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语文教师观课报告

初中语文教师观课报告

时间:2022-06-25 13:47: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语文教师观课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语文教师观课报告

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改进;优化;综合性

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特别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教学实效低下、不受学生欢迎的弊病。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过于强调初中语文的独立性。把初中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割裂开来,从而形成封闭化、程序化、死板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但实际上.在初中各学科中,初中语文学科的感彩最强烈,教学的艺术因素最丰富,我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性简单谈谈自己的体会。

1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艺术

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依赖特定的教学情景而形成,这就构成了课堂教学的情境艺术。要创设初中语文良好的课堂情境,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努力:

1.1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语文教学中的艺术因素,增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审美氛围和感染力。

语文教师要努力探究教材本身的艺术因素。做到美文美教。传统的课文分析模式会把课文讲解得支离破碎,毫无乐趣可言,尽管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激情四射,但学生的反映却极其冷淡。记得在讲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我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串讲了一遍,结果学生一个个毫无反应。后来我深刻分析了讲课失败的原因,这篇文章文质兼美,语言优美,有动听的节奏和优美的韵律,因此高质量的诵读至关重要。我按照这样的教学设想重新讲了一遍。在整节课的教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当我满怀深情地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读《春》时,整个教室一下子安静了下来,所有学生都沉浸在我的朗读之中。我的朗读,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朱自清所描述的那个美丽的艺术世界,使他们真正品味到了散文的艺术之美。

要注意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美态。课堂教学是一项示范性非常强的活动,语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给初学者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才有可能在一言一行之间自然流露出教师的优雅和情趣,流露出教师的慈爱和睿智,使每一名初中生都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学会语文,学好语文。

1.2 营造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良好的心理环境。

一堂成功的初中语文课,学生的思维应该是有效地朝着课堂教学目标流动的。要使课堂教学达到这一目标.必须营造使学生思维朝着这一既定目标流动的心理环境。课堂心理环境,是指语文课堂教学中每一位学生以具有的特定的心理特征而表现出来的一个共同的心理表象。因为教材中所选的课文一般都能反映社会生活。它们都有较强的思想性、生动性和情感性,对这些抽象内容的理解,最好的方式是多联想、多想象和多感悟。诸多教学实践证明:求知欲、学习兴趣、学习情感等心理现象,是配合这一思维有效流动的良好因子。

一堂语文课能否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取决于教学方法。因为初中生学习的动机源于他们自身内部的力量,而自身内部的力量往往决定于需求的满足。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前应对学生的需求有所了解。

2 让课堂综合化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边有广告牌;买东西,有附带的说明书……9Y语文无处不在,元时不有。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生活,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培养语文实践能力,以研究提升教学,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好方法。因此,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做一些专项研究活动,如针对我们沈家门地处海岛的特点,我们曾经组织学生进行了“渔文化”的研究活动,走出家门,走上社会,用自己的眼,用自己的心去体察、了解。学生采访渔民,走访海鲜夜排档,收集跟“鱼”有关的资料、摄影、制作,撰写调查报告……汇报课上,有小组专门介绍鱼的外形,出示了各种鱼的照片;有的小组收集了很多跟鱼的形状有关的物品,如发卡、七巧板“鱼”、“鱼”书法作品,展示鱼的邮票;有的小组讲述了鱼的故事,演唱渔民谣;还有的小组介绍了鱼的价值,甚至还有小组写出了《东海海洋文化城》的投资方案……学生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收获的是多方面的能力:写作能力、交际能力、观察能力、合作能力。此外,还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些都是教师在课堂上用语言灌输所不能达到的。之后我们又进行了“保护母亲港”的系列专题实践活动,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了检验的机会。卢梭在《爱弥尔》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让语文课堂情境化、生活化、综合化、活动化和实践化以研究、提升并优化教学,引起学生兴趣。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们用全人类文化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人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让语文成为学生人生成长的心灵鸡汤。

在宏观上不局限于语文课的内容,而还从心理、品德、法律等方面进行扩展,注重相关学科的综合;在微观上就同一件事、同一个问题还从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等不同的角度去探讨。如教学鲁迅先生的《风筝》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挖掘,结合现实生活,谈对游戏的看法,对责任感的看法;教学黄蓓佳的《心声》时,引导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教师的角度及整个教育现状的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

语文课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到亲切,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得出结论。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新课程以广阔的自然和社会作背景,与社会、学生的实际有着广泛联系,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更要注意创设生活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并且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

结语:

课堂是不断变化的,它充满创造性。教学是一门艺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为有效,需要所有的语文老师不断进行探索和总结。为培养学生不同的语文能力,教师应采用相应的教法,灵活巧妙地完成教学任务,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有趣,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赵青关于初中语文综合性教学的一些思考[期刊论文]-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2012(3)

[2 ]张玉梅初中语文有效教学初探[期刊论文]-文理导航(下旬) 2010(9)

[3] 陈荣建浅谈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期刊论文]-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24)

第2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

由于地域因素、城乡因素、发展因素,长期以来教育投入的不公平,使"城市教育像欧洲,农村教育像非洲"。这种现象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笔者结合黔北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来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 学习现状及原因

1.初中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热情不高,态度冷漠,不认真学习。部分学生因自己成绩差,感到升学无望,更是什么都不学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主管领导用经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给学校、老师、班级定升学指标。这样导致的最直接的结果是:语文学习围绕"中考指挥棒",中考怎么考就怎么教,不考的就不教,学生中考不考的就不学。另一方面,学生自己看不到语文的价值,看不到学好了语文是受用终生的事,却不知道语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

2.学生片面看待语文学习的劣势,认为语文学不学都一样,花工夫学,收效不大;不花工夫,也差不了多少。觉得学语文好比"狗咬刺猬--无从下嘴",内容多,头绪繁杂。

3.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许多是由家长造成的。家长没有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不能言传身教给孩子做出榜样。大部分家长常年外出打工,,错误地认为孩子的学习是老师的事。加之,现在每个乡镇上都有五六家网吧,学生只要一有空,就溜进去,沉溺于网络游戏之中不可自拔。再一个,现在的经济增长速度快,各种工厂如同雨后春笋,纷纷建立,只要能受累,一个月就能挣个三两千,所以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就持一种听之任之的态度,学习不行就进厂打工,这也就造成了学生不爱学习,抱定一种考不上就进厂干活,爱咋咋地的想法。

4.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果欠佳。在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大部分一般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在写作教学中,教师把大量时间花费在批改上,作前指导、批改后评讲花的功夫不深。教师苦于批改作文,以"全批全改"、"精批细改"要求和衡量自己的工作。这样,语文教师往往下了很多无用功,教学中出现少,慢、差、废等现象。

二 针对以上问题,可采用以下对策

1.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严管的同时一定要厚爱。

学生上语文课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精神不饱满,劲头不足,语文学习的目标落不到实处,教学效果大大折扣。要改变这种状况,要讲道理,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责任感,晓之以理也好,动之以情也好,须聚焦在抓住学生的心理,思想、情感、态度、行为等,时时处处观察学生,抓住时机及时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学习态度差、调皮、捣蛋的学生,老师要经常找他们谈心,各方面关心他们。如家长在家,老师要经常与家长联系,并与家长探讨如何教育子女,协助老师教育好他们的子女。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这些学生孤僻、自卑、不合群、缺乏上进心。老师要关心他们,无论在学习上,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要关心。让他们体会到班级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如了解他们生日的日期,到这一天送个贺卡什么的,或搞个活动,叫同学们个个拿出自己的绝活,能唱的,给他唱一首歌,祝贺他的生日,能画能写的就画写送给他,有钱的买个蛋糕将蜡烛点起来唱生日歌,我想会给他许多惊喜,他能激动得流下眼泪。

2.课内外结合,开展丰富多彩活动。

课堂学习是语文学习的主要阵地。学生学好语文主要在于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要使学生学好语文,首先要让学生对你所教的课产生兴趣,所以老师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一系列的丰富多彩语文实践活动,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他们的积极性最高,乐此不疲。如背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故事会、读书报告会、办墙报、手抄报、参观学习、歌咏比赛、主题班会,配合教学内容师生共同参与。当然,初中语文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一些课外阅读、知识竞赛活动或者征文活动,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一旦有了兴趣,就会促使其在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所以,初中语文教师不可放弃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引发。

3 .开展分层次教学。

农村初中,学生来自全镇各村的小学,各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方法和效果都不尽相同,学生的家庭环境的影响也千差万别,自身的先天素质和主观努力也参差不齐,由此势必造成同一班级的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上,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普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教师教学中的"一刀切",必然会造成差等生"吃不了"优等生"吃不饱"的消极局面。结合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情况,从读写听说四个方面制定出A、B、C三个学习能力等级的标准,通过观察测试,再确定每个学生的语文学习综合能级。每学期结束,再对照标准和测试情况,重新定级。当我们进入了教学操作的更高境界时,将会发现自己操作的不是一堂课,完全是自己的人生,是自己对真、善、美的理解与追求的表达与诠释。只是每堂课都有一个新的角度而已。整个教学活动过程都体现分别施教、分层推进,使每级学生都能达到他实际能够达到的最好的学习目标。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更是一门艺术,而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则更是"无米之炊"的艺术,提高农村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苦细致的工作。但不管现实如何,作为一线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只要我们坚持的方向不变,我们的信念不变,踏实勤奋,锐意进取,不断探索,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或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第3篇

关键词:新课改;高效课堂;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我们带来了一股清新的课改之风,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作为一名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率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要的课题。下面是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仅供大家参考: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提升教育的品质,提高教育的质量,关键要看我们教师,在《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的报告中有这样的描述: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还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深入学习新课改的精神,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转变教师角色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知识的网络化,我们的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学校与课堂已不再是他们接受知识的唯一渠道,有时自以为准备很充分、很精彩的课却得不到学生的认可,甚至出现冷落现象。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自己的角色,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帮助者、参与者;由传统的教书匠转变为创新型、科研型教师;由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为现代教学方式。

2.转变学生观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信息交流的主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不是“装”知识的“容器”。因此,我们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充分尊重他们,不能用同一个尺度去衡量他们,用同一个模式去规范他们。

3.转变教学观

我们知道,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不能统治学生,更不能代替学生,而应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去学,使自己的教学过程变为一个动态生成、多项体验的过程。

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因为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的大脑处在高度兴奋状

态之下,这样学生的注意力、思维能力与理解力就会有明显提高。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下面是我的几点做法:

1.精心设计导语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目标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语文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让学生掌握知识,而是让他们在体验过程中有所收获。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时,我常常运用有趣的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论语》时用名言警句导入法;在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用歌曲导入法;在学习《童趣》时用故事导入法;在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时用影视导入法等等。

2.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

初中生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他们希望将自己优秀、擅长的一面展示出来,因此,我常常利用这一点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让他们把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时,我常常组织课本剧表演、分角色朗读、辩论赛、诗歌朗诵等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法

新课改下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要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能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我的具体做法是:

1.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

叶圣陶先生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不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因此,我们教师必须相信学生,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绿》时,有学生提出:“梅雨潭的绿有哪些奇异的地方?”针对学生的质疑,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组织学生讨论、查阅有关资料,让他们在探究中获取知识。

2.弘扬学生的个性

巴列班斯基说:“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相互联系是教育的基本规律。”素质教育是个性发展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引导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

总之,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敢于运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创造

性,这样我们一定会打造出更加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张得军,邢建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新[J].课改前沿,2008(1).

第4篇

关键词: 初中作文教学 现状 策略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环节。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能否较好地运用语文知识及其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学生的语文水平怎样,作文是一个衡量的重要尺度”。可见,作文在语文中的意义之大。如今,从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需要的高度,以及大语文教学观的高度来看,作文仍为语文中的一个重点。

然而,因为应试教育思想作祟,现今中小学写作教学,由于没有独立的作文教学时间,没有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缺乏独立的写作教材等原因,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总的来说,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欲与各位同行商榷。

一、初中作文教学现状

现在初中生受到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束缚太多,他们的作文大多表达的是课本上教的、老师天天讲的思想和见解,抒发的是空泛的属于别人的情感,失却童心的纯洁无邪。

(一)重表达,轻育人。

语文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写作是思想情感的文字表露,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比较,我认为,写作是学生思想展现的最佳形式,所以叶老提出的“作文即做人”的观点不容置疑。

然而,综观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却普遍存在着人文价值削弱、人文底蕴流失的现象。在作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十分看重学生完成作文的速度,以及作文的结构和技巧,至于作文的内容是否真实则全然不顾,致使初中生的作文中假话连篇,假故事、假情感屡见不鲜。殊不知,学生缺少的不是技巧,而是内容,是表达的需要。一个人有了丰富的内容,有了表达的需要,即使他只字不识,也会讲精彩的故事。而众多学生的作文中没有新材料、新内容,取而代之的是雷锋、赖宁、送伞、拾钱包、扶盲人过马路、借同学橡皮等陈旧的题材。

(二)重模式,轻能力。

在现今初中作文教学中,有的教师不厌其烦地将一些作文知识当作方法公式一样抛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套用现成材料与模式。这种写作公式化的僵化训练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冷落了他们对社会与生活的敏锐洞察,结果必然窒息他们自主思考的能力,钝化他们独具个性的棱角,导致他们丢掉开启心灵的钥匙,没有自己的思想,最后作起文章来中心不明、条理不清、语句不通、文法不顺。

(三)重书面,轻口头。

作文教学应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训练两个部分。写和说都是表达,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然而现今很多初中语文教师过于强调书面作文,对口头训练则置若罔闻。这种“重文轻语”的倾向,导致初中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普遍下降,甚至影响人际交往。

从我们与学生每天的接触中不难发现,现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随年级的增高而不断下降,甚至逐渐退化。有的学生书面表达文采斐然,能轻松自如地驾驭文字,然而一到口头说话,例如演讲或班会课发言,则结结巴巴,条理不清,语句不顺。这种现象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

(四)重课堂,轻生活。

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中的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然而现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把学生关在教室,苦思冥想、闭门造车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与世隔绝”的封闭式作文训练,导致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假话连篇,东拼西凑。原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的儿童,由于缺乏了生活之水的滋润,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苍白无力,毫无生趣可言。作文是思想感情的表达,作文课是用来交流思想感情和学习表达技巧的。我们可以这样比方: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木材,技巧是木工的手艺。我们拼命教授木工的手艺,可是没有好的木材,甚至没有像样的木材,传授的手艺只能玩一下花架子。技艺教授当然是教师的事情,但是生活积累呢?上述现象在现在的教学中是普遍存在的,这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二、初中作文教学策略试探

初中是整个中学学习的初级阶段,是学生由少年向青年发展的时期,有着与小学、高中不同的特点,他们独立追求与感受的个性日益突出,活泼、想学但基础薄弱,还很幼稚;对生活、社会、客观世界充满新鲜和好奇,但认识不足。表现在作文中,往往是不会选题、不会集材、不会谋篇、不会措词,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几十年来一成不变的传统教育形式,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习惯于老师给他们命题、提示,甚至提供题材。这种照葫芦画瓢的结果是:一种形式、一个材料换个题目学生从小学带进了初中,或许还要带到高中和更高级的学校。长此以往,我们培养出来的将是怎样的社会人才。面临这种局面,我们的作文教学方法必须改革。

作文教学的任务与目标是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搜集处理信息与构思表达,使其充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表白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求得纯真的思想,求得真实的感情,从而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铭记在心。

(一)自编训练体系。

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没有独立的作文教材,语文教师应该自编初中写作教材。教师仅依靠单元后的作文训练资料作讲课内容确是不够的。作文教材存在缺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材永远存有缺陷。编写的教材要自成一个训练体系,即根据明确的训练目标和训练计划确定教学内容,其结构顺序为直线式和螺旋式相结合,把初中语文教材确立的几十个写作知识点,既按年级配置,又在各年级反复,体现作文教学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当然,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并非是截然分开的。教材出路就在课文里。这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每个学期的作文训练的任务、达标要求等要心中有数,结合学生实际来对作文体裁、命题、内容、要求等制定一个详细作文计划。然后利用阅读教学来指导学生写作,将读和写结合起来,读是写的基础,阅读为写作铺路。选择恰当的、典型的课写作学习的例文,仿写的对象根据所选课文内容、特点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怎样开头、结尾有特色,怎样描写生动、丰富、细腻,怎么议论有说服力,等等。这些课文就是作文教学的好教材,关键在于教师的善用、巧用。其次应结合作文训练内容,补上一些具体的、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克服作文教材的不足。

(二)更新教学内容

1.变单纯作文为作文与做人的统一。利用作文课,对学生进行理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格素质。

2.变课堂作文为生活作文。通过大作文观来开发校园、家庭、社会环境资源,创造多样化的活动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写作的材料,让作文贴近生活、反映生活。在作文课中,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引进课堂,鼓励学生“有所为而作”。我认为,现行作文教学的最大失误,是没有把学生置入大社会、大自然之中,他们的脑海里是一片灰色的世界,没有色彩,没有生机,唯独有老师、家长们的影子,导致学生在写作时把心灵沟通、感情渲泄的快乐变成言不由衷的痛苦。

3.变传统作文教学重读写、轻听说为读写听说并重。要求学生重视平时的生活积累、材料积累和语言积累。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以及从书中读到的东西,无不可以构成写作的素材。提倡学生课外练笔、练口,利用小资料写或说一些生活片段或思想片段,等等。

4.把作文批改纳入作文教学的范畴,让学生走完写作的全过程。

(三)优化教学模式

变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综合型教学模式。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既要指导,学生更应参与,而不可只做座上客,洗耳恭听。魏丰堂老师在《初中作文综合式教学实验研究报告》中详细介绍了这种教学模式:“拟定文题――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师生快速同题(同类)作文――‘下水文’示范――学生改文・教师面批――教师口头点评――师生共同小结。”

(四)改进批改模式

1.变教师批阅为师生共同批改,发挥主导与主体两方面的积极性。

2.变“全批全改”“详批细改”为“少批略改”。教师从每班分层次抽取10篇,运用“启发式批改法”进行批改。

3.扩充批改内容。教师批改10篇学生作文,既批阅“文”的水平,又批阅“批”的水平,将改文训练与写文训练统一起来。

作文是表达,是创造,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所认识的客观世界。学生感到难,对教师来说也难――作文教学很难在短期内见效。怎样提高作文教学效果,是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中至关重要同时又是最不容易找到现存答案的课题。我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尽管作过这样或那样的尝试与摸索,作文教学始终让我感触颇多,要想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取得明显的成效,关键在教师――教师对作文教学的地位、重要意义与艰巨性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在教法上悉心钻研,不断地探索、开拓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张浩逊,翟振业主编.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华艺出版社.

[2]阎立钦主编.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5篇

关键词:兴趣培养、课前三分钟、情景设置、活跃、鼓励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做何事,只要有兴趣,就会事半功倍,学习犹为如此。笔者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一直在探索语文教学中的兴趣培养,现有如下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丰富课前三分钟,激发学生兴趣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上课铃声刚停,七年级(8)班的教室就响起了朗朗书声。不错,不是小学二年级,而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在朗诵《三字经》。笔者面带微笑站在教室门口,做了三分钟的观众。

笔者是七年级(8)班的语文教师,曾于2008年假期在重庆听过魏书生老师的报告,并买回了他的大作在家研究了很久,受魏老师的启发,笔者开始用丰富的课前三分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每节语文课的前三分钟,成了学生的自由表演时间,学生在语文科代表的组织下朗诵经典美文,唱红歌,讲故事,说笑话等。这样避免了一成不变的上课模式,既让学生在玩耍中学到了相应的知识,也能让学生在课前就保持一份愉悦的心境。

二、注重情境设置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开好了头,就成功了一半”,导入新课犹为重要。笔者会在每一节课前精心准备导语,力求新鲜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以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三则为例:笔者走上讲台,微笑不语,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圈,等学生都探来了好奇的眼光,再问:“这是什么?”学生回答:“圆圈。”笔者微笑着说:“这可不是普通的圆圈,它是聪明圈,我们来回忆一下,小学的时候我们学过哪些历史上特别聪颖的少年,把他们的名字写在这里面。”学生略加回忆,就能得出答案:曹冲、孔融、司马光……这时,课堂气氛渐入佳境,笔者话题一转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世说新语》三则,将认识三个同样聪明的少年。而且,课后我们还将评比一下,班上哪些同学的名字也能够写进聪明圈呢?”果然,学生们顿时来了兴趣,为了“圈中有名”,都积极预习,抢着回答问题,以饱满的热情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想要活跃课堂气氛,首先得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的去做,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而不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

以七年级上册说明文《长河落日扁》为例。笔者以王维《使至塞上》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学习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接着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刚才学习了‘长河落日圆’,现在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却是‘长河落日扁’,作者为什么说落日是扁的,他有什么依据呢?请同学自己到课文里去寻找答案。”这样,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带着一颗好奇心主动走进课文,解读文本,自然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其次,想要活跃课堂气氛,得最大限度的还给学生自由。在笔者课堂上,学生从来不用正襟危坐,大多数时候是以小组为单位围成圆圈,每节课都有规定题目的讨论内容,还有围绕课文的自由讨论。在这段时间内,学生可能会为了某个问题争得耳红脖子粗,也可能讨论着书上的问题却扯到了其它有趣的事情上。

笔者上七年级上册《捅马蜂窝》时,给了学生这样一个讨论题:“‘我’为什么要捅马蜂窝,又是怎么捅的?”刚过了一会儿,笔者就发现很多学生在摆龙门阵,摆自己小时捅马蜂窝的经历。于是笔者干脆暂停了上一个讨论题,改为了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你小时有捅马蜂窝的经历吗?讲出来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这下可好,班上马上冒出了几个“故事大王”,把捅马蜂窝的经历讲得绘声绘色,艰险万分。

就这样,笔者尽量的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自在的学习环境,这样的语文课,当然不会沉闷,学生都期待着语文课的到来。

四、多表扬鼓励,激发学生兴趣。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镇级中学,大多数学生基础很差,刚进校的时候,有的学生连字都不会写,第一次语文测试,有四分之一的学生不能达到及格标准。但笔者一直都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他们都有自己的优点。所以,笔者从来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不管是对优秀的学生,还是对所谓的差生。

例如:学生问题回答正确了,表扬:理解能力强,学习踏实;答错了,鼓励:很有创意,这正是学语文所需要的素质;对作文内容写的不够好的学生,可以表扬字写得整洁;对成绩考砸的学生,就告诉他们别泄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样做,能够帮助学生竖立信心,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

笔者班上有个学生叫张千锋,一开学就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因为他坐在最后一排,每节课上课都是打瞌睡。每当笔者在课堂上把他叫醒,同学们都会笑他说:“反正他就是瞌睡大王,每节课都睡觉,班主任都管不了。”笔者很恼火,但却没有生气,而是笑着说:“这么帅的小伙子坐在最后一排打瞌睡多可惜啊,坐到前面来吧,也让老师看着养养眼。”小男生被笔者逗得不好意思了,一节课坐得直直的。果然,位置换到第一桌以后他就没有打瞌睡了,专心学了起来。笔者乘胜追击继续表扬他:“张千锋同学的笔记作得多好啊……张千锋同学的成绩进步很大哦…..”大半个学期过后,他在单元测试中已经能达到及格分数了。

第6篇

一、当前农村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困难

1.思想观念滞后。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学校领导层具有急功近利的倾向,首要任务抓考试成绩。语文活动的计划、实施等往往停留在口号上和形式上,校领导认为农村生源整体上偏差,动手能力差、交往能力差、创造能力差等,开展这样的活动不务正业。而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手段简单、方法单一,一心一意抓分数,“唯分而教”的现象比比皆是,中考考什么就教什么。为了应付考试,许多教师课上直接教给学生写活动方案的方法:活动方式、活动目的、活动步骤云云,课后翻阅资料、网络搜索、汇编试题,研究综合性试题考查的知识范围、能力范围、解题策略,最后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归类整理的资料,节省了活动课的一些环节。美其名曰:学生熟练掌握解题规律,增强了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应付中考绰绰有余。可惜学生的阅读面、见识面变窄了,而负担则雪上加霜。其他诸如经费、安全、场所和时间、教师培训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学校领导思想上的重重顾虑。

2.物质条件匮乏。农村初中的资金投入普遍不足,许多学校硬件设施未完全配备到位,甚至出现七八个班共用一个多媒体教室的现象。所以相当一部分学校和教师仍在因循“一支笔、一张嘴、一本书”的模式组织教学,重课内灌输,轻语文活动,教学气氛沉闷、冷清,压抑了学生的个性,语文教学陷入“教师累,学生苦,负担重,效率低”的困境。此外,功能室不正常使用、图书室藏书有限、农村家庭电脑入户率低等现实问题不容回避。所以,想开展苏教版教材中“走进图书馆”“网上读写与交流”等活动只能是纸上谈兵。

3.科研力量薄弱。与课堂教学的研究相比,课外活动研究未形成大气候,多数学校未投入较大的人力,且可借鉴参照的理论专著较少,教师就会把综合实践活动课当做学生的“副餐”而已。少数语文教师即使想指导,也只是作为学校的点缀,走马观花、草草了事;如果偶尔指导成功,其他教师或许会嘲笑,认为爱出风头。另外,农村初中师资薄弱,语文教师本身工作量大,多数人担任班主任,还有人兼教历史、政治等,每天的常规工作备讲改考辅忙碌不停,有时还有政治和业务学习、继续教育、家长来访等,少有时间搞课题研究并指导学生正常开展语文活动,久而久之,教师丧失了指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针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困难,笔者认为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宣传,管理到位。学校应当组建领导班子,教科室专人负责,课外活动课的目标、内容、形式、预期效果等都要统筹考虑。校园广播或橱窗专栏宣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性,争取家长配合,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各班配合语文教师具体实施。教师队伍管理方面,定期邀请名师开讲座,组织教师学习理论专著,开展校际交流活动等,让教师开阔眼界、产生收获,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地指导。每学期结束,教师负责学生的考核,依据平时参加活动的态度、表现、技能技巧掌握情况以及最终效果评定等级,规规矩矩填入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

2.因地制宜,挖掘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受空间限制,课堂和校园内外均可成为良好的活动场所。广阔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资源都可以成为学习内容。欣赏田园风光、观察家乡环境、感受乡土浓郁气息等。教师指导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关注社会热点、注重学科的渗透性,贴近大自然,贴近生活,从而积累到书本上不可能学到的东西。

3.精选内容,形式活泼。上好语文活动课,要有丰富多彩的内容,使活动课的趣味性、实践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教师要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育人观,引导学生将知识学习融于完成任务的过程之中,努力从书本走向生活,适当拓展延伸;从课堂走向社会,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安排内容。一是阅读写作类,如“走进图书馆”“古代山水诗歌学习小组”“推广普通话活动周”等。二是实践类,如“错别字普查”“市场新商品调查”“我办校刊”等。三是语文人才的个性培养类,如“课本剧表演”“校园通讯组”等。形式方面,新颖多样的形式才能满足广大学生渴望接受锻炼的迫切心理。例如,学习了苏教版九年级“广告”专题后,即可围绕竞赛(到大街上纠正错别字)、辩论会(广告能否适度夸张)、创作公益广告等形式展开,学生必然会踊跃表现,学得实在,由此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4.尊重差异,发展兴趣。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在自主活动时“全程动”“全体动”“乐意动”,切忌越俎代庖。例如“我办校刊”这种活动,喜爱书法的学生设计报头,写作较好的学生负责组稿,美术功底深的学生完成插图等,其他学生或评选或张贴。只有这样,从实际出发,合理分工,尊重个性差异,区别对待,活动课才能使各自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第7篇

【关 键 词】 课外阅读; 调查报告;现状分析

【作者简介】 邹淑霖,广东省深圳市宝安中学,硕士,初中语文教师。倪岗,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本科,中教高级,学术研究方向:语文课程内容的建构及实施。

【基金项目】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课题“区域性初中语文课程内容构建及实施的研究”(编号:GDJY-2014-A-b065)的研究成果之一。

一、调查缘由

课外阅读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于阅读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提到,阅读不仅可以扩充知识,“也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在阅读课外文学作品的时候,学生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产生个人的情感体验,从而在共鸣或疑议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生的有益启示。对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有益的课外阅读将帮助他们建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但令我们感到不安的是,在当下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有不少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着课外阅读发挥作用。首先,今天我们所身处的时代,电子产品大量普及,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介在生活中无孔不入,整个社会深陷信息爆炸的迷局,初中生难免会因为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自控力,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比如,不少学生沉迷于网络或电脑游戏,根本没有心思也无暇顾及课外阅读。其次,迫于中考压力,学生被繁重学业挤占了大量课外阅读时间。再者,虽然绝大部分教师认可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却又往往不由自主地回到以讲授为主的传统套路中,即思想重视但行动付诸不够。

基于以上认识,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深圳市宝安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解决其中存在的诸种难题, 2012年3月,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设计了以课外阅读为主题的调查问卷,并对本区各类学校开展了广泛的问卷调查,最终共计收到七八年级学生问卷9937份、语文教师问卷165份以及家长问卷8786份。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可以更为真实地了解到当前宝安区初中生课外阅读的情况。

二、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分别从课外阅读的形式、态度、时间、习惯、数量以及影响等几个方面给出评价。

三、统计结果分析

1.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学生问卷调查共计15个问题。分别是:①一般情况下,老师大多布置哪些语文作业?(可多选)②你最喜欢什么样的语文作业?(可多选)③你喜欢读课外书吗?④你平时每天用来阅读课外书的时间是多少?⑤你最喜欢阅读哪一类的课外书?(可多选)⑥你家里大约有多少本课外书籍?⑦你每学期的课外阅读量是多少?⑧你的阅读习惯是什么?(可多选)⑨你认为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什么?⑩一周,你们有没有开阅读课?有的话,有几节??在阅读课上,教师主要做了些什么?(多选)?老师组织你们开过的读书会的次数是多少??你喜欢的读书分享交流的形式有哪些?(可多选)?周末阅读课外书的时间有多少??喜欢读的书的来源是哪里?

调查结果反映了以下几个问题:问卷的①~⑤题的设置,是调查学生对待课外阅读的态度,其中第①题教师布置作业种类选F “摘抄”的比率高于70%,其A、E项都高于45%;选C、D、G的比率低于40%,表明教师布置背书、阅读课外书和批注这三种作业比例稍低;第②题表明学生最喜欢的作业是阅读课外书,比率超过50%;从①题和②题可以看出,学生最喜欢的语文作业是“阅读课外书”,但是教师布置作业在“阅读课外书”这项只有38.8%。这表明:教师喜欢布置的语文作业和学生喜欢的语文作业不一致,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没有从学生的兴趣角度出发考虑。

第③题表明大部分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其比率超过60%,不喜欢读课外书的学生比率则低于10%;第④题表明不到30%的学生能每天坚持课外阅读一个小时以上;第⑤题表明学生喜欢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中,人物传记、文学作品和报纸杂志的比例稍高。可见,学生喜欢课外阅读,但大部分课余时间还是用来完成书面作业。

问卷⑥~⑩题的设置意图是评价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和习惯。第⑥题选D“50~100本”的比率都不高于30%,选E“100本”的比率不高于20%,这都表明学生的藏书量偏低。第⑦题学生每学期课外阅读量选择B“2~5本”的高达49.9%,大概一半的学生能做到每学期阅读两本书甚至以上。

第⑧题考查学生的批注式阅读习惯,选择A“只读不批”的比率达到44.1%,表明还有不少学生仍然没有养成批注式阅读习惯;选择B“读后再批”和C“边读边批”的比率都超过20%,表明部分学生养成了批注式阅读习惯,但比率还不是很高;选择D“及时摘抄”的比率为近30%,也表明部分学生有摘抄阅读的习惯。

第⑨题,超过50%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丰富知识积累”,超过40%的学生认为其目的是“提高阅读写作能力”,但仅有14.3%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是“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正因为这个比率较低,学生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课外阅读上。

第⑩题考查学生每周上阅读课的数量。“每周一节”的比率超过50%,“一周两节”的比率超过30%,表明学生每周至少能上一节自由阅读课,在课堂上拥有课外阅读时间。深圳宝安区教科培中心语文教研室从2002年开始推进课外阅读课内化,建议每周有1~2节阅读课。可见这项建议已经在该区域各学校得到一定程度的推行。

问题?~?题的设置,评价学生的课外阅读形式和时间。第?题选择B“学生静静地读书”超过40%,选择C“读书会分享交流”超过30%,选择D“指导学生阅读”超过30%。这题表明学生的阅读课主要形式仍然是静静地阅读,但是其他形式也逐渐进入阅读课。第?题考查学生每学期参与读书会的数量,超过40%的学生选择“1~2次”,超过20%选择“暂时没举行过”,说明读书会逐渐成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一项手段,但仍不普及。第?题是考查学生最喜欢的读书会形式,其中选择“角色扮演”、“美文朗读”和“自由辩论”的比率最高,都超过30%。第?题是调查学生周末阅读的时间,大部分都是1小时以内,表明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投入不多。第?题表明学生喜欢读书的来源超过30%是来自教师推荐,其中家长推荐低于6%,可见教师是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引导者。

2. 教师问卷调查分析。分别是:①早读时间,你一般安排学生做什么?(可多选)②一周内,你有没有开阅读课?有的话,有几节?③在阅读课上,教师主要做了些什么?(多选)④你指导学生阅读的手段有?⑤在其他类型的语文课上,一节课你一般给学生多少时间读书?⑥你认为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性?⑦你平时是否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⑧你认为你班上的有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学生达到?⑨你认为学生没有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原因是什么?(多选)⑩你认为通过哪些形式能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多选)?你认为学生课外阅读状况与语文教学质量的联系怎样??你开过读书会的次数??你对开展读书会的顾虑主要有哪些?

调查结果反映了以下几个问题:问卷①~⑤ 题的设置,是看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安排阅读教学,其中第①题早读课的时间安排,选A “读课文”比率高于90%,其他B、E项都高于50%;选C “讲课”的比率低于5%;第②题表明大部分教师一周只开展一次阅读课,第⑤题表明每节课大部分教师给学生阅读的时间低于15分钟。第③题超过70%的教师都会让学生静静地看书。可见,教师是有让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的,但是大部分时间还是用来上常规语文课,不愿意花太多时间给学生阅读。调查表明教师对教材还是过于重视。从第④题可以看出教师也渐渐地采取不同的策略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开展读书报告会和批注式阅读。

问卷⑥~⑩题的设置,是评价教师是否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第⑥题选A“很重要”的比率高于90%,其中第⑦题选择“经常强调”的高达89%,第⑧题班上学生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大部分都在20%以下。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原因主要有:没有时间读书;缺少阅读的氛围和环境;学生没有阅读兴趣。第⑩题选B“加强阅读指导”的比率高于70%。

问题?~?题的设置,评价教师对课外阅读、具体到读书报告会教学的重视程度。第?题选A“非常紧密”的比率都超过了60%,选B的比率都超过了10%,可见大多数教师都认为课外阅读对语文教学质量的影响很大,但还未真正认识到交流分享对读书的重要性,顾虑重重。以上调查显示:教师认为读书会很重要,但是推进的力度不够。

3. 家长问卷调查分析。家长的问卷调查共计11题,分别是:①您觉得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有帮助吗?②您认为您孩子的课外阅读能力怎样?③您家里是否能够给孩子提供较好的阅读环境?④您孩子平时在家是否坚持课外阅读?⑤您认为孩子没有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原因是什么?⑥您是否愿意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⑦您是否支持学校安排课外阅读?⑧您给孩子买书的原则是什么?⑨您的孩子会经常和您交流课外阅读的体会吗?⑩您和孩子一起去购书吗??老师推荐课外阅读书目,您是否愿意积极购买?

调查结果反映了以下几个问题:问卷①~⑤题的设置,是看家长是否重视孩子们的阅读,以及在家里如何安排孩子阅读,其中第①题考察阅读对语文学习的作用,选A “有”的比率高于80%,说明家长普遍意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第②题认为孩子的阅读能力“一般”的超过50%,说明大部分孩子的自主性阅读能力还不强。第③题超过50%的家长认为自己能给孩子提供较好的阅读环境。第④题表明大部分孩子无法坚持课外阅读,有的甚至没有课外阅读。第⑤题说明孩子没有养成课外阅读习惯很大原因是没有时间和孩子没有兴趣,那么孩子的时间去哪里了呢?是不是繁重的作业负担以及玩电脑游戏和看电视占用了大部分时间呢?孩子们是否花费了很多时间做考试题目,或者是因为科目繁多必须花时间做数学、物理、化学题目演算?上述种种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家长营造读书氛围不够浓厚。如果家长自己本身热爱读书看报,孩子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可见,家长是有让学生自主阅读意识的,但家长自己不读书或少读书,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仍然不太乐观。

问卷⑥~⑩题的设置,是评价家长是否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并能付诸行动。第⑥题选A“愿意”的比率高于50%,第7题中超过70%的家长支持学校开展课外阅读课,第⑧题表明大部分家长在买书时会和孩子们一起商量,但是能做到如C选项所述“认为重要的、对孩子有利的就买,不管孩子喜不喜欢”的,比例还是偏低。上述数据表明,虽然家长普遍重视孩子课外阅读,但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决定了家长对孩子阅读不一定都能够提供明确的导引。

问题⑨~?题的设置,评价家长在培养孩子课外阅读方面能否付诸实际行动,大部分家长不会和孩子交流读书体会 ,也很少有家长和孩子一起购书,不过大部分家长能够做到购买教师推荐的书目。该项结果表明,一方面,培养孩子自主性阅读的良好习惯,教师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家庭的阅读环境和家长的文化素质直接影响着孩子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由此可见,要成为一名真正推动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优秀语文教师,需要做得更多。首先要让家长也习惯读书,营造家庭的读书氛围;其次要让家长、师生共读书,营造家校共读的氛围,如此方能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四、深圳市宝安区课外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1. 教学理念有所进步,教师对教材的不理性重视程度渐渐下降。曾经,深圳市宝安区的语文课堂不外乎是教师讲、学生听,秉持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很多教师播放ppt课件,按照固定的环节教学: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疏通字词――初读课文――再读感知――课外拓展。学生只能看着ppt课件做笔记,应付考试。教师们也极其重视课文的讲授,注重语文课本的阅读。正如我们此前在分析数据时提到的,绝大部分早读课都用来读课文。这些做法本无可厚非,毕竟当前深圳中考的基础部分绝大多数来源于语文课本,因此教师布置作业时也以课本为导向,学生每天阅读的时间慢慢被挤占,广泛阅读难以实现。

令人欣慰的是,从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教师对教材的不理性重视程度已渐趋下降。众所周知,学生的阅读意识和阅读习惯受教师的影响最大。调查显示,教师一周愿意拿1~2节课作为学生的自由阅读课,可想而知,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也会有所提高。

事实上,尽管深圳中考热衷于考察课内知识,但阅读和作文毕竟占据着分数的大半江山,中考语文分数终究倚重的还是学生的阅读及写作的综合能力。要想提升这部分能力,就需要学生进行大量阅读。真正的阅读并不仅仅局限在课堂,语文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真正的阅读,关键还是在课外。所谓“闲暇定终身”,谁充分利用了闲暇时间阅读,谁的阅读能力就能得到更大程度提高。

2. 师生疲于应付考试,语文素养缺乏合理评价机制。数据分析显示,教师具备了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意识,也明白课外阅读对孩子语文水平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迫于升学压力和中考评价手段的束缚,分数成了语文素养高低的唯一标准。教师便常常陷入“要考的就教,不考的不教,常考的重点教,少考的少教”这一怪圈,没有从自主阅读和语文分数两者并不矛盾的困惑中解脱出来。于是乎,原应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变成了应付考试的默写课、习题课、订正课;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如何理解变得不再重要,文言文读背成为了教学任务的中心;学生的阅读面狭窄,局限在语文书和考试范围里;对学生语文的能力评价缺乏合理机制,仅仅靠几次分数妄下判断……长此以往,学生对语文还能有什么兴趣,学生的文学素养还怎样提高?为了让我们的语文教师少些顾虑、多些勇气,从2003年开始,即便深圳中考一直没考察过课外书籍阅读,宝安区的七八年级期末考试也每次都测试课外阅读。借助考试,促进教师带领学生读课外书。

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家中的课外书藏书量并不多,每学期阅读的量也不大,每天每周花在阅读课外书籍上的时间都较少。可见,在当前学校生活中,学生疲于应付考试,花大量的时间做数学、物理、化学题目,而教师在课外阅读方面的引导力度也还不够。其实,教师可以每星期都推荐适合初中生阅读的文学书籍或者文学杂志,也可以提供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的平台,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班级的阅读氛围。只有学生自觉自愿地博览群书,才能真正地提高语文水平

3. 家长急功近利,学生缺乏兴趣和动力。笔者在家长会和家访过程中,经常和家长探讨学生课外阅读的问题。家长和学生在课外补习的时候都喜欢参加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的补习,却从来都不会花钱或时间在语文阅读的补习上,究其原因,无非是其他科的补习效果往往立竿见影,而语文补习的效果则太不明显。的确,语文成绩的提高,如果光靠补习是不会有多大变化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学生自己阅读。经过大量阅读,学生能培养语感,再加上自己的细心观察和用心经历,才有可能写出比较好的文章。

在问卷数据中,我们看到,家长有让学生阅读的意识,也认为阅读对语文学习来说很重要,但总觉得孩子没时间阅读,也觉得孩子在课外阅读方面缺乏兴趣。真的要家长付诸行动、参与其中的时候,他们却难以做到。各种原因,可能是因为工作繁忙,也可能是因为重视力度不够,或者也可能因为家长自己并不喜欢阅读,文化素质不高。

其实很多家长还是很想和孩子一起阅读的,但却因为没有时间而耽误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家长愿意花钱给孩子买书,但却没有和学生分享阅读感悟的耐心。学生的阅读自主性是需要兴趣支撑的,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有动力去图书馆看书,才有去书城购书的欲望。另外营造学生读书的环境和氛围也是非常重要的,家长一般愿意帮助孩子在家建立一个图书角,愿意花钱给孩子买书,但是却没时间和孩子一起购书,更没时间一起阅读,一起分享感悟和心得。其实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更能激发孩子自主阅读的兴趣和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

4. 阅读形式有所创新,读书习惯逐渐养成。 近年来,深圳市宝安区教科培中心语文教研室提倡批注式阅读和读书报告会。从调查数据中发现,这两种形式已经慢慢地走进语文课堂,影响着学生的阅读习惯,并渐渐趋向普及。

批注式阅读的核心是教师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们的自主阅读效果。教师更注重阅读过程,而不是阅读结果,关注的是学生的进步程度,而不仅仅是分数。教育教学实践表明,批注式阅读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用笔、用符号读书的习惯,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促进学生的终身阅读能力;批注式阅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例如分析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应用思维能力等;批注式阅读最终能提高学生自己的文学素养。总之,批注式阅读是一种实用性和操作性都非常强的阅读方法。

读书会不以功利性阅读为目的,主要以读书、分享、交流、碰撞等方式使阅读成为生活的必须或人生的乐趣,给学生的成长带去正能量。从课外阅读活动的实施效果来看,学生在读书汇报会的组织、展示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才智,学生被激发出的阅读热情和无限创意让教师为之惊叹。

这两种阅读形式都有利于学生们自己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其次就是有科学性,能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速度,提高阅读效率,激发阅读兴趣,同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实现;它还使得学生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动手能力也一并得到培养。

第8篇

1.分层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所有的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笔者在制定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以中间层面为根本,再分别针对上下层面浮动教学目标的要求。也就是说,中等生应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完成学习目标;对于后进生,因为其基础薄弱,教师应对教学要求和难度做降低处理,让学生的学习难度得到缓解;对于优秀生则应加大深度和难度,以提高学习目标的方式来制定教学目标。只有对各层面制定相对的教学目标,才能发挥因材施教对初中语文教学成效的促进作用。

2.分层设计探究提纲。

初中语文教学中较为常见的教学模式就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模式,这一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管是自主思考还是与小组成员合作探究都需要以教师设计的探究提纲为线索和载体,所以,教师应注意探究提纲的难度和深度,确保这一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每一个学习小组成员都包含了各层面的学生,这样组与组之间的学习能力才会均衡,过于深奥的探究提纲只会让各小组中的后进生跟不上学习进度,不乐于参与探究活动,使小组合作的整体成效举步维艰。笔者在设计的教学探究提纲中适当地穿插了一些语文基础性的内容,因为对思维拓展要求不是很高,所以可以让各层面的学生都可以积极的开动脑筋,在促进学生思维深入开展的同时,也保护了后进生的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3.做到教学的动静结合,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最佳活动场所。一堂好的课少不了要因材施教,少不了要实行分层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教学中动与静,在教学中以“生”为主、以“放”为主,并做到“放”中有“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运用多媒体、活泼生动的导语等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然后讲授一些必要的语文教学内容,讲完课,教师可以就课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究,在交流中获取灵感,得出结论,这就是语文教学中所谓的“动”,然后就课上学习的知识点,教师适当布置一些练习,这些练习要对应不同层次的学生而有所不同,例如第一份练习是基础题50%,提高题30%,拓展题20%,另外两份的提高题和拓展题的比例则要逐步上升,提高分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这种在课内独立完成的练习,不仅可以有效避免抄作业的现象,而且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不足,并减轻学生课后作业的负担。之后,教师的重心要转移到优等生身上,要求他们课后再完成一些高质量的作业,帮助这些优等生发掘自己的潜能,拓宽自己的学习思路。初中语文分层教学,根据学生不同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切实实现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之上有所进步,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基础不相同的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获取语文知识的喜悦,真正让学生成为了语文的主人,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4.实施分层分类指导。

分类指导,可以分为课内指导和课外指导,也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方法“习惯和态度上进行分类!而分层分类指导,则是以各个层面为指导对象进行分类指导,对于优等生,教师应挖掘学生的潜在优势,以发挥学生的特长”张扬学生的个性为目标,通过建立兴趣小组“开展演讲辩论活动”参加社会调查并提交调查总结报告等活动方式,进行训练和培养,激发优等生的学习潜力和学习热情!对于学困生,教师则可以进行个别辅导,从学生的情感信念心理历程等方面入手,以弥补知识缺陷为目的,与学生展开心灵对话,帮助他们建立学习自信心。

5.分层组织练习和考核。

第9篇

初中语文小课题开题报告

一、研究的问题

“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有效策略的研究”课题是属于实践性的研究课题。本课题结合了本校城乡结合部寄宿学校这一特定的教育环境,以初一、初二部分班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本课题研究的立脚点在阅读教学,着眼点在习作训练,是为了寻找语文教学中“读”与“写”有效的结合点(拓展点)和有效的结合(拓展)方式与方法,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写”的拓展、迁移与辐射,从而形成有效的读写结合策略而展开的研究。

主要研究以下问题:

1、“阅读”与“写作”关系的研究

读和写是一个互补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在语文教学中,读是自外而内的吸收,写则是自内而外的表达,读是文章作者的写的逆想活动过程。因此,“正确把握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是进行“读写结合”教学的首要条件,也是本课题要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

2、“挖掘读写结合点(拓展点)”的研究(即解决学生作文“无米之炊”的问题)

读写对应原则要求读写要有相应的结合点(拓展点)。所谓读写结合点(拓展点)就是读与写在知识与能力上的契合点。不管是哪个版本的语文教材,所选的文本无论在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还是在写作手法运用等方面都是学生模仿习作的范例。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挖掘文本中的“写”的因素进行多方位的迁移、拓展。这样,文本中的好段、佳句、词组都是学生写作的素材。因此,如何挖掘“读写结合点”是本课题要研究的关健问题。

3、“形成有效的读写结合策略”的研究(即解决学生作文“有米难炊”的问题)

关于“读写结合”的方法与模式研究已经不少,但并不是每一种都适合自己的学生。因此,教师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形成一种“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提升学生读写结合能力。这是本课题要研究的中心问题。

4、“提高教师使用教材能力”的研究

要在阅读教学中寓写于读,就要求教师能挖掘出语文教材中的隐性功能,将教材“一课两用”。因此,如何使课题组教师“形成独立分析教材、处理教材、寻找教材中读写迁移点、拓展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是一个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我校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全寄宿制的学校。本地学生大部分是城市化过程中“被居民”的农民子弟;而外地生的父母大多是无暇顾及小孩的教育而选择将孩子送进我校,家庭文化的氛围较差,家长缺乏对孩子智力投资的意识,没有太多的课外读物,没有良好的文化信息来源,导致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知识面窄,阅读能力差,写作水平低。大部分的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痛,因缺素材、缺方法导致没兴趣、没信心。教师虽煞费苦心地指导作文、批改作文,但收效甚微。因此,如何解决学生作文“无米之炊”和“有米难炊”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成为我们迫切要解决的一大难题。另外,如何提高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也是困扰我们的问题。

三、拟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主要采取以下步骤与措施:

(一)准备阶段:20xx年6月—20xx年9月

1、成立课题组,确定研究对象

1)课题组成员由我校三名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组成。包括:

课题主持人:

课题成员:

2)研究对象包括三位老师所教班的学生及人教版七、八年级的语文教材。

2、分析我校语文教学的基本情况,收集国内外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尤其是读写结合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论,分析归纳“阅读”与“写作”关系,为下阶段的实操打下理论基础。

3、初步制定研究方案。

此阶段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

(二)实施阶段: 10月—9月

1、开题。

2、调查研究:设计相关调查表格,针对实验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分析。

3、开展实验:实验老师根据结合调查研究得出的结果,以所教文本为凭借设计并实施各单元课文的读写结合训练方案,使每一节阅读课都成为说话、写话、习作训练课。在实践中,形成一个操作性强的读写结合策略。这样,在解决学生习作文“无米之炊”与“有米难炊”难题的同时,又在写作构思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使用教材的水平。

读写结合策略初步构建如下:解读目标,明确单元读写训练重点——精读课文,挖掘文本读写结合点——指导方法,掌握读写结合技巧——迁移拓展,运用读写结合方法——小结回馈,提升读写结合能力。

以人教版七上第三单元为例,说说我们是怎样实践读写结合策略:

第一步,我们先明确这个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是“景物描写”;

第二步,我们精读这个单元的4篇文本,各自挖掘出与单元训练重点相关的读写结合点:如《春》一文中,在教春花图与春雨图时分别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虚实结合法、多感官描写法;《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教“薄雪覆盖下的山”时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移步换景法;《夏感》一文中,教“夏天的色彩”一段时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绘色法;《秋天》一文中,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动静结合法;在总结4篇文本时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情景交融法。注意,有些课文写结合点比较多,如果我们都跟学生练习的话,就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所以我们还要精选出最适合的结合点。

第三步,授之以渔,教会学生掌握相关的写作技巧。

第四步,通过对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的模仿训练和“举一反三”的拓展训练,从句子、片断过渡到长文训练,让学生从读到写,迁移拓展。

第五步,对学生习作及时的回馈,在反复训练中提升其读写结合能力。

4、实验分析:分析实验作文的内容,分析实验过程所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及时收集过程性材料,及时总结实验工作经验,及时矫正实验行为。

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三)总结阶段:20x年10月—20xx年12月

1、整理实验过程性资料,归纳总结成功作法和经验,撰写课题实验报告。

2、收集整理实验当中所产生的课题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案例、课堂实录等,形成相应的文集和光盘,在全校推广研究成果。

本阶段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

四、预期成果形式

1、实验研究报告(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

2、课题研究论文若干篇;

3、课题相关教学设计、案例、实录、片断等;

4、学生相关习作若干篇;

5、形成适合学校学情的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

五、参考文献

[1] 《丁有宽与读写结合法》 丁有宽 国际文化出版社 2003年8月

[2] 《中国语文读写结合研究》 汪潮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3] 《教育科学研究》 裴娣娜 李春山 孙鹏 科学出版社 1997年9月

[4] 《朗读手册》吉姆.崔利斯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6年8月

[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

[6] 《阅读学新论》曾祥芹语文出版社 2000年

[7] 《当代美国教育》中国文献出版社 2000年

[8] 《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董菊初语文出版社 1995年9月

第10篇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实现“减负”。

关键词:减负;语文教学;培养

首先,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观念。一方面要相信学生具有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可能性,一方面要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闲暇时间,要尽量少布置、不布置语文课外作业。只有硬性规定的课外作业少了,学生才有可能在闲暇的享受中学习语文,发展包括语文能力在内的多种能力。知名语文教育专家程红兵先生说过:“……事实上学生的成长,不仅仅限于学习上,学生们的正事不仅仅限止在课业上,而且‘三闲’(闲话、闲事、闲思―笔者注)特别是我们老师所认为的‘胡思乱想’里面就很可能孕育了创造的细胞,一遇时机,它就将萌芽破土,迅速成长,有句话说得很好,需要是创造发明的母亲,那么玩耍则是创造发明的父亲……”

其次,在不忽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要充分重视它的人文性。通过加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审美能力。其中,审美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为无论是欣赏自然、文学还是其他各种艺术,都需要比较强的审美能力。在这方面,我们的语文教育做得是远远不够的,总体上是重视实用性,忽视发展性;重视语言教育,忽视文学教育。因些语文教学中应尽可能少些讲解,多些诵读;少些分析,多些感悟;少些实用,多些审美。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曾充满深情地说:“就我而言,感觉上得最好的语文课,是我给学生读小说、诗歌、报告文学等课外读物的时候,或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课文倾泻出来的时候;而在学生心目中,这样的语文课也是他们最盼望甚至最神往的――不必死记硬背‘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之类的‘名句’,不必苦苦琢磨‘圆规很不平’究竟是借代还是借喻之类的问题,不必老惦记着‘这篇课文是中考的重点’之类的提醒;有的只是心灵的舒展、情感的流淌和思想的奔涌!”

第三,要将语文教学和生活结合起来,和娱乐结合起来,和休闲结合起来。语文来自生活,反映生活,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理应与生活相结合。对中学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尤其容易为丰富多彩的娱乐、休闲活动所吸引,语文教学如能和学生娱乐、休闲相结合,必将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并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反过来又会影响学生的闲暇生活,使语文学习向闲暇延伸。具体来说:

1.要引导学生写自己的生活、说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在说和写中帮助学生提高在生活中的自我决断能力,树立正确的观念。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说、写如下话题:“第一次做饭”、“怎样度周末”、“快乐的双休日”、“我的业余爱好”、“我最喜爱的一种动物”、“我学会游泳了”、“我爱唱的一首歌”、“难忘的一次旅行”、“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等等。

2.教师应特别注意观察、了解学生当下的生活,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生活的引路人。教师在了解学生生活的基础上可组织学生对即将播映的精彩影视剧进行介绍,对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展开讨论,对正在热销的青少年读物进行评论,对即将举行或正在举行的体育比赛进行预测或发表观感等。

3.教师尤其应注意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激发学生对课外读物的兴趣。对于课外读物的兴趣,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更在于提高人的修养、品味,丰富、充实人的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许多作家在回忆自己如何走上创作道路的时候,都特别提及年轻时看过哪些课外书,如何从这些书中得益。作家们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撷取。

第四,坚持以教师为主导的情况下,要设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变讲堂为学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圣陶语);要重视好的语文习惯的培养,使在语文课上学到的种种方法成为终身以之的习惯。强烈的主体意识、过硬的自学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对语文学习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也对一个人能否拥有丰富而充实的、自主支配的生活起决定作用。

总之,要完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真正实现“减负”,我们语文教师应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第11篇

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低下已不是一个新话题了,多少年前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就提出:“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时至今日,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而根据近几年的中考语文科的统计来看,初中毕业生的语文水平也不容乐观。当然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与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低下有直接的关系。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我想依然要从我们最基本的教学环节入手,即抓住教材、教法、练习,这样,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曙光就会可望又可及了。

一、教材精

精通教材是教师讲好一节课的基础,有此基础后,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曾记得自己上初中时,同学们都对当时的语文老师佩服至极。究其原因,回答几乎是一致的:“语文老师上课基本不用看书,但讲起来一样头头是道,同学们听得都是津津有味。”如今自己也从事了这一职业,才明白一名好教师要想做到这一点,那就必须精通教材。

而要精通教材,就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所讲内容,无论结构还是主题都能了如指掌;对课文的重点难点,课后习题都必须理解准确、传授无误;能自然地引导学生理解问题和回答问题,也能恰如其分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上课时不看教案或少看教案,也能有条不紊地讲写如流;没有语言杂乱无章、拖泥带水、错讲漏讲甚至“卡壳”现象。

对于这些目标,说起来可能容易,但真正做到这些就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必须刻苦钻研、认真投入、广泛阅读,充实自己的能量。正如戏剧中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样,教师要做到教材精,也必须要做到“台上一节课,台下百夜功”。

二、教法新

在精通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有打破教学常规的勇气,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勇于创新,用更巧妙的教法授课,丰富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那样的教学效果一定是事半功倍!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只有学生们满意的那种教学方法,才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在种种教法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和创新,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我校组织了多名教师到其它中学进行了参观学习,大家回来后感触颇深,深感教法新的重要性,并纷纷改进自己,在教学方法上有了很大的创新和提高。经过一年的努力,我校教师结合实际,创立了语文教学的“四中教学法”,它包括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师生互动,探究新知;运用新知,巩固自测;课堂小结,知识拓展”五个环节,这种教学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也体现“合作――探究”的新理念,深受学生的欢迎。一年来,我校已有多位语文老师运用此教法参加公开课比赛。

除此以外,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也已逐渐普及。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学习电脑的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网络资源的共享等,发挥它的直观、简便、生动、信息量大的优点,把初中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三、练习好

“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应当行动。”这是歌德曾说过的一句名言。在语文教学中,语文练习就是检查学生课堂接受效果,反馈教学信息的重要手段,所以不应随便让学生做题,而要在“好”上下功夫,要设计好难易适中,形式新颖的练习,真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好练习,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注意练习的目的。要让学生明确思考的目标,设置的不是学生简单回答“是”与“不是”的题目,而是学生能愿意思考并能从中悟出道理的问题。

第12篇

现总结如下:

一、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

时代在不断进步,社会在不停前行。同样,教育教学理念也应与时俱进。埋头苦干是必须得,但抬头望头也是必要的。一味埋头苦干会迷失道路,偶尔抬头望天才能看清方向。特别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很多教育教学中的深层次问题不断地暴露,这时候更需要理论的指示与专家的引领。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次培训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不仅对理清新课改中的种种关系有帮助,而且对突破新时代教育教学中一些“瓶颈”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与方法。

如赣南师院文学院的孔刃非教授的《以良好的素养,高度思维责任感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的专题报告。首先分析了当前教育的各种缺失,指出当前的教育还是“精英教育”“应试教育”,忽视了人的素养的培养。怎样改变这种现状?他提出从中国古代优良传统找良方,将“孝”“信”“义”“耻”“礼”“忠”“枨”等纳入语文课堂,将人的精神基础打牢,提高人的素质。

赣南师院副院长陈勃教授和李东斌的报告,都关注了教师的身心健康。社会压力、职业压力让我们的教师生存不易,需要学会自我调节,需要乐观的工作生活。

总之,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现在的教育越来越偏离正常的轨道,越来越朝着急功就利与速成的方向发展,教师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受到挑战。这些都需要在理念上纠正与更新,使我们的教育不离其本质。

二、更新了教育教学知识。

教师是一个永新的职业。这里讲的“新”主要指知识的更新与教学艺术的更新。作为语文老师,他应始终站在时代文化前沿的号手,把住时代文化发展的脉博;他应是始终站在科学知识岸边的摆渡人,传承知识与文化;他应是学生灵魂的塑造师与精神垃圾的清道夫。所以,作为语文必须时时保持充电的状态,此次培训无疑是一次良好的机会。经过培训,就我个人而言,不仅在学科知识方面得到一次全面的补充,而且在教学艺术方面得一次新的补充。

杭州师范大学倪文锦教授讲的《写什么与怎么写》的报告,睿智的指出当前的作文教学存在五种缺失,强调:1、要创造先有模仿;2、老师作文教学的关键在于指导如何写,而不是只会提要求。倪教授是全国作文教学方面的知名专家,他的方法科学而切实可行。对当下普遍迷茫的作文教学是一股清新之风。

赣南师院副院长陈勃教授的《教育心理与教师发展》的报告。陈院长强调,21世纪是“压力时代”,需要学习教育心理学,尤其是人民教师。同时,现在的教师需要有反思精神,需要掌握教育学知识,才能成长为学生喜欢的教师。

又如,李东斌教授的《课堂观察与压力管理》的专题报告。对课堂观察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阐释,提出这是聚焦课堂的教学研究的最直接的方式方法。

总之,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老师不断的自己更新,才能更上一层楼。

三、观摩了专家名师风采。

此次培训活动的一大特色就是理念联系实际。不仅聆听了专家的解读,而且近距离地学习了名师的教育教学艺术和班级管理艺术。

南昌教研员胡小望老师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践与反思》,强调新课程中,青年教师应有所作为。校本教研不能丢,专业成长方才有动力。如若深入多思考,目标达成就不成问题,都很有指导性。

而南昌三种的聂水兰老师的《一名普通教师的成长》和《班级管理》的报告,完全是自己的实践的梳理和总结。胡老师提出,教育是一项爱的工作,只有全身心地热爱,才能有所成绩。教学工作如此,班级管理亦如此。在报告中,胡老师用自身的实例很好的诠释了“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事业”的真正内涵。

四、教师自身的成长

教育的发展,关键在教师的成长。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学校的软实力来自己于拥有

一只业务能力强,团结敬业的教师队伍。对于个人而言,教师的成长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适当现代教育的需要。此次培训,很多专家与同仁重点谈了教师如何规划自己的成长之路,成为名师,成为教育家。

如赣南师院教育学院院长焦中明教授的《学点教育研究方法——做研究型教师》的报告。从全球科技发展的高度以及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出发,指出教师不应是“蜡烛”,要有可持续的文化知识储备,那就要学会做研究,成为专业化的教师。而研究应该来自教育教学实践,又要回归课堂,服务课堂。

又如,南昌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胡小望的《课例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讲座,提出教师对课例进行研究,加强对文本的解读和探究,提倡及时反思。课例研究的价值在于:拓展教学视野、发展反思能力、唤醒主体意识和培养问题意识。最终的目的是簇进专业成长。

又如,师大欧阳芬教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的专题报告。对中西教育进行比较,得出各有利弊,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结论。今天的教师角色应该转变,由教学主体向学习伙伴转变;由知识传授向导学转变。

五、结识了全省教学名师。

此次培训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参加培训的都是全省教学一线的精英、名师,对教育教学都是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此次培训又是一个非常好的相互学习的机会。7月15日上午的沙龙开得很成功,大家将自己教学中的经验互相交流。下午的说课比赛又展示了各自的风采。同时,还是建立友谊的纽带,平时只能在报刊杂志见到名师的老师,通过此次机会,终于可一睹尊容,亦为乐事。创办的QQ群,成为了大家各在一方时交流的平台。

六、在职研修硕果累累

本学期开学至今,我担任了八年级语文教学,在完成教学常规工作的同时,积极实践完成培训基地布置的作业。主要有以下方面:

1、积极撰写教学反思和教学叙事。集中培训回来,我写博客的劲头更足了,思路也更宽了。7月25日至今,我在中华语文的博客了更新了30多篇博文,有不少质量上乘的佳作。其中《怎一个“闲”字了得》《孩子,你应该快乐》等博文被版主评为精华。

2、努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为全校教师上了公开教学观摩课《记承天寺夜游》,并录下视频;做了《教育教学论文写作知识》的讲座,在传达集中培训的新精神的同时,将自己多年来论文撰写的体会和收获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得到教师的好评;设计了教育教学研究方案《新农村“学习型”家庭试验研究》,这个研究方案着眼于目前各地的新农村建设,目前的新农村建设只注重建屋修路,而忽视家庭内部学习氛围的营造,很有研究的针对性。准备于2011年上半年申报省级课题。

3、积极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出谋献策。作为学校的老教师,我主动将这次培训的成果带回单位,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积极示范,大胆引领,带领全校的语文教师投入到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在集体备课里,在教研组活动中,我积极解答教师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引导互动和交流,使学校语文组成为了全校活动最丰富,效果最显著的组别,促进了大家的专业素质的成长。目前,学校所有的语文教师都开通了自己的博客,并准备在中华语文网上开通“棠阁学校语文工作室”,成为学校语文教师交流的固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