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2 13:04: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四年级册科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所需课时为1课时,40分钟;
《小车的运动》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一切都在运动中”单元的第4课,让学生在学习了《运动的方式》的基础上,对小车在平面上的运动展开具体的探究活动,需要课时为一课时。教材中,以学生喜爱的小车为话题,按照“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对小车在平面上的运动过程提出问题:小车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针对问题,提出各种假设,采用“控制变量”方法来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提高科学素养。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科学是很感兴趣的,每次上科学课,他们都是非常高兴的,因为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知识,而且上课经常会有一些视频、动画等,他们很喜欢。虽然他们对一些事物有了前概念,但有的是错误的,有的是正确的,必须让他们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才是最重要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收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收集证据。
能够通过测量收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意识到科学方法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的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相关结论。
教学难点:能够使用“控制变量法”搜集证据;知道什么是“变量”、怎样“控制变量”。
五、板书设计:
小车的运动
与拉力有关。拉力大,小车运动得快;拉力小,小车运动的慢。
与小车的重量有关。与路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
1、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
2、资源准备:课件PPT、实验记录单、小车、绳子、钩码、秒表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家有车吗?有车的请举手。在生活中,我们已经离不开车了。 这一节我们来研究车的问题——小车的运动,(幻灯片)
汽车在奔跑中有时快、有时慢,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帮老师想一想
师问:那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板书:小车的运动)
师:有了问题,大家来发表一下各自的意见吧。
生1:可能与路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生2:可能与小车的重量有关,可能小车越重,运动的速度越慢。
生3:可能与风向有关,如果顶风的话,小车运动就慢,如果是顺风,小车运动就快。
生4:可能与拉力有关,拉力大小车就行驶得快。
生5:可能小车的外型有关,流线型的车子可能滑出去的距离比较远。
生6:可能与车轮的多少有关,车轮越少运动的速度就越快。
生7:可能与车轮和小车的摩擦力有关,摩擦力大了小车速度就慢。
(在学生假设的过程中板书:与风向有关、与路面的好坏有关、与载重有关、与外型有关、与拉力的大小有关、与车轮的多少有关等各种假设。)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假设,老师真的很佩服你们!这些条件都有可能对小车运动的快慢产生影响。如果想知道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需要干什么?
生1:动手进行实验。
生2:用实验来证明。
生3:用事实说话。
师:如果这些假设都要我们现在全部证明的话,可能时间来不及,怎么办?
生1: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或者是几个假设进行研究。
师:我们就来看看同学们都对哪些假设比较感兴趣,同时又要能够便于我们今天在课堂上进行研究的问题?你们小组愿意研究哪一个因素可以先商量一下,然后把你们的意见告诉我!
学生汇报并选择:可能与拉力大小有关这个因素进行研究。
(二)、依据假设,进行分析
师:现在我们有了需要研究的问题,要证明你们的假设,请你们小组内根据记录单,设计实验,等会交流,汇报。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进行巡视帮助。
师:你认为可以改变的条件是什么?保持不变的条件是什么?
生:进行汇报,其他组同学进行补充完善。教师适时用幻灯片展示说明。
生1:实验必须要多做几次,一次实验可能还不能说明问题。
生2:在实验的过程中分工要明确。谁记录,谁测量、谁实验。
生3:我觉得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快慢的时候,要有一个标准,所用的时间和运动距离的长短才算是小车运动的快慢。
师:你的意见非常好,你们觉得在实验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生:定好起点和终点。
生1:小车运动的距离不能超过终点。
生2:小车运动的时候不能用力去推,应该让它自由运动。
生3:计时要从小车从起点运动开始,到达终点时停止。
生4:我们获得多个数据时,要取中间值或平均值。
师:真不错,大家都同意吗?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希望大家在实验中能引起重视,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并完成实验记录单,请同学们打开桌面上的实验器材,现在我们就开始做实验吧!
(三)、合作探究,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完成各自实验记录单。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进行指导。
师:大家的实验完成的如何了?哪位同学来汇报一下?
生1:我们的研究的内容是: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拉力有关。在实验中改变的是小车的拉力,也就是钩码的数量,保持不变的是小车的载重量与运动的距离。在实验中我们取的是它们的平均数,得到的数据是:第一次放1个钩码(
)秒、第二次放2个钩码(
)秒、第三次放3个钩码( )秒。我们的结论是:小车的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
请两个小组上台汇报。
师:你们有什么要补充的?
师:在实验的过程中可能数据会有一定的差错,但重点是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去进行研究,出现差错并没有什么,只要多做几次实验,找到错误的原因就行了。
师:那我们来看,今天我们刚开始的预测经过实验验证都是正确的,真厉害,但是能不能说所有预测都是对的啊?是的,还是要通过实验等方法验证。
(四)、教师总结,进行评价
师:在这节课中同学们探究的积极性非常高,研究的成果也非常好!可是在课前我们还有几个假设没有验证,怎么办呢?(引导学生课后拓展)在课上你有哪些好收获呢?
让学生能尽量熟悉和使用word,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知识,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为下阶段的计算机学习打下较扎实的基础。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闽教版四年级信息技术下册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信息技术下册教学计划1一、学生基本情况
本计划针对四年级,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指法,文本编辑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由于每一学期信息技术课时比较少,学生的遗忘性大,大多数学生学后没有注意巩固,学生掌握的情况不是很理想,参差不齐。有条件的学生家中有电脑或父母单位有电脑,上机时间相对多一些,操作较熟练,有大部分学生纯粹是上课时间练习,课后就没有巩固的机会,所以,这一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遗忘较大,操作易生疏;
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高,因为信息技术课并不像语文、数学那么枯燥、单调。相对来说学生觉得比较新鲜。但是这又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不是学习,而是打游戏。所以,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还有待提高。要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教材分析
本期教材是使用新编版:四年级下册,内容是全新的。内容全部都是PowerPoint可见PowerPoint是这学期学习的重点,又是难点。
知识点:基本的操作和操作的技巧
重难点:基本操作
三、指导思想:
根据上级下发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明确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四、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和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初步学会用PowerPoint。
能熟练掌握其中的一些主要功能。
4、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
5、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进行某些创新设计。
6、做一个作品。
五、教学措施
本期主要采取课堂教师授课方式、学生自学方式和动手操作三种方式进入学习,适当进行一些小竞赛及课堂评价的方式进行教学。其中学生自学和动手是最主要的。
六、教学进度具体安排如下表
第一课 我家住在大海边
第二课 海洋之星的自我介绍
第三课 多姿多彩的自我介绍
第四课 甜蜜的全家福
第五课 给全家福排排队
第六课 给全家福披上彩衣
第七课 啤酒花开
第八课 多彩的节日
第九课 我们一起来跳舞
第十课 直播青岛
十一课 看我七十二变
十二课 海洋之星预选赛
十三课 连线海洋之星
十四课 回溯一线牵
十五课 海洋之星总决赛
十六课 涛涛的礼物
四年级信息技术下册教学计划2一、本班情况分析
1、基本情况。
2、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四年级学生对学习计算机已有一定基础,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比较理想,但大部分学生在计算机的应用方面还欠狭窄,对于windows系统的基本操作还不够熟练或者不规范,少部分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的习惯还没有形成,学生的基础知识还有待继续加强。
3、学生的学习态度。
兴趣是学生的老师,学生对于计算机的知识还是很有兴趣的,所以能够自觉主动的去探索知识,教师在课堂上把知识点讲授后,学生通过上机操作巩固所学知识,以达到掌握新知识的目的。
4、班中优生情况。
年级中有一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很扎实,对于windows的基本操作比较熟练,所以接受新知识的速度也比较快,这部分学生可以起到“小老师”的作用,在上机操作中可以帮助指导其他的同学,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5、班中后进生情况。
年级中有一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比较差,主要是由于上课爱讲话,不认真听课所致,这部分学生同时也会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所以对于这部分学生要耐心引导,以达到改掉不良习惯的目的。
二、本学科教材分析
本学期采用的是海南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四年级上册,主要是“画图”软件的学习。包括以下内容:第一课走进电脑画室,让学生认识“画图”软件,掌握基本的操作;第二~第八课主要是通过画不同的图画来学习画图软件中各种画图工具及菜单命令的使用;第九~第十课是学生创作,学生可以利用掌握的画图工具自由创作,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画图”软件,熟悉“画图”软件界面,掌握各种画图工具的使用,能够利用所掌握的工具自主创作。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计算机的演示操作,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以及关心社会的情感,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
3、质量目标: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认真学习其他学科以及本学科其他优秀老师的经验,进一步落实具体措施,面向全体学生,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抓好中上生,促进后进生提高,使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逐步提高。
四、本学期教学措施。
教学中以教学大纲为纲,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在开学初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首先认真备课,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探索、研究疑难问题及有关微机实践。分析学生情况,学要求,做到每课必备,写好教案。
其次认真上课,以启发式教学为原则,以操作训练来强化概念,形成技能、技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精讲多练,前后连接,板书规范清楚,教态亲切、自然,采用多种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及时总结,做好教学后记。
积极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通过探讨学习,总结得失,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年级信息技术下册教学计划3一、情况分析
1、信息技术状况
信息技术装备的改善,促进了我校信息技术教学水平的提高,目前除低年级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外,中高年级已按要求开足开齐。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的基本组成、计算机的各部分设备名称、计算机的应用及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已经学会了如何开关机,认识了键盘,并学会了正确的键盘操作姿势和操作方法,知道了部分特殊键的作用,部分学生还学会了用拼音输入法输入汉字,练习画画。除此以外,所有学生都接受了计算机上机实习规则、计算机机房的清洁维护等教育,都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使我校信息技术课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现特拟定信息技术课学科教学实施计划。
2、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情: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大都非常喜欢计算机,同时对计算机充满了无知和好奇。我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四、四年级学生的教学管理,根据他们好动,不喜欢受约束的特点,多安排实践性的学习内容。比如课堂学习以游戏、活动为主,尽量将理论学习的时间压缩在20分钟以内。四年级学生要给他们规范的学习方式,用建构主义原理帮助他们建立关于计算机的系统知识,提倡他们运用信息技术于其他学科学习中,均衡地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二、教学总目标:
1、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2、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3、学会利用IE浏览器上网查找资料包括音乐、图片,并整理成库,学会利用WORD制作以及美化简单的文档。
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学会初步的文字输入方法,逐步提高文字的输入速度。
三、实施计划的措施:
1、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2、教学时采用放教学录相,
通过演示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形式向学生介绍知识。
3、传授知识时突出一个“新”字、落实一个“趣”字、突出一个“活”字、落实一个“学”字(为学生服务);
教学过程突出一个“难”字(找准知能点、难点及关键)、落实一个“行”字(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认知能力训练);巩固知能突出一个“实”字(双基训练应落到实处)、落实一个“促”字(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创新实践)。
4、加强教师业务知识和上机能力的培训
四、具体内容安排:
四年级主要学习内容:了解信息和信息处理工具,利用IE浏览器上网查找资料包括音乐、图片,了解文件的基本操作,学会利用WORD制作以及美化简单的文档,中文版Win98基本操作。
重
点: 利用IE浏览器上网查找资料包括音乐、图片,了解文件的基本操作,学会利用WORD制作以及美化简单的文档
难
点: 了解文件的基本操作,学会利用WORD制作以及美化简单的文档
四年级信息技术下册教学计划4一、本年级情况分析
1、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将继续承担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下册的教学任务。经过上学期的管理,本年级的学生已基本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流程,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方法。
2、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四年级学生对学习计算机已有一定基础,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比较理想,但大部分学生在计算机的应用方面还欠狭窄,对于windows系统的基本操作还不够熟练或者不规范,少部分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的习惯还没有形成,学生的基础知识还有待继续加强。
3、学生的学习态度。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于计算机的知识还是很有兴趣的,所以能够自觉主动的去探索知识,教师在课堂上把知识点讲授后,学生通过上机操作巩固所学知识,以达到掌握新知识的目的。
4、班中优生情况。
年级中有一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很扎实,对于windows的基本操作比较熟练,所以接受新知识的速度也比较快,这部分学生可以起到“小老师”的作用,在上机操作中可以帮助指导其他的同学,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5、班中待优生情况。
年级中有一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比较差,主要是由于上课爱讲话,不认真听课所致,这部分学生同时也会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所以对于这部分学生要耐心引导,以达到改掉不良习惯的目的。
二、本学科教材分析
本学期采用的是海南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四年级下册,主要是“windows”的学习。这部分内容实用性非常强。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windows”,能够利用所掌握的工具自主创作。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计算机的演示操作,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以及关心社会的情感,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
3、质量目标: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认真学习其他学科以及本学科其他优秀老师的经验,进一步落实具体措施,面向全体学生,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抓好中上生,促进后进生提高,使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逐步提高。
四、本学期教学措施。
教学中以教学大纲为纲,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在开学初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首先认真备课,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探索、研究疑难问题
及有关微机实践。分析学生情况,学要求,做到每课必备,写好教案。
其次认真上课,以启发式教学为原则,以操作训练来强化概念,形成技能、技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精讲多练,前后连接,板书规范清楚,教态亲切、自然,采用多种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及时总结,做好教学后记。
积极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通过探讨学习,总结得失,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进度
周次
内容
第一周
第1课建立班级课程表
第二周
第2课编辑班级课程表
第三周
第3课美化班级课程表
第四周
第4课完善班级课程表
第五周
第1单元单元小结
第六周
第5课春季郊游邀交友
第七周
第6课聊聊春游定方案
第八周
第7课精彩瞬间群共享
第九周
第8课分享见闻用邮件
第十周
第2单元单元小结
第十一周
第9课小小蜗牛跑得快
第十二周
第10课小猫拜访好朋友
第十三周
第11课小狗参观猫咪屋
第十四周
第12课鱼儿水中自在游
第十五周
第13课海龟鱼儿水中戏
第十六周
第14课小小鼹鼠钻地道
四年级信息技术下册教学计划5一、学生基本情况
在三年级和四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性的操作技能,但是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高有低,掌握水平参差不齐,这对学不利,因此在教学中应遵循“因材施教”原则,设计与各种层次学生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另外由于教学设备不足,学生上机操作的时间得不到充分保证,可能会影响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共有16课,分别是:认识word、word的视图与格式菜单、输入文章、插入符号、插入艺术字、编辑艺术字、插入剪贴画、文章的修改、文章的删除和移动、文字的对齐、文字的美化、插入来自文件的图片和文章、插入文本框、用word制作课表等、日历的制作、制作电子小板报、作品展示与评价。主要是文字处理方面的内容。
2、教材特点。
(1)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不强求掌握知识与操作技能; (2)以活动为重心,通过活动,体验、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3)活动过程是学生尝试、实践的动手过程;
(4)动手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学生自主探究; (5)以学科整合为平台,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探究其他学科学习;(6)充分体现新课改精神。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汉字的演变历史,印刷技术的发展;了解汉字的编码及输入法;
2、认识几种输入输出设备;
3、了解常用的字处理软件及字处理软件的发展过程;
4、通过浏览字处理软件的电子作品,感受字处理软件的制作魅力。
5、掌握打开Word文档的方法,并且会统计文档字数。
会在Word软件中改变显示比例。
6、掌握启动和退出Word的方法;
了解Word窗口的组成;学会显示和隐藏工具栏;学会在Word中输入文字。
7、掌握在Word中修饰文字,美化文档的方法。
8、掌握在Word中插入表格、绘制表格的方法。
9、掌握在Word中插入图片,调整图片的方法,能编辑图文并茂的文档。
10、学习设置页面的方法,能自主完成或是在同学的帮助下制作精美的电子文档,版面设计合理、美观。
11、在计算机操作中注意正确方法的指导,养成正确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12、拓宽知识面,拓展视野,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浓厚兴趣。
13、形成现阶段学生应知的信息技术理念,树立学好信息技术、用好信息技术的信心。
14、培养学生与人合作、自主探究思考、勇于动手、善于交流的能力。
15、进行爱护公共机房设备的品德教育。
四、教学措施
1、任务驱动思想。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对主体性教学,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创造性能力具有积极性作用。
2、课程整合思想。
(1)与相邻学科的课程整合。 (2)与德育整合。
3、趣味性思想。
(1)语言的趣味化。 (2)内容趣味化。
4、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1)结合实例进行应用介绍。 (2)贯穿网络知识。
复式教学是一门教育科学,也是一门课堂教育艺术。它是在同一间教室里编排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课程,由一位教师在同一课时内完成与单式班同样多的教学任务,达到同样的教学目标。在师资短缺的农村学校或者城区的薄弱学校,复式教学是非常值得研究和应用的教学模式。因为小学英语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复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对于小学英语教学尤为重要。小学英语教学时间紧,教学任务重,但复式教学头绪多,要做到不同年级互不干扰,反而相互促进,提高每节课的课堂效率,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我通过研究课标和教材,不断地尝试探究,总结出小学英语复式教学模式发展的关键――资源整合,跨级合作。
熟悉教材、整合教材是提高英语复式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也是课堂教学的基础。通过对不同年级的教材资源进行整合,我们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区采用的冀教版小学英语教材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那就是重视知识的重现与巩固。在不同年级的教材中总有一些内容是相同或者相关的,比如说四年级下册和五年级下册都有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是关于讨论食物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大胆地整合教材,使两个年级的同学一起展开学习,借助四年级学生的热身复习环节来帮助三年级学生学习新知识。通过三、四年级学生的跨级对话和合作,四年级学生得到了巩固与提高,三年级同学也找到了一个出色的可以模仿与学习的对象。这个过程中,同样的教学活动,却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课堂中两个不同年级的教学活动可以采用传统的动静结合的方法,分别授课。整合教材资源使得我们的复式课堂不再是绝对的动与静,跨级合作让我们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不同的年级可以联动起来,使课堂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整合教材,建立新型的复式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备课标。教师要学习课标,明确课标的要求,了解本学科所要达到的目标及所要遵循的原则,根据课标要求,确立对学生的不同要求;其次,备教材。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剪裁出不同年级的共同教学任务和差异教学任务,进而精心安排教学环节,合理设计、妥善安排好各个年级差异性教学活动,使他们动静结合,营造出不同年级在不同的学习时段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第三,备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情况,知道哪些知识是学生已掌握的,哪些是未掌握的,找出多数学生的漏缺,以便进行补救。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心理、情感等变化,进行分类指导;第四,要精心设计教学步骤。教学步骤的先后顺序要合理,教学时间安排要科学,这样才能顺利地实施课堂教学;最后,精心设计练习。课堂练习的设计也非常重要,是教师备课中不容忽视的环节。因此,我们要精心设计,既不影响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又能让他们乐在其中,“练”有所成。
在复式英语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其中非常有效的一个方法就是建立“一帮一”学习互助小组,也就是一个高年级学生搭配一个低年级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更喜欢模仿、学习他的同龄人,所以学习时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合作比起老师的单纯指导更加有效。因此,我们不妨在课堂上和课堂外给孩子们创造互相交流的平台,让他们结成对子一起学习。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学过的知识得到了复习和巩固;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他们多了一个随时可以请教且没有压力的小老师。他们的合作可以表现在方方面面,如课堂口语交流、课后作业辅导、学习方法,甚至是生活、情感等,这种互助是全方位的。
在复式英语教学中我们也要做好学生的作业设计和课后辅导,充分整合身边的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设计时不同年级不能一刀切,要安排有梯度、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作业,就算是同样的教学内容,我们也要参考设计不同作业。我们还应鼓励学生通过媒体和网络学习英语,练习口语对话,提高听力。
总之,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小学英语复式教学不仅要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与时俱进,而且要适应现代化教学论的思想和规律。作为一线教师,要坚持边教学边研究,让复式教学焕发生机!
指导思想:坚持德育为首位,以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以新的教育理念为中心,大力培养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力争我在各方面的工作有新的突破。
一、学生分析:
通过了解,整体上三四年级的学生各方面的成绩都比较不错,学习习惯较好,但个别同学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还有待改善。
二、学科描述与教材分析:
本学期我所教学科为三四年级的科学.
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是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四个单元组成的。这四个单元,将带领每个刚开始科学课学习的学生,展开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旅程。在“植物”单元中,学生们将对生活在周围的不同植物进行观察比较,通过比较陆生植物(大树、小草)和水生植物(金鱼藻、水葫芦)的不同特征,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和变化,对植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的认识。在“动物”单元中,学生们将通过饲养和观察蜗牛、蚯蚓、蚂蚁和金鱼,认识它们的生存需要,对动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的认识,并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共同形成“生物”的初步概念。如果说“植物”和“动物”展开的是一段生命世界的学习旅程,那么“我们周围的材料”将让学生经历物质世界的探究之旅。学生们将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纸、砖、陶瓷等常见材料在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等方面的异同,认识到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水和空气”单元,将是一段充满挑战的旅程。学生们要想办法来解决、用证据来证明在探究水和空气过程中产生的许多问题,最终,学生们将在事实的基础上,认识到水和空气在重量、体积、形状、占据空间、流动等方面的许多特性,并且对固体、液体、气体、物质等概念有初步的理解。这册教科书,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性活动,希望学生对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认识、探究所获得的事实和逻辑思维加工的基础之上。同时希望学生在具体概念的基础上能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获得概念性理解。在科学探究方面,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发展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力是同样重要的。通过本册的学习,将重点发展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简单科学问题的能力;进行持续、细致、有联系的两两对比观察的能力;多次重复,进行简单对比实验的能力;综合运用观察和实验所得证据,经过思维加工并尝试进行解释的能力。在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力方面,希望学生能认识到,将观察和实验结果用于科学讨论和解释,更具说服力;探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有必要重复实验;运用工具会帮助我们更精确地获得事实。
四年级上册教科书有四个单元:“溶解”“声音”“天气”“我们的身体”。进入四年级以后,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因此,这一学年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真正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本册教科书中的每个教学单元都有七个课题,这七个课题即是学习的内容,也反映
了科学概念和过程与方法双向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溶解”单元是从观察溶解现象入手,建立溶解的一般概念。这个概念可以看作是前概念水平,并没有涉及分子的运动与分布等问题。“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问题实际上已经向着溶解度这一概念发展了,但是在这里主要还是想渗透溶解是物质的基本属性。物质溶解的多与少和很多因素有关,如压力、搅拌、温度等,溶解与析出往往是可逆的。在“溶解的快与慢”问题中,温度对溶解的影响是最重要的。而方糖的溶解从本质上与搅拌加快溶解是一致的,只不过它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明增加物质与水的接触面(所谓咬碎)可以加快溶解。“声音”单元的各组实验意在形成一系列发展性的概念。从物体的振动产生了声音开始,到用音量和音高来描述声音,直至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以及耳的功能等。教科书中的各种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都是在支撑声音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科学的理解。“天气”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习并坚持较长时间的天气观察和记录,“天气日历”则是观察记录的载体。教科书中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我们的身体”单元旨在认识自己的身体,倡导健康的生活。当学生开始关注身体的结构、身体各种器官的功能和工作时,他们对健康便会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三、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以下为具体措施:
开展生动的课堂教学,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建立科学课文件夹,包括以下内容:科学课笔记本、自我评价表等。期末时对此进行展评。发挥教材提供的单元评价的作用,采用形成性评价,使评价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环境教学,进行生物种养殖的室外教学,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四、个人成长
在科学课中,实验课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课型,深受学生喜爱不说,教师也非常青睐,但凡公开展示课和教学竞赛课,老师们几乎无一例外都会选择实验课。其实非实验型课也占了较重的比例,但大家关注偏少。按镇江市教育局中小学资产与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的统计,三年级非实验型课占总课时数(50节)的52%;四年级占总课时数(50节)的42%;五年级占总课时数(55节)的45%;六年级占总课时数(55节)的42%。
从以上数据中我发现实验课固然重要,但也接近一半的科学课中没有安排实验内容,对于这些非实验课,孩子兴趣不高,科学老师钻研也较少,我个人觉得这些课也非常重要,为了让孩们也能如实验课一样喜欢上它,我觉得我们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非实验型课堂教学也要体现探究性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做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在这个标准中可以发现,科学课中的探究性实验是其中一种活动,而我们在非实验课中也是可以体验探究的搜集数据、分析和讨论数据等活动。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我在成长》一课中,第一部分要求学生回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第二部分,指导学生收集并对比成长的证据间接地认识自己在成长。第三部分,指导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和体重,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在这三部分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出生时的脚印、身高体重的数据、从小到大的照片、小衣服、小鞋子、乳牙、胎发等证据,在课堂中指导学生发现婴幼儿期到现在成长的规律(主要是身高和体重),分析儿童的营养状况,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课前搜集、课堂的分析交流都是探究性教学的体现。
二、非实验型课堂教学也要体现趣味性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精彩的演示实验、有趣的演示实验无疑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没有实验的课堂教学,我们也是可以有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与其他学科整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与语文、美术、音乐等学科的整合,可以让学生觉得新鲜有趣。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骨骼、肌肉的保健》一课时,在导入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听歌曲《健康歌》,让学生随着音乐唱一唱、跳一跳,通过与音乐内容的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激发了起来。
2.更多活动的安排,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非实验课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出让学生更多感官参与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骨骼》一课时,可以教学开始安排学生摸一摸身上的主要骨骼,突出摸一摸数一数自己手上有几块骨头,教学总结阶段,再让学生剪一剪人体骨骼图,并把它们拼接在一起。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进来,手、眼、脑等多种感官的运用,让学生兴趣盎然。
3.合理使用多媒体,激发学习的兴趣
课堂上使用好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让科学知识更加直观,学生学习兴趣也浓厚。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动物怎样繁殖后代》时,由于动物的呈现,繁殖方式的呈现,实物展示难度较大,而多媒体手段就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在短时间能展示较多的动物,配上合理的音乐和动画,学生边观看边学习,兴趣浓厚。
三、非实验型课堂教学也要体现发展性
非实验型课堂中发展性的体现是指对于科学概念的教学要注意建立在它的前概念基础之上,加强与各年段科学教材概念的联系,并注重与以后学生的科学概念接轨。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我们的食物安全吗?》中,第一部分是认识加工食品和天然食品,第二部分是调查加工食品是否安全,第三部分认识天然食品是否一定安全。在科学概念天然食品和加工食品的教学中,其安全性的调查与研究是重点,也是学生前概念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师在课前对学生必须进行了解,针对性地指出天然食品不一定安全,加工食品也可以是安全的。在教学中还可以发现学生对于天然食品和绿色食品的概念也是较为模糊的,认为2种食品一致的,课堂中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等手段来认识,特别是食品添加剂学生的认识错误较多,教师应明确指出食品添加剂的优劣,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它。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重难点;突破策略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重难点的突破要依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年龄特征,不同学段的要求以及课型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一、依据目标开展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在教学中围绕主题目标,有目的地开展各种具有实效性的活动是品德与生活(社会)突破重难点的关键。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眼睛的重要性。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欣赏图片、蒙眼贴鼻子、蒙眼写字等体验活动,之后在谈感受时,有的孩子们说:“世界是这么的美好,假如我们没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就看不到这个美丽的世界了。”有的孩子说:“我蒙着眼睛写字,觉得眼前的一切都是黑漆漆的,很害怕。”还有的孩子说:“如果眼睛看不见,我们就写不好字,还看不见读书。如果眼睛看不见,我们就看不见老师、同学,看不见上学和回家的路。如果我的眼睛看不见,吃饭时不知道吃些什么菜,还会把饭吃到鼻子里。我们的生活、学习就会很不方便。”这样的活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眼睛,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是多么的重要啊!除了这样的体验活动,我们在教学时还可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有效开展“角色互换、猜谜游戏、智能闯关、小辩论、趣味展销、特长表演、小记者招待会”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中升华,从而达到每一个主题教育的目的,较好地突出重点,有效地突破难点。
二、利用视频创设情境,震撼学生心灵
融情入境的视频,在关键时刻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它在导入新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根据教学重难点突破的需要,搜集现成的视频加以有效利用。在教学浙教版二年级下册《我爱秋天》一课中时,可以直接播放备课手册光盘中的视频资料“小动物过冬”的情境,让学生真切地感受秋天里小动物们的活动。在教学浙教版四年级上册《集体处处有规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观看网络上下载的“地震中遵守规则顺利逃生”、“因闯红灯而酿成惨剧”的视频资料,使学生通过对比感受,体验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进而树立良好的规则意识。
2.根据教学重难点突破的需要,有目的地录制视频。品德与生活(社会)的生活性,决定了本课程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我们的生命》一课时,为了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在我们成长的背后凝聚着父母家人多少的心血和汗水,教学时可提前录制“家长讲述孩子成长背后的故事”的视频,在课堂上播放,引起情感的共鸣。在教学《劳动成果要珍惜》一课时,可以录制“学生采访菜农、送水工人、建筑工人、环卫工人、交警、医生、教师”等不同职业的劳动者艰辛工作的视频,让学生在采访的过程中体验,在观看的过程中感受,在交流的过程中内化,突破本课“树立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这一教学重点。
三、重视课前小调查,在搜集资料、讨论交流中突破重难点
品德学习的内容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品德学习是为了指导儿童学会生活,健康快乐地生活。课前依据教学的需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中充分搜集资料,在突破重难点方面显得非常重要。例如在教学《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学会保护眼睛。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我的护眼良方》。课堂上通过讨论交流强化巩固,课后为了督促孩子们把所学应用到生活中,养成保护眼睛的好习惯,可以设计《保护眼睛健康卡》。这样的教学,巧妙地将课前搜集资料、课中讨论交流、课后拓展延伸联系起来,突破了“增强保护意识,学会保护眼睛”这一重难点。在教学浙教版一年级下册《春天说了什么》一课时,可以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布置“在生活中寻找春天的足迹”这一项课前小调查,让学生把找到的春天用写、画、或拍照的方式记录下来。通过课前小调查――找春天,孩子们走进生活认识春天、了解春天、感受春天进而热爱春天。这样一来,《春天说了什么》这一课的教学重难点:“认识春天的特征,主动观察大自然中动植物的变化,感受春天的美好。”便巧妙地得到了突破。在教学浙教版四年级下册《谢谢你们,我的父母》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课前和父母交流自己成长背后的故事并把能见证自己成长的物品带到课堂上。通过课前的调查交流,学生了解了自己成长背后家人爱的付出,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感恩父母。这样的教学把“感恩”这一话题真正融入了孩子们的生活,成为了他们的一种习惯。
四、自主创编儿歌,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品德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该课的特点,创设适当的情境,利用自创儿歌震撼心灵的力量,打动他们的心灵,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升华品德教育的主题。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的教学重点是:掌握科学保护眼睛的方法,学会在生活中保护自己的眼睛。教学时,可利用儿歌:“小小眼睛对我说:光线太强受不了,光线太暗不舒服,读写姿势要正确,少看电视多休息,绿色植物我喜欢,多吃蔬菜和水果,眼保健操坚持做。”进行小结。朗朗上口的儿歌,学生学得快,记得牢,在实际生活中可以一边念儿歌,一边提醒自己要保护好眼睛。这样儿歌的运用既突破了重点,又较好地将品德教育延伸到了课外,提高了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在教学浙教版四年级上册《你是我的好朋友》一课时,可以利用儿歌:“你拍一,我拍一,一个人玩没意思;你拍二,我拍二,同学之间最友爱;你拍三,我拍三,三个伙伴真快乐;你拍四,我拍四,玉溪四小最美丽。”开展课前师生互动活动。这样的儿歌游戏,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距离,又能为突出本课“感受友谊的可贵,拥有好朋友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这一主题目标服务,使得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活动一脉相承。
在古典诗词这颗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宝库中最璀璨的艺术明珠的熏陶下,经典诵读成为最时尚且最有生命力的课题,国学启蒙、国学培训等应运而生,优秀教师、名家的古诗词教学展示课、研讨论文等琳琅满目。然而,对儿童诗的探究就显得形单影只,势单力薄,尤其是对学生创作现代儿童诗的指导更是凤毛麟角。以下本人结合指导小学生诵读、感悟、创作现代儿童诗的实践,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做法以供商榷。
一、反复吟诵,感受儿童诗的音韵美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代诗词形式整齐、句式固定、节奏感强。学生容易把握句子间停顿,读出节奏。同样,儿童诗语言优美,词语锤炼准确恰当,通过韵脚的变化,句式的错落有致,形成全诗的回环整齐的音乐美。在教学中要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赛读、配乐读等多种朗读方式,用饱满的感情读出诗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的意境。美学专家朱光潜先生曾说:“情感的最直接的表现是声音节奏,而文字意义反在其次。文字意义所不能表现的情调常可以用声音节奏表现出来。”学生只有在读准字章后反复诵读,读得有韵味、有节奏、有情境才叫吟诵、吟诗,才能真正地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感受诗歌字字机杼和丰富的内涵。
二、品析语言,感悟儿童诗童稚而优美的意境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华,它用凝练、形象、具有丰富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思想和鲜明的形象。儿童诗富有童真、童趣,取材于儿童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物,内容浅显易懂,韵律感强,学生都喜欢,是儿童学习驾驭语言的良好载体。儿童在这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既丰富了词汇,提高鉴赏语言的能力,又得到美的享受。对于诗中的精妙之处,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品词析句,抓住诗中诗眼,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析、判断、比较这些关键词句的用法与妙处,从而深刻地感知诗的意境美。如:四年级下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是一首呼唤和平的诗,作者抓住自然界人们熟知的景物,大海、沙漠、夜空、草地,通过对比写出战争给自然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教学中就应该品词析句,充分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
三、对比分类,感知儿童诗的表现形式
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的儿童诗,绝大多数是安排在第一学段,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步减少,如在四年级上册只在第三单元的日积月累中出现《雨中的树林》一首,四年级下册只有《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一首。这样安排旨在通过这些儿童情趣盎然,想象大胆丰富,语言天真精粹,构思巧妙新颖的儿童诗将学生从幼稚的学龄初期逐步向学龄中后期过渡。如果从表现手段的运用方面进行分类,这些儿童诗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如果从押韵、分行的角度,可分为韵律体诗和散文体诗。如果从儿童文学其他样式和内容上分,可分为童话诗、寓言诗、科学诗、故事诗等等。教学不同题材的诗,教学方法不尽相同。如:柯岩的《帽子的秘密》抒情诗,这种诗往往不凭依人物行动或故事情抒发胸臆,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的刻画描写。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抓住情感浓厚的语言进行诵读,体会主人公直抒胸臆的思想感情,体会诗的意境。又如一年级上册的《雪地里的小画家》童话诗,是童话和诗的结合,是以诗的形式叙说富于幻想夸张色彩的童话故事。
四、激发兴趣,大胆创作儿童诗
在大量阅读欣赏优美少儿诗歌后,学生感悟就多了,会深深地被诗中生动的词句,丰富的情感吸引,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吟上一两句。此时教师因势利导鼓励他们大胆仿作,并简单讲解诗歌创作的要点,教给现代诗的写作方法,如比喻法、阅兵法、排比法、拟人法、假设法、重叠法、夸张法。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留心观察,用心分辨,精心选择,做到不套取,仿中有学,仿中有创。同时在班级中张贴,在课堂上朗读,在同学中表扬一些优秀的稚作,让学生明白其实写诗也不是什么难事,只要同学们用心去观察,用心感受,抒发自己的真情就可以了。小诗人的榜样,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面对他们强烈的表现欲望,我们通过各种渠道给予肯定,搭建各种平台,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促使孩子的创作热情不退,陶醉于自己的创作兴趣中。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柳树醒了》后指导学生说话:“露珠看见太阳出来就藏起来了;月亮姐姐害羞的躲进云里了……充满情趣的诗一般美的语言此起彼伏。在六年级上册诗歌综合性学习中,学生大胆尝试用比喻法、阅兵法、排比法、拟人法创作的诗作更是令人拍案叫绝。
诗歌教学与创作还要着重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并且这种思维比常规思维更活跃、想象更奇特、构思更有创意。纵观古今中外的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无不处于欲吐而后快的心理状态,这就是所谓的“诗性思维”。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感知、感受与成人截然的不同,他们常在不经意间冒出富有诗意的句子,我们对这些独特甚至有时是荒谬的想法要加以呵护,巧妙引导,保护“诗性思维”。
在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改变教师角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或许至今还有人认为:实验过程并不重要,与其花时间“做实验”还不如“讲实验”、“背实验”。这样或许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样的结果是记得快,忘得也快,怎么能谈得上能力培养呢?要进行科学实验教学,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形成新的师生关系,即改变过去的传道为导航、灌输知识为问题探究。
二、合理选择实验材料,增强实验的有效性
1.实验材料要多样性,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一些感兴趣的材料。
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光靠一张嘴巴、两根粉笔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实验、研究。学生提出的假设是多样的,教师就要为验证这些假设提供多样的材料,而不能把学生框死在几种固定的材料上。
2.材料选择要具有代表性。
比如《磁铁有磁性》(三年级下册)一课中,在选择各种分值的硬币中,一元的,五角的,一角的,特别是五角和一角的硬币有两种,一种能被磁铁吸住,另一种不能被磁铁吸住,这在选材上要有代表性。而在《油菜花开了》(四年级下册)中,可选择既有花蕾的,又有开一半的,还有全开的油菜花作为研究对象。代表性的材料,不仅决定了学生实验的有效性,而且提高了教师教学的目的性。
3.利用日常器具在课外做实验是教学的必要补充。
用一些身边简单易得的器材或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易的装置,在课外独立或合作完成的实验,可以使学生理解到科学无处不在。如自制一个红绿灯变换的装置(四年级下册《做个小开关》),这些实验是课堂实验教学的重要补充,教师不一定现场指导,而是学生自己设计制作实验,自己观察思考得出结论,对学生是很好的锻炼,能培养学生研究生活中与科学有关的实际问题的科学探究意识、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
三、改变实验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1.实验应该有所扩展,提高学生兴趣。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六年级下册)中的实验,我在教学的时候发现学生对淀粉这种物质的认识在实验后并没有多少提高,于是开始思考改进实验的内容,我希望能够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认识淀粉的能力。比如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可选择许多材料来检验――馒头、米饭、马铃薯、面条、薯条等等。在分组检验不同食品的时候,学生得到了充分的认识。
2.动植物观察类的应该利用“童趣”为支撑点。
《蜗牛》和《蚯蚓》(三年级上册)中学生应该充分观察这两种动物。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可让学生准备好放大镜、火柴、水杯等,这样,学生的观察就不是局限于眼睛了,在充分的活动中,学生了解了蜗牛会游泳、蚯蚓怕水、蜗牛怕烟火、蜗牛的壳里真复杂、蚯蚓身上有环带等知识。
四、小组合作比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科学实验教学倡导合作性学习方式。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知识、习惯、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应合理搭配,使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得到更大的进步,同时也使实验能力相对弱的学生得到及时的辅导和帮助,获得锻炼与提高,充分发挥实验小组对实验教学的作用,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往和信息交流。在研究《导体与绝缘体》(四年级下册)中“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实验时,可安排各小组学生共同准备材料,选择感兴趣的材料,到组装好的电路检测器中检测哪些物体能导电、哪些不能导电,每小组内材料员、记录员等分工合作,安排井然有序,学生开展小组比赛,这样能激发学生协调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实验教学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和深入,“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生本课堂”教学理念在不同学科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和青睐。本文以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学科相关典型课例为例,系统阐述“生本课堂”教学理念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有效呈现方式和价值。
本文以安师大附属小学科学学科为例谈“生本课堂”教学理念在科学课堂中的有效呈现。
一、套用“一般模式”直接呈现
教学形式应服务教学目标。“生本课堂”教学理念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呈F,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要求,遵从于模式化教学,套用“一般模式”直接呈现,合理做到“以形会意”。目前,“生本课堂”教学理念已经在语文、数学和英语学科课堂教学中将教学模式固化为,学习目标、学习指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分享交流和当堂检测六个环节。可以说对于语文、数学和英语学科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生本课堂”的形态,但这样的“形”对于其他技能学科而言,如果不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科教学内容需要,单纯一味地生搬硬套,容易失去小学科学课堂的本真。所以,小学科学学科课堂教学中呈现“生本课堂”的“一般模式”应为学习目标、学习指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分享交流和当堂验证共六个环节。比如,四年级下册《动物的卵》教学中,教师可以直接出示学习目标和学习指导,让学生结合课本34页中的相关图文资料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再到分享交流解决动物的卵的构造这一教学重点;再如,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一课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直接出示学习目标和学习指导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方法,接着让学生结合课本以及教师给予的不同宽度和厚度的自学材料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然后在组织大家分享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现场验证,通过实验数据进行归纳比较得出增加材料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这个知识结论。
二、选用“一般模式”巧妙呈现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句话告诉我们适合课堂教学需要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所以“生本课堂”教学理念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呈现应不束缚于模式化教学,需要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要求选用“一般模式”中的环节,巧妙做到“以形传神”。因此,科学教师在课堂组织教学时要坚持做到因课而论,对于不能直接呈现“一般模式”的课程可以采用“一般模式”的巧妙呈现。这种巧妙呈现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比如,四年级上册((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教学,就不适合直接出现学习目标和学习指导这两个环节,所以在设计教学时可以直接去除这两个环节,而应开门见山直接出示“怎样才能知道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这个问题;又比如,四年级下册《各种各样的岩石》的课堂教学,开始要学生观察、描述岩石时,就不需要结合课本出示的几句简单的问句和一句野外采集安全提示来设计安排自主学习的环节;再如,五年级上册《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的课程内容设置,就要求学生先进行自制太阳能热水器的交流展示,接着进行检验分组合作检验,再到交流分享制作经验,这种由分享交流到实验验证再到分享交流的环节设计也是未尝不可;再或者,六年级下册《在星空中(二)》的课程设计,就是在《在星空中(一)》的课堂学习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自主收集相关星座资料,开展交流会让学生直接分享交流相关星空知识,而不需要在之前加入学习目标、学习指导以及自主学习等环节。
三、弃用“一般模式”灵活呈现
“生本课堂”教学理念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呈现,还应持有不拘泥于模式化教学的态度,这需要教师面对一些不适宜用“生本课堂”教学理念下的“一般模式”进行教学时,能根据课程内容要求灵活做到“以神达意”。我们不能为了“形”而绑架学生跟着一起搞形式化,这样就彻底违背了其“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价值所在。因为“生本课堂”教学理念没有也不能够形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教学模式,其本身应更注重于理念内涵的特点,而不是刻意强调形式的存在。所以教师在利用“生本课堂”教学理念设计小学科学教学,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时应根据教材特点,不拘泥于形式存在,应重在凸显“生本课堂”的内涵所在,从而灵活达到“以神达意”的课堂境界。比如,六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一课,就是一节不拘泥于“生本课堂”的一般模式化教学形式的典型课例。该课例的任务目标是建立在学生认真思考基础上,通过大胆假设、合作讨论和实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看法,强调学生对问题的思维训练以及形成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本单元后续探究学习做好铺垫,而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所以设计学习目标、学习指导等环节形式在课前、课中出示就凸显多余,同时还耽误后面大胆假设、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和实验验证的有限而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面对这样的典型课例,需要教师大胆发掘教材,做到整个课堂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建立在“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的基础之上,让学生由自己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发需要解决的问题,到学生敢于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假说,到自己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说,再通过各自的实验结论得出大家的假说只是暂时正确的假说,最后从实验现象自然感悟出原来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是一个需要反复思考、验证,再思考、再验证的坚持过程。可以说这样充满了灵动与生机的课堂教学流程是在“高度尊重学生”和“全面依靠学生”的基础上,“让学生成为天生的学习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堂也是“生本课堂”教学理念在小学科学课堂上的一种有效呈现方式。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安徽]
[内容]
一、教材分析编者在六年制小语第七册每个基本训练中都安排了一道阅读题。这册基础训练1——4共有四道阅读题,具有如下四个主要特点:其一联系紧密。纵观六年制小语教材中的阅读题就会发现编排是围绕训练重点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每组基础训练中的阅读题既是前组基础训练阅读题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后组基础训练阅读题的铺垫和基矗第七册基础1—4中的阅读题可分为两类。第一、二组的阅读题为一类,侧重自然段的训练。要求学生运用在三年级所学的自然段的概念,连句成段的规律,以及概括自然段的中心意思的方法,以此为认知停靠点作为四年级学习的起点。第三、四组的阅读题为一类,侧重意义段的训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之下,主要借助“提示语”和“问答”辅助工具,给短文分段,并能说出意义段的意思。这样自然地引导学生步入到四年级阅读题训练要求的轨道上来。注重了训练内容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为学生学习新内容铺设了认知起点。其二,独立成体。阅读题置于“听话·说话”之后,“作文”之前,以“阅读”题型的形象呈现于学生面前。内容包括短文和思考题,具体表现形式为“认真阅读想想说说”,学生通过读短文,想问题,说阅读收获,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独立阅读能力。其三,思想性强。编者根据“文道统一”的原则,非常注重短文的思想性。如基础训练1中的短文所写的国旗班的战士为了天安门广场的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付出的辛勤劳动,基础训练2中的短文所写的花生花没有一朵“空花”及其不爱张扬,默默地贡献千千万万颗花生的品性,对学生的思想起了熏陶作用。其四,暗示学法。如前所述,每个基础训练阅读题,都以“认真阅读想想说说”的模式呈现,这就揭示出学生学习短文的三步曲,即读、想、说。并且“阅读”二字的前面冠有“认真”二字,这在三年级的阅读题中是不曾有的。这就要求学生调遣自己原来所学的阅读知识来同化或顺应新知识,吸收到自己的认识结构之中,以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二、教学建议根据阅读题之特点,笔者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1.瞻前顾后,明确任务。阅读题科学地配置在各个基础训练之中,构成一张纵向联系网。每个阅读题是这联系网中的一个结,每个结都有每个结的作用,缺了一个结,这张联系网就会破,致使学习之鱼漏掉。教师应按照教材内容安排本身的序,作为训练的纲。同时弄清每个阅读题在教材中的地位,以掌握其应达到的训练度。如第二组中的阅读题,虽然是复习三年级所学内容,起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但它与第一组阅读题相比,要求就高些,它不再提醒学生在理解每句内容的基础上概括段意,而是直接要求学生“每读完一个自然段想想这段主要讲的是什么”。这里并不是说不要这个概括段意的基础,而是在这里明确暗示这一概括段意的基矗编者这样安排,为学生的头脑腾出了一个空间铺垫第三组阅读题的“分段”基矗。
2.把握整体,科学训练这里的“整体”是指每个阅读题的全部内涵,它包括阅读短文和思考题两大部分。训练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把握这个整体,做到有的放矢,防止偏颇。学生看到阅读题往往不看思考题,而是注意短文,对短文的内容极感兴趣,读完短文后不能理想地回答思考题,这就要求教师正确引导学生按照思考题中要求的“读想说”三步研读短文。运用查字典,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生词,学习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训练时注意给学生相应的时间,既重视阅读的“结果”,又重视阅读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暴露阅读思维过程,从而展示思考轨迹,切忌急于求成,将答案和盘托出。
3.文道结合,渗透德育。基础训练中的阅读短文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思想性非常强。根据“文道统一”的教学原则,教学时应注意渗透思想教育。第一组基础训练中的短文,作者从升旗时间的掌握和升旗形象的树立,充分说明了国旗班的战士为了“两分零七秒”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教学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思,在文中找出国旗战士为了掌握升旗时间,付出了怎样的劳动。这时相机对学生进行爱人民教育。教学第二组教材中的阅读题,则可通过引导学生说出“我”为什么喜欢花生花,对他们进行人生观教育,使其做一个虽默默无闻,但对人们有用的人。学生通过学习第三、四组教材中的阅读题则可增强爱科学的兴趣,激发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强化自学,培养能力编者的意图是借阅读题增加学生阅读训练的机会,培养和提高其独立阅读的能力。我们将第六册与第七册阅读题的具体要求相比较,就会发现后者的开头有“认真”二字,充分体现了“大纲”的精神。小语“大纲”明确规定四年级学生能借助工具书自学课文,并了解其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能力,教师必须注意三点:其一注重尝试教学。遵循“尝试阅读评价点拨独立阅读总结评价”的思路教学。首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读文,接着教师评价,同时适时点拨,然后要求学生独立阅读,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这种教学思路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其二,强调读思结合。阅读即思考,这是现代阅读学的观点。古人亦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充分说明了读思结合对获得知识的重要性。所以在具体阅读题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边读边想”的阅读习惯。其三,适时揭示方法。在阅读短文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有关的知识和阅读方法是阅读题教学的终极目的,所以教师必须在引导学生理解短文内容时随机讲明阅读方法,以便指导其阅读,提高其阅读效果。
一、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把一个实际问题抽象为用数学符号表示的数学问题,即称为数学模型。数学模型能解释特定现象的显示状态,能预测对象的未来状况,能提供处理对象的最有效决策或控制。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开展数学建模的启蒙教育,能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浓厚兴趣和进行科学探究的强烈意识,培养学生不断进取和不怕困难的良好学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较强能力,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持久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数学素养。
二、数学建模的基本原则
1.简约性原则。生活中的原型都是具有多因素、多变量、多层次的比较复杂的系统,对原型进行一定的简约性即抓住主要矛盾。数学模型应比原型简约,数学模型自身也应是“最简单”的。
2.可推导原则。由数学模型的研究可以推导出一些确定的结果,如果建立的数学模型在数学上是不可推导的,得不到确定的可以应用于原型的结果,这个数学模型就是无意义的。
3.反映性原则。数学模型实际上是人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形式,因此数学模型和现实生活的原型就应有一定的“相似性”,抓住与原型相似的数学表达式或数学理论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关键。
三、数学建模的一般步骤
数学课程标准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的呈现以“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反思”的基本形式展开,这也正是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
1.问题情境。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进课堂,根据问题的特征和目的,对问题进行化简,并用精确的数学语言加以描述。
2.建立模型。在假设的基础上利用适当的数学工具、数学知识,来刻划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或内部关系,建立其相应的数学结构。
3.解释应用。对模型求解,并将求解结果与实际情况相比较,以此来验证模型的科学性。
4.拓展反思。将求得的数学模型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原本复杂的问题得以简化。
四、数学建模的常见类型
1.数学概念型,如时、分、秒等数学概念。
2.数学公式型,如推导和应用有关周长、面积、体积、速度、单价的计算公式等。
3.数学定律型,如归纳和应用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等。
4.数学法则型,如总结和应用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计算法则等。
5.数学性质型,如探讨和应用减法、除法的运算性质等。
6.数学方法型,如小结和应用解决问题的方法“审题分析——列式计算——检验写答”等。
7.数学规律型,如探寻和应用一列数或者一组图形的排列规律等。
五、数学建模的常用方法
1.经验建模法。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学习数学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也是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重要方法之一。例如,教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下册中的“时、分”的认识时,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多次、反复接触过钟表等记时工具,看到或听说过记时工具上的时刻,因此,他们对“时、分”的概念并不陌生,教学是即可充分利用学生这种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广泛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将生活经验提升为数学概念,从而建立关于“时、分”的数学模型。
2.操作建模法。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少,活动经验也极其有限,教学中即可利用操作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经验,从而帮助学生感悟出数学模型。例如,教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中的“三角形特性”时,教师让学生将各种大小、形状不同的三角形多次推拉,学生发现——不管用力推拉哪个三角形,其形状都不会改变,并由此建立数学模型:“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画图建模法。几何直观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数学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不仅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和数学建模过程中。例如,教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集合问题”时,让学生画出韦恩图,从图中找出重复计算部分,即找到了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所在,也建立了解决“集合问题”的数学模型——画韦恩图。
4.观察建模法。观察是学生获得信息的基础,也是学生展开思维的活动方式。如何建立“加法交换律”这一数学模型?教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这一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先写出这样一组算式:6+7=7+6、20+35=35+20、300+600=600+300、……,然后让学生认真、有序、多次地观察这组算式,并组合学生广泛交流,学生从中即可感悟到“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的数学模型。
5.列表建模法。把通过观察、画图、操作、实验等获得的数据列成表格,再对表格中的数据展开分析,也是建立数学模型的重要方式。例如,教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植树问题”时,教师组织学生把不同情况下植树的棵数与段数填入表格中,学生借助表格展开观察和分析,即可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在一段距离中,两端都植树时,棵数=段数+1;两端都不植树时,棵数=段数-1;一端不植树时,棵数=段数;在封闭曲线上植树时,棵数=段数。”。
6.计算建模法。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是小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也是小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重要方法。例如,教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32~133页的“数学思考”中的例4时,教师就让学生将实验数据记录下来,然后运用数据展开计算,在计算的基础上即可建立数学模型——过n个点连线段条数:1+2+3+4+……+(n-1)=1/2 (n2-n)。其主要过程如下:
过2个点连线段条数:1
过3个点连线段条数:1+2
过4个点连线段条数:1+2+3
过5个点连线段条数:1+2+3+4
……
关键词:科学;实验材料;策略方法
科学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不可少的方式,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使深奥的科学理论和科学现象简单化、具体化、形象化。要做好科学实验,材料必不可少,也是非常重要的。有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实验根本就无从谈起,那只能是“纸上谈兵””“画饼充饥”了。
我们科学课堂所使用的实验材料一般包括三类,第一类是标准化科学实验室配备的仪器、工具、药品、试剂、模型、实物标本,如,烧杯、试管等。第二类实验器材来自生活,我们的科学来源于生活,又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很多的实验器材就在我们身边。如,《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中的木块、蜡烛、萝卜,《物质的变化》中的易拉罐、铁钉等这些都来自于我们的生活,就地取材,拓宽了材料的获得渠道,而且这些材料的准备过程学生也可以参与进来,感受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第三类是自制的创新类材料,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常会发现很多生活中的实验材料并不能完全达到实验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这些原有材料的基础之上进行改进,创新性地制作符合要求的实验材料。
当然,无论哪种类型的材料,要很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实验,使实验达到我们所预期的目标,还需要我们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材料进行选择。作为科学教师,我们除了要选择材料,还需要为每个实验小组备好材料,工程量十分浩大,有时甚至觉得比上一节课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要大得多,这也是我们科学教师常常觉得科学课费心费力的原因之所在。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一、优化实验方案,精简所需的实验器材
我们常在教学中发现,教材中所设计的实验方案繁杂,所需实验器材较多,实验材料准备起来困难、麻烦。我们为什么不能在达到同等探究目的的前提下更换材料或者实验呢?变“为实验而实验”为“为探究而实验”。
如,在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这一课中,为了探究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设计了在直尺上悬挂两个气球的实验,同步用不同的方式摩擦两个气球,使气球上带上电荷,再靠近两个气球观察现象,从而得到实验结论。在这个实验中需要气球、棉线、丝绸、毛皮等多种材料,而且还需要对气球吹气、悬挂、摩擦,整个过程复杂,准备工作较多,而且对环境要求较高。实验室我们可以把气球换做生活中常见的塑料泡沫,并直接把它悬挂起来,再摩擦、靠近、观察,过程就方便得多了,也达到了同样的实验效果,并且塑料泡沫非常常见,学生可以自己准备,省去了教师的很多准备环节。
二、充分调动学生准备材料的主动性
我们所使用的材料大多来源于生活,有的材料可以完全由学生准备。我们尽量让学生从熟悉的周围事物入手,自行准备材料。如,凤仙花、油菜、蚕、各种不同的种子、植物的根、各种岩石等。这些材料的准备过程也是学生认识身边事物的过程,成为一个学生自我建构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最终达到造就他们科学素养的目的。
三、不同实验材料分类存放,便于下次使用
我们有的教师往往在精心准备完一个实验材料后就会随意丢弃,下次教学时又要经过收集、准备这样的重复过程,无疑增加了工作量。
我们可以在第一次收集、使用后按照“年级―单元―课程”这样的模式独立存放起来,便于其他教师或自己的再使用,而且在使用时还可以对上一次的材料再更新、再优化。
四、一物多用,尽显其能
我们有时准备的实验器材并非只有一个用途,它也可以用于其他实验中。如,四年级下册一单元中《简单电路》中所使用的各种电路小元件也可以用在《点亮小灯泡》《不一样的电路连接》中。再如,在《导体和绝缘体》一课中待检测的铜片、塑料片、铁片、瓷片等也可以用在五年级下册二单元《传热比赛》中的“谁热得最快”中。这样一物多用,显示了材料的多种功能,更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