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3 18:54: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装备制造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产业转移转移模式沈阳装备制造业
近年来,随着沈阳经济的蓬勃发展,其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和环境成本快速上升,装备制造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增加。根据产业转移的客观规律,有意识地组织产业转移,对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沈阳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优势和强大实力的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和数量可观的中小型装备制造业企业。根据装备制造业企业规模的大小,实施不同的产业转移战略。
一、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转移模式
1.直接投资模式
产业转移发生的主要形式是跨区域直接投资(包括对外直接投资)。跨区域直接投资是指企业跨越区域界限到其他区域去投资设厂,进行生产和销售。在运行上表现为发达区域企业对发展中区域的投资行为。在国际上,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及产业移入国的产业升级主要是由经济高梯度国家向低梯度国家的直接投资来实现的。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能够使抚顺迅速积累资金,为区域经济的起飞创造条件,产生要素注入效应。同时,伴随产业转出地沈阳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生产要素的价格将越来越高。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将那些传统的、技术含量较低的、已经失去竞争优势的部分环节转移出去,利用抚顺优越的地理条件,廉价的土地等生产要素,以及优惠的税收财政政策,也可有效降低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成本。
2.企业内部一体化模式
在国际市场上,企业一体化是指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地配置各种要素资源,精确地管理着各国的协作企业,形成一体化的产销网络体系。内部化是企业一体化形式的一种,是将各个生产协作企业并入跨国公司之内,再加以整合,通过使各子公司形成更为专门的内部分工来提高整体效率的模式。内部化的实质在于用内部管理取代外部市场,用内部分工取代市场分工。内部化的意义在于企业将各项在市场上进行的交易纳入企业内部进行以节省交易费用。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可利用企业内部一体化模式,通过对抚顺企业进行股份购买、收购和兼并,然后对其进行改造或提高装备水平或加强管理等,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如沈阳机床一厂的原材料供应大部分来自于抚顺,通过对抚顺原材料供应企业的内部一体化,可有效节约交易成本、降低交易风险。同时,对抚顺企业而言,不仅为企业引进了资金、技术等有形资源,更为企业带来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意识和新的管理方式等无形的资源。
3.企业虚拟一体化模式
企业虚拟一体化模式是跨国公司一体化战略的第二种形式。它是指跨国公司仅保留最关键的功能,如研发和销售,其它功能通过外包或合作借助外部企业完成。在虚拟化组织形态下,整个产销网络体系中的众多企业虽然在同一个决策体系下运营,却并不属于同一个跨国公司,对该跨国公司而言,它们仅是执行其某种功能的一种虚拟组织。虚拟化模式的核心是企业借助外部力量完成某些内部功能,它的关键是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附加值高的环节上,而将附加值低的环节虚拟化。
在虚拟化的具体形式中对产业转移具有重要影响的是零部件外包,即OEM或者ODM。实践证明,这种形式对沈阳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产业转移也是比较适合的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沈阳机床一厂为例加以说明。近年来,沈阳第一机床厂提出了“协力”的概念,认为企业的生存和兴旺不仅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努力,而且取决于它与上下游企业的关系。协力是指与供应商和协作厂商之间建立的新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共同的市场,实现共同的利益。经过发展规划,沈阳机床一厂逐渐加强了专业化分工。在零部件生产上,仅保留关键件的生产,而将其他自身成本高于市场的零部件输出,交由外协外扩厂商完成。通过协力概念的成功应用,有效缓解了机床一厂生产能力不足的矛盾,改善了企业“大而全”的组织模式。同时,企业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内部管理效率明显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迅速增强。鉴于这种模式取得的良好效果,沈阳装备制造业大型企业都可以运用和发展这个模式。由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提供原料或提出样品的样式和规格等要求,必要时提供技术和设备,给予一定辅导,由抚顺装备制造业企业完成相应生产和加工环节,并收取一定费用。即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主要进行产品的最终组装、研发、提供关键技术和进行附加值高的配件产品生产。而抚顺配套企业主要生产技术含量低、批量低、专业性分工要求高的各种配件和半成品。这种模式的广泛应用将对沈阳装备制造业产业转移以及沈抚共同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二、中小型装备制造业企业转移模式
1.整体迁移模式
造成整体迁移的重要原因:一是一种具有更大增值能力的新兴行业造成了行业的成长替代。二是企业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时,企业须向一个成本相对较低的地方迁移。
沈阳中小型装备制造业企业大多为零部件加工和配套企业,技术含量较低,规模较小。而沈阳装备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高端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研发制造,重点培育和支持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成长和发展,那些传统的、技术含量较低的零部件加工和配套环节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将越来越小。因此,那些已经失去优势的中小企业的整体迁移为大企业、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创造了空间。同时,随着沈阳的发展,各种要素价格持续上升,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将逐步提高。此时,中小企业应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地域,将企业迁移到具有区位优势的抚顺,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2.合作研发模式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和实力有限,或创新能力不足或生产能力不足,产业链短,因此,合作式的生产、研发的模式也比较适合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合作研发模式体现在前后向关联企业的合作、生产型企业与研发型企业的合作以及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上。首先,由于装备制造业工艺复杂,生产环节较多,造成一些企业只是在某一领域上有所擅长。这样,处于前后向关联的企业可根据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与其他企业合作生产,形成集群优势。其次,生产型企业应加强与创新研发型企业的合作。研发和创新是两个密不可分的环节,沈有一定创新研发能力的企业可与抚顺生产型企业合作,以弥补自身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最后,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也至关重要。众所周知,在科技创新中,基础研究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没有基础研究,就没有之后的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基础研究是一项新产品诞生的基础和前提。科研院所是基础研究的发源地,因此,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应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目前,抚顺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中心以及一批重点大学,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何禹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组织模式[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俞国琴:中国地区产业转移[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9
关键词:辽宁 装备制造业 科技进步 资金投入 贡献率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200-02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一些学者借鉴西方和前苏联的计算方法,探索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测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计算模型,即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以索洛公式作为具体计算公式进行测算??。本论文即以此测算了辽宁装备制造业广义的科技投入所带来的科技进步对装备制造业增长的贡献份额,进而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科技投入产出的效益进行了简要的定量分析。
一、模型简介
索洛增长方程(即索洛―米德模型)的基本原理是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出发来建立经济增长与各综合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在模型中,资金投入量、劳动投入量和科学技术进步被看作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本论文所作的科学技术进步对辽宁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长的贡献分析,是指在影响辽宁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长的诸因素中,在剔除由于增加资金投入、劳动投入因素的贡献之外,其余因素部分(即广义的科技投入所带来的广义科学技术进步因素,包括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以及规模效益递增等因素)对其增长的贡献??。
二、广义科技进步、资本、劳动投入对辽宁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长贡献的测算
1.指标的选取、测算口径及时段。遵循客观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参照相关文献资料,根据辽宁省的实际情况,测算指标最终确定为采用装备制造业产值(当年价)指标作为总产出Y,采用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数作为劳动投入L,采用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与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两项指标之和作为资本投入K,指标数据均来源于各年度的《辽宁统计年鉴》??。测算口径为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独立核算装备制造业企业(即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测算时段为2001―2006年,原始数据详见表1。
2.测算过程。依据C-D生产函数所建立的模型Y=AKαLβ,两边取对数得出公式①:
Ln(Y)=ln(A)+αln(K)+βln(L)①
对表1中的原始数据进行对数计算的数据详见表2。
本论文拟试用表2时间序列的数据进行α与β参数估计,由于时间序列年份数据样本点少,所以采用可收集到的辽宁省9个重要地级城市1999―2006年截面数据??的平均值进行相关参数估计测算。数据详见表3。
表3将辽宁省9个地市9年平均的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的总产值(现价)记为Y,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的劳动力投入(装备制造业职工人数)9年平均值记为L,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的总资产投入(包括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9年平均值记为K。
3.模型估计及参数检验。利用Eviews软件对表3中的相关数据运用公式①进行最小二乘法估计,结果未通过t检验。
根据研究对象性质判断可能ln(K)和ln(L)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经用Eviews软件计算??得知ln(K)和ln(L)相关系数为0.976265,可以认定ln(K)和ln(L)之间存在严重共线性,也就是说当资金投入量发生变化时,劳动的投入量也在发生变化,两者不可能绝对分开,这可能就是未能通过t检验的原因之一。要消除ln(K)和ln(L)之间的共线性,最好的办法是采用人均工业总产值和人均资本,但前提条件是规模报酬不变,也就是α+β=1。
在α+β=1的条件下,Y=AKαLβ可化为Y/L=A(K/L)α。两边取对数得:
Ln(Y/L)=ln(A)+αln(K/L)②
经用Eviews软件的Wald检验得知:若α+β=1时,显著地通过检验。所以可以认为在α+β=1的约束条件下,受约束回归公式②所代表的模型与公式①所代表的模型具有相同的解释力??。
4.重新测算并估计。利用Eviews软件对表3中的相关数据运用公式②进行最小二乘法估计,结果如下:
Ln(Y/L)=-1.148434+1.307242ln(K/L)③
经检验在显著性水平为0.097时,ln(A)可通过t检验。因此,本论文将公式③作为回归公式。由此得到α=1.307242,β=1-α=-0.307274。
三、广义科技进步、资本、劳动投入对辽宁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长贡献的测算结果
运用索洛增长速度方程模型y=r+αk+β,根据最小二乘法估计出的辽宁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平均资本弹性系数α=1.307242、平均劳动弹性系数β=1-α=-0.307274的参数值,对2001―2006年辽宁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的相关指标数据进行测算,相应计算出6年间平均的辽宁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的科学技术进步增长率、资金贡献率、劳动贡献率、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以及分年度技术进步增长率、资金贡献率、劳动贡献率、技术进步贡献率等相关数据,详见表4、表5。
其中:借助Ea/(Ek+El)可以把经济增长方式分为三种类型:
集约增长型:Ea/(Ek+El)>1
粗放增长型:Ea/(Ek+El)
中性增长型:Ea/(Ek+El)=1
本论文以增长方式转变程度来说明辽宁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的广义科技投入产出效益水平。
四、对测算结果的分析
1.总体来看,2001―2006年期间辽宁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的增长方式总体上呈现粗放式的特征,其Ea/(Ek+El)等于0.425143
2.从要素投入指标看,资金贡献率各年份高低起伏不定,阶段上来看由2001―2002年间的100%下降到2003―2006年间的66.17%;6年间资金的平均贡献率为71.61%,远高于劳动力贡献率,也高于广义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的29.83%,说明资金是辽宁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长的第一推动力,辽宁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2001―2006年期间的高速增长主要靠大规模的资本投入来拉动。
劳动力贡献率呈递减趋势,由2001年的43.6%下降到2004年的-15.46%,2005―2006年各年及2001―2006年平均的贡献率也呈现负值,排位居于最后。这显然表明了装备制造业非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特点,同时,也表明没有发挥出本省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下一步在如何发挥劳动力资源的作用方面需要下大工夫。
广义科学技术进步的贡献率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从2001―2002年间的-27.82%上升到2003―2006年40.7%的水平,6年间贡献率的平均值为29.83%,说明“十五”后半期辽宁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长的效益上升了,粗放的增长方式有所降低。
3.从广义科学技术进步的贡献率指标还可以看出,“十五”期间经济增长的质量以2003年为分界线发生了转折。2003年之前,贡献率呈上升之势,而从2004年起却呈现出下降、上升、下降的波动态势,说明在2003年之后辽宁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长的质量还有待于提高。
4.综合前面指标显示的结果,劳动力投入的效率低且贡献率也低,资金的贡献率最高,而整个辽宁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的增长总体呈现粗放式特征,这说明资本在作为第一推动力的同时,其投资的效率是令人堪忧的。也可以说,装备制造业增长粗放性的根源在于资本投入的粗放、效益的低下,而劳动投入不足则与辽宁省的资源禀赋是不相称的。
因此,下一步要推进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就在于继续保持高的科技要素投入的同时,还要着力提高资本投入的效益,并大力发挥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加强职业教育及与之配套的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注释:
四川省科技进步的贡献分析.四川党政内网.2004-02-20
山东制造业投入产出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组.山东制造业投入产出问题与对策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2001-2007)[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008
沈阳、大连、辽阳、朝阳、阜新、铁岭、鞍山、丹东、盘锦市统计局.各市统计年鉴(2000-2007)[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08
王荣,杨晓明.科技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价格月刊,2007(2)
孙敬水.计量经济学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常州;装备制造业;SWOT
本论文为2013年常州市自然科学软课题《常州装备制造业与物流业互动升级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SWOT分析的常州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收录日期:2013年8月5日
一、常州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装备制造业是常州市五大产业(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之一,也是常州工业经济中最重要的支柱产业,积累了较多的工业资产、较高科技含量的研发能力、较为先进的技术装备,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十一五”期间,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平均每年递增29%,2010年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2,389.7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37.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总量的32%,实现利税219.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税的35.7%,利润148.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的36.7%。分别比2007年增长109.7%、108.8%、123.3%和114.7%,在五大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中所占比重分别达50.5%、50.4%、52.1%和51.2%。装备制造业初步形成了输变电设备、现代农业装备、轨道交通设备、工程机械和车辆、数控机床及基础装备等门类齐全、上下游配套的产业特色。
二、常州市装备制造业发展SWOT分析
(一)常州装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S)
1、区位优势明显。常州地处苏南地区,位于沪宁连线中部,同时受到上海、南京两大都市圈的经济辐射,在长三角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交通便利,运输成本优势明显;便于与南京、上海的经济联系,接受其装备制造业技术扩散。同时,常州相对于无锡、苏州来说具有更加临近省会南京的优势,对常州制造业的发展也十分有利。
2、产业基础良好。装备制造业是常州工业经济中最重要的支柱产业,总量占工业经济总量超过40%。装备制造业企业数量众多,产品种类全,基础好,配套能力较强,发展潜力大。
3、优势产业鲜明。常州装备制造业经过多年发展,除了在全国具备极强竞争力的变压器制造业、工程机械行业外,在轨道交通、风力发电设备、农业装备、基础装备等行业同样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
4、创新氛围良好。常州市政府非常重视企业创新,在企业创新体系构建过程中,以常州科教城为载体,促进企业创新工作,大力推广产学研对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形成了鲜明的常州特色。
此外,常州装备制造业还具有劳动力文化技术素质较高、产业布局和开发区建设较为合理、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等优势。
(二)常州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劣势(W)
1、缺乏龙头骨干企业。常州企业整体规模偏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装备制造业,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在全国居领先地位的规模龙头企业数量不多,全市装备制造业销售超百亿企业只有2家,中小企业居多。装备制造业有着明显的链状经济特征,一批规模大的龙头企业可以极大地带动地方产业链做长做强。在2009年江苏省百强企业排名中,常州仅有5家企业入围,而且入围企业中,装备制造业企业只有常林工程机械集团,而常州的左邻右舍:南京、苏州、无锡三市入围的企业分别是35家、20家、20家。
2、缺少大型项目带动。就产业自身的特点来说,装备制造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先进的现代装备需要精良的制造业装备保证,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为支撑。常州在装备制造业投入上具有影响力的大项目较少,高端装备制造业在装备制造业中的比例还相对不足。尽管常州在装备制造业有效投入方面倾注了巨大的精力,但在很多领域尚需改进。
3、产业链发展不均衡。常州企业在创新工作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在关键技术领域相对欠缺,急需突破。其中,工程机械行业最为明显,作为全国工程机械主要的集聚区常州在液压系统、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的配套上存在明显不足,严重制约了工程机械向行业纵深发展。
4、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在政府营造创新氛围的同时,在以政府为主导的企业创新平台建设中,除企业技术中心外,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企业创新平台建设还是比较欠缺,与整个装备制造业在常州经济的比重不相适应。产业核心技术依靠国外的多,所需要的先进设备,仍主要依赖进口;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此外,常州装备制造业还有资本市场运作的能力不足;部分产品区域结构趋同,优势特色不明显;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组织结构散乱,专业化协作水平低等问题。
(三)常州装备制造业面临的机会(O)
1、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机遇。我国经济的长期较快发展为常州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外部机会,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及未来经济发展的良好前景也为装备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面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经济结构调整必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的主旋律,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大力发展制造业中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常州装备制造业在整个工业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为常州市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保障。
(四)常州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外部威胁(T)。随着“调结构、促转型”向纵深推进,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势必成为各地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工业经济的重点,国内在装备制造业具有竞争优势的城市不在少数,而且比常州具备更加优越的条件和资源的城市也不在少数。各地的招商引资也是各出奇招,对类似装备制造业这样的优势产业项目的争夺趋于白热化,这些也构成了常州发展装备制造业最大的外部威胁。(表1)
三、常州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对策
在常州装备制造业发展SWOT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常州市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劣势与威胁,提出如下对策措施:
(一)加强政策扶持和聚焦
1、加速落实产业政策。在装备制造业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贯彻落实国家及江苏省出台的相关产业政策,加快装备制造业振兴步伐,加强对装备制造业发展工作的领导与统筹协调工作,建立促进装备制造业振兴的工作制度与机制,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2、增强财税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及省里专项扶持资金,帮助企业申报国家及省级科技重大专项、重点行业结构调整专项、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装备制造业发展等各项专项资金。指导企业用好《常州市振兴五大产业行动计划》及其实施细则和“一核八园”扶持政策。
3、拓宽融资渠道。对装备制造业多形式、多渠道的增加资金投入。通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渠道,筹集发展资金。要将装备制造业符合条件的好项目推向市场,通过招商引资,采取市场化融资的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进入。
(二)引进央企及外资大项目。结合央企新的产业布局,花大力气做好与央企的对接,同时做好常州的产业推介与宣传,力争引进具有更大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央企装备制造业大项目。强化国际资本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战略意义,大胆引进世界500强企业中的装备制造业大项目与先进、适用技术;加强本土装备制造业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合作,鼓励和支持企业利用市场资源、人力资源优势,积极与外资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
(三)加快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建设。培育壮大输变电、冶金机械、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集聚整合各类资源,做强做优产业集群。按照产业集群的要求,加快产业链的招商引资工作,建设一批空间集聚度高、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特色产业园区。依托骨干企业,按照“专、精、特、优”的要求,建成若干个产业链完整、各具特色的重点工业园区。
(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1、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政府和政策性银行要为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研发活动,特别是重大装备的研制、引进高技术装备的消化吸收提供政策性融资支持。
2、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重点骨干企业和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建设研发机构,每年优选若干家装备制造业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建成一批技术创新平台,形成一批创新型企业。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联合开展研发工作,建立研发中心,引导重点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并加快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创建一批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品牌。
3、实施一批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引导企业通过自主开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以及国际合作、联合制造、并购国内外先进企业等方式,掌握核心技术;以系统设计技术、控制技术与关键总成技术为重点,增加创新研发投入。
(五)做强做大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是发展装备制造业的重点路径。围绕形成产业集聚优势,组建产业联盟,提高企业组织化程度,按照以项目为载体、以资产为纽带,以企业战略联盟等不同形式,积极探索组建产业集团,探索输变电、农业机械、轨道交通、冶金基础装备等企业的整合途径,发挥龙头带动、品牌效应、科技创新、参与市场竞争等优势,建立产业战略联盟。
(六)积极推进企业上市。对已进入上市流程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做好推进服务工作,对有上市意向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帮助制订发展方案,对高成长性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帮助引进私募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充分发挥已上市企业的示范效应,转变企业对上市的认识,利用资本市场迅速把企业做强做大,促进企业提升管理水平,树立企业的全新形象。
(七)加快引进和培养高科技人才。培养富有创新能力、掌握现代设计理念的专业人才,是发展装备制造业的保障。紧紧抓住培养(培养技术人才队伍和企业家队伍)、吸引(引进高素质装备制造人才)、用好(加强员工在职培训和本地化)人才这三个重要环节,充分发挥人才在装备制造企业中的关键作用。
(八)建立和完善行业协会体系。建议政府帮助本地的一些重点装备制造业企业建立以主要骨干企业为主体的输变电、农业机械、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等行业协会,在此基础上,树立各行业协会威望,规范运作,明确职责,发挥其数据统计、技术咨询、信息收集、调查研究、项目评估、检查监督和成果宣传等方面的作用,建立起面向社会、服务行业、协助政府的支撑服务体系,为装备制造业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支持、市场开拓、筹资融资、人才培训等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赵阳华.自主创新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J].中国科技投资,2008.8.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AHP;自主创新;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19-0003-02
1研究意义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备条件。装备制造业的水平决定了工业化进程的速度。而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作为一种评价手段和方法体系,它的构建对诸多关系者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装备制造业要不断改进经营机制,提高管理效率。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给出单项及综合能力评价结果,并依此剖析我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而有利于装备制造业企业正确制定自主创新策略。
2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人们科学测评自主创新
活动绩效的重要工具,也是对行业科学定位,采取有效的自
主创新策略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存在四个主要问题:(1)系统性考虑不全。自主创新是具有特定功能的复杂系统。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该从时间和空间上考虑所有的可能信息,更要从总目标层出发,进行要素分解;(2)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不紧密。考虑到评价指标本身存在着非线性与模糊性的特点,要尽可能采用已获得的真实可靠的统计数据进行定量分析;(3)可比性
不强。一套指标体系是对不同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估,在设计指标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各企业间统计指标的差异,变绝对比较为相对比较,以便于企业自身的动态比较以及企
业之间的横向比较;(4)关于产业和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不多。有关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与政策,已有众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关于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还不多。
3层次分析法基本思想
层次分析法(AHP),是由美国学者萨蒂(A.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它的突出优点在于可多于推力过程进行量化描述,并且逻辑严密。尽管从数学原理上AHP有深刻的内容,但AHP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思维方法。
其基本思路是:首先,把要解决的问题分层系列化,即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目标,将问题分解成不同的组成因素,按其互相间的关系聚类组合,形成一个递阶的、有序的层次结构模型;然后,将每个层次的各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次的各准则(或目标)进行两两比较判断,构造判断矩阵;最后,通过对判断矩阵的计算,得到最底层(指标层)相对于最高层(目标层)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组合权值,以此作为评价的依据。
运用层次分析法求解各个绩效考评指标的权重时,只需考评人员给出各个考评元素的两两相对重要性的一个定性的描述,然后通过AHP方法就可以比较精确的求出各个考评元素的权重,层次分析法将定性的描述与定量的计算很好地结合起来,这些都是以严格的科学理论作为基础的,这就大大加强了绩效考评过程中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构建评价模型
4.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就是分析系统中各个因素的相互关系、逻辑归属以及重要性,进行分层排列,构成一个自上而下的阶梯层次结构。层次结构模型就是湖北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A)。
自主创新投入能力(B1) 万人R&D科学家和工程师数(C1)
R&D经费支出与GDP比例(C2)
每名R&D活动人员新增仪器设备费(C3)
企业R&D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C4)
自主创新产出能力
(B2) 万名R&D活动人员科技论文数(C5)
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系数(C6)
万名就业人员发明专利授权量(C7)
万人技术成果成交额(C8)
自主创新环境
(B3) 就业人员劳动生产率(C9)
亿元投资新增GDP(C10)
综合能耗产出率(C11)
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C12)
4.2构造判断矩阵以及一致性检验
赋值 重要度或优良度
1 两指标相比,具有同等重要性
3 两指标相比,一个比另一个稍微重要
5 两指标相比,一个比另一个明显重要
7 两指标相比,一个比另一个强烈重要
9 两指标相比,一个比另一个极端重要
2,4,6,8 两相邻判断之间的中间值
倒数 指标i与j比得bij,则指标j与i比得b=1/ bij
数值常根据决策者、专家、有经验者和分析者进行综合平衡后给出。
计算B对A的重要性:
A B1 B2 B3 W(2)
B1 1 5 3 0.637
B2 1/5 1 1/3 0.105
B3 1/3 3 1 0.258
计算一致性指标CI(判断矩阵偏离一致性)λmax=3.037,C1=0.0185查找相应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1的标准)R1=0.58,CR=0.032,通过一致性检验计算C1,C2,C3,C4对B1的重要性。
B1 C1 C2 C3 C4 P1(3)
C1 1 5 3 5 0.573
C2 1/5 1 1 1/3 0.099
C3 1/3 1 1 1/2 0.124
C4 1/5 3 2 1 0.204
λmax=4.196,C1=0.0653,R1=0.89,CR=0.073通过一致性检验。
计算C5,C6,C7,C8对B2的重要性,构造判断矩阵,得到λmax=4.08 C1=0.03,R1=0.89,CR=0.03通过一致性检验。计算C9,C10,C11,C12对B3的重要性,构造判断矩阵,得到λmax=4,C1=0,CR=0,通过一致性检验。
4.3层次单排序、层次总排序
根据两两比较法、九标度赋值,以及通过计算处理,得到判断矩阵A的权值。再通过流程处理,得到的Wi即是相应因素单排序的权值。层次总排序结果可通过下式计算得到:
U= 其中,U――C层次的总排序权重,bi――B关于A的单排序权重,cji――第j行C关于B的单排序权重。
5结果
万人R&D科学家和工程师数;亿元投资新增GDP;企业R&D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每名R&D活动人员新增仪器设备费;R&D经费支出与GDP比例;综合能耗产出率;万名R&D活动人员科技论文数;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系数;就业人员劳动生产率;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万人技术成果成交额;万名就业人员发明专利授权量。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万人R&D科学家和工程师数以及亿元投资新增GDP等指标在湖北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占有较大比重,万人技术成果成交额以及万名就业人员发明专利授权量等指标占有较小比重。政府方面可由此采取相应措施,营造出有利于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宏观环境,制定能够有效提高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相关政策,最终从总体上促进我省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章豹,吴庆庆.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之问题透视与路径选择[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0).
[2] 国家统计局.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报告[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3] 温瑞裙,龚建立,王黎娜.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5,(8).
[4] 李京文,黄鲁成.关于我国制造业创新战略的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3,(1).
[5] 赵永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系统分析与实证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2005,(3).
摘要:本文借鉴国内外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研究成果,从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经济转化能力三方面构建了安徽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用因子分析定权法建立评价模型,以安徽省装备制造业中的37个行业为研究样本,对其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分析
关键词:安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因子分析定权法
装备制造业作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而提供各种技术装备的产业,是衡量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安徽省装备制造业目前总体处于中小企业数量不足,为大企业配套生产能力较差,另一方面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大企业数量有限;投资结构不合理,粗放经营明显存在;研发和创新能力较低,且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生产集中度和产业整合能力较差,产业规模效益较低。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技术创新能力分为微观、中观与宏观三个层次,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国家技术创新能力。不同学者在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研究。Dberesson采用创新资本投入/职工人数、创新资本投入/销售收入、非专门的创新资本投入/职工人数、专门的创新资本投入/职工人数专门的创新资本投入/销售人数、出口销售收入/销售收入、企业的创新倾向评价了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其他学者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创新支撑保障能力、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技术成果转化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技术创新环保能力等方面构建了指标。本文以文献的技术创新能力构成为参照,产业内部资源即为创新潜力,运用这些内部资源为产业服务并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时,技术创新能力最终实现。因此,参考文献结合安徽省装备制造业规模总量大但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偏低,制造能力强但自主研发设计能力弱,单机制造能力较强但成套制造和工程总承包能力薄弱等特点构建其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本内容包括:(1)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潜在能力)。(2)技术创新研究开发能力,即运用能力。(3)技术创新经济转化能力,即能力效果,它是作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最终目标动力。
表1 安徽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安徽省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准测层 因子层 计算方法
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能力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研发经费支出/产品销售收入
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强度 科技活动经费/产品销售收入
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 研发人员/从业人员
科技活动的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 科技活动的人员/从业人员
技术创新研究开发能力 科学家与工程师与研发人员数量之比 科学家与工程师/研发人员
每千人发明专利数 1000人发明专利数/行业人数
技术创新经济转化能力 新产品销售收入与产品销售收入之比 新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收入
新产品劳动生产率 新产品产值/行业人数
二、评价模型
(一)因子分析模型及步骤。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性大小将变量分组,将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程度降低,组内的变量相关性程度提高,每组变量为综合因子。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为X=AF+ε,其中,X=(X1,X2,⋯,XP)′为原指标,F=(F1,F2,⋯Fm)′为X的公共因子,A为因子载荷矩阵,ε为特殊因子。
因子分析定权法以因子分析为前提,所得到的权重值不是传统因子分析中得到的公因子或主成分的权重,而是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权重。因子分析定权法以因子分析为基础,其权重来自客观数据,因子分析过程中在因子个数的确定与提取时,体现出评价者的主观选择意愿和分析评价问题的具体需要。
因子分析定权法的实质是首先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根据因子负荷来计算各指标的权重。设有P个指标X1,X2 ,⋯,Xp ;m个因子f1,f2,⋯,fm,fi在Xj上的负荷为aij,则指标Xk的权重Wk的计算过程如下:
这里,bik是将fi在各变量上负荷的绝对值进行归一化处理,为用这组变量评价各因子时的权重。ck是由评价各因子时Xk的权重平权相加而得,而Wk是对Ck归一化处理而得。可见,上述因子分析定权法的实质就是用因子负荷的绝对值作为权重对各因子进行评价,然后将对各因子的评价平权相加作为总评价。
(二)样本选择及数据选择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0》、《安徽省统计年鉴2010》、安徽省统计局门户网等收集到安徽省装备制造业37个行业2009年的数据进行整合处理,得到相关指标值。数据统计口径为“安徽省装备制造业37大子行业中的大中型企业”。为方便后续的描述,本论文用H1―H37来分别指代37个单元,H1即代表煤炭开采和洗涤业,H37即代表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其他类似。
其中X1、X2、X3、X4、X5、X6、X7、X8、分别代表各个因子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强度,研发人员人员比重等8个因子层。数据收集如表2所示。
表2 安徽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基础数据表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H1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0.83 1.71 0.01 2.82 0.01 0.03 3.31 0.34
H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0.52 1.14 0.03 5.75 0.04 0.50 0.74 0.31
H3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0.11 0.95 0.01 2.66 0.02 0.04 0.12 0.01
H4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0.32 0.87 0.01 2.07 0.01 0.03 0.75 0.17
H5非金属矿采选业 0.33 1.58 0.01 1.52 0.01 0.10 1.96 0.16
H6农副食品加工业 0.21 0.49 0.01 1.81 0.01 0.15 2.02 0.85
H7食品制造业 0.45 0.91 0.01 2.55 0.01 0.54 6.83 2.02
H8饮料制造业 0.76 1.63 0.01 3.26 0.02 1.22 11.2 2.93
H9烟草制品业 0.21 0.75 0.02 3.77 0.02 0.46 10.2 15.58
H10纺织业 0.59 1.12 0.01 1.84 0.01 0.07 11.0 2.10
H11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0.42 0.83 0.00 1.12 0.01 0.04 11.6 1.88
H12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0.22 0.46 0.00 0.63 0.00 0.03 8.43 1.12
H13木材加工及木、竹、棕、草制品业 0.65 1.24 0.00 1.24 0.01 0.46 11.2 2.42
H14家具制造业 0.36 0.58 0.00 0.85 0.00 0.12 10.5 2.06
H15造纸及纸制品业 0.51 1.14 0.01 2.82 0.01 0.10 13.7 4.08
H16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0.42 0.95 0.01 2.15 0.01 0.10 8.46 1.48
H17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0.44 1.02 0.01 1.02 0.00 0.44 6.13 0.75
H18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0.12 0.46 0.02 4.37 0.03 1.31 2.21 3.20
H1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0.93 2.18 0.02 5.21 0.03 0.59 12.2 5.29
H20医药制造业 1.41 3.19 0.03 7.02 0.05 1.35 19.6 6.28
H21化学纤维制造业 0.62 1.62 0.02 4.73 0.03 0.21 14.2 7.68
H22橡胶制品业 0.97 1.96 0.01 3.43 0.02 0.28 19.5 5.79
H23塑料制品业 0.68 1.42 0.01 2.02 0.01 0.67 11.5 3.12
H24非金属矿物质制品业 0.51 1.27 0.01 2.47 0.01 0.37 7.79 1.44
H25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65 1.61 0.02 5.79 0.03 0.24 13.5 8.22
H2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66 1.58 0.02 5.12 0.03 0.68 8.32 3.39
H27金属制品业 0.47 1.32 0.01 2.72 0.02 0.67 8.46 2.45
H28通用设备制造业 1.28 2.51 0.03 7.86 0.04 0.79 25.3 7.84
H29专用设备制造业 1.29 2.72 0.03 7.12 0.04 1.67 23.2 6.26
H30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22 2.35 0.04 8.09 0.05 0.56 39.9 20.06
H31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45 2.68 0.03 5.62 0.03 1.18 31.3 11.62
H32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14 1.89 0.04 6.46 0.04 1.19 26.6 19.81
H33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0.95 1.52 0.03 5.44 0.03 0.85 18.0 6.19
H34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0.66 1.34 0.01 2.87 0.01 0.26 5.98 0.83
H35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0.11 0.37 0.01 2.41 0.02 0.13 0.11 0.12
H36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0.15 1.01 0.01 1.87 0.01 0.03 0.37 0.08
H37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0.32 1.13 0.01 1.82 0.01 0.04 0.12 0.01
注:①表中数据统计口径均为安徽省大中型工业企业
②表中数据系根据安徽省统计年鉴、安徽统计门户网站等提供的原始数据计算得出
将基础数据表输入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因子分析后得到的KMO值为0.816;此外,巴特莱特球体检验的结果为上述8个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阵的显著性差异水平为0.000,说明8个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有显著性差异,适合因子分析。因此进行以因子分析为基础的因子分析定权法的处理。
表3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取样足够度的Kaiser-Meyer-Olkin度量 .816
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 近似卡方 377.795
df 28
Sig. .000
按照因子分析定权法的第三种操作形式,各个指标的共性方差的归一化结果,即为它的权重。首先,根据SPSS的处理结果,求出这8个指标的共性方差(如表4所示)
表4 评价体系中8个指标的共性方差
指标 共性方差
科研经费投入强度 74.316
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强度 9.105
研发人员比重 8.399
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 5.083
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重 1.327
每千人发明专利拥有数 1.027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 0.422
新产品劳动生产率 0.321
其次,对上述8个指标的共性方差进行归一化处理。由于按照因子分析定权法的原理,归一化的结果就是各指标的权重,因此各指标的权重可直接用它来表示(如表5所示)。
表5 评价体系中8个指标的权重
指标 权重
科研经费投入强度 0.74316
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强度 0.09105
研发人员比重 0.08399
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 0.05083
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重 0.01327
每千人发明专利拥有数 0.01027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 0.00422
新产品劳动生产率 0.00321
根据求得的8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将37个行业的指标值进行加权求和,即得到其技术创新能力得分(如表6所示)。
表6 安徽制造业37个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分
行业 得分 行业 得分
H1 0.918 H2 0.78
H3 0.129 H4 0.41
H5 0.145 H6 0.29
H7 0.155 H8 0.90
H9 0.151 H10 0.62
H11 0.148 H12 0.26
H13 0.168 H14 0.36
H15 0.172 H16 0.53
H17 0.147 H18 0.37
H19 1.121 H20 1.81
H21 0.193 H22 1.12
H23 0.174 H24 0.65
H25 0.198 H26 0.90
H27 0.161 H28 1.67
H29 1.165 H30 1.76
H31 1.175 H32 1.51
H33 1.119 H34 0.74
H35 0.123 H36 0.26
H37 0.142
三、结果分析
根据表6所示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分,对安徽制造业37个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排序(如表7所示)。
表7 安徽制造业37个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排序
名次 行业 名次 行业
1 医药制造业 21 纺织业
2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22 金属制品业
3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23 食品制造业
4 通用设备制造业 24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5 专用设备制造业 25 烟草制品业
6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业 26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7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27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8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28 非金属矿采选业
9 橡胶制品业 29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0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30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11 化学纤维制造业 31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12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32 家具制造业
13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33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14 饮料制造业 34 农副食品加工业
15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35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16 塑料制品业 36 皮革、毛皮、羽毛(绒) 及其制品业
17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37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18 造纸及纸制品业
19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20 非金属矿物质制品业
安徽技术创新能力排在前10的行业表7所示,在上述10个行业中,除第1位医药制造业外,后9位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橡胶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可以概括为机械制造业,其技术创新能力表现较好。
安徽机械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原因如下:第一,安徽技术创新基础较好,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集中发展重工业,长期积累了大量生产资源和科技人才资源。第二,机械制造业的企业规模较大以及资金实力雄厚,企业有能力投入资源进行研发和技术创新。并且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设备制造是安徽省大力扶植和培育的传统优势产业,在省内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
技术创新能力排名第一为医药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以科技为支撑,依靠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医药制造业企业应结合行业本身性质和生存发展环境,重视研发和技术创新,加大科研人员和资金的投入力度。此外,安徽医药制造业的员工规模较小,但与技术创新有关的专职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重较高,所以安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表现优异。
在本文分析结果中,技术创新能力排在后5位的行业为:家具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由于能源资源利用紧张、技术创新难度较大、技术创新基础薄弱且对其重视不足,家具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技术创新能力表现较差。家具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为典型劳动密集型行业,员工中从事一线生产活动占较大比例。因此,科技创新人员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低。并且由于这三个行业都属于大规模生产制造行业,技术创新的难度与风险较大,与医药制造业相比,产生技术创新成果,如发明专利的可能性和数量都无明显优势。这都是造成这三个行业技术创新能力不理想的根本原因。最后,农副食品加工业,以及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差也是由于行业本身的性质、重对其视程度以及安徽省技术创新产业基础薄弱造成。
四、结论与建议
第一,从企业角度应增加科研经费与科技活动经费的投入强度。其分别在本文的因子分析定权法中的权重位列第1、2位。要采取必要的财政、税收支持政策形成多元化的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投入体系,鼓励装备制造重点企业发挥研究开发投入主体的作用,重点建设面向行业和区域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以及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加强企业技术骨干和工程专家队伍的建设,加强省级重大技术装备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加强省外以及国内外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引进,支撑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通过自主开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以及国内国际合作与资本运作等方式掌握核心技术。
第二,政府、企业和社会三方面坚持共同努力,鼓励与保证技术创新行为的发生和持续。具体实施中,应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手段和载体来实现。政府应该发挥调控和监管的作用,制定适合具体行业特征的法律、法规,并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企业也应提高自身对保护知识产权的认识,学习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技术创新成果;作为企业生存的大环境,社会应努力创造尊重创新、尊重知识产权、抵制侵犯产权行为的良好环境,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提供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政府、企业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企业切实解决技术创新后顾之忧,才能产生更大的技术创新动力,从而更加有效的提高企业与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孙闻.安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实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6
[2]吴友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商业研究,2004(11):27-29.
[3]王章豹,孙陈.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装备制造业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26(12):63-68.
[4]柳喜花.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11):154-156.
[5]王凯,马庆国.基于因子分析权重法的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02):90-93.
[6]刘炜,关于因子分析定权法若干问题的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12).
关键词: 常州;模具产业;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1-0082-02
1 常州模具产业现状
长三角是国内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也是模具制造业的核心板块之一,主要为汽车制造行业、轨道交通行业等提供模具装备。而以轨道交通与工程机械为核心的车辆产业集群,是常州市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常州装备制造业中优势最突出的领域之一。常州现有汽车制造业厂家1150多家,汽车产业已初具规模。常州模具产业基础较好,有以常州科教城为主的科研教育基地,有已入住了近300家各类模具企业的长三角模具城大型综合模具产业基地,也有华威亚克、不二精机等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更有众多门类齐全、具有特色的中小模具企业。据统计,常州地区提供车辆模具装备以及用车辆模具来生产产品的装备制造业厂家就有800多家。
随着车辆零部件模具工艺装配的精密度和复杂性的进一步提高,使模具设计制造的新技术、新工艺比重逐渐增加;车辆零部件模具和工艺装备的操作综合程度的增加,也使技术操作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企业迫切需要掌握运用模具CAD/CAE/CAM技术进行车辆模具设计制造、能够操作和维护先进模具制造设备、具备现代模具企业管理知识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据统计,常州地区模具企业以及相关装备制造业厂家对该类人才的需求量每年在2500人以上,苏、锡、常地区的需求量每年在8000人左右。
根据对具有典型性的中等规模的抽样企业的相关资料显示,在常州地区模具制造企业中普遍存在高学历、高技术等级的人员在企业中的分布比例较少;不同学历、技术等级层次人员的工资收入相差较大等现状,说明企业对高学历人才需求虽然不多,但也由于其具有重要职能而不可缺少;同时也说明模具企业对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依赖性较强。参见模具企业人才现状抽样调查统计表和模具企业员工工资收入抽样调查统计表。
2 优势因素分析
由以上可见,常州地区的模具产业与其他地区相比,拥有3大优势和6大特点:
具有较强实力的模具生产基地,先进的模具研发、设计、工艺、制造能力;良好的配套环境和巨大的模具市场;强大的模具人才培育机构。模具技术发展迅猛,装备水平和模具水平有很大提高;大型、精密、复杂模具所占比重较高;模具标准化、商品化、专业化进程较快;企业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得到重视,研发周期较以前缩短;企业自主创新得到重视;具有集聚效应的模具城发展势头强劲。
常州近年来引进了多家投资上千万美元的模具生产高端企业,从全国视角观察,常州模具生产、加工企业总量达到2000余家。常州有较好的模具产业基础,应根据自身的特点,走一条以功能性升级为主、流程升级和产品升级为辅之路,通过优化产业组织,拓展产品种类,提高附加值,打造区域品牌,不断向价值链的高端攀升。
3 劣势因素分析
但是,常州许多模具企业与其他地区乃至国外的一些先进模具企业相比,有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企业内部管理不严格,导致劳动生产率不高,企业效益上不去。此外,员工敬业精神不够,导致国内企业普遍存在员工频繁跳槽,员工自身技术难以形成积淀,企业发展受制,其根源是“企业家没有意识到,企业是人的共同体,而不是先进设备的共同体。”
同时,常州的模具行业目前依然存在着低档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率下滑、高档模具产品制品较大、企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较低、高技能人才紧缺等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模具行业核心竞争力的80%集中在前端的研发设计、人才培训、软件开发应用等方面,制造环节只占20%。常州武进的模具制造业虽有90多年历史,但创新能力却是不够。
另一方面,常州的模具企业还普遍存在相互之间缺乏协作的问题,全市目前有模具生产、加工企业近 2000家,仅鸣凰镇就有近 400 家,但基本都是作坊式企业,许多企业接单能力差,导致生产不稳定,更谈不上技术创新,由此造成恶性循环。相比较之下,浙江余姚的模具企业,同类小企业却可以为大企业配套,设备一年到头很少闲下来。
4 机会因素分析
不过,常州模具产业的机会也非常明显:其一,作为一个拥有2000 多家模具企业的城市来说,其数量在长三角不输于他人,在全国的同等城市上也是具有一定优势的,一旦横纵联合将实力大增;其二,常州工业门类齐全,处于承接上海等先进地区产业转移的战略带,发展空间大;其三,具有职业技术优势,特别是江苏省模具工业协会挂靠在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应充分发挥其桥梁作用。
未来的发展中,常州模具产业要向手机、数码产品等高端精密模具攀升,同时要延伸产业链,模具企业不仅要生产模具,还要生产终端产品,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时,常州的模具企业应加快与国外先进企业的技术合作,建立自己的品牌,利用常州科教城多培养高端人才。
5 威胁因素分析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对比先进地区,常州模具产业的销售总额太小,整体销售额和工艺水平不但被广东、浙江等甩开,与苏州、昆山的差距也正在拉大。常州有很多模具专业的毕业生,工作的首选都不在常州。
常州长三角模具城是常州模具产业集中群的一个特色,但是,模具城的这种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早就已经搞得如火如荼,特别是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比如仕泰隆国际机械模具城、余姚模具城、宁海模具城、昆山的江苏模具工业实验区等等各有特色的模具城,大部分规模比常州模具城要大很多。
6 总结
模具产业的优势发展和差别竞争。常州的模具产业应重点面向大产业和重点行业,特别是信息产业和汽车行业。目前常州以新兴的嬉戏谷为代表的动漫信息产业的精密镁合金压铸模、精密注塑模和以南车集团为代表的汽车产业的覆盖件模具、大型零件压铸模、精密冲压件多工位级进模是常州模具产业发展的首选方向。
模具产业的专业化生产模式。学习浙江余姚模具城的经验,常州模具企业应走“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的道路。少数大型模具企业也应走“精而专”的道路,应有灵活有效的机制和快速反应的能力。不断提高模具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程度,使尽可能多的产品厂中的模具车间独立出来,成为面向社会,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有更多的模具企业走上“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道路,并在条件成熟时走联合之路,或发展产学研、科工贸相结合的实体;让更多的企业经过改制和改革,具有灵活有效的机制和快速反应的能力,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这将是模具产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趋向。
充分发挥本地已有的优势:大规模的模具企业集群带――长三角模具城;高等级的学术科研机构――常州科教城;行业企业的桥梁――江苏省模具工业协会等等,大力推进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量的模具行业人才,同时多促进模具企业之间的横向交流,相互协作,优势互补,那么做大做强常州的模具产业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谈衡,何庆.常州装备制造业优势及发展重点分析[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07,(5).
[2]刘德普.长三角模具业现状及未来趋势[J].模具制造,2008,(5).
关键词: 产业联动;临港产业区;发展模式;秦皇岛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5-0010-02
0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与中国国内市场的不断发展,临港产业区经济在国际贸易以及国家内部的资源配置中占据愈来愈重要的地位。目前在关于临港产业区发展模式的探讨中,文献多仅是从地域的角度进行分析,同时面对现今临港产业区内部较为严重的产业集聚性不足的问题,本文通过借鉴国际临港产业区的发展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具体现状,基于产业联动理论探讨了以“港城联动”为推动,以产业联动来规划,以发展战略为牵引的临港产业区发展模式,并同时以此对秦皇岛临港产业区的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
“产业联动”一词在我国学术文献研究中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但文献大多仅仅是从字面上对“产业联动”进行运用和理解,对其没有进行学术上的研究和界定。目前学界关于产业联动的研究日益增多,但对产业联动这个概念的界定以及联动机制等相关理论的研究匮乏且没有形成一致。吕涛、聂锐(2007)对产业联动的内涵、理论依据及表现形式进行了阐述,分别从产业关联理论、产业链理论、交易费用理论、战略联盟理论、工业区位理论对理论研究及实践操作进行了分析,并且从产业联动的方向、组织形式、投资形式、企业地理关系阐明了四种产业联动的表现形式[1]。此外,在产业联动的定量研究方面,沈正平(2007)利用数学模型以江苏省苏北、苏中、苏南区域为对象进行了产业联动对于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的作用机理的研究[2]。
而在港口的发展和战略的研究方面,Isabella(2010)利用社会影响评价理论(community impact evaluation,CIE)对意大利热那亚港从社会经济、环境及就业影响等方面对港口与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和联动进行了研究,并同时探讨了热那亚港海港和陆港相连的隧道专用全自动标箱的铁路运输等方式的多层次战略联盟运营方式[3]。对于发展战略的推动机理,Christian(2010)从经济的外部性对竞争中的集群发展战略的促进进行了研究[4]。同时Rosalia(2011)定量的研究了一体化战略的形成过程,并以福斯罗铁道技术公司为例进行了分析[5]。
产业联动在现今学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本文不再给出相关定义,仅强调产业联动是在产业关联基础上,以产业协作为纽带,是在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实现系统整体协作的活动。并同时基于产业链和战略联盟理论应用产业联动从纵向和横向对临港产业区进行规划。
1基于产业联动的临港产业区发展模式
1.1 世界主要临港产业区发展模式在世界主要的临港产业区中,以荷兰鹿特丹、日本三湾一海和德国汉堡临港产业区为例进行说明:人才、产业、技术、资金高度密集是鹿特丹临港工业发展的显著特点,其经济发展完全建立在充分运用临港经济优势的基础之上,其临港产业区发展模式是一种多功能、多层次的工业园区一体化和“城以港兴,港为城用”的临港经济发展模式;日本三湾一海临港产业区是指东京湾、伊势湾、大阪湾和濑户内海地区,其特点是产业高度集聚、发达的物流和远洋运输业,该地区聚集了日本96%的钢铁总量,几乎100%的石化工业和造船业以及绝大部分汽车工业;汉堡临港产业发展良好的原因主要归功于多层次的港口战略联盟,港口战略联盟在形式上不仅有港口与港口之间的相互投资合营联盟,而且还有港口与铁路、港口与船运的“港铁联盟”和“港航联盟”等形式[6]。这三种临港产业区发展模式主要分别归功于港城一体化、产业高度集聚、多层次战略联盟,借鉴其发展经验有助于我国临港产业区发展。
1.2 我国临港产业区发展问题我国沿海地区GDP占到全国的60%以上,承担了我国对外贸易90%以上货物的进出,以及我国原油和铁矿石消费总量的45%和60%以上的进口接卸[7]。港口经济和临港产业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然而现今我国临港产业区目前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产业选择与布局严重同构化――从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来看,临港产业选择均高度集中在物流业、重化工业、重型装备制造业、大型造修船业、粮油加工业等行业,产业的层次、结构和布局方面严重趋同;港城产业演生共进脱节――临港产业与腹地产业演进共生模式处于初级阶段,港口与腹地存在联系不紧密,产业关联度、相互支撑力弱,港口进出口货物品种单一的问题;产业集聚关联度偏弱――多数项目和落户企业以个体形式存在,集群特征不显著,产业链较短,导致产业之间关联度不强以及临港产业整体产业布局和协作不合理[6]。
1.3 基于产业联动的我国临港产业区发展模式探讨借鉴国外临港产业区发展经验,结合产业联动理论和我国临港产业区发展现状,本文提出了临港产业区PPD(Promote,Programme,Direct)发展模式,如图1所示,分为三部分:以“港城联动”为推动力,加强港城间联系与协作;从产业联动出发,基于战略联盟理论和产业链从横向和纵向针对临港产业区在产业关联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布局和产业集聚;以临港产业发展战略为牵引,立足具体政策和市场形势制定和实施临港产业发展战略,同时影响“港城联动”、产业联动与临港产业区的联系。
1.3.1 “港城联动”推动临港产业区发展“港”“城”,这里分别指港口和港口腹地,腹地包括港口城市地域内的直接腹地和港口更大范围辐射的间接腹地,临港产业区则是包含港口及其腹地的整体系统。现今我国很多港口“港城联动”还处于初级阶段,以北方的港口为例,诸如黄骅港、曹妃甸港、秦皇岛港主要业务是煤炭转运,这种业务布局造成港口的出口量大,进口量小,其他像杂货集装箱等业务也只处于中转运的阶段,“港城联动”效应不显著,对港口腹地经济带动作用非常有限。
港口作为临港产业区最重要的特征,“港城联动”应处于促进临港产业区发展的推动力的地位,但发展“港城联动”同时也要避免“港兴必定城兴,港衰必定城衰”的局限思想。针对港口的功能应尽量避免功能单一,各项业务间实现良好规划,同时港口城市和腹地要做好良好的产业承接和基础支持,而两者的联系则主要靠良好的物流和服务业来进行。
1.3.2 基于产业联动的临港产业区规划临港产业区规划须以产业关联为基础,产业关联度不仅与社会资本的经济价值呈正相关关系,也影响着组织(企业)数量、信息对称程度以及时间维度等因素。因此,单纯依靠地理上的集中并不能创造有共同利益的相互依赖性。只有提高产业关联度,才能形成产业内生机制,获得集群效应[8]。
基于产业链和战略联盟的临港产业区布局和集聚是指内部以产业和企业为单位,从产业链的纵向和战略联盟的横向形成整体交叉紧密联系的临港产业区网络。产业链的纵向布局应注重项目和企业的产业链的完整和集聚性,从前向和后向角度完善产业链,同时也要抓紧对产业链的定义的以优势企业或产业为链核,以产品技术为联系,资本为纽带,上下连接,从而前后联系形成链条。战略联盟以汉堡为例,多层次的战略联盟是以汉堡为中心的临港产业区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通过“港航联盟”和“港铁联盟”等形式实现了临港产业区紧密联系。战略联盟的横向规划应从临港产业区的内部联系入手,通过产业和企业间的联盟实现临港产业区内部的集聚。
1.3.3 发展战略牵引临港产业区发展港口的发展战略是对港口发展所作的重大的、全局性的设想和谋划,是港口发展的重要依据。制定好临港产业区的发展战略,需多从国家发展政策、市场环境和港口自身因素考虑,调整现状中的不足并积极谋划未来发展布局规划,实现从推式发展向拉式发展转变,牵引临港产业区的发展。
同时发展战略与“港城联动”和产业联动也是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良好的“港城联动”为临港产业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推动力和基础,而发展战略反过来也对“港城联动”中“港”的业务布局、规划和“城”的腹地经济产业间联系和导向存在方向性的牵引;良好的产业联动为临港产业区系统提供了良好的协作性和集聚性,而发展战略反过来也会影响产业联动中临港产业区的主导产业和产业链中链核的选择以及战略联盟具体的形式和运作机制。
2基于PPD发展模式的秦皇岛临港产业区提升对策
2.1 秦皇岛临港产业区发展问题秦皇岛港作为国家级能源港口,以秦皇岛港为依托的临港产业区发展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港口竞争力下降――环渤海港口间经济腹地交叉,竞争十分激烈,同时秦皇岛港腹地狭小,港口竞争力下降对临港产业的带动集聚作用进一步下滑;临港产业区内集聚性不强――产业链条短,四大支柱产业以及城市与腹地经济间联系都不紧密;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在相对全省增长速度的负增长中,目前“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的负效应占了近1/10,秦皇岛整体陷入了产业结构相对高度化,但经济相对低增长的困局[9]。
2.2 秦皇岛临港产业区提升对策
2.2.1 加强秦皇岛“港城联动”效应秦皇岛港辐射范围包括河北、山西、陕西和内蒙古等地区,但秦皇岛城市地域内的临港产业区仍然是其主要的也是最直接的经济腹地。目前秦皇岛的“港城联动”的效果不佳,主要体现在港口以煤炭运输业务为主的功能单一、港口与城市和腹地经济联系不紧密、港口与城市的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导致的两者规划协调不一致等方面。加强秦皇岛“港城联动”效应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①秦皇岛市2008年确定了把原先西港区的港口功能搬迁到新开河口以东的东港区域的“西港东迁”战略,根据本文提出的模式,利用“西港东迁”时机,可对西港老港区进行利于城市经济的改造同时扩展东港的杂货、集装箱功能,扩展港口功能同时促进城市与港口的功能融合。②从秦皇岛市自身城市建设和规划入手,加强道路交通建设同时借鉴“保税港”管理经验,做好城市产业承接和港口功能支持。③加快山海关临港物流园区、海港区综合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等的建设速度,按照“物流港”理念规划建设各港区,实现由单一运输向多功能物流型转变,加强港口和城市间的联系。
2.2.2 基于产业联动的秦皇岛临港产业区规划秦皇岛临港产业区以机械装备制造业、冶金及金属压延业、粮油食品加工业、玻璃建材行业为四大支柱产业,产业区规划从产业链纵向应以产业内优势企业为链核,前后延长产业链和相关配套企业的建设。例如冶金及金属压延业,依托优势企业,重点发展高精度铝板带箔、汽车板,推进渤铝公司热轧项目,同时发展管线钢、船板钢,为万基钢管、船舶制造提品配套。产业区注重对原有产业的升级的同时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制造业基地”的思路,着重引进投资规模大、关联度强、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产品附加值高、对优势产业带动和对税收贡献大的项目[10]。
按照“东出西联”政策依托秦皇岛市港口和区位的交通优势,加强与西部诸如新疆等地区合作实现战略联盟。从战略联盟横向加强四大支柱产业联系的同时加强与河北省其他城市产业间协作,在目前两者少有协作的现状上加强联盟合作。
2.2.3 高端装备制造业引领秦皇岛临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国家2010年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主要包括航空、航天、高速铁路、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五大领域。依托“十二五”规划优惠政策和利于装备制造的秦皇岛临海、临港优势,从国家发展高速铁路等行业的宏观经济形势为切入点,引进新型企业并对原有的山船重工、哈电重装、天业通联等重点装备制造业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发展高度装备制造业引领秦皇岛临港产业发展。
3结束语
本文从港口与港口腹地的“港城联动”、临港产业区内部集聚规划、发展战略牵引发展三方面探讨了临港产业区PPD发展模式,并应用PPD对应的从秦皇岛的“港城联动”,延伸和完善临港产业区内部产业链以及战略横向协作,重点优先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三方面分析了秦皇岛临港产业区的提升对策。然而文章仅是从定性方面进行了探讨,如能加强基于产业联系度、产业联动机制和发展模式绩效等方面的定量分析,将起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吕涛,聂锐.产业联动的内涵理论依据及表现形式[J].工业技术经济,2007(5):2-4.
[2]沈正平,简晓彬,施同兵.产业联动与区域竞争力提升[C].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
[3]Isabella M. Lami, Beatrice Beccuti. Evaluation of a project for the radic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 of Genoa-Italy [J]. Management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10 (1):58-77.
[4]Christian Felzensztein, Lars Huemer. The effects of co-location on marketing externalities in the salmon-farming industry [J]. 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 2010(1):73-82.
[5]Rosalia Aldraci Barbosa Lavarda. Understanding how the strategy formation process interacts with the management of complex work [J]. Strategy formation process, 2011(1):71-86.
[6]林立.基于国际比较的临港工业区发展模式优化探讨[J].现代财经,2010(12):62-67.
[7]罗萍.我国港口经济与临港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J].综合评述,2010(12):4-7.
[8]傅晓.高水平发展临港大工业的对策建议[J].经济丛刊,2009(5):41-42.
Abstract: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become the largest pillar industry in Shaanxi Province 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nth Five-Year Plan and 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ing law, the high-tech industry must be put at a pivotal place to improve Shaanxi overall industry structure level. The paper builds the triplex evaluation system of network innovation ability, gets the level of network innovation ability of Shaanxi high-tech industry is good, and gives th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 on improving its innovation ability.
关键词: 三螺旋创新网络;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
Key words: triplex innovation networks;high-tech industries;innovation ability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001-04
0 引言
根据工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主导性产业一般按照“轻工业―基础工业―重加工组装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顺序依次递进。经过“十五”、“十一五”规划的发展,装备制造业已成为陕西省最大的支柱产业,按照工业结构升级的规律,“十二五”必须要把高新技术产业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以提升陕西省整体工业结构水平。由于传统的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模式没有最大限度的促进技术创新,因而,有必要对传统的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模式进行优化升级,提出构建陕西高新技术产业三螺旋创新网络的建议,并对其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研究。
1 高新技术产业螺旋创新网络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一般而言,创新网络的创新绩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反应创新网络的创新能力,以上文的螺旋创新网络的作用机制为理论分析框架,本研究将分别从知识创造能力与创新绩效、知识获取能力与创新绩效、知识转化能力与创新绩效三个方面提出研究假设,然后进行实证检验。
螺旋创新网络的创新能力主要由三大指标构成: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知识转化能力。
将上述三类指标设计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20个三级指标来研究螺旋创新网络在技术创新方面所起的作用。指标汇总表如表1所示。
2 高新技术产业螺旋创新网络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分为主观计分方法和客观计分方法两大类。主观计分法主要是以问卷的形式,通过专家意见法来确定权重,主要包括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AHP)等;客观计分法是指根据各指标间的相关关系或各指标值的变异程度来确定其权重,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等。本文主要采用主观计分方法中的问卷调查和专家打分法来确定权重。
2.1 螺旋创新网络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权重是指在评价过程中被评价对象的不同侧面的重要程度的定量分配,即某一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重要程度。常用的近似计算权重的方法有“和积法”和“方根法”,但是这两种方法都存在较大的误差,一般可使用Matlab进行辅助计算,本文使用Matlab2010计算各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和最大特征根相应的特征向量,进一步计算各指标的权重。
通过对判断矩阵问卷回收结果的统计与分析(问卷B,共发放120份,回收109份,有效问卷106份),各判断矩阵及通过列和归一化进行的权重(以B11为例)计算如下:
根据一致性检验步骤,可计算出B11:
λ■=4.034
C.I.■=■=■=0.011
C.R.■=■=■=0.013
通过一致性检验;其他同理,均通过一致性检验。
根据上面的结果,得到螺旋网络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综合权重表,如表3所示。
2.2 陕西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评价结论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从多个因素对被评价对象的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性评价,可以不依赖于某一项指标,也不过分地依赖于某些绝对指标,其评价结果能够更好地反映出评价对象的整体性特征和发展趋势。本文在对问卷A中20位专家对陕西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打分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模糊隶属度矩阵,其中如表4所示。其中“1”表示创新能力极差,“2”表示创新能力较差,“3”表示创新能力一般,“4”表示创新能力良好,“5”表示创新能力优秀。
本文使用多级综合模糊评价方法,构建评判因素U=(1,2,3,4,5),构建的评判集和各级因素评价如表5-15所示。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①一级评价结果。根据表5到表11中隶属度计算结果及最大隶属度原则可以看出:研究开发投入力度(B11)、专利授权数量(B12)、科技合作(B21)、技术转移(B22)、企业创新环境(B31)属于良好级别;科研论文(B13)属于一般级别;新产品销售状况(B32)属于较差级别。
②二级评价结果。根据表12到表14中隶属度计算结果及最大隶属度原则可以看出:知识创造能力(B1)、知识获取能力(B2)属于良好级别;知识转化能力(B3)属于较差级别。
③三级评价结果。根据表15中隶属度计算结果可知,陕西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有14.3%属于优秀级别,有40.1%属于良好级别,30.4%属于一般级别,12.2%属于较差级别,3%属于极差级别。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在5个级别的隶属度中良好级别的数值最大,因此,所评价的陕西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水平为良好。
3 提升陕西高新技术产业三螺旋创新网络创新能力的建议
据科技部的《2011全国科技进步监测报告》显示,陕西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58.17%,比2010年提高了1.34个百分点。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为46.33%,比2010年提高了6.03个百分点。从上一章我们得出陕西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级别为良好,下文着力从提高陕西高新技术产业三螺旋创新网络的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以及知识技术转化能力三方面入手,对进一步提升该网络的创新能力提出合理化建议。
3.1 着力改善螺旋创新网络中的知识创造能力,加大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 企业及政府要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国家十大振兴规划和陕西省十二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出台及实施,为这一建议提供政策依据。就陕西省而言,应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第二个十年的关键时期,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产业尤其是工业发展的扶持,将重点放在了增强西部地区的造血功能上。根据工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主导产业一般按照轻工业―基础工业―重加工组装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顺序依次递进。经过“十五”、“十一五”规划的发展,装备制造业已成为陕西省最大的支柱产业,依照工业结构升级的规律,“十二五”必须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
企业及高校要加快完善高新技术人才培育体系。人才投入对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新技术的创新需要科学技术人才,高新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更需要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对高校而言,作为培育技术研究人才的重要场所,应进一步提高培育研究生科研能力途径的多元化,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培育高新技术人才的机制,选拔和培育一批懂科技、善管理、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来满足高新技术产业的需要。对企业而言,要与高校间建立科学的人才流动机制,增强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科技人员与企业间的短期流动,企业的技术开发人员到研究所和大学进行合作研究或者进修等,企业可输送优秀人才到国外学习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同时通过制定人才吸引政策来吸收国外各类高级人才。
3.2 逐步提高螺旋创新网络的知识获取能力,增强创新网络内部的知识流动 增强创新网络中知识的流动性。例如,高校可以将比较成熟的知识理论转移到企业或者政府中去,形成知识移植流动;企业将从高校、市场、政策中取得的各方面的信息资源进行梳理和整合优化后,形成了知识的融合流动。
通过对引进高新技术的消化吸收进行再创新。通过对引进高新技术的消化和吸收来形成网络中知识的吸收流,这是创新网络从网络外部吸纳知识、获取优质信息与利用资源的重要途径。同时,网络中知识的溢出又能够吸引外部企业和组织的联盟,通过互助和转让等方式来建立合作关系。
吸引、促进和支持科技信息中介机构的建立。科技信息中介机构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通过在各个主体间穿针引线来起到扩散创新知识、传播优质信息的桥梁作用,促进了创新所需的各类信息的快速流动和高效配置,有效地沟通各创新网络主体间的关系,成为高校、企业和政府各构件的“粘合剂”。
3.3 稳步加强螺旋创新网络的知识转化能力 增加企业孵化中介机构的建立。据数据研究表明,经过孵化的,高新技术企业5年的存活率在85%以上,而未经孵化的高新技术企业存活率仅有五成。企业孵化中介机构通过提供场地、资金、人员培训等服务,使得暂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的新技术得以完善和发展,降低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风险,提高了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产品的市场存活率。
努力营造螺旋创新网络内部良好的金融支持环境。中国95%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这类企业都存在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高新技术企业同样存在这样的困境。高新技术产业具有能耗低、产值高的特点,为了能够更好的应付不同阶段的风险,应构建专门服务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开发银行,拥有针对技术创新、技术开发、技术成果转化等的业务。
创业型大学[4],作为一种新的大学发展范式,承担着科技成果从研制开发到最终产也化的全过程任务。它凭借其科技和人才的综合优势,通过技术咨询和服务、专利发明、技术转让和技术入股等形式间接转化为生产力,也可以独立兴办高新技术企业的形式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从而将高新技术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参考文献:
[1]白思俊.系统工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200-206.
[2]黄晓治.企业集群网络组织经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8.
[论文关键词]日本 经济 复苏;动力;分析
[论文摘要]从2002年初日本经济从低谷缓慢爬出到现在,日本经济得以持久复苏的主要原因就是外需、内需两大动力先后开动马力,推动日本经济。
1 日本经济复苏的主动力
2002年初日本经济从低谷缓慢爬出,2003年初才摆脱危机状态,经过2004、2005、2006三年的巩固与扩大,如今有可能成为战后日本经济复苏最长的一个周期。此次日本经济得以持久复苏的主要原因就是外需、内需两大动力先后开动马力、推动日本经济。
复苏的第一阶段2002-2004年,来自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日本 经济 此次复苏,第一动力来自外需。在外需持续大幅增长的情况下,日本企业经营业绩出现根本性改观。然后企业才开始扩大经营,增加 投资 、增加雇员。进而从更加深层次分析,可以看到外需肯定先是带动出口产业复苏,再逐步扩大到装备制造业,又由制造业传递到服务业,实现三大产业全面复苏。实现日本经济再生产全过程复苏。可见外需带动日本经济走出10年泥沼,足足花赞了近三年时间,一直渗透到日本经济各个领域,发挥的是第一动力和原动力作用。而投资、消费带动日本经济复苏发挥的作用仅仅是第二动力和派生性动力,即在第一动力“点火、催生”之后产生的动力。通过这次分析日本经济复苏过程,我们还更加深刻地认识到,2002-2004年外需启动了日本经济复苏,同时还启动了投资和消费,使其在经济复苏的第二阶段发挥作用。2000年-2004年外需启动,2004-2006年日外需和内需两大动力同时发挥作用,使日本经济复苏得以持久。而后期占日本国民生产总值7成以上的个人消费和企业投资持续增长,实现了内需为主、外需为辅带动增长的势头。但还没有形成以内需为主稳定增长的模式,还不能称为内需主导型经济。
2 美国作用何在
如果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日本在
关键词:汽车CAE;力学专业;数值模拟能力;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丁军(1978-),男,重庆人,重庆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黄霞(1977-),女,四川射洪人,重庆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重庆 400054)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1201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051-02
力学是研究物质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它以理论分析、实验验证和数值模拟为主要研究手段,揭示和解决工程技术中的普遍规律和共性问题,涉及航空、航天、造船、核能、建筑、机械、汽车、环境、生物医学等诸多领域。它包括力学中的基本问题和方法、动力学与控制、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生物力学、爆炸与冲击动力学等学科。[1]力学基础课程和力学基础知识是大多数工科专业,特别是机械、汽车相关领域的必备基础。力学具有基础和技术学科的双重特征,力学专业不仅十分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成为推动新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特别注重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例如在固体力学的范畴内,新材料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固体力学问题。当经典力学的连续、均匀、小变形假设不再成立时,要想找到精确解是不可能的,唯一解决手段是计算力学方法。另一方面,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工程问题中,例如交通运输、先进装备以及航空航天等领域,工程力学的作用越来越大。现代力学问题追求更加真实的工程环境以及跨尺度、多物理场耦合的相互影响,因而提出了大量的数值模拟仿真问题,计算力学是解决工程数值模拟关键技术的主要手段。[2-3]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经预言:在21世纪,“力学加计算机将成为工程设计的主要手段”。[4]当今数值计算理论及CAE仿真技术的飞速发展验证了钱老的真知灼见。
重庆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地处我国兵器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的集结重镇——重庆。汽车、摩托车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是重庆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是催生重庆市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促进和推动重庆市经济快速稳步增长的核心和动力。目前,重庆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世界最大的摩托车零部件制造基地和全国最大的摩托车整车生产基地。《2013重庆经济展望》指出:2012年全年,重庆市汽车、摩托车产值高达3600亿元,预计2013年汽车、摩托车产业总值将达到4000亿元左右。同时,重庆是我国10个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重庆市装备制造业三年振兴规划》指出:未来三年,重庆将依托现有装备制造产业基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预计三年后,即2015年,重庆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000亿元的规模。汽车、摩托车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带来的庞大经济规模,势必提高产业发展对大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我校主动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及产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与汽车产业紧密结合,形成具有汽车CAE特色的力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较强汽车CAE分析能力和坚实力学专门知识的应用型人才。
一、数值模拟能力范畴
近年来,数值模拟分析能力水平已成为工科研究生,特别是汽车和机械类研究生的必备工具之一,而对于机械、汽车专业学生来讲,其CAE分析水平主要还是停留在利用软件进行简单的建模分析阶段,由于CAE分析软件具有较强力学专业背景,多数学生并不了解CAE分析的具体过程和产生此种分析结果的缘由;另一方面,力学专业的学生往往又不具备很强的汽车结构专业知识和工程背景。因此,为了弥补既有较强汽车专业知识又具有扎实力学专门知识的人才空白,我们将力学与车辆两个专业有机而紧密结合起来,将数值计算模拟分析能力进行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培养力学专业学生扎实的数值模拟分析能力和较强汽车工程背景。数值模拟能力主要归结为以下方面:
1.数学建模能力
建立正确的模型是进行计算分析的基础。对于工程问题,首先要建立反映问题本质的数学力学模型,建立反映问题变量之间关系的微分方程及相应定解条件,这是数值计算的出发点。没有正确完善的数学模型,数值计算就无法模拟真实情况。
2.结果分析能力
在CAE分析过程中,一旦确定了正确的力学模型之后,求解过程是一个关键问题。但问题在于,任何一种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的求解过程都是一个“黑匣子”,其所有方程求解都封装于求解器之内,对于一般大学本科生层次来讲,无需深入了解暗箱中的操作。但结果出来之后,结果分析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如何去判断所得的结果是否正确,是CAE分析的关键所在。因此,力学专业本科生要掌握运用所学力学知识进行结果分析和讨论的能力,不能只看到表面上的数字和图表,而是通过分析和讨论,挖掘数字和图表后面所隐含的力学原理和实际意义,学会判断计算结果的正确性、精确度、应用限制与改进方法。
3.程序编制能力
前面所说CAE的求解是一个封装后的黑匣子,对于一般用户来讲无需去细究,但是,对于想要成为具有较强数值模拟能力的CAE专业人员来讲,具备一定的程序编制能力非常必要,是实现自己新思想、新方法的唯一途径。目前,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如SIMULIA(ABAQUS)、ANSYS、PATRAN&NASTRAN等都是针对用户实现一般分析功能的通用程序,在某些特定环境下或针对某些具体的工程实际问题,如先进复合材料分析,由于软件本身自带的材料物理本构模型无法表述某种复合材料时,此时就必须利用程序来编制适合工程实际的材料本构方程。
4.软件的综合应用与开发能力
软件的综合应用能力是解决工程问题的利器,也是分析和提高计算的可靠性、有效性和精确性的有利方法。现代计算力学发展已经逐步专业化、产业化,功能强大的、成熟的商业软件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在掌握模型建立的基础上,让学生熟悉多种商业软件的使用既有利于对前期建模、计算方法、有限元分析等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也为今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掌握了有力工具。教学中要求学生针对具体的、较复杂的工程问题采用成熟软件进行模拟分析,写出分析报告,并在课堂讲解接受答辩。
二、汽车CAE特色的数值模拟能力培养和提升的核心课程体系
为了培养既具有汽车结构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数值模拟计算能力的力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我们在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汽车构造”和“现代汽车技术”两门课程,专门用于培养学生汽车结构专业知识和提高其对现代汽车技术发展的了解和掌握,强化了学生的工程背景,构建了以数值计算能力培养和提高为驱动的力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整个课程体系设置如图1所示。
数值模拟能力的基础是有限单元法,其将工程结构问题抽象成数学力学模型,然后再采用偏微分方程、泛函分析、数值分析等数学工具求出工程实际问题的近似解,通过不断提高网格质量和增加网格数量等技术手段来逼近物理问题的真实解,学生要很好掌握有限单元法知识必须得具有扎实的弹塑性力学知识(其是理解并抽象工程实际问题的最基本工具和方法),C语言或Fortran语言程序识读及编程能力,以及必备的数值分析能力,这三门学科知识奠定了有限单元法坚固的理论基础。[5-6]
在良好掌握有限单元法知识后,开设了“CAE软件应用”、“多体动力学软件及应用”、“动力学有限元软件及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及软件应用”等技术课程。这四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有限元法的理论和编程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实现质的提升。在“CAE软件应用”课程的学习中,采用ABAQUS软件作为学生的操作软件。ABAQUS一直是国外高校科研院所、航空航天领域的标志性工具软件。作为力学专业学生,理应需要学习专业性更强、拓展性更好的分析软件。“多体动力学软件及应用”课程采用的是ADAMS软件,该软件在国际多体动力学分析行业中得到一致认可,通过对多体动力学理论和软件的学习,弥补了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学生机械知识薄弱等不足,强化了学生对机构等构件的认识和理解,同时,ADAMS软件在汽车业界也是公认的主流软件,加深了力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在汽车业界的被认同感。“动力学有限元软件及应用”主要采用LS-Dyna和Nastran,结合我校的学科特点和专业特色,让学生通过动力学理论及软件的学习掌握对机械零部件、汽车零部件及整车的动力学特性分析(如机械零部件的振动、汽车的碰撞等)。“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及应用”课程采用国际公认的专业流体分析软件Fluent。随着近年来国内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国产轿车技术的突飞猛进,产生大量需要利用空气动力学理论来解决的汽车工程问题,如车身外形的设计及优化、发动机的冷却、车内空调制冷优化等问题。在掌握了ABAQUS、ADAMS、Nastran、Fluent等通用或专业分析软件之后,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结合“汽车构造”和“现代汽车技术”两门专业课程,让力学专业学生系统地学习汽车专业知识,将汽车工程实际问题与已获得的CAE分析能力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力学专业并不是只注重理论,还要将力学专业知识与工程背景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教学环节的实施
在每门课程教学中,特别注意重点内容的选择,把主要精力放在有限单元法的基本原理、工程实际问题建模和程序实现上,特别是不能把有限单元法的求解过程讲解成计算方法或线性代数。主要的实施环节可以归结为三项。
1.研读源程序
学生最早接触有限元源程序是在有限单元法课程学习中,因此,要求学生不仅理解有限元法程序的设计流程、主要模块功能、算法实现和调试验证等主要环节的基本原理,而且要求学生具备对源程序进行修改、增加功能模块和自行编制调试程序的能力。在有限单元法课程上准备了三个源程序,即入门级的三角形常应变程序、平面问题的等参元程序和板壳单元程序。
2.自主建模
为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汽车工程的建模能力,在上机实习、考试和课外作业中实行自我命题、自我解决、自我判断的能力培养环节。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模型可能有多个,鼓励学生对不同的几何简化、载荷工况和边界约束进行分析比较。找到合理模型,积累建模经验。
3.阅读经典著作及文献
以有限元分析软件为手段的数值模拟计算现在已经成为各个研究领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特别是大工程问题的主要手段。因此,培养和提高数值模拟计算能力对于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地方高校要加强内涵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需要对所学行业、学科及专业的纵深有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向学生引入汽车的先进技术知识、数值模拟先进手段、超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推荐学生阅读优秀的科研论文以对计算力学的先进理论成果进行了解,对CAE领域的发展具有一个总体的研判。
有限单元法课程理论深奥,涉及学科错综复杂,不同版本教材的作者站在不同的学科和专业视角,可能会让学生产生难学难懂的错觉,甚至有学生产生学习抵触情绪。我们就此专门向学生推荐有限单元法领域世界级大师的著作,如K.J Bathe,J.N Reddy等有限元法原著,倾听大师对有限元法的风趣诠释和超凡理解,让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深刻体会和学习知识。
在该课程体系的实践下,我校首届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学生取得了良好成绩和效果,有33%左右的学生考上了国内著名985高校的研究生,多名学生就读于在国际国内计算力学领域具有重大影响的大连理工大学,师从业界有名的计算力学专家。其中一名学生更是以专业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完胜其他高校学生,被大连理工大学计算力学专业录取为直博研究生。部分学生凭借其在校期间掌握和积累的数值模拟计算分析能力就职于国内多家著名汽车整机或零部件企业,获得用人单位一致好评。
四、结论
以掌握有限元软件分析应用为手段的数值模拟计算能力是地方工科院校力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将力学专业知识和飞速发展的汽车行业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坚实的力学知识且具有热门行业的专业知识和工程背景。拓宽了地方工科院校力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渠道,为力学专业毕业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用武之地和发展愿景。通过系列化的课程设置、工程化的培养手段和融入少许国际元素的教学理念,为国家培养具有高水平数值计算模拟能力的力学和汽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杨庆生,龙连春,刘赵淼,等.力学专业研究生计算力学能力培养及其课程体系建设[J].力学与实践,2012,(4):66-69.
[3]李建,林贤坤.力学专业车辆方向有限单元法课程教学探讨[J].科技信息,2012,(23):13-14.
[4]钱学森.我对今日力学的认识[J].力学与实践,1995,17(4):1.
关键词:制造业;走出去;影响因素
1.山西省制造业“走出去”现状
多数企业以贸易式路径为主,中小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大多数采取的是出口的模式,产品也多数是传统制造业产品,劳动密集产生的低价格是其出口的优势所在。而随着经济水平提高,省内部分实力强的企业开始进行海外投资,从对外投资的行业来看,材料、工业、金融服务、日用品以及媒体和娱乐等都是投资金额较大的行业。从投资的目标国家看,涉及国家更广。主要分布在美洲、欧洲、亚洲、大洋洲、非洲等。目标国家的区位选择集中,受市鲅扒笮汀⒆试囱扒笮汀⒓际跹扒笮驼铰缘枷蛎飨
2.山西省制造业“走出去”存在的问题
选择缺乏战略意识:一些企业对外投资的战略目的不明确,有的仅仅是为了享受国家优惠政策或转移国内遭淘汰的废旧设备;有些企业则在“走出去”前对目标市场调研不细,对市场风险评估不足;有的企业想抓住发达国家企业资产贬值的机会,购买已经破产或濒临破产的企业。由于缺乏具有普适性的理论指导,大部分企业选择“走出去”路径的时候各自为战,甚至同一行业同类型企业选择不同的路径,总体上在路径选择上比较混乱。
“走出去”开展阶段遇“水土不服”现象严重:我省制造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遇到的种种困难及蒙受的损失,主要源于对 WTO 规则、国际环境和国际惯例、目标国家的不熟悉。一方面,在贸易类路径中遭遇的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与日剧增;另一方面,由于忽略文化整合和企业本土化经营,企业在投资类路径中频频受挫,问题不断显现。
境外投资决策盲目性强: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很多国家经济尚未恢复、资本市场的银根收紧、货币疲软。而相比之下,我国国内经济受危机影响较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较好,人民币汇率具有升值空间,在海外并购中企业具有相对优势,加之很多国家出台了引进投资的优惠政策,这就造成企业在海外并购中容易表现出盲目和冲动。企业在投资决策中考虑不全面,缺乏对自身国际化运营管理能力的评估和企业长远规划,最终导致失败的可能性大
3.山西省制造业“走出去”战略选择
加快体制改革:把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放到更为突出的位置,全力推进山西省制造业的较快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不断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步伐,充分利用一切有利于发展的手段,促进山西省制造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快速发展,积极鼓励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制造业。与此同时,针对山西省内现有的大型制造企业,要不断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增强这些企业的生机与活力。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做强做大制造业企业,鼓励企业实行强强联合,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品牌的企业群体。顺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和跨国公司竞争新态势的要求,提升山西省制造企业跨国投资、跨境服务、跨境布局的综合竞争实力,加强 “走出去” 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形成合力,实现共赢,提升山西省制造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整体能力。
促进制造业技术进步: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大力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在 “走出去” 过程中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装备与核心技术,努力研发高附加值、高端的产品,提高制造业产品技术含量。带动山西省制造业技术、服务、标准进入国际市场,占据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提高“走出去”的影响力,实现山西省制造业产品质与量的飞跃。
提高制造业劳动力比较优势:当今和未来的制造业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更多更优质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故必须重视制造业人才的培养,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注重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制造业的国际竞争。
此外,在“走出去”过程中,还要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充分考虑东道国的经济状况和现实需求,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结论(1)山西省制造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产业结构方面,山西省制造业以专用设备制造业为其特色产业,新兴汽车制造业等发展较为缓慢。另一方面,山西省制造业有产业规模偏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资本投入效果和利用效果仍需加强、劳动生产率偏低,劳动者素质仍需加强等问题。
(2)在山西省制造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企业自身方面品牌知名度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缺乏专业化的国际人才、没有明确的国际化经营战略等;在政府与非政府组织方面金融支持跟不上“走出去”的步伐、海外投资法规与政策滞后、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发挥不大等。
建议:1.在“走出去”前,需对自身有充分了解,清楚自身的战略目标和竞争优势;熟悉国际形势和目标国家国情,包括经济、法律、社会、文化各方面;研读目标国家的投资环境和吸引外资政策等。
2.在“走出去”过程中可以借助多方力量,如省内专业机构如律师事务所、行业协会等,国外有当地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通过这些机构可以便捷的获得东道国的很多信息并能有效降低审批上面临的风险。
3.“走出去”之后企业进行本土化发展,需制定与企业资源和能力相匹配的本土化发展战略,要进行跨文化管理和企业文化本土化,做好与政府、公众、同行之间关系的公关工作,努力利用本土化来规避国际风险
参考文献:
[1] 殷越男. 后危机时代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机遇与对策[J].当代财经,2012.
[2] 张金城, 中国装备制造业 “走出去” 战略研究, 中国经贸,2015年
[3] 涂玲玲.《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路径研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一、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作为工业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实践的基础,我们分别对美国、台湾、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著名高校的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以及国内较早开设工业工程本科专业的部分高校如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的课程体系做了深入的分析,并与学校工程类学科建设的大环境作了相关分析,旨在通过对比研究构建一套国际化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1、国外及台湾高校的IE课程体系特点
纵观美国高校的工业工程专业,其课程体系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重基础方法的培养。涉及IE的基本课程主要是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数学原理及基本方法,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机械、制造、设计、力学等工程类基础学科以及建模、数据处理、计算机知识等基本方法。第二,广博的选课体系。由于IE旨在培养工程类的管理人员,因此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设立多门限选课或任选课,使学生有充分的空间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选择合适的课程,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如密西根大学通过设立多样的IE类或非IE类技术课程,使学生能通过选择某一系列的课程,确立不同的专业方向。第三,管理和工程技术有机结合。纵观本科课程体系,我们发现每个学校均会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些管理和工程技术结合的课程。较普遍的有人因工程、工程经济、质量管理、物流工程等管理和工程制造技术的综合课程。
2、沈阳工程学院工业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改革
第一,确立新的培养目标。工业工程专业面向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并结合本院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以面向装备制造业和物流业的国际化工业工程人才作为新的培养目标。其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方向针对性强。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精”或“博”,而是“精”“、博”兼顾。针对我院的办学特色、优势和东北地区作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发展优势,确立“面向装备制造业和物流业”作为培养方向大大地提高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二是人才培养面向国际化变革。人才国际化是工业工程发展的新要求。新的培养目标旨在通过国际化的培养制度、培养过程造就懂得国际惯例、适应国际变革、参与国际交流的创新性人才。这一点可以从新制定的培养规格中体现出来:毕业生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技术理论与基础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
第二,建构新的课程体系(部分课程,见表1)。在课程体系的设立上,我们充分地借鉴了国际知名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培养体系的特点,即“重基础、重信息基础应用、重实践环节、广博的专业课程设置”。新的课程体系继承了原有的利于创新的通识教育的课程,在学科基础课的设置上加大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学分比重,增设了若干管理类的基础课程,调整了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使其更与国际接轨。
二、工业工程专业课程英语授课方法研究
英语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种手段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上占据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计划选取一系列工业工程的专业课程作为全英语和双语教学的试点课程,如《人因工程》、《项目管理》、《管理学》等课程,摸索出“语言交流技能、知识获取、教材和考核”的英语教学模式。
在对这一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要求我们的授课教师都是具有较高英语沟通能力的;在教学环节上即课堂教学、课堂讨论、课外作业、课程设计、专题讲座、课程考核采用各种方式督促、鼓励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沟通。虽然全英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专业知识的传递效率,但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看,是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的。
三、建立以仿真为核心的国际化数字化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实验体系
工业工程是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以及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对由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设置、评价和改善的一门系统工程学科。IE具有综合利用自然科学和实验技术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实验、分析、设计、评估等功能和属性,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IE课程的实验特点是具有想象力、创造力,还需要大量的数字信息,而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其需求。以仿真为核心的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实验体系具有实用性强、高起点、有特色、投资相对少并适应多门课程要求的优点。
1、实验体系结构
根据IE专业教学实验体系的设计功能和目标,同时考虑各门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采用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可以将整个实验体系划分为四个大的模块,分别为虚拟工厂模块、人因工程模块、物流工程模块、先进制造模块,通过各模块之间的联系来体现企业的物流互动、信息共享等,并通过不同的实验类型和实验方式来体现IE的系统规划、设计、评价和改进等功能。
2、实验体系的特色及效果评价
从教学实验体系的结构看,工业工程专业实验项目多,涉及面广,则该实验体系的适用性和可行性是至关重要的问题。第一,处理好不同类型实验之间的关系。学生在IE专业课程开设之前还有其他制造类实验、实习和计算机应用实验,而且一般教学实验、综合设计型教学实验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在安排实验时,既要考虑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又要考虑实验设备、同时开出组数和实验学时等限制。实验设计尽量设成柔性可调,即根据不同学期和不同培训对象的不同情况,可以在开出各个单项一般教学实验的基础上,再开综合设计型教学实验。
第二,不同实验方式的结合运用。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实验
体系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IE工程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多种实验方式必须结合运用。打破“实验”必须在有仪器设备的实验室完成的传统做法,主要采用计算机模拟、运行演示等实验方式。对于调查分析、方案评价、战略研究等实验,可结合课堂教学和作业,以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
第三,充分利用科研环境和网络环境。实验体系以仿真、网络化为主要特征,集设计、制造、控制、人因工程等为一体。大力拓宽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凭借着仿真和网络化技术,真正使学生在教学实验中就能体会现代先进制造模式及其运作方式,为培养适应现代制造业、服务业需求的工业工程人才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可操作的环境。
四、国际化合作办学的培养模式
积极探索与国外大学,尤其是有一定知名度和悠久办学历史的相近层次的大学合作办学的培养模式,吸纳国际先进的办学经验,开发一套面向制造业的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人才的新途径。通过借鉴国内其他院校的合作办学经验,我们认为这种模式的成功展开必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一系列严格保证培养质量且又灵活的培养制度
第一,以学分为纽带的学位制度,国内的学分可以纳入到国外大学的课程学分体系中,即学分的互相认可。第二,系统的课程质量监督机制。为确保课程质量,采用一系列评审和监察工具:委任督导监察课程、建立统一的模块学习评审标准体系和毕业论文评审标准。收集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意见,适时修改课程内容。
2、设计内容丰富的教学过程
第一,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围绕基本理论及其应用,采用理论授课、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小组讨论、课堂集体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重点突出。第二,紧密联系实际的高水平教学资料。每一个模块都需要独立编写一个针对当前该领域最新动态,紧密联系实际,理论框架完整的讲义,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讲义的编写以教师的授课思路为主线,重点突出、表达直观,大大地降低了因语言障碍引起的理解困难。第三,基于现实工业管理的声像资料。针对讨论的问题播放一些声像资料,使学生对讨论的问题的理解更直观深入、接近实际。第四,推荐一系列国际上该领域畅销的书籍,使学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该领域的应用情况。
五、师资的国际化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