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5 18:02: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汉语口语教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
一 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意义
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是“特定社会中成员所拥有的信仰、思想方式、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社会习惯等的总和”。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利于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中学英语新课标指出,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不是靠单纯灌输语法知识的传统外语教学模式就能有效开展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教学中涉及的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等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相关策略
(一)在词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词汇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英语词汇的正确读音和本义,还应着重接受所教词汇的文化意义,让学生充分掌握英语词汇与汉语词汇的不对应文化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例如,“红色”在我们汉语文化中象征“欢乐、吉祥、喜庆、热烈”,是一个褒义词,然而在英语文化中“red” 却与“危险、暴力、流血”相联系。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当充分挖掘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并进行归纳、总结、对比,找出这些英语词汇与汉语含义有别的特殊文化意义,在课堂上给予充分讲解。同时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在学到蕴含着成语,谚语及其典故的英语词汇时,应不失时机地将其介绍给学生,丰富学生的跨文化学识,同时教会学生运用这些词句的场合,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是初中学生了解外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宗教、风土人情渠道,也是英语学习的重要任务和重要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介绍阅读材料中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对那些学生较为困惑不易理解的语言材料之外的文化因素有所涉猎,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该国的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看到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而加深对英语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有效培养自身的跨文化意识,从而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论文提纲格式。初中英语教师在讲授某篇新课时,首先可以对该课文的相关背景进行详细介绍,由此导入新课,为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导入新课,将生动活泼的影响材料呈现给学生,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让师生都参与到阅读中来,互相提问和解答,在问答中,教师应对中西方文化有差异的地方增强敏感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阅读教学中,加强对英语语篇思维模式的介绍。例如,许多英文文章语篇的基本特征是:先概括,后细节,先开门见山言明论点,然后逐步进行论述,层次分明,组织严密,环环相扣,而许多中文的段落思维模式一般没有这么开门见山的。教师分析中英文的语篇模式差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课后教师还可以印发几篇相关的文章让学生阅读,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三)在口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口语是学生进行文化交流的基础。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应首先要求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并运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身的思想意识,在使用英语进行口语对话时,应教会学生考虑到自身扮演的角色,综合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所在语境,从对话者的反应判断出是否使用了恰当的语言,并努力使受话人明白并接受自身表达的意思,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在让学生说之前要告知其对话发生的相关背景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以及英美文化背景下的相关语用策略,让他们了解该说什么,该怎么说。例如,西方人将年龄、身高、体重和收入等个人问题视为隐私,教师告知学生这是应当避而不谈的话题。教师可以将谈话禁忌归纳为四个词: I, WARM, where, meal。其中I代表 income, W 代表 weight, A 代表 age, R 代表 religion, M 代表 marriage。就是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不问对方收入、体重、年龄、宗教信仰、婚姻状况,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容易掌握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初中英语教师可在课堂上,安排学生进行即兴表演对话,构建真实的口语交流氛围,创设各种语言场景,把抽象的文化与语言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实践中体验、感悟跨文化交流的魅力,使学生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并进行口语交流,在真实的英语语境中进行对话,还可以在课外开设英语角活动,举办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口语环境,使学生在频繁地口语锻炼中培养自身的跨文化意识。
总之,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才能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初中英语教师可从词汇教学,阅读教学和口语教学三个方面,加强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真正熟练、准确地掌握英语口头或书面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力非<<现代外语教学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3】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1
【4】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论文关键词:语境教学法在中学英语中的应用
英语语境教学法是指通过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创设英语学习的语言氛围,激发学生潜能,倡导学生体验、参与、合作与交流,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是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突出了环境对人的心智活动的正迁移作用。英语对中国学生来说,有相当难度,其主要原因是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缺乏英语原材料等。为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就要给学生提供能进行言语实践活动的自然情景和教学情景。
1、课堂英语环境
语言首先是有声音的,只有在有声的环境中学习语言,才能培养和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无法营造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多媒体能提供声音、画面、人物、情景、使学生置身于语言环境之中,如幽雅动听的音乐,鲜艳夺目的色彩,五彩斑斓的图画,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课正好可以提供这种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渗透力极强的教育信息。
课堂内模拟表演,游戏情境创设。如老师一上讲台就不停的咳嗽并走路一蹶一拐,学生问:“What’s wrong with you,my teacher?’’老师;“I’ve got a bad and my leg hurts”并导入新课.
课前三分钟播放英语动画片和英语歌曲,其动人的画面及纯正的英语吸引学生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使之成为每个学生的“开心一刻”。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学做一名天气预报员、购物、现场表演打电话以及向别人借东西等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效果极佳。既能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又能练习他们的语音表达能力。
准备跟本节内容有关的道具。比如我在上“Internet’’这一课时,准备了mouse、keyboard,让同学们边学单词边认识shift、enter、capslock等跟电脑有关的单词,体现了英语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上英文书信、贺卡的写法时,学生可以自制两份信封、贺卡,一份用英语,一份用汉语,以作业的形式交给老师。他们既可以认识到中英文书信格式尤其是地址的不同,又锻炼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简单的日常用语、谚语和格言是英语教学的剂。每节课利用三分钟的时间和同学们一起念一起学,既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也照顾到一些英语学困生的利益,何乐而不为呢?
在教学的热身过程中设置歌曲、游戏、韵律操等让学生唱一唱、跳一跳、乐一乐。这样不但消除了疲惫之感,而且又激起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领悟语言,操练语言,运用语言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课外英语环境
英语是需要学生大量实践的课程,只有全面地活动才能更有利于形成运用能力,所以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提供真实的语义、语言环境外,还要充分利用校园环境.
开展多元化的课外活动。如墙报、黑板报、时间表、课程表、班级门牌、花园警示牌设成英汉对照形式;开辟英语园地、英语角;校园广播定期播放英语小笑话、小短文、小知识等,都是很好的语境载体;有的还可以用英语喊操。学生自编晚会:英文歌曲,英文小品,编排话剧,朗诵诗歌……此外还可举行故事比赛,口语比赛,英语手抄报等活动,组织到位,学生乐于参加,从而使学生的真实运用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组织学生观看英文电影、英文经典大片,使学生更广泛的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获得生动形象的语感和对英语的感性认识,为学生的口语交际提供真实的素材。定期开展辩论比赛。话题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如、中学生的交友问题、抽烟好处多还是坏处多、上网的利与弊等等。 举办一些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专题讲座和讨论。如用餐(中国人喜欢用chopsticks,西方人用knife and fork)、收到别人的礼物、得到别人称赞、收到别人的祝愿时的应答(thanks)的差异及禁忌语(西方人忌问女性的年龄)的差异。让学生了解东西方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语言习惯。3、家庭英语环境
学校只是课外活动的其中一个场所,家庭也是学生实践英语的一个重要场所。
看英语节目,可提高听力水平;做英语游戏,可提升应对能力;将自己的房间布置成英语天地;日常用品贴上标签;贴上英语挂图,有衣服、蔬菜、水果等;一日三餐怎么表达;学用英语称呼自己的亲人和家里饲养的小动物,或让学生将学校里学会的英语小诗,英文歌曲等朗诵给家长听中学英语教学论文,表演给家长看;比如我在上“body”这一课时,让学生课前准备画一张自画像,在人体各个器官上注上英文单词,贴在床头,每天看着自己,学习单词。还可以引导学生打电话时用英语对话。将学校“英语课堂”延伸到“家庭课堂”,推进了家庭英语学习环境的建设,学生所学的知识也得到了实践和巩固。4、社会英语环境 学校、家庭只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小课堂,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用于日常交际。怎么样让学生走出去敢说、会说、乐于说,离不开社会这个大课堂。
每隔几周上一次郊游课,利用周末带学生到郊外放风筝,野炊等等。蓝天、白云、绿草、庄稼、树木、花朵、泉水都是很好的英语学习的素材。
建议学生到寒、暑假时,去游览名胜古迹。鼓励学生把打招呼、问候、抱歉、感谢、问路、看医生、购物、介绍、建议、命令、警告等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如遇到外国人,可以试着用英语对话;初次见面,要说 Nice to meet you. How do yo do! 吃快餐可以礼貌地说“May I have…?” 在得到帮助时不忘说声“Thank you!”给人造成麻烦时道声“Excuse me.”别人有困难时,主动询问“Can I help you?”别人诚心道歉时也不忘道声:“That’s OK.” 进别人房间要说“ May I come in ?” 这样,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了英语,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和收获的喜悦,增强了学生说英语的自信心。
鼓励学生收集商品说明书、包装盒;留心街道两旁的交通标志;超市的出口和入口;服装上的英文标签;食品和家用电器,
也可以买一些中英文对照的书虫或世界名著等等。
所以,我们要努力创设一种英语环境,让学生走出课堂的狭小天地,融入到多元化的课外活动中,融入到真实的生活环境中,从多方面培养中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发展他们的多种能力,从而提升其综合素养。
关键词:留学生 汉语思维 语境 强化
一、培养初级阶段留学生汉语思维的必要性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增进,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到中国学习汉语。来自不同地区的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也是因人而异。概括起来,不外乎以下三种学习目的:长期学习汉语把汉语作为专业方向进行研究;作为在中国工作或旅游的交际工具;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如中医学等奠定语言基础。无论是基于何种目的学习汉语,对于初步学习汉语,处于接触汉语环境初级阶段的留学生而言,“汉语思维”的培养是他们学好汉语的首要前提。但就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学习而言,新的语言思维、习惯的培养确实并非易事。仅就口语而言,刚来到中国的留学生的汉语知识储备比较匮乏,母语或者英语成为他们主要的交际工具,他们很少使用汉语,这对于他们汉语水平的提高是很大的障碍。因此,初级阶段的留学生汉语思维的淡薄是对外汉语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如何培养初级阶段的留学生的汉语意识?这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二、如何培养留学生的汉语思维
(一)讲授内容与语言的选择
对外汉语教什么?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内容是有很大差异的。前者教的是系统的汉语知识,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是什么”,而且需要深入地理解“为什么”。而对于对外汉语教学而言,教的则应是“是什么”。比如,汉语中的动态词“着”“了”“过”是留学生学习难点之一。尤其,“了”是汉语语法的重点,研究层面丰富多样。对其完全接受不仅对于本国学生有所难度,对于初步接触汉语的留学生而言,其难度更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对初级阶段的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内容应该有所选择,提炼出最精髓的部分,由简入难,着重突出其实践层面。
留学生学习汉语不是为学而学,而是为了完成一定的交际任务。他们学习汉语的目标性很明显,这在上文中已经提到。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教学应具有指向性,长期班需要规范的汉语体系,可以按部就班的按照相应的汉语言知识体系,使之掌握系统的语言知识,培养学生娴熟的汉语语言习惯。而对短期班而言,他们学习汉语的现实目的性更强,因此,要求所讲授内容具有更高的凝练性,并且内容更要突显实践性与动态性。对于长期班的初级阶段的留学生而言,无论是口语课还是听力课,内容的选择应该简单易懂,由简入难,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起始阶段他们接触的内容比较有难度的话,一定程度上可能使他们的语言学习产生挫败感和抵触心理。
采取怎样的教学语言才更有效呢?对于英语语系的学生,尤其是零起点的学生,英汉互译的方法是比较简捷有效的。解释词语或语法,以基本对应的英语结构解释,便于学生比较容易地接受与掌握。否则,为解释一个知识点而使用大量的汉语知识,可能使留学生愈加迷惑。因为,他们掌握的汉语知识毕竟有限,接触汉语环境的时间毕竟短暂。当然,随着他们掌握的汉语知识的逐渐深入与广阔,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减少英语的使用,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立的汉语思维。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学生的来源是多向度的,有的留学生的英语水平是差强人意的,其程度与汉语水平相差无几,选择英语作为媒介语其效度也甚微。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使用语言之外的体态语,手势、表情,甚至可以发挥自身的绘画等才能。灵活地运用体态语也是比较有效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策略之一。
在教学语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汉语应简单易懂符合交际性原则,同时也要注意语言运用的规范。这主要源于两个原因,其一,教师是对外汉语学习的指导者与示范者,学生在学习中会自觉地有意识地对教师进行模仿,尤其是初级阶段的留学生的模仿趋向更加明显。其二,汉语是我们发展历史悠久蕴含深厚的民族语言,留学生应该向教师学习的是语言的精髓。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在交际性原则的基础上一定要讲求规范性,教师的发音吐字应该字正腔圆,遣词造句必须规范准确,语义表达应该明晰通畅。尤其对于汉语学习初级阶段的留学生而言,教学语言应该具有明显的节奏性,适当放慢语速,过快的语速可能使学生产生思维空白。
(二)“强化”在“汉语思维”培养中的效用
相对于本国的汉语教学而言,对外汉语教学更具实践性,学生的实际运用是主要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学效果与教学活动共同呈现在显性位置。采取怎样具体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效果是值得对外汉语教学界探索的一个重要命题。“强化”即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种典型有效的教学方法。强化是心理学术语,即对某一事物做出了正确的反应之后,不断重复该反应行为。
对初级阶段的留学生而言,汉语仍是外在于他们的一种外语,要习得这门语言,必须经过外摄到内化的过程。而教师恰恰是这个过程的参与者与指导者,是桥梁,把汉语知识不断地以各种方式传输给学生,使学生对外来的知识刺激产生反应而逐渐内化为真正习得的语言知识。强化即是巩固的“教”与“学”的过程。强化分为及时强化、连续强化和间隔强化。这一概念如何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呢?即时强化意即讲授新知识之后的即时交流、讨论、反馈,教师由此获得的信息比较明确清晰,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便于了解哪些学生对于某一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在教学上更具针对性。连续强化即每讲完或讲授一个知识点的过程中,以替换练习等方式及时向学生提问,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对于每次正确的反应与错误反应及时鼓励与纠正。间隔强化则是在不同的时间段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可以以单一的形式,也可以在新学知识与已学知识存在关联的情况下,牵引出旧知识已达到巩固的目的,同时也深化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取不同的强化方式。比如关联词语等词汇的习得可以以替换练习的方式;日常交际能力的培养可以采取设置实际语境的形式,让学生在虚拟语境中身临其境地体会一些交际用语的涵义。
采取各种方式的强化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奠定初级留学生的汉语基础知识。经过各种形式的强化刺激不断增强学生的知识记忆容量与深度。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而言,应在机械记忆与理解记忆之间侧重于前者,使其在起始阶段打下比较牢固的汉语基础,随着水平的提高,逐渐向理解记忆侧移。因为,语言的实际运用以规范系统的语言知识为根基与前提,因此,各种方式的强化能够加强留学生对于重要的语言知识的熟练掌握,纳入到其知识体系中以备实践中的准确运用。
(三)“语境”教学的运用
就对外汉语教学而言,学生要掌握灵活多样的汉语,课堂上下的实践非常必要。语言是“学”然后“用”,或者是“学”的同时伴随着“用”。因此,教师应该培养明确的实践思维,采取各种形式进行“活学”“活用”。教师应该把练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有意识地设计大量的语言性及理解性问题,为学生创造有利于交际能力培养的氛围,采取各种形式的强化训练,比如对话、表演、转述情景或小故事等各种方式。这些形式的训练,其实恰恰触及到了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层面——语境。
迄今对外汉语教学界对于语境的理解基本达成的共识是,语境具有三个涵盖层面,即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以及文化语境[1]。对于初级阶段的留学生教学而言,教师可以加强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这两个层面的使用频率,毕竟初级阶段的留学生的汉语文化背景极为有限。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国,非汉语文化背景给学生的汉语学习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汉语有其自身的特点,汉语的意合性必然带来语言结构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必然在具体的言语情境中体现。因此,对外汉语教学要在丰富的真实的语境中进行,脱离语境就无法体现语言恰当、得体、成功的交际的职能。教师对于情景语境的使用与设置可以融入到汉语教学的各个层面,既可以贯穿在汉语系统知识词汇、语法的教学层面,同时也运用到留学生口语表达或者写作能力的训练层面。比如,学习“合适”这个词语,可以设置一个商店之中买鞋的情境,鞋店老板与顾客由学生进行分别进行角色互换,打开想象的羽翼进入场景中进行对话,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交际能力。再如,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以连续图画的形式展现比较丰富的生活场景,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叙述这个场景,这样不仅可以训练他们的汉语思维,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汉语不仅在课堂这一相对封闭的空间习得与使用,同时,是课堂之外的日常生活是其练习的更好的环境。课堂上的训练毕竟受时间和环境限制,往往在头脑中一晃而过,记忆不深,“课外语言实践有比较多的机会和条件听到有关的词语和句式,也有比较多的机会和条件学说、模仿并应用该类词语和句式,经过多次的反复实践,课堂上学到的语言知识,已从定义或概念自动地化为课外的语言实践有助于语感的培养和语言经验的充实。”[2]如果说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一种被动接受,在提出或展开话题方面重在机械模仿,那么课外的交际实践则是一种自然接受,可以学习到更多的提出、转换、展开话题的说话技巧和方法。同时,相对于课堂的规范系统而言,课堂之下具有比较随意的语言环境,学生的语言习惯、思维比较开阔。因此,课堂之下,教师应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入他们本身感兴趣的话题。比如,许多学生喜欢体育运动,在教学中可以就这一些体育项目展开对话,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以书面作业的形式描述他们的体育爱好,以此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三、对外汉语教师的素质要求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项立体多维的教学工作。由此,决定了外汉老师应该具有独特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对外汉语老师首先应该对留学生的学习特点有所掌握,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第一语言思维的迁移。对于初级学生而言,尤其是一直置身在母语世界的成人,刚刚接触一种完全不同于母语的语言,第一语言的思维势必会对第二语言的接纳产生巨大的迁移作用。这种迁移有时是正向的,有时是负向的。对于教师而言,对两种迁移应该有比较清晰的掌握,力求发挥前者到极致而抑制后者到最小程度。就英语与汉语而言,仅在语序层面,它们也是存在很大差异的,汉语的语序比较灵活,状语既可在句前也可在句后。比如:“我们相聚在这里。”和“我们在这里相聚。”都是可以成立的。但有的句子则不成立。比如,对于英语语系的学生而言。“他在宿舍睡觉。”这句话英语翻译为:He is sleeping in the dorm。印度学生用英语思维表达的方式是:他睡觉在宿舍。在他们的汉语表达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句子。因此,对外汉语教师首先应该对于汉语的语法具有系统的掌握,在此基础上培养深入研究的习惯,不仅了解汉语表达方式的“可”与“不可”,还要理解“可”与“不可”的原由何在。再者,对于留学生的母语的语言习惯应该有意识的掌握,对于他们培养汉语思维的母语的负向迁移有比较清晰的了解。
对外汉语教师在知、情、意方面的三位一体更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系统的汉语语言知识,同时还应具备宽广的中国文化知识,并且也要掌握一定的教育学理论与心理学理论,以便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更好地开展教学。与此同时,也须掌握一定的外国文化知识,以便与学生更好地沟通。汉语不仅仅是一系列系统的语言理论知识,同时更是不断加入新鲜血液的活的文化因子的组成部分。对外汉语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拓展语言层面,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这种充实不仅表现在对于大量语言的文化的书籍的阅读,同时,也表现在对于日益出现的新词、新语的借鉴与吸纳,整合为自身的既符合语言规范又呈现个体创意的独特的对外汉语的教学体系。对外汉语教师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学生呢?应该是亲和力与严谨的治学态度的结合。教师给与学生更多的鼓励与信心,培养他们对汉语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对外汉语教师不能只埋头教学,而忽略了跟学生“培养感情”。教师应该怀有宽广的胸襟,尊重留学生,与他们培养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更有利于他们的汉语水平的提高。对于对外汉语教师而言,“意”的要求更加突出。尤其对于初步接触一种新型语言的留学生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具有更强的意志力,具有更多的耐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履行“授业、解惑”的师者责任,同时,也应把自己定位成研究者与反思者。这两种角色的定位不仅易于指导教师个体掌握学生的学习动向,学习特点,同时,能促进对外汉语教学这一较为新型的学科建设获得深入的发展。先了解学生学习的规律,学习的心理活动,然后才知道该怎么教他们。教师在课堂上每讲到重要知识点,其后采取训练的方式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个过程不仅使学生习得的新知识得到强化,同时也是一种有益的反馈,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暴露出其接受缺陷。教师得到这方面的信息便于在其后有针对性地指导,以期学生达到准确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的效果。这是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思维、学习规律的重要渠道。教师做好授课笔记,记录学生对于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把握学生学习的优势与欠缺,指导教师在教学之中扬长避短,提高学生的汉语学习质量。每堂课记录下上课的情况,清晰地掌握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把握学生的学习思维特点,对于学生的优势以及欠缺有全面的把握。有利于对学生的“学”的规律进行总结。探寻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规律是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教与学的实施主体不同,分别是教师与学生,但“教”的受施者与“学”主体对象则是一体的。因此,研究学生的“学”的规律的主体仍是教师。需值一提的是,教师不仅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的特点与效果,同时,也应该有意识地通过学生的不同形式的反馈反思自身的“教”的优势与不足。教学方法是多样灵活的,有的教学方法也并非长期有效,而是需要不断更新,加入新鲜的因子质素。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四、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不是简单的教学工作,而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传播事业,对外汉语教师应力求把汉语精髓的内容灵活多样地传播给每一位对汉语抱有热情的学习者。尤其对于初步接触汉语的留学生而言,初始阶段的汉语接触对于其后的汉语学习至关重要。因此,如何培养留学生的汉语思维将是值得每一位对外汉语教师不断探索的教学命题。
注释:
优秀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笔者通过对优秀语文教师的研究和观察,得出这样的结论:有爱心、能执着、有底蕴、会欣赏、能表达、善研究,这是一切优秀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舍此,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
首先,优秀语文教师都有一颗博大的爱心。这种爱心,是基于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对国家民族未来的忧患,对孩子成长的责任。他们深信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秀最伟大的语言,就如《最后一课》中韩麦尔认为法语是世界上最优秀最伟大的语言一样,他们深深地热爱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就像爱护他们的生命一样。正是由于对母语的无比热爱,他们觉得有责任有义务把这世界上最优秀最伟大的语言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把用这种语言承载着的祖国优秀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正是因为这种热爱,这种责任,他们殚精竭虑,义无反顾,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传授祖国语言文字这一崇高的事业上。虽然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中华民族越来越兴旺,但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亡我之心不死,他们除了经济的渗透外,正在加紧进行文化的渗透,企图用他们的价值观念影响、腐蚀我们的青少年一代,达到瓦解中国社会主义体制的险恶目的。我们汉民族母语的地位已经处境尴尬,优秀语文教师都有这种忧患意识,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捍卫汉语的尊严,正在用汉民族的优秀文化影响我们的后代,让我们的后代深深地受到自己优秀民族文化的浸润,自觉抵制资本主义文化的入侵。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既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也关系着他们未来的生活质量。优秀语文教师既关注青少年母语学习的质量,更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于漪老师的语文教育“胸中有学生”,在孩子身上倾注了无尽的师爱,正是无数优秀语文教师的代表。
其次,优秀语文教师都有执着的意志和品质。这种执着,首先是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如果用情有独钟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魏书生为了当教师献身于教育事业,放弃了当厂领导接班人的机会,写了160次多次的申请,在当时教师地位不高、待遇还不够好的情况下,可见其对教育的痴情和当教师的执着。正是这种对教育事业的执着,李吉林即使年过七旬还奋战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而且一丝不苟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青年教师。正是这种对教育的执着,张富老师在当了行政官员后还在探索语文教学改革,还在执教研究课、示范课。正是这种对教育的执着,才成就了许多优秀语文教师的精彩人生,钱梦龙、洪镇涛、李镇西、余映潮、程翔没有哪一个例外。其次,是对语文教育事业的执着。因为这种执着,他们或放弃了良好的工作岗位,或克服了重重困难,始终在语文教育的第一线工作着、奋斗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前者如魏书生、李镇西,魏书生即使当了局长还要去上课,李镇西放弃了成都市教科所优越的工作岗位而选择了语文教育事业。后者如于漪、钱梦龙、洪镇涛等,他们即使身处逆境,也仍然对语文教育痴心不改,成为了一代名师。第三,是对语文教育规律探索的执着。为探寻语文教育规律,优秀语文教师不断地探索、实践、验证,尝遍了语文教改的酸甜苦辣,饱受了失败的考验,耐住了寂寞,忍住了清贫,受尽了讥讽,为语文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产生了异彩纷呈的语文教学流派,李吉林之于情境教育、钱梦龙之于导读法、洪镇涛之于语感教学、蔡澄清之于点拨教学、顾德希之于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赵谦翔之于绿色语文、陈军之于新语文,无一不是对语文教育规律孜孜探求的结果。
第三是有底蕴,这是语文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显著标志。何谓“底蕴”?“底蕴”就是指一个人内心蕴藏的才智与见识,既指广博的学识、横溢的才华、丰富的阅历,也指高尚的品德、独特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优秀语文教师都是“有底蕴”的教师,老一辈曾经是语文教师的如叶圣陶、夏丏尊、朱自清等大家就不用说了,共和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名师如于漪、钱梦龙、魏书生、洪镇涛、欧阳黛娜等的学识、才华、人格堪称一代师表,即便是现今活跃在语文教坛的年轻一代的语文名师,也都是有丰厚底蕴的优秀教师,李镇西、程翔、余映潮、赵谦翔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丰厚的学养、严谨的态度、高尚的师德、不懈的追求,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学习的楷模。语文教师的“底蕴”,首先是高尚的道德风范,“身正为范”,只有语文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风范,才能准确地理解和诠释文中之“道”;只有文本之“道”与教师之“道”融为一体,才能全面完成语文教育“教文育人”的目标。其次是人格修养,包括良好的品德修养和独特的个性心理品质等。通常所说的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就来自于他的道德风范和人格修养。第三是文学底蕴,优秀语文教师都阅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有广博的文学理论知识,形成了宽广的文学视野,有些优秀语文教师本身就是文学理论家;能够独立欣赏文学作品,读出属于自己的“哈姆雷特”,有些优秀语文教师本身就是文学鉴赏家;能够进行文学创作,有自己的写作专长,有些优秀语文教师本身就是诗人、散文家、小说家或杂文作家。第四是文化底蕴,包括一定的艺术修养、历史哲学常识、科学常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常识,用“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作为语文老师的要求也许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第四是会欣赏。“欣赏”对语文教师来讲有四层含义:一是具有所有教师的共同品质——能够发现学生的优点,会欣赏学生的长处,这是语文教师良好师德的具体表现;二是指语文教师具有欣赏学生作文的能力,能够发现他们作文中的优点和长处,并在作文评改中予以肯定和褒扬,这是语文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三是指语文教师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发现文学作品在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具有与作家、作品“对话”的本领,这是优秀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四是指语文教师具备欣赏除文学之外的其他艺术的能力,主要是音乐、美术、电影电视、戏曲、建筑、摄影等,能够感悟这些艺术的独特魅力和表现手法,这是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艺术素养。
第五是能表达。优秀语文教师有很强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够随机应变,妙语如珠,机智诙谐,出口成章。语文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语言的艺术,只有教师具备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将文本的思想内容、表达手法、语言特色准确地传授给学生。于漪老师说:“身教具有榜样的作用,言教具有感人的魅力。”她认为:“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打动学生的智慧与心灵,须悉心琢磨自己的语言,坚持不懈地训练自己的语言。”要用语言“粘”住学生。语文教师的语言一要精确清楚,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绝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二要简洁通俗,做到“要言不烦”、“微言大义”、“通俗易懂”,绝不重复啰嗦、艰深难懂;三要流畅自然,做到严谨而不生硬,顺畅而不吞吞吐吐,自然而不矫揉造作;四要富于哲理,具有启发性,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语言中获得哲理的启迪和人生的感悟;五要生动形象,注意炼字炼句,创设优美的语言环境,给学生美的熏陶和感染;六要诙谐幽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绝不庸俗逢迎,刻意为之。教师的语言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就能练好的,必须经过不懈的努力训练。语文教师特别是年轻语文教师要以于漪老师为榜样,刻苦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她当初可是把课堂上要讲的话全都写在备课本上并背下来,于是才有后来课堂语言精练、传神、形象、富于启发性、情感丰富的造诣。二是较强的书面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主要指写作能力,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能写“下水作文”,而且还要能进行文学创作,能创作出小说、诗歌、散文或杂感,达到“身教”的效果,同时还要能写研究论文、研究报告。一句话,语文教师要能够写文章,能够“我手写我心,我言达我意,我文传我情”。三是较强的面部语和肢体语的表达能力。面部语言和肢体语言是口头语言的重要补充,一举一动也表意,一颦一笑也传情,丰富的面部语言和肢体语言往往能够起到口头语言无法达到的效果。
第六是会研究。这是语文教师成为专家型教师的标志。这里的研究首先指教学研究,能够研究教材、教法、学法等,钱梦龙先生认为:“判断一位老师是否成熟,主要看两条,一是看教学思想上是否有明确、一贯的追求,二看是否具备独立处理教材的能力。”“独立处理教材的能力”是语文教师“会研究”的具体表现。会进行教学研究还要求教师能写教学论文、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教育反思、教育随笔等教学研究文章。其次指教育科学研究,能够独立进行课题研究,独立完成从申报——立项——研究——总结——结题——深化各阶段各环节的工作,还要求能够独立撰写研究方案、研究报告、调查报告、科研论文等。第三指学术研究,即业余从事包括教育教学、文学甚至历史、民俗等某一领域的研究。程翔的《说苑译著》、李震的《曾巩年谱》、张玉新的《孔雀东南飞集注》属于古文献学研究,邓彤的《〈红楼梦〉导读:中学生读〈红楼梦〉》属于文学研究,赵谦翔的《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属于艺术研究,严华银的《阅读学新论》属于教育研究,这些优秀教师应该说完成了从教师到专家的跨越,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郑远祥,语文教研员,现居湖北来凤。责任编校:石在中
关键词:因材施教 创新精神 优化教学 提高效率
学科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加强学科的素质教育,推进学科教学素质化,是当前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学科教学贯彻、落实“全教会”精神的具体体现。完成这项工作是我们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在当今教改形势下,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做法,书录于下,希望能得到同行和专家的指正。
一、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而正视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创设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教学是“素质化”的操作涵义。现行的初中英语教材功能先进,体系健全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好评。这套教材吸收了世界上现代的语言教学方法,同时又结合我国国情,继承了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较明显的优点是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教学并重。但该教课书使用“透明法”编排教学内容,教师看到教科书每一课的小标题就能明白教科书要求使用什么方法。这虽给教师提供了方便,并易落实教材的编写意图,但却束缚了教师的手脚,使教学流于程式化。教师如果长期被动地按照教材设定的模式安排教学,会在不经意中失去个性、主动性和独创性。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时,既要领会其编写意图和编写体例,尽量利用其优点,又要有自己的主见,应该制订自己的整体教学计划,设计具体的教学步骤,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不能被教材牵着鼻子走,而是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为我所用。对教材的内容结构、教法设计,可以作适当调整,教材中安排听、说、读、写的次序、教学量可以重新编排、分配。针对该教材写作教学量偏少的情况,可以适当增加写作教学活动,形式可以有抄写、默写、听写、组句、译句、造句、改写、仿写、独立写作等。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对学生的闪光点要满腔热情地进行表扬,不要有点不妥之处就全盘否定。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所提的问题,要符合他们的知识水平,让他们多体验些成功的喜悦,不断提高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二、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精神
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主动发展的品质,是学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培养与此相应的精神品质、习惯、能力,是学科教学素质化的主要目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敢想”的心理和习惯,允许并鼓励学生向老师提出异议,提倡师生间的辩论。另一方面,我们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必要的情境,同时还要注重启发学生在联想、想像、类比等方面下功夫,注意在质疑问难、提问设计、课堂讨论、识词释词、析句析段和作业练习等各个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既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又要提高教学质量,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怎样做到这一点呢?这就要向课上45分钟要质量,我们要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堂形式诸多方面进行改革,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就是要教师精讲精导,让学生有充分的操练时间。因为英语和汉语都是语言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它们之间的差别,达到能独立运用的目的,使课堂成为“学堂”、“练堂”。在课堂教学中,可多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录相片、计算机等增加直观效果,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情景,揭示解决问题的过程或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能增加课堂的容量,优化教学过程,在听力教学中,语音室是大有用武之地的,师生能互听,互相交流,且便于个别指导。
四、减轻学生负担,开展多种活动
要搞好素质教育,首先要“减负”,即要减轻学生无效的课业负担,减轻由于重复操练,频繁考试等消极因素造成的心理负担。那么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比如低年级可以进行抄写比赛、听说比赛、朗读比赛等,中高年级可开展抢答和书面答题竞赛,办手抄报或黑板报、书法展览、班内或班际书信及贺卡来往等活动。这些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但应注意,这些活动要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相联系,教师要注意引导并及时做出评价,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对积极参与的学生要给予鼓励,使学生愿意参加,而且有所收益。
五、英语教师自身素质应得到全面提高
1.英语教师要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当前的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教师素质直接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丰厚的文化知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要想很好地实施英语素质教育,就要求英语教师一方面要有丰富的英语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还要具备较高水平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如: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生物等;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继续教育,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掌握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微机应用等。
2.英语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教师过硬的业务素质和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英语素质教育对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包括:(1)英语教师不仅能把握中学英语大纲和教材,而且要有扎实的符合英语特点的基本功,如:流利的口语、逼真的简笔画、优美的板书、端庄文雅的仪表等。(2)会运用最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改革,如:电化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3)能胜任并积极以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英语课外活动辅导,因为英语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地开展,也是实施英语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4)具有较强的英语教学能力,如:能写出较高水平的教学工作总结和教学论文,能自制一些教具,如计算机教学软件等,并应用于英语教学,这对英语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很大促进作用。
一、调查设计
1.调查工具
为顺利开展本次调查,笔者设计出《南昌市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调查问卷》,问卷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教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教学任务等);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情况,从专业态度、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开展调查。
2.调查对象
南昌市的行政区划包括四县五区共47个镇、33个乡。南昌市的各个农村小学分布较为分散,为了确保调查对象的广泛性、调查数据的真实性,笔者利用南昌市农村中小学紧缺学科(英语)教师培训的机会,将参加2011年与2012年两次暑期培训的138名来自于南昌市不同地区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作为本次研究的调查与访谈对象之一;笔者下到南昌县幽兰镇竹林小学、新建县樵舍小学、安义县乔乐乡乔乐小学、湾里区招贤镇港下小学、进贤县赵埠乡三阳小学开展调查,将这些小学的部分行政人员与英语科任教师作为调查与访谈对象;笔者联系现就职于南昌市各农村小学的历届毕业生,把他们工作所在地的小学英语教师作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652份调查问卷,回收535份,回收率82.1%。调查涉及全市4县5区,覆盖了南昌市75%以上的农村地区,规模较大,涉及范围较广,调查数据具有真实性与可靠性。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师资队伍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数量不足,并且教师的性别、年龄、教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教学任务均存在不合理现象。从性别比例来看,在被调查的535名小学教师中,男性仅占9.7%,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女性成为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主体。从年龄结构来看,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基本上是年轻教师,82%年龄未超过30岁,这是一支年轻的教师队伍。从教龄来看,不足3年的有168人,占31.4%;教龄超过5年的有145人,占27.1%;从事英语教学年限不足3年的有394人,占73.6%。因学校开设英语课程的需要而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就上岗任教的非专业英语教师仍然占有相当的比例。从职称结构来看,62%的英语教师具有小教二级职称,29%的具有小教一级职称。从专业结构来看,第一学历为专科的为327人,占61.1%,中师毕业的为208人,占38.9%,其中245人为非英语专业毕业,占45.7%。535名教师中,有312人通过函授、自考等形式获得本科文凭,占58.3%。整个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学历层次偏低,专业化程度不高。从教学任务来看,教师的教学任务重,几乎每个专职英语教师要承担几个年级乃至全校的英语教学任务,兼职英语教师除了承担英语教学,还要担任其他科目的教学工作,周课时量达到20节以上的占45.3%,周课时量低于16节的占14%,但必须兼任一些教学以外的行政事务。
2.教师专业素质情况
(1)专业态度
本文对于南昌市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态度现状主要从师德和教育观念两方面展开调查。总体来说,绝大部分英语教师的思想状况是积极的,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他们对教育工作非常热爱、比较热爱、有点热爱、不热爱的比例分别是36%、55%、9%和0%。在对学生的热爱程度调查结果中显示,92%的教师对学生都非常热爱。通过访谈了解到:大部分英语教师都十分关爱自己的学生,能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讽刺、歧视学生,不提倡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86%的小学英语教师都赞成小学阶段开始英语课程,但其中84%对于目前农村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实际情况表示不满意,英语课得不到重视,英语课程周课时量太少,经常被语文或数学课挪用或占用,英语课程的开设流于形式。调查发现,85%的教师对学校的英语教学环境表示不太满意,认为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最大困境就是缺乏英语学习环境。
(2)专业知识
教师专业知识包括教育理论知识与学科专业知识。调查结果反映,系统学过小学教育学与心理学的教师只有32%,有一大半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对小学教育学与心理学只是了解一点,这将会严重阻碍教育的进步与发展,值得我们关注。小学英语教师一定要有过硬的英语专业知识。根据调查发现,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语言学、词汇、语音、语法、听力、阅读、口语交际、英美文化、英语小教法等英语专业知识掌握情况都不尽如人意,每个被调查项目几乎都有将近一半的被调查者选择的是“一般”,选择“好”的分别仅为5%、14%、7%、10%、7%、13%、7%、3%和13%,由此可知其英语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太乐观。根据访谈了解到部分教师认为是由于自身的专业问题并且缺乏后期在职培训机会,也有一部分教师认为由于缺乏英语学习与提高的环境,导致自己英语水平降低,对自身英语能力缺乏自信。
(3)专业能力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实施者,教师教学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根据调查发现:在课堂教学中绝大部分课时使用英语组织教学仅占到28%,仍有24%为大部分使用汉语组织教学;从上课时讲与练的时间比例来看,62%的教师选择讲练适中,尤其是低年级的英语教学中讲与练的时间比例为3:6;61%的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教学技能的运用情况十分不理想,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技术,根据进一步了解得知,很多农村小学只有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多用于公开课教学,教师一年难得用上一次;教师的基本功较差,50%以上的教师认为自己简笔画、普通话水平一般或较差。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科研能力差,科研意识不强,仅有23%的教师参加过校级以上的教改实验或课题研究,没有在市级以上专业刊物上发表过教学论文的占56%。听课、评课是农村小学英语教研活动最主要的开展形式,47%的教师认为听课、评课大部分流于形式,缺乏深度。
三、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策略
根据上述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南昌市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还有待于不断提高。增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整体专业化水平是一个关系到社会、学校、教师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相互协调。
1.确立学科专业地位
学科专业地位的确立对于学校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和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只有小学英语学科的专业地位得到确立,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才有努力的方向。目前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着英语教师转岗、兼职现象,这充分反映出人们对小学英语学科专业性认识的不足。要使小学英语教师走上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我们首先必须确立英语的学科专业地位。很多孩子与家长、甚至是部分教师对英语学科的认识存在误区,他们认为小学中语文与数学是主课,英语是一门副课,学好学坏无所谓,对英语毫不重视。如何转变学生与家长的态度呢?首先农村小学应该认真贯彻教育部的精神,及时提高对英语学科的重视程度,在课时安排、评价方式等方面提供足够的空间,拥有与语文、数学学科同等的专业地位,使英语学科不断专业化;在福利待遇、进修培训等各个方面给予英语教师适当的倾斜,帮助英语教师不断成熟与发展。
2.丰富师资来源
师范院校初等英语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是南昌市农村小学英语师资的主要来源。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南昌市培养小学教师的主要基地。我们应该充分吸收与采纳国外师资培养模式,建立多元型一体化的开放式教师培养模式,让各类学校都可以参与到教师培养中来,极大丰富师资来源;鼓励非师范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拓宽教师引进渠道;结合教师资格制度,通过招聘考试与面试全面吸收各类院校各类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到小学任教。
3.改革教师教育体制
教师教育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纵观江西省目前的教师教育体制,无论是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还是职后进修均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教育缺乏统一性与连贯性。如果要实现江西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提高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就必须对现行的教师教育体制进行改革。
(1)调整职前培养体系
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适应当前英语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课改要求。根据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颁布的《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要紧密结合当今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的特征,力求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提高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英语教育专业(小学教育方向)开设的课程既要科学地安排文化知识课和教育理论课,又要注重教育实践和科学实验,重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2)加强入职教育
小学英语教师的入职教育分为针对新任教师的入职教育和针对转岗、兼职教师的转岗培训。从师范生到教师是一个巨大的角色转变,新任教师缺少实践经验与时间历练,常常会在实际工作中感到茫然、困惑,甚至是失落,对新任教师进行入职教育能有效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小学英语教学工作。转岗、兼职英语教师是小学英语学科迅猛发展时期的特殊产物,对于不是科班出身,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转岗、兼职英语教师而言,转岗培训是他们快速提高学科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针对转岗、兼职教师的岗前培训应突出其英语专业知识的增长和专业能力的提高,应加强对转岗培训效果的评估,使培训工作落到实处,杜绝敷衍应付现象。
(3)完善在职进修体系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经过职前培养,已经基本具备从事小学英语教学的能力。进一步开展在职进修目的是为了使教师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更新自身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能力,丰富教学手段,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我们可以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制定培训的总目标、阶段目标与具体目标,根据教师的入职时间、学历水平设计分层次的培训内容,并且建立专题演讲模式、互动交流模式、课题研讨模式、案例教学模式等多样化的培训模式,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打破单纯的面对面的培训方式,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重视现代远程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中的作用,改进培训手段。培训应采用多元化的培训评价形式,对小学英语教师的考核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4.加强城乡教育互助
政府应该按照公平原则把公共教育经费和教育资源分配给每一所学校,打破城乡差距,关注农村学校建设,建立城市与农村教师定期轮换制度,城市学校每年必须要有一定比例的教师下到农村学校去支教,农村学校每年必须要有一定比例的教师到城市学校去学习。政府与学校可以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发达地区的学校与非发达地区的学校、城市的学校与农村的学校建立互助合作关系,开展公开课展示、专题研讨、学生交流等活动,形成城乡之间资源共享和交流的长效机制。
5.完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合格证制度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合格证制度是确保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具备专业素质的基本保证。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在对教师的选拔与考核上要严格把好教师质量关,只有取得英语教师资格证书的大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才可参加小学英语教师应聘。对新上岗的英语教师进行严格的专业素质考核,成绩合格者颁发合格证书;成绩不合格的教师限期参加培训,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直至考核合格;对那些确实不能胜任英语教学的教师要调离教学岗位。
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问题不是短期能解决的,而要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问题就必须得到重视。只有全社会都来关注农村,关注农村教育,关注农村教师素质,切实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农村小学英语教育才能真正得到发展,农村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新课程才会得以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吴丽芳.新课改背景下农村高中英语教师素质调查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7.
[3] 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 李伯玲.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革措施.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4).
[5] 纪国和,黄荣.新课标校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素养.现代教育科学,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