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数学教师年度总结

小学数学教师年度总结

时间:2022-05-08 06:07:33

小学数学教师年度总结

第1篇

今年,我作为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师,为了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注重和本教研组的老师进行教学方法、策略的交流,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并按计划实施。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今年教学工作做出如下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注重集体备课

今年我们教师的办公室是按照教研组进行分配的,这样的工作组合有利于同年级、同教研组教师教学方法、策略和思想的交流。对于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在第一时间讨论解决的策略,对于闪现的好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可以及时地互相交流,大家互相促进是我们的教学更加有序。

在备课方面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件,课后及时对该课程做出总结,写好教后感,并认真按搜集知识要点相关的资料,归纳起来。

二、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

现如今办公室、家庭都有电脑了,我注意利用电脑进行学习。在上教研课时善于从网上搜集各种教学信息,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个课时我看了好多网上发表的教学设计、课件、说课,还看了网上的示范课录象,根据我班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我的教案、课件。课上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积极性很高,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注意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准确化,条理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在课堂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今后要加强师生交流,语言还得更有激情些,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三、认真批改作业

作业要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从学生自己购买的教学辅助材料中去搜集资料,有时候上网去看同一时期别的老师的作业类型,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对于后进生布置符合他们实际水平的题,做出不同的要求。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分层教学,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十根手指还有长短,更别说是来自各个家庭的性格迥异的学生了,他们在学习能力、方法、态度上都是不同的,有自觉的、有懒惰的,有聪明的也有比较愚笨的,在这学期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

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代替老师、家长学的,是为自己学的。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有些是基础差,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还有一些是因为一直以来学习习惯差,加上家长由于工作等各种原因对孩子缺少必要的监督和指导使孩子长期以来自由懒散惯了,形成了不良的习惯。作业写,但是非常马虎,更严重的是经常少写、不写作业。于是我就经常去这些懒、马虎的孩子家去家访,让家长协助教育孩子。

五、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六、狠抓学风

我在自己所教的班级,担任班主任和数学教师工作,因此学生比较重视该科,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因为怕班主任责备,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并不敢问老师,作业也因为怕不对而找别人的来抄,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成绩的提高。

对此,我狠抓学风,在班级里提倡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单元检测采用“单人独桌”的策略,这样学生就觉得没有抄袭的希望了,在学习中有难题知道主动来问老师了。后进生基础太差,考试成绩都很差,有些同学是经常不及格。

我找差生了解原因,有些是不感兴趣,我就跟他们讲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跟他们讲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提高他们的兴趣;有些是没有努力去学,我提出批评以后再加以鼓励,并为他们定下学习目标,时时督促和帮助他们。

一些学生基础太差,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或过分自卑,考试怯场等,我就帮助他们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分析原因,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失败,要给自己信心,并且要在平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一有进步,即使很小,我也及时地表扬他们。经过一个学期,绝大部分的同学都有进步,但是还有反复,我就不断地进行教育和疏导,要允许学生在行为上有反复。

七、家、校联系

对于学生的教育问题,只是教师单方面的努力还是不够了。这学期我比以往每学期都更注重家访,我会经常利用周末、中午的时间去看他们家,从家长那了解他们在家的学习、生活状况,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学校和家庭共同来教育学生。

第2篇

1.1被试

含访谈被试与问卷调查被试,均取自湖南第一师范学院2010级、2011级的六年制免费师范生。访谈被试为36名,来自文科(含中文、英语)、理科(含数学、科学)、艺术(含音乐、美术)三类专业。问卷调查对象共960名,回收到的有效问卷920份,其中,男生126人,女生792人,2人性别信息缺失;一年级(即2011级)474人,二年级(即2010级)444人,2人年级信息缺失;文科403人,理科340人,艺术177人。自愿报考学生404人,非自愿报考学生508人,8人信息缺失。被试平均年龄为15.60±0.89岁。

1.2问卷编制过程

基于以往研究文献,同时结合六年制免费师范生的实际特点,从职业情感认同、职业价值认同、职业地位认同以及职业技能认同四方面构建了六年制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模型。其中,职业情感认同是指师范生乐意将自己看成是一名准小学教师和具有长期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情怀;职业价值认同是指师范生对小学教师职业的意义、作用的积极认识和评价;职业地位认同是指师范生对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所持的积极评价;职业技能认同是指师范生为了能胜任将来的小学教育工作而表现出努力提高其教师职业技能的行为倾向。根据上述定义及构想编制了相应的访谈提纲,让被试从上述四方面描述他们对小学教师职业的认识、评价及相应行为倾向性。访谈内容主要包括:(1)对小学教师的工作意义的认识;(2)对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的认识;(3)被他人问及自己将来将成为一名小学教师时的感受和听到小学教师的正面或负面报道时的感受;(4)为了将来能胜任小学教师教育工作,大学期间如何努力提高教师职业技能。将访谈资料进行转录和编码,提取出相关表述,同时借鉴已有相关问卷,撰写出由29个项目组成的最初问卷。在此基础上,请3名心理学专家对问卷最初项目进行评价、修改和删减,形成由24个项目组成的初步问卷,答案为5点记分。例如,我乐意与别人谈起我以后将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备选答案为:①完全同意,②基本同意,③说不清,④不太同意,⑤完全不同意。项目反向记分后,得分越高代表对教师职业相关维度的认同水平越高。

1.3数据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及统计分析,采用Amos4.0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2研究结果

2.1项目分析

项目分析的标准有两条:(1)相关法计算各项目与总分的相关,若相关不显著,则删除该项目;(2)临界比率法将总分前27%的被试划为高分组、后27%的被试划为低分组,然后求高分组和低分组被试在各项目上的得分差异,若差异不显著,则剔除此项目。根据上述两条标准,共删除4题,剩下20题作为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基础。

2.2结构效度分析

首先,从总样本中随机选取50%样本(460名)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最大正交旋转、特征根大于1.00的方法提取因子。经过7次迭代提取出4个因子。KMO值为0.91,大于通常认为的“好”的标准值0.80,表明样本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删除低负载(即负载低于0.40)和双负载(即在两个项目上的载荷之差小于0.30)项目,每删除1个项目,重复做一次因素分析。经过6次因素分析,共删除6个项目后,剩下14个项目分属4个维度,KMO值为0.89,Bartlett’s球形检验值为1821.23,p<0.001。4个维度共解释了总体方差的57.4%,各项目载荷在0.48~0.82之间,结果见表1。根据各因子所含项目的内容,将F1、F2、F3、F4依次命名为职业情感认同、职业价值认同、职业技能认同、职业地位认同,维度含义见问卷编制过程部分。其次,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极大似然法)对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的维度结构进行验证,样本为探索性因素分析后剩余的460份有效数据。结果显示,14个项目在对应维度上的因子载荷在0.43~0.76之间,模型的整体拟合指数如下:χ2=222.08,df=71,χ2/df=3.13,NFI=0.994,RFI=0.991,IFI=0.996,TFL=0.994,CFI=0.996,RMSEA=0.049,说明模型的拟合性良好。再次,对项目与维度、维度与维度、维度与总分的相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各项目与所属维度总分的相关在0.64~0.81之间,为高度正相关;维度与维度的相关在0.35~0.50之间,为中度正相关;维度与总分的相关在0.72~0.83之间,为高度正相关。上述相关均在0.001水平上显著。

2.3效标关联效度分析

采用赵宏玉等[7]编制的高招四年制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问卷与自编问卷的相关作为效标关联效度的指标。结果显示,自编问卷各维度与赵宏玉等编制的问卷维度间的相关在0.38~0.65之间,两问卷总分的相关为0.82,维度相关、总分相关均为显著正相关(ps<0.001)。

2.4实证效度分析

MANOVA分析显示,自愿报考与非自愿报考两类学生在职业情感认同(3.62±0.71VS.3.03±0.73)、职业价值认同(4.40±0.61VS.4.05±0.68)、职业技能认同(3.47±0.70VS.3.11±0.70)、职业地位认同(3.57±0.63VS.3.30±0.64)的得分差异均在0.001水平显著,自愿报考的学生在各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非自愿报考的学生。

2.5信度分析

各维度的Cronbacha系数在0.62~0.76之间,整个问卷的Cronbacha系数为0.84。间隔两个月后,整个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85,各维度的重测信度在0.72~0.83之间。

2.6教师职业认同的均值特点

总样本的问卷总均分为3.54±0.54,各维度得分见表2。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维度间得分差异在整体上显著(F=618.57,p<0.001),职业价值认同得分高于其他三维度(p<0.001),职业地位认同得分高于职业情感认同(p<0.001)、职业技能认同(p<0.001)。

2.7教师职业认同的人口学差异

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学生的得分见表2。以性别、年级为分组变量进行MANOVA分析。结果显示,在总的教师职业认同方面,性别×年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性别(Wilks,λ=0.97,F=7.55,p<0.001)、年级(Wilks,λ=0.98,F=4.34,p<0.01)主效应均显著,女生在职业情感(F(1,879)=12.52,p<0.001)、职业价值(F(1,879)=27.76,p<0.001)认同上的得分高于男生,一年级在职业情感(F(1,879)=17.02,p<0.001)、职业价值(F(1,879)=5.38,p<0.05)、职业地位(F(1,879)=4.88,p<0.05)认同上的得分高于二年级。以专业类别为分组变量的MANOVA分析还显示,在总的教师职业认同方面,专业类别的主效应显著(Wilks,λ=0.98,F=2.02,p<0.05)。事后检验发现,艺术专业在职业价值认同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理科专业(p<0.05),文科专业(p<0.01)、艺术专业(p<0.05),在职业技能认同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理科专业。

3讨论

3.1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

教师职业认同既指一种状态,即当前对自己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也指一种过程,即个体从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教师角色的过程[9]。这种“状态与过程相结合”的特性,决定了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具有开放性,且受到个体经验的影响。六年制免费师范生从初中毕业生中招录而来,学生年龄小且缺乏实际教学经验。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已有的教师职业认同模型不一定适用于六年制免费师范生。因此,本研究在借鉴已有研究问卷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了教师职业技能认同这一维度,建构出六年制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四因素结构模型。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四因素结构模型对教师职业认同结构的整体解释率为57.4%,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的χ2/df、NFI、RFI、IFI、TFL、CFI、RMSEA等整体拟合指数均达到了良好标准;同时,自编问卷各维度与赵宏玉等编制的问卷维度间的相关在0.38~0.65之间,两问卷总分的相关为0.82,自愿报考学生在各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非自愿报考学生;其次,自编问卷的Cronbacha系数为0.84,各维度的Cronbacha系数在0.62~0.76之间,整个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85,各维度的重测信度在0.72~0.83之间。上述结果表明,自编问卷的构想效度、效标关联效度、实证效度以及信度指标均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可以用于相关团体测量。且与已有相关问卷相比,四因素结构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六年制免费师范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对促进该群体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3.2教师职业认同的总体状况

总样本在教师职业认同上的总均分为3.54±0.54,略高于“说不清”区间的精确上限,说明六年制免费师范生对教师职业认同的整体水平并不高,可提升的空间较大。从维度看,六年制免费师范生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较高,对职业情感、职业技能的认同较低,反映出他们对教师职业所持的矛盾心态。一方面他们高度认同小学教师的职业价值,另一方面他们对小学教师职业缺少真挚而坚定的情感,对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态度并不积极。这一状况应引起重视。

3.3教师职业认同的特点

女生在职业情感认同、职业价值认同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这可能与社会对女性的角色定位以及女性自身的特点有关。长期以来,教师职业被认为是女性最合适的职业之一。而且,女性在语言表达能力、工作细致耐心等方面优于男性,更适合于从事小学教育工作。二年级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显著低于一年级学生,这一结果与赵宏玉等的结果有相似之处[7]。一般说来,随着年级升高,学生接受到的教师教育课程和训练增多,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水平应“水涨船高”,但本研究结果恰恰相反。是什么原因引发了这种“逆转”?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此外,艺术专业学生对教师职业价值、职业技能的认同程度显著高于理科专业学生。一般说来,与理科专业学生相比,艺术专业学生的成才需要更多的个别化指导(如绘画、练声),因而对教师指导的价值、意义的体验更为深刻;而且,许多艺术专业学生在小学甚至幼儿阶段就开始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实践活动(如写生、演出)相对较多,对教师职业技能重要性的认识更为清晰。

4结论

第3篇

关键词:福建省;农村师资;教师流动

师资合理流动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然而,农村师资超常量外流严重削弱了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成为制约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瓶颈。理性审视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动现象,采取相应对策,扭转农村中小学教师超常量外流局面,对办好农村中小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动概况

2008年福建省小学在校生2471464人,其中农村小学在校生1311091人,占小学在校生总数的53%。与2007年相比较,农村小学在校生减少了15.7%,农村教师减少了417%。农村小学生师比从2007年的15.1:1下降到2008年的13.6:1。

2008年福建省初中在校生1512936人,其中农村初中在校生629789人,占初中在校生总数的41.63%。与2007年相比较,农村初中在校生减少了3.4%。2008年农村初中教师占初中教师总数的41.58%,其中,调入1568人,调出2732人,净调出人数是1164人。2008年农村初中生师比是15:1,与2007年生师比17:1比较,生师比相对下降。

200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在校生748828人,其中农村普通高中在校生占全省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14.51%。200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教师52531人,其中农村普通高中教师占全省普通高中教师总数的14.48%。农村普通高中生师比14:1,与2007年生师比16:1相比,有所下降。从农村高中教师的调入与调出来看,2008年农村高中教师净调出36人。高中学生增加26.6%,教师反而流失的现象不得不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二、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动特点

(一)师资呈单向性流动为主

根据对2009年农村初中校长培训班141位校长的问卷调查,141所农村初中三年内调出790人,占10%,辞职138人,占1.74%。根据对参加2010年1月第一期农村校长教育教学管理能力提升工程的76位校长的问卷调查,有教师调动的学校66所,占87%,近三年内共调出教师637人,占教师总数的11%,辞职33人。从流向上看,教师调动是从农村流向县城,从靠近城市的农村流向发达城市,从非重点学校流向重点学校,从办学条件差、待遇差的学校流向办学条件和福利待遇相对较好的学校。流动情况在农村各地区的分布不均衡,比较偏僻的贫困地区流失的情况反而较少;而距离城镇较近的地区流失情况反而严重。

(二)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出居多

根据对2009年农村初中校长培训班141位校长的问卷调查,141所农村初中有高级教师727人。仅占教师总数的9%;而农村师资外流,主要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学历以本科为主。根据对参加校长培训班的76位农村小学校长的问卷调查,农村小学调出教师的职称绝大多数是小学高级或者一级,年龄绝大部分在35岁以下,学校领导班子和热门学科教师流失率偏高。三明市清流县某农村中学,学校教师平均年龄39岁,近十年没有分配一位新教师来,而两年内优秀教师调动或者借用达到13人。近两年三明市中小学教师中高级职称论文评审遭淘汰论文比例达到10%,其中绝大部分是农村教师。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农村教师流失之后,剩余教师素养不高的问题。

(三)优秀教师外流引发生源外流

师资外流的直接后果就是引发优秀生源流失。城市、县城高(完)中与农村高(完)中形成鲜明的反差。龙岩某县城一所独立高中,目前已经扩展到90个教学班,每个年段20~28个班,一个年段有1500名左右的学生。福州某校也有类似情况,为了应对不断膨胀的学生数,一年新招聘青年教师就达到30多人。城区高中教育的绝对优势,对农村普通中学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龙海某农村中学2008年高一只招了279人,临近的某农村中学只招了150人左右。泉州某农村中学,每届学生都有辍学的,最多的曾出现一届辍学100多人。

(四)师资外流的负面影响较大

外流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主要接收地区的教师工资、福利待遇都大大高过流出地,造成教师队伍的严重振荡,人心浮动。特别是年轻教师感到十分困惑和茫然,既看不到学校的希望,也看不到自己的前途;有的教师一边保留着教师岗位,一边干起了“副业”;还有一些教师干脆不打招呼就辞职走人,使学校领导措手不及。学科骨干流失,使得留在农村中小学的教师专业化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三、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动问题分析

(一)守望岗位与心理落差的交织

农村年轻教师大多是20世纪70~8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从本质上说,他们接受过高层次的教育,深受父辈的影响,还是能够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但他们讲究更多的是付出与回报的效率比。影响农村教师稳定的因素主要是农村学校提供给农村教师的生活与生存环境。其实农村教师并不怕苦,他们害怕的是没有希望,得不到认可。故而要解决农村师资均衡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要解决如何让教师留得住和好教师愿意来的问题。

(二)乡土情结与血缘连结的缺失

目前农村教师分为三类:一是通过招考进来的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二是中青年的中师毕业生,后已进修大专或者本科,这部分人很多已在学校中层以上岗位;三是老年教师,从民办转正,这部分教师已经不多了。福建省农村普通中学教师占全省中学教师总数的32%,35岁以下的农村中学教师占农村中学教师总数的65%;农村小学教师占全省小学教师总数的60%,35岁以下的农村小学教师占全省农村小学教师的43%。这些35岁以下的教师大部分是招考来的,由于他们是外来人,缺乏乡土情结与血缘连结,无论是个人价值观还是个人生活都无法真正融入农村,总是希望早日离开农村,迅速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三)学校管理水平与教师发展的矛盾

福建省中小学校长中,特级教师149人,占校长总数的0.92%。高(完)中校长级教师占全省担任校长职务的特级教师总数的54%,其中正职校长占了64%,而初中校长中仅有7位是特级教师。小学校长级教师56人,占小学校长总数的0.5%。普通初中校长中具有硕士学位的仅8人。

具有专科学历的初中校长占总数的26%。调查的76位农村小学校长中,特级教师仅4人。小学校长中,中专(中师)及以下学历的占小学校长总数的34%。由于学校管理水平问题,部分中老年教师不求进取,一些年轻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甚感担忧,对学校管理现状不满,这也是造成教师流动频繁的原因之一。

四、解决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动的措施及建议

(一)现有的“控流”措施

一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编制标准。2008年底,福建省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编制标准提高到城市学校水平,城市、县镇、农村初中学校统一按员生比1:13:5配备教师;小学在校生200人以上的学校按员生比1:19.5配备教师;在校生31~200人的学校按班师比1:1.7配备教师;在校生10~30人的至少配备2名教师;在校生10人以下的配备1名教师。全省增加6500个编制,优先用于补充农村小学紧缺学科教师,到2011年底前为农村小学足额配备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科学教师,使所有农村小学都能开齐开足国家和省规定课程。

二是实行“县管校用”的教师管理体制。2009年底,福建省政府颁发《关于福建省2010~20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实施意见》,福建省逐步实现县(市、区)域内公办学校教职工人事关系“收归县管”;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师资校际交流制度,促进校长、教师在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合理流动;原则上在同一所学校工作满一定年限的教师都要进行交流,每年交流人数要达到应交流人数的10%以上;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中、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农村学校任(支)教一年或在薄弱学校任教三年以上的经历,其中城镇义务教育学校40周岁以下教师评聘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农村任(支)教两年以上的经历。

三是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任教。2008年,福建省财政支出中1/4用于教育,教育财政支出支持农村教育发展:改善农村教师待遇,确保县C市、区)域内农村教师待遇不低于城镇教师待遇;设立农村教师奖励基金,对长期在农村从教、表现优秀的教师予以奖励;适当提高农村学校(含教学点)中、高级教师岗位的结构比例和农村教师在各级各类评先表彰中的比例;在农村地区学校建设教师周转房;实施农村紧缺教师代偿学费计划,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及以下中小学任教的,可直接转正定级,转正定级时薪级工资高定一级。

四是实施农村教师(校长)培训工程,不断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强化福建教育学院培训、教研功能以及在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启动农村教师(校长)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到2012年底前将全省农村教师(校长)轮训一遍。2009年福建教育学院中小学教师培训和校长培训达10546人次,共举办中小学校长培训班29个,培训校长3385人次;共举办教师培训班91个,培训中小学教师7161多人次。其中,举办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省级培训班55个班次,培训3760名农村教师;独立举办农村中小学校长能力提升工程3个培训班,培训239名农村中小学校长。

(二)进一步“控流”建议

一是建立农村教师服务期制度。在改善农村学校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的优惠政策前提下,对新补充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和靠农村优惠政策评上高一级职称的教师,教育主管部门都需要制定服务期制度,在聘用中给予明确规定。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可以率先在经济发达地区和交通方便的地方试行城乡教师双向、定期流动制度,所有教师无条件在城乡学校之间流动,以便彻底杜绝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和当地乡镇领导都要关心农村学校工作,共心农村教师生活,并对他们的工作绩效进行年度评估。

二是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共享机制。福建省三明市12县市区几乎都实行教师“上挂”与“下派”制度。“上挂”就是把农村学校的教师送到城市学校学习培训,通过“上挂”学到城市学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达到参考式培训的目的。“下派”就是把城市学校的优秀教师派到农村学校支教,让“下派”的教师到农村学校做示范,把城市学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传授给农村学校的教师,通过教师的相互交流,达到城乡师资统筹和教师培训的目的。对于能到农村任教三年,且成绩突出的,应予以特别嘉奖。

第4篇

关键词 山东省 高等职业院校 体育师资 现状

体育教育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师资水平影响着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育的质量。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现场访谈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较为深入的分析了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师资的现状。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数量不足、工作量偏大,影响了体育教师的身体状况。年龄结构搭配不合理,学历结构以本科学历为主,计算机和外语水平不高,科研能力较弱,硕士及以上较高学历较少,逐步呈现高学历增多的局面。职称结构以助教和讲师为多数,副教授及以上较高职称数量不多,有待改善。体育科研知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师资队伍基本情况

在对山东省高职65所院校关于体育师资的调查中了解到:体育教师共559人,其中男教师409人,女教师150人。学生总人数共339501人,在修体育课的学生总数共200826人,在修男生共131988人,女生共68838人。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师总人数与学生总人数的比例为1:608,其中体育教师总人数与在修学生的总人数的比例约为1:360,男教师总人数与在修男生总人数的比例约为1:312,女教师总人数与女生总人数的比例约为1:510。在调查中有95%以上的体育教师的平均每周工作量在14节以上,其中有近40%的体育教师的平均每周工作量在18节以上,少数体育教师的周工作量在20节以上。以上数据表明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师按照《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体育师资队伍评估指标体系指导大纲》中规定120-150名学生配备一名体育教师的要求相差较大,教师编制缺口较大,特别是女体育教师编制缺口更大,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其主要原因是:近几年来,各院校均在扩大招生,体育教师的增长与入学新生人数的逐年增长不成比例。

二、体育教师年龄结构的调查

教师的年龄结构是指教师队伍中不同年龄教师的构成比例,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就决定了年龄结构对于技术学科教师来说具有特殊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教师能否有效、高质量传授知识、技术、技能。理想的教师年龄结构应以中年为主,老中青结合。这样构成的教师群体既可以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又可以培养锻炼青年教师;既可以解决教师群体的新老交替,保证教师层的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又可以维持教师队伍的最佳功能状态。被调查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太合理,大多数教师集中在30以下以及31-40岁这两个区间内。从数据我们知道,30岁以下年轻教师的比例也达到了总数的32.38%。

三、体育教师男女比例调查

通过对山东省56所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师资进行统计,在职体育教师559人,不包括临时聘用教师,其中男教师409人,占在职体育教师的73%,女教师150人占在职教师的27%,男女教师比例是2.73:1。从目前我省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来源来看,男女生比例大约是1:2。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男女生比例更小,一些文史类的专业,男女生比例接近1:5。根据男女生性别和体质上的差异,现在一般都实行分班上课,这就应该使高等职业院校的男女体育教师的比例做相应地调整,根据目前的需求,各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加大对女性体育教师的引进力度。

四、体育教师教龄分布的情况调查

教龄是指一个教师从事教育时间的长短,它表明体育教师所具有的一定的专业工龄。虽然一般来说,多数体育教师的年龄越大,教龄也相应较长,但因其他多种原因形成的特殊情况也不少见。本文以10年为一个教龄段对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的教龄情况进行了调查,具体情况见表1。

调查结果显示,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的教龄主要集中在≤10年这个区段,此区段教师所占比重之和达到了54.0%,成为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的主流:我们知道,由于体育教师自身的职业特点以及人事制度等方面原因,教龄在31年以上者所占比例较小属正常现象;但教龄在21-30和教龄在11—20年间两者比例却显得过小,两者数量的总和都没有教龄在21-30区段的数量多,反映了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师资在教龄结构上的不足。可以采用返聘或者聘用教龄较多的兼职教师改善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教龄不合理的现状。

五、体育教师职称结构

在对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等调查结果见表2。

以上数据表明: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走上合理化,中青年教师占主体地位,学历层次也逐点提高,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占主体地位,其中博士生学历的较少,硕士生最近几年逐渐充实了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学历结构不合理,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形分布。随着高等职业院校的规模和师资队伍的相对稳定,各高等职业院校在引进师资上门槛也越来越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更好的开展体育教学,年轻教师的创新能力、开拓精神与老教师的经验形成互补,基本解决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需求。

六、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师资学缘结构分析

第5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信息化教学i教学行为;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11-0010-04

一、前言

从20世纪末期开始,世界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开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基础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方面,从无到有,信息化硬件支撑起采的校园信息化环境进步巨大;在基础教育信息资源方面,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教学资源网和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和应用日益广泛;在基础教育信息素养方面,信息技术课在各地中小学的不断普及,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了很大提高。然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这两方面因为受教师个人能力素质、学科特点、教学媒体和学生等多因素的影响,使得信息技术整合教学领域成为目前基础教育信息化最具研究价值的方向。本文从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中信息化行为的特点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比较教师信息化教学行为存在的差异性,借此反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

二、研究目的、对象和方法

本文筛选出近年来来自全国19个省、直辖市的优秀中小学教师参加省级以上教学比赛的54个获奖课堂实录案例作为观察研究的样本,通过分析课堂上教师各类行为出现的次数、累计持续的时间和信息技术应用的目的、方式,对教师的行为进行量化分析,旨在发现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在具体应用中的问题,寻找其中的规律性,为中小学信息化发展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本课题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教师课堂中各类行为出现的次数、累计持续时间等信息进行分类统计,收集数据,梳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三、研究过程

1.分析内容说明

为得到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信息,本文编制了《中小学教师课堂信息化教学行为分析类目表》。表格中教师行为被划分成文字投影、图表投影、图像投影、播放音频、播放视频、播放动画、其他等7种信息化行为和语言讲授、板书、问答、组织讨论、实物演示、布置任务、巡视指导、评价反馈、其他等9种非信息化行为。同时将45分钟的课堂按照每3分钟为一个频段,划分成1-3、4-6、7-9……共15个相等的时间单元,分别统计每个时间单元内教师各类行为出现的次数、累计持续的时间及信息技术应用的目的和方式。其中,信息技术应用目的分为辅助讲解、创设情境、指导活动、提问/布置任务、评价反馈和其他等六种,记录时分别用英文字母A、B、C、D、E、F、来替代表示;信息技术应用方式分为演示型(指单向传递信息用于辅助讲解或理解)、交流型(指用于师生交流,如设问、布置活动等)、检测型(指用于对学生进行检测和评价反馈,如呈现练习题、呈现评价量表、布置作业等)和其他四种,记录时用英文字母A、B、C、D、来表示。

另外,表格还详细记录了每位教师授课的学科、学段、年级、教师年龄(分青年、中年、老年)和性别等个人信息以及所参加的比赛的名称、获奖等级、参赛时同、授课选题、授课环境、多媒体设备等辅助信息。

通过观看课堂实录,对16种行为在每一时间单元出现的频次、累计持续时间、信息化行为应用的目的和方式等信息分别进行记录,最终汇总统计出每种行为在一堂课中出现总次数和总时间。最后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梳理、比较,分析研究出其中存在的差异和规律性。

2.样本情况

本文从互联网上选取了来自19个省、直辖市的54个参加省级以上教学比赛获得二等奖及以上的优秀课堂实录作为研究样本,授课教师的授课水平相当。54个现场教学课堂实录全部是在多媒体教室或者配备计算机、投影仪、幕布等多媒体演示设备的实验室进行,授课环境没有明显差异。

54个课堂实录样本中,小学学段的样本共25个,占样本总数的47%;初中学段的样本共12个,占样本总数的22%;高中学段的样本17个,占样本总数的31%。文科课堂实录共33个,占样本总数的61%;理科课堂实录共21个,占样本总数的39%。

授课教师中,男教师22个,占总数的41%;女教师共32个,占总数的59%。青年教师38个,占总数的70%;中年教师16个,占总数的30%。

54个样本分别来自全国19个省、直辖市,其中,来自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样本29个,占样本总数的54%;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样本25个,占样本总数的46%。

四、研究结果分析

通过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横纵两个方向的分析,我们对当前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情况有了大致了解。研究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信息技术在课堂中应用的总体情况、不同学段在信息化教学上存在的差异、不同学科在信息化教学上存在的差异以及不同年龄、地区的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时存在的差异。

1.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情况

通过表1和表2可以看出,54个样本中,教师在一堂课中的信息化行为出现的平均次数为14.1次,平均累计时间达到了17.3分钟,而非信息化行为出现的平均次数为55.0次,平均累计时间达到37.8分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信息化行为显示出了较高的频度,累计时间占到课堂总时长的38%左右,这表明教师已经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来运用。然而与非信息化行为相比,后者出现的频度明显要高,累计持续时间占到课堂总时长的84%左右,说明当前的课堂教学仍然以传统的语言讲授等非信息化行为为主,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起辅助作用。在7种信息化行为中,文字投影、图像投影和动画投影出现频次较多。

注1:信息化行为应用目的:A.辅助讲解B.创设情境C.指导活动D.提问/布置任务E.评价反馈F.其他

注2:信息化行为应用方式:A.演示型(指单向传递信息用于辅助讲解或理解)B.交流型(指用于师生交流,如设问、布置活动等)C.检测型(指用于对学生进行检测和评价反馈,如呈现练习题、呈现评价量表、布置作业等)D.其他

如图1所示,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多以辅助讲解、提问/布置任务为目的,较少用于创设情境、指导活动和评价反馈,而在方式上则多选择演示型,少量使用交流型和检测型。

2.不同学段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行为差异

通过分析发现,就信息化行为而言,中学教师在文字投影、图表投影、图像投影、视频播放等信息化行为中显示出了更高的频度,持续的时间也更长,小学教师则更多地使用动画辅助教学。就非信息化行为来说,中学教师相对小学教师进行了更多次和更长时间的语言讲授和板书,而小学教师则更倾向于问答、组织讨论、布置任务,并给予学生更多的评价反馈,这就意味着小学教师与学生进行了更多次的对话和交互,课堂氛围更活泼,课堂组织相对更具机动性。这是由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的。

3.不同学科教师的信息化行为存在的差异

总的来说,理科教师的信息化行为出现的频度更高,时间更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层次较文科教师高。由于理科教师向学生传达的是客观精准、逻辑性强的信息,所以,他们需要更多次地更长时地使用文字、图表、图像、动画多种媒体来辅助语言讲授、板书等非信息化行为,帮助学生理解信息。而文科教师仍然较多地借助书本进行教学,且文科知识带有主观性、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能动性和想象力的特点,使得文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选择进行高频度的问答、组织讨论、布置任务等活动,这表明,文科教师在课堂时间的分配上,侧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

4.教师年龄对信息化教学行为的影响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青年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综合使用文字、图像、视频、动画等信息形式,选择的信息载体更多样更协调,而中年教师则以文字投影为主。在非信息化行为中,青年教师进行问答、组织讨论、布置任务、巡视指导和评价反馈的频次和时间都要高于中年教师,中年教师则在语言讲授和板书上的频度和持续时间明显高于青年教师。这表明,相对于青年教师,中年教师更倾向于传统的“以教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方式,并主要选择文字这一单一的传统的信息载体,只在必要时辅以其他载体形式。而青年教师在课堂中对教学环节出现的频次和时间的分配相较中年教师来说更均匀,对信息载体的选择更多样,更能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结构。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青年教师更依赖于教学媒体以支撑整堂课的进行;中年教师因其稳固、系统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对课堂的掌控力较强,因此,课堂中由教师来掌握的时间较多,依赖学生完成的时间较少。

5.信息化教学的地区差异

就总体而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教师表现出来的信息化行为在次数和持续时间上要高于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教师,但在行为种类的选择上,欠发达地区教师也注意到了文字、图表、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的综合运用。这说明在多媒体授课环境相等的条件下,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教师也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也能够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起来。

五、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比较,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中小学教师已经能够将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加以运用

中小学教师普遍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了较高频次和较长时间的信息化行为,能够有意识地运用不同的教学资源支持不同的教学活动,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配合非信息化行为,用以达到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的教与学要求,追求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促进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2.中小学教师的课堂信息化行为表现受学段和学科的特点影响

中学生和小学生在认知方式上的差异以及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行为上的选择。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需要较多地借助动画等载体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和创造。而中学生已经可以进行逻辑思维,教师则更多使用文字、图表等抽象的载体形式。同时,文理科由于各自不同的学科特点,对教师的行为选择也发挥着重要影响,如文科老师更多地播放音频用以朗读,而理科老师需要用动画模拟实验操作。

3.中青年教师在信息化行为表现中存在较大差异

中年教师倾向于使用文字投影辅助语言讲授,其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中心”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青年教师则更注重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和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

六、问题与对策

1.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整合,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效

当前课堂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仍然局限于“使用了多少信息技术”、“开展了多少基于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活动”的思路,对“信息技术在多大程度、哪些方面优化了我们的教学,改变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哪些效果是不用信息技术就带不来的”等等关注不够,当前的整合课充其量只能说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一种浅层次整合,所以,使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要重视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效果,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整合。

2.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作用,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要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当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信息化行为,对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作用不大,没有触动到课堂教学结构问题,因而传统的师生关系、师生的地位难以改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无从发挥。教师不能单纯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它,应该深入思考怎样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结构的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第6篇

一、六年级数学备考总复习基础知识的复习方法

六年级数学备考总复习基础知识的复习方法就要是做好并切实抓好小学数学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复习,数学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是学生实施数学进行运算和推理的基础,是学生小考备考和总复习的基石 ,更是建立六年级学生数学能力的源泉。复习六年级数学基础知识准备小考,主要应该注意按照以下要求复习基础知识:

第一,必须紧扣数学教材进行复习,依据数学教材对基础知识的要求,不断提高,反复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二,老师要注意引导六年级学生在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上采用的方法:突出数学复习的特点、难点和重点,教师还要根据双基知识帮助学生自我总结知识新意,引导学生提高复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数学双基复习的效率。

第三 ,从六年级数学的复习步骤上看,系统复习是做好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复习的依赖,教师要引导在学生弄清系统复习中的知识结构,从数学的知识结构中寻找数学知识的性质,由其性质找到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进而由熟练运用复习方法进化成掌握数学能力。在针对数学每章每节的系统复习当中,要想让学生在短期清楚地掌握数学知识的结构,教师一定要首先腾出一段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不足寻找自己数学知识点的缺陷,针对这些影响成绩的缺陷展开系统复习。学生在查缺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把数学复习的重点放在弄清数学的要领和定义 ,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本方法上面。系统复习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自由复习情况加以辅导,及时与学生沟通复习心得,及时了解并反馈复习信息,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类总结数学的各章节知识,弄清各章节之间的数学结构的内在联系,促使学生加深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结论并提高数学理解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熟练运用,适当练习,不要往深和难上引导学生 ,否则一些的学生可能会产生压力进而怠学。系统、基础复习要依据知识的纵横关系把各章节串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清楚掌握其中的共同和不同,归类总结 。

二、六年级数学备考总复习综合题的训练

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是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数学知识系统的进行的第一阶段部复习,而综合题的训练也是数学第二阶段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地说,就是纵深展开数学某个重要的数学知识、技能或方法,灵活综合成试题,用数学知识的内在深入剖析数学技能,进而督促学生集中训练一些典型的综合题。引导学生从综合题的解题思路和技巧上总结解答综合题的内在规律从而提升解答综合题的能力。

1、选好综合题专题,培养学生综合解题能力

综合题复习首先要按照确定好专题。六年级数学备考的综合题训练可按照以下专题题型进行: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可能性和小考新题型。要注意引导学生归纳综合题的知识,总结综合题的规律,概括综合题的解题方法。教师要在综合题的复习教学里引导学生解答、分析综合题之后,总结、归纳本综合题所涉及的知识范围、知识基础和知识重点,梳理出学生对综合题中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思想均是常见的数学思想。

2、精选例题,培养数学思想

解答纯数学的综合题容易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所以教师在训练学生进行综合题的训练时要注意精选例题,提高学生解题的热情和积极性。教师要挖掘综合题训练的功用,既要大幅度提高教学训练的质量,又是使之成为学生应对数学考试的有效手段。引导学生挖掘综合题的解答与演变过程,在解答时训练学生学会熟练运用数学知识的点、线、面的转换,使学生在巩固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又可以充分训练综合知识技能并纵横联系。这方面选用与生活中联系密切的题目,比较吸引学生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避免题海战术,掌握解题方法;

教师在训练学生解答综合题时要注意不要加重学生的学习压力,一定不要采用题海战术,教师要根据训练重点和学生的实际复习情况,制定和选用合理的综合题题量用于引导学生分析数学综合题,提高数学复习和训练效率。对可变性强的综合题,变式训练学生练,从多方面促进学生感知数学综合题的思维和思路、方法。教师训练学生解答综合题时要及时、有效地给予学生问题反馈。

4、以学生为主,自主学习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综合题的训练和复习时,要以学生为主体,不要把自己的训练强加给学生,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通过系统的训练掌握各种综合题的解题技巧,提高自身解综合题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讲这一阶段的教学工作以收集训练资料,精制题目和批改学生的习题,巩固训练成效为主。教师精选综合题要注意:第一,要选择针对性强、典型性突出,规律性明显的综合习题;第二,综合习题的难易度要有层次,使学生由浅到深训练;第三,综合习题要可以启发学生的解题思路、使学生灵活运用综合知识解答试题。

总之教师根据训练选择有典型的综合题,根据综合题的教学难点和重点举一反三,以精取胜 。

三、学生数学能力和逻辑思维的培养

教师要在六年级数学备考总复习中充分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进而形成数学能力是教师进行数学思维教学的核心和重点。须采用合适的策略与手段,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编织成知识体系,将数学思想根据自己掌握的学习方法汇集成数学能力,以便于应用能够随意自如。

第7篇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学业情绪;发展特征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2-0103-03

0 引言

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内心体验。任何认识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绪情感,在某种情绪动力影响下进行。学业情绪指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学业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包括高兴、厌倦、失望、焦虑、气愤等。数学学业情绪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体验,是指小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对数学学科及内容、数学教师及其教学等的各种态度体验,包括对具体教学内容的态度体验、对教师的态度体验、对所学学科的态度体验、对数学的好奇心、情绪表现、自我情感体验、对学习过程和效果的情感体验等。数学学业情绪作为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着重要作用,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之一,影响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继而影响其整个小学学习。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在学习中,害怕、讨厌数学,不良数学学业情绪成为小学生逃避学习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研究小学生数学学业情绪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数学学业情绪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移植和借鉴一般非智力因素的研究成果上,局限于概念、结构及其培养理论探讨,缺少实证研究;而且实证研究大多集中在以初中生和高中生为研究对象上,小学生数学学业情绪研究非常少。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探究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发展特征,力求揭示小学生的数学学业情绪发展规律。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广东省梅州市三所小学,从三所小学中随机抽取1~6年级学生为被试,共发放量表860份,收回有效量表809份。低年级(一、二年级)118人,其中男57人,女61人;中年级(三、四年级)327人,其中男162人,女165人;高年级(五、六年级)364人,其中男158人,女206人。

1.2 研究工具

采用李运华等人编制的“小学生数学学业情绪发展水平”量表。量表由7个下属因子组成:(1)学习态度,反映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自我情绪体验;(2)学习兴趣,反映小学生对具体数学教学内容的态度体验;(3)师生关系,反映小学生对教师的情感;(4)数学情绪,反映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情绪表现;(5)数学观,反映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看法及其体验;(6)成功感体验及其归因,反映小学生对数学学习效果及原因的态度体验;(7)对课堂教学认同感,反映小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的情绪体验。7个维度共25个题项,对应上面7个维度分别有5、2、2、4、2、4、6个项目,其中正向问题21道,逆向问题4道。量表的KMO系数为0.831,Bartlett球形度检验为2289.511,p<0.01,重测信度为0.835。评分标准为每道题从弱到强5个等级,分别计分为0、1、2、3、4分,得分越多,数学学业情绪水平越高。

1.3 施测程序和数据统计技术

测试时,3所小学分3个时间段,在同一所小学采用相同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每所小学随机抽取1~6年级各一个班,6名主试同时使用同样的指导语对所选班的学生团体施测,测验在各班教室进行。测验时间均为30分钟。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2.1 小学生数学学业情绪水平的总体水平分析

依据不同年级的男、女小学生在数学学业情绪的得分情况,对小学生数学学业情绪水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据统计,小学生数学学业情绪平均分只有77.92(满分100),说明小学生数学学业情绪水平不高。

对小学生数学学业情绪得分作3(低、中、高年级)×2(男、女)的方差分析,年级、男女为被试问变量,结果显示:低、中、高年级小学生数学学业情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38,P

本文重点研究小学生数学学业情绪的发展特征,其他成果另外讨论。为考察小学生数学学业情绪水平的发展情况,对各年级小学生数学学业情绪得分作多重比较,结果为I12=2.15*,I12=3.90**,L23=1.76。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年级小学生的数学学业情绪水平呈现出低年级向高年级下降的趋势,说明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情绪发展水平随年级升高反而降低。

2.2 小学生数学学业情绪下属因素发展水平分析

为考察小学生数学学业情绪各因子发展水平的情况,对小学生数学学业情绪下属各因子得分作统计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表3。

从表2、表3可以看出:小学低、中、高年级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数学情绪、师生关系、成功感体验及其归因、对教师教学认同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小学生在这5个因素上的水平没变化;小学低、中、高年级小学生的数学观、数学学习兴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小学生数学观、数学学习兴趣在不同年级阶段有不同的水平,数学学业情绪各因素水平的发展速度不一样。

对小学低、中、高年级小学生的数学观、数学学习兴趣进行多重分析,结果显示:低年级与中年级、低年级与高年级、中年级与高年级小学生的数学观差异分别为-0.63**、-0.92**、-0.29*;低与中年级、低年级与高年级、中年级与高年级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差异分别为0.62**、0.55**、-0.07。说明随年级升高,小学生的数学观水平在提高,而数学学习兴趣却在下降。

2.3 小学生数学学业情绪与数学学习成绩分析

以2010学年第一学期中段考试的数学成绩为小学生数学学习成绩,该中段考试是梅江区教育局统一出题,学校统一改卷评分。对小学生数学学业情绪及各下属因素得分与小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小学生数学学业情绪及下属因素水平与其数学学习成绩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1、0.51、0.18、0.24、0.32、0.38、0.31,呈极

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数学学业情绪及下属因素水平较高的小学生,其数学学习成绩较优,数学学业情绪及下属因素水平较低的小学生,其数学学习成绩较差。

3 讨论

3.1 小学生数学学业情绪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的原因

小学生数学学业情绪的总体水平不高,平均分只有77.92,高于初中生和高中生。栾庆芳、陶琼的研究结果为初中生的情感平均分为70.69,首都师范大学的研究结果为高中生情感平均分为67。这主要与我国目前的教育制度、评价学生唯“分数”至上的标准有关,教师、家长及学生本人只重视知识的习得、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业情绪体验。卢家楣在2001年对中学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的现状调查中,发现“重知轻情”在当前的中学教学中十分普遍。小学数学教学亦如此。

3.2 小学女童数学学业情绪总体发展水平高于同阶段男童的原因

小学女童数学学业情绪平均分为78.68,以2分的优势高于男童平均分;各年级段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女童的心理成熟比男童早,小学阶段,女童的智力优于男童,所以女童数学学习的成绩往往好于男童。同时,女童乖巧、整洁、口齿伶俐,易于接受教育和管理;男童调皮、邋遢,甚至“笨嘴笨舌”,教育和管理难度大,很多小学老师喜欢和重视女童,而嫌弃和轻视男童。这就容易造成女童数学学业情绪水平高于男童。

3.3 小学生数学学业情绪总体发展水平具有阶段性的原因

小学各年级小学生的数学学业情绪发展水平有极显著差异,表现为数学学业情绪发展水平随年级增长反而降低。低年级小学生数学学业情绪发展水平最高,高年级最低,高、中、低年级的差异明显,表明小学生数学学业情绪发展具有阶段性。导致小学生数学学业情绪发展水平随年级升高反而降低的原因很多:年级越高,评价小学生的体系越单一,“重知轻情”越严重,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压力越大;数学越来越抽象、难学,小学生越容易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年级越高小学生越要面对升中压力等等。

3.4 小学生数学学业情绪下属因素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原因

小学各年级阶段小学生的数学学业情绪下属因素的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数学情绪、师生关系、成功感体验及其归因、对教师教学认同感无显著差异,这5个因素处于小学生数学学业情绪下属因素中较高和较低水平两端,说明小学生数学学业情绪下属因素中,较为稳定的是较高和较低水平的因素。

随年级升高,小学生的数学观不断发展。小学生的数学观主要包括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对数学本质和数学价值的认识。小学生通过参加学校的数学学习活动,数学知识迅速增多,对数学的认识不断加深,在教师、家长影响下对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会愈来愈感到其重要性,对学习数学及其价值的体验也会越来越深。

随年级升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断下降。原因有来自学校、家长给小学生过大的学习压力;有来自数学教学的,数学学习的抽象、枯燥、复杂导致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消极情绪。小学生在学习成绩的高压下,数学学习的兴趣变成了学习焦虑。苏玉国等人认为,致使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分别是“成绩不好”、“数学难学”和“上课听不懂”,分别占40%、23.1%和16.2%。

3.5小学生数学学业情绪及下属因素发展水平较高的小学生其学习成绩较优的原因

数学学业情绪发展水平较高的小学生,学习成绩较优,数学学业情绪发展水平较低的小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因为数学成绩优秀的小学生,往往对数学有较客观的认识,对数学知识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较浓,学习过程中有较多的成功体验,能得到大多数教师的关注和鼓励,他们的数学学业情绪水平因此而提高;同时,较高的情感发展水平促进他们的数学学习,提高数学学习成绩。反之,小学生较低的数学学业情绪水平及数学成绩,成为促进彼此提高的阻力。小学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可以佐证:学生喜欢某个老师,就会喜欢这个老师所任的学科,该学科的学习成绩就好,反之亦然。

第8篇

(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一、冠县编制现状

截止2014年10月,冠县共有普通中小学43 处,核定编制4923名,现有在编人员5497人,超编574人,具体情况是:

(一)目前冠县有普通中学22所,核定编制2168名,实有教职工人数2327名,超编159人;普通小学21所,核定编制2755名,实有教师职工人数3170人,超编415名。按地理位置分,乡村学校33所,核定编制3446,实有教职工人数3896人,超编450人;城区学校10所核定编制1477名,实有教职工人数1601人超编124人。

(二)冠县县一共43所学校,其中只有14所处于空编状态,占总学校数的32%,1所学校处于满编状态,28所学校处于超编状态占总学校数的65%。其中空编状态的14所学校中,仅有4所学校空余编制超过10人,剩下10所空编学校所空编制都少于10名,全部空余编制为133名;而超编的28所学校超编总数为707名。超编在10人以下的有7所,占超编学校总数的25%,超编10-20人的学校有3所,占超编学校总数的10%,超编20-30人的学校有8所,占超编学校总数的25%,超编30-40人的学校有4所,占超编学校总数的14%,超编40-50人的学校有4所,占超编学校总数的14%,超编50人以上的学校有2所,占超编学校总数的7%。因此我们可知,超编30人以下的18所学校占超编学校数的60%,超编人数却占仅为超编总人数的38%,超编30人以上的10所学校虽然只占超编学校数的40%,是超编人数却为超编总人数的62%。编制整体较为紧张,分布不合理的情况十分突出。

(三)在冠县城乡之间的学校教职工编制差距并不算大,都处于编制紧张状态,而且有大部分处于超编状态。冠县城区有10所学校,其中有4所处于超编状态,其他的6所虽然未超编但是所空编制也不多,都没有超过10名。与之相似的情况同样出现在冠县的位于乡村的学校中,冠县位于乡村的学校有33所,其中空编的有8所,占学校总数的24%;满编1所,占学校总数的3%;超编24所,占学校总数的72%。也都处于编制十分紧张的情况。

(四)在冠县中小学之间的学校教职工编制差距并不算大,都处于编制紧张状态,而且有大部分处于超编状态。冠县有22所中学,其中有13所处于超编状态,占中学总数的59%,1所学校处于满编状态,占中学总数的4%;8所学校处于空编状态占中学总数的36%。冠县有21所小学,其中空编的有6所,占小学总数的28.5%;超编15所,占小学总数的71.4%。也都处于编制十分紧张的情况。

二、关于冠县超编问题的分析:

(一)冠县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上存在的主要矛盾是――当前对教师的需求量下降与当前存在的大量在职教师之间的矛盾。作者通过和冠县教育系统有关负责人座谈得知,2003年冠县的教职工编制是按照2001年的在校人数核定的,当时F县小学在校生为64757人,初中在校生人数46801,高中在校生人数为9542人,而截至到了2010年F县的在校生人数有了巨大变化,小学在校生人数为49915,相比2001年减少了14842人,减少比例为22%,初中在校生为20406人,相比2001年减少了24395人,减少比例为52%,高中在校生为6970人,相比2001年减少了2572人,减少比例为27%。

(二)人员超编、教学质量低。在当前的冠县教育系统内,现有的中小学教职工原始学历起点都较低,冠县小学教师中原始学历中师以下的占42.2%,初中教师中原始学历专科以下的占53.1%,初中、小学专任教师中民师转正的还有734人,高中教师中原始学历专科以下的占51.6%。在中小学专任教师中,小学专任教师50岁以上的27.1%,46岁到50岁的占21 %;初级中学专任教师中46岁以上的占20%多。中小学教师中现有民师转正734人,这些教师全部分布在乡镇中小学,其中小学631人,其中51岁以上的占60%,初中103人,51岁以上的占49.5%。F县全县现有317名(一般男57-58岁以上,女53以上)教职工因年龄或身体原因提前离岗,其中民师转正的占110名,这些人员仍占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每个联合校人员设置控制在5名,全县共计90名。

F县乡村教师普遍知识结构陈旧、专业人才稀缺、体制性缺编严重,缺乏专业人才,例如全县小学英语有任课教师170人,其中英语专业毕业的仅仅70人,小学音乐教师全县现有85人,其中音乐专业毕业有25人,小学美术教师全县现有81人,美术本专业的只有19人,体育111人,专业的31人,信息技术58人,专业教师17人。初中现有英语教师217人,其中英语专业的只有101人,初中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不到现有专任教师人数的一半,个别学校个别学科教师根本谈不上专职,更谈不上专业对口,只是维持教学基本运转。

(三)联合校工作人员占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在冠县还存在联校人员占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情况。冠县共有18个联校,冠县编制管理部门按照每个联校5名编制的标准,给18个联校核定了90个编制,专门用于联校日常工作人员,这部分人不参与实际教学工作,主要负责联校的日常工作,这部分人员不在中小学任教,不属于中小学的管理人员,因此不应该占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但是联校是实际存在的,也同样有具体工作,具有存在的必要性。

三、关于解决超编问题的意见建议

(一)严格进人制度,避免超编进人,加重当前的超编的压力

在编制管理上要:“开元节流”双管齐下,首先要做的就是节流,只有管住了进人关,才能从根源上解决中小学教职工超编问题。对于超编的学校一律不许在新进人员,只有这样才能稳住当前的教职工基数,缓解当前的超编问题。

(二)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将学校后勤服务外包,减轻编制压力

由于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特殊性,特别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采取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不太现实,但是现在中小学中后勤人员依然是由在编在人员担任,挤占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因此作者认为可以将这部分工作采取委托、承包的方式交给市场和社会力量承担,从而使中小学中教师编制利用率避免浪费,缓解编制压力。

(三)规范联校编制使用,杜绝占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情况

应该精简联校机构和规模,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取消联校。在当前条件尚未成熟的时候虽然不能取消联校,但是各地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应该从本地的事业编制中拿出一部分来解决联校的编制问题,坚决杜绝联校占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情况

第9篇

文章编号:1674-9391(2013)02-0001-09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新形势下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09&ZD011) 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郑长德( 1962- ),男,四川广元人,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经济发展、民族经济。四川 成都 610041

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对于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本文通过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文章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所取得的成效进行了评估,分析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差距。

一、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取得的长足发展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民族地区大力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并率先在民族地区实行“两免一补”政策,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在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上有了快速地发展。

(一)“两基”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人口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

到 2009年,民族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8.5%。比1998年提高了30多个百分点。民族地区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据测算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2009年较2000年,全国增长了0.63年,八个多民族省份中,内蒙古增长了0.5年,广西增长了1.05年,贵州增长了1.01年,云南增长了0.81年,西藏增长了0.87年,青海增长了0.90年,宁夏增长了0.13年,新疆增长了1.06年[2][3](表1)。由此可见,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

(二)办学规模扩大,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提高

截止2010年,民族地区“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5%以上,实现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1978年民族八省区基础教育(小学和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2787万人,2010年为2974万人,期间1998年到2009年每年均突破3000万人。从占全国基础教育在校学生数的比重看,1978年为13.17%,到2010年提高到16.86%[4][5]。

(三)教育投入大幅度增长,办学条件有明显改善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民族地区教育投入明显增加。一方面中央财政加大了对西部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和专项投入,主要面向西部地区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另一方面,民族地区各级地方政府也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2009年民族八省区教育经费总收入为1696.9亿元,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收入的11.70%,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1404.47亿元,占全国的13.44%,同年民族八省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0.19%,财政收入占全国的4.68%[6]。从教育经费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地区生产总值比例看,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除内蒙古教育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低于全国水平外,其余地区教育经费占财政收入和地区生产总值比例均高于全国水平,甚至高出许多,例如西藏,教育经费是其财政收入的1.6倍以上。

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多,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逐步改善,教师待遇稳步提高,教育、教学手段不断改进,教育信息化也开始有了较大发展。

(四)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师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得到改善和加强,专职教师的数量、负担的学生数和学历合格率都有所增加和提高。据统计,民族地区小学的专任教师数,2000年为920388人,2010年为981857人,占全国普通小学专任教师数的比例分别为15.71%和17.48%;普通中学(包括初中和普通高中)专任教师数,2000年为510426人,2010年为735295人,占全国比例分别为12.74%和14.58%[5][7]。由此可见,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专任教师数有了较大的发展。

随着专任教师数量的增加,每位专任教师所负担的学生数开始有所下降。从2000年到2010年,民族地区普通小学的生师比由23人下降到18人;普通中学的生师比由18人下降到16人,各地区生师比情况(见表3)。

从专任教师的学历结构看,2009年民族八省区小学专任教师981829人,其中研究生毕业占比0.04%,本科毕业占比14.98%,专科毕业占比58.56%,高中阶段毕业占比25.12%,高中阶段毕业以下占比1.29%。同年全国小学专任教师5633447人,其中研究生毕业占比0.08%,本科毕业占比19.71%,专科毕业占比55.04%,高中阶段毕业占比24.57%,高中阶段毕业以下占比0.6%。2009年民族八省区普通初中专任教师为528096人,其中研究生毕业占比0.28%,本科毕业占比57.03%,专科毕业占比41.14%,高中阶段毕业占比1.51%,高中阶段毕业以下占比0.04%。同年全国普通初中专任教师3513438人,其中研究生毕业占比0.5%,本科毕业占比58.94%,专科毕业占比38.84%,高中阶段毕业占比1.68%,高中阶段毕业以下占比0.04%。2009年民族八省区普通高中专任教师为191932人,其中研究生毕业占比2.11%,本科毕业占比89.88%,专科毕业占比7.84%,高中阶段毕业占比0.16%,高中阶段毕业以下占比0.01%。同年全国普通初中专任教师1493313人,其中研究生毕业占比2.81%,本科毕业占比90.79%,专科毕业占比6.26%,高中阶段毕业占比0.13%,高中阶段毕业以下占比0.01%[8]。民族八省区各地区基础教育专任教师学历结构(见表4)。

随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改善,教学质量明显得到了提高。通过初中升学率(高中招生数/初中毕业生数)指标可以反映出这个特点。1999年全国初中升学率为24.93%,民族八省区平均为23.40%,到2010年全国初中升学率提高到47.82%,民族八省区提高到42.77%。分地区看,增加幅度最大的是内蒙古,2010年较1999年增加了31.30个百分点(图1)。

图1 全国和民族地区初中升高中的比率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2011)。

(五)民族教育快速发展

对于民族地区,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是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基础。例如,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以彝族、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2.88%。近年来,该州大力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民族教育有了快速发展。截至2010年,少数民族儿童入学率达到95.78%,全州基础教育(小学和普通中学)少数民族在校学生数463983人,占全州基础教育在校学生的58.12%,高于人口比重,其中少数民族小学在校生占全州小校在校生的66.29%,少数民族普通中学在校生占全州普通中学在校生的40.18%[9]。

双语教学是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学校教育中采取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对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教育方法。双语教学在提高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社会扫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水平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0]以云南省为例,截至2010年,云南省有15个州市、74个县(市)、4056所学校开展双语教学,学历教育在校生中共有少数民族学生296.7万人,少数民族教师有12.85万人,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比例稳步增长,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35%。又比如,凉山州截至2010年开展双语教学的中小学有822所,接受双语教学的在校生有26.11万人。

二、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不少问题。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表5是根据《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的数据计算得到的。可以看出,民族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和技能劳动力比例都较全国水平有较大差距,更不用说与相对发达的东部和东北地区比较了,即使与西部地区比较,差距也很明显。根据我们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调查,目前,全州受教育年限为6.7年,彝区受教育年限不足6年;凉山州贫困地区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数占农村总人口数19%,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数占农村总人口数6.5%,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数仅占农村总人口数1.5%[11]。

(二)民族地区调整学校布局出现的问题。

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和地形条件复杂,农村居民居住分散,人口密度低,单纯根据人口进行追求规模效应的学校布局调整,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实施,我国农村中小学开始了新一轮学校布局大调整,重点解决农村学校“布局分散、规模小”的问题。布局调整的结果是,从全国看,2000年86.91%的行政村有小学,到2010年只有40.41%的行政村有小学校,2010年每100个乡镇有153所初中,到2010年每100个乡镇有初中134所,2000年全国每100个县有702所高中,到2010年变化为492所。表6把2010年民族八省区基础教育获得的水平与2000年进行了比较。首先从小学学校数覆盖的行政村的比例看,随着学校布局调整的进行,除西藏外,小学覆盖的行政村的比例都大幅度下降,例如,内蒙古从86.88%下降到23.69%,初中学校覆盖的乡镇数类似。

从学校布局的密度看,表7分别计算了全国和民族八省区每100平方公里学校数、每万人学校数和综合密度。之所以计算综合密度,主要是考虑到民族地区地广人稀,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教育不能仅仅考虑人口数,还要考虑覆盖的面积数。这些计算都表明,学校布局调整的结果是,不论从哪个角度考虑,学校密度均有大幅度下降。

学校布局调整的一个结果是学生就学半径扩大。据计算,学校布局开始调整前,民族地区学生就学半径就大于全国平均水平,例如内蒙古2000年小学生的就学半径是8.1公里,布局调整后,普遍扩大了学生到学校的路程,如表8所示。原来半小时就可到学校,现在需要1个小时,甚至还要多。原来的就学半径只2-3公里,现在扩大到4-6公里,使得学生上学的路程更远,有的学生上学往返要走几个小时,早上不能按时到校,下午放学到家太晚,起早摸黑现象比较普遍,尤其在秋冬季问题更为突出。在路途时间增加,相应地学习时间缩短,就学的风险增加。这几年多省区连续多次出现校车事故,与此有直接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目前所进行的学校布局的调整甚至带来了学生的流失,产生了新的教育排斥现象。

是学生接近学校,还是学校接近学生?目前的学校布局调整遵循的是让学生接近学校,追求规模经济的方法。基础教育具有很强的公共物品性质,保障公民获得基本的公共服务的均等供给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能。而在宪法和法律允许范围内,公民有权利自由选择在哪居住。在学校布局调整,甚至在新农村建设中,部分地区强制居民搬迁,虽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因规模经济可能会获得一定的成本节约,但却损失了基本的公平。这些做法是值得深思的。

(三)升学率低、流失率高、辍学率高,“两基”巩固提高难度大。

据统计,2010年小学毕业生人数占2004年小学招生人数的比例,全国平均为99.58%,民族八省区平均为96.13%,其中青海为83.26%,西藏为85.65%,宁夏88.88%,广西为94.83%,贵州为95.42%。表9列出了中国各区域及民族地区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及毕业情况。可以看出,各项指标中民族八省区都是最低的。

第10篇

广西地处国家西部地区,自2010年来,在仪器和现代教育技术装备采购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大部分中小学已配备有现代化教育设备。但与发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部分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不能满足教师的教学需要,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还有待提高。

1 调研概述

调研目的 此次调研是为收集广西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现状、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需求的第一手资料。经过缜密分析,提出对广西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建议、对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向,从而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方针政策提供数据依据。

调研对象 此次调查对象为广西桂林市农村中小学普通教师,共72人,其中男女各36人。从调查对象年龄分布看,21~40岁的中青年教师46人,占总人数的63.9%,41~50岁的教师24人,占总人数的33.3%。从学段来看,小学教师24人,占总数的33.3%,中学教师48人,占总数的66.7%。从学历来看,大专毕业的15人,占总数的20.8%,本科毕业的54人,占总数的75.0%,另有2名硕士毕业生和1名师范毕业生。从任教科目看,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美术、信息技术11个学科。

调研方法 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分别抽取了广西桂林市灵川、临桂、兴安、全州、阳朔、永福、恭城、灌阳、龙胜9个县部分农村中小学普通教师填写调查问卷。此次调研时间为2013年5月,作者精心编制了《广西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及应用现状调查问卷》(以下简称《问卷》)。《问卷》共设计31道题目,分为四方面内容:一是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共6题,占19.3%;二是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配备情况,共6题,占19.3%,目的在于了解农村中小学校软、硬件设施配备情况,是否能满足教师现代教学需要;三是教师应用情况,共12题,占38.6%,用以了解教师课件制作水平,平时上课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授课所占比率,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态度,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四是培训需求,共7题,占22.8%,包含农村中小学教师曾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情况,对培训的态度,以及对现代教育技术继续教育培训的建议。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现状 从教师办公电脑配备调查数据看,5所学校每位教师配有1台,47所学校每个办公室配有1台或学校配备有电子备课室,能基本满足教师备课、查资料、教学管理工作需要;但仍有20所学校没有配备,占总调查数量的27.8%。而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学校2010年每个办公室配备有电脑,且均已联网[2],完全能满足教师办公需要。从教学班配备的多媒体设备情况看,有54所学校每个教学班配备有多媒体设备,包括电脑、实物视频展台、液晶投影仪或电子白板;有7所学校只配备电视机,11所学校没有任何配备,这18所学校配备的情况严重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需要,占总数的25.0%。从数字教育资源配备情况看,只有10所学校有固定的数字教育资源渠道,其他62所只能靠教师自己制作或是网上查找教育资源,占总数的86.1%。数字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很大程度制约影响了教师制作课件的兴趣、制作质量和制作效率。当被问及对学校现有装备是否满意时,有41位教师回答“否”,占总调查数56.9%,而发达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对装备条件满意度达92.11%[2]。说明广西农村中小学装备条件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和教师需求,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教师应用水平 首先看一看农村学校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态度,提问为“您认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效果是否比不用要好”,回答“是”的有68人,回答“否”的有4人;当被提问“您平时上课如何选择用还是不用课件时”,5人选“全部都用”,56人选“有必要才用”,11人选“有就用没有就不用”。从以上两个问题的回答可以说明,有少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持无所谓的态度,甚至少数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态度较为消极。

从教师的课件制作能力调查数据看,61名教师会自己制作(其中38人只懂用PPT),11人不会,占15.3%;当被问及“会否在课件中制作动画”时,51人回答为“否”,占总数的70.8%;当被问及“是否希望有较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提供技术支持”时,69人回答“是”,占总数的95.8%。以上调查说明桂林市农村中小学教师虽有大部分教师能制作课件,但制作水平不高,大多数不懂制作动画,绝大多数教师课件制作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他们希望有专业教师提供帮助。

从教师平时上课使用课件比率调查数据看,回答“10%以下”的有12人,“11%~20%”12人,“21%~50%”的24人。在教学中有至少50%的课使用课件的教师只有24人,刚好占总调查人数的1/3,然而发达地区2010年便有71.05%农村中小学教师平时上课经常使用多媒体上课[2]。由此说明,桂林市农村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率低,有较大提升空间,当然这其中也有装备条件限制的因素。

对培训的需求 调查数据显示,有58人曾参加过学校或上级部门组织的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的继续教育培训,占总调查数的80.6%,其中有29人参加过两次以上的培训,最多的参加过8次,可见培训面较广。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较为支持,有93.1%教师认为有必要参加培训,数据还显示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是通过继续教育培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

教师对培训内容的需求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纯粹的课件制作、动画制作、素材编辑等技术培训不再是教师们唯一需求,部分教师希望有关部门能多开展学科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技巧、策略的培训,还有少部分教师希望培训能与国际接轨,渴望有关于发达国家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及学科整合模式培训。

抽查结果显示,有71位教师认为上级部门或学校组织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的教学比赛、观摩展示活动对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比较有帮助,占总数的98.6%。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几乎一半的学校没有举办过类似的比赛交流活动。自2007年以来,桂林市电教仪器站每年举办一届全市范围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观摩展示活动”,数据显示,这项活动深受教师们的欢迎,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和整合能力提高有较大的帮助,因此,这类活动还应该继续开展,而且教师建议还可以拓展宽度和挖掘深度,让更多的农村教师有机会参与。此外,学校也应该多开展这类比赛交流活动。

3 讨论与建议

调查数据显示,广西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条件近几年虽有长足发展,但与东部发达地区农村学校仍有较大差距。农村中小学还有1/4的学校没有配备教师办公电脑,教室内没配备多媒体设备,近4/5的学校没有固定数字资源来源。这将制约相关学校现代化教育的开展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从教师应用方面调查数据看,农村教师已经基本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技能,绝大部分教师会制作课件、应用课件授课,但应用水平还有待提高,大多数教师不懂制作动画,制作的课件达不到预期效果。从培训需求调查数据看,几乎所有教师都支持继续教育培训,而且已有4/5的教师曾参加过相关培训,但他们希望培训内容有所调整,除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素材编辑技术外,还渴望能有与学科相融合的技术培训,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基础的比赛、观摩活动对教师技术和教学水平提高较为有效,可见学校及上级部门应该适当举办相关的交流活动。教育信息化任重道远,进一步推进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代化进程,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培训中心、学校三方共同努力。

教育主管部门在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装备方面还要加大配备力度,可适当向农村中小学倾斜,让所有学校均衡受益。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应有更大的举措,建立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库,甚至可以与发大地区建立资源共建共享,从而保证每所学校的教师能方便、自由、快捷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和资源。

培训机构在培训过程中应当结合教师的需求,进一步拓展培训面,将机会均等分配给教师,可以向设施和技术相对落后的地区倾斜。另一方面,培训应有针对性,对操作技术、制作技巧、编辑能力欠缺的教师可以在技术上重点培训;对技术较好的教师,可以将培训重点放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融合技巧方面。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观摩活动也应广泛开展,教师普遍认为类似的交流活动不仅能开阔眼界、提高应用能力,同时能促进学科交流,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完整。

学校应培养若干技术骨干,负责校级培训,帮助教师解决课件制作难题,管理、维护教育设备。另外,还应定期举办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基础的教学比赛,营造良好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氛围。

参与文献

第11篇

为全面了解目前小学低年级学生写数学作业的现状,分析学生数学作业速度慢的症结所在,从而为提高教学学习效率,提高学生数学作业速度提供依据。本人设计了一份关于“小学二年级学生数学作业速度调查”的调查问卷,对本人任教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取无记名的方式,让他们认真如实的作答了这份调查问卷。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2 调查情况

2.1 调查时间:2009年3月。

2.2 调查地点:南京市高淳区实验小学。

2.3 调查对象:对本校二(5)、二(6)班全体学生写数学作业的现状进行随机问卷调查。

2.4 调查方式:本调查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根据调查对象的具体情况,设计了一份包含10个问题的调查问卷。

2.5 调查的重点内容:以学生的学习态度、个性特点、家庭学习环境和完成数学作业情况等为重点内容。

2.6 调查结果:笔者于2009年3月对本人任教的二(5)、二(6)班学生9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取无记名的方式,让学生认真如实的作答了这份调查问卷。分发问卷93份,收回有效问卷93份。结果如下:

2.6.1 到了学习时间,我会马上开始,从不往后拖。

(1)总是这样76人) (2)有时这样(9人) (3)从不这样(8人)

2.6.2 我喜欢学习数学,在学习时总是很有兴趣:

(1)总是这样(83人) (2)有时这样(6人) (3)从不这样(4人)

2.6.3 做数学题目遇到难题时,我会:

(1)自己独立思考(24人)(2)请教老师、家长或同学(63人) (3)放弃(6人)

2.6.4 写作业时,同学叫我去玩,我会:

(1)婉言谢绝(16人) (2)写完作业后去玩(63人) (3)马上去玩(14人)

2.6.5 对学习,你通常这样:

(1)自觉学习(73人) (2)老师、家长守着就学一点(14人)(3)不愿意学习(6人)

2.6.6 完成老师布置的数学作业后,家长又布置作业:

(1)总是这样(26人) (2)有时这样(29人) (3)从不这样(38人)

2.6.7 我喜欢劳动,并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1)总是这样(10人) (2)有时这样(7人) (3)从不这样(76人)

2.6.8 上课了,你的作业没做完,你选择:

(1)认真听课(82人) (2)边听课边做作业(10人) (3)只做作业(1人)

2.6.9 我会认真、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数学作业:

(1)总是这样(79人) (2)有时这样(9人) (3)从不这样(5人)

2.6.10 作业太多,我觉得没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

(1)总是这样(5人) (2)有时这样(4人) (3)从不这样(84人)

3 问题与对策

从本次调查得出的结果来看,我们学校布置的作业量是适中的,从题项10可以看出,因为有90的学生“从不这样”觉得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说明作业量适中。但从其它题项可以看出,目前小学低年级学生写数学作业的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3.1 部分学生的时间观念不强(题项1、9)。从调查结果看,82%的学生总是做到“到了学习时间会马上开始,从不往后拖”,而18%的学生不能做到“总是这样”;85%的学生能“认真、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数学作业”, 15%的学生不能做到这一点。因此,教师和家长是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教师要结合日常教学加强教育,可以开展数学小型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可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完成规定题目量来强化时间观念;家长要加强辅导,督促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教育孩子切不可养成边吃边玩边做作业的坏习惯,注重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3.2 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兴趣不高(题项2、4、5、6)。从调查结果来看,15%的学生在学习上对教师和家长的监督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守着就学一点;68%的学生在写作业时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其中15%的学生放弃写作业;只有40%的家长在学生完成数学作业后,从不布置作业。教师在平时应有意识地加强思想教育,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家长不要给学生增加作业负担,避免学生产生反抗心理,同时家长也没必要在孩子写作业时每时每刻都守在那里,这样容易养成孩子的依赖性,怕动脑筋的坏习惯,家长要做到由“守”到“半守”再到“放”平时监督,这样孩子的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效果会更明显。

3.3 部分学生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题项3、7、8)。从调查结果看,26%学生遇到数学难题能自己独立思考,68%的学生主动请教其他人,而有6%选择“放弃”; 82%的学生从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教师和家长要学会“放手”,要让孩子到生活实践中去锻炼,要舍得孩子去“吃苦”,去亲身体验,让学生独立解决一些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可以从一些简单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必定能取得成效。

第12篇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个性化设计理念与原则

1.个性化作业设计理念

高年级数学作业的个性化设计应该从两大方向出发,那就是“适度地取舍”与“注重创新性”。前者意味着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减少理论性知识,增加能够培养学生能力的实践性练习,使所布置的作业适合不同学生的个性,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后者则是指教师在个性化作业设计时要注重学生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是学生能打破传统思想,用自己的思路和想法解决问题。

2.个性化作业设计原则

所谓“个性化”作业设计必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符合一定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个性化的特征,这些原则与要求具体应该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目标明确。个性化的作业设计与布置必然要有明确的目标,这体现在首先要以所学内容为依据,参照教学大纲及考试范围具体设计作业,确保学生一方面能掌握知识,另一方面能提高能力。

第二,注重层次和梯度。个性化作业就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基础、学习水平、学习薄弱环节等实施适应性的层次分明的作业设计,优等生能力有所提高,中等生知识理解进一步深入、熟练,学困生基础得到夯实,从而有针对性地、有目标地教育学生、培养学生。

第三,力求创造性。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已经成为目前教育教学领域必不可少的灵魂,势必成为高年级数学作业个性化设计的一大理念。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新颖、生动的作业题目,注重联系现实生活,体现出题目的实践性与应用性,让学生有兴趣完成作业。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个性化设计的具体实施策略

数学作业的个性化设计体现在多方面,所谓“个性化”不仅体现出一定的自主性、层次性,还体现出一定的实践意义与探究意义。

1.自主的层次性作业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高年级数学教学理念之一,以往的作业布置单纯注重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夯实,却忽略了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力和水平。因此,个性化的作业设计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出发,可以先征求学生意见,让学生说出自己知识薄弱的环节,教师再对应布置作业。

例如:在学习“混合运算”这一知识点时,一些学生提出自己的计算速度过慢、计算不精准,教师应为这类学生多布置一些混合运算题,供学生多运算、多练习,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2.总结性作业

在个性化作业设计中,总结性作业同样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总结性作业是指对一周以来所学知识的总结、回顾与反馈。总结性作业应该由在每天放学课后单独进行,并在周末将总结性作业集中起来提交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总结性作业详细了解并掌握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总结性作业中应该包括学生每天做错的题目,错误纠正,学生自认为未深入透彻掌握的知识点等,以及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体会等。教师在浏览了学生的总结性作业后,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更细致的掌握,从而为接下来教学计划、教学目标的制定提供依据。

3.实践性作业

实践性作业体现为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与实践体会,这也是新课标教学理念下对数学教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教师要注重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与安排。首先,应该立足于每一节课所学知识,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生活实践等联系起来,设计出蕴含数学知识理论的实践性问题,力争使学生更灵活地利用知识,解决实践性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耳目一新,体会到数学这门学科的作用,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神奇力量。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性质”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几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作业题,如:为什么生活中人们愿意走直路、不愿意拐弯?为什么照相机的支架被设计成三角形?等等。让学生体会出生活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原理,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4.探究性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