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汉语言文学调查报告

汉语言文学调查报告

时间:2022-11-01 17:56: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汉语言文学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汉语言文学调查报告

第1篇

本文作者:余丹作者单位:浙江万里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一向以“宽口径”著称,并没有固定对口的行业和岗位,学生一般会在教育、媒体、行政等领域发展,随着公务员和教师职业门槛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企业立足,从事文秘、策划、宣传、营销等工作。在基本专业素养和专业核心能力之外,沟通和协调能力、策划和创意能力乃至个人形象塑造和礼仪素养,都左右学生的发展前景;在信息化社会中,熟练掌握各类现代办公设备和技术更是职场生存必备的条件。针对就业市场的现状,我们将以下课程列入实训课程:口才训练、写作训练、公关礼仪、活动策划、调查与分析、现代办公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摄影、摄像。口才训练课程与写作训练课程是实训课程的重点。

围绕能力培养目标,重构实训课程内容

实训课程强调技能的训练。我们打破了理论教学按照知识点组织教学内容的固有模式,把实训课程的能力目标分解为若干能力点,再围绕具体能力点设计实训项目。项目化的实训形式,阶段性和针对性较强,实训过程中目的明确,形式多样,效果比较显著。口才训练课程教学。将口才训练课程分解为“心理训练”、“朗诵训练”、“仪态训练”三个基础训练项目和“演讲口才训练”、“辩论口才训练”、“面试口才训练”、“谈判口才训练”、“社交口才训练”等实用训练项目。口才训练课的教学重心放在设置情境实战训练上。写作训练教学。写作训练教学设置了“论文写作训练”、“公文写作训练”和“文学创作训练”三大实训项目,每个项目再分解为若干子项目,如“文献综述写作训练”、“调查报告写作训练”、“报告文学写作训练”,等等。按照布置命题当堂写作习作点评反复修改的流程展开。每一次课是一次练笔的机会,每一次课后作业是一个项目成果。

改革教学方法,调整评价指标,增强实训效果

实训课程注重师生互动。操作技能类的实训课程让学生动手实际操作,在“做”的过程中去掌握方法和技巧;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需根据课程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口才训练与公关礼仪实训课程教学,场景模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实训形式。根据不同主题模拟不同的场景,如求职面试、节目主持、商务会议、社交宴会等,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角色扮演得到锻炼。调查与分析和活动策划实训课适宜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开展。这类课程可以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如调查与分析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强化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配不同的调查任务,要求学生以确立调查对象、设计调查问卷、开展实地访谈、进行数据分析,最后撰写和上交调查报告。调查任务可以与教师科研结合,也可以源于学生兴趣,或者是来自社会热点,既要有现实意义,又要难度适中。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发挥策划、监控和指导作用,学生真正成为调查活动的主体。学科竞赛和学生社团活动也是实训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如全国大学生演讲比赛的选手选拔和“演讲口才训练”实训项目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汉语言文学专业每年定期举办“文学节”、“秘书节”等学生社团活动,有主题征文、“礼仪先生”评选等环节,可以和写作训练、公关礼仪课程形成联动机制。实训课程的评价指标多元化。实训课程可以评价学生提供的作品和成果。如摄影、摄像课程要求学生提交高质量的摄影和摄像作品,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要求学生制作网站,调查与分析课程要求提交调查报告,活动策划要求提交策划书,等等。高级别学科竞赛中获奖、获得高端资格证书或是公开发表作品的学生,相关课程可以免考,成绩可以评为优秀。

加强实训条件和“双师”型师资建设,为实训教学提供保障

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训课程体系,需要两方面的保障:一是实训场地和设备,二是具有实践教学经验的师资,二者缺一不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不妨借鉴高职院校实验实训教学的经验,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建设实训室,或是与其他相关度较高的专业联合,建立文科综合实训室,提供场地和设备,营造实战的氛围,让学生真正去动口、动手和动脑。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训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方面,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要有了解社会需求的意识和行动,要充分利用实习和实践基地,亲身体验秘书、记者、编辑等岗位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特点,把这些实践经验带到实训课程的教学中,可以有的放矢,避免空谈;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积极引入社会力量,邀请一些经验丰富的行业内人士来校授课。他们了解行业的最新需求和普遍规则,有丰富的素材和生动的事例,这些都会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冲击和新鲜的感受,从而达到良好的实训效果。浙江万里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构建了实训课程体系,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后还要在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师资保障等方面继续深入思考、不断完善,以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第2篇

第一,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对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而良好的语言能力是考验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当今企业进行人才选拔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塑造学生高水平的语言能力,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适应时代及行业企业发展的人才。第二,能够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21世纪需要的人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要求该专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并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专业教育与社会需要的对接,恰好满足当今素质教育要求,并通过其人文素养的培养为未来的素质奠定良好基础。

2提升汉语言文学应用性的策略

2.1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

若想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首先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水平。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传统中文基础(包括文艺理论、中外文学史、古代和现代汉语三大课程体系)与现代实用中文基础(包括应用文体写作、新闻学基础等)的统一,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本专业教育的应用性;其次,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能力结构的构建与完善。从本专业的独特性出发,笔者认为本专业学生能力结构主要由四部分构成,一是培养学生一般学习能力,主要包含学习的记忆力、观察力、探究思考力等内容;二是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性,具体包括专业技能与职业技能两方面;三是培养学生普通话的听说能力,从发音、变调、轻声、儿化等方面掌握普通话与方言的发展规律,从而保障自己能够改变某些方言习惯,自由熟练的运用普通话与周围人进行交流;四是培养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包括座谈会纪要、自荐书、调查报告等,并保证文字满足主题鲜明、条理清晰、格式标准、语句通顺等要求。2.2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优化课程结构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具有较强人文特征的学科,因此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对多门课程进行优化,对于提升该专业的应用性是非常重要的。在具体的课程优化过程中应当在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结合学科发展现状,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并不断完善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开设与课时调整,从而最终达到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升其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最终提升该专业的实际应用性。

2.3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客观上要求汉语言文学教育摆脱传统的、陈旧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结合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实现现代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该专业的创新要求教师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摆脱专业束缚,深度挖掘自身对某方面专业的理解与认识,比如新闻、文秘等专业作为本专业的分支,通过教师的引导,若发现学生对这些有兴趣就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在这方面的学习上。因此,也可以说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学生进行创新的先决条件,正如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思维,在未来的实际应用中做到举一反三。

2.4注重实践性教学

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面对一张黑板、一本教科书与一盒粉笔与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进行读、写、练,这种方式过于机械化,仅仅是简单的将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忽略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最终难免会导致学生无法适应社会需求,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因此,汉语言文学教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应注重理论与实践能力的结合进行明确定位,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策略,不断提升该专业的应用性。简单来讲,应用性教学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课本上的专业知识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获得学生文化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双重提升的硕果。具体来讲,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要做到两点:一是课内外的结合,学生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园内部,应当拓展的新校园外,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也应组织各种形式的、适合本专业学生就业的实践活动,深入挖掘学生自身潜力,并以此为基础,为学生走向职场奠定基础,实现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实际应用性;二是培育实习合作企业,应用性人才培养主要体现为工作能力,让学生能够提前感受未来的工作环境,有利于学生尽快找到未来职业方向,适应职业生活,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做到学以致用。

3结论

第3篇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现状;课程改革;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1

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传承的基础,更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传承的结晶和核心。汉语言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漫长的传承体系和复杂的传承流程,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好这门课程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乃至人生理想都有重要帮助。文学的本质是追求真善美,也是意识形态的物化,在现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通常都是采用意识形态物化原则来体现人们对词句美和文字美的追求。在汉语言教学中,学习中国当代文学, 不单是让学生了解一些文学现象、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知识把握其内在联系,即把握文学发生发展规律,从现象、知识上升到理论的概括和思辨,给学生以理论武器,使之学会用以观照、解读文学现象、作家作品。在教学中凡能联系上升到理论的地方我们尽量突出理论色彩,讲出理论高度,力求以文学艺术规律来贯穿史的脉络,按规律来整合文学史的建构。但是在现实教学中,还存在以下方面需待改进的地方。

一、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是传统的人文科学,能够体现人文的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其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任务是传承并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汉语言文学的主要内容就是文学文化的遗产,是通过人们对过去的各种认识来进行当前社会现象分析的过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特点就是毕业后的学生在各种工作和生活中都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一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为普遍的教学模式。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要使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和流程,通过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来

(一)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约束,在现阶段不少高校教学中都是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想和积极性。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在三尺讲台上,口若悬河地滔滔不绝,将各种知识点分解为条条框框逐一的列举在黑板上,下面学生通过对黑板上知识进行记录的方式来对各知识点进行理解,这就造成了学习的被动性和学生听课的不主动。学生在听课的时候一般都是昏昏欲睡和埋头抄写笔记,等下课的时候一哄而散,很少去对知识点进行交流和探讨。一个学期下来,师生的彼此认识和了解也是十分有限。由此可见,这种教学模式明显地存在极大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教师永远是高高在上。

(二)教师忽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将来的社会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信息时代。人才的主要衡量标准和依据是对这个人的创造能力进行分析,创造能力是衡量人才的关键,也是决定其在社会工作中对社会做出贡献的指标。知识总在不断更新,在校学习的知识总是有限,为了能够在社会发展之中更好的学到对社会有用的知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到对各种专业知识点的教学,同时还要教学生怎么样去学习,怎么样更好的掌握知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创造力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创造性运用,具体来说就是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上。可足我们不难发现,如今不少中文系教师往往只重视教材上的知识传授,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课,完全缺少对问题的思考,没有小组讨论和交流的训练,不懂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一到了实习的时候,方知道在讲台上非常害羞,说不出半句话来。至于书面的创作,更是少,连实习学校的教案都不会写,更不用说学术论文的发表了。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教师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最根本额的根源是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完全忽视学生的创造力的训练和培养。

(三)教师不重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是客观实践的高度总结,对实际运用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但是如今不少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往往只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导,譬如。学生还没认真把文学作品原著浏览一遍,教师马上向学生总结出该作家以及相关流派的特点、思想意义和历史地位,到考试前,学生只要死记硬背一下课堂笔记。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查资料、筛选资料、归纳总结等基本动手能力根本没有调动起来。至于调查报告、撰写公文、新闻稿等贴近实际需要的应用写作,还是比较缺乏应有的指导和训练。

二、转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

面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存在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办法来转变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呢?

(一)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想要转变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首先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归根到底的原因就是教师与学生的联系就是传授知识,教师和学牛是上级与下级的不平等关系,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必须绝对服从教师。由此可见,以教师、知识为主体的陈旧教学观念,直接导致课堂的教学活动只存在着教师的单向传授知识,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讨论。长期下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自然会逐渐降低,对知识的理解只是处于表面的识记层面,缺少应有的深入反思。

(二)转变落后的教学法,尝试具有开放性的探究型教学。至于在教学法上,我们必须转变落结论型的灌输教学模式,尝试具有开放性的探究型教学。探究型教学就是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性的引导下,主动地参加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并且最终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与结论型的灌输教学模式相比,探究型教学的最大的根本区别是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自主地探究问题的存在,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此过程培养起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因此,探究型教学的步骤口以分为:选择课题(发现问题)――收集、分析资料(分析问题)――总结归纳结论(解决问题)。

三、结论

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发展的过程中,高校教学模式的转变已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一体化教学已成为一种不可逆变的趋势,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提高其教学模式和教学质量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材。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语言理论 问题 改进 实践。

一 语言及语言学理论教学的现实

作为一名语言学的教授老师,除了教学之外,往往还要同教授对象的“重文学轻语言”的观念作抗争。与文学的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相比较,语言及语言理论服务于生活的功能更隐蔽、也更无趣。语言是“既不能出产物质产品,又不能起宣传教育作用”①。尽管语言学家很早就作出一个明确的论断――语言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可是人们似乎并不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涵义。直至在言语无法准确无误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感受时,才发现语言对于生活的重要性,才发现语言教育在生活中的缺失,才认识到语言研究、语言理论建构的重要性。也难怪人们会有如此误解,我们不得不承认,语言教学在整个国民教育中确实处于一种弱势,甚至连部分中小学语文老师和部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他们的语言能力及语言素养都是薄弱的。这种弱势的造成除了追究社会外部原因外,我们更应该客观地审视一下自身的问题,探讨探讨语言教学是否存在着问题。

客观地说,语言及语言学理论的教学思路长期以来基本拘泥于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课堂教学模式,语言教学如现代汉语教学或许还会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有一定的实践机会,而语言学理论教学则是完全放弃了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尽管在理论建构上,各个专家学者不断努力地修改完善着理论体系,力求语言理论的更生动形象,更深入浅出,但是对于学习者来说,单一的听讲的角色容易让他们发生思维的懈怠,也很难产生感同身受的深刻印象。于是一旦走出了课堂、摆脱了考试压力以后,语言理论便还是停留于白纸黑字的阶段,还是那一堆枯燥的毫无生气的理论术语。语言学理论因为脱离了生活,越发显得抽象难懂。

众所周知,语言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是社会交际最重要的工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有人活动的地方就需要语言”,它影响着社会生活,其研究成果可直接应用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与这些学科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对语言的进一步研究,对语言学理论的继续深化构建,具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推动语言学前进的传统动力是语言的教学和运用。对于一名中文系的本科生来说,通过课堂学习,掌握普通语言学理论,形成初步的语言理论框架,为将来更深入地研究语言学奠定良好基础是必需必要的。

因此,改变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方法,寻找新的教学出路,将语言学理论通过教学的途径有效地传授予学生是改变当前尴尬的教学局面的关键,也是本文要讨论的主要内容。

三 实践教学――语言及语言学理论教学的重要环节

理论结合实际,这是前辈总结出的宝贵的教学经验。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少人始终把这句话挂在嘴上,而实际行动却是与之相背而行的。理论结合实际,仅仅停留于从教材外找来几个干巴巴的例子作简单例证。学习者无论从空间距离上还是心理感受上都无法认同,无法产生共鸣,语言理论并未被完全激活。要想让学习者感同身受,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他们亲身实践,在实践教学中完成理论的接收消化。

目前高校设置的语言类课程包括“教师口语”、“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及“语言学概论”。鉴于笔者从事的是“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工作,因此后者的实践教学为本文阐述的主要内容

“语言学概论”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作为一门理论后续课程,这门课旨在“培养学生语言理论方面的素养”,具体来讲可分为“提高学生的语言学理论修养水平”、“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和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水平”②三个方面。鉴于这三个不同的目标,笔者认为实践教学应该分为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两方面。

根据语言学概论课程的要求,语言学的理论教授首先是对学习者进行语言基本理论观点的介绍并要求其掌握。这部分内容同时也是这门课程的学习重点。教学时往往采用的是教师“满堂灌”的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条理化、系统化,但是同时也让学生产生被动接受的印象,进而对枯燥的理论观点产生排斥的心理,由此教与学之间出现了严重的矛盾。如何消除这个矛盾,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这就要求课内实践教学的介入。课内实践教学,就是要求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把学生由单一的听讲者转变为听、讲、想三者结合的统一体,让学生在听中了解理论的学术背景,在讲中掌握理论的发展现状,在想中寻找理论的发展前景。在这之前,是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行查阅相关资料所做的功课。通过课堂的交流讨论,学习者完成了教与学的自然融合,从思想上的碰撞到认识上的共识,相关理论由此在学习者脑海里烙下了深刻的痕迹。

除了课堂实践环节,课外的语言实践同样不可忽视。课外的语言理论实践方式最常见的要算语言调查法的运用。

语言调查法至今并未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然而根据我们对调查法的理解――调查法是指对某一社会现象通过访问、座谈测验或发放问卷等方式获得调查指标,以达到分析、研究的目的,语言调查法应该是根据语言研究的目的,通过访问、座谈、发放问卷等形式对一定社会范围内的社会用语进行调查,获得调查指标,进而研究得出结论的一种方法。

语言调查法在汉语言文字学科方面的应用由来已久,主要集中于汉语方言上的研究。1924年北京大学成立了方言调查会,由此开始运用现代语言调查法进行方言调查,并陆续诞生了一批现代汉语方言调查著作,如《现代吴语研究》、《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云南方言调查报告》,《湖南方言调查报告》、《四川方言调查报告》、《珠江三角洲方言调查报告》、《云南方言志》、《闽语研究》等。语言调查法在方言研究方面的运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通过一些语料的记录、分析、研究,语言学家得到了他们要找的答案。这是一个理论从实践中来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启发了我们,来源于实践的理论最后需再回到实践中去,受到实践的检验,由实践来验证理论的真伪。因此,语言学理论完全可以通过语言调查的方法来解释、说明、验证其理论内涵。

我们知道,本科阶段的语言学理论主要包括语言的本质特征、语言的结构及语言的发展等理论。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语言调查法要根据理论内容的特点进行合理设计。譬如在谈到语言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尤其词汇更被称作社会的“晴雨表”这个观点时,便可以通过社会调查让学生去验证这个理论观点。

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调查表的设计。调查表的设计实际上就是调查者把理论放归现实,寻找理论和现实契合点的体现,是调查者理解消化理论的体现。因此,调查之前,应该在适当提示、积极鼓励的基础上,让调查者先自行完成调查表的设计,后经过比较筛选确定最佳方案。

语言调查应该首先确定调查对象、调查范围。语言的发展变化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均可能发生,可以根据实际条件,选择方便开展调查的范围。譬如对于在校生来讲,范围限定在校园内,囊括所有大一到大四的学生便是最方便的选择,既考虑到操作的现实性,又兼顾了调查指标的代表性,即时间跨度的代表性和思维活动的代表性。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学生,经历了在校四年的时间,不算太长,也不算太短,再加上大学生活的深入,往往会在学生身上留下明显的痕迹。大学生一方面有着旺盛的求知欲,能够迅速接受新事物,另一方面思想又不稳定,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发生变化。语言的发展变化在这个处于信息前沿阵地的群体身上最容易得到体现。

其次是调查内容的确定。语言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渗透到生活的每个缝隙。它的发生发展均在生活中体现出来。因此要观察语言的发展,必须要深入到生活中去发现。作为调查对象的大学生,其生活仍是以学习为主,教室、图书馆便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而运动场、宿舍、食堂则是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部分,反映了学生生活的另一面。因此,在这五个场景里发生的语言交际行为囊括了大学生活的全部。教室、图书馆、运动场、宿舍、食堂这五个场景于是构成了语言调查的纬。由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在人们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其他类词,既通俗又有代表性,于是这四类词便构成了语言调查的经。关于调查内容便可以形成一张以教室场景、图书馆场景、运动场场景、宿舍场景、食堂场景为横轴,以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为纵轴的“社会语言调查表”(见下图)。而入选的词语则必须达到一定的使用频率,譬如在同样场景里出现5次以上的。

通过调查,调查者 “惊讶地发现了原来身边的语言是如此的丰富,发展如此之快”③,发现了语言的使用中数字化、字母化、双语的现象频繁出现,如数字化语言――886(拜拜了),3166(日语“再见”的意思),3Q(英语“谢谢”的意思),246(饿死了)等;字母化语言――GGMM(哥哥妹妹),RPMT(人品问题),PLMM(漂亮妹妹),TAXI(太可惜了),DIY(自己动手),KB(恐怖)等;双语现象――copy(一份),(超级)fans,(作)show等。也发现了此类语言的来源――网络世界,体现了网络时代节约、省时、快速的特点。还总结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社会方言群体,包括了上述三种语言现象及另外一种有着特殊意义的用语,如:挂了(指考试不及格),早朝(指上早上第一节课),干革命(指上晚自习),金三角(指考试时有的怀有侥幸心理的同学坐成一个前后左右的阵势),烟酒生(有些精神面貌欠佳的研究生)等。总结出这个方言群体诙谐、生动、时髦的特点。有的还由此出发,进一步研究思考这样的社会方言和大学生心理的关系,提出如何看待这类语言的问题,与当今语言学家的思考呈现同步性。

运用于语言学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调查与方言调查是完全不同的,具有自身的特点。语言学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调查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习者理解语言理论。调查者通过生活中语言使用情况的记录、分析,从而验证了语言理论的真伪,延伸了语言理论的内涵,为进一步的语言研究奠定基础。与方言调查过程充满了疑问相比,为了验证语言理论的语言调查过程要显得容易得多,只要具备基本的汉语知识就能够胜任,完全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另外,语言学教学过程中引入语言调查法,还是为了刺激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参加调查的过程比得出调查的结论要重要得多。通过调查,把对语言理论的学习、思考进一步延伸到课堂之外、生活之中、语言学理论产生之源,为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完善注入新鲜血液。

通过语言调查,不仅学习者受启发,理论教授者也可以从中受益。从调查结果中往往可以反映出教学存在的问题,这有利于教授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向,随时保持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对于语言学理论课来说,这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另一种体现。

总之,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路,实践语言理论,使语言理论在应用中学习,在学习中应用,使语言理论教学课堂生动形象起来,这必将使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大大提高。

注释:

〔1〕 胡明扬著,《中国语言学21世纪展望》,《语言》(京),2002.第三卷,1~11

〔2〕 诰峰,《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原则初探》,《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第八期。

〔3〕 引自笔者所教授对象的调查报告。

参考文献

[1]叶蜚声、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版。

第5篇

为了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改革完善,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现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专业、文秘专业的基础课,包括语音文字、文学、词汇、语法、修辞五部分。内容丰富,概念繁多,知识结构复杂。在授课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方法,在理论联系实际这基本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让学生对现代汉语课产生兴趣,使他们通过学习不但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而且理解、分析、运用语言的能力能有所提高,为其将来从事的工作打好基础。

一、教学目标定位

国内大学的新闻院系多从中文系分出,新闻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与中文专业有较多的“姻亲”关系。许多基础课程甚至教材都一样,如汉语课、文学课等。从走访的几所高校的新闻院系看,讲授这些基础课的教师也多数为中文专业出身,这就难免使新闻专业“现代汉语”的教学带有相当多的中文专业色彩。相继而来的问题是,因专业培养目标不同,同样的“现代汉语”教材(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新闻专业要用一个学期的教学完成中文专业两个学期的授课内容,即新闻专业为60多个课时,而中文专业则为120多个课时。新闻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如仍像中文专业那样基本按教材授课,教师往往会出力不讨好。那么,立足于新闻专业特点,如何定位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相比中文专业,新闻专业培养的人才更强调应用性、实践性。按照刘大为、染宗棋“语言能力大致分为语言研究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观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理应以提高其语言研究能力为最终目标,而新闻专业、播音主持专业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则应以实用性为主,以提高其语言技能为最终目标。同是基础必修课,中文专业强调对现代汉语知识、理论、规律的把握,强调对该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掌握。在新闻专业中,该课程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灵活运用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分析各种语言现象的能力。具体地说,包括听音辨音、学说普通话的能力,辨认字形、书写规范汉字的能力,选词析句、正确组织语言的能力,修饰润色、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深入理解鉴赏的能力,等等。

新闻专业课程的60多个课时,可分配如下:40个课时讲授,15个课时语言调查,5,6个课时为专题总结(如不规范用字、网络词语调查、语法新现象、新修辞用例分析等)。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相比新闻专业的其他基础课程(如文字课、新闻写作课等),“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似乎缺失很多。许多学生也反映在新闻专业的课程中“现代汉语”是最倾向于理科的课程,学起来“枯燥乏味”。更大的问题在于,许多教师对现代汉语的认识也有一个很大的误区,以为这门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有关现代汉语的基本知识,有的教师就拼命地把各种各样的概念、术语塞给学生,让学生死命地记、背。这样的“现代汉语”教学重视智育,而忽视了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甚至智育领域也有偏颇,忽视了语言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的培养。显然,这样的“现代汉语”教学不符合当今教育发展的方向。改变以传授和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探讨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现代汉语”教学模式很有必要。

当前,课程教学的中心应由传授知识向能力培养转变。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参与者,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使学生在快乐、民主的基础上,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形成乐于探究知识的学习欲望。为此,结合教学内容,“现代汉语”教学可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法。

首先,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现代汉语的社会意义及其与自身发展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一是根据语言学的特点,帮助学生从宏观上认识语言推动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认识语言学在人类科学体系中所处的地位,认识现代汉语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在微观上从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认知需要和自我提高需要等方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自主意识。

其次,在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现代汉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寓教于乐,力求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培养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如恰当选用笑话、相声和小品片段,选用有关诗文和寓言故事等学习语音与词汇知识,体验审美感受,培养语感能力,赏析语言大师的名篇佳句,引导学生体悟句型句式和修辞手法的妙用,提高分析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一些语言材料学习语言,如老百姓的鲜活口语,富于时代气息的网络语言和时尚词语等。

再次利用讨论式教学法,这是一种基于现代教学理念,通过师生及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来达成目标,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式课堂教学方法。教学中,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内要完成确立观点、组织语言、陈述看法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新闻专业学生将来工作时必备的素质。现在的记者,尤其是电视台的记者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突发新闻事件的现场,在现场根本不可能进行充分的准备就要开始工作。这种情况下,要求我们的新闻记者不仅要具备敏捷的思维,还要有连贯、清晰的语言表述能力。结合“现代汉语”课程的内容,运用讨论式教学法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像“文字的概说’、“语言的发展’、“语言的规范”等问题都可采用这种方法。

最后,联系社会生活,着重语言应用,理论脱离实际就会失去生命力,任何学科研究的终极目的都是应用,不应用就没有出路,现代汉语教学更不例外。汉语教师必须走出象牙塔,现代汉语教学必须面向社会、面向时代、面向应用才有出路,这是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的总原则。上课时,教师要尽量使用第一手语料,要关注那此鲜活的语言事实,要研究口语。现代汉语教学应该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解决一些语言运用的实际问题。如《现代汉语》教材中,有不少内容都涉及国家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任务以及汉语规范化等与社会语言运用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些知识的讲解不能只讲一些抽象的定义,而应该联系实实在在的社会语言生活。如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去调查招牌、广告等社会用字的规范问题,然后撰写调查报告,并进行相关讨论。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调查、分析和研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现代汉语课本该是与社会联系最紧密的,但目前的现代汉语课较之其他课程显得更加远离生活,这应该引起所有教研人员的高度重视,应该让现代汉语课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让学生充分感受时代进步的节奏。其实,学生可能比老师更敏锐地感受着时代变化所带来的语言词汇变化,只是他们缺少理性的认识,教师可以让学生有意识的收集社会上出现的新词新语,并引导学生从语言规范化角度进行讨论,条件成熟时可以撰写相关的小论文。

三、多向度的评价考核

目前,在许多大学的学科教学中,其主要考核方式是学期末的闭卷(必修课采取的形式)或开卷(选修课采取的形式)考试。此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这门课学习成效的主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并根据及格与否确定能否拿到这门课的学分。显然,这种“一考定学分”的考核方式存在很大弊端,也很难体现一个学生的真实水平。为此,建立新闻专业“现代汉语”多向度的考核体系很有必要。

第6篇

师范大学是培养教师的摇篮,其课程设计直接关系到教师人才培养质量。二十一世纪,“教师教育走向开放性……教师教育的专业化”[1]。北师大中文学科在制定免费教育师范生培养方案时,努力遵循新的教育理念,充分研究学校修订教学计划的总指导精神,对两方面信息进行调研,一是对北京市重点中学一线优秀教师关于新型中学教师培养的标准与要求调研;,二是对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深入研究,广泛征集教师建议。基于以上认识构建中文学科课程设计体系。

(一)课程设计模块的构建

我校中文学科免费教育师范生的培养定位于“培养一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坚实的专业基础,能引领中国中学语文教育改革方向的高水平中学语文教师”;定位于“培养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综合素质优良、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扎实、有较强中文教学实践能力与拓展能力、富有创新精神、乐教适教的汉语言文学基础教育高级专门人才”;定位于“培养新型中学语文教育人才和教育专家”。围绕以上3点定位,设置课程,其三大模块课程类别及学分比例为:“通识教育课程(26℅)”、“专业教育课程(54℅)”“教师教育课程(20℅)”,其中“专业教育课程”包含“文学类方向课”、“语言类方向课”和“师范类专业方向课”。第一学年以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为主;第二学年学习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及教育教学基础理论知识;第三学年以实践性较强教师教育课程为主,同时修读学科专业选修课;第四学年开展教育实践课程,包含教育见习、实习,毕业论文写作。其中教师教育类课程中的“职业信仰与养成教育”课程贯穿整个大学四年学习。上述分析可见,该课程体系既注重学科专业知识掌握,又注重教师教育技能培养,提升师范生综合素质。

(二)实践性教学的加强

“教育是实践应用性职业。教师要善于把自己掌握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就需要有教育的技能与技巧。这种技能与技巧要通过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实习应用才能获得。”[2]我校中文学科课程设计顺应这种先进教师培养理念,加强实践性教学,突破传统师范生教学模式。实践性教学加强体现在实践性课程大幅度增加、学时加长以及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灵活多样。

1、实践性课程包含:(1)公共类课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信息技术应用、数理统计;(2)教育类课程,如:教学法、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教育教学思想解读、教师语言艺术、教师媒介素养概论和职业信念与养成等;(3)学科专业类课程:语文课程设计、语文教材研究,以及与中学教学联系密切的中文学科师范类10门课程。这些课程的教材均基于对中学语文课程进行调研,参考中学语文所选篇目编写,如中国古代作家作品导读、中国现代作家作品专题等。这些课程无论从中学语文教学方法还是学科深层次把握上均有很强的实践性指导意义;(4)第二课堂活动、环节,如书法竞赛、教师教育技能大赛、支教活动等,这对提高师范生教育技能水平,提升综合素质起到积极作用。

2、教育见习、实习时间的加长

现代教育理念表明,“教师职业有其自身特点,其职业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正在成长中的儿童青少年;职业的内容和任务不仅教书,更要育人;职业方式也与其他行业不同。”[3]教师职业需要经过较长时间专门职业训练,师范生是未来中学教师,为加快师范生角色的转变,在职前培养过程中,我们加长强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时间。大三见习,大四在中学实习。通过加长见习、实习时间,拓展师范生的实习内容,进而增强其在校期间的实践经验与个体经验。在实习前见习,形成“实践一反思一成长”的循环模式;再次,为增强师范生对中小学教育现状的了解,以教育实习为主、见习为辅,开展教育调查研究,不断增强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比重,使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增强各种能力。这一环节在免费师范生课程改革中表现尤为明显,也是免费师范生课程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3、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随着社会进步,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技术提高,我校中文学科免费教育师范生的培养,注重教学方法、考核与评价方式的多样性。教学上,如“微格教学”的应用,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培养中,应用于教育类课程、学科教学法课程及学科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上。该方法也是目前各国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如教案设计、课件制作、模拟教学、调查报告、小组辩论、演讲、课题设计等多元化的方式进行考核。这都是注重实践性教学体现。

二、中文学科免费教育师范生与传统师范生课程设计比较

我校中文学科免费教育师范生培养注重学生宽厚的学科专业知识掌握、教师教育技能的训练、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与传统师范生培养比较,具有如下特点:

(一)二者均注重中文学科专业知识的牢固掌握

“教师的专业性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我们这个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知识创新时代,也是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因此对教师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4]教师专业化包含“教师掌握较高的专门(所教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体系”[5]中文学科,无论是传统师范生还是免费师范生培养都应必须牢固掌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学科知识。传统师范生专业学科课程占所有课程学分的64%,免费师范生则占54%。这是我们课程设计的基础——掌握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免费师范生课程设计既传承传统师范生课程的优良积淀,又充分吸收当前学术领域前沿的成果,将传统师范生教材内容中至今仍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保留下来,形成新的体系。

(二)免费师范生更加注重教师教育技能的培养

“教师专业化体现在既掌握学科知识和技能体系,又掌握教育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并需要经过“临床”实习。”[6]为培养21世纪师资,北师大中文学科免费师范生课程设计更加注重教育技能的培养,教育调查、见习、实习等实践环节大幅度增加。其教师教育课程较传统师范生多60%,有极大提高,这与世界发达国家优秀教师培养水平更加接近。

免费师范生的培养,其教学方法、考核与评价方式更灵活多样,在这方面传统师范生的培养显得更单一些;注重免费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有关教师教育技能比赛、支教活动等“第二课堂”的开设,提升师范生综合素质,进而提升了师范生一毕业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教师岗位的相关工作能力。这也是较传统师范生培养不同之处,也是注重教师教育技能培养的体现。

(三)免费师范生多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中文学科免费教育师范生培养以“能力、素质培养”为宗旨,建立了多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多模块实践教学环节包含:一是独立的教学实践环节,如社会实践、教育调查、见习、实习;二是贯穿理论教学中的基本技能训练,包括学科技能、教育技能;三是“第二课堂”社会的开展。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体现了理论教学与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原则,有针对性的锻炼免费师范生的岗位技能,更好的满足社会对这一专业人才技能的需求。

综上所述,免费教育师范生课程体系优于传统师范生之处有三:1、加强教育类课程,重视教育实践活动,教师教育课程数量多,而且细、精、透;2、紧密结合中小学教学实践;3、授课、考核、评价方式灵活多样,有利于教育技能的培养;4、课程设计体现教师教师职业专业化。

三、我国高等师范与各国高等师范课程体系比较

为更好了解发达国家师范课程体系,笔者按照师范生课程结构列表如下,数据来源我国研究成果及法国本科培养教学手册[7][8][9][10]:

上述可见,我国免费教育师范生培养较传统师范生接近发达国家师资培养水平,特点是:

第一,教师的学科专业培养和教师的职业训练并重;

第二,加强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技能以及教育实习、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三,发达国家教师教育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高;

第四,发达国家非常注重教育实习,尤其是法国,实习时间长。

各国教师的职前培养方案把教师培养专业化,符合教师是专业性职业特点,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

四、免费教育师范生培养的几点思考

基于对中文学科免费教育师范生培养近4年动态追踪实践研究,以及对其课程设计体系进行多方位比较分析,笔者对我国免费教育师范生培养提出如下思考:

第一、教师教育类课程是免费师范生培养重点、难点,也是课程改革重点部分,因而对授课教师提出更高要求。试想,如果我们的学科专业老师如果教师教育水平一般,又怎样培养高水平免费师范生?

第二,免费师范生的毕业论文多撰写学科专业领域内容,缺少对基础教育的深层次研究或教育实习阶段发现问题的探讨,不利于学生教师教育技能、综合素质培养;

第7篇

“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这是我国首次针对高考状元职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旨在让社会了解1977~1998年我国高考状元的职业发展状况和所取得的成就。

报告显示,高考状元作为各地区高考的第一名,选择就读的几乎都是国内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受到的是中国一流的教育。高考状元集万千希望于一身,按理说毕业后应该出人头地,做出一番大事业,成为“职场状元”,比如知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法律专家和学术大家,成功的商界精英、政界翘楚、媒介大腕、文艺名人或社会名流等。高考状元也应该有这样的期望和抱负。

但调查发现,高考状元就业后的实际情况与社会期望大相径庭,除个别高考状元有较高成就外,大部分已“泯然众人矣”。这些高考状元毕业后所取得的业绩,少有开创性的、杰出的、举世瞩目的。课题组通过核查“2007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发现在“杰出企业家”中没有一位是高考状元。而在学术领域,通过调查1952年以来我国科学家当选美、英、法、加拿大和俄罗斯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的名单、中国工程院和科学院院士的名单,1998年以来我国高校聘请的1108名长江学者及获得“长江学者成就奖”的专家学者的名单,均没有发现高考状元的名字。同样,在杰出政治家群体中也没有出现高考状元的影子。这也说明了高考状元尚未出现在主流行业的“职场状元”群体中。

2007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

中国有句名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的“2007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中所指“杰出校友”,均是目前活跃在我国学术研究、商界和政界等领域内的精英人才,可以说基本上都是我国主流行业的杰出人才。他们是对社会和国家有着突出贡献或有杰出成就的人,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其中的“杰出企业家”是指国内外上市公司、国资委直管中央企业、国有重点企业董事长、总裁或总经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长、行长等企业领导者,及中国富豪榜上榜者。“杰出科学家”是国内外院士、长江学者及创新团队带头人等。“杰出政治家”是指国家级正职领导、国家级副职领导、省部级正职领导、中央委员及候补委员等。

在榜中,清华大学以政治家41名、院士119名、企业家89名,合计249名“杰出校友”的成绩名列第一。北京大学以政治家34名、院士133名、企业家72名,合计239名“杰出校友”而列第二位。复旦大学则以132名“杰出校友”居于探花位置。其后处于前二十位的依次是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天津大学、东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

港大第9度蝉联香港最佳大学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香港的几所大学最新排名不久前揭晓,香港大学连续九年高居香港最佳大学榜首,香港中文大学及香港科技大学分列第二、第三位。

香港专业教育网及港大民意研究机构电话访问了逾1200名成年市民,为院校表现评分。同时,调查亦访问了逾100名中学校长。调查机构再综合各院校录取学生成绩、研究成功申请率及拨款金额、毕业生表现、研究作品成果等七项因素,得出大学的总排名。

免费师范生需过面试关

今年,陕西师大录取的来自全国31个省市区的2600名免费师范生中,男生占37?郾5%,女生占62?郾5%,与2006年相比男生所占比例有较大幅度提高。另外,农村考生人数相对增加。开学后一到三个月内,学校将对所有免费师范生进行面试,主要是从身体因素上看是否适合从事教师工作。如果有口吃等不适合从事教师职业的因素,学校将依照考生的成绩以及本人的意愿,综合考虑后,将其调整到非师范专业。学校在制定面试标准后表示:“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如果学生本人坚持从教,即使身体不是很适合,我们也不会拒绝。我们相信有许多地方需要这样执着的老师。”

为了培养优秀教师,6所部属师范院校都会对报到的免费师范生进行面试。

山东发预测报告展望2010年各专业就业情况

山东社科院、山东经济学院联合了《山东省高校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预测报告》。

报告指出,法学、文学、历史学专业高校毕业生目前供大于求,2006年山东省189个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排序中,排在末30位的专业中有21个专业属文学艺术类,如汉语言文学、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新闻学、艺术设计、音乐表演等。此外理工科毕业生正式就业率较低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信息工程等。但文学类专业人才2007年供给有所回调,今后几年供大于求的现象会有所缓解;法学类专业(含社会学、政治学)人才供给未来几年将逐年降低,需求较平稳,至2010年累积的供需矛盾有望得到缓解;历史学类专业人才供给将呈逐年缓降趋势,需求变化不大,至2010年累积的供需矛盾有望得到缓解。另外,哲学类专业人才供给呈上升趋势,需求未增,未来几年供大于求的现象将逐年凸显。

第8篇

关键词:趣味性;古代文学课堂;策略;提升

大众化时代,使很多学生觉得古典文学的学习不仅枯燥乏味,而且还对现实的职业化没有太大的帮助,这样会无形中增加讲课的难度。而作为汉语言文学中最重要的专业课之一的古文学,仍然有众多的群众基础。据相关调查显示,有超半数以上的学生对古文学中的唐宋文学比较感兴趣。而如何让这门课程在课堂上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教师的教学方法非常主要。教师应从自身出发,改变教学思路,使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帮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

一、引入情境,制造悬念

为了使古代文学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吸引力,教师应善于在课堂引入情境、制造悬念。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古典文学基础,教师针对学生耳熟能详的一些名篇,应将作品鲜为人知的内涵更多的挖掘出来,将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引入,并对更多的资料进行搜集,尽量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将学生原有的认识颠覆。如孟浩然的《春晓》,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围绕“落花”“风雨”的意向内涵,讲解“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诗句,究竟是表示喜悦,还是代表忧伤?和宋词相比较,区别究竟在哪里?通过这样的讲解,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再如,杜牧的《江南春绝》的“千里莺啼绿映红”的诗句,很多人都有争议,认为此句描写失真,谁人见得千里绿映红?谁人听得千里莺啼?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引出质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并提出如何更好地理解该问题。这种如抖包袱的讲解方式,不但能将学生视野开阔,还能更好地理解文学的本质,让陈旧的内容更加富有新意,将学生学习古文学的兴趣激发出来,这比单纯的讲解写作特点和对作品主旨的提问等,能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变换角度,转变思维

教师在古代文学课堂上,对于作家作品的讲解,需要不断变换角度、转换思维。如李白、白居易、李清照等作家,都是学生非常喜爱和熟悉的,这样教师讲课会比较轻松。但对于一些不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和了解的,如韩愈和杜甫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却非常的突出。这就需要在讲课的过程中,不断转换角度,对作品中的特征进行挖掘,以此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很多学生对李白的仙风道骨和潇洒飘逸非常崇拜,而认为杜甫总是悲悲戚戚、让人伤感,所以,对杜甫的诗歌不喜欢。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有效引导,而不应该仅仅是局限于杜甫诗歌的政治性和那种忧国忧民的诗史,通过围绕杜甫“情圣”的特点,对其热爱国家、人民和妻儿的真挚情感进行分析,并和李白进行比较,分析两个人对情感的表达方式和对亲朋的态度,这样会使学生对杜甫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进而对杜甫人格、品行更加尊重。在对韩愈诗歌的研究中,学生也难认同其诗歌中古怪的意向,因此教师在讲授时,可独辟蹊径,从诗歌创作的动机出发,对作者矛盾的心理和躁动的性格进行分析。通过了解作者的心理,而对诗歌外在表象的成因更好地掌握,进而对作者的诗歌和人品进行更深入的了解。由此可见,教师只有变换常规的角度,从不同的切入点入手,才能使教学更有新意,在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的同时,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要使古典文学的教学更加富有生活化气息

在古典文学教学时,应有机结合现代生活和古典文化,通过总结文学现象,并且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阐述,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唐诗教学中,为了能对李白诗歌的夸张与想象进行形象的阐述,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芜湖天门山和庐山瀑布的图片,使学生真正的感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波澜壮阔,并且能更深地领悟,在诗仙眼中“袖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奇妙。在对王之焕的《登鹳雀楼》进行讲解时,可比较大历史时期同题诗。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尽管是面对同一景象,诗人却有着不同的精神面貌和胸襟气魄,进而产生了不同的境界。通过对这类古文学的学习,启发学生要加强自我的修养,待人处事时要襟怀宽广,只有不沉湎于自己预设的狭小空间,永远心怀美好,才不会形成抑郁心理。学生通过正确理解古典文学作品的意蕴和作家心理,可帮助自身形成健康的人格。在学习古典文学时,教师应适当介绍作家的生平,如陈子昂、李商隐等,尽管满腹才华,却备受打击,但他们在挫折面前却敢于面对、勇于承受。这样的感性认识,对学生所起到的效果,甚至高过思想政治课的说教。学生可通过学习唐宋文学而寻找到心灵寄托的净土,并找到摆脱烦恼和减轻压力的方法。

四、要实现古典文学的学以致用

准确和恰当地表达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是唐诗宋词的魅力所在。同时,用精妙的语言对古今人类所经历的情感和事件进行传达,更是它的魅力所在。因此,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并且能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信手拈来,熟练地运用,不单单能够提高个人学习的动力,同时,还能增添古诗词的魅力,并且使个人的表达能力进一步提升。心胸开阔是一种境界,妙笔生花是一种才华,出口成章是一种修养,教师应通过古典文学的学习,而使学生成为有才华、有修养、有境界的人。因此,通过欣赏古典文学,培养学生的审美,并且在运用中不断思考,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欣赏能力进一步提高。在《唐诗宋词活学活用》这本书中,将唐诗宋词分为九大类,即为人处世、理想抱负、思念情怀、恋情爱意等。先通过赏析诗词,再对其写作和口才运用进行举例说明,最后对心灵的启发进行探讨。在唐宋文学教学中,完全可以应用这种模式,不单单是介绍文学知识、解读文本,还需要进行适当的发散思维,从诗词中获得联想和启发,进而更好地在现实生活中运用。

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看似枯燥乏味,但教师在课堂上采取有趣和生动的教学方法,依然会使这门课程生趣盎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机地结合现代生活和古典文学,准确、细致地解读文本。并以此为基础,围绕作家和作品创设教学情境,在提高课堂趣味性的同时,也不丧失必要的学术性,使古典文学的学习效果进一步增强,并且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标与高等师范中文系古代文学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课题组.高等师范中文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放谈[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

[2]潘殊闲.西华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教学改革问卷调查报告[J].高等教育研究,2008(03).

[3]王丽芬.传道、授业、解惑:浅析古代文学教学在当代教育中的功能定位[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S2).

[4]郑海涛.高校古代文学课程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青海社会科学,2008(03).

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普通话 实训模式 改革

[作者简介]王晶(1979- ),女,辽宁瓦房店人,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基础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教育;冯华(1977- ),男,辽宁丹东人,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基础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教育。(黑龙江 牡丹江 157041)

[课题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学生普通话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GZD1211005,项目主持人:王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170-02

当前,普通话已成为人际交往的一张重要“名片”,普通话表达能力强的人在职场中更具有竞争力。职业院校学生出于长远的职业规划和发展考虑,对普通话越来越重视,参加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人也越来越多。然而,由于高职院校对普通话课程重视不够,普通话教学软硬件条件不高、忽视实训环节等因素影响,现阶段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效果不容乐观。2010年以来,课题组成员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与实践,对普通话课程实训模式进行了有效探索,探索出一条实用、快速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和职业素养的实训模式。

一、明确课程实训目标,凸显专业特色

普通话课程是为满足高职学生适应岗位需要、社会需求和保障学生可持续发展而开设的一门素质基础课。课程以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文素质为中心,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但在实际教学中,普通话课程往往以教师讲授,学生模仿为主,实训内容单一、方式单调、条件落后。与此同时,承担普通话课程的教师缺乏一定的专业背景,相关专业知识缺乏,不能设置紧密贴合专业的实训内容,导致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没有真正实现普通话课程为专业服务、为能力培养服务的目标。

普通话实训要以素质提高为目标,从岗位需求出发,根据市场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明确高职普通话课程以培养“标准语音”“职业口语”和“社会交际”三项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实训目标。通过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实训形式,使学生能熟练运用普通话;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公开讲话时主旨突出、条理清楚、态势语大方得体;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与人相处融洽,广交朋友。同时,要围绕学生的职业需求组织实训教学,选择与专业岗位能力相贴近的实训项目。在考虑学习共性要求的同时,注重不同专业的个性要求,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岗位需求开展普通话实训,形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体、以素质提升为核心的普通话实训模式

二、瞄准高职教育特点,拓展实训途径

1.以职业能力、岗位需求为导向,创设仿真实训项目。通过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和对企业进行调研,确定各专业学生主要就业岗位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使普通话“听、说、读、演” 等能力训练专业化。实训中根据真实的工作环境、岗位需求,借助多媒体教室、语言实训室等先进教学场所,创造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实训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主动参与教学,真正改变传统实训的单调模式。另外,实训中可以采用项目教学、分组教学、角色扮演等方式,构建“理论与应用一体化”的实训模式。通过课前演讲、播报新闻、模拟辩论赛等实训活动,锻炼学生听、说、读、演等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2.课堂内外“两手抓”,模拟、实战“双结合”,能力、素质“双丰收”。普通话课的教学内容实践性强,课外实训是普通话实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锻炼才能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课程实训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能力安排不同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在参加各种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达到课堂开花,课后结果的效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融合。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与文化素质讲座相结合。普通话实训可以组织策划诗歌欣赏、演讲欣赏、辩论技巧等系列讲座,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进行讲座,使学生感受名家的风采。二是与校园文化生活相结合。教师可与学院团委、学工处等共同组织开展辩论赛、主持人大赛、朗诵会、人文知识竞赛等活动,为学生搭建更大的舞台。三是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文学社、诗社、演讲协会等社会活动,调动学生实训的积极性。四是与语言文字大赛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夏青杯”朗诵大赛、全国语文规范化知识大赛、原创诗歌散文大赛等社会团体赛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五是与职业资格证书考取相结合。课程实施“证课融合”,将课程与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秘书资格考试、导游资格考试等相融合,这样可以更好地保障学生的优质就业和可持续发展。

3.加强校内“集团式”实训基地建设,打造“教学+服务”两用实训平台。为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需求,普通话课程要在新建、扩建学校广播站、网站、电视台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全面打造“教学与服务”两用型全真训练平台。通过普通话教师与宣传人员合作、学生实训项目与学院宣传工作对接的方式,实现育人与服务有机融合,达到了“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共赢的目的。通过这样的实训平台可全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不同特长学生的积极性,满足学生不同方向的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多方面职业素养。

三、完善课程实训条件,拓展实训空间

1.引进先进资源,建设语言类实训室。多媒体教具的使用可以增加实训的趣味性和科学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普通话实训的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很少,没有单独设立的语音教室或多媒体教室用于课程的实训教学,教学硬件配备不完善。因此,普通话课程必须加大硬件环境和实训室建设,以满足信息收集、名家名篇欣赏、演讲稿写作、演讲训练、辩论赛等实训项目的需要。普通话实训要引进先进的普通话智能测试与学习软件系统,这一软件系统采用了和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完全一致的测评技术,以期为学生提供全真的普通话学习和模拟测试平台。

2.优化实训资源,打造立体化网络实训平台。为保障普通话实训效果,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实训资源,打造立体化网络实训平台,拓展实训空间。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完善实训资源,实现资源数字化。课程要建立课程电子档案,包括课程标准、课程体系、电子教案、授课计划、实训实习项目、习题库、PPT课件和视频素材库等数字化资源,实现资源的数字化共享,为课程实训提供有力支撑。第二,开通网站、博客和微博,实现资源开放化。普通话实训要充分利用课程网站、博客和微博等开放的网络平台,将课程的各种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络,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方便师生交流沟通。学生还可以在开放的平台上畅快阅读,用博客记录心灵文字,与教师、同学讨论交流、相互评价。第三,打造网络平台,实现资源信息化。普通话实训要善于利用学院数字图书馆资源、普通话网上在线测试系统、班级QQ群、电子邮箱等立体化网络载体,指导学生进行信息浏览、资源下载、知识测试、在线问答、作业上传反馈等实训任务。

总之,普通话实训模式的改革探索将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普通话教师应与时俱进,根据专业发展需求,设定实训目标,设置实训项目任务,并结合学校实际实训条件,选择合适的实训模式,整合优化实训资源,搭建创设实训平台。

[参考文献]

[1]郭常亮,戴婕.关于高职《普通话》课程的调查报告[J].职教论坛,2011(5).

第10篇

摘要:本文对目前在巴真、北柳、沙地区任教的54名普通汉语教师志愿者进行了汉语教学情况的调查,通过调查志愿者情况、志愿者所任学校的情况、志愿者汉语课堂教学的情况,分析志愿者在汉语教学时面临的一些问题并给出建议。

关键词:泰国;志愿者;汉语;教学;调查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071-03

泰国是中国的邻国,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中泰关系日益紧密,泰国自上而下推崇“汉语”及“中国文化”,“汉语”学习在泰国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从2003国家汉办向泰国派出第一批汉语教师志愿者作为试点开始,从最初的21人到现在每年派出1000多人,派往泰国志愿者的人数逐年增加。泰国成为国家汉办每年派出志愿者最多的国家。泰国汉语教育模之大,发展之迅速,志愿者无疑成为了泰国汉语教学师资的一股重要力量。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此次调查的对象是目前在泰国东部地区巴真、北柳、沙地区任教的54名普通汉语教师志愿者(巴真府21名,北柳府23名,沙府10名,其中5名任教于职校)。这些志愿者在26所学校任教,分别是巴真府9所,北柳府11所,沙府7所,其中包括5所职校,每个学校人数不等。此次调查主要是通过问卷的形式,同时对其中一部分志愿者进行了访谈,弥补问卷的不足。此次实际发放问卷54份,全部收回,问卷包括三个部分:志愿者的基本情况、志愿者所任教学校汉语教学的情况、志愿者汉语教学情况。此次调查结果均采用人工统计,可能会有一些误差,但不影响最终结论。

二、调查数据

(一)调查情况

志愿者基本情况调查,在54份问卷调查中,女志愿者占绝大多数,有两名男志愿者。最高学历以本科居多,本科占72.2%,还有一部分是研究生在读,研究生占27.8%。志愿者的专业背景大多与汉语有关,其中对外汉语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占57.4%,汉语言文学及语言学的占20.4%,英语及翻译的占18.5%,其他(课程与教学论、广播电视新闻)占3.7%。年龄均在20―30岁之间,其中有10名志愿者是留任志愿者,但所有志愿者来泰国都是第一次出国任教,之前没有出国教授汉语的经历。志愿者年轻有活力,专业背景大多与汉语教学有关,但不可否认的是志愿者课堂经验少,教学经验不足。

(二)学校汉语教学的情况

1.学校汉语教学基本概况,就任教学校的类型来看,志愿者集中在公立学校、民办学校和职业学校任教,50%的志愿者在公立学校任教,40.7%的志愿者在民办学校任教,9.3%的志愿者在职业学校任教。学校开办汉语课的年限不同,18.5%的志愿者所任学校开办汉语课2―3年,53.7%的志愿者所任学校开办了4―7年,22.2%的志愿者所任学校开办汉语课在8年及8年以上,还有5.6%的志愿者由于学校汉语教学有间断,不确定年限。70.4%的志愿者所在学校没有汉语办公室,29.6%的志愿者所任学校有专门的汉语教学办公室。就学校汉语教学的师资力量而言,35.2%的志愿者所任学校有固定的中文老师,64.8%的志愿者所任学校没有固定的中文老师。从汉语教师构成成分看,37%的志愿者所任学校只有汉语教师志愿者,16.7%的志愿者所任学校除了志愿者外,有实习老师,33.3%的志愿者所任学校除志愿者外,有泰籍老师,3.7%的志愿者所任学校既有实习老师又有泰籍老师,9.3%的志愿者学校除泰籍老师外还有侨办的公派老师。

2.汉语课时及活动的情况,对于志愿者每周汉语课的课时量,没有志愿者在10节以下,31.5%的志愿者每周有10―15节汉语课,53.7%的志愿者每周有16―20节,14.8%的志愿者每周的汉语课在20节以上。就每个班每周的汉语课来说,29.6%的志愿者所在学校每个班每周只有一节汉语课,20.4%的志愿者所在学校每个班每周有两节汉语课,22.2%的志愿者所在学校每个班汉语课在两节以上,除此之外,一些学校政策不同,一部分志愿者因为专业班和普通班的区别,每周每个班汉语课的课时不同,11.1%的志愿者所在学校普通班每周有一节汉语课,专业班有两节及两节以上,16.7%的志愿者所在学校初高中课时量不同,初中每周一节或两节,高中每周在四节或四节以上。就学校是否有汉语活动来看,61.1%的志愿者表示学校没有汉语活动,5.6%的志愿者表示有各类汉语活动,包括夏令营、汉语演讲、汉语比赛等,但33.3%的志愿者表示学校只有汉语角。

3.汉语教学成果及评估。调查显示,88.9%的志愿者所在学校有汉语考试,9.3%的志愿者所在学校没有考试,还有一名志愿者表示考试与否取决于这名志愿者。

关于学校对志愿者的评估与要求的调查,46.3%的志愿者表示学校不作要求,31.5%的志愿者表示学校要求写教案或计划,定期检查,22.2%的志愿者表示虽然写教案或计划,但是学校从不检查。

4.教材情况。就学校是否有教材来看,80%的志愿者所在学校有教材,20%的志愿者上课没有教材。在有教材的志愿者中,41.9%的志愿者对教材满意,41.9%的志愿者感觉教材一般,16.2%的志愿者对教材不满意。在对教材需要提升的方面(多选),23.3%的志愿者认为针对性不强,应该在针对性方面改进,44.2%%的志愿者认为教材实用性不强,该提升教材的实用性。30.2%的志愿者希望教材多点趣味性,48.8%的志愿者觉得生词、语法太难,并不适合所教授的年级。

(三)志愿者的汉语课堂情况

1.教学用语及教具情况,从志愿者上课所用的教学语言上看,完全用汉语的志愿者占11.1%,完全用泰语教学的占9.3%,用英语帮助教学的志愿者占11.1%,用英语兼泰语教学的占68.5%。因为所调查的志愿者中并没有泰语专业的背景,在出国前有进行过常用基础泰语的培训,但时间短,内容有限,能具备交流的志愿者很少。课堂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汉语,会尽可能使用学生能理解的媒介语,所以很多志愿者上汉语课会使用泰语及英语。35.2%的志愿者所在学校没有多媒体,所有教具自己准备,14.8%的志愿者所在学校有多媒体设备且每节课都在使用,33.3%的志愿者所在学校有多媒体设备,根据情况使用,11.1%的志愿者表示有多媒体设备,但几乎不用,5.6%的志愿者表示学校虽有多媒体,但设备老旧,不能使用。

2.志愿者汉语课堂情况及教学问题,因为所调查的志愿者大多数是中小学任教,泰国老师的帮助与否很大程度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率。35.2%的志愿者表示课堂上没有泰国老师帮助管理纪律,59.2%的志愿者表示汉语课有泰国老师帮助管理,其中有一部分是幼儿园、小学的老师,5.6%的志愿者表示课堂上有泰国老师,但是不帮助管理纪律。在汉语教学最“头痛”的问题(多选)调查中,57.4%的志愿者认为语言障碍,交流不畅,68.5%的志愿者认为课堂秩序的管理耗时长,影响教学,37%的志愿者认为学校不重视,9.3%的志愿者认为没有教材影响教学,24.1%的志愿者觉得课时被占用。关于推进汉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多选)的调查,53.7%的志愿者认为学校应该重视汉语教学,16.7%的志愿者认为课时量的增加可以更好地推进汉语教学,25.9%的志愿者认为中文老师的素质该提升,74.1%的志愿者认为课堂管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调查数据分析及建议

(一)学校的重视

学校领导应切实认识到汉语的重要性,学校的汉语教学应该得到学校领导的指导和高度支持。

1.学校成立汉语办公室。75.9%的志愿者所任学校开设汉语课在4年及4年以上,其中有很多学校很有经验,但是70.4%的志愿者所在学校没有汉语办公室,68.5%的志愿者所在学校对志愿者的教案不作要求或不检查。成立汉语办公室,或是有专门的老师负责汉语教学管理,这样可以规范汉语教学,规范汉语教学结果的评估与成果展示,探讨汉语教学的难点以及对学生的考核,处理与汉语教学相关的一切工作。

2.专业汉语班培养一部分学生,同时开展汉语活动。68.5%的志愿者每周课时在16节及以上,而29.6%的志愿者每周每个班只有一节汉语课,志愿者教的学生很多,但学生的汉语课并不多,学校的活动有时会占用上课的时间,很多学生在下一次上课时又忘掉了已经学过的内容,学习进度很慢,很好的一点是很多学校汉语教学有专业班和普通班的区别,适当增加专业班汉语课的课时,这样可以培养一部分汉语较好的学生。但是海外汉语教学除了课堂教学,还有很多关于汉语文化活动的部分,开展汉语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而61.1%的学校是没有汉语活动的,除了汉语角,汉语图书室,还可以定期开展一些汉语夏令营,汉语演讲比赛等,使普通汉语课堂的学生充分感受汉语的魅力。

(二)师资和教材的系统化建设。

1.师资建设。64.8%的志愿者所在学校没有固定的老师,35.2%的志愿者所在学校有固定的中文老师,而且37%的志愿者所在学校只有志愿者老师,志愿者老师除了少数留任,大多数志愿者工作一年就回国,流动的师资影响学生汉语的系统性学习。笔者所在的学校只有志愿者老师,并且没有教材,志愿者决定上课的内容,首先要了解学生学过什么,然后再决定教些什么,学生水平也参差不齐,很多内容有“重复”的部分,在做好志愿者的交接工作的同时,学校可以考虑聘请一些泰籍的固定的老师,首先这样可以保证学校汉语学习的连续性,其次,有一个语言交流的问题,57.4%的志愿者认为语言障碍、交流不畅成为其教学“头痛”的问题,68.5%的志愿者在课堂上用英语兼泰语教中文,如果有泰籍的汉语老师或长期工作、熟悉泰语的志愿者老师可以就学生汉语学习中的问题进行交流,同时在课堂用语中也可以减少中介语的使用。

2.教材的使用。80%的志愿者所在学校有教材,83.8%的志愿者对教材满意或一般,少数志愿者不满意,但是,现有教材有些生词、语法偏难,不适用所教授的年级,教材实用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可以进一步改进。

(三)课堂教学管理,多方支持

68.5%的志愿者认为课堂管理耗时长,课堂秩序是“头痛”的大问题,74.1%的志愿者认为课堂管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大多数志愿者在中小学任教,志愿者应了解教学对象的特点并在课堂上作相应的对策,在中小学的课堂上,老师应该每节课留一点时间让学生说、让学生动,在每节课的内容里设置一些活动或游戏来练习所学过的内容。

2.老师可以根据上课内容在课堂上适当使用多媒体设备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学校也应该重视和给予支持,引进多媒体或修缮老旧的设备,如果没有多媒体设备,学校可以提供一些纸张,这样老师可以在课前作一些图文并茂、有意思的教具,上课带动学生一起学习。

3.在中小学的课堂上,学校安排相应的泰方老师协助管理,因为仍然有40.8%的志愿者所在学校的课堂上没有泰方老师或老师不帮助管理,泰方老师更了解学生,学生看到课堂上有泰方的老师课堂秩序自然会好很多,这样减少志愿者在课堂上管理秩序的时间,学生就可以多学一些汉语。

泰国普通汉语课堂的教学是循序渐进的教学,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建设,同时也需要泰国教育部、学校及各方的支持来让汉语教学系统化、规范化,志愿者老师也应该提升自身的素质,加强专业素养,提高各方面的适应能力,做好汉语的教学与汉文化的宣传。

参考文献:

[1]朱勇.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江傲霜,吴应辉,傅康.泰国汉语教师志愿者教学情况调查对志愿者培训工作的启示[J].民族教育研究,2011,(5).

[3]吴应辉,郭骄阳.泰国汉语教学志愿者项目调查报告[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1).

[4]谢美.泰国私立波利波思兰西汉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

第11篇

贵州省思南县中等职业学校565100

应用文是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处理公私事务时使用的一种具有固定或惯用格式的文体,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实践性很强。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文的写作,无论是对机关文秘人员,还是企业的工作人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需要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养的职业学校

学生来说,应用文写作更是一项必备的基本能力。然而在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中,虽然把应用文写作的内容列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计划之中,但大多数职业学校

在教学中对应用文写作教学似乎并不重视。使得应用文写作教学处于可有可无、可教可不教的边缘化状态,有的职业学校

的应用文写作教学甚至成了语文教学的盲点。

1.应用文写作教学边缘化的原因

1.1 强调专业技能训练而忽视基础能力培养

应用文写作的实践性很强。但是,由于应用文写作教学并不属于专业课教学,在职业学校

强调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训练的大背景下,应用文写作作为大学语文这门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虽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却处于边缘化状态,很难得到重视;即使大学语文这门基础课程中也只是处于从属或附加的地位,这将使职业学校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被削弱。

1.2 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方法的欠缺导致学生学习应用文写作的兴趣不高。我所在的职业学校

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其中应用文写作的内容占了1/4,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从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教师往往都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毕业的,自身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应用文写作训练,更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结果导致应用文写作部分的教学乏味,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往往是一晃而过,应付了事。有的教师干脆将这部分内容舍弃。部分高职专业虽然专门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课程,但是由于应用文写作具有特定的对象、内容和形式,写作方式相对固定、规范,所以大部分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讲讲写作格式和注意事项,给学生归纳几个条条框框,然后提供几篇范文,让学生生搬硬套,而学生认为应用文的文学性不强、枯燥无味,觉得有些内容在中学阶段已学过,有些内容与己无关,学无所用,因此学得没劲,练习写作时也就是强迫自己依照范文照葫芦画瓢。总之,应用文写作教学在职业学校基本处于教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学的状态。

正因为上述原因,致使应用文写作作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在十分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职业学校,处于十分尴尬和无奈的境地。如何改变应用文写作教学在职业学校中的这种尴尬地位和边缘化状态,是我们从事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

2.对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思考

经过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加强应用文写作技能的训练,不仅对高职学生有用,而且与高职教育所倡导的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宗旨是相一致的。至于学生喜不喜欢学,感不感兴趣,能不能学到东西,关键的一点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是否对路。以下几点值得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思考。

2.1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着教师授课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质量。因此,要改变职业学校应用文写作教学边缘化的现状,就需要每一位从事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教师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主要应从三个方面做起:一是教师要潜心学习应用文写作的相关知识,并加强自身的写作实践。只有教师自身真正掌握了应用文写作的技能,才能将本领教给学生。二是教师要结合专业特点,深入现场调研,了解现场的写作需求,加强交流和学习,拓宽自己的视野。三是任课教师要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与学生同步练习、同甘共苦,增加实践的机会。

2.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其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对将来所从事的工作是很有用处的。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鲁纳指出的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要教会学生写应用文,就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

一是精心设计导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计划这一应用文体的教学时,采用问答式的教学方法,设计了这样的开头:本学期刚刚开始,我想知道大家在这学期都有些什么打算?于是,有的学生说打算参加自考本科;有的说要努力学习计算机知识,争取通过等级考试;有的说要参加某某社团。接着,提示学生:大家的想法可能比较多,每个人在新学期的开始都有自己的打算,但是我们要有条理地把它表述出来,就要先说明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然后再说明自己的打算和如何做。于是,学生开始认真思考。最后,请几位学生在班上分条表述自己的打算以及具体实施的措施;然后根据学生表述的内容在黑板上写下为什么,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是把书本上的写作原则和理论照搬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听着很抽象,感觉既枯燥又没意思。所以,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化繁为简,也就是把繁杂、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简单、生动的内容。

二是找准薄弱环节。在各种应用文文体的教学中,怎么写固然很重要,但由于各类应用文写作的教材和辞典中都阐述得很详细,所以学生并不难掌握。而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应用文写作的难点是具体写什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找准学生的这一薄弱环节,将教学的重心转移到教学生写什么上来。

例如,在讲授事故调查报告这一应用文文体时,首先向学生讲清这一文体的特点、书写格式、适用范围以及写作中的注意事项,并通过例文使学生掌握以上的知识,然后就是进行写作训练。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中,由于不慎,会发生那些意外的事情?教室的教学设备有没有损坏的情况?学生一一列举了诸如打球时,由于没做准备活动,不小心受伤;教室的投影仪由于没有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发生损坏等等,然后让学生分组调查、分析其中的原因,最后写出一份详尽的事故调查报告。由于这些事情就发生在他们身边,学生知道写什么,怎么去写,因此,写起来得心应手,也愿意写,无形中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使写作训练能很好的开展起来。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应用文写作课程 问题 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197-02

可以说,在当今这个信息密集的社会里,应用文写作能力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一项必备的基本能力。因此,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课程,以期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仍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应用文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要采取一定的对策来及时解决。

一、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不受重视

1.学校对应用文写作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量缩减教学学时

调查得知,大多数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时都少之又少,难以满足应用文课程内容教学的需要。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很多院校的决策者认为应用文写作课程是一门无足轻重的基础课,学生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行了。然而,在提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今天,加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培养,提高和发展学生能力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深入改革、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而应用文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体,是人们传递信息、处理事务、交流感情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处理的事情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应用文的功能也就越来越多了。而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语文底子薄,文字处理能力较差,这样势必会影响其今后生活和工作中信息交流和处理的能力,而进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学习,正是弥补高职学生这些方面欠缺的重要手段。而一旦高职院校盲目地缩减应用文的教学时间,势必会造成高职学生难以充分掌握今后生活和工作中必须具备的应用写作能力,产生的结果可想而知。

2.学生对应用文写作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学习积极性

受学校教学导向的影响,以及学生本身认识不足等原因,高职学生普遍认为应用文写作与专业知识的学习联系较少,对自己未来的发展起不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认为学习应用文是浪费时间。加之应用文本身的文学性不强、枯燥乏味的特点,加剧了高职学生在应用文学习过程中消极态度。

(二)教师专业素养欠缺

应用文写作教师专业素养存在欠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大部分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师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自身没有接受过专门、系统的应用文写作教育;二是大部分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师都缺乏应有的应用文写作的实际经验,所以难免将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重理论,轻实践,照本宣科,枯燥乏味。

(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陈旧

1.教学内容单一化,不能结合专业来进行教学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应用文写作教学还停留在只注重单科教学的阶段,教学内容还没有能够充分地结合不同专业加以选择和区分。由于高职院校专业特点的突出性,所以必须展开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以保证应用文教学的系统性和专业性。

2.教学方法、手段陈旧

目前,应用文写作教学仍以传统的教师唱“主角”的“讲授型”教学方法为主,选用的例文内容大多缺乏时代气息,对学生日后的工作没有太大的帮助。教学手段受限,大多只有理论课时,实训课时较少。应用文课程实施安排的时间一般是在第一学期,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历,难以想象实际工作的情况,写出的应用文很难切合实际,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学生腔。

二、提高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提高对应用文写作课程的重视程度

1.响应国家号召,提高应用文写作课程的重视度

国家教育部非常重视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而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定位是强调工具性、提高读写水平、讲究人文素养这几者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在这一大背景下,各高职院校也必将越来越重视这一学科的发展,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必将要发挥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从学生角度来看,要积极纠正学生对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认识偏差

首先,要纠正学生对于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消极态度,引导学生认识应用文写作课程的重要性。应带领学生深入企业、社会,实践体验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语言表达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的重视程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具有应用写作能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意识。

其次,要纠正对学生文体知识认识上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有的学生觉得应用文非常容易,有些文体一看就会,对于这样的学生,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精准点评,让他们知难而进。

(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着教师授课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质量,因此,应用文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第一,积极参加一些与应用文教学有关的师资培训,加强交流和学习;第二,加强应用文写作实践训练,教师只有自身掌握了应用文写作的技能,才能将本领教给学生。

(三)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手段

1.优化教学内容

首先,要根据不同专业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应用文写作教学应根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岗位的需求,确定各自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文种的选择上要各有侧重。例如:针对文秘专业的学生,应当重点讲授调查报告和总结等文种。

然后,要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科学整合教学内容。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三年的大学生活中,除了专业学习外,还会参加学校和社会的一系列富有意义的活动。无论是学习还是活动,都会涉及到应用文的写作,教师就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及社会实践活动来选择一些应用文体作为教学重点。

再者,要以人才市场需要为目标,制订教学目标和计划,在较短的教学周期里让学生掌握最需要的文种,要及时更新旧的不实用的文种,将毕业生应用写作能力与人才市场对该能力的需求结合到一起。

2.改革教学方法、手段

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的最有效的途径。

(1)案例教学法。和传统的分析例文不同,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案例分析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其他的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优势。案例以书面的形式被展现,作为被剖析的对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它的特色在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重视双向交流。

(2)项目驱动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利用写作情境、小组合作、协商、主动探究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相关知识技能去建构自己新的听说读写知识体系的过程。在进行应用写作“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设计时,研究高职学生学习应用文写作的目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学生工作需要选择教学文种,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学生自我学习,自主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3)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工作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演练中学习。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非常适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比如在应用文写作应聘书的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所教专业模拟招聘会,并且围绕这项活动内容在班级进一步展开模拟招聘演练,这不仅锻炼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情境教学中较好地锻炼了语言、交际、沟通等综合能力。情境教学法的优点在于训练学生通过这种自我体验,充分发掘出自身的潜质潜能,激发对学习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实现对知识的真正掌握。

另外,应用文写作课程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借助现代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如校园网、QQ、微博、博客、论坛等网络工具、多媒体辅助工具,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感观效果,为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王树建.应用文写作课教学方法初探[J].魅力中国,2011(02).

[2]秦星.重构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之我见[J].华章,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