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6 01:53: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素养提升体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意义
无论是现代诗歌还是古代诗歌,其最大的魅力在于汉语语言中呈现的语言美、意境美、图画美,这些美是诗人复杂情感的传递。学生通过诗歌鉴赏教学,品味诗歌的意境,以自身情感与诗人情感相融合,能形成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然而,由于传统教育理念注重灌输式和一言堂教学模式,不注重引领学生品味诗歌内涵,导致学生审美能力不高,只能理解诗歌表意,不能体会其意境美。核心素养的提出为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带来新的培养方向,是传统教育的一种补充,对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素养、思维、品质具有促进意义。
二、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策略
1.注重引导学生诵读。诗歌鉴赏教学应该注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言语,领悟诗歌中要传递的思想情感,增强学生语感,进而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应该教授诵读诗歌的基本方法,之后为学生示范诵读,最后引领学生自读,让学生细细品味诗歌。例如,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教授学生诗歌押韵、节奏、音调、叠字等基本知识,提升学生的自读能力。在学生自读环节中,教师可以采取全班一起读、小组竞赛读的形式,并且对学生自主诵读提出一定的要求。例如,让学生阅读四遍诗歌,第一遍对诗歌初步了解,感受诗歌语言美;第二遍理解诗歌情感,以自身情感为导向,与作者情感形成共鸣;第三遍激发学生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美;第四遍,熟读成诵。2.指导学生品鉴诗歌意境。意境是指诗人对客观景象与环境的描述,蕴含着诗人要传递的情感,是诗人主观之意与客观之境的完美融合,也是诗人未言之意的体会,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去品读诗歌意境,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结合自身感悟、诗歌言语、想象能力,在脑海中还原诗歌景象,同时借助诗歌创作背景,更好地体会诗歌要传递的情感,进而品鉴诗歌意境。学生品味诗歌意境,是对自身精神的一种升华,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例如,在学习诗歌《短歌行》时,教师先让学生课前自读课文,掌握诗歌大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引领学生直观地开展诗歌鉴赏活动,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合作模式,让学生以白话形式描绘《短歌行》画面,在思考、探究中对知识有所感悟,并且将自身对诗歌的见解向小组成员阐述,拓展小组成员认知面,使小组成员在思维的碰撞下,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进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3.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应该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注重情感教学,带领学生一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要想学习好诗歌,需要体会诗歌中的意境美与形象美,但诗歌较为抽象,部分学生很难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涵。因此,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将诗歌与信息技术相融合,以图片、视频、音频的方式为学生展示诗歌内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升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例如,在学习《咏怀古迹》一诗时,教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还原诗歌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教学氛围,之后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品味、思考、想象诗歌中的意境,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为学生开展诗歌鉴赏教学,有助于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综合素养的提升,进而促使学生学好高中语文课程。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诗歌鉴赏教学的开展,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主体性,进而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2019.14
【关键词】语文;文本内容;形式
文学作品所展示的画面,几乎遍及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它的内容无不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文学对人性的塑造和对社会风气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文学的教化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达到的,它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对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提高,对塑造健康的人格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文本作为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的载体,它蕴含着十分丰富的而又精彩的内容。在当前新的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学不仅要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更应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设计中,注重加强学生对文本的品味和感悟,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就以实践为例,浅谈一点课堂教学中对文本的品味和感悟,和同志们共勉!
一、品味文本。文本的品味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的环节,是理解文章的重要的抓手,对于低年级学生或阅历较浅者而言,是非常不易的事,这要求为师者必须要下一番功夫不可。下面我们引入这样的一个实例来分析。有位教师在教学小学语文《鸟的天堂》这一课时,把课文中含义深刻、较难理解的一段话出示在黑板上:“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祖国河山、对大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他展开了如下的教学活动:
1.学生自读这段文字,思考: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自读)
2.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依据上述问题倾向,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3.指定几名学生说一说作者通过这段话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纷纷举手抢答,教师概况)
4.你能不能根据刚才这一情感来试读以下这段话?(学生朗读)你读的不错!哪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学生又有多名举手朗读)
教师:最后,我们全班来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好吗?(全班朗读)
显而易见,这位老师围绕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来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朗读进行体会,以突显教学的重点,但是有个关键的问题是游离了文本的重点词句,隔离了思想内容和语音形式的相互依托、互为表里,把思想内容放在语音文字的表层面上来教学,忽略了语言形式是思想内容的载体这一主旨,课文所蕴含的人文内涵也就在这样的教学中变得浅薄或是失落了。教师应在备课时,充分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人文内涵,着力于语言文字的训练,通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感悟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确定重点字、词、句在剖析与理解课文的重要性,使文本更有效地为体会情感服务,更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深度构建与生成,更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的素养。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言的使用能力。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语言文字的品味放到文本背景中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课文是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统一体,两者是矛盾统一体,分别不开的。我们不可摒弃语言文字来体会思想内容,或隔开思想内容来感悟语言文字,二者四有机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只有教师与文本的“零距离”接触,事先在备课中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感受文本中语言所流淌的情感,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体会和品味,才能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思想内容的感情有机结合起来。
二、感悟文本。中国文学的魅力在于那些呼之而来的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形象地把握和理解又依赖于过硬的语言文字的功夫。不同的人物的说话是不一样的,同一人物在不同的环境中的说话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说理解文本最主要的要有过硬的语言文字的功夫,在语文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应该放在首先的地位。还是通过教学实践的实例来分析之。有位教师在教初中语文《将相和》一文,其中有个环节是“负荆请罪”的活动表演。他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充分发挥想象力,然后上台表演。有一组学生这样表演:
学生甲(廉颇):(面带忧愁,踱着方步,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使力扣响大门,大声喊道)蔺相如在不在?(学生们大笑)
学生乙(蔺相如):(开门,疑惑转微笑)啊!是将军,幸会、幸会……
学生甲:(双手抱拳,呈半跪姿势,且低头含笑)我廉某攻无不,战无不胜,深知我不顾国家安危,而斤斤计较的做法的悔恨,特来上门请罪。假如大人不肯领情,我们就到赵王那里说去吧。(学生们大笑)
学生乙:(双手做搀扶姿势)我蔺某怎能不领情呢,将军快快请起,到屋里说话吧。(两人一起进“屋”)……
这一表扬看似生动、形象,且课堂气氛活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性,但严重地脱离了人物的思想品质,损坏了人物的形象,把原本廉颇那勇敢于认错、知错能改的品质给扭曲了。语文美与情感的科目,在语文的教育教学中,适当安排一些表演活动,固然能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这表演的活动,应在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与人物品质的基础上进行,要突显人物的内在美,而不能盲目地追求浮华的活动表现,弱化了文本,使文本之美与人物之精神荡然无存,没有了教育教学的作用。
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通过科学实验不仅可以加强理论知识的实践,同时也能够从中形成学生科学素养。但是如何通过科学实验培养科学素养,依然是当前阶段教师需要研究的关键问题。通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既可以提升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积极参与到科学实验当中,也可以培养其观察、分析的能力。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实验十分必要。
一、科学素养培养现状
1.缺乏实践意识
当前阶段,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面对科学实验这种需要主动实践意识的学习环节,实践意识不足,这样一来便会到导致学生无法提起学习、实践积极性。学生实践意识的缺乏,会导致无法体会到科学学科中的乐趣,长此以往便会为培养科学素养形成一定的限制。
2.科学实践缺乏全面性
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加之科学教学本身也是一门普遍性的学科,因而必须要将全体学生作为教学的对象,进行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但是现阶段个别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开展教学实践时只是简单针对某一小部分同学进行指导,而一些本身兴趣不高的学生接收到的教学指导相对较少,进而形成科学教学素养过于局限的现象。
3.学生科学经验不足
出于学生积极性的原因,学生在接受科学知识教育时并没有投入过多的精力,导致自身所积累的经验不足,进而无法开展科学实验,也为培养科学素养带来限制。
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几点措施
1.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由于学生在接受科学教育时,缺乏足够的主动性,面对科学实验一直依赖教师,导致自身缺乏一定的科学素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必须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实验当中来,从而提升实践意识。以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为例,教师在针对此课进行教学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激发对实践的积极性,提高其自主意识,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探究空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我们为什么离不开空气等。随后,教师准备透明塑料袋、吸管、玻璃杯等材料,教师先引导学生使用透明塑料袋将空气装起来,在空气鼓起来之后扎紧袋口,通过这样的实验让学生体会空气中的存在。除此之外,学生也可以使用吸管将塑料袋中的空气往水里面排,观察水中是否会冒出气泡,水中是否也会有空气的存在。由此可见,空气对于我们的意义。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其中所蕴含的原理,比较空气与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并使用科学术语进行解释,让学生课下进行自主实验,写一下自己的见解。这样一来,通过自主实验的形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在实际操作的同时,学生也提升了学习的自主性,从而促进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2.提升科学教学的全面性
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本身体现了一定的普遍性,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必须要具备全面性,也就是针对全体学生展开教育,不能只是小部分学生,这样是无法形成科学素养的。教师在开展科学教学时,需要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了解,结合不同的个性,鼓励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探究,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收获科学知识,提升科学实践能力。以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天气》这一单元为例,教师在进行此单元教学时,由于某些学生缺乏对科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上的表现并不积极,所以教师的教学就出现了局限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针对这一单元,教师可以提前两周让学生对每天的天气进行观察,并记录气温、天气情况,那么在教学《天气日历》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把记录的一周天气情况转换成所学的天气符号制成天气日历表、气温柱状图等,这时教师还可以为后面的课中怎样使用温度计和制作风向标等做好铺垫。为了避免教学的局限性,教师要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仪器操作的实验当中,积极鼓励学生,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突破教材的限制,学生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进行自主探究。这样一来,既能够让学生学习到更为广泛的科学知识,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有利于科学精神与素养的形成。
3.通过教学拓展积累科学经验
学习并非只是掌握基础知识即可,学生也要具备教材以外的常识,从生活、游戏中积累科学经验,并将其运用于科学实验当中,消除学生学习的距离感。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知识和我们的生活联系极为紧密,例如天气、植物、土壤、动物等,都是我们十分常见的内容。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要立足于学生的经验,潜移默化地渗透科学知识,使学生能够从科学中感受到生活,从而真正爱上科学。以教科版三年级《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课为例,植物是我们在生活中十分常见的,教师可以提前两周让学生对自己家中的植物进行观察,并记录观察笔记,比如小丽观察了绿萝这一植物,发现成熟的叶柄极为粗壮,叶鞘较长,叶片呈现翠绿色,不能放在温度低的环境下,且要保证土壤湿润。随后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再通过学生的观察引入新的教学知识,让学生了解植物栽种中所需要注意的要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生活中的科学知识,从而引发对科学现象的思考,比如为什么头发会产生静电,游泳池中的水为什么会将我们托起等,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都与科学有关。只有认真学习科学,才能真正理解为何会出现这些现象,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结束语
一、结合识字教学,了解汉字结构
书法教学和语文写字教学之间有着相互呼应、协调一致的关系,两者形成了互补之势,教师要利用识字教学,让学生了解汉字的结构,并思考针对特定结构的汉字要怎样书写才能体现出艺术美。这样就能让学生在积累文字学知识的基础上,全面提升书法创作能力,提升语言文字应用方面的核心素养。在学生学习汉字的时候,教师首先要给他们介绍一些文字学知识,让他们了解汉字的构造特点,然后结合自己的书法作品和名家的作品展开分析对比,看看是否有差距,然后思考该如何提升自己的书法能力。久而久之,学生不仅能掌握书法技巧,更能从中得到启发,提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二、讲述主题故事,引导勤学苦练
要练好书法,必须要有严肃的训练态度,但是书法训练较为枯燥乏味,很多学生缺乏勤学苦练的毅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利用学生对故事的浓厚兴趣,引导他们展开主题故事大会,搜索古代书法家的奇闻轶事,看看他们如何勤学苦练,成为一代名家。此后教师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思考,说说是否能得到启迪,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坚毅的决心,自主展开训练,端正训练态度。学习《咏雪》后,教师给学生介绍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古人不仅仅有‘咏雪’这样的机智,同时也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这就是古人严谨的治学态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搜索王羲之练习书法的故事,并展开了故事会,他们发现,王羲之为了练习写字,天天在水池中洗笔,最后竟然让水池的水变黑了。王羲之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带上笔墨纸砚,随时随地临摹历代的碑刻,在练字的时候,如痴如醉。教师还引导该故事,结合自我进行反思。“有人认为,一个人的能力高低,主要看天赋,天赋决定了人的‘上限’,但是也有人认为,勤奋更重要,有了勤奋,就能突破‘上限’,你是如何认为的呢?能否结合王羲之和其他书法家的事例展开辩论呢?”这促使学生在辩论中提升了思维能力,学生认识到天赋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勤学苦练,就会荒废了天赋,而且,勤能补拙。最后,教师让学生反思自我,看看自己有哪些不足之处,思考如何改善自己的练字态度。在展开故事讲述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大家围绕一些矛盾的观点展开辩论,在思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提升和发展,这样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让大家感受到古代书法家的人格魅力,并自主展开训练。
三、专项探究,汲取文化信息
古代书法作品中常常蕴藏着古人的精神气质,展现出了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文化精神,所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专题研究,尝试挖掘书法作品背后的历史故事,让他们尝试汲取文化信息,思考自己要如何继承并发展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促使他们提升文化传承和理解方面的核心素养。在《春望》中,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体会到了浓浓的爱国情怀,教师把握住这个机会,让学生尝试赏析古诗文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全面了解忠孝仁义等传统文化精神。此时教师适时将书法教学渗透进去,让学生赏析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并了解该作品背后的故事。学生发现,颜真卿和杜甫一样,也是唐朝人,在安史之乱期间,颜氏一族挺身而出,成就了“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的取义成仁之事,他们的行为充分体现了忠君爱国之心,而在颜真卿的书法作品中,能看到磅礴的气势,也体会到作者的哀痛之心,同时还能让人感受到颜真卿对国家的忠诚之心。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祭侄文稿》中,线条给人笔锋内含、力透纸外的感觉,你认为这种力量的源泉来自于什么呢?”学生有所感悟:“正是因为作者有着忠孝之心,所以才能在书写中展现果决,体现出视死如归的气势。”在专项学习中,学生探究了“书法和传统文化”,从书法作品中挖掘出了更多的文化信息。在结合历史故事展开书法文化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书法作品不仅仅只是艺术美的体现,同时也是作者情感的折射,从书法作品中能看到忠诚、仁义、孝顺等中华文化传统美德。学生要挖掘书法作品中的文化气息,并继承和发扬,让这些传统精神在现代社会继续发光发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四、鉴赏名作,深化审美意识
名家创作的书法作品常常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欣赏这些作品能让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得以提升。所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名作鉴赏的活动,可以从文字点画线条的配合,字和字之间的空间结构关系,文字中蕴藏的神采意味等角度入手展开审美赏析。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照自己的临摹作品展开评价,说说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在学习《咏雪》的时候,教师给学生介绍“王凝之”,让学生知道这是书圣王羲之的儿子,此后则引入了名作鉴赏主题,给大家推荐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书法作品,在层层深入的鉴赏中分析王羲之的创作手法,并提升自己的审美境界。教师首先让学生从整体入手,说说给人的感受是什么。学生认为笔画飘逸潇洒,犹如跳舞一般。此后教师让大家鉴赏点画线条的配合,如让大家分析其中出现了多少“之”字,每一个“之”的点画结构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体会作品的变化性。此后教师又让学生分析字和字的空间结构关系,学生发现每个字的大小并不相同,间隔也不一样,笔画多的字写得大一些,笔画少的字则小一些,整体给人十分和谐的感觉。再分析文字中的神采意味,学生发现作品呈现出潇洒飘逸的风采,让人仿佛看到了魏晋年间名士的风采。最后,学生再展开临摹,并对比自己的作品,看看有哪些需要提高的地方,这样,他们的审美赏析水平就一步步得到了提升和发展。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整体把握、局部分析这两方面入手,层层递进地展开审美赏析活动。这样学生能更好地和书法创作者形成共鸣,体会到他们对艺术美的独特见解,并提升自己的审美感悟能力。
五、开展竞赛活动,形成积极氛围
【关键词】高中生;信息素养;提升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学着重培养的是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与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每周的信息技术课是他们所期盼的,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在现有信息技术条件下,该如何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
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可以看出,课程的主体思想不像以往,是让学生学会某几个软件的用法,或某个系统的功能,而是让学生学会在现有的信息中获取新的信息并加工利用,学会获取信息的能力。所以,教师的信息素养是直接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获取新的知识、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思想、掌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采用适宜的教学模式,全方位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在新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才能完全体会信息技术课程的奥秘,感悟信息技术课程的精髓。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采用“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分层次分小组讨论,使学生掌握诸如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极大地加深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自己运用多媒体网络、利用各种媒体收集信息,从生疏到熟练,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达到最终解决问题。通过自己解决问题,可以深刻地理解课程中相应的知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小组协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高级思维能力,从而提升高中生的信息素养。
另外,学生上信息技术课,由于本身的操作水平不一样,有些学生感觉老师讲的已经会了,就自己操作电脑,不听老师讲解。所以教师要扮演好导演角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本节课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教师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设计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合理安排教学任务,让学生亲身经历处理信息、开展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和反思解决问题的各环节及效果,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例如,在教学“表格信息加工”的内容时,教学的重点是借助数据加工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挖掘出数据所蕴含的信息。因此教学的重点不应只放在EXECL软件的操作步骤和使用方法上。在实施教学时,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景,如在学生掌握了电子表格数据输入的基本方法后,可根据情况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素材,给学生提供没作统计的考试成绩表等。让学生学会运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方法,同时体会利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的优越性,引导学生通过尝试、比较、分析数据,发现、提炼出蕴含于数据中的信息,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会数据信息处理的过程和方法。
三、通过改变评价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国学经典教育已成为小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效果取决于教师的国学知识及人文素养水平。学生作为教师的后备力量,更要凭借国学经典学习培植人文素养。
一、现状分析
对学生调查国学教育发现的问题,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功利性影响。全球经济一体化,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意识形态逐步产生了功利性。面对社会的多样性,加重了学生的功利心理,在责任意识、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方面逐渐缺失。这样的功利心理会转化成学习的功利性,国学经典中的人文精神就难以被接受,人文素养提升受到阻碍。
2.实用性影响。在教学中,更多地注重知识的实用性。侧重字词句主题的讲解,专业技能的提高,轻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知识水平的高低不能够等同于人文素养的高低。学习国学经典不能是简单的知识学习,更多的是反复咀嚼,深刻体会精神内涵。
3.忽视自主性。学生在认知自己的知识、能力上有缺陷,难以根据学习能力、学习动机等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注重课上学习轻视课下学习,对国学经典里的人文精神不愿深入思考。
4.缺少实践性。学习国学经典必须有足够的积累,这是不容忽视的规律。有积累就必须会运用,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在实践中,重视知识转化成教学能力培养,忽视了人文精神培养。我们在强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的同时,也要在实践中将人文精神积淀内化,这是提升人文素养最佳路径。
二、提升策略
国学经典蕴含着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和文化资源。如果说掌握科学知识是立世之本,那么国学经典学习就是处世之根。如何认识国学经典的教育价值,采取何种策略是提升人文素养的关键所在。
1.继承优良、与时俱进。教学中加大对国学经典活态学习,吟诵是传统的诵读方式,是高效的学习方法。在文化传承中起到过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要给学生提供诵读的机会,把无声的文字转化成有声的语言,掌握吟诵的方法和技巧,在反复吟诵中发挥想象,唤醒内心情感,接受人文的熏陶,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当今学习的空间不再局限于课堂,学习的形式不再局限于上课,学习的途径不再局限于讲授,全方位立体式学习的时代已经到来。从最早运用于学习的录音机到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使学习不再是面对书本的文字,而是视觉听觉带来的丰富。网络更是以便捷、高效和灵活成为生活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2013年6月16日,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项目在沪启动。众多知名导演和演员利用电影艺术的高雅性和通俗性,将国学经典用艺术情感作直接的表达和诠释。国学经典学习不再苦涩难懂,毫无兴趣,这对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2.注重效率、强化自主。课堂教学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再加上自身学习存在惰性,自主学习的动力不足,国学经典发挥的效率较低。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教材因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倡导教师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并运用反思性教学,提升教学情境的适用性和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深入挖掘语言中的人文内涵,指导学生扩展学习空间。
关键词:语文教师 执教素养 专业学习 教育理论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c)-0112-01
一位优秀教师说过:我们很多教师是用昨天的知识,教育今天的学生,培养明天的人才。我对这句话反复思考,感触颇深。众所周知,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存在理论陈旧、观念落后的弊端,师范教育尤其能表现出严重的滞后性和缺乏操作性的特点。导致我们的教师队伍实用的教育理论缺乏,教师教育理念与教育现状相比相对滞后,严重制约教育现代化的推进。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对传统汉语产生的冲击前所未有,新的词汇、语言现象快速产生并蔓延,受到学生的欢迎和青睐。教师思想的守旧与学生思维的求新冲撞和矛盾。这一切问题的存在,都会成为制约现代教育发展的阻力。时代不会因为我们而改变,我们只能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时展和教育教学的需要,因此,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成为时代的需要。那么,作为承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播者的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呢?
1 加强专业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是教师从教的基础,其包括语言能力、知识积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等。教师要注重语言能力的训练和提高,除了能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外,还要注意与人沟通时要有亲和力,能引起听者的共鸣和参与欲望。具有较高的朗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素养。教师的朗读要做到语速适中、吐字清晰,停顿正确、适当,重音与文章表达一致,富有感染力,给听者一种美的享受。语文教师要养成及时积累基础知识的习惯。语文知识琐碎、繁杂,需要人们一点一滴去积累,即使教师本科甚至研究生毕业,在中学教学中仍然会时不时遇到“拦路虎”。尤其是多音字、一词多义等复杂的情况,很容易让教师犯一些不能忽视的小错误。因此,教师不能将“毕业”作为学习的结束,而是作为学习的新阶段。教师要养成在生活、娱乐、阅读过程中随时积累的习惯,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含义不明确的词语、自己不能理解的语句,随时进行查找或者记录,在最短时间内进行解决。比如,面对“觊觎”这个陌生的词语,不但要查读音,还要查词义,彻底解决;对于“空穴来风”这样古今词义正好相反的成语,更要不但知其然,而且其知其所以然,并搞清楚其意义的变迁。教师还要注重积累古今诗词,能够正确背诵、默写大量的诗词,并通过鉴赏诗歌,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思想,体会诗人丰富的生活感受,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或哲理。将这些积累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引用材料,丰富课堂教学语言,增加课堂的文学性与艺术性。教师还要博览群书,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名家散文以及当今各种文学期刊上富有时代和生活气息的散文、杂文。同时,教师还要关注网络上各种流行的作品,体会其写作风格、文学特点与传统文学的异同。丰富的阅读、丰厚的积累,对教师快速、正确解读课本文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语文教师要养成写“下水文”的习惯,即每次学生作文,教师要做一片同题目、同体裁的作文,以自己的写作感受、用时,来体会学生写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地疏导。教师还要具有文学创作的爱好,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生活感受、对当下社会问题的看法,作为自己写作的素材,丰富自己的写作,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 充实教育理论,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
大学阶段学习的教育理论,都是前人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教学实践总结的教育理论精华。然而,教育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不论这些理论在当时曾经起到过怎样的进步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学生的家庭、社会、生活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理念方法也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那些相对陈旧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未必还能适应师生的需要。因此,不断接受先进的教育理论,进行新的教学时间尝试,是每位教师不可缺少的学习内容。教师不但要学习名师、名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阅读他们的教育专著从中吸收思想精髓,还要接受近年来产生的尚未形成系统理论的教育思想,比如,威县人才学校的“快乐课堂模式”、“杜郎口的弘扬学生的主体意识”、“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等。这些教学理论虽然没有名家的系统、成型,但是更富有时代气息,更能体现新课程理念,也会更具实践性与操作性。学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每学期都会组织各种学习活动,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观摩名师课堂录像、各种教育讲座。教师切不可将其作为一种形式,抱着敷衍的态度去对待。要将作为一次接受新知识的契机,不断丰富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并将各位名师的课堂和讲座与自己 教学实践进行对照,寻找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制定出相应的完善计划和措施,让每次学习都成为提升自我的一次良机。
3 注重教学实践,提高自己的执教能力
教师的综合实力主要通过教学实践体现出来,教学实践是展现教师风采和魅力的主阵地。教师要注重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实现执教能力的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做好充分研读课本、研究学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践行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是地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实施目标和重难点突破。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是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保证之一。这就要求教师细致观察学生的学习反应、学习进度、目标达成、知识生成等各方面的表现,及时进行课堂调控,保证课堂学习活动的顺利和高效。课后,教师还要根据本课的学生、教师的表现、教学进程、重难点突破甚至教学目标的设置,进行深刻的反思,总结本课的“得”与“失”,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教学反思,从近期看可以避免课堂再犯类似的错误;从远期看,可以促进教师再次进行这个内容的教学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和完善。教师还要善于向周围的同人学习,主动听取各位同课教师的推门课,从中发现有点,并借为己用。还要积极参与学校和同年级组织的听评课活动,吸取别人优点和长处,弥补自己教学的不足,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当然,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和执教素养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一朝一夕的努力不可能发生明显的变化。但是,只要我们有献身教育事业的理想,并不懈地努力,我们的执教素养就会不断提升。
一、书声琅琅,尽显语文课本色
“语文语文”,即谓“语言文字”。《新课标》要求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学生的语感、语言积累从何而来?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又从何培养?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朗读。课堂上的朗读至关重要,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充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且通过一遍遍朗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朗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初读感知
于永正老师曾说过:“书不读熟不开讲”,薛法根老师、孙建峰老师也特别重视对课文的熟读感知。在第一课时,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一小节一小节地读,读通、读熟,读出句意、段意、文意,读出字里行间的感情。对文中一些重要的词语、难读的句子要进行重点指导,反复品味。
2.精读感悟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使情感受到熏陶,思想获得启迪,从而享受审美乐趣。杜甫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充分朗读,深入钻研文本,体会作者加载于文本之上的感情是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方法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指名读、男女生分读、小组读、大组读、师生对读、分角色朗读、齐读。当然,这所有方式的朗读都应该是建立在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之上,通过理解性的朗读来感悟、体会。多种方式朗读,在琅琅的书声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发展思维,体会感情。
二、静思默读,还课堂静默的空间
不少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片面地认为阅读就是要读出声音来,非常害怕课堂出现沉默、安静的时刻,因此总是要求学生不断地朗读、不断提问、不断回答,学生思维的弦总是处于一种不断被绷紧的状态,根本没有自己的思考就被老师连珠炮似的一个接一个问题地“逼供”,久而久之,学生渐渐对语文课失去兴趣,语文能力也就逐渐下降。这样的情况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其实,语文课堂需要琅琅的书声,也需要静思默想。诵读有助于记忆,默读有助于帮助思考。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钻研文本时,不可缺少的一个手段便是让学生默读,尤其是对高年级的学生而言,默读是他们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新课标》要求第三学段的学生必须养成默读的习惯。因此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通过默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体会情感。如在教学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可以让学生默读课文,紧扣“喜欲狂”来寻找哪些词语能够体现作者兴奋心情的词语,划下来,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学生在静静的读书氛围中进入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重获自由生活的欣喜若狂、归心似箭。在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于是笔尖流淌的便是对课文深入的感悟,脑中留下的便是对课文情感的流连。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用智慧启迪智慧,用情感碰撞情感,用灵魂塑造灵魂。由此可见,默读在阅读教学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当然,对于低年段的小朋友来说,朗读更适合,因此对默读不做要求。
三、学会浏览,整体把握课文
《新课标》对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要求,学生要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对于第三学段的学生来说,应该学习浏览的本领,从浏览课文的过程中迅速找到重要的信息,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这种能力对学生阅读课文、报纸、杂志等有很多好处,能从文章中迅速找到主要内容,感受文章中传达的情感,提高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四、课外阅读,拓宽阅读视野
【关键词】幼儿艺术教育现状对策
一、幼儿艺术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幼儿园艺术教育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导致教育水平不高,无法提升幼儿的艺术素养,影响了幼儿以后的发展[2]。
(一)不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根据幼儿园发展指南的要求,教师需要培养幼儿的艺术兴趣和爱好。但是从实际艺术教学情况来看,没有从幼儿身心的特点出发制定针对性的艺术教学计划,导致教学内容与幼儿实际发展水平不符合的问题出现。艺术课程体系不完善,没有充分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幼儿缺乏艺术学习的兴趣,对以后艺术教育产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忽视幼儿的主体作用
在当前幼儿艺术教育中,教师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就会让幼儿被动接受,忽视了幼儿的主体作用,导致幼儿只能复制教师的动作,不能真正体会艺术活动的内涵。因此,教师要重视幼儿主体作用,根据幼儿不同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提升现有教学的效率,为幼儿创造更多的艺术想象空间[3]。
(三)忽视幼儿的自我表现
进入到幼儿园以后,幼儿有了一定的自我表现意识,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去感知和认识周围世界。教师要不断开发幼儿感兴趣的课程,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主动性,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但是有的教师没有针对幼儿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忽略了幼儿自我表现的需求,把教学限制在一个范围内,让幼儿进行机械地模仿和学习,这对幼儿的艺术能力的培养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忽视幼儿艺术精神的培养
幼儿艺术教育最终目的就是提升幼儿艺术素养,使幼儿掌握基本的艺术技能,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丰富幼儿的情感世界。但是一些幼儿教师依然沿用原有的教育方式,对艺术教育内容进行单一的灌输,很难激发幼儿的参与意识,教学效果不理想[4]。
二、做好幼儿艺术教育的对策
为了做好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要针对不同艺术学科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对策。
(一)更新现有幼儿艺术教育理念
幼儿教师要不断总结艺术教育的特点,改变以往机械训练的方式,提升教学的艺术性和专业性,把传统的技术训练转为成艺术素养培养,提升幼儿的审美意识。在艺术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审美培养为中心的理念,让幼儿能够通过参与艺术活动,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比如通过美术欣赏课程,让幼儿动手绘画,提升幼儿绘画的能力。在具体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幼儿观看相关视频,了解美术绘画的色彩、线条以及方法,然后再通过实物让幼儿通过真实的感受,描绘自己心中的作品,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幼儿实际动手能力,而且可以丰富想象力。另外,教师要树立以幼儿为中心的原则,让幼儿真正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在幼儿艺术课堂教学中,幼儿唱歌音调不准、绘画内容幼稚、跳舞跟不上节奏等,但是他们乐在其中。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尊重幼儿的不同差异和天性,坚持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原则,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培养幼儿的人文素养
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教师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不能盲目按照专业的标准进行教学。教师不仅要丰富幼儿的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幼儿的人文精神,提升幼儿艺术教育水平。第一,选择具有人文气息的艺术教育形式。教师重视幼儿整体艺术水平的特点,尤其要提高幼儿的人文素养,在具体艺术活动组织中要体现人文关怀,提升艺术教育的人文价值。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关于“爱”的歌唱活动,进一步丰富艺术教育活动和形式。第二,优化现有幼儿艺术教育资源。教师要针对幼儿的身心特点,对现有艺术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确定不同的艺术教育主题,可以把美术、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整合到一个教学内容中,这样可以帮助幼儿更好理解艺术教学的内容,提升幼儿的人文素养。
(三)创新幼儿艺术教育内容
根据最新的幼儿园课改要求,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创先艺术教育内容,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平。第一,教师需要选择与幼儿生活相关的艺术活动内容,激发幼儿的参与意识,让幼儿更加乐于接受艺术教学内容。第二,在艺术教育内容上,教师要增强艺术教育的开放性,为培养幼儿创造能力提供空间。第三,教师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加强与儿童家长的联系,发挥家长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作用,增强幼儿的信心,为幼儿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开展幼儿艺术教育,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尊重幼儿个性差异,并且采用引导的方式对幼儿进行鼓励。教师不能只是让幼儿记忆艺术教学内容,需要对幼儿每一阶段的表现进行科学的评价,帮助幼儿激发潜在的创新能力。比如教师可以让幼儿利用饼干进行作品的创作,幼儿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吃掉或者掰掉多余的部分,这样既可以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又能提升实际教学的效果[5]。
三、结语
关键词:高中生;信息素养;提升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学着重培养的是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与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每周的信息技术课是他们所期盼的,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在现有信息技术条件下,该如何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
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可以看出,课程的主体思想不像以往,是让学生学会某几个软件的用法,或某个系统的功能,而是让学生学会在现有的信息中获取新的信息并加工利用,学会获取信息的能力。所以,教师的信息素养是直接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获取新的知识、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思想、掌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采用适宜的教学模式,全方位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在新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才能完全体会信息技术课程的奥秘,感悟信息技术课程的精髓。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采用“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分层次分小组讨论,使学生掌握诸如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极大地加深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自己运用多媒体网络、利用各种媒体收集信息,从生疏到熟练,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达到最终解决问题。通过自己解决问题,可以深刻地理解课程中相应的知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小组协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高级思维能力,从而提升高中生的信息素养。
三、通过改变评价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在评价上,笔者认为应把信息素养水平作为评价学生的一个标志,而教师的评价和引导直接影响到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课堂上教师要通过批判性思维能力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观念,才能使学生对杂乱无序的大量信息有较强的适应力,才能提升学生信息生成能力,才能使学生善于挖掘有用信息和浓缩有效信息,对信息内容进行深层加工,能够对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正确评价、消化信息,同时通过调查分析,独立思考,最终创造出新的有效信息。而教师对学生收集处理的有效信息进行恰当的评价,表扬优点,指出努力方向,把学生的信息成果全部分类保存、并交流,从而肯定了学生的劳动成果,激励了学生的兴致,使学生更加自信,更加有兴趣,这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总之,提升高中生的信息素养不能脱离现实,不能偏离课程标准,更不能违背教育规律。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能停留在过去老的教学模式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应让学生们去进行发明创造,充分运用高级思维能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的人才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不仅要靠教师,更需要学生的参与,只有把以上各方面结合,才能真正达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关键词】 抓住;生长点;数学素养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教师在课堂中,善于紧抓课堂教学的生长点实施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中,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如果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在无意中形成一种内在的动力,在课堂里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因此,教师应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千方百计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升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只有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才能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才能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高兴的事.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刻苦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和谐、民主、快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乐趣中学到知识,在乐趣中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二、在经历探索研究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情况来看,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从具体表象到空间抽象的发展过程,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应遵循这样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多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的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数学的逻辑性,进而掌握知识. 19世纪法国著名的小说家儒勒・凡尔纳 在他的《海底两万里》中写道:“你只有探索才知道答案. ”数学的每个知识点,都必须是由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的过程,才能使学生明白个中缘由,因此学生的课堂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三、在交流、分享中,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课堂教学中,学生带着疑问参与交流、分享的环节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师生间或者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分享,往往会使学生恍然大悟地明白原来似懂非懂的知识. 学生带着疑问,抱着交流与分享的心态与他人一起学习,通常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可以先从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听说习惯开始,学生有好的听说习惯,可以让整个课堂教学都变得更加有序,学生的听课集中度会提升,学生的质疑也就会随之而来.
(一)培养学生学会表达
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都是经过心里面想过,再通过大脑运转,然后再通过嘴巴说出来的,人对于经过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都会更加清晰的,因此在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创造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课堂中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然而现实当中,许多学生在课堂上羞于表达或表达不准确而选择沉默地上课,对此,教师首先要做的是用爱心和耐心让学生想开口,创设的情境是能让学生感兴趣的,先让学生爱开口,再分阶段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培养学生学会倾听
数学知识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的,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认真聆听教师的讲解和倾听其他学生的发言. 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会给学生提出以下要求:(1)不管是听教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专心听讲,不能想别的事情;(2)在别人发言时,要学会尊重别人,不能随意插嘴打断别人的发言,要听完别人的话,再发表自己的意见;(3)当发现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学会有秩序评价,不能与其他同学抢着评价,并且要做到不重复别人的意见;(4)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自己去分析别人说的有没有道理,如果有道理的,就要虚心接受. 这些习惯,学生肯定是没办法一下子就能做到的,但教师如果持之以恒地要求,坚持让学生按要求做好,我相信,学生就会慢慢养成认真倾听别人讲话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在体会数学的特点中,培养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
很多人可能都会认为:数学是比较枯燥的,也不知道学数学有什么用,都不太喜欢学数学. 那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地体会数学的特点,没有真正地理解数学的价值而已. 其实数学也有它独特的美,数字的美、图形的美、数量关系间的巧妙关系美等,而且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这些都是需要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去体会、了解的.
总之,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课堂教学的生长点,紧紧抓住这些生长点,精心设计好教学的每个环节,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发挥最大的效果,在以学生掌握知识的目标前提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一、年段目标 ―提升阅读素养的源头
课程标准里的年段目标是培养阅读素养的灵魂起源地。我们应反复地追问自己:这节课我需要达成哪些阅读目标。如第一学段要求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第二学段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第三学段则要求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由此可见,不同年段对学生的要求侧重点不同,所以,其阅读素养培养的切入口也是不同的。一二年级的课文,可经常带着学生感受构词的方式,比如花花绿绿,又香又甜,金灿灿,研究研究。可以听听词语的声音,比如,哗啦啦,淅淅沥沥,沙沙沙。可以闻闻词语的气味,比如,清香四溢,香飘万里。把各种有趣的言语方式都可作切入点。当然,这词语昀好能作为文眼贯穿在教学中,有层次地进行出示和运用。三四年级的课文,可以找找文中表达上特殊的句式、句群,比如排比句、比喻句、拟人句的训练。还可找找各种组段的方式,如总分结构,并列结构,转折结构,因果结构,用例子说明一个观点等,都可以依据这些切入点进行阅读教学。五六年级的切入点主要集中在谋篇布局,表现手段等,需要教师整体进行把握,选择好其中一个突破口。阅读素养的年段目标是根据学生语言发展规律而制定,依据年段目标定阅读素养训练的切入点,让教学设计更具科学性和规范性。
二、文本特点 ―提升阅读素养的依据
教师应该在寻找切入点时应充分考虑到不同文体的特点。教学说明文,应考虑文章是如何把一种事物介绍清楚的;教学记叙文,应思考文章是如何说清楚一件事的;写人的文章,应想想他是怎么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景的文章,要考虑是如何把景物特点表现出来的。换言之就是要考虑如何带领学生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例如《开天地》,在初读时可把词语分成三组进行出示,(混沌,血液,轻而清,重而浊),(渐渐,缓缓,逐渐,慢慢),(抡起,猛劈,顶着,蹬着),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小秘密。在细读这些词语所在的相关段落后,进一步理解了这些词的意思,顺势进行朗读指导。昀后让学生读段落想画面,借助上面的三组词语,自己讲讲分开天地的故事情节。《开天地》是神话,故事性比较强,学生比较感兴趣,适合通过复述方式积累语言。三组词语是文章语言的特色,又是学生积累句子的“拐杖”,一举多得全因为根据文本特点,就地取材找准了切入点。
三、文本内容 ―提升阅读素养的载体
1.以题眼为切入点。抓住内涵丰富的“题眼”,从解题入手,可窥视全文内容。如《黄山奇松》,教学时,抓住“奇”这个重点词,可设计连锁式的提问:为什么是“奇”松?“奇”表现在哪里?这几问意在为学生指引思路。又如《我们爱你啊,中国》,“爱”是题眼,又是中心词,可这样引导选择:
①从题目看,这篇课文写什么?②作者要表达什么感情?
(爱中国)③哪个词是中心词?(爱)④我爱中国的哪些方面?此问意在提纲全文,是下一环节学习的重点,也是在学习文章的谋篇布局。
2. 以关键词为切入点。很多课文中有重点词,实为“文眼”所在。教学时可以从重点词语突破,能收到“一花引来百花开”的效果。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开头有这样一句话:“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其中
“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即是“文眼”。可这样引导选择:
①西沙群岛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可爱的地方)②为什么说西沙群岛是个可爱的地方?(风景优美,物产丰富)③从哪些地方看出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这样一问,为学生指明下一环节的阅读重点。
3.以中心句为切入点。有些文章往往用一些句子揭示中心,学习时可从这些句子入手,以点带面,统顾全篇。如
《詹天佑》的中心句是“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教学时可这样安排:①初读,捕捉中心句;②细读,扩展中心句;③品读,体会中心句。
4.以过渡段为切入点。有些课文结构严谨缜密,教学时可以从过渡段切入,双向扩展,读懂文章。例如《轮椅上的霍金》一文中,有一个显著过渡段: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在于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教学时,可从这个过渡段切入,分三步组织教学:①解题设疑,切入中间;②双向推进,理解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