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民营经济论文

民营经济论文

时间:2022-04-28 23:18: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民营经济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民营经济论文

第1篇

由于民营企业走的是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方式,所以一定会存在改革、转型的困苦。转型不利、创新不充分成为了目前民营经济发展面对的最大难点。只有真正意识到这个问题,才可以打破僵局,成功转型。

1.1非公经济的差别对待,使得民营投资的政策服务不够完善民间投资形式的民营经济,并非国有经济和外资经济,长时间以来都具有区别对待和区别政策。近几年来,我国相继颁布了“非公经济36条”以及“新36条”,将阻碍民间投资的障碍接触。可是令民间投资造成阻碍的问题依旧存在,民营经济的经营范畴依旧具有很多限制。

1.2资源因素的内部制约,令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不够优化近几年来,由于发展阶段的不断转变,节能减排的束缚,使得民营经济的发展被水电、资金、土地、人才等因素束缚,在夹缝中求生存,而无暇顾及转型升级的问题,令产业结构调整持续缓慢,转型升级的难度不断提升[1]。通过产业方面来看,当前很多民营企业依旧无法摆脱通过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产业来加快增长的传统形式,欠缺核心技术以及主动知识产权,长时间处在价值链与产业链的末端。由企业的构造来看,民营企业中,大中型企业所占比例较小。因为欠缺行业模范企业的领头,使得很多中小微企业在产业链的发展商不够长久、不够稳定,也令盈利的水平较低。

1.3底层经济的历史根源,令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创新动力增强很多民营企业都源自于地层经济,通过勇于拼搏才获得了当前的成就。被历史所影响,民营经济的转型升级动力不够,基础不牢固,具有小富即安的错误观念。力求生存自保,而不想要做大、做强,甘心在国内外大企业中但当配角或者加工基地的角色,只要企业实现了一定的规模,力求稳定,欠缺开拓进取的精神以及再次创业的激情。由工作调研的状况可以发现,大多数民营企业达到一定规模的产值时,只有保持或降低,较难再攀上新的阶段。并且具有企业家族化现象。很多民营企业在管理形式、营销方法、产权构造、激励制度方面同当前企业制度具有一些距离,欠缺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及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束缚了企业的转型升级以及不断壮大。欠缺创新理念。创新投入较大,风险较大。许多企业不敢甚至不想要进行创新,民营企业更加如此。有的民营企业欠缺技术创新需要的资金和人才。

1.4由于需求疲软的束缚,令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市场环境并不乐观民营经济的抗风险能力非常弱,对于市场需求以及经营成本改动十分敏感,国内外市场只要出现波动,民营企业就一定会被牵连。目前,由于宏观形势逐渐烦琐,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外界环境并不乐观[2]。从国外的环境可以看出,国际市场十分低迷、贸易摩擦加速、欧美国家债务危机不断深入,全球经济复苏不够稳定。并且民营经济的外向依旧具有难度。由我国的环境可以发现,经济增长具有下行问题,尤其是传统行业的产能过剩以及全新产业的发展中的不稳定性都会长期存在。

2持续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建议

2.1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掌握的关系(1)掌握好政府同市场的联系。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对于当地经济的重要作用可想而知,政府扩大政策,并在资金上给予扶持。可是也要发现,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主体为企业,在本质上归属于市场行为。所以,政府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一定要依照经济发展的规律,清楚本身的作用,加强发挥市场机制的基本调解作用,实现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保持不要缺位,也要保持不越位、不错位,积极调动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让政府效果、市场机制、企业行为构成有效的合力。(2)掌握好速度与质量的关联。如果转型升级变成社会不同舆论的一般公式。可是注重转型升级,并非只强调质量而不重视速度,二者应当共同进行,缺一不可。(3)掌握点和面之间的关联。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作为一项十分烦琐且艰难的系统工程,牵涉面极广、综合性较强,属于面上的问题。这就需要各级部门从点上给予高度配合,构成政策集中力量。(4)掌握好转型和升级的关联。对于企业的转型和升级来讲,转型是生产模式的改革,升级是生产效率的提升。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主要在于应将转型和升级共同进行。

2.2不断发挥财务职能,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1)持续转变发展环境,加大民营企业自信。自信是转型升级的基本条件及动力,目前的状态下,优化发展环境特别关键。(2)持续完善财税政策,培养现代产业的体系。将产业优化升级作为标杆,将经济结构转换做好。不但要有效扶持当前的农业发展,还要创建人才及服务的支撑体系。持续支持工业转型升级以及节能降耗的工作,引领当前服务行业高速发展。

2.3持续对财力进行优化配置,打破重点领域的支撑财力有限可是需求却无限,有限的财力应当在政府的决策中成为重要领域,引领民营经济转型的升级,确保国家的战略方法、建设、产业集聚地等大型决策部署[3]。

2.4不断创新扶持方法,努力打破要素束缚不论是技术、资金,还是人才、土地方面的转型升级,财务部门都要持续创新机制,加强要素保障。

2.5持续加深管理的改革,保障政策的积极落实本着深化财税管理改革,财税运行为基础,加快财税法制的建立,充实制度体系,提升财税法制化水平。

3结论

第2篇

内容摘要:本文从“效率与公平”的全新角度,分析和谐社会运行的动力和制衡机制。既是对“效率与公平”关系说的丰富与发展,也是对和谐社会制度建设的创新与探索。

关键词:和谐社会 效率 公平 动力 制衡机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其要义就是要构建化解社会矛盾与冲突的畅通渠道和良性运行机制,使社会矛盾与冲突转化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动力和制衡力,从而保障社会的持久繁荣、和谐稳定,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创造条件。

本文从“效率与公平”的全新角度,分析了建立健全和谐社会运行机制的理论基础和源泉,指出建立完善的社会动力和制衡机制,既是对“效率与公平”关系说的丰富与发展,也是对和谐社会制度建设的创新与探索。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下社会动力和制衡机制的缺陷

(一)从效率角度

“效率”这里指的是资源的有效使用和有效配置。效率的增长指的是劳动生产率提高或资金利润率的提高,表现为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货畅其流。“效率优先”原则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的基础和理论根源。其中,动力机制来自于效率机制,而效率提高的源泉则在于利益分配的手段和格局。“效率优先”有利于资源配置状况的改善,有助于效率的增长,有利于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形成,从而为社会创造一种公平秩序和发展的原动力。然而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价值观念逐渐变化,那种认为收入分配差距有助于劳动者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使社会经济效益得以提高的动力论将会受到质疑。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动力来自物质利益的假设偏于简单,而且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并非全部来自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因为人不是单纯的“经济人”,是“社会人”,动力机制的源泉不是唯一的,而且效率的增长也不一定来自于利益分配。如果仅仅把效率视为生产效率,那么,动力作用的发挥就会很片面,甚至会出现低效率和无效率,最终导致不公平。

(二)从公平角度

所谓“公平”在这里不是指收入和财产分配的均等,而是机会的均等。“兼顾公平”则体现了和谐社会的理念,是社会制衡力的基础。任何社会要发展,仅有动力机制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制衡机制,确保社会运行的相互控制和协调平衡,以便为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基本的社会秩序。其中,利益制衡是社会制衡力的中枢。利益制衡最终体现的则是“公平”原则。当说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时,这里的“兼顾公平”显然是指兼顾机会均等条件下的收入分配协调,而不是指收入和财产的分配均等。所谓的“收入分配协调”(在收入分配协调中包含了收入分配合理差距的存在),就是通过政府运用公平原则建立健全利益制衡机制,保障利益相对均衡的分配,保持社会和谐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理解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往往把效率一词限定的比较狭隘,认为效率就是经济领域的效率,不包含社会其它领域的效率。经济效率也只是生产效率,忽视分配、交换和消费方面的效率。对公平的理解也很片面,承认人的机会均等,忽视精神、社会、文化权利的公平。我国实行“初次分配强调效率,再分配兼顾公平”的政策确实激活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迅猛发展。但是,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上,利益制衡机制发挥不到位,导致资本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偏高,且呈上升趋势。劳动收入所占比重偏低,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的趋势明显。当前,我国贫富差距逐渐扩大,反映了利益制衡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十七大首次把社会公平放在了与效率同等重要的位置。“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一个“更加”表明了党对公平的高度关注,对促进公平正义,创建和谐社会的动力、制衡机制,具有重大意义。

公平正义对和谐社会运行的意义

如果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来看,两者同样重要,是人类社会运行不可或缺的两翼。但从最基础的层面看,公平正义更为根本。效率是人和社会生存发展的过程和手段,公平则是发展的目的和归宿。我国所要实现的共同富裕目标,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最终都体现在公平正义之上。公平相对于效率来说,内涵更为丰富,不仅包含经济学意义的公平公正,还包括社会公平公正等。

(一)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运行最大的动力

公平是人的根本需要和价值追求,是人类生存、发展以及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最大动力。和谐社会首先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运行的原动力。和谐社会强调以人为本,而公平正义则体现了人的最基本利益需要和价值所在。需要和利益是人的原动力,人的需要和利益是多种多样并且无穷尽的。不但如此,人的需要来源于社会,因此,人们在衡量需要和享受时是以社会为尺度,而不是以满足它们的物品为尺度。换言之,任何社会的人,不但是“经济人”,还是“政治人”、“社会人”、“文化人”。

以公平公正作为社会的动力机制,相对于效率机制作为社会动力机制的局限性来说,更为全面、宽泛和深入,也更具有终极意义。总之,社会是由人交互作用产生的,人是社会的主体和根本,人的需要和利益(特别是物质需要和经济利益)是人生产和活动的原动力,也是社会运行的原动力。在各种需要和利益中,物质需要和经济利益是根本的,因此,效率是公平正义的基础,没有效率就没有公平。

一个有平等权利的社会,一个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一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也就是每个人得到全面自由平等发展的社会。在这里,人们不但有最大的积极性和动力创造物质文化财富,而且有最大的约束力和制衡力去尊重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从而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共处。

(二)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运行的最大制衡力

公平是效率的前提和源泉,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是社会最大的制衡力。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中,公平是效率的前提和源泉,处于效率的中心位置,没有公平正义就没有效率;同时效率的增长也要围绕促进公平正义这个中心,有了效率才能更好地实现公平。

以西方主流经济学派为主旨、强调效率至上的世界银行也不得不承认:“从长期看,增加公平是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的根本。”反之,不公平就会损害效率,导致生产潜力遭到破坏,资源分配丧失效率。例如当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出现不公平时,权力和财富的不公平往往会转化为机会的不公平,最终导致社会的无序。当经济和政治的不公平程度过高时,会形成不良的经济政治制度,不良制度偏向于权势阶层,形成穷人复制贫困的不公平陷阱,损害鼓励人们投资和创新的动力机制,从而最终损害效率。还有,贫富差距加大,也会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瓶颈,导致消费结构断层,引起效率下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波及我国经济发展,政府出台政策以“三驾马车”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其中消费占主要比重。而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呈逐年走低之势,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从1990年的0.84降低到2003年的0.77,年均降低速率达0.005,这些都说明在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过程中,目前我国消费市场仍存在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

如果减少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的不公平,制定出和谐社会的制衡机制,限制特权和专权,较为公平公正地分配政治、经济、文化的权利,那么,就可以带来许多现实收益和经常被人们忽视的更多潜在的和长期的收益,有助于提高效率,促进发展。

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和谐社会的构成和国家的繁荣稳定,依靠公平的社会制度来维持。

总之,社会和谐需要公平与效率。这里的公平,是全部生产要素的公平,是对社会各阶层和各类人群的公平,不是对特权阶层和少数人的公平,和谐社会追求的公平是理念公平、规则公平、程序公平、机会公平、结果公平和监督公平,任何一个环节不公平,社会都不和谐;这里的效率也是全要素的效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效率,以及各类群体和各个阶层的效率。一个社会的动力机制和制衡机制是否和谐、合理和科学,主要看是否体现全要素公平、全过程公平,并由此形成全要素效率。

参考文献:

1.胡联合,胡鞍钢著.繁荣稳定论―国家何以富强和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2.厉以宁著.经济学的伦理问题.三联书店,1996

3.陈占安主编.从基本矛盾理论到改革开放理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4.广东经济学会编.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5.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编.坚持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红旗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