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1 21:24: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交往礼仪,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问候时最好点名道姓。迈进会客室的门,你的第一句话可能是:“你好,见到你很高兴。”但这却不如说:“王经理,你好,见到你很高兴。”据测,后者比前者要热情得多。
(2)若对方没请你坐下,你最好站着。坐下后不应掏烟,如对方请你抽烟,你应说:“谢谢。”请记住,切莫把烟灰和火柴头弄到地板上,那是很不得体的。
(3)请不要急于出示你随身带的资料、书信或礼物。只有在你提及了这些东西,并已引起对方兴趣时,才是出示他们的最好时机。另外,你得事先准备好,当对方询问你所携带资料中的有关问题时,你应给予详细的解释或说明。
(4)主动开始谈话,珍惜会见时间。尽管对方已经了解到你的一些情况和来访目的,你仍有必要主动开口。你可再次对某些问题进行强调和说明。这不仅仅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也是礼貌的需要。
(5)保持相应的热情。在谈话时,你若对某一问题没有倾注足够的热情,那么,对方会马上失去谈这个问题的兴趣。
(6)当愤怒难以抑制时,应提早结束会见。愤怒会使你失去理解他人和控制自己的客观尺度。它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把事情搞得更糟。
(7)学会听的艺术。听有两个要求,首先要给对方留出讲话的时间,其次要听“听话听音”。如对方首先讲话,你不可打断对方。应做好准备,以便利用恰当的时机给对方以响应,鼓励对方讲下去。
不能够认真聆听别人谈话的人,也就不能够“听话听音”,更不能机警、巧妙地回答对方的问题。记住:不论是社交场合,还是在工作中,善于听乃是一个人应有的素养。
(8)避免不良的动作和姿态。玩弄手中的小东西,用手不时地理头发、搅舌头,清牙齿,掏耳朵,盯视指甲、天花板或对方身后的字画等,这些动作都有失风度。也不应忘记自己的身份去故作姿态,卖弄亲近:“咱俩无话不谈,要是对别人,我才不提这个呢!”俚话和粗话更应避免。
(9)要诚实、坦率,又有节制。若在一件小事上做假,很可能使你的整个努力付诸东流。对方一旦怀疑你不诚实,你的各种不同凡响的作为都将黯然失色。谁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完人,因此,你可以坦率地谈起或承认自己的缺点或过失。在评论第三者时不应失去体量他人的气度,无节制地使用尖刻语言只会让人疑心:“谁知哪一天,他也许会在背后这样说我呢。”
(10)要善于“理乱麻”,学会清楚地表达。善于表达使人终生受益。讲话不会概括的人,常常引起人们的反感:叙事没有重点,思维头绪混乱的人,常常迫使人们尽量回避他。一般来说,你若从没有担心过别人会对你的话产生反感,就意味着你已引起他人的反感了。
(11)作一次音色和语调的自我检查。把自己要讲的话录音5分钟,听听是否清晰,喉音、鼻音是否太重?语速怎样?语调老成、平淡吗?如不满意,改进后再录一段听听。充满朝气的语调会使你显得年轻。此功重在平时留心多练。
(12)注意衣着和发式。第一次见面就给人一种不整洁的印象,往往会给你的自我表白投下阴影。平时不修边幅的企业家,在会见前应问问懂行的人,让他根据你的年龄、体形、职业及季节等因素设计一下你的衣着和发式。
【关键词】职业院校;礼仪教育;特点;路径
一个懂得礼仪、行为举止得体的人,在社会交往中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尊重,在实现个人理想的过程中更容易取得成功。由此可见,礼仪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是一个人立足社会,谋求发展的基础。
一、职业院校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一)礼仪教育是践行与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
中国自古就以“礼仪之邦”闻名世界,礼仪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渗透在我们文化和社会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礼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沉淀,学习礼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践行和传承传统文化,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所在。因此,礼仪教育应当成为职业院校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礼仪应该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
(二)礼仪教育有助于提升职院学生的综合素质
孔子云:“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是一个人走向社会必须具备的基本修养,学习礼仪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适应人际交往的规则,更好地融入社会交往的大环境中。在职院人才的教育培养过程中,除了注重职业技能“硬实力”方面的培养,也应重视学生的礼仪文化“软实力”方面的提升。克己复礼为刃,礼仪教育可以由内到外的改变学生的自我形象,提高学生的自我文化修养,通过礼仪的学习和自我的约束,不断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增强自我的竞争力。
(三)礼仪教育有利于帮助职院学生更好地就业
在当前人才供需矛盾,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职业学院的学生就业面临重重困难,好的仪容仪表等礼仪方面表现便成为就业过程中相当重要的环节。职业院校开设礼仪课程,注重礼仪教育,可以潜移默化的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心仪的工作。
二、职业院校礼仪教育的现状和特点
(一)职业学院礼仪教育的现状
根据调查了解,职业学院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是在中学时学业不佳的情况下选择职院,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上的兴趣不高,自律性较差,基本没有受过系统的礼仪教育。他们当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父母娇生惯养的一代,大多数以自我为中心,在家庭中缺少礼仪方面的规范。除此之外,职业学院的学生年龄处在青春期,大多数的学生较为叛逆,礼仪教育对于他们来说有助于规范个人行为,帮助他们更好的发展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职业学院大多数的培养体系更注重于学生技能的培养,虽然也有开设过一些礼仪相关课程,但是并没有系统化、全程化的将礼仪教育纳入学生的教育教学考评体系中。
(二)职业学院礼仪教育的特点
礼仪教育工作应当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实践的体验,形成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不仅仅局限于礼仪课程。学院通过学习与实训相结合的方法,推动全体师生掌握必备的礼仪知识与技能,强化礼仪意识,培养优秀的礼仪品质,促使全体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将礼仪教育纳入学校的德育范畴,让礼仪不仅在就业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竞争力,同时也能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一种修养和与社会交往的能力。
三、职院礼仪教育全程化的路径
(一)礼仪教育纳入学校的培养模式
当前,大多数的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针对学生的培养模式大多围绕专业知识学习与实操技能的训练,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道德礼仪文化的教育存在缺失,对于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在探寻职业学院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将礼仪教育纳入学校的培养模式中,让礼仪帮助更好的学生成长成才。在职业学院的礼仪教育培养模式中,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分阶段进行有效培养。
(二)开设特色礼仪精品课程体系
礼仪知识的学习是礼仪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此,立足于学院办学实际,开设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礼仪课程对职院礼仪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礼仪的学习不仅是学生的需要,更是教师队伍必须具备的素养。在礼仪教育过程中,应该打造一支礼仪知识丰富、礼仪素养高的教师队伍来教授礼仪知识,为学生树立良好礼仪的榜样。其次,分阶段开设礼仪学习的课程,课程体系贯穿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既应包含理论知识,也有实训课程,创办理论联系实际的精品课程。最后,课程体系应具有延续性和考核性,课程可以成为学生的必修课,以学分的形式纳入考试,同时是具有延续性和特色性的。
(三)注重礼仪教育的实践过程
为了检验学生在礼仪课程中学习成果,学院在教育过程中还应加入实践的部分,让礼仪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课本中。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情景教学等方式模拟礼仪的运用过程,强化对学生的礼仪训练与培养。在课堂外,也可以将礼仪融入到学生的社团活动中去。例如创办礼仪知识竞答赛,礼仪系列讲座,趣味运动会以及礼仪相关的其他活动,让礼仪伴随学生的课外活动,营造出人人懂礼、人人学礼的校园氛围。同时,这些实践活动也可以纳入学校的德育考评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礼仪学习中来。
四、结论
综上所述,礼仪是社会文明发展下的产物,在世界文明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礼仪作为一种社会交往的规范和工具,应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礼仪教育也应纳入职业学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学院教育发展的实际,开展全程化的礼仪教育有着重要且积极的作用。探索职业学院礼仪教育的路径,从学校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设计和学习礼仪文化氛围的营造等多个方面入手,让我们的学生学礼、知礼、懂礼、用礼,共同构筑和谐文明的新校园。
参考文献:
[1]陈剑梅.高职院校推进素质教育应重视礼仪教育[J].学园,2015(17):135-136.
[2]杨沙陵.探寻职院全程化礼仪教育的特点与路径[J].中国培训,2013(08):44-45.
[3]赵惠.关注高职礼仪教育,建设和谐高职班级[J].现代企业教育,2012(21):26.
关键词:礼乐 体验 中班幼儿 社会交往技能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250-01
中班幼儿喜欢告状,告状行为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常见的行为之一。因为他们缺乏基本的社会经验和技能,不会很好地处理纠纷,解决矛盾,甚至激化矛盾。正确的交往技能、交往方式需要成人的引导和影响才能形成。因此,教师必须为幼儿创设必要的条件和机会,使孩子交往正常的发生、发展。
1 礼乐环境,在熏陶中感受
环境在幼儿的生活中,能直接给予诸多信息暗示。因此创设温馨舒适的环境,含蓄地将礼乐内涵影响给幼儿,幼儿在对环境的观察感知或理解中,能不断清晰内容,领悟并修正言行。
1.1感受校园环境
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则与之化矣。”生活中幼儿言行的偏差现象层出不穷,如大叫大嚷地跟别人争抢喜欢的玩具、受到言语的攻击就出手打人等,当孩子们处理不了,就频频向老师告状。通过参观校园环境,让幼儿对环境有清晰的认知,散步时把园所上的横幅读给孩子们听,让幼儿知道什么叫“正礼乐行”,再通过小小的礼仪故事帮助幼儿理解、判断、模仿正确的交往方法。
1.2布置特色环境
活动室是幼儿主要的活动场所,与幼儿园大环境不同的是,特色板块内容比较随机和班本化,针对孩子交往中出现的的礼仪障碍,让幼儿讨论该如何交往才是被别人接受的,再让幼儿参与布置特色版块。参与中,幼儿会产生特别的喜悦:“这是我画的,我和xx一起搭积木……”成功与快乐会使幼儿不厌其烦欣赏自己的“杰作”,这时,鼓励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从视觉到语言的表达,新一轮的感知与理解螺旋式上升,这一过程蕴含诸多礼仪教育契机,也为其他幼儿提供了交往的技能。
1.3营造活动环境
教师应积极创造温馨和谐的社会活动环境,在生活中,利用一些自然发生的情景,帮助幼儿寻找游戏伙伴,鼓励幼儿多结交新朋友。比如我们可以开辟“玩具世界”,发动孩子从家里带来心爱的玩具,利用玩具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在活动中,及时表扬那些主动与同伴一起玩玩具的幼儿,促使幼儿之间建立起平等友好的关系,培养了人际交往的积极情感。活动结束后,我们让幼儿讲讲“你和小伙伴是怎样玩的”,“你把自己玩具让给谁玩了”等,让幼儿交流各种交往方法,体验交往的乐趣。
2 礼乐活动,在练习中体验
2.1集体教学,学习交往技能
我们知道,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集体活动《玛丽交朋友》则是在学会了与朋友交往的简单方法,再亲自尝试去别的班交朋友。幼儿在快乐的真实情景体验中学会了与人交往的能力。通过有趣的集体游戏交给孩子一些交往技能是必须的,如巧虎的“猜拳”游戏,幼儿在兴趣盎然地玩游戏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解决意见不一致时怎么办,可以通过猜拳一方向另一方妥协。
2.2游戏活动,培养交往能力
游戏是孩子最喜爱的活动,同时,也是互相交往的最好方式。在游戏前,有些社会交往技能是必须“教给”的,如怎样参与到别人的游戏活动中去,怎样对同伴的友善行为作出回报,怎样与同伴分享食物、玩具等。在教给孩子技能后,就让孩子到游戏中去运用。孩子们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不但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
2.3榜样引领,扩展交往技能
在幼儿园,同伴的示范、榜样的作用至关重要。在幼儿当中树立榜样,让幼儿与幼儿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模仿。幼儿得到同伴的帮助后顺利解决问题的案例不仅给孩子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向同伴求助,而且还鼓励了接受幼儿求助的孩子继续帮助需要帮助的幼儿。
3 国学经典,在体会中迁移
《弟子规》就是教我们如何从根本上着手,处理好人际关系习惯。《弟子规》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处世和求学时应有的礼仪规范,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提高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好教材。
3.1情境体验,感知经典交往礼仪
在情境体验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感知“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这句画得意思时,通过情境故事《去春游》,让幼儿明白了当我们需要用别人东西的时候,必须有礼貌地向别人说明自己的请求,如果没有和别人说清楚,就是偷盗的行为。在体验中学习经典的交往技能。
3.2游戏渗透,感悟经典交往礼仪
如果把《弟子规》比作面包,那么,只有落地,才会变成我们身体需要的营养和能量,否则,它和我们的生命没有任何关系。简单的朗诵、讲解只能改变幼儿们的意识,实践才是养成习惯的有效途径。在区域游戏、角色游戏中经常看到孩子们为了争抢玩具而发生矛盾,学习弟子规中的“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经典的概括帮助幼儿轻松解决了游戏中的问题,提高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幼儿也在游戏的时候运用《弟子规》规范自己的行为。
3.3自我尊重,感悦经典交往仪礼
中班的幼儿喜欢给别人起外号,被起外号的孩子受不了就告状,甚至出手伤人。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以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孩子去体验给别人取外号的感受,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尊重别人。正如弟子规中所说: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同时也要引导被伤的孩子做自我调节,有礼貌地回答别人:“我不是”,那么就不会有纠纷了。
总之,孩子正是在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待人处事应有的态度,获得社交技能,发展社会行为。孩子并非生来就知道如何适应社会生活,老师要帮孩子学习如何与人接触交往,逐渐掌技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并能初步根据社会规范调节自己的行为,发展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世联.幼儿社会教育[M].南海出版公司,2013.
1.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单一的“我讲你听”教学方式已然使学生厌倦,课堂上的喋喋不休已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把课上活,让学生喜欢老师的课是关键。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很是动了一番脑筋,尤其是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大胆尝试。如在讲礼仪时,笔者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室观看著名礼仪专家金正昆教授的礼仪知识讲座;在讲到“合作双赢”时,通过A扮演引路人,B扮演盲人,B在A的指引下克服重重路障,顺利到达目的地的小游戏,让学生自己体验“合作双赢”的真谛;在讲到“协商处理冲突”的步骤时,笔者设定了一个情景,让学生扮演其中的人物,结合所学内容,灵活发挥,通过种种方法,种种努力,最终妥善处理已发生的冲突;在讲到“积极倾听”时,笔者在班内设置了一个抢答环节,即找同学描述一个物品或自己的兴趣,但不直接说出来,其他同学听到描述后快速抢答,看谁说得对,这既锻炼了学生认真倾听的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笔者还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体验全新视听盛宴;把招聘现场搬到教室,让学生感受一把“真枪实弹”等等,几乎每一节课都能给学生带来新鲜的感受。
其实教学如同生活,既要认真对待,又要苦心经营,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要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是最可爱和纯真的,只要教师投入真心、爱心、诚心,定会收获整个教学生涯中的春天。
2.双主教学模式的应用
教学课堂是与学生直接接触的主阵地,也是学生接受知识、培养能力的主渠道。笔者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基础”的教学思路,确定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活泼生动的实践案例作为教学切入点,强化实践,重视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对个体行为认知和职业岗位要求有一个正确认识,同时还经常提问不同学生,给他们表达看法的机会。这样,既加强了双向交流,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大大提高了课堂实效,又克服他们在公众面前害羞、胆怯的心理,培养他们敢于表达、善于表达的能力。
如在学习体姿礼仪之前,先找一位同学来到讲台上,面对大家静立五秒钟。由于不知道老师的意图是什么,他在短短的几秒钟之内呈现出面红耳赤、抓耳挠腮的状态,眼睛一直往窗外看,还不停地抖动双腿。时间一到,马上羞涩地跑回了自己的座位。然后笔者立即问大家:“这位同学紧张吗?”回答道:“紧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表情、动作、姿态上………”同学们纷纷回答。“假如给你们每个人五秒钟时间,你能做出最优美的站姿吗?你会怎么做?”(稍作停顿,观察学生表现),接着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展现美好体姿――体姿礼仪。”这样,一堂生动的体姿礼仪课就开始了。当然随后笔者又及时向那位同学道了歉,表示不是有意让他出丑,而是要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大家明白什么样的姿态是优雅的,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风采。那位同学也腼腆地笑了,并表示说今天的课让他学到了其他课上学不到的知识。
3.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要多给那些有害羞、自卑、畏惧等心理特征的学生以关心、问候,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鼓励,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为他们创设更多的锻炼机会,培养大胆自信、乐于交往的性格。在班上有这样一位学生,在学习了社交礼仪“善于提问”这一节后,笔者把课后的一道思考题做为作业留给了学生,谁知在批改到这学生的作业时,却见是一片空白,根本就没有做。但仔细一看,作业的最后一行有一排非常工整的小字,是这样写的:“老师,对不起,这道题我没有成熟的想法,不知道该怎么做,非常希望您能够给予指导和帮助!”本来心中有点愠气的笔者在看到这样的一句留言后,不禁又微笑了。因为今天刚学了与人交往时要善于提问,提问的礼节是要做到温文尔雅,他显然已经注意到了这点,而且运用到了生活交流当中,这不就是最好的教学实效了吗?所以,那天笔者特别认真地把自己对那道作业题的看法及想法完整地写在了作业本上反馈给了学生。下次收入作业时笔者又看到了那熟悉的字体,那谦虚的语句:“谢谢老师!”是啊,一句真诚的道谢,已经化解了笔者心中的些许疲惫,徒增了无穷的力量,以后的课堂上又多了一双渴望求知的关注的眼睛,班级里又多了一位乐于助人、尊师爱友的好学生,活动中又多了一个活泼矫健的身影……所以,我们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用一颗真诚的心善待学生,用赏识的眼光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这样才能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使其健康成长。
4.鼓励学生大胆展现自我
由于学生整日的生活、学习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生活范围相对较窄,阅历不广,缺乏社会交往的技能和经验,往往表现为自信心不足、怕失败、不善交往,或性格内向,不善表达,或任性、粗暴、言行不文明。因此,我们要结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扮演好“引路人”和“导航灯”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与他人沟通,大胆展现自我,逐步掌握社会交往的基本技能,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如笔者在教社交礼仪课时,有一节课是让学生谈自己的兴趣爱好,要求他们用一百字左右的语言把自己的兴趣爱好描述出来,但不能直接说出,要让其他同学包括笔者在内一起来猜。他们纷纷走上讲台,大胆展现自我。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增进了彼此间的认识与了解。
二、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做载体
英国著名的文学家莎士比亚说“交际是人生的幸福”。我们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如学校开展的“趣味运动会”、“歌唱祖国”校园歌手大赛、“我为灾区献爱心”、“我为班级添光彩”等演讲比赛等活动,使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与温暖,体验到交往的乐趣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激发交流的欲望,提高社会交往技能。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为礼仪的渗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各种场所礼仪的学习与应用
教学生掌握在各种场合中的礼仪规范,如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等,使学生能够判断出行为举止是否符合礼仪要求,能够运用礼仪规范自己的行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或与他人见面时要相互打招呼,做到打招呼有礼貌、态度真诚、表情自然大方。生活中要注意学会文明用语、礼貌用语,如“你好”“再见”“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如男生宜留短发,头发做到“三不”,即“前不附额,侧不遮耳,后不及领”,给人一种清爽之感;面容要及时清洁;穿衣要整洁、大方,不染彩发,不戴耳钉等;女生不化浓妆,参加活动或宴会除外;平时不宜戴过多首饰,穿着要得体、简单、大方,符合学生身份等等。这样,使文明礼仪之风在学生当中盛行。
四、塑造“师德”,以良好的礼仪修养影响学生
关键词:职校生;社会交往;主要特点;存在问题;成因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诗经•小雅》中,人们就发出了渴望交流的强烈呼声。进入21世纪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日趋频繁,交往已成为当代人必不可少的生存与发展方式。
职业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优秀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职责。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简称“职校生”,本文所述“职校生”指以初中毕业生为起点的三年制中职生及五年制高职生,年龄约在十五、六岁到二十岁之间),他们一方面即将走向社会,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能动适应社会的能力;一方面由于还没有完全走向社会,又正处于青春期,在社会意识、社会行为等方面还显得幼稚,缺乏经验,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社会交往上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和正确引导,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2004年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更是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切实重视和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交往教育。根据平时教育工作中了解和掌握的职校生社会交往情况,我们对某地职业学校在校学生的交往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归纳了职校生社会交往的主要特点、存在问题,并分析了其成因。
一、职校生社会交往的主要特点
1.交往目的的双重性
这里的双重性是指从职校生的交往目的看,具有情感性与功利性并重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职校生的交往动机变得很复杂,他们在注重情感交流的同时,越来越注重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实用性,呈现出情感往与功利往并重的趋势。同时还表现为他们与朋友交往时,不重视学习上的互相帮助,交往中重娱乐轻学习。
2.交往对象的广泛性
在交往对象上,职校生突破了以往主要与家庭成员及本校师生的交往范围,他们通过多种途径,如网络、电台、娱乐场所等,交往范围越来越广,结识的人越来越多。这一方面拓宽了他们的社会接触面,增长了才智,但也因社会上鱼龙混杂,而职校生年龄小、阅历浅,明辨是非能力不高,导致部分学生结交了社会不良青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3.交往途径的多样性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通讯工具在生活中的应用,职校生交往的途径越来越多,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据调查,除直接交往外,职校生网上交友、热线交友十分普遍。在电脑远没有现在普及的前几年,还盛行过交笔友。此外,朋友间的相互介绍,娱乐场所的邂逅相逢及参加各种活动(如辅导班、比赛等)时的相识等,结交途径之多,可谓五花八门。
4.交往方式的成人化
受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影响,职校生的交往方式越来越显示出成人化特点,成人间吃吃喝喝、礼尚往来的风气在他们中屡见不鲜。调查中,很多学生表示朋友过生日、逢年过节聚会,彼此间请客吃饭、互赠礼物司空见惯。总之,在交往中职校生的物质往来十分频繁,这最能反映其交往方式成人化特点。此外,职校生中早恋现象普遍,也是成人化特点表现之一。
5.交往层次的浅表性
进入职业学校后,职校生有了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交友的时间、机会增多了,但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却不多。据了解,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无话不谈的朋友,甚至还有学生认为“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不会什么都对朋友说”。同时,他们的交往受情绪影响颇大,有些学生常为一点小事与朋友争吵进而绝交。这说明职校生与人交往的层次非常肤浅且不稳定。
二、职校生社会交往存在的问题
1.交往呈现庸俗倾向
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职校生的社会交往呈现庸俗化倾向。有些学生认为交往就是相互利用,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他们中流行过生日请客送礼,为评优评先广施小恩小惠,犯了错误违了纪找关系疏通等。甚至还有个别学生人情世故过于“练达”,看见领导、老师甜言蜜语,点头哈腰,对父母有钱、有地位的同学阿谀奉承、曲意讨好,对“穷”同学嗤之以鼻等。虽然这部分学生为数不多,但其不良影响不容忽视。
2.文明礼仪素养较差
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事实,那就是相当一部分职校生文明礼仪素养较差,他们言行散漫,脱口成“脏”。本调查中,能完整写出文明礼貌十字用语的学生仅占33.8%。文明礼仪是一个人道德水平、社会修养的外在表现,任何社会的交往活动都离不开礼仪,孔子早就说过“不学礼,无以立”。欠佳的文明礼仪素养既制约着职校生交往能力的提高,也影响着人们对职校生本人及职业学校的看法。文明礼仪教育必须成为职业学校一个被重视的课题。
3.自我中心意识过强
调查显示,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明确表示“很愿意使自己在朋友中有突出地位,别人都听命于自己”,这表明很多职校生有极强的自我中心意识。他们与人交往时,过分强调自我,总希望别人听从自己。过度的自我中心意识必然带来自私自利行为,不少职校生时时、处处、事事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很少关心他人和集体,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却很少考虑尊重他人。诸此种种,对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影响极大。
4.江湖义气味较浓厚
在日常交往中,部分职校生大搞江湖义气,彼此称兄道弟,拉帮结派。他们把小集团的私交看得高于一切,无视规章制度和集体利益,经常串通一气欺瞒老师、家长,最为严重的是他们还往往是非不分,为所谓“哥们义气”,肆意打架斗殴,盲目制造恶性事件。可见,他们并不能正确处理朋友关系,在交友中江湖义气味浓厚,这既严重影响着职校生的正常交往,也给社会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
5.自卑自闭心理严重
调查显示,部分职校生有严重的自卑自闭心理。进入职校后,很多学生不再与就读普高的初中同学来往,究其原因,39.7%的学生表明是因为“我自认为与他们有差距,不想来往”或“他们不愿再与我来往”,还有学生明确表示因为“我觉得自卑,我没有他们优秀,我怕他们瞧不起我”。另外,还有些职校生认为自己外形不佳、没有专长,或家庭经济条件差等,不愿参加活动,不敢与人交流,把自我封闭起来。
三、职校生社会交往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造成职校生社会交往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多纬度的,我们必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不能孤立地理解或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
1.客观方面
①家庭因素。第一,家庭教育观念偏颇。职校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被父母奉为掌上明珠,使他们养成了一种唯我独尊的性格,造成要求他人的标准高于自己的交往屏障。同时,许多父母重视孩子知识的学习而轻视能力的培养,使家教中让孩子学会交往的重要功能萎缩。另外,也有些父母意识到孩子交往能力的重要性,但并不能引导他们正确交往。如有的父母“教育”孩子怎样获得老师喜欢,怎样使自己不吃亏,使孩子与人相处时功利心太强、私心太重,缺乏合作意识;有的父母向孩子一味灌输“世道险恶”、“防人之心”,使孩子对周围的人、事产生太多怀疑,形成人际敏感等。第二,家庭教养方式失当。调查显示,高达40.8%的职校生家长采取了不正确、不科学的教养方式,他们对子女要么专制管制,要么放任自流。专制管制的家长教育方式粗暴简单,动辄拳脚相加,不尊重子女个人隐私,从而刺激和强化了孩子与家长的对立情绪。这使得一些孩子转而到社会或网络上寻找所谓温暖,偷偷结交不良青年,甚至离家出走与网友约会。放任自流的家长认为孩子上了职业学校没多大出息了,没必要再在他们身上花费时间、精力,对孩子的言行举止不闻不问。这使他们觉得自己在家庭中不重要而失去归属感,产生自卑、孤僻心理,缺乏责任意识,甚至在父母的漠视中被引诱,交往失误。第三,家庭氛围不良。众多职校生家庭中,父母讲脏话、打麻将之风盛行,在这种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势必也会染上这些不良习性。据了解,言语不文明的学生,其家长大多说话不文明。此外,随着婚姻家庭观念的变化,职校生中单亲家庭越来越多,或父母关系紧张、冷漠,都给他们带来了强大的心理压力。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只要父母间没有亲热的感情,只要一家人的聚会不再使人感到生活的甜蜜,不良道德就势必来填补这些空缺了”。也有一些家庭为了弥补父慈母爱的缺失而放纵孩子,最终却使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还有些父母忙于挣钱,把孩子交给祖辈看管,这些孩子与父母交流少,祖辈对孩子的教育要么溺爱要么心有余而力不足,也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
②学校因素。对职校生来说,学校既是他们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地方,也是培养各种能力、塑造健康人格的场所。学校教育是否恰当有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职校生今后人生的走向。然而,交往能力作为职校生走向社会必需的一项基本生存能力,长期以来,在职业学校里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与指导。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重技能训练、轻人文素质培养。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由于强调科技优先,视经济增长为最高目标,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成了经济发展的工具,职业教育尤为明显。教育界普遍认为,职业教育是谋职就业教育,其方法是注重技能训练,质量标志是“双证”(毕业证和技术等级证)。这种对职业教育的误解使得崇尚科技、贬低人文的倾向在职业学校中非常明显,体现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就表现为重技能训练、轻人文素质培养。目前,许多职业学校基本上没有对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进行过有计划、有系统的培养,即使有所涉及,也是照本宣科,缺乏针对学生交往中存在问题的实质性帮助。第二,部分教师交往素质缺失。众所周知,学生都具有“向师性”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交往,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交往素质。然而,当前不少职业学校教师的交往素质不容乐观。首先,相当一部分职校教师对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意识认识不够。很多人认为教师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只要完成学业混个文凭就行,至于学会交往,则是他们以后走上社会的事。再者,许多职校教师由于自身未受过专门社交方面的训练,在日常与他人尤其是与学生的交往上存在欠缺,不尊重、关爱学生,还有些老师平时不注意自身形象,言谈举止有失涵养,都对职校生产生了不良影响。
③社会因素。第一,社会不良因素的消极影响。在以学业好坏为标志的社会里,不少职校生的人格尊严得不到认同,他们是世人眼中“不上进”的顽劣,老师眼中“不可教”的孺子,家长眼中“没希望”的一代,亲友眼中“不学好”的典型。由此,职校生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矮人三分”,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不愿暴露自己职校生身份。其中,有些学生还产生逆反心理,自暴自弃。再者,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也对他们带来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如庸俗关系学,拜金主义,人情风等。在职校生中同学过生日送礼成为时尚;为办事请客吃喝玩乐;为评优评先广施小恩小惠等,彼此还互相攀比。此外,社会上书刊、录像的泛滥,影视剧中敲诈、暴力、凶杀等场面的频繁出现,都对他们产生很大影响。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演员鲍国安在参与拍摄《拯救少年犯》时,曾多次到少管所调查,每次回来都一身冷汗,他说他在问一些青少年为何犯罪时,很多人告诉他是“模仿电视上做的”。第二,网络虚拟交往的负面影响。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在基于网络构建的虚拟社会中进行交往,正越来越受到职校生的青睐。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职校生提供一种全新交往环境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容易导致他们责任意识缺失,造成交往角色错位,产生虚空心理,还易受不健康内容及不怀好意人的诱惑伤害,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等。
2.主观方面
①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不平衡性。职校生年龄大多在l5、l6岁至20岁之间,正值人生开始走向成熟的关键期,也是实现“心理断乳”的人格再构期。从生理看,这一时期是职校生身体发育的第二高峰期,他们在身体方面发生着急剧变化,生理发育接近或达到成人标准。从心理看,他们正处于从儿童向青年转变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半独立、半依赖也即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这种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和不平衡性,再加上职校生的人生经历基本上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和实践锻炼,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矛盾与冲突。可以说,这是人生烦恼最多、矛盾和冲突最激烈的时期。部分职校生不能理智处理和妥善解决这些矛盾、冲突,在社会交往方面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不善把握交往尺度,不会调解彼此纠纷,交往时情绪强、易冲动、自控力差,易出现孤僻、胆怯、依赖、自卑、妒忌等不良心理。
②社会交往知识及技巧缺乏。据调查,职校生普遍认同良好的社交能力对学习、生活的重要性,但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交往,缺乏必要的社交知识与技巧。生活中,许多职校生面对交往的烦恼,不知所措,如有些学生谈话时不分场合,无所顾忌,脏话连篇,言语尖刻,使朋友避而远之;有些学生动辄大开玩笑,轻者拍你一掌、重者踢你一脚,以此来表达所谓关爱,这种既不自尊也不尊重别人的举止使朋友望而生畏;还有些学生不知道如何与不喜欢的人接触,不知道如何处理矛盾、摩擦、误解等等。
参考文献:
[1]黄湖滨.加强高职学生解决社会问题能力培养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
[2]王红卫.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误区及调适措施[J].教育与职业,2007,
(36).
关键词: 聋生 行为习惯 责任意识
在现实生活中,聋哑人由于无法用语言跟外界交往,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障碍,其人生价值观念的树立、高尚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难度很大。在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在家庭的“特殊”教育下,他们中有的集体主义观念淡漠,注重个人利益,追求物质享受,有的依赖别人不爱劳动,有的自卑自负不求上进。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聋哑人不能融入正常社会生活,形成了特殊的生活方式。全社会应该真诚地关心和帮助他们而不是厌恶和摒弃。尤其是广大特教工作者应该耐心地、不厌其烦地疏导和关心、教育他们。特殊教育学校在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时,为让聋生成为残而不废的时代新人,应注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对聋生进行自尊、自强、自立的教育
由于自身的残疾和由此形成的特殊的成长环境,加上社会上少数人对残疾人的歧视,他们心理上形成阴影,有的聋生甚至自暴自弃,消极思想严重。特教工作者要教会聋生学会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对自己的知识、能力等有比较合理的估价,既不妄自尊大,又不妄自菲薄,特别是要理性地对待自己的生理残疾,走出残疾的阴影,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同时,还要让聋生知道健听人并非是洪水猛兽,健听人也希望了解聋人,从而让聋生逐步消除对健听人的抵触、排斥和怀疑心理,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更要为聋生创造充满爱和赏识的心理环境,动员社会、家长和学校全体员工一起参与,让聋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树立正确的荣辱、是非观念,在爱的呵护和热情的鼓励中燃起自信,激发潜能。
二、对聋生进行社会交往知识教育引导聋生正确地进行社会交往
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一项多主体的活动,社会交往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规则和习俗。而聋生由于信息渠道的闭塞,对于社会规则和习俗的习得往往有限。针对聋生社会交往知识缺乏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各种阵地宣传文明礼仪知识,进行交往方法的指导,教给聋生必要的人际交往礼仪知识,因为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剂。在日常生活中,有的聋生在得到帮助时不会说“谢谢”,与人交谈时漫不经心,表情冷漠,不经过别人同意乱拿别人东西等。针对这一点,我应开展了一系列的礼仪教育活动,帮助聋生了解交往礼仪的重要性,教给学生必要的礼仪知识,教给聋生交往的技能,并讲究交往的艺术。交往能力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它有一个学习、训练的过程。交往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需要人们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交往的场合,灵活运用,创造性地进行思想、情感、信息的交流,以建立和谐的交往氛围,实现交往的目的。如在探望病人时候应该说什么,不应该说什么;如何更好地判断一件事情而不是仅凭猜疑;如何准确地接受别人的交往信息,等等。
三、借助劳动体验培养聋生责任意识
由于各种原因,聋生普遍缺少一种责任心,具体表现在:做事不投入、虎头蛇尾、心胸狭隘。在集体活动和劳动中不热心、互相推诿、集体观念淡薄、自私自力,这在聋校中高年级表现得尤其突出。我认为学校应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获取责任感的体验,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使他们对别人也能有所奉献,具体应提倡劳动体验。在劳动过程中,聋生能经常接触到一些文化课堂上所接触不到的知识内容和语言环境,有利于扩大词汇,提高语言能力。由于我国聋教育事业不发达,绝大多数聋生毕业后直接走上社会参加劳动,而劳动生产的质量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劳动者素质主要是针对劳动本领、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劳动者的态度、遵守纪律、爱护劳动工具和劳动者成果这些优良品质而言。这就决定了体验中仅有劳动没有教育也不行。对聋生的教育如果不及时跟上,不使其具备劳动的优良品质,走出校门就难以跟上时代的需要,极易在大千世界中迷失方向以致堕落。因此聋校中的聋生劳动一定要在教师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下进行,让聋生在体验中认识劳动的意义和快乐,体会一种奉献和责任感,培养责任意识。
四、教师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习惯
聋哑生没有敏捷的思维,接受能力差,但是学生同样有分辨其真、善、美的能力,有力求上进的愿望。因此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示范作用的直观性,对聋生来说尤为重要。一个榜样可以胜过无数次的说教,为人师表是聋生品德形成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很近,也很亲,在与学生接触中,教师的作风、态度都能给聋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教师态度和蔼、关心同学、待人礼貌,聋生在各方面都会照他的样子做。比如聋生才开始进校时,往往不知道讲卫生,若老师们很注重形象,吐痰入盂、废纸扔进纸篓里,便很自然地模仿起来,教师再适当加以引导,聋生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养成。老师可以以身作则,让他们知道有许多人身残志不残、立志成才的事迹。还可以组织他们观看残疾人运动会的实况录像,让他们看到那些残疾人是如何克服困难、英勇拼搏的,从中吸取精神食粮,受到意志的磨练。教师应事事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即使道理讲得不多,也会对聋生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五、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让聋人看到成才的希望
一般来说,身有残疾的人大多心理自卑、脆弱,严重的还发展成抑郁症。他们比常人有着更多的坎坷与艰辛。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学生成长的环境,不断优化学生成长的环境,是残疾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从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关心和帮助他们,用奥斯特洛夫斯基、贝多芬、海伦・凯勒、张海迪等残疾名人身残志坚的典型事例来激励他们,让本地区甚至本校已经毕业的优秀残疾人现身说法,为他们作报告或召开座谈会,使他们相信残疾人只要努力就可以成才,残疾人是大有希望的,逐渐引导他们走出自卑的泥潭,变得自信、顽强、乐观起来,防止他们过早地对社会和自己丧失希望,走上自暴自弃的道路。
总之,聋哑人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特殊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千百万家庭和几千万残疾人的幸福,而且关系到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特教工作者把聋生培养成为残而不废、身残志坚的时代新人,建设思想过硬的聋人队伍,具有复杂性、长期性,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我们只要采取多渠道引导方式与方法开展工作教育他们,就能很好地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提高聋生各方面素质,健全他们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崔允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语言沟通障碍
语言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最重要的沟通方式,多数听力障碍学生不能使用口语与正常人进行交流。在新疆和田地区,由于特殊教育刚刚起步,听力障碍儿童能使用手语的很少,而正常人能够掌握手语的人几乎没有,即使是作为听力障碍学生和正常人共同交流工具的书面语,在沟通上也存在着很多困难。这就导致了听障儿童与正常儿童在沟通上的隔阂,导致听障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得不到培养与锻炼,使社会交往难以继续和产生误解。
2、不良的心理因素
多数听障学生因自己的缺陷,害怕与正常人打交道,不与正常人交往,怕被别人笑话而形成自卑、封闭和多疑心理。
3、缺乏社会交往技能方面的常识
由于受听力障碍的影响,听障儿童对于社会交往的基本礼仪、习惯、方法等无从感知。听障儿童与正常人的沟通显得不合拍。导致听障儿童在与正常人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鲁莽、无礼、冒失等交往失败行为,使其与正常人的沟通受到很大阻碍。
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语文老师,怎样培养听障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呢?我做了如下探索:
1、坚守语文课堂阵地,加强日常交往语言的积累
我在教学中,经过反复的舌操、唇操练习,帮助学生能逐渐看懂说话人的口型;然后再进入“读”、“说”和“写“的阶段,通过反复诵读课文,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句式,并尝试“说”出、写出相仿的词语或句子。听障儿童语言学习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我耐心做好演示、引导、启发工作,通过大量师生间的对话交流,让学生学会社会交往中常用的语言。
2、在活动中,提高听障儿童社会交往技能
听障儿童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大量的日常交往语言学习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教,学生学,听障学生常会觉得枯燥乏味,运用语言进行交往时也很容易造成脱节。因此,除了在语文课堂内的语言训练之外,我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听障学生学习说话,学会交往。在活动中,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开口说话的机会,形成听障学生表达需要和愿望的气氛,提高其语言表达技能,提高其沟通能力。
听障学生善于模仿他人的行为和动作,但往往由于不理解其中的含义,做起来显得机械、呆板。我在教学中,采取情境演示的方法,结合生活实际设定情境,如打招呼、过马路、问路、买东西等,通过反复练习和讲解,让他们明白在这些情境下怎么做。社会交往是双向的,我在教学中,让听力障碍学生学会“ 换位思考”。请求别人帮助时,要有礼貌、用商量的口气,如“叔叔,能不能给我一杯水喝”;得到别人帮助时,说声“谢谢”,无意中妨碍他人时, 要说声“对不起”。这些文明礼貌用语是社会交往的剂。我在教学中,还创造条件,有意识地让听力障碍学生与正常孩子一起玩耍、学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提高听力障碍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3、让听障儿童克服心理障碍,增强交往自信心。
特殊学校的老师不仅要懂得如何在生活上关心听障学生,还应该懂得怎样从心理上去引导、关心他们的成长。
(1)帮助听障学生消除自卑心理。我在教学中,经常对听障学生进行鼓励,通过各种活动,让听障学生懂得,除了语言和听力上的小差异外,自己同正常儿童没有什么不同,正常儿童能做的事,我们自己一样可以做,使他们树立社会交往的自信心。
(2)帮助听障学生消除自闭心理。我经常鼓励听障学生同他人进行社会交往,并为听障学生创造社会交往的机会。例如:开展班级和班级之间的活动交流,让听障学生自己与其他班级的学生去沟通交流,安排好活动准备工作。
(3)帮助听障学生消除猜疑心理。
我在教学中,对听障学生进行社会交往基本礼仪的指导。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来教会听障学生如何尊重他人,学会换位思考,让听障儿童了解别人的心理,逐渐消除猜疑心理。
4、引导、指导家长,共同培养听障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在生活中,家长与听障儿童联系最密切,与孩子相处时间最长。教育孩子应是父母的天职,既然听障儿童生理上有了缺陷,家长就更应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尤其是社会交往技能。家长应多带领孩子参加各种社会交往活动,在活动中教孩子说话,教孩子的基本礼节,教孩子遵守各种社会规范。
关键词: 礼仪教育 基本内容 必要性 改进措施
1.引言
现代文明交流中非常重视社交礼仪,甚至一个人的交际礼仪技能已成为其修养和能力的表现。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意识到学生素质对其发展的必要性,也逐渐认识到礼仪课程的突出作用。因此,探讨高职院校礼仪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2.礼仪教育的基本内容
人是社会中的人,马克思就曾说社会性是人的最重要性质。社会性的集中体现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社会交往中,需要律己敬人来维持人际之间的和谐,于是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的礼仪就随时展而产生。根据不同的角度,礼仪可分为个人礼仪和交往礼仪。根据不同的专业内容,礼仪教育又可以分为服务礼仪、社交礼仪、公关礼仪、国际礼仪、商务礼仪等。而高职院校开设的礼仪课程最基本的内容就是社交礼仪,它是指在各种人际和社会交往中用来表示尊敬、友好和亲善的各种惯用的行为规范,是建立在现代社会文明交际基础之上的礼仪文化知识。
3.高职院校实行与改进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实行与改进礼仪教育不仅是因为礼仪课程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是因为现今高职院校的礼仪教学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3.1礼仪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作用。
交际能力在现代社会显得越来越重要,它是现代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养。可现代社会出生的孩子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普遍受到父母的溺爱,具备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不善于社会交际。礼仪课程能教会学生如何去进行交往、掌握正常与他人打交道的技巧,展示自己的学识和修养。礼仪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强的学科,对于具有实用性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良好的社交礼仪对其就业和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2现今高职院校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上看,高职毕业生大多具备相应程度的礼仪素养,但礼仪失范现象仍然存在于部分毕业生中,礼仪教育有待改进[1]。现今高职院校虽然已经意识到礼仪课程的重要性,基本普及了礼仪课程,但是高职院校礼仪教学确定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两点:
3.2.1礼仪课程目标不明确
我国是一个礼仪历史传统悠久的国家,自孔子开始就建立了以“礼”为主的道德行为规范,积累的关于礼仪的理论知识非常丰富。现今礼仪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就是这些理论化、学术化的知识。可是,礼仪课程开设的主要目标并不是让学生认识历史和天下的礼节及各种行为习俗,最根本的是培养学生对职场和人生的交际能力,使他们在交际中有遵守各种礼仪的行为规范。而现今高职院校的礼仪课程并没有把这个目标落到实处,而只是满足于理论知识的教学。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礼仪课程仍然采用填鸭式的授课模式,课堂上所教学的礼仪知识对学生平常生活的影响微乎其微,并未起到协调人际关系、引导正确沟通的重要作用[2]。
3.2.2教师与学生对礼仪课程的认识不正确
高职院校的教育一般重视的是关系到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的专业技能的培训,教师与学生普遍认为礼仪课程与专业的关系不大,对就业没有直接的影响。这种错误的认识使教师上课时为教学而教学,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按照要求完成学分,而不是提高素养。
4.改进高职院校礼仪课程的措施
4.1抓礼仪课程内容核心,把课程目标落到实处。
礼仪课程是一门实用性、技能性、长期性的课程,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礼仪课程是一门使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基本现状,以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3]。由于高职院校的学制比较短,对高职院校学生开展的礼仪课程要紧紧围绕其将来的工作岗位和职场需求,有选择性地抓住对其作用和意义最大的礼仪核心内容进行教学。同时重点培养他们的个人及各种场合交际的礼仪常识与规范,帮助他们在以后的交往中掌握个人的言谈、仪表、举止、服饰等基本内容,把礼仪课程的教育落到实处。
4.2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礼仪通过单纯的理论知识灌输是很难收到成效的,它需要的是各种实际的训练。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让礼仪实践落到实处。具体的训练方法有以下几点:其一,设置具体形象的场景。例如教师在课堂导入的时候,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放映具体的生活交际场所的礼仪规范视频供学生观摩和学习。其二,开展课堂模拟训练活动。课堂上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具体的课堂内容,让学生自行设计场景、情节、对白等,掌握相关的交往礼仪规范。第三,改变考试的方式。一般的考试形式是笔试,但是假如将行为考核纳入考试的范围内,就会给学生的实践增加不少的动力。第四,可适当布置一些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实际交往的作业。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积极探讨礼仪的实践与训练的教学方法。
5.结语
总之,礼仪课程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对每个毕业生的职场生活有突出的作用。对此,高职院校应健全和改善礼仪教育体系,将礼仪教育的目的落到实处,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晓平.浅论高职礼仪教育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0,(10):142.
加强个人礼仪修养的现实意义
个人礼仪修养即社会个体以个人礼仪的各项具体规定为标准,努力克服自身不良的行为习惯,不断完善自我的行为活动。从根本上讲,个人礼仪修养就是要求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把良好的礼仪规范标准化作个人的一种自觉自愿的能力行为。今天,强调个人礼仪修养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
首先,加强个人礼仪修养有助于提高个人素质,体现自身价值。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是人所共知的。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却都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追求着自身的完美,寻找通向完美的道路。争当“名牌”人,强调“外包装”者有之;注重“脸蛋靓”、在乎“身段好”者也有之,但这些均不足以使人发生美的质变。费时费力费钱财之后,不仍有不少人依然是“败絮其中”吗?我们认为,只有将内在美与外在美统一于一身的人才称得上唯真唯美,才可冠以“完美”二字。加强个人礼仪修养是实现完美的最佳方法,它可以丰富人的内涵,增加人的“含金量”,从而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实力,使人们面对纷繁社会时更具勇气,更有信心,进而更充分地实现自我。
其次,加强个人礼仪有助于增进人际交往,营造和谐友善的气氛。
人称个人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剂”。作为社会的人,我们每天都少不了与他人交往,假如你不能很好与人相处,那么在生活中、事业上就会寸步难行,一事无成。俗话说:“礼多人不怪”。人际交往,贵在有礼。加强个人礼仪修养,处处注重礼仪,恰能使你在社会交往中左右逢源,无往不利;使你在尊敬他人的同时也赢得他人对你的尊敬,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趋融洽,使人们的生存环境更为宽松,使人们的交往气氛更加愉快。
第三,加强个人礼仪有助于促进社会文明,加快社会发展进程。
人与社会密不可分,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文明的社会需要文明的成员一起共建,文明的成员则必须要用文明的思想来武装,要靠文明的观念来教化。个人礼仪修养的加强,可以使每位社会成员进一步强化文明意识,端正自身行为,从而促进整个国家和全民族总体文明程度的提高,加快社会的发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之际,我们每一位社会公民都有理由以自觉加强自身的品行修养(尤其是礼仪修养)为己任,一同投身于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建设之中。
大学生礼仪修养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讲“礼”懂“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随着时代的进步,人际交往的日趋频繁和密切,作为交往剂的礼仪也越加显得重要。在走向全面小康的当今社会中,崇尚礼仪是社会对其成员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成员的精神要求。
(一)注重礼仪的作用。
1.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与公众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
2.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人才。一个优秀人才,不仅应当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和礼仪修养。礼仪是良好品德修养的表现形式,也是良好道德品质养成重要途径之一,良好的道德品质需用彬彬有礼的方式去体现。尽管礼仪的研究和教育在国内已经有所发展,特别是职业与礼仪的结合已成大势所趋。可是礼仪教育,还未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大多数高校还未开设礼仪课程。
3.大学生是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在如今的中国社会已经算得上是知识分子,也是中国明日发展的引领者、顶梁柱,在道德水准上,在礼仪修养方面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追求个性是当代年轻人的特点,在追求突出个性过程中,却有一些大学生把丑陋当成了个性。许多不文明、不礼貌,甚至丑陋、陈腐、粗俗的东西都被当做了“新潮”、“潇洒”,在现在的大学校园里面,经常可以看到衣冠不整者、行为不端者、张口骂人者、随地吐痰者,其他的不讲礼不懂仪的现象亦不鲜见,如关门之时声震如雷、打电话从不自我介绍、不再礼让教师、端着饭盒边走边吃等等。这些不良现象已经不再是个别,而且有着愈加普遍的趋势。
加强个人礼仪修养的现实意义有哪些相关文章:
1.加强个人礼仪修养的现实意义
2.提高个人礼仪修养的重要意义及途径
3.浅谈个人礼仪修养的重要意义
4.什么是个人礼仪修养
礼仪是什么?礼仪就是表示礼貌、体现修养的具体礼节,包括言行举止各方面细节,从细节能看出人的文化修养。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就是依据得体、恰当的礼仪而获胜的,而那些不遵守礼仪规则、不讲基本礼仪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非常失利。
礼仪虽好,也要讲究适度。人际交往要注意“公开性、适度性、主动性、广泛性、距离性”这五个方面。公开性是说无论什么年龄段的人,都不要轻易把朋友变成私密关系:适度性是说彼此之间既不要故意疏远,也不能过分亲密,要保持适度的心理和空间距离,做到诚恳待人,热情大方;主动性是说要主动结识新朋友,主动和老朋友联系,不能一味被动,等着别人问候自己;广泛性是说人要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克服离群倾向,可以在各种场合、通过各个渠道结交友人,开阔视野,扩大交际范围;距离性是说人与人之间不宜过分亲密,交谈时的身体距离要遵守国际礼仪。两人距离小于0.5米之内,适用于家人、恋人、至交,称为“亲密距离”;两人之间大于0.5米小于1.5米,适合于一般交际应酬,称“常规距离”;彼此之间距离大干1.5米小于3米,适用于会议、演讲、庆典、仪式以及接见,意在向交往对象表示敬意,这种礼仪距离又称为“敬人距离”;最后一种是公共距离,彼此距离在3米开外,适用于公共场合,同陌生人相处,被称为“有距离的距离”。
关于礼仪的话题太多,这期我们只择取精华,说一说老年朋友在社会交往中和在家庭生活中的礼仪问题。
老年人的社会礼仪
尊重在公交车上看到老年人,有人会主动起身让座。有些老人客气地说声”谢谢”,等到他要下车的时候,还会招呼给他让座的人坐回到这个座位上。这是知礼节的老人。可遗憾的是,也有些老人认为年轻人给自己让座是理所应当的事,没什么需要感谢的,他们理直气壮地往座位上一坐,连声谢谢都不说。要下车的时候也不管不顾,站起来就走了。要知道,年轻人也好,中年人也好,每天工作忙碌、家庭负担重,也是很累的,他们尊敬了老人,老人同时也应该尊敬他们。尊敬是相互的,尊重才能换来尊重。
还有一些老人,年轻人帮他开门、帮他提东西、协助他过马路等等,都不说“谢谢”,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虽然年轻人并不在乎这一声“谢谢”,虽然这都是微不足道并且应该做的事情,可是从中便可看出一位老年人的修养。无论是对待中青年人还是同龄人,老年人出门在外都应和蔼可亲,懂得尊敬,这样才会得到应有的尊重。
主动出门在外,比如外出旅游度假,外出垂钓休闲,外出打球跳舞,在这些场合都有机会遇到陌生人,主动打个招呼,就结识了新朋友,彼此介绍一些自己的兴趣爱好,没准还能找到“知音”,下次还能约着一起打球、一起钓鱼,一起郊游呢。
有些老年人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与人主动交往,一定要等着别人和自己说话;还有些老年人性格比较孤僻,不喜欢和陌生人相识相交。如果这样,再没有以前熟识的老朋友的话,就会陷入孤独寂寞的境地。很多老年人是“空巢老人”,子女不在身边,还有一些鳏寡老人,就更需要结交朋友,与人交往。人是群居动物,在人和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彼此获取信息,也获得情感支持。
距离现代社会鼓励老年人老有所乐,通过各种渠道结识新朋友。对于新朋友的交往,老年人也要既保持应有的热情,又保持一定的距离。就像我们所说,在心理和空间上都不可马上亲密无间,把什么私事都告诉新朋友,但也不需要处处设防,把自己陷于孤立之境。
在兴趣爱好上,既不要一味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强求对方接受和喜欢,也不需要盲从于朋友,让自己勉强接受不喜欢的事情。对于新朋友的隐私不要打听,也不要把自己的过去和盘托出。如果彼此有兴趣更加深入地了解,可以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而如果对方不想聆听,就不要滔滔不绝。对于新结识的朋友,最好不要涉及金钱来往,因为彼此还不熟悉,以免上当受骗。老年人容易上当,很多人利用老年人孤独和容易信任他人的心理,以此来骗取钱财。还有一些老年人丧偶多年,很容易陷入情感陷阱。这些都是在结识新朋友时需要注意的距离问题。
老年人的家庭礼仪
平辈之间相濡以沫 中国古代夫妻讲究“举案齐眉”,彼此客客气气,尊重有加,讲究“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现代很多夫妻动不动就吵架,甚至动手,这实在不可取。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经历了大半辈子的婚姻,步入老年时期,夫妻之间更应该相互照顾,相互尊重,相濡以沫,这不仅是给自己的人生准备一个圆满的句号,也是给陪伴自己走过风雨岁月的老伴儿最基本的心理安慰和情感支持。
除了夫妻关系,还有兄弟姐妹的关系,逢年过节串个门,谁家有个婚嫁喜庆,谁家遇上乔迁新居,谁家老人寿诞生日,这些好日子一定要送上祝福。平日里彼此多问候多照应,遇到难题彼此商量,养老问题大家一起合计合计,这些都是中国大家庭的礼仪特色。
对待晚辈理解万岁作为长辈,老年人为家庭默默地付出了一辈子的心血,功不可没,但切不可“居功自傲”,不理解晚辈的难处和压力。目前社会,工作压力之大,竞争之激烈,都是老年人不能体会的。目前中国大多数老年人,经历了,经历了,赶上了改革开放,吃过苦,也享了福。可是目前大部分中青年人,他们和长辈的经历完全不同,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截然不同,“代沟”是不可掩饰的现实。正因如此,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很多老人抱怨子女工作忙,没时间照顾自己,甚至连回家吃饭的时间都很少,其实有几个子女不想“常回家看看”呢,又有几个子女想把父母孤独地抛在家中呢?中青年人的时间之宝贵,工作之忙碌,是老年人无法想象的。所以长辈在家庭中要多理解和支持晚辈,少挑毛病,少抱怨,多给予鼓励,这样才能做到家庭氛围的和睦美满。
文明礼仪倡议书格式样本一
伟大的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为了进一步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知书达礼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将从娃娃抓起,努力营造一流的育人环境。为此,我园向全体师生、家长发出倡议:
一、争做文明礼仪知识的学习者。学习礼仪有助于提高自身修养,有助于美化生活,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我们要认真学习礼仪知识,革除顽症陋习,遵守社会交往中的礼仪规范和社会行为准则,养成文明礼仪的好习惯。
二、争做文明礼仪知识的传播者。弘扬传统美德,积极传播礼仪知识,不断增强文明礼仪意识,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让文明礼仪进单位、进社区、进小区、进家庭,努力营造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文明礼仪氛围。
三、争做文明礼仪活动的实践者。文明礼仪重在实践,我们要积极倡导社会公德、美德,努力实践: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抢先插队、不乱停乱放、不乱贴乱画等文明行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提高文明礼仪。
文明礼仪连着你我他,让我们一起行动吧!人人争当文明礼仪的先行者、实践者,努力让四季万科幼儿园成为文明之花遍地盛开的花园,成为环境优雅的学习乐土。我们要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为迎接2019世博会的胜利召开,为我们这座现代化城市的美好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xxxx幼儿园
20xx年10月
文明礼仪倡议书格式样本二
广大的青少年朋友们:
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人的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也是人们应当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为了创建文明美丽的金华,在此我向大家发出倡议:
一、
争做文明礼仪知识的学习者。学习文明礼仪知识,有助于提高自身修养,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我们要认真学习文明礼仪知识,清除顽症陋习,遵守社会交往中的文明礼仪规范和社会行为准则,养成文明礼仪的良好习惯,
二、
争做文明礼仪活动的实践者。
1、不随意采摘花草。
2、不随地吐痰。
3、不乱扔果皮纸屑。
4、不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
5、见到老师或长辈要问好。
6、不乱涂乱画。
7、不说脏话。
三、
文明礼仪心得体会
李兵
社交礼仪,是人们相互交往中的一种行为规范。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离不开社交礼仪。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交往不断增多,讲究社交礼仪越来越凸现出它的紧迫性、必要性和重要性。尤其是机关干部,主要是与人打交道,做人的工作,在工作交往中更应当注意礼貌礼节,处处做到仪表端庄,谦逊和蔼,文明礼貌,保持一种有素质,有修养的良好形象。
实践证明,仪表整洁,举止端庄,谈吐文明,讲究社交礼仪,也是做好人的工作的一种有效手段。如接待来访者,百姓来向你反映问题,而你举止不得体,讲话粗鲁,心不在焉,就会缺乏信任度,引起来访人的反感,甚至可能反目为仇,不欢而散。而要是来访者反映情况,你彬彬有礼,热情接待,耐心倾听,就会给人一种有信任度的感觉,让人家满腹牢骚而来,满意高兴而去。同样是接待来访者,讲不讲究社交礼仪,注不注意礼貌礼节,就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社会交往日益增多,社会礼仪也显得更加重要。为适应这个新形势,机关工作场所十分需要有礼仪礼节的氛围。机关工作人员作为机关工作的“主体”,要有效地做好日常工作,亟待注重三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更新观念,适应形势。懂得机关礼仪是社交礼仪的重要方面,明确讲社交礼仪与做好机关干部的关系,正确认识在机关日常工作中讲礼仪礼节与做好机关日常工作关系的哲理,从而提高讲究礼仪礼节的自觉性。
其二、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外表文明是内心文明的反映,培养良好的礼仪行为,本文必须有内心的文明素质。机关工作人员所做的每一项工作,都反映一个人素质的水准,代表政府的形象。因此,每个机关工作人员都应当认真学习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加强自身修养,培养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习惯。注意自己的外表形象,说文明话,做文明事,着装端庄整洁,举止文明斯文,保持一种有内在素质,有外表文明的良好形象。
其三、自觉养成,注重实效。良好的礼仪素质,文明的行为,并非一朝一夕能提高和养成的,而要靠平时做起,从点滴做起。如接一只电话,应当首先说:“您好!请讲……”这种和蔼可亲的话语,会给人一种亲切、温馨的感受。机关工作人员不仅要在机关日常工作中时时处处讲究礼仪礼节,注意职业礼仪,而且还要讲究家庭礼仪,注意家庭美德的培养,用家庭美德来带动机关礼仪工作的拓展。家庭礼仪是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以家庭美德为主线,每个成员都能自觉做到尊老爱幼,相互尊敬,讲文明,懂礼貌,守规矩,和睦相处。我们只要持之以恒地注重实效,从平时做起,从点滴做起,就能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一名机关工作人员。
文明礼仪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