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4 06:39: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汽车修理专业技术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汽修;工程力学;对策;运用
0.前言
工程力学课是汽修专业的重要基础课 ,是对以后专业课学习的一个引导。教育的一个教学原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那么学生应如何将工程力学的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呢?学生认知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更全面细致的基础课教育教学。经过长期的教改实践活动,归纳有两点,一是组织教学内容要注意联系专业培养目标,二是进行教学时要注意联系专业生产实践应用。因此,研究工程力学在汽车修理专业中的应用与对策,有十分深刻的理论意义以及广泛的实践意义。
1.论述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都面临着愈来愈严峻的就业形势。高等教育应以能力的培养作为基础,职业作为导向,要让大学生在就业时更具有竞争力,理论联系实际将成为高等教育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之一。这就必须打破只注重理论学习,只学习知识内容却忽略实际的教学弊端。那么,对于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学生,如何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联系起来呢?下面是关于如何将工程力学科学知识应用于汽修中的问题分析以及汽修专业中力学课程的对策。
2.工程力学科学知识在汽修中的应用
处理机械工程出现的大量破坏问题,绝大多数是根据力学方面的知识作出判断和分析的。同样,汽车修理中汽车零部件的破坏分析与修理也是如此。例如,判断汽车半轴套管断裂的原因与确定修复方案等,全部流程无一不体现着工程力学知识在汽修中的应用。
针对使用自卸汽车时半轴套管出现的断裂现象,经检查,大多数断裂位置为直径的尺寸产生剧烈变化的地方。究竟是何原因呢?
对半桥进行受力分析以及内力的研究,不难知道,在半轴套管断裂的地方有正应力、剪应力,又因为直径尺寸在发生剧烈变化,应力集中成为了首要的一个原因。其次, 在汽车的行驶过程中, 作用在此处的还有交变应力,加上载荷、道路等条件因素的变化,随着汽车使用时间的不断增长,交变集中应力长期作用于中桥半轴套管直径尺寸的突变位置上,将会形成疲劳裂纹以及造成疲劳损伤。半轴套管的断裂就是这种裂纹随时间不断加深而导致的。这里就是应用了材料力学中轴的关于疲劳破坏的知识。分析清楚机械破坏原因之后,又将如何进行修复呢?
据分析,直接焊接断裂处并不是好的修理工艺方案。因为这样集中应力非但不能减少,还会带来由于焊缝的残余应力而引起的更大的应力集中,造成更大的疲劳强度,破坏将会更加剧烈。而是应该重新加工另一根半轴套管, 当然,加工新半轴套管的时候, 首先应在不妨碍半轴转动的前提条件下,尽可能减小原设计在突变部位应力集中的现象,也就是保证套管内壁和半轴不会发生摩擦的基础上, 适度增加半轴套管的内壁转角半径的尺寸。与原中桥联接的地方应是:
如图所示焊缝处,而不是外形剧烈变化的应力集中处。这样焊接过后,就只剩下焊接残余应力了。如果采用的是坡口焊, 焊接前应先对焊缝的周围进行局部的预热, 焊完后可露天放置, 自然冷却,这样将会释放很多焊接的残余应力,只留下了很小的残余应力,不会对疲劳强度造成多大的影响。对于焊接时的对中问题,可以分别加工中桥和套管的出止口, 用长丝杆把两者联为一体。粗调之后,在车床上对其进行微调过后就可以直接焊接了。
总而言之,对于原设计里由于出现交变应力集中现象造成疲劳强度破坏的地方,可应用材料力学的方法给予修改或重新设计,以达到减小外形突变造成的疲劳强度影响。选取一处外形不突变的位置进行焊接, 这样实际是将焊接的外形应力集中和残余应力集中分散给两个不同的地方。这是一种科学而彻底的优化修复方案。事实表明,驾驶用此方案修复的汽车行程 10000多公里, 也没有出现过异常的现象。上面的实际例子提现了工程力学知识在汽车修理中应用的意义非凡。那么对于工程力学在该专业的教育教学,就更要具备和加强应用方面的针对性教育。由此,考虑一下对策。
3.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中力学课程教育的对策
首先,应该搜集和整理汽车修理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实际工程问题。然后对其进行分类或者分解为若干步骤备用。在讲解例题时, 可以适度的地多加入一些对应的汽修工程应用的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在将来修理汽车时面对问题就不会感到茫然。否则,修理时只采用死方法,不仅不能修理好甚至可能使情况更差。惟有对工程力学知识科学地应用,才能确定出科学的修理方案, 也才是能修好汽车的必要前提。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围绕关于汽车的各种破坏或其它故障判断分析和修理方案编一册书, 以增加工程力学知识在汽修中的应用问题作为教学课程内容中的综合练习习题和加强大学生们综合应用的能力。另外对于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情况,还可以针对的请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讲授一些专题, 以此作为学生们对工程力学课程和专业教育的又一特殊课堂, 增强他们科学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或者实际修车的专业能力,将其培养成修理的技术人员而不是一般的修理工。也就是将其与不求分析未受正规教育的修理工区别开来,干一些不是一般修理工能凑合干好的汽修问题。再者,讲授一些汽车修理实例的时候, 应多注意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使教学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解决方法更加规范化和图解化。
4.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外,还要更加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独立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促进智能全面发展,这就是教学的目标,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工程力学课程结合了大量的基础学科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讲授工程力学时要注重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加强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的分析问题以及制定修理方案的能力。学生可自学某些内容,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培养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学工作中,应不断地补充新要求和新内容,适当地补充计算机对于工程力学应用于汽车修理中的使用,使教学实际与科技发展相适应。
【参考文献】
“一名优秀的培训师,需要具备的能力不只是能给学生讲课,而是素质上、技能上、品德上的完美提升。他们不但是学校的老师,还是企业优秀的培训师,企业员工素质的全面提升亦是他们能力的体现!”这是华晨宝马集团对全国每个培训基地认证师的要求,也是对他们的评价。
作为“宝马售后英才教育项目”合作院校,云南交通技师学院经过5轮评估,历时1年,最终凭借雄厚的师资实力获得这个世界顶级汽车品牌的青睐。华晨宝马集团对通过严格考核进入培训名单的4名教师实施了半年全脱产的专业技能培训,给予每位教师的培训投资达到50万元。
企业为学校培养精英团队
在云南交通技师学院华晨宝马、德国博世、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东风雪铁龙等现代化的8大校企合作培训中心里,通过这些名牌企业认证资格的双师型教师达到30人,这些教师不但承担学院定向班学生的培养课程,而且承担着企业在职员工的基础培训工作。目前学院各大校企合作中心定向班培训学生人数在1 000人以上,累计为企业培训员工2 000人以上。
为企业输送合格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高素质的员工是云南交通技师学院人才培养的基本诉求。自2007年起,学院每年都会按照企业的需求通过动手实操、课程设计、课程传递评比等方式选拔出优秀的专业课教师推荐给企业,企业再对这些教师进行品牌特有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及品牌技术、专业实操技能、教学设计组织管理及实施能力等三个模块的培训考核后,对考核合格的教师颁发企业培训师认证资格证书,认定为企业在全国的培训师。这些被认证的培训师每年还必须参加企业组织的提高培训与考核,对企业的产品、理念和新技术进行及时了解和学习。
不下企业的教师不能上讲台
自2006年实行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员的制度以来,云南交通技师学院每年新招聘的专业课教师都要下企业。学院规定,每年下企业锻炼少于两次的教师不允许承担专业课程。大学本科毕业的专业课新教师每年都要利用寒暑假时间到各大汽车品牌4S店,各厂房车间进行顶岗实习,和企业员工一起进车间,同吃同住,真刀真枪进行实战锻炼。仅2012年,学院外出培训教师人数就达315人。
刚出大学校门的汽车专业老师会被分配到鸿通别克、中升丰田、东风日产、上海大众、宝马宝悦、北京现代、东方雪铁龙等知名企业进行顶岗生产实习,接受企业技术人员的专题培训,掌握常规维护保养作业内容及工艺流程,学习企业先进的生产和文化理念,结合企业生产实际不断总结积累工作经验,同时深入了解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变化,与企业各级人员做朋友,建立快捷的技术、需求、市场信息渠道,为今后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的定向委托培养及学生实习安置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云南交通技师部定的教师队伍中,教师队伍素质大幅度提高,拥有研究生51人,高级职称61人,“双师型”教师252人,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在教学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依托院办产业“造”能手
2010年以来,学院实施了工厂和课堂交替授课的理实一体化培养模式。学生在学完一部分理论基础后,到院办产业安大汽车修理厂进行3个月的生产实训,然后再回到课堂学习下一部分内容。借助院办产业安大汽车修理厂和职业培训鉴定中心的平台,学院实行了一体化专业课教师带着学生下企业生产实习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维修、服务顾问、三包索赔、快处快赔等方面的培训。
云南交通技师学院目前建有8大校企合作培训基地,与160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建成38个校外学生实习基地。2012年3月,学院赵永正、赵昌涛两名教师通过认证并分别荣获“2011年度上海大众SCEP项目优秀讲师”一、二等奖;2013年3月,在上海大众全国合作院校师资认证综合考评中,学院杨洋、赵建明两位老师总成绩位居第一、二名;2012年东风雪铁龙培训中心刘美君、刘允乾获得厂家“优秀教师奖”;2013年,郭志勇老师通过认证并荣获宝马集团“2012年度最佳新合作院校培训师奖”……这些来自全国的荣誉,不仅是学院老师们自身价值的体现,更是学院雄厚师资实力的有力证明,充分验证了云南交通技师学院在师资培养上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乘着全国职教改革的春风,云南交通技师学院将凝心聚力,全面吹响学院“二次创业”的嘹亮号角。
关键词:机动车 检测维修 专业技术 职业水平
为了有效提升机动车检测维修人员的整体素质,保证车辆安全运行,2006年国家制定了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并纳入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计划,每年进行全国统考。山东交院机动车检测维修中心是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试在山东省的唯一考点。该次考试分为机动车检测维修师和机动车检测维修工程师两个级别,同时分为机动车机电维修技术、机动车整形技术和机动车检测评估与运用技术三个专业。笔者作为此次实际操作考试的考官,结合自身体验及在日常工作中的经历,总结出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提升职业水平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熟悉相关法律法规
了解我国交通运输方面的政策,熟悉与机动车检测维修相关的标准和作业方法。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道路运输车辆维护管理规定》《汽车运输业车辆综合性能检测站管理办法》、GB7258-2012《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18565-2001《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等法律法规和标准。
只有明确国家交通运输方面的政策法规和机动车检测维修行业的作业要求,才能清楚自己工作的行为规范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机动车检测维修相关标准和作业方法既是评定机动车性能好坏的标准,也是检验从业技术人员工作能力的标准。因此,作为从业人员,应该按照规范作业。
二、提高个人素质和技术水平
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机动车检测维修技术的发展,作为现代机动车检测维修技术人员,要在复杂多变的行业竞争中立足、发展,应同时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一流的专业技术水平。
检测维修人员应严格遵守机动车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做到“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爱岗敬业、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发扬各尽其责、团结协作的工作精神,对待客户热情、尊重,切实从客户的角度出发,解决客户所遇到的问题。
此外,作为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还应具备扎实的机动车检测维修功底和娴熟的机动车检测维修技术,能够独立判断机动车故障并提出解决方案。随着机动车检测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检测维修人员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学习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高机动车检测维修行业的服务质量。
三、不断学习,适应行业发展需要
随着现代汽车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出现,传统的维修和检测手段已不能适应汽车工业的发展需求。检测维修技术人员只有不断学习,努力创新,才能成为应用型技术人才,才能应对自动化、智能化检测仪器和维修设备大规模出现的局面。
检测维修人员应通过不断获取、更新知识来适应检测维修业的飞速发展。获取、更新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学习,从业人员可以通过向有经验的老师傅学习,可以通过网络获取相关的专业知识,也可以通过参加各院校开设的检测维修课程培训来获取信息资源。在有了扎实功底的同时,还要积极参加诸如机动车检测维修师、机动车检测维修工程师、机动车检测维修高级工程师、汽车修理工等权威考试、认证,在获得相关资格证书的同时,了解检测维修业先进技术的发展方向,从而为个人的职业发展拓宽道路。
四、制订发展计划,明确努力方向
[关键词]建筑机械; 维修; 维护; 管理
科技的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建筑机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传统的生产模式被机械化大生产所取代。高效、低耗、优质、快捷是建筑机械使用性能的具体体现,是实现现代化城市建设目标任务的重要保证。为使建筑机械在施工中高效发挥效能,对机械进行正确合理的维修维护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如何管好、用好、维护好建筑机械是建筑机械设备管理的主要职责之一。尤其应在如何抓好机械维修这一重要环节上下功夫,以确保机械设备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多年来,在机械设备管理上习惯性把维修工作看作简单的技术维护工作,很少设计机械维修的经济管理,使机械维修工作的发展受到一定制约。这种管理理念,不能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对机械化施工企业的管理需要。下面就机械维修工作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一、建筑机械维修维护维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建筑机械维修市场相比其他行业的维修市场来讲,起步较晚,维修设备、修复工艺落后,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发展缓慢。
1.2设备生产厂商与地方维修企业脱节,新产品、新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应用,增加了维修难度。
1.3在陈旧的计划经济模式下,各企业片面追求完整的工业体系,每个企业都具备产供销一条龙,企业内部一般都配备自己的设备维修厂或维修车间,他们只为企业内部服务,没有经营决策权。虽然近几年这些维修厂、维修车间逐渐走向社会化,但是由于国有资产归属、维修核算“精细化”等规定的约束使得他们的社会化、专业化力度严重不足,无法充分发挥其专业技术和维修设备资源为社会服务,维修资源浪费情况严重。
1.4现阶段的建筑机械维修大部分是和汽车修理“混搭”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建筑机械维修的特殊性,大部分依据“经验”进行修理。虽然汽车修理与建筑机械维修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区别也很大,特别是某些特种机械、专有部件修理工艺迥异。所以,对于不同类别的设备修理,不能互相替代。
1.5维修技术人员素养亟待加强。维修技术人员的价值取向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也发生了变化,维修人员跳槽现象严重。
1.6维修周期偏长,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不好保证。
1.7维修行业收费太乱,标准不统一、竞争无秩序。
1.8各个维修企业维修水平鱼龙混杂,不好控制。没有专门的维修行业水平评估、监督和监管机制。
1.9建筑机械维修行业是跨行业、跨地域的,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和标准,亟待规范引导。
二、建筑机械维修保养效益状况探讨
评价建筑机械设备的维修状况,最主要的经济指标是设备的寿命周期费用,就是机械设备的原始购买费用加上使用费用。可以采取维修和保养并重的方式来延长建筑机械设备的运行寿命,来最求较好的经济效益。可以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检测,采用故障排查系统,适时维护。
2.1 完善机械设备维修制度,避免设备长期存在故障,高效利用机械设备,以追求设备运作价值的最大化,按需修理是必要的措施之一,其又包括故障后维修、预期维修、状态维修等多种方式。
2.2 状态维修比定期维修方法更科学,性质更积极、方案更合理,不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转,还能避免了过度维修和不足,所以易于大力推广。开展设备状态监管,根据查检记录,借助专业检测设备,综合断定设备的运行状况,来达到变定期维修为状态维修的效果。在设备运行现场以定人、定点、定期等内容的规范管理,实行标准化维护作业,大大改善了设备的运行状态,为创造必备的条件实行设备进行状态维修。
2.3 在正常开展设备维修时,适度应用局部技术革新,投入不大,但能整体提升设备的综合性能。在目前服役的许多建筑机械设备,不同程度地存在老旧、退化现象,因为受诸多条件的限制,在短时间内难以克服所有问题,所以采用状态维修与技术改造和局部革新相结合的办法,是化解这一矛盾的助推剂。
2.4 目前有些先进的建筑机械故障检测系统已经进入市场,特别是具备在线传输设备状况检测和故障排查功能的检测仪器,可以拉近应用企业和技术维修人员的距离,使专家或厂家克服地域上的不利条件,进行故障信息的交流,缩短故障排查、维修周期,再由厂家进行技术革新或升级换代。应开展符合机械设备的磨损规律的项目维修,尽量避免设备的大修。机械设备各不相同,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工作性质、不同的作业环境,导致的磨损状况就不一样,零件寿命不同,部件出现故障的时间也是不固定的,所以不能进行同时大修,以免浪费。零配件的项目维修有针对性,成本低廉。尤其是许多在生产中处于重要地位、不适合长时间停机的设备尤其需要项目修理。
三、搞好建筑机械维修工作的对策和意见
3.1建立建筑机械维修管理机制
3.1.1建筑类企业要做好建筑机械管理维护工作,必须建立和健全较完善的机械设备管理机构,明确规定相关机构、设备管理人员、维修人员的职责,并落实各级各部门管理责任制,切实将机械设备管理维修责任制落实到位。还应采取监管并举、激励与约束结合、管用修换一体化的先进管理模式和维修办法。实现规划统一,专人负责,实行全面的综合管理。有效的管理机制可以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将机械设备管理维护制度真正落实到位。
3.1.2应建立有关机械设备管理、使用、维修保养办法及安全操作规程和采取相应的奖罚措施;建立相应的机械设备台账和技术资料档案,机械设备交接制度以及机械设备运转及保养记录等一整套完整体制。
3.2设立建筑机械设备租赁公司。开展集约式和专业化管理,根据作业调度计划,把大型设备、特种机械对外出租,最大化发挥设备的价值。机械设备租赁公司配备设备管理人员、技术维修人员、设备操作人员、故障维修员,按订单计划调度设备、维修故障。在建筑施工现场遇到疑难杂症,租赁公司统一调度维修人员进行排查、解决,及时周转库存零部件,提高使用效率。
3.3 引入科学先进的设备维修技术。制定相关机械设备维修维护规定,开展设备运行状态监管,匹配恰当的故障排查诊断机制,预知维修大型设备;明确维修分工职责,配置先进的维修器械,掌握先进的维修新方法,锻造维修质量好、工期短的维修能力。
3.5修理、改造、更换措施相结合。根据国家相关节能政策,对能效差的落后设备要及时进行改造和报废处理。对于部分性能差、效率低,不至报废又尚可使用的建筑机械,可考虑推行技术革新。建筑机械的技术革新,要从施工需要出发,通过相关技术论证,在物质保证和合理的经济效益做保证的前提下,方可进行。修理价值不大的设备应及时予以报废。
3.6强化建筑机械维修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针对该行业人员流动性强的特点,要补充必备的业务培训,采用多种形式,对设备专业人员、操作和维修工人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和维修技术水平。
3.7做好零部件的采购供应工作:为了保证建筑机械的正常使用,发挥设备的最大效能,又少占用维修流动资金,必须掌握配件供应原则,编制配件供应计划,严格规范配件采购来源,强化配件仓库现代化管理等。
3.8做好维修档案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维修工作结束后要及时进行总结,以备后续的维修所参考和借鉴。
自从商业保险产生之日,保险欺诈便如影随形。不管是保险发达的西方国家,还是在快速发展中的中国,保险欺诈一直是保险业发展中的痼疾。近年来,保险欺诈现象越来越严重,欺诈的方式和手段不断翻新,涉案金额不断刷新。商业保险公司因保险欺诈导致的非正常支出也在不断扩大。以美国为例,每年因保险欺诈产生的费用高达上千亿美元,比例占到保费收入的10%—30%,最高甚至达到50%。而在我国,保险欺诈也呈现快速上升趋势,据保监会数据,2013年各级稽查部门共累计查实违法违规资金23亿元、违法违规行为118项,对639家机构和820人实施1764项次行政处罚,指导协调保险公司完成责任追究172起案件,组织行业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车险欺诈案件2375起,涉案金额1.37亿元,挽回经济损失7580万元;对6.7亿元股本资金来源、4531家新设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反洗钱制度进行反洗钱审查,对1万多名高管进行反洗钱培训测试。保险欺诈已成为世界各国保险业不得不面对的共同难题。近年来,保险欺诈手段和方式不断翻新,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特征。
(一)利用新《保险法》的漏洞进行欺诈的现象日增《保险法》诸多条款的修订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但相关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其中部分条款给了欺诈者的可趁之机。新《保险法》第十六条“投保人故意或者因重大过失未履行前款规定的如实告知义务,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前款规定的合同解除权,自保险人知道有解除事由之日起,超过三十日不行使而消灭。自合同成立之日起超过二年的,保险人不得解除合同;发生保险事故的,保险人应当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该条款就是俗称的“不可抗辩条款”,该条款旨在保护被保险人的合法利益,但是同时也给了保险欺诈可趁之机。30天与两年“抗辩期”的设置,激发了投保人欺骗保险公司的侥幸心理,增加了保险公司反欺诈的成本和难度。这样一来,投保人带病投保或者隐瞒财产风险,只需隐瞒超过两年,一旦发生保险事故,保险公司将近乎无条件赔付。近年,类似案件有直线上升趋势。同时,对于如实告知方面,要求保险人承担举证义务,这同样也加大了保险公司反欺诈的困难。
(二)车险欺诈案数量激增,涉案金额屡创新高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保险赔案大幅增加,涉嫌欺诈的案件也与日俱增。据保守统计,2013年全国发生车险欺诈案就有2375起,涉案金额达到1.37亿元。以江苏为例,2014年7月,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公安厅、江苏保监局联合召开新闻会,公布2007年至2013年江苏十大典型保险诈骗犯罪案例。据统计,当前江苏95%的保险诈骗案件发生在车险领域,且呈骗取资金小额化的趋势。十大诈骗案中有9个涉及车险,单次骗赔金额一般在5万元以下,有酒驾顶包、倒签单、人伤诈骗、套牌等类型。2013年,江苏机动车保有量为1600余万辆,发生交强险赔案180余万件,机动车保有量增加、事故多发等因素使车险领域成为保险诈骗的重灾区。2014年8月,江西九江瑞昌市公安局破获一起骗取车辆保险案,嫌犯涉嫌策划事故现场骗保60余万元。这是江西目前破获的涉案金额最大的车险骗保案。据经侦部门粗略统计,在江西的保险类诈骗中,车险诈骗也占到近90%。此外,车险欺诈开始向团伙化、专业化、职业化转变。
(三)利用网络信息平台进行保险欺诈互联网保险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近期中保协的《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一季度,已有47家人身险公司开展了互联网渠道销售(以下简称网销)经营业务,网销年化规模保费共计27.12亿元,占一季度人身险行业保费总收入的千分之五点三,也就是说每1000元人身险保费中有5.3元是通过网销实现。一些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投保后诈骗保险金、利用互联网非法经营保险业务以及在网络支付环节盗划、侵占保险客户资金等违法犯罪行为也随之出现。互联网保险同样也使得“逆选择”有加重趋势,比如由于家族病史等原因,很多觉得自己患病几率高的客户会通过互联网主动来买重疾险等健康保险,类似的逆选择行为让保险公司的核赔部门极为棘手。
(四)跨境保险诈骗案增加且金额巨大近几年,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加,民众跨境流动频繁。涉及跨境保险诈骗的案件也剧增,且往往涉案金额巨大。以香港为例,2013年香港廉署捣破一宗诈骗集团跨境行骗香港保险公司案,涉及赔偿金额达1800万元。诈骗集团在内地招揽“卖眼”人,刺瞎他们的眼睛,然后安排他们到香港冒充保人追讨工伤或交通意外赔偿,两年来成功诈骗980万元保险赔偿。
二、反保险欺诈的对策与建议
保险欺诈是一个产生原因复杂、表现形式多样、甄别困难、影响恶劣的顽疾。要彻底根除绝非易事,只能通过全社会尤其是保险行业自身加以足够的重视,并在保险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创新反欺诈的机制、完善相关的策略和方式手段,以期降低保险欺诈发生的概率、减少因欺诈造成的损失。
(一)进一步完善《保险法》《保险法》中协调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关系的诸多条款,大多以保障被保险人的利益为主,这类条款的实施,固然可以带来积极影响,但在实务中难免失之偏颇。例如,《保险法》中所涉及的用来约束保险人的“不可抗辩条款”的2年“抗辩期”有些短了,可以考虑增加期限,增加至3年甚至更多,这样可以减低保险欺诈的风险;《保险法》第30条:“采用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订立的保险合同,保险人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合同条款有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合同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应当作出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这一条常在保险纠纷中被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当做挡箭牌加以滥用,一旦当事人以欺诈为目的,保险人相当被动。对于这样的条款,可以考虑在下次修订时加一些约束条件,平衡双方关系;《保险法》第22条第2款:“保险人按照合同的约定,认为有关的证明和资料不完整的,应当及时一次性通知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补充提供。”“一次性”的要求过于苛刻和片面,因为不同的案件,所需提供的资料千差万别,保险人也不能对所有的证明材料和法律文件都完全熟悉,而且案情的复杂程度各不相同,该条款容易给有意欺诈的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以借口,成功隐瞒部分对其不利的事实;《保险法》第27条第3款:“保险事故发生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以伪造、变造的有关证明、资料或者其他证据,编造虚假的事故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程度的,保险人对其虚报的部分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这一条对于保险欺诈者基本上没有任何惩罚性措施,换句话说,保险欺诈实施者几乎没有任何违法成本,极为不合理。从反欺诈的角度来看,应该增加惩罚性的内容。
(二)借助外力,建立保险业反欺诈联盟保险欺诈在几乎所有的保险业务类型中都存在,涉及医疗、交通安全、财产损失评估、技术检测等各个领域。而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不可能设置所有相关的专业技术机构和专业人员。这就需要保险行业机构合理的借助外力。
一是加强跟其他部门的合作。在医疗保险欺诈中,涉及到带病投保、医疗费用在不同疾病之间混搭、医患串通骗保等诸多问题。这就需要保险公司找到可行性的方式加强与医院的沟通和协作,加大对涉赔案件中医患的监督力度。在机动车辆保险中,交强险连年亏损,其中一个重大的原因就是保险欺诈的频繁发生。对于防欺诈的前线部门,交通执法部门的处理事故的原则和惯例对保险理赔的影响非常大,执法不严、徇私案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也导致了许多问题,因此建立一种良好的互动机制是保险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是与有关商业机构建立合理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反欺诈模式。对于商业机构来说,首要目的是追求利润,在这个过程中,监管不力、制度设计缺陷都有可能导致违法甚至犯罪案件的滋生。在保险理赔案件中,也时有发生。以机动车辆保险的理赔为例,根据笔者多年的研究和亲身经历,发生交通事故和车辆受损之后,汽车“4s”店和修理厂是欺诈的主要共同实施者,由于保险公司对于非人员伤亡的案件一般不会派人亲自前往查勘定损及监督维修。为了方便快捷的进行理赔,保险公司与汽车修理厂之间通常都有类似于“空中理赔”这样的远程定损理赔模式。在利益的驱使下,夸大车损程度、伪造事故证明成为家常便饭。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保险公司与有关商业机构建立合理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反欺诈模式。
三是深化完善黑名单制度。近年来,针对保险欺诈的愈演愈烈,江西、甘肃、江苏、四川等省市开始建立“黑名单“制度。以江西为例,2013年12月9日,江西保监局建立了保险欺诈黑名单,首批名单共15人全部录入系统。省保险业收集整理近年来保险欺诈案件涉及的违法违规单位、人员名单,经审核后录入江西保险从业人员管理系统实现行业共享。该黑名单主要包括理赔过程中索要贿赂、弄虚作假受到多次有效投诉的查勘员和实施保险欺诈的汽车修理厂和投保人。“黑名单”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使其成为反保险欺诈的利器。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唐山市区,地理位置优越,唐山市又是一个重工业城市。近年来,经济发展很快,目前GDP在河北省名列第一,占全国的l%。高新技术开发区、海港区开发区蓬勃发展,首钢搬迁至迁安,京唐港、曹妃甸码头及工业园的建设,不仅为唐山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机械加工类学生的就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作为职业技术学院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必须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快发展。根据社会需求调查,我们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为动力,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师德建设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根本,全面深入贯彻落实我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从严执教,创建特色。继续强化创新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争先意识和拼搏意识围绕课程改革,扎实开展教育科研,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抓住国家发展数控加工技术和汽车运用技术的有利时机,趁势而上,争取用3一5年时间建立一个唐山地区数控培训基地,拥有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汽车维修养护中心,确保我系各项工作继续攀升新的台阶.
二、工作目标
2004年对机电系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时期。
首先国家加大了对机电专业和汽车运用专业的重视和投资力度,已将机,电一体化(主要方向数控加工技术)和汽车运用技术列为国家重点发展和扶持专业)国家的这一举措,一方面说明近一个时期社会上对这些专业的学生紧缺,学生数量不足,满足不了需求;另一方面也说明许多学校培养的学生质量达不到用人标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将来机电专业毕业生面对企业的激烈竟争,就业机会也会更加广阔而又富有挑战有机遇也有困难,如何发展是我们全体教师一直思考问题。我们的目标是:首先建立一支思想过硬、职业道德水准高,理论过硬、技术过硬的教师队伍;其次是加快实验室建设和加快教学计划改革;然后培养合格的毕业生,打造名牌专业.
三、工作内容
1、吸引优秀教师、培训在编教师、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既懂理论又懂技术还会管理的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师理论水平较高,到现代企业实践机会较少,在技能培训上存在亚重不足,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确定了对年轻教师的培训计划:凡40岁以下的教师,必须拿出一定的时间到工厂锻炼,一年时间内拿到相关工种的中、高级技能等级证;立足于在编教师为主,招聘企业工程师为辅的指导思想,初步形成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2、建立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
我院原为中专学佼,原有买验、买习设备存在不足,学生买习时间一扮面对新的社会需求,必须调整教学i一卜划和培荞目标,拓宽产、学、研合作途径,探索适合,找学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1)加大实践教学模拟仿真度和顶岗实训的力度。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侧重工艺性、操作性能力的培养和岗位关键能力的训练.
2)加强专家指导委员会建没,允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学院要高度重视与社会企业的联合,适时聘请企业、行业的管理、渗支术骨干和专家组建专家指导委员会,参与专业教学方案的设计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帮助我们进行课程开发,使专业教学计划充分体现企业需求,同时,利用委员一单位的资源组建相对稳定的校外买践教学基地。这一举措不但邀集用人单位参与了院校的人才培养,使所培养的人才“适销对路”,而且会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为学生有效地提供专业实训、顶岗锻炼的职业环境条件还可以利用每年寒暑假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训,培养学生创业、创新的能力特别是爱岗敬业的精神,进一十明确专业目的,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同时也会扩大学院的知名度。
3)加强校企合作.探索办学新思路、在加强专家指导委员会建设的墓础上,主动走出校门,月关系社会,进一少进行校企合作方面的深层次探、索,与企业共建实训墓地,拓展实训室的功能,为地方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和科研做贡献目前我们已建立了唐山齿轮集团、乐亭汽车零件厂、唐山盛世环保设备厂、唐山冀唐汽车修理厂等4家稳足的实训基地这样即节约了办学费用,又使学生接触了企业,强化了实践。
3、加大资金投入,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工科的实践教学需要立足于设备,消耗很大,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根本没法维持,所以资金是基础。当资金得到保证,内容的改革就成为买践教学的关键。我系机械类专业应坚持基础知识、一般能为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突出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的教育原则,使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育卜力和机械工程素质.
l)强化纂础知识,主要通过实验来完成为提高学生学习理论课程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高职机械类专业的各理论课程都应加大课内实验。通过参观、演示、动手和实验等方式,达到巩固基础理论知识,训练基本技能例如:基本视困、绘图能力、一般设计、计算能力等_,掌握基本方法的目的,培养学生接受新事物的应变能力和创新意识.
2)一般能力与专业技能相结合,主要通过买训来完成。’关践教学各环节除应包括适应学生未来岗位(群)的专业技能外,还应包括与专业技术能力相关的一般能力如收集(检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学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写作与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组织的能力等.
3)突出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坚持不间断L机械类专业的核心能力是机械CAD/CAM寸支术应用能力,主要通过计算机绘图一一心AD机械设计-一一机械CAD/CAM买训-一一数控技术实训、实习一一毕业设计等买践教学环节来逐步完成、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系列综合训练来完成.
在课程设计、综合能力训练、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模块中,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自设性内容,针对解决一个买际问题,设计出总体方案,实施其全过程。
在教法上,要充分发挥实践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汪重因实践环境施教,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现场教学和膜块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个性同时,要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研究、开放与应用,采用电视录像片、机械类电子教案、光盘、CAI课件、模拟软件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
在学法上,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实践前有预习,明确每个实践模块的目的、内容和要求,独立拟订实践环节的方案;实践过程中有步骤,做到认真听讲与记录,仔细观察,牢记要领,勤于分析与训练,掌握技能;实践后有总结,归纳技术与操作要点,分析不足与改进方法。做到自学、自悟、合作交流:
在实践教学的途径方面,通过近几年的探索,我系逐步完善形成教学、生产与培训“三位一体”的教学机制,有效促进了教、产、学相结合。
4、实行灵活的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经济状况,实行分层次教学,允许学生提前毕业,也允许学生工学交替,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允许学生改变一专业、我们的想法是一年级辈础课相同,二年级自主选择专业方向,三年级自主选择技术工种方向。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一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方向,有利于就业
5、实习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
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沟通把学历教育中的专业能力要求与国家职业标准以及相关行业和合作企业的用人要求结合起来在学历教育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等方面为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提供方便,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我们选择的教材即为国家职业技能考试的教材,聘请的教师是多年从事一线实践教学工作的教师,同时还聘请市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的考评员为兼职指导,使学生在拿到毕业证书时同时取得一至两项技能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或上岗证书,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刚一进公司首先就是面临着和同事相处的问题。在公司刚开始的那几天,由于没有分给我什么具体的工作,我只能看着那些同事忙忙碌碌的,我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和说些什么,当时在办公室坐着觉得特别的不自在。后来,我自己想了想,自己现在已经是快要进入社会的人了,应该融入这样的一个大环境,而不能仅仅像以前那样老是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现在是公司给我一个实习的机会,这样的机会很不容易,我应该要好好地利用起来锻炼自己的口才以及人际交往能力。想到这些,和同事们见了面就主动和他们打招呼。在不知不觉中和他们熟悉起来,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也开始吩咐我做了。就这样慢慢的我就溶入了他们的圈子,溶入了公司,对于不懂得问题我会及时的请教,他们也悉心的给我指导。他们成了我的师傅和朋友。现在我是深知交流对理陪工作的重要性,因为我们外勤是保护出事故后,第一个和保护接触的人,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公司的形象。我们每天要面对的是那些刚出了事故的保户或他的亲人朋友,这些人往往还沉溺在痛苦中,情绪都很激动。所以我们要选择正确的交流方式方法,坚决避免过激的词语,对于前来的保护不但要指导他们完成相关操作流程,更要好言安慰,让他们满意放心而归。
经理首先给我们介绍了案件的流程:
事故发生----是否需向交警报案案----向太平洋保险报案----调度----是否需要现场查勘----现场查勘----定损----审核赔案、理算赔款-----事故车辆修复-----办理索赔手续----结案----回访----归档
归档
在整理案件做归档时,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从事任何工作都不能浮躁,努力做到一丝不苟。”深刻含义。 我刚进公司的时候,康经理交给我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整理已结案件的材料,(粘贴票据,给材料排序,写归档号,装订,给每页打号,装归档盒,进库房。)为了让我们熟悉案件,知道什么样的案子需要什么样的材料。刚开始合同因为觉得新鲜,一天下来感觉还挺好,但两三天之后我就有点心浮气躁了,整理速度明显减慢了,而且容易走神。尤其是装订,打通穿线,简直就是女人该做的活嘛!确让我一个小伙子来做,当时很是不厌烦。但我知道这是个磨合阶段,于是尽力集中注意力,自我开导,慢慢地就挺过来了,后来整理的速度和质量都有明显的提高。总之,经过一个星期的奋斗在这一关我顺利走过来了,以后即使再让我这样的工作,我也能做得很好。更重要的是,在这一个星期中,我看了上千个案子,对于什么样的案子要什么材料,怎么处理心中已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
接报案
接下来康经理给我的实习岗位是在大厅的接报安窗口学习。康经理告诉我在这个窗口主要做接听保护的事故报案,系统内的录入案件 打印出险信息表,做案皮 接收发传真,并负责寄收发的材料,分拣材料归入案件中 给客户的答疑。说实话这个窗口的工作特别的琐碎,也特别的多,只要稍一疏忽,就容易做错事情。
我到接报案窗口刘姐首先告诉我,接报案时要注意用文明用语。如:电话接入后用语为“您(你)好,太平洋保险财产保险公司为您服务”。业务咨询、查询结束时统一用语为“非常感谢,欢迎您再次咨询(查询)”等。然后亲自为我了示范。然后告诉我接报案的相关知识。
1首先了解到保护报案的方式有:直接到保险公司,或有理赔权的保险代办点报案。本地车辆在外地出险,可以向该公司在当地的保险分公司或支公司报案
2 接报案时,要问清保护的保险单证号码、被保险人名称、车牌号码,报案人,出险驾驶员及联系方式,有无人伤,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造成的损失情。
3出险后,保护应在同时在48小时内通知保险公司。超过48小时的要等到保护材料齐全后向领导申报延迟立案。如果保险车辆被盗窃、被抢劫或被抢夺后,应在24小时内(不可抗力因素除外)向当地公安部门报案,同时在48小时内通知保险公司,并登报声明。并要提醒保户应立即向事故发生地交通管理部门报案。如果是单方事故无三者损失(如道路,树木等损失)要告诉保护可以不经交警处理,但要保留好现场等外勤老师出去查看现象。对于没有现场的要告知保护要增加30%的免陪额。
交代完后,刘姐让我试着接报案,记得我当时特别的紧张,再加上有时对放的地方口音特别的重,一个问题要问好几遍才能听清,有时保护又特别的急,弄的我有时问保护的项目颠倒了顺序,有时甚至忘记了问。后来刘姐慢慢的开导我,对待保护要有耐心,尽量的满足保护的要求,对于不清楚的问题一定要问清了在和保护说。为了不让自己忘记项目,我把要问的项目,列入表格内,来提醒自己。
一开始我以为接报案只是机械的记录保护的出险情况,觉得挺容易的,可能是刘姐看出了我的心态,就和我说起了接报案的要求和重要性。她说“接报案时详细记录出险情况。从查出来的骗赔案看,保险公司内部接报案程序不规范,很多案件都是出险后未及时向保险公司报案专线报案。(一般来说,报案当时大部
分信息都是真实的,车主或修理厂还来不及想要骗赔),并将该报案登记表带人赔案卷宗,对未及时报案的可以不予理赔。
同时,报案登记信息应更全面、仔细。接报案时发现存有疑点的,我们应认真做好相关记录工作,必要时予以电话录音。
同时提醒查勘人员应注意的情况,查勘人员在进行查勘定损时,必须高度重视,不轻易放过任何疑点。”
再接完了保护的报案后,就要准确及时的将保护出险的信息录入系统内,以便下已调度环节的顺利进行 ,并要要估计保护的损失数值。然后打印出出险信息表,一式三联,一份给调度环节; 一份给外勤老师,以方便查勘;留一份放入档案袋内方便以后查看及保护领赔款时,给财务环节。然后按顺序将档袋归入案架上。
再有就是接收代查勘传真,要的问清代查勘案件的基本情况,及时的给对方新号,接到传真后要及时将相关内容载入台帐,以便日后查询。最后把委托函给调度环节。
如果有我们保护在异地出险,我们也同样要给再出险地保险公司发委托。省内的代查勘费为300元,省外的为500元。
然后将保护送来得材料及外勤查勘定损老师送来的材料,要分拣出来放入档案袋内。要随时接听回答客户疑问业务咨询、查询、,如果是报案保护并要详细告知案件处理方法。
查勘定损
两个星期的接报案窗口实习终于结束了,接下来就是查勘定损了。
到这个环节的第一天马哥就给我介绍了查勘的一些情况。他说现场查勘任务繁重,专业技术性也很强。对事故车辆痕迹的准确勘验,则是现场查勘的关键和难点。因为事故车辆的痕迹,既是分析事故成因、确定事故种类及责任归属的依据,也是解决车险理赔诉讼案的有力证据。掌握相关知识和技巧,认真做好事故痕迹勘验,不仅有利于明辨责任、公正理赔,也有利于识破假案,更好地维护保险双方的经济利益。他和我说这个环节有很多东西要学,要多看多听,多总结,不断的积累自己的经验。
再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我就跟马哥去出现场。我逐渐学会了,怎么去询问保护的出险情况,怎么去照事故的照片, 什么样的事故应该照多少张。如我们因客观原因无法按照约定时间到达事故现场的,我司将以被保险人提供的现场照片、损失清单、事故说明、修理发票及其他证明材料作为赔付理算依据。并且我还积累了一些查勘分析现场的经验。首先,要看事故损失的痕迹,我们要根据这些痕迹,分析事故成因、划分事故责任、公证处理赔案提供了条件。由此可见,车辆事故是痕迹的成因,而现场痕迹又是处理事故的基本条件。我们要根据不同的现场用不同的方法查看痕迹,方法主要有(1)沿车辆行驶路线查勘法。(2)从事故中心点向外查勘法。(3)由外围向中心查勘法。(4)分片分段查勘法。在现场痕迹勘验中,还要注意及时赶到并认真记录及拍摄现场,采集并保管好有关的痕迹物证,积极开展现场调查取证工作。另外,还应主动收集和掌握第一手资料,综合分析事故产生的原因,准确判断及划分事故责任,公正合理地处理好车险赔案。同样定损也许要我们必须要精通汽车专业方面的构造原理、汽车修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对事故车辆的损坏部件以修复为主,用最小的成本完成损坏部件的修复,是事故车辆定损的原则。定损人员如对汽车构造、原理、配件的识别、配件的称谓、配件的用途、配件的作用、损坏部件修与换的标准掌握都不清楚是不会做好定损工作的。在实际定损工作中,由于有些如果不掌握上述这些专业知识,就经常会被修理厂和客户愚弄和欺骗,造成定损超出实际损坏更换标准,造成超赔、骗赔现象的发生,直接损害了保险公司的利益。另外,我们还要熟悉各种配件的价格,为了防止修理厂,服务站虚报价格。
审核赔案、理算赔款
单证收集窗口实个星期。
这个窗口的任务就是负责收集各个案件所须的单证票据,然后根据这些单证票据计算出赔付金额。单证收集工作主要就是查看案件的材料是否齐全,齐全的就可以计算赔付金额,告诉保护支取赔款,对于,材料不齐全的要及时通知保护或查勘或定损员交回材料。
由于有前面整理案件的经验,再加上几天的练习,很快就掌握了什么样的案件需要什么样的材料。如,出险通知书个人的只须签字,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的需要加盖公章。1000元以下的案件可以不用发票。盗抢的除了一般手续还需要车钥匙两把,购车发票;登报寻车启事、公安报案受理单、公安刑侦部门3个月未破案证明; 停车场证明、停车费收据正本; 权益转让书;保单复印件; 失窃车辆牌证注销登记表;要是有人伤的还需要医院的相关手续。对于缺少材料的要增加绝对免赔额,或拒培。
回访服务
关键词:情境化教学;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1-0102-03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问世,被认为是现代教学论正式诞生的标志。在他的《大教学论》里,就有情境教学的思想。情境化教学模式是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境化教学”是一种应用相当广泛,而且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但情境化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应用,特别是在汽修专业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却相对比较薄弱,能否取得较好的成效,值得工作在一线的教师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我校于2003年9月开设了汽车运用与维修这个新的专业,设有6个教学班。由于汽修专业是学校的特色专业,教学设备的投入相对要偏重。为了让学生有较强的职业素养,符合企业的需求,我校对有情境化教学需求的专业,进行了情境化教学改革。在教学方面实行教学责任制,由四个汽修实训教师负责一个班的整个专业实训教学;每个班级一个星期安排2~3天进专业情境化实训。几个学期的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模式明显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受学生欢迎,但是也有其缺陷,即情境化模块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笔者负责汽修专业课的情境化模块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掌握了一些好的方法,同时也看到了一些问题,本文针对汽修专业课情境化教学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汽修专业课程情境化教学设计的主要特征
(一)教学对象的针对性
1.教师教学过程情境化,即专业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构成了一体
专业课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都要达到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同时,专业教师要对汽修企业培养员工的流程和技能了然于胸。
2.教材情境化,即理论课教材与实训课教材构成了一体
采用汽车维修专业情境化教学教材,教材要根据学校教学设备来购买或编写。例如,我校教学设备都是丰田汽车系列的产品,在购买或编写教材时应与教学设备配套,有利于教师平时的授课和学生理解性学习。
3.教室车间情境化,即理论教室与实训车间构成一体
这种教学模式能较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脱节的问题,减少了理论课与实习课之间知识传授的重复,提高了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有助于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情境化教学把具体的内容作为载体,将一系列的单项技能融于载体的实现之中,构成情境模块,再根据实现载体的步骤和要求,编制该情境摸块的“学习单元”。
(二)对教学设计要有系统性
为了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有关广东“建设全国一流的职业能力开发评价示范基地”的文件精神,职业学校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适应企业的发展对员工的需求。不断完善实训场所的建设,以解决学生的实训需求与设备少的矛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职业学校的学生技能一旦得不到很好的提升,将限制学生今后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利用率,在教学设计时要有系统性。我校制定的课程是:汽修专业的学生一年级以专业基础课和基础技能实训课为主,文化课为辅;二年级上专业情境化实训课,以及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专业基础课;三年级是专业情境化实训课和到汽修企业一线进行实习。各模块情境化实训课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均遵循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
(三)提高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教学项目的实用性
主要有以下措施:借助汽车维修专业的实训设备提高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教学和操作,提高学生兴趣;在选择模块载体的时候,尽量选择趣味性强、适用的实物作为载体;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把要传授的内容进行情境化处理,以提升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二、汽修专业情境化教学的基本情况
(一)建立汽修专业情境一体化教学课室
实训基地是职业学校培养技能人才的保障,汽车维修专业情境化专业教室将学校专业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教室、实训室、实习车间一体化配置,综合利用教学资源,实现理论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同步教学,教师以课堂为阵地,以汽车实物(或系统台架)为对象,模拟汽车修理车间的工作过程,对本节课所讲的内容进行情境化实际演示操作,演示操作中穿插理论知识,极大地改善教学情景,增强了教学效果。现代汽车维修专业情境一体化专业教室无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直观性、系统性、仿真化实习实训基地,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
(二)汽修专业情境化课程的总体规划
中职汽修专业的课程设计,应紧紧围绕技能型企业化人才这一培养目标。遵循学习目标的岗位化,学习任务的具体化,学习情境的车间化原则,编写既符合中职生的实际情况,又衔接汽修企业对员工技能需求的情境化教材。汽车维修专业的情境化教学教材把汽车各个系统总成又按结构功能细分到部件,针对各部件在实际维修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故障,对大量的维修案例进行归纳总结,提取出最典型的维修事件作为学习情境的设置。为了突出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程度和学习兴趣,情境化教材还应配备电子教学讲义、多媒体教学课件。技能实操部分,可以制作成微课或实况录像,使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进行模仿和学习。教材由所任课的教师共同编写。
(三)情境化模块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
1.划分小组
例如,一个50人的汽修班级,先把班级分成五个情境模块,每个情境模块10人左右。然后以情境模块为单位划分小组,小组人数以3~4人为宜,学生自己推选组长。组与组之间大体上要平衡,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知识结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等。教师须对学生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一般采用互补方式,如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相搭配,有利于后进生的转变。动手能力好的与表达能力好的也要错开搭配,有利于学生之间取长补短提高技能。
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参照教学大纲,结合汽修专业技能培训的目标,需要通过完成一项或几项具体的任务融合到教学过程中,从任务中引出汽修教学目标,使学生产生学习技能的兴趣。一项好的任务是完成教学目的的关键,要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实用性与趣味性三个维度的目标融入任务中,使任务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认真研究“产教结合”,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疑点,找准教学的切人点,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以便确定相应的任务。
3.布置任务
确定要完成的任务后,教师要向学生具体详细地讲清任务,并通过教师现场操作演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认清了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后,如果觉得对此项任务力所能及,便自然愿意去完成。对情境任务感觉有难度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跟进,发现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及时给予指导帮助。
4.学生实施
向学生讲明今天要做什么后,还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指导学生想办法、找出路,特别是对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必要的指导。为了教学效果更好,笔者采用设立学生辅导员的方法,由学生指导学生,每个组抽调一名兴趣浓厚的学生组成兴趣小组,利用学校第二课堂的时间进行技能培训。在情境化教学过程中,对其他同学进行辅导,提高其他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
5.评价过程
学生完成操作,教师要其展示技能,进行演练、小结、评比,使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强化。小组学生代表要依次对完成的操作发表见解,其他小组提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由老师或小组负责人进行小结。确定情境化模块教学的评价方案――档案袋管理方式,采用“档案袋”评价,具体做法是为每一名学生建立个人技能档案,由学生与老师共同向档案袋存放有关学生学习情况的资料,包括纸质的评价、学生作品、照片等。每一模块学习完毕后,进行考试,考试成绩、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学生平时表现记录、学生存放在档案袋中的内容这四部分决定学生的最后成绩。
6.实施情境化模块教学的反馈
为了从学生的角度了解情境化模块教学实施的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2014年6月,笔者对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职业技术学校12、13、14级实施情境化模块教学的11个班(共33位老师任教)共41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问卷400份,占96.39%。以下是对此次调查问卷的分析: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比以前明显提高,课堂纪律大为好转,自觉性有所提高,以往表现不好的学生进步尤为突出。从学生的课堂反应表现以及学生普遍反应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感觉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学知识点;在课堂气氛方面,认为“课堂气氛活跃多了”的占86.7%,认为差不多的占13.3%,认为有些同学不是很配合,有些特别好动的男同学会导致班级气氛活跃过头,老师有时控制不住局面,感觉有点乱的占27.5%;在学习兴趣方面,认为学习兴趣提高了很多的占82.2%,认为和以前一样,一直都喜欢专业课的占36.4%,认为和以前一样,不是很喜欢上专业课的占12.4%;在课堂纪律方面,认为课堂纪律好多了的占83.7%,和以前一样的占11.2%,认为比以前更差的只占5.1%;在教学知识点方面,认为感觉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占85.8%,认为差不多的占7.2%,认为感觉更难理解和掌握的只占7%。总之,学生对专业教师情境化模块教学法实施后的教学效果普遍持肯定态度。
三、汽修专业情境化模块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情境化教学的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相适应
当情境化模块教学以汽修企业员工应该掌握的技能要求作为教学内容时,课程内容便能与岗位能力相适应。在我校的校企合作班,我们根据企业提出的要求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制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同时适应企业的岗位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两届毕业班学生共98人,根据对该班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统计,该班学生在汽修企业的就业率为98%,专业对口率为87% ,企业对于已毕业学生的在岗满意度非常高。
(二)要组建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任课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又要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这类教师目前非常紧缺。所以,一方面必须加强现有专业教师(含实习指导教师)的业务培训,提高现有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作为一种过渡的办法,可采用专业技术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合作授课的形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另一方面要从社会招聘能满足汽修专业实践教学的人才,尤其是中高级技术人才,在专业建设初期,尽量少招聘应届毕业生。
(三)不断完善学校情境化实训室场的建设
我校目前有六个情境化实训室:汽车维护保养室、发动机拆装室、底盘拆装室、汽车电气实训室、汽车发动机综合实训室、汽车整车实训室,这几个实训室还不能满足我们今后的教学需要,而且里面的设备也不够齐全,我们有必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高标准建设更多的实训室。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情境中的工作场所学习[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一、课题目标、范围
(一)总体目标
山西省电力公司标准成本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以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为前提,以成本效益为导向,以责任成本管理为基础,以资产全寿命周期为主线,以监督评价机制为保证,建立一整套理念先进、标准科学、统一规范、可操作性强的全面成本管理体系,降低成本消耗水平,实现公司成本管理的持续改进。
(二)课题研究范围
成本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保证项目的有序开展,有必要在总体目标的指导下建立阶段性目标或分项目目标。
根据省公司成本管理现状的初步判断,课题组将成本管理体系建设分资产生命周期阶段和成本可控性两个维度对课题范围进行了明确,本课题主要针对资产运营环节的可控成本展开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省公司成本管理现状,课题组进一步将课题目标细化为以下具体行动任务:
1.选择符合企业实际,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成本管理模式;
2.解决原有成本管理制度规范与新的成本管理模式对接的问题;
3.解决各单位成本核算不规范的问题;
4.解决成本管理基础信息不健全的问题;
5.初步建立省公司层面的运营标准成本;
6.解决现行目标成本管理向标准成本管理的过渡问题。
(三)成本管理体系优化的基本原则
成本管理应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应是规范成本管理,做好成本管理工作的基础。电网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时也要遵循这些科学的成本管理原则,以便利用这些原则来指导成本管理工作,使得成本管理工作有据可依,取得卓越成果。
1.集中统一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是由省、市、县多层单位、多个部门及有关人员来完成的,各个部门各负其责,在完成各自任务的同时,相互协调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协调各级各部门的成本管理工作中,应本着集中统一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集中统一是指在省公司的经营领导下,由财务部门负责牵头,统一规划,组织制定相关成本管理制度和成本标准,统一管理、统一协调和统一核算,总结各单位成本管理的典型经验并予以推广。分散管理是指各基层单位、各生产部门及职能部门负责在管辖范围内开展成本管理工作,对成本管理的操作进行规范,对成本标准细化分解,进行优化控制,层层落实管理责任,提高成本支出效益。集中统一与分散管理相结合,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完成成本管理的工作任务。
2.专业管理与职能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在成本管理过程中,技术因素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成本管理工作不能仅仅看作是一项财务会计工作,它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全体职工,与企业各个部门都有密切的联系,所以要克服“搞技术的不问成本,搞成本管理工作的不参与技术决策”的倾向。建立符合电网企业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成本标准,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的高度参与。所以各有关职能部门的设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材料采购人员都应懂成本、关心成本。财务会计人员则应向专业技术部门的人员学习,要了解生产工艺过程,参与成本、技术的决策。只有各方面协同努力,才能做好成本管理工作。
3.重点管理与全面成本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在成本管理的实践中,某些企业陷入了一个误区,主要表现为偏重成本预算、核算与考核,忽视其他成本管理工作,例如目标成本规划、成本标准的制订和修订、成本管理知识培训等等。其实成本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所有部门和全体员工。由于成本指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企业各项工作的好坏都可以从成本指标的高低上体现出来,所以要想降低成本就应动员整个企业的力量,要求企业的各个部门、全体员工共同努力,进行全面成本管理。
4.分步实施、持续改进的原则
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实现新旧成本管理模式的转变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山西省电力公司未来成本管理将以资产全寿命周期为主线,实施全面成本管理。这将涉及成本标准,成本管理组织、成本管理制度、成本预测、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考核等成本管理的各要素的完善与重建工作。另外,目前各单位管理水平差别较大,经营环境不尽相同,财务信息化水平不一,采取一刀切式的全面推进方式也不现实。因此应按照先易后难、先重点后全面的顺序,有步骤、分阶段的推进成本管理方案。
上述各项是做好电网企业成本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选择成本管理模式、制定成本管理方法、实施成本管理措施时,都应考虑上述成本管理的原则,只有符合上述这些基本原则,制定出来的方案、方法及措施才能科学、合理并得以贯彻执行,才能提高成本管理的效率。
二、山西省电网公司运营成本管理的特点、现状及成因分析
电网企业成本按资产生命周期阶段可以划分为:资产形成阶段的成本,主要指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成本;资产运营阶段的成本,主要包括购电成本和供电成本。本文以资产全寿命周期为主线,重点针对资产运营阶段的供电成本管理特点、现状及成因进行调研分析。
(一)运营成本管理特点
电网企业是输送和提供电能的生产企业,运营环节的成本主要包括购电成本和供电成本。其中,供电成本包括材料费、工资、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及其他费用。
从成本构成的内容来看,供电成本有以下特点:
1.成本与售电量缺乏相关性,主要取决于资产规模及职工规模。
分析供电成本各个项目,工资的多少决定于工资政策和用工人数,与每年售电量没有关系;折旧的多少决定于固定资产原值和折旧政策,与售电量没有直接关系;修理费用由电网设备的检修周期及材料价格等因素决定,与售电量也没有直接关系;其他费用一般与售电量没有直接的线性关系;材料的多少与电网的故障情况及材料市场价格有关,与运行管理的质量和负荷高低有关,与售电量没有线性的关联。因此,供电成本水平与售电量间缺乏相关性,主要取决于资产规模、资产运行状态、职工人数等因素。相对于售电量,供电成本呈现出固定成本的特征,即单位成本随售电量的增加而减少。
2.不可控制成本高于可控制成本
由于目前的工资计划是由上级管理部门核定,因此对于工资提取目前是不可控制成本;另一个不可控制成本为折旧,由于电网建设的投资决策权在上级管理部门,折旧这一块对于电网企业而言,缺乏控制手段。只有材料费、修理费、其他可控费用属于电网企业的可控成本。根据 2006 年的数据来看,电网企业的供电成本中接近70%的成本为不可控制的。
(二)山西省电力公司运营成本管理现状
近年来,在各供电分公司的积极参与下,省公司开展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全省各单位成本管理水平获得了显著提升,并通过有效的成本控制保障了资产经营目标的实现。
一是积极开展成本预测,合理确定成本目标。随着全省范围内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成本预算的约束力明显增强,从而促使各单位主动加强了成本预测工作。省公司也在成本预算审核过程中加大了与各供电分公司的信息沟通力度,使成本总目标与分项目标的制定更趋合理。
二是成本控制程序与方法有效保障了总成本水平受控。在省公司层面,由成本指标、成本预算、重要成本支出审批程序等构成的成本控制体系已经建立并有效保证了省公司总体成本水平的可控、在控。
三是成本分析不断深入,为成本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省公司把成本管理纳入到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将成本指标、成本项目细化分解到月度,并坚持月分析、季评价,开展重大成本差异的专项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调整改进措施,使成本分析成为成本管理循环优化的源动力。
在总结上述成本管理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课题组也关注到,省公司特别是各供电分公司层面还有一些成本管理工作亟待加强:
1.成本管理基础薄弱
成本管理基础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财务口径的成本核算信息和业务口径的成本统计信息如何衔接的问题。目前这两个方面都存在信息缺乏和信息失真的现象。部分单位有关成本指标的下达和考核目前只到了供电分公司下面的一级部门及供电支公司,对班组的考核基本停留在业务量的考核上。因此,多数业务部门内部未能建立严格的台账管理制度,各班组的成本消耗总量、成本支出方向等方面的信息缺失严重,严重影响作业标准成本的核定与实施。
2.供电分公司层面成本核算不规范
各单位在其他费用各项目的核算范围上有较大不同。例如:有些单位把电脑耗材全部算到材料费中,而有些单位则把公司本部的电脑耗材放到办公费里面。再如:有些单位把保安费按外部劳务费计算,而有些单位则把保安费按“安措费用”计算。
有些单位在一些费用项目入账时存在随意性。重点包括材料费、修理费、低值易耗品摊销等的核算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例如,修理费是指汽车修理工时费用,办公设施的维修(例如空调)、办公室的整修费用,房屋建筑物的小维修(例如墙面需要粉刷、顶棚需要清洗等),道路地面的维修,照明线路维修费用。但是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修理费中包含聘用合同工的工资,例如:部分生产部门聘用司机的费用也在修理费中核算。
在核算时间方面问题也比较严重。查看每个供电分公司的财务账就可以看到,大量的材料费、修理费用都是在11、12两个月结算的。另外,由于成本费用方面下达指标的刚性,导致“先入账后干活”和“活干完了不入账”的情况同时存在。这种严重滞后或提前的会计核算,使得企业在全年大部分时间里的财务数据失真,财务的过程监控、成本预算差异分析的作用大打折扣。
3.成本控制精细化程度不够
成本控制目标简单化。与其他企业追求成本水平的持续降低不同,被调研单位都把成本控制目标定位在完成上级单位下达的成本指标上面,既不要超支,也不要节约。基于这样的控制目标,对那些无法完成的成本费用指标(比如年底下达的大修项目资金),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会很自然地达成“先入账后干活”的默契。
成本控制责任单一化。从省公司到供电分公司再到部门、班组,大家普遍存在一种认识,就是成本控制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对于供电分公司或供电支公司来讲,还存在一种心理,就是成本控制是上面的事,上面给多少下面就花多少。这种把成本控制责任向上往财务部门推的思想,加之成本费用核算不及时、不规范的现状,使得各单位成本控制职能相对弱化。
成本控制手段指标化。各单位在控制手段方面更多依靠成本预算指标的刚性约束作用:超出考核指标,就不给钱,不报销;只要不超出考核指标,怎么支出由成本中心负责。对于支出的合理性、合规性缺乏相应的程序控制,这样导致被考核单位在各成本项目间进行随意调剂,对成本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造成严重影响。
4.各单位成本水平相差悬殊
通过测算,被调研的各供电分公司,无论是从资产原值、净值,还是输电线路长度等的维度,各单位资产消耗的材料费水平差异都比较大。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在此基础上按照“平均先进性”测算出全省统一的标准成本并同步实施,存在一定操作难度。
(三)运营成本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1.电网企业管理模式影响基层成本控制积极性
电网企业实行收支两条线,电费收入全额及时上缴省公司,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均由省公司统一核定划拨。对上级管理部门实行“计划上报,定额使用”的资金流转体系。这种“收支两条线”、“专款专用”的做法,具有统收统支性质,由企业财务部门向上级管理部门的财务部上报年度用款计划,由其审定后拨款,而财务数据基本上依据各责任成本中心往年的实耗数据进行均衡并结合本年向上级申请的新项目、费用等情况汇总,按此分配下达。各责任成本中心在此额度范围内使用资金,财务部门无力控制,各责任成本中心又无控制压力,往往是以往的实际消耗决定了下一次资金的使用与成本消耗,因此导致企业追求效益的动力不足。
2.成本管理机制影响成本控制力度
财务工作与企业内各责任成本中心的各项生产经济活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贯穿于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过程,有效的成本管理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将产生从宏观到微观的指导作用。但由于成本管理只注重成本预算的下达和成本结果的考核,没有介入经济活动的过程管理,致使成本一经发生,就没有挽回的余地。以资金管理为例,资金管理的权力枢纽下放后,财务部门很难从整体上做好资金预算,由其他部门和班站负责的资金额度使用在实际执行中更多的考虑了生产与质量的需要,没有足够的精力去研究经济、节约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效益。
3.成本管理的责任体系不健全,基于业务动因的成本差异分析不足
成本分析,是指对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所进行的事后分析。成本目标的确定、成本差异的分析需要从财务结果出发,追根溯原,找出业务和管理动因。但是由于电网企业(尤其是各供电分公司)的成本管理责任多半停留在财务部门,甚至只是财务一两个财务专责的岗位上,成本管理成了财务部门一家之事,因此成本的分析广度和深度都显不足。现有的成本分析一般局限于与往年数据的比较,与预算的比较,多为总量上的比较,没有分项目、分部门进行分析。成本分析不力,进一步导致成本失控的责任无法明确,也就无法落实降低成本措施。
4.局部刚性过强与整体刚性不足同时并存,成本考核制度有待完善
近年来,成本考核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成本控制的作用,“材料费、管理费绝对不能超支”的原则从省公司到供电分公司再到各生产部门和职能部室被严格遵守,刚性很强。但是,在省公司层面和供电分公司层面,总成本控制方面却表现出刚性不足的现象。出于谨慎性的考虑,省公司或供电分公司一般只把全年成本预算进行部分分解,其余部分则以追加预算的形式处理。因此在成本执行过程中,一些超过成本指标的成本中心则会提出很多理由,去争取追加预算解决资金来源,或者将考核成本向非考核成本转移。例如,供电分公司一般对下一级成本中心考核材料费和其他费用,而对于修理费则不纳入考核,这种考核方式直接导致将材料费打包进大修理项目中,或者在材料费和其他费用之间进行调剂。在考核结果应用上,表现为奖少罚少,没有在调动各部门成本控制的积极性方面达到预期效果。
三、山西省电力公司成本管理体系概述
山西省电力公司成本管理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标准成本为基础,运用过程方法和系统管理方法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全面成本管理。
全面成本管理是企业战略性、企业内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环节的综合性的成本管理。其特点表现在以下五方面:企业高层的战略性思考;企业内部全员参加的成本管理;企业内部生产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市场、科技、人力资源三位一体的全方位成本管理;成本管理各环节的全面管理。
(一)影响山西省电力公司成本管理模式选择的因素
电网行业特性。电网运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具有技术密集性、资金密集性和资产分散性的行业特性。上述特性要求电网企业必须通过战略规划保证电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设备的高可靠性保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保证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同时,电网企业还应通过市场化运作,获取经营收益,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因此,电力资产的投资规划与运营维护至关重要。
电网企业成本结构。前面已经提到,电网企业的主营业务成本由购电成本和供电成本组成,其中购电成本目前以执行国家计划为主,企业基本没有自主性;而供电成本基本为固定成本,其中近40%为电力资产的折旧费。因此,电网企业成本管理不仅要关注运营阶段的成本消耗,更要关注资产形成阶段的成本消耗。
(二)山西省电力公司成本管理体系构成
根据国内外先进的成本管理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山西省电力公司成本管理实际,课题组将山西省电力公司全面成本管理体系归纳、整合如图1所示。
四、推进全面成本管理体系建设的其它建议
(一)加强电网建设前期的目标成本规划,实行源头控制
电网企业运营成本中固定资产折旧大约占到40%的比例,这些成本在电网建成时即已确定,运营环节无力调整。因此,这部分成本的控制应从电网规划设计阶段入手,加强目标成本规划,实行源头控制。就省公司而言,目标成本规划的具体流程如下:
1.确立初步目标成本。即以行业材料和工时定额水平确定目标项目的初步成本。
2.对目标成本,按照某种特性(功能、构造、成本要素、时间要素等)进行分解,使“可供使用的目标成本”布局具体化。
3.布局完成后,应尽可能在各部位都采用保证质量前提下的节约式施工方式,确保目标成本的达成。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三个步骤在实际工作中并不是一次性达成的,往往需要多次的循环往复。由此可见,目标成本直观而言,是一种多重循环挤压的降低成本方法,通过逐层逐次不断地挤压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另外,由于电网企业的社会责任影响,目标成本规划决策中价值工程方法常常要结合其他影响因素后决策。
目标成本规划工作主要由省公司战略发展部门联合工程设计人员和财务人员共同完成,实施初期的首要工作是建立目标成本规划的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
(二)准确、及时核算产品成本,保证成本指标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准确及时核算产品成本,是现代全面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核算是否及时、准确,直接影响企业的损益,对企业经营决策有着重大的影响。成本核算,既是对省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生产耗费如实反映的过程,也是为满足省公司管理的要求进行成本信息反馈,对省公司成本预算的实施进行检查和控制。因此,各部门的成本核算必须满足公司关于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正确运用成本计算方法,严格执行公司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和费用开支标准,及时对材料费、修理费、工程项目成本进行核算、结转,是实现有效的成本过程控制、成本差异分析的基础。
关键词:技工院校;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7-0021-06
一、研究背景
(一)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中国经济新常态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引发对高技能人才旺盛需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提出,要“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快培养一大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人社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人社部发[2014]96号)提出,要“突出高端引领,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首都中长期高技能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围绕首都产业发展需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明确指出2015年末全市高技能人才达到80万、2020年达到120万。“十二五”期间,实现年培养技师、高级技师1万人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达到年培养技师、高级技师1.5万人的规模。此外,《北京行动纲要》提出聚焦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行业,形成高技术制造业占比例超过30%。
(二)企业对现代技师的需求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提升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对技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保障部于2006年对技师提出了新的概念。传统技师,主要负责特定岗位具体工件加工、研发;通过在工作过程中,长期地探究、积累经验成为拥有绝招绝技的“行业大师”。现代技师,负责完成整个生产线的技术维护与工艺整合等任务;不仅仅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还具备整个生产线的现场管理能力、组织与指导员工技能培训的能力,运用已有工作经验和规律解决问题的创造力、不同工作领域的迁移能力以及复杂性沟通能力等非专业性技能。
(三)技工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通过院校走访调研以及“全国技工院校校长培训会”、“全国技工院校师资培训班”等途径,以发放纸质版或电子版调研问卷形式,对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以及珠三角地区的10余所重点技工院校(预备)技师培养情况进行调研。
调研中,在被问及“用人单位对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技师培养的满意度”时,用人单位对技工院校学生理论基础和技能水平满意度较高,分别占60%和80%。相比较下,学生在职业素养和解决问题、创新能力方面,用人单位满意度较低,分别占10%和20%(如图1所示)。
调研“用人单位对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技师培养满意度”后,接着问及到“教学效果影响因素”时,师资队伍薄弱和缺乏行业企业支持是两大影响因素,占65%。其中,师资力量薄弱是很多技工院校培养技师效果不佳的主要影响因素。进一步数据分析得出,师资队伍薄弱主要体现在教师专业技能不足,缺乏企业经验,教师数量不足等方面。(如图2所示)
通过对全国重点技工院校学制技师培养模式调查研究得出,目前技工院校在培养学制技师过程中,主要面临着四个方面的困难:其一,师资队伍薄弱,教师主要来源于学校,尽管参加过多种培训,具备一定的企业工作经历,但是对行业、企业的技术发展、要求以及规范,与行业专家相比依旧存在着一定差距,对企业工作任务的关键技术、关键能力等核心点的把握不到位,影响技师培养质量。其二,教师教学观念亟需更新,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地重视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缺乏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而职业素养是企业对员工整个职业生涯、工作始终的基本要求,员工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解决问题能力是企业关注的核心指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更需要关注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培养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其三,学校以模拟真实生产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技师阶段学生的发展,例如,某学院在培养中级工、高级工学生的过程中,坚持开展以代表性工作任务为载体的项目教学,以行动导向过程为主导的教学组织,既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更关注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但是,对于学制技师阶段的学生,仅限于校内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对高技能、多元化、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其四,学校学习环境、文化、组织形式、管理模式与企业差别大,虽然学校实训室、厂房等一体化教室具备高端设备,虽然技师培养过程基于一体化教学理念,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以培养技师职业能力为核心目标,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但是,校内技师培养缺乏企业真实工作情境(如:企业文化、企业环境、企业管理模式以及企业工作组织形式等)对技师学生能力的历练。情境学习理论强调,行动是基于情境的。人不是根据内心符号表征行动的,而是通过与环境直接接触,与互动来决定自身的行动。基于真实情境,默会知识在人与情境的互动中发挥作用。因此,模拟的学习环境以及仿真的工作任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非专业能力,在这种情境中培养出来的技师在解决实际生产技术问题的能力、改革创新的能力以及工作经验等方面是会受到企业质疑的。那么如何来提高企业对技工院校学制技师培养的认可度呢?
二、研究问题及方法
基于国家、社会、市场对新型技师的需求,笔者对学制技师人才培养模式做了大量实证探究。以北京市某技师学院为个案,探究“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本研究主要研究问题:“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内涵是什么?如何培养学制技师(主要从培养路径和管理过程两个维度进行探究)?“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实施效果如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实物收集法,以企业深入调研为主,理论研究为辅,结合学生学习过程材料从多个角度对校企合作“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深入探究。
三、研究现状
(一)传统技师培养研究现状
传统技师培养主要采取自学成才或师傅带徒弟培养模式,虽然培养出技能过硬、有绝活、实践经验丰富的技师,但培养时间长、工作岗位受限,不能满足科技和工艺日新月异的需要。传统技师主要定位在具体的岗位上,负责单一工件的加工。他们技术和能力的形成主要是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依靠持续地积累经验。
(二)“校企双制”技师培养研究现状[1]
2012年,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印发《广东省学校“校企双制”办学指导性意见》(粤人社发[2012]178号)提出:“在全省学校开展‘校企双制’办学改革,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具有广东特色的‘校企双制’办学制度。”2013年3月,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广东省30家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作为示范学校试点探索开展“校企双制”办学。
“校企双制”办学是指依据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规律,依托院校和企业双方优势资源,通过政府出政策、企业出岗位、院校出学位,校企联合招工招生、送岗送学、双制培养,充分发挥院校育人机制和企业用人机制的耦合作用,建立院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人才的新的办学制度。“校企双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招生即招工的全日制双制班,主要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开展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技工教育,学员身份主要是全日制学生;二是招工即招生的在职双制班,主要面向企业在岗职工开展弹性学制技工教育和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培养技能型人才,学员身份主要是企业员工。
“校企双制”技师培养是通过“企业主导、校企共管”、“十个共同”等形式,开发课程,组织教学与管理,培养师资,运用技师的企业考评方式开展的一种技师培养模式。“校企双制”的技师培养模式倡导“企业主导、校企共管”、“十个共同”,即“校企共同制订招工招生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开展专业建设、开发课程体系、搭建管理队伍、组建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实施教育教学、开展考核评价和产学研服务”等。
(三)“双导师制”技师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国内“双导师制”的研究起步较晚,有关“双导师制”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医学专业、职业院校学生、本科生以及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上。2009年以来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后才开始受到较多关注,研究成果的形式以期刊文章和新闻报道居多,论著暂时没有,学位论文也比较少。
“双导师制”更多以对策的形式出现在诸如“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质量”、“研究生培养”、“专业学位教育”等研究主领域。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教育层面,对“双导师制”概念界定有着不同的标准,呈现出不同的做法。近年来,“双导师制”在职业教育中,运用较为广泛,主要是为企业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的一线技术工人。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双导师制”是校企合作的直通车,是以就业为导向“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是培养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2]。
国外并没有严格的“双导师制”说法,但是在很多发达国家实施“导师制”培养本科生、硕士生。美国,以“实习教师”、“合作教师”、“学校指导员”三方组成。根据三方各自的角色具体而严格的规定各自的责任,合作教师和学校指导员根据实习导师的情况,彼此沟通,共同协商确定学生在单位的实习进度。英国,学生的指导教师分为两类指导老师,一类是学科教学教师,一类是教育与专业学习教师,这两类老师彼此协作,共同对学生负责。在职业教育层面,德国“双元制”是本土首推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由校、企共同实施[3]。
四、研究发现
(一)学制技师“双导师”培养模式内涵
教授童华强曾提出,“双导师”指为学制技师班学生配备2名导师,其中1名来自企业在职技术专家,1名为校内专职教师,组成的双导师团队,共同指导技师学生的项目学习和企业实践[4]。这种培养模式确保师资质量,既满足培养学制技师对教学、管理方面的需要,又满足对企业核心技术、技能方面的需求。
“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基于一体化教学理念,由纯粹的学校培养转变成学校、企业共同培养,培养过程中实现了“学校内代表性工作任务”到“企业内真实生产课题”为载体的学习过渡,实现了专业知识、技能与学习工作过程知识的衔接,体现了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双重培养,由学校单方评价转变为真实的校企双方评价,做到了学校、企业学制技师培养的融通[5]。通过将企业真实工作任务引入到学制技师的培养,学制技师在学习中直面研发生产中的难题,通过参加技术攻关、生产校验等,有效地提升了自身的专业能力、学习和研究能力。
“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是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延伸和拓展。学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地把技师学生与企业员工组合起来为完成同一项任务而工作。学制技师与企业生产任务直接接触,作为实践共同体的参与者,在企业中扮演一个合法的角色,在工作中具有真实意义的身份和真实的工作任务,从知识体系、技能结构、生产规范、人际沟通、责任意识等多方面进行训练,不但实现了对技师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组织整理、优化提升,更重要的是在社会能力上实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养成和培育,切实达到了专业技能和核心能力皆优的新时代技师要求[6]。学制技师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知识,还有完整的工作情境知识,包括组织、管理知识和人际交往、合作知识等等。技师学生通过行动与具体工作实践的反映,领悟、学习企业的社会情境知识,实现技师学生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提升[7]。此外,在技师培养过程中,遵循行动导向原则,将学习者个体活动和学习过程与适合外界要求的“行动空间”结合起来,扩展学习者的行动空间,提高个体行动的“角色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该培养模式注重以人为本,培养技师主观能动性、不断自我优化和自我负责的意识,使技师学生能够在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中进行批判性的自我反馈,在学习、工作过程中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获得职业行动能力[8]。这才是技工院校技师培养的终极目标,也是学制技师“双导师”培养模式的深刻内涵。使纯粹的院校培养模式转变成校企合作技师培养模式,使校内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二)“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
为规范和推进知识技能型学制技师的培养质量,提升用人单位对技师毕业生的满意度水平,更好地为企业提供后备高技能人才,诸多技工院校研究学制技师培养方法。下面以某技师学院为个案探究校企合作“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的路径和管理过程。
1.培养路径。通过对该技师学院技师培养深入研究,总结出一条“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路径(如表1所示)。
2.“双导师”学制技师管理过程。在实施“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过程中,遵循校企协作、工学交替、课题引领、双师培养、全程监控、多方考核的原则。前期准备阶段,“选企业”、“选导师”、“选课题”。实施阶段,为了能够实现对学生企业学习的过程监控,学生需要按时提交工作日志、周记以及工作总结;企业导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周评价;学校导师需要按时到企业回访,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效果。考核阶段,学院遵循“校企双评,多元考核”模式,考核内容包含学生工作态度、工作素养的考核,占总成绩的40%,企业课题学习和完成情况的考核,占总成绩的60%。(如图3所示)
(三)“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实施效果
1.技师培养规模增大。该技师学院“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开始于2013年,最早试行于数控加工专业,以数控加工专业为例,从已毕业技师人数上看,“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如图4所示)。
课题组成员在分析数据背后的原因时,通过对学生家长满意度调查发现,学生家长对学院技师培养质量以及孩子就业去向满意度高达95.8%。该学院技师培养规模不断增大,培养质量高,赢得学生家长的信任与认可。
2.技师优质就业。以数控系为例,目前为止“双导师”学制技师毕业生共计136人,技师考评通过率100%,就业于航天二院、航天三院、航天五院、北京机床研究所、CAXA、清华大学等单位,实现优质就业。(如图5所示)。
数据表明,该技师学院数控系“双导师”学制技师毕业生就业去向非常乐观。70%技师学生优质就业,就业于航天三院-159厂、航天二院25所、航天二院-283厂等航空航天企业,北京机床研究所、北车集团、精雕科技等高端设备制造企业,清华大学工程训练中心、钢铁研究总院等科研院所,留校从教。技师们进入企业和院校后,主要从事导弹、卫星零件加工,导弹装配与调整,机床零件生产、数控加工、精密检测、担任学校一体化教学等核心工作。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学生进入了民营企业、私有企业和部分合资企业,主要从事设备维修、零件装配、机床装配与调试以及机床维修与售后等工作。
3.企业对技师认可度增高。在课题组对北京市49家企业所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在被问及到双导师技师学生在工作中的优势时,企业对“双导师”培养模式下技师的“专业技能、吃苦耐劳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满意度高达80%-85%,对“与人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以及专业理论基础”满意度高达60%-65%(如图6所示)。
综合数据表明,“双导师”培养模式下,该学院学制技师培养质量得到提升,技师“吃苦耐劳、良好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强”等特质得到就业单位认可。
4.技师离职率降低。通过对该技师学院近几年技师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发现(以数控系为例),学生离职率不断下降,企业对学生满意度不断提升。尤其实施“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后,学生的离职率降低至14.29%,42名学生中仅有6名学生出现离职离岗现象(如表2所示)。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职业成长,也有助于企业后备人才的储备。
“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是一种可借鉴、可传播、可推广的新型学制技师培养模式,有效地解决目前学校教学资源局限性的困境,如:实训设备、场地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提升技工院校教学效果。能够解决校企合作存在的诸如:顶岗实习学生学习质量无法保障,学生学习权利被剥夺成为流水线工人等问题,提高了学生培养质量。同时,在相关行业、企业内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成为首都装备制造业和汽车修理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孵化器。“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有利于学校自身发展,不断扩大技师培养规模;有利于技师职业能力的发展,提高企业认可度、满意度;有利于企业人才储备,实现校、企、生共赢。
参考文献:
[1]何士林,辜东莲,李宗圆,等.广州市技师学院“校企双制”技师培养研究[M].中国广州科技和信息化发展报告(2015),2015.8.
[2]邓明阳.基于校企合作的“三位一体”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20):57-59.
[3]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童华强.院校学制技师“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业,2014(Z1).
[5]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
[6]莱夫(Lave, J.),温格(Wenger, E.).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