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6 06:37: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态食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后厨工业化,资源型食品企业的重要出路
中式餐饮业尤其是中式快餐业的快速发展面临三个问题,一是配菜,繁琐的洗、切、削、煮、炖等环节给餐厅带来巨大的人工成本。二是对厨师和酸菜工水平的过分依赖,并且不能保证产品的标准和统一,还满足不了消费者又快又好的要求。三是在食品原料质量堪忧、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情况下,如何保证食品质量与安全的问题。
将资源型食品企业对接餐饮业,将后厨工业化,是中餐又好又快发展的突破口之一。而资源型食品企业完全可以在这个领域里建立品牌,以统一品质、安全绿色的产品满足需求,和餐饮业一起快速发展。
如何让餐饮业就范
方便才是王道
后厨工业化,首先为的就是方便、快捷,让后厨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人工,做最多的、品质一致的菜。
马蹄削皮是一件很繁琐的事情,于是,马蹄罐头在后厨得到了广泛应用;黄记煌打出“无厨师餐厅”的概念,半成品功不可没;土豆泥在很多菜品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原料,工业化产品便可以将后厨从削皮、熬煮中解脱出来;餐厅常用的高汤,熬制费时,哪个企业能够解决餐厅的这一问题,占领高汤市场便不是难事。浓汤宝可以让高汤进入千家万户,工业化高汤难道就不能进入千万餐厅饭店?
大量使用工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半成品,成就了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洋餐饮,可是,中餐连锁的半成品原料使用率还很低,中心厨房的供应常赶不上发展过快的门店,原材料质量的标准和统一很难达到,非连锁中餐半成品原料使用更是存在大量空白。这方面,中餐需要潜心向洋餐饮好好学习。
突出特色,不断创新
中餐馆里几乎每道菜都有自己的特色,各种新菜品也层出不穷。这时,特色产品、地方特产、创新产品是农业产业化企业与餐饮业对接的点。
地方特产加工成半成品,比如罐头,就可以解决保存、运输等问题,让地方特产走出区域;养生是人们高度关注的话题,中餐不乏以滋补为主的特色菜,谁能开发方便后厨使用的药食两用食材半成品,谁就能在后厨开发新菜品中抢占先机;即使同一种原料,也可以加工成不同形态,无论粉、酱、末,还是切丁,切条都有用武之地,千变万化的中餐,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品质外化,舍我其谁
美国营销界有一个著名的案例,为了让自己出售的鸡与众不同,普渡先生先对鸡进行了改良,比如用生物学上的杂交以及使用特殊的饲料等,使得他的鸡不但品种上与其他鸡不同,鸡吃了特殊的饲料后,鸡皮和平常看到的鸡不一样,变成了金黄色。通过设计风洞解决了困扰顾客的残留鸡毛问题。另外还优化销售环节,鸡肉直接通过冷藏车运输,当送到零售商手中时还是新鲜的。通过这些方法,一眼就可以将普渡先生的鸡与其他产品区分开来,深受受到客户青睐。好东西要让人看得见,这就是品质外在化!
出口产品在人们的心中一直有着高标准、高品质的印象,出口企业华圣果业打出了“有护照,好苹果”的概念;在产品的选材和加工上多下功夫,使产品区别于同类;通过包装,对不同规格、不同产地、不同名称的标注,将华圣苹果与大路货产品区分开来,有效的产生心理上、认识上的差异。
体验营销,让产品说话
体验营销也是农业产业化企业做出品牌,打开市场的利器,在餐饮行业反馈往往更加直接。老干妈为了打开市场,免费放在小餐馆销售,通过品尝,迅速得到消费者欢迎,建立品牌了基础。
而微生态失调是指在外界环境影响下,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各种群落成员之间的平衡,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的状态。引起微生态失调的诱发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射线照射:人或动物在接受一定量放射物质与放射线照射后,吞噬细胞的功能与数量均下降,淋巴细胞功能减弱,血清的非特异杀菌作用减退或消失,免疫应答能力明显遭到破坏,此时易发生微生态失调。
②抗生素滥用:抗生素使用可以引起菌群失调、在抗生素的选择作用下。能增加正常微生物群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在肠道正常菌群中,耐药性传递是相当频繁的。
③外科手术:包括手术、整形、插管以及一切影响宿主生理解剖结构的方法与措施,都会导致正常菌群的易位转移。
④食品加工过精。近年,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膳食结构发生极大变化,这些地区在饮食习惯上倾向于较为精致的肉类、脂肪类食物,对于植物纤维食品的摄入较少,加之食品加工越来越精细,食物中含有的大部分益生元和维生素在加工过程中流失,更加剧了人体微生态失衡的现象。
⑤环境污染。由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四大要素,即水、空气、食物(包括药物)、土壤和岩石的污染日趋加剧,人们呼吸空气时,同时吸入粉尘和废气:在摄入食物时,一些化学肥料残留也随之进入了体内。这些有害物质通过大气、水等渠道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于人体,污染了体内的生态环境,当有害物含量超过了人体的忍受限度,就会导致微生态不平衡,从而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健康状况。
临床试验表明,人体受大环境恶化影响和药物所导致微生态失衡的过程是可逆的,通过合理的营养调整,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近十年来微生态类保健食品发展迅猛,微生态类保健食品属于微生态调节剂,主要有三类:益生菌、益生元、合生素。
1益生菌:能够促进肠内菌群生态平衡,对宿主起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制剂。我国农业部1996年公布了6种菌即乳酸杆菌、粪肠球菌、双歧杆菌、酵母菌,DM423腊样芽孢杆菌、SA38腊样芽孢杆菌等可用于动物微生态调节剂。
2益生元:益生元是指能够选择性地刺激肠内一种或几种有益菌生长繁殖,而且不被宿主消化的物质。常见的益生元有:低聚果糖、大豆低聚糖、异麦芽低聚糖、低聚乳果糖、低聚半乳糖、低聚甘露糖、低聚龙胆糖、低聚木糖等。
3合生素:合生素是指益生菌与益生元的混合制剂。这种制品优点显著,既可发挥益生菌的生理活性,又可选择性地增加这种菌的数量使益生菌的作用更显著持久。
我国针对目前公众微生态营养失衡这一状况,将启动全民营养改善新项目――食物加OLIGO,这是继盐加碘、面粉强化、食用油强化之后我国改善国民健康的又一重要举措。
十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其中“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十分及时,也十分必要。生态文明其实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发展影响生态环境,生态文明要求企业科学发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每个中国企业的责任。现在一说到国产奶、国产油,第一反应就是不安全,其根本原因就是企业领导者的信誉意识不足和生态环境恶化。
上海澳有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自2011年成立以来,便投巨资与澳洲MSM公司——澳洲一家以给全球客户提供绿色无污染高品质芥花油的企业,建立了全面的合作。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将这家公司先进的生态保护理念和产品生产经营理念引到国内来,最终促进国内企业科学发展,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正是有了这样的理念和实践,我们才对生态建设有了全新的认识,即从提高对科学发展的思想认识、提升对企业自身的信誉标准、提倡用技术创新保护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全力建设生态文明,共同成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首先,企业家要通过不断学习,提高对科学发展的思想认识。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让科学发展成为指导我们行动的唯一标准。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将科学发展的理念运用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中,妥善处理好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告别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不可持续发展模式,建立“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思想观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其次,企业家要通过对品质的高要求,提升企业的信誉标准。众所周知,信誉是企业的生命。如何提升企业的信誉,关键在于对产品品质的要求和评判标准。摒弃最终生产出来的是污染环境或有害身体的生产模式,加强企业信誉建设,通过对高品质的卓越追求,不断提升企业信誉标准,最终成就能够赢得信任的百年老店。
最后,企业家要通过不断技术创新,转变生产方式,切实做到保护生态环境。安全绿色的低能耗、低污染的生产方式要求我们进行全面的技术革新。创新的根本途径就是坚持学习和实践,不断摸索适合自己产品的新举措、新方式,致力于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致力于生态文明的建设。
关键词:食品科学;自然辩证法;人本主义;生态自然观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食品,它是人类与环境进行物质联系并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食品科学是以满足人的生理需求为目的同时兼顾人的心理需求的一门自然科学,它充分体现了服务人、关心人、尊重人的人本主义精神。自然辨证法生态自然观中,坚持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的长远、整体利益,实质上是以人为本的生态自然观。而食品科学正体现了自然辨证法生态自然观的要求和思想。
1 食品生产应遵循生态自然观
在辨证唯物主义生态自然观认为,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是天然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我们在进行食品生产,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时,必须尊重自然,与自然协同进化。农业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可也给我们生存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污染,蓄积在蔬菜、粮食中的各种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以前看来遥不可及的食物农药残留、重金属指数超标等问题,如今已现实地摆在每个人餐桌面前。对于农产品,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源头污染是食品污染的直接原因。在水、土、气环境中存在的污染物质对农产品构成污染的主要物质归纳起来有四类,分别是: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生物污染和由普通营养引发的污染物。这四类物质都可能通过食物链,在农产品中富集,进而造成食品污染,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因此,我们在进行食品生产过程中,应遵循生态自然观,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食品中的污染物来自于环境污染,要控制食品中的污染物,必须从治理环境入手。
2 食品科学服务于人
食品科学是以满足人的第一生理需求为目的,包括了食品的开发、生产、加工等过程,都是以人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和目标,它的发展方向随着人们不断变化的观点和需要变化的,充分体现了食品服务人的精神。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对食品有了更全面更深层的认识。今天的“食”,已不仅仅是解决饥饿问题,人们开始从健康、卫生、营养、科学的角度注重饮食生活。在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们盲目的追求高脂肪、高蛋白的食品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们更讲求卫生、安全、营养均衡的食品,食品科学的研究方向也逐渐从单一的高脂肪、高蛋白的食品转向到今天的多样的低热卡值食品、绿色天然食品、保健食品、功能食品等。除了说明食品的发展为了服务人类而趋向多元化,更体现它关心不同人群的健康。
3 食品安全是为了保证人的生存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的安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食品安全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命维护系统和最基本的物质资源,是关系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我国在基本解决温饱即食品量的安全后,食品质的安全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近年来在历届全国“两会”上,食品安全问题几乎成为热点,人民群众反映也非常强烈。在食品的研发与生产中,食品安全性是首要的核心的内容,它充分体现着自然辩证法中生态发展观的人本实质。目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化、食品安全检验检疫都是着眼于保证食品的安全性,让消费者的人生安全和健康有更好的保障。食品安全的根本目标是以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为根本落脚点,是从根本上维护人们的利益,是实实在在的以人为本,从而维护人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主导者的地位。
4 追求食品营养是注重人的发展
如果说讲求食品安全是保证人的存在,那么追求食品营养则是注重人的发展。食品营养是在食品安全有保障的情况下,科研工作者和生产者需要进一步考虑的科学研究问题。科学的营养指标是食品科学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首先许多食品的生产都是为了满足人体的基本营养需求,保证个体营养均衡,提高社会整体人群的健康水平。其次,它还要迎合消费者的营养理念,这样的食品才更受青睐更有市场。食品科学为满足不同人群的营养需要,也开发一些适合不同人群的食品,各种功能食品、保健食品都是为了满足对营养需要不同人群的需要。例如:为儿童设计的加钙、加锌奶粉,为女士设计的补铁奶粉等等。我国即将出台的《食品营养标签管理办法》更是为了保证广大消费者对食品的营养特性有知情权,方便大家凭借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标签更加科学地选择健康食品,让消费者吃得明白、放心。科学的营养就是为了提高广大人群的健康水平,使人体营养吸收更趋于合理化,使人的生理健康得到更多呵护,真正做到关心人的发展,突出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5 食品科学的发展应兼顾人的心理需求
食品在满足人类生理需求的同时,还应该向着满足人类心理需求的方向发展。在今天的食品研究中,除了食品的安全、营养,还有更多被讨论的是食品如何被人们认可和接受,如何通过食品的色、形、味、口感等感观功能去迎合消费者的审美心理,是食品科学研究中的另一方面重要问题。
食品的开发、加工、生产应本着服务于人,关心人,尊重人的人本精神,首先是满足人的第一生理需要,其中以人的安全、健康为最基本的出发点,同时还要兼顾各个消费群体的需要和大众人群的心理需求。食品科学的价值也就在于它能满足人的需求,脱离人的需要谈食品,显得空洞而没有了方向。因为没有人的需求作为指导,食品科学的发展也就迷失了方向。因此,食品科学的发展体现着服务于人,关心人,尊重人的人本主义精神的同时,它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人类。
自然辩证法的生态观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都是为了更好的维护人类自身的利益,是以人为本的自然观。食品的生产是为保证人作为生态系统的调控者的存在,从而展现了它服务人的人本主义精神,体现着生态自然观的本质要求和辩证法思想。
参考文献:
[1]史贤明.食品安全与卫生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这是江西企业界莫大的损失,是对鄱阳湖资源最大的浪费。相反阳澄湖则不一样,无论是其通过阳澄湖大闸蟹带来的人气效应,繁衍出了旅游、农家乐等一批支柱产业。所以鄱阳湖要崛起,必须像阳澄湖学习。
一、打造一个支柱生态食品
任何一个产业,一个经济区,都必须依靠支柱产品来衬托,赤水河喝出了茅台,阳澄湖吃出了大闸蟹,庐山喝出了云雾茶,那鄱阳湖应该打造什么支柱性生态食品呢?
从目前看,鄱阳湖经济区诞生了一批农牧产业,如水产、有机生态米、养殖、水产等几大产业,但严格意义来讲,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支柱产业,都还处于初探阶段。大辰天联认为对于鄱阳湖生态建设,除开打造自然资源,还需打造农产品资源。
根据现有的农产业资源,大辰天联认为鄱阳湖生态有机米和鄱阳湖水产可以作为重点生态农牧业进行拓展,在大米进入品牌化、高端化之际,可以通过鄱阳湖生态有机米提升鄱阳湖生态形象,也可以通过生态产品来诠释鄱阳湖之美;另一方面类似阳澄湖一样,打造水产养殖,让消费者深切感受到鄱阳湖水产的力量与美味。
最终通过两大产业的协同发展,以核心力量支撑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形象,并通过一系列加工业发展,提升其经济发展形象。
二、塑造强势地域消费品牌
鄱阳湖是什么,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候鸟保护区,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世界六大湿地之一,生态之美,世界罕见。
这一系列形象,看出鄱阳湖还只是一个地域之名,还不是一个品牌,更不是一个顾客认可的消费品牌,所以鄱阳湖要崛起,必须实现一个转变,就是将强势地域品牌转变一个强势地域消费品牌,变成一个可在市场中流通、顾客心中认可的消费品牌,在这方面阳澄湖大闸蟹做的比较好,顺利实现了阳澄湖消费品牌的崛起。
那鄱阳湖如何实现这种消费品牌的崛起呢?张华平认为,这需要两方面努力进行协同营销:首先是政府营销,在鄱阳湖消费品牌推广上,政府要扮演比较重的角色,未来经济区建设要将鄱阳湖消费品牌打造植入其中,即政府在鄱阳湖宣传中,不仅要宣传鄱阳湖的区域、生态、经济,更要宣传鄱阳湖产业,并且是农牧消耗品产业,主要以生态食品为主,这样才能大大提速鄱阳湖品牌的消费力。
其次是企业营销,从江西食品企业的营销推广来看,对鄱阳湖营销的借力还不够,还比较微弱。但要打造鄱阳湖品牌的消费力,企业必须擅借鄱阳湖之力,围绕鄱阳湖中国第一个生态经济区建设,重点打造食品特色,强化产品的生态形象。
大辰天联认为只有政府和企业在宣传推广上互动、借力,才能为鄱阳湖品牌的消费力锦上添花。
三、推广一批认证核心企业
针对鄱阳湖生态食品崛起,江西相关政府部门可以指定一套标准,重点打造、推广、扶持一批生态食品认证核心企业,这样可以有效提升企业发展速度,提升鄱阳湖原生地保护。
通过认证至少可以达到几个目的,首先提升鄱阳湖品牌附加值,就像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一样,一旦企业获得该认证,即可大大提升企业品牌的附加值;其次在企业力量较弱前提下,通过鄱阳湖生态认证可以提升企业及相关产品的公信力,增加市场和顾客的认可度,最后通过认证可以有效进行生态食品管理,加强各企业之间的协同性,提升企业品牌的传播价值,为鄱阳湖生态食品发展添砖加瓦。
四、多元化产业整合推广
生态食品、生态文化、生态旅游三大多元化产业整合推广,阳澄湖以大闸蟹为主线,结合大闸蟹每年上市之际,推广生态游,并结合阳澄湖蟹文化节进行整合推广,有效提升了阳澄湖品牌价值和经济效应。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农业已经成为美国农业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根据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和有机农业研究所(FiBL)2011年联合的数据,2009年全美从事有机食品生产的农场面积已达200万公顷,而2005年还不到40万公顷。有机食品销售量也增长迅速,几乎所有的超市和连锁店都销售有机食品,2009年美国有机食品零售额达248亿美元,而1999年仅为60亿美元。根据美国有机贸易协会(OTA)2010年有机产业调查的资料,2009年美国食品销售额只增长了1.6%,而有机食品的销售额增长了5.1%。其中有机水果和蔬菜占有机食品销售总额的38%,占美国水果和蔬菜销售总额的11%。美国政府高度重视本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生态农业建设实行“五位一体”的支持措施,将法律法规、财政支持、信贷支持、农业科技和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联动推进生态农业建设。1990年,美国政府制定了《有机食品生产法》并成立了国家有机标准委员会,1991年将《有机食品生产法》改为《美国农业部有机食品证书管理法》。1996年,美国政府修改《农业法案》,增加了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管理办法。
2000年12月,隶属于美国联邦农业部(USDA)的农业市场服务处制定了美国有机农业条例(NOP),对有机农产品的定义、适用性、有机农作物等作了详细的界定。2002年,美国出台《2002年农场安全与农村投资法案》。该法案授权:“农业部通过实施生态保护补贴计划,以现金补贴或技术援助等方式把资金直接分发到农民手中或用于各种生态保护补贴项目”。2010年美国政府颁布《健康、无饥饿儿童行动》法令,该法令提出有机贸易协会将提供10亿美元的资金用于进行有机食品的试验计划,用于学校食品计划中有机食品的提供。2011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FDA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FSMA),使该法案成为美国第111届国会第353号法律。《FDA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不仅有助于加强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督和保护消费者权益,还有助于保护有机农业生产者。
美国对于生产或使用农药和化肥而造成环境污染者征收农药税或化学肥料税。州农业厅还对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分析给予资金援助并逐年增加检测项目和分析样本,从而把农药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依阿华州等州设立了“农业环境质量激励项目”,规定“只有生态农场才有资格领取奖励”。明尼苏达州对于有机农场用于资格认定发生的费用,由政府补贴2/3。在信贷方面,美国政府主要通过建立政府农业信贷机构或扩大原有机构的农业信贷业务将款项直接贷给农场主,用于资助农产品储存设施或农村住房建设,对于农业生态保持项目实行优先贷款。另外,政府还为美国的私人银行提供农业信贷保证。在美国农业资本投入中,约有40%的投入要依靠信贷来解决,每年有70%以上的农场需要借款来维持或扩大生产。美国政府还实施了“持续农业研究与教育计划”,建立了全国性可持续农业研究网络。在联邦一级和各大生态农业区,由全国性委员会与地区性可持续农业研究教育指导委员会对涉及全国性或各大农业生态区的重要研究课题和相应经费进行研究、决策。美国的很多农业院校通过开设农业与资源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等课程,为生态农业建设和农业环境保护培养了大批专业性人才。
在地区一级,一般做法是将指导委员会挂靠在相应的州立大学。美国政府还通过开办农业科技讲座、短期培训班等方式,向农户讲述土地使用的正确方法,邀请相关科技人员为农民讲解新技术并提供免费的技术服务,从而建成了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三结合的完备体系。在技术领域,美国政府高度重视高新技术的应用,农业信息化、网络化、自控化是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其中生物工程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高新技术正推动着生态农业的高速发展。耐除草剂、抗虫剂、杀虫剂等基因改性农作物已经占到整个农作物的67%,此类作物的开发极大程度地降低或取代了化学品的使用,从而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农民可以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来辅助生产,根据定位系统测出的技术数据对耕地有的放矢地进行施肥、浇水,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生产率。
欧盟的生态农业
根据有机农业研究所(FiBL)的资料,2009年,欧盟生态农业土地已经超过了840万公顷,占欧盟农业用地的4.7%,与2000年(430万公顷)相比,增加了将近一倍。而且,各国政府新增的生态农业用地面积仍在不断增加,如德国政府希望通过进一步创造有利条件,使德国生态农业用地占农业总用地的比例达到20%。2009年,欧盟有机食品的销售(一般零售、专卖店、农民消费者直接销售等)达184亿欧元,其中德国58亿欧元,法国30亿欧元,英国21亿美元,意大利15亿美元。德国是欧盟最大的有机食品消费市场,约占30%,而人均有机食品消费水平最高的国家是丹麦。欧盟生态农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欧盟及各成员国的政策支持。1991年,欧共体了有关作物生产、标识、检查和进口的第2092号条例。1999年,该条例增加了动物生产部分。2004年,欧盟还实施了有机农业和食品行动计划。
2007年6月,欧盟制定了《欧盟有机规定834号》,规定了有机食品生产的目标、原则及通用规则,作为框架性法律,其目标是制定有机农业持续发展的新道路。2008年,欧盟制定了两个具体有关有机生产、有机产品进口与分销及标签的有机条例。新的法规不仅保护了农民、农场和企业免受不正当竞争的干扰,还增强了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信任。2010年,欧洲有机部门推出了新的欧盟有机产品标志——“欧洲叶”(Euro-LEAF),该标志自2010年7月1日起正式使用。欧盟东扩后对其农业政策进行了修订,将与环境安全有关的环保、食品卫生与安全、牲畜及植物健康等内容均列入各国农业投资范围,并规定对于违反农业环境政策的国家给予严厉惩罚。2003年,欧盟还将农业补贴与环境保护完全挂钩,形成了以环境保护为核心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欧盟将“农业生态环境的最低标准指标体系”作为指导各成员国进行农业生态环境补贴的纲领性文件,各成员国还结合本国的实际制订了本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最低标准指标体系,如对“因自愿减少化肥、杀虫剂、灭草剂投入而受到经济损失的农民给予补贴,对农业利用价值不大的土地进行粗放式经营耕作、退耕还林,或不采用排水、灌溉、开垦荒地等对环境有影响的生产方式的农民给予补贴等”。英国政府还对向生态农业转换的农户进行补贴,平均每公顷补贴50英镑。
法国政府于2008年颁布了“生态农业2012年规划”,包括设立1500万欧元的基金,用于支持生态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产品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的渠道;对从非生态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的农户提供免税等优惠待遇等,使得其生态农业面积扩大3倍,并力争达到可耕地面积的6%。欧盟国家的农业教育占农业预算总额的20%~25%,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对农民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技术推广、进修深造等均建立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德国、英国、丹麦和荷兰等国还有对农民进行生态农业培训的专科学校,许多好的创意都来自于这些学校。荷兰、奥地利、丹麦、瑞典、芬兰和德国的大学和高等技术学校举办生态农业知识讲座,增加了农民的专业知识和生产技术水平。意大利国会还设立专门基金,用于资助开展有机农业研究。
欧美生态农业发展的经验
借鉴树立农业可持续发展观念
各国在经历了石油农业的冲击后,越来越认识到保护环境和资源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各国政府在制定各种农业政策时也都对这一观念给予重视。相比较而言,我国农民及涉农人员环保意识比较淡薄、对生态农业认识不足,这是限制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首要障碍。因此,在生态农业建设中,首先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倡导生态文明观,推广可持续发展模式,摒弃“竭泽而渔”的经济增长方式,寓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于农业发展之中。各级政府也要在可持续发展观的统领之下来制定各种农业政策,将农民视为环境保护的合作者。唯有如此,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才能实现。
不断完善法规政策
各国在发展生态农业时,都运用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加强对生态农业的领导、管理,通过制定支持生态农业建设的政策、法规,为生态农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在生态农业建设中,我国应借鉴其经验,建立健全生态农业建设的政策法规体系,强化资源环境综合管理,加强监督并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鼓励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活动,制定符合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宏观政策。因此,我国应尽快制订“生态农业促进条例”、“农业环境保护条例”、“自然资源保护法”、“土壤污染防治法”、“水资源管理条例”、“化肥控制条例”等。另外,应根据生态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参照国际标准制订生态农业标准化体系,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质量安全认证体系、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体系、质量安全执法监督体系的建设,使中国生态农产品与国内外市场良好接轨,促进我国生态产品市场化和国际化,提升我国生态农业建设水平。
强化科技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态农业离不开科技的支持。各国都非常重视生态农业新技术的研究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注重人才培养,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相比之下,我国农业科技开发能力较为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科技经费投入较少,高新技术应用不足。因此,我国在生态农业建设中,首先要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设立专项资金,加强有关生态农业的前沿研究,加强高新技术的应用,逐步建立一套既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其次,应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形成教育、科研、科技推广三位一体的科技服务体系。借助各农业大学的有利条件,设立生态农业专业;国家奖学金和助学金对在高等学校生态农业专业就读的学生给予倾斜,对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生态农业方面工作达到一定年限的毕业生,实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各地区应设立至少一所农业技术学校(推广站),承担本地区农民的技术普及教育。此外,科技人员还应深入到田间地头,随时解决农民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最后,应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生态农业技术培训,培训内容不仅包括生产技术,还应包括对目前的食品市场的新认识。
1.1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1.1.1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数量分析
2007—2010年江苏、山东、广东和浙江4省无公害农产品数量和面积[1]对比图。从图1(a)可知,近4年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数量呈急剧上升趋势,通过与山东、广东和浙江省的对比发现,江苏省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总数均高于对比省份,表明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起点高,发展态势良好。从图1(b)可知,2007—2009年,江苏省每年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均远高于对比省份。但2010年低于山东省,原因可能是部分无公害农产品转化成绿色食品。表明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不够稳定,有下降趋势。所以江苏省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增加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确保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数量的稳定并保持增加趋势。
1.1.2绿色农产品数量、企业数量分析
2005—2008年江苏、山东、广东、浙江4省绿色食品产品数量和企业数对比情况[2]见图2。2005—2007年,江苏省每年通过认证的绿色食品产品数和企业数均高于对比省份,表明江苏省绿色食品发展起点较高。2008年江苏省绿色农产品企业数比山东省少20个,绿色食品产品数量基本持平,可能是部分绿色食品企业转化成更高级别的有机食品企业。表明江苏省绿色食品发展也不够稳定,为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江苏省应采取措施,鼓励规模农业企业按绿色食品生产标准进行生产并申报认证。
1.1.3有机食品发展现状分析
有机食品是一种纯天然、无污染、品质极好的、最高层次的安全健康食品。据预测[3-4],2015年全球有机食品销售额将增加到1000亿美元。仅在21世纪初,有机食品的销售量就占全球食品销售总量的10%。目前,欧美国家每年进出口有机食品的总额约为全球总有机食品的80%。江苏省有机农业呈蓬勃发展态势。2010年底,全省共有223家生产企业、669个产品,基地面积达2.267万hm2(经农业部中绿华夏认证),且形成了有机农业开发的多种模式。发展速度和总量规模已位于国内有机认证行业之首。
1.2人口与粮食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人口、粮食与耕地面积变化关系[5]见表1,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耕地面积总体上仍保持平衡;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2400.65万t上升到2010年的3235.1万t;常住人口数从1978年5834.33万增长到2010年7724.5万;1978年人均占有耕地799.07m2,2010年为606.97m2,只有1978年的76%;人均占有粮食从1990年的482.37kg下降到2010年的418.16kg,但仍高于亚洲人均粮食330kg[6]。以上数据表明,江苏省农田面积得到了较好的保护,粮食产量比较稳定。虽然江苏省常住人口总数在增长,但粮食总产量也在增长,而且近10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均保持400kg以上的水平,高于国际现行人均粮食占有量标准370kg[7]的水平,表明江苏省农业能够满足本省粮食需求。因此,从人口与粮食的关系方面看,江苏省完全有条件发展生态农业。
2江苏省发展生态农业的模式选择
2.1以沼气技术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
此模式主要以农业废弃物(特别是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为导向,通过大型沼气专业化生产,围绕“三沼”(沼气、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延伸出来的产业生态链体系。沼气可以用以发电,或通过燃烧取暖供热;沼渣可加工成各种专用有机肥,还可以开发成植物生长的营养基质;沼液可用来生产各种专用液态有机药肥以供种植业利用,或制成液态饲料供养殖业利用。此模式是一种既低碳又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案例:江苏省吴江市东之田木农业生态园拥有生产基地8hm2,采用果园休眠期间作蔬菜,蔬菜下脚料喂养猪禽,畜禽粪便发酵产沼气,沼渣再返田作有机肥。2007年生态园生产柑桔和鲜梨200万kg,蔬菜10万kg,草鸡20万羽,鸡蛋5万kg。平均每公顷效益达10.5万元,比传统的经营方式效益提高4~5倍,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1000元。2004—2010年,生态园相继有9个农产品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2010年总产值达932万元。
2.2以腐生食物链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
此类模式的基本结构是“养殖业粪便+蚯蚓(蝇蛆)养殖+种植业”。将畜禽养殖业废弃物(辅以一定的作物秸秆)作为基质养殖蚯蚓,或直接用动物粪便养殖蝇蛆。蚯蚓和蝇蛆均为高蛋白饲料,可以用于养殖和养鱼的营养饵料。同时,养殖蚯蚓和蝇蛆后的剩余残渣是优良的有机肥,可用于大田农作物生产。案例:江苏扬州华兴乳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奶牛养殖、乳品加工于一体的私营企业。公司与扬州大学环境研究所合作,利用牛粪养殖蚯蚓,年消解牛粪1800t,生产蚯蚓25t,有机无机复合肥1000t,同时获利25万元。同时,牛粪及时送往蚯蚓养殖场,用蚯蚓覆盖畜粪,无异味,无蝇蛆,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蚓粪制成的有机无机复合肥可提高土壤质量,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提高保肥和平衡供应营养能力,提高农产品品质。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养殖场的粪污处理问题,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还保护了生态环境。
2.3立体复合种养生态农业模式
立体复合种养是在人工或半人工条件下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原理进行生产种植,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建立立体种植和养殖业的格局,组成各种生物间共生互利的关系。合理利用空间资源,并采用物质和能量多层次转化手段,促使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时进行生物综合防治,少用农药,避免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生产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案例:苏州市玉屏山生态园租赁233.33hm2山头,其中林禽立体种养循环农业基地40hm2,年养殖规模为山羊1200头、草鸡3万羽,林地种植茶叶和果树,林下放养草鸡、山羊,粪便作为有机肥。公司产品东渚“玉屏山”牌白茶和碧螺春茶通过绿色食品认证,草鸡、草鸡蛋已经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2009年公司销售收入达1520万元,带动农户数90多户,农民从企业获得的收入100多万元。
2.4林禽渔复合生态农业模式
此模式的基本结构是“林果业+畜牧业+渔业”。通常是丘陵山区,在山坡地发展林果业或林草业,在林地或果园里建立畜禽养殖场,在山塘中发展水产养殖业,进而形成了“林、果、草生产单元-畜禽养殖单元-水产养殖单元”相互联系的立体生态农业体系。案例:江苏省江都市渌洋湖农林综合开发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是一个以林地、土地、鱼池入股形式的林、禽、渔结合的合作社。合作社主要经营模式有:(1)林间套种牧草养鹅;(2)鱼鸭混养;(3)禽粪肥水肥田减少饲料化肥用量。合作社200hm2鱼池每年减少饲料用量近千吨,166.67hm2稻田减少化肥投入50多万元,同时提高了稻、麦品质。合作社已有3种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9年度出栏家禽48万羽,蛋品加工销售1500t,综合产值突破1亿元,利润1200多万元。
2.5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
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契机,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发展生态旅游业,充分发挥江苏省沿太湖地区的资源优势,把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林果业生产基地、养殖基地、树木花卉基地的建设和观光、采摘、休闲、疗养、垂钓等休闲娱乐融为一体,以生态观光旅游业加速发展该区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使生态农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建立旅游业与生态农业开发相结合的模式。案例:苏州市旺山生态农庄位于苏州古城区西南8km处的旺山村,占地6.1km2,东、西、北三面靠七子山脉,处于天然山林环抱之中,空气清新、树木葱郁,村庄环境优美祥和。农庄设3个主题区:(1)钱家坞“农家乐”主题区,主要经营农家特色的餐饮和农家住宿服务;(2)“耕岛”主题区,以农事参与体验为主题。内有鱼趣参与区(捞鱼、摸虾、抓泥鳅等)、拓展训练场、乡村烧烤等活动内容;(3)茶园及登高揽胜主题区。农庄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200多万元。
2.6农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
此模式的基本结构是“畜禽养殖业+种植业”。将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和种植业产生的农业秸秆混合发酵,发酵残渣作为蘑菇培养基,菇渣作为有机肥,种植蔬菜和果树。该循环模式的建成既解决了养殖场固体废弃物对环境产生的二次污染,又解决了农村因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及其他安全隐患问题。案例:无锡市天蓬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占地13.33hm2,是一家开展生态养殖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奶牛养殖场。公司首创的“粪草配方”种植双孢菇,以传统奶牛养殖业为依托,利用集中隧道式发酵技术,每年资源化利用8000t牛粪及周边25000t秸秆。公司还建设粪、草蘑菇菇渣有机肥蔬菜、果树的示范生产基地,建立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公司的发展直接带动1000余户农民共同致富,年增加农民收入3000余万元,年增加就业2万余人,同时建设和发展了240hm2循环农业种植基地。
3江苏省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探讨
3.1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农业功能区划
江苏省总体上仍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农业区划功能尚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农用地的功能区划实际没有实施[9-10]。因此,在制定农业功能区划时,首先要强调粮食安全优先,确保全省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优先确定一批粮食生产重点县、重点基地。尤其要强调土地的统筹配置,优先确定农业用地,城市和二、三产业建设尽量不占用优质良田,充分利用好荒地、滩涂、丘陵地、岗坡地等资源。其次要适度集中发展,打破原有行政区域界限,统筹考虑区域地形地貌、经济发展、市场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实行适度集中、连片发展、集中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的、水平较高的优势产区或产业带,进而在全省加快形成各县特色鲜明、分工合理、体系完备的大区域发展格局。
3.2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政策扶持
加大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保护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虽然江苏生态农业发展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11],发展生态农业,从政策层面来看,还有很大潜力可挖。因此,江苏省可以建立适合农村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医疗和护理保险、养老保险和事故保险等。实行农民退休养老金制度,逐步统一城乡社保制度,使农民生活有了可靠的保障,农民能安心地参与生态农业的建设。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很小,对农业生产的保障能力相对有限。江苏省经济发达,有实力推进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不断提升补贴比例,努力拓展补贴品种种类,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市场主体自筹资金为辅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以及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导、商业性农业保险为补充的农业保险体系。同时,尽快制订相关法规,以法律条文形式明确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方式及承担的权责,强化政府对于农业保险的主导作用。
3.3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
相对低下的劳动力素质,是制约江苏省乃至全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长期性因素。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农业,农户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较全面的农业新技术。然而,那些接受新事物快,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壮劳力大部分向非农产业转移,这样的劳动力素质状况,势必成为制约中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采用多种形式,借助各种渠道对农户进行生态农业技术培训,引导农业人才到农村中去就业,提高农业人才的社会保障标准。
2014年7月10-12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章良参加了7月12日举行的农业生态转型与粮食安全分论坛。在论坛上,陈章良回应了相关热点问题。
针对如何在农业转型中保障食品安全这一问题,陈章良表示,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大家对食品的关心除了营养外,最重要的就是吃下去是否安全。他说:“在转型过程中,应该是食品越来越安全。但在食品生产过程中,一些生产商急于求成,想多挣钱把成本降下来,因而使用了大量的违法添加物,导致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出现这些问题,跟转型本身并没有太多关系。”
陈章良在农业生态转型与粮食安全分论坛上作报告
对于如何有效避免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陈章良提出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解决。他说,一是立法,《食品安全法》正在做修改,一定要加大对做假行为的惩罚力度;二是相关部门要及早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要都等到出事了才想办法解决;第三是要加强对公众的引导,不要总是追求好吃好看的产品,不要给一些人带来做假的机会;四是新闻媒体能科学、适当、客观的报道食品安全的问题,不隐瞒、不夸大,否则会导致老百姓高度紧张,最后都不知道吃什么好。他说:“事实上,绝大多数食品是安全的。”
两次来贵州参加生态文明贵阳论坛,贵州良好的生态给陈章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我特别喜欢贵州,山青水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这里还保持了生态的美好,美好的生态是最珍贵的财富,谁都不喜欢生活在雾霾之下,在地下水到处污染的地方生活,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都希望过得健康、活得长久。”
7月12日,以“改革驱动,全球携手,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政府、企业、公众:绿色发展的制度架构和路径选择”为主题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闭幕,年会了《2014贵阳共识》。闭幕会上,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章良,巴西高等法院大法官安东尼奥?本杰明,美国C3能源副总裁詹姆斯?康诺顿,哈佛大学发展经济学教授、哈佛亚洲研究中心前主任德怀特?帕金斯,中国北京上海京铁集团总裁徐海峰围绕“全球经济绿色转型的机遇”主题作了讨论。
会议期间,陈章良到贵阳市白云区调研了科普工作。贵州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苗宏,贵阳市委副书记王保建,贵阳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刘元贵等参加调研。
陈章良在贵阳市白云区现代农业高效示范园区调研
陈章良先后到白云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牛场布衣族乡小山村种植协会、大林村商品兔科普示范基地、高山六芝园种植有限公司等全国科普惠农先进单位和科普教育基地调研。陈章良肯定了贵阳市科普工作取得的成绩。他鼓励小山村种植协会坚持生态种植、积极带领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发展订单生产的做法,要求协会要有做“龙头企业”的雄心和信心。他要求大林村商品兔科普示范基地进一步加强农户的技术培训和推广,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关键词:绿色蔬菜;种植;生态效益
中图分类号:S63 文献标识码:A
1 什么是绿色蔬菜及其衡量标准
1.1 什么是绿色蔬菜
绿色蔬菜就是指在良好的生产环境下,本着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这一原则,依据一定要求的蔬菜质量标准按照严格的过程进行生产,还有经过特定的机构进行鉴定和认可,只有经过严格的检测和控制质量的没有任何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蔬菜才能称之为绿色蔬菜。绿色蔬菜是一种安全蔬菜,这里所说的“安全”是指在其生产过程中,通过有效控制来防止有毒有害物质在各个环节的污染,来确保蔬菜安全,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构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2 绿色蔬菜的衡量标准
对于对绿色蔬菜的鉴定存在着一个严格完整的衡量标准体系,这一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产地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加工的生标准等。也可以表示为分为AA级和A级标准。AA级绿色蔬菜要求产地的环境质量符合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制订的《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要严格按照其要求进行生产。A级绿色蔬菜则要求产地的环境质量符合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制订的《绿色食品产地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其产品一定要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这是绿色蔬菜的衡量标准,在生产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
2 开发绿色蔬菜的重要性
开发绿色蔬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可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健康的追求也在不断加强。从近些年来,人们对绿色食品的热情追求可以看得出来。也随着社会整体对绿色食品的宣传,其市场范围日益增大。作为绿色食品的开发者来,绿色食品的市场价值和经济效益是无法估量的。通过对其进行加工和创汇,开发者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使消费者也可获得优良的绿色蔬菜和良好的生活品质。随着绿色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不断提高蔬菜的品质是在竞争中获得立足之地的一大法宝,只有质量提高了,才能持续获得客观的经济效益。
2.2 可获得十分可观的社会效益
本文所说的绿色蔬菜可观的社会效益主要是其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购买者和食用者的人身健康。我国现在已经基本满足第1步的发展战略,那就是解决国民的温饱问题,我们已经迈进了第2步,即此基础上奔向小康。这里所说的小康就是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而在这一过程中,食品是第1位的。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与其膳食水平有着很大程度的关联。而绿色蔬菜的开发和推广,是不断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必要途径,是人们膳食结构现代化的表现,它有着强大的社会效益。
2.3 一定程度上也实现了生态效益
一直以来,蔬菜都是通过人工进行种植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很多高新技术运用到蔬菜种植之中,其产量不断提高。但是蔬菜种植使用的化肥、农药及对等工业化学产品也越来越多。这就导致虽然产量增加了,但是却破坏了生产环境:土壤结构遭到破坏, 地力不断下降;水体受到污染,而且破坏了自然界昆虫作息规律、打破了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生态平衡关系;一连串的恶性循环使蔬菜种植的环境也不断恶化。开发和推广绿色蔬菜有利于缓解这一状况,既降低了对环境的破坏,持续稳定地发展蔬菜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保护了人类免遭危害,可获得显著的生态效益。种植绿色蔬菜符合当今社会极力倡导的低碳环保理念,其生态效益不容小觑。
3 提高蔬菜生态效益的途径
3.1 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控制标准,发挥政府监督检测职能
政府已经启动了“绿色食品行动”计划,通过对农业生产和加工实行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依据技术标准实施产品质量监测和认证,依据法规开展标志商标管理。
3.2 立科学合理的绿色蔬菜基地
对于绿色蔬菜基地的建设,要本着科学合理的原则。要想开发绿色蔬菜,就要从绿色蔬菜的基地建设做起。所以,在绿色蔬菜基地的建设过程中,要选择环境质量好,产量优异的地区。只有这样才能具备生产绿色蔬菜的条件,才能打好其稳定发展的基础。
3.3 建立科学的、规范化的绿色蔬菜生产程序
对于绿色蔬菜的生产程序,要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做到生产基地环境优良,生产工程中不使用任何有污染的化学药剂,按照绿色蔬菜的质量标准把好质量关。还要不断提高生产技术,以高新科技种植绿色蔬菜。
3.4 建立严密的产业化体系
做到“环环相接,步步检查,洁净到底,保证质量”。最好能做到生产前做好准备工作,在生产过程中,注意控制质量,生产后的贮运、加工、销售各阶段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一条完整的生产、加工、销售的体系。
4 结语
绿色蔬菜的种植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绿色蔬菜的开发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高效农业的新选择和新希望,走蔬菜的生态化之路必然会收获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胡英.论绿色蔬菜开发的意义和途径[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2):11-13.
[2] 张志能,辛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生产开发绿色食品是实现巴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1(绿色专辑):78-80.
[摘要] 《食破天惊》重点思考科学技术,即科技食品给人类带来的威胁,在美国众多的生态动画中显得卓尔不群。该动画还思考了当代工业社会的技术观、唯经济增长论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损害,能把相对枯燥的科技伦理思想和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相结合,在现代叙事中融入传统文化原型,给我国动画界带来丰富的启迪。
[关键词] 科技食品 科技伦理 唯经济增长论 寓教于乐启迪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9.022
《食破天惊》(Cloudy with a Chance of Meatballs, 2009),片名又翻译为《美食从天降》,可直译为《多云有时有肉丸雨》,这是费尔·劳德(Phil Lord)导演、索尼公司推出的动画精品。该动画片基于孩子们常有的一个天真的梦想,也可说是国内外常见的一个文化心理原型:天上真的掉馅饼。该动画故事发生在大西洋中的落燕岛(Swallow Fall),主人公弗林特·洛克乌德(Flint Lockwood)是位年轻的科学家,他力图发明一种食品合成器,通过水分子结构突变而直接把水变成食物。一次意外合成器飞上天空积雨云中,天上落下了汉堡、干酪等食品雨,发明获得成功,人类历史上出现了最伟大的气象现象。“大家都喜欢美食天气”,在镇长等人的要求下,弗林特疯狂地使用合成器,发送点菜密码,点各种各样的食品,结果毁坏了地面遥控装置,还导致食品越来越大,食品开始变异变质。弗林特和曼妮、萨姆、小布伦特、小猴子,一行五位决定乘2号飞车上天用控制密码取消机器运行。在朋友的帮助下,弗林特最终制服了合成器,有幸回到地面。他重新赢得了人们的信任与喜爱。
在众多的美国动画片中,《食破天惊》可谓别具一格。从表面上来看,该动画片与《小红帽》《爱丽斯漫游奇境记》《木偶奇遇记》等等一样,表现成长主题,涉及到一个年轻科学家的成长,一开始他被视为科学怪人,多年的坚持,最终实现发明创造,并努力为人们造福,表现的是美国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个人通过执著的奋斗最终实现真正的自我,把自己独特的才能奉献给世界。其中也表现母亲的理解、爸爸的宽容、女友的支持、朋友的帮助等是弗林特成功路上不可缺少的要素,蕴含家庭重要,亲情和友情可贵的思想。剥开叙事包装,究其核心主题来看,《食破天惊》具有明显的生态意识,主题内容上具有明显的突破,可以说是一部出色的生态动画。
顾名思义,生态动画,就是明显具有生态意识的动画片,比如《风中奇缘》《冰河世纪》《熊的传说》《马达加斯加》《小鸡快跑》等。《风中奇缘》和近来的故事片《阿凡达》有相似的情节,其中涉及到白人和少数族裔之间的矛盾,倡导文化多元性,反思白人中心主义的危害。《冰河世纪》以史前时代的故事展现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弊端,表现人类与动物共生共荣的美好愿望,同时也表现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所造成的恶果,与《后天》等灾难片主题相近,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马达加斯加》等动画片探索动物权利和动物解放问题。所有这些动画片因为生态思想的介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食破天惊》可谓另辟蹊径,重点思索人类控制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武器: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毁灭人类,它可以伤害地球也可以拯救地球。弗林特的主观意图是好的,当镇上的人们只能吃别人不愿意吃的沙丁鱼,生活变得黯然无味时,他认为要解决吃饭问题,有一个办法是最有效的:通过变异水分子结构而直接把水变成食物。他多次实验没有少惹麻烦,一次意外竟然获得了成功。人们的需求太大了,吸入的云层太多,分子式改变的太多了,热狗、汉堡越来越大,巨型食品越来越多,机器突破安全黄线超负荷运转。随着弗林特疯狂地使用合成器,吸收的水越多,变异的可能越大,最终不仅出现了食品飓风,而且警察厄尔(Earl)的儿子卡尔还出现了垃圾食品中毒症状。更为严重的是,天空中的皮萨、食品鸡、吉米熊橡皮糖、脆皮化生等食品都发生变异,有的甚至能有意识地攻击人类。科学是近代以来人类生活中的怪兽,如果不加以遏制,必然导致不可挽救的灾难。当弗林特乘飞车飞上天空希望通过取消密码来终止机器活动,却失手丢掉了取消密码的U盘。20分钟后天空就要刮起毁灭地球的食品飓风,纽约、巴黎、嘉峪关很快就要下起大型灾难性的食品雨,全球著名景点、大型都市面临袭击。人类处于惊险的情境之中。所有这一切表明科学技术、基因突变技术、当代数码技术控制了人类的生存和危亡。一旦出现差错,后果将不堪设想。
好大喜功的镇长是唯发展论、唯经济增长论的代表,他越大越好的观念直接催生了“科技食品”灾难。科学技术的灾难往往根植于人类的消费欲望,有了科学技术的支撑,人类的欲望变得越来越膨胀。大家都喜欢美食天气,镇上的人们原谅了弗林特先前的诸多怪异行为,开始让弗林特点炸豆丸子、鳄梨、三味三明治、油炸圈饼、馅饼、吉米熊糖果、焦糖布丁、火鸡、巧克力酱等各种食品。大街上吃不完的食品就用弗林特发明的垃圾处理器“眼不见”及时处理掉。警察厄尔不仅原谅了弗林特以前惹起的麻烦,而且在独生子卡尔过生日时,为了表达自己的爱他还放下面子请求弗林特下点特别的雨:冰淇淋雨。《食破天惊》中镇长是个贪吃的典型。镇长要成为大人物,要成为伟大的镇长,觉得小镇太小了,不想做只有沙丁鱼的小镇长。从他逐渐变得庞大的体型还不忘口福之欲可以看出他的饕餮本性。他一边吃着巨型汉堡、热狗,一边点着各种食品,要求弗林特给合成器发指令:软心豆糖粒,西瓜,棉花糖,寿司,奶酪,汉堡,椒盐饼干,鸡蛋萨拉,草莓,棉花糖,皮萨,等等。弗林特意外的发明在他看来为小镇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小镇的发展立即从传统沙丁鱼旅游业转向食品乐园的建设。镇长的口号是:“科学科学科学,变大就好,越大越好,大家都喜欢大份的。”在镇长的刺激下,弗林特开始疯狂地发指令、不停地使用食品合成器,后来地面和合成器唯一的联系也毁坏了。镇长代表的技术观受功利性世界观和资本主义经济的物欲至上价值观所驾驭,与传统渔猎及农业文明社会努力保持社群和自然环境的存续不同,“资本主义则高度重视谋利及与此相随的效率、物欲、经济增长等价值观,并进而激发技术服务于这些价值观,甚至不惜毁损地球。”[1]最终酿成生态灾难是必然的。最为不齿的是,在危难之际他丢下大家,独自乘船逃之夭夭,露出了自私自利的嘴脸。
《食破天惊》中弗林特和他父亲之间存有矛盾冲突。他的父亲是传统生活方式的代表,经营着老式的渔具商店,影片多次展现他父亲用传统方法手工制作沙丁鱼产品,也可以说是对老式生存方式的坚守,传统文化观念的守望。科技食品就如同窗口、鼠标、病毒、网络一样对老渔民来说太复杂、也太陌生。他不喜欢美食天气,他一再提醒儿子这次成功只是个意外,要乘早关掉合成器。这条没有展开的副线,给影片的生态内涵增加了丰富复杂、五光十色的背景,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这也是美国动画片单纯而不简单的缘由。
“小荷才露尖尖角”,世纪之交我国生态电影逐渐崛起。总的来看,我国生态电影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自发时期,比如:《防治沙漠化》(杜昕汝,1984),《灰喜鹊》(徐真,1984)、《鹿铃》(唐澄、邬强,1982)、《夹子救鹿》(1985,林文肖、常光希),《边城》(凌子风,1984)等,影片都自发地与生态意识沾边,从中也可以发现传统的生态资源和思想智慧亟需现代转型。二是90年代的自觉时期,代表作品有《沙与海》(康健宁,1990),《大气层消失》(冯小宁,1992),孙曾田的《最后的山神》(1992),《小象西娜》(吴天忍,1996)等等,生态思想主要停留在环保、科教、怀旧、弘扬主旋律等主要方面。三是新世纪的深入发展时期,出色的作品有《宇宙与人》(2000,忻迎一),《极地营救》(张建亚,2002),《可可西里》(2004,陆川),《天狗》(戚健,2006),《三峡好人》(贾樟柯,2006),《狼来了》(高峰,2010),《天赐》(2011)等,力争以生态整体主义意识关注中国问题,生态意识明显增强。中国生态电影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社会现实,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生态动画一直处于低迷的状态,成就微薄。像《喜洋洋与灰太狼》等动画一改传统狼羊势不两立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生态意识有所融入,但是仍然缺乏深层的生态伦理精神,像《冰河世纪》《食破天惊》等大众喜闻乐见,把生态伦理思想和和本土主流价值,把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融为一体的杰作几不可见,把电影制作与绿色产业链相结合也刚刚提上议事日程。我国具有丰富的、类似天上掉馅饼的民间想象和文化资源,在现代化进程中也有对科学技术、数码掌控的警觉,也有食品安全的自觉,也有古老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碰撞等丰富的中国经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生态动画必将取得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现代农业建设;绿色农业;发展模式
绿色农业是指一种可持续发展农业模式,其对提高环境保护、农产品数量与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促进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农业不是指农业回归传统模式,也不是对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等模式的否定,其是基于现代农业模式的各种优势,扬长避短,促进现代农业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模式,是我国现代科学技术及思想观念发展的产物。
1绿色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在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其应用新型绿色农业技术,转而将现代农业向技术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并且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有助于保持我国社会经济的平稳增长,保障我国人民对于粮食的需求。绿色农业的产生,标志着绿色技术及绿色食品生产模式在现代农业中的全面推广及重点示范发展。从根本上分析,绿色农业是一场产业与技术在农业中的革命,也是我国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1]。总体而言,绿色农业的特征主要为开放兼容性、持续安全性、全面高效性、标准规范性。开放兼容性是指绿色农业利用了现代科技发展的技术成果,依托于现代技术、资金投入等方式,实现现代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升,同时也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及卫生安全,符合现代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持续安全性是指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对于工业投入品的合理应用,并注重现代生态技术、动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减少使用化学产品,将农业生产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保护自然环境的持续发展,实现现代农业的合理发展[2]。全面高效性是指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的共同发展。绿色农业注重合理应用生态资源,并重视农业绿色产品质量,有助于改善现代食品卫生现状,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尤其对农村经济及地区经济起到了持续发展的效果。标准规范性是指绿色农业发展通过第三方认证及标注化管理,绿色农产品认证的相关标准与程序、绿色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是绿色农业发展进行组织与管理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实现绿色农产品实现从生产到消费者食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
2.1生态安全问题
农业在西方国家被认为是一个污染较大的产业,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与加工中会应用到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产品,而这些产品中大多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及农业废弃物,其在应用过程中会经由雨水进入土壤、大气及地下水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空气污染、水污染可能诱发当地居民出现各种疾病,甚至是癌症。由于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可能导致出现水体富营养化、金属含量超标等问题,尤其是在我国湖泊与河流中属于比较常见的污染,相关文献指出,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及洪湖等湖泊的水污染问题比较严重。有学者指出,我国农业中化肥利用率较低,而农药使用的有效率仅达0.1%,剩余农药会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3]。
2.2食品安全问题
20世纪末期,我国食品数量安全在农产品供给方面呈现比较满意的状态,仅存在产品结构的短缺或剩余。随着我国加入WTO后,许多国家选择进入中国市场,丰富了我国农产品市场中的供应种类,我国食品数量安全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但此时食品卫生安全问题被人们所重视。由于现代食品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商家选择在食品生产的过程中加入化学色素、添加剂等有害污染,造成我国食品卫生安全事件频发。自2005年后,我国每年的食品安全问题报告件数高达3万~5万件,而专家估计可能实际比报告数量要高出10倍,而其中并不包括长期食用可能造成的慢性疾病及隐性危害。
2.3贸易壁垒问题
近年来,我国成为“绿色贸易壁垒”限制进口最多的国家。美国对我国食品提出了许多的检验项目;欧盟对我国茶叶的检验项目由早期的6项农产品残留物增至62项;2006年,加拿大对我国食品的进入标准进行了调整,其中对于农业化学品的检测多达638种,限量标准为42684个,涉及食品285种。这些方面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贸易出口。据相关统计指出,我国每年有约120亿美元的农产品由于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而无法出口。而出现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农业生产标准体系建设比较滞后,标准较低且跟不上国际食品标准,其质量认证得不到国际认可,没有实现生产体系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使得农产品的质量受到了影响。
3绿色农业的发展目标
3.1保障农产品安全
农产品安全主要包括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绿色农业的发展能够应用于我国农业发展中,主要是由于其能够有效缓解我国人口增长对粮食资源带来的压力,减小资源短缺问题,这就对绿色农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要求绿色农业立足于现代绿色技术,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提高农产品产量,满足现代人对食品数量及质量的要求。
3.2保障生态安全
生态环境一般是处于平衡状态的,能量流与物质循环维护着生态平衡,基于此,生态结构也能够以相对稳定的状态发展。生态平衡最主要的表现为生态环境中的物种数量及种群规模处于稳定状态。
3.3保障资源安全
农业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粮食的需求,也就对农业生产提出满足人们生活所需一定数量与质量的农产品的要求。而农业生产需要有一定的耕地资源、水资源,因此需要保障农业生产的资源安全,以利于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
3.4保障农业的经济效益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低,但是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并且农业是社会发展及人类生存重要物质基础的来源,因此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也是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并且,绿色农业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加工质量,促进农产品的出口,对于农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
4促进绿色农业发展的措施
4.1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减少化肥使用率,需要创新施肥技术,提高农作物养分供应管理;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利用生态技术进行施肥;通过测量土壤营养成分含量进行配方施肥,降低化学施肥的盲目性;合理使用农家肥与有机肥,提高绿色农业的生产效益。减少农药的使用,需要综合应用病虫害的生态防治、生物调控及非化学药剂的驱虫药等措施,降低农业生态系统中使用化学合成农药量,以利于促进生态平衡,保障农产品质量;同时,应重视残留农药的微生物降解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4.2提高农产品产量与效益
提高农产品产量就必须要应用现代新型技术,依托于现代科技进步、资金投入等措施提高农业综合能力,保障食品安全,重视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满足现代人们对食品的需求。农业生产效益是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绿色农业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合理开发,重视对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并重视食品安全问题,重视农业发展及农村经济的提高,全面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4.3降低农业生产的能源消耗及排放
降低农业生产所需能源的消耗与排放,首先需要重视清洁能源、新型能源的创新与推广,并推动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发展节能、环保的绿色农业,实现低碳农业的发展,加强对沼气、沼渣、沼液的利用。农业发展具有碳排放的特征,因此,需要降低农业的碳排放量,加强土壤固碳能力,减轻大气污染及环境污染。总的来说,绿色农业的发展,有助于保障我国食品安全,推动生态资源及环境的合理利用,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1]翁伯琦,徐晓俞,罗旭辉,等.福建省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对绿色农业发展的启示.山地学报,2014,32(2):141-149.
[2]胡雪萍,董红涛.构建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须破解的难题及路径选择.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6):152-158.
关键词:宝应 有机农业 发展 对策
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土壤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有机食品也逐渐被认识并日益受到消费者亲睐。宝应县作为全国首家“国家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形成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有机农业的较为典型的经验。研究表明,宝应有基础、有条件,也有市场前景推动有机农业产业化开发。
1 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
1.1 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有机农业于20世纪20年源于德国和瑞士,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罗代尔(Rodale)建立“罗代尔农场”,成为世界上最早的规模化有机农场。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纷纷建立有机农场,有机食品市场初步形成。进入21世纪,不少发展中国家加入有机食品生产和出口的行列。根据最近FiBL和iFOAM对160个国家进行调查(数据截止2010年),全球有机农业土地为3700万公顷(包括转换期土地),有机认证的土地面积占全球所有农业用地面积的0.9%,有机认证面积最大的国家依次为澳大利亚、阿根廷和美国[1]。
国内有机农业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业大学和原国家环保局(现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相继开始有机食品的科研工作;截止2011年11月,我国已颁发有机产品认证8655张,获得认证的有机生产面积达200万公顷,有机转换面积44万公顷,80个单位通过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考核。
1.2 有机食品市场前景分析 在欧美等发达地区,有机产品的需求正持续增长。根据“有机观察”的数据,2010年全球有机食品和饮料销售额达到590亿美元,是2010年的3倍以上(2010年为179亿美元)[3]。对有机产品的需求集中在北美和欧洲,构成了全球有机消费的96%。发达国家销售的有机食品,近60%是从发展中国家进口,有机食品正成为发展中国家出口创汇的新兴产业。
随着国内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逐步认知和亲睐,国内市场潜力巨大,2010年,国内市场额达13亿美元。消费有机食品已成为未来国际国内市场的趋势,有机食品市场前景广阔。
2 宝应县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2.1 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2.1.1 组织网络机构健全。成立有机食品发展领导小组,组建有机食品办公室,列入政府职能序列。县人大、政协定期审议、调研有机农业工作情况。相关部门和各镇分别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形成了县、镇、部门联动的组织网络。
2.1.2 规划和标准体系较为完善。2003年,宝应率先在全国编制、评审和实施《有机食品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建设运西、东荡、中部三大有机产业园区。同时,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研究制定出有机稻米、有机藕、有机蟹、有机鸭和有机专用肥五大省级标准。
2.1.3 技术服务和政策配套体系基本形成。组建县生态办、部门、镇和基地四级有机食品生产技术服务体系。成立有机种植、有机畜禽养殖、有机水产养殖、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灌排水系和生产资料供应等六个服务小组,编印《有机食品生产指南》,指导基地有机食品生产。出台《关于加快国家有机食品基地县建设、打造“生态宝应”的工作意见》,设立50万元生态基金和200万元有机食品基地建设风险基金,完善土地流转、减免税收、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
2.1.4 有机农业发展初具规模。延伸有机产业链条,打造有机生产、加工、检测、集散和观光五大基地。建成有机农业园区22个,总面积10.8万亩,拥有有机食品品牌35个,涵盖稻米、荷藕、畜禽、瓜果、水产5大类12个品种;建成江苏省首个有机农业开发区——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并获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成国家级有机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与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合作筹建“中国有机产品交易中心”;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通过国家认监委组织的评审。有机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宝应农业的产业升级,也带动了旅游、观光、休闲等三产的发展,通过发展湿地生态观光和有机农业休闲旅游,2011年实现旅游收入12亿元。
2.1.5 有机农业成为招商引资载体。编制30多个有机招商项目,在县网站上。以中国宝应荷藕节和国内相关经贸洽谈活动为平台,开展对外推介,寻求对外合作,先后有国内外多批客商来宝考察洽谈,宝泰米业、兴泰农牧等一批企业相继落户。
2.2 优势与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