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技校学生总结

技校学生总结

时间:2022-09-11 07:16:41

技校学生总结

第1篇

一、全方位宣传,营造招生的良好氛围

面对各个学校的无序竞争,我们清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全体教职工审时度势,认真确定以宣传为招生的突破口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

1、精心选择宣传材料,编印招生简章,印发《致学生的一封信》,制作录取通知书,根据招生彩页实用性不强、易流失的特点,编制了图文并茂的2018安达市高级技工学校的招生指南,让学生、家长及社会其他人士全面了解我校的办学特色、成果、专业设置以及国家的技工教育方针政策等。

2、安达市高级技工学校协同6个乡镇(万宝山、太平庄、升平、青肯泡、先源、任民)的中学对学生、学生家长及班主任进行了思想动员,开好教师会、学生会、学生家长会,通过入室宣讲、广告宣传、走访学生家庭等形式,宣传技工教育,引导毕业班学生到我校学习。

3、市中考期间,安达市高级技工学校到三所考点进行了落地宣传,对部分考生及考生家长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一对一宣传。

二、组建一支专业招生队伍,做好招生的各阶段工作

招生就业办公室从历年招生任务完成的较好且工作认真有一定的招生经验的教师中选拔4人担任专职招生工作,担负招生的主要任务。校领导实行包片责任制,目标层层分解,把学校招生任务分解到每个教师的身上,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开展各阶段的招生工作,这样使得整个招生工作做到了定人定点定任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深入千家万户,做好鼓动宣传

进入招生季以来,招生就业办公室一班人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深入一线,入室宣传,特别是利用上午10点至下午3点的时间,家长及部分学生都在家的这一有利时机,我们走村串户,力求把我们的招生政策宣传到位,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及学生家长对我校有所了解和获得基本认知,以真情和温情感动学生及学生家长。

我们宣传招生途中,遇见集会,还不失时机地宣传,散发彩页,回答学生及家长所提出的有关技工教育的问题,继续树立我校社会形象,以求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中考过后,筛选出意向生,进行重点攻关,和学生及学生家长认真交换意见,推心置腹,屈膝长谈,不放过任何一个学生入学的机会。

四、转变工作作风,发挥窗口作用

招生就业办公室是我校窗口,如何发挥窗口的作用,更好的展示我校的形象,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决定从自身做起转变工作作风,治懒,治散,同时整顿工作纪律,接人待物,实行礼貌、文明用语,给来访的学生及学生家长营造一个温馨的氛围。

来学校咨询的,我们都热情接待,仔细询问学生及家长的意向,揣摩学生及家长的意图,认真解答他们的疑难问题,做到百问不厌其烦,使他们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在接电话方面,我们尽量和气、耐心,以真诚的心态来感动对方,引导他们到校参观和入学。

五、招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校资金紧缺,专业教师稀缺,现有专业设置还不能完全满足我市经济发展和众多学生学习的需要,工作仍然面临着十分繁重和紧迫的任务。

1、对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的认识不高。受传统观念影响,社会上重普高,轻职专,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仍较为普遍,读普高,考名校仍是许多家长和学生的执着追求,而学技术则成了“行为习惯差、文化基础差、家庭条件差”的“三差”学生的无奈选择,甚至一些技工学生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给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转变观念有待我们的艰苦努力;

2、中专招生秩序混乱问题。民办职业教育机构和市外技工职业学校非法招生,中介花大量的成本进行不正当“招生”,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正常的招生秩序,某种程度上损害了技工教育的声誉,给安达市高级技工学校今后的招生工作造成了一定的负面效应。私立技工学校以高额的回报,打乱了正常的招生秩序,据了解,目前我市仍有超过200以上的学生流失到外地其他学校;

3、对安达市高级技工学校的认知度不高。由于安达市教育局规定,不允许任何职业技术学校入校、进班等宣传,安达市高级技工学校只能以走街串巷、进屯入户、市集市场和中学幅员以外进行宣传等活动。

六、2019年,招生就业办公室准备对招生工作重新部署,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做到:

1、找寻市内外的大中小型企业,与其进行相应的校企合作,建立新型学徒制的技工教育机制和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2、在学校内部组织精英团队,进行有组织并适合城市与农村相对应的短期培训和创业培训;

3、组织一支学生招生队伍,挑选素质高,纪律好的学生,进行招生培训,以他们的所见、所学、所闻告诉广大在读中学生,取得同龄人的共鸣;

4、对已经涉足的6个乡镇进行跟踪回访,继续拉拢生源,同时踏足其它8个乡镇,对安达市高级技工学校进行从不知到知的落地宣传,进行入户走访;

5、进行与各乡镇中学和市内中学的深度对接,积极寻找校校合作的具体事宜;

6、发挥技校的实训实操优势,组织有规模的以技校为单位的线下活动,同时与同事积极走动,以人传人的模式,以线上平台为载体,进行地毯式宣传;

7、建立和完善安达市高级技工学校百度百科、网站和贴吧等线上宣传平台,合理利用市内公共设施平台,进行不定期宣传;

第2篇

[论文摘要]广东作为一个经济大省,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进程中,正面临着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瓶颈”。要突破这个“瓶颈”,就应以人才集聚优化提升产业,以人才优势催生创新优势,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加强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对于推动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高技能人才短缺将成为制约广东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

广东是一个经济大省,在过去的五年中,国民经济发展平稳快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一是经济总量大。全省生产总值已由2002年的1350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0606亿元,占全国比重的1/8,经济总量继超过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香港地区后又超过中国台湾地区。二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2007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3.4倍,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87万亿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三是现代产业体系已具雏形,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势明显。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39∶61,电子信息、电子机械、石油化工等九大产业主导作用增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3万亿元;农业增加值达1746亿元。这标志着广东经济增长方式正步入以产业优化升级和科技进步为新驱动力的集约型发展轨道,进入了持续快速发展、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完成经济转型的新时期。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必然带来就业方式的转变,高技术含量就业岗位的增加要求社会提供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为适应这一发展需要,“十一五”期间,广东省委省政府已采取多项措施加快技能人才的培养,使技能人才总量比2005年增加了178万,其中高技能人才比2005年增加了29.05万。尽管如此,由于技能人才总量的增幅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相协调,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所以,总量虽然增加了,但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例并没有得到明显提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现状未能得到明显改善。2005年,广东生产总值21701.28亿元,技能人才总量657万人,占全省城镇从业人员1933.5万人(含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的33.98%,其中高技能人才98.55万人,占技能人才总数的15%①②。2007年,广东生产总值30673.71亿元,年均增幅14.5%;技能人才总量835.62万(截至2007年上半年)③,占全省城镇从业人员2145.4万人④⑤(含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注:在2005年的1933.5万人基础上,加上2006年和2007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11.9万和100万)的38.9%,比2005年上升了4.92%;高技能人才总量截至2007年上半年,达到127.6万,占技能人才总数的15.27%,比2005年的15%上升了0.27%。根据《广东省“十一五”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目标,以技能人才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的42%,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重20%来测算,广东目前需要技能人才901万,缺口65.38万;需要高技能人才180.2万,缺口52.6万,占技能人才缺口总量的80%。从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发布的《广东省2007年第一季度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显示,“本季度,具有技能等级的求职者数量为54.08万,分别比上季度和上年同期增长了78.94%和29.39%,但各技术等级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尤其是高级技师严重短缺。企业对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和初级工的需求与市场中求职人员之比分别是3.79、1.91、1.65、2.18、1.83”,均远远高出劳动力总量1.31的求人倍率⑥。

从以上数据的分析,笔者认为,目前广东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难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市场供应明显不足,与广东经济发展极不适应,如不能尽快改善,将成为制约广东经济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优化升级的“瓶颈”。

二、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路径

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来源于三大渠道:一是各类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培养的高级工;二是各类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三是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和就业训练中心培养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和主要基地,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由于不少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陈旧,所培养的毕业生大部分只获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这与广东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笔者认为,要加快广东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应发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作用,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确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高技能人才最显著的特征是其精湛的生产劳动技艺,能从事技术含量大、劳动复杂度高的工作。因此,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仅靠学校的课堂学习是无法实现的,它必须紧密结合不同职业、不同岗位的技能要求,在实际岗位中进行现场传授和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并在反复的训练过程中,运用和验证学习的理论知识,积累经验,掌握技巧,逐渐提升,从“生手”向“熟手”转化,这需要通过师傅带徒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实现。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基于技能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而提出的,以“能力本位”理念为依据,它注重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动态性与技能提升的渐进性,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所以,高职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并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确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将工学结合贯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

2.完善“双师素质”队伍建设机制,以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催生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要推进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拥有一支职业培训师式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但非常遗憾,这是所有高职院校最薄弱的环节。要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创造条件并形成制度,让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学习和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实践,这要求生师比有一定的机动性。二是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逐步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网络。三是要鼓励教师取得“技师”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四是把企业的“能工巧匠”请进校园,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担任高职院校兼职教师。五是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各高职院校的评估、项目申报,对教师的职称申报有刚性要求。

3.建立校企融合式实训基地,为高技能人才成长提供“生手”向“熟手”转化的通途。校企融合是工学结合最有效的途径。高技能人才的核心能力是技能,高职院校应在提高学生的技术和技能上下工夫,切实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能力本位转变,狠抓实践教学,加强校企融合式实训基地建设,为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物质保证。校内可建仿真模拟式实训室,营造仿真的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模拟实践平台。除校内建设具有与专业相匹配的实验室外,更多的是要把视觉触及到校外,主动联系企业行业,稳定、拓展校外实训基地,解决、弥补校内实训资源的不足。培养高技能人才应建立校企融合式的实训基地,即学校与企业实行人财物的深度融合,校企双方交叉兼职、专业共建、师资互通、资源共享,实现生产与实训一体化。拓展校外实训基地的关键在于学校与企业要找到合作的利益共同点,实现“互惠双赢”。

4.以项目导向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实现高技能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和难点,项目导向作为推进工学结合的重要方式,起到了带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引领作用。项目导向是指课堂教学以“项目”为主线贯穿课堂的教学活动。项目导向式教学以职业能力为目标,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整合课程结构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确立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探索以课程为核心、以技能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项目导向注重现实情境的创设,把现实生产生活中明显的或隐含的要素应用到情境创设中来,一方面体现不同学科的特有功能,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思维,培养和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5.尽快出台有利于推动“工学结合”的相关政策,调动企业行业积极性,为孵化高技能人才培育良好的政策环境。(1)制定对企业行业有约束力的法律法规,可借鉴国外的经验。(2)制定对企业行业有驱动力的政策导向。一是工学结合成本补偿。对承担工学结合的企业予以税收减免或按企业接纳学生的实际人数拨款的办法,补偿企业因工学结合所付出的成本差。二是政府要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法规、制度保障。对有资格参与工学结合模式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包括贴息贷款、税收减免、立项优先等;对合作办学成绩显著的企业予以表彰和奖励。(3)制定对企业可驾驭的运行机制。工学结合的实际运作是一种“双元”式。它涉及两个载体,要同时发挥两个载体的作用。一方面要调动企业培养急需人才的动机与欲望,驱动企业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调动学校开拓办学渠道和拓宽学生就业空间的动机与欲望,驱动学校利用企业资源的积极性,实现双赢。同时,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双师”队伍建设、办学条件改善、企业产品推广、企业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是联动和互动的。所以,要制定一种校企双方认可、互惠双赢、企业可驾驭的运作机制,以利于企业在工学结合中的全程参与。

6.加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力度,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工学需要。“十一五”期间,广东省财政每年安排2个亿,建设高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和中职教育实训基地。笔者认为,广东目前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还不够。建议:一是除省财政投入外,各地财政也应加大对本地区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二是挖掘民间资金,调动企业行业积极性,鼓励、扶持他们建设公共实训基地,为政府、为教育排忧解难。三是组织高职院校集体攻关,申报中央财政职业教育专项资金资助的实训基地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EB/OL].

[2]郭薇.对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基本认识[J].中国科技信息,2007(14).

第3篇

斜桥中学第一届科技节以“科技在你身边、科技创造未来”为主题,在青少年中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 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促进我校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争创科技教育特色校,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二、活动原则:

立足“普及性” 、“提高性” 、 “创造性”的原则,广泛发动全体师生积极参与,突出“科技在你身边、科技创造未来”主题,与课程改革相结合,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由校长室领衔,办公室、教导处、团委、总务处、科学教研组协调各部门精心组织各项活动,圆满完成本届科技节的各项任务。

三、活动时间:XX年年3月5日~3月30日

四、主题:科技在你身边、科技创造未来

五、参与人员:斜桥中学全校师生

六、组织机构:

成立科技节组委会

顾问问:俞田林

主 任:丁钰新

副主任:留海平、王雪耀、黄建新、姚明雄、杨亚芬

委 员: 全体科学老师、各班班主任

七、实施单位:教导处、总务处、各年级段、科学教研组、行知科普社

八、科技节宣传、安全、后勤工作:

1、每班出一期“科技在你身边、科技创造未来”为主题的宣传板报, 政教处负责。

2、.校区布置科普知识宣传画报, 科普社负责。

3、科技节相关活动报道,办公室负责。

4、.场地、奖品等后勤工作,总务处负责。

5、在宣传栏公布科技节活动安排、科技节海报等,行知科普社负责。

九、主要活动

(一)科技竟赛、评比活动、科普宣传、展览活动:

1、科幻画优秀作品评选( 陈懋 老师负责)

时  间:3月5日~3月9日

参加对象:全校各班级

评 委:科普社理事会

2、科技手抄报( 杨亚芬老师负责)

时  间: 3月12日~3月16日

参加对象:全校各班级

评 委:科普社会员、各班宣传委员

3、研究性学习照片展出(陈懋老师负责)

时  间:(3月19日~3月23日)

参加对象:全校七、八年级各班级

4、科普知识竟赛(陈懋老师负责)

时  间:(3月26日~3月30日)

参加对象:全校七、八年级各班级

其它要求另行通知。

(二)科技节闭幕式暨总结大会

时 间:3月底~4月初

地 点:二楼会议室

参加对象:全体教师、行知科普社会员

内 容:活动总结、颁奖等。

1.科技节闭幕式

主 持:

(1)奏唱国歌

(2)科技节工作总结

(3)校长致闭幕词

(4)颁奖

所有科技节奖项颁奖

十、几点说明:

1、所有评奖结果,学校将对在科技节活动中评选出的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获奖者将分别授予证书及奖品(奖品由总务处负责提供。)

2、在科技节中表现突出的班级和个人,将被学校授予 “优秀科技班干部”、“科技活动先进班级”、“科技教育先进个人”的称号。

3、科技活动中需要的相关材料,各负责人要提前与总务处协调,保证供给。

第4篇

关键词:生态位;生态位宽度;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4-0223-02

一、生态位理论

在生态学中最早使用生态位一词的是Grinnel(1917),他把生态位定义为种的最后分布单位,而强调生态位的空间概念。1927年,Elton把生态位确定为种在其群落中的功能作用和地位,强调一个种与其他种的营养关系。Hutchinson(1957)利用数学上的点集理论,把生态位看成一个种生存条件的总和,将生态位扩展为既包括生物的空间位置及其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地位,又包括生物在环境空间的位置,即所谓的多维生态位 [1]。

生态位的宽窄理论主要研究的是生态位的宽度。生态位的宽度(广度)是指一个种群在一个群落中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在可利用资源量较少的情况下,生态位宽度一般应该增加,以使种群得到足够的资源。在可利用资源量丰富的环境中,可导致选择性利用资源,使得生态位宽度变窄。一个种的生态位越宽,其竞争力越强,能够利用的资源总量越大,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相反,一个种的生态位越窄,其竞争力越弱,能够利用的资源总量越小,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2]。

按照生态学观点,任一生态因子总要与周围环境经常不断地处于相互交换之中。与此类似,高校也处在由自然、经济、社会、科技等因素构成的生态环境里,并与之有着物质、能量、信息等的交换。生态位的基本原理同样适用于高校。而高校的科技创新工作包含在高校生态位系统中,生态位的宽窄理论适用于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分析。

二、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设计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1)系统性。必须以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为核心,并从总体目标出发来建立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从而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全貌。(2)科学性。要考虑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指标元素及指标结构整体的合理性,从不同侧面设计若干反映科技创新能力的指标,并且指标要有较好的可靠性、独立性、代表性、统计性。(3)可比性。本指标体系是对多个区域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因此,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各区域之间统计指标的差异,在具体指标选择上必须是各区域共有的指标含义,统计口径和范围尽可能保持一致。(4)可行性。为保证获取数据的可靠性,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开发现有统计部门的统计数据,并注意量化的可操作性,使评价建立在公开、公正、公平的基础上,保证评价结果的可信度。(5)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相结合。绝对指标反映的是总量、规模等因素;相对指标则反映的是速度、结构、比率等。结合两类指标进行分析,可以较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

(二)指标体系的设立

根据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通过专家咨询和试算,并结合其他研究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建立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个一级目标,即科技创新能力;四个二级指标,即创新基础能力(A)、创新投入能力(B)、创新产出能力(C)和创新成果转化能力(D);26个三级指标,即科技活动人员(A1)、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例(A2)、科技活动人员中硕、博研究生的比例(A3)、研究与发展机构总数(A4)、年度派遣和接受合作研究人次(A5)、年度出席国际会议人次(A6);研究与发展人员总数(B1)、研究与发展全时人员占比例(B2)、拨入科技经费总额(B3)、研究与发展经费占拨入科技经费的比例(B4)、研究与发展项目总数(B5)、R&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项目总数(B6);出版科技著作数量(C1)、发表学术论文数(C2)、国外学术刊物比例(C3)、鉴定成果数(C4)、国家级项目验收数量(C5)、专利申请数量(C6)、专利授权占专利申请比例(C7)、获国家三大奖和国务院各部门科技进步奖数量(C8)、获省、市、自治区科技进步奖数量(C9);专利出售合同数(D1)、专利出售合同额(D2)、专利出售当年实际收入(D3)、技术转让合同数(D4)、技术转让合同额(D5)。

(三)评价过程

1.确立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因子集。根据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可得三级指标层因子集U={A1,A2,…,D4,D5}。

2.标准化处理。由于各统计数据往往存在不同的量纲,因此需进行标准化处理,具体方法如下:

S′i,j=S i,j / maxS i,j(1)

其中,S i,j(i=1,2,…,n;j=A1,A2,A3,…,D5)表示第i个地区在生态因子j上的数值,maxS i,j 为S i,j(i=1,2,…,n;j=A1,A2,A3,…,D5)的最大值,S′i,j为标准化处理后的标准值。

3.二级指标生态位宽度的测定。根据生态位宽窄理论,利用信息指数来测算各指标的生态位宽度,公式为:

B i,k=-(P i,j ln P i,j)(2)

式中,B i,k (k=A,B,C,D)为各指标的生态位宽度;P i,j=S′i,j / S′i,j,r表示各二级指标所包含的三级指标的个数。B i,k越大,说明生态位越宽,其利用资源的能力越强,竞争力也越强。

三、实证分析

为验证基于生态位宽窄理论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并考虑到数据获取的可操作性和客观性,本文选取了中国西部地区6省(市)高校进行实证分析。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以高校科技创新基础能力生态位宽度测定为例说明分析过程。首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具体结果见表1。

其次,将处理后的数据按照计算公式(2)进行计算,得出6省(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具体数值,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2007年四川省和陕西省高校排在前两位,重庆市高校紧随其后,其次是云南省和甘肃省高校,贵州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最弱。表2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说明了利用生态位理论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结论

通过对中国西部6省区的高校科技创新情况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基于生态位宽窄理论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该方法能过分析比较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优势和劣势,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分析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第5篇

科技部评比细则

四川大学学生会科技部部门制度的制定原则是公正,公平,实用,严谨。在最大限度地保证各学院学生会科技部工作积极性的前提下,拟定以下条款。

四川大学学生会科技部评分以总分10分记,其中活动7分,部门建设2分,其它事项1分。

一、活动(满分7分):

1、具备以下条件活动参与该部分评分:

a.详尽的活动策划安排,并具备相应的文字策划档案;

b.详实的活动记录(包括文字,照片,ppt,录像等,其中文字和照片为必须)

c大于等于本学院学生人数20%的受众

d.活动的总结(包括有无作品或成果)。

2、活动开展

A.特色活动(一个特色活动总分为2分)

关于特色活动的定义:

a.满足上述的活动所要求的条件。

b.满足以下条件至少两个:

1)活动具有传承性。为本学院连续举办两届以上的传统活动(需提供历届活动的记录或校学生会有备案)。

2)活动具有创新性。为本学院独有的优势资源下开展的活动,该活动是其他学院没有且不易复制,但可以良好的反映本学院特色。

3)活动反响空前,超过本学院人数60%的受众。

特色活动具体评分如下:

1)特色活动举办(0.5分)

2)有海报、展板、横幅、广播稿(附上有校团委公章的批条复印件)、食堂电子屏、校报、等校级宣传方式(有图片证明)(0.5分)(具备该项四种及四种以上的可得满分)

3)有详实的活动策划、工作总结和现场图片(0.75分),其中活动策划0.25分,工作总结0.25分,活动图片(除宣传外)说明0.25分

4)该项活动为同学所需(超过本学院人数60%的参与人数,问卷调查等回馈信息反映良好),并提供相关的证明(0.25)。

B.一般活动(一个一般活动总分1分),

有活动的流程概要、宣传、策划、总结。每一项0.2分,只有一项资料不得分。对于各学院联办活动另加0.2分,这类活动包括:①校学生会科技部不参加的至少5学院联办的活动;②至少4学院承办校学生会科技部的活动

C.承办校级活动(一个活动总分为3分)

具体评分如下:

1) 成功竞标校级活动,并且实施(1分)

2) 具有全校参与性,参与者中有至少50%的非承办学院的师生。(0.5分)

3) 规范做活动(可参照特色活动的要求),做出较高水准(以活动的实际效果

和意义作为评价标准),具备较高影响力(以全校师生的反响作为评价标准)(1分)

4)在活动中积极地与校学生会合作,既有创新新和主动性,又有全局观。(0.5分)

注:每个学院一学期内只能承办一次校级活动。

D.补充说明

1)此部分总分为7分。活动得分超过5分以后,以相应活动分数×50%记入总分,但活动部分总分不得超过7分

2)如果特色活动审定后不满足特色活动的要求,则自动转化为一般活动评分

3)学院间联办的活动加分如下:主办学院平分60%的分数,承办学院平分40%的分数

4)对于承办校学生会科技部的活动,各学院中牵头学院加60%的分数,其它各学院平分40%的分数

5)联办活动中,原则上主办或牵头学院不得超过3个

6)学院科技部本学期无任何活动的,科技部的总评分为0分

二、关于部门建设,即制度建设的说明(满分2分)

1.评分说明

此项评分分为A,B,C三个等级,得分依次为2,1,0分。具体细则如下:

A等级,应具备的条件如下:

1)有明确的部门管理条例

2)完备的人事档案(部门内所有的人事档案)

3)完善的制度(例会制度、干部及干事考核制度等)

4)各阶段工作计划

5)详实的会议记录(会议记录包括:时间,地点,参会人员,主要发言,形成决议等)

注:完备的会议记录至少3次,否则酌情扣分

6)详实的活动记录

7)每月的工作简报

B等级(不如A等级优秀但又比C等级优秀的部门,一律化为此类。)

C等级(不含任何A等级条件)

2.补充说明

此部分总分为2分。原则上各学院均不超过2分,但确有制度完善或者日常管理工作等有创新之处的,经过校学生会部长以上干部讨论后确认通过,该项可加为满分2分或者是在总分数上酌情加分。

三、其它(满分1分)

1、承办例会,每次总分为0.5分,据学院的表现酌情扣分。每个学院一个学期内最多只能承办一次例会。

2、对校学生会、校科技部工作的配合,总分为0.5分。包括对校科技部工作的配合情况,人才的推荐,建议的提出等。

四.注意事项

1.科技部部长例会无故缺席3次的学院则本学期部门建设评分为0分,3次以内每缺席一次扣0.5分,4次以内每迟到,早退一次扣0.3分。

2.学年年终及时上交学年总结。在规定时间内未及时上交的学院评分为0分,总结应全面、系统、正式、内容详实、实事求是,并且按照规定的格式书写。

(注意:如审核发现资料与事实不符,评分为0分并通报批评。)

3.本次评比针对活动的期效是2008年9月初至2009年4月底。

4.本细则将于各学院签署同意意见之后立即生效。

第6篇

发言。

专家建言:明确目标,探索路径

明确目标,把好方向。

一所技工院校要想有条不紊地稳步发展,需要学校明确各阶段任务,把握好标准,通过目标分析量体裁衣,找出适合学校自身发展的路子。作为技工院校国家级督导员、浙江省技工院校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专家,范文衷明确指出了技工院校建设的总体目标,就是要成为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坚持校企合作的基本办学制度,实行技工教育与职业培养并举、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相结合的办学模式,提供职业培训与评价、技术交流与创新等公共服务。

探索路径,提升内涵。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研究,范文衷督导员向参加培训班的学校领导提供了技工院校探索内涵建设路径的建议。第一,提升办学层次和培养科班技师是技工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技工院校要遵循教学规律,建立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基本制度,引入激励机制,确保培养质量;第二,专业是学校的基础,在学校规划、建设和发展中是先行指标,专业开发与建设要引进适度超前的原则,坚守均衡发展的原则,懂得开放性原则;第三,课程是技工院校教学最为重要的载体,技工教育应该实践以保守主义为基础、效率主义予以加强、自由主义为主导,按基础阶段、专业阶段和研修阶段分层设置的多元混合阶梯式课程;第四,关于内涵建设中的主要分支师资建设,技工院校要探索和实践以技师院校培养为导向、校本为基础、职业化为特征的师资队伍建设路径。

范文衷督导员总结技工院校建设的要点后指出:“技工院校建设的核心是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形成自身特色的培育模式;在基本条件和环境具备后,重点是内涵建设,难点是师资与产学研,关键是人和价值

取向。”

学校经验:改革创新,亮点纷呈

坚持“一体两翼”办学,服务地方经济。

杭州市萧山区高级技工学校校长许红平在培训班上介绍了学校“一体两翼”的多元办学模式,“所谓‘一体’就是指全日制学生的培养体系。”学校目前已经形成了“中级技工+中技学历”“高级技工+大专学历”“技师+本科学历”等技能与学历并存的全日制学生培养体系。“两翼”就是以社会人员特别是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与企业员工为主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及以在校生与企业员工为主的学历教育。

作为工业大区、经济强区萧山区的唯一一所高级技术学校,杭州市萧山区高级技工学校承担着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其“一体两翼”的办学模式为萧山区输送了大批优秀的技能人才。许红平校长说,“为萧山本土企业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我们的使命。”为响应萧山区“人才强区,工业强区”的建设战略,学校将围绕“一体两翼”办学模式,朝着一流技师学院的目标奋进,努力成为萧山区强有力的人才储备支柱,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为萧山区经济的腾飞做出更大贡献。

深化3Q7S管理,打造品质学校。

嘉兴技师学院院长王雪亘介绍的“3Q7S管理模式”经验让在场所有人都耳目一新。王雪亘院长用一系列简洁明了的图表剖析了3Q7S管理模式。3Q即培养特技权威,打造“双师四维九能”的优秀教师;着力改革创新,打造“校企文化互融”的优美校园;实施QV德育,培养“高素养高技能”的优质学生。7S指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整理(分层管理)、整顿(定置管理)、清扫(责任管理)、清洁(视觉管理)、安全(预防管理)、节约(细节管理)和素养(养成管理)。学校把3Q作为办学目标,7S管理作为抓手,以现代企业现场管理制度为参照,推进学生“高职业素养”“高职业技能”的形成。

3Q7S是嘉兴技师学院探索出的具有时代特征的职业教育文化的一种尝试,目的是在校园中营建专业化职业环境,让学生在现代企业制度的训练和现代企业文化的熏陶中,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品质。3Q7S管理模式很好地化解了学校教育同市场需求的矛盾,增强了输送人才与行业企业的匹配度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王雪亘院长说:“2013年5月,我院为即将毕业的1904名学生举行的毕业实习招聘会,吸引了143家企业前来设摊‘抢’人,当地新闻媒体纷纷作了‘学生未毕业、单位已来抢’的新闻报道,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影响,彰显了我院在深化3Q7S管理、强化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所取得的可喜成就。”

睿智课堂,创新办学。

对技工院校来说,创新是永恒的话题,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金华市技师学院院长周金以“突破思维定势,创新发展之路”为题介绍经验。在谈及教学模式创新时,周金院长主张的“睿智课堂”理念引起了与会校长们的兴趣。周金院长说:“让学生从‘不想学’到‘我要学’的课堂,就是睿智课堂。要使课堂变得睿智,需要教师们在课前进行大量的研究。一方面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把授课内容转变成故事,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另一方面,要研究教材,过滤与技校学生相关度不大的内容,还原技能产生与应用的情景,重构出学生喜欢的、企业需要的教学内容。

“睿智课堂”是对金华市技师学院“有效教学”理念的延伸和创新,通过更有效的方法将有效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听得懂、能理解,学完以后可以学以致用。周金院长强调,“睿智课堂”的教学内容要实在、教学过程要愉悦、教学结果要有效。今年,为引导广大教师互通“睿智课堂”新思维,学校教务处还专门举办了“睿智课堂之我见”的论坛活动。教师们通过实际案例,将看似高高在上的职业教育理念,转化成了最普通的实效方法,并进行了归纳、总结和提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要让课堂内容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趣味性,教师们的智慧是关键。

产教结合、校企衔接,实现生产化实训教学。

把技能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提高技能,宁波技师学院“产教结合,校企衔接”的办学模式实现了生产化实训教学。宁波技师学院机械系主任严勇说,“产教结合”采用“生产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由实训教师来完成,让学生深入生产一线从事各类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2008年,宁波技师学院以校办工厂为基础,成立了宁波天工兴业工艺品设计制作有限公司。公司不以盈利为目的,而将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作为最终目标,在保证正常运行和不亏本的基础上与校外企业合作,承接各类符合产学研要求的产品和项目,通过产教结合,强化学生的技能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对“产教结合”,严勇主任有着自己的体会与思索: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是职业院校生机与活力的根源所在,偏离这个方向职业教育就像“无源之水”。产教结合的基础是“产”,即必须以真实的产品生产为前提,在真实的环境氛围中进行实践教学。生产是基础,但必须服务于教学,这是处理产教结合的基本

原则。

政企期盼:借助平台,共谋发展

人要有理想,有理想就有目标。

作为技工院校优秀毕业生的典型代表,友成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勇借助培训班这个交流平台,讲述了自己从一名技校生成长为一名上市公司CEO的心路历程,并对技工院校的人才培养表达了自己的四点期待:一是要培养学生有勤奋的精神,勤奋是生存的基础,学校教育应该把它放在第一位;二是要培养学生有挑战精神,人生在世就是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难题,遇到问题、困难要积极面对,这就是挑战精神,有了挑战精神,就有了优势;三是要培养学生诚以待人,只有真诚才会有健康的发展;四是要培养学生有理想,有理想才会有目标。

对技工院校而言,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就是学校教学的目标。一个合格的员工既要遵守企业制度,做事要有主动性,懂得忍辱负重敢于接受批评,又要有高超的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力决定着一个员工未来发展层次的高低。许勇总经理的现身说法,给了各技工院校的领导以启迪。

互通有无,共谋发展。

第7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河北省;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43-1027/F(2007)9―201-01

2005年河北农业人口约为5422.28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79.15%。2005年全省从业人口总量为3568.97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为2805.94万人,占从业人口总量的78.62%要提升这样丰富劳动力的素质必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一、 河北省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1、河北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整体偏低

据《河北农村统计年鉴2006》的数据显示,1990年河北省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构成是文盲或半文盲占13.96%、小学程度占35.48%、初中占39.58%、高中占10.31%、中专占0.6%、大专及以上占0.07%;到2005年上述构成依次为28%、19.21%、59.73%、 15.01%、2.13%、1.12%。从学历结构看主要表现为文盲半文盲较少、小学文化程度大幅度下降,初中文化程度大幅度上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所占比例太低,1990年为0.07%,2005年也仅上升到1.12%。这表明河北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整体表现依然很低,这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业现代化对农村人力资源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必须合理调整教育结构,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2、近几年河北省的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

2005年,全省各类职业学校为886所,当年招生40万人,在校生91.6万人;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校57所,当年招生16万,在校生41.3万人;有民办中等职业学校158所,民办高等职业院校12所,招生数占中、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总数的比例分别达到17.6%和13%乡镇成人学校办学面达到90%,村技校办学面达80%;有各类职业培训机构947个,年培训量1641万人次。已经形成初、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公办、民办并举,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结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办学基础能力逐步增强。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校舍、实训设施、图书资料等办学基础条件均得到改善。县级职教中心校均在校生2154人,占地面积142亩、校舍建筑2.74万平方米、图书3.73万册,生均教学仪器设备2670元,基本形成了覆盖各产业,门类比较齐全、结构较为合理、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专业体系。2005年,全省高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达到17%;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学历合格率达到时77.5%:高等、中等职业院校中“双师型”教师分别达到60%和35%。“十五”期间,我省职业教育的整体办学实力和水平明显提高。有1所高职通过国家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评估,1O3所中等职业学校被确定为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31所中等职业学校被确定为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五年来,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向社会输送了140多万名毕业生,累计培训城乡劳动者2000多万人次,有效地促进了全省劳动力知识和技能结构的改善,为科教兴冀、建设现代化河北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发展河北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1、加强特色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

农民致富的关键,在于通过加强职业能力培训,提高农民熟练运用技术的能力。这就要求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搞好专业设置,解决好培养目标问题;二是要突出职教特点,使技能训练的时间占到总课时的1/3以上,积极推广“双证书”制度,要求60%的学生达到中级工水平;三是要走产教结合,校企合一的办学路子;四是要和当地农村的产业化建设、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活动结合起来。从1997年到2000年,河北省职教中心建成了50个特色专业。在特色专业建设中,河北省特别突出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不断充实专业内涵。

2、加大师资培养力度

职业教育与普通基础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更注重实践、实训环节,更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要建立师资培养激励机制,激发文化课老师参加进修的积极性,通过学习专业技术提高操作的动手能力而成为“双师型”教师,聘请有实际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有关培训机构要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尤其要注意吸收一些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1998年,河北省采取特殊政策,加快了职业学校师资的培养,到2000年年底,全省职业高中(职教中心)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了80%以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进一步加强;实习指导教师中达到专科以上学历的已占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60%,其中持有专业技术等级证书的占到此类教师的40%。尽管后来由于一些教师的调出、调入,教师总体学历达标率有所下降,但目前仍到7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中、高等学校携手,建立职业教育“立交桥”

从2000年开始,河北省在一些职教中心与高等学校联合试办“3+2”成人高职班,到2003年已扩展到全省39个县级职教中心及其他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年招生规模达到3.2万。发挥高等学校的龙头作用和专业优势,通过高等学校带动多所中等职业学校实现中、高职衔接,选派专家指导、参与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学校管理,共同制定“五年一贯的教学计划”,根据培养目标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以上两阶段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较好地解决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避免了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因专业方向偏差和教学内容重复所造成的学时损耗,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效益。

4、开展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

1997年,组建了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以研究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主要任务,为教育管理和教育决策提供服务,并对职业学校的教育改革,尤其是教学改革进行咨询与指导。为规范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确立教学工作在学校的核心地位。

5、开展就业指导,促进教育与就业结合

自1997年起,河北省教育厅与社会保障厅开始联合进行教师、学生技能大赛,首创技能比赛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模式。目前已有944名教师获高级工证书,557人获中级工证书,2000多名学生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为提高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创业能力和就业率,指导学生转变择业观念,确定择业方向,使其比较系统地了解掌握《劳动法》以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减少劳动纠纷,河北省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了就业指导工作,这一工作为职业学校学生顺利进入劳动力市场,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创造了条件。

第8篇

【关键词】学生;技能;强化

技能水平不是光靠学理论、听老师课堂讲授就能学到的,它需要学生接触实际工作,具体操作,通过一定系统的、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企业实践活动来获得。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好旅游服务专业学生的技能强化工作。

一、根据专业目标,做好技能强化准备

(一)确定技能强化目标

职业学校课程的设置,突出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它的培养目的带有很重的市场色彩,具有随机性、实用性。旅游服务专业,主要是培养旅游服务行业的服务人员,要求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应具备一定的服务技能和职业能力快速溶入这个行业。这就决定我们在学校教学中,根据专业特点、科目、教学大纲来确定技能强化目标。

(二)围绕技能强化目标做好技能强化前的准备工作

1.课堂教学中的准备

技能强化目标确定以后,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地将一些技能学习安排进来,让学生预先体验实践工作,感受职业能力对他们的重要性。如在学习景点讲解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扮演导游的角色,给全班学生介绍某个景点或让一部分学生扮演游客提一些问题,让扮演导游的学生来解决问题,或给学生一个景点图片,让学生图片来进行导游讲解。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锻炼了学生,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讲解能力。

2.课外准备

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收集一些介绍当地旅游景点的资料,参观一些宾馆、酒店,鼓励学生在“黄金周”、假期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受企业对其职业技能的具体要求,找出自己和企业要求的差距,激励学生在学校学习中积极向企业要求方面发展。如安排学生在星级酒店学习如何在30分钟内高质量地打扫一间走客房、2分钟内完成一次入住登记手续。那么所学的知识必然与以后的工作联系起来,极大促进知识和技能的有用性。

3.技能强化前的动员工作

进入企业实践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最有效的途径。大部分学生在参加企业实践前很担心自己做不好,害怕单位待自己不公平,还有些学生认为企业工作是一件很枯燥、很累人的事,都会想方设法逃避企业实践。所以实践前的动员工作,能鼓舞学生的士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消除学生顾虑。我们可利用毕业后已就业,工作卓有成效的学生来校做动员,将他们参加实践时的感受和经验现身说法,介绍给即将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提醒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应注意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让即将参加实践的学生们带着已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去企业,为顺利完成实践活动扫除障碍。

二、制定合理措施,落实技能强化工作

(一)实践企业的选择

现在很多职业学校对学生实践企业的选择不够重视,由学生自己决定。这使得一部分学生认为,实习实践就是不上课,在外工作,不管工作单位如何,也不管所选单位是否与自己所学专业相符,只要上班就是实践,造成一部分学生选实践单位很随意。如烹饪专业的学生在手机店卖手机,旅游服务专业的学生在商场卖衣服等,完全丢失了自己的专业,没有感受到职业能力对自己的重要性。针对这一点,学校可以采取由学校出面安排实践企业与学校把关学生自己选择实践企业相结合的方式,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加实践,选择一些管理规范、社会信誉好、星级高的宾馆酒店,保证每一位学生的实践活动都落到实处。

(二)专人负责保证技能强化

学校应成立企业实践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学生企业实践工作,以保证学生技能强化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安排专职领导,负责联系实践企业、安排学生实践,检查学生企业实践,协调处理企业与学生在企业实践期间的相关事宜。实践企业一名负责人,负责接受和安排管理学生实践工作及日常管理,保持与学校、实践企业的联系,有问题及时上报沟通解决。

(三)学校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

学校根据实践计划和目的,安排跟班教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学生企业实践检查。通过下企业听汇报、实地检查的方法,了解学生的企业实践情况。实践企业根据学校的要求,将每位学生在实践企业的表现如实地反馈给学校。

三、认真总结学生技能强化实践工作

(一)实践单位总结

学生技能强化实践活动结束后,实践企业要根据每位参加企业实践学生的表现,认真填写学生实践鉴定,客观公正地给每位学生给予以正确恰当的评价。

(二)个人总结

每位参加企业实践活动的学生应结合自己实践的工作岗位、岗位要求、行业要求,总结自己企业实践情况,认真地总结自己在企业实践中所学到的和不足之处,找准自己今后的努力目标。

第9篇

一、充分认识提高技能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

专业技能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和特征所在。提高技能教学质量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达成教学目标的内在需要,是实现成功就业、提高就业质量的必要条件,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证。学校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提高技能教学质量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将提高技能教学质量作为打造职业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的重要抓手,作为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渠道。

二、准确把握提高技能教学质量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提高技能教学质量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全面素质为基础的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深化课程改革,构建技能教学课程体系,建设高素质的技能教学教师队伍,与企业合作建立高标准的技能教学基地,加强技能教学的实施、评价和管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提高技能教学质量的主要目标。要形成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技能教学课程体系。要求学生获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每年必须参加与本校专业相关的省市级各类比赛。

三、着力抓好提高技能教学质量的几个关键环节

1.积极构建技能教学课程体系

要坚持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主、技能为要的职业教育教学原则,构建合理的技能教学课程体系。技能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始终坚持就业导向,要能保证专业培养目标中技能教学要求的全面达成,要能与专业理论教学实行有机融合,要能与就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实行“零距离”对接,要与全国、省、市技能竞赛要求实行紧密结合。各专业课程体系中,技能教学课时应占专业课程总课时的60%以上,学生在校的最后半年时间全部用于加强技能教学。

2.科学制定技能教学实施方案

各专业依据用人单位岗位能力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技能教学模块,分解安排好大纲中规定的技能教学任务和实施时间,明确技能考核标准,及时搞好阶段考核。技能教学实施方案必须做到定目标、定课题、定指导教师,要有计划、有总结、有记载、有充足的训练时间,并力达到预计效果。

3.不断推进技能教学方式改革

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技能教学实施方案,将相应技能教学模块,通过目标化分解、阶段性考核,建立起较为稳定的技能训练结构与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校期间的技能水平呈螺旋式上升,最终达到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要切实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积极采用“理论实践一体”、“项目教学”等能有效提高技能教学质量的新方法。要根据当前职校生源状况的实际,创造条件积极实施部分专业的小班化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提高技能教学的实效。要把提高技能教学质量与校企合作结合起来,将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要求融入技能教学中,将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等相关知识引入教学内容。

4.扎实开展技能竞赛活动

技能竞赛是一项教育制度设计与创新,是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推进器。要按照“面向全体师生”的要求,积极推动普及性技能竞赛活动的开展,努力营造“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良好氛围,着力提高学生整体专业技能水平。学校每年定期举办师生技能大赛,并与省市技能大赛选拔相衔接,为提高职业学校师生技能水平搭建平台。职业学校每学年都要开展专业、年级、班级技能竞赛,举行技能竞赛周、竞赛月或举办技能竞赛节、技能运动会等有效促进技能教学质量提高的活动。要成立技能训练小组,选拔和培养尖子队员,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

5.切实加强技能教学研究

要加强对专业技能教学特点、规范、规律的研究,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心理特征等影响技能学习效果因素的研究,对各专业职业资格标准中应知、应会考核要求的研究等,形成各自的技能教学特色。职业学校要切实开展技能教学的校本研究,要鼓励并规范教师开发有特色的技能教学校本教材,要积极参各类技能教学研究活动。

四、建立健全提高技能教学质量的激励考核机制

1.建立师生技能奖励机制

对于获奖师生,学校除了给予一定得物质奖励之外,还要在职评、评先、评优、进修等方面对获得市级以上技能竞赛优秀成绩的教师和指导教师给予优先。

2.建立技能教学竞争机制

第10篇

论文摘要: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教师,要提高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更好地位地方经济服务就必须提高地方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对地方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提升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多学科组织研究团队进行科技创新;主动与中小企业产学结合;将优势学科与地方科技需求对接。同时,政府及地方高校还应从相关政策、激励和培养制度等方面努力创造提高地方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条件。 

 

一、地方高校的界定 

地方高校是从行政管理角度出发形成的集合概念。我国通常根据高校的隶属关系将高校划分为部委属高校、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地方高校。潘懋元先生曾提出高等教育地方化包括两层涵义:一是,高等教育要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发展服务,使之成为地方文化科学中心;二是,高等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并以地方财政拨款作为办学的资金主要来源。[1]因此,可以把地方高校界定为: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高校或由省辖市(地、州)管理的,担负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的培养任务,少量学科培养博士研究生,以应用学科为骨干的,主要面向地方(包括省、市、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全日制高等学校。 

地方高校作为地方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高校,不仅具有大学的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大基本职能,同时由于其办学性质和地域差别,往往具有特殊的办学特征。在办学经费上,地方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财政拨款和民间投资,地方高校也就担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和针对地方需求开展科技创新的责任,其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也都具有地方经济的特色。因此,地方高校在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地方科技创新系统的主力军。 

二、地方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一)地方高校科技人员状况 

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部委院校和教育部直属院校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知识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主要承担精英型教育的任务;地方高校作为人才培训的重要基地,因而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主要承担大众化教育的任务。[2]就从事科技创新人员数量来看,地方高校从事科技创新工作的人员与部委高校、教育部直属高校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在师资力量的配备上,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占绝大多数,只有小部分人员从事科研创新工作。根据《2008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的统计数据,全国共有高等院校786所,其中地方高校696所,占高校总数的88.5%,其教学与科研人员人数占全国高校的69.1%,其中研究与发展人员和r&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人员占全国总数的62%和54.2%。同时,在科研人员组成结构上,部委院校和教育部直属院校教学与科研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副教授以上职务人员均达到了50%以上,具有中高级以上职称人员均达到了70%以上,而地方高校副教授以上职务人员只占40.2%,中高级以上职称人员只占65.5%。可见地方高校在科研人员的技术层次上与部委院校和教育部直属院校相比,其拥有的高水平的、经验丰富的科研人员的比例较少。 

(二)地方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现状 

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主要是指其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以科学知识生产为目标,对科研活动所必需的主要人员、实验技术装备、图书情报系统、科学劳动结构等基本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建立起效率较高的科研活动系统,采用新的科研方法、开辟新的学科领域、获得具有突破性成果的过程。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则是使得这一创新过程获得实现的能力。它主要包括主体创新意识、创新资源投入能力、科研活动产出能力和科学知识流动能力。[3]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科研活动产出能力上,科研活动的产出主要包括高校承担研究与发展项目数量、获奖成果数量、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量和专利授权数量等。 

地方高校由于政策制度、办学层次、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办学经费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就地方高校科研产出来看,根据《2008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的数据,占全国高校总量88.5%的地方高校承担研究与发展项目129364项,占全国总量的56.4%;拥有获奖成果2728项,占全国总数的54.5%;发表论文342713篇,占全国总数的56.1%;拥有专利授权5429项,占全国总数的38.5%。由于地方高校肩负着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消除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历史重任,而科技创新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源泉,因此,地方高校教师应根据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地方需求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 

三、增强地方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正确选择地方高校教师科技创新的有效途径 

1.多学科组织研究团队进行科技创新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研究日益呈现出“大量分化,高度综合,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并向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延伸。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越来越多,科研活动呈现出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特点。[4]跨学科进行科技创新,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是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在研究内容上,依托本学科的创新点,进行跨学科、跨分支学科、同一学科内部各个研究方向等多方位的交叉和渗透。在研究方法上,既要有递进式的交叉和渗透研究,又要在多学科交叉与渗透的空间进行纵向的深入和横向的拓展,从而提升科研的层次,拓展科研新的领域,形成新的科研方向和科研特色。在合作范围上,不应局限于本院系内的合作,还应积极寻求其他学科院系甚至于其他高校的合作研究。地方高校教师在跨学科的科技创新合作中,不仅能加深自身专业知识还可以拓宽知识范围有助于提高其科技创新能力。 

2.主动与中小企业产学结合 

在地方科技创新系统中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地方高校和科研机构是重要的创新源。我国除了少数大企业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外,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都很弱。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同中小企业的联系合作,帮助中小企业弥补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地方高校教师在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应成为中小企业加强科技创新的指导者,积极主动根据企业需求在传统企业改造和新技术引进、推广、吸收、提高方面与中小企业合作攻关。在企业建设上为企业的制度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持与服务,承担一部分的企业培训和指导,将现代企业制度导入到中小企业中。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和中小企业的产学结合促进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将知识创新转化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生产力。 

3.优势学科与地方科技需求对接 

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要求高校为其输送高素质的人才,更迫切的需要地方高校为地方科技需求提供有力的支持。在学科建设上,高校必须找准在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和本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优势学科与地方科技需求对接,才能保证学校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并且应根据地方产业发展特点选择与之相对应的学科:针对当地支柱产业发展重点学科;针对当地新兴产业发展新兴学科;针对当地社会进步发展人文学科,实现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二)努力创造提高地方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条件 

1.地方政府搭台,促进产学结合科技创新与技术开发 

地方政府在产学结合科技创新与技术开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桥梁作用。一方面,地方高校科研团队的创新与政府对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关系密切,地方发展往往选择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战略项目作为突破口,培育拥有核心技术的产业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这就需要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产学协调发展最有效的途径。这就需要地方政府进行牵线搭桥寻求需要科技成果的企业,使学校的科研成果能转化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生产力。所以,地方政府应建立产学相结合的互动性产业化服务平台,以地方产业情况为背景,将企业的资金与高校科研人才结合起来共建研发机构实现科技创新的价值。 

2.政府对教师创造的科技成果形成激励政策 

科研奖励是对科研成果和科技工作者创造能力的承认,是衡量科技人才对社会贡献大小的标志。政府制定各项对教师创造的科技成果进行激励的政策,可以促进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迅速发展,促进科技人才的脱颖而出。通过给予优秀科技成果和突出贡献者以各种形式、各种渠道的表彰和奖励,进一步激励科技人才对社会做出更大程度上的贡献,有利于教师的培养和选拔。地方政府应出台一套完整科学的激励政策,对学术带头人和骨干,要真正实行专业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加大分配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力度,鼓励教师多作贡献,强化激励机制。 

3.地方高校建立青年教师科技创新的培养和激励制度 

在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的数量占到了一半以上,他们承担绝大部分专业课程、基础课程教学和科技创新实践工作。[5]他们虽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但实际工作经验的缺乏和专业知识不够深入和广泛,其能力离科技创新工作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地方高校应建立培养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制度,为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机会和平台。而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让青年教师下企业锻炼是青年教师获得实际经验、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的最佳途径。再者,地方高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投入一般是倾向于教学方面,科技创新更多是被看成青年教师的个人行为,被看成是教学工作以外的副业。地方高校也基本没有形成提升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但是要提升地方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不能忽视占有绝大多数的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应鼓励青年教师积极进行二线研究,建立青年教师二线研究的激励机制,对青年教师的科技成果进行奖励。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地方化的理论探索[a].潘懋元高等教育文集[c].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233 

[2]叶芃.地方高校定位导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10 

[3]江文丽.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9(3):147 

第11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师生员工为主体,以广阔的校园为活动空间,以特定的校园生活方式和校园精神为特征,是每个学校在办学实践中逐渐孕育和形成的独特的办学理念、道德规范、组织制度,是体现全校师生价值取向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等所共同整合而成的人文生态环境。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校园文化不仅具有大学校园文化的共同特征及作用,而且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一、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及作用

(一)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职业技术院校的校园文化是以职业技术院校为载体,通过历代师生的传承和创造所积累的精神成果和蕴涵这种精神成果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学校的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学校的价值观、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修养、学校的文化品位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标志;学校著名的人、事、物、声、图等是校园文化的基本象征;学校校园文化主要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要素构成。

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化”特点,使职业技术院校的校园文化融人了更多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质等因素,具有自身的特征。

1.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兼容性、先导性、地方性及企业化的特征。从文化的传承性来看,职业技术院校历史的、传统的校园文化积淀不够,但作为新兴的教育力量,正处在积极吸纳各种优秀文化的阶段,从这点来说,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与兼容性;另外,从文化的规范性来看,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虽然还不够完善,但与实践贴近,先导性与地方性较强。同时,由于职业教育要求专业教育与市场紧密结合,学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习惯,因此,师生的行为或多或少带有企业化特点,使校园文化具有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的特点。

2.具有较强的超前性、创新性、服务性、实用性及多样性的特征。职业技术院校的校园文化与本科院校相比,学术性相对较弱,但在教学、技术及服务领域更具有超前性、创新性及服务性;职业技术院校推行的是大众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学校的教与学和企业的技术更新、管理更新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专业及课程设置都以就业市场或行业需要为导向,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呈现出多样性和实用性。因此,职业技术院校的校园文化呈现出“实用”的基调。

(二)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及影响

校园文化是学校优良传统的结晶,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是构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办好特色学校的有效途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具有其应有的教化、导向、凝聚、辐射等功能外,对人才培养、科学发展、社会服务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更关系着高职院校自身的改革、发展与稳定,对学生的职业定向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能力培养以及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建立民主化、科学化的学校管理,优化育人环境,加强师生合作,改善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二、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实施思路

(一)目前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职业技术院校的发展已有20年的历史,但不少职业技术院校成立和建设的时间不长,发展的历史较短。相对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的扩建,其校园文化建设表现为一定的滞后性,主要表现在:

1.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们认识不明确。对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定位认识不明确,对其内涵的认识过于肤浅的结果导致将职业院校办成“本科院校学科型”或“本科学院的大专的压缩饼干”型,过于重视理论知识而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偏离了职业技术院校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导致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缺乏内涵,精神文化建设缺少特色;一些教育管理者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教育教学活动和管理方法,片面强,调其控制功能、物质功能及激励功能,没有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因而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全面发挥。

2.缺乏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行动方案及步骤。当前,对新组建的或新升格的职业技术院校,在教学、科研、行政、政治思想、学生管理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一些职业技术院校在这方面并没有给予充分重视,缺乏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行动方案及步骤,校园文化建设达不到应有的目的和作用。

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者依据自己的教育目的和办学指导思想对社会文化的评价、选择、认可和吸收的过程,并给予社会文化以自我个性的呈现,从而使构成这种群体性文化的个体在语言、行为、创造性等方面显现出认同性趋向。为此,当务之急是职业技术院校要从发展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自我,找准定位,合理规划,建构富有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和理念作为学院发展的向导,把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统一到学校的总目标上来,团结协作,实现学院的发展目标。

(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与实施的思路

1.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前提。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应根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来决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大量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围绕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而展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前提。

2.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战略性规划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关键。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的战略性规划是指站在学院发展战略的高度,结合学院的长期发展目标,对校园文化进行总体的规划,系统的设计,严密的组织实施,从而促进校园文化与学院目标的协调发展。为此,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校园文化建设要符合环境发展的需要。要对学院进行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分析,明确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需求和任务,建设与学院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校园文化,进而推动学院教育事业的发展;二要明确校园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的结构建设要有机结合,明确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涉及整个学院的教学、科研、管理、学生活动等方方面面,要协调规划,而不能把校园文化独立分离出来建设或认为只是某个部门的事情。

3,创新职教人才培养模式,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活力所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要符合和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特别是要建立符合高校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育人模式;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增智强技”为主导的办学思想,教育资源配置、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教学手段、考试考核、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等诸方面都要体现技术教育的特点;按照不同类型的企业对技术人员有不同要求的原则,以各个专业为基点,加强专业素质养成教育,建设特色“专业文化”。总之,通过科技文化活动、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有效融合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科技文化和人文精神渗透,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性,着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

4.优化师资结构,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根本保证。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是学校群体共同创造和形成的校园精神风貌和文化气氛。教师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职业技术院校教师文化建设,要致力于建立一支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素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专业技能,具有教师和技师的双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说,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构建职业技术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根本保证。

5.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入手,构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特色校园文化体系。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贴近学院实际,立足培养目标,彰显办学特色,突出育人功能,从加快提升物质文化建设、规范优化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突出精神文化建设三个方面人手,努力构建起既充满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

第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校园物质文化是高校各种客观实体存在的总和,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前提和外在标志。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打好物质文化这一“基石”,要努力做到:一既要注重自然景观的建设,更要注重文化景观的建设;二要根据职业院校的特点,在物质层面上处处突出“职业”的特点。校园景观设计的总体方向应以增强职业特色氛围为主,以增强人文艺术氛围和加强绿化环保为辅的宗旨建设校园环境。在校园格局上体现“校厂不分”的空间布置,加强实习实训场地的建设,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置身于职业环境中,从而加深对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技能要求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造能力。

第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职业技术院校校园制度文化是制度纪律、校训校规、规章制度、奖励惩罚等校园内一切制度形态的总和,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建设好民主、科学、进取、和谐的制度文化,等于搭好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框架”。为此,要赋予制度以文化色彩,把具体规定与精神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软文化”与“硬制度”融为一体。职业技术院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完善管理制度建设。学校管理制度既要体现以人为本,又要突出情法并重,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增强细节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要加强学院对外办学制度的建设,保证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专业建设顾问委员会、订单培养、社会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有关方面机制的科学建立与运行。(2)加强民主机制建设。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和进行重大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师生员工的意见,增强学校决策过程中的“透明度”,使制定的规章制度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3)加强对外宣传和交流工作,规范和提升校园文化活动。重视学校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和典型人物的宣传,推广学院文化品牌,展示学院风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打造经典文化品牌;突出部门形象文化建设,集成促进学院的文化建设。

第三,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精神形态的校园文化包括办学理念、学校传统、校风、校训、人际关系等校园内所有精神形态的东西。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1)加强“四风”建设,即校风、作风、教风和学风建设。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而校风最集中体现在教风和学风上。只有在广大教职工中树立起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勤政廉政、团结协作、高效严谨、服务周到的工作作风和为人师表、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才能引导和促进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严谨求实、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的形成。总之,要以严谨的教风和优良的学风促进“积极向上、勇于开拓、重视实践、认真做事、踏实做人”的校风的形成。(2)加强和谐校园人际关系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密切合作,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应,还有助于排除和避免教职工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从而更好地完成学校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3)精心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活动要注重对学生职业性格塑造和职业道德教育。如通过就业讲座、职业设计、成功人士经验谈等方式使学生逐步树立工作无贵贱、行行出状元的思想,使学生熟悉专业、热爱专业,树立职业归属感与职业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增强服务意识,倡导诚实守信。通过请一些专家不定期讲座,培养骨干等形式,提高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使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有效沟通,保证校园文化“源活水清”。

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历史积累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设营造的过程。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要注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发展共性与突出个性相结合、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按照“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定期更新”的原则来进行,要遵循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多角度、多渠道、多方位地开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起既充满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为实现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第12篇

一、把握时代脉搏,坚定政治信念,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统一到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来。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之际,学生会积极配合团委、学工部组织开展“光辉十七大,和谐迎奥运”主题教育活动和曲阜师范大学第十七期业余团校,组织召开以学习xx在党的十七大开幕式上的报告为中心议题的学生会系统例会,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以各院(系)为主要阵地,以各班委会为基本单位,通过开展主题团日、报告会、座谈会、演讲征文比赛等活动,鼓励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理论修养,牢固树立爱国爱党思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创新带动进步,科技融入学术,大力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自主创业精神。

以组织“挑战杯”第八届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大赛的评选工作和开展“挑战杯”第六届创业计划竞赛为契机,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作为第二课堂的模范带头作用,动员各院(系)学生会结合专业特点组织青年学生开展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科技学术创新活动,活跃全校科技学术研究氛围,提高广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强化科技创新意识和自主创业精神。加强与院系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充分发掘各院(系)的科技创新潜力,为青年学生提供完善的科技创新信息服务与政策支持,进一步健全了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

三、打造精品校园文化,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开创校园文化繁荣发展新局面,谱写和谐校园新篇章。

学生会立足我校实际与特色,以努力打造校园精品活动为目的,组织开展了“我的大学时代” 首届曲阜师范大学校园dv摄影摄像大赛、“与奥运共舞”2010曲阜师范大学演讲比赛、“笔墨情韵”曲阜师范大学首届书画大赛、第十三届校园十佳歌手大赛等特色活动,在繁荣校园文化、营造积极向上、文明高雅、健康和谐文化氛围的同时,提高了同学们的艺术品位和人文素养,为学生会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匠心独运的构思模式和活动运行机制,也为提升我校社会影响力和构建和谐校园做出积极的贡献。

四、不断拓宽素质拓展内容,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培养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意识。

在成功举办“科技·人文·创新”--曲阜师范大学第五届大学生素质拓展系列活动的经验基础上,加强与各院(系)学生会的联系与交流,继续健全和完善素质拓展活动的组织管理机制,形成科学高效的素质拓展运行模式。同时,学生会以社团联合会为主导,组织开展了第四届大学生社团文化艺术节、“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普通话大赛、“就业·择业·创业”系列活动、“瑞达杯”电子电路设计大赛、“和而不同,共主沉浮”大学生辩论赛、2010年曲阜师范大学从事技能大赛等一系列集思想性、学术性、实践性、娱乐性于一体的品牌活动,拓宽了大学生素质拓展内容,优化了我校的育人环境,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理论联系实践,谋求双向受益,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

2010年,学生会继续坚持“突出特色,互通双赢”为社会实践组织原则,采取“平时不断开展,假期集中开展,周末灵活开展”的方针,不断开拓社会实践的领域和创新社会实践形式,带领广大青年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锻炼能力,提升素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学生会圆满完成了寒假社会实践优秀报告评选工作和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社会实践工作的新突破。同时,学生会巩固并完善了青年志愿者组织管理制度,加强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并认真完成孔子国际文化艺术节、孔子修学旅游节、十一黄金周志愿服务活动;第十个推普周来临之际,学生会组织了普通话进社区志愿活动,为我校普通话推广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此外,学生会以各级学生会、学生社团、班委会为组织基础,广泛深入地开展了社区帮扶、慰问演出、公益宣传等日常志愿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提高了我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六、加强自我管理,注重服务质量,强化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会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经过公开竞岗,学生会选举产生新一届主席团,并对第十三届学生委员会进行届内调整,进一步优化了学生会的领导机构,强化了学生会的领导职能,加强了学生会的对外宣传力度。同时,学生会颁布了《曲阜师范大学学生会考勤值班制度》、《曲阜师范大学学生会档案管理制度》、《曲阜师范大学学生会宣传制度》,完善了《曲阜师范大学社团评奖评优制度》,使学生会工作更加具有制度化、规范化。此外,学生会圆满完成了2010年纳新工作,严格学生会纳新制度和干部考核制度,注重培养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广大学生干部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理论修养,努力将学生会建设成为一支高效率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

相关分页:(1)

小编推荐与 【大学学生会2010年度工作总结】 关联的文章:

| | | | | | | |

【返回 栏目列表】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010年是我们回望过去、继往开来、开拓创新、锐意改革的一年,更是面对新的时代形势明确新的发展方向后实现跨越式突破的一年。学生会将在校党委、省学联的正确领导和团委的具体指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胆改革,除旧创新,加强学生会自身建设,建立科学务实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模式,不断强化优化学生会服务职能,为加强学生管理、构建和谐校园而不懈奋斗!

本文分页:「 2

小编推荐与 【大学学生会2010年度工作总结】 关联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