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政治环境论文

政治环境论文

时间:2022-03-08 00:45: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政治环境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政治环境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网络环境;媒介环境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涵和研究域界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被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陆庆壬在其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首先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专题研究,并界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这一概念:“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则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这基本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的范畴。其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逐步从一个孤立的概念被确立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张耀灿在《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中以“环体”的形式把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四要素”之一。以此为基础,学者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例如:邱柏生提出“要重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即“对全部社会因素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协调整合关系的动态研究”。这些不同的研究视角发挥了“殊途同归”的奠基作用,逐渐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域界上形成共识:其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种现实的社会存在,它包括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其二,这种客观条件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人的那部分环境因素。这既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费尔巴哈的“感性的直观”相区别,又避免了把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泛化为一般环境。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理论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的理论层面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规律研究,旨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规律性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类型

其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要素、特征和功能,学术界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各自形成了代表性的观点。一是在要素研究方面根据不同的标准把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微观环境,良性环境和恶性环境,开放环境与封闭环境,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等。有的学者还从思想政治教育或德育出发,提出“外部德育环境、内部德育环境和中介环境(大众传媒环境)”的要素分析法。二是从与一般环境之比较及其自身育人特点两个层面出发,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育人特征,从而与一般环境、其他教学环境相区别。

2.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

张耀灿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表现为复杂性、开放性和易变性,陈秉公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广泛性、直观性、动态性、渗透性、特定性和部分可创性特征。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特点的总结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比如,张耀灿所概括的复杂性实质上也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广泛性,而陈秉公所提出的动态性与张耀灿所提的易变性则是一致的。综合了他们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特点的总结,有学者提出了广泛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应是多对有独立特征的统一体:复杂性和可控性的统一、开放性和封闭性的统一、直观性和抽象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统一、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整体性与局部性的统一。

3.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作用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作用,目前理论界的研究循着两条不同的思路:一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出发,分别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如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过程、内容、方法、效果等,形成了环境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制分析,具体包括传导机制、滤选机制、内化践行机制和反馈机制。二是沿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类型,考察某一类型环境系统的影响。三是从主体出发,概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导向功能、动力功能、感染功能、约束功能等。

4.古今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研究

关于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研究者认为,我国古代不仅重视人际环境对人的品德形成的影响,而且重视思想与客观环境的关系。关于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研究者认为,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主要发展阶段可划分为自然经济条件下朴素的环境论、商品经济条件下理性主义环境决定论、一体化时期进步主义的环境论三个时期。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研究者认为,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基础,环境论认为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影响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形成了性质不同的历史阶段。

5.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原则,研究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基本原则主要有自然适应性原则、方向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求实性原则、创造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拓展性原则。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标准,研究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总体标准,就是环境的美化、净化和优化。研究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过程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一个多维的过程,它是一个由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造者、作用对象和环境因素三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系统。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规律,研究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过程中诸多环境要素之间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规律主要有协调控制规律、能动受动规律和适应超越规律。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方法,主要有社会导向法、整体协调法、筛选转释法、利用优势法、环境隔离法、比较鉴别法、典型示范法等。

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现实问题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关于现实问题的研究立足于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浪潮的宏大背景,旨在回应现代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重大而迫切的问题,系统探讨各个具体环境的特征、影响及其建设对策。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是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发展和普及过程而形成的,它具有开放性、虚拟性和即时性等特征。李辉在其博士论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中对网络环境进行了具体分析,谢海光把理论和实务相结合,形成了“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部曲”。

2.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环境

郑永廷认为,媒介环境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直接参与塑造、改造教育对象”。国内外关于媒介环境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如卜卫的《大众传媒对儿童的影响》、尼可·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马克·波斯特的《第二媒介时代》等。学者们把这些研究成果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环境研究的发展。李辉提出,媒介环境不仅影响人的思想行为,而且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并对此进行了具体探讨。

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张耀灿强调,经济全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具有双重性,这使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加重要和迫切,并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内容、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此为基础,周从标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郑永廷认为:“媒介环境、竞争环境、开放环境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现代社会环境的特征。”学者们以此为基础,并向社区环境、竞争环境等推进。同时,宏大的时代背景为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组织环境等注入现代要素,学者们也将其纳入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周琪.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问题研究述评[J].思想教育研究,2011,(8).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自杀;原因;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215-02

针对目前国内高校种种突发事件,尤其是发生在校园内的自杀事件,凸显了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并分析大学生自杀原因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所处的外部环境都有着明显的特异性。

一、外在原因

(一)社会的压力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东西文化交流,多种价值观凸显的时代,在所难免的会受到外界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市场经济引入竞争机制,一方面为人们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给人们的现实生活带来了种种压力,大学生在思考社会变革问题的过程中,在价值观念的变化过程中,原有思想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往往发生矛盾,他们中的有的可能舍弃自身价值和理想的实现去追求经济目标,由此产生各种错误心理;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东西文化发生着前所未有的碰撞和冲突,求新求异的心理促使大学生盲目追求西方文化,致使大学生陷入空虚、混乱、压抑、紧张的状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根据国家政策,高校毕业生就业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办法,与以往不同,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学生规模的扩招,这些都给大学生就业增加了压力;随着科技的发展,大众传媒日益丰富,电视机、广播、报纸、杂志、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都以不同方式出现在学生生活学习中,也愈来愈成为大学生精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方便,但另一方面,大学生处于这样一种虚拟和现实空间的交互作用之中,对于各种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差,极易受负面影响,引发生理和心理疾病,研究证明:“长时期操作电脑会留下脑部僵直,手臂肿胀等电脑综合症。”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城市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直接的危害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比如:拥挤现象,城市噪声都会导致人的神经系统处于紧张状态,往往使大学生情绪烦躁、紧张、焦虑,甚至导致攻击行为;食品安全问题也会使大学生处于紧张与恐惧之中,危害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家庭教育的偏失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证明:家庭环境对人的一生发展具有奠基性、持久性的重大影响。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教养的方式和家庭期望值都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有调查表明,家庭教育中普遍重视对孩子的智力投资,忽视了对子女思想道德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关心。父母离异或亡故、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父母要求过严或是关心太少都可能对大学生造成某种心理创伤,承受挫折的能力也相对较低,都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

(三)学校教育的缺失

学校环境主要有“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这些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不健康的校园风气的冲击,比如:考试作弊、学术论文弄虚作假,如果不及时发现、纠正校风,会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使个别学生变得颓废。校园文化生活的单一,尽管各个高校成立了各种文化社团,开展了体育文娱活动,建立了校园网络,但从活动的数量、质量和覆盖面看都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部分学生会感觉生活乏味和枯燥。忽视了学校各个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班级是大学教育的一个基本单位,宿舍则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休息的基本场所,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此群体中度过的。”同班级和同宿舍同学之间的关系极为重要,一旦出现矛盾,往往成为大学生心理疾病的诱因,如果长期的矛盾和摩擦没有得到解决,在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忽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过多强调政治,文化素质,而轻人文精神的培养,尤其是生命教育的涉及很少,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环节的薄弱和对于生命的轻视和漠视此外,“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一定程度上的放松和形式化,教育内容的空洞和方法上的不当,也给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养成带来不良后果。”

二、学生自身的原因

(一)生理原因

总的来说,有四方面因素,生物医学认为,“学生自杀行为可能跟某些神经传导物有关。”大学生大多处在医学所划定的“青春期危机”时期,一旦遇到心理动力或社会条件,很容易发生自杀行为。也有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杀与遗传因素有关,大约有三成自杀者,他们的家人中曾有过自杀行为或者自杀未遂者。大学生是精神疾病的高发人群,国内有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杀者中有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者为39.27%。”某些大学生由于身体患有疾病,长期遭受折磨或因经济原因,而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导致其放弃生命。

(二)心理原因

1.思想的偏位。有的大学生在思想上不但没有树立好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具有明显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色彩。缺乏远大的理想,在个人道德上滑坡,不讲社会文明和社会公德,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自私自利,甚至在极端情况下,走上自杀的道路。

2.适应性心理的偏差。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与初中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人际环境相比,都有明显的不同,尤其对新生而言,大学完全就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首先,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第一次出远门,来到一个陌生的校园和面对一个生疏的群体,再加上气候、习俗、文化环境的变化和各自养成的生活习惯的不同,适应力不强的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孤独不安等一些心理困扰。其次,人际关系发生了变化,大学生的交往范围广泛而复杂,同个班级同个宿舍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家庭背景不同,性格不同,生活方式不同,难免会产生一些摩擦。再次,学习环境发生了变化,大学的教育内容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比以前有了更广泛的特点,具有专业性、自主性、探索性和多元性,大学的学习目的和方法也大不相同,部分学生可能对此不能适应,加之强手如林,从而产生平庸感和失落感,在心理上承受较大压力,甚至会选择自杀。最后,大学生与中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必须具备自立、自主、自律的人格特征,部分学生没有适应这一变化,往往使自己在心理上有很大压力。

3.自我认知的偏差,“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常常缺乏客观性和正确性。”有时自我感觉太好而自负骄傲,自我期望值过高,偏离实际水平,而一旦遇到挫折和不幸时,走向对立面,产生自卑情绪,自我评价过低,不能客观、正确的认识自己。

4.人际交往心理的偏差,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有同学、朋友、师生、亲子关系,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容易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部分学生由于在各反面觉得不如别人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与人交往时,会不由自主的感到紧张、害怕、严重到害怕见人,产生社交恐惧症”;有的以自我为中心,绝人于千里之外,有的自视过高,看不起别人,有的学生因长期缺乏与人交往而产生寂寞孤独感。这些不健康的心理往往会使自己在人际关系中处于劣势,感受不到集体的力量和同学朋友的关心,导致自我封闭甚至自杀行为。

5.情绪的偏差。部分学生由于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缺乏自信心,产生自卑感;有的学生由于考试、学习、生活困难、就业、健康等问题,而长期处于一种焦虑状态中,甚至过度焦虑;“抑郁是大学生中常见的一种心理失调症,是大学生感到无力应对外界压力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由于大学生自身还不是很成熟,情绪上出现的这些问题往往导致大学生一时冲动,采取自杀行为。

6.学习心理的偏差。部分大学生由于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满意,课程负担重,学习压力大,对各种考试感到恐惧和焦虑,成绩不佳,考试不及格,从而引发厌学情绪,如果不能及时反省,长期下去,学习只会越来越糟,甚至选择轻生。

7.恋爱心理的偏差。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后期,性生理,性心理已基本成熟,性意识的觉醒与性心理的发展,促使他们渴望了解异性,渴望爱情,但在处理关系时不知道如何把握感情冲动的“度”,有的学生在恋爱中出现单相思,陷入被动恋爱或失恋苦恼中,如果不能及时从这种状态中走出来,不能清醒地看待恋爱问题,很有可能导致暴力行为或自杀行为。

8.求职择业心理的偏差。大学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对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如何寻找工作常会产生心理困扰:有的学生择业价值观模糊,期望与现实相脱离,重金钱,讲实惠,缺乏长远眼光,求地位,保稳定,择业观念陈旧;有的学生角色错位,好高骛远,互相攀比,妒忌他人;有的心态失衡,常常无所适从,产生了危机感。再加上客观上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冲突,从而产生心理问题,严重者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9.经济方面的心理偏差。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自各个阶层,生活条件、家庭背景多元化,有的学生没有正确的消费观,过度消费;有的学生盲目攀比,忘记了在学校的主要任务,忘记了父母的艰辛和对他们的期望,经受不住物质上的诱惑,爱慕虚荣;有的学生因为认识偏执,产生仇富心理或自卑心理,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10.网络心理的偏差。网络信息的丰富和快捷使许多大学生把上网当作通往成功的捷径和有利条件,有的学生甚至急功近利,通过虚拟的网络来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比如说长期打游戏,这种虚拟的自我实现心理会导致一些不道德的行为,有的大学生迷恋网络缺乏人际关系,产生自卑、抵触心理,性格孤僻,精神世界得不到充实,长期以往有害自己的身心健康,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总之,大学生群体中发生自杀行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分析原因,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对自杀行为的遏制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肖旭,陈正权.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论[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韩延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侯桂芳.新世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4]张成山,江远.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5]杨慧琴,翟瑞.大学生自杀行为内外因素分析[A].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7.

第3篇

关键词:会计目标 委托责任学派 决策有用学派 会计模式

所有活动都产生于一定的需求,需求的内容就是它的特定目的。会计信息主要依靠财务报告来传递,财务财务报告是连接财务信息供给者和需要者的纽带,那么到底是谁需要财务信息,财务报告究竟是要提供给谁呢?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财务信息?这必然涉及到会计目标这一本质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明确会计目标也是产生财务报告的前提,提供的财务报告要围绕目标的实现来努力。

一、会计目标概述

(一)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 研究会计理论要有起点,有了起点才会有过程和结果。从哪里人手来研究会计理论,一直是会计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选择不同的研究起点,会形成不同的理论结构;而反过来,理论结构的正确与否以及它对会计实践工作的指导作用有多大,在很多程度上又取决于研究起点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要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应该具备以下特征:是会计理论中最简单、最基本的东西,是其他会计理论的基础,人们能够以其为基础对其他会计理论范畴进行推理和论证;应该是从抽象到具体的出发点,能够将会计理论与实践连接起来(苏新龙,1996;杨月梅,1998;吴联生;1998);以其为起点形成的会计理论体系结构要严密,各组成要素之间要相互连贯,浑然一体。多年来,不同学派之间关于会计研究的起点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交锋,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会计理论构造体系。从研究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来看,有四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会计假设起点论、会计本质论、会计环境论和会计目标论。会计假设起点论、会计本质论、会计环境论这三种观点都因为不具备会计理论逻辑起点的特征,所形成的会计理论体系各部分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而逐渐为大家抛弃。在20世纪中叶以后,美国会计界放弃了以会计假设等为会计理论研究逻辑起点的研究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以会计目标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以财务会计目标、会计报表构成要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确认、会计计量等为核心的会计理论框架结构。现在,会计目标起点论已基本为广大会计学者所接受和认可。

(二)会计目标的不同认识 会计要先确立目标,再工作,进而实现会计目标(Accounting Objective)。如(图1)(图中箭头方向表示下一级要索取决于上一级要素)。著名管理学家哈德罗・孔茨认为:“‘目标’不管是从一般的还是从特定的意义来看,他总是被认为是一个管理规划的终点。”著名会计学家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认为:“任何研究领域都要以确定目标为出发点。”那么,什么是会计目标呢?他接着说:“在会计领域中,目标可以视为形式结构中假设的一部分,或者视为超过或同于假设水准的一组建设。”孙又奇等编译的《国际财务会计与会计准则》认为,财务会汁的目标是指财务会计资料和财务报表的基本用途,因此,财务会计目标一般也理解为财务报告(表)的目标。学者迟旭升认为,会计目标是指会计运行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或结果,表明会计“应该做什么”,会计目标要受到人们(主要是信息使用者)主观期望的影响,并取决于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环境,具有主观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1953年,A.C.Littleton在《会计理论结构》一书中把会计最高目标简明地概括为:“帮助某人借助于数据了解某个企业。为了实现帮助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士了解企业这一首要目标,会计必须对数据加以如实分类,正确地浓缩并充分地报告。”

(三)会计目标与会计模式 会计目标是理论界研究比较多的,而在实际工作中大家接触比较多的是会计模式。会计模式是一定社会经济环境下的若干会计特征的集合,它主要包括会计管理体制、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会计信息的披露制度、会计监督体系以及其他与会计管理活动有关的各个方面。从会计模式所包含的内容内容来看,它涉及的基本都是会计实务。一般来说,各国都是通过明确会计目标来决定会计模式的基本方向。也就是说,会计目标不同,所采用的会计模式也不同。举个简单的事例,如果会计目标是反映企业资产增值保值情况,则在制定会计准则时,资产的计量属性必然要采用历史成本;如果会计目标是体现会计信息对决策的有用性,则在制定会计准则时,资产的计量属性必然要侧重采用公允价值。因此,会计目标是会计模式的运行导向,会计模式的一切内容,诸如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会计监督体系等都是围绕着会计目标这个中心来协调地发挥作用,并努力通过优化会计行为来实现会计目标。会计目标是会计实践工作的服务方向,代表着社会各个利益集团要求的基本倾向。当然,一个国家具体的会计目标,最终取决于该国的社会经济环境。(注:这部分内容在后面第四部分各国具体会计目标比较里有较为详细的分析)社会经济环境决定了会计模式的具体内容以及会计目标的实现方式。社会经济环境、会计目标和会计模式之间的关系如下(图2)所示。

二、会计目标两大流派的比较分析

(一)受托责任学派 林钟高等认为:“资本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产生了委托关系问题,同时由于经济人的有限性,使得委托双方都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偏好。”如何平衡双方之间的关系,将会计目标定为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此时应是最恰当的了。受托责任学派也称经管责任学派。受托责任学派的理论思想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但它作为一个会计理论学派则形成于19世纪后半期股份公司制盛行的时期,它与股份公司制和现代产权理论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按照产权理论,资源所有者将其资源交与受托者经营和管理,双方之间形成了一种“委托――受托”的权利责任关系。在股份公司制下,资源的“委托――受托”关系更加明显,客观上要求会计系统反映受托责任,从而形成了以反映受托经管责任为目标的受托责任学派。由此可见,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受托责任存在的前提。在这种两权分离的模式下,委托方和受托方都十分关注受托资源的保值和增值的情况,财务报告要充分反映受托资源的有效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受托责任学派更关注财务报告对经营业绩的客观反映。1973年,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伊尻雄治和理查德・M・西尔特在共同发表的论文《提出财务报表目标的理论框架》中认为,会计的基本目标是确保经管责任。

(二)决策有用学派 决策有用学派是在证券市场日益发达和规范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随着资本市场日益发达和完善,投资者很容易通过证券市场转换投资对象,使得企业的所有权有了很强的流动性。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既要了解经营者的历史业绩,还要预测企业的发展前景;因此,投资者需要大量相关并可靠的财务信息,财务信息依赖于会计系统,会计系统必须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信息服务,提供决策有用信息逐渐成为会计的目标导向。在决策有用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现代决策理论和现代信息理论的出现又为决策有用学派提供了强有力的现实基础和理论基础。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78年了第一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告的目

标》,阐述了财务报告的基本目标,即要提供决策有用信息,当然,它也不否认会计在受托经管方面的职责。但是,与会计信息有用性相比,反映受托责任则处于次要位置。

(三)两大流派的比较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出现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下,与所处的外部经济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两者既有一致的地方,也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的相同点表现在:两者都有一个前提条件――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它们都要向外部提供会计信息;财务报告的主要内容基本是相同;这两种观点都是财务会计的目标,而未涉及管理会计的目标,似欠全面。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的不同点表现为:一是前提条件不同。这个前提条件和前面的前提条件――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不同。两者都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但两权分离后,受托责任观下受托关系非常明确,投资者和管理者基本上可以直接接触;但决策有用观下受托委托关系不明朗,这种关系是靠资本市场来建立的,管理者常常不知道谁是投资者,他们并不直接接触。二是考虑的角度不同。决策有用观主要是从外部投资人等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对会计信息提出的要求,此时,会计主体处于被动的位置;而受托责任观则主要是从经营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他们要想办法解除自身的经济责任,此时,会计主体处在主动位置。三是反映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决策有用观要求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有助于决策,它既看重财务信息,也看重非财务信息,以满足用户各方面的需求,它要求信息有很强的相关性;受托责任观则侧重于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要为解脱自己的经济责任服务,至于对投资者是否有用,不是经营者所考虑的问题。例如在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上,为了公平、公正地反映受托方的经营状况,就必须要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和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在会计处理上,它强调可靠性胜过相关性;如果以决策有用作为会计目的,就会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以实现信息的有用性。四是服务对象不同。受托责任观主要为委托人即投资者服务,服务对象比较单一;而决策有用观的服务对象比较多元化。五是所反映信息的时点不同。从时间观念上看,受托责任观立足于过去,是对过去的一个总结;而决策有用观则主要是面向未来,是对未来投资方向的把握。实际从本质上看,两种目标并不存在着根本上的矛盾,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委托方也是财务信息使用人之一,财务报告本来也应该为委托人提供便于他们评价受托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受托责任也代表了决策有用的一个侧面;而决策有用也必须考虑管理当局对受托资源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否则,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基础就将被动摇。所以,无论是受托责任观还是决策有用观,都与具体的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的。正如葛家澍教授所概括的,当通过资本市场来分配社会资源的时候,使得资源的“委托――受托”关系通过资本市场来建立,从而使委托关系变得模糊不清,受托方对受托资源的管理被淡化,大家关注的重心从对受托资源的管理转向在资本市场树立良好形象――报酬与风险的比例最优。就对整个经济发展过程具有全面影响方面而言,决策有用观更具重要性,而就某一发展过程具体的经济环境来看,受托责任观有其实用性。

三、会计目标的国际比较

(一)社会经济环境与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也是会计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研究不同时期的会计目标,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识会计目标,不仅可以为人们准确地确定现在的会计目标,还帮助人们展望未来的会计目标。作者把会计目标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然经济时期。马克思说:“单个商品生产者仅仅用头脑记账或者仅仅在他的生产时间之外附带地把收支、支付日等等记载下来。”马克思分析了会计是生产的附带,是从生产中分离出来的,因此,会计的目标要体现企业的目标。那么,企业的目标是什么呢?企业的目标就是赚钱,挣利润,会计的目标就是算赚了多少钱?企业的利润为多少?因此,核算就成为人类社会在自然经济时期基本的会计目标。第二阶段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初步分离时期。到了中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种新的的生产组织形式――庄园,庄主与管家之家的委托关系,使得受托责任作为会计目标走人了大家的视线;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规模大了,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生产组织形式,会计目标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当然也更加明确。另外,由于12至15世纪地中海沿岸的金融业日趋繁荣,会计记账逐渐由单式簿记发展到复式簿记,这也为更好地实现会计目标提供了技术支持。企业所有者同经营者分离了,经营者需要了解会计信息用于管理企业,完成任职目标;所有者也要了解信息,了解赚了多少钱?看看经营者是否称职?是否继续续约?这个时候,会计目标主要可以概括为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第三阶段是到了18世纪60年和19世纪这个期间,欧洲进行了产业革命,引发了生产组织和经营形式的重大变革,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彻底分离,股份制成了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另外,债务权人也要通过财务报告来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此时,他们要求的会计信息不仅要可靠,更要相关,帮助他们进行正确决策。证券市场的发达,对提供未来会计信息的要求更加强烈。此时,把会计目标推向了另一个高度一决策有用。“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并非一成不变,他们要受到财务报告所处的的经济、法律、政治、社会环境的影响。”当然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对会计目标的影响力也不尽相同。由于任何会计模式下会计目标就其根本来说都是提供有用的经济决策信息或提供受托责任完成情况,只是会计目标的具体表现形式有所差异。在社会经济环境中影响会计目标的因素有很多,通过上述分析以后,作者认为最重要的有:第一,是各国的经济体制。一般来说,公有化程度比较高,政府在社会经济中的支配力量越强,会计目标越强调为宏观经济服务,相反,会计服务对象则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第二,是证券市场的发达与完善程度。一般来说,证券市场的发达与否,企业筹措资金的渠道,决定了会计具体目标的倾向性。证券市场越发达,在各种筹资方式中,通过证券市场来筹资就越重要,则要强调保护股东利益;相反,证券市场不够发达,则通过银行借款就会成为比较重要的筹资方式,则会更强调保护债权人的利益。第三,是税收体制因素。税收体制因素决定了会计主要为税收服务,还是主要为会计利润服务,因此,税收体制不一样,大家所期望的会计所达到的结果也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