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培训工作总结

企业培训工作总结

时间:2022-04-15 03:03: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培训工作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培训工作总结

第1篇

一、指导思想

以服务就业和经济发展为宗旨,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为目标,以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为抓手,以标准化、精细化服务管理为手段,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就业培训各项政策规定与措施,全面细化实名制采集和管理信息,建立健全组织实施、监督管理、考核评估的措施和办法,在强基固本和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有效推进培训工作上层次和规范化、常态化运行,促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的目标。

二、目标任务

2012年,全区就业培训3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技能培训13万人,培训后实现就业11万人;农牧民工就业技能培训13万人,培训后实现就业11万人;创业培训4万人,培训后成功创业2万人,带动就业岗位8万个。

三、培训对象

就业技能培训:法定劳动年龄有就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各类城乡劳动者。重点是高校毕业生、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新成长劳动力、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

创业培训:有创业愿望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城乡劳动者和处于不同创业阶段的创业者。重点是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返乡创业人员;改善企业培训重点是处于创业阶段的各类创业者和个体工商户。

四、培训容和培训形式

各地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项目拉动就业、重点和特色产业带动就业、劳动密集型企业、产业园区和扩展公益性岗位吸纳就业的作用,紧紧围绕自治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多元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壮大工业支柱产业,能源、冶金和农畜产品加工业延伸升级,大力扶持装备制造、新兴化工产业和推进沿黄沿线产业带建设以及实施双百亿工程和库区移民安置等重点工程开展就业培训。巩固和扩大合作企业范围,增加就业岗位和渠道。大力开发家庭服务业、文化产业、现代物流业急需培训项目,扩大第三产业的专业就业技能培训。

要充分发挥各定点培训机构优质教学资源和实训基地的作用,积极推行校企合作、校校联合等模式,努力实现学员与企业、培训与就业的无缝对接。鼓励和引导定点培训机构大力开展订单、定向、定岗培训,培育精品专业和特色培训品牌,形成鲜明的区域培训特色。年底前各盟市订单、定向、定岗培训比例要达到培训总人数的60%以上,至少打造和培育形成2个以上生源充足、区域知名度高、就业效果好,在全区有开发潜力的特色培训品牌。

各定点培训机构要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劳动者本人意愿设置培训专业、确定课程和教学计划。围绕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特点、市场和企业用工需要、紧缺工种和专业、新落地工程项目、劳务转移就业对接等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本着实用性和有效性的原则,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企业培训机构或企业委托定点培训机构要根据用人单位的岗位规范和要求确定培训容并组织实施。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定点培训机构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根据居住分散的特点,培训地点、培训设备尽可能向农村牧区转移,通过走出去、请进来,送培训进企业、入嘎查等方式按需施教,尽最大努力方便参加培训人员,有效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开展灵活多样的就业培训促进劳动者就业。

要在开展创办企业培训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改善企业培训。启动并实施创业模拟实训,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定点培训机构自建创业模拟实训室,根据实际需要积极拓展培训模式,充实必要的培训容,丰富和完善创业培训技术,不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培训时间

定点培训机构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要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通知》(政办发〔2009〕55号)要求,不得少于120课时。在每期培训班的教学安排上,与本专业(工种)直接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应占总课时的90%以上,其中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不低于总课时的60%。创办企业和改善企业培训均不少于10天(80课时),其中,授课时间不少于9天(72课时),企业考察不少于1天。

六、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1月至3月)。主要工作:一是做好劳动力资源、培训对象和企业用工调查摸底,建立生源和岗位用工信息数据库。二是制定培训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三是做好培训计划和资金测算工作。四是落实定点培训机构,做好培训前的准备工作。五是分解下达目标任务。3月底前,各地区要向自治区专题报送劳动力资源、培训对象和企业用工调查摸底情况和年度就业培训实施方案及培训计划。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012年4月至2012年12月)。全面组织就业培训,认真做好跟踪监督与服务管理工作,确保培训质量和就业效果。期间,自治区通过月调度、季分析、半年总结、转发工作交流信息等方式,总结交流各地好的的做法和经验,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各地要积极向自治区报送相关信息,及时落实统计、分析和报告制度。按照实名制管理要求及时采集、录入培训和就业信息。

第三阶段:评估验收阶段(2012年12月)。对年度培训工作开展情况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估,公布评估结果,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促进落实。各地在2013年1月5日前将本地区就业培训工作总结和综合评估情况报自治区。工作总结要肯定成绩、找准问题,突出工作亮点和特色,提出下一年度工作思路。

七、保障措施

(一)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全力以赴落实目标任务。各地区在3月底前要将培训任务逐级分解下达到定点培训机构,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主体,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健全和完善考核办法,坚持日常考核和专项督查相结合,确保全区就业培训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各级要把城乡劳动力的培训率、鉴定率、就业率、转移率等指标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充分调动就业技能培训工作的积极性。

(二)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上半年,自治区出台就业技能培训管理办法和考核评估操作办法,各地要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明确监管任务,落实监管措施,实施有效监管。建全和完善定点培训机构基础台帐,实行规范化管理,落实实名制管理要求。严肃查处培训不实、质量不高、效果不好,弄虚作假、骗取套取资金等违规行为的培训机构。切实实行定点培训机构动态管理机制和退出机制。各地务于5月底前上报本地区就业培训定点机构名册,承担的培训任务及培训专业。

(三)强化指导与服务,提高劳动者培训后的就业稳定性。加大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后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力度,对参加培训的城乡劳动力,只要符合条件的,相关部门要从简从快为其组织职业技能鉴定,保证符合条件的城乡劳动力能够持《职业资格证书》就业。要紧紧围绕企业和市场用工需求,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岗位对接,积极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服务。

(四)全面落实实名制管理要求,促进工作精细化管理。把实名制管理作为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依据,实行纸质档案和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两种管理办法,进一步细化就业培训信息采集容,制定落实措施,出台实名制管理办法。加强统计员和业务人员集中培训,提高落实能力。各级就业培训部门要及时采集信息,健全独立的电子版数据库,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能准确及时反映工作情况,为分析研究就业培训提供充分依据,并确保记载真实全面,查有实据。

第2篇

回顾XX年培训工作,我们xxxxx持之以恒贯彻落实建设学习型公司、培育学习型员工的精神,牢固树立“培训是公司的长效投入,是发展的最大后劲,是员工的最大福利”,推动公司产品向更高目标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一年来,做了以下培训工作总结:

一、培训工作情况

XX年共举行内训24项,分别质量管理意识培训占46%,专业技能培训占50%,规章制度与职业道德培训占4%,共计57:85课时,参训27人次。

培训课程主要集中为以下几类:

1、员工必修类: 企业文化培训、职业道德规范、管理制度;

2、重点培训:软件测试、开发及管理、cmmi3;

3、新员工岗前培训

二、培训费用

XX年培训费用总计为22397.50元,费用均为下半年,因上半年没有做培训成本这一项。

三、培训工作分析

(一)取得的成绩:

1、XX年度的培训工作与XX年度相比,从培训项目数、举办培训课程次数、接受训练的人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增长。

2、建立制度性培训体系。以往,公司培训工作缺乏系统性制度,培训管理幅度和力度很弱,培训资金无保证,员工培训意识差,培训工作开展十分困难。今年质量管理部投入大量精力,在总结了以往公司培训经验的基础上,优化培训管理流程,完善教育培训制度。重点加强了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项目审批流程,在多次征求各单位意见后,全面提升公司培训工作的制度化管理。

3、在XX年公司通过iso9001:XX标准认证和cmm认证的基础上,引入iso10015、gb/t19025-XX和mqms体系知识,逐步掌握与国际接轨的培训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建立和完善职工培训教育的质量保证和效果评价体系。

4、不断改进培训方式,积极探索新的培训模式。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培训工作考核少,造成培训“参加与不参加一个样,学好学孬一个样”的消极局面,导致培训工作的被动。

2、培训形式缺乏创新。只是一味的采用“上面讲、下面听”的形式,呆板、枯燥,提不起学员的兴趣,导致学员注意力不集中,影响了培训效果。

3、原则性不强。不能严格执行培训纪律和有关规定,对违反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能按章办事,这是导致培训纪律松懈、秩序较乱的主要原因。

4、在年中所做培训中我们还不难发现,一部分人员感觉培训过于频繁,另外一部分员工则反应得不到相应培训,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作为致力于学习型组织的企业,首要的培训任务是要使全员树立培训意识,为企业发展和自我发展充电。而培训层面的不均衡,更是需要XX年去大力改善。

5、内部讲师授课技巧普遍不高,有待提高,制作课件水平不足,自主研发课程能力有所欠缺,所以,以上需要改善,进一步规范内部讲师管理,提升内部讲师授课水平,推行内部讲师认证,真正打造一支合格称职的内训师队伍。

三、改进措施

(一)有利条件

1、公司改制后,改制企业的机构、人员做完调整后,改制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技能的提高,以及企业文化的再建,必然是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培训工作的任务必将增加,良好的培训效果和质量也会越来越得到公司领导的重视。

2、随着mqms体系《培训管理程序文件》的,公司教育培训体系正在初步建立,培训工作有了制度的指导和约束,将大大的有利于以后工作的展开。

(二)具体措施

1、 作好培训基础工作

《培训管理程序文件》虽已,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一定还会遇到各种困难,还需要我们的不断总结和及时调整。在具体工作流程上还需要进一步理顺,在管理制度上还需要多方面补充。还要进一步加强培训资料的收集和培训器材的配置,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

2、建立培训资源网络,进一步丰富企业培训资源。

公司业务的广泛性也决定了公司各部门培训需求的广泛性。为了较好的满足公司成员的培训需求,选择合适的培训课程,培训讲师,配置合适的培训资源,我们必须要取得大量及时、准确的培训信息,扩大培训业务联系,建立起自己有效的培训资源网络。特别是要积极与比较强势的专业机构保持好战略性的合作伙伴关系,及时掌握前沿的动态信息,并横向了解到业界相关的热门需求,调整思路,并就某些具体项目达成合作协议。

第3篇

自进入公司近四月来,我持之以恒贯彻落实“建设学习型公司、培养学习型干部、培育学习型员工”的精神,牢固树立“培训是公司的长效投入,是发展的最大后劲,是员工的最大福利”的理念,以狠抓内涵管理、提高人的素质为重点,正潜移默化地提高科室员工的整体素质,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一、做得比较满意的。

围绕“狠抓内涵管理,以培养人的素质为重点”的原则,全面主导培训课题20次(详情见XX年年培训统计表),共40学时,培训员工574人/次。针对个人的需求或企业发展中某人的短板现象,在3-7月外派培训19人/次,共开支培训费用15152元,其中5980元现金,其它为vip卡消费(详情见外训统计表)。强化了外出培训效果的跟踪管理,相关人员填写了改善报告并作了内化培训,但效果不佳,没有真正把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发启迪性的ppt13个。发管理短信27条,受益人270人/次。

二、做得不够好的。

对于培训学习的时间,3-7月选择周三晚是错误的,在员工对培训的意识都没有转变的情况下,占用员工6天8小时之外的时间培训,员工不能接受,加之有两次未安排车辆和就餐,对培训工作有较大影响。现在培训时间更改,有助于培训工作的推进。

对于内部培训学习,大家不够重视,很容易被日常工作所冲淡。当工作、会议、家庭琐事与学习发生矛盾的时候,往往是学习让路,使学习很难坚持不懈,见不到理想效果。主要是因为观念和态度的课题没有做到位。

三、对远航培训工作的认识。

在公司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培训必须认清公司面临的镍合金大幅度降价的生存危机,课题在观念、团队建设和协作、成本控制、生产现场管理做引导。全面提升员工队伍素质、适应加工贸易行业的本质。必须改良工艺流程,依靠新工艺新技术,着力解决品质问题。

在速度的世纪,知识的“保鲜期”日益缩短,“折旧率”日益加快,“老化率”日益提高,昨天的饱学之士如果不是今日的勤学之人,将必然落伍。势必培养“下一刻比上一刻更值钱”的增值理念,创建学习型公司。要求各级员工真正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生存需要、一种事业根基、一种企业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实现学习的制度化、规范化、自觉化和长期化。

各部门的培训,只有安全生产小组启动了,其他部门没有行动。这是公司未来的发展的隐患。

介于上述,公司应启动“育才工程”,本着“淘汰不是目的,提高才是初衷,决不让一个员工掉队”的思想。在育才手段上,坚持“从基层中来、到基层中去”的原则,突出学以致用,着眼高层和生产现场,在育才方式上,坚持抓“骨干”带“一般”,注重“梯次”培训,对基层员工的学习深造大开“绿灯”,用以解决企业像采购、行政、财务人才配置的青黄不接问题。针对生产急需课题实施现场教学。

通过近4月的观察,能洞察企业培训需要什么,能认真的做好培训课题,正追求着效果。为了更好的开展培训工作,为了更好的把高层愿望解码成培训内容,希望能看到公司的会议记录或纪要,或者直接参加公司的非机密性会议。

四、培训工作的努力方向:

1、培训制度的推行,培训队伍的组建,培训体系的建立。

2、在培训过程中,做到理论培训“五有”,即有培训计划、有培训教材、有培训教员、有培训教室、有培训考勤。

3、实际操作训练做到“四有”,即有培训计划、有操作项目、有训练记录、有考核。

4、日常培训做到“三个突出”,即突出重点岗位要害岗位培训,突出标准化操作培训,突出新工艺、新技术培训。

5、确保“两个提高”,提高员工技术业务素质和中高层管理水平。

6、落实“一课”,落实每周一课的工作。

7、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员工培训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

8、实行公司员工培训兼职教师聘任制,建立健全责、权、利相统一的考核机制,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比较稳定的兼职教师(教练员)队伍。

9、加强入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使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能够较好的适应本岗位工作的实际需要。

10、严格实行“三不”原则,即未经培训的新员工不能上岗、未经培训合格的转岗工人不能顶岗、未能取得培训资格的要害岗位工人不能上岗。

11、采取集中授课与自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实施分层次、分等级、分岗位的技能培训,着力培养和造就“转岗能上岗,上岗能胜任”和“一岗精、二岗通、三岗会”的复合型岗位优秀人才。

12、建议开展“树名师、带高徒”活动,实行双向考核,抓两头带中间,进一步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为调动员工学技术、学管理、练技能的积极性,精心组织,做好名师、高徒的选拔工作。

13、强化岗位操作人员的技能鉴定培训工作,一线工人强化“三在岗”培训,即培训内容在岗位上落实、培训基本功在岗位上进行、培训效果在岗位上体现,使其培训面达100%。

14、通过采取岗位培训与现场操作相结合、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教师授课与员工自学相结合等多种灵活方式,较好地完成了岗位培训、操作技能培训、技能鉴定、继续教育、学历教育等培训任务,实行培训计划执行率100%的工作目标。

第4篇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加强宣传,构建监督检查长效机制

一是加强对《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宣传力度。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及政府采购行为的不断规范和完善,结合我县年初制定的法规宣传和业务培训计划及在财政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上半年,我们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为契机,重点加强了对《会计法》、《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宣传和培训。同时为了扩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影响面,我们还充分利用地方报刊和电视专栏开展宣传,让广大人员熟悉财政法规,增加执行财经法规的自觉性。二是建立健全配套法规制度。在加强法规宣传的同时,我们还狠抓制度建设,拟定了《县财政局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方案》,以健全和完善我局财政监督制度。

(二)开展“小金库”的清理

按照渝财监督〔2010〕13号《关于清理“小金库”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我们拟订了县《关于开展“小金库”专项清理检查工作的实施方案》。清理对象为县、镇两级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含自收自支、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主要清理内容为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制度、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或通过虚列支出、资金返还等方式不纳入单位财务会计部门统一核算,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目前各单位的清理自查情况表正在收集中。

(三)强化会计从业资格管理

上半年,我们严格按《重庆市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实施细则》的程序和要求加强了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管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从业资格报名、培训、考务工作

分别举办了两期会计电算化和一期会计从业资格的报名、培训及考试工作。其中会计电算化考试报名194人,参加培训104人,考试合格152人,合格率为78%;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报名84人,参加培训55人,合格63人,合格率为75%;在考试中,我们严肃考风、考纪,严格做到不,保证了考试的质量。

2、会计从业资格管理

上半年我们受理了106个新证申请,已办结106个,办证率为100%;调出从业资格证14个,调入从业资格证18个,变更31人次。

3、会计从业人员资格检查

上半年,我们对两个单位开展了《会计法》执法监督检查,检查中发现有两名出纳人员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未持证上岗。对此我们向单位积极宣讲了《会计法》和《重庆市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中会计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的规定,要求单位立即更换符合条件的会计人员从事出纳工作。

(四)认真组织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

上半年我们共组织会计人员继续教育5期,其中对企业培训3期,行政事业单位培训2期,培训人员达900余人次。按照财政部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采取分级、分类培训要求,今年,我们对全县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采取分别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培训的形式。在培训的内容上,对企业会计人员的培训侧重于新《企业会计准则-一般业务准则》,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培训,结合我县今年启动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实际,主要侧重于“预算会计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及《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等相关业务知识。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对财政法律法规的宣传,在培训中我们贯穿了《会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由于准备充分,培训有针对性,受到参培人员的普遍欢迎。

(五)认真筹备会计知识大赛工作

为了学习宣传贯彻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全县掀起“学准则、用准则”的,按照重庆市《关于举办第三届全国会计知识大赛的通知》(渝财会函[2010]5号)文件精神,我县正积极着手筹备此项工作。目前我们已组建了专门的机构,明确了具体负责人员,下发了《县财政局关于举办会计知识大赛的通知》,征订了大赛辅导用书,要求各单位认真选拔人员参赛,现已有五个队报名参加我县举办的会计知识大赛。

(六)会计信息质量检查

为进一步加强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切实履行财政部门的会计监督职能,按照市财政局2010年度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的部署,结合当前财政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拟重点检查农业专项资金,主要检查专项资金的拨付程序、管理、资金使用是否到位等,同时对八个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进行检查。上半年,我们主要对一个国有企业和一个城建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了检查。通过检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会计处理方法不一致、企业所得税计算不准确、公款私存私放、坐支销售货款、会计人员无证上岗、会计核算不规范、违规政府采购、未严格执行非税收入管理、大额现金支付、会计基础工作较差等问题,根据检查情况,我们已对两个单位提出了具体整改要求。

二、下半年工作安排

下半年,我们仍将围绕科室中心工作,继续强化财经法规的宣传和培训、强化会计从业资格管理,认真完成年初工作计划,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组织好下半年会计从业资格报名、培训及考务工作;

(二)完成本年度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

(三)认真做好会计知识大赛工作,一是组织全县会计人员参加第一赛程的网上答题;二是组织第二赛程参赛选手进行新准则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集中培训;三是组织县会计知识大赛并根据大赛结果选拔成绩优异选手到市参赛。

(四)做好会计学会、珠心算协会工作;

一是做好会计学会的换届工作。今年是我县会计学会的换届选举之年,我们拟以此为契机,清理两会会员资料,换发、补发两会会员证,恢复并完善会费征收管理。二是建立、健全学会、协会各项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学会、协会职能。三是进一步支持“珠心算”工作,积极向财政争取“珠心算”教育经费,增设几所幼儿园和小学作为“珠心算”试点学校。四是拟于十月份左右在我县举办一次幼儿“珠心算”比赛。

第5篇

一、认真开展食品专项整治工作及日常监管工作

(一)生产环节开展食品专项整治及两节专项检查

为有效消除食品安全隐患,有力保障春节、元宵节期间食品安全,结合我县实际,加强了重点品种和重点区域食品安全监管,针对节日期间消费特点,我局针对我县生产企业以肉制品、酒类、炒货、饮料、茶叶、糕点、粉条等重点品种,以食品生产集聚区等地为重点区域,加大日常监督检查和专项抽检力度,检点:食品添加剂使用、原料索票索证及产品质量的监督抽查。

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期间,重点检查原辅料采购验证、生产过程控制、添加剂使用、从业人员管理、出厂检验。肉制品生产企业要特别注意亚硝酸盐的采购、储存及使用管理。食品小作坊重点检查环境卫生、原料采购验证、从业人员的健康管理及添加剂使使用管理。累计检查食品生产企业**家,小麦粉生产企业**家,白酒生产企业**家,淀粉及淀粉制品企业**家,肉制品生产企业**家,罐头生产企业**家,糕点企业**家,其它食品生产企业**家。累计监督抽检**批次产品,已检**组。处理食品投诉案件**起。

(二)流通环节专项整治工作及日常监管工作

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专项整顿工作是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突破口,今年以来,我局继续加大食品专项检查及日常监管力度,严格规范食品经营行为:以元旦、春节市场、学校周边等为基点,以城区社区、学校周边、城区结合部为重点,以肉类、乳制品、酒类、儿童食品、粮油、农产品为核心,先后集中开展了元旦、春节节日市场专项执法检查、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非洲猪瘟专项整治、开展了食用农产品销售规范治理等工作,每次的专项整治和检查都认真按照要求,重点检查和清理三无过期食品、不合格食品和傍名牌食品及手续不全,重点检查食品经营者是否履行了索证索票制度,进货查验制度等相关制度,督促严格落实食品经营主体责任。监督食品批发商、零售商严把进货关,要求其切实做到不进、不存、不销假冒、仿冒和劣质食品。

二、进一步加强食用农产品市场的监管。

今年上半年,我局对食用农产品市场进行了重点监管,督促市场开办者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配备食品安全管理员,对经营区域进行划分布局,审查入场经营者的主体资格,与食品经营者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监督食品经营者索证索票,定期市场食品安全信息,帮助市场开办者设计了日常监督检查表,要求市场开办者对进入市场的农产品要全部备案,对交易量较大的食用农产品要进行快速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在市场内公示,对检测不合格的产品要立即封存,进行处理,今年上半年,惠丰农产品批发市场共快速检测食用农产品4000余组。

三、认真落实抽样检测及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工作。

今年上半年,我局加大了食品抽检检测的力度,与第三方抽检机构合作,上半年共抽检食品260余组,其中已出结果的100组全部合格,其余结果未出;共抽检食用农产品180组,其中2组不合格,现处于处置阶段;

今年上半年,我局继续认真落实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工作,各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室按照要求进行快速检测,今年上半年,共快检食用农产品23700余组。

四、开展食品生产企业和小作坊培训及帮扶工作

开展了全县食品生产企业和小作坊负责人及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工作,帮助企业制定各项制度,原辅材料进货台账、生产和销售台帐全部建帐;企业全部建立质量档案。深入企业一线现场指导,记录好监管内容,跟踪督促不符合项的整改落实。助企业培训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提升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意识;通过帮扶,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质量意识、生产管理水平和出厂检验能力,使企业自觉做到不合格产品不出厂的承诺,对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

存在的问题:

食品行业存在点多、面广,量大,准入门槛低。部分企业重利益轻管理,无证经营、小作坊仍有存在。食品从业人员法律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且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不够。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对食品从业人员的管理力度、培训力度跟不上食品安全的需要。生产企业及食品经营户履行进货查验制度及索证索票制度不到位。

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继续加大食品生产企业监管力度及监督抽查力度,严厉打击非法使用非添加物质及滥用食品添加剂违法行为;打击无证生产违法行为;做好食品相关产品获证企业的证后监管工作,对获证企业开展监督检查,督促生产企业做好进货查验、索证索票及相关记录的完善,做好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建档及巡查及监督抽查工作,做到100%建立监管档案,100%抽检覆盖率,加大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食品生产企业监督检查巡查频次。

二是积极指导食品对小作坊规范发展,开展无证照食品小作坊的宣传教育,提高对证照重要性的认识,提升解决办证问题主动性,引导无证照食品小作坊将生产加工场所规范化,规范其生产加工行为,提高食品安全意识,提升从业人员素质,从源头保障食品安全;

三是继续加强食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的监管工作,督促市场开办者落实严格规范食品经营者的经营行为。

四是开展食品各项专项整治工作。

五是强化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工作。

第6篇

移动营业厅变革对渠道培训的启示

3G时代的到来,掀开了移动通信渠道竞争的新局面。移动营业厅经历了四代变革:第一代,邮政柜台,营业员是上帝;第二代,服务厅,办理基础业务;第三代,服营厅,服务与销售并重;第四代,体验厅,服务、销售、品牌及体验并重。第四代营业厅变革的内部驱动因素则是3G业务的上市推广,因为3G业务特性决定其发展必须依赖于手机终端、业务体验平台、掌握先进服务理念和销售技巧的营销员;营业厅变革的外部驱动因素则是星巴克、麦当劳及苹果专卖店等注重顾客体验营销的渠道管理理念影响。移动为了确保发挥第四代体验厅的优势,后台构建了强大的支撑体系,包括:营销策划、运营管理和渠道培训等。其中,渠道培训成为影响体验厅成功变革的关键因素,培训不局限于渠道成员,而且包含行业客户、终端客户及合作伙伴。

用营销思维构建渠道培训体系的方法

中小科技企业并没有能力或必要建立分公司或自有渠道,大多采取商的渠道管理模式。渠道培训则成为整合渠道资源,推动商“分公司化”,提升渠道综合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本文将探讨中小科技企业如何用营销的思维构建渠道培训体系的方法。

一、多角度调研培训需求,细分目标学员

渠道培训体系构建之前需要非常清楚培训的目的和渠道资源。以商渠道模式领先的电源科技企业航嘉为例,航嘉渠道由各区业务经理、商和分销商组成。为了更清楚了解培训需求,需要对如下对象进行调研:

销售中心及关键部门主管的要求:航嘉销售中心下设品牌部、渠道部、产品部及商务部等,因此需要同市场推广、产品规划及渠道管理负责人沟通培训需求,实际是各部门对渠道管理的具体要求和期望。

各区域业务经理:业务经理在日常工作中为商或分销商做培训,最了解商及分销商的现状及需求。通过业务经理了解渠道培训的操作模式、培训中面临的困难、课程需求及学员的特征等。

商及分销商负责人:负责人包括商及分销商的老板、策划经理、产品经理、大客户经理及渠道经理等。通过调研了解他们希望渠道培训为渠道带来的利益及合适的培训操作模式。

商及分销商员工:员工才是培训的主体对象,员工的心态、能力及知识直接影响销售及服务水平。

通过对销售中心及关键部门主管的访谈、研讨会,业务经理访谈,商及分销商的抽样电话访谈、重点区域走访及店铺内观察,获得了全面而真实的培训需求。根据学员的培训需求对学员层次进行细分,定制培训课程内容,建立适合渠道需求的课程体系。

二、讲师来至营销精英,选拔方式营销化

渠道培训是为商和分销商提供定期、持续的产品技术和销售管理培训支撑。建立以业务经理为主干和商队伍为辅助的培训队伍,针对商和分销商在成长及发展各阶段,量身定制培训课程和培训解决方案。

(一)讲师培训方式的灵活性

讲师的培训可以多种途径进行:利用业务经理回总部参加季度会议培训及能力评审;总部人员在某区域集中业务经理及商等培训;总部通过网络培训平台,例如“红杉系统”进行全国性的专题培训等。渠道培训讲师大多是一线营销精英,由于他们了解市场状况、客情关系、学员特点和竞争对手动态,是渠道培训体系成功实施的关键资源和力量,可以采取更灵活的方式培训。

(二)讲师的选拔融入品牌宣传

渠道培训既然是提升渠道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那么通过对培训活动本身进行广告宣传,不仅提升培训的价值,而且提升渠道乃至公司品牌的价值。这样的鲜活例子不胜枚举:AMD举办“渠道‘芯’英雄,精英培训大赛”的活动,从网络海选、全国五大赛区复赛及全国总决赛,倍受媒体关注和纷纷报道,项目结束时,几乎没有渠道成员不知晓。另外还有“航嘉学院第三届产品认证师培训”和“2009华硕英特尔IT讲师培训计划”等。事实上,IT科技企业的渠道培训讲师选拔及培训活动实施逐步营销化。

三、课程体系量身定制,培训产品多元化

(一)以新产品上市模式开发培训课程

联想集团在渠道培训策略方面采取“立项、开发、推广和评估”四个阶段,以新产品上市模式管理培训课程。我们在为渠道提供销售技巧、职业素养、渠道管理及市场推广等培训时,可以借鉴这种模式,在运作方面采取两种策略:

内部立项,渠道内征集培训课程:基于培训需求确定开发课程的具体名称及内容要求,通过渠道成员以项目组竞赛形式,组织培训课程开发,对获胜的项目组进行适当奖励,然后将选中的培训课程在渠道内部推广和评估。

外部引进,内化培训课程:对于渠道急需而内部没有能力开发的课程,可以通过外部引进的形式进行内化。其中,可以通过专职培训讲师外部学习,根据公司实情况把外部课程进行二次开发,然后在渠道内部推广;另外可集中渠道培训讲师到外部机构接受培训,然后各自到区域内进行培训推广。两种形式利弊共存,要视公司资源及培训师能力而定。

(二)产品知识培训,跨部门联合推进

产品知识培训若过于偏重技术层面,实际不利于渠道的销售。此前,移动运营商产品经理直接将SP或CP提供的产品推广方案优化后作为培训教程,结果教程中包含大量的技术术语、财务指标、推广方案及销售口径,培训师讲得津津有味,而一线的销售与服务人员听得云里雾里,培训后并不知道如何向顾客介绍,顾客也不明白对业务使用的好处。

解决产品知识培训的有效方法则是跨部门合作,技术部的产品经理对策划人员进行产品知识培训,而策划人员理解关键技术指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针对顾客需求及竞争对手产品优势,提炼产品卖点和拟定推广策略。业务经理或培训师使用经过策划人员转化后的产品培训教程,融入渠道的实际情况或经营案例进行培训。通过这种形式,产品知识培训将更有效地转化为渠道销售及服务能力。

(三)经营案例库创建,小故事大智慧

若认为拥有三尺的讲台、现代化教学的设备和口若悬河的讲师才叫培训,那实际是对培训的表面理解。韩愈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实,培训实质上通过传递思想、知识和技术,以提升学员的素养和能力。公司内部可以倡导创建经营案例库,以整合渠道成员的经营智慧。案例内容可以大到企业并购,小至一次处理顾客投诉的经历。有了这些鲜活的案例,大家可以互动讨论,激发集体的智慧。案例创建形式多样:专人收集案例、经营论坛、邮件讨论、QQ群讨论、研讨会……

(四)营销活动视频化,丰富培训内容

负责渠道培训的人员常感觉培训资料有限,不像大企业培训中心设有专业的团队负责培训教程设计和开发。实际上,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各种促销活动、新产品上市宣传、媒体专访、产品对比试验、媒体评测、经销商访谈、内部培训和工作总结报告会等,拍摄视频。通过视频甄选和整理,制作网络视频教程或刻录成光盘,针对性编写文本教程或组织研讨。通过营销活动视频化操作,培训教程将更加丰富和实用。

四、多渠道推动培训产品“销售”及实施

(一)以小博大,联盟巡展培训新突破

巡展在各大行业非常火爆,中国MBA名校巡展、汽车巡展、写字楼巡展、新浪企业服务巡展和佳能EOS巡展等。而联盟巡展培训则在科技领域做得更加深入,航嘉从2004年开始简单搭台产品展示和小型知识讲座,到如今联盟Intel的全国巡展培训交流会,形式多样。

联盟巡展培训实现“以小博大”,主办方策划整个巡展活动,邀请承办的商和协办厂商参加。通过统一活动预算和费用分摊,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联盟巡展实现两大功能:其一,联盟可以提升彼此的品牌知名度,尤其是弱势品牌借势强势品牌推广,提升在渠道的知名度;其二,联盟的不仅是厂商,厂商邀请的承办方来自各厂家的渠道成员,渠道出现新的融合和有利影响。因此,联盟巡展培训实现了厂商资源、品牌资源及渠道资源的全新整合。

联盟巡展培训厂商的产品是互补而非竞品,培训形式可以多样,例如:产品促销、新产品推广、细分市场攻坚、产品培训和拓展巡展等。

(二)邀请媒体参与,提升培训影响力

培训过程及培训后邀请媒体参与及报道,可有效提升培训活动的影响力和培训的品牌价值。因为渠道培训功能不仅局限于提升渠道销售与服务能力,而且起到传播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作用。培训中新闻、相片及采访,能有效为渠道成员做广告宣传,提升成员的知名度及增强信心。大型活动可邀请电视媒体参与,小型活动则可以邀请网络媒体或平面媒体参与。

(三)培训纳入考核,牵动渠道的神经

要想提升渠道培训效果,必须纳入培训考核制度中。渠道培训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事业,需要奖惩制度。渠道培训师一般为业务经理或商核心骨干,渠道培训工作列入日常工作,并纳入绩效考核,实施奖惩。而商及分销商是否支持渠道培训工作也纳入返利考核,航嘉在商季度返利考核中增加培训考核,且分值占到季度返利金额的1/3,实现从制度上确保培训工作的持续推进。

(四)用网络平台弥补传统培训的不足

传统的培训活动受到师资、经费及时间等限制,而网络培训平台可以有效弥补这些不足。通过网络培训平台,可以将众多经营案例、培训教程、视频教程、培训新闻及其他资源网络化,方便学员随时随地学习。当然,网络平台构建要考虑到资源更新流程及网络平台长期发展的内生机制,强调趣味性、互动性、可操作性和方便性。

(五)渠道培训效果评估的“千手观音”

培训效果一般从“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进行评估,结合渠道培训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方法:

第7篇

[关键词]:企业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现代社会日益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对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中,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相对于物质资源来说,人力资源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能够获得更明显的投资收益率。在当代社会,众多有效企业已经越发重视企业人力资源问题,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人力资源是企业竞争力的根本和关键,它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层面,成为决定企业市场竞争成败的战略性要素。企业人力资源可以为企业发展带来巨大效益,同时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也具有巨大的作用。因此,站在企业发展战略视角下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目前,许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从而致使企业员工对工作满意度不高,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等问题。综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企业管理理念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企业发展的思想动力和智力源泉。企业只有树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才能够切实有效地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目前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来看,其现实表现就是缺乏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首先,不重视人力资源开发。目前许多企业对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具体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具体考量标准,同时也没有后续持续的配套措施跟进。其次,缺乏人力资源投资战略规划。许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维持方面,没有帮助员工建立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从而致使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再次,缺乏人力资源储备意识。许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停留在“招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基本需求上,基本上是缺少哪方面人才,便通过各种途径获取该类人才,而没有树立起人才储备意识。正是由于企业缺乏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缺乏,从而导致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流于形式,从而难以真正地发挥作用,也难以使制度得以真正的贯彻落实,也就难以为员工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己能力了的平台。

(二)企业员工培训流于形式

目前,许多企业的培训往往是根据业务需要进行的应急式业务培训,而很少进行专业性较强的技能培训,因而员工对企业提供的培训满意度不高。企业的员工培训往往是流于形式,其突出问题体现在:一方面,缺乏与企业培训的配套制度,从而使培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也就是说,企业员工培训没有与企业的考核、待遇相结合,从而没有使培训发挥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员工培训缺少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许多员工往往不重视企业培训,培训后的知识和技能也没有显着提供,而且还浪费了企业的成本,同时企业培训后缺乏有效的反馈和评价体系,培训的效果难以量化和显现,即使有些评价指标,但往往以定性评价为主而缺乏操作性和客观性。由此,正是由于企业员工培训流于形式,而致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

(三)企业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

绩效考核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企业的绩效考核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其对于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许多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仍是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绩效考核机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考核体系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绩效考核体系。这种计划经济时代的考核机制早已不适应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也缺乏实用性。由于许多企业长期缺乏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企业管理者对员工的考核往往是根据管理者对员工的印象来决定的,从而难以体现绩效考核的公开、公正、公平与全面的原则,这挫伤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许多企业没有将绩效考核工作列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划,更没有制定有关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体系的相关制度。由于企业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从而致使企业难以进行有效的绩效管理,进而也难以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不健全

目前,许多企业还没有建立与适应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学、规范的激励机制。企业激励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分配方式传统。许多企业仍偏重于物质激励,没有考虑人的多层次需求,仍然主要采用工资、补贴加奖金的货币化分配方式。(2)不同工种的员工收入差别不大。例如,许多企业的业务类员工和政工类员工收入差别不大,同时没有真正形成良好的薪酬管理体系,也难以对各类员工实施有针对性的激励,特别是一些技术人员的收入明显低于管理人员,这挫伤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3)活性工资比例不大。许多企业的活性工资的比例占有量很小,从而致使企业调动员工积极性所采取的措施力度有限。(4)员工收入与其工作绩效关联力度不大。许多企业工资薪酬分配形式单一,主要依据工龄、职称、行政级别、学历等要素确定员工薪酬,造成干多干少一个样,从而挫伤了员工工作热情以及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企业发展战略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构建

人力资源是经济全球化竞争成败的关键。随着全球化的步伐加快,世界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融合,随着网络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成了世界关注的问题。从企业发展战略来看,企业要建立面向未来发展的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一)树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以企业战略为导向的,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系统整合,构建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有效进行战略实施行为的管理,使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从而达成战略目标的有计划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根据市场环境变化及其人力资源管理自身的变化与发展,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管理方法,对于企业管理具有指导作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把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企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满足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核心。只有树立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才能真正地尊重广大员工和爱护广大员工,形成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良好企业氛围,从而制定出有效的留住人才的措施。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调动和发挥,最终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来看,企业必须树立起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

(二)构建科学化的培训教育体系

科学化的培训教育体系的建立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培训教育体系应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一致。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是不同的,所以员工的工作内容也会不同。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及业务的不断升级,就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是他们掌握新的工作所需要的技能,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企业在选择培训方式上,应根据企业的内部资源、及员工个人的情况采取内部培训、外聘培训,也可选择在职培训或脱产培训。(2)培训结果应该与员工个人利益相挂钩。员工的培训活动结束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及时对员工的培训内容及结果做出评估,并且跟踪培训后员工工作绩效改进情况,及时对员工的培训绩效改进情况给予肯定,并给予一定的岗位调整或升级。因为在培训活动中,尽管企业投入了资金,员工个人也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及时间。如果员工在培训后,在企业的工作环境及岗位没有任何变化,会严重打击职工的培训及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对那些经过系统培训、技能明显提高的员工,企业要及时地承认其新价值,为其提供加薪或者职位晋升的机会。(3)员工的培训工作应紧密结合员工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企业应建立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员工的培训应结合员工的兴趣特长和企业岗位的需要,从而做到把员工培训与员工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相联系,使员工的知识和技能得到更新和提高,让员工明晰地看到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空间及发展前途,使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这样才能使员工与企业结成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构建系统化的绩效考核体系

绩效考核是对企业员工的德才、素质、潜力、优缺点、个性、价值观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估及测量,从而得出被考评者能否胜任原岗位的结论。绩效考核体系针对不同人员应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及考评程序,如针对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营销人员、生产管理人员、操作工等就应有不同的标准和程序。构建开放式的绩效考核体系,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企业高级管理层需全力支持,使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成为企业的基本管理制度。目前,很多企业的绩效考核还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子,管理理念陈旧。在这种企业环境里,如果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制度,企业高级领导层就必须首先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认识到人力资源绩效考评制度的重要性,这样企业才能有所发展,才能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否则,再好的制度,没有领导层的重视,也是无法完成的。(2)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把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进行分解,设立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相负的岗位发展目标,从而使每个岗位都是达成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每个员工感觉到自己的工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全方位的考核。全方位的考核包括上下级之间互评、平级之间评议,以及部门之间互评等。其次,量化考核、细化到人。再次,定期总结、检查评议结果。各部门要及时做出工作总结,对照上一阶段的工作目标找出差距、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制定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及述职总结都要与上级领导商议,双方认可方可实施。

(四)健全人力资源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健全企业人力资源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就要做到:(1)健全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对人力资源最有效的激励就是让他们分享企业经营发展的成果,而分享成果的方式包括给予员工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在物质激励上要重构符合人力资源特点的薪酬激励机制,具体做法是:实行新的工资激励政策,按照各类人才创造的业绩、效益、成果给予相应的报酬;让人才获得相应的投资收益;科技人员的技术成果参与分配;部门或员工为企业带来的效益给予奖励。在非物质激励上要做到:重视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使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最佳的结合;创建“学习型组织”,为员工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2)健全企业人力资源约束机制。一方面,要加强企业内部约束,一是合同约束,也就是通过签订符合法律程序及规范的合同来约束员工;二是机构约束,也就是建立健全企业的组织机构,更好地促进决策层面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三是章程约束,也就是利用企业章程来约束;四是在激励中体现约束,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强化约束;五是偏好约束,也就是尽量做到人尽其才,充分发挥员工的优势,为员工提供适合自身发展的舞台。在加强企业内部约束的同时,还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外部约束,一是法律约束,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来达到约束的目的;二是道德约束,通过社会伦理道德来规范员工行为;三是市场约束,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约束人力资源的非规范流动;四是社会团体约束,通过建立人力资源社团组织,从而起到约束作用。通过健全企业的人力资源激励与约束机制,可以有效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大效果。

(五)实施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

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信息化时代。在信息化时代,企业要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实施信息化管理。实现信息化管理是现代企业发展并赢得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企业应建立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信息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能够清楚地了解人员结构及岗位配置情况,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根据给定的岗位要求,自动筛选人才,实现人才的内部选拔,保证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及配置。同时,实施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还可以为企业领导层提供查询功能,及信息功能,实现知识共享及员工之间沟通交流,增强企业凝聚力、节省企业的经营成本。企业要实施人力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一方面要通过结合企业内部各项管理规范、质量标准、业务流程等特点开发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软件,建立网络协调共进工作平台,对所有员工工作流程实行网络管理,实现企业内部工作流程的信息化管理;另一方面,实行统一的数据管理。包括将企业的组织机构、绩效考核、人才测评、合同管理、干部考核、薪酬体制及其他功能统一于数据管理。人力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极大地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速度及效率,使人力资源管理不再是单调及重复的事务性工作,从而改变了企业员工的竞争方式,给企业提供了新的利润空间。

总之,从企业发展的战略视角来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将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人力资源管理必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同时,拥有人力资源的企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将不断创造竞争优势。为此,企业及其管理者必须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并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去运用,以全面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增值效应。

参考文献:

秦 炜,林泽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1年版。

胡君辰,郑绍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张 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陈建校.《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探析》[J].商业现代化,2007年第10期。

程德俊.《不同战略范式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综述与比较》[J].管理科学,2004年第6期。

赵曙明.《人力资源与核心竞争力关系论》[J].现代经济探讨,2002年第12期。

第8篇

摘要: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是“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重要途径,其实施过程中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层面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协同政校行企多方解决,建立“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高职教师下企业实践体系,保障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的实效性。

关键词 :高职教师;下企业实践;协同;政校行企

基金项目:2013年度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重点课题“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管理策略研究——以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项目编号:020130317)

作者简介:汤霞,女,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港口与航运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1-0062-05

高职教育服务于现代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高职专任教师,既有良好的专业技能水平,又有较高的实践教学能力。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是培养符合高职教育发展需要的真正“双师”素质教师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有利于深入了解行业企业发展现状、人才需求,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有利于专业建设紧跟行业发展前沿,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有利于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深入。国务院、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对高职院校教师下企业锻炼的工作亦非常重视,先后出台相关文件鼓励教师下企业实践。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各地要加大高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推动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教师培养培训工作”。

一、高职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起步晚,高职教育虽然在校企合作、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师下企业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有力的探索,但从整体上讲高职教师下企业实践仅仅停留在教师参观学习层面,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四方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政府主导作用缺位

1.政策法规不完善。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发展职业教育,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1],但这些政策法规都很宏观,缺乏微观的可实际操作的保障教师下企业实践的校企合作实施细则、监督机制及激励机制,如给予主动参与教师下企业实践的企业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给予学校和教师财政补贴等政策措施,导致企业参与教师下企业实践的内在需求不足,教师下企业源动力不足,学校推行教师下企业锻炼亦困难重重。

2.管理机制不健全。教师下企业实践是校企深度合作的一个重要体现,但目前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大多停留在院校找企业解决学生实习就业、教师下企业参观等浅层次自发合作状态。虽然国家为了协调校企合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建立了部级联系会议制度,但由于学校、行业、企业隶属于不同的政府管理部门,各地方政府尚未建立协调校企合作的专门机构和管理机制。因此,政府在教师下企业实践的主导与统筹协调作用缺失,致使校企合作企业冷、学校热,难以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

(二)学校主体地位不足

1.专任教师下企业源动力不足。(1)由于近年来职校生源增长较快,教师数量紧张,专任教师的周课时往往达到16节及以上,教学任务重,再加上科研、专业建设等工作压力,学期中很难抽出时间下企业实践,而假期下企业实践更令教师身心俱疲;(2)由于大部分院校校企合作关系并未深入,未能形成校企下企业实践的长效机制,不能为专任教师提供专业对口的行业企业及合适岗位,致使部分专任教师下企业沦为形式,效果不佳;(3)现行教师工资由基本工资和课时费组成,大部分院校教师下企业实践期间的待遇补贴较少,下企业期间额外支出亦没有规定,政府相关部门没有相应的补贴,下企业实践企业不支付任何形式补贴,专任教师下企业可能出现收入下降的问题;(4)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定标准仍然考虑的是学历的高低、课题的级别、论文的档次及数量等,下企业实践对高职专任教师职称晋升没有实质作用。基于这些原因,专任教师往往下企业实践源动力不足,下企业意识不强。

2.学校管理措施不到位。(1)管理制度不系统。政府部门下发过《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但没有出台关于高职教师下企业实践的管理文件,目前各高职院校出台了一些暂行规定,但管理制度内容普遍较空,主要是针对下企业的待遇问题,缺乏监管制度和激励制度等,不够系统、全面;(2)过程监管不到位。按照教育部门要求大部分高职院校有“建立每两年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两个月的教师培养制度”文件,因此需要下企业的教师众多,而实践企业往往比较分散,由于人力、物力有限,学校的过程监督管理往往限于不定期的抽查甚至没有,缺乏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过程的跟踪调查,且与企业沟通和对接不足,使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处于一种“放羊式”状态,流于形式,到企业盖个章就算下企业实践的现象比比皆是,教师下企业实际效果有限;(3)考核不严。对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检查下企业实践工作总结、企业工作日志,不同专业考核方式相同,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和考核体系;且有的学校片面要求下企业教师人数多,造成对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的效果和结果考核不严。

3.校企合作关系不紧密。目前,校企合作关系大部分停留在学生顶岗实习及就业、教师下企业参观等较浅的层面,企业深入参与专业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培养,学校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在岗员工培训等深层次合作较少,学校与企业相互之间了解不够,合作不够紧密。学校为专任教师提供对口企业及对口岗位较难,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所选取的企业很多是自行联系的,实践岗位和内容由教师决定,实践时间较短,下企业也往往以参观、资料搜集为主,没有实质性工作可做,使下企业实践流于形式。

(三)行业指导作用缺失

行业协会,是在政府、企业和学校之间关键的中介组织。在行业协会的中介作用下,行业出现集群协同效应。[2]行业协会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交流、有效协作等方式能加快政校企多主体的深度融合,构建产学研平台。目前,行业协会在政校企合作机制建立、产教融合深化、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机制建立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基本处于缺失状态。在政府职教发展规划提供咨询方面亦未起到应有作用,致使校企合作途径不畅,教师下企业实践机制体制难以形成,院校科研成果难以应用于企业实际,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

(四)企业主动参与缺乏

由于校企合作不紧密,企业对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认识不足,认为教师下企业实践时间较短,属于学习性质,所以对教师的要求不会像正式员工,且出于部分工作保密性原则,往往管理不严、主要安排协工作、考核放松,教师很难深入掌握企业生产、管理、操作技能,下企业收效甚微。此外,企业还要为下企业实践的教师安排指导教师,会增加企业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因而企业员工很难主动积极指导。据统计,职教教师增量的20%来自职业技术师范院校,80%为普通高校毕业生。[3]目前,高职专任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为企业提供技术、管理、员工培训的服务能力较差,且大部分教师抱着学习态度下企业实践,缺乏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因此,较难为企业带来实际效益,而企业作为盈利组织,往往对教师下企业实践积极性不高。

二、政校行企协同促进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的策略思考

针对以上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中存在的政府主导作用缺位、学校主体地位不足、行业指导作用缺失、企业主动参与缺乏等问题,必须通过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四方协同努力,才能实现互利共赢,有效解决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难题,促进高职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发挥政府政策、管理、协调方面主导作用

1.完善现有的鼓励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的政策法规。在现有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指导下,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的鼓励教师下企业实践的实施方案和细则,出台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明确政府、学校、行业和企业在教师下企业实践管理中的职责和权益;对积极参与教师下企业实践的企业实行税费减免和专项经费支持等具体措施,鼓励企业主动承担下企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全过程,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2.建立健全政府层面教师下企业实践保障机制。(1)政府管理层面应设立协调校企合作的专门机构,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对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进行合理规划,协助高职院校寻找合适的企业派出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协调各职校确定教师下企业实践的主要内容,均衡同类型企业接收各职校教师的数量;(2)建立地方政府发改、教育、财政、税务、人社、科技、经贸、农业等多职能部门的职业教育联系会议制度。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制定会议章程,定期召开会议,对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关键问题如教师下企业实践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及时有效解决;(3)通过创建“职校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咨询网”,为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提供技术支持。网站职校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的企业及岗位等信息,专任教师可以网上查询、申请并了解录取情况,并自行联系企业参与实践。网站提供统一格式的下企业实践申请表、计划书、校企合作协议、政校行企实践评估表、下企业实践成果报告等模板。方便政校行企对教师下企业进行监管;(4)提供专项经费支持。政府部门应设立“职校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专项经费,经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经费主要用于专任教师顶岗挂职、调查研究、服务研发等形式的下企业实践项目补贴,对于下企业实践时间达半年以上的,可补贴学校聘请代课教师的课时费,以保证学校正常教学需求。专项全额拨付各职校统筹运用,并且要求学校配套不低于政府专项经费一定比例的自筹经费;另一部分经费用于奖励积极参与教师下企业实践、院校反应教师下企业实践效果良好、校企合作深入的典型企业;(5)建立学术与实践并重的职教特色教师职称评价体系。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职称评审与普通教育职称评审标准相同,看重的是学术科研能力。但职业教育发展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因此,应改革现有职教教师评价标准,建立具备学术与实践并重的职教特色教师职称评价体系。建议成立职教教师职称评审机构,制定学术、实践并重职教职称评审标准,成立包含专家学者、行业专家、企业技术能手等多方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通过职称评审体系及评审制度的改革,激发高职教师下企业实践的热情,提升专任教师专业技术实践能力,促进“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6)加强对学校教师下企业实践政策执行的监督。教育主管部门应将高职院校对促进教师下企业实践各项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作为政府对职业院校经费和补助发放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以促进高职院校加强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加强管理;(7)制定对应的财税政策。对主动参与教师下企业实践的企业,相关部门应制定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以此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教师下企业实践。

(二)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突出学校主体地位

1.建立完善的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管理体制。(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为使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落到实处,根据相关政策法规,结合院校实际,制定具体的、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4]管理制度要明确下企业选派教师的条件、程序、期限、经费保障、组织管理、过程管理、考核评价等内容,为专任教师下企业提供制度保障,并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认识下企业实践的重要性;(2)建立经费、组织保障。高职院校应划拨专项经费,与政府部门专项经费一起,根据教师下企业的不同形式,制定不同标准的津贴和补助,主要用于补贴校内教学工作量、下企业交通、伙食、额外支出等,补贴金额不应低于在岗同类人员平均水平。院校教务部门在课程安排上可以采用聘请代课教师上课或者灵活安排下企业实践教师在校授课任务上课时间,如集中时间上课等。学校应设立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管理组织,可挂靠人事部门或校企合作部门,用于协调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期间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问题;(3)校企协同构建教师下企业实践过程管理。①在派选专任教师下企业前应根据下企业实践目的,利用“职校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咨询网”,选择合适的企业及岗位,优先选择校外实训基地及专业对口、规模较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的企业,并与企业就教师下企业实践的重要性、任务、职责、管理等方面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建议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宣讲;②专任教师选派应根据合作企业要求、教师个人专业特长、专业建设需要等情况合理规划,争取为每位教师制定下企业实践的中长期规划。由专业负责人或院系部与相关企业协同制定每一阶段顶岗实践的任务及要求,并由教师本人填写下企业实践申请,由院系部审核批准实践内容,人事、教务部门备案。教师下企业实践内容必须要体现提升教师实践能力、调研岗位职责及人才需求、教学改革实施、了解行业企业发展动态、参与企业产品开发与流程改造、组织员工培训、参与技能鉴定等内容;③实践期间校企协同监管教师下企业实践过程。院校教师下企业管理部门应与企业充分沟通,确定企业联系人,明确教师下企业任务。教师在整个实践期间,应以企业员工的身份接受企业的管理,遵守企业考勤等规章制度、履行岗位工作职责、参与公司活动;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应定期和不定期进行走访检查,了解教师在企业实践表现;④政校行企协同检验实践成果。教师下企业实践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反思,上交实践成果,并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上进行汇报。实践成果主要包括:企业对教师下企业实践鉴定,企业产品开发或流程改造报告书,基于工作过程和实践项目载体的专业课程开发及教学设计,实践总结报告(主要包括通过企业实践形成的对专业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专业发展方向等方面的思考及建议)等内容。此外,院校应跟踪教师实践效果的后期转化。如下企业后教师应开设公开课,督促教师将实践所学用于课堂教学;监督教师下企业后是否进行相关科研项目研究等方式;(4)构建教师下企业实践考核评价体系。校企双方应协同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和考核体系,尽量采用可量化的指标。教师下企业实践结束时,应由企业指导教师、企业领导、院校有关部门共同进行考核,考核方式可采取考核评分表、汇报会、技能考核、成果展示等方式。企业主要对教师下企业工作表现、工作业绩、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考核,院校有关部门主要对教师下企业实践的成果材料提交、教研水平提高等方面进行考核。此外,院校应将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纳入年度考核中,将教师下企业实践情况作为评优评先、职称推荐等的重要依据,以此鼓励教师下企业实践;(5)增强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专任教师下企业应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意识,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在下企业期间,除了学习以外,更要积极与企业交流,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参与企业技术开发、流程改造、管理方案制定、员工培训、企业文化建设等。学校应鼓励教师增强服务意识,对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管理、经营等难题的社会服务行为进行奖励,以激发企业主动参与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的动力与热情。

2.搭建校企深度合作平台。学校应在政府搭建的校企合作平台基础上,选择规模较大、管理较规范的典型行业企业,与企业共同建立校企协同育人基地,搭建校企深度合作平台。校企协同育人基地由学校和企业共建共管,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都有两种身份。教师在学校是专任教师身份,在企业可以是企业顾问、技术顾问、员工培训师等兼职身份;企业专家在企业是职工身份,在学校可以是下企业教师指导教师、学习实习指导教师等兼职身份。学校通过协同育人基地开展学生顶岗实习,教师下企业实践等工作,企业通过协同育人基地开展员工培训、技术研发、人力资源开发等工作。也可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成立校企共建生产服务型企业、引厂入校、引校入厂等形式,合作开展技术研究、咨询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等,教师既可开展教学,又可深入企业实践。

(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指导、引导作用

行业协会应作为政府部门实施政策的平台之一,充分发挥其在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中的指导、引导作用,充当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的桥梁和纽带。行业协会应聚集知名企业家、技术能手、专家、专业教师,定期举办论坛、研讨会,为教师下企业实践提供系统的指导意见,为规范教师下企业实践提供决策支持。引导职业院校教师下企业寻找合适的企业和岗位,引导行业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管理与培训下企业教师;引导职业院校教师下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等社会服务,引导行业企业充分利用学校智力资源及技术服务研发新产品;引导教师下企业期间进行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习实训指导等,引导行业企业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开展员工培训等。推动职业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感,树立企业公益形象。

(四)增强校企合作双赢意识,提高企业参与源动力

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不仅仅是学习企业实操技术与理念,更是院校服务行业企业与社会的一种形式。企业可利用下企业教师与院校的智力、技术资源,宣传并建设企业文化(包括企业安全意识、诚信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等),对正式员工进行继续教育,建立企业再学习型组织,进行新技术的研发与改造,宣传并树立企业热心教育事业的社会公益形象等。因此,企业应牢固树立校企合作双赢理念,充分认识教师下企业实践的实用价值,增强企业参与教师下企业实践的源动力,积极为职校教师提供实践场所和环境、推荐应用课题,指派相关部门专人指导与管理下企业教师,有条件的企业可建立企业培训中心,定期与行业协会、院校等沟通交流,协同制定教师下企业实践计划、过程管理、考核管理等,促进政校行企合作共赢。

综上所述,高职教师下企业实践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但我国高职教师下企业实践在政校行企多方面存在问题,需要协同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四方解决。充分发挥政府政策、管理、协调方面主导作用;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突出学校主体、主动地位;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指导、引导作用;增强校企合作双赢意识,提高企业参与源动力,建立“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高职教师下企业实践体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中发[2010]12号,2010-07-29.

[2]王傅,汤中军,韩克嘉,等.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的各主体功能剖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3):1-2.

[3]王琴.提升职教教师实践能力:台湾的经验与启示[J].教育科学,2014(5):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