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5 14:17: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习经验小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课后小结可以起到对课堂教学进行整堂回顾的作用
整堂回顾就是给一节课打一个基本分,产生一个总体认识,是满意、基本满意还是不满意。比如:在讲“印度”一节时,我根据地形区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北部山地组、中部平原组、南部高原组,每组同学根据课本中的文字和地图分析各区内的自然环境,在了解了自然环境之后,分析本区的经济状况。通过小组讨论,达到学习本节知识的目的。课后我进行了很好的小结,我认为通过这样的小组讨论学习,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和与人合作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回顾小结,为下节课调整教学提供了一些参考。
二、课后小结有助于我们总结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
所谓“得”,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较好,自我感觉较满意的环节和片段。“得”有的反映在教师热情高,训练精彩、得法之处;有的反映在学生学习主动性强,思维活跃之处;有的反映在师生双边活动到位之处……,课后就该细细体味: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运用了哪些教学手段?是怎样找到突破口的?采用何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等。比如:在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气候”时,我采取了分组在图上做图上旅行的方法,效果非常好。
我是这样做的:在班级中提出倡议:让我们现在一起去旅行吧!把班级中的学生分成两组,从赤道出发,沿东经15度经线分别向南北两个方向去旅行,沿途你需要的日用品将会有哪些调整?你认为这与当地的气候有什么关系?沿途你看到了那些植物和动物?然后提出要求:
1、南边同学从赤道向南走,北边同学从赤道向北走,六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
2、看课本第74―75页相关地图、景观图片和文字;
3、讨论过后,由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
经过激烈的讨论、发言后,同学们发现向南走和向北走所经过的气候类型一样,从而可以总结出本区的气候类型分布特点是:以赤道为轴对称分布。但是在经过热带草原时,所看到的景观南北差异很大,通过分析,同学们明白了热带草原的气候特征,从而也加深了学生对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的认识。通过这样的在图上旅游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并以此为突破口,我想为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和发挥提供空间。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通过查询、搜集、读图分析,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的“失”是指授课不得法或语言点拨欠妥,影响学生的接受,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之处。为此,课后就应该抓住它大做文章,探究出最佳的教学方法,转“败”为“胜”,为今后再讲此课时打下良好的基础。“失”在哪里?是错误地估计了学生的实际水平?是教学设计不切实?还是对教材钻研不透,无法满足学生的质疑?出现这类情况,也不必懊丧,应细细研究“症结”形成的原因,然后设计改进意见,及时找出弥补的方法:或降低要求,或分步解决难点。比如在讲“经纬网”一节时,在工作之初的几年中,教学就有些不得法之处。只是按课本上的顺序把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告诉了学生,没有注意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同时也高估了学生,认为我讲一遍,他们就能明白,结果到考试时全傻眼了。把这些教训及产生的原因和今后的预防措施记下来及时自省、吸取教训,就能吃一堑、长一智,变教训为经验。从而变本节课的“失”为下节课的“得”。将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点点滴滴感受都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教学成绩。
三、课后小结为以后的教案修改提供了依据
教师讲课往往是以教材为依据,但有些教材也存在着某些不成熟或有缺陷的东西,这样在不适应教学需要的情况下,老师可通过小结的方式,在实践中不断用心探索,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应用教材,并把实际教学效果写入课后教学小结里,这样更有利于教学工作。课后及时小结,目的是为了提高授课艺术和课堂教学质量。这就要求在分析、总结每堂课的基础上及时修正教案,使教案精益求精,更加符合教材和学生接受知识的实际,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补短。
四、有利于积累教学经验,提高地理教师的科研水平
写好“课后小结”可以及时总结经验,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其解决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可以通过定期分析整理,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来指导实践,避免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从而促进教学向最优化方向发展。
师满堂灌,即注入式教学,而巩固新课则通常是学生通过模仿解题和记忆来实现,学生大多处于被动接
受地位,这样即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又阻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应用
意识的培养。
针对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中存在的弊端,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新教学观点下的课堂教学结构与方法构建的策
略与原则:(1)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成为自主学习者;(2)有效的数学学
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3)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4)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
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根据上述策略与原则,我们构建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如下。
复习铺垫、评价启导。课堂教学的起始,对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个环节中,一方面教师对学
生将要进行的自主探索所需的知识、经验进行复习铺垫,给予肯定、鼓励及必要的矫正补救,消除学生
认知缺陷和思想疑虑,强化基础与学习信心;另一方面,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设置的问题情境或教
师出示自己创设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发现或提出新的数学问题,造成认知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
兴趣、热情和动机,并顺理成章地进入探索阶段。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这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透过问题情境
发现和提出问题,自主动手实验、操作(包括绘图、测量、演算、推理等)、观察、独立思考,主动经
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里强调自主探索,一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在全体学生或大多数学
生的探索活动、思维活动受阻或误人歧途时,才给予必要的点拨、提示,同时对学习特别有困难的学生
给予适当的个别辅导,充分发挥组织者与引导者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对新问题的解决、新知识
结论与新技能方法的产生要有一个探索过程,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轻视和丢弃这个过程,。这是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关键。
应用、拓展。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和发展思维。应用与拓展这个环节就是组织、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识解
决有关数学的实际问题,学生从中既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又能体会探索成功的乐趣,体会数
学的价值,增强自信与意志。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既要安排模仿练习,又要安排变式、综合练习
。教师应鼓励并提倡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思路的多样化,同时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学生的学习
需要,加强巡视与个别辅导,在环节末评价,真正体现出这个环节是自主探索环节的继续与发
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
小结、反思与深化。这个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组织、引导下,小结学习的主要内容、思想方法,反思探
索过程、学习策略、感受经验,使所学知识纳入原有知识体系,从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并通过反思,
总结探索活动经验,增强学习信心,培养创新意识及能力。
教师小结,布置课后学习活动。教师小结,主要应该是:(1)突出探索过程中的要领与知识重点;(2
)着重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坚韧性和合作精神作出评价。
在上述教学结构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教材内容特点,灵活处理,但必须突出解
决以下两个问题。
1、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的要求,各
种新编数学教材中,每课也设置了问题情境,但这并不等于教师不要再创设问题情境了。事实上,同一
教学内容,可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来引人。所以,教师可以创设、选择更加符合学生生活环境、学习经
验、认知水平,更有助于他们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获取新知识与经验的问题情境。例如,七年级数
学教材中"数轴"一课的引入,华东师大版教材是利用温度计来引入,湖南教育出版社会出版的教材是利
用"观察带有刻度的直尺,联想能不能用一条直线上的一些点表示有理数"来引入。我在教学中则利用多
媒体显示二个画面:校运动会开幕式上几位学校领导坐在一排,问题:某领导在哪?第二个画面是:在学
校门前有一条笔直大街,校门口有一个人在向一个学生询问某单位在何处?据此提出问题:该学生应如
何回答才正确、完整,并引导学生比较;两个画面和相应的问题有哪些共同点?这样设置情境有几个好
处:(1)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如何确定直线上的点的位置,进而"创造"出数轴;
(2)清晰地理解数轴和它的三要素;(3)经历了数轴的形成过程,体会了数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引发思考,引导探索,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
的全过程,所以创设的问题情境不仅要"暗藏玄机",还要能被学生通过自主努力与合作交流而"识破玄机
"。
2、组织好合作交流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里把学生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
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列入到了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自主地与同学合作探究、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更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就是要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时间,为学生创造合作交流的条件和氛围,不能把合作交
流列为一个教学环节和单纯的反馈矫正的手段,而应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允许学生进行合作、切磋、
交流。例如,教师的揭示新课引入问题情境后,可让学生对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出
发现的问题,并通过交流,统一、明确学习目标。又如,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可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
基础上,自主选择合作伙伴,自主与他人交流思维方法。在自主探索成功后,教师可组织全班学生交流
思维过程、结果和经验。在小结与评价环节中,则可组织学生合作,共同小结,相互评价。
为了组织好合作交流,提高课堂效益,我们首先要做到:(1)克服怕误了教学进度,怕后进生误了学习
的思想,认准关键应是如何组织;(2)掌握好教材,充分了解学生;(3)选择好全班大讨论的议题和
时间;(4)准备好引导学生合作交流的指导语。
关键词: 课堂小结 小结形式 小结时机
课堂小结,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既可以帮助学生回顾教学内容,又可以培养学生提炼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语言概括能力。情境导入固然重要,它为一堂课是否成功埋下伏笔,但课堂小结不容忽视,它为一堂课是否精彩留下悬念。巧妙的课堂小结对整堂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明代文学家谢榛曾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应如撞钟,清音有余。”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精心设计好结语,让学生产生余兴未消,意犹未尽之感,从而促使他们乐于学习数学,积极参与其中。
一、丰富课堂小结的形式
课堂小结的形式多样,常用的类型一般有以下几种。
1.知识梳理式
这种小结方式是目前利用率最高、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每节课结束时,为了让学生较系统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该节课的内容进行提纲挈领的再现,并对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问题加以概括、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理清纷乱的思绪,促进记忆。
根据内容的不同,梳理知识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
①问题式:通过提问的方式,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结构。例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利用课堂小结可以这样梳理知识: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百分数的意义)你知道了百分数的哪些知识?(百分数的意义、读法、写法,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然后对每一个知识点分别加以展开。这是一个知识梳理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②图表式:用图表或列表的方法归纳总结当堂课所学的知识,或揭示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如教学《比的意义》一课时,学生把新知比与旧知分数、除法的联系与区别以图表的形式加以呈现:
形象直观,呈现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便于学生记忆和运用。
2.拓展延伸式
课堂小结,对于独立的一堂课而言,它可能是一个终点,但对于一段数学学习而言,它可能是另一个起点。在课末小结时,为学生提供一些智趣相容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把课堂小结作为联系课堂内外的纽带。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老师做了如下延伸:“你知道吗?为什么每4年当中有3个平年,一个闰年?请同学们课后查查相关的资料,相信大家一定能揭晓答案的!”这样的小结,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阅读,使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让学生用已知获得未知,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3.影音赏析式
这种方式就是通过观看与本节课学习内容有关的视频、图片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艺术之间和谐而统一的美,在美的享受中结束新课学习。
比如这次优质课,江西省赣州市的肖敏老师《观察物体》一课小结时,播放了世博会上,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一些国家馆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从不同位置观察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也可能是一样的(比如中国馆)。上海市宝山区的何萍老师《点图与数》(上教版)一课小结时,则是以大量直观的图片,让学生在数形结合的悠久历史中畅游了一回,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成功愉悦。
二、抓住课堂小结的时机
课堂教学中进行小结肯定是必要的,虽然它的效应不是在一两节课内就能显现的,但它是帮助学生进行反思的重要手段。但我认为,小结的时间并不一定要安排在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有些课,新授环节结束后直接进行课堂小结,可能会更好。让课堂小结不只是局限于在课堂的结尾,小结在该小结处,可以丰富小结的内涵和思维含量。
1.小结在教学内容转换之处
如果一节数学课由若干个环节组成,每一个环节有着不同的教学内容,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那么,在这些教学内容的转换之际也可以是小结之时。比如《折扣与纳税》这一课,在“折扣”与“纳税”转换之际进行适时小结,承上启下,实现两个内容的自然衔接。
2.小结在学习方法优化之机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数学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和方法最优化的问题。往往此时也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小结,对方法进行优化选择之机。比如朱乐平老师执教《两位数乘两位数》,让学生计算24×31的积,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构建出了10种以上的方法。呈现了多种方法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对方法进行了优化选择。
3.小结在数学思想领悟之际
关键词:复习;导入;方法;练习;组织;小结
人们常说:“兴趣是孩子学习的第一位老师,父母是孩子品行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才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兴趣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它是学习的动力和信心。学生成绩的取得基本都是由个人的愿望、祖国的需要、兴趣作为纽带,再加上持之以恒、勤奋好学、不耻下问等多种因素凝聚而成的。笔者根据所教学科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选择了《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研教改课题,展开了优化、丰富课堂结构,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逐步养成“让我学”到“我要学”,把学习当做一种乐趣,在乐趣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方法,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争取做到向45分钟要效益,把学生从繁重的注入式教学和漫无边际的题海中解放出来,减压、减时、不减效。
课堂教学及常规教学是个百年来无数的教育前辈用智慧和汗水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一些传统的教育模式急需改进、丰富和创新,尤其是学习兴趣的培养显得更为紧迫和突出。教师要做到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去发展他们的特长、扩展知识面。
下面就我多年来《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课题所得出的点滴经验做一总结,希望能对广大同仁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复习提问
以往的课题提问总是就题论题,前后知识之间联系很少,提问自然也就变得平淡、无味了。随着新课改的开展和深入,复习提问的方式也在不断改变。最主要的变化是因人而异,由浅入深。增强生动性、趣味性、灵动性,以此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导入
我的新课导入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生硬、枯燥、死板了,而是根据每节课的内容通过生动、幽默的语言,巧妙地把新知识点交代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你将要讲到的知识产生兴趣,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即新课的讲授虽然没有独到之处,但也有一定的创新,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方法也在不断地变换,不管是哪一种教学方法,都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尽量采用启发式,杜绝注入式,让学生亲自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尽情得到发挥,让学生体验到课堂上45分钟参与学习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由此产生对学习任务的兴趣。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新旧知识衔接的桥梁。如果课堂练习内容单一,极易造成学习疲劳,学新忘旧。现今的课堂练习基本上做到了新颖、多样、深浅难易相结合,运新固旧,通过做题让学生体验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感觉。
五、组织教学
以往自己的做法很简单。如:注意听、往前看、别说话等等,一些言语,很伤学生的自尊心,整堂课不仅学生精神紧张,就连老师的压力也很大。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自己悟出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能否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关键在老师。现今自己多采用生动、形象、幽默而赋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把他们的注意力和兴奋点一直集中在自己的教学内容上。
六、课堂小结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情境是一种激发人的感情天性的境界,对学生的学习来讲,情境是一个猎场,学生可以在这儿发现猎物,情境是一个迷宫,学生要在这儿寻找出路,情境是一块跳板,学生要在这儿飞跃。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现实且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促使他们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让间接经验的学习有直接的生活经验作支撑,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我就教学的各个环节创设思维情境的方法谈一点粗浅的想法。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数学新课的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个重要环节,引导得好,就能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着,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在新课导入中,精心构思思维情境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反之,教师若不注意思维情境的创设,一开始就平淡乏味,学生无所追求,后来再来扭转乾坤就比较难了。
事例一:"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情境设计。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26个英文字母,除了能组成英语单词外,你们知道这些字母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作用吗?学生沉思了一会,不敢举手发言。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课题研究 教育论文 日常工作 。
师:那你能说出下列字母在生活中表示"人名"、"地名"、还是"数字"?适时指出数学中字母可以表示数,然后出示课题--《用字母表示数》在这个情境中,教者注重情境的真性和可接受性,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初步体会字母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数学课上,学生通过这种自主探究、发现知识的过程,获得了一种成功的乐趣和自我价值的体现。
二:创设情境,探索、巩固新知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给学生设置了一定的思维障碍。学生面对新的、带有挑战性的现实的有趣问题,需要运用数学的意识,发挥思维的潜能,深入的钻研、灵活的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事例二、学习相似三角形有关知识后,教师提问:请你用所学知识测量出学。
校旗杆的高度(图片显示操场上旗杆实景),要求画出示意图,简单说明测量原
理。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后,在纸上总结出了如下示意图:
方法:1:利用阳光下的影子。运用太阳光线互相平行,构造相似三角形,量得竹竿及其影子、旗杆的影子长度,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计算得到旗杆AB的高度,并明确图(3)最易操作。 方法2:阴雨天时利用标杆, 图(4),注意的问题:观测者的眼睛C必须与标杆的顶端E和旗杆的顶端A"三点共线"; 需测量的数据:观测者的脚D到旗杆底部B的距离,(很好,数学建模能力不错,学生设计的方法如此之多,趁机让他们走出教室,分小组实际操作,结果有很多意外的收获。 学生在有趣的、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对数学有了更加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创新的乐趣;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聆听、互助、接纳、赞赏;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树立了自信;在发现问题,应用问题的过程中,深刻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价值等等。这些看似无形的因素,一直是我们以前的教学中所缺乏的,也是将来的教学所应加强的,它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练习、小结中创设思维情境。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实践性教学;学生主体;自主探究;课堂小结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很多初中学校都加大了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投入力度。然而,现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不考虑学生的认知差异,采用统一标准来要求学生;老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初中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等。这些问题都成为制约初中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具有实用性与理论性相统一的特点,初中生应该用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实现探究性教学,能够切实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符合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要求。本文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信息技术、做好课堂小结三个方面,浅谈实现实践性教学的策略。
一、充分发挥初中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讲,学生听”是教学的主要手段。在这种课堂之下,初中生是被动的学习者,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剥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因此,我们要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初中生的主体地位,促使他们主动探索信息技术知
识,老师在课堂上处于主导地位。老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切不可“越俎代庖”。在初中生学习如何利用网路来搜索信息的时候,我先了解了学生平时常用的搜索引擎,学生说了百度、谷歌等。然后我提问:“最近的奥运会十分火爆,大家能利用网络收集一些关于奥运会的信息吗?”学生说:“可以。”然后我问学生:“大家说,我们在收集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有位学生说:“张继科,你醒醒吧。”全班同学都笑了。我问大家:“为什么搜这句话,大家就能搜到张继科呢?”然后我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这门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十分积极主动。他们在这堂课中发现,如果输入的关键词不一样,搜出来的内容也就不尽相同,从而了解关键词对于网络搜索信息的重要性。
二、开展自主探究性活动
现在很多老师在开展信息技术活动的时候,总是把所有的结果与技巧呈现给学生,学生只需机械地模仿老师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就能够取得比较好的学习成绩。这看起来似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但是不利于培养初中生的创造性思维。初中生会习惯依赖老师的讲解与示范,在未来进入社会之后,无法真正应用信息技术。因此,在实践性教学活动中,开展自主探究性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提高初中生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教学手段。老师要注意引导初中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要直接把教学结论呈现在课堂上,而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在《制作角色动画》一课中,我首先选一些同学,以他们为原型,给他们设计静态的动画形象。在课堂开始时,我就将这些动画形象展示给学生,并且让学生说出这些动画原型究竟是哪位同学。在观看完毕之后,有的学生提问:“老师,您是怎么做的?”“只有静态的,没有动图吗?”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之后,我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学习。学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开展了积极的自主探究活动,并且在课本中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为了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我让他们在班级中选择一位同学,分别为这位同学设计静态动画形象与动态动画形象。
三、做好课堂小结工作
在过去的信息技术课堂上,由于课时较少,很多老师会在45分钟的课堂上讲授大量的知识,并没有留出课堂总结的时间。我国素质教育起步较晚,老师在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时候,会出现经验不足的现象。因此,老师要在课堂上留出5分钟的时间,总结这堂课的优点与不足,并据此作出改进,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课堂小结不仅是一节课的结束,也是下一节课的开始。学生通过课堂小结环节,也能够更加了解自己所获得的进步与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便于他们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后练习,从而切实提高自己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属于新兴科目,老师应该开展实践性教学,为提高初中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老师要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初中生的主体作用,促使他们主动探究信息技术知识;开展自主探究性教学活动,培养初中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好课堂小结工作,明确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吸取经验,为下一轮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最近我经历了一次“磨课”过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一者,磨课是一种精细化作业,我们要有把铁杵磨成针的毅力和信心.二者,不要担心磨的量上少了,内容就会单薄.我们是要立志打造精品课堂,不要求有巨大的吞吐量.再者说一旦磨成精品,这个课堂立刻就会充实饱满起来.三者,在长时间的打造磨合与交流中,情感温度上升了.我感到一种从来未有过的幸福.在此特别感谢杨经验老师的悉心指导,耐心指点,为我的磨课献计献策.
下面我给大家报下这次磨课.选定课题后,我个人觉得这堂课相当不好上.对我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深入钻读教材,以期把教材吃透,后又搜集大量相关资料,以供备课使用.在研读教材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课堂理念和具体构思,紧接着一步一步构建并完善构思,初步成形后在组内展开交流.请教组内经验丰富的老师,最后,经过组内全体教师通力合作,一稿正式亮相,进而进行了第一次试课.人们常说理想和现实之间差距甚大,其实课堂预设和生成之间亦有较大距离.课堂问题纷纷呈现.
1.课堂导入不够精彩,没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时步步紧扣,一环连一环,第一步没能走好,接下来就更举步维艰了.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必须声声击到学生心扉上,让学生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使他们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杨经验老师指导说,数学课的导入不要去追求华美的词语,我们可以引入实验借助教室环境及最近发生的事.他简短的几句话给我的导入设计提供了方向性指导.
2.课堂内容安排过多.鉴于个人经验不足,又对教学内容难易程度估计失当,导致我把本该用两课时完成的教学内容一课时就草草完成.可想而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本已很吃力,知识的运用更是纸上谈兵.对教材把握如此不准,让我着实郁闷了一番.痛定思痛后,重新对课堂内容进行了调整,重新设计了一个方案,并获得了杨经验老师的肯定.
3.学生回答问题后,没有给予及时有效的鼓励性评价.教师及时有效的针对性鼓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一剂良药.课堂前一小段落,气氛还是很不错的.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颇高,因为教师的评价性语言一直不到位,学生的热情慢慢就冷却了,最后课堂变成事不关己了.以至于后来不管老师怎么启,学生也不发了,这显然不是一节好课.
4.引入过多教辅(不规范)语言.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引导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规范的语言.引是一个导向性问题,所以一定要目标明确且方向感强.试想在课堂上一直处于迷惘状态的学生,让他高效学习是不切实际的.再者说了,课堂上高频出现教辅语言,连合格关都过不了,怎么向精品迈进.
问题出现后,我们及时进行总结.以期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经过一番交流,在各位导师特别是杨经验老师的全力帮助下,我重新设计了教学思路,调整了教学内容,从中抽取重点板块进行教学.导入部分采用杨老师的建议,用学生关心的身边小事推进教学.最大限度杜绝教辅语言,努力做到规范明晰.各教学流程重新整合后,我们又进行了第二次试课.教学内容精减后,学生的课堂负担减轻了,他们由上次的被动痛苦地吞咽知识到这次积极主动去咀嚼吸收知识,同时对知识的应用也更加灵活了.看到这番景象我甚是欣慰.随着课堂的演进,新的问题又接二连三地浮出水面.
1.例题处理方式太单一,只是就题论题.大家都知道数学课堂中的例题仅仅是个范式.仅仅会做这个例题是远远不够的.无论何种性质的考试都不会直接考查例题.对于数学例题的讲解,我们要让学生习得方法,习得更多技巧.经过研讨我提出一个设想:“针对一个知识点,让学生从不同侧面设计题目”.所得优秀题目组间交流.在这种组别碰撞中,把知识夯实.想法提出后获得杨经验老师的积极赞同.学生对这种展开流很感兴趣,集思广益,各抒己见,这一环节成为一大亮点.
2.小结没有高度.小结是对本知识点或本阶段学习的一个归纳性梳理.小结不能停留在罗列知识点的层面,要有高度,有深度,更要揭示问题的实质.这一点经大家一致肯定,我们事先预设出几种小结,到时候根据课堂生成灵活选用,做到有备无患.
3.语言欠缺.这次磨课彻底否定了我固有且根深蒂固的想法和做法.之前一直执着地认为数学老师只需把问题讲清即可,无需在语言上下功夫,语言的流畅华美生动是文科老师的事.理科注意的是严谨科学.经过这次活动后,我才认识到真正精品课堂语言,是要求严谨、流畅、生动形象同步的.
总之,知、情都从磨中来.在这次磨课中,我收获得盆满钵满,收获了大量课本上教参上无法获取的宝贵教学知识;另外,大家像母亲在分娩的最后阶段给婴儿输送大量抗体一样,对我倾注了大量温暖、真挚的情感,这是我受用终身的.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出现了大量诸如"描述"、"表达"、"说明"、"解释"等词语。这足见在小学数学新课程实施中,加强学生的"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已引起教育专家和广大教育同仁的高度重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说话的训练,帮助学生清除语言障碍,理清解题思路,从而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
1.提供感性材料,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教学中,要使学生感到"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教师就要提供启发其思考价值的材料。
1.1 设计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科学思维的焦点"。在课堂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能吸引学生,使学生进入所创设的情境。问题要新,要奇,难度适中,问在学生的疑问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才能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九册《解简易方程》中,教师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得出算式X+3=9,让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X+3-3=9-3,这时教师适时提问:"减去任意一个数都能使等式不变,为什么偏偏是减3呢?"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小手如云。
1.2 借助操作。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了使学生透彻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意义,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纸片创造出1/2,1/4,并用彩笔涂出1/2,1/4,然后比较1/2和1/4的大小,当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1/2,1/4,说说自己是怎么比较出来的,教师从学生不同的表达中,互相争辩说理的过程中,看到了学生的思维非常到位。
2.规范课堂用语,示范良好的数学语言
教师的语言和行动是一种不可估量的无形的教材。数学语言是最精确的,在这方面教师的语言应做表率,教师的语言应用词准确、筒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教学语言规范的教师,他的学生表达能力强,表达准确、清楚、简练。 有些教师偶尔也把不规范或不科学语言带进课堂,如: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长加宽乘2 ;任何整数都可以化为分母为自然数的假分数。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思维能力的形成加以艮好的影响。朱智贤教授明确指出:"小学教师的任务在于有计划地发展儿童的语言,特别是书面语言和内部言语,丰富儿童的经验,特别是间接的经验,因为儿童的思维水平是在掌握言语和经验的过程中实现的。" 思维和语言相比,思维是抽象的,语言是具体的,语言有形、声、看得见、听得着,易于把握。思维能力和运用语言能力相比较,运用语言的能力易于培养和发展。
3.创造锻炼机会,循序渐进发展数学语言
小组讨论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别是新授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地总结。如名数之间的化法:1时20分=()分,因为1时=60分,60分+20分=80分,所以1时20分=(80)分。简单的两句话,通过同桌间的互相交流,使学生掌握思路,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而班级中的学习困难生,也可在同桌的带动下,逐步学会叙述,正确地解答。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小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确引导,学生便能正确地概括。如在学习了小数的大小比较之后,课堂小结时,我问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在回忆整理之后,纷纷举手发言,而且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和一些后进生也很积极。有些学生话虽简洁,却抓住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经常进行有目的的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目的。
4.运用多种方法,持之以恒开展说话训练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要抓住每一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说话训练,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说算理,说思路,说解题过程,说操作过程,说分析过程。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4.1 看图说话。教学中可通过看图说话,表述图意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的训练。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全面地看图,看清图上画的是什么。让学生能根据不同图意学会说几句话,大概意思要说对,列式后说出列式的理由。
4.2 边做边说。如学习画角,画三角形,老师示范后让学生边画边说,画角:边说方法边动手画,这样会很好的掌握了方法和画法。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
新课程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独立思考,再创造性的学习,交流生成式课型正是为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积极参与意识而设置的一种课型。真正地把知识获得的过程交给学生,给学生创造交流和展示成果的机会,通过对他人和自己成果的理解欣赏,进行领悟反思从而再创造。
交流生成式分课前分组小结,课堂交流展示,相互欣赏评价,教师评价,反思再创造几个环节。
具体操作过程是,由学生自主组合成组,选出代表在课堂上展示小组成果,全体同学欣赏评价别人的成果,取长补短;教师的评价包括各小组小结的质量、合作情况、课堂表现等方面,引导学生反思、总结、提炼,不断积累经验,逐渐完善交流生成式小结课这种课型。
课前准备最能体现学生自主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敏感度,使学生切实体会数学学习不仅是课堂行为也是课外行为,也是学生合作的过程,把个人的小结成果连接到小组的成果中,个人的价值在小组的成果价值中得以体现。刚开始,可针对本单元知识、方法和学生的学情给出引导性预留提纲,给出整理和思考的方向,学生在归纳小结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给出整改措施,使小结完整且形式多样。知识网络可按知识顺序,也可按逻辑关系,学生既能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达到透彻,也能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延伸到其他章节和模块,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交流展示和评价是成果的表现过程,既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同时也能使学生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的思想和成果。课堂上,学生间,师生间的成果都有同样的价值,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趣浓情深,使得小结课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反思,再创造,是知识、方法、思想的提炼和升华,学生的思维在关键处闪光,能力在要害处增长,通过探究实现学生间、师生间智慧能力的互补,促进相互的心灵和情感的沟通。
问题有如下三点:
1.教师对学生的小结成果期望过高而导致放弃,使得自主活动和客观的评价模式间出现不和谐。
2.学生只当任务来完成而流于形式,把合作变成责任性的分工,或者由一两个人来把持而使得小组成果价值锐减,从而失却小组自主活动的平衡。
3.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与具体要求间的矛盾,实际也是体制和课改间的矛盾。按教材要求,学生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完成,事实上,各学校或多或少都在教材要求的基础上加深拓展,这样使得学生的负担加重而使得小结成果大打折扣。
对问题1,教师首先需有明确的认识,清楚地掌握学生的学情,客观地看待成果。
问题2,督促和鼓励相结合,使学生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一个过程,师生都需要坚持。
问题3,应该是个普遍问题,只能尽可能地协调。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情境 创设途径
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服务于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全课,也可以是课的开始、中间或结束。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创设教学情境的六种常用形式进行探究。
一、创设教学情境的几种形式
1.导趣引思,创设引入新课情境
创设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矛盾和冲突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心理状态,产生学习的迫切需要,上课伊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1】在讲解《有理数的乘方》新课时,可以“印度国王奖赏象棋发明家的故事”为素材,设置问题情境来引入新课,从而发现规律,尝试“以此类推第五个、第六个格子中应放多少粒麦子”,再列出计算第64个格子中麦粒数的算式。以此来引入新课,增加了趣味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效果立竿见影,学生立刻就集中了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列式中,感受到有学习新知的必要,继而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依据问题与故事中麦粒放置规律,引发联想,使学生思维迅速活跃了起来,使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参与到了这节课的学习中来。
2.设问导疑,创设探究新知情境
教师要善于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探究情境,努力给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和亲身感受、体验的机会,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提升,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和谐统一。
【案例2】为了使学生巩固掌握相切两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在复习课上我安排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已知A、B外切,它们的半径分别为1cm、3cm,半径为5cm的C与A、B都相切,请问这样的C一共可以画出几个?
在此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两圆的位置关系,在认识上已经具备了相切两圆——内切与外切的两种位置关系(图形表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主动探求C的个数(图形想象),显然已经具备了条件。
问题一提出,我发现原先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在积极地参与,很努力地画着,当他们画出了两个、三个C时,脸上洋溢着成功后的喜悦。而那些尖子生同样有着他们体验的快乐,当他们把画出的第五个、第六个C的方法介绍给大家时,脸上写满了自豪和自信。
3.联系实际,创设生活问题情境
用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能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把数学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3】在“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中,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桂林两大购物中心微笑堂和百货大楼为迎接五一,都进行促销活动,其中微笑堂是全场物品打六折销售;百货大楼是实行买两百送一百的活动,请问在标价一样的情况下,到哪家购物更合算?
这问题一出,许多学生觉得这与自己密切相关,于是都会主动地思考,然后解决问题。可见一个好的情境,能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学到有用的数学,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知,不断地尝试探究解决新问题。
4.以人为本,创设评价教育情境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更关注人的发展。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行为、态度和所取得的进展的判断,积极创设评价教育情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获得真实的成就感。
【案例4】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2x2+2(k-1)x+1=0有实数根,求k的取值范围。
对于此题,学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因为方程有实数根,所以()≥0,从而得k≤0.5。对于这样的解答,教师本来准备这样评价:你把k≠0这个条件漏了,不符合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但这样的评价显然缺少鼓励与启发,于是改为如下的评价:你已经得到了答案的一半,思路也很清楚,再想想,当k≤0.5时,能否k=0,为什么?这一评价内容的改变,既增添了鼓励的成份,又指出了回答的不足,暗示了思考的方向,显然较原来的评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5.画龙点睛,创设课堂小结情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新课讲解、课堂练习固然重要,但课堂小结同样不可忽视。如果课堂小结恰到好处,可以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完美。
【案例5】在讲“垂直于弦的直径”第一课时,课堂小结只有两句话。即“本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定理(垂径定理),发现了一种方法(作垂直于弦的直径为辅助线来解有关弦的问题)。”这样的小结耐人寻味,只须寥寥数语,就归纳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便于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创设教学情境:比如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直观教学情境;利用类比联想创设知识迁移情境;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自主学习情境;通过游戏或竞赛的方式创设合作交流情境等等,让学生独立观察、比较,主动联想、归纳、类比,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断地去感受、去发现、去交流、去评价,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创设教学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①创设的情境要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②创设的情境要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世界观。
③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目标和内容,凸现学习重点,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④情境创设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善于发现、挖掘、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⑤创设情境的内容要科学,难易要适度,时机要恰当;要有针对性、目的性,使学生思维清晰;要考虑多样性,追求情境的高效益。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精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它有利于学生学会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施福涛. 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J]. 教学与管理,2003(8).
[2] 张丽晨.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艺术[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服务于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全课,也可以是课的开始、中间或结束。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创设教学情境的六种常用形式进行探究。
一、创设教学情境的几种形式
1.导趣引思,创设引入新课情境
创设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矛盾和冲突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心理状态,产生学习的迫切需要,上课伊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1】在讲解《有理数的乘方》新课时,可以“印度国王奖赏象棋发明家的故事”为素材,设置问题情境来引入新课,从而发现规律,尝试“以此类推第五个、第六个格子中应放多少粒麦子”,再列出计算第64个格子中麦粒数的算式。以此来引入新课,增加了趣味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效果立竿见影,学生立刻就集中了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列式中,感受到有学习新知的必要,继而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依据问题与故事中麦粒放置规律,引发联想,使学生思维迅速活跃了起来,使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参与到了这节课的学习中来。
2.设问导疑,创设探究新知情境
教师要善于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探究情境,努力给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和亲身感受、体验的机会,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提升,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和谐统一。
【案例2】为了使学生巩固掌握相切两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在复习课上我安排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已知A、B外切,它们的半径分别为1cm、3cm,半径为5cm的C与A、B都相切,请问这样的C一共可以画出几个?
在此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两圆的位置关系,在认识上已经具备了相切两圆——内切与外切的两种位置关系(图形表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主动探求C的个数(图形想象),显然已经具备了条件。
问题一提出,我发现原先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在积极地参与,很努力地画着,当他们画出了两个、三个C时,脸上洋溢着成功后的喜悦。而那些尖子生同样有着他们体验的快乐,当他们把画出的第五个、第六个C的方法介绍给大家时,脸上写满了自豪和自信。
3.联系实际,创设生活问题情境
用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能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把数学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3】在“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中,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桂林两大购物中心微笑堂和百货大楼为迎接五一,都进行促销活动,其中微笑堂是全场物品打六折销售;百货大楼是实行买两百送一百的活动,请问在标价一样的情况下,到哪家购物更合算?
这问题一出,许多学生觉得这与自己密切相关,于是都会主动地思考,然后解决问题。可见一个好的情境,能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学到有用的数学,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知,不断地尝试探究解决新问题。
4.以人为本,创设评价教育情境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更关注人的发展。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行为、态度和所取得的进展的判断,积极创设评价教育情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获得真实的成就感。
【案例4】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2x2+2(k-1)x+1=0有实数根,求k的取值范围。
对于此题,学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因为方程有实数根,所以()≥0,从而得k≤0.5。对于这样的解答,教师本来准备这样评价:你把k≠0这个条件漏了,不符合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但这样的评价显然缺少鼓励与启发,于是改为如下的评价:你已经得到了答案的一半,思路也很清楚,再想想,当k≤0.5时,能否k=0,为什么?这一评价内容的改变,既增添了鼓励的成份,又指出了回答的不足,暗示了思考的方向,显然较原来的评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5.画龙点睛,创设课堂小结情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新课讲解、课堂练习固然重要,但课堂小结同样不可忽视。如果课堂小结恰到好处,可以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完美。
【案例5】在讲“垂直于弦的直径”第一课时,课堂小结只有两句话。即“本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定理(垂径定理),发现了一种方法(作垂直于弦的直径为辅助线来解有关弦的问题)。”这样的小结耐人寻味,只须寥寥数语,就归纳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便于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创设教学情境:比如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直观教学情境;利用类比联想创设知识迁移情境;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自主学习情境;通过游戏或竞赛的方式创设合作交流情境等等,让学生独立观察、比较,主动联想、归纳、类比,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断地去感受、去发现、去交流、去评价,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创设教学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①创设的情境要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②创设的情境要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世界观。
③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目标和内容,凸现学习重点,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
一、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的意义
1.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的内涵、特点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具有教学方式的协调性,它以教师引导为基础,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根本,具有教学结构的整体性,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导”与“学”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的两个侧面,是“导”中有“学”,“学”中有“导”,“导”指导“学”,“学”检验“导”的一个动态平衡的发展过程。“导”是一种手段,是为了培养学生“学”的能力,“导”服务于“学”,促使学生真正学好数学,应用好数学。课堂上首先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情境中的数学元素,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创设良好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有多种方式,应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以及不同数学内容去思考,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的。
2.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的价值
(1)积极借鉴“问题教学法”改革传统教学思想
“问题教学法”是师生共同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法最早由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他认为人类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分为五个步骤:①困难或问题的发现;②确立和限定问题;③收集一些可能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证据;④提出关于问题答案的假设;⑤检验假设。据此,它提出了问题教学法实施的五个步骤,即把人类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模式搬进了课堂教学领域。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借鉴“问题教学法”构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①情境导入;②引学新知;③应用实践;④课堂小结。课堂教学中由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解决数学问题。
(2)课堂结构的创新
课程改革前传统教材基本叙述模式:复习(或练习)――新授例题、重难点训练(对比练习)――巩固练习等。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个环节,新课程小学数学教材的基本叙述模式: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情境导入、引学新知――应用实践――课堂小结。
二、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的实施
1.情境导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依据教学内容,运用各种手段,精心设计的富有感彩的氛围和生活场景。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源于生活的真正含义,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数学,喜欢数学,更深入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情境导入有多种方法,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条件、教师自身状况等进行情景创设。
2.引学新知
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元素,提出数学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形式探究新知,让学生经历、体验、获取直接经验的过程,是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形成的过程,也使数学的工具价值、过程价值、得以体现和弘扬的过程。教师要处理好知识的内在规律与学生认知准备及认知特点之间的关系,注意把握教学节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学习活动的展开要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如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等,抓住中心,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集中解决难点,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质疑、辨析、最后达成共识,完成教学目标。
3.应用实践
引导学生对已经理解、初步掌握的知识进行应用实践,使其真正掌握数学知识,这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步骤,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要引导学生从现实情境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小学数学应用实践一般分为:基本性实践、综合性实践、发展性实践等。
4.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在基本完成教学任务时,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从而巩固和掌握教学内容的教学行为方式。小结的功能包括:系统整理,形成结构;突出重点,强化注意;深化知识,提高素养;启发思考,引到探究。小结的方式很多,教师要根据教学因素适当进行选择。
总之,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不但使教师转变了教学思想,深入钻研教材,认真设计整堂课的教学程序,加深了对教法和学法的研究,而且使学生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习惯,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自学能力、多种思维能力、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和大胆尝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后进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