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9 02:17: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教师业务学习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城镇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飞跃发展,大量农业人口涌向城镇,城镇人口急剧增加,给教育增加的压力不小,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大班现象越来越严重,六七十个人一个班是再平常不过了,而大班教学正是英语教学最忌讳的。同时,涌入城镇的农民子女,相当一部分是外出打工人员的留守孩子。这些留守孩子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管教,导致成为“双困生”,加上这些孩子原所在农村初中英语师资所限等,因此英语学困生面越来越广,人数越来越多。
由于受大学生就业比较严峻的影响,读书无用论在学生中比较流行,学生厌学情绪相当严重,小小年纪就想辍学外出打工,学习英语目标不明,学习动力缺乏,英语底子薄。加上英语本身难学难背,要多读多背,学习方法不对路,一些学生对学英语丧失信心,势必破罐子破摔,一发不可收拾。
由于对英语学习缺乏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诺贝尔物理学得奖者杨振宁博士也指出过:“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转化为学习动机,而且也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反之,学生若失去了学习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件快乐的事,而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应充分了解所有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发展要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把握学习难度,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保持学习英语的信心,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获得学习英语的成功感受,并使他们在各个阶段的学习中不断进步。”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眼睛总是盯住少数几个尖子生,对学困生不闻不问,甚至时而讽刺,时而挖苦,人为地与学困生之间造成心灵的隔阂,学生心中不快,他还会认真学习你这门课程吗?
英语教师错误的课程观。英语教学长期“耗时多,收效小”,其原因在于走入了一个误区内,把英语看作与历史、数学、物理一样是一门知识课。分不清英语教学是教语言,还是教言语?而事实上,学习英语是学习语言运用,形成听说读写能力,不是单纯地停留在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上,而是通过语言实践,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教师教学方法不对路,不善于变通,忽视了母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如在汉语中,当有人敲门时我们会问:“谁呀?”或“你是谁呀?”但是在英语中常说“Who is it?”两种语言的表达有差异,学生在说这一句时遇到的困难就多。而英语中的“This is John,my classmate.”和汉语中的“这是张三,我的同班同学。”表达习惯一致,几乎没有人认为后一句难。教师在实际英语教学中,要吃透教材,要更多地关注母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
二、转化城镇英语学困生的对策
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扩建、新建学校或校舍,解决好大班额问题,根据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办法,将班级学生数严格控制在45人左右。
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是我国的一个社会问题,涉及到培养合格人才的问题,涉及到社会安定团结的问题,不单纯是学校、家长的事,应引起国家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好。学校不是简单地给每个留守孩子建一个档案,关键在于在心灵上、学习上、生活上关爱他们,关爱他们的进步,关爱他们的成长。
加强学困生的前途理想教育,让学生明确知识的重要,靠的是科学文化知识,靠的是创新精神,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既要有长远的奋斗目标,又要有近期的学习目标,建立起学好英语的自信心,从根本上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对于学困生,要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注意分层教学。正如英语新课标所说的:“尊重个体差异。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不同的学习经历、学习水平和学习风格,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利用学生的不同潜能,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空间。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从最基础入手,一步一个脚印,如拿背诵来说,学困生基础差,不能一下子要求他们背太多的内容,每天要求他们背二到三个句子为宜, 或一些句型,如1.It is interesting to learn English.2. He gave me a book.3. I spent 2 hours ( in) finishing my work yesterday. 充分激发学困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坚持正面引导。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对于“学困生”,教师要尊重其人格和情感,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要把爱心无私地奉献给学生,不偏心,有耐心,真正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做“学困生”的知心朋友,多谈心,多个别辅导帮助,以良好的师德、高尚的人格的魅力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启迪他们,感召他们,帮助他们。
和平区基础教育并不具有天然的优势,区内中小学校舍条件先天不足,占地面积普遍偏小,改扩建成本却很大。以示范性高中建设项目为例,仅拆迁费用一项就是很可观的数字。对此,和平区委、区政府以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为抓手,大投入、大调整,全力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经费保障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和平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在财政预算安排上,将教育投入放在首位,义务教育经费在财政预算中单列,教育经费始终坚持“三个增长”。“十一五”期间,预算内教育拨款与财政经常性收入年均增长率达11.83%。
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平区在全市率先成立了教育督导室,组建教育督导评估与质量监测中心,研究制定了几十个综合与专项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先后几次修订落实教育法律法规的办法,在教育整体发展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校内外环境优化、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落实扶助贫困学生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确保教育环境持续优化。成立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和平区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及《和平区教育布局调整方案》,通过资源整合,在有限的区域空间中,彻底解决校舍小、老、散的问题。所有新建、改扩建的学校,都按照天津市“校安工程”和《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建必一流,一次达标。
近年来,在推进教育布局调整过程中,和平区累计投入42亿元,新增教育设施12万平方米,相继建成一批示范校、历史名校、现代化达标学校,改扩建并提升中小学和幼儿园。仅2012年暑假,全区就有21所学校、27个校区进行了提升改造,16所学校的师生在新学期搬入新校舍。2012年10月,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专家评估组充分肯定了和平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工作,认为和平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实现高位均衡发展为重点,推进教育改革,改善教育品质,提升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结构,为教育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历史原因,和平区学前教育资源分布也不尽合理,“五大道”地区幼儿园过于集中、办园规模较小,而部分街区因城区改造却没有公办幼儿园。和平区从“抓规划”入手,在落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过程中,根据区域出生人口预测、适龄儿童居住分布、外来人口流入及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需求等实际情况,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扩大规模、提高效益”的原则,采取合理调整布局与加快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建设并重的举措,不断盘活区域教育资源,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校舍,优先改建成幼儿园,在进一步实现幼儿园合理布局的同时,扩大了办园规模,提升了幼儿园的硬件水平。
均等是重点——“公平不问来处”
“和平人”把“让每个孩子得到平等的入学机会”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就近入学,公平升学,破解难题。为落实好市教委相关文件精神,和平区各小学在全市率先出台了抑制无序转学的学籍规定及具有和平特色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实现了“六升七”100%推荐,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普惠性,有力地抑制了“择校热”现象。初中阶段,采取“公办不择校、择校找民办”的基本原则,基本解决了“择校”问题。2010年,和平区制定了《高中指标推荐分配方案》,逐年扩大指标定向分配比例,从2010年的10%扩大至2012年的40%,改变了以“升学考试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评价方式。为确保各中小学班额符合市教委有关规定,和平区立足长远、科学规划、依法治理,每学年第一学期,对各中小学班数、学生数等相关信息进行汇总统计,区教育局中小学科、督导室进行随机监控与督查,及时掌握学生动态,严格控制班额。
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以下简称“随迁子女”)公平享受优质教育。和平区高度重视辖区内随迁子女就学问题,并将其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体系。区教育局与区流动办密切配合,积极为随迁子女提供服务。义务教育阶段的随迁子女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区政府保证足额资金投入,对随迁子女比较集中的学校,在首批现代化学校达标时,进行了提升改造,学校硬件条件实现了一流,使随迁子女享受同城待遇。学校在生活、学习、习惯培养等方面,对随迁子女给予特别的关爱,让他们在接受公平教育的同时体验集体的温暖。
让残疾儿童少年享受全纳教育。为确保户籍在和平区的3 至20岁残疾儿童少年接受全覆盖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区教育局与区残联及各街道紧密配合,对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送教服务,对轻度残疾儿童少年实行在普通小学随班就读政策。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疾学生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形成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系列化的特殊教育体系。和平区因此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区”,区培育学校被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奥林匹克先进单位。
关键在师资——“‘一般校’也有好老师”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打造高素质的干部教师队伍,是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关键。
和平区按照各学校的地理位置、办学规模、办学水平和发展潜力,划分为7个合作学区,采取“一带一”手拉手协作和“一带多”示范引领等多种形式,组建相对固定的“均衡发展合作学区”,并以学区为单位开展教师交流,通过建立协作片教研,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为全面提升中小学整体办学质量,促进各学校间的均衡发展,和平区下发了《关于区域推进学校均衡发展,建立教师互派交流制度的实施意见》《教育系统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暂行规定》《中小学优秀教师互派交流管理制度》等文件,建立了教师、校长互派交流制度。其中,教师互派交流活动在和平区开展的“联校协作手拉手互动教研”基础上,以顶岗任教为主要形式,积极探索研修学习模式、学科共建模式、共同发展模式等,从而实现区域内优秀教师交流。此形式更加深入有效地促进了校际交流,进一步完善了“均衡发展合作学区”,使全区学校教育结构布局更加合理,队伍建设更加完善,个性特色更加鲜明,育人质量更加优化,区域教育发展更加均衡。具体实施中,各学校选派师德好、业务精、有一定理论和指导教学水平的优秀教师定期到其他学校交流任教,任教期限为一年。互派教师承担本学科相应年级的教育教学任务,深入学科组参与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教育科研、学术研讨等教学研究活动,有条件的要培养1至2名青年教师。同时,规模较小学校的教师也交流到优质校、示范校任教,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对稳定、流动有序、资源共享、均衡发展的教师交流机制。互派交流活动中还组建了专业发展指导小组,小组成员负责制定互派教师专业发展指导方案,为互派教师提供业务学习材料;开展“蹲点会诊式”听评课活动,帮助教师提高理解课标、把握教材的能力;为教师提供承担区级教研活动的机会,为教师根据教学中的问题开展研究、撰写论文或总结等提供指导;为同学科教师开展学习、教学、教研、科研等交流活动提供平台;对互派教师一年的专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教师互派交流工作设有专项资金,用于活动和奖励。
支教在行动——“热辐射效应”
和平区从2000年开始在坚持按有关政策完成好援疆、任务的基础上,先后与甘肃省通渭县、青海省西宁市开展跨省市的对口帮扶工作。从2004年起,又开展了面向天津市蓟县、东丽区的对口支教活动,在和平区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主管部门科学规划,举全区之力上下联动;支教教师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受援地区与支援单位双向互动,创新支援方式,真正把支教工作办成了社会满意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