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0 23:19: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上海高中辅导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您好,现在是周六中午12点30分,我刚参加完上午的奥数课程,在教室里边吃饭边给您写信,马上我还要去少年宫上舞蹈课。
今年我刚上初一,就感觉到了学习的压力。我是重点学校重点班的学生,同学们都憋着一口气互相比拼着,虽然平时作业挺多的,但大家周末都要补课,每周只剩下半天休息了。
一哥,我是个男子汉,所以并没有和爸爸妈妈抱怨过。我知道他们都是为我好,我也希望能考上重点高中,读最好的大学,一直学到博士后,也明白练习舞蹈对我很有好处,我更是深深知道,这一切都不能凭空得来,没有现在的辛勤努力,就没有硕果累累的收获。
可有时候,我还是提不起精神来。特别是考不好的时候,我害怕自己越来越笨,也害怕去学校,可越是紧张越是出错。
你知道《不想长大》这首歌么?呵呵,你一定知道。有时候我想快点长大,长大了有好多事情可以做;有时候又害怕长大,我还没长大,就经历这么多艰难,不好玩!就像那首歌里唱的,“长大后这世界没有童话”。刘毅
亲爱的小毅:
你是个乖巧懂事的好孩子,我为你高兴,也为你的父母骄傲,同时,也很为你担心。
前不久,一份题为“上海市少年儿童学业负担状况研究”的调查报告显示,参与调查的834名上海市初中生中,95%的家长给孩子购买了课外辅导书;70%以上的学生参加了课外补习班;73.6%的学生表示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52.4%的学生认为自己现在努力是为了将来。一个初中生,会想到为自己将来的工作而努力学习,这个原动力并非来自各科功课的吸引,而是来自家长、老师灌输给孩子的社会竞争与就业压力。过早为将来担心,导致过重的心理负担,孩子们对未来产生了恐惧。
我想,你也感受到了这些压力,也把竞争当成了学习的动力,对吗?虽然家长、老师都认可你的学习态度,但他们不知道你正背负着的心理负担有多么沉重。当学习不能带来快乐,厌学情绪就会不请自来。
小毅,请你不要独自承担这些,要对父母说实话,告诉他们,你承受压力的能力有多大;你真实的学习成绩是怎样的;合理的前进目标应该确定在哪里。有了心理负担,切不可将烦恼闷在心里。试着向父母说明你目前的状况,请他们帮助你改变现在的状态。你们一起来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让学习变成乐趣,让分数成为奖励。披荆斩棘确实很有成效,然而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持之以恒,才是真正的利器。
2006年高考英语山东卷第23题 Engines are to machines _____hearts are to animals.
A. as B. that C. what D. which
当时官方公布的答案是C. what,目前市面上各种辅导书也都给出了这个答案。然而,这个题的最佳答案应该是A. as,尽管如果没有as,what也是可以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一位高中英语教师告诉我,在高中英语课本中曾经出现过 “A is to B what C is to D” 这个句型。但这只能证明在这个句子中,选what 是可以的,并不能说明 what 是最佳答案。
当我用百度搜索时发现:Engines are to machines_____hearts are to animals 这句英文在网上很多地方都出现过,一般是在“高三英语单项选择题精选”的页面中,四个选项是 that、what、where 和which。 就这个题而言,答案当然是 what。
但2006年山东高考英语卷的四个选项是 A. asB. that.C. whatD. which 。命题者的本意如果是想考察上述what的句型,在设计题的时候就应该特别小心,不能把 as 出现在备选项中。
为了进一步确认,首先,我问了几个外教,他们都说就这孤立的、没有语境的一句话而言,as 是首选答案,这是毫无疑问的。其中,英籍教育专家 Mr. David Rowles 在给我的E-mail中说:
As I said in my earlier e-mail,I think that context has a role to play in all this... my first “gut” reaction was “as”...and I think that “as” is better in a bald,no-context statement. If the “engines” statement comes at the end of a paragraph detailing similarities between engines and hearts,and maybe prefaced by “so”,then maybe “what” is more appropriate. But,as it stands without context, then “as” is better.省略 英文网站上发了帖子,寻求native speaker的帮助,在14个回复中,13人选择了as。 这是其中的一个回复:
The correct answer is “as”. This type of question is called an analogy.
Another and more popular example of one is: A glove is to hand as a shoe is to _____ (The answer is ‘foot’ because the glove covers/protects the hand, then the shoe must cover/protect whatever it is referring to.)
I hope that made sense to you. If I figure out a better way to explain it let you know.
再次,我且在BBC 的学习网站上也发了帖子,一位语言教师回复道:
I’d agree with you. Though ‘what’ is possible,it cannot be used in the sentence you have given as an example. If we use ‘w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parts has to be absolute. This is not the case. The engine of a machine does not perform the same function as the heart in an animal - the heart is simply a muscle that pumps,it does not provide any power.
When we use ‘as’ we provide only an analogy,not a direct relationship. It’s the same as using ‘like’. An engine in a machine is like the heart - without it the machine doesn’t work / body ceases to function.
我们整天强调素质教育、强调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反对死背语法。然而考试,尤其是高考更具有指挥棒的作用,高考的命题是不是也应进一步地改革,更加合理、科学呢?(语言测试也是一门科学,在国外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自从2004年以来,除了北京、上海等省市外,很多省份高考都采取了自主命卷,也因此出现了很多设计不严谨的试题。即使让接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英国、美国人士做这些试题,他们也都会感到莫名其妙、稀里糊涂。以下是笔者通过对最近几年的高考英语试题研究,发现的一些“有问题”的试题。
1. The husband gave his wife _______every month in order to please her. (2004年重庆高考英语卷)
A. all half his incomeB. his half all income
C. half his all incomeD. all his half income
这道题根本就没有正确的答案!上述选项都不是地道的表达方法!
2. ―What’s wrong with your coat?
― Just now when I wanted to get off the bus,the man next
to me _______on it. (2005年重庆高考英语卷)
A. satB. had satC. had been sitting D. was sitting
这道题的题干设计有严重缺陷,选A 和 D 都是有道理的,甚至还有native speaker选别的选项!
3. He was educated at a local grammar school,_______ he went on to Cambridge. (2005年山东高考英语卷)
A. from which B. after thatC. after whichD. from this
这道题设计也不是很严谨。尽管大部分人选C项,一些native speaker 可能会选别的选项!
4. I _______ in London for many years,but I’ve never regretted my final decision to move back to China.(2006年重庆高考英语卷)
A. livedB. was livingC. have livedD. had lived
这道题设计也有严重缺陷,大部分native speaker认为选 A 和 D 都是有道理的,甚至还选别的选项!
5. ―It’s thirty years since we last met.
―But I still remember the story,believe it or not,_______
we got lost on a rainy night.(2006四川高考英语卷)
A. whichB. thatC. what D. when
关键词:益阳市;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209-02
一、问题的提出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认为,个体从事与其兴趣相符的工作使人更容易成功。专业与兴趣特长相符,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高中学生缺少职业规划、盲目选择专业可能导致多方面的问题:第一,大学学习动力不足,教育质量降低,人才素质不高,增加就业压力;第二,浪费社会资源,增加机会成本;第三,学生幸福感降低,引发一系列的心理和社会问题。
因此,了解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和问题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以湖南省益阳市高中生职业规划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益阳市高中生职业规划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目前益阳市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生涯指导方面呈现以下状况。
(一)益阳市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1.高中生自我认识不够
益阳市高中生对自身认识不清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自身性格、兴趣、优势和劣势的不了解。16.33%的学生对自己的性格、兴趣、优势和劣势非常了解,59.51%的学生比较了解,21.70%属于不太了解的状态,2.46%的同学还没有认识自己的意识。第二,对自身性格适合做何种工作的不了解。调查结果显示:仅有5.82%的学生非常了解,30.65%的学生比较了解,56.82%的学生表示不太了解,6.71%的学生从没想过,将近六成以上的学生不太了解自己的性格适合做什么职业。
2.高中生职业认知不够
益阳市高中生缺乏对职业的认知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自己喜欢的职业前景不了解,半数以上学生不太清楚自己喜欢职业的前景,25.28%表示比较清楚,14.31%的学生从未想过,仅有6.04%的学生非常了解。第二,对社会目前就业形势和未来对人才需求情况不了解,近六成的学生不太了解社会目前的就业形势和未来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只有近三成比较了解,非常了解的学生更是不足一成。
3.职业生涯规划主动性差
益阳市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主动性较差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主动收集职业或升学方面信息的少,仅有5.82%的学生会经常有意识地收集职业或升学方面的信息,43.18%的学生偶尔会,33.6%的学生曾经有过,17.23%的学生从未有过。第二,作过职业规划的学生极少,在被调查者中作了职业生涯规划的仅占11.19%,63.98%的学生表示正在考虑中,23.49%的学生尚未作过,0.89%的学生认为高中生没有必要作职业生涯规划。
4.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匮乏
益阳市高中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不够了解,具体表现在高中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知之甚少。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此不太了解达65.55%;没听说过的也近两成;仅有4.03%非常了解,13.2.%比较了解。
(二)益阳市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现状
1.学校的指导力度弱
调查显示:75.39%的学生表示从未接受过学校开展的与职业指导相关的活动,12.98%的学生偶尔接受过,仅有3.36%的学生表示参加过学校定期开展的职业规划指导相关活动,8.28%的学生表示学校曾有过但是为时不久。可见,目前学校对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力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
2.专业选择信息获取渠道狭窄,信息良莠不齐
据访谈,四所高中学校学生在选择专业时都是以学校所发四本书、自己在网上查到的相关信息为主,老师家长亲戚的意见为辅来选择专业的。
三、益阳市高中生职业规划欠缺的原因分析
我国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造成高中阶段的教学不是在为学生如何走向社会服务,而是单一的升学和应试教育,再加之益阳市的经济欠发达,从而导致益阳市高中生职业规划的欠缺以及对高中生职业规划意识的浅薄。
(一)“成绩就是一切”的观念影响太深
在调查关于学校对学生的引导时,66.00%的学生受到的引导是成绩最重要,升学排第一,关于职业是以后的事再考虑;仅有7.83%的学生受到的引导是在学好基础课程的同时,要考虑今后的职业发展;17.23%的学生受到的引导则是在学习生活中探索出自己的职业理想,并以之为目标去学习;8.95%的学生表示不是很清楚学校的引导。大部分学生受到学校以“成绩”为引导的观念,一味注重提高学习成绩,忽视了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探索和这方面的准备。同样,这种引导使高中老师平时只注重提高自己本专业的水平,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工作。
(二)学校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专门机构和专业队伍
一位高三班主任老师说:“学校对我们只培训专业知识,我们自己对职业生涯规划也是个门外汉,更别说能指导学生了。”由此可见,对学生职业选择影响较大的班主任老师不具备专门知识,学生得不到专业人才的专业指导。有些学校设置了心理咨询室,但很少有学生去咨询,形同虚设。可见,学校设置的某些机构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学生也得不到专业机构的指导。
(三)教育部门对高中学校职业指导工作考核的缺失
通过对益阳市教育局领导的访谈发现,教育局考核高中学校的主要指标是教学质量和教学安全,并没有将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工作纳入考核体系。该领导表示,这项工作很难进行考核。教育部门没有该项工作的考核,高中学校便没有了职业指导的动力,导致学校在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中的严重缺失。
(四)益阳市经济欠发达,中学教育投入有限
益阳市是以农业为主的三线城市,经济状况和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很大距离。近些年来,尽管益阳市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条件逐步得到改善,但是教育经费仍然略显不足。一位教育局领导坦言,曾经有人向教育局推销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网站,但是迫于经费压力,没有购买。没有资金很难开展工作,这也是造成目前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家长知识水平的局限
调查发现,学生获取的职业信息中29.31%来自于家庭。一般而言,在省重点中学就读的学生,其家庭经济情况或家长知识水平比普通高中的要好些。因此,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省重点中学的学生在自我认知和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等方面比普通高中的同学要差,但是相反,其职业认知水平却比普通高中同学高出了8.15%,这与家长的知识水平有关,家长的知识水平以及平时对学生的引导有很大影响。益阳市普通市民多数不具备职业生涯规划专门知识,他们大多以“考上大学”、“鲤鱼跃龙门”等作为教育、培养孩子的主要目标,同样忽视了引导孩子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四、加强益阳市高中生职业规划指导的对策
对于高中生而言,高考不仅仅是升学,更是职业生涯的开始。在中学阶段就向学生传输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应该成为高中学生的必修课。因此,只有通过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己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使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建立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专项经费
资金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拥有充裕的资金,教育局才能组织资源购买软件和有关量表,才能引进职业生涯规划专业人才,组织资源为高中老师进行专业培训,组织高中学校开展各种活动。
(二)教育部门完善考核体系
教育局除了落实教育厅发放的三本志愿填报辅导书和光盘外,还应该添加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资料。例如,制作含有自我认知的各种量表和职业知识的书籍,此外,改革对高中学校以升学率为主的考核体系,将高中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纳入考核体系,做到专人管理。
(三)帮助和引导学生作好自身职业生涯规划
正确引导学生作好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包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帮助学生进行准确的自我分析、辅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分析、鼓励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和培养实践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和家庭的支持不可少。
首先,家长必须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孩子的意识,学生获取的职业信息中29.31%来自于家庭,家长有无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孩子会产生很大影响。
其次,学校引进职业生涯规划专业人才,如果指导老师对职业生涯规划一知半解,那就谈不上对学生的指导了,甚至会误人子弟。
最后,要为学生提供自我认知的工具和途径,自我认知即对自己的性格、兴趣、优势、劣势以及自身适合从事何种职业等方面的了解,是作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和前提;据调查,33.56%的学生获取职业信息的主要来源是网上的资料,20.53%的学生愿意通过专业职业生涯规划网站进行指导,学校可以通过网站、开展活动和出版书籍等途径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结论
综上所述,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不完善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加强教育部门对高中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的制度建设和考核是解决这一问题见效最快、可操作性最强的措施,通过多种途径正确引导高中生对职业生涯的认识和规划,为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炳进.高中生职业生涯发展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9.
[2]龙献忠.普通高中职业指导的模式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1,(3):33-36.
[3]苗小军.普通高中职业指导缺失与应对措施[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3):1-3.
[4]郝从容.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浅议[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0,(2):24-26.
放弃治疗把费用全部资助孩子
留着小平头,拄着拐杖,在“儿子”的搀扶下,一瘸一拐地走进会场……初见哈丽娅,很多人都会被她的热情所感染。谁也不会想到,一个如此乐观的女子与癌症抗争了七年。“托毛毛的福,这是我第一次来上海,送儿子入伍,也算圆了我的一个梦。”坐了十几个小时的汽车,从新疆伊犁赶到乌鲁木齐,稍作休整后,又乘了4个小时的飞机,哈丽娅终于来到上海。临来之前,哈丽娅刚刚结束一个疗程的口服化疗。
考虑到路途奔波,很多人都劝哈丽娅别去。“我可能到了疯狂的地步,任何事都阻止不了我,我想看看孩子上学的地方,亲自送他参军。”51岁的她插着导尿管,包里揣着几盒止疼药,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来了。由于癌细胞已经转移,哈丽娅感到右腿发麻,肌肉明显萎缩,每走一步都是钻心的刺痛。她本该坐轮椅来的,选择忍着疼痛拄拐杖另有一番用心,“我怕孩子担心,所以拄着拐杖,凭借着自已的力量来,给毛毛带去动力。希望他能看到我的坚强,不要有包袱和顾虑。”哈妈妈说。
2005年,哈丽娅被查出癌症晚期,确诊时,医生告诉她,由于癌细胞扩散,只能选择保守治疗,生命最多不超过8个月。在丈夫不离不弃的守护和鼓励下,在部队战士和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哈丽娅闻过一道道“生死难关”。5年、7年,她创造了一个个生命奇迹。今年6月份,哈丽娅突然发现右腿完全迈不开步子,她心里非常清楚,这意味着什么?命运太过残酷,在生命之火重新点燃时,却又带来病情继续恶化的噩耗。
不久前,哈丽娅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吃惊的决定——基本放弃治疗。现在哈丽娅就靠吃一些止疼药和中药维持。因为在她看来,在治病上浪费钱已没有意义,她要把省下来的费用全部用来资助塔什库尔干县贫困家庭的孩子们。不仅如此,她还在红十字会办好了遗体捐赠手续,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哈丽娅生长在美丽的伊犁大草原,从小失去双亲。1992年,她与一名军官结婚,婚后家庭幸福和谐,唯一遗憾的是一直没有孩子。这个始终面带微笑的哈萨克族妇女,有着一颗纯洁善良的心,婚后的二十年时间里,这位哈萨克军嫂把全部的爱给了部队的战士,给了需要帮助的各族孩子。
“哈妈妈来了,你就不会没学上”
在随军的18年间,哈丽娅共资助了32个战士。如今,她正在资助的孩子共有14位,其中最小的8岁,最大的24岁。一半是汉族一半是少数民族。在哈大妈的资助下,努力的毛强考上了上海的大学,成为离她最远的一个儿子。
那毛强怎么会与这位新疆妈妈结缘呢?原来,毛强出生在一个经济并不富裕的家庭,祖籍江苏的父亲很能吃苦,为了生活得更好些,带着母亲来到新疆喀什打工挣钱。他们凭借着做衣服的手艺,艰难维持生计。可是,这平静的日子没过多长时间,毛强父亲就患上糖尿病,每天必须靠注射胰岛素来控制病情,这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为了省钱让父亲治病,刚刚小学毕业的毛强便有了辍学的打算。谁知当时在喀什做慈善活动的哈大妈得知毛强家的情况后,立即打电话给毛爸爸,要求见一见他们全家。就在通过电话的第二天一大早,当毛强还睡眼惺忪时,突然听见一阵敲门声,一开门,哈大妈就站在门口。
毛强永远记得那一幕,哈大妈见到他后,就像看到了自己的亲生孩子,紧紧地搂着他说:“孩子,哈妈妈来了,你就不会没学上了。”听了这句话,毛强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了,“我又可以上学了!”在与哈大妈的交流中,毛强发现妈妈的右小腿上绑着一个袋子,上面还有一根管子,便好奇地问:“你腿上的袋子是干吗的呀?”哈大妈回答道:“就是一个装饰品,我习惯了!”事后他才知道,原来哈大妈是一个癌症患者。
深受哈丽娅妈妈激励,毛强也怀揣参军梦想。“将来,我也想像哈大妈的丈夫一样,当一名军人。”从上高中起,当军人便成了毛强心中的梦想。经过了努力,毛强考进了建桥学院。进入建桥后,毛强与同学相处得非常融洽,学习刻苦认真,政治上要求上进,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最令建桥学院机电学院党总支书记吴国政感动的是,尽管高校有贫困生的资助政策,但毛强从未向学校提过自己的困难,学费也是一次性缴清。“不是这次征兵入伍,我们都不知道他家这么困难。毛强的思想境界非常高,把国家的贫困生资助政策让给其他同学,令我们非常感动。”
可就在两个月前,毛强母亲也被查出罹患癌症,需要手术、化疗和放疗。但昂贵的医药费再次难倒这个家庭。哈大妈得知后,四处借钱为毛妈妈看病。看着哈大妈对全家人的无私付出,毛强无以为报,唯一能做的就是当一名像哈大妈丈夫一样的军人,“这是报答关心我、爱护我的人最好的方式。”为了让儿子圆梦,哈妈妈还给学校老师通了电话,把毛强的心愿告诉了学校。在建桥学院老师的帮助下,毛强顺利通过了今年的征兵考核,圆了他的军人梦。现场,看着身穿迷彩服、戴着大红花、英姿飒爽的毛强,毛妈妈数度哽咽,哈大妈紧紧拉着这位好姐妹的手,不断安慰她,“别再哭了,这是高兴的事儿,我们一家团圆了!”
“叫我一声妈妈。更幸福!”
哈妈妈常说一句话,“孩子多了,我幸福!叫我一声妈妈,更幸福!”尽管没有自己的孩子,但实际上,哈妈妈也是“儿女”成群,许多她帮助过的战士和孩子都亲切地叫她“妈妈”。凡是哈丽娅资助的孩子,名字她都记得;每个孩子写给她的信,她都留着;每个孩子的相片,她都珍藏着;孩子发给她的短信,热情地叫她妈妈,每一条她都舍不得删。
记者走进哈丽娅住的宾馆,房间里飘出阵阵新疆馕的香味。“这是我专门给儿子带的,毛毛拿到寝室去,分给同学尝一尝咱们新疆特产。”看着穿着军装的毛强,哈丽娅满脸的幸福与满足。忍不住就要摸摸“毛毛儿子”的脑袋,帮着儿子整理军装,“跟你说,进入部队,千万不能带手机,想家了,就用公用电话跟家人联系。”“去了部队,自己的衣服能洗干净吗?”临行前,哈妈妈不忘叮嘱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