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混凝土结构实训总结

混凝土结构实训总结

时间:2022-08-06 00:24:55

混凝土结构实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 计算机编程 自学热情 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2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集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设计计算能力和施工实践能力为目标,以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组织教学。使学生通过在学校专业课程的学习,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门课程自身又具有内容多、计算量大、涉及相关学科多等特点,是学生较难掌握的一门课程,学习过程中容易造成学生对该门课程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认识,并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渴望,进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现实的问题。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基本构件章节都可以编写小程序来计算,作为从事钢筋混凝土结构教学的教师,在教学中曾经尝试鼓励学生结合课程特点进行了钢筋混凝土计算机编程的一些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

效果。

1 钢筋混凝土编程改变课程考核方式,提高自学热情

混凝土结构课程应注重结构设计能力和施工实践能力的培养,采取考试的方式进行该课程成绩评定虽然能够对学生所学基本知识掌握的程度进行核定,但是并不能很好的体现该课程结构设计能力和施工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多考试中能取得高分的学生,常常是课后作业或者习题做得好的学生。而课后作业和习题做得好的学生,在课程设计环节中,又往往表现一般。另一方面,有很多爱提问、回答问题积极、甚至能提出很有新意想法的学生,设计综合能力很强,在考试中往往不能取得很好的分数。笔者结合教学是这样制定成绩评定方式的:期末考试成绩50%+平时成绩20%+程序编写及汇报30%。通过减少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和增加编程成绩比例,使得大多数学生有了课程编程的积极性。由于程序的编写需要扎实的钢筋混凝土基本知识,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会更加注重课程基本知识的学习。在钢筋混凝土课程中引入计算机编程技术可以改变课程成绩评定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极大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自学热情。

2 钢筋混凝土编程要区分难易程度,培养创造能力

并不是每个学生的编程能力都很强,不能把编程激励变成课程学习的包袱和负担。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不同,钢筋混凝土计算机编程的程度难易程度要有梯度,编程成果的评定要多元化,既能面向大多数学生,又有利于发展优等生的高级思维品质。教师在教学安排中对钢筋混凝土计算机编程任务需进行难易区分,凡能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构件(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构件承载力计算、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受拉构件承载力计算、受扭承载力计算)之一的计算机编程即视为合格,能进行多个基本构件编程即视为良好,能进行结构综合设计计算编程即视为优秀。鼓励有能力的同学结合课程设计进行柱下独立基础、刚架和肋形搂盖的计算机编程。对于编程能力偏弱的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得到能力的基本训练获得成绩,对于编程能力较好的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得到能力的提高获得好成绩。通过难易区分,大多数同学都能主动积极的学习该课程,根据自身能力量体裁衣有选择地进行程序编写,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3 钢筋混凝土编程要处理好课程教学关系,强调基本知识

要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基本教学环节为主,编程为辅,不可本末倒置。钢筋混凝土课程是以理论分析为依据,注重科学试验和工程实践的课程,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与前设课程的知识点联系比较紧密,既有理论推导,又有试验研究;既有公式、计算,又有规范条文。基本概念必须扎实,教材内容包括基本材料的力学性能,弯、剪、扭、压(拉) 、预应力等基本构件的受力性能、计算公式及适用条件、计算方法和构造措施。教学内容中基本概念多、公式多、计算多、配筋构造多。所以,掌握扎实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对每一种结构构件,我们可以按照这样一条线索来学习:构件在工程结构中的关系、相关概念和构造措施、基本计算理论、实例分析。教材基本知识的讲解要透彻,要训练学生熟练掌握该课程基本知识和技能,这是编程训练的基础。因此不能因为课程成绩评定中考试成绩比例的下降就注重编程而放松基本教学环节,结果是程序没编好,课程基本知识也没掌握,处理好课程教学与编程的关系非常重要、不能顾此失彼。

4 钢筋混凝土编程提倡团队工作,培养协作精神

钢筋混凝土结构编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编程需要力学、材料学、混凝土结构学、逻辑学、编程语言等多学科知识。团队协作编程,既强调团队间的协作,又强调学生个体间的创造。强调分工协作,学生团队协作是资料共享、创意交流、相互促进。整个过程有分有合,分是体现学生个体创造力,合是集中团队优势力量解决难题。合理的构建团队合作模式编程小组,既是学生合作的基础,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可根据学生的智力、喜好、性格、心理素质、及自愿组合等情况给学生进行分组。注意合理搭配,将内向的同学与善谈外向的同学组合,将编程能力偏差的与编程能力较好的学生组合,并兼顾男女比例,以保证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互补,互相帮助,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使小组合作编程在短期内便能获得成效。如将全班分成六至十组,每小组五到六人。随着课堂教学地不断深入,还可以随时进行合理调整。团队合作编程模式给混凝土结构课程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与激情,在课堂教学时的同时很多同学就课程基本知识及编程问题积极地交流讨论,它有效地改善了课堂内的学习氛围。与此同时,在课外,各个编程小组的同学积极主动的查阅资料交流编程心得体会,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技巧,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参与的团队协作核心理念。经过几次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团队编程合作模式能帮助学生很好的完成编程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5 钢筋混凝土编程要注重编程成果总结,培养归纳能力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编程成果总结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编程学习的一个关键步骤。有总结才会有提高,才会有进步,从编程个人或小组来说,总结也是不断提高混凝土结构编程水平的一项活动,是混凝土结构编程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混凝土结构课程结束前2周,要求所有参与混凝土结构编程的同学和小组提交混凝土结构编程成果,小组代表在课程结束前课堂上公开汇报交流。混凝土结构课程编程成果可以包含所编程序一份、多媒体演示汇报幻灯片一份、小组分工合作情况、编程心得体会总结等。尤其是编程心得体会总结要体现出收获哪些钢筋混凝土结构知识,存在哪些不足,取得什么经验,如何针对混凝土各种构件不同构件的不同受力特点、不同的计算方法和公式进行编程。编程过程中发现哪些与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特点相关的难题,编程人员如何充分进行分析,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与改进措施,提高今后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编程效率与质量等。钢筋混凝土结构编程成果总结是提高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将钢筋混凝土结构编程的主要经验、成绩与效果等作文字概括;还可以适当将其做成种种直观、可视的图表。通过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编程总结,学生充分整理所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编程工作材料、熟悉掌握了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主要知识,将钢筋混凝土结构编程工作汇总归类和条理化,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6 结语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计算机编程,坚持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几轮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些引导学生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计算机编程的方法和规律,将计算机编程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教学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该课程中引入计算机编程能够帮助学生熟练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本知识,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学热情、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归纳总结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钢筋混凝土结构[M].河海大学出版社.

[2] 任凤鸣,袁兵.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23-124.

[3] 蔡健,陈庆军,黄炎生.混凝土结构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8(5):65-68.

第2篇

关键词: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124-02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课程的实践性很强,课程设计又是本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重要的一环。经过课程设计的训练,学生可以加深对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设计计算原理的理解,同时可以熟悉各类受力构件计算方法及相应公式的适用条件,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撰写设计计算书及说明书的能力得到了大大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工程项目开发能力[1]。

一、分析过去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笔者通过多年的课程设计教学总结,发现存在下面一些问题。

1.过去课程设计的选题主要体现在水工建筑物的设计方面,这种教学模式暴露出的问题是前后的知识衔接不好,学生总是学了前面而后面又忘了,平时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构件设计问题的能力就较差,因此解决结构设计就更成问题了。通常课程设计是全班做1~2个题目,设计程序基本相同,通过调整材料、荷载等改变设计方案,课程设计的效果不理想。

2.在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受力构件的强度计算时,往往从构造图中选取构件的计算简图不合理,致使构件的受力分析不准确,造成弯矩图、剪力图结果有误,影响到危险截面的确定、结构设计及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3.传统的课程设计往往以设计小组为单位提交设计成果,进行团队考核,而部分学生缺乏团队意识,工作不积极主动,形成“坐、等、靠”现象,没有发挥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也谈不上团队合作精神,个别成员甚至没融入进去,照抄组员的设计结果,影响了优秀学生参与设计的积极性,无法达到课程设计真正的目的[2]。

4.根据选取的结构型式、材料、几何参数拟定结构框架尺寸并进行总体布置后,构件施工图和计算书应同时进行,经试算后需进行必要的调整与修正,使设计成果不断完善。部分学生却将计算与画图分开进行,甚至出现计算与图纸是两张皮的现象,工程计算就失去了意义。

二、课程设计改革的建议

(一)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

专业培养方案中将《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课程设计安排在理论教学结束之后,历时1周。这样的安排往往会导致课程设计与理论授课的脱节问题,同时由于进入期末考试阶段,学生为了准备期末考试,对课程设计投入的时间、精力等严重不足。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尝试在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课程授课学期的中期将课程设计任务下达给学生,保证了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理论基本能介绍完,在掌握了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基本理论之后,让学生逐渐熟悉设计任务,初步了解设计内容,这样学生会带着课程设计任务书中的疑问再去听教师讲课,有利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更有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能培养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课程设计的顺利开展大有裨益。由于部分理论授课与课程设计同步进行,这也给学生创造了更多与教师沟通交流的机会,有助于更好的解决问题,也使得大多数学生对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课程设计的选题

目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采用的题目大多是水工建筑物中常见的输水渡槽设计,题目内容尽管符合对实训教学环节的要求,学生也能得到一定的实践锻炼,但是题目单一,没有比较难度系数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不能够得到因人而异的合理化选题,为此在课程设计选题方面不再固执于单一的水工结构,体现设计题目的多样性、差异性和实用性;题目有利于个性差异的学生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学生可选用水闸工作桥、挡土墙、肋形楼盖等进行实践训练,保证了学生对先修课程知识的熟练应用,也使课程设计的质量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应用先进技术设计

课程设计实训要求采用先进的技术来完成,这也是今后工程设计发展的趋势。目前工程绘图CAD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水利、交通、建筑等行业,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本科二年级就已经学习了CAD软件课程。AutoCAD方便操作,设计思想符合工程技术人员的传统习惯。在进行课程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学习和熟悉相关软件,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工程设计非常有益。课程设计采用CAD辅助绘图,无论从设计质量还是从设计速度上都优于传统的设计方法[3],因此可以很好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四)课程设计分组进行

学生按个性化差异分组进行课程设计,由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不一,兴趣爱好也各有差异。课程设计时,允许学生自由搭配分组,各小组自由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设计选题,但同一个题目不能重复选,各组员分工协作。小组成员开展项目讨论,弘扬团队精神,形成团结合作。通过分组完成设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开发学生的智力。

(五)课程设计进度计划

课程设计实训采用导师辅助答疑、学生主体完成设计成果的方式进行。课程设计进度安排如表1所示。

(六)课程设计考核

课程设计结束后,教师参照学生提交的设计计算说明书中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文本格式编辑的规范性、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尺寸与计算书尺寸的一致性及答辩效果等,较全面、理性的评定了学生的成绩。参与课程设计的水电4个班的成绩分布图见图1。由图1可知,成绩符合正态分布规律。

三、结语

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的实践,对《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课程设计教学进行了改革尝试,大大改进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团队意识,提高了学生团结协作能力,激发了学生参与实训的热情及创新精神,但高校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应切实加强具有实际操作能力、较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应用性水利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朱秀清.基于行业需求为导向的《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课程教学改革尝试[J].天津农学院学报,2013,(4):59-64.

第3篇

关键词:水电站大坝;砼浇筑;裂缝控制

中图分类号:TV74 文献标识码: A

1.水电站大坝砼裂缝成因分析

大体积砼在浇筑时常见的质量问题是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造成结构裂缝的原因是复杂的,综合性的。但是,大体积砼从浇筑时起,到达到设计强度止,即施工期间产生的结构裂缝主要是由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变化造成的。大体积混凝土砼工程,水泥用量多,结构截面大,因此,混凝土浇筑以后,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热,混凝土温度升高。由于混凝土导热不良,体积过大,相对散热较小,混凝土内部水化热积聚不易散发,外部则散热较快。升温阶段,混凝土表面温度总是低于内部温度,混凝土表面就产生裂缝。从形成大体积砼温度裂缝的原因来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因:

1.1温度对裂缝产生分析

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后4-5小时左右,水泥的水化反应激烈,出现泌水和水分的急剧蒸发,使混凝土失水收缩,称之为塑性收缩,而塑性收缩的产生量级很大,可达1%左右,在骨料因自重下沉过程中若受到钢筋阻挡,便形成沿钢筋方向的裂缝。混凝土凝结以后随着表层水分逐步蒸发,湿度逐步降低,混凝土体积减小,称为缩水收缩。因混凝土表层水分损失快,内部损失慢,因此产生表面收缩大、内部收缩小的不均匀收缩,表面收缩变形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致使表面混凝土承受拉力,当表面混凝土承受拉力超过其抗拉强度时,便产生收缩裂缝。

1.3化学反应对裂缝产生分析

混凝土内掺有氯化物外加剂,使钢筋产生电化学腐蚀,铁锈膨胀而把混凝土胀裂,有的部位钢筋保护层过薄,碳化深度超过保护层,在水作用下,使钢筋锈蚀膨胀造成裂缝;在混凝土中的铝酸三钙受硫酸盐或镁盐的侵蚀,产生难溶而又体积增大的反应物,使混凝土体积膨胀而出现裂缝;混凝土骨料中含有蛋白石、硅质岩或镁质岩等活性氧化硅与高碱水泥中的碱反应生成碱硅酸凝胶,吸水后体积膨胀使混凝土产生裂缝,即通常所谓碱骨料反应;水泥中含游离氧化钙过多,在混凝土硬化后,继续水化,发生固相体积增大,体积膨胀,使混凝土出现豆子似的崩裂。

1.4自然环境因素对混凝土产生裂缝分析

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不确定性及特殊性对混凝土的影响多种多样,如在我国西部地区,气候条件比较特殊,冷热比较悬殊,干旱少雨,相对湿度较低加之风蚀严重,混凝土结构在浇筑成型过程中,水分从混凝土表面加速蒸发,表面宜产生龟裂与麻面;反反复复的冻融气候,冻伤混凝土使其易发生剥蚀开裂;一些特殊地区如:盐碱地域、酸雨气候、海水侵蚀等特殊自然环境都会与混凝土发生反应产生开裂。建筑工程基础不均匀沉降易造成钢筋混凝土开裂,裂缝的大小、形状、方向与地基变形的情况有关,由于地基变形的应力相对较大,使得裂缝一般是贯穿性的,危害较大。

2.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

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但其危害程度却是可以控制的,而裂缝的产生与发展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所以裂缝控制需要多方面综合考虑。

2.1设计方面

选用适合的结构体系,必要时应采取加强措施,在设计中处理好构件的“抗”与“放”的关系,相应的构造措施应用得当,适当扩大钢筋的配筋率,积极的采用各项补偿措施,设计人员注重对结构的认识。

2.2施工过程中的控制

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采取一些预控的措施,对预防裂缝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降低骨料温度,控制混凝土人模温度和浇筑温度。在大体积混凝土夏季施工过程中,除降低水的温度外,还应降低砂石骨料的温度,以降低混凝土的出机温度、人模温度及混凝土的最高温峰。在混凝土人模时,加强人模的通风,以加速模内热量散发,并做好表面隔热保护防止表面降温过大,以减小内外温差混凝土的浇筑温度越低,对控制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及温度应力越有利。外界气温对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影响较大,应尽量避开炎热天气浇筑混凝土,应在较低的室

外温度下进行

(2)改善边界约束和构造设计,消除或降低内外约束应力。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为改善基础边界条件,可采取分层或分块浇筑,合理设置水平和垂直施工缝,或在适当的位置设置施工后浇带,这样可以减轻外约束作用,缩小约束范围,还可利用浇筑块的面层进行散热,确保混凝土自由收缩以达到释放温度应力的目的。另外,在适当部位局部加大膨胀剂掺量形成膨胀加强带,可有效防止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3)合理配筋,提高混凝土抗裂性及极限抗拉强度。配筋宜采用小直径、小间距,按全截面对称配制,以提高抵抗贯穿性开裂的能力

(4)加强测温和温度监测工作,实行信息化管理与控制。施工时根据结构物的具体情况确定温度监测点埋设的部位和深度。一般从平面位置考虑可分为边缘和中间两种情况,从浇筑高度的竖向考虑应包括底板、中间和表面三个部位。以所选混凝土浇筑块体平面图对称轴线的半条轴线为测温区,在测温区内测温点呈平面布置。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的测温延续时间应根据工程的重要程度确定,在厚度较大的工程上要大于2m,一般不少于15d。

2.3 人员控制方面

工程的质量受制于施工材料和施工技术双方面的影响,在施工技术方面只能通过施工人员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际技术水平两个方面反应出来。对于水利工程施工队伍中老中青年龄段跨度比较大的现状来看,应该采用以下措施。对于年龄长资历深的施工人员,主要继续加强其实际的操作能力,同时也要对其进行建筑常识和沟通能力的培训以便于根据指令准确施工;对于中青年施工人员要对其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和理论知识培训,这些人员是建筑工程中的中坚力量,要着力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对于新聘的人员,要注意人才对现有施工队伍的补充,要聘用专业基础扎实的技术性研究设计人才,一方面能够对工程设计和施工质量进行科学的监理,另一方面能够组织内部业务培训,有利于施工队伍整体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的提高。

第4篇

【关键词】混凝土;碱骨料反应;预防措施

1 概述

碱―硅酸反应是194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公路局的斯坦敦首先发现,引起世界混凝土工程界的重视。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在建筑、桥梁等建设领域中发现。碱骨料反应是指混凝土中的碱性物质与骨料中的活性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引起混凝土内部自膨胀应力而开裂的现象。因碱骨料反应时间较为缓慢,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才能被发现,一旦发生破坏几乎无法修补,素有混凝土“癌症”之称,是近年来遇到的机率逐渐增多的一种病害。据专家估计,全世界每年因碱骨料反应而造成的工程损失高达1500亿美元。

随着混凝土高强化的发展趋势,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大批量使用,水泥用量不断增加,从而导致单位体积混凝土的碱含量成倍增加,这一切为碱骨料反应创造了“物质基础”。更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外加剂生产较多用以硫酸钠作为水泥混凝土早强剂,而防冻剂则多用硝酸钠、亚硝酸钠、碳酸钾等,这些盐类中的可溶性钾、钠离子大大增加了混凝土的总碱量,提高了碱骨料反应发生的机率。

2目前预防碱骨料反应现状

由于碱骨料反应已构成我国建设领域混凝土工程一大潜在危害,同时吸取了国外许多土建工程因碱骨料反应造成对工程的损害和重建的教训,我国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均出台了相应的规范、标准,以确保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不发生碱骨料反应对工程的损害。特别是水利工程界,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明确规定凡较大的水利工程所用的骨料都要求进行活性检验以及专家论证,并用大量混合材的水泥以及在现场掺活性掺合料等措施,这些规定至今仍在水利工程有关规范和标准中沿用。

但由于一些工程设计、管理和施工技术人员对碱骨料反应对工程损害的知识缺少系统、深入的了解,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重视度停留在口头和程序上,很少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导致增加碱骨料反应对工程损害的潜在危害。

3 反应原理及特征

碱骨料反应是指混凝土中的碱(K2O、Na2O)与活性骨料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碱―硅酸反应(简称ASR),发生机理在于骨料中含有碱活性的硅质矿物(常温活性二氧化硅),在混凝土硬化后,缓慢的与水泥石孔隙溶液中的纳、钾离子反应,产生碱―硅酸盐凝胶,凝胶吸水后产生膨胀,膨胀压力达到一定程度会使混凝土开裂。ASR破坏一般是在混凝土浇筑两、三年,乃至十几年后发生。

碱骨料反应破坏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是混凝土表面开裂,裂纹呈网状,裂缝的形态与结构中钢筋形成的限制和约束状态有关:钢筋限制、约束力强的混凝土形成顺筋裂缝;钢筋限制约束作用弱的混凝土形成网状或地图状裂缝,在裂缝处有

白色凝胶物渗出。在同一工程中潮湿部位发展严重也是其外观特征。

4 碱骨料反应对混凝土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4.1 碱骨料反应对混凝土的危害

碱骨料反应对混凝土的危害性较大,目前也是常见的危害之一。结构混凝土,特别是地下结构等混凝土由于长期或周期性受到水的作用,容易发生碱骨料反应。碱骨料反应表现在外观上主要是混凝土因后期体积膨胀而开裂,混凝土构件发生附加变形。表现在内部结构中则使混凝土强度降低,碳化加快,引起钢筋锈蚀,严重影响结构的耐久性。引起的破坏要化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修补或重建,有些损失甚至永远不可弥补。

4.2 预防措施

发生碱骨料反应需要具有三个条件:首先是混凝土的原材料水泥、混合材、外加剂和水中含碱量高;第二是骨料中有相当数量的活性成分;第三是潮湿环境,有充分的水分或湿空气供应。要预防或降低此反应就需从这三项源头着手,因此世界各国都是在配制混凝土时采取相应措施,使混凝土工程不具备碱骨料反应的条件。

4.2.1 控制水泥碱含量

水泥含碱量控制根据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2007)的规定及工程结构使用的实际情况,规定了若混凝土中使用碱性活性集料时,水泥的含碱量不应大于0.6%的要求,水泥的碱含量按氯化钠当量计。

4.2.2 控制混凝土中的碱含量

由于混凝土中碱的来源不仅是从水泥,而且从混合材、外加剂、水,甚至有时从集料中来,因此控制混凝土各种原材料总碱量比单纯控制水泥含碱量更重要。混凝土中碱含量是以等当量的氯化钠的含量,以kg/m3计。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批准的《混凝土碱含量限值标准》(CECS53)规定:干燥环境,一般工程、重要工程结构不限制,特殊工程结构3.0 kg/m3;潮湿环境,一般工程结构3.5 kg/m3,重要工程结构3.0 kg/m3,特殊工程结构2.1 kg/m3;含碱环境,一般工程结构3.0 kg/m3,重要和特殊工程结构用非活性集料。

4.2.3 对骨料选择使用 要做到有效地预防碱骨料反应对混凝土工程的破坏,应先对本地区产的集料进行调研,并根据《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2011)和《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JGJ52―2006)进行碱活性检验。

进碱活性检验时,首先应用岩相法检验碱活性集料的品种、类型和数量,当检验出骨料中含活性二氧化硅时,应用快速砂浆法和砂浆长度法进行碱活性检验;当检验出骨料中含有活性碳酸盐时,应用岩石柱法进行碱活性检验。经上述检验,当判定集料存在潜在碱―碳酸盐反应危害时,不宜用作混凝土骨料,否则应通过专门的混凝土试验做最后评定;当判定骨料存在潜在碱―硅酸反应危害时,应控制混凝土中的碱含量不超过3.0 kg/m3,或用能抑制碱骨料反应的有效措施。

如果混凝土含碱量低于3kg/m3,可以不做集料活性检验,如果水泥含碱量高或混凝土总碱量高于3kg/m3,则应对骨料进行活性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为岩相法和活性试验法。

4.2.4 掺混合材

掺某些活性混合材可缓解、抑制混凝土的碱骨料反应。根据各国试验资料,掺5%~10%的硅灰可以有效的抑制碱骨料反应,掺30%的粉煤灰或掺50%的高炉矿渣均可有效地抑制碱硅酸反应对工程的损害。

4.2.5 掺用引气剂

掺用引气剂可使混凝土具有4%~5%的含气量,可容纳一定数量的反应物,从而可以缓解碱骨料反应后的膨胀压力。

4.2.6 隔绝水和湿空气的来源

如果在担心混凝土工程发生碱骨料反应的部位能有效地隔绝水和空气的来源,也可以取得缓和碱骨料反应对工程破坏的效果。

5 思考与建议

5.1 骨料碱活性检测方法和标准

在工程建设之初可靠的检测骨料碱活性是预防碱骨料反应的关键。我国骨料碱活性检测的方法主要有测长法、化学法、岩相法等几种。

综观在碱骨料反应对预防方面取得成功的国家和地区,其主要经验之一是这些国家和地区无不重视骨料碱活性检测方的研究和相关标准的制定和更新,我国由于缺少负责或协调研究和制定标准的组织或机构,以及历史原因长期形成的行业隔离,对国内外研究和工程实践的成果和经验,在我国标准中往往不能及时纳和更新。建议有关部门结合国内外的研究和工程经验,尽快修订国家标准,同时加强对现行检测方式的研究和评价。

5.2 碱骨料反应知识的普及

国际上预防碱骨料反应的另一经验是在正视该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宣传、培训普及相关知识,成立相应机构,一方面在碱骨料反应研究方面统筹规划、协同研究,另一方面组织报告会、学术研讨会、各种碱活性检测方法培训班等普及和加强检测和预防知识。

近年来我国工程界对碱骨料反应不可谓不重视,特别是一些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都规定了相关条款以保证工程不发生碱骨料反应。由于骨料涉及岩石种类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单一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往往需要有时甚至必须多种方法综合判定。无论是检测方法的研究验证及其标准化,还是相关知识的普及推广以及不同检测方法或试验技能的培训都非个别单位所能完成,需试验室和工程应用单位的通力合作。建议有关部门成立相应机构,协调组织相关研究、更新和普及相关知识,无疑将会有效促进全国碱骨料反应的研究、预防和交流。

6 结语

目前混凝土碱骨料反应的情况虽不十分广泛和突出,但由于碱骨料反应造成的破坏巨大,已构成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大潜在危害。因此,工程设计、管理和施工技术人员应引起高度重视,通过宣传、培训普及相关知识,用科学合理的措施,预防碱骨料反应对工程的损害。

参考文献

[1]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JGJ52―2006).

第5篇

【关键词】质量缺陷;混凝土

现今,混凝土已经在种种建筑中广泛应用,但由于施工现场的操作作业过于繁琐、程序较多、施工难度较大等外部原因,导致混凝土的质量缺陷很难做到丝毫无损,而关乎混凝土的质量问题及缺陷问题也是非常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的,因为工程的成功建设离不开混凝土的存在。

一、混凝土的发展现状

1、利用回波法检测混凝土的质量缺陷

在回波法中检测混凝土的质量缺陷,回波法检测方法相对其他的检测方法较为偏向单层面的测检测,但对其材料分层还是较为敏感。首先应确定混凝土缺陷的位置及其范围,同时日常需要时刻关注混凝土的质量问题,例如混凝土有裂缝、空洞、分层、松散和蜂窝等质量缺陷问题;其次应详细掌握回波法的用途,表面开口裂缝深度的检测、隧道的衬砌速度及内部缺陷的检测等都是日常施工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其工程人员必须做到对各种问题的了解掌握,及时处理现场的质量情况,恰当的使用回波法检测改善混凝土的质量缺陷。

2、利用地质雷达检测混凝土的质量缺陷

雷达,众所周知它是电磁波的一种,其主要运用的原理即是雷达在传播时,传播速度与介质的介电的常数相关,而当介电常数在面对混凝土内部缺陷及钢筋等其常数也会随之增大。当隧道衬砌混凝土经常会出现厚度不够或者不够严密等质量问题,为了可以及时发现隧道衬砌等质量问题的存在,可利用高分辨率的地质雷达进行高效率扫描检测。但地质雷达的探测精确度与与其波速紧密相连,所以,在对混凝土质量缺陷进行检测时需要在现场测取足够的点数的雷达电波,还要这主意混凝土中的离散性,保证检测的准确性。

3、利用红外线检测混凝土的质量缺陷

首先,红外线是介于可见光和微波之间的电磁波,混凝土的红外线无损检测是通过测量混凝土的热量及混凝土的热流来判断质量的一种方法。同时红外线检测用于混凝土质量缺陷检测,且具有关阔的前景,相对其他检测方法更具准确性能,当一个物体内部出现裂缝和缺陷等质量问题时,此种检测方法可改变一个物体的热传导,使得物体的温度可产生差别,再同时利用遥感技术即可检测出问题所在,其探测精准度最高。

二、混凝土工作人员因素

1、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技能

混凝土的实际作业人员普遍文化素质都较低,专业技术也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进步,不十分了解混凝土的施工的工艺特质,缺乏关于混凝土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与学习,基本上都是凭借着多年的施工经验,没有正规的培训,所有的经验积累均来源于实践,理论知识严重欠缺,这便是混凝土工作人员技术水平不高的原因。

2、工作人员责任心的缺乏

随着混凝土的操作繁杂,使得混凝土项目部编制制度也是众多,混凝土的操作方法、混凝土的专业施工方案、各项关于混凝土的法律规章制度以及员工培训材料等,都要严格按照实际情况根据规章制度进行施工。对于那些不熟知现场作业环境的工作人员应提前亲身检测现场的施工环境等因素,如现场所使用的模板支设方式和混凝土的性能等,一个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关乎于混凝土工程完成的质量,因此,只有一丝不苟的检测好每个项目的实施才可更好的保证混凝土质量缺陷的发生。

3、工作管理人员的能力不足

混凝土工作管理人员对其工程管理制度要以身作则,并制定合规合理的管理措施。首先要有专业的技术能力,基层管理者同为管理者,同时肩负了具体的工作和事务,因此,个人过硬的专业能力及个人素质要做到让人“心服口服”其次,优质的品德素质,以集体利益为首重,实事求是,具有公正使用公权的意识;最后相适应的文化素质,目前全民的文化素质也在普遍的提高,同时新技术、新设备也是随之不断的涌现,办公手段也是日益的现代化,而管理文化更要提高,必须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应变能力和分辨能力等,广泛补充自己相关的知识;端正处事态度、公平公正只为保证混凝土质量得到更好的完成。

三、混凝土质量缺陷处理方案

1、混凝土的内外部缺陷

混凝土内外部质量缺陷,主要表现为混凝土的材料检测不合格、力学及热力学特性缺陷、平仓时骨料离析、养护的条件太差、温控不严、基础约束不当等因素造成。针对种种因素工作人员应采取适当的措施,针对混凝土出现蜂窝麻面、气泡、缺棱掉角及外形尺寸偏差等类似想象,其原因不外乎于工作人员作业问题,其前提应注意混凝土局部的酥松、石子和砂浆的数量;混泥土局部粗糙,小凹坑,有无钢筋外露现象;分层均匀振捣密实,严防漏振,振捣至无气泡即可;木板要持续保持湿润,加强对其成品的保护措施;依据工程施工措施进行,增强模板的强度及硬度。总之注意每个细节,做好提前准备是至关重要。

2、混凝土排水管网不通

混凝土堵塞导致排水管不通的现象屡屡发生,其很大层次上表明了工作人员对工作质量的不够重视。排水管道网一般设计在结构与基岩的中间部位,其用途在于减少外水的压力,以排除地下水,由于结构原因排水管道存在弯道存水,所以为防止管道堵塞应注意其管道的清洁,实践证明增大污水横支管的坡度,有力与管道排水的保护,同时为了保证管道的畅通应注意避免黄砂、石子、垃圾等杂物掉入管道,一旦发现应及时采取措施。

3、混凝土结构缝隙渗水

混凝土结构缝隙渗水,并未伴随着技术的进步而较少。其因素主要表现为混凝土的防水设计不合理或者质量不合格,地基基础不均匀且沉降。针对此类质量现象,工程人员必须要选购达标合格的水泥、骨料等原材料,严格控制各种材料的配比,减少此类质量现象的发生。

第6篇

所谓的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主要是指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合理地运用混凝土材料进行相应主体结构以及其他部位的施工建设,而其施工过程中所应用的混凝土材料并非是一种施工原材料,是由砂砾、碎石、水泥等材料混合而成的一种复合材料,并且对这种混凝土材料的使用一般来说也并不是单独进行施工建设,而是和钢筋联合使用,构成钢筋混凝土结构来进行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

对这种混凝土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建筑工程中采用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强度方面具备极强的优势,这一点和混凝土材料的性质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混凝土中的水泥等胶凝材料更是对这种施工强度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因为这种强度方面的突出优势,在具体的建筑工程结构施工中应用该技术就显得更为必要,尤其是对一些承重墙或者支撑柱的构建来说,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优势还是极为突显的;(2)在建筑工程中恰当地运用混凝土施工技术还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建筑工程的防水效果,这一点对建筑工程来说也是极为关键的,只有具备了较好的防水效果,才能够保障其后期的正常使用,避免因为渗水等问题发生其他的一些应用故障;(3)具体到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过程来看,其具体的操作流程比较简单,施工的效率是比较高的,进而就能够在施工的工期方面做出一定的贡献。这些优势的体现也进一步促进了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2.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要点

2.1 混凝土裂缝的防治

防裂缝技术渗透到建筑混凝土施工的整个过程中,预防混凝土开裂,保障建筑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目前,建筑混凝土结构的规模逐渐增大,混凝土施工中很容易出现裂缝风险,施工企业主动规划防裂缝技术,确保混凝土的耐久性。建筑不同环节中的混凝土施工,其在防裂缝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需要按照防裂缝的实际需求,制定防裂缝技术规划,强化防裂缝技术的实践性。(1)完善混凝土在建筑中的施工环境,预防温度、湿度对混凝土的影响,还要根据季节变化设计混凝土防裂缝技术的应用;(2)确保施工缝与浇筑工艺的相符性,两者不能出现矛盾,依照实际标准进行各项操作,体现防裂缝技术的规范性;(3)协调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围绕工程整体,适当调整混凝土的施工方案,目的是降低混凝土结构裂缝发生的几率。

2.2 混凝土施工的浇筑技术

对整个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过程来说,其具体的浇筑过程应该得到有效的控制,在该阶段中,其具体的控制要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对混凝土的浇筑过程来说,其最为基本的一个控制要点就是应该保障其浇筑过程的连续性,确保其相应的结构能够一次性浇筑完成;(2)针对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相应的混凝土质量进行必要的检测,并且还应该保障混凝土浇筑之前一直处于搅拌状态,避免出现较长时间的闲置;(3)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还应该充分注意一些相关结构,比如钢筋结构以及模板结构等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要点所在;(4)还应该重点针对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搅拌和振捣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确保其操作的规范性和标准化,保障浇筑的质量。

2.3 混凝土的运输与泵送技术

在混凝土的运输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泵送的时间和路程的需求,从而采取合理的拌合材料配比,保证混凝土的强度。一般而言,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可能由于时间过长而产生了凝固和离析的现象,这就会影响到后期的施工质量。因此若出现了分层和离析的现象,就必须对其进行搅拌均匀后再进行使用。合理安排运输的路径和时间,尽量减少混凝土的转运次数,保证混凝土在初凝之前就能送到施工现场,并进行现场的浇筑。

2.4 混凝土的强度控制

强度是高层建筑评估混凝土施工技术的一项指标,而且国家及高层建筑行业也对混凝土强度做了明确的规范,高层建筑专门对混凝土的强度控制,提出了三点建议,分别是:(1)混凝土施工技术前期,检测混凝土的质量性能,因为混凝土原材料的比例不同,所以各项材料均要按照配合比设计,不能出现材料过度的问题,保障混凝土的优质性;(2)施工企业主动监督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规范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监管各项技术的操作方式,避免施工技术对混凝土强度造成影响,施工人员还要记录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细节部分,并且保存记录的工程资料;(3)优化高层建筑混凝土的施工环境,规避环境因素对混凝土强度的干扰,尽量不在高温、冰冻天气内安排混凝土施工,以免破坏混凝土的性能。

2.5 混凝土的养护施工技术

建筑的混凝土施工中,充分利用混凝土的流动性特点,改善了混凝土的性能,再加上混凝土配比、材料的影响,需要在混凝土施工后期采用养护技术,保障混凝土的性能。例如:某住宅区建筑,其在施工的过程中加强混凝土的养护力度,该建筑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按照逐层递进的方式进行,促使混凝土结构处于不同的凝固状态,养护过程中同样采取分级养护的方式,针对不同状态下的混凝土安排恰当的养护方式,以免干扰混凝土的养护效益。

3.提高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措施

3.1 构建技术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在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中,起到规范和约束的作用。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中,通过管理体系,能够保持施工技术的优质性,预防技术缺陷,同时确保混凝土施工技术的顺利进行。高层建筑构建技术管理体系中,树立技术控制的目标,要求施工人员按照技术目标,全面落实施工技术的应用,而且技术管理体系中,还包括日常的管理工作,专门用于管理混凝土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保障高层建筑的混凝土结构,能够达到国家及行业的质量标准。

3.2 积极加强施工人员培训

对参与施工作业的各个员工,除了常规的安全教育和操作方法之外,还应建立健全职工培训体系,加强工人们的技术能力,提升工人处理常见问题的水平,节约整体施工时间,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可靠。

3.3 新技术引进

鼓励施工单位对最新的科学技术进行实验和推广,通过最新的施工技术,在进一步提升工程质量的同时,缩减工程成本和人工成本。现在比较流行的混凝土施工新技术包括BIM系统和整体成型装配技术等。

第7篇

关键词:高性能轻骨料混凝土;抗渗性能试验;四掺法

高性能轻骨料混凝土是21世纪混凝土的发展方向,和其他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都要经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发展过程,但目前人们对轻集料使用有保守、片面的认识,导致轻骨料混凝土的发展缓慢,据有关专家统计在高层、大跨度的工程中,采用轻骨料混凝土可使工程造价降低10%~20%,即使国产的高强陶粒一时供不上,使用进口的陶粒时,也可降低造价5%~10%,这样的经济效益十分巨大。在高性能轻骨料混凝土的研究中,我们不仅与高强混凝土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而且也吸取普通高性能混凝土中有益的经验教训。为做好技术储备工作,我们采用“四掺法”配制高性能轻骨料混凝土。

一、试验方案

(一)原材料

水泥:河北太行山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

陶粒:选用天津红星福利新型建材制品厂生产的普通圆球形粘土陶粒。密度等级为600级,筒压强度为3.0MPa,粒径为5~16mm。

砂子:通过中砂和细砂复配而成的。

粉煤灰:衡水衡冠Ⅰ级粉煤灰。

外加剂:自制ZYM复合型“引气增稠自密实泵送剂”,减水率为18%~22%,主要作用为引气、增稠、保水、密实和减水。

矿粉:邢台S95级矿粉。

硅粉:含硅量≥82%。

水:饮用水。

(二)配合比设计及试验

1.配合比。采用体积法进行配合比设计,设计强度为LC40,在满足配合比设计的前提下,我们选定以下几个配合比,通过试拌和试泵进行比较。配合比见表1:

注:为接近实际,我们用搅拌站的设备进行生产。

2.拌合物性能试验见表2:

以上生产的混凝土,做完检测后,留够足量的抗压、抗渗试块后,在厂内存放90分钟后开始模拟生产施工,用37m泵车做泵送试验。结果表明,汽车泵则能够顺利泵送,没有出现堵管现象。

(三)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1.抗渗性能试验。使用北京HS40型混凝土渗透仪,试验每隔8小时加压0.1MPa,试验中当压力表度读数至3.8MPa,稳定8h后停止试验,所测试件全部完好,无一渗漏。

(1)陶粒粗糙的外表面和轻质多孔,使陶粒混凝土在搅拌时吸水,在轻骨料吸水时,内部产生空气密闭现象,在混凝土中形成储备孔,产生的大量微小气泡占据着混凝土的自由空间,切断了毛细管的通道,堵塞了混凝土的空隙,降低了轻骨料混凝土的局部水灰比,减少了体积内游离水,降低了混凝土的泌水率;陶粒在混凝土中具有吸水和供水的“双重”作用,它为集料和胶结材料的湿度平衡起了一定作用,并增加了骨料表面附近水泥的密实性,改善了集料周围界面区的结构,使轻骨料与水泥石界面粘结牢固,从而形成了阻止水流的有效屏障,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能。

(2)粉煤灰、矿粉和硅粉的三重加入,改善混凝土的内部结构。具体表现为:形态效应,多种胶凝材料的良好级配,降低了空隙率,增加了反应表面积,促进了水化反应,增加了混凝土的密实度;多种微小颗粒的叠加作用,使火山灰反应更为明显,增加了C-S-H凝胶(水化硅酸钙)的数量,阻塞了毛细管作用,使轻骨料与水泥界面过渡区得到了进一步强化,提高了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后期强度。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胶凝材料良好的级配,使混凝土的空隙率大幅度降低,结构更加密实,抗渗性能也显著提高。

(3)在高性能轻骨料混凝土的试验中我们采用自制的ZYM型“引气增稠自密实泵送剂”,这种高性能混凝土专用外加剂的加入使拌合物的塑化性提高,泌水和离析现象显著减轻,降低了水灰比,减少了混凝土中游离水的存在,增强了密实度,提高了混凝土的抗渗透性。

(4)中砂和细砂良好的级配,降低了空隙率和总表面积,在水泥用量一定的情况下,改善拌合物工作性能,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强度和抗渗性能。

2.抗冻性能试验。采用慢冻法,其重量及强度损失见表3。

表3 抗冻性能试验结果

注:3号为C60高强混凝土。

抗冻性是反映混凝土耐久性的主要指标之一。表3可以看出本技术配制的轻骨料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好于普通混凝土,其原因分析如下:

(1)普通骨料混凝土受冻破坏时,破坏往往发生在粗骨料与水泥石接触的界面上。而轻骨料混凝土受冻时,由于轻骨料表面粗糙多孔,且具有一定火山灰活性,再加上轻骨料本身的吸水作用,能较多地吸取水泥浆中的水分,提高水泥浆与骨料间粘结强度及水泥浆在混凝土中的骨架作用,改善了界面过渡区的结构,从而增强了混凝土的抗冻性能。

(2)由于普通骨料混凝土中的碎石与水泥浆的弹性模量相差悬殊,其结构是一种弹性极不协调、不均质的材料;而轻骨料本身弹性模量与砂浆的弹性模量比较接近,陶粒与水泥砂浆则为一种弹性较协调、较匀质的材料。因此,在冻融循环作用下,混凝土内部不易产生较大的应力集中,从而具有较强的抗冻能力。

(3)从表3的试验结果来看,3组混凝土试样的抗冻性能均达到300次抗冻循环要求,掺入硅粉的试样2,混凝土抗冻性能最高。其原因在于矿粉、硅粉的颗粒很小,比水泥颗粒小20-100倍,可以充填水泥颗粒之间的空隙,使混凝土密实,大大提高了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造成冻害的毛细孔水的数量。

二、总结

1.中砂和细砂的合理复配,在水泥用量一定的情况下,能够改善拌合物工作性能,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强度;

2.矿物掺合料多重效应的共同作用,不仅改善了拌合物的工作性能,还使高性能轻骨料混凝土空隙率降低,结构更加密实;

第8篇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056-02

培养能够适应当前建筑行业发展所急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而加强专业建设的落脚点就是结合市场调研,分析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并对专业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构建专业核心课程。《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在《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课程的执教过程中的心得体会,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以及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和教学实践进行探讨。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思路

1.行业调研。组织行业专家、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企业兼职教师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研讨会,并对不同地区行业企业进行调研,通过对企业在建筑工程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研究,提炼出几个关联紧密的典型工作任务,总结得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本专业相关的专业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有施工员、质检员、预算员、资料员、安全员等,主要任职要求为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组织与管理,工程质量检测与控制,工程预决算,建筑材料的检测与管理,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等。

2.确定学习领域。运用基本教学理论原理,对得出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配置,明确与不同的典型工作任务相对应的学习领域,确定需要设置的相关学习领域。按照“以行动为导向”的原则,对学习领域进行具体设计。即按照学习者的认知规律,遵照以不改变工作流程、学习难度逐步递增、学习者独立自主能力逐步增强的原则分解学习领域,构建相应的学习项目和学习情境。

3.完善教学设计。每个学习领域按项目由简单到复杂实施教学,每个项目按照工艺顺序进行学习情境的划分,每个学习情境均为独立的教学单元。根据不同学习情境的特点,编制教师工作页、学生工作页,并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标准。课程教学的实施采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组织教学。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课程开发实践

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课程培养目标。《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课程作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主要核心课程,其总体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构件的计算、构造要求及施工方法,使学生掌握常见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方法,使学生具有职业岗位中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的相关工作过程的技术指导、质量检查和管理能力,具备从事一般建筑结构设计、施工、质检、监理的能力。从而为今后适应建筑工程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等职业岗位要求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把学生培养成为建筑工程生产一线的高等技术和管理人才。

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课程教学设计。《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课程按照工作过程进行学习情境的划分,课程内容按照“岗位分析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模式对学科体系课程进行解构。将原有的《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施工技术》等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重构,构建以行动导向的符合施工程序的新课程体系。该课程按照混凝土结构工程的典型构件划分了钢筋混凝土梁板的制作施工、柱的制作施工、楼梯的制作施工、基础的制作施工及高层建筑施工等五个项目进行教学组织,凸显了学习过程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增加了课程的应用性、针对性、实用性。使学习领域的教学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并基于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学习领域的教学模式设计,工作过程的采集、选取、序化由行业企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共同协商确定,并结合开展相应的实训教学项目。具体情况详见表1。

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实施。(1)教学模式。本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基于典型、完整的土建施工员的实际工作过程,并将实际工作过程移入实训车间即教学性生产过程。此环节的教学活动融教、学、练、做为一体,教学环境就是生产环境,教学活动就是真实的生产过程。指导教师首先按照教学要求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班4~8组,每组5~12人,根据项目知识点安排教学内容,由三名教师进行指导,主讲教师进行教学环节设计及安排,辅导教师进行任务安排及具体指导,技术工人进行现场操作指导。由主讲教师组织项目教学团队进行教学资料的设计与准备,学生每人印发一本教学任务指导书,内容包括教学项目要求、相关理论知识、计算例题、进度计划表、相关验收表格、成果评价标准及考核方式等。教学项目所需的原材料、工具设备、场地等均按实际生产情况由指导教师提前准备,由学生按照制定的施工计划领取。(2)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由项目教学团队结合教学项目内容对教学单元任务进行安排,学生通过资料的收集与讨论,编制实施计划,在实训场地分组进行操作,并对成果进行自检和互检,最后由指导教师对各组进行综合评价。在整个学习领域的进程中,加强了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3)教学手段。本课程在常规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加强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手段,拓展知识面。使教学环节更能够贴近实际工程,以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强学生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建立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课程教学网站,于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目前正在进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转型升级。针对教学项目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资源,针对实训项目制作动画演示和实训教学视频等资源,并建立了习题库、在线自测系统、图片视频库等网上互助教学系统,形成了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本课程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根据教学进程合理安排实训项目,根据实训项目的内容组织,建立能够完全模拟真实施工现场的校内实训基地,将教室和施工现场两种不同的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获取理论知识、学习劳动技能、培养团队精神、提高职业素养。每个教学项目完成后都要进行教学评价,由参与教学活动的师生共同完成,并贯穿于项目教学的全过程,评价步骤是先由小组填写检验表格、给出各小组得分,然后进行小组互评,最后是教师评价。实训成果质量、实训进度、实训表现、团队协作及实训资料整理等方面的情况均计入相应的成绩,每个项目给出相应的权重,最终成绩的评定采用五级记分制。

本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从2008级开始试点实行,现已在四届共计10个班实施。课程教学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于一体,学生在教师和技术工人的指导下在实训教学场地进行实训操作。实行教、学、练、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获得更加形象的认识,为将来胜任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刘光华.高职《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战线,2010(5):80-81.

第9篇

关键词:高边坡 抗滑结构 锚固 减载 排水 治理 水利水电工程

边坡稳定问题是 水利’);">水利 水电工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边坡的稳定性直接决定着工程修建的可行性,影响着工程的建设投资和安全运行。

我国曾有几十个 水利 水电工程在 施工’);">施工 中发生过边坡失稳问题,如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厂区高边坡、漫湾水电站左岸坝肩高边坡、安康水电站坝区两岸高边坡、龙羊峡水电站下游虎山坡边坡等等。为治理这些边坡不但耗去了大量的资金,还拖延了工期,成为我国 水利 水电工程 施工 中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有的边坡工程甚至已经成为制约工程进度和成败的关键。我国正在建设和即将建设的一批大型骨干水电站,如三峡、龙滩、李家峡、小湾、拉西瓦、锦屏等工程都存在着严重的高边坡稳定问题。其中三峡工程库区中存在10几处近亿立方米的滑坡体,拉西瓦水电站下游左岸存在着高达700m的巨型潜在不稳定山体,龙滩水电站左岸存在总方量1000万m3倾倒蠕变体等。这些工程的规模和所包含的技术难度都是空前的。因此,加快 水利 水电边坡工程的科研步伐,开发出一套现代化的边坡工程勘测、设计、 施工 、监测技术,已经成为 水利 水电科研攻关的重大课题。

高边坡的地质构造往往比较复杂,影响滑坡的因素也很多,因此,我国广大水电科技人员在与滑坡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开展科技攻关,总结出了一整套水电高边坡工程勘测、设计和 施工 新技术,成功地治理了天生桥二级、漫湾、李家峡、三峡、小浪底等工程的高边坡问题。本文仅就 水利 水电工程岩质高边坡的加固与整治措施作一简要介绍。

1、混凝土抗滑 结构’);">结构 的应用

1.1 混凝土抗滑桩

我国在50年代曾在少量工程中试用混凝土抗滑桩技术。从60年代开始,该项技术得到了推广,并从理论上得到了完善和提高。到80年代,高边坡中的抗滑桩应用技术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抗滑桩分成两排布置在厂房滑坡体上,在584m高程上设置1排,在597m高程平台上设置1排,桩中心距6m,桩深为25~39m,其中心深入基岩的锚固深度为总深度的1/4,断面尺寸为3m×4m,设置15kg/m轻型钢轨作为受力筋,回填200号混凝土,每根抗滑桩的抗剪强度为12840kN,17根全部建成后,可以承受滑坡体总滑动推力218280kN。

第一批抗滑桩从1987年3月上旬开工,5月下旬开始浇筑,6月1日结束。第二批抗滑桩 施工 是在1987~1988年枯水期内完成的。

抗滑桩开挖深度达3~4m后,在井壁喷30~40cm厚的混凝土。对岩体较好的井壁采用打锚杆、喷锚挂网的方法进行支护,喷混凝土厚度10~15cm。对局部塌方部位增设钢支撑。抗滑桩开挖到设计要求深度后,进行钢筋绑扎和钢轨吊装。 抗滑桩的建成,对桩后坡体起到了有效的阻滑作用。

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厂房高边坡采用打抗滑桩、减载、预应力锚杆、锚索、排水、护坡等综合治理措施后,坡体的监测成果表明:下山包滑坡体一直处于稳定状态,而且有一定的安全储备。

安康水电站坝址区两岸边坡属于稳定性极差的易滑地层,由于对两岸进行了大规模的开挖 施工 ,所形成的开挖边坡最大高度达200余m,单坡段一般高度在30~40m。大量的开挖造成边坡岩体的应力释放,断面暴露,再加上雨水的侵入,破坏了边坡的稳定,致使边坡开挖过程中发生十几处大小不等的工程滑坡,严重地影响了工程的 施工 ,成为电站建设中的重大技术难题。

采用抗滑桩是稳定安康溢洪道边坡的主要手段,在263m高程平台上共设置了9根直径1m的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每根桩都贯穿几个棱体,最深的达35m,桩顶嵌入溢洪道渠底板内。为了不干扰平台外侧基坑的 施工 ,桩身用大孔径钻机钻成,孔壁完整,进度较快,两个月就全部完成。这9根抗滑桩按两种工作状态考虑:在溢洪道未形成时,抗滑桩按弹性基础上的悬臂梁考虑,不考虑桩外侧滑面上部岩体的抗力;在溢洪道建成后抗滑桩桩顶嵌入溢洪道底板,此时按滑坡的下滑力考虑。 1.2 混凝土沉井

沉井是一种混凝土框架 结构 , 施工 中一般可分成数节进行。在滑坡工程中既起抗滑桩的作用,有时也具备挡土墙的作用。 为了避免1988年汛后左导墙和护坦基础开挖过程中滑体再度复活,确保基坑的安全 施工 ,对左岸边坡的整体进行稳定分析后,决定在坡脚实施沉井抗滑为主和坡面保护、排水为辅的综合治理措施。

沉井 结构 设计根据沉井的受力状态、基坑的 施工 条件和沉井的场地布置等因素决定,沉井 结构 平面呈“田”字形,井壁和横隔墙的厚度主要由满足下沉重量而定。井壁上部厚80cm,下部厚90cm;横隔墙厚度为50cm,隔墙底高于刃脚踏面1.5m,便于操作人员在井底自由通行。沉井深11m,分成4、3、4m高的3节。

沉井 施工 包括平整场地、沉井制作、沉井下沉、填心4个阶段。

下沉采用人工开挖方式,由人力除渣,简易设备运输,下沉过程中需控制防偏问题,做到及时纠正。合理的开挖顺序是:先开挖中间,后开挖四边;先开挖短边,后开挖长边。沉井就位后清洗基面,设置φ25锚杆(锚杆间距为2m,深3.5m),再浇筑150号混凝土封底,最后用100号毛石混凝土填心。

沉井工程建成至今,已经受了多年的运行考验。目前,首部边坡是稳定的,沉井在边坡稳定中的作用是明显的。

1.3 混凝土框架和喷混凝土护坡

混凝土框架对滑坡体表层坡体起保护作用并增强坡体的整体性,防止地表水渗入和坡体的风化。框架护坡具有 结构 物轻,材料用量省, 施工 方便,适用面广,便于排水,以及可与其他措施结合使用的特点。

天生桥二级水电站下山包滑坡治理采用混凝土护面框架,框架分两种型式。滑面附近框架,其节点设长锚杆穿过滑面,为一设置在弹性基础上节点受集中力的框架系统;距滑面较远的坡面框架,节点设短锚杆,与强风化坡面在一定范围内形成整体。 在岩性较好的部位可采用锚杆和喷混凝土保护坡面。

1.4 混凝土挡墙

混凝土挡墙是治坡工程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能有效地从局部改变滑坡体的受力平衡,阻止滑坡体变形的延展。 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厂房高边坡坡顶设置了混凝土挡土墙,以防止古滑坡体的复活,部分坡面采用浆砌块石护面加固,坡脚680m高程设置混凝土防护墙。

在漫湾水电站边坡工程中也采取了浇混凝土挡墙及浆砌石挡墙、混凝土防掏槽等措施,综合治理边坡工程。

1.5 锚固洞

第10篇

1 重视两头突出重点

绪论部分是整个课程的引子,是学生能尽快熟悉课程、进入课程的基础。因此,对绪论部分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在这一部分中,主要要向学生讲明混凝土的概念,为什么要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两者为什么能结合在一起,其优缺点有哪些,简单介绍一下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前景,更重要的是要向学生讲明本课程的特点,学习中的注意事项及学习方法等。

在每部分课程学完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归纳,整个课程讲完后,必须要对所有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和复习,将整部分内容全部串起来,并加以系统化,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对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内容有很大帮助。

同时,要正确确定教学重点,把受弯构件、受压构件、预应力构件计算作为课程重点,对这部分课程除了讲好讲精外,还必须加大课堂提问、答疑及课外辅导力度,多出一些思考题和习题加强学生训练,在课程结束后,要结合实际工程设计,用几道综合性较强的例题和习题,帮助学生全面正确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融会贯通。

2 由浅入深讲清难点

由于该课程是学生较早接触的专业课,他们对整个专业知识还缺乏基本的了解,一些最基本的、常识性的东西都不知道。因此,在课程授课内容的安排上必须贯彻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顺序。比如,先讲轴心受力构件,再讲偏心受力构件;先讲受弯构件,再讲受压构件;先讲正截面计算,再讲斜截面计算;先讲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再讲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先讲普通混凝土构件,再讲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等。

对所授内容,要准确把握学生理解时的难点,对受弯构件正截面理论的研究、结论、应力应变分析、计算理论的建立;斜截面破坏机理、计算理论的建立;如何利用弯矩包络图做材料图,进而确定钢筋的切断和弯起;对小偏心受压构件的计算;混凝土的开裂变形分析;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应力损失及应力分析等作为教学难点,除了在课堂上要讲细讲清外,还有加大课外答疑力度,帮助学生更好理解。

3 由感性到理性

为了让学生对课本上的内容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加大对课程的认知程度,首先要让学生在感性上了解混凝土结构,为此,利用一些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设计院、施工现场或已建结构现场参观,实地了解一些结构构件、对构件的长短、截面尺寸、钢筋的直径、间距及配筋布置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使学生在设计计算时不会犯一些基本的、常识性的错误。

同时,要让学生知道混凝土结构的许多理论都是建立在科学的实验研究基础之上,采用了许多基本假定,计算模型都是理想化的产物,因此都有一定的限制条件和适用范围,一旦条件发生变化,就不能再采用这些计算模型和计算公式。

4 重视构造领会规范

该课程是为混凝土结构设计服务的,和实际工程紧密相连,涉及到的规范条文规定很多,特别是在构造措施方面,这些内容都是经过了长期实践积累、甚至一些血的教训后得到的经验总结,因此,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不但要熟练掌握基本的计算,还要对相关的构造措施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特别是,对于一般的和常见的措施要求,必须要熟悉掌握。

第11篇

关键词:回弹法;检测;砼强度;精确度;方法探讨

在水利工程中混凝土的运用非常广泛,对混凝土的操作也十分熟练,但是在实际施工中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改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地水利工程混凝土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国经济建设更快的发展。

1 混泥土质量检测方法

1.1 检测的目的和适用范围。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作为检查混凝土质量的一种辅助的手段常适用于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10-C40的混凝土。

1.2 检测仪器。(1)回弹仪;(2)卷尺;(3)压力机,2000KN压力试验机。

1.3 检测的步骤。

1.3.1 在被测混凝土结构或者是构件上均匀布置测试区,测试的区域不能少于十个。检测的面积如果是用重型回弹仪是2500CM2,中型的则是400CM2。

1.3.2 根据混凝土结构、构件厚度或骨料最大粒径,选用合适的回弹仪:(1)当混凝土结构或构件厚度≤60CM,或骨料最大粒径≤40CM时,宜选用中型回弹仪。(2)当混凝土结构或构件厚度>60CM,或骨料最大粒径>40CM时,宜选用重型回弹仪。

1.3.3 检验回弹仪的标准状态:(1)弹击锤与弹击杆碰撞的瞬间,弹击拉簧应处于自由状态,此时弹击锤起跳点应处于指针的0位。(2)率定“N”值。将回弹仪在钢钻上进行率定,其率定值应符合规程要求,即中型回弹仪率定为80正负2:重型率定值为63+2。

1.3.4 当回弹仪不符合标准状态时,不可以检测。

1.3.5 测试。(1)注意测点宜在测区范围内均匀分布,相邻两测点的净距离一般不小于20mm,测点距构件边缘或外露钢筋、预埋件的距离一般不小于30mm,同一侧点只允许弹击一次。每一测区应记录16个回弹值,每一测点的回弹值读数精确至1。(2)回弹值的测试面要清洁、平整,测点要避开外漏的石子或者气孔。(3)外露石子。一个测点只允许弹击一次。(4)弹击时,回弹仪的轴线应垂直于结构或构件的混凝土表面,缓慢均匀施压,不宜用力过猛或突然冲击。(5)读数时可将回弹仪顶住表面,或按下按钮,锁住机芯。(6)当出现回弹值“N”过高或过低时,应查明原因。可在该测点附近(30mm)补测,舍弃原测点。

1.3.6 碳化深度测量:(1)当测试完毕后,一般可用电动冲击钻在回弹值的测区内,钻一个直径20mm、深70mm 的孔洞,测量混凝土碳化深度。(2)测量混凝土碳化深度时,应将孔洞内的混凝土粉末清除干净,用1.0%酚酞乙醇溶液(含20%的蒸馏水)滴在孔洞内壁的边缘处,再用钢尺测量混凝土碳化深度值L(不变色区的深度),读数精度为0.5mm。(3)当测量的碳化深度小于O.4mm 时,则按无碳化处

2 回弹法在水利工程混凝土检测中的运用

水利工程混凝土采用回弹法检测时需要提供详细的文件资料,如工程名称、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构件名称、数量及混凝土类型、强度等级;水泥安定性,外加剂、掺合料品种;混凝土配合比等。主要分为单个构件检测和批量检测,批量检测是对于混凝土生产工艺、强度等级相同,原材料、配合比、养护条件一般一致且龄期相近的一批同类构件的检测应采用批量检测。按批进行检测的构件,抽检数量不宜少于同批构件总数的30%且构件数量不宜少于10件。当检验批构件数量大于30个时,抽样构件数量可适当调整,但不得少于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定的最少抽样数量。对于一般构件,测区数不宜少于10个。可适当减少测区数,但不得少于5个,受检构件数量大于30个且不需提供单个构件推定强度;受剪构件某一方向尺寸小于4.5m 且另一方向尺寸小于0.3m 的构件相邻两测区的间距不应大于2m,测区离构件端部或施工缝边缘的距离不宜大于0.5m,且不宜小于0.2m。

测区应选在使回弹仪处于水平方向的混凝土浇筑侧面。当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时,也可使回弹仪处于非水平方向的混凝土浇筑表面或底面;测区宜选在构件的两个对称可测面上,当不能布置在对称的可测面上时,也可布置在同一可测面上,且应均匀分布。在构件的重要部位及薄弱部位必须布置测区,并应避开预埋件;测区表面应为混凝土原浆面,并应清洁、平整,不应有疏松层、浮浆、油垢、涂层以及蜂窝、麻面;对弹击时产生颤动的薄壁、小型构件应进行固定。测区应标有清晰的编号,并宜在记录纸上绘制测区布置示意图和描述外观质量情况。构件上钻取混凝土芯样为6个,100mm,高径比为1。芯样应在测区内钻取,每个芯样应只加工一个芯样。同条件试块需6个,150mm。用修正量法进行修正时测量回弹值,回弹仪的轴线应始终垂直于混凝土检测面,并缓慢施压,准确读数,快速复位。每一测区应记取16个回弹值,每一测点的回弹值读数精确至1。测点宜在测区范围内均匀分布,相邻两测点的净距不宜小于20mm;测点距外露钢筋、预埋件的距离不宜小于30mm。测点不应在气孔或外露石子上,同一测点只应弹击一次。回弹值测量完毕后,应在有代表性的位置上测量碳化深度值,测点表不应少于构件测区数的30%,取其平均值为该构件每测区的碳化深度值。当碳化深度值极差大于2.0mm时,应在每一测区测量碳化深度值碳化深度值测量。可采用工具在测区表面形成直径约15mm的孔洞,其深度应大于混凝土的碳化深度。应清除孔洞中的粉末和碎屑,且不得用水擦洗。应将三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检测结果,并应精确至0.5mm。当检测时回弹仪为非水平方向且测试面为非混凝土的浇筑侧面时,应先按规程对回弹值进行角度修正,然后再按规程对修正后的值进行浇筑面修正。

3 回弹法检测的质量控制措施

3.1 《回弹法评定混凝土抗压强度规程》规定回弹仪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送检验单位校验。使用回弹仪进行工程测试、数据处理及混凝土强度评定人员,均应受过专门训练或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3.2 钢砧率定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映仪器的部分质量和性能,但必须指出,只有在仪器三个装配尺寸和主要零件质量检定合格的前提下,钢砧率定值才能作为检定仪器是否合格的一项标准。

3.3 在影响回弹结果的重要因素中,除了回弹仪不在标准状态下以外,还有混凝土的碳化深度。在测量混凝土碳化深度值时,应力求准确,它对测试结构影响很大。

3.4 在进行大批量回弹测试时,应自带钢砧,作到每天保养、率定,发现问题,立即送检。

3.5 在测试混凝土梁时,即使选择构件浇筑侧面,也应上、中、下均匀分布,认真填写原始记录。

4 结语

近年来,通过对回弹法检测泵送砼抗压强度在水利工程中的运用分析,我们总结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经验,这有助于提高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琰.浅谈建设工程质量检测[J].中国科技博览,2013(24).

第12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1引言

在我国建筑行业发展中,混凝土材料作为土木工程建筑中较为常见的材料,其结构的设计在整个项目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混凝土结构的特殊性,在生产、施工以及设计中,都需要考虑到整体性的结构特点,也就是说,在土木工程建筑中的混凝土结构施工中,经常遇到材料配比不合理、温度差异以及混凝土自缩性等问题,如果在实际施工中工程单位缺少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会降低土木工程建筑的整体效果。因此,在行业发展中,土木工程建筑部门应该提高对混凝土结构施工的认识,按照明确性的施工依据,通过施工方案的调整以及施工技术的完善等,提高土木工程项目施工的稳定性,从而满足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2土木工程及混凝土结构

2.1土木工程

对于土木工程而言,其不仅包括建筑施工中的机械设备、施工材料,而且也包含施工对象,所以,在具体的土木工程中,工程单位需要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创新工程项目的施工工艺形式,以增强土木工程的结构性、实用性,展现土木工程的施工效果。而且,在当前建筑行业发展中国,其存在着工艺复杂性以及多形态化的工艺特点,这种现象意味着工艺难度增加,若土木工程具体施工中,缺少对各个工艺的细化处理,会增加建筑施工的难度,无法满足土木工程的合理需求。因此,在当前土木工程的项目整合中,土木工程人员需要合理进行项目规划,通过工程需求以及工程质量的强调,提高土木工程的整体质量。

2.2混凝土结构

混凝土结构主要通过砂石、水泥、水等辅助材料混合而成,在材料不同的情况下,会出现混凝土结构差异性的问题。而且,由于混凝土是由多种材料组合而成的人工复合型材料,如果在使用的过程中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会降低混凝土材料的承载能力。混凝土结构的特点如下:第一,混凝土结构的制作工艺相对简单,而且对技术要求较低,在具体的土木工程施工中的操作流程相对简单;第二,制作混凝土结构的原材料相对多样,具有性价比高的优势;第三,混凝土的耐火性相对较强;第四,混凝土的抗拉能力、抗震能力较强,而且,通过煤泥、矿渣等工业废料的使用,可以达到施工环保目的[1]。

3影响混凝土结构的因素及原因

3.1影响混凝土结构的因素

(1)混凝土裂缝。结合土木工程建筑项目的施工特点,在混凝土结构施工中,经常出现混凝土裂缝的问题,这种现象会降低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能,无法提高土木工程的建筑质量。首先,在混凝土结构施工中,由于其作为混合型的材料,在实际工程中,混凝土材料会受到自缩因素的影响,当施工结构的应力发生转变不能得到及时处理,会引发较为严重的裂缝问题,无法提高混凝土结构施工的效果。其次,在土木工程的建筑中,大体积的混凝土结构掺杂着较多的添加剂以及矿渣,这些材料会对混凝土结构造成一定约束,长期使用中会引发工程裂缝,降低土木工程的施工效果。(2)温度因素。土木工程建筑中的混凝土结构施工中,经常受到温度因素的影响:第一,混凝土内外部温度差较大。具体的混凝土浇筑时,初期会发生水化反应,这种情况下会产生大量的水热化状态,导致混凝土内部热量无法挥发,使温度不断上升,从而影响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第二,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其所配置的钢筋往往没有深入到内部,导致结构内外温差大,严重的会引发结构裂缝。第三,根据土木工程建筑项目特点,在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使用中,当浇筑完混凝土的主梁之后,整个结构经过太阳暴晒,会出现主梁拉应力增加的问题,降低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2]。(3)材料配比。根据混凝土结构的施工特点,在土木工程建筑中,材料的质量会直接影响结构的稳定性。在具体的土木工程施工中,受到监督管理人员安全意识薄弱以及注重自身经济效益的问题,导致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出现偷工减料的问题,这种现象不仅会影响土木工程的整体质量,也会增加工程隐患。而且,对于混凝土结构的施工人员,在具体的工程施工中,会根据自己的习惯添加硅粉,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混凝土的整体性能。因此,在土木工程建筑中,为了提升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效果,应该将材料的合理选择及科学配比作为重点,以更好地提高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为建筑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支持[3]。

3.2造成混凝土施工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1)混凝土配比不合理。通过对混凝土工程项目的分析,在具体的施工中,存在着混凝土配比不合理的问题,若这些现象不能得到及时处理,会降低工程的施工难度,长期施工中缺少规范性的配比,导致施工强度降低,无法提高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的整体质量。同时,在土木工程的混凝土结构中,存在着施工人员安全意识薄弱的问题,如,施工中没有按照工程标准进行,导致混凝土结构不稳定,降低混凝土的伸缩性,为后续施工造成隐患。(2)季节温度的变化。根据混凝土结构的工程特点,土木结构受到季节以及温度的变化,首先,实际施工中,当出现温差过大的问题,会使混凝土发生形变,所以,施工人员需要控制混凝土浇筑温度,通过温度的合理控制以及材料的科学配比,提高工程结构的整体质量。其次,在混凝土结构浇筑中,若出现温度过高的问题,会出现施工结构开裂的问题,长期施工中不利于结构的形成,同时也为工程项目的稳步进行带来限制。

4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

4.1细化混凝土浇筑程序

在土木工程的项目建筑中,为了更好地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工程项目人员应该认识到混凝土浇筑的重要性,细化以下浇筑工序:第一,在混凝土结构的浇筑中,施工人员需要按照具体的工程标准,确定混凝土教育结构,并保证浇筑工序的规范性,避免浇筑遗漏问题的出现,有效提高混凝土浇筑工程的整体质量,为土木工程建筑的工程质量提升提供支持。第二,在混凝土浇筑工作结束之后,施工人员需要利用反复抹压的方法,并在施工完成之后利用保鲜膜进行保护,以增强土木工程建筑的整体质量,为工程产业的运行及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第三,结合土木工程的项目特点,在混凝土浇筑程序确定中,应该定期进行洒水,有效避免混凝土水分蒸发而造成的裂缝问题,提高混凝土结构施工的稳定性。第四,对于专业的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人员,在具体的施工中,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通过专业施工知识的学习以及专业人才的培训等,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养,以充分满足建筑行业的运行及创新发展需求。

4.2控制混凝土温度应力

在土木工程建筑中,为了提高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施工人员应该根据混凝土结构的施工特点,科学控制混凝土温度应力,以更好地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一般情况下,在土木工程建筑中的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应该做到以下内容:第一,合理控制水泥的使用量,并根据工程项目的需求,进行水泥用量的测量及控制,以充分发挥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效果,从而增加混凝土的稳定性。第二,在土木工程建筑项目的实际施工中,当出现水泥与空气接触的问题,会使混凝土结构的热量降低,当这些热量进入到整个混凝土结构之中时,会出现热量传递的问题。第三,根据混凝土结构浇筑工程,在温度控制中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影响因素,根据工程需求设定土木工程施工方案,以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整体质量。所以,在混凝土结构施工中,施工人员可以结合以往经验以及施工项目的特点,控制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温度,以更好地提高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4]。

4.3混凝土材料的控制

在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土木工程建筑人员需要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科学选择混凝土材料,并按照建筑工程的需求,设定材料的选择方案,以保证土木工程建筑的稳定性。首先,在选择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材料时,应该合理进行材料配比控制。实际施工中,工程人员应该反复测量混凝土配比,之后确定最优化的配比方案,以更好的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增强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而且,在材料配比的过程中,工程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既定温度控制混凝土比例,如,将材料的含碱量控制在0.6%以下的状态,并根据工程项目的需求,合理设定矿粉掺合料以及低碱外加剂,以更好地提升混凝土材料配合度,保证各项施工工序的稳步进行。其次,控制混凝土约束力。根据土木工程的项目特点,在混凝土结构施工中,项目人员需要结合混凝土约束力的特点,完善具体的施工方案。第一,对于混凝土结构施工人员,在具体的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应该降低混凝土结构的约束力,避免土木工程地基对混凝土结构造成的影响。如,在土木工程建筑的具体施工中,应该利用滑动技术增加混凝土的约束力,以更好地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第二,土木工程建筑中,通过蓄水池的设计,可以进行混凝土结构温度的科学控制,并合理选择滑动层的设计方案,以增强混凝土结构的约束力,提高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施工的整体质量。最后,在混凝土材料配比控制中,项目施工单位需要注重对材料质量的控制,掌握混凝土浇筑材料控制及配比的重要性,并通过科学化浇筑方案的落实,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抗压能力以及承载能力,全面提升混凝土结构的浇筑质量,以保证各项施工工序的稳步进行。而且,在混凝土结构浇筑完成之后,工程人员需要对其进行洒水保护,避免混凝土结构施工隐患的出现,提高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的整体质量[5]。

4.4控制混凝土抗裂性能

土木工程建筑项目的混凝土结构施工中,混凝土抗裂性能的控制是较为重要的。对于项目施工部门,在具体的结构施工中,应该认识到温度应力、自缩等现象对混凝土结构施工造成的影响,并通过抗裂技术的运用,增强裂缝控制的整体效果。一般情况下,在混凝土抗裂性能控制中需要做到:第一,根据建筑工程的项目需求,合理加入抗拉性能的材料,保证混凝土结构材料配置的科学性。如,在混凝土结构的材料选择中,将无机纤维材料、金属纤维材料等加入混凝土之中,可以增加材料的抗裂性能,提高土木建筑工程的稳定性。第二,根据土木工程的项目特点,在混凝土结构施工中,适当地加入混凝土添加剂,可以调整混凝土材料的自锁性能,以更好地控制混凝土添加剂。第三,在混凝土结构的材料配比中,工程人员需要根据材料的配比状态,确定混凝土施工标准,以提高土木工程的质量,实现混凝土结构抗裂性能提升的目的[6]。

4.5细化混凝土施工工艺

在土木工程施工中,为了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施工单位在具体的工程中需要细化施工工艺,第一,在浇筑环节中,混凝土浇筑之前,需要仔细检查模板的高度、尺寸以及刚度等,只有在这些施工标准符合要求之后,才可以进行后续施工,以保证各项施工工序的稳步进行,为混凝土施工工艺的效果提升以及后续工序的完善提供参考。结合混凝土结构的施工特点,在钢筋、模板的杂质处理中,需要全面进行清洁,教师清除淤泥、杂质,以实现混凝土结构浇筑的整体效果。第二,在施工缝处理中,工程部门需要根据混凝土的项目施工特点,确定连续浇筑施工方案,一定要避免浇筑时间过长而引发的工程隐患。对于施工人员,在施工缝处理中,需要按照详细的施工工序以及工艺,增强混凝土的结合力,全面提高混凝土的承载能力,为施工工艺的效果提升以及施工方案的完善提供参考。第三,混凝土结构的捣实施中,通过混凝土强度以及混凝土性能指标的确定,提高模板施工的指廊,并及时进行排气处理,以增强混凝土结构施工的稳定性。因此,对于混凝土结构施工单位,需要将土木工程施工作为重点,通过机械振捣以及人工振捣方式的整合,提高混凝土的整体强度,充分满足土木工程的施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