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统计师论文

统计师论文

时间:2022-10-29 03:18: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统计师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统计师论文

第1篇

第一条为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完善统计系列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能力与水平评价机制,推动高素质统计人才队伍建设,结合黑龙江省统计系列专业技术人员实际情况,制定本评审标准。

第二条专业划分

统计。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评审标准适用于在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中专职或主要从事统计工作并具有高级统计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在职人员。

第四条资格名称

统计系列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名称为研究员级高级统计师。

第二章申报资格

第五条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第六条晋升研究员级高级统计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必须是本专业被聘在岗人员,且任现职内综合考核结果达到合格。

第七条学历、学位与资历要求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报研究员级高级统计师任职资格:

一、具有博士学位,从事统计类或相关专业工作7年以上,受聘高级统计师专业技术职务5年以上。

二、具有硕士学位,从事统计类或相关专业工作12年以上,受聘高级统计师专业技术职务5年以上。

三、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从事统计类或相关专业工作15年以上,受聘高级统计师专业技术职务5年以上。

四、不具备上述学位学历,从事统计类或相关专业工作28年以上,受聘高级统计师专业技术职务7年以上。

第八条获取及处理信息能力

一、外语要求

除符合免试条件的人员外,外语成绩必须达到规定标准。

二、计算机要求

除符合免试条件的人员外,计算机成绩必须达到规定标准。

第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年不允许申报:

一、弄虚作假,或窃取他人学术成果的;

二、经有关部门鉴定,发生责任事故的;

三、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未满处分期的;

四、依照法律法规有关规定,其他情形不能申报的。

第三章评审条件

第十条研究员级高级统计师任职资格评审条件

一、专业理论知识

(一)具有较高的统计专业领域政策理论水平,掌握现代统计学方法,熟悉与统计专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并具有较强的统计实务操作技能,在省内同行中有一定的知名度。

(二)熟知国内外统计工作动态,具有综合分析和处理解决统计工作中重大疑难问题的能力。

(三)熟悉并掌握国内外统计及相关专业的前沿理论,对统计专业技术理论具有独创性的研究。

(四)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和创新能力,能够担任学术带头人或主持开展重大统计理论科研活动。

二、工作经历与能力

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作为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过统计方法制度、统计调查方案5个,从事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统计核算和统计分析研究工作5年以上;

(二)作为主要参与者,组织实施国家布置的大型普查2次或企、事业单位的大型统计调查工作5次以上;

(三)作为主要参与者,出版统计资料汇编、年鉴等年度统计成果类书籍5次以上;

(四)参与国家或省级下达的社会、经济、统计科研课题研究项目3项以上,已结题验收,成果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其中:国家级课题为前5位参与者,省级课题为前3位参与者;

(五)主持市(地)级以上统计系统统计科研、统计出版、统计教育、统计信息技术工作10年以上,成绩显著者(须提供相关材料)。

三、工作业绩与学术成果

(一)工作业绩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三等奖以上奖项(等级内额定人员)。

2、在组织指导本单位、本行业统计工作中,业绩突出,被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评为先进工作者或先进集体中的先进个人;

3、作为主要成员,组织实施国家布置的大型普查项目,取得较好效果,获得省(部)级先进个人3次或市(地)级、厅(局)级先进个人4次的奖励;

4、作为主要执笔人(前3位)撰写的统计分析报告,在国家专业评比获三等奖3篇或全省综合评比获二等奖4篇;

5、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论证,提出的建议和措施被县以上政府采纳,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二)学术成果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作为第一作者,在有CN或ISSN统一刊号,且公开出版发行的科技类或社科类期刊上发表本专业论文5篇,每篇字数1500字以上;

2、作为作者,正式出版有ISBN统一书号的本专业著作或译著一部,或为大中专院校采用的本专业教材一部,字数8万字以上。

第四章附则

第十一条本评审标准中所规定的申报资格、评审条件等必须同时具备。

第十二条本评审标准中涉及的年限均按整年计算。

第十三条本评审标准中涉及的各级任职资格均指本专业的。

第十四条本评审标准中涉及的工作业绩、学术成果均为本专业的,且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后取得的。

第十五条本评审标准中涉及的“以上”均含本级。

第2篇

论文关键词:水利工程统计问题对策

论文摘要:要进一步抓好水利统计调查工作,不断创新完善水利统计工作,为水利又好又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要完成好各项水利统计任务。做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信息统计、汇总和等工作,更新完善各类水利统计基础数据库,健全信息通报机制,更好的提升水利统计服务水平。

我国的国有水利工程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水利工程企业,自50年代起,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正规的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但近年来,水利工程企业统计基础工作明显减弱。一是统计工作得不到水利工程企业领导重视,统计部门和统计岗位被撤销或合并,统计人员变动频繁;二是水利工程企业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统计数据质量下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由单一的国有、集体发展到包括私营、个体、股份制、外商投资等多种形式并存,经营方式与管理模式也日益多样化,许多新水利工程企业应运而生。在这些新成立的水利工程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像老水利工程企业那样建立规范的水利工程企业统计制度,甚至没有明确设立统计职能部门和统计工作岗位,国家统计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一些统计指标也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

由于水利工程企业统计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所以统计对水利工程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就没有发挥过太大的作用。作用越小就越得不到重视,越得不到重视就越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之所以陷入这样一个怪圈,笔者认为主要在于水利工程企业管理者和部分统计人员或是对统计工作的内容了解不够,或是对统计工作的性质认识不清。这些“不够”与“不清”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认为统计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反映计划完成情况、为计划而服务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弱化;二是认为统计是为政府统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服务的,只是为了完成上报任务,工作越多水利工程企业负担越重;三是认为统计对水利工程企业而言,主要是在总结工作时充实一下工作报告,对经营决策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四是认为统计仅反映生产经营的规模,而当前水利工程企业经营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盈利为目的,这只有依赖于财务与会计的工作,统计无能为力。

针对这些问题与认识,我们有必要明确,对水利工程企业来说统计工作的意义与作用统计工作是通过搜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统计信息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数量性。即通过数字揭示事物在特定时间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正因为如此,统计信息正越来越多地和其它信息结合在一起,统计信息从整体上看,涉及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社会、文化、科技各个领域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涉及宏观与微观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利用统计信息,不仅可以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而且可以对不同事物进行有联系的综合性分析,既可横向对比,也可总结历史预测未来。由统计的特性所决定,如果一个水利工程企业建立或完善了一套既科学合理又行之有效的统计工作制度,那么,这套制度对水利工程企业而言,将具有以下作用:做好统计可以反映水利工程企业目前的各种社会与自然属性,反映水利工程企业的机构、人员、资产、负债等各方面情况。所谓统计制度,我以为主要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方式的确立,二是统计内容及其计算方法的确定。

当前存在的问题是水利工程企业目前搜集汇总的各种统计信息难以进行更高层次的配套综合分析,使信息的利用仅停留在初级层次;水利工程企业各部门之间难以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换与共享,也使信息的可利用范围及程度要打一些折扣。甚至某些水利工程企业,根本就没有考虑建立统计制度,仅是由财会或业务人员代报统计报表,当然更难以在经营决策中发挥统计工作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目前体制下,仍有一些水利工程企业领导重视统计工作,赋予主营业务统计部门负责设计本水利工程企业统计制度及综合各种统计信息。但从整体着眼,这样的水利工程企业并不是很多。新晨

水利工程企业综合统计人员应具有较高素质,不仅掌握统计理论与分析方法,还应熟知本水利工程企业业务工作流程和各部门职能,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和计算机知识、现代管理知识。在有条件的大型水利工程企业,可设立总统计师岗位,以领导综合统计部门并使其有效发挥其职能,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

在现代水利工程企业中,无论是直线职能制还是事业部制,对水利工程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统计信息都决不仅限于计划统计部门内部。如劳资部门掌握机构人员数字,基建部门掌握投资数字,技术部门掌握技改数字,营销部门掌握销售数字等。因此,为确保水利工程企业统计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应该在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中明确相应的统计责任,要求其按统一确定的口径、范围及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及分析报告,要特别重视一些被忽视的部门的信息。

目前,国家基层表制度要求一定规模以上水利工程企业填报的内容包括水利工程企业基本情况,水利工程企业主营业务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情况,人员及工资情况,能源及原材料消耗情况,科技开况及附营业务情况。这套指标体系已经比较简要地反映出水利工程企业产供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的基本情况,水利工程企业统计人员及领导者都应深刻了解认识这套指标的涵义和作用,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这套指标反映、分析、研究生产经营中的问题。由于这套指标是从国家宏观监测需要考虑的,因而比较简单,水利工程企业还应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不同的部分增加相应的内容。

应进一步抓好水利统计调查工作。要适应水利发展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创新完善水利统计工作,为水利又好又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要完成好各项水利统计任务。做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信息统计、汇总和等工作,更新完善各类水利统计基础数据库,健全信息通报机制。三要提升水利统计服务水平。积极开展水利统计指标和统计方法研究,提高统计分析深度和质量,提供快捷方便的水利数据信息服务。

第3篇

关键词:财金系;专业设置;财务管理专业

作者简介:张鸣良,男,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财金信息管理系教师,梅州市梅江区旭日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财务部副经理,会计师,研究方向:企业会计。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4.1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37-03

财务管理是中小企业管理的重心。经济越发展,中小企业越发达,财务管理越重要。目前,中小企业迫切需要一大批会核算、懂管理、能决策的财务管理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作为直接与中小企业需求相对接的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民办高职院校),在财金信息管理系(即财金系),以会计等专业为依托,增设财务管理专业的时机已经成熟。

一、增设财务管理专业的必要性

(一)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急需大批的财务管理高端技能型人才

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人才市场对会计专业毕业生需求情况总体呈现出“需求不足”与“需求旺盛”两种态势。一方面,普通财会人员呈现出供大于求的状况;另一方面,市场上对于那些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掌握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能够在实务操作中切实提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供不应求。可见,面向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高端技能型人才,在将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我国人力资本市场最为紧缺的资源之一。从广州来看,据广州市工商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广州市实有私营企业244486户,注册资本(金)为37593545万元,同比上年分别大幅增长19.76%和44.25%;实有个体工商户661026户,资金总额为1166051万元,同比上年分别增长10.75%和16.66%。以上数据表明,2011年广州市中小企业总量以及规模都不断增大。“十二五”期间,广州还将继续涌现出一大批中小企业,同样也需要一大批会核算、懂管理、能决策的财务管理高端技能型人才。

增设财务管理专业,是学院专业建设自觉服务地方经济、不断满足社会需求办学指导思想的集中体现。在现阶段,随着广州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面临的筹资和理财环境日趋复杂,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在这一背景下,在财务领域,中小企业对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财务人员的工作重点将不再是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而是转向更高层次的财务筹划、投资理财设计、风险防范等领域。这正是财务管理专业想着力解决的问题,也是该专业毕业生职业面向和将来不断努力的方向。

(二)相近专业的研究对象和培养目标难以满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要求

目前,广州的中小企业从事财务管理的人员大多数是从会计专业改行过来的。由于专业研究对象和培养目标的差异,导致单纯拥有会计专业背景的财务管理人员很难适应中小企业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的要求。会计专业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会计核算、报表生成,从微观层面记录经济业务,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而财务管理专业的研究对象是资金的管理,动态地表现企业的资金运动。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等方面专门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核算和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而财务管理专业则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理财和金融等方面知识和技能,能在工商、金融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筹划、筹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投资管理、金融管理以及风险控制等方面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会计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尽管是相近专业,部分专业主干课程也存在大面积交叉,但差异还是比较明显,不仅仅是体现在知识和能力的结构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专业素质结构、工作重心和侧重点不同,所以,两者不能相互替代。

(三)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规定

2004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和《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并从2005年开始实施。在该目录中,财务管理专业作为财经大类(专业代码:62)中的财务会计类(子目、专业代码:6202)里面的一个专业(细目、专业代码:620201),首次出现在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史上。

总而言之,学院财金系增设财务管理专业,既符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又符合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的要求,同时也符合教育部颁发的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的规定。

二、增设财务管理专业的可行性

(一)相近专业建设与发展情况

财务管理专业是在原有的会计等专业的基础上增设的。目前,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财金系由会计、会计电算化、金融管理与实务、保险实务4个专业和涉外会计一个专业方向组成,设有4个专业教研室,现有在校生3045人。从1995年建校开始,财金系就开设了会计专业(校级重点),经过16年发展,会计类(含会计、会计电算化、涉外会计)专业正在成为学院的骨干专业、品牌专业。由于财金系会计类专业基本功扎实,专业辐射能力强,社会美誉度较高,三年制高职专业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到2011年,当年招生 839人,在校学生2249人。因此,财金系增设财务管理专业,一方面可以完善会计类专业体系,使之专业门类更加齐全,体系更加完整;另一方面,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原有专业的招生和就业压力。

第4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股票投资;投资者

[中图分类号]F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5-0073-01

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维护投资者利益的基本保障,也是投资者作出最理性的股票投资决策重要依据。虽然,我国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基于股票投资视角对会计信息披露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

1 当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对股票投资的影响

在资本市场不断迅速发展的今天,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是资本市场信息的主要来源,也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和来源。然而,有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不高,直接影响着投资者的决策。

第一,会计信息可靠性较差。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危害就是动摇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危害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及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上市公司披露其会计信息后,企业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人,包括股东、债权人、潜在投资者和其他社会公众,都会根据这些信息来作出自己的决策。这样,它不但会严重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危害了广大投资人和债权人的利益,使社会公众对会计诚信基础产生怀疑,也会从根本上动摇了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削弱和扭曲了证券资本市场的资金筹集和资源调配功能,危害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

第二,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几年来,我国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规定尽管不断完善,监管也有所加强,但仍不能令人感到满意。按照市场有效性理论的要求,上市公司所有与证券发行、交易有关的信息资料包括历史数据、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状况、管理状况、赢利机会等应尽可能详细地公开,不得故意隐瞒、遗漏。而实际上,我国的许多上市公司以自身利益为中心,报喜不报忧,只公布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这使投资者无法获得全面的信息,难以作出正确的投资,因而降低了市场效率。

第三,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我国不少上市公司存在信息披露缓慢和延迟的现象,极大影响了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的有效性。因此,保证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是上市公司应尽的职责。从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以及定期报告来看,上市公司披露的及时性一般都能保证,但从临时报告的披露来看,则及时性就存在很大问题。由于股票市场监管机构往往难以准确确定一些重大事件在何时发生,因此监管的有效性不足。上市公司往往根据自身利益需要而决定何时披露重大事件,甚至与庄家勾结,配合庄家操纵市场而择机披露,从而降低了相关会计信息及其他信息的及时性,直接影响到众多股票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2 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措施

纵观西方国家资本市场的历史,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没有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资本市场就不可能长期健康发展。可靠、充分、及时、对称地向广大投资者披露会计信息,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是上市公司必须履行的义务。

第一,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可靠性。作为上市公司,应该意识到会计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上市公司应当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管制度,坚决杜绝出现经济交易失真、会计核算失真、会计信息披露失真等现象。此外,在市场上建立完善约束机制或监督机制,就能有效防止此类行为的发生。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的监督力度,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并加紧相关法律的制定、颁布和实施。

第二,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充分性。在披露真实信息的前提下,信息的充分披露会增加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一方面,应鼓励企业自愿披露有关企业价值的信息和预测性的信息。例如,上市公司聘请专业人士,提高信息开发的效率;对所披露的财务报告作出补充说明,使其通俗易懂;不断进行信息反馈,了解投资者的需求,以便更好地进行会计信息披露。另一方面,市场监管机构和准则制定机构应当有效地引导企业进行充分披露,并给予一些政策来鼓励企业进行自愿披露。

第三,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首先,提高会计信息的时效性。虽然会计信息是一种历史的财务信息,但是主要反映已经发生的经济事项,决策是与企业的未来相关,所以必须及时公布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其次,上市公司必须加强对临时重大事项变更的披露。作为上市公司,有责任第一时间向股票投资者任何信息,不得故意拖延。再次,提高股市对信息的反应速度。作为股票投资者应时刻关注上市公司的动向,尤其是上市公司披露会计信息时,投资者必须迅速反应、及时判断,作出合理的决策。

会计信息是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力量,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投资者的决策行为。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充分性、及时性及对称性是健全会计信息与股票投资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秦艳.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相关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2009:1-2.

[2]郑海玲.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反映行为相关分析[J].财会研究.2008(12):211-212.

[3]何春.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变动和资本市场效率的关系[J].法治与社会,2008(12):115-116.

[4]王保林,梁淑勋.浅谈企业会计信息对股票投资的影响[N].郑州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9.6.

第5篇

一、高校图书馆提高服务的必要性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文献的聚集地,在图书馆中,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首要的参考资料,是师生掌握外界学术研究的重要手段,将社会信息化带入高校,是师生不断创新的基地和保障。随着科技的发展,师生对获取信息的渠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相应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传统的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过于陈旧,不能够为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在服务过程中进行创新,是现阶段高校图书馆管理质量不断提升的不二选择。

二、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模式的具体实施

(一)熟悉读者的阅读心理

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学校的全体师生,作为图书馆的读者,是图书馆服务的首要接触对象,做好读者的服务工作尤其重要。在这过程中,一定要熟悉读者的阅读心理,才能够为读者提供服务。读者的课堂时间有限,在课堂中接收的知识也有限,其对知识的获取更多还是在图书馆中完成。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一定要掌握读者为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复杂的心理变化,不同知识水平的人对知识的需求量不同,管理员应该进行认真了解。

传统的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单一,只是在读者进行借阅时进行登记和对书籍的整理,不会主动地为读者进行服务,许多读者不了解图书馆书籍摆放的规律,在找书期间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图书馆书籍的使用率不高。图书管理员对于图书馆的内部摆放十分了解,高校应该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使管理员在工作时积极把握读者的心理,随时为读者进行服务,使读者能够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书籍,在管理员帮助读者的过程中,还能够加强读者与管理员之间的交流,读者可以对图书馆的管理情况进行反馈,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使二者保持长期的、友好的互动关系,同时,也提高了图书馆的书籍利用率。

(二)优化服务理念

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不同于其他的职业,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属于零利润的服务,导致一些图书馆管理员的服务意识不强,不能够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服务。在图书馆的管理过程中,有着科学、创新的服务理念十分重要,图书馆的管理员应该加强对创新意识的培养,才能创造出创新的体系,才能在管理中不断地寻求创新性的服务方式,促进图书馆的发展。

在现代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应落实到图书馆的管理中,要求管理员对这种思想应该及时地进行转变,不再是以书为主体。在新时代的要求下,图书管理员的职责不只是看管图书,而是要在管理过程中,能够主动的、有针对性的为读者提供多样性的服务。促进图书馆资源的共享,为读者提供实时的更新信息,加强管理员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图书馆也应适当地组织文化讲座、学术讨论等形式的交流,促进文化的传播,也促进读者之间的交流。图书馆在管理中,也应加强对信息化平台的服务意识。许多网络平台直接可为读者提供检索、下载等信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图书管理造成打击,但是也为图书馆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图书馆应该抓住机会,加强对于信息化平台的服务,促进自身更好地发展。

(三)创新服务内容

高校可在网络上设置自己的主页,对于图书馆进行详细的介绍,包括各种图书的分类以及资源的结构分布,同时在网站设置预约功能,使读者通过网站对借阅书籍进行初步的操作,对需要的书籍提前进行预约,提高借阅效率。图书馆也可以通过读者的电子邮件,将新书的公告及时发送给读者,使读者随时掌握图书馆的动态。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可以在工作中不断加强自己的服务意识,建立有自己学校特色的数学库。例如,建立本校历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的数据库,方便学生进行参考学习,或是通过统计师生的主要关注点,在热门书籍的类型中构建相应的数据库,拓展读者的阅读范围和检索范围。

(四)拓宽服务领域

高校的首要性质中包括高校的社会性,就是为高校所在地提供一定的社会性的服务。高校图书馆也可以在该方面进行突破,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在社会中,图书馆可进行部分有偿服务,不仅能够扩宽社会人士对知识的掌握层面,还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激励图书管理员的服务性,并将所得资金投入到图书馆的建设中。例如可以与当地的图书馆进行协商,使不同的高校之间可以进行图书资源的共享,加强图书的利用率。

第6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小工业企业,发展

 

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全球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外需市场全面萎缩。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泉州市认真落实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保增长、促民生、保稳定取得较好成效。今年1-9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3334.4亿元,同比增长11.8%,比二季度提高4.6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932.9亿元,比增10.2%,拉动全市GDP增长5.1个百分点;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09.4和114.2点,自二季度始重返景气区间,与二季度比分别上升7.4和11.7点,生产总量、产品订货有所增加,劳动力需求上升,盈利状况得到改善。

1 中小工业企业发展现状

我市工业法人企业26253家,大型企业仅29家,中小企业无论是数量、产值还是就业人数均占全市工业企业九成以上,其健康发展对于促进我市经济稳步增长、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城乡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均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经营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1 产业实力显著增强。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市中小企业已形成25个产业集群,2008年实现产值4563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90.38%。其中,石化、纺织、服装、鞋业、食品饮料、石材、机械等7个产业集群年产值皆超百亿;纺织服装产量占全省八成以上;鞋类出口超过24亿美元,占全国一成以上,在全国五大鞋类基地中仅次于广东东莞,世界运动鞋主要生产基地的地位进一步巩固;石材出口量占全国的35%;工艺陶瓷出口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二;糖果产量占全国二成。

1.2 企业规模得到扩张。

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数4864家,比上年增加305家,实现产值372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87.29%,同比增长20.17%;实现利税303.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利税的88.21%,同比增长28.63%。

1.3 品牌效应日益显著。

我市中小企业拥有的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数量均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截至今年6月份,全市拥有46项中国名牌产品,65件中国驰名商标。其中,中小企业拥有32项中国名牌产品,51件中国驰名商标。全市名牌中小企业在全国设立直、分销公司2600多家,连锁店及加盟店4.3万家,各种专柜达5.1万位,初步形成产品品牌与区域品牌良性互动。

1.4 自主创新步伐加快。

至2008年底,全市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为4家、60家和75家,其中,中小企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华泰陶瓷、火炬电子),省、市级分别有46家和69家;全市列入省技术创新重点项目计划有119个,中小企业占109个;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的28项全部属于中小企业,其中12项产品被列为省级优秀新产品。

2 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推进企业经营发展

2008年9月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加剧,泉州市各级政府积极有为应对,今年1-9月,全市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874.3亿元,同比增长7.8%,企业生产经营呈平稳回升态势。

2.1 落实扶持政策,制定配套措施。

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构建我市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体系,鼓励企业增强信心,化“危”为“机”。 2009年市财政安排4100万元,建立企业挖潜改造资金、节能和循环经济专项资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专项资金、规模以下成长型企业专项扶持资金等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2.2 加强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增强企业信心。

我市成立“送政策进企业”宣讲团进行巡回政策解读,引导企业用好用足各项扶持政策。现己在各县(市、区)举办15场专题培训会,培训5200多名企业管理人员。扶持政策效果已初步显现:一是技术改造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效。今年来,我市共上报省内涵深化技改提升工程228个项目,占全省总项目数的29.3%,其中有76个项目列入省重点项目计划,为历年来最多,项目总投资138.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19.1亿元。论文格式。二是税收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上半年仅增值税由生产环节转向消费环节征收一项,企业多抵扣进项税就达2.67亿元;出口退免税累计高达19.2亿元。

2.3 探索多渠道融资形式,缓解企业融资困难。

一是建立政银企联合工作机制。年初以来连续举办五届银企资金供需洽谈会,签订意向融资金额450多亿元。举办泉州市绿色金融推介会暨节能减排项目资金供需洽谈会,金融机构意向授信节能减排项目63个,授信金额20.2亿元,现场签约企业12家,金额6.48亿元。二是推荐需授信成长型企业。今年来,泉州银监分局联合其他部门认真筛选确定推荐337家需授信成长型企业,已获得银行业金融机构授信企业164家,授信金额达25.4亿元,已贷款136家,贷款金额19.4亿元。三是推动已注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拓展业务。已备案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16家,总注册资本金12.6亿元,2008年为137家工业企业担保贷款312笔,金额8.1亿元;今年1-6月又为116家工业企业担保工业项目贷款153笔,金额5.2亿元。四是推进商标权股权质押贷款,支持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永春老醋有限责任公司等7家企业共获得商标权质押贷款1.9亿元,尚有签定意向企业17家。晋江市协诚美丰投资有限公司以3500万股股权获得泉州商业银行青阳支行贷款2000万元,在全省开创了股份公司股权质押登记的先例。全省首家小额贷款公司—晋江市恒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自去年10月23日成立以来,已发放226笔贷款,金额6.11亿元,较好地为部分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2.4 引导中小企业开拓市场。

一是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做法,引导和组织中小企业参加国际性、全国性和区域性的专业展销会,博览会、交易会、洽谈会等,并协调解决展销活动中的相关问题。二是强化营销联盟作用,引导企业在省内区域之间、产业之间、企业之间互用地产品,开展上下游产品的购销协作,提高我市名优产品在省内的市场占有率。三是抓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有407家企业通过阿里巴巴“中国供应商出口通”审批。组织企业参加第六届海峡西岸网上投洽会,参展企业数3339家,产品采购、人才招聘项目181个。

2.5 减轻企业负担,优化发展环境。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财政部、发改委《关于公布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通知》,预计全市可减轻企业负担2.7亿元;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预计全市可减轻企业负担9千万元。我市还进一步出台《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促进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预计全市可减轻企业负担3千万元。

3 当前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在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冲击的背景下,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效应初步显现,宏观经济回暖迹象明显。但是,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生产经营规模较小,组织管理较松散等原因,其生产经营状况并没有随着危机的触底而有明显好转。

3.1 企业信心仍显不足。

据景气资料显示:2009年第三季度,我市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企业家信心指数与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03.5和102.9,进入低度景气区间,虽较二季度有所回升,但回升速度缓慢,仅为10.3和4.7点;中小企业产品订货景气指数为99.4,比大型企业低55.9点,企业家对未来预期信心依然持谨慎的态度,

3.2 生产总量增幅回落。论文格式。

1-9月,全市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874.3亿元,同比增长7.8%,比大型企业低5.6个百分点,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27.5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37.2亿元,比降27.9%,仅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1.3%。

3.3 经济效益增幅回落,企业亏损面扩大。论文格式。

1-8月,全市中小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19.8亿元、实交税金63.8亿元,同比分别下降0.1%、3.5%。利润、税金增幅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18.1和18.4个百分点;中小企业亏损290户,同比增亏77户,亏损面达5.8%,比去年同期增亏0.6个百分点。

3.4 工业品出口急剧下降。

1-9月,全市中小企业累计实现出货值626.7亿元,同比下降1.2%,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3.4个百分点,增幅为近年来的最低水平, 35个出口行业大类中有14类出现负增长。据资料显示,国外订货景气指数仅为92.4,处于不景气区间,低于大型企业7.5个百分点。

3.5 资金周转困难,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

1-8月,中小企业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3.0次,低于去年同期0.32次,流动资金景气指数为86.4,处于不景气区间。另外全市中小工业企业应收帐款净额和产成品(两金)占流动资产平均余额比重达45.8%,比大型企业高15.6个百分点,“两金”占比处于较高的水平,严重挤占了企业流动资金,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

4 促进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必须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帮助中小企业克服困难,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4.1 进一步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落实国务院、省、市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政府采购扶持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办法,提高采购中小企业产品和劳务的比例。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对中小企业吸纳困难人员就业、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相应期限内给予一定标准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补贴。

4.2 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入股农村(城市)信用社,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鼓励有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转为村镇银行,探索民间资本参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股份制金融机构的办法;加快创业板市场建设,完善中小企业上市育成机制,扩大中小企业上市规模,增加直接融资。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要建立健全小企业金融服务,逐步提高中小企业中长期贷款的规模和比重。完善财产抵押制度和贷款抵押物认定办法,缓解中小企业贷款抵质押不足的矛盾,提高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能力。

4.3 加快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

引导中小企业开展产学研联合和资源整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纺织鞋服、食品饮料等重点行业推进品牌建设。促进重点节能减排技术和高效节能环保产品、设备在中小企业的推广应用,依法淘汰中小企业中的落后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严格控制过剩产能和“两高一资”行业盲目发展。

4.4 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市场。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进一步减轻中小企业社会负担,落实出口退税等支持政策,研究完善稳定外需、促进外贸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引导中小企业加强市场分析预测,把握市场机遇,增强质量、品牌和营销意识,改善售后服务,提高市场竞争力。

4.5 完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

建立和完善财政补助机制,支持服务机构开展信息、培训、技术、创业、质量检验、企业管理等服务。加快发展政策解读、技术推广、人才交流、业务培训和市场营销等重点信息服务。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时,要统筹考虑中小企业投资项目用地需求,合理安排用地指标。继续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工程,引导中小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研发、管理、制造和服务水平,提高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能力。

个人简介:黄永辉,男,汉族,福建泉州人,学士学位,现就任于国家统计局泉州调查队统计师,研究方向为工业经济。

第7篇

【关键词】 财务管理;广义财务;财务管理专业;财务管理学科体系;财务管理课程体系

一、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意义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201所。这里并不包括港澳台的学校,也不包括独立学院和民办学校。其实独立学院和民办学校也有许多学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如果加在一起,恐怕不止300所。而1992年以前只有5所,1990年前是绝对没有的。另外现设有财务管理博士点的学校也有数十所。而在十余年前,这是长期付诸阙如的。财务管理作为一个专业,由一个试办的“财务学”专业,成为纳入本科专业目录的“理财学”专业,进而更名为“财务管理”专业,近年发展势头迅猛,发展速度是非常惊人的,恐怕也是所有专业罕见的。

速度如此惊人的原因是由于开设财务管理专业创办费用不高,受社会欢迎,需求旺盛。受利益的驱使,于是出现了一窝蜂现象。但有条件的上,无可非议;无条件的也千方百计的上,令人担忧。办学质量的良莠不齐,表现在师资力量、专业计划、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教案、实践课程、毕业论文等诸多环节。教师素质的差异,教学流程的差异,教学工艺的差异,导致教育出来的产品――培养的学生也相差悬殊。

由于大会计论的影响,至今财务管理还在大会计的卵翼之下。由于Finance一词的不同译法,还导致金融学专业也向财务管理大幅度地染指,从而使财务与会计的界限大大缩小,财务与金融的界限日益模糊。可见,财务管理专业面临许多先天不足、后天不良现象,严重影响财务管理专业的持续发展和建设。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不加强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财务管理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将面临许多变数。此时此地,召开这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专门研讨财务管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问题,无疑是十分必要的,是非常及时的。

二、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基础

笔者认为: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前提是财务管理学科建设,而财务管理学科建设的前提是明确财务管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什么是财务管理,它的外延有多大,它的内涵是什么?这是一个不能不首先明确的问题。

财务管理,古称“理财”。 “理财”一词,起源于《易经・系辞》:“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其中理财的意思可理解为管理财物。这说明理财概念的悠久。如果联系“生财有大道” 等当时的一系列论述,足以说明理财思想的源远流长。

“财务”一词,见于清代康熙年间的一封奏折:在历数当时的种种奢侈之风后,提出了“此等财务,从何而来”的经典用语。这个财务,指的就是国家财务。

财务是普遍存在的,从时间上看,是从古到今;从空间上说,是所有组织和个人。古今中外,除了原始社会早期可能没有财务管理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财务活动,因而也就都有财务管理问题。

著名的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在其名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中曾经明确指出,企业的全部活动可分为六组,即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不论企业大小,复杂还是简单,这六组活动总是存在的。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企业”概念,是包括国家在内的各种组织。而这个意义的财务管理显然已经不是目前基本局限于企业(这里的“企业”是指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而是一个范围更广,内容更多的多层面、多类型、多角度的财务管理。

另外,个人理财已经日益进入我们的视野。个人的证券投资、保险、收藏、继承、赠与等,都是个人理财内容,国际上以个人理财为主要内容的理财规划师也已经引入中国。显然,个人理财无可置疑地属于财务管理范畴。

因而,笔者认为财务的外延是指包括了企业财务、家庭财务、个人财务、乡村财务、宗教财务、氏族财务、部落财务、部落联盟财务、军队财务、国家财务、地方财务、党政机关财务、事业单位财务、社会团体财务、国际组织财务等古今中外一系列财务概念的总集。为了区别于个别的财务概念,将其称作广义财务 。

会计法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必须依照会计法办理会计事务。其实,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不仅存在会计问题,也同样存在财务问题。这些组织的财务,加上家庭或个人的财务,就是现代财务概念的外延。

根据财务概念的外延,可以对财务定义如下:财务是经济主体的财富数量及种类变化(包括现实变化和潜在变化)的事务及其体现的经济关系。

对此财务本质的认识,可以简称为财富变化论。对财务外延的认识,可以称为广义财务论。

还有一个相关问题,就是财务管理与财务是否是同一概念?

有人认为,财务是客观的活动,财务管理是主观的产物。笔者认为,财务就是有关财富变化的事务。财富之所以变化,是由于有一系列的活动,包括买卖、租赁、赠与、赏赐、继承等等。这里的每一项都是财务活动,每一项财务活动都体现人的主观意愿,每一项都有管理。财务不能自发产生,财务中已经体现了管理,只是其管理是否正确,是否合理,是否科学而已。因而可以将财务与财务管理二者作为同一概念对待,没有必要在这里咬文嚼字。

法约尔曾经指出:大千世界几乎所有的领域,大的、小的、工业、商业、政治以及宗教、管理都发挥着主导作用,且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借用这句话,略加改变:大千世界几乎所有的领域,大的、小的、工业、商业、政治以及宗教,都存在财务活动,管理都发挥着主导作用,且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关于财务的产生和发展,古代财务的范畴,广义财务管理的概念、主体、客体等,笔者曾在《广义财务论》、《中国古财观》等文中做过论述。

在21世纪的现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伴而生,传统工具与衍生工具相伴而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经济形势越来越复杂,金融工具(实际上也可以说是财务工具)越来越复杂,企业竞争、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为财务管理者,除了面临组织或个人的生产经营业务外,同时面临着变幻莫测的金融市场,包括币市、拆市(拆借市场)、利市(利率市场)、(票市)票据市场、贴市(贴现市场)、股市(股票市场)、基市(基金市场)、债市(债券市场)、期市(期货、期权)、汇市(外汇市场)的多种抉择和多重困扰。如何及时抓住机遇,如何全面应对挑战,从而在相关利益均衡的基础上实现财务主体的财富最大化,应是财务管理者的首要职责。这里的财务管理者,不仅是指企业的财务管理者,也包括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等各种主体的财务管理者。而财务管理者又不仅是具体管理者本人(如国家财政部部长、企业财务经理),而且由于财务本身的特殊地位还应包括各种主体的首脑(如国家的总统、主席、总理,企业的CEO、CFO),必须懂得财务、关注财务、过问财务。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下,如果我们国家的财务管理者能够科学预测,明智决策,则美国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就会进一步减弱。

因此,必须树立广义的财务观念,将财务管理定义为广义财务管理,才能进而科学、系统、全面定义财务管理学科,建立完整的财务管理学科体系。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而搞好财务管理专业建设。

三、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关键

笔者认为: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关键是认清财务学科的地位,弄清财务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进行财务管理专业建设,自然要涉及财务与会计、财务学与会计学的关系,财务与财政、财务学与财政学的关系;财务与金融、财务学与金融学的关系;财务与经济、财务学与经济学的关系;财务与企业管理、财务学与企业管理学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否则,培养目标的确定,专业课程的设置就很难把握。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已另撰文对上述各种关系进行分析。结论是:财务作为一种活动,是具有综合管理性质的,与会计相辅相成并在某种意义上包括会计的,在金融市场中利用金融工具而涵盖金融的,是下至家庭和个人上至国家而包括财政的,与企业管理交叉的,以聚财、用财为主要职责的,以主体财富最大化为目标的任何主体(包括经济的、社会的等)所必不可少的活动,财务学(指广义财务学)作为广义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与会计学、狭义经济学并列的,包括财政学、金融学的,与企业管理学交叉的独立学科。

四、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途径

(一)摆脱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困境

虽然财务管理从理论上分析是一门独立学科,但却面临诸多困难。要加强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就不能不找出制约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因素,寻求摆脱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困境的措施。

1.制约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因素

制约财务管理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因素很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其健康发展。从外部环境说,存在下列“八无”现象,应该逐步得以解决。这“八无”包括:

(1)在业务管理中,无真正的主管部门。会计法明确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而具体负责的业务部门是财政部门下的会计部门(如会计司、会计处)。因而会计专业的建设也就往往得到会计管理部门的关注。由于大会计论的影响,一般认为,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业务部门是财政部门下的会计部门。其实,会计法规定的会计职责不过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而严格的财务工作并不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而是从事投资、筹资等工作,这样的财务人员应不应是会计法规范的对象,应不应由财政部门下的会计部门负责,就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实际上,根据会计法的职责规定,对不从事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纯粹财务管理工作与会计部门往往有一定距离,因而也就无真正的主管部门。其实,与财务管理对应的应是财政部的公交财务司等司局及下级财政部门的对应部门,但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彼此的隔绝,只能将财政部门下的会计司、会计处等作为业务主管部门。会计学有财政部会计司作后盾,统计学专业有统计局作后盾,审计学专业有审计局作后盾,有后盾专业的发展自然存在许多方便。

(2)学校院系设置中,基本无独立的二级财务管理院系,没有财权。财务专业多在会计院系的领导之下。其中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财务管理(或原称财务学、理财学)专业创设之初,有的设在财政系,有的设在会计系,但目前除原设在商学院的以外,几乎都转到会计学院。笔者认为:设在商学院是比较合适的,但设在或转到会计学院(系)就未必妥当。因为设在会计学院(系)导致的问题往往是按照会计学的思路塑造财务管理,使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与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大同小异,造成人们的误解,以为财务也就是会计,即使不是也相差不多。在相当一些人的心目中和言谈中,至今还甚至主张取消财务管理专业。就像1993年两则颁布后,许多会计学者曾经公开主张取消《企业财务通则》一样。

(3)研究生专业目录中,无独立专业。虽然在本科、专科的专业目录中都已经设有财务管理专业,但在研究生的专业目录中尚没有财务管理专业。即使是招收财务管理博士的院校,其实也不过是利用其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的地位得到的优惠待遇。其他院校招收的博士生、硕士生只能附属于企业管理专业之下作为一个方向。显然,这对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4)学术组织中,无一级学会。会计、金融、投资、财政、审计等都有一级学会,但财务却一直没有,始终依附于会计学会、审计学会、财政学会等。虽然有几个以财务管理为重点的财务管理年会组织,也不过是一种民间性质,在中国官本位体制下,也不得不同时吸收会计工作者参加,造成财务管理的界限更加扑朔迷离,因而难以形成强劲的科学研究合力,无法集中研究真正的财务管理问题。

(5)在期刊杂志中,无一级期刊。会计、金融、投资、财政、审计等由于都是一级学会,故都有一级专业期刊――会计研究、金融研究、投资研究、财政研究、审计研究等,财务管理方面虽然先后出现过财务研究、理财者、新理财等多种杂志,但都不是一级期刊,往往困难重重,举步维艰,有的早已销声匿迹,使刚刚聚拢起来的财务管理研究队伍四分五散。

(6)在财务文献中,无影响深远的论著。由于某些学科的相对成熟,加之一些外界力量的推动,往往产生出一些影响深远的理论成果。而财务管理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似感至今还没有经典型的影响深远的论著。

(7)法规体系中,无独立法律。现行法律体系中,有专门的会计法、统计法、审计法,但却没有独立的财务法,其最高级别的法规也不过是财政部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与法律相比,权威性远远不足。

(8)在职称系列中,无独立职称。在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系列中,有会计师、审计师、统计师、经济师等,但却没有财务师。尽管有证券分析师,也开始引进国际财务管理师,但这只能属于执业资格,并不是职称。

上述“八无”,导致财务理论研究难以形成合力,也很难像会计那样利用行政的力量将准则、规范以及理论成果应用于实务,当然也就影响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

2.摆脱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困境的措施

针对上述困境,要变“八无”为“八有”:

(1)在业务工作中,明确主管部门。财务管理人员的主管部门应是财政部和央行等,但财政部的具体部门不是财政部的会计司,而是公交司等。

(2)学校院系设置中,应力争建立独立的二级财务管理院系,或者使财务管理与会计并列,共同设置在商学院之下,以便从组织上得到保证。

(3)研究生专业目录中,应通过修订专业目录,独立设置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并列。改变目前一般院校的博士生、硕士生附属于企业管理专业之下只是一个方向的局面。

(4)学术组织中,由财政部、人民银行等机构牵头,组织建立全国性的一级学会――中国财务学会。

(5) 在期刊杂志中,随着一级财务管理学术组织的建立,创办财务管理一级期刊。

(6)随着主管部门的明确,学术组织的建立,一级期刊的创建,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财务管理研究,尽快多出精品,包括专著、论文、教科书等,以不断扩大影响,尽快接近或赶上国际水平。

(7)在法规体系中,可以企业财务通则为基础,综合金融方面的财务通则,逐步制定财务管理法。

(8)在职称系列中,应设置独立的财务管理师等职称。

(二)确立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目标

解决上述困境问题,只能使专业建设环境得以进一步改善,以利于专业的发展。但仅有外部环境是不够的,还必须从专业建设本身寻求途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合理确立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目标。

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目标可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众多专业中,或在经济类、管理类专业中,将财务管理专业建成一个什么样的专业,是依附于会计学专业的专业,是被金融学侵吞的专业,还是将金融学囊括其中,与会计学并驾齐驱的朝阳专业?二是具体的院校,在本单位的众多专业中,将财务管理专业建成一个什么样的专业?包括招生、培养、就业等各个环节。三是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精通财务管理,兼及会计、金融知识的具备首席财务官业务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还是培养财务管理、会计、审计均有一定基础但缺乏优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笔者认为,前两个问题,一是依赖于全国财务管理教育工作者和政界、业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二是取决于有关院校的自身努力,结果目前虽难以断言,但从整个社会来说,建成深受社会欢迎的首选专业,与会计学专业并驾齐驱的朝阳专业是大有希望的。后一个问题,即如何确定培养目标,也是可以深入研究的。由于财务管理与会计关系的厘清,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在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将主要精力用于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因而应以培养精通财务管理,兼及会计、金融知识的具备首席财务官业务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三)明确基础课对专业课的基石作用

专业课与基础课是一种什么关系,在教学计划中是根据专业课确定基础课,还是首先确定基础课,进而确定专业课,这也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传统上,课程的安排都是根据专业课确定基础课,其实这是一种静态的专业观。其缺点是后劲不足,未来发展受限。以建楼为喻,盖一座大楼,地基挖得越深,越广,其承受力就越强,楼身就可以起得越高。甚至可以在不超过承受能力的前提下继续加高,也可以在已有的地基上另起楼身。前者属于专业深造,后者属于专业转移。如果按固定的楼身确定楼基,以后就无法增加楼层。由于科学不断发展,知识不断更新,人才需求不断变化,专业深造在所难免,专业转移时有发生,因而就必须树立动态的专业观。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课程的安排就应该首先确定基础课,再具体确定专业课。只要基础雄厚,就可以实现专业深造,适应专业转移。以数学为例,在前些年,除了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专业课几乎不需要微积分、线性规划、概率统计等基础。因而按照专业课决定基础课的做法,在前些年未开设管理会计课之前,上述数学课就没有必要之开设。而现在,不仅管理会计需要较深厚的数学基础,而且财务管理多门课程也需要较深厚的数学基础。由此看来根据专业课确定基础课的做法应该改变。对于原就学阶段未学过管理会计、现代财务管理课程的人来说,如果数学基础较好,完全可以自学。

(四)完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一般培养目标,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一般就业方向,根据财务管理职业的素质要求,根据未来专业转移的可能性,根据基础课对专业课的基石作用,笔者认为财务管理专业应做到:厚基础,大平台,宽口径,强核心,分主辅,具备六大基础、凸现九大核心、坚持一主二辅,开设十大系列课程,培养学生三大能力。

六大基础

六大基础,这是财经类所有专业应该具备的基础。其内容包括中文、外文、数学、计算机、法律、文献检索。它属于第一级平台课。

中文基础是指汉语言文化基础,其中语言不仅应包括现代汉语基础,也应包括古文基础,即国学。中文是其它各种基础的基础,绝不能忽视。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文化得以传承的唯一国家,其文化基础博大精深。古代经史子集四大部类,浩如烟海。目前国内外掀起的国学热,都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中文基础。在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卓越的财务管理思想和丰富的财务管理案例,很值得今人学习和借鉴。但事实证明,现在不少大学生中文水平很差,写作水平很低。认不得繁体字,读不懂古代文献,写不出象样的文章。因而应开设大学语文和财经写作课程,应要求学生熟悉繁体字,以便与香港、台湾进行学术交流,也便于学习、研究古代文献。台湾某大学国文课开设一学年,与英文学分同样,都是8学分,足见其对语文的高度重视。

外文的重要性现在已经人所共知,达成共识,这里主要是指英语,不仅包括公共外语,也包括专业外语,不仅公共外语要做到保四争六,提高外语会话能力,而且应增强专业外语能力,利用外文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应初知一门第二外语,如日语、德语等。由于从小学甚至从学前班就开始接触英语,这一目标应该说并不困难。

数学基础在财务管理中是仅次于语言基础的基础。作为一个财务工作者如果缺乏数量概念,一见数字就头晕,是绝对搞不好财务管理的。

数学应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线性规划、概率统计。另外,还可包括运筹学。现在有的学校不开线性规划或概率统计,数学基础就欠宽厚。为什么要开设数学?它应该为提高素质奠定基础,也应该为专业课服务。只有使学生明确目的,才能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如何讲授数学?笔者认为:讲数学原理是必要的,推导公式是必要的,但讲解现代求解技能也是必要的。如各种函数的计算,行列式的计算、矩阵的计算、线性规划的求解,概率统计许多指标的计算,这些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求解。如果能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这些技能,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习效率,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都是非常必要的。

计算机基础一定要扎实,否则就难以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计算机基础应掌握办公软件、数据库、编程技术、网络管理。在办公软件中,从计算的角度,Excel有大量的函数,有行列式运算、矩阵运算,有线性规划求解,有数据透视表等,学习掌握这些技能,对于专业学习非常有利。

法律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它不仅是个人护身的武器,而且是财务工作的准绳。现在虽然有法学基础,但似感理论性过强。应该全面介绍法律体系,介绍法律部门,使学生知法、懂法,提高遵法、守法的自觉性。

文献检索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是畅游知识海洋的航标。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如何掌握文献的类型、文献的分类,高效、准确查到所需资料,必须学习文献检索。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文献检索应是经济文献检索。文献有中文外文之分,学习文献检索也有利于促进外语的学习。在现代,文献检索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书刊文献即有纸文献检索;二是网上文献即无纸文献检索。二者各有所长,缺一不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后者的比重将不断提高。

在六大基础中,还要进一步考虑:如何将中文与外文结合起来?如何将计算机与数学结合起来?如何将中文与文献检索结合起来?如何将外文与文献检索结合起来?另外,如何将数学与专业课结合起来?如何将计算机与专业课结合起来?如何将外语与专业结合起来?如何将古文与外语结合起来?如何将文献检索与专业结合起来?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将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水平。

九大核心

什么是核心?核心就是主干。确定核心就是确定主干,树根扎实,树干粗壮,就不惧狂风暴雨。

作为管理类专业来说,教育部提出的管理类九门核心课,即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目前看,基本上还可以作为管理类的平台课。

但财务管理,或财务,或财务经济学,是管理类,还是属于经济类?值得研究。需要注意的一个动向是不少学校已经将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置于经济系之下,即将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视为经济类。

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它是专业的基础,类似于大树的主干,处于六大基础和专业课之间,属于第二级平台课,起桥梁纽带作用。如管理信息系统就介于计算机基础和财务软件之间,经济法就介于法律基础和财务法规之间。

这里还可能涉及政治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关系处理问题,也涉及它们是否有必要开设或如何并行开设问题。

一主二辅

不论财务课程如何设置,划分多少系列,其中肯定要以财务系列为主。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第一,学科体系与课程体系是什么关系,如何处理学科体系与课程体系的关系?第二,财务与会计是什么关系,财务管理系列课程应不应包括会计?第三,财务管理系列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

笔者认为,第一,财务管理学科体系决定财务管理系列课程体系,财务管理系列课程体系应依据财务管理学科体系构建。但由于财务管理学科体系庞大,而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要受学制、学时等限制,不可能完全体现学科体系,因而就要在凸现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的基础和主干的情况下处理好学科体系与课程体系的关系,安排相应课程。第二,财务与会计是两门学科,已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共识,因而财务管理系列课程不应包括会计。第三,财务管理系列课程应该首先排除非财务管理学科的内容;然后对财务管理学科知识进行整合。

鉴于会计学与金融学同财务管理专业的密切联系,在暂时难以理顺三者关系,难以廓清三者界限的前提下,应以三大系列课程为主体,即以财务为主,以会计、金融为辅,建立三大系列。

问题是各个系列的具体课程体系如何设计?

关于财务管理系列,可以采取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为经的办法,是一种思路,也是一种实际做法。但中级财务管理课程较难处理。目前在国内也较难找到合适教材,并且内容讲得过细,课时往往不允许;讲得过粗,往往与财务管理原理部分内容相差不多。

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认为,现代企业要求财务管理人员不仅仅承担传统的记账、内控、预算等基本职能,而且要更多的承担企业投融资决策、风险规避、企业理财、并购重组等关系到企业发展的重要责任。

我国新的《企业财务通则》规定:企业应当建立财务决策制度,包括财务决策回避制度;建立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控制财务风险;建立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以现金流为核心,按照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等财务目标的要求,对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重组清算等财务活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为了体现企业财务通则中三大制度,参考美国管理会计师的观点和国际财务管理师的课程体系,可以设置公司战略与财务、预算管理、风险管理、企业并购与重组课程。

金融工具作为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之间联系的纽带,在现代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单独设课,当然也可以用金融市场或金融工程等替代。

另外应设置财务分析或绩效评价课程;设置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专门研究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特殊问题;由于财政学属于财务管理学科体系,故应设置财政学课程;鉴于税务问题的重要性,尤其纳税筹划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应设置企业税务(包括税收理论、纳税实务与筹划);行为财务学的兴起,对传统财务理论是一场颠覆,因而应该单独设课;为了强化外语,更好的应用于专业中,应设置财务外语;为了加强计算机在财务中的应用,应设置电脑财务之类的课程。另外可以考虑开设资产评估、中外财务比较、财务史等课程。

因此,按照财务管理的具体职能,财务系列课程包括公司战略与财务、预算管理、风险管理、财务分析(或绩效评价)、行为财务学、国际财务管理、企业并购与重组、财务外语、企业税务(包括税收理论、中西税制,即国际税收、纳税实务与筹划)等。如果课程较多,难以安排,也可以用“财务管理专题”将上述某些课程合并。

关于会计系列,许多院校参照会计学的设课方法,往往设置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等。但笔者认为,由于财务学科体系的复杂,财务系列课程的繁多,根据培养目标,应该压缩会计系列的门数。由于初级会计学的内容已经在核心课会计学中完成,高级会计、审计学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不应该要求,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可以合并,于是会计系列课程为: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与管理会计。

关于金融系列,应开设金融市场、金融工程(或称期货与期权)、投资学、证券技术分析、保险学。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应加强实习或课程设计课程。如会计课程设计、财务管理课程设计、证券技术分析课程设计等。

十大系列

除了上述财务系列、会计系列、金融系列课程外,为了拓宽知识面,综合前述各门课程,可将课程划分为以下十大系列:

1.外语系列,应包括公共英语一、二、三、四,英语听说,专业英语(包括专业函电、专业论文英文摘要等写作),第二外语。

2.数学系列,应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线性规划、概率统计、运筹学。

3.计算机系列,应包括计算机基础、Office办公软件、数据库、网络与通信、财务软件、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财务软件综合实验。

4.法律系列,应包括法学基础、经济法,还可以分开或合并开设公司法规、金融法规、财务会计法规等。

5.经济系列,应包括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统计学、计量经济学。

6.管理系列,应包括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心理学。

7.其他系列,应包括大学语文、财经写作、历史、哲学、逻辑学、公共关系、音乐欣赏、绘画、文献检索、科技动态讲座。

加上一主二辅三大系列,全部课程包括十大系列。

另外还应该包括思想品德等思想政治课。但这里要强调伦理之类的课,应该追加。体现先做人,再学艺的基本思想。

上述内容,可以图1所示:

图1表示先做人,再学艺;先基础,后专业(或先奠基、后建筑);先核心 后系列(或先框架 后墙壁)的教育流程。

三大能力

通过上述课程的设置,要提高学生的三大能力,即:

1.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自学能力、调研能力、文献检索能力。

2.运用知识的能力,包括业务处理能力、应变能力、交际能力。

3.创造知识的能力,包括设计制度能力、科研能力、写作能力。

这些能力集中表现为竞争能力。

(五)设计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在确定了课程体系之后,就应该进一步研究:什么必修、什么选修;什么限选,什么任选;什么宜多,什么宜少;什么宜前,什么宜后;什么宜迟,什么宜早等培养方案的具体设计问题。

需要指出,这里的多少、前后、迟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或者应该变动的。以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先后顺序为例,传统上一般是先学习财务会计,再学习财务管理。但目前看,以讲述企业会计准则为中心内容的《中级财务会计》应该开设于《财务管理》之后。因为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大量地涉及现值计算、实际利率确定等问题。学生没有时间学价值基础,就很难理解现值、实际利率、内含利率。如果不理解实际利率,就无法理解实际利率法,也就无法学习和理解第14号收入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准则,第21号租赁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可见,实际利率和实际利率法在会计、财务中应用广泛,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多处涉及,掌握实际利率法已是财会人员的一项必要技能。作为一名财会人员,如果不了解、不精通、不能灵活应用实际利率和实际利率法,就难以适应新时期的财会工作。 因此不先讲授财务管理,学生就很难学好财务会计。当然,这又带来一个新问题:财务管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把握问题。而这一问题,又牵涉到财务管理的前导基础课问题。

此外,财务管理专业建设还涉及教材的更新,教法的探索,习题的设计,考试的改革。当然这一切都取决于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不能产生高水平的教材,不能设计出高水平的习题,不能创造出高水平的教法,不能进行高水平的考试,因此也就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所以,当上述问题解决之后,教师素质的提高就成了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

以上对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意义、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基础、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关键、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途径等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文中观点如有不当,还望方家批评、指教。

【参考文献】

[1] 苏万贵.论广义财务[J].理财者,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