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数学导学案论文

初中数学导学案论文

时间:2022-09-26 03:26: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数学导学案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数学导学案论文

第1篇

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曾经精辟地指出:“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是欧几里得式的严谨科学,从这个方面看,数学像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另一方面,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起来却像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是,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分强调形式化的逻辑推导和演绎推理,注重形式化结果的呈现与确定,而忽视探索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实践活动,忽视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实验进行大胆猜想、验证猜想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即使有少数教师认识到了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但由于缺乏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相关理论支持与经验总结,教学效果也不甚理想。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对初中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变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们应当“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意识地把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相整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元联系表示”的学习环境;发挥信息技术在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方面的优势,创设图文并荗、动静结合、声情融会、视听并用的数学实验环境,以利于初中生开展数学实验并获得成功。同时,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学习功能,让学生现场计算、现场画图、现场证明,使数学研究、学习的方法从原来的纸笔加思维的模式发展到计算机加思维的模式,更有利于展示数学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数学实验已经成为中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课堂教学形式。美国的中学内有专门的数学实验室,英国的中学数学教材中也有许多的实验材料,他们经常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去做“数学实验”,进而“发现”数学结论。

在我国,《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开展数学实验的要求,新课程初中数学教材中也出现了诸如“想一想”、“看一看”、“做一做”等数学实验的内容。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的张晓林老师进行了“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及操作研究”,浙江省温州市教研室的胡敬民老师进行了“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实验的研究”。但是,这些实验研究主要是探索了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和初中数学教学中开设实验课的一般性操作。对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之中,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在初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创新意识等问题,涉及得很少。因此,本课题在全面推进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整合中,具有很丰富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数学“再创造”的学习理论。

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他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必把各种概念、法则、公理、定理全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创造适合的条件,提供很多作为知识载体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再创造”出各种数学知识。我们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再创造”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置身于一个“数学实验室”之中,学生可以观察并尝试错误、可以发现并进行猜想,有助于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养成“用数学”的习惯,克服他们学习数学而不应用数学的弊病。

2.《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我们把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相整合,正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与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作为发展学生的理解和兴趣的重要手段,让学生由“听数学”转为“做数学”,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建构,从而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勇于创新。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与预期目标

1.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的理论体系的研究。包括信息技术条件下开展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可行性研究,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效果的分析研究,以及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评价方式的研究。

(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包括初中数学实验课的组织策略,借助信息技术营造初中数学实验情景的策略,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对话与师生交互实验的组织方式的研究。

(3)现行初中数学教材中适宜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数学实验的学习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课件的设计原则与方法研究,初中数学实验课的学习积件的制作与共享方式的研究。

2.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是:运用新课程理念和数学“再创造”的学习理论,通过教学实践与实验研究,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相整合的理论与方法,总结归纳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设计一批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为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尝试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1.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根据上述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1)在研究初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此项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收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资料。

(2)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逐步完成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完善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初中数学实验课的一般操作技术与评价体系。

(3)通过课题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与研讨,及时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成效进行总结,探索出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的一般途径与方法,开发设计相应的教学资源,形成一批优秀的教学案例。

2.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步骤。

(1)准备阶段:2006年5月—2006年6月,搞好课题设计,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和工作措施。

(2)研究初期:2006年7月—2006年8月,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向及成果,培训课题小组成员。

(3)研究中期:2006年9月—2007年7月,开展课题的各项研究,撰写相关论文

①2006年9月—2006年10月,确定适合借助于信息技术开设数学实验的初中数学学习内容。

②2006年11月—2006年12月,按照确定的学习内容,编写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

③2007年1月—2007年5月,组织课题小组成员利用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进行课堂实践。

④2007年6月—2007年7月,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撰写教学论文和教学心得。

(4)研究末期:2007年8月—2007年10月,组织课题小组成员进行实验反思,整理教学设计与教学课件,总结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的途径与方法,收集部分优秀的教学案例,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领导决策保障。我校领导具有极强的科研意识,十分重视教科研工作;本课题研究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校长与教导主任亲自参与课题实验,学校必将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大力的支持。

2.师资力量保障。承担本课题研究的数学教研组连续两次被评为区优秀教研组,教研组内有着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和极强的科研能力;课题负责人胡荣进老师是区数学青年骨干教师,长期担任校数学教研组长,撰写的论文多次在省、市、区级评比中获奖;课题组成员叶甘新老师是区数学学科带头人,多年担任校教导主任和区数学教研大组组长,主持的区重点课题获区二等奖;课题组其他成员均来自教学第一线,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课改意识,有深厚的课题研究的能力基础。

3.硬件条件保障。学校有专门的学生计算机房,即将建成多媒体教室,建立了校园局域网,开通了“校校通”,这些硬件设施为顺利完成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七、课题研究成果的展示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

2.编撰《初中数学实验课课堂教学设计集》,建立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资源库。

3.拍录部分优秀教学课堂实录,整理一批优秀的课堂教学案例。

4.编写《“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的研究”实验论文汇编》。

八、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

组长:胡荣进,全面策划,主持研究,主写课题报告,负责八年级数学实验课的具体实施与资料整理。

成员:余芳浩,收集研究资料、整理教学案例,负责协调人、财、物的保障。

叶甘新,组织理论学习,负责七年级数学实验课的具体实施与资料整理。

徐卫华,做好活动记录,负责九年级数学实验课的具体实施与资料整理。

徐国红,负责初中数学实验课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资源库的建设与调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侯立伟.信息技术利于数学实验的开展[J].数学教育学报,2006,15(1).

第2篇

关键词:中职数学;学案导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26-01

“学案导学”的意思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教师的指导为导向,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师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主要包含设计学案和课前尝试,课堂探究和课后拓展以及教师心语等环节。其提倡的是把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科学方式,也是是新课程改革“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的具体化[1]。数学作为一门严密逻辑性较强的学科,要想把它学好,需要花费较多的脑力和精力。因此,大部分中职生对数学的兴趣普遍不太浓厚。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学案是针对教案来说的,教案是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与探究,处理与整合知识的指导和组织方案。其实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1、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中职数学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备课都是立足于自身进行的,所以在课堂教学的时候也是一味的以传授知识为主,这种一股脑的教学模式是很难提高教学效率的。因此,新大纲要求中职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重视数学学习方法和思维的培养。而学案导学的模式出现,就很好的顺应了潮流,把重视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的开发和方法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放在了首要的位置。这样一来,就能够显著的增强中职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性。

2、教学发展的要求

伴着中职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慢慢深入,其要求全面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为重要的方向。社会对中职生的各方面要求在不断提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了,因此,必须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才能让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成为可能。学案导学的光临对这一方面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一些研究成果也显示了其能显著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和符合数学学科的发展要求。

二、中职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

现代素质教育要求,树立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质量观,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发展观,以主体地位落实为核心的学生观。让创新成为课堂教学的灵魂,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2]。

1、主体性

中职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需要突出的是中职生的主体地位,让中职生动起来,从而构建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

想要在中职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体现中职生为主体的教学,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第一要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充分发挥中职生的主动性,体现出中职生的创造精神;第二要让中职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环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到的知识;第三要让中职生可以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以上三点,即发挥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可以说是体现以中职生为主体的三个要素。

2、创新性

中职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要坚持创新性原则,要变传统教学方式为创新性教学方式,中职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积极开拓,敢于冲破传统教学思维和教学的束缚,用新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达到培养中职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针对教学方法,教师要采用启发式与诱导式以及讨论式与辩论式等优化教法,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让中职生掌握知识创新的规律,教给中职生发现和获取知识的方法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新知识。针对精神方面,课堂教学要形成一种轻松民主和谐的气氛,给中职生一定的自由度,让他们能主动自由地思考想象,发问选择甚至行动。教师对中职生的创造性要善于引导鼓励,对中职生的异常思维方式,要善于理解。针对物质层面,要加大投入,为中职生的创造性活动提供时间和空间以及材料。为中职生安排集体活动之外的自由活动的时间,让中职生学会去探索和创造。

3、效果分析

美国大学有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也可以说是对“学案导学”模式的一个侧面的理解。通过实施这种教学模式,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重教轻学,硬性灌输,包办代替的问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掌握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并且有足够的时间独立学习与钻研新的数学知识。同时,这种模式将学生的专业学习、生活知识等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和专业问题的机会,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这样做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而且还提高了中职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学案导学”模式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紧跟新大纲的要求,将这种模式与中职数学课程特点与学生的专业特点有效地结合起来,不断探索新的实施策略与方法,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其在中职数学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爱霞.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1.

第3篇

1 国内关于PCK的研究

1.1 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的比较

李琼、倪玉菁和萧宁波(2005)经采用问卷测查法,考察了32名小学数学专家与非专家教师的学科知识,得出两类教师在数学知识与数学学科本质的理解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与非专家型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对数学知识具有深刻的理解,包括深层的概念理解与结构化的知识组织;专家型教师倾向于用“问题解决”的观点看待数学学科与学生的数学学习,即将数学问题的解决看作为猜想、论证与解释的活动;而非专家型教师则更倾向于“掌握知识”的观点,即认为做数学题目就是按照既定的步骤,一步步得出答案的过程[1]更进一步在2006年,研究了小学数学专家型与非专家型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结果表明:除了教学设计思想这一维度外,两类教师在理解学生思维、诊断学生错误想法与所采用教学策略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异专家教师能够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了解学生错误概念的本质,所采用的策略倾向于从学生错误概念的本质入手,通过图形、实物等有意义的表征方法,以及启发性问题,关注学生对概念深层理解的过程;非专家教师仅从学生错误的结果出发,未联系到学生新的知识与已有知识的联系,因而会直接引导学生掌握运算规则[2]

上海市青浦实验研究所(2007)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比较了小学数学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的PCK研究选取了青浦区两名小学三年级的教师,运用文本分析、录像带分析、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测试与问卷调查相结合法,通过新手与专家教师在①教学设计中目标、内容(任务)、对象、策略四要素;②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三要素;③课后反思内容、特征;④对PCK的认知比较;⑤对PCK生成和发展的体认这五个方面的比较,得出结论:(l)小学数学教师PCK的特征:综合性、情境性、个体性、实践性、默会性、开放性;(2)新手与专家教师PCK存在明显差别:主要表现在学科内容向学生有效获得的二次转化中,第一次“转化”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表现为对课程目标、内容,学生认知基础、风格、个性的把握,教学方法、策略的选择;第二次“转化”主要体现于课堂教学中,表现为知识的呈现,课堂的决策、监控、补救,媒体的使用,教学的指导、评价,生成问题的应对,师生关系;(3)教师PCK生成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的经历历练,进行反思,教师对教学的态度也是很重要的[3]

钱旭升,童莉(2009)以Shulman数学知识向数学教学知识转化理论为基础,选取某市农村中学一名新手教师和一名专家教师通过概念图和课堂教学录像编码的方法,研究其数学知识向数学教学知识转化水平Shulman将学科知识向PCK转化的过程分为理解、表征、适应三个环节,论文中将知识转化的过程作进一步的细化:将表征又进一步细分为教学任务的运用、表征的方式、表征的目的以及对教科书中规定的任务水平的调整等四个方面;将适应分为对学生和对数学知识两方面的适应性,即对学生状况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学习某数学知识困难的预见,对数学知识的本质的关注主要体现在表征的形式与该数学知识关系的紧密程度上,得出结论:(l)专家教师在数学知识理解上更加深刻;(2) ①表征的目的:新手教师倾向于验证,专家教师倾向于防误;②教学任务运用,专家教师注重探究和解释,新手教师平均着力于探究、解释和记忆;③表征方式:专家教师有更多的情景表征、具体操作表征和语言表征(有图形、语言、符号、具体操作表征);④对教科书任务调整分保持、提高、降低三个维度,新手教师趋向于使用教科书上的任务,表现为对教科书中任务的易化,使得许多高认知水平的任务降低为记忆型等低认知水平的任务;专家教师不一定用教科书的任务教,但更有效[4]

杨秀钢(2009)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比较了高中数学新教师与经验教师的PCK研究选取了所在学校的两名高一数学教师,通过理论文献研究、数学教学目的观数学观的调查、教案分析、课堂观察和课堂叙事、教师访谈等研究方法相结合,得出结论:(1)新教师和经验教师的教学设计存在显著差异,这和上海市青浦实验研究所2007年对小学数学新手和专家教师PCK比较的个案研究的发现一致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还有教学例题与习题的选择上,新教师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突出新课程理念,但对教学内容理解不够深刻,认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一样的,学生理解的知识缺乏,教学的例题与习题基本上都来自教材,不敢稍加变动;(2)教学反思方面,新教师多是对教学内容知识作出反思,对整堂课缺乏总体的反思,而经验教师善于对教学的过程的整体进行反思,比较深刻;(3)新教师认为对自己来说提高PCK的最主要方式是多听老教师的课,多和同事交流,因为这样做对他的日常教学帮助是最大的而经验教师认为主要途径是靠自己去钻研,去经历,去主动反思,态度是最重要的,最喜欢听优质课,可以开阔视野,收获多一些[5]

1.2 PCK的发展

范良火(2003)通过问卷调查、课堂听课和教师面谈,在对美国芝加哥大都市区三所优秀高中的所有77名数学教师的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教师 “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反思”以及“和同事的日常交流”是他们发展自身教学知识的最重要的来源,“在职培训”和“有组织的专业活动”也是比较重要的来源,但是相比之下,“作为学生时的经验”、“职前培训”和“阅读专业书刊”则是最不重要的来源[6]这对教师PCK的发展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刘清华(2004)在其博士论文《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中认为,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来发展他们的PCK,并根据其重要性,分为:最重要的来源(教学经验和反思、同事的日常交流)、重要的来源(作为学生时的经验、有组织的专业活动、教科书与教学参考书、在职培训、阅读专业书刊)和一般的来源(职前知识)[7]

PCK的获得途径为:第一,作为学生时的经验、职前培训、在职继续教育、有组织的专业活动(如专题讲座等)、参加优质课或观摩课的听课或比赛、教科书及其参考书、与同事的日常交流、阅读专业书刊、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参加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和其他方面(如老教师和骨干教师的指导等). 这11个方面都是教师PCK的来源,只是贡献程度不同;第二,对教师PCK的获得起重要作用的主要有自身的教学反思和经验积累、与同事的日常交流、有组织的专业活动、参加优质课观摩课的听课和比赛、教科书及其他参考书、自己阅读专业书刊这六个方面;第三,教师获得PCK的主要方式包括经验总结、反思提升、教师间的日常交流、参加优质课或观摩课的听课或比赛等[8]

在已有的文献中,还没有比较系统地直接针对教师PCK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只是散见于极个别的小论文中,如刘清华提出影响教师知识建构的成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和个体发展状况、教师实践、学习或教学过程各阶段学习者的特征[9]

孙芳明(2004)在其硕士论文《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及其相关对策研究》中提到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内在因素三个方面,其中内在因素包括教师的内在需要(认知需要、道德需要和情感需要)、性格特征和职业倦怠等几个方面[10]

衷克定、张溉(2000)在《教师策略性知识的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指出,教师的教龄、学历、所在学校类别对教师的策略性知识有着显著的影响[11]

熊宜勤、莫文(2006)在《教师教学策略知识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中也得出了相同的研究结论,教师的教龄、学历、学校类型对其教学策略知识有着显著的影响[12]

吴捷(2004)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影响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个部分,外部因素有:社会环境因素、工作环境因素、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特定事件、职后培训;内在因素有:职业精神和职业理想、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对案例的研究[13]

王俭等在《基于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一文从学校的层面提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四大策略:更新观念策略、外部刺激策略、内部激励策略与“载体”策略其中内部激励策略包括:坚信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力量来源于教师内在的自我更新激励、让教师学会角色反思、让教师学会自我评价;“载体”策略包括:说“故事”与说课、行动研究、开发个案(案例写作)等方式[14]

余文森教授指出“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15]

景敏通过对辽宁某中学数学教师采取“行动研究方法”研究在职教师PCK的发展行动研究的重点在数学教学任务设计上,历时一年半,发现有关教学任务设计的研究实践对中学数学教师PCK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其中包括:(l)对数学学科知识的理解;(2)数学任务的设计; (3)对学生前有知识和认知水平的认识;(4)对现代技术信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认识[16]

黄毅英、许世红从教学法角度较明确给出了数学教学PCK的结构特征,并提出一般的数学教学知识内容MPCK结构图和优秀教师的MPCK结构图:

图中CK(content knowledge)表示有关数学学习知识,包括学习的对象、学生学习背景、学习环境、教育宗旨图1表明,MPCK是3个基本集合MK、PK、CK的公共部分一般而言,职前教师、职初教师、在职优秀教师的MPCK基本结构框架是一样的,但是,3个基本集合与集合的交集的大小有区别通常情况下,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MK、PK、CK往往会增大,而且它们的交集部分会越来越大,形成的MPCK就会越来越丰富图2显示出在职优秀教师的MPCK集合往往比职前教师的MPCK集合大得多这两个结构图较好的解释了数学教师PCK的变化发展及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的区别在职优秀教师的MPCK结构显示,即使他们的MK、PK、CK不一定很完备,但是形成的交集往往比较大,通常体现出以下的特征:(1)数学教学法知识(简称MPK)灵活;(2)数学内容知识(简称MCK)丰富;(3)教学内容知识(简称PCK)多样研究者还指出了教学知识结构解读、引入数学史、学与教过程中的常见疑点是3个常见的PCK培训切入点,并研发了三个案例,分别从MK、PK、CK三个角度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这样的案例对职前、职初教师非常具有启发性可以极大地丰富他们的MPCK,为教师培训提供切实可行的范例[17]

童莉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初中数学教师数学教学知识的发展研究》中,选取重庆市2所省重点中学、2所市重点中学、2所市区普通中学和2所农村普通中学作为学校样本,对样本学校的初中数学教师进行整群抽样调查,得到了影响初中数学教师数学知识向数学PCK转化的主要因素表现为三个方面:基础系统、动力系统和效率系统在基础系统中,教师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广度、深度和贯通度是教师数学知识向数学教学知识中的三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中教师对数学知识理解的贯通度影响的程度尤其明显;在动力系统中,教师所持的数学观、数学教学观、自我教学效能感是教师数学知识向数学教学知识转化的影响因素其中,问题解决取向的数学观更能有效地促进教师数学知识向数学PCK的转化;在效率系统中,教师的数学教学经验对教师数学知识向数学PCK的转化有着重要的影响这里的教学经验包括数学知识学习的经验、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经验、教学案例的经验等根据研究的结果,对职前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知识的发展提出建议:(1)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注重数学课程与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匹配和融合;(2)在课程结构方面,应增加实践性课程所占的比例;(3)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应提倡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立;(4)在教学内容方面,既要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要注重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对在职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知识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1)以行动学习为主要的教研方式;(2)用概念图的方式进行教学经验的总结;(3)注重数学教学观念的转变;(4)促进教学效能感的发展[18]

董涛在其博士学位论文《课堂教学中的PCK》中揭示了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PCK的六种成分:作为学科教学的统领性观念的学科内容的知识、教学目的的知识、对于特定课题的学生理解的知识、内容组织的知识、效果反馈的知识和教学策略的知识这六种成分对教学的影响的机制是不同的学科内容的知识与教学目的的知识统称为学科教学的统领性观念,这种统领性观念决定了特定课题的教学价值,回答了为什么教的问题学生理解的知识关注的是教给谁,他们将怎么学的问题内容组织的知识划分了学科内容的层次,确定了特定课题的教学定位,回答了教什么的问题教学策略是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是按照学生怎么学的及相关课题是如何关联的来确定的效果反馈的知识回答了教得怎样的问题,及时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结果,消除学生的误解[19]

2PCK研究对师资培训的启示

教师可以通过经验总结、反思提升自己的PCK,教师间的日常交流对教师的教学帮助是最大的,参加优质课或观摩课的听课或比赛可以开阔视野,收获多一些职前培训应重视加强教师体认其学科领域内的实质知识与章法知识,学科内的重要概念与对学科所拥有的信念,使教师们能对学科概念有深入的理解与体会,构建有意义的与完整的学科领域知识对于职前教师而言,发展其PCK的主要方式是师资培训职前与初任教师本身的教学库贫乏,再加上由于许多职前教师只经验过教导式的教学方法,因此他们的教学方法基本上亦属于教导式(Stofflett,1994)如果教师能在培训中体验利用概念改变(或建构式)之教学法教学,相信教师日后会运用相似的方式于其课室教学中因此协助职前或初任教师统整与发展其PCK之方式,应以建构主义为基础配合反省的演练,由各学科与教学领域中任课之教授提供机会(例如:发问、讨论、作业、实际演练等),并由任课教授自身示范,教学实例之讨论,课室教学之观察,有经验教师的参予与分享等,使职前教师能不断思考学科与教学领域之统整并直接的建构PCK于其教学库中另外,教师学习教学之方式宜以实例的方式呈现,以便于教师能全方位的建构与储存PCK于其教学库中,过去仅利用讲述的方式传达命题知识(Shulman,1986)如原理、定则,较不易被教师作有意义的储存并熟练的运用在教学情境中造成师范生常认为与教育相关的科目的理论非常多但与实务不能相连诚如前面所述,如授课教授能以具体实例来讲述相关学理,并让教师能由实务的演示与讨论中自行建构与体会一般之教学知识,相信对于教师转移教学知识到特定的学科教学领域中有非常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琼, 倪玉菁, 萧宁波. 小学数学教师的学科知识: 专家与非专家教师的对比分析[J]. 教育学报, 2005, (6): 57―64.

[2]李琼, 倪玉菁, 萧宁波. 小学数学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 表现特点及其关系的研究[J]. 教育学报, 2006, (8): 58―64.

[3]上海市青浦实验研究所. 小学数学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PCK比较的个案研究[J]. 上海教育科研, 2007, (10): 47―50.

[4]钱旭升, 童莉. 数学知识向数学教学知识转化的个案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 4(3): 155―157.

[5]杨秀钢. 高中数学新教师与经验教师PCK比较的个案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46―55.

[6]范良火. 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08―214.

[7]刘清华. 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 56―70.

[8]廖冬发, 周鸿, 陈素苹. 关于中小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来源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探索, 2009,(12): 90―92.

[9]刘清华. 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 73―87.

[10]孙芳明. 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及其相关对策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3―26.

[11]衷克定, 张溉. 教师策略性知识的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J]. 心理科学, 2000,(4): 488―490.

[12]熊宜勤, 莫文. 教师教学策略知识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J]. 教育导刊,2006, (5): 15―17.

[13]吴捷. 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教育探索, 2004,(10): 117―119.

[14]王俭, 余秋月, 洪俊彬. 基于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2,(5): 41―45.

[15]余文森.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J]. 黑龙江教育,2003,(10): 18―19.

[16]景敏. 在职教师教学内容知识发展研究[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17]黄毅英, 许世红. 数学教学内容知识结构特征与研发举例[J]. 数学教育学报, 2009, 18(1): 5―9.

[18]童莉. 初中数学教师数学教学知识的发展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9: 115―175.

第4篇

【关键词】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数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1-0098-03

一、课程定位

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高管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高星级饭店、高档度假村、豪华游轮等单位的服务、运营与管理工作。相对应的高职专业和本科专业是酒店管理、旅游管理、市场营销。中职数学是高管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它作为学习本专业理论和技术的工具,我们将其定位为“三个服务”,即为学生的职业素养服务,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高管专业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薄弱,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导致数学学习能力不足,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他们多经挫折,易因习得性无助效应,导致对自身信心的缺乏。但他们喜欢新鲜事物,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并乐于表现自己。

二、课程目标

结合学生实际,秉持数学为专业服务的理念,我们确定本课程如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

1.知识目标: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从适合学生能力及专业需求的角度出发,有效地选择教学内容,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结合现行教学大纲及高管专业岗位需求,我们将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作为重点,并在此基础上掌握相关数学思想方法(尤其是转化与化归、分类讨论、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我们认为,数学思想方法不仅仅解决数学问题,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工作及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提升思维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耐心、细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抗挫能力,对学校、对自己充满信心,形成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提升认知水平。

为了达到以上三个目标,我们确立本课程的重点为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难点为立体几何和解析几何,教学关键点在于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

我校本课程所选用的教材和练习册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所设计的三个模块,内容全、难度大、教学任務重,尤其难以体现高管专业的特殊需要。结合学生实际及专业,我团队作如下处理:

1.小初高衔接,增加预备(10学时)

由于高管专业学生小学初中数学基础薄弱,低起点的学习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的心理障碍,故增添了本单元的内容。而对于数学基础不好但有意愿加强的学生,学校在校本选修课中还专门开设了“数学基础补习”。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长度与角度的度量与感知”部分,这一部分主要为学生专业课实训做基础,也可以适当增强学生的计算能力。

2.结合专业,合理取舍

结合学生实际及专业,我们确定了以下教学内容:

基础模块作为学生必知的基础知识,我们仅删减了极少部分与高管专业联系不大的内容,如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我们则适当选择了部分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内容展开教学。数据表格及处理在酒店服务管理中应用普遍(如客房收入数据对比、客源结构比例图、利润曲线),在学生已经具备一级office的基础上,我们融入酒店元素,对数据表格进行处理。线性规划则让学生学会如何在诸多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达到酒店经营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排列组合与基础模块的概率与统计初步结合在一起教学,对外可以让学生学会设计酒店抽奖促销等活动吸引更多消费者,对内则可以在科学排班等方面提高管理水平。

3.贴近专业,开展数学活动课

结合高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设计了部分数学活动课。比如,在讲弧度制时,我们开展了课内和课外两次数学活动课。课前要求同学们分组,测量任一酒店旋转门的半径及每两翼之间的圆弧长,并通过QQ群上传结果;上课时对于弧度数与弧长、半径的关系通过计算予以验证;课后,利用实训室内的中餐台,分组让学生再次感知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弧度这一新概念。学生通过参与与专业相关的数学活动课,有效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与人交流合作、数字应用与信息处理、解决问题等方面得以锻炼,从而树立职业自信心。

4.联系生活,拓展视野

高星级饭店注重客人个性化需求,作为酒店的服务者与管理者,必须了解并解决客户的不同需求,这就对他们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落实到数学课,则要求我们在贴近专业的基础上,还要联系生活。

四、教学组织与实施

1.教学课时

为完成上述教学内容,高管专业数学(中职方向)开设两年,四个学期,周课时3节。

2.教学安排

为了满足专业课对数学的要求,我们调整了部分教学顺序,主要是将几何部分调整到一年级下学期。

3.教学模式及创新

(1)情境教学求发展。2011-2013年,我校开展了市级课题“中等职业教育情境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引入“实践场”和“实践共同体”的概念,并应用于我校数学教学。我们通过提炼与学生专业相关的问题,选择用于情境教学的知识点,创设可以进行情境教学的“实践场”,设定学习功能目标,由“实践共同体”完成相应的任务,促进学生专业发展。比如,在“集合”这一部分中,我们以“初入职场”为情境,创设了与高星级饭店相关的若干集合,让学生非常轻松地掌握了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及运算,并产生职业融入感。

在“角的概念的推广”中,为了让学生理解正角与负角,结合“礼仪”中的“请”这一动作,既让学生迅速掌握了这一概念,又让大家对“请”这一动作的标准有了更准确的把握。

在“排列与组合”教学中,我们设置了“十一”长假餐厅排班问题的情境。由于部分员工在不同日期请假,排班就涉及“有限制条件的排列问题”。这是考查餐厅领班工作能力的一个方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在学生学习训练“托盘”这一动作期间,我们讲了平面的基本定理,让学生理解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平面”,从而使其在训练中,把握由“大鱼际、大拇指、中指”这三点确定好平面之后,盘子就可以托稳。

在“中餐摆台”中,要求长柄勺勺把边缘与骨碟最边缘相距三厘米。而这三厘米学生并不易把握准确。我们经过与专业课教师的交流探讨,发现筷架左侧所在的直线与骨碟相切,骨碟右侧最突出边缘即是其切点。由此,我们结合“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的相切问题,与专业课教师配合,在实训室让学生理解训练。有了这一方法的指导,学生训练起来就不再是盲目地凭感觉,而这一训练,也极好地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这一结论在任何教科書或参考书上都没有,但是,经过实践,学生筷架与长柄勺摆放的准确性大大增强。

在学生摆好的这张十人位餐桌上,还涉及了许多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而我们的学生,也正是在与数学知识的结合中,操作规范性迅速提升,职业技能不断增强。

(2)翻转课堂促探究。在大多数学生拥有智能手机的今天,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中上传微课,学生进行“碎片化学习”,并通过QQ、微信等进行沟通交流,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而学生则通过自主探究,构建自身对知识的理解。

4.学法

(1)合作学习法。我们以异质分组的方法,使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继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2)联系学习法。联系学习法以坚信知识点之间必然存在联系为前提,从而有目的地去回忆、检索大脑中的信息,寻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微课+学案导学

为了增强微课的学习效率,在课前除了让学生自学外,我们还会将学生集中,利用自习配合导学案分组学习。

2.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

高星级饭店的信息化程度比较高,数学课程设计应当利用现代技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并为他们进入技术性不断增强的社会做好准备(美国数学标准)。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利用,并不排斥传统教学手段。我曾经上过一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复习课,我让学生自由选择利用几何画板和实物演示解题,事实证明,有一部分学生感觉实物演示更易突破难点。

3.激励教学法

一是兴趣式激励,如我曾经以一个微信游戏的秘密引导学生体会合作的魅力。二是竞争式激励,如设置擂台来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到教学当中。此外,我们常在课堂中引入励志音乐,让学生感悟人生成功的路不只一条,只要脚踏实地,终有一天,会迎来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的精彩!

六、考核与评价

设置“学生课堂学习评价表”,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目标出发,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的多元评价,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

综合评价学情,学期成绩由“期末40%+平时60%”构成,体现了建构主义“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观。

七、课程建设

1.课程现状

我教学团队现共有4人,高级教师2名,中级教师2名,其中1人为我市名师工作室成员,人员结构比较合理。建有周集体备课制、听评课制,学期有计划,期末有总结。注重教学研究,成果显著。2014年,我们开展了校本课题“中职数学有效课堂——学案式教学的实践”的研究,并在我校的数学教学中推广应用;近年来,团队成员所撰写的论文多次在国家、省、市获奖或发表,并在全国及省市说课大赛、优质课大赛、课件制作大赛中获奖。

2.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数学活动课尚未形成体系,学校现在已将这方面纳入教师绩效考核,鼓励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开展课外活动课。数学课与专业课教师的结合不够全面,对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研究不够深入。这需要数学课教师以服务者的心态主动研究专业课,与专业课教师共同探讨数学与专业的结合。

作者:陈淼

参考文献: 

[1] 李青.基于建构主义的情景教学的探讨与认识[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46-49. 

[2] 夏晖.中职生数学基本技能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第5篇

随着徐州教育的发展、城市适龄生源的日益减少、学校之间竞争的日益加剧,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扩大,学校的命运面临着新的挑战。

于是,“阳光教育”成为我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阳光”是明亮,是温暖的,是多姿多彩的!阳光教育就是要发扬阳光无私奉献、公平公正、温馨关爱、正大永恒的精神,用生命培育生命,用爱心滋养爱心,用温暖传递温暖,用尊重播撒尊重,用智慧启迪智慧,在阳光教育者的引导下,每个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逐渐成长为个性鲜明、品德优良、学有所长的阳光少年,使学校成为师生共建、充满成功与快乐的阳光学校,使教育事业成为真正的阳光事业。

一、规范办学行为,打造阳光课程

阳光代表着光明、温暖、包容、合作、普惠、共进。“阳光教育”的关键词是和谐。学校通过打造“阳光课堂”,致力追求学生和谐发展、快乐成长。通过“阳光管理”实现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融合,实现学校内部人与环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课程的和谐。

作为一所高位发展的规模初中,十三中坚决贯彻落实省“五严”和市“十禁”的有关规定,切实实现减负增效。学校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开足开齐课程。严格按照省统一标准制定作息时间表,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双休日严禁补课,更不允许巧立名目收取各种费用。

1.开展有效探究,打造阳光高效课堂

我们认为:阳光是温暖的,阳光课堂充满着关爱;阳光普照之处,万物充满着生机,阳光课堂必然生机勃勃;阳光是公平的,阳光课堂也关注着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阳光汇合之处,能量高度聚集,阳光课堂追求闪光的智慧、思想的火花,阳光课堂是高效的课堂。

只有努力打造出高效的课堂,才能彻底改变过去向加班加点要质量的做法。要想实现高效,就必须打通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因此,学校提出了“课前导学、课中合作、课后三清、家校一体”的教学管理模式。“课前导学”通过充分的预习保证课堂的高效。课前学案导学,实现问题前置和作业前置;课中小组合作,互帮互学,充分体现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课后进一步落实“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通过严格的培训和督查,让老师更多地关注课堂、关注学生。

2.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发系列校本课程

阳光有七种色彩,因为多彩,所以丰富。“阳光课程”就是要在规范化的基础上努力实现课程的丰富性、多样化,以满足学生对多种知识的学习需求。

十三中的课程管理重点抓好两件事:一是国家课程的规范实施;二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了保证课程计划的顺利实施,学校陆续出台了《徐州十三中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意见》、《徐州十三中校本课程实施意见》、《徐州十三中关于打造阳光课堂的实施意见》系列规章制度作为保障,同时制定了《徐州十三中教职工岗位考核量化积分实施办法》,利用各种评价手段,对执行规范的先进个人予以支持和肯定。在材的基础上,学校自主开发增设了补充教学资料,开设心理辅导室,建立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由专任教师担任咨询辅导员;计算机和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我市组织的电脑操作和防震知识小报的评比竞赛中频频获个人和学校组织奖。学校推荐老师参加了省教研室组织的综合实践课程教材和历史教材的编写。2009年11月,杨琳、王丽老师还执教了四川、江苏省际研讨交流观摩课,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为了真正落实阳光课堂,学校还建立了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如:文言故事赏读、剪纸课、太极拳课等等(见下表)

这样的课程开发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体现出了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同时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转变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经过了三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成果,学生人人会打太极拳,个个都会民间剪纸,古筝、琵琶等民族技艺掌握娴熟,学生作品多次在省市获奖。民族文化艺术类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在江苏省首届中小学优秀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二、开展多元评价,培养阳光少年

学校制定的“高素质、国际化、示范性、有特色”的办学目标,就是为了培养21世纪需要的身心健康、文化基础扎实,有理想、有道德,有一定艺术修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阳光少年,让孩子们在校园中实现“和谐发展,快乐成长”。

1.培养“十好”习惯,注重多元评价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优秀是一种习惯”。一个个优秀的习惯便成就了一个优秀的人。”为了让同学们养成优秀的习惯,学校实施了“十好”养成教育:①仪表好②语言好③出勤好④礼仪好⑤走路好⑥做操好⑦卫生好⑧作业好⑨课堂好⑩自习好。教职工示范到位,每日检查到位,每日反馈到位,每周讲评到位,每月奖励到位、学期总结表彰到位。通过反复抓,抓反复,让学生形成优良的习惯。

学校开展了国家级课题子课题《初中学生成长档案网络化管理研究》的课题研究,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考评记入学分。同时开展了“星级阳光少年的评选”,力图以课改评价的新理念指导评价改革,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方法与手段,建立起“立足学习过程,促进学习发展”的评价。以往学校只评选“三好学生”,因为名额有限,全校受到赏识的只有四、五十个孩子。现在,学校评选“星级阳光少年”,从不同方面给孩子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只要努力,每个孩子几乎“永不落空”,都有成功的体验。评价项目增多了,评选的过程也更民主了。学期开始时,每个同学都要填一张申请表,提出自己参评什么“星”。到学期中间,老师就利用班会课组织全班同学评议。同学认为申请人没有做到“星星“的标准,可以当场提出异议。通过这样的过程评价,激励全体学生,努力实现学期初制定的“星级阳光少年”目标。

2.注重班级文化建设,彰显多姿多彩班风

每届学生到校后,首先开展确立班名、征集班训、绘制班徽、唱响班歌、办好专栏等活动,每学期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班级文化建设评比。各班发动学生征集展示本班文化特色的班级格言、班级口号,如“十班十班,非同一般”“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同时学生自己动手,创办许多图文并茂、情趣盎然的专栏。教室里,走廊上,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彰显浓郁的文化气息,凝聚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校注重开展特色活动,如设置诚信考场;组织境内外英语夏令营活动,开阔学生国际视野等。

三、教研科研共举,培养阳光教师

“阳光教师”的关键词是:热情。作为一名课改中的教师,要永远保持着对教学工作的热情,对新知识、新方法的热情,对学生的热情。校本培训的目的就是要激发教师的热情,正确引导教师的热情,让他们在课改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1.教师培训形式多样

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是师资,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只有教师的教育观念真正转变,才能把实施课改变为自觉行为。学校本着“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切实抓好培训工作。对于每年新分配或新调任的教师,学校一定为他们指定导师,开展“青蓝工程”结对、“教坛新秀”评选、青年教师“汇报展示课”等系列培训工程。对于中老年教师和教师骨干,学校规定他们必须帮扶、带动至少一位年轻教师,据此作为评优评先和晋级职称的重要依据之一。

每年暑期,学校都要组织教育教学论坛,面向全体全面开展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教学经验的研讨交流,邀请专家开设专题讲座。我们先后邀请了上海、北京、南京等地的一批教育专家到我校,进行了10余场专题讲座和教师培训。学校为35岁以下的教师组织了“读书沙龙”,定期活动,交流读书心得;学校为35岁以上的教师组织了“陶研小组”研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此外学校积极鼓励教师业务进修,在时间和课务安排上给予支持。几年来,教师积极撰写课改教学案例、课改教学教研论文、经验总结200余篇。在课程改革和校本研讨的过程中,学校的教研水平得以大幅提升。省、市级及校级课题研究人员参与率达任课教师人数的80%以上。教育科研成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推动力。

同时,学校组织教师前往洋思中学、新沂六中、南京东庐中学、后六中学等地学习参观,并就见闻感受,及时进行交流反思。我校每年暑期都会选派教师前往国外进行培训进修。到目前为止我校已有50余位教师分别在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参加过专业培训和进修,大大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校本教研重在实效

教研的重点是研究如何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与设计,加强学法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校分别进行了“师生的沟通与合作”、“如何开展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如何进行课堂评价”等专题教研活动,同时又把备课组以年级分为若干个学科小组,交流教后记、教学手记、典型个案、教学问题、研讨课情况等。许多老师在活动中受益匪浅,通过有效的校本教研,造就了一大批业务能力强、教学观念新、勇于创新、开拓的教师。在省、市的优质课评比、示范课、观摩课、省优质资源送课下乡等各级各类活动中,十三中教师表现突出,其中获得市以上优质课一等奖的教师近50位。参加研究生学历进修的13人,毕业与在读研究生11人。获得“徐州市青年名教师”称号的2人,“徐州市学科带头人”称号的3人:“徐州市青年优秀骨干教师”称号的4人。

四、阳光教育特色与创新成果

徐州十三中的办学过程,是力求创意,升华理念,深化研讨,谋划未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阳光教育”的品牌特色。

2008年11月,国家级未成年人保护现场会在十三中举行,作为徐州市唯一的一所学校,学校接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的参观访问,学生们现场表演了书法、剪纸、古筝、琵琶、太极拳等,展现了阳光教育的可喜成果。学校自编的双语教材成为徐州地区唯一的一套与现行教材同步的双语教材,双语教学的模式得到省内一些专家的首肯,在每年的全国双语教学研讨会上做经验交流。此外,学校分别迎接了来自法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的教育专员和学校师生的访问和文化交流。2008年10月,十三中申报并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对外汉语推广基地”的审核和命名,成为苏北地区的唯一一所省级基地学校,承担起沟通中西的文化教育和推广中国文化的使命。

2009年3月徐州十三中被徐州市教育局授予徐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先进单位;9月被授予徐州市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定点学校;11月经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审核,授予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实验基地;12月被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确立为外语教学研究基地。2009年我校更因突出的素质教育实绩,被评为江苏省最具影响力初中。荣誉的获得,既是对已有成绩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激励和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