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9 10:13: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两学一做研讨交流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也需要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都应该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使教学工作达到满意的效果。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引导的主体,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什么都不管。课前,教师的准备要十分充分,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材料”单元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各类研究材料,同样也应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探究问题进行分组,让他们合理分工、共同合作去探究。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积累一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当然,这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达到。
二、合理安排教材,有选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教学中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材。另外,科学探究过程有7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7个要素,有时,只有部分内容适合科学探究,并且只涉及部分要素。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形式。
现在的科学教材的设计也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观念,给了教师、学生很大的自。如对动植物的探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熟悉的或能找到的动植物作为研究的对象,而不必完全依照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另外,教材还安排了自由研究内容,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最终实现育人的功效。
三、让学生充分活动,亲历、体验科学探究
与传统教学很大的区别在于: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 “看一看”, 多动脑 “想一想”, 多动口 “说一说”, 多动手 “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如:在教学《身边的材料》时,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并借助一定的工具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秘密,体验到了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摸物游戏”,使学生的兴趣高涨,虽然有的学生没有说出摸到的是什么物体,但这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各种感官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四、科学探究之后要组织学生研讨,教师要充分倾听学生的议论
科学探究之后组织学生认真钻研,共同探讨,这种研讨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美国有一位博士对下面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一是探究后立即进行研讨,一是探究后不进行研讨。研究结果表明.前者概念水平的发展达到更高层次,研讨使认识深化。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信息”。教师应该让他们有足够的发言机会,不论他的发言正确与否,教师要认真倾听。小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有时难免会用不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刚刚接触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语言,根据学生语言去引导思维。
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次学生探究后都有许多话要说。而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不尽相同,这样就激起了许多“矛盾”,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首先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进一步研讨,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
五、重视引导学生把科学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分工与合作交流讨论一、明确师生间的分工与合作
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一堂成功的教学课,应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使课堂充满生机。相反,如果在课堂上按部就班的教学,缺少学生的自主探究,课堂上就会出现一片“死气沉沉”的景象。随着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式学习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科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目前,课堂仍是科学探究学习主要活动场所。提高科学课探究的质量,才能真正落实“以探究为核心”,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如何提高科学课探究质量呢?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我发现在科学课的教学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放任自流。科学课重在实践,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我在教五年级科学下册《沉和浮》时,准备了七种物体、一个水槽、一把小刀、十枚回心针、三块大小相同的小木块和记录表,同样也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如小石块,泡沫塑料,蜡烛,萝卜,橡皮,带盖的空瓶等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先让自己动手,感知哪些物体会沉,哪些物体会浮,然后全班讨论、思考物体或沉或浮的原因是什么?进而让学生理解重量与体积对沉浮的影响,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实验得到结论:体积大重量小的物体容易浮,而体积小重量大的物体容易沉,这样学生对科学现象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二、选择性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教学中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材。另外,科学探究过程有7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7个要素,有时,只有部分内容适合科学探究,并且只涉及部分要素。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形式。如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一课时,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观念,给了教师、学生很大的自。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但把他们对发明放大镜的意义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让学生用肉眼和放大镜对比观察照片及电视屏幕,让学生体验到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观察的结果不仅图像放大了,而且还会发现肉眼不能发现的秘密,那就是图像是由色彩点组成的,这样的观察和发现,引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他们还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
三、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亲身体验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看一看”,多“想一想”,多“说一说”,多“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即使探究失败了,也能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如在六年级科学下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时,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并借助一定的工具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秘密,体验到了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观察到小苏打和白醋的剧烈反应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化学变化的奇妙和有趣。例如看到气泡的产生和听到嗤嗤声,又看到淀粉滴在碘酒上产生的蓝色物质,更是兴趣高涨,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各种感官协调参与的重要性。
四、科学探究之后要及时展开交流讨论
科学探究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美国有一位博士对下面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一是探究后立即进行研讨,一是探究后不进行研讨。研究结果表明.前者概念水平的发展达到更高层次,研讨使认识深化。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信息”,再加以必要引导。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科学下册《观察混合后沙子和豆子的变化》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取出少量的沙和豆子进行观察,我鼓励学生尽可能从多方面观察,摸一摸,闻闻气味,看看颜色和形状,猜一猜混合后是什么样,再倾听他们的不同表述,这样就激起了许多“矛盾”,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分析他们这些想法的原因,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进一步探究。
五、科学探究活动还需向课外延伸
再看看江苏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小去年寒假布置的作业,题目叫“情境作业单”,主要有3项:用心温暖冬天――到孤儿院、敬老院去慰问;点燃冬锻之火――寒风中锻炼身体;冬天里的童话――阅读一本童话书,想象编创一个童话故事。很诗意、很情境、很有意思,当然也很有意义。它似乎无关知识,但学生学到了另一种知识;它似乎无关乎成绩,但学生定会获得另一种分数。它关乎道德,关乎身体,关乎能力,关乎情操……
试问能不能像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小一样,设计一些既能深化课堂学习,又好玩有趣、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作业呢?能不能让学生爱做,又要动脑筋,又不能怕麻烦,又可以合作完成,又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又可以选择做与不做,老师批改起来也轻松愉悦呢?把之前所做的几种尝试拿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学生要不要作业?对比一下以上两个学校的作业,结果是不言而喻的。但作业必须革命,作业并不只是复习和巩固知识,更不仅是为了考试;作业是给学生提供又一次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机会。作业革命该如何进行?笔者在实践中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希望给大家提供参考。
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业因生而异
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但是,同样作为学习的重要环节,作业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忽视了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事物、进行感知,也没有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习、思考的结果,很多题目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不仅个性没有得到发挥,而且思维潜力也得不到挖掘,很少能通过作业练习真正获得学习技能、学习态度的养成,学习能力不具备可持续性发展,没有后劲。所以,尝试将过去单一的作业设计为富有童趣性的、生活性的、自主性的、综合性的练习。鼓励学生以看、听、触、闻、尝、摸和想象等多种手段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知识的探讨,完成生动活泼的、精彩纷呈的作业。
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分层作业也是必要的。为学习优势的学生设计一段时间相对固定的作业,如读书笔记、观察日记,对于阅读与观察的内容要相对统一,以便检查与交流。在班教室前面挂了一块小黑板,且特意把小黑板挂得很低,专门为鼓励利用工具书查到课文中的多音字、近义词、反义词的学习困难同学,让他们把自己查到的相关知识点抄写在上面,学生既得到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又能带动其他同学一起学习。想争到这机会的学生争先恐后,趋之若鹜。
二、课下动手做一做,丰富作业类型
扎扎实实地课外阅读无疑是语文家庭作业的重头戏。为了引导学生读书,专门开展“多读书读好书”活动,在周末设计“逛书店”的作业,统一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学生们将教室搬到了书的海洋。
有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画成画,有的做成贴纸画,有的剪纸,有的拼图……做这种作业,同学欢乐,老师自豪,家长也啧啧称道,一举多得。学生在完成这类作业时,不仅充分学习了教材内容,还广泛的涉猎到与教材相关的、物、绘画、工艺、家庭、道德、等等方方面面能力、生活常识。学生可以邀请同学合作、家长参与,甚至邀请教师参与…… 这样,作业不仅仅是一个载体,还是一个极好的凭借,它给学生一个起点、一个支点,激发学生的感官体验,调动学生的情绪活动,让学生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利用生活和学习中熟悉的材料来展示他们的潜能,使学生和这些材料或环境不断产生互动,自然地显现出各自不同的智力类型和能力倾向,获得了放大了许多的知识信息,锻炼了全面参与学习的能力,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啊!
从语文学习的“基础知识技能和语文素养”来说,目前的学生普遍的优势是抄写字、词能力不弱,但是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能力是短板。怎样弥补孩子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短板?“多读书读好书”相关活动引导、培养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可以在作业预设上着手,用“动手做一做”的内容替换一下抄写之类的作业。笔者曾经在周六、周日布置了这样的作业:用两天的间,亲自动手做一到两件手工制作,可以是折纸,也可以是橡皮泥、小鸡、小鸭、小草、花朵等等,并在班上展示作品,汇报制作过程。这不失是“弥补孩子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实践能力这一短板的摸索和有益尝试。希望有更多的这样尝试摸索融入到平时的作业设计中,真正为学生作业减负做点实践探索,为作业革命经验积累。
三、结合生活,融入情感
如做一项家务,可以做饭、扫地、洗衣服;参加一次活动,可以是下棋、打乒乓球等等。既感受父母的辛劳又强身健体,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哪怕很稚嫩。也唯有如此,作业革命才会真正发生。
关键词:“做中学” 数学教学 实践
我一直从教小学数学,但多少年来在学校教导处兼管科学教学,经常参与科学老师们的研讨活动,研读教材、探讨教法、寻求发展。我很喜欢科学教课书的编写,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年龄,内容丰富。每一课的主题探究,书中没有现成的结论,要通过学生自己去猜想、实验、探究、观察、发现、归纳等,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而学生上科学课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厚。当时我心里就踹磨着,什么时候数学课本也像科学教科书这样编写那就好了。好在新课改数学课本的编写已经向这方面发展了。以前教材中结论、计算、应用题例题等都写得完完整整,现在书中留了布白,给学生思考、填写,学生有了机会,有展示自己的舞台和天地。
2004年学校成为第一批常州市“做中学”项目实验学校,我便参加“做中学”课题,把“做中学”在科学中的理念,延续应用到数学教学当中,感觉非常好。2008年,我又参加了“做中学”推广运用课题:“做中学”在小学教学中运用的研究,该课题被批准为省“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几年的实践感到学生收益匪浅,成效显著,学生在学习态度、方式、能力等方面均产生了可喜的变化。
一、数学探索――我要动手探究体验
“做中学”刚开始阶段,记得课堂里让学生去做,学生不知道做什么?从哪儿做?怎样做?你看我,我看你。只能在教师的带领下,师生共同去做。逐步地发展到小组里讨论出“做”的方案,再分工合作,学生个个兴趣盎然,聚精会神。做一做、填一填,仔仔细细地观察,新奇的发现。学生更多的是快乐,变得越来越有自信。慢慢地由原来的认真听课为认真动手做,自主探究;从单一的一问一答,变为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原来的学习方式是等、靠、要,课堂里发言成了少数几个学生的专利,害怕自己说错了难为情;甚至把没被教师叫到发言当作是幸运的。现在课堂里各抒己见,生怕自己的发现被同学抢先说了,积极展示自己的风采,常常为一种观点而争辩。
例如,在认识圆柱体的侧面时,以前是看教师做,得到圆体侧面是一个长方形。现在,人人动手,有做圆柱体的,有折圆柱体盒子的,再通过观察、思考、发现,课堂里热闹开了。这个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侧面展是长方形。”另一个小组发言说:“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是正方形。还有的说:“是平行四边形。”“是不规则图形。”谁也说服不了谁,怎么办?动手研究研究,一番探索体验后,各小组开始交流。有了实践体验和思考,就为发言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纷纷拿出展开图形,摆出理由。小组的精彩发言出乎了我的预料:“平行四边形、不规则图形都可转化成长方形,书上结论精辟。”这些不同的声音,让我体味到“做”所产生的学习方式变化,所带来的数学课堂变化。
再如,在学习“方程单元等式的性质二”时,一位学生提出:“不等于0的数,是不是指同乘同除以都要不等于0的数?”当时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说呢?”结果出现了三种情况,一是同意两个意思都有,一是同意同时除以时0除外,极少学生拿不定主意。这时我及时给予引导,大家写几个等式试试看,举举反例来研究一下,学生们在“做”的过程中找到了答案,只是指等式两边同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在“做”的过程中理解,在争的当中明辩,学得轻松,掌握得牢固,学生体会到一种,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
二、数学思维――深层次挖掘提炼
“做中学”在数学中的应用,从不会做到会做,从怕说到想说、抢说,从不会思考到会思考……但我认为不能停留在“做”的形式上,要让“做”得到提升,让学生真正感受并获得深刻认识。通过实实在在地“做”去感悟、去探究、去观察、去发现、去归纳,在各方面都得到提高,并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
三、态度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课堂中发现以前一些学生不是不发言,就是分心走神,小声讲话,做小动作,学生要讲、要动。让学生有事可做,让学生做自己的事,那么做起来就特别带劲,还十分认真、尽力,学生必然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课题刚开始实施阶段,上数学课布置学生带操作材料,确实是只有几个人带,我心里在为他们着急。现在课中需要用材料时,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准备,就等你给机会他们做。你看现在课中填写的表格,比以前认真;内容不像以前那样大多相同,而是内容丰富多彩,有创意,把自己动手实践,仔细观察、归纳得到的都填写在表格内,且注意表达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做的过程,由以前无目的“玩”,变得有目的有计划,好似一个个小科学家在做精细的实验,一次不成功,再来一次,变得有责任心、有信心积极性高,兴趣浓。也正是我们所要培养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做中学”应用到数学教学中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实施课题要舍得花时间,但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因此,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师生互动更要安排得巧,鉴于学生积极性高,可课前、课内有机结合;学生个体存在差异,不能一刀切,不应全丢给学生,对于一些有困难的学生,我们应及时给予鼓励的同时,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帮助、支持,否则他就会掉队。例如,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说一说,就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做。有困难的学生,一时难以想到转化成平行四边形、长方形,老师就要启发学生求圆周长时化曲为直,这里是否可把圆进行转化,让学困生向目标努力。在剪拼时,我看到有的学生把圆片上扇形剪断了,拼不好,这时我就是他们的同伴,共同完成探究过程。久而久之,学生就亲近你,从而对学科产生兴趣,一种内驱力便油然而生。
高明区跃华中学位于城乡结合部,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约占总数的33%。这部分学生的特点是:自信不强,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不理想。如果任其发展,可能会出现厌学,弃学,甚至辍学。分析出现学困生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招收到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较差;教师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办法不多,对学生的评价有待于科学化;学校的办学目标也应理顺或者重新定位。
学生数学基础较差是不争的事实,教师如果能正确对待,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必要的改进,对学生思想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困生越学越多,越学越差的现象可能得到转变。另外,学校在此类问题上,也要给予重视,对学生和教师及学校的办学思路、目标定位进行深入的研讨,拿出有效办法,改变目前的现状。
希望经过同伴互助的研究和实践,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都能出现良好的变化。比如:能否促进教师的教学思想出现较大的转变,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育艺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学校的评价体系更合理。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通过对同伴帮助式学习方法的研究,使学困生学会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学会用数学方法进行思维,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和教师同步进步和发展。
(二)研究内容
1.学困生的学习状况调查。
2.学困生的成因探究。
3.利用同伴帮助转化学困生的具体方法。
4.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研究过程
课题组成员根据活动时间、地点、内容及组员工作分配等问题,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计划书。
(一)研究过程
1.设计调查问卷,开展学困生数学学习现状调查。
2.教师改变教学方法,对学困生激兴趣、树信心、授方法
(1)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可开展一系列能诱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活动,如:1)根据教材特点,利用好教材中的导读云图阅读材料试一试想一想做一做随堂练习题与习题等栏目。2)关于数学的名人、故事是不少的,与教学内容有联系的故事都可以讲讲,不仅能加深本节课学习的印象,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3)能动手时一定要动手,老师动手准备好能用的教具,使学生从直观的一面去领悟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动手量一量,拆一拆,拼一拼,体会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给学生一个尝试成功的机会。4)引导学生探究,顺利的探究会让学生喜欢数学活动,渴望进一步的探究。5)注重突出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要让学生意识到日常生活离不开数学,增强学习兴趣。
(2)树立学习信心。信心是一切行动成功的先决条件,不少学生对数学失去信心都是源于屡次考试失败或基础薄弱跟不上大队等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考虑如何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1)老师要关心学生,一视同仁,以同样的耐心指导学生,不歧视,不应出现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行为,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心理压力。老师应用和蔼的、亲切的态度关注学困生,并做到三个优先:课堂提问优先、板演优先、巡堂指导优先,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2)实施分层作业,让学困生有能力完成自己的作业,既可杜绝抄袭作业的现象,也可让每个学生都可看到自己的进步。3)充分肯定学困生的进步,老师真心实意的表扬,是学生进步的最大动力,并渴望下一次的表扬。4)在发现学生学习有所退步,或在板演、回答问题有错漏应委婉地提出建议,少责难,让学生感觉到肯定的多。
3.组建学对、学习小组
(1)把每班分几个学习小组,可以按学生的中考成绩为依据,把优秀一般,良好较弱的搭配方法,把学生分成学对。在对子里互称学友,把成绩较好的称为学友1,把成绩较弱的称为学友2,并以学友1的名字冠名学对,以增加学友1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课堂上通过学生帮助学生,学生辅导学生,学友互助学习,互相督促,最终实现学友互助共赢的局面。
(2)座位的安排可采用图2的2211模式,在小组内把对子按同桌安排2对座和前后位置安排1对座,方便对子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时,前排向后转身即可。全班同学调位的时候,对子的位置相对保持不变。也可采用图3的222模式,每个座位为一个学对,小组讨论时,学对各向对方转身90o即可。
4.精心设计学习内容,有利于学对活动
(1)学对们课外互相合作,初步探究。在学生完成了第一环节的学前准备后,进行本节课学习内容的一些简单训练,旨在检查同学们的自学情况,有讲学稿展示。分四部分进行,一是想一想,考察学生初步阅读教材后的简单认知。二是认一认,对概念、定义、定理的初步理解和记忆,一般以填空的形式出现。三是做一做,对概念、定义、定理的深入研究和灵活运用。
(2)教学中要注意做好几个环节。一是情景引入。教师引入新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目标、任务、预期效果等,划分好学生自主学习内容和师生共同解决内容。教师首先检查学生的学前准备,学友1代表口述本节的大致学习内容和学习的重点、难点。学友2代表讲解过程和答案。最后学友1提出自己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总结梳理,整理出本节课需要师生共同解决的要点。
二是合作交流。针对自学探究过程中所发现的知识点、方法、规律或疑惑等问题,进行交流探讨,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共同生成。同时,以培养学生勤思、善变的能力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表达欲、分享成果等素质。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能够激励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互相合作,自始至终参与教学全过程,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5.开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
科学评估、激励评价是创新教育的动力。激励性评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课堂上教师应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体系,在不同的场合采取不同的评价形式。尽量科学的评价,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评价可分为四部分。
四、课题研究的反思
本课题研究提高了平均分,降到了学困率,但是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困惑也需要思考。
1.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于提高。个别教师水平尚不能满足要求,对课题研究的大量工作力不从心。教师的不稳定也给课题研究带来一定影响。
2.教学进度受到影响。课堂上照顾学困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教学任务的完成形成矛盾。
一、摒弃旧的教学观念,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改变了自己在以往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角角色:将要讲述的内容为自己编好“剧本”,然后自己在讲坛上尽情演绎,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现在是给学生编好“剧本”,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主角,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演绎,自主、合作地获取知识。事实证明,这一教学理念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师生各自信息无互动的枯燥学习模式,使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不言而喻。如:在“有理数加减运算法则”的教学上,常规的教法是通过“向东、向西的连续走动几米,最终是向东或向西走了几米并结合数轴总结出有理数加法法则,然后再学习有理数减法转化为加法的法则,最后各自按法则计算”,而大家很清楚,课本上的有理数加法法则对于刚升上初中的学生来说是很繁、很难的:确定和的符号要分同号、异号,异号的还看绝对值谁大;确定和的绝对值又要分将两加数的绝对值是相加还是相减。这里学生存在着几大困难:首先,“绝对值”是新学知识,学生并不熟练,还要要求学生用“绝对值”来总结出加减法则更难。其次,法则分类复杂:类中再分类。因此,学生要运用法则计算很难,不要说理解法则,就是要记清楚法则也不是易事。因此,我们在新的教学理念及“非线性主干循环活动型单元教学模式”的启导下,采取了用学生所熟悉的“输赢球”的模式去让学生学习这一主干内容:堂上让本班学生与邻班学生含别代表足球赛的交战双方,用正、负数表示上、下半场及全场的输赢球数,通过若干有代性的案例的计算,学生很容易理解和体会到:上、下半场一赢再赢或一输再输,结果必然是赢或输得越多(数字累加);有输有赢用输赢抵消也很容易得出结果。有理数的加减法用“输赢球”去理解算理学生很易理解和掌握,实践证明,基础很差的同学也能很快掌握。
在新课标的新理念下,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去做一做从中探索规律和发现规律,通过小组讨论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培养合作意识、培养交流的能力、提高表达能力。
二、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
要让学生演好主角的角色就必须为学生设计好适合学生演绎的剧本。因此,本人认真钻研教材,为集体备课和学习材料的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由于本学期教的是新教材,所以本人特别注意新旧教材的对比,把握新教材的新要求、新动向,同时,还注意不同版本新教材之间在新知识的引入、内容及练习的编排上的区别与联系,力求使学习材料的设计更接近学生最近的发展区,而练习的编排按梯度分层。教学内容我们强调抓住主干,如对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我们级科组经过反复的研讨,抓住了“训练学生各种运算技能”这一主干,对全章的教材进行了整合,效果比课本的做法更好,事实证明学生对加减的算法掌握得较好。但美中不足的是对正负数的定义过于淡化,未突出引入负数的作用或必要性,特别没有利用温度计等实例突出低于0的数用负数表示且负得越多数值越小,这是导致后面有理数大小比较学生出错较多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又如在第四章、第八章、第九章的教学,我们充分利用了课室的电教平台,运用“几何画板”及教学光盘中的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十分形象、生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三、尊重个体差异
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标努力提倡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别,不挖苦、不讥讽,相反在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中,都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能主动参与,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或有能者有大作为,小能者有小作为的练习。如在七年级第二学期,学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给出方程编写联系实际的应用题,并让学生交流评议,这样有能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理解不深者也可以仿照例题的背景通过借鉴书本完成。
四、在课堂教学上突出了精讲巧练
做到堂上批改辅导和及时的反馈。但由于人数较多,新学生的数学层次参差,有针对性的辅导还不完善。另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还可以提高,体现在小组讨论、新知识的举例交流等合作学习,今后还可适当增加。七年级的学生学习方法较单一,可加强学法的指导。
五、改变单纯以成绩高低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
在这次公开教学活动中,笔者努力贯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的翻转课堂理念和微课程教学法“三大模块、导学一体”理论,从教学设计到教学策略调整,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较好地完成内化知识和拓展能力,笔者也在实践中享受着教师从“演员”向“导演”转型的乐趣。
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而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因此,“热力环流”在本章、本节都属于基础性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内容主要有热力环流的概念、形成过程(即原理)及其影响和运用。教材先是从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入手,然后通过一个实验活动引入热力环流的概念,接着通过对一张示意图的分析,让学生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一个“海陆热力环流”活动题,让学生认识到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学生对实验很感兴趣,但是教材上的实验活动材料比较复杂,而且实验现象有时还不明显,让学生动手操作效果甚微。一张“热力环流的形成”示意图,尽管分解为三个部分,但仍然是静止的,大部分学生很难结合教材上的文字表述,想象其动态过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学生在初中地理、物理中都学过的,所以“海陆热力环流”对学生来讲比较简单,但由于武汉地处内陆地区,学生对白天海风和夜晚陆风没有亲身感受。
课前准备
1.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
(1)设计
自主学习任务单简称“任务单”,是教师在“化教为学”理念下,以表单形式呈现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方案,是学生高效自主学习的支架与载体。任务单的设计质量不仅影响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深度、广度与效度,影响微课等配套学习资源采用的类型,还影响课堂内化、拓展的策略及其有效性。因此,任务单在翻转课堂中具有统驭灵魂的作用。
自主学习任务单是微课程教学法三大模块中的第一模块,主要由学习指南(包括达成目标、学习方法建议、课堂学习形式预告等)、学习任务、困惑与建议三部分构成。其中,困惑与建议是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反馈的项目,由学生自主学习之后决定是否填写与怎样填写。教师关注的是学习指南与学习任务设计。
①达成目标。
微课程教学法认为,翻转课堂是一种目标管理式的学习,学生是目标管理的第一执行人,所以必须让他们知道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拓展所要达到的掌握学习材料的维度和程度,即达成目标。翻转课堂分为课前和课中两部分:课前侧重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养成,课中侧重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地理素养的提升。因此,笔者根据本课题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把学习内容按课前和课中进行了分割,这样达成目标在课前和课中也各有侧重(如下页表1)。
②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是任务单的主体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否达成目标,主要依靠学习任务来保证。教师对于学习目标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渗透、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内容内在联系的驾驭以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立,都会在任务设计中呈现出来。要设计出高质量的“任务单”,首先,遵循目标化的原则,即学习任务必须与达成目标相配套,保证学生完成的任务有质量,这样教学目标就已达成。其次,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研究学习中的最近发展区,把知识点转化成一个个的小问题,这些问题要能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启发学生分析教材,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原理,指导学生掌握规律和方法,遵循知识的问题化、问题的梯度性与启发性等原则。
针对本课题的达成目标和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体验、思维能力,笔者设计了两大学习任务(如下页表2)。
③学习方法建议。
教师提供学习方法建议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上找窍门,走捷径,规范学习习惯,养成地理思维。根据本课题的学习内容,笔者给学生建议了两种学习方法(如上页表3)。
④课堂学习形式预告。
本课题的课堂学习形式是自主学习成效检测切洋葱实验探究进阶拓展评价反思。
“自主学习成效检测”和“进阶拓展”环节让学生发现课堂上的各项活动与课前自主学习的关联性:课堂上将没有教师讲课,如果不事先认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将无法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因此,预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设计,主要任务是促使学生认真完成课前自主学习任务,为课堂内化知识、拓展能力创造条件。
“切洋葱实验探究”设计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课堂活动充满期待,引导学生水到渠成地参与高阶思维活动。“评价反思”环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成就感。
⑤困惑与建议。
该环节是学生依据达成目标对自己自主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对自主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其内容既可以是学生自身知识上的障碍、能力上的缺陷,也可以是学习目标规定要求外学生还希望知道的东西,还可以是对教材内容的质疑、对任务单的修改意见、对教师的建议等。
(2)操作
对学生来说,“任务单”是其高效自主学习的支架或载体。学生拿到“任务单”后,可以按照四个步骤进行操作(如上页表4),完成其中的“学习任务”和“困惑与建议”。
对教师来说,“任务单”是学生自主学习成效的反馈载体。要想准确掌握学情,教师收到“任务单”后就要以班级为单位,按照四个步骤进行操作(如上页表5),再进行课堂活动的二次备课。
2.录制微视频
微视频是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的配套学习资源,是微课程教学法三大模块中的第二模块。它是教师提供的帮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支架之一,与“任务单”相配套,可以使学生因为“任务单”而纲举目张、目标明确,因为微视频能排除疑难,提升自主学习质量,从而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但学生基本上没有感性认识,在阅读图文材料与动态想象、真实理解之间存在障碍。基于教材上的实验活动材料和现象等问题,笔者把现场操作演示实验改为实验视频,录制了一个时长为1分32秒的视频,这样既能避免操作时的不成功,还便于学生清楚观看、重复观看。具体过程是先点燃一束香插入一个空的长方形玻璃缸内,观察烟雾飘动方向,然后又点燃一束香,插入一个底部两侧分别放有冰块与热水的长方形玻璃缸内,观察烟雾飘动方向。这样,学生在看到“热力环流”,感受“热力环流”现象的同时,完成了“学习任务一”,悟出了“热力环流”概念。
“热力环流”的原理就是其形成过程,它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鉴于学生困于图文结合和动态想象,笔者录制了一个时长为3分41秒的教学视频。具体过程是先把教材中“热力环流的形成”图进行动态解读:一是分解大气运动形式,解读形成过程;二是分离出等压面,解读等压面在高空、近地面的变化差异;三是把教材中“海风和陆风形成”活动进行情境化;四是演示形成过程和等压线的变化,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这样,学生既完成了“学习任务二”,又理解和掌握了“热力环流原理和应用”。
课堂教学
1.设计课堂学习活动
(1)预设思路
依据微课程教学法翻转课堂的“四步法”原则,笔者对本课题的初步设计是:
第一步:4道单选读图题,检测自主学习,组内协作评价,时间为5分钟。
根据任务单的难度系数,围绕“热力环流原理”,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思路,选定4道单选读图题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检测(如图1),让学生收获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
第二步:求证实验探究:“点蜡烛,切洋葱,不流泪”是真的吗?组内合作,组间展示,时间为20分钟。
通过实验(如图2),学生在体验中感受“热力环流”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生活中的地理”。
第三步:拓展进阶,你愿意更上一层楼吗?组内合作,组间展示,时间为10分钟。
热力环流原理不仅可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还可用于城市的合理规划。针对该校地属武汉市,而武钢又是武汉人最熟悉的,所以探究武钢厂址选择的合理性能触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热情,具有实用性(如图3)。
热力环流虽说是一种自然现象,但人类活动也会使局部地区出现热力环流。让学生探究“上方谷的暴雨为何是诸葛亮的一把火之为”,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让其理解“对流雨的形成”(如图4)。
第四步:评价反思,本节课,你最欣赏的是哪个组或哪位同学?你学会了哪些?组间评价反思,时间为5分钟。
该环节是考虑到学生今天的学习对明天发展的意义,即激励学生学习,能帮助他们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其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养成严谨、认真、负责的学习品质和个性特征。
(2)操作方法
①协作探究法。
以小组为单位,组内进行明确分工,主要有主持人、记录员、成果展示发言人与质疑人等。组长为行政长官,制定好每次活动的主持人,主持人负责组织本次活动的探究流程,召集组内成员进行积极有序的分析、讨论及其成果汇总,确定成果展示发言人与质疑人。人员分工实行轮流制,目的是体验不同角色所承担的职责。
②“展示―质疑”交流法。
展示就是小组探究成果的呈现,先展示文本成果,再对照文本成果进行阐述。这既可以让成果展示人独立进行,也可以让多人配合进行。质疑就是其他组把本组的探究成果与展示成果拿出来进行对比,提出异议;展示组再进行回应,既可以解释本组的成果,也可以质疑其他组的成果。经过多次交流,最后达成共识。
展示权与质疑权都需要各组举手竞选,教师根据情况决定。一般根据举手的前后,有时为了鼓励参与度低、课堂活动得分低或动作迟缓的小组,可优先考虑他们。有时为了增加质疑的机会,还可有意让协作成果错误较严重的小组进行展示。
③评价机制。
有时课堂活动看起来很热闹,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但细心观察,不难发现积极参与活动的往往只是个别小组中的某几位学生,大部分学生仍处于旁观者的角色,尤其是在“展示―质疑”交流活动时,有很多学生处于游离状态,不关注或不认真倾听,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泡沫”现象。
为了避免“泡沫”现象,让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维持参与热情的“保鲜度”,教师除了要明确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与职责,精心设计每个活动环节以外,有必要引进定量评价的机制,即以小组为单位,课堂每个活动环节都进行定量计分,计分标准公开、透明,计分者主要是教师,评分者为学生,这样在“评价同学”环节中也就有据可依。
2.教学过程
(1)四道单选读图题,检测自主学习
本环节的要求是:先做一做――同学独立完成,然后议一议――组长组织交流,接着写一写――组长展示答案,最后评一评――组间质疑评价。2分钟内,第一组、第五组和第六组依次完成“做一做”和“议一议”,三位组长都迅速到黑板上写出本组答案,都是B、A、B、A。约3分钟时,其他三组也完成“自主检测”。尽管有一位学生提出质疑,但在笔者的问题引导下,他自己发现了问题并主动修正,可以说,正确率接近100%,这说明学生在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引导下,课前自主学习很有成效。
(2)交流任务单,互讲解惑
考虑到学生完成任务单是在大课间时间,而不是隔天晚上在家“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可能会存在某些不足,于是,笔者临时调整课堂环节,增加了这个活动。
本环节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进行协作评价,以互讲的方式解决“任务单”中的问题;然后以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的方式,展示协作成果。约1分钟,第六组组长就组织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而此时第一组在交流任务二中的第5个小任务时有障碍,笔者就让第六组一位学生去帮忙,结果另一学生主动要求同去。约2分钟后,笔者让完成速度最快的第六小组派出两位学生合作展示:一位学生画图,另一位摆放词条完成“热力环流示意图”,学生热情高涨。接下来学生在质疑交流活动中完善热力环流过程示意图,师生共建热力环流的思维导图(如图5),用时约8分钟。
(3)知识普及,解惑抢答
从批阅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中,发现本班学生对4个知识点(如下页图6)的掌握有参差不齐的现象,而这又是本课题要学习的基本常识,于是决定在课堂上增设该环节,以个人抢答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普及。学生积极性很高,只用了2分钟就完成了。
(4)求证实验探究
“点蜡烛,切洋葱,不流泪”是真的吗?
第一步:小组协作实验。六个组的学生都迅速地分成两小组,人员分工也很明确,只是第二组和第四组,把两支蜡烛各分给两个小组,其他组都是按要求进行。由于采办人员误买成美工刀,笔者从安全考虑,只能让学生慢慢地小心切洋葱。这样,整个实验过程经历了约15分钟。
第二步:实验现象汇报,用时约5分钟。具体过程如下:
师:“切洋葱,流眼泪”是真的吗?
生:真的。
师:“点蜡烛,切洋葱,不流泪”是真的吗?
第一组生1:我切洋葱没点蜡烛,一会儿眼泪就流下来了。
第一组生2:我是点蜡烛的。她在流眼泪时,我还没感觉,又切了一会儿,才流泪。
第二组生1:我与他都点了一支蜡烛,可我没流泪,他流泪了。他蜡烛放得(离洋葱)远,我放得近。
第三组生1:我切洋葱没点蜡烛,是泪流满面,而她一点反应都没有。
师:从同学们的体验来看,“点蜡烛,切洋葱”并不能做到完全不流泪,但至少能使眼泪流得少些、慢些。
第三步:实验现象解释,用时约5分钟。具体过程如下:
师:“点蜡烛,切洋葱”为什么能减少流眼泪呢?(生无语)请同学们在“活动单”上画出洋葱与蜡烛的位置,并运用热力环流原理画出大气的运动状况。(生画图)
1分钟后,第三组组长举手:老师,我们知道了。
师:那你到黑板上画图说明吧。(该生画图,如图7a)
生指图:点蜡烛处温度升高,空气上升;洋葱处温度低,空气下沉。洋葱的刺激性气味就被下沉空气带到两侧扩散开了。
师:大家觉得她说得怎么样?
第二组一学生举手:老师,她讲得是对的,可她画的等压线不对。
师:那你来修改并解释一下。(该生画图,如图7b)
该生指图:这儿温度高,气压低;这儿温度低,气压高。等压线是“高凸低凹”,她画反了。
师:他修改得对吗?大家表示一下。(生鼓掌,师擦除错误线条,如图7c)
(5)拓展进阶
根据热力环流原理,讨论武钢的位置是否合理?
针对该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临时增加了两个活动环节,让有兴趣的学生课后探究。
(6)评价反思
根据黑板上的计分情况和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经过全班公开评比,得分最高的第五组获得最积极组,发言、绘图赢得掌声的第六组被评为最精彩组和最主动组,其他组由于能协作交流、探究均获得最默契组。用时约1分钟。
教学反思
1.实验引领,主动参与
“热力环流”属于自然地理,其运动规律的抽象性超出了学生感知的范围,学习难度较大。而实验可以让学生无法观察的宏观的热力环流现象具体化和可视化,使学生在生动而直观的感性认识中,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唤醒主动参与的意识。
基于同题异构的要求,教材上的实验活动已是司空见惯,而且还是假设的,所以学生体验得不会很深刻。于是,笔者从“生活中的地理”着手,设置了一个“切洋葱”生活小窍门验证实验,这个实验不仅材料简单、容易操作,而且能让学生们体会到父母烹饪菜肴的艰辛和付出。虽说用时较长,但学生亲历的过程、体验是深刻的,其收获的不只是一个结论,更是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团队分工合作,发挥想象力、观察力、分析力、迁移力和创新力,体验“发现”真理和验证规律的成就感,进一步增强了今后课堂上主动参与的信心与热情。
2.问题导向,自主建构
问题是学习的动力,以问题为载体,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课堂活动4“点蜡烛,切洋葱,不流泪是真的吗”和课堂活动5“根据热力环流原理,武钢的位置是否合理”,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已有图式“热力环流原理”的扩展和更新,自主建构“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地理现象或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和迁移能力。
问题是思维的引擎,以问题为平台,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课前自主学习任务一设计的问题链:①观察实验1与实验2中的烟雾是如何飘动的?并在下图中用箭头绘制出烟雾的飘动方向。②比较两次实验在条件上有什么不同?③比较两次实验在条件与现象上的差异,你知道烟雾的运动与什么因素有关吗?这种因素引起的大气运动叫什么呢?引导学生展开积极、有效的思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思考,让他们的思考在不断爬坡中加深理解,自主构建“热力环流的概念和成因”。
问题是反思的支架,以问题为指针,可以启发学生的内省智能。例如,在自主学习检测环节中,有一位学生对第3题提出质疑,这时,笔者提出1个问题:你到前面来,看图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该生指着图刚说了一句,就发现自己原来的认识有错误,立马改口说:“老师,我做错了。”笔者启发道:“你错在哪儿了?”他答道:“大陆空气上升,高空形成高压,等压线向高处凸起,应该选②等压线,我看成①了。”这说明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能够自主反思、自主修正、自主建构“热力环流对等压线的影响”。一句话,在问题引导的支持下,学生具有发现真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学 生物 实验 教学 “诱思一探究”法
实验教学是中学生物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中学生对生物科学进行的一类探究活动,能对课堂知识起到补充、延伸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生物实验教学通常以训练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为目的。虽然课上能基本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缺乏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是当前生物教学工作者应当提出的挑战。笔者现尝试学习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张熊飞提出的“诱思一探究”教学理论,并将“诱思一探究”法运用于实验教学,探讨其产生的教学效果和实际意义。
一、对“诱思一探究”教学法的认识
所谓“诱思一探究”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施教时善于诱导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索研究的教学方法。诱思探究法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为教学目标,与新课标吻合。“变诱为教,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是此法的核心。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探究空间,通过“动脑思”贯穿于“动眼看”、“动耳听”、“动口议”、“动脑读”、“动手做”、“动手写”等六种活动形式中,以达到促进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学论中,教法和学法是永恒的课题,她们是教学活动中的孪生姊妹,相辅相成,形影不离。“诱思一探究”教学法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它做到了两者的和谐统一,有效解决了推进素质教育中教与学发展不平衡的难题,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意过程,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优化人格。
二,“诱思一探究”教学法在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1 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如何根据生物学科特点,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实验内容,有意识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的思维过程呢?
在实验教学中,课堂探究问题或情境的创建十分重要,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以境诱思。
例如,在实验课“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人手,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午餐的照片,由此启发学生思考:这些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学生活跃起来,争先恐后答道:水、糖类、脂肪、蛋白质、无机盐、维生素。我继续追问:如果把这六大类营养物质在人体中经过的路径比作一段旅途,那么,它们到达的第一站是哪里呢?学生片刻思考后反应出:口腔。我趁势向大家展示了一段消化道动画和一幅口腔示意图,并引导学生:今天我们就以馒头为例,看看它们在口腔中发生了什么变化?由此引出课题――《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具有抽象性的特点,通过课前创设情境,增加知识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学生乐于接受,精神集中了,思维积极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2 诱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如何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并且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以此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呢?
“探究一诱思”教学法要求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巧妙设疑、层层推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有助于学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方法,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现仍以“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为例,具体说明生物实验教学程序的设计和实施过程。
(1)亲身体验,大胆质疑。“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实验教学中,我注重营造师生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的习惯。
在引导学生进入到学习状态后,我现场拿出准备好的新鲜馒头,分发给他们。当他们品尝后,通过师生交流,我了解到他们实际体验后的感想。学生谈到,慢慢咀嚼馒头,能品出甜味来。我提示,这些馒头事先并没有加糖,对此,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学生立即活跃起来。馒头为什么会变甜?馒头中的淀粉到哪里去了?馒头变甜和哪些因素有关?……我没有一一做答,而是在屏幕上打出了学生提出的问题。随后,有学生提议,自己动手设计实验,看看馒头在口腔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我欣然接受。
(2)启发思维,提出假设。对发现的问题大胆提出猜测或解释,是科学探究的第二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回忆馒头在口腔中的经历,我尝试着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提出各种假设:馒头变甜是由于唾液的作用,也许跟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也有一定的关系……
(3)小组讨论,制定计划。在这个阶段,实验的目的、任务、方法、材料、装置等都是根据假设来确定的。所以,实验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假设。此外,还依赖于学生对相关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之前,我为学生提供了馒头、小刀、消毒棉絮、镊子、试管、大小烧杯、凉水、开水、碘液、温度计等实验器材,并提示大家,馒头中的淀粉具有一个特殊性质:遇到碘液会变蓝。随后,我让学生四人一组,就如何利用手头资源设计出一套合理的实验方案进行讨论。不久,各组研制出了大体的探究思路。第一步,切馒头、搅匀;第二步,取唾液;第三步,两者混合,保温;第四步,滴加碘液,看溶液是否变蓝。
(4)师生研讨,完善计划。学生初步制定出计划后,我让学生展开自评,通过小组讨论检查自己的计划,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改。我在组间适当加以点拨,解决学生在设计中产生的疑惑,并对创新小组进行表扬和鼓励。
随后,我把在学生中产生的一些共性问题作了统一讲解,并向大家提出三大操作难点:①如何模拟人体口腔环境;②如何科学取唾液;③如何控制单一变量,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讨论。其中,就第三个问题,学生间产生了分歧。为坚持控制单一变量原则,有人引入了六个实验组,分别设计了三个变量的空白对照实验,目的明确,条理清晰;有人只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是完全按照书本上的思路设计进行的;还有人提出了四个实验组,他们认为:设置一个对照组,同时提供三个条件;另设置三个实验组,分别提供其中两个条件,缺少另一个条件。具体设计如下表:
馒头与唾液(清水)混合后,将四只试管一起放人37度左右的温水中,一段时间后,同时取出四只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观察。
此设计既弥补了教材中只有两个实验组的不足,同时,与六个实验组相比,还体现出了学生环保、节约意识。
通过师生研讨,总结得出:选择四个实验组最为合理。我强调,要以自己的思维为主线,以批判性思考的眼光去对
待教材和权威,而不是盲目跟从,按部就班。
(5)小组合作,主动探究。各小组同学开始进行实验,教师在学生间巡视、给予适时帮助,并且适当进行情感教育。在水浴保温期间,我问学生有没有遇到新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进行点拨,引导,解惑。
(6)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实验接近尾声,我问道,下面由哪组同学自愿起来汇报实验结果?一个小组派代表起来回答,1号管中接近无色,2、3、4号管都变蓝了,其中2号管中颜色最深。我接着问: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说,通过实验,说明了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Ⅱ且l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其中唾液的作用最重要。其他有相同实验现象的小组高举起了手中的作品。我接着问:其他小组的现象是什么?一个学生说,我们的四个试管都变红棕色了。我问:找到原因了吗?在小组同学的帮助下,他推测,可能是碘液加多了,在操作中没能控制好碘液的量。另一个学生起身说,老师,我们四个试管都变蓝了,为什么呢?我看着大家,问,能帮忙找下原因吗?学生讨论后有了答案:有可能是唾液不纯、唾液量少、水浴时间短、放唾液和馒头的顺序、不小心另一个试管中也加入了唾液、温度没有控制在37度等。最后,我补充强调,有些同学在操作过程中来回移动试管,相当于发生了振荡,加之馒头量少,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验结果。因此,细节决定成败,光有理论还不够,实践操作也是关键环节。
(7)师生反思,总结归纳。我对各小组的表现情况作出评价,肯定学生在探究实验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素养,并引导学生总结出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结果――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此外,我还请一些同学起来谈谈对此次探究实验的体会。在表达与交流中,他们提到,做探究实验时,要注意严谨性;除了所要探究的因素,其他条件要在相同的环境下进行;为了让唾液、牙齿、舌头在口腔中充分发挥作用,我们平时吃饭时要注意细嚼慢咽,这也体现了知识的迁移、拓展。
(8)寻根问底、深化问题意识。实验接近尾声时,我问:研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唾液的浓度、口腔中的温度是否也会影响淀粉的分解呢?通过抛出问题,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亲自体验探究过程,并且尝试设计实验方案,撰写实验报告并交流。
三、“诱思一探究”教学法运用体会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运用“诱思一探究”教学法,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抓住机会,引导学生边实验,边思索,边总结,把观察引向深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观察或体验的丰富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继续创造教学情境,让学生反复思考,从而经历再实践、再认识的深化、延伸过程。简单列为:教师课初诱疑――学生生疑――思维引导――学生探究――师生释疑――新问题产生。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较,我认为“诱思一探究”教学实现了将教师的“教”转为在教师诱导下学生真正的“学”,可体现为四个“转变”,具体如下:
1 由“学生被动”转向“学生主动”
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巩固应试为目的,由老师向学生单向操作、演示学习过程,学生只是“鹦鹉学舌”,缺乏独立思考环节。“诱思一探究”教学则是先由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以“学生的问题”引路,诱发学生动脑思考、深入探究并解决问题。 “诱思一探究法”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使之牢固树立了“主人翁”意识,真正成为学习道路上的发现者、探索者和研究者。
2 由“教师主宰”转向“教师引导”
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传统教学者始终坚持两字:主宰,是权力的所有者。诱思一探究法将改其为启发、诱导、开窍的“引路人”,这是教师角色在新课标中的重大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催化剂”,由表及里,由浅人深,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讨论辨析等活动,协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难题,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自我实践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
3 由“学会知识”转向“会学知识”
“诱思一探究”式教学对比传统式教学,不拘泥于教会学生知识,而更注重“授之以渔”的教学过程。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它能营造出民主、和谐、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为学生自我探究学习搭建了平台。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从自己提出的疑问出发,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思考、实践检验,最终得出结论,并在讨论交流中各抒已见,取长补短。由于学生亲身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接受了相应的科学思维方式和方法,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夯实了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
4 由“教师单干”转向“学生合作”
“诱思一探究”教学论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就应让学生全面参与,集体学习,相互合作,互帮互学,从而一举打破传统教学的教师单干局面。对于一些探究难度较大的实验,小组合作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这对培养有独立见解的、敢于发表自己意见、具有社会交往能力的开放型人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研讨、竞赛等形式,对获取的知识加深了印象,强化了记忆。更重要的是,改善了师生和生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诱思一探究”教学确实较好的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它有利于促进形成教育新观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灵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求实创新精神;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氛围。但如何将该法恰如其分地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需待进一步摸索、探讨。我相信,生物教师只有不断通过理论学习,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实验教学,优化实验设计与实施过程,才能有效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未知中探索,在探索中进步。
参考文献
[1]张熊飞.诱思探究教学理论与实践[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张熊飞.谤思探究――发展素质的教学[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苏村中心小学 车升玉
11月2-3日,我们在沂南双语实验学校有幸聆听了参加省级讲课比赛的六节课,感觉收获颇多。上课的六位老师不愧是临沂市乃至山东省的名师,他们扎实的基本功,精练的教学语言,成熟睿智的教学风格,让我深感佩服。他们的每一节课,不但注重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尤其是临沭附小吕键老师执教的《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自然、流畅,让人感觉回味无穷。
1、课前谈话巧妙,不但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给了学生很好的启示:“说话不光要简洁,还要讲究准确,生活中很多事情是这样,我们数学也是这样。”
2、选用素材好,情境设计有创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吕老师巧妙创设照片的情景,以此引出数学问题 “班长的位置在哪里?用学过的几行几列说说”,以旧引新,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学生推上了主体地位,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活动安排科学合理,引出自然,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思考。由用列和行介绍班长的位置,到创造数对,再到应用数对以及利用数对确定方格图上的位置,每一个活动的引出都是那么自然流畅,恰到好处。
4、教师语言严密,启发引导及时到位。“怎样既准确又简明的表示班长的位置呢?”“既然每个小组都不约而同地保留了这两个数,说明-这两个数很重要。”像这样具有启发性的语言,在吕老师的课中举不胜举,这足以看出吕老师扎实、精炼、简洁的教学风格。
5、自然渗透了数学的思想方法。课上吕老师引导学生“回过头来看一看,从刚开始用的方法,到第几行第几列,再到用数对表示班长的位置,咱们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6、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吕老师让学生应用数对生活中的例子“电影院、瓷砖图、地球仪”,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紧张而又短暂的一天半过去了,给人带来疲劳的同时更让人感觉无比的充实,同时也让我看到了自己与他们的差距。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我会努力将我所学应用于教学实践,提搞自己的教学水平。
感悟与心得体会
徐向芹
经过一天多的学习,这些名师的讲课使我受益匪浅。这几位老师中有的和我们一样也曾经在农村一线工作,都经过自己的努力,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置身于会场中,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在这里,我亲身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
1、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源于生活,体现于生活。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舞台,调整学习的方向,是关键时刻予以适当的点拔的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在课堂学习中,学习的材料来源不再是单一的教材,更多的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编材。例如张学锋老师的《可能性的大小》。
首先,张老师创设学校周围地摊让学生摸奖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为下面的教学打好基础。其次,教师把摸球活动充分发挥,有学生摸球-----组内摸球------班长摸球的顺序,让学生体会摸球颜色的可能性,慢慢引导学生接触主题。再次,通过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方式来验证结论的准确性。在本节课中张老师还注意没做一个活动都先说明活动规则。让学生明确要求,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真阳学生都有自己的明确的目标,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在对待练习题时,张老师的设计也很有层次性,因为本节课主要通过摸球来认识摸出同一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练习时张老师给出的是一个分成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圆,并且三种颜色交叉排列,颜色区域大小不一,当圆盘从转动到停止时,看指针停在哪一种颜色区域上的可能性大,那种颜色区域上的可能性小。最后,又用摸球的练习结束本节课,这样的设计使我们能够非常清楚明白的直到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这些都是与生活贴近的知识,学生听起来亲近,求知欲就强,要突破的愿望就强,做起题来积极性高,也体现出教学面向学生,面向生活,反映现实生活,而这些正是这群听课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新颖亲近变得摸得着,看得见,易于接受,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认知要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更好的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较高的培养,也实现了“生活经验数学化。”
2、在这些优质课中,体现生本教育,教师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上,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教师凭借个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及独有的人格魅力驾驭着课堂,引导学生在摸一摸、比一比、画一画、涂一涂、摆一摆等数学活动中“直观感知、主动参与、探索实践、自主建构,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自我感悟中轻松地学会了知识。另外,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这些优质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也给了学生一种集体荣誉感。
总之在这次优质课评比中,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
课虽然听完了,但反思却仍在继续,我要及时纠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足,要奋起直追,争取早日找到课堂教学的真谛,达到教学效果的更优化。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努力探究,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这些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感悟名师课堂
苏村小学 李法香
非常有幸能去双语学校观摩名师的课堂教学,亲身领略名师的风采,感受颇深。下面就临沂第九小学王晓艳老师的“平均数”的课堂教学谈一下我的感受。
1. 名师的课前交流非常值得我们欣赏。在课前交流时她那么的亲切,语言那么的感人,像聊一聊呀,说一说呀,快夸夸呀等,这样学生都喜欢和老师交流,愿意把心里的话和老师说,这样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的兴趣很高。
2. 针对知识点逐层分析。王老师由课间喜欢做什么活动引出套圈活动,接着出示四人的套圈比赛成绩统计表,从这四人中再选拔一人代表本班参加学校的比赛,然后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选拔,引出平均数产生的重要性。然后逐人分析,先用“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分析徐杨的成绩,再让学生发现还有别的办法吗?进而转化为求和平分,从而渗透转化思想,在使学生认识平均数意义的同时,并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像谁是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等,说完整。并认识了平均数的特点: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还具有很强的敏感性。
3. 练习设计层次性很强。像四一班的平均身高是134厘米,李红的身高就一定是134厘米吗?并让学生说一说理由。这样就巩固了平均数的特点,更加深认识了平均数的意义。然后又引入了生活中的平均数,像青年歌手大赛的成绩,如何计算平均分等,都是层次性很强的联系设计。
总之,王晓艳老师的这节课上的细腻扎实,设计独特,求实创新,沉着机智,非常值得我们去品、去悟、去反思。
还有吕健老师的“用数对确定位置”这节课,她的课堂风格是朴实、扎实、精炼、简洁,有坡度,有深度,孩子们从心里佩服喜欢老师。她的这节课一共用了一个小时,孩子们没有感觉时间长,下课时孩子们都不想离开,依依不舍,真感人啊!
请问一下自己,我们每一个老师的课堂教学如果都能让孩子们喜欢,让孩子们依依不舍,试想一下课堂效果会是怎样的呢?所以我们每个老师都应去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这一点我们是能做到的。
沂南县小学数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苏村小学 李光臻
2010年11月3日,我们苏村镇数学教师在双语实验学校多媒体教室观摩了名师讲课。执教的八位名师,分别是李芳、王晓燕、张雪峰、梁绍美、吕建、王永胜和冯培娟、石秀玲老师。这八位老师给大家整体的感觉就是“真、实、新、活”,体现了教师对课改精神的准确把握。特别是王永胜老师的《三角形内角和》一课,运用旧知开门见山直入课题,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直接出示课件“画有四个直角的长方形”让学生说出长方形的内角和360’再用“巧剪”将长方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然后质疑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yVZ小学数学学科网站群
王老师用自己的充满生机的课堂给我们做出了示范。巧设悬念,激起学生探索欲望和兴趣,有目标的去探索,用信封里的直角三角形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探究验证,形成统一认识:所有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王老师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又要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样才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多成功的体验。yVZ小学数学学科网站群
总之,王老师的课,给我很多的启示。真正实现了让学生“亲历”—“猜想”--“验证”—“结论”的科学家式的探究历程。
沂南县小学数学研讨会学习心得体会
沂南县苏村镇中心小学 李宗梅
2010年11月2日至3日,我们小学组织老师们去双语学校参加了省优质课的学习,一天半的时间先后听了几位各县区优秀教师的优质课,听完后都很多收获,特别是《求平均数》一课,给我的印象很深。现就这次的学习,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有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这一天半的时间里,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张老师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这些课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的明确,为教学服务。例如:吕健老师讲的《确定位置》这节课,在上课之前她首先用相机给同学们拍照留个纪念,极大的调动了学生情绪,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并且很快把同学们的照片传到了课件里,让同学去找一下班长的位置,找到以后引导学生怎样用语言准确的描述出班长的位置,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很快的去思考怎么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有的学生说从前向后第二行,从左向右第三列;还有的同学说从后向前数等等,学生说出来很多的方法,这时老师引导学生有这么多的方法听起来有点乱,我们能不能统一一种规则进行描述,这时学生都很同意老师的意见,老师很快告诉学生,我们一般规定横排为行,竖排为列,一般我们先说列再说行,学生很快就用统一的语言描述了班长的位置,所以在上课的时候要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吕老师从拍照激发兴趣,体验方法不统一给生活带来的不便,最好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整个教学过程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非常具体,有新意和启发性。这样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不但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而且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享受着学习,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这种情境的创设非常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
二、设疑导思,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老师是教学的引路人,不断地揭示知识的新矛盾,一连串问题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在质疑中思考,“山重水复疑无路”,在思考中学到知识,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结合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分析教材时,要适当舍取一些教材内容,做到灵活运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发扬成绩,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小学数学优质课学习心得体会
沂南苏村中心小学 王伟宝
11月2日、3日我有幸参加了县局组织的省优质课学习活动,在一天半的学习中,我们共观摩了八节省级优质数学课。在这里我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感受到了高水平的课堂教学艺术,其中以下几条使我印象很深:
一:善于营造和谐、浓厚的学习氛围。在每节课的上课前,教师都与学生进行课前交流。有的先介绍老师自己,再让学生介绍自己,以此来拉近师生关系;还有的给学生拍照,激发兴趣,消除紧张感,这样进行新课就很轻松,同时又为教学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有的夸沂南是个名人的故乡,让学生产生自豪感。还有的夸学校,学生自然很高兴,学习情绪非常高涨。
二: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使数学教学生活化。这次的讲课教师都是外县的,但是有很多素材用的是本县、本校的,或者就以上课的学生自己为例子。如在吕建老师的课中,上课开始就用数码相机当场给学生拍照,把学生的照片用投影机放到屏幕上,全体同学看着自己的相片找自己的位置,学生学习既清楚又明白;还有梁老师的实践课《点击双休日》就是当场调查县城学生在星期六、星期天的活动,把调查结果当做例题学习的,并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懂得要合理安排双休日活动。
三:学习过程采用合作、共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究体验的过程,让学生明白知识不是空洞无物的。老师们都采用小组合作教学,不流于形式,到该合作的时候合作,确实能解决不会的问题。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数学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四:合作学习扎实有效。合作学习为探求新知提供了一条捷径,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再造过程,从而获得了成功感,获得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每一节课都非常重视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教师们把合作学习都放在知识的难点和疑点上,在学生解决有困难时采取,好多老师在有难度的问题处理中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再通过合作互相交流意见,避免了因匆忙而只能表达一些不成熟的见解;其次是合作中分工要明确,以个人优势的发挥来促成整体的完美。另外在合作学习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也是很多老师的突出特点,让学生充分发挥个性观点;老师有充足的耐心,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引导。
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用具。每节课都做了大量的电脑课件,把课的内容用通过电脑放到大屏幕上,让学生确切的看到所要学习的内容,及形象生动有非常容易理解,同时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探讨教学中,也用到了老师制作的教具,如《可能性》一课中,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盒子,和白黄两种球。把球放到盒子里摸,总结摸出球的可能性,达到了动手操作的目标。
总之,这次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我的教学理念也因此有了前所未有的升华,使我感到自己的教学和他们相比还相差很远,在今后的教学中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抓住机会,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优化课堂教学。
沂南县小学数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苏村小学 张海玲
2010年11月2日和3日,我有幸领略了省级优质课的风采,执教者的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执教水平、个人的专业知识,数学思想,应变能力以及个人风格都让我收获很多。下面从以下几点谈谈本人认识和体会。
一、正确对待教材,用好、用足教材。以前的优质课、公开课都愿意重新创造教材,这一现象至今还影响着我们,课改教材中的主题图、准备题、例题以及练习题,都来自一线的教师和专家,经过严格的层层论证和审批才通过进渗入渗出教材的,具有普遍和推广性。作为实验教师,我们首先要用好它,在用好它的基础上,再作创新。这次听到的7节课,只是不同的教师,在引渗入渗出课题时各有不同,但在入行新知学习时,基本上都是用了教材上的例题,同样创造了精彩的课堂。既然他们都这样尊重教材,不轻易抛开教材,我们就更应该脚踏实地研究好教材,使用好教材。
二、课题引入渗透简单快捷。情景教学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便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景,特别是在课题引渗透时常被老师们推崇。但现在好多教师过于放大这一功能,为创设情景而创设情景,转移学生的注意力,甚至使学生不知所从。
三、练习设计基础实效。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对新知的认知开始是浅表化的,要与以往认知融合形成系统需要时间和过程。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也告诉我们,学生在刚学到新知时,需要及时巩固练习。既是说,新课过后的练习,我们要及时和基础。我在平时教研活动时,一再要求老师们设计作业要重基础,首先完成好教材上的作业,批改和辅导好教材上的作业,再谈自主设计作业和用好教辅资料。这次我听课,特别关注课堂作业的设计,上课教师都不折不扣的使用了教材上“做一做”或练习题里面的作业之后,才设计了一些简单的拓展作业。他们设计的拓展作业也很基础,主要是本节知识的生活化和情趣化,很少有综合性和思维过强的题出现.
四、讨论交流的主体是学生。合作交流是数学重要的学习方式,以前听课观到的合作交流,多是师生的对话,老师对学生汇报进行汇总或评价订正。重形式,重结果,轻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英国哲学家、文学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我国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里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
大师们的这些观点启示我们:习惯培养意义重大,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必须重视和应当努力完成好的重大职责。
在我国,不论哪个时期的数学课程标准或大纲,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培养数学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基本理念中就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这段话体现了要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基本理念。特别是,新课标在课程总目标“情感态度”部分鲜明地提出了要“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但实事求是地说,对一线数学教师而言,认识到培养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这些学习习惯的培养真正落地生根。何谓“落地”?笔者认为,就是要将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真正融于日常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活动成为学生习惯养成的重要“土地”。何谓“生根”?就是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学生持续获得来自日常数学教学活动的不断滋养,习惯的“根系”更具活力、更加强健,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成为学生核心素养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何让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真正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呢?笔者结合淄川区教研室翟静老师执教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与老师们探讨相关的教学策略。
1.提出问题,唤醒知识,激活思维
师:(双手举起一条红领巾)我们熟悉的红领巾是什么形状?
生(齐答):三角形!
师:你知道做一条这样的红领巾需要多大的布吗?
生:老师,这得求三角形的面积,还没学呢。我不知道!
其他学生纷纷附和。
师:没学,是实情。但,没学过就没办法知道吗?想不想知道?
生(齐答):想!太想了!
师:怎么知道呢?我认为应该充分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想想,哪些知识和经验对今天的学习会有帮助?
生1:我们刚学过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肯定对今天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有帮助。
生2:三角形的特征、分类肯定也会有帮助。
师:具体说说,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的哪些经验对研究三角形面积有帮助?
生:(手拿一张平行四边形纸片,边操作边说)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一开始根本不知道怎么办。后来,在和长方形比较时,发现如果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平移后就能拼成一个长方形,它们的面积是不变的。长方形的面积早就会了,利用长方形不就可以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吗?再后来,我们观察后分析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长方形的长、宽居然是一样的!最后,我们得到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说得好!做得好!有说有做,结合得更好!我曾经提过,这种“把新问题变成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办法体现了一种数学思想,就叫――
生(齐答):转化!(师作相应板书)
师:三角形的特征、分类,大家掌握得怎么样?
从同学们的回答看,掌握得很不错。
师:看来大家已经做好准备了。让我们借助以前的旧知来解决三角形面积这个新问题,开始一次新的“转化”之旅吧!
2.提前谋划,打开思路,做好准备
师:问题来了,要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该怎么办呢?(有几名同学刚要发言,老师示意先别说)先自己静静地想一会儿。
多数同学盯着自己手中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纸片,有的还拿起剪刀试着剪了剪,似乎很为难。
师:有什么困难?
生:老师,要把这个三角形变成平行四边形,我不知道怎么办。
师:看来,一开始就遇到麻烦了。一个三角形,要把它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确有点难。(再拿起一张平行四边形纸片)看看它俩,想想……有没有什么新思路?看不出来的,动手画画、剪剪,多试试啊!
大约过了一分钟,有不少同学举手。
师:看来有思路了!谁想和大家分享?
生:我在看平行四边形时,突然想到,要是把对着的两个角的顶点连起来,平行四边形就变成了两个三角形,反过来想,两个三角形拼起来就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这个发现很重要!不过,我想问问:是随便两个三角形都行吗?好像说得还不够严谨啊。
生1:我补充,得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生2:你怎么知道这两个三角形完全一样?
生3:一看就看出来了!
生4:光看好像不可靠。证据不足!
生5:这……对了,你看我做一个动作(把两个三角形重合在一起),这总该行了吧?
生6:行了!
师:刚才这两名同学的对话很精彩!学数学一定要严谨,严谨些,没毛病!回到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这件事上来,究竟该怎么做呢?课前我让大家自己准备一些三角形纸片,你准备了几个?都什么样的?你现在觉得应该准备几个三角形合适呢?自己先想想,然后小组内说说。
很快,学生达成如下共识:1.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这三类都应该有,这样探究时才能做到全面,结论才更有说服力;2.每类三角形各需要准备完全相同的两个,这样既便于拼摆操作,又便于发现拼摆前后的关系,对推导、发现公式很有帮助。为节省时间,同学们选择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剪制还欠缺的三角形,检查妥当后,小组探究活动开始。
3.自主探究,交流完善,建构新知
师:下面请各小组进行自主探究活动,注意做好分工,相互配合,并把探究的过程和主要结论记录在报告单里。
学生分组活动,操作、交流、记录相结合,教师点拨指导。
师:从同学们高兴的表情中,老师看到了探究的收获。哪个小组先来交流、展示你们探究的过程和结论?
第三小组将转化后的图形贴在黑板上,再依次汇报。
生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生2: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也能拼成一个长方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生3: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师:弄明白这三种摆法和说法了吗?大家得到了哪些启发?
生1: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生2:原三角形的底、高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是一样的。
生3:这说明,先用三角形的“底乘高”求出与它等底等高的“虚拟”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除以2就能求出了原三角形的面积了。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好在哪里?
生1:她说得很有条理。
生2:她抓住了转化的关键条件“等底等高”。
生3:“虚拟”这个词用得好,我看着一个三角形就想象出了用两个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样子。
师:大家听得很认真,听出了门道,还很会欣赏别人的优点。仿照她刚才的发言,小组内互相说说。
学生小组活动。
师:经过这番热烈交流,现在我们能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教师设问:(1)“底×高”表示什么?(2)为什么要除以2?(3)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它的底和高,那么你能用字母写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S=ah÷2。
4.学以致用,巩固新知,发展思维
师:要想真正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用得越多,越熟练,越能掌握里边的窍门。(出示红领巾)现在你能求出做这条红领巾需要多大的布吗?
生:可以了,但需要先测量出红领巾的底和高。
师:同桌合作,认真测量出需要的数据,然后各自独立完成计算,自查之后再互查。
同桌配合默契,计算、检查有条不紊地进行。反馈时,老师组织学生重点交流解题时的注意事项,同学们从“测量高的方法”“别忘了除以2”“注意单位”等方面作了相互提醒。
接下来的两道练习题都来自课本,老师让学生循着“①审好题,弄准条件和问题②列好式,用对公式写对数③认真算,步骤清楚计算准④认真检查,对照题意细细查”的解题步骤独立完成。其中第二道题中有多余条件,绝大多数学生并未上当,第一次就顺利闯关。出错的那几个,也在检查时发现了,并用红色笔改了过来。看来,同学们的解题习惯已经是训练有素!集体反馈时,老师组织几名学生分享了各自的解题经验。
5.回顾梳理,反思质疑,拓展延伸
围绕着“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和大家分享”这个问题,同学们从知识与技能、学习方法两个方面畅所欲言。老师还特别肯定了同学们在学习习惯方面的表现,并从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面表扬了几名表现突出的同学。
师:针对今天的学习你还有什么问题?
生:记得以前我们是把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转化成了长方形,今天却是用两个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能不能只用一个三角形来剪拼成平行四边形呢?
师:好问题!这节课一开始我们就发现只用一个三角形操作起来有难度,但这并不代表这种方法行不通,建议大家课后再试试。
生:刚才我听有名同学说,要想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它的底和高。我认为这句话不够严谨。大家想想,有时候即使没告诉你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是多少,但告诉了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直接除以2就行了。
师:这名同学很会听啊!刚才老师都没注意到这个细节。向你学习!
生:我想知道,如果知道了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和高,怎么求底是多少呢?
师:又是一个好问题!课本上有道这样的题目,大家可以课后试试。
师:(出示一个梯形)我也有一个问题:如果我想求这个梯形的面积,你会怎样做?大家课后研究研究。今天我们是从一个问题开始学习的,最后又提出了这么多的新问题,真是收获多多啊!
二、落实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基本教学策略
1.重整体把握
新课标中提到“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时有个“等”字,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这四种学习习惯是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当重点培养的;二是这四种学习习惯不是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全部,还有其他未曾提及的方面。作为教师,应当首先整体把握这四种学习习惯之间的关系,唯有如此,才能长远谋划培养目标、有序设计培养路径、合理调配教学资源、整合多方培养力量,学生的学习习惯才会得以整体优化、协同发展。笔者认为,不同的学习习惯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金”关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辅相成,从形成过程来看,它们之间也不是单向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交互选择、相互适应、协同决定的关系,彼此间保持着适度的张力。在和翟老师多次研讨后,我们构建了一幅“新课程标准数学学习习惯结构图”(如下图),供大家参考。
这四种学习习惯中,“认真勤奋”属于传统学习习惯,是我国数学教学一直比较重视的一种,它可以视作是整个学习习惯系统的底座,渗透在其他学习习惯中;“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是整个学习习惯系统的推进器,决定着整个学习习惯系统的发展状态和运行质量;“反思质疑”是整个学习习惯系统的优化装置,决定着整个学习习惯系统所能达到的发展层次,是决定学生能否成为自我学习习惯养成主体的关键一环。这启示我们,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不能等一种习惯培养好了再接着培养下一种,而应该走综合培养、整体推进的路子。换言之,我们应该把每一节数学课都作为培养学生各种良好习惯的载体,挖掘各种可能的资源和机会,逐步地、整体地提升学生各种学习习惯的水平。当然,不同阶段在习惯培养上会各有侧重,有层次差异,但基本态势是综合推进的。
2.重目标设计
新课标虽然提及了数学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和基本类型,但并没有详细阐述各类学习习惯的行为表现、水平差异、培养路径以及具体的教学主题等。所以,教师虽然意识到了培养数学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却往往不清楚每节课具体要培养哪些习惯、做到什么程度、怎么去做,这导致相关的目标设计十分空洞,明显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翟老师说:“我上每节课之前,必定结合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反复斟酌,写出具体的、能落实的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目标,这样上起课来自己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做没做,做得如何,十分清晰。目标明晰了,一旦教学中出现了偏差,自己也很容易对照目标找出问题,为后续的培养活动提供参考。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节课,关于‘认真’,我就细分为认真倾听、认真准备学习材料、认真审题、认真书写、认真计算、认真检查、认真改错等多个方面,具体的培养标准、培养时机也做到了心知肚明。关于‘独立思考’,我就细分为合作前先有自己的想法、能提出自己的问题、能自主探究、有自己的主张和理由等几方面,并预设了相关的活动设计和检测标准。总之,目标设计做到具体分明,教学中才能做到有意识地体现,想方设法地实现它。”
3.重活动体验
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不少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时,主要运用“语言强调”的方式。实际上,这样做效果并不好。因为一种习惯的养成,仅靠认识上的引导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实实在在的活动体验。实际上,这里的“体验”至少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生亲身经历的行为体验,二是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心理变化过程即内心体验,两者相互作用才会对学生的习惯养成发挥积极的作用。在翟老师这节课中,对学生各种学习习惯的培养都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学习活动来实现的。如对“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都是结合具体问题,让学生通过先自己想一想、做一做、探一探等活动来实施的。在巩固练习阶段,学生在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时,是循着“①审好题,弄准条件和问题②列好式,用对公式写对数③认真算,步骤清楚计算准④认真检查,对照题意细细查”的解题步骤独立完成的……
4.重评价引领
习惯培养的效果怎样,学生往往难以自知,这既容易导致习惯培养方向、方式上的迷茫和混乱,也容易导致学生习惯养成主体性的弱化甚至缺失。要化解这个问题,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功能。在课堂上,翟老师对学生的习惯表现总是给予适时、适度的评价。有时是运用评价诊断学生的习惯表现,有时是运用评价激励学生习惯养成的自觉性,有时是运用评价指出习惯养成的方向或方法,有时是运用评价反馈调节学生的习惯养成方式。借助评价的有效引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做到了有规可依、有据可查、有法可用。
1、效能定义和衡量依据
效能主要指办事的效率和工作的能力。
衡量效能的依据是效率、效果、效益。
2、学校效能建设的目的
效能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运用各种科学的管理手段、管理制度和有效载体,不断提高教职员工的办事效率和工作能力。从学校来讲,就是要达到“三调动”“三提高”“三保证”。
(1)“三调动”
一是调动管理者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是教辅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三提高”
一是提高管理者为老师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二是提高老师为学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三是提高学校为家长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3)“三保证”
一是保证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和教育改革得以贯彻落实
二是保证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三是保证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3、衡量学校效能建设的三个标准
效率、效果、效益是衡量效能的依据。从学校来讲,有三个主要标准。
一是教育教学是否有质量。一所好的学校,应该是“有质量”的学校,但是仅仅是“有质量”是不够的,因为追求质量可以不计较成本。
二是教育教学是否有效能。一所好的学校,还应该是“有效能”的学校,为追求教育教学质量而不惜牺牲师生生活质量的学校不是一所好学校。
三是利益相关方是否满意。
从学校内部来看,一是教师是否满意,二是学生是否满意。
从学校外部来看,一是党和政府部门是否满意,二是评估机构是否满意,三是低一级学校是否满意,四是高一级学校是否满意,五是同一级竞争学校,六是家长是否满意,七是媒体是否满意,八是民间学术团体是否满意。
二、三点做法:
1、高举一面大旗
“让幸福成为教育的不懈追求”这一办学理念是新的领导班子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对教育本质特征的一种全新认识,这不仅是我们的教育理想,也是我们的教育追求。我们将继续高举这面旗帜,努力把XxXx打造成为师生成长的幸福家园,让教育回归到以教育为本、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正确轨道上来。
追求教育的幸福就是追求学生的幸福,就是要让XxXx的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生活、生命、人生的幸福,就是要让XxXx的学生志存高远,心怀天下,会求知、会生活、会做人、会创造,勇敢地放飞希望与梦想。
追求教育的幸福就是追求教师的幸福,就是要让XxXx的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幸福感中获得自己的幸福,就是要让XxXx的教师有教书育人的光荣感、使命感和成就感。
追求教育的幸福就是追求学校的幸福,XxXx的幸福,在于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使家长更加满意、社会更加认可,真正办成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使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各种制度都能着眼于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种教育资源都能集中到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上来。
让幸福成为教育的不懈追求,这是Xx人对教育本质特征的一种全新认识,是Xx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追求目标。
2、实施两大战略
“实施开放战略、精品战略,努力提升办学品位”是新的领导班子提出的奋斗目标。
“开放办学”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以开放求沟通,以沟通求理解,以理解求支持,以支持求发展。只有开放办学,才能最大限度地丰富教育资源,才能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和智慧,才能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才能让我们这所百年名校充满活力与生机。我们将进一步拓展开放办学的层次和途径,加强与国内外、省内外有关高校、科研单位和知名中学的合作与交流,实行优质资源共享,形成学校快速发展的强大合力。2007年以来,我校成功地组织了三届教育教学开放周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三届开放周期间前来参加随班听课、校长报告会、励志成才报告会、新课程改革家长沟通会、家庭教育报告会等活动的家长、兄弟老师、市教研员和其他来宾等各界人士多达3000余人,收到现场观摩活动反馈意见表1500多份。实践表明,XxXx的开放周活动已逐渐成为Xx市基础教育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平台和品牌。这些无疑都坚定了XxXx今后将继续举办以教育教学开放周为主要载体的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化的开放活动的决心,也加快了XxXx走开放办学之路的步伐。
实施精品战略就是要以精品为抓手,实行精细化管理,克服粗放型管理下不讲成本、不讲效益、低效劳动的恶性循环,创办全国一流的精品学校。学校特别强调要从小处入手,要把“小事做细,细事做精”,从六个方面抓起,即从要求抓起,从规范程序抓起,从计划抓起,从劳动纪律抓起,从课堂抓起,从考核奖惩抓起。三年多来,我校进一步深化、细化教育教学管理,在分班、排课、听课、自习、考试、常规检查等各个环节实现科学管理、有序管理、有效管理。同时要求全体教师树立并坚定一个信念,这就是:XxXx的学生,人人都是可造就的英才。XxXx百年办学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关爱每一位学生,办好每一个班级,是实现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的保障,是创办全国一流精品学校的基础。
3、做好三件大事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抓住效能建设的关键点
教师是立校之基,是兴校之源,是强校之本,教师队伍建设既是学校建设的永恒主题,也是效能建设的关键环节。我们认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目的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主要是做了三方面的事。
一是为教师专业成长“减负”。从现实情况来看,省级重点中学普遍存在教师工作负担过重的情况,既有显性的负担过重,如工作时间过长,任课班级过多。也有隐性的负担过重,如普遍存在以学生成绩论英雄的情况,周考、月考、联考、高考实行排名。这些做法直接导致了教师普遍存在心理负担过重、职业厌倦感、身心亚健康状态,负担过重导致肤浅,负担过重导致低效。所以,我们一是走精品办学之路,走内涵发展之路,在学生人数上努力做“减法”,在教师人数上努力做“加法”,切实为老师们“松绑”。二是建立多元评价机制,除了高考奖励以外,还设立各种奖励,如论文奖、课题奖、优质课奖、课件奖、教学设计奖、教案奖、校本课优秀教师奖、研究性学习指导奖、优秀班主任奖、优秀备课组奖、优秀教研组奖等,努力促进每一类型教师的专业成长。三是建立教师身心健康保障机制。三年来建立了优秀教师健康休养制度、全体教师每年体检制度、教师健身房和教师心理咨询室等,定期组织教师的登庐山活动和文体活动。
二是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台”。我们提出了“学习是教师最大的福利,发展是教师最大的福利”的理念,积极为老师们创造学习的机会,提供发展的平台,让老师们在学习中工作,在学习中发展,在学习中提高效能,在学习中快速成长。所以,我们一是建立与高校互动交流、学习制度。2007年以来我们与北京师范大学达成了“校本培训基地”协议,成为北师大在Xx省建立的第一个校本培训基地,学校已经先后选派12批老师前往北师大参加了“中小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同时我们还邀请了北京大学张飞舟教授、南京大学孙为银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清华大学陈琪教授、武汉大学吴树堂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李长安教授、华中理工大学Xx叔子院士、复旦大学Xx继教授等学者做客XxXx“濂溪大讲堂”。另外我们还与北师大、华东师大、华中师大等高校联系,鼓励青年教师攻读教育硕士,有关费用学校全额支持。二是建立教师定期到省外名校学习、考察制度。三年来,我们先后派出100多人次到湖北黄冈中学,深圳南头中学,江苏扬州中学、启东中学,河北衡水中学,浙江宁波中学、镇海中学,上海晋元高级中学、建平中学、上海中学,北京人大附中、北京四中,安徽安庆Xx等全国名校学习、考察。通过听取情况介绍、深入课堂听课、与一线教师对话,全面了解和掌握了全国名校教学、教育、科研、管理等有关情况。三是建立Xx省重点中学协作体。与Xx二中、XxXx、XxXx、XxXx、Xx中学等省内名校建立Xx省重点中学协作体,实行优质资源共享,形成教育教学合力。协作体内部由各校轮流统一命题,实现联考、联改,并定期举行教学研讨会、高考研讨会、试卷分析会,交流经验,交换信息。四是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借助高中课程改革的东风,XxXx的校本教研活动已经形成了三大类型,即以课例为载体,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教学型教研活动;以课题为载体,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研究型教研活动;以读书为载体,以读书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型教研活动。并且定期开展校内两课活动——骨干教师的示范课、青年教师的汇报课,定期举行课题成果报告会、读书交流会。五是启动了青年教师拜师工程,建立了导师制。为所有新引进的青年教师确定了师德高尚、教学水平高的教师作为导师,举行拜师仪式,“师徒”双方签订协议书,要求导师不仅要领教、领研、领才,更要领德。并定期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和青年教师专业技能大赛。
三是为教师专业成长“树标”。教师的专业成长还需要学校明确导向、树立标兵。在一所学校,校长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与哪些老师亲近、与哪些老师疏远,都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专业成长,特别是教师专业精神的培养。近三年来,我们采取各种措施,或是舆论上的引领,或是制度上的导向,通过弘扬正气,树立标兵,典型示范,经验分享,加大了对教师专业精神成长的培养,从而树立了一批“理解教育、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老师,树立了一批“对教育充满宗教般情怀”的老师。所以,我们一是建立教师誓词及其宣誓制度。教师誓词体现了约束、导向和激励三项基本功能,其中约束体现的是教师的基本道德,导向体现的是教师应遵循的道德原则,而激励体现的则是教师的专业道德理想,达到五个“强化”的目的——强化了教师高尚人格的培养,强化了教师良好学识学风的养成,强化了教师全心全意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的意识,强化了师德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强化了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宣誓这一做法已在Xx市师德师风教育月活动中推广。二是建立特级教师经验分享制度。“特级教师”是国家为了表彰特别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而特设的一种既具先进性、又有专业性的称号,特级教师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是学校的宝贵财富。XxXx共有8位特级教师,我们充分利用这一优质资源,定期举办特级教师成长报告会,引领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健康、快速成长。三是奖励、重用和宣传优秀教师。设立“信华教育奖励基金”,每年重奖10位“依法执教、潜心施教、廉洁从教”老师,对从事有尝家教的老师实行一票否决;将一批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老师推荐到学校管理岗位和Xx市政协委员岗位;与Xx媒体联合,推出“XxXx名师访谈”栏目,向社会推介一批领军教师。
(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抓住效能建设的中心点
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育教学质量事关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事关学生的未来和家庭的希望,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学校有责任、有义务让更多的学生顺利通过高考进入教育资源更优的好大学深造,力争高考成绩一年更比一年好。所以我们提出了“有效教学,科学迎考”的工作要求,提出了“校兴科研,科研兴校”的办学思想,提倡老师们“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积极引导老师们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教学、研究学生和研究高考。同时,努力超越高考,以课程改革为主要推手,以课堂为主要阵地,以模拟联合国大会活动、清华大学励志冬令营活动、班创建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等四大特色活动为重要载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抓住效能建设的落脚点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根本利益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办成“学生喜欢、家长满意、教师幸福、同行认可、政府放心、校园和谐”的知名学校,努力做到让每一位毕业生带着对母校的眷恋,带着对老师的感恩离开Xx。
三、三点成效:
1、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对一所百年名校而言,仅有高考成绩是不行的,但没有高考成绩则是万万不行的。三年来,XxXx的高考成绩不断创造辉煌,不断刷新记录,不断超越自己,不断给Xx人民带来新的惊喜。
以高考的制高点为例,三年来,XxXx囊括了Xx市文理两科状元,获得Xx市高考最高奖——殷氏奖22人;600分以上人数稳居全省同类重点中学前3位;文科连续三年闯入Xx省前8名(分别是第8名、第2名和第6名),理科进入全省前60名的占全省10%;录取北大、清华、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近30人。这些数字坚实地奠定了XxXx在Xx市遥遥领先、在Xx省稳居前三的高考地位。
以高考的基本面为例,三年来,XxXx一本、二本上线人数不断攀高。从2007—2009年,一本上线人数由301人,到370人,到470人;二本上线由608人,到750人,到787人。在报考人数仅千余人的情况下,且不含艺术、体育类考生,一本、二本上线人数之多、比例之高、惠及家庭之众,稳居Xx省之首。这些数字是Xx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最好答卷。
三年高考中,XxXx不仅占据了状元、榜眼的制高点,而且不断扩大一本、二本上线人数的基本面,实现了从点到面的大丰收,实现了高考一年更比一年好的奋斗目标。
另外,三年来,XxXx的奥赛成绩也全线飘红,质量不断攀升。从数量上看,奥赛省级赛区获得一等奖的科目2007年只有信息和物理两科,2008年增加到信息、物理和化学三科,2009年五科全面开花;一等奖的数量2007年12个,2008年18个,2009年已有21个收入囊中。从质量上看,2007年4人打入奥赛冬令营,获银牌一枚,2008年2人打入奥赛冬令营,获铜牌两枚,2009年Xx康同学打入奥赛冬令营并获得金牌,另两名同学获得铜牌。
2、课程改革走在全省最前列
2008年秋季以来,Xx省进入了新一轮高中课程实验阶段。我们认为,这次课程改革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党和政府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是当前基础教育领域中最大的教育改革。确保课改精神的贯彻落实和课改工作的顺利推进,是当前学校效能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内容。所以XxXx,高度重视课改,一直把课程改革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中心工作来抓,确立了“抓住课改实质,有效对接高考”的工作思路和成为全省样本学校中的样板学校的工作目标,形成了鲜明的课改特色,取得了初步的课改成效,得到了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的高度肯定。2009年9月23日,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经验交流会在Xx举行,Xx校长作了题为《扎实推进高中新课改,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大会发言。XxXx是全省唯一作大会发言的学校。Xx庆厅长在大会总结讲话中,对XxXx的课改思路、课改特色和课改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XxXx的课改经验值得全省各地各校学习、借鉴,可以认真总结并研究推广。10月9日,Xx副省长在Xx校长的大会发言上作出批示:“XxXx课改思路很好,符合实际。成效显著,值得借鉴。”Xx副省长的批示,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XxXx课改工作的肯定、鞭策和鼓励。10月30—31日,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XxXx的课改经验《稳步推进高中新课改,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作为大会书面材料交流。XxXx是Xx省教育厅推荐的唯一提供交流材料的学校。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反思;教学实践
一、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准备不足,参与度不高。在公开课、研讨课时临时凑合而成,平时缺乏必要的训练。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广泛的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造成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半功倍。 问题一出现,教师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组织小组讨论。学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匆忙展开讨论,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
(二)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分组不科学。学优生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搭配而成的。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物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三)小组合作时间分配存在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四)合作时机选择不当。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索,有的教师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由于时机不当,没有多少实际效果。
(五)合作流于形式。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二、优化小组合作的一些建议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在开展小组学习必须抓好以下几点:
(一)小组成员编排要科学职责要明确。
合作学习一般采用异质分组,即小组成员间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差异,另外,还可以考虑到家庭经济、社会背景、性格、脾气等差异,采用异质分组,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小组规模一般为4-6人在有效性和参与性上能达到最佳效果。小组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并实行动态管理。
(二)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的目的。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既然所有这些合作学习的类型都采用了一定数量的独立学习,那么你也要善于促进学生的独立学习” 。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机。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学生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时,很多教师仍然在讲台上等待,或者做自己的事,比如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具,板书等,那么,是不是教师真的不应该介入合作学习的进程呢?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我认为:同教师的引导、参与是分不开的,在活动中,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在合作学习中,教师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估等全过程的把握,除此之外,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1.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序时,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表扬。
2.对小组任务不清楚时,教师要有耐心,向学生反复说明任务、内容及操作程序。
3.小组讨论的声音过大,教师可以抽取小组中的一人做噪音监督员,或让这组学生的位置互相移进一点,如果小组讨论接下来声音小多了,教师应及时返回表扬。
4.小组活动出现了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虽然小组出现问题的原因和方式都不相同,但老师如果事先在准备阶段做出问题预测,并采取一些相应措施,也能避免临时的手忙脚乱。
5.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任务,如果是真正完成了任务,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备用活动,帮助其他组完成任务或可以自由活动,前提是不能影响他人。
6.小组活动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四)要及时反馈,避免时过境迁。
学生的努力得到了及时的、积极的评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继续努力的积极性。当学生的热情已经消失再去表扬、鼓励,就显得很苍白,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评价的信息反馈必须及时。对最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实质性的奖励,没有实质性的奖励,学生会变得被动,感觉无所谓。但是有个奖品,学生合作学习就有了目标,学习就有了动力。
(五)保证合作学习的时间,做好合作的指导。
两三分钟的讨论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生刚读完教师预设的学习材料,想都来不及,教师就开始检查小组学习情况了,学生无法触及较深刻的内容,因而提出和回答的问题都只能是些肤浅的,甚至是鸡毛蒜皮、无关紧要的问题,或者根本提不出或回答不出问题,更谈不上合作学习了。因此,要真正落实小组学习的目标,课堂上教师就要给学生观察、思考、探究、合作学习和展示交流的机会及充裕的时间。 因为年龄特点,学生常常急于表达而顾不上倾听。针对这一现象,除指导好孩子们有序、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外,还必须认真倾听别人的表达。听其他学生发表意见时,不打岔,不插嘴,听清别人说了什么、哪里说得好、还有哪些不足,再想我该怎么说。这一做法使孩子们的说建立在听的基础上,使说的起点更高,表达得更好。
除此外,还可能出现别的情况,比如:学生不愿参加小组活动经常缺席等等,教师要有耐心和爱心,经常鼓励和帮助这些学生,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被人尊重的滋味,慢慢引导他们加入小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