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幼儿园教育信息化论文

幼儿园教育信息化论文

时间:2022-12-01 00:11: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幼儿园教育信息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幼儿园教育信息化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微课;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6-025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6.165

美国学者阿尔文・托夫勒将世界文明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分别为农业、工业、电子信息化。在第一二次浪潮的冲击下,人们为了适应生活,可以通过简单的学习方式储备必要的知识和能力来适应世界的改变,而在第三次浪潮的冲击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必须转变已有的学习方式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获得一席之地。教育信息化是此阶段的发展趋势之一,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无线网络的覆盖,教育领域正悄然发生的变革,微课作为教育信息化新常态下的产物,充分体现了变革、融合与创新的精神。而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和理解直接关系到微课在教育实践中运用。当前,幼儿园正需要通过利用微课这一教育信息化的产物来强化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什么是微课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其具有时间简短、内容精细和资源容量较小、主题突出、内容具体等特点。

二、微课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的标志和时代的需求,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涵盖对新的信息和技能的学习、知识体系的更新和完善,以及内化的各项能力。微课的拍摄和录制过程使用了多种软件和工具,丰富和拓宽了教学手段,培养了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材知识内容加深理解,能促进幼儿教师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弥补自身的不足。此外微课运用在何时何活动都需要很好的设计和规划,这提高了幼儿教师教学活动设计的能力及活动整合能力。微课无疑是一次新潮的思想改革,其在幼儿园中的广泛运用有待于幼儿教师更多的重视和积累。

1.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紧跟时代步伐

微课的主体是微视频,而制作微视频需要掌握的技能有PPT演示、手机或其他数码设备的拍摄,以及后期制作时录屏软件的使用等,拍摄时灯光的设计、构图的选取声音的调试等问题都需要教师自己解决。幼儿教师大部分是年轻教师对于这些现代信息技术她们很容易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快速且熟练地掌握,年长些的幼儿教师也可借助制作微课的机会接触和学习到一些简单易操作的技术。

2.提高教研能力,壮大幼儿教师科研队伍

目前我国幼儿教师专业知识发展水平较低,许多一线的幼儿教师学历不高。有调查数据显示,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第一学历以初中和高中为主,初中学历占62.48%,中专和高中学历占28.14%,仅有9.38%是大专学历。另外科研的门槛太高,且程序相对繁杂,很多幼儿教师不写论文或论文质量低,而制作微课就是一个微研究的过程,幼儿教师通过发现身边小问题―想办法―解决―梳理―制成微课解决最棘手的问题。这种人人可以做、人人都会做、人人都爱做的微研究让每位一线幼儿教师都能参与到教学研究中,从而壮大了幼师的科研队伍。

3.促进自主学习帮助幼儿教师更新和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微课是以某个重点、难点或某个环节设计的,换句话说就是教师无法在活动中用简单语言描述而需借助视频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信息,让幼儿通过视觉感官直接感受的活动内容。这本身就是一个“备教材、备孩子”的教学准备的过程,使教师加深了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理解,也更深层次地思考教学目标和内容。因此,在选材和确定微课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自主学习的动力也就随之产生,他们要通过书籍、网络和各个渠道去更新观念、理解新知识,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三、微课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微课资源在国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

1.幼儿园微课资源少、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虽然网上微课资源很多,但幼儿园微课资源仍然比较匮乏,并且这仅有的幼儿园微课资源质量参差不齐。一方面是幼儿教师对微课制作不够了解;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专业性不够强,不知该如何选择微课以及如何让微课融入幼儿园各类活动中。

2.幼儿园微课资源缺乏系统性

网络上现有的幼儿园微课资源十分散乱,没有根据幼儿园五大领域和各年龄层进行整合分类,缺乏系统性。

3.微课知识在幼儿教师中的普及性低

虽然近几年微课对教育系统的影响很大,但是对于大部分幼儿教师来说,微课还是个较陌生的词汇即使有所耳闻,也只是对微课的表面认识,制作要领、运用方式都还不了解。

四、微课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中面临问题的解决建议

笔者根据专家学者关于微课发展的问题研究,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提出了几点微课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中面临问题的解决建议。

1.规划地区幼儿园微课资源的开发

按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并结合本地区使用的教材,组织教研员和学前教育专家共同确定各年龄段和五大领域参考谱系,在征求意见后统一,供幼儿园和教师系统且有针对性地选择开发。

2.面向幼儿教师开展幼儿园微课专项培训

第2篇

论文摘要:作为工作在培养幼儿第一线的幼儿工作者,具备相应的信息技术能力、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时代和社会提出的必然要求。本文结合近几年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计算机教学,论述了如何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了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对学前教育的质量提升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我们迎来了加快促进学前教育信息化,提升学前教育整体质量的重要发展契机。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作为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幼儿师资培训中心,培养的学生直接面向社会。因而研究我校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问题就越来越显得紧迫。

一、信息技术在幼儿教学中的重要性

“幼儿园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幼儿教育价值定位的着眼点应该是培养幼儿不断自主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以及积极适应社会生活的态度和能力。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能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扩展教育或学习的空间,使教学摆脱以学校为中心、课本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束缚。加强幼儿园教育环境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技术与幼儿课程教学的整合是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应该该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而多媒体技术的特点正好符合了这一要求,调动了幼儿的兴趣。教学信息根据教学要求和幼儿个体差异作选择、编排,大大提高了教学的灵活性,并改变了以往单调呆板的教学方式,打破了单一的习惯思维,激发出孩子创造的火花,变被动为主动,使幼儿真正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更有效地掌握知识与技能。

二、新时期幼儿教师应具备的基本信息素养

概括地说,信息素养是指掌握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能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以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那么,作为信息时代的幼儿教师所应具备的信息素养包括:能意识到信息在信息时代的重要作用,对信息有积极的内在需求、能时刻感受到自己对信息的需求,知道什么样的信息易于幼儿接受与理解、能促进各种活动与教学,能把有效的信息整合到所教课程的教学当中去,善于将信息现象与幼儿生活、环境迅速联系起来,善于从信息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掌握信息、信息来源、传输、获取等基本知识;能利用网络媒介、各种多媒体以及多种软件开发、制作幼儿教学课件和幼儿活动环境平台。

三、学前教育专业加强信息技术教学的途径

(一)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进行调整

针对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科及学生特点,在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降低了传统的计算机原理、二进制、计算机的基本构成等内容在教学中的比重。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普及性教育非必须掌握的东西,可少讲或不讲。计算机教育专家谭浩强教授就提出过:在基础教学中引入计算机原理、二进制、补码、汉字码等教学内容,实际上是计算机普及教育中的一个误区,应该加以改革。在调整方案中增加了PowerPoint学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还结合实际应用,经常给学生带去最新的计算机资讯,如微博、论坛等,不把计算机教学的目的仅仅定位为通过等级考试。

(二)增设flash、Photoshop等课程

经过考察,了解到各幼儿园均希望本园教师具备一定的课件开发能力,可以说,能开发课件已经作为新时代幼儿教师的基本技能。如果在教学时幼儿教师只会使用现成的多媒体软件来进行教学,在实际应用中会存在很多问题:由于软件是他人开发,往往并不能完全满足自己的教学要求;很多时间幼儿教师只是在教学环节中使用一个很小的课件片段,由于不懂课件制作技术而不了了之,如果懂制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制作完成。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掌握一定的多媒体制作技术是社会需求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要求。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第一学期学习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后,在第三学期课程安排中,把flash、Photoshop合并为一门课,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只需学会制作简单的动画,进行简单的图形图形处理即可。根据以往教学经验,课时太少学生不能学到实际的东西,课程太多学生任务太重,压力太大,我们认为每周3课时比较合理,而且可以利用网络教学等拓展学习空间和时间,以解决课时不够的问题。

(三)开设一定的计算机选修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我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动态开设动画提高班、视频剪辑班、图形图形处理技巧班等,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要求。几年来,我校多次组织了课件制作大赛、动画制作大赛,通过大赛,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四)加强实践环节

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上机实践与课外实践。加强实践环节是学生接受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学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在“理论-实践-再实践”的过程中达到消化知识、掌握知识和利用知识的目的。我校除了课堂内要安排学生练习实践外,还利用晚自习、周末等安排计算机老师到机房值班对学生进行及时指导。

(五)合理应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教学辅助

目前我校已经建立了学校内部学习网站,每个学生均可以用自己的学号登陆,里面放置了相应的网络教学资源、教学视频,以及与课程内容相配套的讲义、练习、测试题库。学生登陆后可以在里面预习、复习、自学、练习、提问、上交作业等,这种模式使课堂得到了延伸,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时间、空间,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但菲.高素质幼儿教师的培养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J].教师发展与教师教育,2006,(4).

第3篇

关键词:信息化;平台;幼儿园管理

“互联网+”的大潮正全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与工作,幼儿园也不例外。本人自2012年调入闵行区新华幼儿园,从事校园信息化工作以来,感触颇深,现将工作体会提炼总结成文与大家分享。这几年的工作在摸索中前进,在克服困难中提高,所幸的是:有见微知著、勇于创新的领导和无私无畏、勇于探索的课题组尤其是金梅老师等同事们,给予我工作中积极的帮助与支持,在此致以真诚的感谢!

一、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闵行区新华幼儿园地处老闵行城乡结合部的老小区,占地面积仅有1000多平方米。生源一半以上的幼儿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本地幼儿家庭也有三分之一为低保户。一部分家长因为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对孩子的直接教养,而让老人照顾。另一部分家长由于缺乏足够的学习,缺少有效的教养手段,又缺少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无法进行育儿知识和教育方法的传递。

(二)教师偏老龄化,平均年龄在40多岁,由于职业怠倦,教师缺乏职业激情,更没有职业发展的渴望,常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动干戈。

(三)个别教职工制度观念不强,开会、培训、有事说走就走,从不事先请假,而且时常发生,这一现象也是新华幼儿园面临的一大问题。

(四)安全、课程、维修等管理都不够规范与科学,具体负责人的过程管理落实不够扎实、细致,欠缺对于管理流程的理性认识与逻辑体系的思考和学习,而导致管理效率低效。

(五)幼儿园日常事务繁多,各个条线总是不断涌现形形的任务――对于管理者而言,感觉分身乏术,顾此失彼。

尽管困难重重,但是我们始终认为只要努力做到规范、扎实、有目的、有计划,管理一定会更加科学、合理且行之有效。该如何对幼儿园进行“新生活”“新能量”的聚焦,成为幼儿园管理中最闪耀、最璀璨的一颗恒星,是一个值得思考并且具有研究价值的命题。时代在进步,管理在发展,针对以上管理中遇到的瓶颈进行归因分析,以“解决问题”入手,大胆突破创新,把管理过程“激活”“做细”,我们觉得市教委提出的两份专项规划文件提供给我们非常好的方向――信息化与国际化,其中信息化是突破创新的一个很好的载体。

二、追求感性管理的理性回归

我们践行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幼儿发展”为主线、以“落实课程标准”为核心、以“规范教育管理”为保障、以“凸显信息化特色”为发展,积极贯彻“为了闵行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快乐”的发展愿景,在推进信息化项目运作的基础上,主动突破发展瓶i,加速整合,围绕“信息化助推精细化管理”用创意引领革新,用行动促进转型、用文化影响内心,把幼儿园管理过程“激活”“做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教职工创意智慧,实现信息化管理的新突破,彰显“和谐共进”的校园文化。

(一)组建团队,健全制度

园内成立了“信息推进”项目小组,由园长担任组长,引领教育信息化推进的各项工作。网管为副组长,具体落实信息化的各项推进工作,并把校务公开作为幼儿园工作的重点,实行领导责任制,园长为校务公开第一责任人,成立了强有力的校务公开领导小组,由中层干部组成,并由工会成立公开监督小组负责监督检查。定期和不定期召开各项专题会议,研究校务公开工作,保证校务公开工作有效开展,使我园在校务公开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如《安全管理制度》《教职工安全责任书》等制度等征求稿在幼儿园网站公示,并邀请校园律师对全体教职工进行安全培训并解读相关条文。

(二)智能管理,空中互动

园所将信息技术作为学校管理的突破口,与软件公司合作,借助外部资源开发新华幼儿园信息管理平台。

1.日常办公管理,“激活”“做细”

系统采用B/S架构、 MVC的先进技术架构、HTML5技术以及多层B/S应用结构体系。

(1)幼儿日常考勤子系统是记录每个班级幼儿的出勤情况,完整记录幼儿出勤、病事假、服药记录、病症信息及教师家访甚至退费等各类信息。管理者能够轻松便捷地查看指定时间内每个班级的交接班信息数据,不仅能简便地在自然月统计幼儿出勤信息、缺勤幼儿感染症数据,而且能导出各类上报表格进行编辑和修改。

(2)日常管理子系统是对日常办公的繁杂事务进行系统划分及管理通过日程安排、短信接口和电子邮件等方式,解决幼儿园的通知、考勤、外出请假、考核等事务。分别设有公告管理、通知管理、办公信息、个人日程、部门工作管理、一周工作管理、因公外出管理、个人调休、个人福利休假、规章制度管理、档案管理、薪资管理、考核管理、小创意等。

(3)幼儿园资产管理子系统是对幼儿园各类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和管理,设有数据字典管理、物品申购管理、入库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易耗品管理、统计管理、维修管理等。通过各类数据的分析为园长审批提供依据,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无谓损耗,使资源的配置和运作过程可查、可管、可控,使管理沟通变得灵活便捷。

2.日常课程管理,平台实时监控

课程是幼儿园的生命线,也是最能体现幼儿园研究成果的内容,更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核心。在OA系统中我们实现了课程实施方案的分解、活动方案的呈现、课程质量的监控、过程性资料的管理、教研活动的组织研讨等。通过OA系统把课程结构、作息表、专用活动室、运动场地安排等分解到每一天各个时段和每个班级甚至教师,通过日历的方式呈现,教师只要按照日历上的日程安排进行课程实施,而园领导、管理层对整个课程实施的状态也能更为及时、更为清晰地了解和掌握。

同时,通过各个活动室的网络摄像头,将活动室中的图像、声音进行录制,制作教学观摩VCD光盘留作纪念,管理者能够在平台上随时随地观察到幼儿活动中的表现及教师现场的教学行为,即使外出开会、培训也能及时了解到幼儿的情况,同时作为对教师教学工作评定的依据之一,真正落实实时监控。

(三)安全管理,保驾护航

幼儿园安全工作是幼儿园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安全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切实做到“细、实、牢”,真正达到防患于未然,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我们成立了以园长为第一安全责任人,总务为安全负责人,班主任为护导者每天负责幼儿安全进园,家长为义工负责幼儿上下楼梯的安全。同时,制定安全管理目标责任制,层层鉴定安全责任书,并且学期初结合多媒体视频对全体教职工进行《安全》讲座培训,做到安全工作事事有人干,事事有人管。

同时,在幼儿园门口放置刷卡机――智能门检系统,幼儿智能手环刷一下,保健老师通过系统进行日常晨检如服药等情况将自动记录到数据库中;家长使用“门禁卡”出入校园;还利用科技“千里眼”确保幼儿的食品安全。通过营养室的网络摄像头全程管理营养室每一步操作:从洗菜到切配;从烹饪到分装严格控制幼儿的食品安全。

(四)信息构筑,“家园之桥”

我们借助校园“一卡通”,建立“幼儿成长信息电子档案”,大量收集幼儿的每一个行为,兴趣、学习能力等数据,通过对数据的累积分析调整日常的工作管理、监控教学质量、调整课程实施方案;同时为家长揭开幼儿在园的神秘面纱,使家长与园所之间进行“空中互动”,形成观念认同的“连心桥”,我们还利用园门口的信息公开栏、LED电视屏、学前教育age06网站、新华幼儿园网站等的建立和操作,通过APP向家长幼儿动态、日常公告通知、校园特色活动、调查问卷等,让家长第一时间快捷有效地了解幼儿园教育教学等情况,更好地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还能及时对通知作出反馈,有效提升调查问卷的反馈率,避免父母对于幼儿情况一无所知的尴尬情况,减少双方之间的矛盾,逐步加深对双方的了解。

三、信息化管理后效能新提升

(一)信息化应用,呵护幼儿幸福成长

1.随时观察,记录生活点滴

园所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理论基础,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发的“基础信息管理子系统”。该系统以时间轴的方式展示孩子的每一个精彩瞬间;记录孩子的健康信息、基本信息,奖状、照片、绘画作品等以及教师的过程性评价汇集成幼儿成长的珍贵足迹,让幼儿真正体验到自己的成长与变化。

2.随时翻阅,见证幼儿成长

信息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多媒体,多通道并性的传递模式变得可行,准确地传递大量信息(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可以是交互往复,随时根据自己的需要翻阅孩子在幼儿园和家里的一天天成长、一天天懂事,这些成果具有实际的形态,更像是一种“产品”,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更是对孩子爱的表达。

(二)信息化应用,推动教师自主发展

1.时空之旅,高效便捷

日常管理工作一般都是面对面沟通、交流,或是集中在一个会议室接受培训。而如今运用信息化管理后,园领导可以打开监控摄像头及时了解幼儿在各个活动室中的表现及教师指导幼儿的现场情况,通过信息化监控及时发现及时指出,避免了没有时间深入班级的监控。另外,园领导还可以随时随地在新华幼儿园信息管理平台上与相关人员沟通,以发送邮件的方式把工作安排发送于教职工,教职工通过自己的账号与密码登录平台,及时查看到邮件的内容及时实施工作任务,既快捷又高效。

考勤管理榻淌Φ牡餍莶僮饕泊来了很多便捷。未使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前,教师调休都是要事先填好纸质调休单交于园长签字,由园长确认后方可调休。自从使用新华幼儿园信息管理平台后,教师所有的调休和加班都可以提前一天在平台中申请,省去了填写纸质调休单的步骤,而园长也能第一时间在平台中看到,同意审批后,教师也同样在第一时间看到回复,既实现了考勤管理的无纸化减少浪费,又方便了老师,更便于园长的管理。

2.教育资源,高度共享

新华幼儿园信息管理平台上有一个资源共享的模块,园内所有的教育资源(优秀案例、优秀论文、课题申请书、优秀教案、优秀课件等)在共享模块里一目了然,并且提供了查阅方式。教师不管身处何地,只要有网络存在的地方,就随时能找到自己需要的教育资源,并且可以快速下载下来。

3.网络教研,加速成长

新华幼儿园信息管理平台上的网络教研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研方式,为幼儿园教研工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不仅让我们在平台上交流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更重要的是能让教师之间进行教学理念、教育思想的交流,为教师搭建了平等、开放、自由、交互的学习研讨平台,使教师能够在不同的场所,不同的时间去学习、研讨。还实现了教师自主开展教研活动,不单单只是一个参与者,也可以是组织者,成为教研活动互动参与的主要主体,开展个性化的教研活动。

基于网络自主互动式教研活动,帮助教师消除了面对面的紧张与束缚,自由提出自己的想法,形成一种多元开放、多向互动、多方支撑的教研活动,丰富了传统教研的方式,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研究”“教学”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共赢,给教研插上了腾飞的翅榜。

4.“阳光数据”凝聚向心力

从“人管”到“数管”,数字因无情而公平,全体教职工按流程办事。从领导到教职工,都统一纳入流程化管理,变成工作流程中的一环,快速响应。信息化步步有确认,条条有记录,制度管理透明化,大大提升了幼儿园管理体系“抗干扰”“抗病毒”的能力,人情、偷懒等都被屏蔽在外,激活了园里一个个“惰性细胞”,让每个“细胞”释放出最大能量成为幼儿园发展的一部分。

现今新华幼儿园在信息化管理下营造出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校园环境。教职工都积极参与到幼儿园管理中,对领导信任、对同事友好、对个人发展有信心,让教职工从自发工作到自觉工作,从被动工作到主动工作,从不同利益诉求到投身幼儿园发展的共同目标中,改变“一个萝卜一个坑”的状况。信息化管理不仅改变了以往传统的管理模式,实现了规章制度的透明化、“幼儿成长信息档案”电子化、领导计划效率化、学习交流共享化,沟通互动便捷化;盘活了人力资源,激发了教职工自主发展的内驱力,更为幼儿园发展积攒了巨大的正能量,达到了降本增效的成功效果,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向心力,推动了幼儿园的发展。

第4篇

一、灾后重建进展顺利

全县学校灾后重建共规划建设项目32个,其中,新建学校6所,部分新建学校26所,新征用地411亩,总建筑面积23万余平方米,争取各类灾后重建专项资金投入7亿余元。

目前,灾后重建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一是全县32个灾后重建项目已全部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并先后进入装饰和总平施工。7月中旬将对银都学校、镇学校建设项目进行竣工验收。至8月底,其余灾后建设项目将陆续完成并移交使用,按建设进度要求,全县学生将于9月份顺利搬入永久性校舍学习。二是校舍维修加固工作已于3月底全面完成,共计维修加固校舍12万平方米。三是抢抓灾后重建的发展机遇,积极争取了中央、省、市教育教学设备重置资金5000余万元,对全县学校进行现代教育教学设施、设备配置。目前已进入政府采购程序,预计在12月底前全面完成全县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重置。灾后重建完成后,将极大地改善全县学校办学条件,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为我县推进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统筹城乡措施有力

半年来,县教育局认真贯彻落实县委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积极增添举措,不断推进城乡教育协调均衡发展。

一是科学调整城乡学校布局。在学校灾后建设项目规划中,按照统筹城乡教育规划、满足学生就近入学和“高中进城、初中进镇、小学相对集中”的原则,进一步整合优化全县教育资源,科学合理地调整农村学校布局,将现有的50所公办中小学、幼儿园调整为42所,并在全市今年率先全面消除村小。

二是积极推进城乡教育现代化。不断加大对农村学校现代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配置力度,优先满足农村学校。特别是进一步加强了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积极实施了农村学校教育网络、优质课程资源和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满覆盖,努力实现农村学校现代远程教育“班班通,堂堂用”。

三是着力实施“以城带乡”举措。积极推行了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启动了成华、大邑“城乡学校互动发展联盟”,成华区28所优质学校采用对口帮扶和捆绑发展形式,对我县23所中小学进行扶持。同时,石室中学对口帮扶中学、市工业学校对口帮扶县职高,将经过三年的努力,在全县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全域覆盖,全面提升城乡教育发展水平,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均衡的新格局。为此,县教育局又对全县42所中小学、幼儿园分别实行了“对口帮扶”、“捆绑发展”模式,结对学校时间为3年,并对城乡结对学校在结对期间实行互动管理、捆绑考核的评价制度,以此扶持农村薄弱学校,促进城乡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同步提高。

四是扎实推进农村幼儿园标准化建设。积极争取易安信公司捐资7.5万美元用于镇幼儿园的标标准化建设,该项目于4月20日进场施工,预计于9月20日竣工交付使用。同时积极做好金星、出江、雾山幼儿园的标准化建设工作,3所幼儿园预计将于七月底开工。县教育局将以此为试点,不断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全面推进我县农村幼儿园标准化建设,以此促进城乡幼儿教育均衡发展。

五是努力解决农村教师住房困难问题。积极采取教师住房团购及教师周转房建设两种形式,努力解决665名农村教师的住房困难问题,保障全县教师队伍稳定。上半年,投资3150万元启动了

教师周转房建设,拟在全县6个点位,相对集中建设教师周转房450套,每套35?,预计将于7月底开标。同时,已有200余名教师向团购房提供方“凯西祥荣”房产公司递交了定金,其中100余名教师签订了购房合同,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三、教育质量显著提高

继续着力实施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和“学校科学管理工程”,建立完善了全县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督查机制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推行了普通高中教学质量量化考核制度,层层落实了从局班子成员到学校教研组、科任教师等相关人员的教学质量责任制。不断推进全县学校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制定实施了《学校科学管理评价细则及操作办法》,建立了学校管理信息统计档案,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举措,完成了新一轮的学校管理常规督查,在全县学校形成了抓管理、重质量的良好氛围。

年,我县高考成绩再创新高,专科一次上线1896人,本科一次上线834人(不含艺体飞双上线的87人),全县理科最高分608分、文科最高分613分。我县普通高考本科上线率较去年大幅度增加,在全县参考学生数较减少130人的情况下,本科一次上线人数突破800人,较增加增长13.9%;文科本科一次上线较增长61.5%,提高幅度较大;同时,在不包含艺体飞上线人数的情况下,全县同龄人口上线率达16%,万人上线率达到16.7,进入郊县前列。

四、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继续努力实施“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工程”,着手推进干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目标。

一是在干部队伍建设中,精心组织全县近50名中小学校长参加了全市“千名校长大练兵”,举办了校长练兵县级论文答辩活动,对全县46名教导主任开展了业务培训,促进了学校干部队伍教育观念、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自今年以来,县教育局将“校长上课”、“校长参加科研”两项作为硬性要求予以落实,进一步强化校长的实干意识,培养专业型干部队伍。

二是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继续着力实施“教师素质能力提升三大计划”。上半年,新招聘了100名教师充实到全县各校,对近年招聘的281名新教师进行了跟踪指导,在全县3000多教师中启动了新一轮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教师轮训、骨干教师培训、教师教育教学技能测试等参训教师达1467人,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赛课展示、教学研讨、学科培训活动达500余人次,成效显著。同时,在全县分校、区、县三级,组织全县中小学2360名教师广泛深入地开展了“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全县教师的整体专业素质。

五、德育工作突出实效

不断强化德育为首、全面育人的教育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促进全县学生健康成长。今年以来,不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积极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建设,镇学校、东街小学、银都学校等5所学校被评为市级心理健康实验校。同时,扎实开展了学生考前心理专题辅导20余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送教下乡活动10余次;在全县学校组织开展了争优评优活动,共推荐评选出省、市、县三好学生170余名,省、市优秀学生干部80余名,省、市先进班集体70余个。成功举办了全县第21届中小学生艺术节。继续广泛组织开展了“爱的书库”、“爱心包裹”、“环保教育”、“爱心奖学金”等各类德育主题活动,特别是组织开展了全县教育系统为镇学校患病学生王世豪爱心捐款活动,共募集捐款近10万元,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赞扬。

六、教育

惠民成效显著

县教育局坚持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教育惠民措施,积极部署实施职教三年攻坚,大力开展成人教育,全面推进教育资助工作,成效明显。

一是职业教育扎实推进。上半年,全面启动了县职业教育中心1.8万平方米的二期工程建设;先后选派了1名教师出国培训和近70人次的教师参加了电子等专业的国家、省、市级骨干培训;在机械等骨干专业中全面实施了项目教学法,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工学交替的职教办学模式,促进“消费型实训”向“生产型实训”转变,有力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和顶岗能力。年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中,我县参赛队共获得6个团体奖,25个个人奖,创造了获奖项目、人次最多的好成绩。同时,全县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能力不断提高,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已申报为省级重点专业并经专家组初审通过。

二是成人教育稳步发展。半年来,完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7495人,推荐就业367人;针对企业员工、失地农民等开展技能培训5889人,创业培训174人;按照市教育局要求和标准,积极打造韩场兰田社区、金井社区、韩场正福社区、五显社区、晋原镇红光社区、鹤鸣仙鹤社区等6个社区工作站为规范化社区教育工作站并组织上报,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三是教育资助力度加大。认真落实至学年上级划拨贫困学生资助专款747.5万元,切实开展对我县普通高中在校学生的资助工作,资助学生8776人次;对低保家庭学生和特殊困难家庭学生的资助做到了“应补就补”,上半年共资助学生2397人,资助金额89.81万元;投入资金21.906万元在全县义务教育段的1217名低保家庭学生中实行“鸡蛋工程”;同时,积极争取社会捐助,上半年共接收各类社会资助资金29.88万元,资助贫困学生300人次,成效显著。

七、学科活动深入扎实

按照县委的工作部署,县教育局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并将此项活动与行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先后举办了“校长办学论坛”等交流学习和汇报,深入开展了作风建设、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整理学习成果论文共40余篇,党员干部撰写深度调研文章50余篇。同时,深入开展联系帮扶活动和“驻走访”工作。先后4次组织党员100余人次到对口联系社区开展帮扶活动,为该社区赠送了价值10000余元的桌椅和音响设备,为受帮扶村(社区)的40户困难户购买了农村医疗保险,涉及147人,每人20元,共2940元;同时购买了肥料80袋,共计2940元;为7户困难户送去了200元的慰问金、价值200元的慰问品,为其子女购买少儿互助金40元,共3080元。通过深入落实“一线工作法”抓好结对帮扶,受到了群众的好评。县教育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受到县委组织部的好评,并作为现场经验交流。

按照县委“项目提升”年的工作要求,年下半年,县教育局将着力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继续抓好学校灾后重建

1、加快建设进度,全面完成32个中小学校灾后重建项目建设,确保今年9月份全县学生顺利搬入永久性校舍学习;

2、逐步配套落实灾后重建及危房改造学校的绿化工程、美化工程,进一步实现全县城乡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均衡化和优质化;

3、统筹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完成29所城乡寄宿制学校建设,切实

解决因集中布点造成学生上学远的问题;

4、加快全县学校教育教学设备配置工作,按照全县学校灾后建设进度,完成一所学校,配备好一所学校,力争在12月底前全面完成全县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重置,为我县推进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5、加强宣传,积极协调,确保于年内完成农村教师的住房团购工作。

二是扎实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1、积极开展成华、大邑结对互动发展学校以及县内捆绑发展学校间的教育教学学习交流、互动探讨活动,促进城乡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2、全面推行“初中办学水平提升行动计划”,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完成最后一批薄弱学校的“脱薄”工作;

3、结合灾后重建,认真开展城乡学校的师资调配和干部教师轮岗交流、支教工作;

4、积极推进农村幼儿园标准化建设,确保出江幼儿园、金星幼儿园标准化建设于年内顺利完工。

三是不断加大职教攻坚力度

1、进一步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配合相关部门,力争12月底全面完成县职业教育中心二期工程建设并投入使用。同时,努力确保县职业教育中心学生实习实作基地于8月份如期开工建设,为我县职教攻坚打下坚实基础;

2、强化招生宣传,不断增添措施,全面完成市级职教送生和县内职教招生任务,普职比例达5:5;

3、加大成人教育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对成人学校基地、社区教育工作站的检查指导,全面完成农村劳动力引导性培训10000人、技能性培训5000人的目标任务。

四是狠抓学校内涵发展

1、以实现灾后全面提升为目标,进一步深化特色学校建设。认真落实《市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推进方案》,力争县内评选的10所学校推荐评审为市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学校;

2、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认真落实“实施素质教育若干规定”;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力争全县70%以上学校成立规范的心理咨询室;大力开展庆祝建国60周年、“爱心奖学金”评选等德育主题活动,不断强化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

3、不断加强学校管理,完善学校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制度,努力形成学校硬件建设标准化、学校管理科学化的全新格局。

第5篇

论文当中引用的学术文献资料,是体现了科学的继承性和论文作者对前人研究结果的尊重,也为读者提供了检验论文是否有价值水平的重要意义。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美术教学论文参考文献,给大家在写作当中带来帮助。

美术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陈萍.莆仙宫庙壁画艺术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2]郑芳芳.明清易代背景下的清前期人物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3]骈岑.3~6岁儿童绘画表现能力发展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4]林颖.中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育的若干问题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12

[5]黄菁.民间美术在水墨人物画创作中的运用与拓展[D].福建师范大学2012

[6]王雅欣.探寻学龄前校外儿童水粉画教学的新思路[D].福建师范大学2014

[7]王艳梅.清代杨柳青人物题材吉祥画的艺术特色[D].福建师范大学2012

[8]王盼美惠.5-6岁幼儿绘画表征特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9]陈艺红.男权世界中的女性世界[D].福建师范大学2010

[10]刘德宾.中国画与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探微[D].福建师范大学2005

[11]张玲.从林风眠的调和论看近现代中国画的中西融合[D].福建师范大学2004

[12]毛蓉蓉.中国人物画造型的传承与时代性[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3]黄霖清.论形成(影响)现当代中国人物画造型特点的若干因素[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4]柳健.以幼儿认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色彩启蒙教育研究[D].聊城大学2014

[15]秦芳.以绘画视知觉视角下研究4-5岁幼儿绘画语言表达特点[D].新疆师范大学2014

[16]王蓉蓉.三大学术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8

[17]郑艳.中国“学院派”美术教育与传统美术教育之间的架构[D].福建师范大学2008

[18]倪婷婷.德化现代陶瓷艺术性弱化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19]张永海.画中的人生与如画的人生[D].福建师范大学2008

[20]洪文峰.花枝春满天心月圆[D].福建师范大学2010

[21]吴晨阳.一脉相承-浅析两宋至现代闽籍中国画人物画家绘画风格中“线”的继承性[D].福建师范大学2011

[22]曾春丽.初探福建工艺美术对福建本土中国画画家画风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1

美术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孟艳双.北宋山水画审美思想在现代城市山水画中的运用研究[D].燕山大学2014

[2]陈跃.数学多媒体教学初探[J].职业.2010(23)

[3]伍健.多媒体数学教学软件的创新与应用[J].南昌高专学报.2011(02)

[4]葛晋,张文敏.多媒体数学教学探析[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2)

[5]金昊.多媒体技术辅助立体几何图形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6]田毅.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3)

[7]李芹.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南昌高专学报.2005(04)

[8]吴华,宋西红,盛晓明.网络多媒体课件系统与数学教学的整合[J].数学教育学报.2004(01)

[9]周建明,薛有奎.多媒体数学教学尝试[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0(03)

[10]孙济生,刘向群.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信息化.2004(10)

[11]彭慧.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探索[J].成功(教育).2011(03)

[12]周杨静,刘志峰.设计类课程多媒体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06)

[13]马晨.多媒体技术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14]蔡静.多媒体背景下的展示设计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9

[15]乔韦.当代中国山水画形式美表现分析[D].西北民族大学2014

[16]姚佳.浅谈写意人物画之“意”与漫画之“漫”的联系[D].西北民族大学2014

[17]刘莉.色彩运用在冯远写意人物画中的情感体现[D].西北民族大学2014

[18]孔瑞娜.藏族题材写意人物画初探[D].西北民族大学2014

[19]高燕.中学语文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效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20]沈霞.多媒体技术在新职业英语教学应用中的设计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

[21]孙文蕴.多媒体技术在高中概率教学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2]籍明文,武女则.多媒体教学的认识与实践--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上升为主要教学模式[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01)

[23]黄国松.多媒体教学的现状与发展的思考--浅谈多媒体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J].才智.2008(17)

[24]赵玲丽,赵海涛.浅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3(01)

美术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裴书鸿.窥识国画的意境[D].福建师范大学2014

[2]郑小艳.时代的映像[D].福建师范大学2012

[3]陈大楚.儿童画教学创意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

[4]陈梵娅.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适宜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5]米学军.“童心说”美学新解[J].安顺学院学报.2007(01)

[6]吴丽芳.中国学前儿童美术课程基本问题的历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7]闫慧.校外儿童美术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9(06)

[8](美)罗恩菲德(Lowenfeld,Viktor)着,王德育译.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9]单媛媛.幼儿美术教育现状分析及指导策略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10]孙玲.对话式美术欣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7

[11]曹英.幼儿园绘画教育活动评价内容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12]朱晓霞.浅议威海艺术挂毯与绘画语言的交融[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3]陈敏敏.剪刀下的艺术-高密剪纸[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4]葛辉.五彩斑斓的空中画卷[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5]刘娟.民间艺术的明珠-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6]吴跃华.明清(更迭)背景下德化青花瓷艺术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第6篇

建成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

近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中国人民银行五部门联合印发的《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为未来6年的中国教育信息化绘制了一幅清晰的“施工图”。

据了解,为了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实施方案将总目标进行“分解”,不仅有了“施工路线图”,而且还有3个明确的“时间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可量化目标。

《方案》规定,到2015年,全国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互联网全覆盖,其中宽带接入比例达50%以上,拥有网络教学和学习环境;初步建立起丰富多样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实现各级各类教育资源的普遍共享,并输送到全国具备网络教学条件的学校、班级,实现课堂教学的常态化、普遍性使用。

2015年,网络学习空间将被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全国50%的教师和30%初中以上的学生拥有实名网络学习空间,高校90%以上师生拥有实名网络学习空间,开放大学100%的师生拥有实名网络学习空间。

与此同时,将建成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与国家数字教育资源中心,形成数字教育资源市场化的汇聚和共享机制;建成贯穿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覆盖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学籍、教师和学校资产的管理信息系统及其基础数据库。

《方案》要求,到2017年,全国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接入,网络教学和学习环境完善,有条件的农村学校班均出口带宽应不小于2M(兆),城镇学校班均出口带宽应不小于4M,义务教育阶段城镇和农村学校多媒体教室比例分别达80%以上和50%以上;基本建成数字教育资源与公共服务体系,为学习者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供方便快捷服务。

与第一阶段不同,到2017年,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将实现普及化,教师普遍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研修、备授课、批改作业、家访及指导学生学习,学生普遍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自主学习,所有教师和初中以上学生基本实现“人人通”。

在此基础上,国家平台将与地方、企业平台互联互通、协同服务的数字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渐趋完备;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不断完善,基础数据库动态更新,为教育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支撑和服务;完成全国1000多万名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

2020年是中国教育信息化的“收官之年”。根据《方案》,届时将建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全国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具备条件的教学点实现宽带网络接入,城镇学校班均出口带宽应不小于10M,有条件的农村学校班均出口带宽应不小于5M,有条件的教学点接入带宽达到4M以上,各级各类学校基本具备网络条件下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和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充分显现。

率先实现

中小学“三通两平台”

南县是湖南省于去年确立的15个教育信息化试点县之一。2014年10月,南县信息化教育平台通过最终验收,在全县135个学校及教学单位实现了“三通两平台”的建设目标。据悉,此举在湖南领先。

据南县教育局局长翦万能介绍,南县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提出的以“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学校应用、服务驱动”的新机制为导向,采取“服务驱动―校企合作―运营推动―持续发展”的教育信息化融合模式,提供给企业10年教育网络市场的经营权,由企业自主研发经营。

南县教育“三通两平台”项目建成了一个教育城域网网络中心机房、3套录播直播系统、632套“短焦投影机+电子白板+计算机+钢制讲台+推拉式黑板+视频展示台”班班通设备(200人以上的学校)、274套“大屏幕电视机+视频展示台”(200人以下的学校)、2520台计算机等硬件设备。同时,天闻数媒免费提供各种应用软件和教师个人学习空间;承担全县所有学校10年接入互联网费用;承担学校班班通设备的维护、更新;负责各种应用软件及教学资源的开发更新;负责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培训等。

天闻数媒战略与MKT部部长黄友平称,南县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验收合格只是开始。今后,天闻数媒将为每所学校培训一名信息化管理员;积极探索教育网络运营,引进并开发新的教育网络运营产品,培育教育网络产品消费习惯,通过运营支撑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另外,天闻数媒将利用云技术,进一步开发并运营南县教育云,推广云课堂产品;发挥公司在出版行业的图书存量资源,开发中小学生数字图书馆,在南县开展中小学生数字化阅读;同时利用移动通信技术,与南县教育局校车管理办公室合作,对全县校车的运营进行信息化管理与监控,保障校车安全。

以考评机制为导向促进应用

据了解,益阳市将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全市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的意见》,做到全市“个人空间人人通”、“优质资源班班通”,推进本地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运用。

根据益阳教育信息化工作要求,益阳将在全市在职教师和初中以上学生将拥有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如在益阳教育网、湖南教师发展网、湖南基础教育资源网、世界大学城等各类教育资源服务平台网站实名开设个人空间等,并将此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的必备内容;各学校建立基于空间的虚拟化机构平台,空间教学与管理普遍应用。

第7篇

1、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坚持做到“四个符合”,即符合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符合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符合广大教职工专业化发展的需求。力争在新的平台上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升教育的品质、品位,做实、做优、做精、做强教育品牌。

2、充分发挥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实践,不断提高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能力,做科学发展观的坚定实践者。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前提和保障,在教育工作的一切方面、各个领域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实现校际间发展的和谐,关注每个学生的和谐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3、根据*“四个率先”的发展目标以及*新一轮发展对教育的现实要求,坚持发展创新,着力打造以“精、特、优”为标志的“经典*、精品教育”,深化“精品教育”内涵,拓展“精品教育”外延,提炼“教育精品”要素,制定“精品教育”综合指标,增强教育发展的活力,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二、加强统筹和指导,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4、贯彻实施《*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0*)》,加强幼儿园建设。做好市示范园复验和区示范园、一级园评审工作,充分发挥示范性幼儿园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以“在整合理念下的园本课程建设”课题为引领,研究适合幼儿发展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整体提高3-6岁幼儿园保教质量。探索0-3岁婴幼儿早教服务模式,科学育儿指导率力争达到95%。

5、学习贯彻新《义务教育法》,高水平普及义务教育。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保持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在全市的领先地位,实现高水平的均衡发展。小学继续以“校际联动,团队合作”为抓手,逐步形成校际间协作互动与交流合作的机制。以教育内涵发展为重点,进一步巩固初中建设成果。依法保障残疾学龄儿童的受教育权利,稳步推进初中随班就读工作,使随班就读逐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落实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

6、加大市、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和示范辐射作用,规范和优化“协作块”、“协作链”运行机制。进一步开展“协作链”交流活动,积极探索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的全面合作以及“协作链”运行的长效机制,在“协作链”的内涵建设和特色建设上有所突破。

7、贯彻落实区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市商贸旅游学校建设,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以及专业结构的调整。启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特色实验工程,加快实施弹性学习制度,实现完全学分制管理。职业学校要与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充分协作,集聚社会资源,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灵活开放、自主发展、职前与职后联动的,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与发展服务经济相结合。

8、按照区“十一五”成人教育发展规划的要求,做大、做强成人教育。认真做好区业余大学(大同学院)迎接市教委对“*市独立设置成人高校教育检查”工作。进一步深化社区学院实体性运作机制,推进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工作,实现成人教育、社区教育、职业培训全覆盖。加强对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的监管和引导,做好第二批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分等定级评估。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查处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以中小学生为对象的学科补课班。继续探索和筹划建立区教育培训基地,吸引更多更好的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培养“培训品牌”,提高教育对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贡献力。

9、服务学习型城区建设。继续探索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法,进一步扩大教育资源的开放度。配合街道等相关部门,积极创造条件,引导、支持、组织全区所有中小学将符合社区居民需求,符合安全要求的教育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并会同有关单位做好相关的日常管理工作,实现区内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全覆盖,更好地满足广大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教育文化需求。

三、坚持德育为先,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10、按照“德育为先,素质领先”的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以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结合“二期课改”,充分发挥“两纲”在实施过程中的特色经验和优秀案例的指导作用,全面推进“两纲”进课堂。完善和优化“两纲”课外教育活动框架,将“两纲”精髓渗透到课外实践中。充分利用区德育名师工作室等资源要素,创新育德载体,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引入学生头脑。

11、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创建良好的校园秩序,营造优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有欣赏平台、情感走廊、休闲天地、才艺展示等体现人文关怀和班级特色的“温馨教室”。

12、以“加强德育过程管理,提升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为主线,“研”字当头,服务基层。通过研究学校,构建学校综合社会实践体系,形成内容相对稳定、教育功能独特、教育效应良好的富有校本特色的教育资源。通过研究教师,以个案剖析的形式,探索提升教师育德意识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通过研究学生,关注学生道德情感形成的过程,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3、以迎接“20*年国际特奥运动会”的举办为契机,聚焦社会公共道德,加强宣传教育,开展各类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主题教育,组织发动学生积极参加“我为你加油”主题教育活动。

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4、结合“二期课改”的全面推进,加快建立新的课程教材体系、考试评价制度,制定科学、客观、操作性强、实效显著的教学质量监控和流程管理制度,20*年9月实施。树立“教育质量是取信于民的基础”的观念,将学校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纳入校长的实绩考核。

15、做好市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试验区工作。以《学生成长记录册》为基础,建立和完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以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全面评价学生,全面反映中小学生的发展状况和水平,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诊断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加强对学校教师、学生进行记录和评价工作的培训和指导,加强评价实施过程中的诚信教育,坚持实事求是和诚信原则。

16、提高教育科研的质量、效率和影响力。重心下移,促进课题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引导教师关注课堂,关注课改,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加大科研普及指导力度,加强科研培训,推广优秀科研成果,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交流展示、专题讲座等活动,提高教育科研水平。组织基层学校参加*市第九届教育科研成果评选。

17、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召开区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总结教育信息化推进的典型经验,制定新一轮三年发展规划,把基础教育和“二期课改”架构到信息技术教育的平台上,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探索利用网络平台实行国际间的课程交流。

18、认真做好体育、科技、艺术等工作。协办好20*年10月国际特奥运动会轮滑比赛。结合“*区学生体育大联赛”,积极开展深受学生欢迎的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做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和数据上报工作。加强体育设施和场地建设,培育扶持具有本区特色的体育项目进校园、进课堂。建设和完善“*区青少年科学研究院”,聘请专家指导项目研究,参与科技实践,参加重大赛事,为青少年科技活动和科技人才提供科学研究和科学试验的场所,建立“小研究员”队伍和优秀青少年科技人才档案库,构筑开放式跟踪培养平台。进一步完善体育、科技、艺术教育特色(项目)学校的长效管理机制,做好新一轮市、区体育、科技、艺术教育特色(项目)学校的申报、复评、命名、挂牌工作。

五、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19、始终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坚持“梯队培养、合理搭配”的原则,构建以名教师为榜样、中青年骨干教师(校长)为中坚、教师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根基的“金字塔”型的教师队伍。按照“与时俱进、积极稳妥”的原则,健全人才培养和福利待遇的经费保障机制,增强教师队伍的吸引力,创设校长和教师成长、成才、成名的条件。做好第二批名校长各名教师人选的选拔工作。

20、加强对新一轮20个名师工作室的规范化管理,让名师有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实施《*区学科带头人管理办法》,建立区学科带头人、区级骨干教师管理机制,为优秀教师发展搭建平台,有计划地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启动高级教师职务等级管理,不断增强高级教师的工作动力。

21、创新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机制。细化培训项目,强化校本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实务培训,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的内在需求,通过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关注学前教育和初中阶段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要尽快建设一支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22、加强教育协作与交流。继续组织“**教育论坛”和“‘*杯’长江三角洲地区17城市教育发展研究论文评选活动”。探索校级领导和骨干教师境外中长期考察培训机制。继续做好以外语、双语教师为主,其他学科优秀教师为辅的境外业务培训工作。

23、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理顺校长职级工资制,使之更规范、科学。进一步规范结构工资分配方案,各基层单位教职工结构工资分配方案的调整预案必须事前报区教育局人事部门,经审核后进入学校民主程序,通过后报区教育局备案。

24、加强聘用合同的管理,严格把好教职员工流动关。对所有引进人员进行心理测试和基本素质测试。加强人事干部队伍建设,汇编人事工作实务手册,增强实务培训,提高基层人事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六、实施布局调整,继续优化教育发展环境

25、妥善实施教育资源调整的重点项目和应急项目。*区第一中心小学新建项目年内实质性启动。大同中学学生公寓项目、实验小学新建项目进入论证程序。稳妥实施高标准开放式实训培训中心的建设项目。支持人民路隧道工程建设,制定并实施音乐幼儿园和*区第一中心小学过渡方案。

26、重点加强小学和幼儿园资源调整。采取整体思考、分步实施、梯度转移的策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实现教育结构整体优化,使小学和幼儿园的数量、布局、规模趋于合理。

27、继续推进“退商还教”。净化、绿化、美化校园环境,发挥环境育人功能,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完成紫霞幼儿园、中华路第三小学和*市商贸旅游学校“退商还教”工作。

28、加强校舍和教育设备等教育资源的管理。及时做好学校大修计划的编制工作,按时、高质量完成学校的修缮工程。按照必须和节约的原则,合理更新和添置教学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教学设施的效用。

29、建设“平安、卫生、文明、和谐”校园。认真落实安全责任制,加强校园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演练,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积极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加强对拥有机动车等交通工具的在校师生的交通安全教育,严格控制社会车辆进入校园。以建设新一轮“健康校园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进行卫生应急预案全面大检查,健全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卫生防疫安全工作的监管网络,不断提升师生的健康知识认知水平和健康安全技能掌握水平。

七、提升管理水准,维护教育公平公正公益

30、切实有效地做好政务公开工作。充分发挥教育事务受理与服务中心的职能,确立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逐步形成高效的服务型教育行政机制。建立规范公正行使职权的运行机制,改版“*教育信息公开”网络主页,主动推进政务信息的公开和宣传,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和批评,继续加强对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和谐教育。

31、加大对学校教学制度的制定、实施和管理方面的指导力度。理顺学校用人机制,优化教育用人环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加强对教育经费的审计与监督,增强教育收费的规范化和透明度。

32、加强公文处理过程化管理,试行退文和通报制度。加强档案工作常规化管理,依法做好年度档案立卷执法检查。加强外事工作制度化管理,完善因公出国预报审批手续。加强信息工作质量化管理,提高信息报送的录用率。

33、进一步巩固教育行风建设成果。严格执行“一费制”,规范各级各类学校收费行为,完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扶持体系。认真做好防治商业贿赂长效机制的工作。

34、推行“阳光招生”,依法治考、依法治招。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按照市教委的要求制定本辖区招生入学工作实施意见并组织实施。加强对各类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管理、指导、监督和检查,妥善解决招生入学工作中发生的问题,依法办理与查处各类学校招生入学工作过程中的来信来访和违纪违规事件。招生工作人员要加强自律,增强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

35、发挥教育督导监督检查职能。认真贯彻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法》,充分发挥督导结果的作用。深化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价机制,全面推行学校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督导模式,建立并实施以学校自评为主和以督导室为主的多元他评机制。探索校内评价监督制度的建设。对学校实施“二期课改”的情况进行监督指导。贯彻市教委和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学校检查评比归口管理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协调教育各部门对学校的检查评比工作,以减轻学校的负担。

八、围绕中心工作,抓好其他各项工作

36、加强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管理,推动应用和管理水平的持续提高。继续做好、保密、双拥、计划生育、献血、红十字会及退管会等各项工作。

第8篇

基于网络的教科研区域联动是一种利用网络技术的跨时空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方式,其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交互、动态的网络教科研平台,充分发挥区域内的优质教科研资源的引领作用,各校区间优势互补,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这对于当下的农村教科研是一种有效率的发展途径。

一、开展教科研区域联动是基于以下原因

一是教科研力量分布不均。本次的研究样本是四所小学和两所镇中心幼儿园,一小、一幼是市、县两级的教科研基地,有一支省市级科研骨干领衔的名师队伍,研究基础好,科研氛围浓,但部分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局限于教科研文件的上传下达,创造性和校本性不够。特别是同一区域内的店口文裔小学和育蕾小学,相对地处偏僻,师资力量薄弱,教科研工作一直难有起色。科研力量的不均造成各校参与课题研究的质和量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二是优质教科研资源没有共享。虽处在同一区域,但校际间的教科研交流缺乏有效管道,有限的一点研究局限于校内,具有优质教科研资源的店口一小并没有在本区域内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各校专家各自请,培训各自搞,有限的优质培训资源排斥共享、简单重复、低端低效。

三是成果推广应用缺乏实践基地。课题的结题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是教师在自我反思中的又一次提高。几年下来,我们店口镇取得了相当数量的教科研成果,其中也不乏具有实用和推广价值的优秀成果,但最终都束之高阁,原因之一就是区域内各校之间缺乏沟通交流,使得优秀成果找不到推广应用的实践基地。

二、推进网络教科研区域联动的必要性

我们店口镇整个教育区域有比较先进的现代教育设施来保证网络科研的实施。店口在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施的配置上是可以作为农村教育的领头羊的,在2006年整体通过了“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考核验收工作。每所学校均配备了一至两个计算机教室,两个以上的多媒体教室,每个办公室都配备了计算机,都开发了校园网站,开通了校内FTP资源库,学校硬件设施完全达到城市学校的标准。

我们设想,把农村特定区域学校联合,借助网络,整合科研力量,实现科研资源共享,有效开展科研培训和研究活动,以此推进区域整体科研水平,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网络教科研与传统教科研组织形式相比,具有方便、快捷、成本低的优点,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一步加强区域内教科研骨干人员、教师之间教学交流与研讨,更好地促进教科研骨干人员、教师专业化发展,构建开放、互动、共享的区域教学资源系统。

基于以上调查与思考,我们提出了“基于网络的农村学校教科研区域联动的实践研究”这一研究课题,期望借助网络平台的优势,通过区域联动,成立区域教科研骨干教师队伍,开展区域内教科研菜单式培训,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实现教科研资源共享,课题研究成果在区域内积极推广和实践,有效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三、两个概念的界定

基于网络:就是利用网络开展教科研活动,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起一定区域内开放、交互、动态的网络教科研平台,实现教科研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达到教科研、科研一体化的过程。

教科研区域联动:是指我们诸暨市店口镇所属的其中六所学校(2所中心小学、1所完小、1所民工学校、2所中心幼儿园)在开展教科研活动中资源共享、互助合作,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共同提高。“教科研区域联动”的特征是“在区域中,基于区域”,强调“区域性教科研”的引领作用,以“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培训理念,全面有效提升我们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四、基于网络的区域教科研联动的推进策略

1.建立教科研网站,实施信息辐射策略

该策略的主要涵义是:通过网络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了网络速度快、信息及时、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透明度、参与面与交流面都较大等优点,将教学科研信息辐射至全镇教师,助推教师积极开展网络教科研。

店口镇教育办公室科研处建立了“店口教育网”(dkjy.省略)内容包括:教科研信息、课程改革、教学研究、课题研究、专题研究、教科研论文、教科研计划、教科研通知、学科动态、教学论文、教学设计、读书活动、特色学校建设等栏目。在此过程中,在及时有效地为基层提供服务的基础上,促进了教科研观念的更新,对变革已经实行多年的传统的教科研方式作了有益的探索,进而提高教学研究工作、教学管理工作的水平、质量和效益。开通了“店口镇教育网络论坛”,在硬件上已经为全镇教师参与互动研讨提供了先进的网络平台。

当前,店口镇教育办公室科研处充分重视现有网络资源的运用,积极引导教师进行网络学习,参与网络教科研;大力倡导教师到“店口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上传自己的教学论文、素材和课件,不断充实、丰富“店口教育资源库”。条件具备时,即通过网络通讯工具面向全体教师开放各种会场,对各类教育工作会、研讨会、培训会、课堂观摩活动进行现场直播,以实现教育资讯的共享和观摩研讨、进修培训活动的全员参与。

2.构建本地“网络研修平台”,实施典型带动策略

该策略的主要涵义是:通过骨干教师培训,抓好名师工作室建设和校本研修视导评估,以网络平台为载体,整合区域优质培训资源,发挥名师的辐射带动作用。

名师和农村教师培训是“十二五”期间教师培训的重点。在名师培训方面,教办科研处以抓好名师工作室建设为载体,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师培训理论为指导,以教育教学研究为主线,以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为平台,以提升实践智慧,形成教育教学思想和教育教学风格为主要内容,以培养教师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为重要手段,以提高名师的专业素养为目标,整合了全镇优质教师资源,通过集中培训、异地培训、送教下校、网络资源建设等途径,加大了名师的培养、辐射和带动力度。

目前,“店口教育网”开设了两个在市内外有影响力的“名师工作室”:市级 “铁勇工作室”和镇级“朱利清工作室”,面向全镇乃至全市招收研修员。除了开展面对面的教学、课题研究指导外,还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上的“名师工作室”开展教学指导和教学研讨,提升了研修员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培养了一批教学科研骨干力量,效果十分明显。

3.有序开展网络研讨活动,实施课题牵动策略

该策略的主要涵义是:无论是基层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还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培训工作,都需要对教育规律的深入探索和教育理论的不断提升。开展课题研究对于提升认识高度和深度,有效提高工作质量和效果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而借助网络平台和团队智慧,是深入课题研究从而提高研究者科研水平的重要渠道。

店口教办科研处重点对三类课题开展研讨:年度规划课题、学科教改项目、动态小课题。省市一级的规划课题是作为全镇的引领课题,集聚了部分科研骨干进行联合攻关,定期的现场交流和不定期的网络研讨,并及时把交流研讨的成果上传网络。学科教改项目是最切合教师工作环境、性质和能力的一类课题,研究的问题就来自于教师的课堂,问题解决的场所就在课堂,效果的产生也在课堂,这些身边的问题放置在网络上很容易引起共鸣。动态小课题是我们正在尝试的一种课题管理新模式,课题的申报、递交、评审全部在网络上实现,网络会员可以自由评论,问题解决方案、研究过程和课题成果全面共享。对于课题,教科研区域联动主要就开题论证、方案剖析、课题进课堂、课题研究阶段小结、成果展示等环节展开研讨,利用网络平台,在不断的思辨质疑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科研能力的提升。

4.大力倡导建设教师博客,实施张扬观点策略

该策略的主要涵义是:鼓励教师在教科研区域联动活动中有自己的理解,产生自己的思想,并通过网络博客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思想观点的交流碰撞中发展自己的教科研思想。

在教育运用中,教师教育博客实际上已经发展成为记录教师专业成长、课题研究成果和反映学校发展历程的工作日志、网络文集和多媒体成长档案袋。各校(园)教科室主任和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率先垂范,引导全体教师通过博客来记录自己的教育教学实况,跟踪自己的专业发展轨迹,分析进步、查找不足,积累和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和教育智慧;同时,教师也通过博客来收藏、整理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源,了解教学研究的动态。建立教育博客,可使教师通过开放自己的教学材料、实践体验和研究心得,在与专家学者、教科研员以及更多一线教师乃至学生的互动交流中,逐步成为教学知识的生产者和课程资源的承载者。

5.利用网络平台拓展特色学科、学校建设,实施特色立校策略

该策略的主要涵义是: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科研工作、特色学科和特色学校建设史贯彻了“科研兴校,特色立校”的管理理念。在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发掘学校自身的办学优势,形成富有特色的学校,提高学校整体竞争力,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店口镇所属各校都有自己的办学个性、办学特色,有多所省市级特色学校(园),店口一小的“文化围棋”、店口二小的“乒乓球”、店口一幼的“快乐围棋”、店口二幼的“绿色五金”等,但社会的扩张度、师生的参与度、家长的认同度都不尽如人意,而借助网络推销自己的办学理念并展开讨论应该是一条很好的通道。“店口教育网”专门设置了“特色学校”版块,特色介绍、课题研究、活动开展、解决方案、学生成长及特色论坛,将特色活动全方位地呈现给师生、家长和社会。除了建构网上特色学校外,我们还设立了“特色教学”版块,比如我们在校园网络上建立“小班化教学”和“古诗词赏析教学”两大特色板块。围绕这两个特色,我们开展网上“特色论坛”、“小班化教学设计”、“古诗词赏析课堂教学设计”、“特色课实录”等活动;利用校园网对学生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开展网上诗词沙龙活动,参加“古诗词朗诵星级达标”活动、网上古诗词趣味活动等。让全校的教师和同学都能乐在其中,学在其中,就是学校的竞争力了。

6.开展小学、幼儿园科研互动交流,实施幼小衔接策略

该策略的主要涵义是:小学、幼儿园的教育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上下段又具有一定的承接性和关联性,因此,开展中小、幼小衔接教育研究有其现实的必要性。衔接是一个双边的过程,一方面,学前教育阶段在培养儿童个性品质方面所起的奠基作用是其他教育阶段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它为儿童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作为学前教育阶段的衔接者,小学不应当把自己的工作建立在“零”的基础之上,而是应当“迅速抓住”学前儿童的成就,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自己的教育实践。

在幼小衔接工作区域联动中,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对幼小衔接有了更深的体会和实践感知:以幼儿园、小学共同感兴趣的“绘本教学”为纽带开展教学研讨,通过“同课异构”、“课题研讨”、“教学展示”等方式,了解对方学段的目标设计和情境设计,感知两个不同学段在教学上的一些差异和共同点,并在网络上开展专题研讨,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幼儿园教师通过网络视频观摩小学一年级的教学活动,主动参与一年级教师的教研活动,在《准备上小学》主题活动中,幼儿园教师通过网络视频向幼儿展示小学的塑胶运动场、围棋苑、乒乓地带、星星广播站等,以熟悉小学的学习环境;在幼儿刚就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老师们布置了一个充满童趣又能体现小学生学习环境的小天地,减少幼儿离开幼儿园的心里反差,让幼儿跨进教室,就能感到这样的环境既新鲜又熟悉,既整洁又漂亮,让他们的心里埋下喜欢上学的种子。

7.推进教科研区域联动步伐,推进均衡发展策略

该策略的主要涵义是: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店口镇,各校的教科研发展水平层次不一,在理念认识、行动实践、研究成果方面均存在不小的差异。通过建立区域联动这个途径,加强沟通和联络,搭建交流平台,整合优质资源,放大科研骨干的引领作用,广泛开展合作研究,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在推进政府提出的教育均衡化战略,实现教育公平方面有所作为。

店口教办在“十二五教科研发展规划”中首次提出了“区域联动发展思路”。特别是创建了名师与农村教师培训互动发展的长效机制,使本土名师走进区域中每一所中小学,切合实际地开展教科研指导工作;发挥绍兴市、诸暨市教科研基地的引领示范作用,承担教学研讨、课题研讨和科研培训工作,努力实现全镇各校教科研的均衡发展。具体做法是:通过名师、科研基地与相对薄弱学校结对子,让名师走进每一所中小学,将优质教育资源惠及“店口教育神经末梢”――文裔完小和育蕾民工子弟学校,进一步扩大优质的教师教育资源受益面,实现各类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共同提升。这种机制受到了广大教师普遍欢迎,并已经成为我镇中小学名师的自觉行为。店口镇政府和教办在名师培养和倾斜农村教师的举措,省市各媒体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宣传报道,社会反响强烈。

五、基于网络的区域教科研联动成果

1.基于网络的教科研区域联动,改变闭门造车,实现均衡发展

区域性的网络教科研致力于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实践,使学校的教科研信息和优质教科研资源充分共享,促进学校各方、学校间、区域间的交流与互动,教学管理者、研究者、教研组、教师打破学科之间、教师之间的堡垒,形成教育合力,实现教科研的均衡发展。(1)“绘本教学研究”是小学低段和幼儿园都在开展的一个共性课题,通过区域联动,店口一小、店口二小、店口一幼、店口二幼进行了横向及幼小衔接课堂观摩研讨和课题研讨,开设了“绘本研讨网络论坛”,丰富研究思想,调整研究措施,在行动实践和互助协作中开展教科研,共同解决教学问题,共同提升科研能力。(2)店口各校(园)的特色学校建设有声有色,都有一个省级立项课题支撑教学研究,特色教学研究课题在课程建设、教材开发、文化建设、活动开展等方面具有相通性,店口一小的“‘益智・养德・尚美・怡情’围棋文化理念的培育与实践”、店口二小的“以乒乓活动丰富农村小学生生活经验的行动研究”、店口一幼的“围棋活动开发幼儿社会智力的行动研究”、店口二幼的“园本课程中开发利用本土五金资源的行动研究”,这些课题的的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在区域联动中,通过特色教学研讨现场会、特色教学成果展示、特色教学课堂展示观摩等形式,并通过“特色学校网络平台”开展研讨,使各校特色学校建设个性鲜明、活动丰富、成效显著。(3)店口文裔完小和店口育蕾民工学校是店口镇两所薄弱学校,特别在师资培养上更是短板,在区域联动中与“绍兴市教科研基地”单位店口一小的结对合作,通过现场指导和网络研讨,在教科研管理、课题研究、教学研讨、学科建设等方面得到了新的提升,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得到了加强,如文裔完小开辟“学农基地”为孩子们建设一个实践基地,育蕾民工学校尝试成立“青年教师研究者联盟”建设一支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取得了预期效果。

2.基于网络的教科研区域联动,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网络教科研能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讯和教研互动等多层面、多方位的功能服务,它强调教师自我研修与智慧互通相结合,它有利于教师教育视野的开阔与自我价值提升,有利于沟通并引进更多社会资源和专业引领,有利于教师提高科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教师教学反思和教学交往能力的锻炼,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以网络学习为载体的教师“充电”工程和专家、名师网络指导的模式得到发展,并以灵活的时间与空间,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式得到了各校的欢迎。这些工作,对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校本教研水平,深化新课程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

3.基于网络的教科研区域联动,催生了一大批源于教学实践的研究课题

区域教科研联动注重教师科研意识的唤醒和科研理论的建构,引导教师从身边的教育事例、自己的课堂实践中去开展研究。特别是我们推出的基于网络平台的动态小课题管理,由于申报和研讨的便捷性,更是激发了广大教师的课题研究热情。这一年,共诞生了“构建区域联动平台整体推进城镇化中店口教科研发展的研究”、“基于网络的农村学校教科研区域联动的实践研究”、“‘益智・养德・尚美・怡情’围棋文化理念的培育与实践”等3个省级课题,及12个绍兴市级课题和54个诸暨市级课题,立项级别和数量均处于诸暨市各乡镇、街道的首位。教科研成果喜获丰收,并成功地在区域内推广应用,其中,“小学围棋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获全国中小学棋类教学研究优秀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研究”获浙江省十一五规划课题优秀成果评比一等奖。

4.基于网络的教科研区域联动,助推了“名师工作室”建设

网络“名师工作室”是为我镇名优教师打造的一个专业展示和引领的平台,我们推出了市级名师工作室“铁勇工作室”和镇级名师工作室“朱利清工作室”,面向全镇乃至全市招收研修员,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课堂研讨、课题研究、观点报告、学术探究等研究,导师通过课堂点评、课题质疑、专题报告等方式,理论联系实际,悉心辅导,研修员的专业素养得到了较大提升。一年来,十名工作室研修员人人拥有一个绍兴市或诸暨市级的立项课题,20多篇,开出30多堂教学研讨课,作了近20个观点报告,成绩斐然。其中,“铁勇工作室”的李丽老师获得了绍兴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戚伯芳老师成功入选绍兴市名师培养对象;“朱利清工作室”的蒋丽莎老师获得了诸暨市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俞敏明老师入选绍兴市小学语文教师骨干研究班。这些研修员已经成长为店口镇、诸暨市的学科、科研骨干教师。

5.幼小衔接教育研究在区域联动中获得成果

教办科研处区域联动中重视有效衔接教育研究,倡导各幼儿园结合园情整体规划,实施方案。两所幼儿园根据园本实际,提出了“农村幼小衔接教育的研究”、“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幼小儿童学习习惯衔接的研究”等研究课题。通过实践和探索,我们领悟到课改背景下幼小衔接工作的创新应立足于新的教育理念,从幼儿后继发展、终身学习的角度出发,将幼小衔接的内涵拓宽为既是对小学教育的一种准备,更是对将来一生发展的准备。因此,能力的淮备、习惯的准备和兴趣的准备远比知识的准备重要。幼儿今天拥有的经验是为他们明天的经验做好准备,找准今天的衔接点也就是把握了明天甚至一生的成功点。在区域联动中,我们转变幼儿园、小学原有的“不相往来”的隔绝式教研方式,形成开放的大教研观,形成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教研部门的联手合作,形成幼儿园与小学行政之间、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一同开展幼小衔接的教研交流与互动,加强对难点问题的研究。例如,研究幼儿园大班教师的教学语言如何向小学教师靠拢,做到教学语言组织的简洁性、逻辑性和有效性;研究小学低年级教学方式如何向幼儿园靠拢,做到活动方式的游戏化和趣味性等,从而在合作中更有效地完成“幼小衔接”。

6.基于网络的教科研区域联动,精心打造高品质的科研基地

教科研基地学校是推进区域性科研工作的重要载体,通过市县两级教科研基地学校的网络构建,以及点面结合的推进,我镇教育科研具有了丰富的实践土壤,也有力地推进了科研基地学校科研骨干的发展。多年来,教办科研处始终关注课题研究品质的提升,避免课题研究流于形式,提出了“钻得深,研得透,品质高”的要求,努力打造高水平的研究型团队。目前,店口一小为绍兴市教科研基地,店口一幼为诸暨市教科研基地,为我镇一贯追求高品质科研的举措做出了极好的诠释。从实践效果看,两个教科研基地扎实的科研工作不但推动了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真正起到了科研辐射和引领作用,扩大了学校对外界的美誉度和学术影响力。

7.基于网络的教科研区域联动,精心培育一支高素质的教科室主任队伍

抓好教科室主任队伍的科研能力培训,一是采取以会代训的模式,继续办好每年一期的教科室主任培训班,利用网络平台将工作与培训结合,指导与培训并重,先后邀请了绍兴市、诸暨市教科研专家做学术讲座,既减轻了教科室主任的会议负担,又为其提供了及时的科研指导。二是聚焦科研活动主题,开设网络论坛,围绕“如何促进教研和科研的有效融合”主题,召开了全镇教教科室主任主题研讨。三是以课例引领,实地观摩为手段,围绕“个人课题与学科教学融合”专题,组织教科室主任分组进行现场诊断、点评,并利用网络进行充分的交流研讨,以实战的方式有效提升了教科室主任的科研指导能力。

六、我们的研究结论

基于网络的区域教科研联动催生的高效、开放、民主、平等的新型教科研文化,越来越受到学校、教师的普遍欢迎,成了当前形势下推动普通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有效助推力。区域联动集中了区域内的优质教科研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而网络教科研则为区域联动拓展了视野,延伸了手臂,扩大教科研的职能,挖掘内在资源,促使教科研更加科学,是教育教学在新形势下探索教科研模式的一种尝试。这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和创新精神,改变教师的角色认识和自我观念发挥重要作用。

如今,店口的网络教科研这种新型的教科研模式正在形成,“自下而上”的教科研、“互动式”教科研、“参与式”教科研、“实战式”教科研受到教师们的热烈欢迎,“自主、合作、探究”正成为“网络教科研”的主旋律。教科研区域联动的实施,促成了“以骨干带整体,以科研促课改,以内涵促发展”的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格局,推进了县市教科研基地的内涵发展,提升了特色学校建设的发展理念,打造了一支“名师工作室”引领下的骨干教师队伍。在网络这个信息媒介平台上,完全可以实现教师自身的持续发展以及专业技能水平的总体提升,学校完全可以实现以科研促教学的内在发展的新局面。

七、一些思考

1.尝试建立与“科研专家、模范学校”网络对话的科研新格局

由于校本培训的自身理论的局限性,对于教育教学中一些理论问题,我们广大教师不能够得以很好的认识,对教科研就会产生迷茫和失误。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我们认为,可以利用校园网,和全市、乃至全国一些著名的科研专家建立一种长效的联系,聘请他们作为学校教育科研的辅导员,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向全国著名的模范学校建立一种互助、合作的友谊关系,请进他们的先进的管理经验、教学经验和科研经验。

第9篇

关键词: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 诊断 改进

1.专业需求定位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多年快速发展,我国食品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食品工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

我国公布的《中国国民营养条例》草案中要求300人以上的食堂、餐厅必须配备营养配餐员,所有的幼儿园和学校都要配备营养师;社区应定期安排营养师向居民宣传营养知识。另一个方面,由于近期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尤其是三聚氰胺事件以来,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国家实施六大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其中包括了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强制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每个企业至少有一名持证上岗的专业检测技术人员)、食品生产企业的食品实行强制检验制度等。由此全面地启动了食品行业的企业整改与建设,食品加工企业纷纷采取技术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精深加工及产品开发等措施应对这些挑战,这必将促使企业对食品安全及检测人才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需求,继而促使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规格。

2.结构分析

当前中国食品工业还是以农副食品原料的初加工为主,精细加工的程度比较低,正处于成长期。食品行业为完全竞争行业,集中度较低,中小企业比例高,技术水平低,同质化严重,价格竞争激烈,利润空间狭小,随着行业整合及行业成熟度的提高,行业利润向大企业迅速集中,行业龙头企业将担当起行业资源整合的重任。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食品加工业占农产品产值的比例还很低,仅为1∶0.5,而美国为1∶2.7,日本为1∶2.2。中国居民食品消费中,食品制成品的比例只有30%,距50%的目标还很远。

3.培养质量分析

3.1课程建设的不足

按照学生知识、技能、职业态度的形成过程,学习领域之间工作过程的内在联系,重组教学内容,建立由公共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等组成的课程体系。但有些课程的知识内容仍停留在理论学习阶段,转化成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的困难。有些课程的内容过难过深,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

3.2实践条件建设的不足

本专业建立了具有真实职业氛围、设备先进的校内实训基地和运行良好的校外实习基地;同时,学校积极组织本专业学生申请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食品检验工证);本专业的教学仪器设备能充分满足教学的需要。学生对于基础检验项目,例如微生物检验,普通的理化检验项目学生都可以动手操作,而对于大型的仪器分析项目,学生大多停留在看和听的阶段。高效液相等设备的利用率低。

4.专业培养调整

4.1课程建设

根据企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服务能力为宗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建立以项目化课程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引用项目教学、行动导向法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教学方法,从企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中选取教学项目,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探索综合性教学评价方式。

将教育信息化融入课程建设,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集文字、图案、音乐于一体,通过创设情境,设疑探究,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能够得到较好锻炼与培养。教学内容得到丰富和发展。

4.2教师建设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真正搞好“工程师、教师”型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走出去”即安排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学习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请进来”即把企业一线具有丰富生产、管理经验的工程师请到学校充实教师队伍,调整教师队伍结构,以此把企业最新的技术、方法、知识、工艺带到学校教育教学中来。从而确保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轨,确保职业教育教学的先进性。

加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能为教学提供多媒体资源和教学工具。信息与传播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需要一个过程,从不会应用到会应用,从低水平应用到高水平应用,从简单应用到综合应用,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教师的信息与传播技术能力、教育技术能力与水平的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专业教师可以通过教师脱产的系统性学习、专家住校指导、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等方法来培养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

加强教师创业创新教育能力的培养,组织教师进行系统化、专业化、资质化的学习,参加相关资格证书考试。创业创新课程的授课教师必须有职业咨询师的考试合格证书。

4.3资源建设

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相对比较薄弱,不能充分满足所有专业课程达到知识、理论、实践教学在时间上、场所上、教师上均实现一体化,这就要根据企业生产一线岗位的要求,确定与生产实际对接的课程及教学实训内容,走校企合作道路,依据企业“订单”培养人才。使学生在校学基础,在厂练岗位技能,既可减少学校在实验实训条件上的投入,又可真正实现人才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围绕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群建设中形成的信息标准、精品课程、多媒体课件与素材、教学视频、教学案例、虚拟过程库等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大力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海量存储及共建共享,为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提供技术服务。文献资源建设以服务教科研、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标准;现代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5―0015―03

2009年,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推出了《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的最新版本,以全新的面貌呈现于世人眼前。自1998年以来,《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逐渐成为美国应用最为广泛的教育技术标准,并且对各国教育技术标准的制订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也对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进行了介绍与研究,其重点主要在于其对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制订的影响,以及《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与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比较。而对《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编修体系却鲜有研究,笔者不揣浅陋,愿就其作一概述。

一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发展历程

1991年布什政府颁布的《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和1993年克林顿政府颁布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两份教育改革纲领性文件,揭开了美国国家教育标准的序幕。1993年,克林顿政府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NII)”,将“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作为其施政纲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颁布了《面向所有教师的技术基础标准》(Technology Foundation Standards For All Teachers)第一版。[1]1997年颁布了第二版,第二版建立了教师技术基础标准得基本框架,明确了一级技术标准和二级绩效。

1998年6月推出了面向学生的美国教育技术标准(NETS•S);2000年6月,又推出了面向教师的美国教育技术标准(NETS•T);2001年11月,发表了面向管理人员的美国教育技术标准(NETS•A)。到2002年底,美国51个州中的43个州的政府和学校教育管理部门采用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作为颁发各类证书、许可证的依据,作为制定课程计划、评估计划和其他有关教育政策的依据[2]。截至2004年5月19日,这一数字达到了49个,其应用范围包括各州的教育技术计划、鉴定、认证、课程计划、评估计划或其他官方州级文档之中[3]。

2007年6月亚特兰大全美教育信息化年会(NECC)结束后第二天,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正式对外了NETS•S第二版。2008年6月圣地亚哥全美教育信息化年会(NECC29th)召开,ISTE首次NETS•T第二版。2009年6月华盛顿全美教育信息化年会(NECC2009)召开,ISTE首次公开NETS•A第二版。

十多年来,美国已经超越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整合并行的发展阶段,《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也从单个《面向所有教师的技术基础标准》发展成包含学生版、教师版和管理人员版在内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系列,三者之间相互支撑,共同推行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的紧密结合,共同勾画了美国教学信息化的宏伟蓝图。

二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编修特点

1 广泛性

说其广泛,主要体现在参与人员、形式、范围等三个方面:

(1) 参与人员的广泛性。《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是由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联合了全美主要专业教育团体,包括课程专家、各州教育部的代表、信息技术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学校董事会成员、教育管理层、师资培训部门、图书馆员、重要的大公司的代表、教育技术专家等。因为有各个层面的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参与研制,从而保证了教育技术标准的广泛适应性和较高合理性。

(2) 形式的广泛性。a.汇集了全美各地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实践,并编成了标准中的课程案例和单元案例。b.派出了专家到美国的各个州去进行试验,形成了验证标准的草稿。c.组织了许多有关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会议、信息技术论坛。d.通过互联网和问卷方式向社会群体及个人进行了广泛的意见调查。

(3) 范围的广泛性。a.参与修订组织机构广泛性。以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为主,美国教师教育认证理事会(NCATE)和其他教育机构共同开发。b.在国际层面, ISTE还面向中国、埃及、沙特阿拉伯和尼日利亚等22个国家的教育专业团体与个人征询修订意见。c.运用范围的广泛性,截至2004年5月19日美国共有49个州级地区采纳或修订后使用该标准,应用范围包括各州的教育技术计划、鉴定、认证、课程计划、评估计划或其他官方州级文档之中[4]。

2 阶段性

(1) 制定过程。从1993年的第一版《面向所有教师的技术基础标准》面世,到2009年的《面向管理人员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ETS•A)第二版(正式版)公开,清晰地记载了《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的制定过程,大致包括研究、开发、测试、认定和本地化五个典型阶段。这五个阶段不是线性的,而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标准测试阶段发现了问题,就需要修改草案然后重新提交;标准组织在广泛试用时也会发现问题,反馈给测试阶段进行进一步的测试。到目前为止,《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共包括NETS•S、NETS•T、NETS•A三个标准,具体发展阶段如图1:

(2) 内容。学生教育技术能力根据不同学段具有不同的要求,《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学生划分为四个阶段,K-2,3-5,6-8,9-12,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制定出了不同的技能培训标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根据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要求,也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一般准备阶段”、“专业培训阶段”、“学生教学或实习阶段”和“第一年的教学阶段”。鉴于内容较多,本文在此不作详细介绍。

3 连续性

从图1中不仅可以了解《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阶段性发展历程,而且呈现出NETS标准的研制与修订过程的连续性,其研制过程中充分考虑了NETS标准的“短期刚性”与“长期柔性”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渐进式的标准研制过程。此过程是通过平衡的连续性、发展的连续性、动态的连续性推动着NETS标准进程的发展。

(1) 平衡是事物或现象发展的理想状态,NETS标准追求教学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平衡。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从不奢望仅通过颁布第一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就使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发生根本变化,因此先后颁布了针对学生的NETS•S、面向教师的NETS•T、面向管理人员的NETS•A三个分标准,三个分标准相互交融,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三个标准之间又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平衡的综合体。

(2) NETS标准实现了现实性与超前性的有机统一,将以教师发展为本、教师专业化和教师创新力等重要的教师教育理念明确纳入其标准体系[5]。在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基础上,结合了当今信息社会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出的新要求,NETS标准连续八年在全美K-12教育领域进行了广泛实践,使之成为美国K-12教育领域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技术标准。

(3) NETS标准的目标是寻求协调和谐,将时代特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环境、资源、工具、策略、教学者、学习者个性特征等因素综合起来,组织成为一体,为学习者发展创建多元共生的、生态化的学习环境。NETS标准能在此生态化的学习环境中不断地、适时地调控教学活动的进程,使复杂性、变化性和灵活性教学在动态中平衡。

4 层次性

NETS标准的层次性体现在修订体系、技术观变迁、内容等多个方面。

(1) 修订体系。NETS标准并不是一次完成的,首先起草教师版NETS标准,其次起草学生版NETS标准,最后起草管理人员版NETS标准。这样的过程说明了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与发展需要一定的过程。

(2) 技术观念的变迁。1993、1997版NETS标准反映了操作本位技术观,2000版NETS标准反映了工具本位技术观,2008版NETS标准反映了能力本位的技术观。

(3) 内容。NETS•A标准针对中小学校长、地区项目主管和教育总监三类人分别提出了更为详细和明确的绩效指标。对应我国教育行政体制,这三类人分别是学校管理层、地区教委管理层和省级教委管理层。分析NETS•A关于三类人的绩效指标,我们会发现其主要区别在于:因为三类人业务管辖范围的不同,故其推动技术整合于课程的方式与方法也将有一定的差异[6]。

5 实用性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的实用性不仅表现在有比较完善的标准体系,同时还表现在制定了较详细的指南以及与之配套的绩效指标和评价工具。

(1) 体系全面完善。NETS的三个标准为所有教育主体(学生、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开发出一套全面的基于行为表现的、使用技术支持教与学的技术标准,指导他们构建在技术支持条件下的良好学习环境。NETS标准不仅描述了实现有效应用教育技术对体系建设、可访问性、职业发展和支持服务等方面的要求,详细规定了各种评估和评价方法,而且为广大教师提供不同学科、学段课程与技术整合的案例,这些案例充分反映了教师如何在教学实现课程与技术的整合的过程。

(2) 配套工具齐全。由于NETS设计较为宏观,所以各州、学校和地区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更为详细的要求和指南,指南规定学生、教师、管理人员有效使用技术支持教学、学习及教学管理所必须的关于教师培养和学校学习环境的基本条件。

为了增强标准的实用性,该标准编制与修订机构同时开发了与标准配套的绩效指标和基于绩效的评价工具,用于衡量在达到教育技术标准要求方面的成就,提供可作为评价依据的行为结果,并作为证明、准许、鉴定的依据。

三 对我国高等教育技术发展的启示

我国在推进教育技术标准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目前国家已经制订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CETS),江苏省推出了《江苏省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但总体来讲,我国教育技术标准建设实施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与美国国家教育技术相比,与我们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高等教育技术标准研制与实践缺乏广泛性、阶段性、连续性、层次性和实用性,高等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存在培训目标针对性不强,培训内容偏重技术,培训工作开展不均衡等缺点。通过以上对美国教师教育技术的标准分析,结合我国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就我国教师教育技术政策和实施提出以下建议,以期我国教育技术标准的建设迈出坚实的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1 加强宣传与推广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不管从制定过程,还是实施过程来看,其涉及的人员种类和数量之多,组织范围之广,形式多样,从而保证了标准的广泛适用。我国应向欧美发达国家学习,借鉴其经验,加强我国教育技术标准建设前的宣传工作,全面推广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

推广先进教育理念。首先在意识上对教育技术在教学工作积极作用的认可,肯定教育技术对教育的重要作用,促使教师尽快理解、接受和热爱现代信息技术,并且乐意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学习、探索与应用教育技术。其次我国应该严格高校教师任职要求,广开进修渠道,通过国际互联网来拓宽教师的视野和知识领域,以适应教育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以适应高校教师实施终身教育的需要。最后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培训体制,实现校本教育和社会培训结合模式。

减轻地区不均衡。教育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理念、方法、内容以及体制和模式,也拉开了教育差距,造成东西部差别、城市与农村差别、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差别,有些差别甚至超过了我们同西方国家之间的差别,形成教育的地区不均衡[7]。国家必须采取强有力的统筹举措,通过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入向中部、西部倾斜,对贫困地区的扶贫方式应转变为智力扶持为主,重点是对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师资水平的支持。

呼吁社会各界参加。高质量的教师培养和培训方案应更多地关注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而非技术本身。我国目前一方面需要加强宣传和推广来解决我国高校教师的总体技术水平比较低的现状,另一方面我们积极呼吁社会各界参与并探索有效技术整合的方法,为高校教师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促进高校教师尽快养成其专业信息技术能力的有效措施。

2 制定编修发展规划

图1描述了《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阶段性发展历程,是一种渐进式的标准研制过程。说明了教育技术标准的调整不是一步到位的,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教育技术素质的转变也不是一步登天,因此总体规划,分层实施是教育技术标准发展的必然选择。从世界范围来看,大部分国家采取教育信息化与社会总体信息化相匹配的走向标准,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学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加强高等教育技术标准总体规划,努力把高等教育技术标准的制订与实施工作做得更好。

高等教育技术标准的时间性规划,根据社会总体信息化标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程度,制定出高等教育技术标准时间发展规划。美国用了十年,完成了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整合并行的发展阶段,在此阶段以《面向所有教师的技术基础标准》为指南,推动着教育技术的发展,现阶段出版了《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第二版,将进一步推行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更为紧密的结合。同样,我国高等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制定应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技术标准,规划未来的高等教育技术发展标准,使标准既具有实用性,又不失前瞻性。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组织与个人的积极性,使技术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高等教育技术标准的内容规划,要注意考虑高等教育学科差异,要考虑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等不同学段学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差异,对不同阶段的学生,不同学科的教师制定出了不同的技能培训标准。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后续研制与修订,有必要考虑标准制定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之间的平衡与配合,在对标准进行阶段性修订的同时,从而实现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的阶段性提高与持续性发展。

3 建立定期修改制度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自1993年草创以来,已近15载,期间,前后修订共计7次,平均修订间隔不到2年半,由此可见其修订之频。而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组织多位专家于2003年研制形成的“中国教育技术标准”系列却只是作为一项有关教育技术标准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像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那样得到有力的推行[8]。而《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之所以能够长久维持和推广,因其有专门机构负责修订和推广。而标准的真正价值在于推广应用,只有大力开展标准的推广应用,才能使标准的作用得到充分地发挥和体现。为此,必须建立定期修改制度,以此来保证标准体系的完整性、连续性、稳定性。

教育技术标准是高等教育领域一个崭新的主题,随着教育技术设备增加以及教育技术理念的深入,教育技术标准问题会引起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者和相关研究人员的注意[9]。为了高等教育技术标准的早日出台,应该成立专门的机构集中力量加强这方面问题的研究,争取早日将高等教育技术标准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各个高校教育的实际。也只有专门的机构才能推进高等教育技术标准的定期修改,不断发展与完善。

经费保障是教育技术标准应用推广的基础,为此各级机构需要增加资金投入。除国家拨款外,要采取了多样化筹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管理部门可以制定面向学校的特别优惠政策,鼓励校企合作,鼓励其他机构投资提供硬软件和教师培训,从而推动高等教育技术标准的实施。

4 施行分层分级制度

NETS标准具有很强的层次性,而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研制的“中国教育技术标准”系列尽管涵盖了学生、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和教育技术职业人员等教育技术标准,但其并未建立明确的分级分层制度,未能细化成高等教育技术标准,因而缺少相应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最终只是作为一项有关教育技术标准的研究成果,令人至以为憾。

高等教育技术标准必须能够正确指导各类人员实施教育技术,并能制定出符合各种需求的教育技术培训方案。而且便于各类人员使用定性分析、定量评价相结合,构成一个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应用的成果。

高等教育标准分级必须有助于人们明确教育技术培养目标。高等教育技术标准不只是培养人们基本信息技术技能,它还要培养人们教育技术情感、道德等健康品质。在实践上,高等教育技术标准既可以作为改进各类不同人员教育技术的工作指南,也可以作为评估机构进行考核和评价的基本依据。

5 细化考核体系

从美国的经验看,我国高等教育技术标准,不仅要关注教师应用和整合技术的能力,更要反映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要求,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置于高等教育技术标准的核心地位。同时改进高等教师教育技术与课程结合案例和各种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加强高等教育技术标准的考核,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10,11]。这些呼唤高等教育技术标准体系的进一步细化,为高等教育技术标准实施过程提供详细的技术指标,强化教育技术在高等教育过程中作用。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在审视和借鉴《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时,必须充分认识到未来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教育技术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因此我国应该积极探索并研制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技术标准,努力使这一标准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进宝.《美国教育技术标准》概要介绍[OL].

[2] 张进宝,李松,邓文新.《美国教育技术标准》概要[EB/OL].

[3] 臧艳美,靳晋忠.面向教师的新版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及启示[J].新乡学院学报,2009,(6):84-86.

[4] 秦炜炜.面向教师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新旧版对比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9,(6):105-112.

[5] 刘杨.美国面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标准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6] 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比较[OL].

[7] 唐永中.现代教育技术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9,(9):21-24.

[8] 陈维维,沈书生.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的演变[J].现代教育技术,2009,(6):14-18.

[9] 徐建.高校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探讨[J].网络财富,2009,(3):11-12.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淮安市;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资源利用

一、调查设计与统计报表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教学资源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正在逐渐普及。淮安市将于2012年完成教育现代化示范县(区)创建任务,对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需求尤为迫切。按照市教育局整体工作部署要求,为全面了解淮安市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现状,探索改善的对策,我馆对市内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进行了调查研究。

本次调研共开展了三项调查统计工作。一是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的调查,二是学校管理者对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认识与评价的调查,三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状况的调查。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调查采取现场调研的方法,并结合2009年底对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调研的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学校管理者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认识与评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份.回收20份:教师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现状调查共向学科教师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100份。为保证调研的质量,我馆又对部分学校和教师进行了走访和座谈,使调查问卷的回收数量和质量达到了预期的要求。

二、关于信息化教学现状的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对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统计数据进行整理(见表),并结合到部分学校实地查看、听取教师意见等综合调研分析,我们认为,目前我市中小学教学资源建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总量不足,缺口较大

通过表中教学光盘、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多年来,由于我市执行有关收费政策,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经费的管理和使用,积极做好教育教学资源的宣传、推广、使用工作,因此,每所学校都有一定数量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为配合中小学课程改革推进和“三百工程”实施,我市还重视本地中小教学资源建设。征集拍摄200多节课改观摩录像课和专家讲座,制作成光盘分发全市各中小学.特别是自去年省教育厅实施“优质教学资源下乡工程”,配发教学光盘到农村中小学。先后六批共有682所学校接收省优秀教学光盘2414套共l2万多张,加速了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在看到成绩同时,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建设中的不足。由于受经济条件制约,我市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缓慢,数量不足,缺口较大。根据有关教育现代化建设标准。与教材配套的音像教材每班1套,各年级每个学科数字化教学资源总量达20G。电子图书每生l0册。按照这一标准,中学按九门学科计算,每校数字化教学资源需达540G,小学按语、数、外三门学科计算,每校将达360G,因此,我市中小学现有的教学光盘、课件、网络资源数量仍存在很大缺口。

2.结构不够配套,内容不成系统

通过调查了解、听取教师反映,查阅几年来我市信息化教学资源购置目录,可以发现我市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在结构上不够配套,不成系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信息化教学资源与年级、学科配套不齐。目前全市无一所学校拥有按年级分学科完整配套的教学资源,语文、外语、计算机、政治思想教育等信息化教学资源较多,一些学科(特别是小学科)配套信息化教学资源缺乏。

二是信息化教学资源与书本教材不配套。目前中小学课本教材一纲多本,针对江苏版课本开发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不多,引进的教学资源难以与课本教材匹配,为一线教师使用带来不便。

三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类型结构不配套。目前我市中小学校拥有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从内容结构上看是教学案例多,媒体素材、文献资料少,教与学工具与模块更少;从表现形式上看是图片类资源多,视频类、动画类资源少,难以满足各类教师的不同需求。

四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缺乏统一管理系统,不成体系,由于我市、县(区)缺少信息资源中心,导致全市教育资源建设不仅数量上难以保证,而且无法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由于缺少专用资源管理服务器和资源管理平台,大部分学校在信息化教学资源管理方面零乱分散,不成系统。

3.分布不均,存贮分散,共享困难

我市中小学教学资源分布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市县直属学校资源多,农村学校资源少:农村小学教学资源又多集中在中心小学,一般完小、教学点资源少,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基层学校教师将优质教学资源直接用于课堂教学、完成基本学科教学任务的需要。虽然经省教育厅实施的“优质教学资源下乡工程”配发,此现象有所改观,但仍存在较大缺口。学校内教学资源的分布也存在不均衡现象。由于大部分学校校园网建设不完善。缺少专用资源服务器和资源管理应用平台.教学资源多为单机版,分散在教研组或教师手中.给教师资源的查阅、使用带来不便,难以实现资源共享,降低了使用效率。

4.管理不尽规范,流转速度隧,利用率低

如上所述,由于我市尚未建立教育资源中心,绝大部分学校校园网建设不完善,缺少专用资源服务器和资源管理应用平台,导致我市及中小学教学资源建设管理不尽规范。信息化教学资源购置各自为阵,多有重复;资源归集整理、数字化改造程度低,建有校本资源的学校少;教学资源分布零散,教师自制资源难以集中交流.资源共享困难。这些严重制约着我市中小学教学资源建设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影响着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益。据调查了解,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在市直中小学分别达到了总课时数的70%和30%,而农村学校教学资源直接用于平时课堂教学的较少,多媒体教学资源大多用于教研活动或公开实验课、评优课,较低的利用率不能激发教师应用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的需求.反过来又影响着信息化学资源的建设与发展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应用需求分析

通过对我市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现状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市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初步满足了需要,但在总量、结构、科目及应用层面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就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总体发展趋势来看,要找准其发展思路,必须剖析产生问题的根源,一要找准现有问题的原因,二要看准实际应用的需求,从而把握好未来建设发展的方向,形成正确的资源建设思路。

1.领导、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原因

(1)学校领导对资源建设的观念与认识有待提高。调查显示,尽管大部分学校领导(70%)已认识到资源建设的重要性,但并没有深入理解,尤其在资源建设对本校发展所起的作用上认识不深刻,导致学校对资源建设的各种管理与政策都不到位。

(2)学校资源建设的方式及目标取向有待改善。调查表明,大部分学校资源建设流于形式,没有明确的目标,学校资源建设方案单一。只有条件优越的学校配有成套的教学资源库.大部分学校仅以获取互联网传送的免费资源为主,以学校教师上公共课自制的优秀课件为辅。

(3)经费支持及学校的内外管理制度仍需改善。经费的支持和学校的管理制度是资源建设能否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校没有严密的资源开发计划和管理条例,经费方面也得不到相关部门的可靠支持。

(4)资源建设环境需要改善。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并非孤立进行的,需要良好的环境做支撑。调查结果表明,学校硬件设施的开放程度不够,一是设备存在“精英化”,不符合大众化的教学需求,教师应用资源上课极不方便:二是设备的“专属化”,设备成为管理人员的专利和学校装点门面的摆设.未能真正向教师、学生全面开放。

2.从教师应用层面看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应用需求分析

(1)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认识。问卷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教师对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兴趣一般。通过访谈发现,尽管教师希望通过资源来改善教学,但相当数量的教师不能正确理解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含义和作用,参与资源建设和应用资源的意识淡薄。

(2)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①在使用各种信息技术设备方面.中小学教师对教学设备虽具有了一定的驾驭能力.但要在教学中使用自如,还有一定难度。②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水平调查显示.很多教师只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网络的驾驭能力不够。尤其在网络交互方面;在课件制作方面,仅有4%的教师能利用Authorware、Flash等制作工具,9%的教师能利用几何画板,其余教师多用PowerPoint(59%)0作演示性文稿,大部分教师制作和应用课件的水平还比较低。③对教学与学习理论、方法的掌握程度。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理论、新课改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信息化教学设计等都有所了解。但就熟练程度而言,尤其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能够熟练应用的仅为调查总数的6%,能够应用的也仅达到38%。由此看来,中小学教师在现代教学理论方面的学习还有待加强。

(3)中小学教师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现状。①获取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来源。调查表明,36%的教师从互联网上获取教学资源,自己制作的占24%,教学光盘占到16%。可见互联网是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主要渠道,但来源仍然较为分散。②常用教学资源的表现形式及满意程度。从表现形式看,教师目前使用最多的教学资源是文本(31%)和图片(25%),然后是动画、视频和音频。从满意程度看,教师对文本和图片的满意程度较高,这可能与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不够有关。③常用教学资源的整合程度。调查表明,53%的教师经常使用某一知识点的小课件,37%的教师经常使用素材类资源,8.7%的教师使用以章或节为单位的包含多个知识点的大课件,素材类资源的使用率低于小课件的使用。④使用教学资源主要用于教学的环节。调查表明,大部分教师将教学资源用于上课这个环节,其次是备课、练习、考试。这与访谈结果是一致的.即教师对教学资源的使用只是围绕教学。

(4)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评价。①对网上提供教学资源的满意程度。问卷统计结果表明,57%的教师认为网上资源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资源更新不及时、内容与新课程不符、制作质量差、数量不够、不能实现二次开发等。②对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效果的满意程度。调查显示,广大教师对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效果是持满意态度的。至于少数人认为效果一般或不佳,关键还在于使用者能否恰如其分地使用资源。③对信息化教学资源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的认识。调查结果表明,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资源对“演示讲解”和“呈现情境”的促进作用较大,认为演示讲解达到很好和较好程度的占89%.呈现情境占86%:认为对个别辅导、学习答疑和教学反馈促进作用一般或不大的比例都超过了半数。可见,信息化教学资源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的作用还停留在呈现知识内容的层面。④对信息化资源内容的需求状况。数据表明.教师需求最大的资源是优秀课堂实录和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其次是教学方法和学科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接下来依次是演示实验、教学内容的解释和例题.对试题需求最低。由此可知,不管何种情况下,教师对案例的需求都比较大,说明各种优秀案例是教师备课、上课和个人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四、改善对策

1.树立资源建设的系统观,保证可持续发展

要把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看作一个系统,从一开始就要宏观统筹,加强规划,做到科学管理,使其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积累和沉淀,从而得到不断的优化。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领导的态度与认识至关重要。因此,加强对学校领导的培训,使他们切实发挥带头作用,指导他们进行本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规划等尤为重要;其次,健全学校教学资源建设的管理机构。在对本校资源情况进行考察、评估的基础上,制定有关的资源建设规划。规划要有近期、中期和长期的目标,明确各阶段要完成的任务,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使资源建设有序进行。

2明确资源建设的目标取向,建立优质丰富的资源库

学校建设的资源必须支持创造性教学和探究性学习,建构生动科学、多向互动的教学环境,真正使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把学生从灌输式教育中拯救出来,充分激发教与学两个主体创造性。具体到中小学校,目标主要包括:①为保障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建设资源;②为学科教学提供资源;③建设能够支持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资源。

学校资源建设,应坚持积极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策略:①积极引进、购进优秀教育资源,并进行数字化加工改造。实现校内资源共享。②自主开发,鼓励一线教师广泛参与资源建设。③从网上下载.将一些实用的素材或课件充实到学校的资源库。并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将这些自主开发和引进的资源重新归类,做好相关管理工作,方便教师获取。从而建成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学校校本资源库。

3.为应用创设良好环境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需要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做保障。在资金和设备有限的条件下,学校要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价值,建立开放的管理制度.鼓励教师经常使用多媒体或网络环境进行教学。除了建设和维护硬件设施环境外.采取多种措施营造良好的政策与支持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如资源应用的指导理念、对资源建设的资金投入.在资源建设和应用方面的一些激励制度和设备的管理方式等等。

4.加强资源应用的有效性研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资源建设要服务于教学应用,同时也要以应用促建设。我们可以将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同步进行,因为在应用过程中,既可以积累经验.又能发现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更新、改正和有效维护。从资源应用的实效来看。目前学校资源的应用还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并未得到深层次的应用,学校应切实推广资源的深层次应用。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学校可采用各种手段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如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研究信息技术对所教学科课程的渗透,逐渐探索出适合课程与环境、教师与学生的资源应用模式。

5.建成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实现全市中小学资源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江苏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中第12条明确要求各地区要建成教育城域网,实现区域内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我市将在年内建成市级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并开通城域网应用。市级教育信息资源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将按照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的课程设计,详细分类到各学科、各单元和各知识点、章节内容,使教师对资源的使用得心应手。学校可以组织教师集中精力应用上述资源,并在应用实践中对其进行个性化改造.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校本资源库,实现校园局域网内高速共享。

市级教育信息资源中心的建成将克服学校重复投资建设的弊端,解决目前信息化教学资源少、适用性差、与教材不配套等诸多问题.有力促进全市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12篇

1、构建德育优先的育人体系。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重点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诚信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确定不同教育阶段的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中小学校着力抓好思想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建设,高等院校深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推动“廉政文化进校园”、“儒家文化进校园”,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牵手奥运,共创***”教育活动。做好家庭教育和关心下一代工作,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教育新格式。

2、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快构建科学完善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让素质教育理念充分体现在各学科课程之中。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省定课程计划组织教学,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普通高中在开齐开全必修课的同时,创造条件开设尽可能多的选修课程。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不得随意增加难度和降低要求。规范地方课程,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将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人生指导等内容作为必修课列进地方课程,并分年级同一安排课时。注重校本课程建设,制定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做好校内、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快建设一批素质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参加有益的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大力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确保青少年学生天天有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评选全市第二批“艺术体育教育百所示范学校”。

3、完善考试评价制度。完善对政府、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深化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研究制定《济宁市中考改革实施方案》,启动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将高中招生指标半数以上分配到初中学校。20**年春季开学起,全面推行中小学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学校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不得给学生排名次。落实高考招生报名社会化,禁止有关录取数目的考核、奖励与公布,将高中正常教学行为和学生参加高考区分开来,减轻学校升学压力。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制度。

4、开展“学校治理创新年”活动。以教育法律法规为基础,以“规范、创新、提升”为主题,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建立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素质教育要求和学校工作实际的治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贯彻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治理基本规范(试行)》,20**年在全市中小学深进开展“学校治理创新年”活动。规范办学行为,实行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按时就近免试进学,遏制择校风。规范教学行为,对全市普通中小学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情况进行专项检查,严格控制学生到校时间和上课时间。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开展“园林式学校”创建活动,做到净化、绿化、美化和秩序化、人文化、教育化。加快建设节约型校园,坚持开源节流、勤俭办学,管好用好办学经费和学校财产,维护好学校的后勤设施。开展“学校治理先进县”、“学校治理示范校”创建评选活动。

二、统筹发展各类教育,着力提升办学水平

5、巩固提升基础教育。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学前三年教育进园率达到50%,年内创建省级示范幼儿园5所,继续开展“省级示范幼儿园开放周活动”。做好特殊教育学校招生和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学率达到85%以上。

6、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20**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3.5万人。加快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重组,办好一批规模大、条件优、质量高、有特色的职业学校,努力实现职教中心建设、高职院校建设、示范院校建设、骨干专业建设、办学模式改革“五项突破”,推进职业教育跨越发展。实施“2531”工程,加快建设县市区职教中心。抓好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省级示范性职业院校,推动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省贸易职工大学、邹城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嘉祥职业中专、曲阜职业中专、兖州职教中心创建“全国百所示范高职院校”和“全国千所示范中等职业学校”,梁山职业中专、高新区职业中专创建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年内10至15个专业创办成省级示范专业。以骨干职业院校为龙头,遴选部分效益较好的规模以上企业参与,建立职教团体。继续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四项工程”和“百万职工大培训”、“百万农民大培训”两大社会教育工程,年内培训在职职工、下岗失业职员和农村劳动力80万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万人次。落实学生顶岗实习制度,推行半工半读,推进职业学校学历证书与技术等级证书“双证互通”的施行。举办第七届中等职业学校综合技能竞赛。加强乡镇成教中心、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和社区教育实验区建设。

7、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加快教育功能区建设,推进省属和市属高校协调发展。支持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医学院扩大办学规模,进步办学层次;加快山东省贸易职工大学迁建步伐,完善济宁学院建设,扩大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办学规模,扶持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和山东工贸职业学院(筹)发展;抓好济宁市技术学院迁建,努力申办技师学院,加快济宁市第二高级技工学校(筹)建设步伐。支持高等院校科学定位、发挥上风,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重点学科、品牌专业和名师队伍。

三、优化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8、实施布局调整工程。按照省教育厅新的办学标准,坚持公道布局、优化配置、扩大规模、进步效益的原则,调整农村学校布局结构,推动高中学校进城、初中学校进镇,抓好学校布局规划和新建扩建,加强城镇新建住宅区学校配套建设和治理,20**年基本完成包括济宁城区在内的全市中小学新一轮布局规划设计。

9、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制定“济宁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2010)”,加强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治理与应用,拓宽教育网络服务功能,搞好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做好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作,加快城市与农村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与共建共享,年内建设20个“中小学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基地”。发展教师教育博客。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合作建立“国家教育干部培训网-济宁分院”培训网站,对中小学校长和教育行政干部进行进步性远程在线培训。

10、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15计划”,20**年创建省级规范化学校小学30所、初中20所,改造薄弱学校100所。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配备工程,从20**年起利用3年时间,全市农村中小学仪器配备达到国家基本配备标准,20**年完成500所。实施农村中小学图书配备工程,从20**年起利用3至5年时间,全市农村中小学图书达到国家基本配备标准,20**年完成200所。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取热和学生宿舍、食堂、厕所改造“一热三改”工程,改善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条件。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工作,加快普通高中dis数字化探究实验室建设步伐,年内评选50所“实验室建设规范化学校”。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评定标准,缩小城乡、学校之间办学差距。开展“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强教机制

11、实施“名校长建设工程”。抓好中小学校长任职培训、进步培训和高级研修培训,选调优秀校长和校级后备干部到先进地区学校学习和挂职锻炼,选派优秀校长到薄弱学校任职。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逐步取消新聘校长的行政级别。

12、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在全市深进开展“师德建设年”活动,树立师德标兵。坚持“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原则,抓好各类师资培训。继续实施“杏坛名师”和“骨干教师”建设工程,落实“千名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农村教师素质进步计划”。建立农村年轻教师补充机制,每所中小学至少考录1名大专以上毕业生。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建立中小学班主任岗位培训制度,评选全市第二届优秀班主任。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争取“双师型”教师比例进步2至4个百分点。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推动教师进修学校与教研、电教、科研等单位进行资源整合,做好省、市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推荐、评选工作。继续为人民教师办好“八件实事”,全市教师工资纳进县级财政预算并实现同一标准发放,全面落实农村教师“三金”政策和班主任补助,改善农村教师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

13、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注重发挥教科研职员的人才上风、研究上风、信息上风,指导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组织开展优秀论文、优质课评选、教师基本功比赛、公然课、观摩课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加大科研兴校和校本教研推广力度,加强国家级课题和省创新教育等重点课题的研究,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

五、健全发展保障机制,进步经费保障水平

14、建立教育优先发展保障机制。坚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进,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完善市级领导联系学校制度,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15、不断强化督政督学。创新教育督导制度,强化教育督导职能,抓好素质教育、教育投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学校治理、教师队伍建设等专项督导。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实行督学责任区制度。完善县级政府教育督导评估和考核机制,督促各级各类学校提升学校治理水平。组织实施20**年度县市区教育工作综合督导评估,做好迎接省政府20**年度教育工作综合督导工作。推动市中区、邹城市创建“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县市区”。制定实施《济宁市教育强乡(镇)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和评估标准,启动教育强乡(镇)创建工作。

16、建立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的基础上,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进步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小学每生每年由240元进步到295元,初中每生每年由340元进步到445元。20**年春季学期起,进步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由每生每年补助300元进步到小学500元、初中750元。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集中气力消除现有d级危房,20**年改造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5万平方米。

17、健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坚持以县为主、政府投进为主,建立与公共财政相适应、满足教育发展需求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市、县增加配套资金,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确保“三个增长”,把握好“两个比例”。依法足额征收、按时拨付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加大对市属高职院校的投进。推进校企合作、引进外资、社会捐资、勤工俭学及教育资源置换工作,拓宽教育融资渠道。

18、加大贫困学生资助力度。成立济宁市学生资助治理中心。坚持“政府主导、财政支持、部分配合、社会参与”的原则,对中职学校家庭困难学生实行资助政策,完善高等教育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动员社会各界开展捐资助学,保障各级各类学校贫困学生都能得到相应资助,确保每个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都能上得起学、上好学。

六、积极推行依法治教,打造平安***教育19、推进教育法制建设。实施教育“五五”普法规划,全面推行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严格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行政务校务公然,完善行政许可制度,规范教育审批行为,健全学校教代会制度,维护学校、师生正当权益。做好《法治教育》课程开课工作,开展“法律进机关、进学校、进课堂”活动,抓好教育行政执法职员、法制教师和法制副校长“三支队伍”建设。评选表彰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省依法治校示范校。

20、抓好平安学校建设。坚持“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积极开展“安全知识进校园”宣传活动,加大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整治工作力度,严格实行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完善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注重学校安全档案建设,加强大型集体活动安全治理。加大对县市区的学校安全检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