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阅读教学

小学阅读教学

时间:2022-05-24 11:00: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阅读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阅读教学

第1篇

可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语文教师发出语文难教的慨叹,这种慨叹也多是基于阅读教学而言。究其根源,成因有五:一是目标不明确,对年段阅读目标、课时阅读目标把握不准;二是不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三是一讲到底,一问到底充斥课堂;四是泛读、滥读比比皆是,只一味地读,没有层次、没有点拨、甚至没有要求;五是不重视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

从教以来,我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但对于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还未尝试过深入的思考。前年,我接手了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任务,为了更好地为中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学生写作打好基础,我做了一些针对性探索。

一、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质疑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办成了一半。”学习也一样,“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学习才有兴趣,才会主动,因为有了问题才会产生求知欲望。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小学,学生的学前阅读能力很不理想,要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就必须先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激发他们大胆质疑,做学习的主人。

二、阅读教学中留足时间给学生思考

“教室里寂静,学生集中思考,要珍惜这样的时刻”,我已忘了这是哪位名家的至理名言,但这话却在我的阅读教学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让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如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不迭地暗示,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思考能进行多深呢?学生能获得多少“顿悟”和思维的火花呢?小学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为了迎合老师,他们在老师话音刚落就匆忙寻找片言只语作答,表面上教学气氛活跃,实际上是走进了无效教学的圈子。为了改变阅读教学的这种状况,我总是在问题提出后(明确,但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当学生回答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我总是以期待的目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这个等待的过程时间虽短,却正是学生思维最为紧张活跃的时候。如第二册《小燕子进步了》教学时,我在总结课文时提出:“燕子妈妈为什么‘满意’地笑了?”话音刚落,就有两三只小手举起来了。我没有就此让他们起来回答,因为在这么仓促的时间内作答,学生的回答十有八九是零碎的、不完整的,而且这时回答会影响别其他学生的思维。于是我用手势示意他们把手放下,轻声说:“你们反应可真快,我想你们如果和其他同学一样能认真思考,把语言组织得完整些,回答一定会更精彩。”这样,既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又调动了他们思考的积极性,同时稳定了全班学生的情绪。

三、阅读教学中创设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

根据“互助互补”的原则,阅读教学也要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我常在教学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设计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的环节。这样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如教学第二册《奇妙的舌头》时,教学重点之一是感受动物舌头的奇妙。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1)独立思考: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动物的舌头?

(2)小组讨论:动物舌头的特点及功能分别是什么?

(3)集体交流: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有奇妙的地方?

四、阅读教学中创设学生练笔机会

第2篇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向来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道门槛。由于农村家庭意识不到阅读的重要性,缺乏对孩子的阅读督促。另外,也因农村学校藏书有限,或形同虚设,造成学生阅读面窄。因此,在新课标的推行下,给农村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难度。那么,如何在新课标下指导农村孩子进行阅读教学并养成习惯呢?下面就此浅谈本人的几点体会。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新课程怎样教》中讲到:“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起点,是培养探索精神的直接动力。”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三、培养阅读习惯 在新课标教学中,我们提倡“授人以渔”。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提高阅读兴趣及阅读能力无不有益。基于农村小学生的阅读特点,更需要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坚持不懈、科学的训练,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以致用。首先,要养成认真的阅读态度。必须口到、眼到、心到,不要三心二意,这样才有利于准确地从阅读中获取信息。第二,要养成动手的阅读习惯。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习惯地对重点词句、不解之处,做上记号,再勤于动手去查阅工具书及向老师提问。在阅读中“君子动口不动手”是难以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的。第三,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读书动口不动脑,则纯属“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便无法理解课文更谈不上创新,也将失去了阅读的意义。因此,在读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读思结合,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在积极的思考中,尽可能地去解决问题。这才是课改中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 只要通过对学生阅读兴趣、以读为本、阅读习惯的紧密结合去培养,从农村学生阅读的角度说,定会扭转、刷新学生的阅读观念,更好地提高其阅读能

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我们知道:“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在读时,采用评读,学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发,让每个孩子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已的潜能,快乐地学习,提高孩子的朗读能力。

课堂上,我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学习主人,常鼓励学生互相评,互相合作,常对读不好的孩子说:别人的点评就是对你的最大帮助。读不好没关系,老师和同学会帮助你,所以,你要勇敢的站起来。听老师这么一说,一部分原来胆怯的孩子勇敢了,有信心了。学生读完后,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评读,如“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能像他那样读吗?”“哪里读得还不够,你能读得比他更好吗?“谁也想来展示一下?”……实践下来发现,评读,使大部分学生得到了发展,课堂上学生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倾注自己的体会,虽然读法有别,各具特色,但都进入了境界。这正如第斯多惠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一个班出现几个读书出色的学生不难,难的是让全班同学能够有滋有味地读书,爱读书,这就不容易了。

五、多形式练,促进孩子感情朗读的快速成长,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朗读教学更是如此,要想学生都能有感情的朗读,多练习,多种形式的读是关键。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学生的朗读水平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在教学中,由教师的指令性转为学生的选择性,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进行多种形式感情朗读,如比赛读、分角色读、边演边读、配乐读、师生共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等,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

第3篇

一、教师引读

国内外诸多实践表明:阅读从倾听开始,孩子最初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来源于倾听。孩子用倾听的方式开始最初的心灵阅读,构筑了自己精神的芳草地。其实在视听媒体已经普及的今天几乎所有的孩子仍然酷爱听故事。听故事几乎是每一代孩子共同的享受和心灵慰籍。用耳朵倾听故事给孩子的是最畅快的阅读享受,他没有家长逼迫的痛苦,也没有生字的羁绊,纯粹是处于一种放松的愉悦状态中,所以最吸引他们。听老师大声读往往用在识字不多的一二年级学生身上,要想让学生完成新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量这一目标,首先解决了书源问题。目前大部分的家庭藏书还是非常有限的。特别是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家庭,为孩子购书更加困难。大声读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孩子读书难的问题。其次小学生还不具备挑选图书的能力,老师帮助孩子们挑选适宜的图书防止学生读书的盲目性,保证读书的质量。由于教师读的书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内容丰富,充满童趣,在加上老师抑扬顿挫,绘声绘色的朗读每次都能使孩子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他们会觉得一本好书会有这么大的魅力,读书是这么有趣的事,渐渐地他们会觉得只听老师读是不过瘾的,自己得找本书读。

二、书籍的选择

所谓最好的书是指在特定的成长阶段最适宜阅读的优秀读物。读书也是要讲究“营养”的。我们要把色香味俱佳的、能打动孩子心灵的书引入到孩子们的生活中来。一个人童年没有读到适宜的优秀读物,后来生命里很多东西是不一样的。从小面对零乱荒芜的杂草、面对臭烘烘的垃圾堆和孩子们从小目睹美丽的鲜花目睹碧绿的草地是一样的吗?它们在孩子们心灵中引起的感受一个是蛮荒的,一个是美丽温柔的。好书的意义其实就在这里。对于孩子们来说什么是最好的书呢?著名儿童作家梅子涵说:“有一个事实我们应当知道,在一些儿童文学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走进书店的儿童图书区,扑面而来的一定是大量的绘本。绘本是最适合低年级孩子阅读。对于培养阅读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除了绘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适合孩子的图书,这需要教师和家长给孩子正确的引导。

三、阅读时间

所谓专门的阅读时间,是指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进行自由阅读的时间。因为只有进行自由的阅读,学生才可能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视书为朋友。也许有朋友会认为,语文课不是很好的阅读时间吗?不错,语文课确实是很好的阅读时间,但语文课更多的是语文老师指导学生阅读的时间,因此它不能排除语文老师手舞足蹈的表演、锦心绣口的展示,更何况语文老师还要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如果我们期望语文老师能让学生在语文课上自由阅读,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不是笔者思想保守,实在是笔者就是一名语文老师,不仅深知语文老师的心理,而且还深知语文教学检测的现状,因此即使想唱些高调,也是言不由衷。笔者认为,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必须要有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而这个时间,应该由学校统一调配。笔者所在的学校就充分考虑了这个问题,在排课的时候,每周排一节阅读课。而这节阅读课,就是学生自由阅读的天堂。同时要切实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让学生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课余时间,从而有功夫去阅读自己喜欢阅读的书籍。

四、说出你的故事

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而孩子们这种表现欲望更为强烈。有哲人云 :"一个人无论看到怎样的美景奇观,如果没有机会向其他人讲述,他就决不会感到快乐,人终究是离不开同类的。一个无人分享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而一个无人分担的痛苦是最可怕的痛苦。”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和知识积累后向别人讲述自己的奇特见闻时,会引起其他同学的惊羡 的目光,引来伙伴的啧啧称赞,而这时的孩子会非常有成就感。这就将成为他讲述的动力,为了更多获得同伴的或其他听众的赞赏,他会想方设法地去猎奇,从书本上寻找更多更新颖的故事。而此时的家长和老师也应该是他忠实的听众,而且还要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和鼓励。对孩子们在日常说话和写作中的闪光点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同时可以要求孩子说出所讲内容的出处,这对其他孩子有着十分积极的导向作用。

五、创设环境

第4篇

【关键词】个性阅读;个性化;自主性

个性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课标修改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不能正确理解和辩证把握个性化阅读的内涵,以致出现了一些偏差,如,由于强调个性化阅读的人文性倾向,在教学中过分演绎“独立选择学习内容”“独立选择学习方法”“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想怎么学就怎么学”;因此对个性化阅读理解产生了一些误解。那么什么是个性阅读的呢?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个性化阅读教学就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个性化阅读要求教师重视、珍视阅读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并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即条件、氛围,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让阅读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的质量。结合近几年我在小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我感悟到了个性阅读的重要性,以及个性阅读作为阅读教学的一方面,有其特殊性和独特性。

一、平等对话――个性化阅读的前提。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无疑,对话将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道亮丽景观。它意味着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也意味对话过程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将成为涌动的生命流程中的快乐驿站。在这个流程中,师生共同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尽情享受着阅读的乐趣。

阅读对话是多层次的。阅读对话作为一种学习行为策略,其过程是复杂的,阅读对话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在教师、学生、文本彼此之间不断循环往复的对话中螺旋式递进的。阅读对话过程中的多层性;第一层次,师生带着问题走近文本,解读的是文本的表层之意,进行的是浅层次阅读感悟;第二层次,师生走进文本,品评词句,自读自悟,进行的是个性化阅读感悟;第三层次,师生走出文本,互动交流,倾听诉说,进行的是深层次阅读感悟;第四层次,师生置身文本之中,以声传情,诵读文本,进行的是立体化阅读感悟。

二、感悟文本――个性化阅读的基础。

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抓住主要内容,理清条理后,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文中人物的个性特点:诸葛亮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周瑜心胸狭窄、忌妒心强,鲁肃忠厚老实,曹操生性多疑。由于学生已经和文本作了充分的对话,在交流时,有的就提出:“鲁肃并不忠厚,也不老实。因为他不但对自己的顶头上司周瑜撒谎,不把诸葛亮借船的事说出来,而且明明知道周瑜在设计陷害诸葛亮,却没有将实情告诉诸葛亮。这算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吗?要不是诸葛亮神机妙算,那么历史可能就要改了!”学生如果没有对文本的充分感悟,怎能提出这么一个有理有据的独特看法呢?

三、凸现创造――个性化阅读的目标。

第5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计划 教学素养 阅读模式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整体语文素养培养的必要环节。合理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可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增强教学的有效性,还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发挥素质教育的优势,体现人文教学的理念。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下,阅读教学也从原先的主要地位提升到整体语文教学的重要地位上来。因此不断创新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一、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首先从制订教学计划入手。教学计划主要强调的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整体安排,结合教学实施的具体内容,根据本班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程度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因素,制订适合于本班教学的整体规划。对于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学计划应做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双层锻炼,掌握“过程、方法”的应用。从教学目标来讲,应以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辅以阅读方法的灵活运用;从教学内容来讲,教师要适当选取适合学生能力的教学篇章,尽量满足体裁多样化、内容丰富化、情感深刻化和人物深刻化的要求,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到社会的人情冷暖、自然的风光秀丽、祖国的大好河山、人世间的世事沧桑,建立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教学方法来说,阅读本身作为一项枯燥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欲望,发掘学生的阅读潜力。教学过程的实施需要轻松、愉快的环境氛围,激烈、兴奋的讨论气氛,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以及科学有效的总结交流。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自身教学素养和知识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更可以促进学生自学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发挥素质教育的优势。因此,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要不断加强语文知识的学习与提升,广泛阅读各类书籍,提高专业素养,增强语文专业的知识功底,强化字词、语法、逻辑、修辞、语音等基础知识的巩固,锻炼处理教材内容的能力,增强教学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同时,教师要转变教学思路,视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时刻发挥学生的主体,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质疑课本知识,表达自己的见解。例如:在《说勤奋》一课中,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字词、句子,分析课文中的内容及作者创作的中心思想,等等。而新型的阅读教学方法为:在课前教师抛砖引玉,提出:“什么是勤奋?”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并针对课文内容制作出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当一节课的小老师,带领其他同学进行学习。教师在学生讲授课程的同时要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在所有学生授课完毕后,让他们进行评价和点评,选出“自己喜欢的小老师和最佳授课内容”,并围绕“什么是勤奋”开展讨论,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感受作者的创作思路,体会阅读意境,达到读者与作者的共鸣,并产生有价值的真知灼见。

三、设计妙趣横生的阅读模式

从教育心理学分析,阅读本身是一项主动完成的过程,强调读者通过书面材料或文本材料从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作为一种主动性较强的行为过程。教师既要抓住阅读本身的内容性,又要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小学生正处于生性活泼、易动不易静、思维敏捷、有很多奇思妙想的阶段。教师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将原本“静的阅读”转换为“动的阅读”,提高阅读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例如:在讲授阅读时,教师要结合文章的内容,适当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于诗歌体裁方面的阅读,教师要安排学生大声朗诵和吟诵,在声音中融入情感,在情感中体会真谛;对于故事性较强的篇章,教师尽量让学生采取表演、话剧、舞台剧、分角色朗诵等形式,将故事中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形象表现出来,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个个成为小演员、小艺术家;针对描写自然美景的记叙文或散文,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在大自然中感受文章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情,领悟其中的情感。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文章中的自然美景与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美景之间的差距,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意见,形成笔下的文章。由阅读转化为写作,深化对阅读的进一步认识,增强对阅读内容本身的理解性和领悟力。

四、结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是一项长期探索的课题,每位教育工作者的方法和见解都有所不同,但教学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完成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探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关键不在于教学方法本身,而在于对学生这个主要群体的关注和了解。只有充分关心和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将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目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陈怀平.浅谈小学生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7).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实验教材阅读教学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用教材教”已是教师的共识。但是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使用教材,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课文,围绕教学目标,分解阅读任务,引领他们有层次地阅读。

一、把握教材特点,激发阅读兴趣

低年级阅读教学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而文字符号本身较为抽象,它不像图画、实物可以直接引起视觉。这就给六、七岁的蒙童的学习带来一些困难,因此,培养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至关重要。

实验教材所选的课文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富有现代气息。体裁多样,有儿歌、故事、童话、韵文等,很有情趣,深受学生喜爱。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和教师自身的感染力,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喜欢读书,主动读书,把读书视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要做到这点,首先要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读书氛围,这样可以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也可以打消缺乏自信的学生怕读错的顾虑,消除他们紧张的情绪,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乐于读,放胆读,由“老师要我读什么”转变为“我想要读什么”;其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的热情。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主体,对于直观事物感兴趣,他们喜欢各种各样的(如画一画、跳一跳、唱一唱、表演等)活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文体裁的多样性设计一些游戏活动,把画、唱、演、说等活动形式引进课堂,使学生体验阅读教学的乐趣。教学《雪孩子》时,可以在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连环图画,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学《四季》一课时,可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季节,也可设计让学生边表演边背诵课文内容。这样既使学生了解了四季的特点,对课文内容理解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教学《小松鼠找花生》和《自己去吧》时,为了让文中表达的意境再现出来,使学生在语言上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可设计课本剧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把自己对文中人物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更为深刻地领会文章的内容,也能充分感受到阅读教学的乐趣。教学《小熊住山洞》一课时,可让学生将课文以歌的形式唱起来,跳起来。学生通过画、说、演、唱、跳等各种活动全方位地动起来,寓教学于快乐之中,促进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形成自主的阅读意识。

二、初读整体感知,扫除文字障碍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没有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认为课文内容直白,学生还没有熟悉课文内容,就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领悟课文了。实际上刚入学的儿童是以口头表达为主,进入书面阅读以后,才由具体直观的现实世界逐步向抽象的文字符号世界过渡。因此,在阅读教学的初始阶段,必须强化学生对文字符号的认读,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整体感知。在初读感知环节,扫除文字障碍,让学生认真读读全篇课文,把文章读通,读连贯,从而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获得初步的感受。

人教版实验教材课后练习第一题的设计就是“朗读课文”(也有背诵课文)。这就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努力把课文读得正确、连贯并读出感情,使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有声的言语信息。这既是多种感官加工、处理、感受书面语言信息的过程,同时也规范了书面语言,在不知不觉中同化书面语,提高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言水平的过程。

三、落实精读环节,注重培养语感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新时代新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迫切需要迎来一场新的教学改革以满足学生、社会进步的需要。随着我国近几年来新课改的稳步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时代教育的焦点和核心,传统教育的固有弊端被打破,响应新课改的时代号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逐步走向自由化、开放化和活跃化。由于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对改革观念贯彻得不够透彻,导致教师和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花了大力气却收效甚微,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教师没有把握好新课改阅读教学的实质所导致的。

一、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以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为基础的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核心,从上世纪末到今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结果,有许多专家和一线教学教师也发表了众多与之有关的教学论文,对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般运用原则、内涵、标准、内容、评价等都进行了研究探讨,在吸收众多研究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研究分析体系。但是随着实际情况的不断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其有效性的分析往往脱离实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研究现状不尽如人意。

笔者认为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和教学目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是前提条件;(2)构建内容充实,知识架构合理的语文阅读教学体系是关键;(3)在课堂教学中要狠抓落实课堂训练是必要的检验手段;(4)教师的综合素质如何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产生根本性影响。对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意义

1.有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价值、意义

语文在我国是一门关乎学生心灵精神的学科,其有丰富的内涵和文化底蕴,其文化精神活跃,给学生的世界观和精神世界的健康成长成才意义十分深远。

2.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是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改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能力,丰富精神内涵的积淀,形成良好的国文功底,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对文学作品有初步的鉴赏能力,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发展个性,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为了提高其效用,应新课改的要求。

3.推动新课改的深化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在为学生减负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丰富人生趣味。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可以响应新课改的要求的同时,助推新课改在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中不断深化。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是否高效最终要取决于是否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没有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就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难有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对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表现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是符合新课标改革的要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体系,让学生充分吸收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知识,拥有基本的语文阅读技巧,能够熟练的掌握阅读方法。

其次,是满足语文的内在要求,语文阅读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如何通过他人的语言表述和感情流露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提升思想觉悟,为生活得更好提供更多更丰富的指导。

四、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1.以学生兴趣为引导,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所带来的快乐

兴趣是做好的导师,也是学生最直接的动力来源,兴趣可以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无限潜能。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激发个人兴趣,引导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兴趣,有意愿、有兴趣将语文阅读教学的知识吸收得更好。因为学生认知局限,缺乏阅读经验,因而教师要扮演好领路人的角色,结合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等,为学生制定更加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方案。

2.教师要尤其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教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应该成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之匙,让学生能够面对不同作者、不同语感、不同情境的文学作品。教授可以通过对具体阅读方法的讲授,加深学生对阅读方法的认识,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阅读方法,不至于走弯路、走冤枉路,提升学生阅读的效率。

3.开发学生智力,导之以情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思考 方法措施

随着教学大纲的改革,随之带来的影响是我国的小学课堂上的语文教学思想的解放。近些年来,一些语文教师大胆尝试,勇于尝试,变革陈旧教学方法,这些极大促进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在积极作用的推动下,语文教学取得了一些喜人成果,但是还有一些问题依然存在。由于这些问题的长期没有解决,严重影响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和深层次发展。所以,我们应该积极探寻这些问题原因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从而为学生提高自身的语文阅读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在我国的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那些一直存在的、长期制约小学生语文阅读水平提高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语文教学教师的语文阅读教学能力限制,比如理论教学基础知识掌握不足或者不牢固,导致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出现盲目性。在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一直忽视阅读教学,不怎么重视这个项目,近些年,随着教学的改革虽然把阅读教学提高到重视程度,但是实际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只是单纯的为了实验改革教学方法,导致语文阅读教学理论基础的长期缺乏,没有形成一套可行的语文教学理论体系,才会出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盲目性。因此,长期依赖教师的教学权威,学生逐渐对语文阅读学习没有了兴趣,也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2.语文教学教师在制定语文教学计划中对阅读教学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也就没有按目标制定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是教学的过程的首要任务,是整个教学的核心部分。如果一个教学过程,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那么它的教学任务根本不可能顺利完成。然而,在我国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没有明确的教学计划和目标,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大都是根据教学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发挥,随想随讲,随意性很强。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来说非常被动,因为在没有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最终会致使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水平低下。

3.传统的阅读教学都是教师是主体,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主动参与很少,因而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历来都是教师的主体性发挥作用,而学生的主体性常被忽视,即便是在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也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大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就不让广大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学习兴趣,最后又导致整个教学效果不理想。

4.科学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评价标准体系的缺失,导致不能对现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效果进行有效评估。一直以来,我国还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地评价语文阅读教学评价体系,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教学教师就是在这种教学环境下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难免会导致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想到哪里就讲哪里的随意教学。这种教学始终是教师本位,学生依然是很被动,而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始终都不理想。

二、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有效措施

1.一定要明白确定阅读教学的实效性,重点抓在阅读教学中的实际效果。我们之所以重视阅读教学,就是引文它能够大大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的阅读能力和运用所学文字知识的能力,能够达到教学计划里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实际效果。所以,在以后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一定要把阅读的实际效果当做首要任务,围绕教学的实际效果这个目标,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真正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不能以阅读是否通畅和速度是否快速为评价标准,我们应该关注学生是否通过阅读掌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否能够通过阅读得来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样语文阅读教学才可能真正收到实际效果。

2.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学生要做好预习工作,双管齐下,两手都要抓。我们都知道,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的实际效果,一方面依赖于老师的备课,这是关键的步骤,老师在课前应当做好相关工作,明确教学目标,制定详细地教学计划,做到有备无患;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进行自主思维的预先理解和学习,为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可是现阶段,一些语文备课工作流于形式,备课没有实效性,所以课堂教学就不能顺利完成,也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定要重视备课和预习工作,同时明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合理把控教学内容、得当分配课时。这就要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提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情况做好备课和布置预习工作,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进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3.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课堂实际对阅读教学进行综合把握。第一,依托课本,认真学习讲授,挖掘课本里知识魅力,让学生充分吸收这“养分”并转化成自己的知识,以提高自身的语文知识素养和水平,为后面的深层次阅读教学打下奠定基础。第二,结合学生和课堂的实际,改变一成不变的单一授课模式,开展多种多样的阅读教学。在课堂中,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学习并掌握课文的字、词、句里的知识,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对文句的阅读、感知和理解能力。进而提高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4.为了保障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提高和教学方式进步,一定要建立相关的评价机制。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建立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考机制,通过该考评的标准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估,找出成功和不足,对于不足之处就要积极思考,做出转变教学思路,调整或改变教学方式,来促进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进步,提升小学生语文知识阅读和运用能力。

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现状;对策

小学语文通常情况下都被当作最基本的课程来进行教育和学习,在教师及学生的教学生涯及学习生涯中的地位非常高,甚至成为必须取得好成绩的学科,可想而知小学语文对教师及学生的重要性。小学语文阅读尤其是群文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已经引来小学语文教师们的重视,都纷纷探索提高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质量及效率的方法,这些方法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促进了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快速发展。但就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发展现状来看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笔者深入分析了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希望能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一)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影响深远

虽然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得到了有效改革,也取得了不错的改革效果,完善和创新了一系列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质量及效率。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因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很多群阅读教学观念难以改变,多数教师都认为群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小学语文考试卷面成绩,导致群文阅读教学中过多偏向于理论知识教学,而对于应用能力、思维能力及综合能力方面的培养较少,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及应用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学生语文整体成绩的提高及米来语文学习成长。

(二)群文阅读课堂教学效果还有待提高

1小学语文群文阅读实质上就是利用有限的时间对多个相关性比较强的文章进行一条线阅读的过程,对于教师只讲解典型文章中的重难点知识,而剩下的相关性文章则由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学习里面的有用知识,这虽然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对于学习的具体知识应用能力培养并没有太多的帮助,而且部分教师在进行多个关联文本串联时出现胡乱组合的现象,导致群文阅读组合达不到群文阅读教学要求,徒增学生负担,影响群文阅读课堂教学效果。2进行群文阅读课堂教学时,教师并没有提前对学生的语文阅读认知能力、阅读能力及应用能力等进行了解,导致所选的群文阅读主题与学生实际相背离,不但提不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还限制了学生的语文阅读思维,使群文阅读课堂教学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另外教师不根据学生阅读能力水平进行群文阅读文本组合,使学生因阅读能力和水平达不到要求导致难以阅读和理解多篇文章,打击了学生的群文阅读信心,进而给群文阅读带来了不利影响。3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还要注意时间的合理性安排,因为群文阅读不同于一般的单篇阅读,这个更需要阅读上的环环相扣,以保证阅读的严谨性,但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在短时内完成更多的群文阅读教学仟务而缩短了部分文章的阅读时间,导致学生对群文阅读中的知识认识不足、相互之间的学习讨论时间不足,最终影响整个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效果。

二、强化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积极转变传统的阅读模式

第一,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及语文成绩,而不是简单理论知识水平提高;第二,教师要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师主体地位及成绩最优”教学观念,因为课堂中如果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则会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严重打击学生的群文阅读学习兴趣及自觉性,成绩优化的鸡血理念也会导致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不良现象,不利于学生米来的语文学习及语文综合能力提高;第三,教师要提高对学阅读兴趣的重视,并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重要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群文阅读兴趣及积极主动性。

(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众所周知,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已经逐渐得到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积极J吐及主动性,而学生主体地位则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下得以实现的。故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实现学生主体地位,提高群文阅读教学效果就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原则,具体措施如下:第一,教师要基于学生的角度,进行群文阅读主题的确定,并根据学生实际阅读能力及水平,确定群文阅读文章数量及难度;第二,要将先进的教学方法及模式应用群文阅读课堂教学中,以增加群文阅读教学的趣味性,进而激发学生的群文阅读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如引进游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使群文阅读中遇到的重难点知识及问题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加深学生对阅读中重难点知识的记忆,进而提高群文阅读教学效果。

(三)注重课后的反思

第一,教师进行课后反思时要多和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并听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如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弥补这些不足,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提高群文阅读课堂教学效率;第二,教师要积极邀请其他语文教师到课堂上听课,并在课后吸取其他教师提出的意见;第三,教师在课后要积极地进行自我评价,以及时发现不足并改进。

三、结语

第10篇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但是目前农村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普遍采用单一的讲说式的教学模式,阅读教学效率普遍较低,而且提高难度相对较大,作为农村语文教师要明确这一问题的严重性,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的完善。

一、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相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讲,农村地区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基础较差。一方面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对教师阅读教学的认识不到位,虽然也有足够的重视,但是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却变成了简单的阅读、朗读课程,没有重视到阅读教学的真正作用。其次,农村语文教学教学观念比较落后,教学方式也比较单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坚持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单一的教学方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气氛比较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低。第三,由于农村地区资源有限,小学生能够接触的语文阅读知识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的提升比较困难。由此可见,进行科学合理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提升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1)更新教学观念,注重阅读教学

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以及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使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受到很大的冲击,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下,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型的教学需求。因此作为农村教师要认真分析目前的阅读教学现状,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改变目前阅读教学现状。

提升对阅读教学的重视程度,是进行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步骤之一。作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要以身作则,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要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如平时多读一些名家名篇等,这样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有话可说,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其次,由于生活水平和生活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生语文接触一些教材以外的文字知识的机会较少,再加上本身的阅读意识薄弱,因此教师要给学生们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学生们逐渐的喜欢上阅读,并在这一过程中掌握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为之后的语文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2)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方式,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是提升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步骤。小学语文内容越来越丰富,作为语文教师,要针对农村学生学习现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阅读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

针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先学后教”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也可以针对性的采取“以问导学”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方式,促进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以湘教版小学语文《三借芭蕉扇》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采用合理的教学情境创设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

教师:同学们,我们都看过《西游记》吗?你们最喜欢哪个角色呢?

学生:看过啊,最喜欢……

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由于《西游记》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的,又深受同学们的喜爱,以此引起共鸣,使学生们快速的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三借芭蕉扇》的故事,看书本上的内容与电视剧中的故事情节有那些不同呢。

教师将学生们分成不同的小组,各自进行《三借芭蕉扇》课文的初步品读,分析课本中如何通过动作、语言、神态进行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同时还要总结出几个主要人物形象的不同性格特征。初步品读之后,教师可以再进一步的给学生们制定深入阅读的人物,如针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引导学生们学会教材课文中的表达手法,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

通过这样简单的小组合作情境的创设,教师将传统的讲说课堂变为了学生的讨论课堂。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升了农村小学生的交流合作经验,增加了?W生的阅读兴趣,为农村小学生之后的语文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课内外阅读教学的有效融合

农村小学生本身的课外阅读机会有限,因此教师在进行教材资源的讲解时,要注重教材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以教材资源为基础进行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整合,如《三借芭蕉扇》一文,其出自《西游记》,教师可以以此为机会,引导学生们进行名著的阅读,让学生们通过名著阅读,体会作者写作的真正涵义,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还能够进一步的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知识的积累量,不仅有利于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第11篇

关键词:阅读;小学语文;教学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阅读时间太少。小学语文课时是有限的,每节课也就40分钟,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主要根据课本和教学大纲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学生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阅读,他们所做的只是蜻蜓点水般粗略地浏览文本,无法达到阅读的目的。因此,教师应丢弃课堂主宰的地位,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坚持生本理念,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开展教学,扮演一位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即可。因为传统教学模式中一节课的时间几乎都是在教师对文本的解析和课堂提问中度过的,学生阅读时间过少,训练强度不足,也正因如此,学生没有太多的素材积累,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比较薄弱。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认清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并通过合理的课堂阅读教学安排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2.学生所见阅读素材严重不足。小学生的阅读材料主要来源为教材,但教材中的内容大都有着目的性,素材有限而且内容比较枯燥,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甚至可能使学生觉得阅读无聊、浪费时间,从而产生厌学心理。现今阅读教学的模式主要是由教师确定阅读内容,接着学生开始阅读,阅读完后做阅读理解题,这其实已经发展为一种畸形状态,阅读有了特定程序,学生处于被动阅读的状态,学习积极性也随之降低了。另外,因为阅读材料大都是由教师筛选并确定下来的,很可能不符合学生的兴趣,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阅读感知不足。应试心理在许多师生心中根深蒂固,阅读教学的目的也自然是只为答题,这种心态的存在只会阻碍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降低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让学生理解到阅读不单是简单地看看文字,做做题,而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打开思维,感悟并体会文章意境,收获阅读体验。教师不应该继续关注阅读对考试的影响如何重要,而应该注重学生可以从阅读中获取到什么,只有当学生的思维与文章内涵产生交集的时候,他们才能真正学会阅读,读懂文章,达到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途径

1.扩充阅读内容。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学到那么多的知识,而是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拓展思维空间,从阅读中感受到快乐,激发阅读兴趣。虽然语文教材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它很符合学生年龄、性格和阅读水平等多方面特征。阅读板块内容丰富了许多,更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但仅仅依靠教材开展阅读教学仍然是不够的,教师还应在现有阅读材料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课外知识,阅读文学作品、多读语文杂志报纸、品读经典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比如,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小学一年级可以鼓励学生阅读《格林童话》;小学二年级可以读《伊索寓言》;小学三年级读《西游记》;小学四年级读《鲁滨逊漂流记》;小学五年级读《昆虫记》;小学六年级读《海底两万里》……正确引导学生,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文学作品,这样更有助于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提高。

2.多开辟阅读时间。小学语文教学任务十分繁重,但课时却很有限,教师唯有从阅读中抽出许多时间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可是这样一来,就大大减少了学生阅读能力训练的时间。所以,从语文课堂中多开辟出一些阅读时间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需要。多一分阅读时间,也就等于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多开辟出了一点空间。另外,教师还可以创新阅读教学模式,比如,将学生带出教室,安排一些课外的阅读训练、朗诵比赛、带他们参观一些大型图书馆等。

3.适当的情景教学。环境会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阅读当中,深入体会阅读的乐趣。情景的创设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密密麻麻的文章用生动形象的视频、图画演绎出来,让学生更直接、更深刻地感知和体会文章内容。至于一些与生活联系密切的阅读材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点滴,比如,“可爱的小鸟”“蓝天与白云”“随风起舞的雪花”等,因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距离透彻理解文章的最近位置。比如,在讲《草原的早晨》第三自然段时,伴着视频我开始朗读课文,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羊群,听到了牧羊人美妙的歌声)当我读到“那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时设置问题:哪里像?为什么像?像这样,在课文的解读中穿插适当的视频和疑问,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就必须认识到阅读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对于教师教学效率的提升是多么的重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注重观察探索,从增加学生阅读时间、丰富阅读内容,通过情境创设等方法促进阅读教学发展的进程出发,不断发现教学中的不足,积极创新,实现高质高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吴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预设目标的构建研究[D].宁波大学,2011.

[2]陈赛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 拓展阅读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76-02

新课标要求学生增加阅读量,将课内外阅读有机的结合起来,更好的实现学生的知识系统形成。这就要求学生把生活与阅读紧密地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拓展阅读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对于阅读理解以及教材的学习有很好的帮助。

1.小学高年级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问题分析

1.1拓展阅读教学的认识不明确

对于拓展阅读的教学,许多教师还没有明确的认识,包括大部分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也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应该拓展阅读量这个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明确拓展阅读的目的以及相对应的目标,从而才能在教学当中有效的帮助学生实现拓展阅读。有的教师把拓展阅读教学等同于课外阅读教学,就是只简单的要求学生在课后自己找时间阅读课外书籍进行拓展训练,只要不以教材为中心就可以。这样的拓展阅读对于小学生而言实质上起不到太大的作用,毕竟小学生的自制能力相对较差,即便是高年级的学生也是如此,对于阅读的意识较为浅薄。许多教师只是布置任务,缺乏课堂上的阅读指导和反馈,使得学生的阅读水平得不到显著提高。

1.2拓展阅读教学的开展形式化

教师的教育理念决定了教育方式,学生的成绩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教育方式的影响,照样,拓展阅读的开展也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很多教师因为一心只想要抓学生的成绩,以致于没有空余时间来进行拓展阅读教学,基本也都只是流于表面形式,缺乏实质的内容意义。这就使得拓展阅读教学无法有效地开展,学生的视野也只是仅仅停留在现有的教材和习题上,无法在高年级的时候得到相应的课外学习,也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思维。

1.3拓展阅读教学的开展随意化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各种各样的拓展阅读教学,将教材与生活结合起来,也可以将教材文本与拓展阅读的材料联系起来,相得益彰。但有些教师在开展拓展阅读教学的时候就比较随意,对材料文本的讲授轻描淡写,没有讲解到位,没有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讲授,这就使得拓展阅读的教学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甚至还有的教师抛开了文本和教学目的,在课堂上任由学生活动,使得课堂秩序散乱,这样更让学生缺乏对拓展阅读的正确认识,学不到真正有用的东西。

1.4拓展阅读教学的过度

每件事情都有一个度,过了这个度往往会适得其反,所以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则进行。拓展阅读也是一个不能过度的事情,必须遵循它的原则,这样才能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达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然而有的教师却走了较为极端的教学方式,可能会把两节课的教学量放在一节课来讲,这样的教学量对于小学生来讲是承受不了的,即便是高年级的学生,也不会得到很好的学习,吸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过量的阅读材料也会使得学生措手不及,得不到有效的锻炼,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学习。

1.5拓展阅读教学的交流不够

在拓展阅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通常都很少,使得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会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互动学习是学生与教师之间较为欠缺的。同样的,教师之间进行这种教学经验交流的机会也很少,使得许多教师的教学方式一直以来缺乏创新,得不到一定程度上的提升。

2.小学高年级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策略

2.1明确拓展阅读教学的认识,有目的性的开展

在拓展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性的进行教学,不仅自己要对拓展阅读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对于拓展阅读树立起一个正确的观念。不但如此,明确目的之后帮助学生增强体验促进感悟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使学生在教学当中体悟到拓展阅读的乐趣,也让他们从中感受到拓展阅读的实用性,进而为更加长远的目标做准备,真正的指导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为学生的将来也做好铺垫。

2.2开展适度、适量的拓展阅读教学

为保证拓展阅读教学切实可行,教师应该遵从适度、适量的原则。在学生被动接受的情况下,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的具体情况,适度的安排教学内容,做好合理的规划,阅读是一个讲究质量而非数量的课程,所以不能太心急,不能五度拓展。教师在选择素材的时候,要选择适合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样才能真正的帮助到他们的学习。适量的阅读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但是过量的有可能会造成学生重大的心理负担,所以,拓展阅读也要适量、适度,不能一味的追求阅读数量。

2.3促进拓展阅读教学的交流

交流在拓展阅读教学中是最基本的要素,不仅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教师之间也需要交流。第一,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能够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积极的心态;第二,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在教学的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也是教学方式不断创新的主要动力之一,年轻的教师应该多向年长的教师请教经验和知识,多探讨教学方面的问题,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3.总结

教师应该对拓展阅读的教学重视起来,把拓展阅读和课本教材有机的结合起来,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在拓展阅读上有一个新的、准确的认识。拓展阅读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模式,并且使学生在知识层面上有更多的积累,也能扩宽视野,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凤玲.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J].读写算(教研版),2014,(4):254-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