,我让一个连续两次未交作业的褚小博坐在座位上写写未做作业的原因。然后在全班开始采取“男女生读书对擂赛”检查读书情况。轮到检查男生读书了,男生齐刷刷站了起来,我随口问道:“还有男子汉没站起来吗?” “没有了。”齐刷刷回答的同时,几个同学把脸转向小博,发出了轻微的笑声,紧接着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射向他,教室里笑声一片。这一笑一看激怒了小博。他收拾书包就要往外冲。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场景,我能够做的就是赶紧拦住了他的去路。我亲切地对小博说:“同学笑笑你,你就不是男子汉了?越是这样,你越应该向同学、向老师证明你是一个宽宏大量的男子汉。现在先回到你的座位上,好吗?”他站着不动。我寻思,他肯定是放不下“面子”。我当即顺势向全班说道:“同学们,褚小博在等大家的掌声呢!”雷鸣般的掌声响起来。褚小博抬起泪眼看了看我,低着头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下课了,我准备找小博交交心,我还没去找他呢,他却递来了一张纸,上面写着他两次未做作业的原因和刚才的冲动之举。看着孩子肺腑之语,我心里涌起阵阵热潮。我把小博的话读给全班同学听,请同学们就刚才发生的事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同学们对“此事”可有兴趣啦,一个接一个地发着言,有说不完的话语,道不完的看法。
目睹此景此情,我怦然心动:平时,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不是有意都会为学生创设习作的情景,为学生创造习作材料吗?这偶发事件可是难得的好素材。何不抓住难得之“点”对学生进行作文与做人的教育呢?我当即肯定了同学们的发言,环视着举手的同学:“还有这么多同学想发言啦!既然大家对这个话题如此感兴趣,有什么办法能够让老师了解每个人对此事的见解呢?”同学们各抒己见:“开火车一个一个地说”“分组交流”“干脆写下来”“……”几个办法一说出来,无需大家再讨论再表决,52个孩子一致同意写下来。趁着孩子们的兴致高,我简明扼要地谈了谈写作的要求,并高兴地宣布:“这次事件大家都身在其中,材料只有一个,但是老师希望看到的是别具一格的文章。根据你们所写内容我们将设立过程真实奖、评论公正奖、构思独特奖若干,你们觉得如何?”“好!”异口同声的回答溢满课堂。“趣”已激,“点”已明,学生开始快速动笔。结果,许多文章不仅清楚地叙述了这件事情的过程,还细致地描写了老师、同学的表情、语言、动作,刻画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写出了自己对此事的不同看法,做到了有详有略、感情真挚。
【关键词】原型;创作力;意象
一、何为原型
“原型”的概念是由瑞士精神分析学家荣格在集体无意识这一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被意识压抑之下最原始最冲动的内容,而荣格将这一概念发展为集体无意识,荣格认为无意识不仅仅存在于个体之间,“集体无意识结合了两性的特征,又超越了青年和老年、诞生与死亡,并且掌握了人类一二百万年的经验,因此几乎是永恒的,他便超越了一切时间的变化,对他来说当今犹如公园前一百世纪的任何一年。他会做出千百前年的旧梦,而且由于他有极为丰富的经验,又是一位卓越的语言家,他经历了无数次个人家庭和民族的人群生活,同时对于生长、成熟和衰亡的戒律具有生动的感觉”。i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反复出现的文学意象这是来源于远古时期人类流传下来的经验记忆,这些经验记忆具有集体无意识的特征。例如在中国古代唐诗中,折柳,灞桥,离亭等这些经验意象,往往是与送别感伤的情感体验联系在一起的。而古代“月”“大雁"的意象又往往与思乡怀旧的情感体验联系在一起的。以至于形成固定的表达折柳就代表送别,“望月”则代表了一种思乡之情。
二、“原型”与作家创造力的释放
诗歌的创作从创作动机的生发上来说,多属于触景生情,是通过景物意象对此事此地此刻情感的一种表达。从文艺创作的角度来说,情感经常能触发文艺家创作的冲动。特定的事物引发特定的情感,继而引发特定的创作冲动。“原型”作为一种文化意象,背后深刻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意象成为原型,无疑具有偶然中的必然性。能被称作原型的意象承载的文化生活意义恰恰是作家表达情感的一种工具。当作家置身于某种特定的环境之中,容易在人生积淀的基础上与环境造成的境遇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情感物化成特定的存在于特定环境中的某种实际的物体。
意象如何具有原型的意义,当具体的物象与主观感情相互撞击,主观情感对客观物体有了一定的寄托,在一定的历史期限内,客观物体与主观情感有了相对稳定的联系。在相对固定的历史时期内,能够引起一个民族长久以来的共鸣,这时意象便具有了原型的意义。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曾经有“独照之将,窥意象而运斤”的论述。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月的意象何以成为多种情感寄托的原型?
首先,作为最普通的意象月的形象代表了对家乡的思念。月的离乡的诗人为何格外偏爱“月”这意象,这于月本身的特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周朝的礼乐制度为我国封建家族制度奠定了基础,中国人自古都有家的观念,但是中国的科考制,战乱等因素迫使很多的人背景离乡,而在春节等节日中家人才能团圆。时聚时散的现实状况,与“月”周期的时圆时缺颇为相似。“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强调,文学作品所表现的精神状况和作家的创作经验都来于人类的原始经验。这种经验在逐渐形成人类原始记忆的基础上,成为文学作品产生幻觉,象征等不可言说的神秘意象的根源。早期人类在自然中遭遇的一切问题自然而然的成为原始记忆的来源,这些记忆伴随着人类的发展成为集体潜意识中最根深蒂固的部分。ii根据荣格的论述,文学是神话的复制,月的意象何以成为思乡感情的寄托,这无疑也与神话有关,在上古时代,后羿的妻子嫦娥因吞食王母娘娘的仙药最终化身为仙,飘向了月宫。从此与深爱她的后羿,天地两隔。后羿对着月亮就无比思念自己的妻子。世界各地早期的风俗,大都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埃及人更是用木乃伊保存尸体,期待着复活,中国古代更有对天宫,地狱的详细描述,这些描述无疑是人间政治意识形态的翻版。这些灵魂不灭的神话,都保存了人类一个最为美好的愿望。轮回往复,是生命最终保留的形式。中国古代诗人词人,在面对月的时候,都有一种情节,渴望时空的延续,天人合一。但是然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是人类所无法逾越的,作家只能用相似之物寄托情感。
其次,月原型意象的形成与月的性质有关。月作为永恒存在的自然之物,长久以来,人们一代又一代的悲欢离合,人世间的痛苦情仇,纸醉金迷。月悬挂在高空,以他不变的态度,面对着人世间的情仇。一代又一代的人来了又去了,唯有月是永恒的。就如同古诗中说的一样“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表达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对于此时此刻的人来说无法经历历史,无法掌控未来是遗憾的。古人巧妙地借月来表达了这种遗憾,月同时也是对遗憾的弥补。这种天地空旷,“我”却无法纵观古今,今世如梦,可是在梦里,我们留下的却是真实的欢笑与泪水是中国古代诗歌常有的母题,而这种母题的表达又常常与月有关。
无疑月作为一个原型意象,有跨越千百年引起读者作者共鸣的作用。是对存在于中华民族血液中千百年来“无意识”的一种唤醒。一切的思想情感在顷刻间已经被知晓,被领悟。千百年来,虽然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不同的人生历程,但都逃脱不了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在自然规律。作者的经历和瞬间爆发的情感,足以引起或迟或早穿越时空的相同人生感慨。这时利用原型进行文学表达的诗人或词人,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一种抒发,更是长久以来人类力量的释放。
三、“原型”与作家创作力的保持
集体无意识如何转化为意象乃至“原型”,基本的手段就是象征的应用。正是有了象征以及象征所带来的移情所用,千变万化的不同形式才可以表达的相同或相似的母题。正是母题表达的延续和渐进性,才使得不同时代的作家在相似母题上的创作力得以保持。
同一个原型意象,不单单是所象征含义的一脉相承,更有后人在对这个初始含义的发展和延伸。使得古人所托之物具有了多重的含义,这对于关于此原型创作中的创作力的保持有积极地意义。比如说古诗中的月的意象最早是象征着人类美好的愿望,从这一意象出发衍生出思念思乡,如脍炙人口的《静夜思》“窗前明月光,一是地下霜。举头邀明月,低头思故乡.”就李白诗歌的创作来说,他一生写到月的诗词有三百多首,月可以说是给了他无穷的灵感和创造力。在“举杯对邀明月,对应成三人”中月是无话不谈的朋友。在《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月”中,月是对酒当歌快意人生的象征。在《蜀道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中月是要抵达最终人生理想的豪言壮志。同样是月的意象在李白无穷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下,月幻化出不同的价值载体,为他的创作服务。“原型与生命同构,它是生命中典型状态的直接表述。原始意义上的生发,可以使同一个原型中的情感精神与各种不同状态下的人生体悟相契合。激发出无穷的思想火花。
总是,在古代诗词中,月亮成为千百年来咏吟不断的对象。从原始的意义开始已经衍生出了无穷的衍生意,而这些衍生意在之后诗词中反复的出现,被强调。成为固定生命意义的表达。研究月意象如何成为中华民族文学中的原型,以及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十分具有意义的。
注释:
地理新课程改革要求地理教师要进行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转变,应由“教书匠”转化为研究型新型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教学从单纯注重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原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学习方法。对教师来说这是新的挑战,迎接挑战注定是“苦”的,挑战成功也乐在其中。
2010年开学,自己担任高一四个班地理教学任务,也是自己第一次教授新教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为了更好地搞好教学,上好每一节课,自己就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火热的工作中去。通读教材、查资料、新旧教材对比、听课、精心编编写教案、落实新课程标准,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因新课程教学要求任课教师要从原来注重灌输知识“教书匠”走向知识研究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不仅要求教师要有丰富专业知识,还要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探讨。教学进行一年多来,还真是“苦”中有“甜”。
一、对学生现状及学习地理状况的反思
高一学生生活阅历少,课外阅读不多,导致他们知识面狭窄,又不善于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思考。其空间想象、阅读理解、灵活应用、分析综合、逻辑思维、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能力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他们很难将常见的自然、社会事物和现象与地理知识联系起来,对同一地理现象或规律也不能从多侧面观察它。高中地理内容相对较多,抽象内容多、其教学容量大,速度快,描述方式较多,除文字式还有图表式、图像式等。新编教材有意强调其科学性、实用性、空间性、实践性,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综合能力要求的突然提高,再加之教材从地理学的知识体系出发,将最难的部分“地球运动”放在第一章,就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地理难学”成了不少学生口头禅,有的学生甚至望而却步。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面对现状教师难言其“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高一学生学好地理,首先是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对地理感兴趣,消除他们心理中“地理难学”的阴影;其次是要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思维;再次让他们建立地理基础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隋况选择提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学时,可选择通过讲故事、观看影片、实地考察、观察等活动进行。结合教学让他们做自己想做得事,让他们尝到地理的“味儿”,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譬如教授月相这块时,课堂上结合古诗词与月相、民间传说等进行,如“杨柳岸晓风残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等等,再利用他们想看月亮真面目的好奇心,进行月相观察,在玩中体验学习之乐。
二、对地理教材和地理教学目标的反思
新编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重在探究,课本很多地方只体现主干知识,其余要求师生去探究。如地球公转的意义之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课本只有不到一百个字,介绍两个概念及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分布,其余太阳高度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分布、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应用都得通过探究得出。这里面所涉及的东西有的不是高一新生能探究得的。课本只有不足一百字,预习也是“摸马无角”,也难怪他们感叹“地理难学”。可能有些教学新手对这块要玩转自如也感到棘手。要完成这部分内容教学,师生都要做大量的工作,首先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较为详细的预习方案,让学生有用武之地;其次学生按方案预习,并要最大可能地利用一切资源,尽量完成;再次课堂上按方案以多种教学方法完成方案内容。有时难免有“苦”的滋味,尤其涉及空间定位知识,那可真是不厌其烦、苦口婆心。但如果进展顺利,那成功的喜悦也不言而语,当然乐在其中。地理教学首先要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特点,完成地理教学目标。如地理三维教学目的,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系。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例如,在教授“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时,如果对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计算等讲解的不透彻,空间概念建立不起来,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很难顺利进行。正午太阳高度对生活、生产很多方面都有明显影响,如房产开发、温室大棚建立、雨阳棚安装、南极科考等,因此很多地理练习题都与此有关。也正体现了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在地理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要体验这其中的“甜”,也要先经其“苦”。
三、对地理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反思
地理学科特点突出,教学方法采取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要特征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引导式教学、程序教学法、实验探究法。新课改下教师一般多采用媒体方式教学,它容量大、图文并茂,能演绎动态地理现象、规律很直观,学生乐于接受,教学效果好,讲练结合,学生往往通过自主学习、探究知识,消化成为自己的东西。教学时为帮助学生理解,案例的选取尽量来自身边学生熟悉事物,教学用具选取常常随手可得。如:在分析“假如只有地球的公转而没有地球的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时,就结合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用右手握拳表示太阳,左手手掌表示地球,演示这一运动,并要学生跟着教师一起做。开始时,左手手心向着太阳,手心一侧有光照为昼半球,手背背光为夜半球,当左手不自转,但以逆时针围绕右手转180度后,恰好此时左手手背开始向光为昼半球,手心背光为夜半球,其间时差为半年,从而证明会有昼夜交替,只是周期为一年。这样学生动起来啦,课堂活起来啦。即加强学生参与性,有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也受到良好效果。地理学科的学习,要重视图表的分析和判断,注意地理知识的收集。地理实践性很强,学生时间有限,图表和影视性材料储存和传递着大量的地理信息,是学生获得地理感性知识重要途径,大量感性知识的存储便于学生更好学习地理,掌握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规律,理解地理事物的联系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提高运用地图的能力,并能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终生有用的地理。
教学改革并非是“专家叫好教师叫苦学生喊冤”,其顺应时代要求,势在必行。但其路途艰险,注定先“苦”后“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