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园林本科论文

园林本科论文

时间:2023-01-17 15:04:59

园林本科论文

第1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 理论基础 学科特色 研究领域

中国风景园林是在传统园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世界园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1年风景园林成为一级学科之后,围绕学科发展与研究范畴问题有众多的讨论,经过几年的实践,作为一级学科的风景园林理论与学科研究范畴已形成基本统一的观点。各学校应以此为基础,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合适的发展方向,形成自身的学科特色。

一、现代风景园林理论趋势

(一)现代风景园林美学的新标准

(1 )形式美的多样化――东西方园林审美的交融

在古典园林中,东西方对形式美的艺术表现存在明显差别。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园林一直以自然式的山水园林为主要形式,与此相应的是西方古典园林更为重视科学原理的应用,几何形的构图和台地式的地形表现出理性的秩序与严谨的规律,形成了其规则式的园林形式[1]。

但是,在经济发展进入全球化的现代社会,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趋普遍,从目前世界园林的实践情况看,无论是自然美还是规则美,只要是符合地域文化特征的美,都是东西方园林所共同追求的,东西交融的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能创造出具有高雅艺术美的作品。

(2)生态美――风景园林的综合美

艺术美自然是评判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但是,单纯的以艺术美为标准的审美时代已经难以适应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景观是一种社会文化资源,也是一种生态资源,审美观念不能只停留在一些风景名胜震撼人心的地貌上,必须强调绿色空间,不仅是为了游憩和观赏,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正在被破坏和消亡的绿色空间,作为自然一贯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2]。在风景园林理论研究与实践中,运用生态美学的基本原理创造人地和谐的理想生活境域是大势所趋。

(二)生态学理论的深入研究与应用

生态意识在中国由来已久,早在商周时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已经表现了古人朴素的生态观念,即人与自然要保持和谐统一[3]。而今天,风景园林中的生态思想更是普遍,规划中强调尊重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维护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中国风景园林实践领域目前大致可以分为3个层次:景观和园林设计、城乡绿地系统和大地景观规划。不同层次的规划具有尺度、性质上的区别,对生态学理论的应用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对于小尺度的景观和园林设计,适宜用以个体植物为研究对象的植物生态学理论作指导,重点研究园林植物的生态特性,在绿地中形成合理的植物组群结构;对于较大尺度的城乡绿地系统和风景名胜区等的建设,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以及生态系统生态学等理论具有实际意义;对于更大尺度的区域性的大地景观规划,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5]。

(三)社会科学的指引

1.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尊重自然,因而中国古典园林平淡含蓄,形成了自然朴素的山水园林形式。西方文化征服自然的思想贯穿在对自然大加改造的园林中,故西方古典园林规则对称的形式宏伟而华丽。一方面要以继承的态度来保护传统,对于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要在设计中予以保留;另一方面,应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用新的形式对传统文化予以表现,创造具有特定历史文化氛围的现代景观。

2.社会因素的影响

任何园林均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故其内容与形式必定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首先,社会的发展观决定了风景园林的发展方向。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倍受关注的今天,风景园林的建设也必须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兼顾社会、生态、经济三大效益。其次,社会的需求决定了风景园林的性质。当代人对自然环境的爱好以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使园林更注重优美的自然风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再次,社会文化影响着园林的风格[6]。风景园林风格要符合使用者审美心理及文化习俗。最后,国家的政治、法规与经济等因素也会对风景园林产生影响。公众参与规划的政策使园林更能反映大众的意愿[7];法律与规章制度的约束使风景园林更加注意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

3.大众行为研究

环境心理学把人类的行为(包括经验、行为)与其相应的环境(包括物质、社会和文化的)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结合起来加以分析。风景园林学要运用环境心理学理论去研究分析人在园林中的行为及心理,从游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去规划设计园林的空间与景观,创造一种能引起游人产生愉悦心理倾向,满足游人活动需求的环境[8]。

二、学科研究领域特色

(一)研究方向

一级学科背景下风景园林的发展走向多元化,学科涉及的内容包括生态学、美学、心理学、伦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范围广泛。根据学科理论基础,风景园林学包括6个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园林植物与应用、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

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是研究风景园林起源、演进、发展变迁及其成因,以及研究风景园林基本内涵、价值体系、应用性理论的基础性学科,包括中外古典、现代园林史和风景园林学科史以及风景园林理论、风景园林美学、评价与管理等。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是营造中小尺度室外游憩空间的应用性学科,研究和实践范围包括城市各类绿地与城市景观等。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是以维护人类居住和生态环境的健康与安全为目标,在大尺度上进行多层次的研究和实践,主要工作领域包括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各类生态地规划与修复等。风景园林遗产保护是对具有遗产价值和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风景园林境域保护和管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传统园林和遗产的保护和修复等。园林植物与应用是研究风景园林植物材料及其养护的应用性的学科。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是研究风景园林保护和利用的技术原理、材料生产、工程施工和养护管理的应用性学科。

(二)我校研究领域及特色

我校风景学科立足华南,面向全国,以现代风景园林理论为指导、吸取和发掘岭南园林艺术的精华,开展科学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和学术优势,重点在下述领域开展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

(1)岭南城乡环境与园林景观研究

岭南园林艺术是立足我国热带、亚热带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当地文化形成的一种园林风格,在建筑风格、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方面形成了特色。我校应以岭南园林艺术为基础,着力于岭南城乡环境与园林景观研究,并结合现代造园艺术、新材料、新工艺、科学发展理念进行环境景观设计,与时俱进,实现现代化。研究岭南特色园林无疑会为我校风景园林学科特色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2)环境绿化适宜植物的研发与配置技术研究

尽管目前广东省从事环境绿化的企业及科研单位较多,但在环境绿化植物筛选的基础研究方面较缺乏,如乡土园林绿化树种筛选与研究、边坡乡土植物筛选与配置研究、适宜河涌治理的植物研究、垂直和屋顶绿化植物筛选等,这些特殊用途绿化植物必将成为以后环境绿化建设植物利用的主导。

(3)生态景观工程技术研究

由于我国在生态景观工程建设方面刚开始起步,且目前能够综合各方面学科进行节约型环境生态绿化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企业和科研单位甚少,也没有相关成果成功转化并形成产业化,所以,生态景观工程技术研究将是风景园林的热点研究问题。我校将开发低碳环境绿化技术、边坡、矿山绿化技术、屋顶与垂直绿化工程关键技术、环境友好植物保护技术等系列节约型环境绿化工程技术,并与企业联合进行成果转化。

三、结语

任何的发展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理论研究应以中国传统园林为基础,借鉴西方园林的成功经验,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立足本土,博采众长,尊重科学,开阔眼界。当今,风景园林已成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其基础理论也正从单一学科向内容更为丰富的综合学科转变,因此,学科的研究也要走向多元化,不同类型的院校根据自身学科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建立各具特色的研究领域。

基金项目:1、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研究项目:《一级学科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12JK339);2、2014年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 园林专业《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

[参考文献]

[1]章志红.中、西方园林艺术差异的探讨[J].安徽林业科技,2003,(2):13-15

[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与景观学的教育[J].中国园林,2004,(1):2-5

[3]姜玮.中国传统美学观“天人合一”与生态美学[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6(2): 22-26

[4]刘家麒.中国风景园林的现状和发展前景[J].广东园林,2005,28(2):3-5

[5]蔺银鼎,武小钢.园林生态学科发展的现状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6,(2):35-37

[6]王丰.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历史的发展对园林艺术的影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 6(11):122-125

[7]曲娟,米淑红,付晓云,等.论我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公众参与[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350-352

第2篇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居环境问题逐渐凸显,越来越多的规划设计者开始认识到生态学在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未来生态规划设计无疑会成为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主流方向。20世纪70年代,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中确立了生态规划设计的准则,我国最初由李嘉乐先生首先提出园林生态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的,而20世纪80年代“园林生态学”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在北京林业大学开设,现在许多院校景观园林专业相继开设了本课程。笔者多年来从事“园林生态学”课程的教学,根据人才培养方向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旨在提高“园林生态学”教学质量及学生实践能力。

1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教学的目的

2011年风景园林学科正式成为国家一级学科,与建筑学、城市规划构成“三位一体”的人居环境科学主导专业体系,而生态学的研究,成为了探索和谐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课程担负着将生态学的理论、原理、方法以及技术应用于专业实践中的责任,其研究及应用领域主要包括4个方面:园林生态效益研究、园林生物与环境研究、人的需求与行为研究、生态学规划与生态管理研究。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就业以园林规划设计及园林工程为主,因此园林生态学的学习,可为景观生态规划、园林生态施工打下基础。

2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园林生态学”是随着园林发展中“生态园林”的提出而兴起的多学科交叉学科,发展时间短,在课程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实践环节、教学方法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2.1 "园林生态学”理论体系还需要完善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学科综合理论还相对匮乏,生态学相关理论基础知识与景观园林专业融会贯通还需要一定的实践研究,这种现象明显体现在教材编写中,现在“园林生态学”常用教材主要有冷平生(2001,2003)、刘长福(2003)、温国胜(2007)、廖飞勇(2010)主编的教材,教材内容凸显多学科内容的机械组合,个体生态学部分的园林植物生态习性及生态效应理论与专业实践联系紧密,而种群、群落、生态系统部分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案例讲解多来自普通生态学和植物生态学,教学内容理论性强,难以满足景观园林专业需求,教材尤其缺乏园林生态设计和生态工程的特色。

2.2 “园林生态学”在后继设计类课程中应用不足

随着园林学由原来的造园阶段发展到大地景观阶段,生态学的理念也体现在景观园林专业的各门专业

课程中,但多是理性要求,定性评价,教师在讲授园林相关设计类课程时也引入生态学理念,但在实践环节,如毕业设计、课程作业,项目设计中多以合理性、艺术性评论,而忽略了生态学设计指导。因此学生对于“园林生态学”的学习多是停留在理论上,后期实践得不到应用,影响了学生学习“园林生态学”的效果。

2.3实践教学环节不足,教学模式单一

“园林生态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及实习环节。多数院校“园林生态学”课程安排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多为实验课程,只有北京农学院、北京林业大学等少数院校安排了3-7天实习w,而对于景观园林专业,实习教学环节尤为重要,应该适当增加实习教学。同时适宜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材缺乏,实践教学模式单一,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机械式操作,影响了实践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调查表明,一般院校“园林生态学”课程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设置在3~5学期开课,而园林设计、种植设计、园林工程等课程是“园林生态学”生态规划及工程部分教学的基础,但是这类专业课程开课时间设置在“园林生态学”之后,因此也会使“园林生态学”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产生一定的困难。

2.4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尚待完善

虽然“园林生态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但由于“园林生态学”课程理论体系不完善,实践应用成果较少,因此,多数院校教学内容以课本为主,偏重理论,对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关注不够,而有针对性的专业实践教学相对更少。现在多数院校教学方法多采用传统多媒体授课,教师讲,学生听,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

3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教学改革探讨

学以致用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根本,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优化教学内容,探讨适宜的教学方法,提高“园林生态学”教学效果。

       3.1丰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根据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精炼教学内容,对“园林生态学”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简化一些理论性过重的基础知识,如种群生态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删除部分内容,例如在中学阶段就有较深讲解的生态系统、个体生态学、种间关系等部分理论。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查阅文献资料,结合教材,把一些成熟的园林生态学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补充该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根据专业特色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听而不烦,学而不厌。

3.2采用适宜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

根据教学内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兴趣,能更好的传授知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改革及探索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永远的课题园林生态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多有描述,但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教学方法的研究鲜有报道,笔者在传统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研究了案例教学、课后文献与课堂讨论、专题讲座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模式。

3.2.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在很多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其中生态学案例教学也多有研究。案例教学的素材,一是来源于文献参考资料,教师需要阅读相关研究文献,精心选择教学案例,例如在讲解园林植物滞尘杀菌作用时选择“上海市交通绿化带植物配置对空气颗粒物的净化研究”及“光华大道西沿线温江段绿化景观工程方案设计”中的植物种植规划为例;二是来源于科研项目,选择相关研究课题,结合生态学理论,从项目的立意、国内外发展现状、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等进行讲解,注重生态学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淮北地区北美红杉引种驯化技术研究”、“薰衣草引繁技术研究及旅游观光园建设”等项目主要侧重讲解植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及不同立地条件对园林植物影响;“徐州地区珍稀植物调查及保护技术研究”、“淮北地区园林植物群落优化技术研究”主要侧重园林植物种群、群落的研究;“生态园规划”、“湖泊大型水生植物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等项目主要是讲解园林生态规划的相关知识。

3.2.2课后文献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基于教学相当的原则,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环节,在“园林生态学”应用部分教学时,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查阅相关文献,组织材料,分组制作PPT上台讲解,并组织提问、讨论。通过这种方式的锻炼,学生不仅了解生态学在园林中的应用,而且能了解国内外最新园林生态学的研究动态,获得较新的知识信息。如“生态因子在园林植物引种中的应用”、“园林种植设计中植物群落构建中的要素”、“园林设计中适地适树的理解”、“人工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方法”等。

3.2.3专题讲座教学

       “园林生态学”首先在北京林业大学开设,采取专题讲座的教学方法。而随着“园林生态学”教材的出版及理论体系的相对完善园林生态学”多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理论体系与风景园林专业实践研究成果日新月异,但多不能被教材及时编人,因此安排一定的专题讲座,更有利于“园林生态学”教学内容的丰富。专题讲座可以邀请工作在园林一线的专业人士,也可以邀请本学院的教师参与,讲授内容包括研究课题、园林工程项目、学科前沿等。

   3.2.4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是把课堂搬到现场,现场解决问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根据教学内容安排现场教学,能弥补实践环节的不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园林生态学”实践性强,笔者在植物生态特性、园林群落生态位理论、群落多样性、园林生态管理等教学中都安排过现场教学,取得较好效果。现场教学要求教师精心选择教学现场,最好设在校园内或校园附近,教学内容事先以作业的形式布置,要求学生查阅文献进行预习,现场分组讨论,教师补充讲解,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在实验教学中,提倡以学生为主,指导老师确定实验项目名称,要求学生查阅文献,编写实验指导书,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分析等,指导教师根据科学性与合理性,批改实验指导书。在实验实施期间,学生遇到各种问题,就会通过相互交流、资料查阅、咨询指导老师等途径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例如“生态因子对园林植物的影响”实验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种或多种园林生态因子(温度、光照、水分、土壤质地、湿度等),研究其对植物(自选)的影响。通过这种实践教学,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责任心,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课程实习在景观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教学中尤为重要,但基于本课程在教学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实习时间滞后,待其他设计类课程授课结束,综合实习时集中安排,配合其他教师,把生态学原理运用到园林规划设计中。

4“园林生态学”教学改革效果

通过多年来“园林生态学”的教学改革实践,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改善了“园林生态学”重理论而轻实践,学而不能用、不会用的现状,提高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4.1课程教学效果改善

“园林生态学”教学改革以来,由于教学中增加了与专业相关的案例及实践的讲解,学生积极性提高,听课效果明显改善,对于教师留的拓展性作业能积极完成,上课发言也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师生间能形成良好的互动。由于学生对本课程的认可,重视程度增加,也促进教师教学积极性提高,更好地准备材料,组织上课,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4.2实践应用能力提高

第3篇

论文摘要:社会的发展与城市化的进程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同时也向风景园林教育提出了挑战。通过分析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论述了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发展趋势,并就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学科提出建议。

论文关键词:风景园林教育中国特色学科建设

一、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园林教育开始于本世纪20年代中叶。最近20年来,我国处于大规模建设时期,对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需求比较大,很多院校开设了相关专业。目前,高等院校从事风景园林教育主要包括五大方面:建筑院校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学专业;农林院校的园林、观赏园艺专业;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资源环境院校的资源生态专业。这些专业根据各自的条件和对园林教育的理解,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各不相同,水平相差各异。城市规划专业、环境艺术专业涉及的相关园林内容很少,真正涉及我国园林人才培养的只有农林院校的园林专业。目前,我国风景园林教育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一)风景园林教育指导思想落伍

我国园林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教学指导思想方面。一种是受传统中国古典园林理论的禁锢,过分强调诗情画意,亭台楼阁;另一种是盲目的追求形式上的园林景观,比如近年来很多地方盲目借鉴西方园林形式,不注重实用性。

风景园林应该是一门协调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关系的科学艺术,通过科技力量,采用最经济有效的方式来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生态健全、景观优美、反映时代特征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应该从宏观控制,再到微观设计,而不是见缝插针的创造景观。同时,要加强行业道德建设,加强对社会的普及知识教育。不能一味的追求景观效果,或为了提高产值而大量求新,忽视实用性以及整体环境的景观效应。¨

(二)风景园林教育课程设置缺乏广度和深度

我国农林院校的园林专业多脱胎于园艺或观赏园艺专业,转为园林专业后,其课程体系大多是承袭了20世纪50-60年代北京林学院造园学科的课程体系,其后虽有一些改进,但总体上还没有脱离传统园林学的框架。目前我国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广’度不够

现代园林学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均有了长足的发展,已发展成一门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规划、建筑、旅游、社会、经济、环境、心理、历史、艺术、林学、观赏园艺等学科,似乎更像一个学科群,现代园林学专业的核心是广义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其设计实践至少应该包括“狭义景观设计”、“大地景观设计”和“行为心理景观设计”三个层面。而我国园林专业现有的设计类课程体系设置仅仅停留在“狭义景观设计”即景观感受层面,由于缺乏其他层面的设计实践,致使现有的园林专业口径过窄,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

2.“深”度不足

我国园林专业现有的设计类课程体系看上去比较注重纵深方向的研究,实际上大多停留于表面形式,如增设规划类课程,多只介绍景区规划、绿地规划等内容,而在与之相关的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性开发方面研究不够深入;植物造景方面更多是注重形式美学,在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方面缺乏深入研究。

3.教学方式原始

在信息时代,计算机辅助设计对园林领域的冲击是广泛而深刻的,现有课程体系对此缺乏应有的估计和准备,唯一开设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只停留在将计算机作为表现工具的水平,远没有进入真正的辅助设计水平。美国哈佛的LA教育早在十多年前就开设了利用信息技术于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地理信息系统等为园林设计作辅助的相关课程,我们的教学方式呈现相对落后态势。主要表现在计算机在制图中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应用方面。

制图是园林教育重要的一环,包括手工制图和计算机制图两个方面。手工制图是计算机制图的基础,而计算机制图又是今后工作和从事复杂设计不可或缺的技能。所以,二者要并重。制图技能培训应贯穿于整个教育的每个环节,目前很多学校开设的计算机制图课程只是作为选修而已。

园林专业知识信息容量大,实践性强,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平面、文字已经不能满足要求,而像CAD绘制平面或建模、用3DMAX渲染,用Photoshop环境合成、AuthorWare进行后期艺术合成等多媒体教学方式还没有广泛的应用到教学中,甚至有些教职员工对这些多媒体还不熟悉。

二、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系统化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LA)专业,在国际教育界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而设立的,这个学科体系的建立对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环境、景观工程实践都有积极的意义。我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正经历着最重大的变革。

1.风景园林专业的内涵

风景园林专业是应用艺术、科学和技术三个类型的知识来规划、设计和管理土地的一门学科。从事该专业的工作者——景观设计师,运用人文科学知识来考虑资源的管理和经营,创造一个令人愉快的生存环境。职业内容包括土地经营管理、城市扩展控制、资源保护与经营管理、城市扩展控制、中心老城区复兴。设计主题有:居住区、商住发展、公司厂房和机构部门、校园、度假旅游胜地、公园、城市广场、交通网络和滨水区域发展等内容。

该专业应学习艺术、设计理论、土木工程、场址分析、土地规划过程、生态分析,以及影响设计过程的社会、经济、法律、环境和政策的问题。该学科理论建立在人文学科和生态学分析之上,其艺术在于创造有意义的场所,其伦理是关爱土地以及居住其中的人。

2.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目标

风景园林专业致力于探索并提供:有信息、程序和技术所组成的、用于景观规划设计职业的应用知识;与相关的社会学、自然科学专家进行语言和图形交流的能力;理解由文化决定人类行为,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和法律上对土地利用及决策的影响;理解形成土地合理利用和设计的两大决定因素——自然因素和生态因素。

3.风景园林专业的培养方向

当今中国风景园林学科正在迅速扩展。传统园林专业局限于园里植物和园林规划的局面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由于风景园林是一门集艺术、科学和技术于一身的学科,因此必然要和这三个领域发生联系,这就大大的拓展了传统风景园林专业的范围,使其从单一专业扩展为综合专业。

为培养未来负责环境设计的领头人,学生要从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等三个学科的交叉中受益,并在课程中求得深入全面发展。这些课程有:人类学、生物工程、农业工程、比较文学、土壤学、生态学、环境伦理学、森林资源学、地理学、地质学、房屋供给与消费者经济学、哲学、社会服务学和社会学等。

(二)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国际化

风景园林专业的国际化主要可以借鉴美国哈佛LA的教育作法。现代园林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日益综合的学科,它需要一个科学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经验,可以将整个体系分为三大体系,即基本知识体系、理论修养体系、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每个体系再设置若干相应课程(分门类、分层次)。转中国-与国际接轨是指课程设置应完全把握现代园林的内涵,符合现代园林的发展。主要增设以下方面的课程:

1.大地景观规划类课程

现代园林的研究对象已经扩大到整个大地资源,增设大地景观规划类课程是园林学科和人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大地景观规划设计环境、生态、资源层面的规划。相关课程设置有:景观于区域规划水文学、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可持续环境、景观生态专题、景观分析与评估、景观资源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2.行为心理景观规划方面课程

“以人为本”的现代景观规划需要研究人类行为、心理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和艺术层面的内容。这类课程有:户外游憩设计、游戏及娱乐规划、旅游策划规划、景观行为学、景观与文化专题等。

3.其他课程

理论修养类课程:建筑史、中国历史文化专题等;工程实践类:建筑技术、景观技术等;计算机类课程: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CALD、地理信息系统GIS、景观遥感等。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学科

我国国土之大,各地气候、土壤、植被等条件各不相同,更兼有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由此形成了各自的地域特色。我国许多著名的园林古建筑无不包含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底蕴,其设计思想无一不折射出独特的人文理念,这也是引起人们无限遐想的根本原因。弄清楚国学的内涵在园林教育中的作用,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园林专业,培养合格的园林专业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传统的园林设计方法

《园冶》中记载,相地、立基、屋宇、装拆为园林设计的步骤。我国园林传统的创作路线和方法讲究综合性和实事求是,表现在:(1)总在处理着一个个的具体空间以及这些空间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图纸;(2)在做出任何一个判断和决策时,已经照顾到方方面面;(3)时时刻刻离不开对现场的调查、理解和分析。可以说,我国园林文化大大超越了迄今为止的西方发展水平,这也是一些世界大师对中国传统园林十分佩服的根本原因。

当然,传统的园林创作方法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比较适于小型私人园林的创造,不善于处理大片平地,不适于大面积的规划等等。但是我们的祖先并不是没有这种本领,从秦汉的上林苑到清朝的圆明园和避暑山庄,我们看见的仍然是综合性和实事求是的创作路线和方法。

(二)风水与中国园林

中国古代的园林设计,从本质而言,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无异,探讨的都是“天人(自然与人)关系”。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风水学说的集大成者,其中很多原理都与现代科技有“巧合”之处。例如,建筑对风向的处理不当,不仅不利于人体健康,也不利于安全与美观。中国园林设计,一直遵循着“坐北朝南”的地理原则,可以避免对人不利的“阴风”(北风),这也顺应了中国的季风型气候。

古代风水学中关于水的认识,大多符合科学道理,如可选择河流岸的台地上,且要高于常年洪水水位之上,避免在水流湍急、河床不稳定、死水沼泽之处建房等。除此之外,对水源水质也要详加注意。另外,风水学中符合医学科学的内容也很多。例如,住宅建筑前屋低、后屋高,符合人们对于光照的需要,配合“坐北朝南”进行采光。

从根本上说,在去除风水中迷信的糟粕部分,中国园林的风水,深深浸透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它们讲求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态因素,适当保留有景观特色的自然地形地貌,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使中国东、西、南、北、中的园林景观各具特色,美不胜收。

第4篇

关键词:日本 现代园林设计风格 探讨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时代不断变迁,极大程度上促使人们生活方式得到改变。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日本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我国古典园林之精华是日本临摹的范本。近年来,日本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促使自身的园林位居世界领先地位。笔者就对日本园林设计风格进行了分析。

1、日本现代园林的发展状况

日本园林最初起源于中国,然而与中国本土的园林相比,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历经了本土化的发展过程。当前,日本园林的发展现状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1 具备完善的现代园林设计理论

纵观当前日本的园林建设逐步向着更大尺度的景观建设方向发展,而且很多城市都制定出了详细的景观管理计划,通过对城市景观的调查,对当前的景观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从而确定出城市发展的理念以及城市景观的形象。与此同时,对于园林景观的设计始终秉承着总体发展理念,给人们呈现出整体的印象,真正实现景观管理有法可依。当前,日本的园林设计建立起了融合民族文化精神,独具风格特色的景观设计理论体系,发展成为亚洲园林设计的突出代表。

1.2 园林设计充分尊重自然

“师法自然”是日本造园者始终坚持的原则,在日本园林设计中为我们呈现出了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设计理念。日本园林设计师田芳数提出“与自然融合”、“人工与自然有机结合”的理念,作品“绿色津南中央庭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很好地将周边自然景色凸显在庭园中,尤其是自然蜿蜒的小溪,映照在水面的树木和起伏的山脉,营造出了轻松、愉悦的环境氛围,带给人们无限遐想。

1.3 园林设计中融入了精神性和民族性

日本园林景观所建设的人性场所,时常会让人们感受到独具日本特色的民族气息,比如说茶道往往崇尚简朴和优雅;而禅宗往往崇尚朴素和静修。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园林的美并不是凭借装饰就可以展示出的,而是要达到整体的比例协调,凸显出具有特色的精神和气息。

1.4 园林设计凸显出时代性和科技性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呈现出一定的机械性,在人们的闲暇时间内,不喜欢谈论那些深奥的话题,更喜欢交流一些较为轻松、内容简单的话题。而园林设计师就抓住了当代社会人们的这一需求,并直接体现在园林设计的作品中。例如著名景观设计师三谷徹的作品 “风之丘墓园”就很好地凭借视觉的直观感受来实现设计的目的,与此同时,这种直观且感性的设计手法,非常注重视觉上的刺激,而且依托整体的氛围来渲染出日本独具特色的精神和气质。

纵观日本的园林设计,很多人们都会为精细、独特的施工技艺所震惊,为何日本的园林施工会做到如此的精细,这些与日本人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具有密切的关系。而且日本园林立足于传统技艺的基础之上,不断进行创新,高科技产品以及高新技艺应用在日本的现代园林设计中是经常可见的,还逐步向着新的领域以及方向发展。例如日本爱知世博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开始研究一直到方案的最终确定整整利用了五年的时间其配套于会场建设“3r”方针(reduce、reuse、recycle)的造园设计,为了体现世博会主题“自然之睿智”而进行了会场用材的研发,并在“生物肺”和“日本庭院”等会场的一些重要设施中,对于提案、施工监理、运营等都是密切围绕着主题进行的。在21世纪的风景园林设计活动中,这样的尝试属于一个重大突破,同时也预示着在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模仿技术”和“生物应用技术”的重要地位,将这种技术运用到空间设计中,这样的空间会引导市民产生一种自我参与的共鸣。

2、关于对日本现代园林设计风格的思考

从历史背景的角度来分析,中国与日本的交往拥有悠久的历史,由于人种是相同的,文化也非常相近,从而在审美文化方面也具有很大的相似处。从实际状况来分析,当前我们所面临的现状与起初的日本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我国正在向着信息化方向发

展,由于发展中过分追求发展的速度,再加上发展的点面非常集中,造成很多方面都存在不协调以及滞后的现象,其中,园林设计就是一个突出的表现。从这个方面来讲,日本现代园林的设计为我国园林设计的发展打开了一扇窗户。事实上,由于中日文化传统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就要求不能够全盘的西化,也不能够盲目照搬日本的发展经验,而是应该科学地看待日本园林的发展,将日本园林的发展作为一面镜子,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便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我国的园林设计之路。

一个国家的文化要在继承和吸收中进行变革和发展,只有将继承和变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够满足当代人们对景观设计发展的需求。尽管我国传统的园林设计中,积累了丰富的思想和方法,但是由于仍是沿用传统的技术方法,从而就需要在园林设计风格中,充分体现“人”的精神需求的观念和形式。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都在发生显著的变化,传统的园林形式无法更好地适应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技术发展的需求,从而就需要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吸收传统园林设计中的精华,更好地实现与自然环境、物质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有机结合,同时这也是我国园林设计发展中亟待要解决的一项问题。

总而言之,现代园林设计已深入到城市建设以及市民生活的广泛领域,对日本现代园林设计的观察与思考也有着众多的角度和视野,本文就简单地对日本现代园林设计风格进行了探讨。在接纳日本现代园林设计优美的形式之外,更应该注意到日本现代园林设计在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从而就需要在今后园林设计中,充分吸收传统园林设计中的精华,以便更好地实现与自然环境、物质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张云路,董丽.日本传统园林中的“纯”在日本现代园林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2010(10).

[2]郭泉林.日本现代园林景观的考察和启示[j].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2008(06).

第5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6004303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风景园林学新增为一级学科。风景园林一级学科的设立,为专业教育和行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对风景园林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要在加强理论教育和实践联系的同时,倡导风景园林专业“多学科”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风景园林价值。

一、风景园林学内涵与外延

风景园林学是人居环境科学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一门建立在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其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当前风景园林学要应对城市所面临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等诸多问题,所以风景园林专业随时展其内涵与外延需不断被重新定位。

张启祥[1]提出风景园林一级学科是以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文化艺术、建筑工程、植物生态、社会生活五位一体为核心知识内容的多学科融合的完整体系。朱建宁[2]认为风景园林的含义就是领土的安排与整治,风景园林学本质特征是以自然文化为基础,以自然要素为素材,以自然风景为源泉,是有生命的、不断生长变化的空间造型艺术和领土整治行为。成玉宁[3]认为风景园林学科体系的完善与创新,必然着眼于系统建立 “人、场所、生态、功能、空间、材料、技术、文化”相互关联的思维模型,强调设计与建造过程的科学化,突出环境空间、场所、功能、文化及技术支撑的一体化整合设计。由此可见,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具有高度整合与高度专业化并存的特点。二、 新形势下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目标

当前国内有一百多所院校开设了风景园林专业,包括农林院校、建筑工科院校、美术院校、师范类院校等。由于各学校培养目标不同和自身条件限制导致,如工科院校缺乏自然学科知识体系交融,农林院校的学生园林建筑及空间构建能力薄弱等。因此,风景园林人才培养应基于多学科的专业背景。

12高等建筑教育2012年第21卷第6期

朱颖风景园林专业多学科综合教学探索

吴良镛先生[4]一贯倡导建筑、园林、规划三位一体的学科发展。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3个学科各有特点和规律,但在学科发展过程中,专业的边界日趋模糊,三者在技术进步、环境意识增强以及关注地域性的背景下逐步融合。

传统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式已不适合社会发展现状,整个行业的发展需要培养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文化素养高、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而且风景园林专业日趋重视本土文化内涵、密切关注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由此,多学科的教学模式是当代风景园林教育的一个途径。

三、风景园林多学科综合教学途径

(一)构建多学科共融的学科基础,形成特色领域

新时期,风景园林、城市规划和建筑三位一体的学科发展,必然要有共同的基础。吴良镛先生[4]提出为风景园林、城市规划及建筑学科构建共同的学科基础。科技基础:结构、设备、植物、交通、场地工程等;人文基础: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基本认识和修养;艺术基础:绘画的技巧以及审美文化的修养;生态基础: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风景园林专业应侧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研究,设立独立的理论核心以及支持该理论的核心课程,形成特色领域。

(二)将建筑空间感教育植入景观空间

空间感是建筑的特征,借鉴建筑空间构建理论与方法,对园林空间进行空间要素、空间类型及次序、行为模式、空间功能、空间组合方法、空间建构以及细部等分析,并结合风景园林点、线、面空间建构进行训练,由若干专题单元组建成园林空间教学体系,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园林空间本质。虽然国外一百多年前就开始将建筑融入景观设计[5],但是国内现阶段的风景园林与建筑依然处于分离状态,有必要在教学中加强两个学科间的融汇。

(三)将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融入风景园林教学

现代风景园林涉及领域更加广泛、面对的问题更加复杂,由此将城市规划理论课程引入风景园林教学中,不仅可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城市的发展状况,还能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设计思路。在具体的园林规划设计中,学生应具备从宏观到微观的规划设计理念,综合考虑社会各项复杂问题,使园林规划设计符合城市总体规划。

(四)新技术内容引入风景园林教学

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将推动行业的快速发展。在教学中引入新技术领域知识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先进技术,奠定专业知识基础,使其迅速适应社会需求。风景园林涉及的技术领域包括园林施工技术、生态技术以及数字技术。

1.园林工程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园林工程对施工技术、施工材料与施工艺术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园林工程中对水质净化技术、立体绿化的新材料新技术、园林透气透水铺装新材料、大树移植技术、水景技术、照明技术等均有其特殊要求。教学中应该为学生提供与行业前沿技术和最新材料相关的课程。

2.生态技术

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形势下,风景园林生态技术具有积极的发展意义,生态技术包含以下内容。

生态修复技术:生态修复技术可以为风景园林规划中因不合理开发建设或其他因素干扰造成的生态破坏提供解决之道。风景园林为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更为多样、广阔的实践载体,由此也充实和丰富了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层面[6]。

节能技术:生态节能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为风景园林中可再生能源利用、资源的循环利用、绿色设计等生态节能技术提供了途径,也为生态园林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3.数字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及城市规划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良好效果。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产生的一种人为虚拟环境,这种环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感知。虚拟现实技术使园林设计突破“平面、立面、剖面”的常规模式,让设计者从不同角度直观面对设计对象,更加深入地研究环境中各设计要素及空间之间的关系和比例。

(五)管理学知识汇入风景园林教学

传统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围绕设计师培养进行,但是毕业生就业调研分析及社会需求总体情况表明: 设计实际上只是行业的一小部分,政府机构、施工企业、房地产企业等都需要风景园林专业的毕业生。考虑社会及人才市场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一方面应重视园林规划设计技能,同时还应关注理论认知、政策水平及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在教学中需要为学生提供有弹性的课程体系,在基础和核心课程之外,提供几个方向的选修课程,如政策法规、工程管理、施工管理等,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

四、 结语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角度,风景园林师都担负着改善生活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因此,人才培养是风景园林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承担的重任。风景园林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融合是必然趋势。多学科综合教学要求风景园林教学立足专业特色,兼容建筑与城市规划学科优势,汇集技术及管理内容,强化教学体系,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生,与社会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启祥.关于风景园林一级学科建设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1(5):16-17.

[2] 朱建宁.做一个神圣的风景园林师[J].中国园林,2008(1):38-42.

[3] 成玉宁.论风景园林学的发展趋势[J].风景园林,2011(2):25.

[4] 吴良镛.关于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同列为一级学科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1(5):11-12.

[5] 何昉.站在新起点,遥望风景园林大师辈出的时代[J].风景园林,2011(2):25-26.

[6] 荣先林.生态修复技术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2010.

Multidisciplinary teaching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pecialty

ZHU Yi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zhou 215001,Jiangsu Province, P. R. China)

第6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风水理论;园林景观;设计研究

风水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景观的具体设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可分为不同的内容,古代园林设计中都渗透着风水学的影响,风水因素也将不断融入其中,风水是我国人民数千年来总结的经验,决定着园林景观的具体设计风格,同时,也成为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主要思考方向。园林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手段,代表着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现象。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建筑选址中,选取最为合适的地理位置,充分应用风水理论,完善园林景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将风水与园林设计工作进行具体的研究,提高我国的整体园林设计水平。

1.中国风水理论的基本内容

首先从字面上分析“风水”的概念,分为“风”、“水”2方面,包含了自然科学知识,例如,天文学、环境学、地理学、气象学、平衡学等。一般隋况其中也渗透了建筑学理论,设计中融合了各方面的知识,形成一门独立性的知识体系。是人对环境的最佳选择,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深入分析探究风水。关于环境与人的学问,建筑文化充分发挥了趋吉避凶的作用。早在夏朝时,人们就通过阳光方向,确定了“阳”、“阴”,形成了阴阳概念。通过阴阳解释具体的事物关系,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规律。“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概念,与阴阳的正反概念相比更加具体。5个基本元素组成了自然中的物体,各个元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我国的十二生肖,为12种不同的动物类型,在相冲相克上也严谨的依据风水理论,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也有重要影响,提供了全面的理论依据,进一步提高了我国风水研究的发展水平。

2.中国传统风水理论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方向

2.1“天人合一”的应用

传统风水理论中,有着明确的要求。“天人合一”概念的着重强调,大部分园林景观中直观融入了“天人合一”的概念。将风水的原理体现在园林设计中,表现出整个园林的艺术风格,将人与自然环境紧密有效地融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情况,设计理念也要改变,风水概念的融入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现代园林设计过程中,按照实际的情况进行细致地研究和划分。在开始设计时充分考虑和研究物种特性的保存问题,确保平衡性。在现代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种植大量的植物,首先要考虑实际情况,考虑不同植物生长需要的空间,确保留出充足的生长空间,促进植物健康茁壮地生长。在规划工作中,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充分考虑地质条件、水文因素,综合风水进行规划,使园林具有环境调节的作用,朝着“天人合一”的方向发展。

2.2阴阳平衡、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应用

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阴阳平衡形成独立的哲学辩证思想,在设计中明显地体现出来,利用不同属性之间的作用进行合理搭配,形成独特的美感,确保园林景观具有艺术感。主题上比较直接,具体区分了高雅通俗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原则性。充分的渗透在表现手法和结构上,将阴阳属性的划分变得更加科学有效,在自然界中,所有的事物包含“金、木、水、火、土”这5个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对其进行具体的布局设置,符合我国五行元素的具体要求。注意不同植物间的属性相克,做到生态平衡。充分发]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优势,对美感进行具体的设计,保证园林景观设计既要科学又要美观。

第7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现状;教学问题

研究背景

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影响,工程实践的示范,国务院学位办对原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以及环境艺术与旅游规划等新兴学科专业与实践领域的兴起,来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影响、制约、激励,促使中国园林(园林景观规划)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重大转变。对此我国的园林教育特别是高职高专的园林专业教育,教学应有一个相应的改变,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将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的现况及问题

风景园林在我国是既古老又年轻的一门学科,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也历经沧桑,事实上我国在上世纪20年代中叶一些高等院校的建筑学科和园艺学科就曾开设了庭园学、庭园设计、造园学等课程,与美国、日本相比也不过仅晚一、二十年的时间,但作为一个专业来设置,园林学科是起源于1951年,由北京农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合办的造园学科,历于1956年迁入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从那时起,这一专业名称就历经变化,直至现在,我国也只有少数几所高等院校设置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除个别院校外,大多院校,特别是高职高专(近几年由过去的中专学校升格),在课程内容、教学体系中,与现代国际化人才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生来源层次不齐,培养目标不明确

近几年来高职高专招生混乱,大多数高职高专学校,园林专业学科有中专和专科两种学制形式,中专的生源主要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差,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初中生,专科的生源有普通高中生、职业中学和普通中专生三方面的来源。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不一,学习背景也不相同,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方向目的不明确,不同的院校对园林专业的理解不同,根据各自的条件,课程体系各异,培养目标也不相同,差异甚大。如工科院校,侧重于建筑,城市规划和园林工程,往往在建筑的基础上向园林方向偏移。农业院校,则重于园林绿化、花卉栽培,树木等照抄林学的做法,这种现象导致园林专业教学混乱。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到底培养的是技师还是技工不明确,导致中专、大专一个样。

二)对风景园林创新及教学形式与质量的评价标准不一

由于受到传统园林的影响,仍停留于对诗情画意的追求上,缺乏科学性,多样性,从而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抑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三)专业口经过窄,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我园目前从事(或涉及)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与工程实践的人员主要有3个大方面的要求,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艺术、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这三个方面都是现代合格园林师所必备的知识。而我国目前尚无任何院校是按此知识背景来构建园林专业教育体制的。

(四)在教学体系中,重艺术形式,而对科学、工程技术的重视不够

书本讲授时间过多,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工程实践时间不足,理论课与设计技能,专业设计课之间和衔接不合理,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是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五)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开发利用不够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偏重于植物造景,但对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综合开发利用不够。

二、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要办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使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园林人才,与国际接轨,就必须先解决如下问题:

(一)根据学生层次,明确培养目标

学校根据学生层次,中专层次由于其文化知识基础较差,知道面又窄,很多学生都有不愿再学习文化知识,只想学专业,对这些学生我们应着重于操作型、实践性教学,把其培养成生产第一线的技工型人才。大专层次,由文化基础较中专强知识面又较宽,他除实践性外,还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把其培养为既能懂理论又会实践操作工、技师型人才。

(二)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尚无统一的标准、各自为政,有的差距甚远更谈不上统一的教材。培养出的学生,差异很大,且专业面过窄。笔者认为,无论哪个学校,其园林专业都应有基本的共同标准,并且应与国际接轨,只有这样,才使于统一管理,毕业的学生才能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在课程设置上应以风景规划设计,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为中心。根据各校的特点扩大自选课题范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扬学生的创造性。

(三)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摆脱传统评价体系中,对园林作品的诗情画意过度追求,避免只重园林作品的艺术形式,而轻视科学技术成果运用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方式从,定性化走向定量化,系统化、科学化。二是改革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考核的方法和手段,对技工型人才学生的评价方式,应改书面考试为动手操作考核,以技能考核为主。对技师型人才的评价方式,应以书面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以能力(方案能力、动手能力、图面效果、创新能力)几方面来综合评价。

(四)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改变过去那种在黑板上操作的教学方法。对于技工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直接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花卉植物的栽培管理、园艺植物的修剪造型、工程的施工及景观制作等。对于技师型人才的培养,还应加强绘图、模具制作的训练。因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是“图”(包括工程图,艺术表现图,手工草图)。没有过硬的手头工夫就不能成为设计师。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

(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的师资队伍普遍较弱(都是以前中专学校师资),尤其是规划设计方向,有丰富工程与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相当缺乏,这已严重阻碍了高职高专园林专业学科的发展。

当然师资队伍的建设并非一朝一日之事,就目前来说,各高职高专对专业教师存在着片面性认识,那就盲目追求学历和黑板艺术,认为学历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这是不切合实际,也是不科学的,因为园林学科的艺术性强,艺术源于教师的实践经验,学校应鼓励教师多参加社会活动和工程实践,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学质量。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袁克强.可持续发展观与职业教育[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1).

[2]田慧.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人的发展[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第8篇

关键词:高职;园林技术;课程体系;工学研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269-03

高等职业教育既要进行高等教育又要注重职业的培养教育,坚持服务的宗旨,面向就业,坚持科学研发和与实际相结合的办学方针。要求高职教育将人才培养成“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各项综合素质。“工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将“研究”和“学工结合”想结合,把学习、工作还有研究探索相结合,互惠互利,并且解决当前各高职院校和职业技术培养过程中发现的各种不合理现象和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课程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课程体系的构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工作岗位和社会发展,开发新课程体系势在必行。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认为园林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根据核心岗位技术技能要求,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符合园林技术专业发展的“工学研融合”新型课程体系。

一、高职院校中技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各大职业院校关于农林类的课程多数设置为:园林生态学,园林工程,园林建筑学,园林规划和观赏植物学这几大专业课;并且,还有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这几项课程安排,包括:理化基础,艺术设计基础和植物学基础。这些课程的设计未能摆脱学科模式,课程的设置仍以学科为中心。这种课程结构只片面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课程的设置没有能够体现行业的发展,教学内容明显滞后;课程评价体系单一化,偏重理论知识的评价,忽视实践技术技能的评价;校企合作缺乏利益协调机制,缺乏职业教育的特色。

二、构建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研融合”新型课程体系的思路

在构建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研融合”新型课程体系的过程中,积极引入现代种植业核心技术标准,分析园林技术专业核心岗位技术技能要求,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新型课程标准。学校应按照园林企业的要求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学生职业核心岗位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工作方法能力的培养。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改革的起点,同时也是终点,是构建合理、科学、适用的课程体系的行动指南。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既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也有别于普通职业中专、中等职业学校等培养的技工人才。“工学研融合”新型课程体系的实施是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在操作层面的具体实践,是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社会道德和法制观念,具备全面的从事园林工作的职业素质,掌握园林植物种苗生产与养护、园林规划与设计和园林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等技术技能,从事园林领域内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一线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与学生人文素养融合

在课程体系中增加现代园林的发展现状、城市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人文素质培养课程,开设园林艺术、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诗词鉴赏、摄影、茶艺文化等限选课程。

(三)课程与“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融合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必须紧扣专业的发展变化,将时下最时髦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引入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对不符合时展的课程和内容进行调整,并引导学生关注专业的发展动态,有针对性地深入学习。

(四)科研与实践教学体系融合

将科研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并贯穿于整个实践课程体系中,在实践教学中将实践教学课程与配套科研项目结合,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某一项科研试验设计,并顺利实施试验项目。通过点(实训课)―线(课程实训)―面(生产性实训)―体(顶岗实习)一整套实践环节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五)科研与毕业论文(设计)融合

要求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必须与校内或校外指导老师负责的科研项目或设计施工项目挂钩,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或毕业设计直接深入到科研或设计施工一线,负责具体的一项内容,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运行3年来学习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而且还能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工作。

三、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研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教育体系是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来实现的,并且作为一种办学特色,这是人才培养的非常重要的一种载体,这就要求该体系要注意课程质量和课程特色,这对高职教育的特色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这些年江苏省各部门对职业院校园林技术专业的重视、支持和改革,要求学院不断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就业为导向,围绕就业而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技术运用能力和工作方法能力为主线;以典型的工作过程中各工序确立相应的学习领域课程;针对园林行业季节性明显的特点,根据一个完整的生长季(一年)来安排人才培养内容,最终形成以园林植物种苗生产与养护、园林景观项目设计、园林工程项目施工组织与管理为核心能力的“四融合项目化的工学研融合”课程体系。按照“适用、够用”的原则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分四个阶段安排文化素质课程、职业技术课程、职业拓展课程和顶岗实习。另外,要坚持校企合作原则,从教学上来说,要由浅及深;从项目来说要由单一训练到综合训练;从实训练习来说,要由简到难,逐步增加难度,增加学生的实践,“四融合项目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由认知实训、非生产性实训、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四个阶段组成。

(一)认知实训,将园林文化、企业文化与文化素质课程融合

在第1学期安排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理论、心理健康教育、体育、军事训练、安全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诗词鉴赏、摄影等文化素质课程和专业基础的认识实训,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园林文化、企业文化与文化素质课程融合。通过园林绿地、城市公园和园林企业现场参观、企业专家讲座、职业规划课程、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专业和工作环境的感观认识,帮助学生迅速了解行业、融入行业和规划职业。

(二)非生产性的基本专业技能实训,将现代园林业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与职业技术课程融合

在第2~4学期,理论教学方面安排绘画、中外园林史、植物与植物生理、园林工程制图、园林测量等职业基础课程和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园林植物种苗生产、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园林工程(一)、园林工程(二)、园林建筑设计、园林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等职业核心课程。同时,在校内实训基地接受统一的教学和实训,在职业技术课程中积极引入时下最流行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紧扣行业脉搏,帮助学生掌握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运用能力。根据岗位技能要求,按“任务驱动+阶段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江苏中药科技示范园、江苏现代畜牧科技示范园和园林园艺系校内实训基地,合理轮流安排学生到相关的工作岗位进行技能训练,通过项目训练掌握专项技能,培养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岗位工作的基本技能素质。

(三)生产性实训,将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教师科研、企业技术与职业拓展课程融合

在第5学期,理论教学方面安排室内绿化装饰、园林机械、园林艺术、园林工程预决算、园林工程监理、花艺与盆景技艺、茶艺文化等职业拓展课程,项目实战方面以单个项目生产任务的形式落实综合技能训练,在职业拓展课程中将教师科研、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企业技术研发项目与课程融合,以真实科研项目为依托来设置课程,积极吸纳学生参与科技研发过程,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最新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工作方法能力。结合市场的需求和园林校企合作单位的研发生产计划,种苗生产方向学生分组安排到浙江森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腾龙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和江苏同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进行花卉的培植与研发,培育品种有兰花、蝴蝶兰、杜鹃花等多种;规划设计方向安排到泰州市格林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协助,进行园林景观工程设计工作;工程施工与管理方向学生分组江苏星美环境艺术工程有限公司、江苏万润园林绿化有限公司等企业协助进行园林景观工程建设项目的现场施工与管理、项目竣工图的测量与绘制和园林工程结算书的编制等工作。

(四)顶岗实习,将科技服务于顶岗实习融合

在第6学期,在高年级学生定岗实习阶段,根据学生的具体工作任务,联合专业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和高年级学生共同组建“园林植物种苗生产与养护”、“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等师生混编科技服务团队,采用“品种+技术+基地”套餐式服务模式,深入企业一线提供专业科技服务。按照企业的发展要求,对在校学生进行各项培训和训练,提升他们的技能知识,从而能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应对性,这样学生毕业后就可以胜任本专业的工作,增加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率。

四、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研融合”新课程体系的构建保障

(一)完善的产学研一体化基地

课程体系实施的重要载体和保障是产学研一体化基地,他是“工学研融合”的一种形式。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紧扣区域经济发展,联合地方政府、园林行业协会和园林龙头企业,打造完善的产学研一体化基地。现已建成占地1500亩的现代畜牧科技示范园、占地1200亩的江苏中药科技园和占地100亩的园林校内实训基地,使基地与实训室相得益彰,形成“课堂―试验场―种植场”、“学习―研究―工作”两个系统有机结合的有利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产学研一体化基地。

(二)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学校发展的资源的教师,教师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通过创建双师工作站、设置“教学―科研互动岗”和实施“333”计划,鼓励教师申报实施科技攻关项目,参与科技项目的研发和技术改造,将“科研”这一指挥杠杆完全纳入到师资队伍培养和考核体系中,促使更多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两者本质上有机统一,科研在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将“研”融入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全过程,拓宽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经过多年来的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我们认识到只有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才是培养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只有努力将科研成果与科研资源有效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才能不断提高园林技术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园林行业和企业培养出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吉文林,何正东,董海燕,等.农业高职“工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3,(3).

[2]彭龙慧,曹茂琴,丁菲.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共享结合课程体系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2011,(6).

[3]姚连芳,等.高等职业院校园林专业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探讨[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2).

[4]张源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与实践:以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

[5]丁金昌.科教结合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3,(3).

第9篇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通过认真学习两本书和中央省市领导建委领导的重要讲话, 更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根据重在实践的要求,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思考,从园林建设事业的角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

科学发展观的定义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同志说:“ 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就告诉我们,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学问。通过学习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我们要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就必须从哲学的高度来认识。一、以人为本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因为人是改造世界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的政治、文化、社会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同时也是人的能力、素质、才华和潜能的展现和提升过程。同志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强调了以人为本,摒除了传统的以物为本的发展观,摆正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体现了对立统一的统一性。强调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二、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体现了辨证唯物主义普遍联系原则和系统优化理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孤立存在的,我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都应从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角度出发,全面分析问题和协调解决问题,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全面发展“统筹兼顾”( 五个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三、可持续发展,体现了永恒发展不断进步的哲学观点。如对立统一、质量互变、辨证的否定。发展是矛盾双方此消彼长、不断否定、既克服又保留、不断推陈出新,跃上新的层次的发展。而不是原地不动或只顾眼前不顾将来的破坏性发展。不能吃了祖宗饭断了子孙路。所以,中央提出又好又快发展和创新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四、辨证地认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糸、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二者是互相依存、互相作用共同发展的矛盾统一体,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按照发展阶段论的哲学观点,我们仍处在物质文化水平较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我们仍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在加强经济、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上加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协调一致共同发展,共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

二、把科学发展观应用到园林事业中

同志说:” 知识的问题全在于应用。”作为一名园林工作者, 就应该把科学发展观应用到园林事业中去。园林事业是人类改造、美化自然的实践性活动。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自然已经不是原始的自然了,而是经过人类改造过的自然。(公园的现状就是实例)说明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发挥作用,为了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根据自身的意愿,设计制造了公园式的自然景观,作为休闲娱乐的场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因此,园林事业的发展就是为人的需要而设计制作,是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的,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群众服务。同时需要一批干园林事业的人,从事园林设计研究、从事施工建设和园林管理工作,为人类的生活、工作环境做贡献。作为园林工作者,我们的本职工作就是围绕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又好又快地建设园林和精心管理园林、管理好公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当前,公园在建设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跟不上时展的步伐,需要我们多方面去做工作,按照建设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建设好公园。同时,在园林工作实践中要学好知识用好知识,不断提高我们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提高整体素质、展示我们的才华、挖掘我们的潜在能量,使之更好的展现出来。这就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实践。

园林事业发展具有全面协调可持续性。从广义上来说,园林是城市建设系统中的一部分,就象棋盘上的一颗棋子,与其他棋子有着各种关系,互相依存又互相影响,因此要有全局观念,全面协调的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从狭义上说,园林事业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也象一盘棋,由很多棋子组成,(如公园的诸多专业)既有各行业的独立性更有统一性。因此,要干好园林事业就要落实科学发展观。一要全面考虑问题,处理好外部关系,形成联合互动、相辅相成的发展局面。同时要全面考虑内部关系,充分发挥内部各要素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形成统一指挥下的联合互动,不要抓东忘西、破坏了全盘;二要协调发展,分清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工作,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注意协调好各行业之间的关系,使之互相支持共谋发展,不能为了少数人利益而牺牲环境,给园林工作造成危害。三要可持续发展园林,因为园林事业是千秋万代的大事,绝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而应既要干好当代人的事又要给后代留下宝贵的财富和发展的空间,以保持发展的连续性和永续性。

园林事业是科学艺术性的体现。现代的园林是人造的艺术品,具有很高的科学技术含量。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要努力学习新知识,研究和解决园林方面的新问题,如各种造景艺术、苗木栽培、管理技术、花卉组培技术、动物繁育技术等等。目前我们在这些方面大大落伍了,必须花大气力赶上去,而且要研究发展自己的强项和优势,才能保持我们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建设好国家园林、生态城市。邓小平同志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可见,园林事业的科学艺术研究和实践是无比的重要,应列在园林工作的首位。

干好园林事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光荣使命。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需要我们付出不懈的努力,园林事业大有可为,但我们不要说在嘴上而是要落实在行动上,去扎扎实实干好本职工作,要创新发展,不要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不要等、靠、要,坐吃山空。从公园现实情况来看,已远远落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尽快改变落后现状,要抢抓机遇,即公园改造、大门开放,事业单位改革。切实加强对外联系,争取有利的政策,争取创收工程;切实加强对内管理,培养有政治觉悟、有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干部职工队伍,以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局面,同时做好当前的具体工作,让人民群众基本满意。我们相信,园林事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干群的努力奋斗下,一定能够开创园林建设的新局面,实现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工作目标,实现园林工作者的人生价值。

第10篇

象征。但由此而引生的一系列的环保问题,也奠定了国家发展环保事业的基础。国家想要能够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地落实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战略目标。城市道路沙尘的不断扩散,绿化面积的越来越少等等等等,都是直接影响着国人生活水平的,都是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战略所要解决的,也是国家发展的重大关键点。随着市场竞争的愈发激烈,区域性的竞争已经逐渐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了,这就从根本上深化联络了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关系,开拓了行业的发展空间。作为主导着我国经济的带头行业,建筑行业的发展对我国整体实力的发展的影响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其所涉及的领域是极为广泛的。同时,建筑行业对于城市进程也有着极大程度的推助作用,要想落实可持续发展,解决城市的环境问题,就必须借助建筑行业的力量。而且,城市的环境就标志着城市的形象,要想招揽更多的经济体的入注,要想留住人才,就必须从城市的形象开始着手。在经济科技双重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其竞争也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一切竞争的核心,也是把握住机遇的主体,城市只有留住了人才,才能够使城市的经济发展得到最大化的提高。而恰恰,生态园林的建设发展正是能够最有效地借助建筑行业的力量来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不二途径。只有发展了生态园林建设项目,才能够从根本上落实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方针,使环保不流于形式,既美化了城市的环境,也促进了环保事业的发展,且对我国内需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加成,对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着极为巨大的贡献。

2.生态园林的建设发展

2.1必须有足够的生态学理论作为生态园林建设支持

理论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只有有足够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工作才能够更为规范化、标准化,才能从根本上使工作的效率达到最大化。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是一项大型的建设项目,其中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都有其存在的独特意义,各个环节的工作也都是起到着承上启下作用的关键点,如何做好各方面各个环节的衔接工作,则是直接影响着整个建设项目的质量能否满足社会要求的重要因素,这些方面与环节一旦出现了疏漏,就会极大程度地降低整个建设项目的效率,甚至使整个建设项目流于形式,无法保证质量。只有做好了各个环节的衔接工作,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好各个环节衔接的无误。而这一衔接工作是极具系统性的,要想做好这一衔接工作,就必须从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主体,让整个衔接工作循序渐进,使整个建设项目更为平稳、高效地进行。

2.2让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应尽量自然化

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最终目的,便是让园林建设与自然相融合,让城市生态的园林建设更为贴近自然的生态系统。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从其生态的自然化入手。在建设城市生态园林的过程中,应尽量满足设计的要求,从实际出发,给园林的生态系统提供一个繁衍的空间。生态的多样性是园林建设自然化的一个关键点,只有保证了生态的多样性,才能够使整个园林建设更为切合园林自然化的需求,才能让整个生态园林建设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的限度,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整个园林建设的质量。而要保证生态园林建设的多样性,就必须从根本上保证生物的繁衍过程的顺畅,而要保证生物繁衍过程的顺畅,就必须对生物的生存环境进行了解,让整个生态园林建设更为符合生物的繁衍要求,开拓生物的生存环境,让生物有足够的空间进行繁衍。

2.3根据实际情况建设生态园林

生态园林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不同其他的园林建设。生态园林有其独特的一面,生物的繁衍要求以及成长要求等等都奠定了生态园林的独特性。如何让生物更好的繁衍以及成长是园林建设的一大问题,只有在解决了这一问题的前提下,整个生态园林建设才能够真正做到贴近自然。在进行生态园林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选取生物的养殖,根据地质条件、温度条件等各方面的因素合理地筛选出一部分生物投入建设,只有在生物能够适应园林建设环境的前提下,整个园林建设才能更趋平稳和高效。

2.4构建“天人合一”的绿色和谐环境

城市生态园林以人类的福利为根本.追求人、园林植物及其景观、城市环境三者间的和谐共存,使城市居民、人工设施、历史民俗文化风情 与绿色环境等各个方面达到最理想的配置。 2.4.1人与绿色环境的和谐人是城市环境中的主体及核心 城市生态园林构建景观能够满足城市居民一些生理上或心理上的需求,如通过在园林绿地空间中的观赏、游玩、健身等活动获得的放松和调整等,同时人的活动对园林绿地空间的维护和发展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城市生

态园林建设中,既要满足各种人类活动对园林空间的可及性。又要考虑绿色环境的自我维护能力.使人们既愿意进入园林绿地空间开展各类有益的活动,又能与绿色环境和谐共处。

2.4.2人工建筑与绿色环境的和谐建筑及其设施是城市景观的特点

雕塑、园林小品等人工设施也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园林绿化技术要求这些人工设施和园林绿地融为一体。一方面要保持绿色环境的自然特点.满足人们对自然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应考虑借助人工设施的建设,完善园林空间的功能,让城市的绿色环境具有现代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在生态城市中,增加一些碑文、石刻、小型古建筑、微缩人文景观,则更能体现“天人合一”的美,从而充分发挥生态园林的综合生态功能旧。

2.4.3历史民俗文化风情与现代城市绿色环境的和谐城市绿地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情、文脉和特色的重要场所应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绿化中.使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的特征,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在传统文化和传统园林艺术中,园林植物往往具有丰富的寓意和象征,通过合理种植设计。可在局部地造意境,烘托环境氛围,增加绿地品位和情调,实现功能、形式和意义的统一。

3.结语

本文通过研究城市生态园林的内涵和基本的特征,提出一些发展生态园林建设的原则,认为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应以人为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实现城市社会文化、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金玉,深圳市生态园林建设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绿色科技,2010(7).

第11篇

【关键词】园林规划;园林设计;方法

1、园林规划及其设计方法研究的重要意义

风景园林作为一类侧重于处理好人居环境中诸要素的学问,是综合运用科学与艺术的手段,研究、规划、设计、管理自然和建成环境的应用型学科,以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宗旨,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营造健康优美人居环境。传统的风景园林方法论中的理念与解答,有的难以描述,有的可以描述,而演变至今依然是定性的层面。对事物合乎规律的认知,是一个从定量到定性的过程。而长期以来,人类对于事物的认知习惯从定性开始,设计类学问更是无从谈及定量,矛盾、误解、遗憾、争议与设计类学问相伴而生。园林规划及其设计方法是通过描述知识结构和思维可以达到并能够准确认知的学问层面,对风景园林方法论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园林规划及其设计的基本原则

2.1集约化原则

建立在系统化思想基础之上的集约化认知方法具有统筹兼顾、权衡利益、突出重点,实现场所均衡发展的优势。站在集约的角度对风景园林环境加以认知,主要需要借助科学化的认知手段,弥补长久以来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主观性、模糊性、随机性的现实缺憾,以及解决随之产生的工程造价和养管费用居高不下、环境效应不高等问题。基于集约化认识的园林规划及设计方法有助于实现风景园林系统内四个方面的有机统一的设计,体现可持续的节约型风景园林设计理念。

2.2普适性原则

风景园林学作为具有自律性的一级学科,有其学科自身的规律与范畴。不同的风景园林场所丰富多变,设计方法千差万别,但从方法论的共性上来看,具有共同的特征,即有普适性的意义。对于普适性的把握,一方面可以使得设计过程变得更加透明,能够理解与表达,在另一方面,可以助于推进学科的进步与发展。古书中曾说道在建造园林的过程中“有法无式”。“有法”即有共同的方法论,“无式”即没有固定的陈式。形式的易变与方法的相对恒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符合风景园林学的基本规律。形式是丰富的易变的,方法是相对稳定的或者可以被精准表述的,因此对于形式的追求的意义远远不及对方法的研究。

2.3耦合性原则

物理学中“耦合”是一个基本概念,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因而“耦合”的概念包含了系统、关系和动态三个方面。在风景园林的规划和设计中的因地制宜就是咯用是耦合法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耦合强调从场所出发,与场所相对应,不同环境、不同层面、不同尺度实现耦合的手段和所采取相应的适宜技术是不同的,它体现的是一种全尺度的设计方法。耦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设计目标与场所互相影响,最终达到和谐共生的设计目的,因而设计目标与场所之间的互适性是耦合的原则对于风景园林学科而言,耦合法不仅具有现实的针对性,还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2.4减量化原则

所谓“减量”,指的是实现从环境出发,依托于包括客观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趋势等,尽可能减少扰动原有场地生态系统,维持并利用自然力的设计结果。减量设计理念强调把握场所规律,譬如对自然力的利用、对自然演替规律的运用,这就需要对场所进行一系列分析基础上的灵活运用,涵盖了地形、地貌、坡度、坡向等竖向问题以及汇水面积、汇水量、水质等水环境问题。强调减量化设计并非简单地不作为,也不是单纯地强调减少人为的干预,而是在集约化的规划设计思维体系架构下,基于合理的人为干预、达成对景观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是实现减量设计的核心所在。

3、园林规划及其设计策略

通常人们喜用“因地制宜”来描述对环境认知与利用的智慧,对于不同的学科而言,其呈现的方式不尽相同,与之对应的设计方法和策略也各具特征。以风景园林而言,所谓“设计”就是最大限度地整合场所的资源,以最少的人为干预实现预期设计的目标,强调的是在设计中最大限度地利用环境资源和自然力。因此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中,要强调对场所的尊重及自然力的运用,将多设计目标与场所固有的秩序和要素之间相关联,而这样的一种关联目的就在于利用环境资源的同时提升环境整体的品质。

3.1 因地制宜的规划设计策略

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因地制宜作为全尺度的规划设计方法,不仅具有理论的指导意义,而且有着方便易用的可操作性。因地制宜作为园林规划设计的核心价值,贯彻于从项目策划、规划、设计直至建造的风景园林营造过程。因地制宜的设计策略强调对场所的最小干预以及景观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前提下实现最优化的景观效果,同时也是一条实现减量化风景园林设计的有效途径。因地制宜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就是设计要素与原环境之间的互适性,在设计的过程中通过人为的干预实现对场所的优化,这就需要设计目标始终和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耦合法在设计中创造的是一个系统,也就是一个能够自我完善,具有自律性结构的整体。

采取因地制宜方法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根据环境条件的不同,选择适宜的项目,再将其引入到场所中去;第二个阶段依据不同项目选择适宜的环境来加以支撑;第三个阶段是对单一的项目进行控制,包括了譬如建筑的规模,覆盖率,体量、高度、建设强度等控制要素。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因地制宜的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策划―总规―详规”等阶段,层层递进地覆盖了整个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过程。

3.2多方案优选的规划设计策略

几乎所有的规划设计都不存在唯一的方案,设计者对同一场地的认知、主观愿望的不同以及设计能力的差异,都会影响设计过程以及设计方案的生成与发展。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将不同的设计方案加以比选。在园林规划以及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最佳方案的选择,就在不同的方案之间选择与场所最为契合的构思。强调设计对场所的基本耦合度是我们评价方案优劣的前提。耦合度指的是设计方案与场所的关联度,也就是用来表述设计和场所之间适应程度的数值区间。生成多目标基础上的风景园林设计方案的类比与优化方法无疑是将多个设计方案进行科学化比较与优选的有效途径。

4、园林规划及其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4.1设计项目

所谓项目与场所的适宜性指的便是将适当的项目落在场所中合适的区域。景观项目不是无本之木,更不是无源之水,生长于场所的项目更具合理性与可持续性。将筛选的项目从功能和定位出发加以分类,并结合对场所充分调研后得出定性、定量分析,便可以确定设计的分区,这是项目和特定区域间的选择。将筛选的项目从功能和定位出发加以分类,并结合对场所充分调研后得出的交通、自然资源等相关方面的定性、定量分析,便可以确定设计的分区,这是项目和特定区间的一种选择,与特定区域不相关的项目是没有意义的,反之则需要大规模地改造环境以适应项目对于环境的要求。

4.2设计要素

场所的认知是探讨设计要素与场所之间耦合关系的第一步。对场所的研究要从空间、生态、文化及功能四个层面出发,细分至高程、坡度、植被类型等最为基本的场所因子层面,通过GIS分析等手段与方法,充分认知场地,完成建设适宜性、生态敏感性等场所评价研究。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要素选址的特殊要求因子及制约因子选取相应场所因子进行叠合和评价最终因地制宜地确立场地与项目的对位关系。

4.3设计层面的调控

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适应性是一个全尺度的概念,适应性关注的不仅限于形式上的和谐,而是新植入的元素真正与环境的无缝衔接。所谓的无缝衔接指的是景观要素与环境之间内在关系的和谐,而从环境出发的设计调控能够更好地将建筑与人工景观“缝合”到自然环境中。不仅如此,对场所充分分析与评价基础上的控制性耦合还对环境容量进行综合研判,从空间容量、生态容量等角度对人为改造活动进行考量,不破环境承载力的设计能够使自然力发挥最大效益。

小结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早已不是修建性的规划与美化,而是基于学科的本体特征,走向了系统化规划设计之路,综合、统筹、科学地组织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具有动态、多样及综合的效应。由于风景园林学科具有自身的特征及自律性,因此关于风景园林方法论的研究不仅具有普适意义,而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风景园林环境是复杂的巨系统,风景园林有其学科的特征和思维的特殊性,需要系统的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的支撑。园林规划及其设计方法是通过描述知识结构和思维可以达到并能够准确认知的学问层面,对风景园林方法论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琰炎;;浅谈中国现代园林的特色及其发展[J];河北农业科技;2012年02期

[2]胡晓践;;大地艺术对西方现代园林设计的影响[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2年03期

[3]曹建富;;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0年16期

[4]丁灿;;中国古典园林的教学方法浅探[J];大众文艺;2010年23期

[5]李絮;;园林设计中的人文关怀 评《园林设计方案》[J];美术之友;2013年05期

[6]姚菊俊;;如何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进行创新[J];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29期

第12篇

关键词:现代园林设计;影响因素;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引言

进些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得到了高速发展,建筑业也迅速崛起,产业规模逐渐壮大,已然跃上了一个新台阶。现代园林设计作为建筑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集合了人文、科技、传统、现代多种文化于一体共同发展。优秀的园林设计不仅要考虑园林建设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原材料选择,仍要重视园林设计师的总体构思与设计风格理念,做到山水人文、相得益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基于对现代园林设计必然遵循的基本元素深入了解,仔细分析了地理环境、原材料选择、植物景观设计、外来文化等因素对于现代园林设计的影响,探索出将科技化、自然化、人文化融入现代园林设计的优化措施,从而提高园林的创新性、功能性以及个性化空间的建立。

二、现代园林设计的诸多影响因素分析

(一)条件、地理、环境因素对于现代园林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园林设计风格有“北派”和“南派”之分,源于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环境因素的影响。现代园林继承传统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受到了南北方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

1. 北方气候干燥多地理为平原、所以园林建造显得大气、稳重、浑厚粗狂、有四合院的基调并带有花鸟园、北京故宫的御花园实际上就是扩大的四合院建筑。

2. 南方气候多潮湿、河流众多,宜人的景色给园林设计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奠定的风格也是水石相映、花木众多、整体清晰典雅。

现代园林设计涉及到艺术学、地理学、人文学、经济学、建筑学。设计之初无论是北方园林还是南方园林,设计者就要考虑现当地经济环境、气候特征、实际条件,这种影响不仅是审美功能更是实用功能,北方园林设计冬暖夏凉、南方园林设计尊重排水、通风,所以当地的地理要素、经济背景都影响着园林的发展趋势。

(二)空间、功能、原材料选择对于现代园林设计的影响

现代园林设计要考虑其外部景观建设,美学价值,同时也受到园林设计空间、功能、原材料选择影响。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于园林个性化设计的诉求越来越强烈,这种个性化空间源于设计理念中心理行为、社会习俗的影响,奠定了整个园林设计的表现形式、风格。功能性和实用性的诉求,越来越成为影响园林设计方向的重要因素,如在园林尽管设计中提供人休息的摇椅;服务设施中的电话亭、书报亭;特殊信息设施如路牌、标识;卫生设施饮水台、垃圾桶;以及娱乐设施、秋千、爬梯等。这些功能设计都要满足园林设计“藏”“露”的设计原则,同时不影响园林本身的风格特征、美学价值。

原材料的选择对于园林整体设计则至关重要。原材料的选择既要满足园林整体的艺术风格、建筑风格、同时良好的建筑材料也是保证建筑稳定、安全的重要因素。设计过程中部分原材料的选择要严格根据政府及相关部门颁布的新建建筑设计最低限度技术要求规定,这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不容置疑。

(三)植物景观设计自然化、人文化对现代园林设计影响

现代园林设计所秉持的基本原则: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植物景观设计在园林设计中占有很大比重,其包含两项内容自然化、人文化则对园林设计目的、设计理念、设计风格、设计流程都有重要影响。

植物景观在园林设计中如同一个小型生态环境,如何把握好植物景观布局、植物种类选择、植物功能和谐统一发展,是对园林设计的一大考验。园林设计无论是功能实用性还是景观美学享受,其主体对象仍旧是人与自然。怎样平衡自然化与人文化之间使其相辅相成两者达到共赢,是设计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重要问题。

(四)西方外来文化、科技发展对现代园林设计影响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发展原则。然而随着西方先进科技和艺术文化的纳入,这些外来元素对于现代园林设计有着不小的影响。

上世纪50-60年代,西方抽象艺术、概念艺术、大地艺术的引入对于现代园林设计、景观建筑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西方新思潮彻底颠覆了中国传统的园林设计理念、将欧美、英伦夸张、抽喜的设计风格纳入当下园林设计,既体现了简约的要素,也彰显了西方文化内涵。人造雾、光线等在园林照明、超现实景观要素纳入中不断体现,科技化的发展趋势也深深影响着现代园林设计。

三、现代园林设计的优化措施

(一)园林景观设计中在处理植物景观建设和实际功能实用性的过程中应秉持,协调统一的发展原则。既要考虑人们日益增加的精神文明诉求,同时也要强调园林的实际功能。在设计过程中要不断提炼、净化园林规模,功能,使其更具有层次性和艺术感。

(二)现代园林设计,避免不了西方外来文化的充斥,园林彰显的是“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包容”则是园林设计中不断追求的目标。传统中国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融通发展,让现代园林既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也能有科技元素的纳入,园林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小的“社会”这个社会也要多民族文化共同发展。

(三)现代园林设计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背景、地理特征、环境气候变化,根据环境因素,选择园林设计的原材料与设计图纸,对其整体布局进行合理规划,达到人与自然共存的目的。

(四)无论园林设计之初、过程、文化赋予等,都要培养高素质设计人才、完善健全设计制度,秉持坚守科学的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原则。

四、结束语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现代园林设计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不仅融合了传统文化,同时融入了更多现代元素、更加注重风格和形式多样化,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和物质文明建设。切实有效推进现代园林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 任晓丽;城市生态园林设计要点及注意事项[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