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智能化包装技术论文

智能化包装技术论文

时间:2023-02-13 20:18:42

智能化包装技术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智能包装;货架寿命;防伪;RFID标签

伴随新材料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智能包装通过对包装材料的更新换代升级、通过改造包装结构、通过整合被包装物信息管理,实现被包装物的人性化的智能化的目的、要求或功效。智能包装技术在发达国家已取得长足发展,但在我国尚处于实验和研究阶段,但智能包装以其智能化、人性化、交互式等功能越来越受关注,本文拟对此进行研究,以期能抛砖引玉。

1.智能包装在食品、医药、日化用品、物流管理等领域的应用

智能包装在识别和判断产品品质、延长产品货架寿命等方面的强大功能,使其在食品(包括饮料)、医药、日化用品、物流管理等多个领域运用越来越广泛。智能包装在信息控制,产品信息的可追踪性方面亦发挥着重要作用。

1.1 智能包装在食品领域的应用,主要指智能外包装能对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湿度、温度、光敏、压力、时间和气体含量等参数进行性 “识别和判断”,并进行智能化自动调节,延长被包装物货架寿命。区别于传统的食品包装袋上打印的有效期,智能包装采用变色指示的形式指示食品有效期,还能智能化控制食品品质和新鲜程度。

许文才、曹国荣(2007)认为“活性包装的发展有两个主要的研发方向:活性包装标识(智能标签)和延长食品保质期的包装技术。[1]”我们认为食品智能包装,可分为指示型和控制型两类。指示型智能包装,指对包装材料嵌入特殊化学物质(如Fe元素)、合成材料,当被包装物的气体含量(如H2S、CO2)、温度-时间、湿度、微生物含量等超过一定标准时,外包装材料出现某种颜色变化,以指示被包装物的新鲜程度。指示型智能包装因其能用颜色变化的形式直观反应食品的品质变化,又称变色包装。贺宇红(2005)介绍了法国不二价超市运用时间温度指示器(TIME & TEMPERATURE INDICATOR, TTI)指示型活性包装和美国加州门罗帕克市使用的INTELIMER包装膜控制型活性包装技术[2]。

目前被设计用于包装鲜肉及乳制品的温度-时间指示器(TTI)以温致变色油墨标签的形式,来判断任何对温度敏感的产品,特别适合用于测定产品的货架寿命、冷藏条件等,这种智能包装设计同样可用于告知经冰箱冷冻后啤酒的温度、肉类产品的新鲜程度及是否变质等。新鲜果蔬会因破坏性微生物的呼吸作用而食用度下降,采用含Fe元素智能包装气体指示剂,能判断被包装物的内部O2含量、H2S的含量。采用能分析食品酶、抗体和细胞并能将生物信息转换为物理信号的生物传感器智能包装,通过物理信号测定禽肉二胺(腐胺、尸胺和精胺)的浓度,以判读禽肉的食用度。

控制型智能包装,指对包装材料嵌入对包装材料嵌入特殊化学物质(如去氧凝胶层)、合成材料,或对被包装物的内部构造进行智能设计,对被包装物的气体含量(如H2S、CO2)、温度-时间、湿度、微生物含量等进行智能控制,最大限度地保持食品的营养和品质。控制型智能包装,通过调节包装材料与食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延长食品的货架寿命和新鲜度,我们称之为活性包装。

脱氧是保持食物新鲜度的技术,采用智能化脱氧包装,可以使包装内的O2浓度将至0.01%。日本Mitsubishi Gas Chemicals Yoshihisa Sakakihara公司研发的二价铁类内贴式去氧剂和美国新泽西州一家公司研发的可氧化聚合物内层,都能有效地捕捉并消耗包装袋内的氧气,控制食品氧化速度、抑制细菌繁殖。[3]乙烯气体能加速蔬菜和水果的成熟和老化,含有高锰酸的硅胶配合脱氧剂使用,对水果储藏和运输有绝佳效果。采用硅胶、石灰、氧化钙等干燥剂包装鱼类,可以有效降低包装袋透湿率,延长鱼类货架寿命。

单一薄膜的使用性能往往有—些局限性,达不到人们的要求,因此多层复合薄膜已经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使包装材料具有许多优异的特性。[1]Nisin(乳酸链球菌素),又称尼生素,它是由乳酸链球菌合成的—种多肤抗菌素,用涂有尼生素的PE材料包装液体类食品或真空热狗包装,可以有效减低有害细菌数量。[4] DuPant公司利用天然抗菌材料甲壳素,将其涂在外包装上以控制食品质量,在不同的PH值下,水蒸汽的透过率可是实现交联控制。[5]

由Crown Cork &Seal公司和Tempra 技术公司合作研发的智能包装产品自动冷气罐,通过罐底凝胶层、管壁干燥剂的化学反应吸收热量,3分钟内就能使355ml罐装饮料温度下降至16.7℃。雀巢公司推出的330ml自动加热牛奶咖啡罐通过罐底层置水和生石灰化学反应释放热量,3分钟后咖啡可以达到约60℃。[6]为防止营养流失,欧洲研发了一种智能易拉罐,当开启易拉罐时,罐内压力骤降,附着在管壁的微量元素自动释放并溶解于饮料内,大大降低了产品在储存运输阶段的营养流失损耗。[6] 由美国RUTGERS大学研发的智能化微波加热包装,该包装把食品加工信息编入到RFID智能标签,由微波炉内置的标签扫描仪和微处理器自动获取相关食品信息,自动对食品进行最优化热处理,获得食品最佳食用品质。

据统计,2006年全美智能包装市场领域,食品智能包装占到了70%以上,[7]成为智能包装市场最具应用活力的领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特别是低成本的TTI标签一经问世,制造商普遍意识到其在降低食品腐烂现象、延长食品货架寿命的积极作用,智能包装在食品和饮料市场份额也相应地出现增长势头。彭珊珊、蒋侬辉(2005)认为21世纪食品包装的趋势为:无菌包装、绿色包装、功能包装、智能包装、方便化包装、个性化包装六大类[8],其中无菌包装、绿色包装、功能包装大部分都是利用智能包装材料对食品品质进行控制,因此也可以归类为智能包装。

1.2智能包装产品层出不穷,在医药领域亦有不俗表现。指示型智能包装和控制型智能包装能保证药品质量,降低O2和湿度对药物效能损坏。智能包装药品还能提高服药的准确性和方便性,张改梅(2007)[9]介绍了瑞典CYPAK公司、丹麦BANG &OLUFSEN MDICOM公司、加拿大INFORMATION MEDIARY公司、美国DDMS公司相继推出的药品泡罩智能包装,当每一粒药品被取走时能记录取药时间并将信息传递给医生。丹麦BANG &OLUFSEN MDICOM公司研发的名为“援手”(HELPING HAND)药品有声智能包装,能定时通过电脑或者手机信息方式通知患者服药。使用RFID标签技术跟踪药品,可以有效地打击假药市场,并提高药品详细信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经提倡使用RFID作为药品防伪的手段之一。[10] ENVISION AMERICA研发的可发声标签系统,可帮助有视力障碍的患者、文盲等了解药品的服用说明、注意事项等。

申晟(2006)对目前药瓶进行了智能化包装设计构想,他摆脱了目前药品旋帽设计的束缚,以“金施尔康”为例提出开启滑动开关并使药丸计量从滑道划出的容器设想,方便实用[11]。阳康丽、袁志庆、陈洪(2006)也认为智能材料在药品保存、药效保持方面具有的积极作用,“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纳米技术等先进技术与药品包装材料相结合,可望开发出具有药品质量自检测、防伪、定时提醒患者吃药、破裂时能自修复等多种功能的智能药品包装材料,对于延长药品保质期、方便患者用药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智能药品包装材料必将是材料领域长期研究与开发的重点和热点。[12]”

1.3 RFID智能标签在日化产品的防伪领域有不俗的表现,指示型智能包装在日化产品的显性使用领域更有突出成绩。SUN CHECK通过变色包装来提示紫外线强度,并提示用户选择相应的防晒指数及防晒品。宝洁公司SK-ⅡAIRTOUCH粉底包装使用电离技术将粉底颗粒涂抹在皮肤上。NANO MARKETS公司研究表明,总体上来说,全球智能包装市场值2011年将增长至48亿美元,2013年将增长至141亿美元[13]。

1.4 智能标签RFID产品包装技术已在欧美国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包括沃尔玛连锁超市、保洁公司等企业都在努力推广RFID标签技术。借助RFID智能标签,产品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均有可追踪性,制造商和用户可以实时了解产品库存、流通、保质等信息,这在物流管理中能预测顾客购物情况,优化库存管理,整合资源,建立信息化仓贮管理C3I系统[14]。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要求其供货商2005年前全部启、RFID标签技术管理货品,作为其供货商之一的DAISY BRAND公司已经从RFID智能标签技术获得内部管理快捷之处。该公司包装设计市马克·布鲁斯介绍说,通过RFID系统智能管理使“我们精确地知道每一辆车的货物装载情况,这个系统帮助我们确信没有装错货物的情况发生。[15]”

保洁公司启用RFID智能技术整合物流供应链,每年可减少15亿美元的经营成本[16]。据专家预测,到2015年全球预计每年将需要约1万亿枚射频标签,其中大多数将是用在智能包装上。[17]

2.智能包装的社会功效和发展前景

2.1保障食品安全,保护消费者的健康权益,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当下,假冒伪劣产品猖獗,食品安全在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督和政策缺失条件下,加强智能包装强制使用管理,广泛推广可追踪性RFID智能标签和防伪智能包装,对保障食品安全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有专家预测,将来法律将出台具体条文,规定某些易腐食品必须强制使用安全智能标签,方便消费者选择安全放心的食品,规范市场秩序。

提高产品的使用率和制造商的生产效能,减少浪费。统计显示,英国家庭中每年要扔掉约830万吨食物,其中约有36.4万吨食物因为超过了最佳食用期而被扔掉,有3.9万吨食物是尚未开封的[18]。假使在食物包装技术上采用智能包装,及时提示用户食品的最佳食用期及有效期,定能大幅度减少浪费。同时,也能及时提示制造商,采取相应对策快速处理。

加强产品的供应链管理,实现物流的信息化管理。RFID智能标签,使得产品从生产到运输、储存阶段皆有可追踪性。借助网络管理系统,控制中心能对货架产品和在线产品、库存产品信息整合,实现供货商、运输、资金、人工等资源合理调配,优化物流管理,建立智能型物流体系。

2.2 智能包装作为一门新兴产业在西方国家已出现蓬勃发展势头,不断涌现的智能包装新材料、新技术,给包装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利润空间。据美国NANO MARKETS市场调查公司统计显示,至2011年全球智能包装市场产值已增至48亿美元,到2013年将达到141亿美元。[7]在欧洲,智能包装业被列为未来最具市场潜力、最具利润空间的产业之一。当前,全球各大加工商都在争食这块大蛋糕,国内企业却表现相当沉默。

在中国,智能包装业起步晚、发展慢,高成本成为制约我国智能包装发展的第一道门槛。科研人员不足、资金缺乏、市场接受速度缓慢,也是制约我国智能包装企业兴起的重要原因。[7]中国印刷技术协会理事长武文祥在2006年中国国际特种印刷暨智能识别(RFID)技术展览新闻会上指出:我国的特种印刷和RFID技术无论是市场规模、产品水平,还是品种规格、消费水平,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特种印刷和RFID技术推广以及进入中国市场的应用将成为今后的热点。

2.3 智能包装,作为包装设计的新兴子类学科,融合了包装设计、新材料研发、微电子技术、信息控制技术等多种学科,是新兴的交叉学科。目前,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在这一领域的学科理论基础、定位、研究对象、学科架构、研究方法等层面处于空白阶段。在科研、教学领域,需要大批领军人才。在政府层面,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加大资金支持、政策倾斜,给予必要的宣传、引导和监督。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极大地推动了国内RFID智能标签的发展,北京奥组委为确保食品安全,对奥运村食品全程启用RFID追踪管理。尽管国外智能包装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也处于起步阶段。这对我国智能包装业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相信,中国包装业会以此为契机,以RFID为突破口,在世界包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许文才,曹国荣等.国外软包装材料的现状及研发方向[C].包装工程,2007,28(8):2.

[2]贺宇红,“活性食品包装技术”应用前景十分广阔[J].中国包装,2005(2):96.

[3]陈潇楠,王斌等.食品智能化包装研究进展[J].商品与质量,2011(12):155.

[4]COOKSEY K.Effectiveness of Antimicrobial Food Packaging Materials [J].Food Additives & Contaminants,2005, 22(10):980-987.

[5]KIM Ki Myong,SON Jeong,KIM Sung-koo,et al. Properties of Chitoean Films as a Function of PH and Solvent Type[J].Journal of Food Science,2006,71(3):119-124.

[6]艾斌.异彩纷呈的智能包装[J].包装财富,2011(8):26-27.

[7]编辑部.智能包装 探索中期待突破[J].印刷技术,2008(3): 10-11,13.

[8]彭珊珊、蒋侬辉.食品包装新理念[J].包装工程,2005(2):169-182.

[9]张改梅. 智能包装技术及其应用领域[J].印刷技术,2007(10):19-22.

[10]张梦.浅谈智能包装与RFID技术[J].广东印刷,2011(5):49.

[11]申晟.以人性化为向导的三种包装设计新构想[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20(1)9-11.

[12]阳康丽、袁志庆、陈洪.论药品包装材料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包装工程,2006,27 (4):297.

[13]聂泳华.化妆品智能包装一枝独秀[J].中国包装工业,2006(12):34.

[14]韩景平,王渝珠. 二十一世纪的包装产业信息化[J].中国包装工业,1996(4):18.

[15]张笠峥.RFID在Daisy Brand公司的应用[J].印刷技术,2007(26):60.

[16]陈新.智能包装技术特点研究[J].包装工程,2004,25(3):40-41.

[17]夏征.智能包装技术[J].包装世界,2011(3):6.

[18]樊美娟.智能包装的概念及分类[J].印刷质量与标准化,2012(2):10-13.

第2篇

关键词:智能化,建筑电气工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F4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工程的不断增多,建筑施工技术也不断进步。在建筑工程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施工项目是电气工程,建筑电气工程主要包括建筑施工工程中与电气有关的设备、装置等的施工工程。建筑电气工程影响着建筑的投放使用,目前,在建筑电气工程中,智能化技术开始应用。智能化技术是综合了精密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 GPS 定位技术的一种新兴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应用智能化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人工操作量,提高操作速度以及操作精准度,提高工程的可靠程度,并且能够降低成本,方便工程完成后的检修维护工作。

1 建筑电气工程

随着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建筑物中,尤其是居民建筑物中,对建筑电气工程的要求越来越高,新技术在电气工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电气工程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电气工程的主要施工工序主要包括:安装成套配电柜及其控制装置,安装电缆桥架及架上电缆,安装电线杆上电气设备以及架空线路,安装变压器,安装动力装置以及照明配电装置,安装柴油发电机组,安装不间断电源,安装低压电动机、电动执行机构以及电加热器并进行接线,试运行低压电气动力设备,安装开关插座等,安装接地装置,安装母线(包括封闭母线、裸母线以及插接式母线等),铺设电缆线路并制造电缆头,铺设导管、穿管及线槽,对钢索、槽板进行配线,测试线路等的绝缘性,安装灯具及其他照明装置,试运行所有照明装置,铺设避雷设施,连接等位点以及安装接闪器,建筑电气工程的验收等。

2 智能化技术

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开始广泛应用到建筑电气工程中,其中,也包括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智能化技术又叫人工智能技术,是 GPS 定位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精密传感技术的综合应用,属于计算机技术的智能化分支,人工智能一词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的,主要系统包括图像以及语言识别系统,语言处理系统,自动控制系统以及专家系统等。智能化技术主要应用在控制方面,例如电气控制等。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智能化技术中又根据需要加入了其他学科的理论,如仿生学、控制学、自动化以及语言学等。智能化技术能够帮助装置或者设备等实现自动化运行控制管理等内容,并且能够提高工程或系统装置等的整体可靠程度,提高运行速度,加强装置系统或设备的自我保护能力等。

3 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应用分析

在建筑电气工程中,智能化技术主要应用于建筑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控制、建筑电气设备故障预测分析以及建筑电气设备的优化设计等。所以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应用分析主要包括: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故障检测分析中的应用以及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电气设备优化设计中的应用等。

3.1 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

在建筑电气工程中,需要有自动控制和保护系统,以便在发生一些意外时,可以进行自我控制和保护,防止事故的发生。而这些自动保护以及控制系统中则可以运用智能化技术。首先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应用 GPS 定位功能,对整个建筑电气工程的电气设备、线路以及装置配件等进行定位,并利用传感技术进行将电气工程的施工或者工作状况传输给计算机系统,即进行电气工程施工或运行的数据采集,然后计算机系统利用电机设备、电磁场以及电路等学科知识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然后按照设定的系统程序,如果出现了哪种数据,就该进行何种控制措施。这样就可以对建筑电气进行智能自动化控制。

3.2 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故障检测分析中的应用

在建筑电气工程中,可以利用智能化技术进行电气系统的控制和保护,如果一旦出现了问题,智能化程序中没有被规定的状况,则可以发出警报,并对发生问题的部位,进行重点的实时监控,同时,还需要将收集到的数据传输给智能化故障分析系统,利用智能化技术中的神经网络、专家系统以及模糊逻辑等技术,对发生问题的部位进行故障分析,例如,当变压器出现故障时,便可以对变压器油中的气体成分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缩小其故障范围。

3.3 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电气设备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电气设备优化设计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智能化技术的遗传算法,一个是智能化技术的专家系统。遗传算法是一种先进的计算模型,其原理是模拟生化进化过程中的遗传学机理以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理论,运算过程中应用生物界中的进化规律,进行随机性搜索。智能化技术中的遗传算法在电气设备优化中起到重要作用,在建筑电气工程中,可以采用智能化技术中的遗传算法和专家系统相结合的方式对电气设备进行优化。

4应用建筑电气技术的注意事项

4.1经济方面

在智能化建筑设计当中建筑电气技术需要注重经济实用,保障经济节约而且技术可靠。在实际工作中,建筑电气设计方案选择应该符合智能化建筑发展的趋势,要合理应用新技术,保障技术安全可靠性,选取经检验合格了的产品,用新型技术简化系统设计,进而降低工程造价,保障经济合理,减小投资成本。

4.2设计方面

在对智能化建筑开展建筑电气的设计时,要脚踏实地且实事求是,不要盲目地追求不实际的目标。

智能化建筑功能很全面,设施相对复杂,对于设计和管理要求都较高,在不同设备间都存在自身缺点以及局限性,功能以及性能上还有一定程度上的差别,盲目追求新和全是不现实的。如果对设备的先进性和功能的齐全性进行强行追求,这不仅是在设计上建立了脱离现状的难题,而且会加大工程实施难度,抬高投资的成本,加大运行费用,进而形成资源的浪费,然而很难达到预想效果。合理进行建筑电气设计应从项目的根本出发,选用适当的设备和系统,利用恰当的技术,保障设备、系统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可以满足智能化建筑设计的要求,减小运行和管理的难度。

4.3质量方面

在工程的每个过程中都要认真地审阅、校对设计稿,要确保每个工程的细节都是准确无误的。再有,操作过程要严格地遵循电气施工的规范,应用合格的材料以及设备,坚决拒绝伪劣产品,保障工程安全可靠性。

5 结束语

本文首先介绍了建筑电气工程,并介绍了其施工工序。建筑电气工程中包含的主要工艺流程包括:各种电器设备的安装、各种线路线缆的安装、各种电气配件的安装以及照明设施的安装等。然后本文介绍了智能化技术。智能化技术又叫人工智能技术,属于计算机技术的智能化分支,是 GPS 定位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精密传感技术的综合应用,并且根据不同的应用,可以加入仿生学、控制学、自动化以及语言学等学科内容。在建筑电气工程中,智能化技术能够帮助装置或者设备等实现自动化运行控制管理等内容,并且能够提高工程或系统装置等的整体可靠程度,提高运行速度,加强装置系统或设备的自我保护能力等。最后本文重点介绍了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应用分析,其主要内容包括: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故障检测分析中的应用以及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电气设备优化设计中的应用等。

参考文献

[1]华树超,孙娜.基于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智能化技术应用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0,10:158.

[2]孙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4(2):109-112.

第3篇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服装专业课程;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整合的内涵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笔者结合长期的高校服装专业教育实践经验与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研究,总结得出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整合的内涵为:

在系统科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等现代先进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在熟悉信息环境和把握服装专业课程内在元素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和发掘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优势,把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专业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使信息技术成为教师教学情境的构建工具、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认知工具和交流工具,积极探索网络信息资源运用的途径和方法,调动教师的创造性与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提高教与学的效率。wWW.133229.cOm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共同完成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服装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目标,

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的整合不是被动地纳入,而是主动地适应和变革服装专业课程的过程。信息技术本身不能自然而然地引发服装专业课程的变革,但却是服装课程改革的有力促进条件。

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的整合是一种全方位的整合,即将信息技术充分融合到服装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包括服装设计、服装结构制图、服装材料、服装cad等课程的教学,包括服装课题研究。包括专业考察、毕业设计、生产实习等等。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的整合应该有利于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进而营造新型的学习型社会。

二、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整合的意义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层面,它使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范围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我国教育部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对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中指出,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因其传授信息量小,手段落后,直观性差等,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要求。各级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开展立体化教材建设,为教师提供整体的教学解决方案,进行远程教学,实现资源共享。因此,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中国服装业已经不是原本意义上的传统劳动密集产业,而是融合了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产业,跟服装的工业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其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指出,目前我国服装工业缝制技术装备水平已经达到国际领先,但是服装科技水平在全球仍然比较低。如果要实现服装强国的梦想,首先就要成为服装科技领先的强国。拥有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

我国目前人事、财务、办公自动化软件在国内服装企业的应用率达到90%以上,服装cad应用率接近90%,cam、erp、pdm、scm等应用也接近20%。产品设计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制造设备数字化、企业间协作网络化成为信息时代服装企业发展的总趋势。相应地,服装企业迫切需要大量适应性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对这类人才在业务上要求具备准确地解决专业岗位要求的实践能力、掌握处理时尚流行信息和市场情报的分析能力,在企业的变革中要求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发展潜力,换句话说,要有信息化的审美能力、服装设计能力,现代信息化的服装生产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服装专业cad能力等。

服装高等院校是为服装企业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的摇篮,为了向企业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服装专业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信息时代服装专业教育应该不仅仅是传统的设计技法教育,更是一个开发学生智慧和创造能力的系统工程。从当今的服装专业教育现状看,课堂教学的改革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一条可行和有效的途径。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用于服装专业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增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整合适应了服装专业学生个性创新化、群体多样化的教学要求,因此,它在给传统的服装专业教育带来冲击的同时也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进而推进服装专业教育的改革,最终完成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的使命。因此,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的整合更是信息时代服装专业教育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三、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整合的理论依据

(一)系统科学理论是整合的指导思想

系统科学理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系统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世界上的各种事物、过程都不是彼此孤立的杂乱无章的偶然堆积,而是一个合乎规律的、由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服装业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密切配合,服装专业教育也是如此,各个专业既要分工明确,又要密切配合。既然服装具有系统属性,服装系统包含于社会系统之中,如何体现服装专业课程教学各元素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相协调以及怎样使教学的效率达到最佳,是服装专业教学应当重视和解决的关键问题。运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原则进行服装专业教学的指导,以服装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服装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必然可以培养师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大大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整合的理论基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由事物本身决定的,人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建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和理解,学习是一个积极的意义建构过程,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进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现代服装样式之多、时尚变化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当今的服装专业人才,要具有敏锐的目光和观察力,要运用机灵的头脑、灵巧的双手时时更新知识体系,才能跟上飞速变化的信息时代,创作出时代精品。基于服装专业的这种特点,我们服装教育培养的服装人才不仅要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还要具有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与人协作的能力等。有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引导,教师注重对学习环境的创设,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帮助,培养学生通过协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效率,

(三)多元智能理论为整合注入了崭新的理念

多元智能理论是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风行全球的国际教育新理念。它是由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加德纳博士于1983年首先系统地提出,并在后来的研究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一种全新的人类智能结构的理论。它认为人类思维和认识的方式是多元的,亦即存在多元智能: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每个人都拥有多种智力潜能,这种多元的智力并非完全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下可以激活和发展的,教育的任务就是提供激活适合个体强势智能和弱势智能协调发展的文化环境,开发和培育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主要是在学生主体化、教师主导化、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目标智能化和教学活动丰富化等方面区别于传统的教学设计模式。因此,服装专业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就是要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重视学生的多种潜在智能训练,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有意识地营造立体多维的学习氛围,激发艺术灵感和创造性,促进其多元智能的开发。多元智能理论蕴涵丰富的教育教学理念对整合具有明确的引领作用。它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整合的宗旨,正确定位整合都具有显著的价值。

四、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整合的现状

(一)整合的实践正处于积极的探索阶段

我国各级各类服装院校的专业教育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也在不断地从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中解放出来,改革主要围绕着办学模式、产学研的结合、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有序而火热地进行着,并且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阶段性成果。然而经过一定阶段改革的服装专业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教学内容多与课堂教学课时少的矛盾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专业领域发展越迅速,教学内容就越丰富,而课堂教学课时量却是极为有限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使得课堂教学能够在多媒体形式下表达海量的信息资源,网络资源的共享为课堂课时量的延伸创造了有利条件,于是整合成为解决这类问题的首选。

经笔者调查研究,当前全国各级各类服装院校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各门专业课程的精品网站建设,如东华大学、深圳大学、湖南工程学院、大连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等的服装结构设计、女装设计与工艺、服装材料学、立体裁剪等课程的精品网站都在积极建设申请中。而天津师范大学的《中西服装史》率先于2009年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

(二)整合的理论总结处于低迷阶段

笔者从事一线服装专业课程教学十多年,在实践中努力探索有效的教改之路,主持完成了省教育厅的服装专业教改课题。在信息技术冲击下对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整合进行着实践探究,并以硕士论文形式进行了阶段总结,论文《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整合的模式探索与实践》得到评委的肯定,取得良好成绩。但是笔者进入中国知网。输入“信息技术服装整合”进行搜索,结果是“共有记录0条”,令人难以置信,但输入“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结果有记录一千多条。在这一千多条记录中笔者能找到的是信息技术与医学、计算机、英语、体育等各学科整合方面的论文标题,没有找到信息技术与服装课程整合方面的论文。笔者又进入百度、谷歌搜索,终于搜到四篇:“信息技术与中职服装专业教学的整合”、“与信息技术整合优化服装设计与工艺教学”、“信息技术与服装设计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中职服装专业教学的整合之探索”,可见在理论总结上,整合可以说还是个空白的领域。

五、对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整合的建议

(一)上层决策者与教育者的教育观念要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改革,观念先行。教育观念是无形的、隐性的,它是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过程表现出来的,它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影响着教师的工作方式。制约着教育活动的方向,更是教师立教的根基。整合首先就是要让上层决策者与教育者树立现代化最新教育理念。服装专业课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是教育手段改革的问题,而且是学校办学目标、学生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的一个重要基础。教育者在教学一线的实践中已经意识到了信息技术对教学的重大影响力,但是只有在决策者的鼎力支持下。整合才得以顺利有序地实施。换而言之。整个教育战线上至决策者下至一线教师要统一认识、团结协作,才能真正促进整合。

(二)加强教育技术学培训。提升服装专业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的综合素养。教师是教育改革直接的承担者,信息时代服装教育的发展要求专业教师既精通专业领域,又具备信息技术能力。当前大多数服装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但是对教育技术学明显比较陌生,因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属教育技术学范畴。很多院校的服装专业设在艺术设计学院或是艺术设计系下面,这里的专业教师不熟悉教育技术学当属正常现象。但这现象于整合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加强服装专业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学的培训刻不容缓。

培训的内容重点应放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及运用上,而且针对性要强。因为服装与其它学科有着不同的学科特征,整合也没有可套用的固定模式,只有针对服装专业学科的培训才能大大提高培训效率,

培训的方式可以灵活多变。有些院校可以直接利用本校教育技术中心的力量与资源组织教育技术等级培训:还有去专业的教育技术学培训机构学习,去兄弟院校取经;邀请专家来开专题讲座;召开教育技术成果交流展示会:观摩示范公开课,等等。

总之,教师要用教育技术理论武装头脑,用终身学习精神提升教育技术能力,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的整合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出成效。

第4篇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系统 工程监理

一、 智能建筑与建筑智能化系统

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通讯、办公、建筑设备自动化,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建筑智能化系统就是在建筑(包括环境)平台上,利用系统集成技术实现的通讯自动化系统(CAS)、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它们与建筑环境一起构成了整个智能建筑。

建筑智能化技术是现代建筑技术与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和充实,它的技术基础是现代建筑技术(Architecture)、现代控制技术(Control)、计算机技术(Computer)、通讯技术(Communication)、图像显示技术(CRT),即所谓的“A+4C”技术。“A+4C”的发展,推动着智能建筑不断集成化发展的进程,并在一些现代建筑中形成一种崭新形式的建筑弱电系统(建筑智能化系统),从而实现信息资源和任务的共享与综合管理,充分体现智能建筑投资合理、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灵活的目标,这也是人们追求建筑智能化的目的。

二、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实施特点

建筑智能化系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A+4C”以及管理科学、施工管理技术等学科知识的全面支持。同时,建筑智能化系统建设首先是一项建设工程,必须科学地进行投资、效益、工期规划,并按建设总目标实施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但是,作为一项新生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在系统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行业监管方式都与传统的建筑机电系统有所不同,相应的标准和规范还不完善。建筑智能化系统各子系统间、建筑智能化系统与其它机电系统、建筑智能化系统与土建和装饰都有一系列相关的配合与协调。因此,在系统实施过程中,将对系统规划设计、工程施工与管理的人员在工程技术、管理经验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1(例图)略是建筑智能化系统各子系统与相关工程的配合配套情况。

建筑智能化系统系统相关工程配合表 系统名称 相关技术、知识 配合工程 配套与监管 楼宇自控 自控、建筑设备 安装、强电、空调、给排水、电梯、装饰安保 电子、电视、 安防知识 安装、装饰、消防报警、门禁 公安技防办 消防报警与广播 电子、控制、 消防知识 安装、强电、空调、 给排水、装饰 消防局 综合布线通信、计算机 安装、装饰 卫星电视接收与CATV 电视 土建、安装、装饰 音像管理处 门禁 电子、自控、 安防知识安装、安保、装饰 背景音响 音响、广播 安装、装饰 程控交换机 通信 综合布线、装饰 电信 电话 通信 综合布线 电信 无线直放站 通信 安装 无线电管委会 停车控制自控 安装 LED大屏 电子、计算机 安装、装饰、综合布线 BMS 计算机 BA、消防报警、安保、 综合布线等 办公自动化网络 计算机、管理 综合布线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跨越诸多专业技术领域,在工程实施中又有许多相关工程的配合协调要求,且在系统设计、设备选型、工程公司选择、施工安装、工程验收等环节上,现行的标准和规范还不太完善,缺乏有效的质量监督和保证体制。现在大多数系统集成公司从属于IT行业,而设备安装公司又属于建设行业,因己方利益的驱使和行业的局限性,设计院或系统承包商在规划、设计、施工过程中难免犯重技术、轻效益或重设计、轻实施的毛病。造成一方面系统功能盲目升级,增加业主投资,另一方面因缺乏有效的施工管理和质量控制,往往是一流规划与投资、二流施工管理、最终落成三流的系统。施工、调试期间,因设计、施工、集成、设备供应等界面划分不清,造成设计、安装、集成、设备供应各方相互扯皮,业主忙于调解,不堪重负。类似情况严重损害了用户利益,也影响了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健康发展和功效体现。因此,利用社会力量对建筑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规划设计、队伍选择、施工管理、调试验收等全过程实施技术咨询与监理是确保工期、质量、减少投资的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这在一些重大建设项目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成功实施中已经被证明了。以下是笔者对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中如何实施工程监理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三、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的性质和特点

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建设过程中,涉及众多单位和机构,它们有业主(或建设单位)、设备生产制造单位(设备供应商)、管线与设备安装单位(安装公司)、系统承包商(工程公司或系统集成公司)、建设或设备监理机构,要完成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监理工作,首先必须明确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的职责范围,同时处理好与其它单位和机构的关系。

1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与业主间关系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机构是受业主委托承接监理任务的。经业主授权,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可代表业主对系统的规划设计、工程承包商的选择、设备选型等提供咨询服务,对系统的安装质量、系统性能、建设工期、投资进行监理。所以,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与业主间关系是一种被委托与委托关系,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咨询和监理服务,该服务贯穿系统的整个建设过程,服务内容在委托合同中体现。

2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与设备供应商、安装公司、系统承包商间关系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机构之所以能够担任工程监理职责是经业主授权,业主应向规划设计部门、设备供应商、安装公司、系统承包商及时通报委托与授权事项,明确那些机构和人员可以代表业主行使工程监理的职责,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机构与这些单位间不签任何合同,监理活动是以业主与这些单位签订的合同为依据,按有关标准和规范执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机构与这些单位间关系是监理与被监理关系。

3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与建设监理间关系

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中,既有项目建设监理及其分支机构,又有建筑智能化专业监理机构。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的监理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以投资、质量、进度为控制目标。从监理的业务看,建设监理机构通常是对一项基本建设工程进行全过程监理,包括土建和机电设备部分的监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则仅对其中的建筑弱电系统(智能化系统)进行监理,两种监理的内容有所覆盖,却各有侧重。因建筑智能化技术发展迅速,且愈来愈专业化,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进入施工现场,可以弥补建设监理机构、人员在专业技术、监理方式和管理经验上的不足。从实施监理时间跨度来看,建设监理通常是土建施工开始,项目整体验收结束(包括土建和主要机电设备验收)。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的业务可从系统规划设计、设备安装施工、调试运行和系统验收,通常要延伸到建筑整体竣工以后一段时期。在全过程的监理中,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服务形式,有不同的专业技术人员介入,体现出专业化监理机构特有的优势,这是一般建设监理公司所不及的。总之,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是一种专业化的、全过程的工程监理,是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中对建设监理从专业技术和监理制度上的补充和完善。

四、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主要任务

建筑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工作可以分成以下阶段和任务。

1 规划设计阶段

(1) 帮助业主明确和提出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总目标

(2) 对系统的实现目标、投资规模、可行性作出综合评估分析

(3) 按业主要求制订系统规划书或对设计院的系统规划书作出评估分析

(4) 对系统设计过程实施监理与提供技术咨询

2 系统承包商选择与设备选型阶段

(1) 按业主要求,制订或审核项目招标书

(2) 协助业主组织实施招投标工作,提供技术咨询

(3) 审核系统承包商资质、资历、工程业绩

(4) 作出系统方案、设备性能价格比分析

(5) 为业主商务谈判提供技术咨询

(6) 审核设备供应和工程承包合同条款

3 施工准备阶段

(1) 审核承包商施工计划、设备供应计划

(2) 审核承包商项目实施组织设计

(3) 组织召开设计、安装、工程承包商、设备供应商协调会,做好技术交底

(4) 科学划分设计、安装、设备供应、调试工程界面

(5) 审核设计院、承包商的系统深化设计图

(6) 监督完成相关系统(如消防、安保、电话等)施工报批手续

(7) 审核系统调试、验收方案和相应计划

(8) 审核人员培训计划

4 安装施工阶段

(1) 定期组织召开工程例会,协调各方关系和进度

(2) 审核批复施工联系单、技术核定单

(3) 组织系统设备到货开箱、验收、移交

(4) 按施工计划实施进度控制和工作量认可

(5) 协助建设监理实施设备、管线安装质量监理和隐蔽工程验收

(6) 参与土建总包组织的工程例会,协调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与其它工程(如机电、安装、装饰)间进度与关系。

5 系统调试阶段

(1) 线缆测试、单体设备性能测试监理,签署认可测试报告

(2) 单项系统调试监理,签署认可调试报告

(3) 系统联动调试监理,签署认可调试报告

(4) 调试计划进度控制

(5) 组织实施系统阶段验收

6 系统试运行阶段

(1) 组织实施系统试运行

(2) 协调业主、物业、系统承包商间关系,明确职责界面

(3) 审核系统技术培训资料和人员培训监理

(4) 审核系统操作规程、设备管理制度

(5) 审核与确认试运行记录

7 系统验收阶段

(1) 审核系统竣工资料准确性、一致性、完整性

(2) 按设计要求、合同条款对系统性能、试运行情况进行审核

(3) 分阶段、分步骤协助业主组织系统验收

(4) 协助业主组织第三方测试与行业主管部门验收

(5) 督促落实系统保修责任制度

(6) 按工程合同、设备供应合同、变更记录审核系统造价决算。

新的世纪已经到来,随着城市信息化发展进程,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有了蓬勃发展的机遇,如何在一些投资大、技术新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中实现投资、质量、进度的有效控制,对包括业主、承包商之内的各方人员都提出了极高的专业技术和工程管理知识的要求,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概念和模式的引入,无疑是提供了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变电站 二次系统 试验技术

智能变电站是一种能够与相邻变电站、电网调度等互动的变电站,其智能化主要体现在能够支持电网的智能调节、协同互动、自动控制、在线分析决策等功能,对于信息的采集、控制、保护、测量、监测等基本功能更是不在话下,智能变电站的基本要求有:信息共享标准化、通信平台网络化、全站信息数字化,采用的设备也拥有环保、可靠、低碳、集成等特点。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组成更加智能化,其中,合并单元、智能终端、测控装置和保护装置的智能化程度高。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试验技术的情况对变电站安全可靠运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对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试验技术进行探究。

1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试验流程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试验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出厂验收,之所以对其进行验收,主要是对设备的硬件、功能、可靠性和性能进行检查,试用,验收的过程通常在集成商处进行,验收之前设备要符合相应的验收标准:

(1)设备的系统集成和软件开发都是在工厂环境下完成的,符合配置要求;

(2)集成商提供被测试的设备并模拟出测试环境,其中相关资料的编写工作也有集成商完成。

(3)如果是二次设备供应商,其技术规范要达到对应标准。其次是现场装置,现场装置功能调试的主要针对对象是二次设备,对其进行性能和功能测试,其中包括交换机收发功率测试、测控装置的同期功能测试以及保护装置的定值校验。值得注意的是,该调试过程需在所有二次电缆安装及光缆熔接后进行。第三步是现场系统功能调试,这一步在设备的功能和性能调试之后进行,对整组传动和系统联调的意义重大,这一步中还需进行远动通信系统调试和站级监控系统调试。最后一步是启动调试,经过上一步的现场系统功能调试之后,整组的传动情况良好,才开始进行实际工作的检验,主要测试实际带电工作情况,但是,碍于条件限制,常规的二次电流电压二次电缆连接无法实现,一般使用保护装置本身的测量,以确认相量的准确性。

2 试验重点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试验范畴很广,所以本文主要涉及一些试验的重点来介绍,其中包括出场验收、现场系统功能调试、现场系统性能试验以及启动调试的试验手段和相关内容,重点分析一些与常规变电站不同的试验内容。

2.1 出厂验收

集成后的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作为二次系统出厂验收试验的对象,其重要组成部分有测控装置、保护装置、监测一体化装置、网络设备、远动工作站以及智能终端等,出场验收包括设备系统的安全可靠性、稳定性、硬件质量、功能测试和性能指标等一系列标准。

2.2 现场系统功能调试

现场系统功能调试之前,要对二次电缆的连接以及通信网络情况进行检测,以确保其正确性。然后进行整组传动、通流及升压,以确保二次系统的正常运作。进行保护装置的动作模拟,对设备的智能终端开关装置和保护出口进行检验,闸门开关检测完毕;现场系统功能调试还包括远动工作站相关功能的测试以及站级监控系统相关功能,并与调度主站?进行联调。

2.3 现场系统性能试验

由于二次系统对于智能变电站的重要意义,所以对其性能的要求更加严格,二次系统相关性能的测试很有必要。现场系统性能能够最大程度的模拟真正的工作环境,所以其检验效果也最好,检测的内容有:遥信变位传送时间、遥控命令传输执行时间、遥测超越定值传输时间、保护整组动作时间、采样延时及同步性和主备机切换时间等。

2.4 启动调试

智能变电站的二次系统中的启动调试进行的是相量检测,一般使用保护装置本身的测量,以确认相量的准确性。

3 试验的难点

3.1 采样同步性测试

由于智能变电站对数据源同步精度很高,所以对于一些变电站内的方向距离保护、变压器保护、母线保护和测控这些设备来说,需要采用一些特殊的方式进行。为保证数据精度,智能变电站采用区域采样点插值同步法和全站时钟源同步法不失为好方法。所以,进行采样同步性测试就显得格外重要,而现场同步性测试得主要目的就是确保二次设备数据采集的同步性。

3.2 网络性能测试

网络性能测试是智能变电站最重要的测试内容之一,其检验标标准有丢包率、时延、以及吞吐量。吞吐量反映了交换设备的数据包转发能力,通常指在不丢包条件下每秒转发包的极限,一般可用二分法和步进法查找该极限点。对于存储转发设备,时延定义为输入帧的最后一个比特输入到输出帧的第一个比特输出之间的时间间隔;对于比特转发设备,时延定义为输入帧的第一个比特输入到输出帧的第一个比特输出之间的时间间隔。时延测试一般重复多次,再取其平均值。

3.3 装置时钟准确度校验

由于变电站的工作性质较为特殊,所以该系统对于时钟的要求精度一向很高。记录事件的时间误差只允许在意毫秒之内,所以系统的合并单元同步程度要相当高,达到微妙级别。所以,进行装置时钟准确度校验时,由装置接收GPS时钟源发出的标准脉冲信号,并将采集到的脉冲信号与标准脉冲信号进行对比,从而判断输出时间的准确度,一旦误差过大,则表示时钟装置不能达到标准要求。但是,以现在的科技水平,合并单元的时钟精度难以测量,所以同步检测显得至关重要。

4 结语

智能变电站与常规变电站不同,不通过电缆手段进行信息交互,而是运用通讯手段来实现,其信息化强,数字化明显,拥有传统变电站所不具备的优势,但是新技术的产生,致使传统的实验技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试验需求,配置新的实验设备、研制新的试验方法成为我们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位研究对象,分析讨论了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试验流程、试验重点和难点,为科学学者进一步进行试验工作提供了借鉴经验,并希望只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试验技术早日完善。

参考文献

[1]周春霞,詹荣荣,姜健宁,等.500kV数字化变电站动模试验研究[J].电网技术,2011,34(6):193-197.

[2]王涛,高厚磊,邹贵彬等.基于IEC 61850标准的数字化保护动模测试系统 [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9,37(24): 133-136.

[3]周家旭,张延鹏.智能化变电站保护及过程层组网试验研究[J].东北电力技术,2010(10):25-27.

[4]王云茂,张春欣.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试验技术探讨[J].电力与电工,2010,30(2):19-22.

作者单位

第6篇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系统;施工;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高速发展,智能化系统建设不断发展,要求也不断提高。与通常的建筑工程相比,智能化系统工程集合了机电安装、通讯网络、计算机系统集成、自动化控制、光纤传感以及多媒体会议等一系列先进技术,涉及到建筑安装、信息系统、广播电视、公安消防、电力等多个行业领域。对很多从事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的工作者而言,如何做好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一、智能建筑的特点

1、强大的智能化功能

智能建筑是建筑艺术与现代控制技术的完美结晶,它与一般建筑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拥有强大的智能化功能,如建筑设备自动化、通信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等。当然,实现这些功能靠的是一系列的自动化设备(硬件)和计算机自动控制与管理程序(软件),将这些硬件和软件通过优化合理的设计、安装,就构成了智能建筑与众不同的智能化系统,它在智能建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设备投资比例加大

各类智能建筑中智能化系统占总投资额的比例不尽相同,这与项目总投资额、使用功能要求以及建设标准等有密切关系,智能化系统投资占总投资额的比重大约为20% ~30% ,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几乎与结构工程的投资相当,而在智能化标准比较高的建筑中,两者已可平分秋色。

3、安装施工任务繁重

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是智能化系统施工的主要内容,其中包括众多子系统的设备和控制系统的安装、综合布线系统的布线工作、各子系统的竣工调试以及中央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等工作,不仅内容多,而且工期长、质量要求高。一般而言,智能建筑可能占用总工期的一半,而智能化系统的施工任务则分布在总工期的一半还多的时间里。而且就目前情况看,智能化系统的设备及控制系统大部分是国外进口的,技术性强,施工要求高,除需要土建方面的密切配合外,各子系统之间的安装、联网、调试等也需要协调一致、相互配合。

二、建筑智能化系统施工的项目管理

1、加强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专业技术准备工作

专业技术准备工作可针对两个对象。一是针对客户,这往往是智能化承建商忽略的地方,由于智能化系统还处于一个持续发展阶段,其主流产品和系统、规格、种类繁多,功能和价格也有很大的差别,客户对智能系统的了解也只是表面的或概念性的。作为智能化承建商,有责任让客户全面了解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特点、功能以及将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取得客户的信任,顺利地开展后续工作。二是针对工程本体:

(1)施工前做好现场技术准备,程序为: 制定工程各项管理和奖罚措施对现场管理和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相关材料运至现场;

(2)确定现场施工工序,程序为: 施工图的确认弱电桥架施工各子系统进场施工(敷设线缆、配线设备、设备安装、系统调试)各子系统自检系统试运行;

(3)系统验收阶段技术准备,程序为: 从系统验收建设方、施工方、集成商系统交接。

2、搞好协调至关重要

目前智能化系统的安装施工常采用总、分包或分别承包的方式实施, 因此有序地做好协调组织工作极为重要。要正确处理好总、分包商之间以及各承包商之间的技术、组织关系, 尽量减少施工过程中的人为干扰, 减少和消除因施工配合问题带来的矛盾或返工, 以保证承包合同的正常履行, 达到确保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的目的。

3、充分准备、组织好施工图设计的交底工作

设计交底前, 各承包商应认真细致的进行阅图审图工作, 及时发现图纸中的差错和问题, 弄清设计意图和技术要求、施工范围和安装形式, 尽量通过设计交底提前解决潜在的问题, 以减少和避免施工中因设计变更而造成的返工和浪费。

4、加强在智能化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沟通工作

(1)与客户的沟通。客户是最终建设产品的接收者和使用者。客户的需求是项目的最终目标。项目经理必须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在公平合理的前提下确定项目目标,并必须让客户了解自己的项目进度计划、质量目标和保证措施以及其它客户关心的内容。

(2)与建筑监理公司的沟通。建筑监理公司作为客户的项目管理代表,负责项目的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合同管理和组织协调工作。项目经理担负着同样的责任,区别只在于监理公司是客户的代表,而项目经理是承建商的代表。项目经理与监理公司进行沟通交流有利于对项目的关键要素的控制。

(3)与建筑设计单位的沟通。建设设计单位作为建设的整体规划和设计机构,在客户心目中具有一定的技术权威。但并不是所有设计院都有能力进行智能化系统的设计,这是我国建筑设计的现状。弱电承包商应通过建筑设计单位作进一步的技术交流,使建筑的整体规划更完善,使智能化系统更易实现。弱电智能化系统毕竟依附于建筑体内,与建筑物的平面结构设计及暖通、给排水、供配电等机电系统的设计存在相互匹配的关系。弱电对建筑物的设计修改要求以及弱电本身的修改也必须符合建筑设计的总体要求,取得设计单位的认可。

(4) 与建筑总承包单位(土建)的沟通。建筑总包单位对整体建筑项目目标的完成负主要责任。建筑智能化项目作为建筑项目的分项工程,其质量、进度、投资、安全与文明等要求必须符合总包的整体要求,是一项配合工程,与建筑总承包单位进行良好的沟通有利于工程的实施。

(5)与其它施工单位的沟通。工程会有许多界面、接口与矛盾冲突。项目经理必须能化解工程中的各种问题和冲突,理顺施工中的界面和接口。

(6)项目部内部的沟通。项目部是一个临时性的组织,团队的凝聚力是项目成功的关键。项目经理通过沟通能了解成员的工作状态、责任心、积极性等各种与项目有关的因素。项目经理的权威不仅仅来自企业赋予的权力,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项目经理既是团队成员的领导,也是团队的成员。

(7)与供货方的沟通。这一点智能化系统施工中尤为重要,因智能化系统通常采用成熟的、主流的产品和系统,供货方是技术信息的直接提供者。项目经理与供货方的广泛交流,能获得项目最重要的技术目标线索。

项目经理需要沟通的环节还有许多,如相关职能单位、其它与项目有关的非直接供应商等。沟通的过程就是信息收集的过程。项目经理应收集足够的信息为项目服务。这些信息通过甄别利用于项目,能更有效地进行项目管理、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工作。

5、监理好电气设备及系统的调试工作

对弱电系统的施工监理与验收, 不但须执行国标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有关规定, 而且应执行有关专业标准规范, 如消防系统, 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验收规范》、《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且其设计方案与竣工验收均应通过当地有关主管部门的审查和同意。

6、及时安排好未来物业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

一般在系统调试前, 集成商即应对业主选派的技术人员进行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的培训, 必要的话培训工作可以在集成商的境外培训基地进行。在系统调试或试运行时, 这些经培训的技术人员应参与其中, 以掌握系统的运行特性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对策。项目管理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编制详细的分期分批的培训计划, 培训计划应能保证各专业系统的培训时间不发生冲突, 而且场外培训均应在系统调试前结束。

近年来我国建筑智能化发展极为迅速,并呈现出了巨大的市场潜力,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智能化管理需要先进的硬件系统,也需要科学的管理制度,然而这些还应当建立在适应性的基础上,即在智能化管理的过程中,应首先对工程的特性进行分析和研究,然后在进行相应的管理措施的建立,这样就可以保证智能化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陈卫忠.在施工项目总承包中对设计变更协调方法的探讨[J]. 科技资讯. 2006(24)

[2] 霍锡强.论项目施工中的协调管理[J]. 广东建材. 2007(02)

第7篇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管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一、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管理

现今,人们对居住环境、生活智能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生活品味的追求日渐提升,从居民对建筑物标准的要求上即可看出,现在的人们对建筑中智能化管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这就为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管理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越来越多与智能化电气工程相关的新技术应用于现代建筑中。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的施工主要步骤如下:①对整套配电柜和其调控设施进行安装;②对架上电缆以及电缆桥架进行安装;③对架空线路以及上步装置的智能化电气设备进行安装;④对变压器进行安装;⑤对配电以及动力装置进行安装;⑥对柴油发电机组进行安装;⑦对持续电源进行安装;⑧对低压电动机进行安装;⑨对电加热器以及电动执行部分进行安装并接通其线路;{10}[10以后的符号跟之前的不一致。]对以上安装的智能化电气动力装置进行调试运转;{11}对开关插座等装置进行安装;{12}对接地设备进行安装;{13}对裸母线、非开环母线等母线进行安装;{14}对电缆线路进行铺设并且对电缆头进行安置制造;{15}对导管、线槽、穿管进行铺设;{16}给槽板、钢索配线;{17}对线路的安全性能进行测试;{18}对照明设备进行安装;{19}对照明设备进行调试运行;{20}对避雷设备进行安装;{21}对接闪器以及定位点进行安装,对环境的变化及使用功能的变化具有感知能力。如:感知建筑物内外温度的变化,监视建筑物内人员流动及大门的启闭等。传递、处理感知到的信号及信息,对其进行分析和判断。如:把传感器获得的有关温度变化的信息传递到控制中心,分析建筑物内温度的变化,与系统温度设定值进行比较,判断变化趋势;{22}验收工程,及时修改调整。

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应用现状

1、智能化建筑概念

在当今的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管理中,人们对高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新技术的应用日渐增多,智能化管理技术就是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智能化技术又可以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它是计算机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将“GPS定位技术”、“精密传感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集中于一体的综合技术。“人工智能”这个词语最早是在1952年提出来的,主要是由智能控制系统、处理语言系统、专家系统、识别图像系统以及识别语言系统等组成。智能化技术诞生至今,在控制领域的应用最为广泛。

智能化技术在建筑智能化中的应用,主要有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技术几个方面,智能建筑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楼宇自动化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化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其发展也日新月异,研究者们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综合自动化、仿生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加入更加实用的功能,在中国兴建的大型建筑将占全球一半,而现代大型建筑的主流是智能化大厦,因此智能化大厦的弱电系统研究及实施,成为自动化控制领域里的一个重要分支,将现代大厦建设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大厦,并保有今后进一步的扩展性。

2、智能化建筑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的智能化建筑发展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缺点和尚待完善之处。首先,我国建筑智能化发展的水平低。建筑的智能化系统功能短缺,导致有些工程无法如期完成,从而拖延了建筑整体的完成,难以保证效率;另外,国内一些厂家生产电子产品的质量较差,故障率很高,而国外进口产品价格偏高,给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使智能建筑并不为一些业主青睐。其次,我国智能化发展十分迅速。从1990年开始,智能化工程已经成为我国建筑工程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十多年的探索和积累中,我国的智能建筑已经大有普及之势,实际应用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社会需求量明显增大。进入信息时代以后,人们的脑力劳动急剧增加。对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方便快捷的办公场所以及人性化的建筑设计理念的需求都将智能建筑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五位一体”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要求,国家节能减排力度的不断加强,也将为智能建筑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三、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的应用问题

1、建筑智能化工程存在的问题

尽管建筑智能化工程在今年来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由于其发展历程短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建筑智能化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我们去解决。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少系统规划理念。由于建设单位对智能化系统的理解深度还不够,因此,常常片面地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而承包单位对以需求为主导规划理念的缺乏,管理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的缺少,造成经常是外行管内行,最后导致仅仅简单以技术系统的数量堆砌为衡量建筑智能化的标准,进而使整个工程的有效性降低。第二,设计院设计过程脱节。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单位主要是建筑设计院和系统集成商。无论是设计院还是集成商,在从事智能化系统工程中均存在各自的弱点;设计者的知识更新、知识储备、实践经验等方面与快速发展的工程建设要求不相互匹配,设计人员不熟悉当期主流产品的技术性能、技术要求,进而造成建筑工程的具体实施过程和设计院的规划出现不一致现象,以致由于设计问题影响到工程质量。

2、加强对建筑智能化工程的管理,促进智能化行业健康发展

首先,高素质人才的缺乏依然是目前行业的重大问题。因此,有必要加大力度培养一批技术水平过硬的专业科研人员,在技术开发,科研设计等方面深入探讨,在现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组织更多由多方参与的研讨会,听取包括建筑商,施工单位,业主,集成商等众多意见,共同磋商行业发展的方向和出现的问题。建立行业专项研究基金和奖励基金,不断推动科研水平的提升,以此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其次,在系统分析阶段,首先要定义清楚用户所需的智能化系统,在系统规划设计阶段,为用户做出详细的系统规划书,并在详细设计阶段做好技术设计与施工组织设计。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设计和职责问题,合理安排布置,统筹兼顾,有的放矢。在具体实施中,纠正总体设计中的问题,进行优化设计。再次,施工中要严格按照施工工序,合理设置质量控制点,控制工序活动质量,检查工序活动的结果,掌握质量动态,完善施工检查与验收过程。抓好施工现场的项目管理,做到施工有序进行。加强后期服务维修工作的力度,对维修人员和使用人员进行专门业务培训,采用竞争上,对技术不过关人员进行淘汰,为智能建筑赢得良好的口碑。

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建筑工程的发展非常迅速,与此相关的施工管理技术也日渐提高。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进步,对生活的智能化、居住环境的便利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智能化电气工程是建筑工程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施工项目,与智能化电气相关的装置、设备等的建设工程管理都属于此类。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施工管理的好坏关系着整个建筑是否能正常完工使用。随着高科技逐渐引入建筑工程中,智能化技术在其中使用的越来越广泛。智能化管理技术是将GPS定位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精密传感技术集中一体应用的高科技综合技术。智能化技术的引用,不仅可以减少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中的人力成本,而且这种技术也显著提高了操作的准确度和工作效率,缩短了工程所需的周期,并且也便于工程完工后对其进行监督检测。

参考文献

[1]杨东辉.关于建筑电气和建筑智能化工程安全及质量问题的探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4,02:170-171.

第8篇

关键词 智能建筑;电气设备;系统构成;安装技术;质量监控;关键环节;系统

中图分类号TU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2)81-0101-02

智能建筑指通过将建筑物的结构、设备、服务和管理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最优化组合,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的人性化建筑环境。智能建筑是集现代科学技术之大成的产物。其技术基础主要由现代建筑技术、现代电脑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所组成,它是一种包括了办公自动系统、建筑电气设备自动化和通信自动化的一种建筑系统。采用的技术都是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科学技术,对于信息处理有较高水准的处理系统,整个的建筑物内部的包括照明、供水、供电、电梯等等都是惊醒实时检测的,这样就实现了管理的最优化配置,将系统的而一个安全性和可靠性大大的提高了。这项工程技术对人力物力的节省也大有作为。在整项建筑设备的安装过程当中,电气设备系统是最核心的部分,这是由于电气设备安装对投资、质量和要求都具有高标准的价值限制。

1 智能建筑在目前的情况之下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显示的数据当中可以看到,我国大约有60%以上的智能建筑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中有一点就是在一系列的总线标准当中的Lon Work协议具有七层协议,相当的完善,但是在我国却还没有完全的掌握,得不到较好的运用;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现场各种总线相互存在,那么就会导致系统的而一个集成状况相当的复杂,执行力度困难,第三种情况是我国的物业管理水平不高,如果厂家在的话就能勉强的运行下去,如果厂家不在的话,那么整个系统面临的就是瘫痪。对于现在存在我国的智能建筑当中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解决。

1)统一一套完善的操作设计、施工以及验收的标准

在目前这个情况之下,我国还缺少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在运行的时候比较好用的关于设计、施工和验收标准。对于现在的智能建筑设计和施工验收标准也有一项规章制度,像《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T/T16-92,上海市的建筑工程的标准是《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智能建筑评估标准》等,在各个地方都有一套适合于自身地方的一套相关的标准,到那时不论是国家统一指定的还是地方性较强的文件标准,虽然积极作用都是有的,但是对于火灾自动报警和消防联动等一些措施规范都不完全,甚至没有涉及。在现在运行较大的具有较多参考价值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当中对不同种类的智能建筑还是存在着一个不足的地方,这些弱点给智能建筑电气系统的相关工作中都造成了巨大的难题。

2)智能建筑的设计工作需要由设计资源的总的承包方来承担

设计院对相关不论是国家或是地方还是行业之内制定的规则比较了解,在设计的工作当红枣南瓜就能较好的按照国家的相关规章条例来进行工作,始终保持着先进成熟的技术标准,在经济的分配工作中更为合理,做出来的东子安全性更高,更让人放心;在进行设备的选择和系统体系的设计工作方面更加的规范,而且相关的要求也更为的开放、灵活和可扩,在进行工程项目设计的过程考虑的不是如何能够追求更大化的经济效益,而是完全从产品本身出发。设计院对设计程序和设计的过程掌握性更高,在和施工、监理、质量监督以及业主之间的交流沟通情况更方便,在和各个专业之间的配合工作也更为的紧密。设计院可以给集成商制造一个很好的建筑平台和环境,相反,如果集成商不能够较好的掌握智能建筑设计的一个程序及整个的流程,那么在和相关的抓也交流沟通时就会很困难了。如果集成商不了解土建的施工图纸中的相关要求的话,采用自行的设计的图纸往往质量较差,无法达到施工图纸上的对于设计深度的要求。再次因为承建单位对智能建筑系统的内在表达要求无法做到了解,像系统较多较杂,施工运行的时间较久,在设备和线缆的性能不够了解等等情况。对智能建筑的弱点体系的重要性、综合性以及在技术施工发面的难度大的一些情况不能够完全了解的话,在进行实际工作的时候难度也是非常大的。所以针对这样的一个情况,现在在对建筑智能化的体系进行招标的时候多是单独进行,独立签约,在承建单位投标成功之后要自己去买相关的材料,施工方案也是自己自行进行设计,施工是也是自主完成,包括管理或是约束等等都是自己独立完成,这种没有智能化背景的公司来进行相关的监理工作,在今后的弱点体系的安装、调试和运行、维护等等工作的时候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后续问题会相当的严重。在现今的由土建监理公司取代有智能化背景的监理公司的建筑还是普遍存在的会造成的麻烦包括有设计的方案不合理、采购的产品不合理、施工的进度受影响以及工程项目的完成质量不高等等众多问题。

2 电器系统的主要部件的安装的要求

电气工程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作系统,强电系统包括了:干式变压器、柴油发电机、高压配电装置、低压配电盘、电线电缆及动力照明等等。进线系统大都分成了二路lokv独立电源进线,运行时分列进行,采用的是自动切换;在配电系统当中大都是用的双回路自动切换的方式,在应急电源不包括箱内的设置自动切换和整流的装置之外,还会配置多几套的UPS电源。在智能系统当中的建筑弱电系统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按照国家的规定的安全电压相关等级等,是具有直流和分流这样两种类型的比如说是24V的直流对电源进行控制,或者是应急用的照明电源。第二种就有语音、图像和数据等等信息的信息源头,比如说电话、电视和计算机等等都是此类。

3 强电系统

3.1 配电箱

配电箱是按电气接线要求将开关设备、测量仪表、保护电器和辅助设备组装在封闭或半封闭金属柜中或屏幅上,构成低压配电装置。正常运行时可借助手动或自动开关接通或分断电路。故障或不正常运行时借助保护电器切断电路或报警。借测量仪表可显示运行中的各种参数,还可对某些电气参数进行调整,对偏离正常工作状态进行提示或发出信号。常用于各发、配、变电所中。

3.2 配电箱的安装要求

如果要想工程工作当中的动力源、照明和弱电负荷等能够按照正常的程序进行工作,这对配电箱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所以,建设方和监理方需要对现场的配电箱按照设计的程序一个一个的比对纠正错误,例如开关的容量太大或是太小,回路数不达标等等。对于电气设备的上下级的容量的一个互相配合度是要求很高的,如果没有达到相关的技术要求的话,必然会造成整个的系统的运行不合乎规范,在供电的时候可靠性很差,容易造成一些安全风险的存在。

4 结论

在进行智能建筑的工程建设的时候,对电气设备的的特点要熟悉好,才能够在相关的工程建设当中俩接好相关的特性,操作起来才能更加的得心应手,对于安全问题也不叫可靠,在使用过程中也能更加的放心。对于相关的安装操作工作要做好,对于以后的社会效益的营造也是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的。

参考文献

[1]杜卫国.智能建筑电器安装质量控制[J].现代装饰(理论),2012(5):16.

[2]苏胜洪.浅析智能建筑电气安装质量监控[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0):48.

[3]袁蓓蓓.电气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作用及安装质量控制[J].科技资讯,2008(36):11.

第9篇

今年是长荣股份成立20周年,10月20日,长荣股份特别举办了“长荣股份包装日活动――暨包装二维码研讨会”,吸引了全国近300位印刷包装企业的代表和媒体朋友前来参加。长荣股份董事长李莉在活动上致欢迎辞,她表示:“长荣股份20年来始终致力于服务中国乃至全球的印刷包装业,随着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包装行业也在逐步向着安全化、环保化、定制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如何帮助客户实现包装的多样化和多功能化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为此,长荣股份确立了‘以印刷装备为主导,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实现装备制造和印刷产业协同发展’

的发展战略,并将从加快智能绿色印刷装备产业园建设、加快国际化战略、建设以云印刷为核心的中国第一互联网+印刷新模式、利用资本市场实现产业的整合和拓展四个方面落实,实现公司的跨越式超常规发展。”

“智”造产品升级“悦智臻梦”来袭

20年来,长荣股份始终坚持以成为“世界领先印刷包装设备服务供应商”为发展愿景,经历了从制造到智造、再到创造的跨越,定位高速度、高精度、高稳定性、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产品分为6大系列共70余款机型。长荣股份总经理蔡连成在活动上做了长荣股份产品,将设备重新升级,划分为“悦智臻梦”四大系列,为不同类型的纸包装印刷客户提供从单张纸、卷筒纸到瓦楞纸的高精度、高速度、高自动化印后加工解决方案,为卷烟、酒品、医药、电子产品、食品等包装提供专业的个性化解决方案。

MK1060ERSL平压平自动全清废模切机是“臻”系列产品中的明星产品,其一次走纸可实现模切成型、全清废、不停机取样及成品计数堆码整齐收集功能,产品经该设备模切后,可直接进入下一工序或装箱,相较于普通清废能够节省25%的时间,在释放更大产能的同时更减少了操作人员的数量,有助于劳动密集型印刷企业的转型。更重要的是,该设备配备了AGV智能化自动物流系统,能够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进行点对点物料搬运投送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了产线投料、回收、过程监管的连贯问题,如果再辅以智能化的仓储管理、设备调度及物流信息管理等系统,能够真正对整个工厂进行智能化管理,实现过程可溯和实时监控。

包装二维码 绽放别样风采

包装二维码应用研讨会上,来自烟厂和印刷企业的多位代表与大家分享了二维码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首先,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陈书义博士做了“物联网应用与标准进展”为主题的报告,了物联网从诞生到现在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农业、交通、林业等行业的应用,并就中国物联网的相关政策及标准化进程进行了解读,指出烟草包装要重视标准化工作,其物联网标准要同国家物联网标准一致。

来自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品牌发展部的专家李永煜在题为“二维码应用思路及技术方案探讨”的演讲中指出,二维码在制造、物流、营销全产业链的深化应用将为传统制造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目前,二维码主要用于产品防伪验证、企业宣传和品牌推广以及产品监管,其赋码方式有BOPP薄膜喷码、贴标机在线贴码、激光直接打码及印刷企业数字喷印四种。

深圳太和物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曾国波以“烟草行业与物联网(二维码)技术的融合应用”为题做了精彩演讲,他指出互联网是一种思维,而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消费者形态意识正在发生改变,传统的营销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烟草行业要基于互联网(及物联网)、云计算技术,构建全覆盖、大应用、高智能、全安全的烟草行业信息化管理平台。

长荣数码总经理彭川则以“长荣喷码全系列解决方案――包装可变数据应用”为题,追溯了条码的发展历史,指出由条码发展而来的二维码不仅满足了条码原有功能,也成为了一种推广手段,让包装盒成为了媒体。二维码的图形性需要借助印刷才能真实完整地再现,作为印后设备供应商,长荣股份推出了喷码全系列解决方案,由平台、喷墨系统和数据中心组成,能够满足不同属性客户的需求,目前已有多款机型在深圳科彩印务有限公司、大理美登印务有限公司等装机使用。

此外,大理美登印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杨述鑫、深圳科炬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定彬等也与参会嘉宾进行了交流分享。研讨会虽然时间不长,却为行业提供了一个沟通平台,大家畅所欲言,共同探讨包装二维码的未来发展及应用。

长荣杯 打造行业精品赛事

当晚还举行了第三届“长荣杯”纸包装制品精品赛颁奖典礼。本届“长荣杯”共收到来自129家企业的398件作品,其中社会包装作品216件,同比增长51%,烟包作品182件,同比增加23%。作品类型不仅涵盖了传统的烟包、药包、酒包和电子产品包装,还有各类精美的纸质工艺品,为本届“长荣杯”增添了不少亮点,并有多篇技术性论文和设备使用心得文章参评了优秀论文奖。本次大赛共设立7个奖项,最终评出了烟草类中国精品包装奖10名,烟草类中国绿色包装奖10名,烟草类中国创新包装奖10名,社会包装类精品包装奖10名,社会包装类中国绿色环保奖10名,社会包装类中国创新包装奖10名,优秀论文奖10名。

第10篇

关键字:智能制造体系;整体架构;功能特征;柔性化

1 前言

智能制造是最新的制造模式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智能制造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智能化的信息处理系统,对外操控机器人的动作,完成产品的制造和加工。该系统属于一种开放性的体系,原料、信息和能量都是开放的。智能制造是新世纪制造业振兴的发展方向,是我国实现制造业跨越的必经之路。

2 智能制造系统研究现状

2.1 智能制造系统内涵分析

智能制造体系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有先进的工业化国家率先提出的,主要包含只能制造技术和智能制造系统两部分。总体来看,智能制造体系指的是应用集成工程的思想,通过制造软件专家系统、机器人视觉和控制等先进技术,最终达到智能装配生产线上的机器人能够在人工不进行干预的情况下完场生产任务。智能制造的目的是人的脑力活动转化为制造机器人的智能化思维。智能化制造体系的物理基础是智能化机器人,所必需的设备包括智能加工机床、工具和设备的智能化输送平台以及装配设备等。

2.2 智能制造体系国内外研究现状

智能制造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之后,在国际范围内形成了三个主要的研究中心,分别是美国、欧洲和日本。最初的内涵指的是智能机床,智能机床能够完场熟练机械师操作普通机床完成的所有功能,具有一定的智能性。后来的智能制造概念得到发展和延伸,进而形成了一种开放性的操作系统,日本于1990年完成了世界范围内第一个智能制造工厂,融合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机器人同时具备视觉的触觉功能。相对而言,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九十年代后才申请成立了第一个智能制造国家级项目。在理论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智能制造基础理论分析、智能化单元制造与控制、智能机器人的研发等。

智能制造的应用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它是制造技术发展,特别是制造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是自动化和集成技术向纵深发展的结果。然而,虽然智能制造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和深入研究,然而却难以得到工业界的广泛应用和推广,同时近几年关于智能制造系统新理论方面的研究遇到了瓶颈,其问题在于智能制造系统的体系架构尚未研究透彻,同时对于智能制造系统的发展趋势没有比较好的掌控。

3 智能制造体系架构研究

3.1 智能制造体系整体架构分析

智能制造的总体架构自下而上包括业务层、运作层、功能系统、功能单元、支撑技术五个层次。智能生产线各个层次间相辅相成,联系密切,其中系统以需求订单为输入,以信息系统为核心,集成自动化上下料等多个子功能系统,以基本功能单元及支撑技术为依托,推动智能制造生产线的正常运作,实现大批量产品定制及个性化客户服务的目标,从而最大化地满足客户和市场需求。其中各个层次的内容及构成如下:(1)系统业务层:即系统目标,是为客户提供大批量定制产品及个性化的客户服务。(2)系统运作层:主要包含精益化、数字化和敏捷化等最新技术。(3)功能系统层:设备预警,优化加工参数,监控生产的全过程,精度检测的在线实现,最终通过信息技术系统进行集成。(4)功能单元层:此部分承担设备和加工装备的信息传输,使用传感网络和通信网络技术。(5)支撑技术层:系统设计技术主要有传感技术和模块化技术,设备故障诊断和维修系统,安全维护和设备及信号的有效识别。

3.2 智能制造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

智能制造想要完全提出人工干预,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机器自主控制与分析,就需要建立一个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管理网络,通过该网络完成产品的设计、装配制造直至仓储物流的全过程控制,其中还包括问题产品和故障设备的自动处理和维修。但是现阶段我国制造装配企业在各个制造要素的互联互通方面存在不小问题,主要体现在智能制造体系各功能单元之间横向、纵向集成通讯、端口到端口的信号传输。数据格式、通讯协议和语言识别等基础性的内容还没有完全解决。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最新技术的融合,各功能单元之间的通讯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人机交互、设备与设备之间、生产制造和仓储物流之间的信息交互都是困扰智能制造体系构建和发展的一大难题。

4 智能制造体系发展趋势分析

4.1 智能制造体系柔性化发展方向分析

智能制造体系的柔性化方向石油柔性智能装配引发的,基本的基本思路为:柔性装配的研究层次从上到下分为柔性工装、柔性工艺规划和柔性车间调度。主要涉及的研究思路包含结构优化设计、工装驱动数据自动生成、装配顺序规划和分配方法研究以及智能调度技术。柔性化发展是基于只能装配生产线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及产品,所提出的新型发展方向。这其中可变参数和柔性调度是最重要的研究领域。

4.2 智能制造体系精益化发展方向分析

精益化的研究发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智能制造环境下的自适应快速换模技术;(2)设备自诊断、自适应和自修复技术所组成的全员设备维护技术;(3)生产流程自动化的3P技术,该技术能够将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在设计和工艺研究等源头环节中进行降低;(4)均衡混流生产技术,该技术是基于对生产计划的合理规划以及现场动态调整和调配等智能制造手段进行的。

4.3 智能制造体系敏捷化的发展方向

敏捷化主要有以下连两个研究方向:首先,对于客户订单变化的快速响应是只能制造的一大特点,通过前期客户需求的调查,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使用神经网络等算法对客户的订单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预测,并拟合相应的相应曲线,得到响应基本函数,然后优化设计生产关键因素,最终大幅度减少客户需求响应的时间。其次是对于功能单元的设计和配制。在使用智能制造生a线的时候,需要对参与生产的各要素(包括软件设计、硬件要求和工艺流程设计等)归类的功能模块划分。在功能划分之后组建各自成体系的模块单元,并配置相应的算法,以达到提升智能制造体系柔性化和可重构性的目的。

5 结语

工业时代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现在的工业4.0时代最主要的特征是智能化和远程控制,重点在于利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智能机器人技术,最终实现产品加工的更高层次的自动化。本文通过对智能制造体系的深入分析,认为我国虽在在该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智能化的本质和原理方面的研究仍然不足,未来建议在智能制造柔性化、精益化和敏捷化方面开展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明建. 基于CPS的智能制造系统功能架构研究[J].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28(2):138-142.

[2] 郑茂宽, 明新国, 李淼,等. 智能制造系统总体架构及发展趋势探讨[C]// 2013先进智能制造技术发展研讨会. 2013.

[3] 韦莎. 智能制造系统架构研究[J].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16(4).

[4] 罗欣. 智能数控系统体系结构及其实现技术研究[D]. 华中理工大学, 2001.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多功能,综合布线,教学项目

 

1.引言

综合布线是计算机网络的重要基础,是计算机网络的生命线。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计算机网络结构化布线,可以使计算机网络满足结构化、标准化、模块化、结构清晰的要求,达到易于控制、扩展和管理的目的。

多功能综合布线实训室建设的目标主要是结合计算机网络方向的专业改革,充分考虑社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专业知识要求和职业技能要求,突出对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努力把实验室建设成为集“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环境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项目,从演示实践教学、基本技能实训实践教学、工程项目实训实践教学三个层面为综合布线技术课程教学提供了整套实践教学解决方案。

本文特色是将综合布线实训室设计为集理论教学、工程实训、综合展示、智能管理为一体的多功能实训室,充分发挥其实践教学作用。

2.综合布线实训室的设计与建设方案

根据学校具体情况,考虑到实训班级人数,设计实训室能同时满足40位同学同时进行实训,实训室由网络配线和端接实训区、网络综合布线工程技术实训区、智能化管理系统工程技术实训区、网络综合布线工具器材展示区、理论教学区五部分组成,面积 156平方米。整体布局如下图所示:

2.1 网络配线和端接实训区:用于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场所,可以完成跨接、反接、短路、断路等多种故障模拟功能。主要仪器设备包括:带显示系统的网络配线实训装置、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台等。

2.2 网络综合布线工程技术实训区:用于为每个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场所,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完成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安装、测试、验收等内容的综合训练。主要仪器设备包括:全钢结构的网络综合布线实训装置等。

2.3 智能化管理系统工程技术实训区:用于完成智能化管理系统工程技术演示和实训功能,主要包括智能工业电视监控、智能对讲系统、智能可视对讲系统、智能电子门禁系统、智能停车场管理系统、智能数字会议系统、智能有线电视系统等。

2.4 网络综合布线工具器材展示区:用于展示各型通信电缆、各型配件和安装工具,让学生能直观生动地认识和学习综合布线产品、材料和工具。网络综合布线器材展示柜具体展示物品:主要包括铜缆展示柜、光缆展示柜、配件展示柜、工具展示柜等。

2.5 理论教学区:用于教师进行理论教学,现场演示和示范教学等。由教师工作台、教师电脑、投影仪、音响设备等组成。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该实验室所需要的功能,需要以下软硬件:

 

序号

财产名称

数量

序号

财产名称

数量

1

带显示系统的网络配线实训装置

4套

16

电子门禁系统工程实训模块

2套

2

全钢结构的网络综合布线实训装置

8套

17

停车场管理系统工程实训模块

1套

3

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台

4台

18

数字会议系统工程实训模块

1套

4

网络综合布线器材展示柜系列

1套

19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实训模块

1套

5

楼层配线机柜

24套

20

椅子(十字叠凳)

60张

6

光纤配线架

4套

21

办公椅

1张

7

网络综合布线实训专用工具箱

10套

22

讲台桌

1张

8

电动起子

8把

23

楼层模拟板+固定支架

16套

9

线管存放架

2套

24

人字梯

8把

10

实训操作台

10张

25

网络配线架(机架式)

24套

11

链路通

2台

26

通讯跳线架(机架式)

24套

12

工业电视监控系统工程实训模块

2套

27

教师电脑

1套

13

网络报警系统工程实训模块

2套

28

无线扩音设备

1套

14

对讲系统工程实训模块

2套

29

投影设备

1套

15

可视对讲系统工程实训模块

2套

 

 

 

 

第12篇

关键词:新形势;电力系统自动化;研究方向

Abstract: the 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 is our power system has been trying to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it includes: power control automation (AGC has been achieved, still need to development), electric power dispatching automation (with online monitoring, fault simulation of the trend of comprehensive program and SCADA system), realized the automation of distribution network, today's most popular substation integrated automation namely construction since the station to, to better the unattended. Electric power system is a vast region distribution, the generator, transformer substation, power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network composed of users and unified dispatching and operation of the large complicated system.

Keywords: new situation; 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 Research direction

中图分类号:F407.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概念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领域包括生产过程的自动检测、调节和控制,系统和元件的自动安全保护,网络信息的自动传输,系统生产的自动调度,以及企业的自动化经济管理等。电力系统自动化的主要目标是保证供电的电能质量(频率和电压)、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提高经济效益和管理效能。

2 主要分类

2.1 电网调度自动化

现代的电网自动化调度系统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控制系统,包括实时信息收集和显示系统,以及供实时计算、分析、控制用的软件系统。信息收集和显示系统具有数据采集、屏幕显示、安全检测、运行工况计算分析和实时控制的功能。在发电厂和变电站的收集信息部分称为远动端,位于调度中心的部分称为调度端。软件系统由静态状态估计、自动发电控制、最优潮流、自动电压与无功控制、负荷预测、最优机组开停计划、安全监视与安全分析、紧急控制和电路恢复等程序组成。

2.2 火力发电厂自动化

火力发电厂的自动化项目包括:①厂内机、炉、电运行设备的安全检测,包括数据采集、状态监视、屏幕显示、越限报警、故障检出等。②计算机实时控制,实现由点火至并网的全部自动启动过程。③有功负荷的经济分配和自动增减。④母线电压控制和无功功率的自动增减。⑤稳定监视和控制。采用的控制方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计算机输出通过设备去调整常规模拟式调节器的设定值而实现监督控制;另一种是用计算机输出设备直接控制生产过程而实现直接数字控制。

2.3 水力发电站综合自动化

需要实施自动化的项目包括大坝监护、水库调度和电站运行三个方面。①大坝计算机自动监控系统:包括数据采集、计算分析、越限报警和提供维护方案等。②水库水文信息的自动监控系统:包括雨量和水文信息的自动收集、水库调度计划的制订,以及拦洪和蓄洪控制方案的选择等。③厂内计算机自动监控系统:包括全厂机电运行设备的安全监测、发电机组的自动控制、优化运行和经济负荷分配、稳定监视和控制等。

2.4 电力系统信息自动传输系统

电力系统信息自动传输系统简称远动系统,其功能是实现调度中心和发电厂变电站间的实时信息传输。自动传输系统由远动装置和远动通道组成。远动通道有微波、载波、高频、声频和光导通信等多种形式。远动装置按功能分为遥测、遥信、遥控三类。

2.5 电力系统反事故自动装置

反事故自动装置的功能是防止电力系统的事故危及系统和电气设备的运行。在电力系统中装设的反事故自动装置有两种基本类型。①继电保护装置:其功能是防止系统故障对电气设备的损坏,常用来保护线路、母线、发电机、变压器、电动机等电气设备。②系统安全保护装置:用以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防止出现系统振荡、失步解列、全网性频率崩溃和电压崩溃等灾害性事故。

2.6 供电系统自动化

包括地区调度实时监控、变电站自动化和负荷控制三个方面。地区调度的实时监控系统通常由小型或微型计算机组成,功能与中心调度的监控系统相仿,但较简单。变电站自动化发展方向是无人值班,其远动装置采用微型机可编程序的方式。供电系统的负荷控制常采用工频或声频控制的方式。

3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研究方向

3.1 智能保护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

对电力系统电保护的新原理进行了研究,将国内外最新的人工智能、模糊理论、综合自动控制理论、自适应理论、网络通信、微机新技术等应用于新型继电保护装置中,使得新型继电保护装置具有智能控制的特点,大大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水平。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进行了多年研究,研制的分层分布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装置能够适用于35~500 kV 各种电压等级变电站。微机保护领域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领域的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2 电力市场理论与技术

基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电力市场发展的需要和电力工业技术经济的具体情况,认真研究了电力市场的运营模式,深入探讨并明确了运营流程中各步骤的具体规则;提出了适合我国现阶段电力市场运营模式的期货交易(年、月、日发电计划)、转运服务等模块的具体数学模型和算法,紧紧围绕当前我国模拟电力市场运营中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

3.3 电力系统实时仿真系统

对电力负荷动态特性监测、电力系统实时仿真建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引进了加拿大Teqsim 公司生产的电力系统数字模拟实时仿真系统,建成了全国高校第一家具备混合实时仿真环境的实验室。该仿真系统不仅可进行多种电力系统的稳态及暂态实验,提供大量实验数据,并可与多种控制装置构成闭环系统,协助科研人员进行新装置的测试,从而为研究智能保护及灵活输电系统的控制策略提供了一流的实验条件。

3.4 电力系统运行人员培训仿真系统

电力系统运行人员培训仿真系统是针对我国电力企业职工岗位培训的迫切要求,将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最新成果和传统的电力系统分析理论相结合,利用专家系统、智能cai(计算机辅助教学)理论,是进行电力系统知识教学、培训的一种强有力手段。本系统设计新颖,并合理配置软件资源分布,教、学员台在软件系统结构上耦合性很少,且系统硬件扩充简单方便,因此学员台理论可无限扩充。

3.5 配电网自动化

在中低压网络数字电子载波ndlc、配网的模型及高级应用软件pas、地理信息与配网scada 一体化方面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其中,ndlc 采用了dsp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提高了载波接收灵敏度,解决了载波正在配电网上应用的衰耗、干扰、路由等技术难题;高级应用软件pas 将输电网ems 的理论算法与配网实际结合起来,采用了最新国际标准IEC61850、IEC61970CIM公共信息模型;采用配网递归虚拟流算法进行潮流计算;应用人工智能灰色神经元算法进行负荷预测。

3.6 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

对在线测量技术、实时相角测量、电力系统稳定控制理论与技术、小电流接地选线方法、电力系统振荡机理及抑制方法、发电机跟踪同期技术、非线性励磁和调速控制、潮流计算的收敛性、电网调度自动化仿真、电力负荷预测方法、基于柔性数据收集与监控的电网故障诊断和恢复控制策略、电网故障诊断理论与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在非线性理论、软计算理论和小波理论在电力系统应用方面,以及在电力市场条件下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的新理论、新模型、新算法和新的实现手段进行了研究。

3.7 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结合电力工业发展的需要,开展了将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模糊逻辑以及进化理论应用到电力系统及其元件的运行分析、警报处理、故障诊断、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实用研究。在上述实用软件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电力系统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的研究,以提高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的智能化水平。

3.8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开展了电力电子装置控制理论和控制算法、各种电力电子装置在电力系统中的行为和作用、灵活交流输电系统、直流输电的微机控制技术、动态无功补偿技术、有源电力滤波技术、大容量交流电机变频调速技术和新型储能技术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