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论文课程设计总结

论文课程设计总结

时间:2022-03-04 22:37: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论文课程设计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课程设计总结

第1篇

关键词:课程论;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3)0343075-0006

自2004年8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为《课程要求》)(2007年修订后正式),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学者们(夏纪梅,2005;陈坚林、谷志忠,2008等)对两版《课程要求》进行解读,并以不同视角对大学英语教学展开了大量研究。适时回顾《课程要求》颁布以来国内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有助于分析情况、发现问题、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研究综述的主要目的是总结以往研究成果,描绘相关领域研究全貌。根据Cooper(2010)对研究综述的分类,笔者认为近年来涌现的有关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综述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大综述”,对涉及大学英语教学及教学改革的研究进行综合描述和分析,如姜秋霞等(2011)通过对有关大学英语教学的论文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总结出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特点和发展变化趋势;赵庆红等(2011)统计、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证研究文献后指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证研究的成效和弊端;另一类是“小综述”,针对大学英语教学诸要素的研究进行微观梳理和总结。近年来学界针对大学英语教学要素的研究综述集中在教学内容方面,包括听力(如:程京艳,2009)、口语(如:蒋超等,2009)、阅读(如:方英,2008)、写作(如:秦朝霞,2009)、词汇(如:徐密娥等,2007)和文化(如:苗丽霞,2007)等;针对其他教学要素的研究综述较少,张森等(2012)综述了有关学习者学习策略的研究,文秋芳等(2010)针对教师发展研究进行了综述,唐进(2012)的综述有关自主学习研究,曹超(2009)的综述是关于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研究,此外还有黄建滨等(2009)和蒋显菊(2007)分别针对教材和测试研究进行了综述。阅读、分析这些文献可以看出,国内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综述一般采用元分析的方法,以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为视角探讨相关领域研究现状,但缺乏对各类主题研究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的分析。要详尽描绘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脉络,需要从课程观的角度重新审视和整体把握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1 调查方法与过程

本次调查依据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语言学外语类期刊的论文数据。首先,查阅《“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2—2013)收录来源期刊目录》确定语言学外语类期刊共计11种(见表1)。其次,分别以“大学英语教学”、“大学外语教学”、“公共英语教学”、“公共外语教学”等为篇名、关键词和摘要检索词进行单独检索和交叉检索,检索到2004年一2012年在11种期刊上发表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相关论文844篇(不含有关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研究论文)。剔除会议讲话、会议述评、著作介绍等文章,通过分析论文内容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相关性,选定其中786篇论文为研究对象,从论文数量、研究类型、研究等不同维度对这些内容文章进行分类和梳理,并运用EXCEL工具进行详细数据统计,总结研究历史,分析研究现状,以图把握研究趋势。

2 统计结果与分析

2.1论文数量

相关论文数量、所发表刊物和年份如表1和图1所示。总体来看,论文数量趋势变化不大,其中,《课程要求》于2004年试行的当年相关论文的数量呈现井喷之势,之后两年数量略有下降;2007年《课程要求》修订后正式,该年此领域论文数量最低,之后几年相关数量平稳上升;2012年该领域论文数量上升明显,说明国内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继续升温。

2.2研究类型

本文将786篇相关论文按照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进行分类。

表2和图2显示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的论文共有489篇,占调查论文总数的62.2%,采用量化研究方法的论文共有297篇,所占比例为37.8%。两种方法皆涉及的,按照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划归类别。尽管从总体上看,使用上述两种方法的研究论文数量存在较大差距,但观察近两年论文研究类型的变化可以看出,两种研究方法使用数量的差距在缩小,这说明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方法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即从以质性研究为主转向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趋向平衡。以质性研究剖析和论述外语课程宏观发展规律,以量化研究验证外语教学微观层面的效果或比较不同微观教学层面的优劣。

2.3研究内容

近年来,国内语言课程设计研究领域借鉴了国外的相关研究,其中,Graves(2008)提出的动态化外语课程设计系统被广泛认可,他认为外语课程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所有要素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非线性、相互调整和适应是常态”,如图3所示。

可以看出,Graves的动态化外语课程设计系统由三个核心环节组成,分别是planning(规划),enacting(实施,即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和eval-uating(评估),三个环节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处于动态发展状态,而不是线性发展状态。在动态课程设计观看来,enacting是整个教育的核心,planning和evaluating都是以enacting为指向并与之紧密联系。同时,课程设计的这三个环节发生在一定的社会教育情景之中(socioeducational contexts),是由处于这些情景中的相关人员来完成的。

Nation & Macalister(2010)的语言课程设计内外环模型是当前语言课程设计研究的最新成果。他们的语言课程设计模型由三个外环和一个内环组成(如图4所示),内环以教学目标(goals)为核心,关注教学内容(content and sequencing)、教学方式(format and presen—tation)与教学评估(monitoring and assessing),外环关注原则(principles)、需求(needs)和环境(environ—ment),内环加外环构成了课程,并以评估(evaluation)贯穿整个系统,调整课程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最终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使得整个课程设计系统更具灵活性,这也反映出课程设计的动态观。

笔者认为,Graves(2008)的语言课程设计动态系统模型与Nation & Macalister(2010)的语言课程设计内外环模型有相通之处,都是由许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要素按照一定层次和结构所组成并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都是“以课程规划为起点、以课程实施为核心、以课程评估为保障”的循环而完整的系统(如图5所示)。

本调查以Graves(2008)动态化外语课程设计系统中的三个核心环节为基本框架,结合Nation & Macali—ster(2010)语言课程设计内外环模型,对所统计论文的内容进行初步的概括归纳,将其研究主题划分如下(见表3)。

文章主题内容分布情况如表4和图6所示。2004—2012年间国内学者比较注重对外语课程实施要素的研究,569篇,占论文总数的72%;关于外语课程规划和评估要素的研究很少,各有118篇和99篇,占论文总数的15%和13%。近年来,随着国内学者对外语课程规划研究愈加重视,这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大多围绕着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课程设置、语言教学“纲”与“目”之定位等角度展开;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测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如何构建立体式外语课程/教学综合评估体系等已成为外语课程评估领域研究的重点。而传统的有关语言教学理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学习环境、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译)培养、大学英语教材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正逐渐减少。

3 对研究现状的思考与展望

以课程论为视角审视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及其研究,可以使我们在课程本体论研究的指导下,探讨大学英语教学如何更加有效地为体现外语课程的性质、实现外语课程的目标而制定和实施课程标准,进行课程评估,从而对外语课程本身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应从“以教学为主线”走向“以课程为主线”,更多关注外语课程规划和设计。大学英语教学是教师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语言教学和学生进行有意义、有质量的语言学习的过程,对它的研究应在外语课程整体观、动态观视阈下进行。一方面,大学英语课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评估等环节之间存有连贯关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非线性整体;另一方面,大学英语课程各环节并非任意地组合,是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与教材对话中不断生成新的理解和认识,是个人知识结构重新建构的过程。作为以师生双方以及师生与外语教学环境之间的互动行为为基础生成的动态系统,大学英语课程的整体化存在形式和动态化发展过程体现了语言课程独有的过程性。因此,作为课程设计的主要参与者,大学英语教师要以课程为研究主体,重视对“课程规划”和“课程评估”的研究,为在规划和评估的影响机制下不断调整“课程实施”以顺应学习者和教学环境的要求并发挥师生的创造性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2)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应从“以质性研究为主体”走向“以量化研究为主体,质性、量化研究有机结合”,更多关注外语教学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从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中质性研究(62%)与量化研究(38%)的比例可以看出,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研究“重理论、轻实证”,质性研究占主导地位。但从2011年起,二者逐渐均衡,这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外语教学研究的实践性很强,需要大量数据使研究更具说服力的结果。以实证的方式获得数据,再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所得出的结论会更加科学与准确,更能解决大学英语教学的具体问题从而有力地指导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与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变化趋势一致,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方法正在向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对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范式的合理选择是实现研究方法规范化的关键。

(3)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应从“单一学科研究”走向“跨学科和综合化研究”,更多关注外语教学与其他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问题。大学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很长时间以来,我们过多地注意了外语课程的工具性,忽略了外语课程的人文性,因此许多研究的重点也往往放在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上。我们应充分考虑外语课程的内容与社会意识形态的紧密联系,充分认识外语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借助语言技能的学习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大学英语教学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中的全人教育(Whole-person Edu-cation)目标。因此,研究大学英语教学有必要在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等学科之外加大与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哲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理论研究成果融合的力度。目前大学英语教学跨学科研究论文的数量在逐步增多,但还不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与外语教学结合紧密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更多地被研究者应用在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中,其他学科较少涉猎。构建以跨学科教育为导向的新型研究范式,能改变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模式单一、内容枯燥的局面,在教学和科研两方面发挥学科之间的并联性,互相渗透,提高教学效率和科研影响力。

(4)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应从“静止化”走向“动态化”,更多关注外语教学与发展式教育观的契合。发展式教育观强调教育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具体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强调外语教学要不断适应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大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首先要目标明确。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路有两股潮流(俞理明等,2012),一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为出发点,走“语言驱动”的路子;二是以通过英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表达自己的专业思想,以课程内容的学习提高语言水平,走“内容驱动”的路子。实践证明,“语言驱动”是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关键症结,ESP教学的核心“内容驱动”则具有事半功倍的优越性。鉴于此,大学英语教学要有动态化的教学目标定位和学习需求分析,基础阶段要走“语言驱动”的路子,高级阶段要尝试走“内容驱动”的路子,二者处于交互发展的状态,是语言还是内容驱动大学英语教学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两条教学路子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以静止的眼光定位大学英语教学会导致其片面化、狭窄化。大学英语课程在动态发展过程中最终指向个体自我意识的提升和生活经验的开发,这是发展式教育观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体现。

第2篇

关键词:绩效管理;实践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邵阳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2JG0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9月2日

组织管理的本质是组织的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研究和揭示绩效的度量、考核、应用过程的客观规律的科学。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绩效管理的结果可以运用到工作分析、员工招聘、员工职业生涯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培训开发、员工劳动关系管理、员工晋升等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因此,绩效管理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特别是实践教学质量,对提高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不重视绩效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课时难以保证。由于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有一定难度,或实践教学设施(如计算机模拟教学软件)缺乏,部分高效未设置绩效管理课程实训、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在人力资源管理综合(专业)实习中也不重视绩效管理岗位的实践,难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二)实践指导教师的能力有待提高。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参与企业绩效管理的实践较少,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具体表现有:不能科学安排实践教学任务,不能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不能进行现场答疑或指导等。

(三)未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严格管理,实践教学效果较差。绩效管理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校内实践环节(如实验实训、课程设计)和校外实践环节(如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由于校内实践场地、设备(或计算机软件)的原因,或在校外实习单位不能进行对口或顶岗实习,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二、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绩效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进行绩效设计、绩效实施、绩效沟通、绩效改进的基本技能,具有分析和解决组织绩效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初步能力。因此,应根据课程教学目的,构建绩效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我校2007年开始的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经验,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一)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绩效管理课堂教学普遍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讲授绩效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外,必须紧贴企业实际,使学生掌握绩效管理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因此,在绩效计划的编制、绩效目标和指标的设置、绩效沟通、绩效面谈、绩效总结等教学环节,都可以精选一些典型案例,采用分组讨论或情景模拟,进行案例教学。

(二)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指学生根据教学计划,事先编制企业绩效管理现状调查表,调查典型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必要时写出调查总结报告。社会调查是学生了解企业、熟悉企业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寒暑假或绩效管理课程实训、课程设计或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学生都可以进行社会调查。

(三)课程实验或实训。课程实验指借助计算机模拟教学软件,安排专门的课内实验课时,学生到计算机房进行实验。实验内容包括:绩效指标及权重的设置、对员工绩效指标进行网上评价、员工绩效评分的汇总等。课程实训指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任务安排,利用企业调查资料或到网上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绩效管理的基本技能训练。如,绩效计划的编制、绩效考核表的设计、企业绩效管理制度的编制等。

(四)综合实习或专业实习。在学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主要主干课程后,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综合实习(或专业实习)。综合实习的内容除了绩效管理外,还可以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主要职能,如工作分析、组织设计、员工培训与开发、薪酬管理、员工劳动关系管理等。

(五)毕业实习。在学完全部理论课程后,一般在第八学期初安排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实习主要是为学生就业做准备,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对毕业以后有意向从事绩效管理工作的学生,可以到企业的绩效管理岗位进行顶岗实习。

(六)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学生全面运用所学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的综合性训练。毕业论文旨在检验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毕业论文一般在学完全部理论课程后,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对绩效管理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先进的绩效管理工具应用、绩效管理系统、绩效管理过程、绩效管理创新等方面的课题进行研究。

三、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实施

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完成以后,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适合的管理制度和规定,精心组织,严格实施,发现问题,不断改进。下面以绩效管理课程设计为例,其实施要点如下:

(一)编制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规定。如编制绩效管理课程设计大纲,内容可包括:课程设计的性质、目的和任务,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程序与要求,主要内容提要,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配套教材等。

(二)制定课程设计工作计划,下达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设计组组长根据课程设计大纲编制课程设计的工作计划,内容可包括:教学目的和要求,选题程序和题目拟定,时间和场地安排,指导教师和学生分组名单,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纪律和保障措施,课程设计工作计划表等。指导教师应根据课程设计的工作计划,编制课程设计任务书,内容可包括:课程设计的目的、课程设计的背景资料、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任务分工、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等。较好的做法是以一个典型企业为背景,10~20个学生为一组,包括以下设计内容:确定企业使命、愿景、价值观和战略,企业各岗位说明书的编制,企业绩效管理制度的编制,企业各岗位绩效管理表格(如绩效考核表)的编制。

(三)学生按要求进行课程设计。一般做法是:先到典型企业进行实地调查,收集原始数据和资料;再根据任务书的要求完成课程设计任务;最后完成课程设计报告。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全过程对学生进行辅导和答疑。

(四)课程设计总结。在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后,指导组组长应负责召开学生座谈会,对课程设计进行总结,并根据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措施。

四、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改进

在构建、实施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以后,必须对实践教学体系定期进行检查和总结,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形成持续改进的动态循环。根据目前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可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一)重视绩效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构建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应根据自身实际,合理安排绩效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如设置1~2周的绩效管理课程设计或6~10课时的课程实训。有条件的学校,可开发或购买绩效管理模拟教学软件,安排6~10课时的课程实验。在学生进行综合实习或毕业实习阶段,可安排学生到企业人力资源部的绩效管理岗位进行对口或顶岗实习。

(二)重视绩效管理课程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绩效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采取教师进修,为企业提供绩效管理咨询服务,到企业人力部门兼职等办法,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三)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严格管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首先,实践指导教师要根据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如加强学生的纪律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学实践、勇于创新,要求学生填写实践教学日记并认真总结;其次,学校各级教学单位应定期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检查和监控。如,在综合实习过程中和实习结束后,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实习的看法和建议,或到实习单位了解学生的实习表现和实习效果。也可设计一些评价指标(如实习内容、实习方式、实习地选择、实习单位管理等指标),对综合实习的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绩效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适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且持续不断地有效运行,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方振邦,罗海元.战略性绩效管理(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第3篇

关键词关键词:数据库课程设计;项目驱动;教学方法;考核方法;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8017402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邱月(1979-),女,硕士,湖北经济学院信息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数据库技术。

0 引言

数据库技术已经成为先进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计算机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基础和核心。数据库技术是将数据库与软件开发相结合,数据库设计和基于数据库的应用程序开发。为此,课程要求学生选用主流DBMS,自选某种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实现一个完整的以数据库为核心的B/S或C/S架构的应用系统。掌握设计实现一个完整的产品化导向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流程和方法,包括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应用程序设计。本文分析了湖北经济学院开设数据库课程设计以来,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项目模拟实训教学方法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基于团队项目模拟实训的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的具体方案及实施效果。

1 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现状

(1)题目过少不够开放。湖北经济学院是一所财经类教学型学校,开设的主要专业为经济管理类。但目前的题目多数都是老师提供给学生的,题材类似,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学生相互抄袭的现象。另外,题目呆板,没有和本校的专业特色相结合,选择余地太少。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养成不劳而获的坏习惯,不利于学生毕业之后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

(2)学生轻分析设计,重编程实现。 学生把编程工作放在数据库设计中的首要位置,轻数据库及其对象的设计,重开发工具的使用。很多学生只重视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缺乏全局观念。

(3)学生缺乏整体意识,团队协作能力不强。在数据库系统开发的过程中,学生对系统没有整体规划,经常把时间都花在需求分析和系统实现上,造成在学生项目后期没有时间做系统测试,这样开发出来的系统必然出现很多问题。

软件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特别强调团队协作能力。如果一个课程设计题目只让学生一个人完成,缺少与他人相互的交流,不利于交流与沟通能力的培养和项目的正常开展。原有教学模式下,学生做课程设计往往单打独斗,没有形成一个团队。

(4)课程考核方式不够科学。老师通常采用平时成绩和实验报告相加权作为总成绩。在这种考核方式下学生是被动地完成任务,不知道所做项目的评定标准,因而积极性不高,也不能通过项目设计有效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2 数据库课程设计基础准备及教学目标制定

2.1 基础准备

综合性的实验课程往往需要很多课程作支撑。在该课程开设之前,前期学生应该已经学习了C、C++等一些经典的程序设计课程,学习了数据库原理及软件工程课程,对于数据库原理课程中的相关概念例如数据库文件的创建、表的建立以操作、视图与SQL查询、存储过程与触发器等进行了相关实验,对于关系型数据库基本概念和特性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由于课程设计中需要将数据库原理与工程项目相结合设计出具体的应用程序和界面,所以学生还需掌握至少一门前台开发工具,如 、或PHP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2.2 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上关于数据库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对一些简单的信息管理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设计。在掌握了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熟悉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工具及语言。能查阅资料解决数据库技术方面的问题,具备在微软开发平台下进行数据库设计和管理操作能力,培养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的基本能力,项目合作、团队精神及小组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构思

课程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本课程安排在一个学期内,32学时,每周具体安排如表1所示。

3.1 人员安排及开题

把整个班级按照开发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组,每组4~5人,选一名组长,每个同学承担不同的角色,共同完成任务。在整个过程中,为了达到锻炼的目的,每个同学的角色可以互换。

在选题方面,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色,体现经管类专业的特点,选择具有专业特色的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和“国际金融”专业,可以根据专业要求来分别制定教学案例,使学生在数据库课程设计中加深对本专业课程的理解,从而达到数据库课程设计和专业特色融合的目的。在制定选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进行充分的调研,与该专业的教师进行讨论,帮助学生选择他们熟悉的题目,如旅游酒店管理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或者选择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能很快上手的内容。同时,应注意控制题目的规模和难度,使学生经过努力后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个阶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己选题组建项目小组。这种方式经检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2 需求分析

在此阶段,要尽可能收集课题的全面需求,利用不同小组互相模拟实际用户的形式,开小组讨论会来确定需求,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开发兴趣,并引导学生自己画出数据流图。

例如,某家工厂的采购部每天需要一张订货报表,表中列出所有需要再次订货的零件。对于每个需要再次订货的零件列出下述数据:零件编号、零件名称、订货数量,目前价格、主要供应者。零件入库应有入库单,零件出库应有出库单,通过放在仓库中的CRT终端把入库单或出库单报告给订货系统。当某种零件的库存数量少于库存量临界值时就应该再次订货。

当系统比较复杂时,应当采用分层描述的方法。一般第一层描述系统的全貌,第二层分别描述各子系统的结构。如还未表达清楚,可以继续细化。

3.3 系统设计与实施

确定用户需求后,进入系统设计阶段。物理设计阶段应该充分利用表、视图、存储过程、触发器等各个数据库对象的特点,建立一个完整的数据库。要引导学生利用课程设计来熟悉数据库开发的一些常用技术和工具。例如,在数据库课程设计中可以教学生怎样使用Power Designer来做数据库设计。在软件公司实际的数据库系统开发中,有很多工具可以直接完成从数据库概念模型到物理模型的设计和转化。

系统实施阶段,各小组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程序设计语言动手编写代码,完成系统各个模块的功能。开发语言可选择机房环境,有Java、VB、VC、PB等;数据库可使用提供的SQL Serever2000、DB2、MySQL5等主流DBMS;软件架构两层、三层都可以。教师对各小组学生在设计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给与启发式的引导。

3.4 系统测试

系统测试阶段可以选取小组之间交换测试,主要从功能测试、数据库测试两个方面找出系统的缺陷,对软件质量进行评价打分。列出测试计划,往各数据库表中插入正确的测试数据,测试数据插入情况和各种约束作用,并记录结果;往各数据库表中插入错误的测试数据,记录出错结果;在各数据表中修改测试数据,记录测试结果;各数据表中删除测试数据,记录测试结果;创建各权限等级的用户,授予相应的权限,然后按权限等级执行相应操作,查看操作结果是否正确,最后再编写实验报告。

数据库功能测试主要是对界面进行测试,按用户类型进行分部测试,查看每一种类型的用户功能是否有欠缺;用户操作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具有意义;尤其是在功能实现上,不同情况,会有怎样不同的处理;查看在出错的情况下,系统如何处理。3.5 完成设计报告

设计报告主要内容要求有系统需求分析(功能模块图)、基本ER图(要求标明主码、外码、联系类型)、用户子模式设计、按模块分析所编写的应用程序等。撰写设计报告前小组中各成员必须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小结一般包括工作内容、工作量大小、自己完成情况、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收获与体会、今后努力与改进方向等。教师给出设计报告书写规范,学生根据系统分析设计结果完成该部分内容。报告编写是考查一个学生总结工作、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该环节考查的重点:报告是否内容完整、充实,条理是否清楚,格式是否符合科技文章规范。

3.6 检查与考核

考核是检验教学成果的有效方式和重要手段,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不同的考核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除了加强平时考勤外,教师还需在每个阶段对各个项目小组进行跟踪检查,对各个阶段的完成情况进行记录。从数据库原理、数据库应用和数据库设计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测,达到对数据库系统主要内容和框架的评测。具体考核指标权重为:平时表现 (25%) + 任务完成情况 (30%) + 答辩 (20%) + 设计论文 (25%)。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课程设计后,尽量撰写相应科研论文,积极申报校级学生科研项目。对于能力非常突出的学生,可以建立课外研究小组,让他们参与到教师在研的省部级科研项目中,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4 结语

数据库技术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学科。课程设计是否成功的标准在于学生是否通过项目开发,将自己所学到的数据库知识运用于实际需求中,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以这种方式开展课程设计更贴近企业实际的项目开发方式,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和研究,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大量反复操练的学习和实验方式, 真正培养学生严谨周密的思维和临时处理问题的能力,满足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的用人需求,有效地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和经管专业学生数据库工程实践能力薄弱的问题。另外,做好数据库课程设计作业有利于学生毕业设计报告和毕业论文撰写。今后学生面临的毕业设计其实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设计,是课程设计的扩大化、完整化,为设计报告的撰写、文献资料的查阅也为今后撰写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赵慧敏,杨鑫华,牛一捷. 数据库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11(8).

[2] 张志锋,王文冰.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教改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11).

[3] 林巧,丁革建.数据库课程设计的项目化实验教学方法[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5).

第4篇

关键词:中外高校;机械工程;毕业设计;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8-0045-02

一、我国高校机械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存在问题:导师对本科毕业设计题目进行预先指定,给出具体实施步骤和解决方案,学生被动接受并完成,许多问题分别存在于选题、开题、设计或研究、论文撰写、答辩、评价等环节中,表现在:无论是以软件设计为主的计算机编程类题目,还是以工艺设计或以结构设计为主的工程设计类题目,综合性不够。选题环节中导师的课题题目大而空洞,毕业设计内容和要求不明确。

作者对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专业2004级(2008年毕业)、2005级(2009年毕业)、2006级(2010年毕业)、2007级(2011年毕业)、2008级(2012年毕业)、2009级(2013年毕业)毕业设计的选题类型及来源进行统计分析,80%以上为自拟课题,务虚化严重。

设计类课题所占比例不足4成(2008年及2011年除外),有理科化的倾向。设计类选题(包括机电专业硬件设计、机械结构设计或工艺设计)较论文类(包括以软件应用和程序编写为主)题目比重所占比例过小。学生识别能力下降。

国内其他大学也有类似的情况:一人一题虽然可体现学生的工作能力和态度,但不利于培养合作精神,不利于设计成果的实物化和产品化;毕业设计任务书代替开题报告,设计环节学生得不到及时指导;低水平,重复多,创新能力不足;设计任务不明确,进度不合理;外文资料与设计内容相关性不强,综述缺少整体感,文献数量不够;毕业答辩环节中提问简单,学生回答随意,成绩评价不够客观;很少做出物理样机或经过实验验证,不能反映学生的水平;毕业设计成绩对就业和升学没有太大影响,也是导致设计质量下要原因之一。

大学考核或排名主要依据的是科研而非教学水平,导致对教学不够重视!高校扩招,教学和科研资源紧张,现有经费难以做出一定水平的研究。毕业设计是让学生运用所学动手解决问题的良好契机,不良学术风气造成粗制滥造现象严重!就业不容乐观,设计与工作几乎毫无关系,重视度不够。毕业设计质量与指导教师有直接关系,选题深度广度不够。扩招后,师生比例呈放羊状态。

二、国外高校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过程与要求

1.美国高校:许多研究型大学一般在大四开设顶峰(又译尖峰)体验课程,通过研究难度项目,把本科教育零碎知识整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顶峰体验”。

美国工程顶峰体验课程的采用,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教学模式为:接受(Receive)―联系(Relate)―反思(Reflect)―提炼(Refine)―建构(Reconstruct)。打通技能和知识间的壁垒,可使学生发现技能与技能、知识与知识、知识与技能之间的有机关系;反思过去改进不足;把学习经验融会到知识和技能体系中。

(1)师资保障:ASEE2005年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所有工程类高校教师均参与了顶峰课程及项目。教师主要担当指导(57%)、咨询(34%)和评价(16%)等三种角色。

(2)经费保障:经费是保证课程质量的重要保障。成本在1000美元以上项目:硬件成本55%,物资成本63%,旅行成本26%,软件成本36%,其他成本26%。

(3)项目保障:项目数量关乎质量。2005年,每个项目团队有10个以上的项目的占4%,有7~9个项目占3%,有4~6个项目占10%,有1~3个项目占12%,有1个项目占71%。每门工程顶峰设计课程有16个项目的占12%,有11~15个项目的占11%,有6~10个项目的占23%,有2~5个项目的,所占比例是38%,有1个项目,所占比例是17%。

(4)设计流程保障:综合考虑需求拟定科目,工程课程的主题定位为:首先要易于整合以往学生的学习知识和经验,其次要易于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使用所学技能和知识。

专家经过评估后,编写大纲,即课程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时间、考核方案等。

2.英国高校:有些专业要求写毕业论文,有选修有必修,较多部分是以课题为主。以英国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简称IC)为例,机械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过程可分为:(1)及接受毕业设计任务书;(2)依据毕业设计任务书的内容及要求进行考察、调研、查阅资料,并制定毕业设计任务进程表,进行总体方案设计;(3)详细设计;(4)样机制造及装配;(5)样机性能测试、实验和综合分析;(6)撰写总结报告;(7)考核答辩。英国IC机械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过程时间为15周。

IC的毕业设计不是一人一题,而是四人组成团队,题目一样,但参数不同,成员共同完成。之后,将实验与理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成绩评定由实验测得实际效率决定,最后评定出最佳设计和最佳工艺奖。

由IC的毕业设计,可看出英国高校毕业设计的特点:选题综合性强,熟练运用AUTOCAD、SOILDWORKS、FLUENT、ANSYS等各种CAD/CAE软件包;3~5人组成小组,进行设计,培养加强团队合作精神;成绩评定基本基于对学生毕业设计成果的实际功效做出;对深造或就业影响重大,因此学生们一开始就投入最大的热情和努力。

3.德国高校:德国工程应用型大学除必要外,不开纯理论课程。学生毕业设计课题需自己到企业寻找。政府制定法规、优惠政策和提供经费。

(1)德国大学本科机械专业教育阶段:德国本科生教育第一阶段为两年,学习各系共同基础课程,进行选拔和淘汰。第二学习阶段也是两年,学生选择专业方向,完成选修课、必修课和任选课程的学习任务,还需要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设计、专题报告、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第五学年,花3~6月时间写毕业论文。

(2)毕业设计选题:大公司在本单位的报纸杂志上或网站课题信息,学生提出选题申请,企业对学生选择录取与否。小公司直接与学校联系。

(3)毕业设计管理方式:如果申请毕业设计题目的学生被公司选中,公司会安排工程师来指导毕业设计,包括给出具体的课题名称、任务内容及要求、课题时间进度、预期结果等。学生在公司做毕业设计课题一段时间(如2~3个月)后回到学校,导师进行审查。一旦导师和学生均认为能够完成,该课题就可作为学生正式毕业论文课题。

(4)毕业设计基本要求:包括100页左右的文字材料、需要的图表及说明论文格式。论文以应用为本进行质量控制。课题未完成,但学生以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一样可获得通过。

(5)毕业设计成绩考核及评定:毕业论文与专业考试用五分制进行评定。毕业总分是由论文分数加上专业考试分数得出平均分数。考核评定毕业论文原则上一般由两位考官完成,一位(教师或毕业设计单位工程师)由考试委员会主席委派,另一位是毕业论文题目的指定者。如果两位考官在评定考核中有意见分歧时,则采用地方性考试的评分规则。成绩由学校教师给出,毕业设计单位不参与成绩评定。

4.法国高校:对应的课程设计:从题目到项目开展及检查,都与企业联系密切,等同于我国本科阶段的“毕业设计”课程,但在形式与方法上有差距。

法国课程设计的特点:(1)法国的课程设计学分较多,为本科总学分的1/16,我国高校毕业设计平均占总学分的1/20;法国工程师学校与我国的工科院校毕业设计的时间都是16周,一个学期,但法国工程师课程设计每天2学时,一周5天,共16周,总计160学时,而我国毕业设计总学时数是640,毕业设计要求学生每周5天,每天必须保证8学时,总共16周,法国学生只需要每天2学时。(2)法国工程师院校工程师阶段的第二年,即四年级的课程设计题目通常以公司题目为主,经过主题演讲阶段、题目选择阶段、演讲阶段。(3)组织形式:以团队形式完成。为保证科学及结果上的正确性,每一个“项目设计”小组均配备相关专业教师。(4)指导方式及要求:主要集中在实验、选材及答辩等方面。教师提供参考资料供学生查阅,提供方法和思路供学生开展实验、表述过程及结果,定期报告,经过反复分析和实验获得结论,准备答辩。教师给予指导。(5)考核方式:在学期末,课题进行最后答辩,以此作为企业工程师第一年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答辩考核既有企业教师,也有本学院教师。

法国课程设计的优缺点:强调团队协作,课程设计及答辩各个环节均以团队――组的形式进行。“项目设计”学时占学年全部课程的20%,学生每周有专门时间参观公司、做项目。“项目设计”是考核学生的重要指标,占到3~6个学分。

三、对我国机械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启示

淡化专业方向,加强通才教育。选题综合性强,不局限某一方面训练,选题采用校企联合形式。3~5人以组为单位进行毕业设计,培养加强合作精神、设计成果的实物化和产品化。研究经费筹备由学校、企业及教师共同分担。毕业设计考核成果多样化,图纸、毕业论文、报告、实物及程序或视频等多种形式成果,只要能反映创新成果,就可达到目的。毕业设计大四上学期或大三下学期开始,主要是基础知识及研究(设计)工具熟悉、对设计项目进行理论知识及文献准备。

参考文献:

[1]夏伯乾,冯静,郭红.中外高校机械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比较与思考[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6):64-67.

[2]王乐梅,张巍,唐宏哲.中法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中的毕业设计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132-135.

第5篇

本科教育 毕业设计 长线教学机制 专业课程

一、引言

本科生毕业设计是应用型高等教育系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性教学子工程,是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关键性教学环节。毕业设计的内容非常广泛,对学生的知识面、掌握知识的深度、运用理论结合实际去处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外语水平、计算机运用水平、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都有着很高的要求。

本科阶段的学习与硕士生和博士生有很大的不同,大部分时间学习基础课程,少部分时间做毕业设计,因而出现了毕业设计不被重视,与前面所学知识游离,结果是从设计过程到结果包括论文撰写都很不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师层面的,诸如指导方法、选题等方面做得不到位等;也有管理机制层面的,诸如保障措施、奖惩制度等。本文所讲的长线教学机制是一个新的视角,充分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从学生进入大学就引导其围绕毕业设计进入角色直至最终完成。教师根据自己指导的毕业设计多方总结,将经验到融入各门课程、相关实验以及课程设计当中,并通过各类竞赛的参与和教师科研的注入为学生毕业设计提供有益的支持。

二、与毕业设计相关的课程探讨

1.专业课程的授课面向毕业设计

大学的每个专业课程进程中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有很完善的体系,课程环环相扣,这些课程与毕业设计的联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以往指导毕业设计的经验传授给学生,着重强调这些基础知识理论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从大一就不断接受强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面向应用型的工科专业课,与毕业设计的关系更加密切,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淡化考试,重视实践”的做法,在实践中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与升华,以避免学生为考试而学习而造成知识掌握不灵活,实践能力缺失的不良后果。

多数工科专业课程都有对应的实验和课程设计,或通过大作业的布置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大作业就是一个小型的设计,认真完成这样的设计,可以将学生掌握的相对分散的知识整合在一起,真正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2.实验和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程的相关实验和集中的课程设计环节,同样为毕业设计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实验包括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由浅入深。验证性实验所占比例更大一些,经过一定数量的验证性基础实验训练掌握了较为系统的实验基本知识之后,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选做设计性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课程设计的题目要求综合性强,任务量低于毕业设计,需要的知识结构也相对单一,但认真做好每门课的课程设计将使自己的科研方法、感性认识及实践能力的获得显著提升,帮助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

三、与论文写作相关的课程探讨

1.文献检索课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毕业论文要求选题新颖,就必须广泛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了解与选题有关的前人或他人的工作,并指出存在哪些不足或空白,从而确定新的论题和研究方向。针对以上情况,在文献检索课程当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及早查阅一些文献资料,外图书馆应与教学单位应建立信息互通关系,为学生提供网络学术资源导航服务,让学生熟悉掌握图书馆及其他文献信息机构的检索,结合自己的知识和兴趣有选择性地阅读文章,并对所学课程的研究现状有一定的了解,为将来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基础。并将文献检索能力培养渗透到各门课程的教学当中。经过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充分利用资源学习的习惯而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

四、课外活动对毕业设计的催化作用

1.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

全国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大学生“挑战杯”、机械设计、土木专业“结构力学”等大赛其参赛内容既有理论设计,又有实际制作,与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内容息息相关。学生参加这些竞赛会使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获得大幅度提高。整个过程包括设计、撰写设计报告以及答辩,深度和广度丝毫不亚于一次毕业设计。另外每年各个学校的大学生科技节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平台,参与这类活动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对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大有帮助。

2.教师科研为毕业设计提供新鲜血液

产学研合作是高等工程教育的实际需求,将成为工科各专业毕业设计的基本导向。教师在毕业设计命题时应减少教学虚拟题和真题假做类的题目,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使知识学以致用。在参与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的过程中要克服其相应的弊端,适当变通使学生更好的参与,达到双赢的目的。纵向课题反映了技术的发展趋势,其学术性强,具有理论深度,将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有利于开拓思维、培养其创造性。组织本科生参与这类课题时要注意使学生有得做又不能不切实际拔苗助长。横向课题重实现和应用,其工程性特点适合本科生参与,但应避免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过分偏重实用而做简单的重复劳动,学生得不到有效地实践锻炼,对毕业设计提供的帮助也就很有限了。

3.多学科交叉型毕业设计培养复合型人才

多学科交叉的方式可以克服某专业知识单一的问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今后的就业提供更广泛的空间。教师可组织各个专业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完成自己的子课题同时了解整个课题的思想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多学科交叉可使毕业设计的选题更加灵活,有利于培养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通过多学科交叉综合毕业设计,一方面给学生互相学习创建了合适的平台,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更好地体现了科研团队精神;另一方面多学科交叉综合毕业设计也给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师生双方都是挑战。

参考文献:

[1]江平.论毕业论文的全面质量管理和监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

[2]武卫红.大学生就业看高校通识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

[3]宇.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出发点[J].中国高教研究,2008,(10).

第6篇

关键词:医学院校;目标驱动;课程设计;毕业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18-02

一、背景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是国内外高等院校一门重要的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较为重视的一门学科,受到不同专业学生的喜爱。其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水平和能力,除了教授学生数据分析的常见方法之外,还将引导学生如何对实际的问题进行建模,如何对模型进行简化和求解。利用实例教学等方法,可以很好地将数据挖掘中的抽象概念、模型、公式等阐述清楚,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近年来,数据挖掘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疾病诊断、治疗、器官移植、基因研究、图像分析、康复、药物开发、科学研究等方面都获得了可喜的成果。运用各种数据挖掘技术了解各种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各种疾病的发展规律,总结各种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医学研究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因此,我们学院也把这门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必修课。把计算机与医学结合,使得学生的培养方案全面包括了计算机与医学的知识点。由于该课程原本属于研究生阶段开设的专业课程,教材也大多侧重于介绍体系结构、算法原理、效率分析与改进等理论知识,其中所涉及的内容大多比较深,许多知识都超出了本科生的接受范围,此外,教材对相关理论在实际应用方面的说明也比较少,不利于安排实验教学。因此要实现“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环节综合考虑学时多少、教学条件以及学生的接受情况等因素,灵活地加以选择安排。

二、存在的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课堂上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为主,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他们的创造性因此被严重扼杀;②教师对专业课程体系和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够重视,对课程体系的讲解不到位,造成学生在学习时课程之间联系不上,知识衔接不好,对知识的运用和融会贯通比较差;③实验与理论脱节。“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课程理论讲授的算法与实验软件中的算法有很大差距,使得学生难以理解。比如对于理论上讲授的关联规则算法,实验中使用SQL SERVER 2005中的商务智能工具做实验,学生发现有很多参数与理论上讲授的有很大不同;④医学院校的学生对纯粹计算机理论知识接受困难。由于该门课程是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数学、统计学等知识,如果学生的其他学科学得不好,就会对该课程的学习产生障碍;⑤教师讲授没有把理论课程结合到实际应用中。有很多学生不知道学习这门课的意义,老师没有很好引导学生,激活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目标驱动的教学框架

对于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体系,设计了一套基于目标驱动的教学框架,把教师与学生紧密联系起来,从教学大纲的设置,教材的选择,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及毕业论文,全面引导学生从初步了解到深入学习的过程。对于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有两个专业的学生要学习这门课程。一个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一个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对于两个不同的专业,我们设置不同的教学大纲。比如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教学总时数为72学时,其中理论为54学时,实验为36学时。

1.理论教学。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我们可以设置如下的教学计划,可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我们教材选择韩家炜的《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第一部分:第一至四章为数据挖掘的基础知识,包括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介绍;第二部分:第五、六章介绍了数据挖掘的算法和工具;第三部分:第七章是数据挖掘的聚类分析的实际应用。本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专业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的基本概念,了解基本方法和应用背景。掌握数据仓库的设计和建立,掌握数据挖掘的主要步骤和实现方法,数据挖掘的常用算法,实现数据挖掘的具体操作。理论学时的安排,第一章绪论(6学时);第二章数据仓库(4学时);第三章数据预处理(8学时);第四章数据挖掘发现知识的类型(8学时);第五章数据挖掘中常用算法(12学时);第六章数据挖掘的工具及其应用(8学时);第七章数据挖掘应用实例(8学时)。

2.实验教学。本课程配合理论教学,通过系统的实践教学锻炼,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数据仓库的设计和建立以及各类数据挖掘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据分析和挖掘能力,能在认识基础上,提出有效的数据挖掘方法,依据实际例子,写出解决方案。学生应在实验课前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然后针对相关问题写出解决方案。实验时对实际方案的运行结果应能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法,最终写出实验报告。通过实验教学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①理解数据仓库的工作机理及其构建过程;②掌握典型的数据仓库系统及其开发工具的使用;③理解数据挖掘技术的工作原理与流程;④掌握典型数据挖掘工具的使用;⑤掌握几种典型的数据挖掘算法;⑥掌握使用SQL SERVER 2000和SPSS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实验成绩包括:实验教学过程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各占50%。实验过程表现成绩包括:学习态度是否认真、实验操作是否正确规范、基本技能掌握程度是否具有创新意识等方面。实验报告成绩包括:实验报告格式是否正确、原理是否论述清楚、实验结果分析讨论是否符合逻辑,报告字迹是否清楚等方面。

3.课程设计。理论课和实验课接近结束时,我们把最后三周作为本门课程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由于本门课程很多算法不容易理解,如何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结合到医学应用中是课程设计的关键。比如我们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每人选择一个老师给定的题目,课程设计有详细的要求,比如题目“数据挖掘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要求学生能把本门课程相关的算法结合使用,最后给出详细的分析。通过课程设计,我们发现,学生对本门课程更有兴趣。

4.毕业论文。我们把课程一般开设在大三的下学期,也就是说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后,就做了该门课的课程设计,使得学生对数据挖掘相关知识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这样,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毕业论文的选择。毕业论文毕竟是反映学生大学四年所学知识,也对他们将来就业起到提前培训的作用。把理论结合实践,老师对学生的引导也十分重要。

我们根据医学院校的特征,提出了一套目标驱动的教学理念,从学生认识这门课程到学生理论课的学习,实验课的学习,课程设计及毕业论文的完成,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我们的考核体系,可提高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汽轮机 教学改革 探索

高职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但传统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已基本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传统的教学方法也难体现“教学做一体”的高职教学特点,同时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2.5+0.5的教学模式,本课程的学时较少,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也是摆在教师面前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人根据在汽轮机课程教学实践中的体会,结合火电厂热力设备检修工作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谈一些课程改革方案,希望能在该课程的教学与学习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教材

传统教材存在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理论部分所占比例过大,且难度较大。2、对汽轮机的结构及检修介绍得不全面,不能体现热动专业对培养学生检修、安装技能等核心能力的要求。

鉴于此,笔者提出了如下的教材思路:1、按照“以职业岗位为目标,以职业标准为内容,以教学模块为结构,以最新技术为视野,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总体要求来进行编写。2、体现突出结构、强调技能、强调规范化,强调系统、弱化理论的教材特点。3、采用项目与任务相结合的编写体例。

根据高职教育的理念,教材的名称可由传统的《电厂汽轮机》、《汽轮机设备》等更名为《汽轮机设备检修》,具有非常鲜明的高职特色。

二、优化教学载体

精选教学内容。针对“汽轮机设备及检修”课程的特点,要求授课教师在该课程授课之前,在做教学计划时,同时根据高职学生的教学特色,一方面照顾知识面的广度,另一方面要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深度,同时要兼顾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中的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

优化多媒体课件。为了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把收集到的和在电厂拍摄到的设备图片、视频反映到课件里,制作内容丰富、通俗易懂、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多媒体课件,这样就可以很形象地讲解电厂汽轮机原理、关键设备结构以及基本检修方法,学生也会有较为深刻的印象。

强化实物教学。利用模型教学、实物教学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教学效果。

注重现场教学。充分利用学生到电厂实践学习的机会,提升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可通过对生产现场规章制度和工作过程的了解,感受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转贴于

三、强化学习效果

作为专业课程,教材各章节后一般不附思考题和复习题,学生在课后的练习机会很少。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每次课后把下一次课的主要内容以思考题的形式发给学生。在课堂讲授前针对上次课预留的思考题进行探讨,必要时可以采用提问检查等手段。讲授时,教师可根据思考题,配合教材,结合工程实际,有选择、有重点地作一些讲解,从而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习题课结束后,针对习题课的内容,留一部分课后作业,批改完之后,针对典型的错误,进行讲解,巩固学生们所学的知识。

在各个章节尽量多地给出前沿研究方向,并与阶段性的小论文或读书报告相结合。在保证完成基本教学任务与作业后,期中与期末布置两篇阶段性的小论文或读书报告,阶段性的小论文或读书报告体裁不限,可以是阶段性的学习心得、总结、综述、专题等,并以此作为期终考试成绩的一部分。 这种方法既考察了学生的学习情况, 增加练习,同时为毕业设计和实践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

对于三年制高职学生,仍安排有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但以往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选题多采用教师命题的形式,而且命题难度超出了高职学生的实际能力,并且非常不实用。

本人曾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题目:编制某台汽轮机检修方案,内容涉及检修项目、工器具配备、安全措施、检修工艺等多项内容。因为其中某些内容学生曾在校内实训过,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学生在电厂实习中也有所收获,所以学生所做的课程设计不仅有内容,而且非常贴近生产现场,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五、结束语

高职教育具有非常鲜明的实用特色,强调与现场对接,强调学生岗位技能的培养,因此,我们应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一条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课程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第8篇

论文关键词:项目教学法,课程实践,课程设计

对于大多数工科院校来说,大部分专业都是实践性非常强的综合技术学科,专业课程也是以实践业务工作的需求来设置的,大部分课程中都设有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本文就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探讨如何使项目教学法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发挥理论和实际联系的纽带作用,促进实践性教学效益提高。

一、项目教学法及实施步骤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索为基础,采用科学研究及实践方法,促进学生主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项目教学法运用的一般步骤是把职业岗位所需的各种能力为若干个项目,要求学生按一定标准完成。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是完成项目的顾问和伙伴,学生则是该项目的计划者和实施者。

(一)明确项目任务。通常由教员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设想,然后同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

(二)制定计划。根据项目的目标和任务,充分利用模型由学生制定项目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并与教师共同分析讨论后最终认可所制定的计划。

(三)实施计划。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然后按照已确定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

(四)检查评估。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展示,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出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

(五)归档或应用。项目研究结果应该归档或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二、项目教学法在建筑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对于建筑工程专业来说,具备实践能力是关键,因此构建有效实践教学体系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巩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岗位对职业能力要求,建筑工程专业教学可以分为三大模块。

(一)理论讲授。理论教学是讲究方法的,应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对客观现象的分析,探寻可能的结论,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而不是机械的灌输给学生一种结论。单纯的设计理论课比较枯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好专业课程的关键。很多经典的设计作品,都有自己的故事,教学中可以将这些故事作为教学切入点,小中见大,引伸出当时的社会背景、社会结构、社会生活、技术发展、以及对之后设计产生的影响等,对调动学生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应用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强调案例准备、课题案例分析、组织案例研讨和课外案例作业几个环节。通过优秀事例,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和了解什么是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管理,能够判别什么是好的作品,会在使用中带来怎样的经济效益甚至社会效益,培养分析判断能力。

(三)自主实践。要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切身的认识和体会,对自己的专业感兴趣,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主的动手解决问题。项目教学法正是应用这一特点激发学员学习的主动性,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房屋建筑学》的教学中联系身边的建筑实例,启发学生进行评价分析;在课程小设计中联系已经学过的《建筑制图》、《建筑材料》等理论知识,共同协作,合作设计;还可以分组比较、通过沟通,辩论,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这样以多种方式,书本上的死知识就会变成生动、直观教具的活教材,学生也能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理论的应用和变通,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实施项目教学法应把握好的几个环节

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应把握好项目的选择、具体的成果展示、教师的评估总结以及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与实验手段等。

(一)加强课堂实践教学,实施项目教学法。在课实践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施项目教学法。可以按照业务岗位需要成立设计小组,每组设置项目组长。根据课程安排的设计内容,先从需求调查入手,组织学生深入开展调研活动,收集具有价值的设计参考资料,并根据调研材料提出问题,进行设计创作。在项目教学的实施学过程中,教员起到解惑和引导作用,控制各小组课程设计质量;小组成员通力合作完成项目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协作精神,增强沟通和组织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专业课教学中明确侧重点,把理论和实际切实结合起来,例如可以联系工程实际,如规划、改造措施等等。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讨论和分析,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有启发,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三)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课程辅助教学光盘,多媒体课件,甚至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等,拓展课外学习空间,有效弥补教学课时的不足,提高教学互动的效果。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提供大量的直观资料,传递更多的信息量,为学生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教学环境。

(四)灵活采用考核方式。考核应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实际应用能力地提高。把成绩评定分为平时成绩、理论成绩、课程设计成绩三个部分。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和平时课堂提问;理论成绩主要是考核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课程设计成绩主要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理论考核试卷形式出现的考核方式,往往需要学生死记硬背,不能有效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以课程设计为基础,通过第一手资料形成的设计成果,不论是论文还是设计方案,都是学员查找相关资料,进行概括和总结后的论证,靠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不仅记得牢,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联系方式:,西安三桥武警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设计室,邮编710086。

参考文献

1 蔡荣升.对高校专业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J].北京教育, 2007( 1):43;

第9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学改革;提高;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8.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许多高等院校都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本科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具备较强的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良好的道德品行,主要是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从事工作。实践教学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是训练大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开发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1]。良好的实践教学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把实践教学摆在重要的位置。

一、改革思路

实践教学是一个大的体系,可以分成实习、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这是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

改革实习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实习教学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是学校人才培养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是构成学生完整知识能力结构、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实习教学环节的改革对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增加就业机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实习又可分为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实习更为贴近工程实际和生产实际,更带有综合性[2]。尤其是生产实习,是学生检验自己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建立工程意识、工程观念的机会,也是教师检验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实际需要,技能训练是否合格的机会。

改革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判断能力、创造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实验教学改革是实现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之一,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能力,通过实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活跃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分析与发现的能力与兴趣;了解科学实验在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他们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坚韧不拔的工作作风;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实验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改革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课程教学的深化和延伸,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通过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能够让学生把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得以综合运用,基本技能得以强化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是学生运用本门或前修课程的知识解决一个不太复杂但却是综合性的问题的教学活动,是使学生了解简单工程项目设计的全过程,从而初步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教学环节。课程设计应当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合理的设计方案,通过必要的计算和绘图,完成设计任务的能力,也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设计思想,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高度负责的工作作风和严谨、谦虚的科学学风,更能使学生在自主性、探索性、创造性和合作性方面得到培养[3]。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按照设计或论文要求,通过查阅文献、手册等技术资料,进行必要的理论分析和计算,或进行必要的实验测试和数据处理,开展创造性的工作,独立解决问题,最终写出总结报告的能力,从而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和初步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应当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埋头苦干、勇于攻坚的工作态度,团结互助、协同配合的工作作风。

二、方案的实施

(一)实习的改革与实践探索

①瞄准实习目标,充分做好生产实习前期工作

根据教学计划设置的实习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及具体的教学要求,结合实习单位的实际特点,制订出较为完善的实习教学大纲及实习计划,它们是组织和安排学生实习和进行成绩考核的依据。大纲和计划文件学生每人一份,并由指导老师组织学生学习和安排落实。在实习离校前,由有经验的实习指导老师向学生们作生产实习的背景知识介绍,把已学过的且与本次实习有关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作适当的归纳和总结,并结合实习的对象(企业)及其生产工艺的特点等情况作介绍,使学生对本次实习预先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进入企业之初,通常要聘请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或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安全方面的教育,介绍全厂的生产和管理基本情况,讲授工艺流程,设备的特点,工作原理,工作参数,控制指标和产品等方面的情况,以便于学生进人车间学习时,能够比较容易看懂现场的设备,物料流和气流的走向,了解设备在工艺生产线中的位置、结构及工作特点。全厂参观也是实习初期必须进行的内容之一。通过全厂参观,在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引导下和讲解中,学生们对生产用的原材料、仪器设备、工艺流程有较为清晰的了解,为后面更进一步的实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②重视校内外实习基地的规划和建设,提高实习质量

依托学校的理论、科研和信息的优势,建立起与企业进行经常性、礼节性的往来,广泛结交朋友,特别是通过从本校的毕业的学生与他们所在的企业加强联系。积极开展技术合作,或联合进行技术攻关等工作,条件成熟可发展建立成相对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这样更利于保证实习的教学质量。实习地点应尽可能选择在技术水平较高的大型企业中进行[4]。这些企业的特点是规模较大,工艺流程复杂,管理比较严格,自动化程度高,实行的是中央控制室全程控制生产线,现场操作人员极少,人员的素质较高。在这样的企业实习,学生们会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

③强化实习的过程管理

在实习过程中,强化安全意识与组织纪律性。严格实习的组织纪律,遵守实纲和实习单位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尤其强调进入生产场地必须戴好安全帽,不许在现场打闹,推搡。对违反纪律的学生必须给予及时的批评教育。进住企业后还必须先请厂方的相关人员对学生进行生活和生产安全教育。在实习期间,一般白天下车间,晚上整理笔记。采取以经常性的现场提问和不定时抽查学生笔记本等形式,了解学生掌握实习内容的程度,并把平时做笔记的情况,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和正确性等纳人实习成绩考核的内容。

④提高现场实习效果

由于实习现场空间比较小,噪音较大,人多拥挤实习效果不好,也会影响到现场人员的操作。为了提高实习效果,有必要合理分组,统筹安排,每一组至少由一位指导老师带队,这样利于现场介绍,提问和讨论,也有利于管理。事实证明,分组的实习效果比较好。分组实习过程中,基本上是沿着工艺生产线逐个车间进行的。通过对每个车间各部分生产环节的深入实习,加深了同学们对工艺生产过程、设备和流程的理解,弄懂了各种设备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就这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最终使同学们对全厂的工艺生产情况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⑤发挥学生能动作用,提高学生兴趣

在实习中要使学生变被动实习为主动实习,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查阅文献、研究国内外最新技术动态,积极进行多角度思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在全厂的工艺流程现场实习完毕后组织大组之间进行对抗性讨论(或辩论)。通过讨论,可以检验学生们掌握实习内容的程度,澄清实习过程中的一些模糊认识,纠正一些理解上的错误,从而达到强化、提高和巩固实习效果的目的。实习时间虽然较短,但通过讨论(辩论)这种形式,使学生们在实习过程中带着有任务、有压力,针对性强的思想,从而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在实习过程中表现出比较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5]。通过这种形式,培养了学生们的协作精神,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口才,同学们普遍认为效果很好,真正学到了东西,记得也牢,达到了实习的目的要求。

⑥与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

利用学校的科研和信息优势,建立起与企业长期往来的关系,积极开展技术合作和攻关等,条件成熟时可以建立相对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从而在学校和企业间创建稳固的、双赢“产学研”合作模式,使得企业乐意接受和重视学生的生产实习。学校建立教学科学研究与企业效率生产相结合,学校可向企业提品开发、检验等的服务,与企业尽可能多的交流,这样就会促进实习基地的建设。

(二)产学研合作背景下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1.通过产学研合作修订实验教学计划

高校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适合社会、适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不仅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但是,长期以来高校的教育与社会的需求脱节,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而产学研合作为高校、企业、研究机构搭建了一座桥梁,通过产学研,高等学校能够比较深入、真实地了解社会的需求,增强与之相适应的主动性;能够创造一个比较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培养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的人才;能够使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计划、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更贴近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同时,按照社会的需求来培养的学生,才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根据产学研中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修订实验计划是实验教学改革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2.丰富实验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如果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仅靠考试压着去学,无异于牛不喝水强按头,是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的,更谈不上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了兴趣,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做法是把产学研合作中的一些实际的课题素材、项目成果等资源应用到实验中,丰富实验内容、方式[6]。

3.在产学研合作中培养实验教师

实验教师是实验教学的主体,实验教师队伍是学校师资队伍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是实验室建设的骨干力量,对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支思想素质好,技术水平高,动手能力强,有一定钻研精神的高层次的、结构合理的、相对稳定的实验教学队伍,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证。实验教学人员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面,而且应该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实验教学水平不高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缺乏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因此,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是实验教学改革中的一个主要内容。建设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高素质的实验教师,另一方面则可对已在岗的实验教师进行学历提升、技能培训等,帮助其提高理论和实践能力。

4.整合产学研合作资源,创设更丰富的实验环境

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需要在对创新氛围及过程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中得到升华,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各种的实际训练,只有通过具有实际价值的创新实践,提炼出具有真实意义的策略、手段和方法,才能在理论指导下灵活运用、创造知识和技术并取得有价值的成果。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情境恰恰具备了这些无形的条件[7]。产业与科研系统较之学校教育系统更直接面对知识、技术创新的实际,尤其是一些高科技产业与高科技研究部门更是立足于科学技术的前沿。

(三)提升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与实际工程的结合度

1.课程设计与专业课教学紧密联系,明确对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在理论课教学阶段,可把课程设计题目、设计内容和设计要求交待给学生,使理论课的教学按照课程设计的要求进行。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要多联系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课程设计任务可以提前下达,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查阅资料,提出相应的可行方案。指导教师应坚持教学要求,因材施教;设计过程必须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所规定的设计任务,以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指导方法上,应立足于启发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优秀学生要发挥其创造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对课程设计重要性的认识,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真正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应用能力。

2.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以各种手段丰富毕业设计选题

在毕业设计中,学生选题应以自由选择为主,可以根据其在大学生活中所学到的各种基本理论和技术,选择自己的特长且与择业方向相一致的题目,提高设计兴趣。毕业设计与科研相结合模式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最佳模式,在科研课题转化为毕业设计课题时,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师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在了解和分析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将科研内容合理地分解成若干个难度适中的毕业设计课题。同时与企业相结合选择好的企业作为设计基地,把当前生产企业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适当转化为毕业设计课题,供学生选择,使学生可以从生产单位的技术人员那里学到实用技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创造了条件[8]。

三、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高等教育正在不断地受到社会进步、科学技术发展及教育理念更新的冲击,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当社会和企业的要求[9]。加强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并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本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成果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及科学创新意识为目的,以实践教学的基本过程与形式为主线,研究了实践教学各环节在整个体系中的作用及相互间的关系,确定了符合专业要求的实验项目、实习内容与形式、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的内容。在实习、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内容中突出了工程特点,强调了工程实际的意义与重要地位,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为了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实践技能强、有一定创新能力并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加强对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程孝良,李苑静.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发展的链式分析模型及其影响机制[J].现代教育管理,2013,(1):108-112.

[2] 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5-86.

[3] 方艳红,吴斌.面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方案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1,(4):200,207.

[4] 黄艳秋,于微波.生产实习教学模式改革与实习基地建设[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J].2010,31(1):49-50.

[5] 张洪田,吕秋君,张显悦.工程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创新[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7):148-150.

[6] 曹江中,戴青云,何家峰.产学研背景下工科院校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6):287-290.

[7] 王金梅,郑培超.浅谈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素质教育论坛,2010,(7):2-4.

[8] 朱新宝,陈慕华,朱凯.产学研合作提高毕业论文水平[J].中国高校科技,2013,(3):554-556.

[9] 申绪湘,游俊,陈功锡.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创新发展研究与应用[J].中国高等教育,2012,(2):59-60.

第10篇

关键词: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095-03

一、概述

华北电力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是继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之后兴办的第二个水利专业,2006年经教育部审批,于2007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2007级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按照2006版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专业课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是这些专业课程中的一门必修课,这版培养计划安排是56学时(3.5学分),没有课程设计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2006版培养计划应用一年后,到2008年开始对2006版培养计划进行修订,制订2008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这门课程的时代性、实践性和知识更新性都较强的特点,将2008版的《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的课程调整为48学时(3学分),另外增设了1周(1学分)的课程设计。依据新修订的2008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华北电力大学2009年开始实施433核心课程建设计划,433核心课程包括4门公共基础课、3门专业基础课和3门专业课。其中,《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成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433核心课程之一,经过2年的建设,该课程顺利地通过了学校433核心课程的验收,目前该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改革正逐步进入优化完善阶段。

《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课程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完成了基础知识学习后接触的主要专业课之一,是水文学及水资源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程建设

《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课程建设包括教学大纲、教材、课程设计任务书、教师队伍建设等内容。

1.教学大纲的制定。根据2008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以电力学科为主的“大电力”特色,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要为“水电”做基础性工作的宗旨,在2006版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重新编制了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的教学大纲,对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的基本要求和课程的内容进行了细化和规定。要求掌握水资源评价的概念、方法等,其中主要包括地表水资源量的计算和评价、地下水资源量的分析和评价、区域的水资源及水质评价等,掌握国民经济生产、居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需水预测,以及水资源供需分析方法,初步了解水资源分配及优化配置的模型和方法,掌握现代水资源管理的相关基本理论、经验和制度方法等。

2.教材的选择。目前,国内正式出版的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方面的教材主要有:(1)朱岐武主编,由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的《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该教材主要是按照国家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特点编写完成的。(2)高桂霞主编,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该教材适合于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3)李彦彬等编写,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该教材涵盖了水资源评价与管理以及水资源利用方面的主要内容。

在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方面的教材中也包含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方面的内容,这方面的教材主要有:(1)左其亭等编著,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该教材包含了水资源评价、社会经济发展预测、水资源系统分析方法、水资源规划以及水资源管理方面的内容。(2)董增川主编,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该教材包含了水资源的概念及分类、特点,水资源评价的概念及方法,水资源需水预测、供需平衡分析,水资源优化配置,水资源系统运行调度、综合规划、管理及水资源科持续利用等内容。(3)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编制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是一本很好的指导水资源评价与规划工作的工具书[1]。这些教材涉及的面较广,基本涵盖了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方面的相关内容,但是作为本科生的教材,内容上既要有一定的广度,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深度,更关键的是内容一定能反映最新的相关理论或技术方法,鉴于此,笔者主编了华北电力大学《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校内教材,该教材突出了《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这门课程的时代性和实用性,强调了《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是一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课程,内容方面包含了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水资源综合评价等,着重介绍评价的数据资料准备、评价的程序,评价的新方法中包括物元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属性识别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和信息熵法等6种方法;水资源管理的内容增加了目前我国最新的水资源最严格管理以及“三条红线”制度等方面,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新的水资源评价方法及水资源管理的理念将不断出现。

3.课程设计任务书。根据华北电力大学强化“重实践,强能力”的办学特色,依据一周5天的设计周期编制了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的课程设计任务书,其内容包含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基本数据资料、课程设计要求以及时间安排等设计内容,具体包括水文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及处理、不同保证率下水资源量的计算、可利用地表(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需水量的计算及预测、供水需水平衡分析、水资源管理对策和措施的制定等内容。

4.教师队伍建设。经过6年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由3~4名副教授以上的中青年教师组成的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教学的教师团队,由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以及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专业背景的具有博士学位的年轻老师投入到一线教学的工作中来,可以充分利用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对该课程的不同的理解方面,使课程教学能够集思广益,使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效果更为显著。

三、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

1.课程学时数较少。我国高等学校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要求下,基本都压缩了专业课的学时数[2]。一般3学分都是48学时,要想把水资源评价的基本理论、评价方法、评价程序以及水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等全面详细地教授给学生,难度比较大,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补充很多课外的基础知识,比如补充经济学方面的知识,以满足水价理论方面的教学要求;补充优化原理与方法的知识,以满足水资源优化配置方面的学习等;补充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方面的知识,以满足水资源数量评价方面的学习等。

2..教学内容相对滞后。由于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方面不断涌现出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规范等,但高校的专业课教材一旦选定就要使用几年,难免出现教学内容相对滞后的情况发生,其教学内容还偏重于传统的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的基本原理及技术方法的讲解,而对诸如水安全评价、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发以及制度建设等新理论、新技术的介绍较少,造成学生在校所掌握的知识滞后于当前学科发展进程[1]。

3.学科交叉性较强。随着水资源的紧缺,水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不断提高,使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越来越成为一门理论内容交叉性强、应用面广的课程,涉及到水与资源、水与环境、水与生态、水与经济、水与社会等诸多方面,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技术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3S”技术的发展,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的任务越来越复杂和多样。

4.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较低。从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听课中只是去记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程,而不是针对具体的水资源问题去寻求和思考具有针对性的对策或措施,主要是为了期末考试的试题而去听课,这样就使得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愿望,而是为了考出好的成绩而去学习,缺少对目前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将水资源管好、用好提出自己的、具有原创性的想法和建议。

四、教学改革

针对课程教学中出现的以上几方面问题,笔者逐渐从教材的改革、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考试方式的改革和鼓励学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等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1.教材改革。如前所述,笔者编制了一本校内教材,将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引入到教材中来,比如在需水预测中,对于河道内生态需水量的计算方法,加入了改进的湿周法、Tennan法、以及流量历时曲线法等[3];对于水资源管理中的加入了水权理论以及我们国家从2011年开始实施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理论的“三条红线”制度等,以尽量减少教材与实际工作的滞后性。

2.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以及图形图像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现代教学逐步摆脱了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发和利用电子讲义、电子课件、水资源水工程方面的录像、图片、以及多媒体PPT课件等,尽量将比较抽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难以理解的技术方法等用形象的多媒体形式表达出来,使学生更便于理解和明白,以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并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由被动的“听”变为主动的“学”。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课时的不足[2]。

3.考试方式的改革。为了防止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原理和公式,以应付期末考试的试题,我校改革了传统的闭卷考试的方式,采取老师统一命题或自命题的方式撰写课程论文,课程论文要有统一的格式和内容,内容要包括摘要、英文摘要、正文、参考文献,其中摘要必须在200~300字之内,而且要有研究意义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结论四部分,参考文献在20~30篇以上,而且英文文献要占一半左右,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撰写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为撰写毕业学位论文打下扎实的基础,也为本科生参加各种竞赛、发表学术论文提供必要的支撑。

4.鼓励学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由于水资源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交叉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多发现跟水有关的问题,先后指导10多名学生根据水与环境、水与生态等方面的知识,申请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其中2项获得国家级优秀的好成绩,而且以这些创新创业项目为依托发表的SCI或EI收录学术论文3篇,增强了学生学习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的兴趣。

五、结语

根据华北电力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的课程教学经验,本文对这门433核心课程包括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选择、教学手段、考试方式以及如何鼓励大学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按照《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丰富、拓展和必要补充,逐渐培养学生对水资源专业领域的了解和把握,通过撰写课程论文逐步实现本科生独立完成学术文献的总结和综述、完成研究方法的实现、研究结果的阐述以及研究结论的得出的能力,真正培养本科生的实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窦明,左其亭,李桂秋.水资源规划与管理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6):91-94.

[2]黄健,潘法康.《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课程教学改革与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报,2009,(11):162.

第11篇

关键词:数据库,Access,教学改革

 

随着计算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数据库技术是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该技术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非常广泛的应用系统。目前,各高职院校已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这门课程列为高职教育中计算机类专业的骨干专业课程。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作为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课程本身比较抽象,而数据库技术又是计算机科学中最活跃、应用最广泛的内容之一,其教学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练习,使学生能够较全面的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初步掌握数据库的设计方法,并能初步具备用数据库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前本课程的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对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一、《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目标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数据库的原理知识,并结合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Access)来介绍原理的应用过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方法,在数据库软件开发的过程中能够选择正确的开发平台,正确地、合理地进行数据库设计,能有效地使用数据库技术解决数据处理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软件开发的整体质量。

二、《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学内容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的课程内容牵涉的范围是比较广,其主要包括关系数据库理论知识、Access数据库的设计和管理以及数据库应用三方面。而传统的教材编辑往往以理论为主,整本书主要介绍了有关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实际的综合操作应用内容较少,而实际应用是非常关键的。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在总体上把握,抓住主脉络把学生尽快地引导到学习的主干上来。一旦把基础打好,教师就可以适当举些实例,将所学的内容联系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这样就可以保持知识的连贯性,并且可以加深学生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三、目前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现在高职高专院校都开设了数据库技术这门课程,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大体相同,并且大都呈现出同样状况,学生的学习状态不佳,学习目的不明确,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无从下手。目前的高职高专院校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的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材大部分照搬普通本科院校,不适应高职院校教学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

传统教材主要以关系数据库Access为例介绍数据操作及数据库编程,内容包括:Access数据库的基本操作和七个对象的基本操作,结构化查询语言SQL,关系数据库理论等内容。由于教材编写时间相对较早,其中的许多理论和技术在实际中已经没有或很少得到应用,并且七种对象的综合应用部分少;另一方面,教材中大部分程序设计和命令对高职院校大一学生来说较难理解。2.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

目前实验课教学存在很多弊端,如:学生不明确实验目的,实验的内容不清楚,实验环境不方便,考核中实验课占的比例小。博士论文,Access。课程设计时间少,大多数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只有仿照参考书上的案例用开发工具去实现,甚至互相拷贝修改,没有经历软件开发的系统分析过程,如: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和逻辑结构设计。

3.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

课程的评价方式一般是笔试考试和课程设计。但课程设计考核方式一般是只提交电子版本实习(实验)报告和所做的软件系统,这种方式难以避免学生相互复制或从网络上下载等现象。并且传统的考试制度使大部分学生死记硬背,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四、改革《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针对目前普遍高职高专院校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体系存在的不足,只有通过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并以课堂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方式的改革相配合,建立一个合理的教学体系,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数据库技术课程应用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课程目标与内容体系的改革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使用数据库技术解决实际应用中的各类问题。因此,该课程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数据库设计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此外,在完成课程没计和课题开发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博士论文,Access。创新的具体实施和体现是在课程的内容体系上,本课程的内容体系以厚实的基础为原则,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知识与创新的关系,保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先进性。

该课程内容体系的主要特点是:(1)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配以一定数量和较高质量的习题练习,强化了学生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设计能力,教学实践起到了触类旁通、事半功倍的效果。(2)强调实务操作的真实性。教材中的练习基本上都是理论,为了让学生在一个实践课中能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课程组组织编写了与教材配套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实训指导》,在实训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实训步骤进行,不断提高动手实践能力。(3)强化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该课程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在理解数据库理论的基础上,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与设计。博士论文,Access。为此,课程组安排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课题开发等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库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编写新的教材,更新教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掌握流行的数据库管理软件,我们重新编写了新的教材,参加编写的人员都是长期从事数据库技术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选用了Access这种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教学示例软件,同时Access也成为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的二级考试内容。Access数据库是Office办公系列软件的主要组件之一,是一种为数据库管理和应用程序开发而设计的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程序设计语言,不仅能使编程人员从复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而且在程序开发上不再需要过多地与语言打交道,可视化的开发过程使原先以编码为主的开发变为以操作为主的开发,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开发效率,缩短了开发周期。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数据库技术发展迅速、内容丰富和实用性强的特点,总结出“理论与实践并重,体现案例教学”这两条原则和三种授课方式:课堂理论讲授、机房上机实践和学生分组分项目完成项目练习。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加强学生对数据库技术的掌握。案例教学起源于哈佛大学商学院,它是一种与传统教学的“概念——理论——应用”模式完全相反,采用“案例——理论和概念”模式的教学方法。通俗地讲,案例教学是通过对具体实例的演示、讲解,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过程主要步骤如下:(1)教学案例的选择与设计;(2)案例分析与讲解;(3)课堂讨论;(4)综合讨论结果,得出结论。

3.完善考核制度,重视能力培养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既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也能熟练运用一种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博士论文,Access。传统的单独理论试卷考试会导致学生为应付考试而对相关理论知识在考前临时突击,死记硬背,出现“高分低能”现象,这与该课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是相悖的。博士论文,Access。为此可以采用理论笔试与平时实践各占一定比例的考核方法。博士论文,Access。平时实践分项目实践可以督促学生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的能力,理论考试采用机考的形式,通过考试系统软件随机生成试卷,使相邻学生的试题摘要素的综合改革和建设。

五、结束语

随着数据库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即使在现在看来是比较合适的教材,教学方法等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也可能显得过时和落后。因此,我们应经常进行教学研究讨论,在教学过程中,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使此门课程的教学水平有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珊,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2]雷红艳,邹汉斌.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1:1766-1768

[3]宣军英.浅谈数据库原理的教学方法[J].嘉兴学院学报,2006,(3)。

第12篇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说明书书写格式 模拟电子技术》

为了保证课程设计文档的质量,做到说明书格式的规范化,特作如下规定: 一,内容要求及格式 课程设计说明书应用汉语(简体汉字)撰写,内容应层次分明,数据可靠,文字简练,说明透彻,推 理严谨.说明书内容一般应由九个主要部分组成,依次为:1. 封面,2.课程设计任务书, 3. 目录, 4. 说明书正文,5. 结束语,6.参考文献, 7.附录(根据设计的不同形式需要添加) .各部分的具体要求如下: 1.封面 格式:XXXXXXXX 学校(初号黑体) 课程设计说明书(初号黑体) 课题名称————————(三号宋体) 专业名称————————(三号宋体) 学生班级————————(三号宋体) 学生姓名————————(三号宋体) 学生学号————————(三号宋体) 指导教师————————(三号宋体) 2.课程设计任务书 3.目录 列出说明书的大标题,一级和二级节标题,逐项标明页码,标题应该简明扼要,点出各部分主要内容. "目录"两字居中(三号黑体) ,下空两行为章,节,小节(靠左)及其开始页码(靠右) .章,节, 小节分别以如下方式:第 1 章,1.1,1.1.1 依次标出,章,节,小节与页码之间用"..."连接.每一 ... 级标题标题依次往后退一个汉字. 4.说明书正文 正文是主体,一般可包括设计要求与指标,理论分析,计算方法,具体设计内容,测试方法和实验结 果,数据分析和讨论,结论等. 标题:每章标题以三号黑体居中打印; "章"下空两行为"节"以四号黑体左起打印; "节"下为"小 节" ,以小四号黑体左起打印.换行后空二个汉字打印论文正文.正文采用小四号宋体,正文行间距为固 定值 24 磅.例: 第 1 章 ×××× (居中书写) 1. 1 ×××× 1.1.1 ×××× 图,表,公式:文中的图,表公式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章(或连续)编号,如:图 2-5,表 3-2, 公式(5-1)等.图序及图名居中置于图的下方,图中的术语,符号,单位等应与正文表述所用一致;表 序及表名置于表的上方,表中参数应标明量和单位的符号;图序及图名,表序及表名采用五号楷体字.公 式的编号用括号括起写在右边行末,其间不加虚线. 图,表,公式等与正文之间要有一定的行间距. 5.结束语 设计总结,主要成果或结论,存在的问题等 6.参考文献 只列作者直接阅读过,在正文中被引用过的文献资料.参考文献一律列在正文的末尾,不得放在各章 之后.在引用别人的结论时,应在引用处加以说明,严禁抄袭现象的发生. 作者姓名写到第三位,余者写",等"或",et al.. ""参考文献"四字居中用三号黑体字,空一行 左起按顺序依次列出参考文献,将序号置于方括号内,用小四号宋体字. 几种主要参考文献的格式为: 连续出版物:序号 作者.文题. 刊名[J],年,卷号(期号) :起~止页

码 专(译)或编著:序号 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 技术标准:序号 单位.技术标准代号. 技术标准名称.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日期 举例如下: [1] 周绥平,陈宗基. DR 算法的更新时间间隔研究. 系统仿真学报[J],1999,7(2) :13~18 [2] 竺可桢. 物理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3.56~6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技术监督局. GB3100~31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量与单位.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1994-11-01 7.附录(根据需要添加) 主要列入设计过程所做的实物图,公式推导,与正文分开. 8.页码 页码从正文开始至全文结束按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前置部分用罗马数字分别单独编排;页码位于页 面底端,居中书写. 二,打印及装订要求

1

一律采用 WORD97 以上版本编辑,用 A4 规格输出,打印区面积为 240mm×146mm,双面打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