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信息化教学模式

信息化教学模式

时间:2022-09-20 02:01: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化教学模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信息化教学模式

第1篇

Abstract:This text proceed from concept of the informatization instructional pattern, combine the characteristic of informational education to sort out instructional pattern at present. Furthermore, investigate and discuss the problem of informatization instructional pattern, then propose method to solve it.

Key Words::Informational Education 、Instructional Pattern、Constructivism

随着以计算机、多媒体、通讯、网络、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收集、处理、加工、传输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在全球范围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人类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化时代。.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创新人才,建设终身学习体系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方向。在信息化社会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机构的运行效率,扩大受教育人群范围,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1]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迎接信息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种种挑战,国内外的学者进行了许多探索,从CAI、卫星电视、多媒体到教育网络,努力运用各种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育与教学过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那么,到底什么是信息化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模式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才能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与时俱进,更好的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1.什么是信息化教学模式

要弄清楚什么是信息化教学模式,首先必须了解信息化教育的概念。2001年9月,祝智庭先生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一书中给信息化教育下的定义是:信息化教育指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它是建构主义理论与先进的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等显著特征。[3]

基于此定义,我们认为: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根据现代化教学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4]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四要素的关系都发生了转变。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信息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客体);教学过程由讲解说明的进程转变为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协商学习、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媒体作用也由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意义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学生用此来查询资料、搜索信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信息化教学模式具有1)信息源丰富、知识量大、有利于环境的创设;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3)有利于因材施教;4)有利于互助互动,培养协作式学习;5)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6)有利于信息能力的发展等优点。

2.信息化教学的现有模式

根据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特点,结合传统教学模式及当前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我们将信息化教学模式归纳为以下六大方面:讲授型教学模式、个别指导教学模式、合作式教学模式、讨论型教学模式、自主型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模式。[5]

2.1 讲授型教学模式

讲授型教学模式是沿袭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集体的讲授方式有着其独特的优点,它可用于一定规模的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系统知识、技能的培训,另外它还被认为是最为经济的教学模式之一。但基于网络的讲授型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课堂“填鸭”式教学有着很大的不同。传统的课堂讲授往往是教师处于主动的地位,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而在网络环境中,却可以利用网络所提供的功能进行“双主”教学,而且它还可以突破传统课堂的人数、时间、地点等的限制。

2.2 个别指导教学模式

在远古时代,教育是上下代之间一对一的方式进行的,这种方式虽然存在着低效的特点,但是却能够因材施教,家长可以根据儿童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教学成为可能,这种教学模式可通过基于互联网的CAI软件、聊天室以及教师与单个学生之间的电子邮件来实现。个别辅导可在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电子邮件异步非实时的实施,也可通过在线交谈方式实时实现。

2.3 合作式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面对面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深入人心。学生的答疑大多是由教师来担当的。但信息化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地理位置的不同,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相互合作。“学生——学生”合作模式就是在异地学生中创造学习单元或学习小组,在每个单元或小组中学生基于共同感兴趣的主题进行合作学习。学生们还可以在他们感兴趣的领域内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合作。这种模式把学习中的竞争与合作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在这种合作模式中存在着远程学习小组划分的问题,划分的办法应根据学习要求和其他实际情况灵活而定。常见的分组类型有:1)讨论型(10-30人)2)协同型(3-5人)3)伙伴型(2人)。

2.4 讨论型教学模式

在网上实现讨论学习的方式有多种,最简单的是利用现有的BBS实现用户管理、讨论管理、实时讨论、用户留言、电子邮件等诸多功能。讨论学习一般由专职教师管理,由各个领域的专家或专业教师在站点上建立相应的学科讨论组,学生可以在特定的主区内留言,并能针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论,每个人的语言或评论都能被所有参与讨论的学习者看到。这种学习由具有权威的专家监控,以保证学生的讨论和发言能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

2.5 自主型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建立一整套的信息化教学软件和教学资源库,利用网络计算机作为服务器,创建一个信息化教学基地。教师把教学内容、学习指导以及网上练习资源放在教学基地上,全天开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互联网计算机,在Internet上学习课程内容,也可将课程内容下载到自己的计算机上学习。此模式包括自学课程内容、网上讨论答疑、教学站点辅导等。

2.6 研究型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的主动探究,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条件和学习时间的限制,完全在现实场景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是不太现实的。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却为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计算机以其便捷性、交互性和超时空性等技术优点,创建了一个新型、开放的学习环境,网上资源与多媒体网络环境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条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般由教师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研究主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主题展开协作学习。信息化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涉及三个环境阶段(情境资源展示环境、协作学习环境、成果与交流环境)、五个要素(研究主题、活动程序、学习小组、指导教师、网络支持系统)。

3. 信息化教学模式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教学虽然为人们看好,具有很广泛的发展前景,但是这几年信息化教学发展进程缓慢,其在教学上的作用并没有被真正地发挥出来,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信息化教学手段尚未被充分接受

要使信息化教学得以发展,首先要更新观念。从主观上来讲,几十年来,我们的教师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们不大愿意去改变这种方式。从客观上来看,计算机及其网络是一门新技术,而教师们捏惯了粉笔,对电脑操作不大熟练或者根本不会操作,对电脑有一种恐惧心理,不敢去尝试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这就导致了信息化教学“曲高和寡”,难以普及。

(2)CAI软件的质量有待提高

目前的CAI课件中存在着不少问题,致使许多课件“孤芳自赏”,无人问津。CAI课件的主要问题是:系统的适应性和开放性差、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网络化和智能化程度低。系统的适应性和开放性差主要是指CAI系统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对其学习进行诊断从而动态调整教学内容,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在CAI系统中对教学内容进行修改。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表现在CAI系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将学生看成知识仓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向这个仓库中灌输知识,新的媒体的介入使“书灌”变成了“电灌”,学生用这种方法获得的知识,缺少知识间的联系,不但知识难以迁移、学以致用,而且不便记忆。网络化和智能化程度低使得系统的交互性差、灵活性差,不能进行协同学习,相互交流,电子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低下。

(3)CAI课件的广告宣传不够

现有CAI课件的广告宣传不够,所以许多课件“养在深闺人未识”, CAI课件的重复开费了许多人力、物力、财力;另外,现在操作平台更新快,许多CAI课件尚未被投入使用就面临了淘汰的结局。

(4)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后期维护力度不够

信息化教学系统的维护力度不够,许多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系统在开发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信息化教学系统,但是任何一个系统不可能是完美的,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维护、修改、补充,而这些工作却并不为人重视,所以无论在网络教室、校园网还是在Internet上,人们所能找到的信息化教学系统软件的内容通常都比较陈旧,或者比较粗浅,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教育。

(5)网络环境存在负面效应

信息化学习意味着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尤其是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这张“网”带来的负面影响无疑对信息化学习产生冲击,这是绝对不容忽视的。种种不良信息充斥网中,造成网络的污染。另外,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理性工具淡化了非理性的情感,数字的脉冲取消了生存现实的乐趣,从而使人际关系冷漠、疏远,可能会导致精神疾病和心理健康恶化,在现实中难以与人沟通。尤其是青少年,生理、心理都未成熟,更容易被诱惑,往往深陷其中,不能自拔。[6]

3.2 应采取的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更新观念,普及电脑知识

我们要积极宣传信息化教学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好处,鼓励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尝试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教学,并为教师创造学习电脑条件,在教师和学生中普及电脑及其网络知识,为信息化教学做好思想上、行动上的准备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还应该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应该让它能运用于教学中,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在最大程度上,以最快的速度掌握所学的知识,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2)提高CAI软件的质量

提高CAI软件的质量可以从三方面着手。首先,要提高软件开发人员的开发能力;其次,要增加教学人员的参与程度;第三,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CAI软件不能停留在单机上,一定要网络化,要交互性好,界面要开放灵活,这就要求软件开发人员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不仅要有计算机专业方面的知识,而且要熟悉教学环节、了解教学的新的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在CAI软件开发的过程中,要更多的让用户(教师和学生)参与,以便了解用户的需要,目前的CAI软件摆花架子的不少,真正的实用性强的CAI软件不多,这主要是开发商和用户之间缺少沟通,如果能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让用户自始至终的参与,将使软件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实用价值;软件的开发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商要有利可图,才会加大投入,所以我们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保护开发商的合法权益,才能鼓励开发商推出更多更好的教学软件。

(3)加强CAI课件的广告宣传力度

CAI课件和其它产品一样,需要被人了解,但是现在为教学软件作广告的不多,许多课件的名称看似相同,使人无法识别它在内容上、形式上的创意和特色。

(4)加强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后期维护

信息化教学系统开发完成后,开发商和系统维护人员要对系统的使用进行跟踪服务,由于教学系统不同于其它产品,其内容和形式更新较快,需要及时更新,在校园网上,要充分利用好Internet中的资源,及时将好的教学软件下载到校园网的服务器中以充实校园网中的教学资源,将其尽早地提供给教师和学生使用。避免教学系统成为“无源之水”。电子教材的设计和开发也应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以心理学、传播学等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科学学习理论为指导,尊重人的情感,重视学习者的感受,使信息化学习更适合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另外,信息化教学系统的使用单位的领导要重视信息化教学系统建立以后的投入,这样才能使系统真正地发挥其作用,不至于造成系统的空置和浪费。

(5)加强网络的安全防范,做好教学支持服务工作

做好网络的安全防范工作,制定完善的网络规章制度,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严格管理,这是信息化教学中必须考虑的前提条件。另外,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除了应该为学生学习进行组织管理工作之外,还应同时做好教学支持服务工作,深入学生之中,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方便,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特别是远在几十公里甚至是几百公里之外的学生,更应为他们及时提供信息和服务。为了能使他们安心学习,消除孤独感,教师通过E—mail、电话等多种途径传送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支持;对于学生中出现的思想包袱和畏难情绪进行及时的沟通和排解,耐心说服,循循善诱,努力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例如,针对入学后学生中反映出来的对远程自主教学模式的不适应,教师及时给每位学生分发《教师寄语》,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困难,放眼未来,顽强拼搏。

4. 信息化教学的展望

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已逐渐显现出来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我们要大力发展信息化教学,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已有的网络教室、校园网、Internet和教学软件充分利用起来,并对它们进行修改和补充,使之真正为教学服务,并使其深入到教学改革中去,这将使我们的教育事业如虎添翼,蒸蒸日上。随着人们观念的更新,网络课件质量的不断提高,软件开发商们的不断成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信息化教学会有一个新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张屹,祝智庭.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J]. 电化教育研究,2002,1

[2]南国农.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J]. 电化教育研究,2002,10

[3]祝智庭. 现代教育技术学——走向信息化教育[M]. 高等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9

[4]苑永波. 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J]. 中国电化教育,2001,8

第2篇

在中职计算机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实践之初,教师要尤其注意课程开展的具体而微的准备。首先,计算机课程教授前,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学习情况,并一起将本节课的内容确定下来。新课标下已然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所做的课前准备务必与学生的兴趣有着极大的关联,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其次,教师要在课前准备的时候,分析并透彻地认识教学大纲,结合教学大纲的具体内容,将教学过程中涉及的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确定下来。当然对于重点难点的准备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经验进行合理的编排,使学生能够既不反感,又可以一目了然。最后,教师要围绕信息化教学模式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实践,将教学的方法确定下来。其实信息化教学只是一个大的概念,这样的教学模式指的就是现代化教学理念、信息技术、现代教学方法这三者的统一。因此,教师要根据本节所教授的具体的计算机课程,进行教学方法确定,最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展现教师所做的完美的课前准备。信息化教学模式使得计算机课程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对教学观念产生很大的转变。在计算机课程授课之前,教师如若要做出充分的课前准备,需要其教学观、科研观表现出具体的转变,需要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二者配合,教师能够对教学情境的创设提起重视,对提高自己教育科研能力等相关素质更加注重,学生能够在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提高学习兴趣。总之,师生之间需要相辅相成、默契配合,促进信息化教学模式更高效地投入实践。

2立足信息化教学完善教学过程

信息化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课程中进行实际的实践时,其中涉及的所有教学过程都要具体而微。首先,教学要创设一个情境,目的是引入所要讲授的项目;其次进行项目分析,使学生明白到本节计算机课程所要实现的内容是什么,所要完成的任务是怎样;然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将学习到的新知识巩固一遍,使学生加深印象,更透彻地理解本节计算机课程所学到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教师都要根据具体的课题,采取相应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如引入教学项目时所提到的引入情境,其实就是为了使学生对教师所讲授课程感兴趣,学生的注意力被抓住了,自然在计算机课程中应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如,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本节课所研究的项目时,可以充分将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变为具体的实践,类似微博或是资源库等具体的信息化内容,在这时就可以派上很大的用场,辅助学生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信息化教学模式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具体实践,是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环节的调整的。利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职计算机教师能够在两方面体现出他们的综合素质:一是可通过信息化模式使学生接收到通过演示讲解呈现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教师的演示使得学生能够建立一个完成任务的前提和基础;二是信息化教学模式使得教师能更为便捷地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实际的指导和帮助,基于信息化教学模式具有灵活性、现代化的特点,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避免思维僵化,使学生提高计算机课程相关素质的同时,更使其创新意识得到培养。此外,信息化教学模式使得计算机课程中的重点难点突破更为动态化,本身课堂教学就是动态的过程,信息化教学模式在其中的实践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更为动态、不定,易于指导学生突破重点难点。

3发散信息化教学落实课后反思

当下社会的迅猛发展,无论是在经济、文化还是教育等不同领域,及时做出反思都尤为重要。当然,信息化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课程实践后进行课后反思也同等重要,进行课后的教学反思不仅能够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而言,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无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对于检测教师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目标、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意义。基于对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中职计算机课程进行具体的课后反思时,首先反思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是否真正起到实效,由于计算机课程本身属于理论性、逻辑性强的学科,因此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课后反思要考虑到这一层面;其次,反思课前的备课内容是否充分,所备课内容是否会对教学效果的改善起到作用,是否很有效地借助了信息化的教学平台等,最终目的即是使学生能够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提升其计算机课程的综合能力。当然,在实际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基于这一教学模式更多强调的是学生能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探究。因此,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水平、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他们对于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水平,教师应当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考虑将信息化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折中性的、或者少量掺入传统型教学模式来进行计算机课程的教授,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最终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他们的计算机认知和操作水平。

4实践信息化教学教师能力探讨

第一,教师要在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反复实践应用中找到突破口,不断地变换方式。简而言之,就是要掌握其中的融会贯通,针对不同的学生,要有的放矢地做出详细贴切的评价、建议和鼓励,使他们在树立信心的基础上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第二,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师要学会虚心学习,能够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将自己尚未掌握的教学要领取来,更好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以运用,将其视为能够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发现不足,弥补不足。第三,信息化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课程的实践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难点,教师因此要尽量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掌握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信息化技术。学生要能学习新的知识,那么计算机课程的教师尤其不能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水平,这样才能最终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等兼备型人才。第四,教师要学会控制调理自己的情绪。中职学生本身就不太好管,那么教师就必须学会掌控自己情绪,坚守快乐教学的模式,尽量少生气。中职学生底子差、纪律不好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将其纠正好也并非一日之功。因此,教师要在控制好情绪的基础上,向学生耐心地开展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计算机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结语

第3篇

P键词:信息化教学;先进制造技术;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262-02

《先进制造技术》是机械制造、机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和了解当今世界上最新的制造技术原理和方法、了解当前制造领域相关技术发展趋势,拓宽知识视野,为将来所从事制造行业工程技术研究、技术管理和企业经营等工作做好铺垫。该课程包括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及体系结构、现代设计技术、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制造自动化技术和先进制造生产模式等内容[1]。在传统工程教育体制下,教育方向主要致力于培养研究型和理论性工程技术人才,而忽视对学生创新性、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由于学生专业知识背景缺乏、自学能力不足以及教学方式的单一,使教学质量较低,效果较差[2-3]。课程教学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文将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探索应用于《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中,使信息技术与课程知识有机整合,建设数字化资源库,完善网络课程,并组织实施,开展课程教学评价,有力的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课程信息化教学建设思路与步骤

根据学生学习背景及培养要求,对《先进制造技术》课程内容进行了梳理,明确了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并分为教师授课知识点和自学知识点,明确知识点教学目标和考核方式,编制知识点教学方案。在实施过程中积极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修整实施方案,确保教学效果。将课程内容分为现代设计技术、先进制造工艺、制造自动化、先进企业生产模式等四大模块,对每个模块设计多个研究方向,形成了28个课程知识点。在知识点教学目标的描述方式上借用了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4]。该理论认为,教学知识目标的描述应当兼顾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其中知识点认知领域又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不同等级的目标。对每个知识点采用准确的描述和阐释,改变了以往比较模糊的教学目标描述,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理解清晰,一目了然。然后对每个知识点制定与之相适合的教学方案,分别采用课堂授课、网络学习和实验教学的方式进行讲授,采用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反应、布置作业、课堂测验、网上答疑、问卷调查等多种考核方式,判断学生知识点掌握程度,通过定期总结和测试,让学生学会个人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对课程知识点的认识,提高教学质量。

二、网络教学平台及其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

信息化教学模式中,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至关重要,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课程组开发了大量的、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如PPT、视频、动画等,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上进行共享,使学生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了大量的在线学习功能,如网上通知、网上批阅作业、BBS、在线测试、调查问卷等。教学资源主要完成了如下栏目: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师信息,教学材料,课程通知,答疑讨论,课程问卷,教学邮箱,课程作业等栏目。

三、课程信息化教学

对机械专业40名学生开展试点,采用课堂授课、网络学习和实验等三种教学方式,对每个知识点按照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分别采用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反应,布置作业等方式开展教学,部分知识点如先进制造模式,工业机器人技术等采用学生自学和教师课堂提问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学生通过课程网站提供的大量学习资源,开展网上在线实例教学、在线讨论、在线提问等方式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点考核过程采取定期测试、课堂测试、在线测试、互评互测等多种方法,掌握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跟踪、调查、修正教学方案,不定期开展学生自我总结和汇报,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学效果很好。通过以上各个方面的测试,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程度,为以后调整教学方法提供依据。在期末考试后对考试成绩进行了分析,与未实施信息化课程班级学生进行了对比分析,学生成绩分布对比结果如图2所示。结果表明,实施信息化课程改革后,学生总体成绩提升明显。课程实施过程及课程考试结束后,组织了多次调查问卷,了解课程实施信息化教学对学生的影响程度和教学效果,主要对课程的满意程度和信息化对课程有无帮助等两方面进行调研,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与统计,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实施信息化教学持支持态度,同时多数同学认为实施信息化家教学对课程学习帮助很大。

四、结论

将信息化教学模式应用于《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布鲁姆知识目标分类法和描述方式,对课程内容重新梳理,划分成若干知识点,准确描述知识点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确定合适的知识点考核方式,在功能强大的网络平台上进行实践,通过课程网站提供的大量学习资源,进行实例教学、现场教学、在线测试、在线答疑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获得了学生的广泛认同,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于士军.《先进制造技术》教学改革的探察与实践[J].电子世界,2013,(4):284-285.

[2]李国伟,董达善,黄婉娟,等.面向“卓越计划”的“先进制造技术”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21):31-32.

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会计;实践教学;问题;对策

0引言

会计学专业是中等职业学校开办最早的专业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课程、实训体系已较为完整,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初中级财务人员。中职教育强调的是应用性教育,定位于“以能力为本位”,侧重实操性。但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财务管理手段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也暴露出信息化条件下实践性教学的严重问题。如学生熟悉账务处理系统,却不熟悉匹配的ERP或者销售库存系统;又如学生熟悉单机版的电算化核算,却不熟悉网页版的集中式会计核算模式。为了适应企业对于新型会计专业人员的需求,中职会计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加强信息化条件下学生的实践教学,将新型的信息应用技术融入传统的教学体系,强调学生对信息化相关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为现代企业培养新型实用型人才。

1基于信息化建设的会计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1.1缺乏整合信息化的完整、统一的实践教学体系

从中职教学的现状来看,指导思想仍然是传统的实践教学,未能整合或体现当前信息化对会计实践的要求。众所周知,中职教育是极其强调应用性的,因此,现代信息化不仅仅只是表现形式,而是融合于全部的会计实践之中。但反思中职实践教学的现状,这些方面做得还很不够。缺少综合性的信息化实训课程;会计教学理论略显陈旧,与现代会计电算化、信息化理论脱节等等。尽管一些中职学校对会计专业也在进行改革,但无非就是增加些科目、增加一些基础设施,但教学思路仍然是传统的“手工记账实践—会计电算化实践”,未能将信息化的思路贯彻到会计实践教学的整体过程。当前,大多数中职学校课程的开设一般只是单一类型的训练,训练的内容都是配套的教科书式教学,缺乏各学科的、多类信息融合式的综合性信息化实训,仅仅如此学习,培养出来的会计人员缺乏立足于岗位的职业能力、知识素养以及最重要的综合能力。

1.2会计实践教学理念科学性欠缺、内容仿真性差

(1)从我国目前的教学体制出发来看,在会计实践教学思想上,对会计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存在些许偏差,直接导致的一种结果便是“理论重,实践轻”的教学模式,即使存在一些会计实践类的模拟训练,也是粗浅的,更大程度是基于对于一些财务软件的基础性操作,缺少对财务软件、ERP软件等在企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软件的信息化应用教学,缺乏系统性的信息化素质提升训练。

(2)部分会计实践教学内容缺乏仿真性。中职教育培训的是社会、企业急需的各类人才,因此,实践性教学的环境“仿真”程度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上手能力。而当前中职教学的实践状况决定了大多数学校无法完全模拟出切合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会计工作环境,导致学生在离开老师的讲授后,当面对存储大量账目、凭证等财务数据的新型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时无从下手,在毕业后,学生走向岗位后不能很快“上手”,总要经过一个很长的学习过渡期。

1.3会计实践教学信息化软硬件落后,教师信息化素质欠缺

(1)会计实践软件版本较低,且为侧重于核算型财务软件。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会计实践教学效果有一部分要取决于教学设施的完善程度。由于资金缺乏或者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学校教学设施的落后便给教学的内容以及手段带来了限制,例如Office2013了很久,某些学校甚至连Office2007都没更新,却还在使用着Office2003。如用友NC系统都在不断更新换代了,很多学校教学还在使用用友U8系统。当需要讲授先进的会计财务管理技能时,却没有与之相适应的软硬件支持,从而直接导致培养出来的人员与企业的要求形成落差,难以满足信息化会计人才的需求。至于说更先进的ERP系统等,很多学校更是无法开展实训。

(2)部分中职教师对于基于信息化的会计实训缺乏足够的理论与实践支持。由于中职学校教职员工的特殊性,导致一些教师对于基于信息化的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畏难情绪。一方面是由于历史原因,教师的全面信息化财务处理的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又疏于接触当前企业的实际工作要求,对于新的财务管理技术及信息手段不熟悉,滞后于会计领域的最新信息化技术,在讲授过程中,利用陈旧版本软件向学生演示财务管理软件的使用,或者对于较为前沿的信息化财务管理手段有意无意地进行了“回避”,以免涉及自身的知识空白。教师的信息化素质对于学生财务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影响就好比“土壤”与“树苗”的关系,土壤“营养欠缺”,树苗必然无法“茁壮成长”。

2基于信息化技术推进会计实践教学的对策

2.1以信息化为主线,建立全面统一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要形成以信息化贯穿会计实践教学的主要理念。在设计会计专业课程时,除必要的理论课程外,按照国家的教育政策以及创新的教学改革为基点,贯彻信息技术对会计工作者的要求,建立新型的课程体系。例如在课程体系中要增加信息技术类课程和实践综合模拟训练课程的比例,比如“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审计”“计算机网络”等,通过对会计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的更新,及时跟进会计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建立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其次,在建立新型的课程体系以后,要对信息化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更新,可以将信息化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多层次,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思维,在实践过程中必须要引进先进的信息化财务管理技术,调整信息化实训在实践教学中的比例,提高学生对于新型财务管理软件的应用技术,保证学生素质与企业当前信息技术应用的一致性。

2.2改变教学思想,增强教学内容仿真性,应用信息技术教学

(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推动实践教学的多元化,目前网络发达,各种现代化教学工具数不胜数,实践教学过程中要使用综合性的手段教学,例如手工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模拟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网络与本地手段相结合等等,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由理论到实际的转化。应坚持需求导向、教育先行、学用结合、自主创新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对象,分层次、多形式地开展教学工作,并及时了解会计工作的最新发展,避免出现专业课程的教育滞后于现实环境发展的现象。

(2)在实践教学方面要增强教学内容的仿真性,由于目前的企业财务状态基本都是信息化管理,教学必须以企业的需求为基点展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企业应用的信息技术培训,并模拟企业中财务管理案例,来训练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毕业后能够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实际工作能力。将实践课程分为“基础技能—岗位实训—综合模拟—顶岗实习”的4层次教学体系。基础技能应该包括计算机使用基本操作训练、计算机常用办公软件培训等;岗位实训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进行财务管理、核算、账目计算等单项独立实训;综合模拟是以职业方向的不同将各项信息财务管理技术综合起来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综合能力;顶岗实习主要是让学生在企业的环境中实践学习企业应用的信息化技术,来提高自身的信息化财务管理技术。4个层次以梯形阶次向上发展,从而建立多层次的信息化实践教学体系。

2.3更新教学设施,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质

(1)一切的教学都基于相应的软硬件设施展开,而且实践教学尤为突出,为了满足教学的先进性,应该对落后的软硬件进行升级。为了更能增强实践教学的高效性,应该建立多功能、多层次、仿真高、内容全的会计财务实验室,配置多媒体教学系统、多种网络教学软件、各种实用性极强的财务软件以及各种模拟仿真工具。有条件的情况下,应与企业共建“会计实验室”,使教师能够更多地参与到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实践中,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尽快上手。

(2)会计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教师的信息化素质息息相关,必须狠抓教师师资力量的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质,比如可以不定期地开展信息技术的岗位培训,鼓励教师参与企业财务管理或介入企业财务顾问工作,提高教师信息化师资力量;在教师招聘中注重对教师信息化素质的考察;对现有在职教师的职位考察中加入信息化素质标准通过各种合理手段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会计实践教学的信息化水平。

3结语

会计实践教学的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建立和完善会计实践教学的信息化需要长时间的改革、发展,而且伴随信息技术的革新,会计实践教学也得紧跟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可以肯定的是信息技术是会计实践教学的必备内容,通过由浅入深的、多层次的、多元化的会计实践教学改革,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为社会、企业输送有用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第5篇

1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信息化教学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的全新设计和组织。[2]与以“教师为主、讲授为主、教材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凸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在表现知识和思维的整体性、开放性和复杂性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化教学要求教师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观,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改革内容、转变师生地位、优化教学过程的基本工具,实现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全面革新。[3]

信息化教学设计思路:

《健康评估》是护理专业课程中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也是护士执业考试的重要内容,教学内容选自项目二身体评估中的实践教学内容的实施。该项目的实施共计15学时。

2 信息化教学任务分析

2.1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职护理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学习自主性较弱,对教师的依赖性强,动手实践的能力薄弱。在学习本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身体评估的基本方法,因此具备了一些基本的实践操作技能和一定的理论知识。

2.2 教学目标确立

根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职业岗位标准,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确定目标。

2.3 方法手段

在课上,采用项目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同时,辅以多种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如FLASH动画,三维仿真、电教模拟、视频等,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交流、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

3 《健康评估》实践课信息化教学模式设计

实践课程的教学是学生掌握知识并合理运用知识,结合动手实践能力的最好体现。学生在掌握有限的专业知识前提下,掌握较为抽象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基于以上的情况,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运用给实践课程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3.1 课前准备阶段

课前将每次课的教学任务通过邮箱或飞信群、微信、QQ等学生常用又喜欢的联系方式布置给学生,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根据教学任务充分准备,如通过拍摄视频完成课前预习任务。

3.2 课中实施阶段

课中学生带着课前预习的学习任务学习具体内容。这部分的教学可以通过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结合案列示教,另外辅以电化模拟教学工具,进一步巩固和完善腹部评估内容的学习,电化模拟教学工具由电脑、模拟人组成,电脑自带教学内容,教师根据课程需要进行设置,学生可以自主在模拟人上练习提高。而课程的难点可通过制作精良三维动画来破解,三维动画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教师同步讲解要点,从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技能水平。

3.3 课后评价阶段

小组讨论总结,根据之前提出的教学任务,学生自由组合分成小组,分别讨论探究,在这过程中他们通过视频、三维动画、情景模拟这三步走的模式,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总结,教师适时的指导评价,归纳出具体操作的要点。该环节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又能使他们团队合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得到明显的改善。除了上述的学习方法,我们还要求学生利用精品课程网站、国家级资源库等信息资源进行课后的强化和巩固,完善自己的学习任务。

4 教学效果反思

第6篇

教育部于2012年3月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的总体战略、发展任务、行动计划及保障措施,提出了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是人类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所积累起来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以及使信息标准化的经验、知识、技能和体现这些经验、知识、技能的劳动资料有目的的结合过程。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丰富了教学,音频、视频和动画等声形并茂的广泛应用提升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二、高职德育教学现状

1.生源现状

五年制高职学生来源于初中毕业生,多数因为中考的失利、过去学校生活中老师、家长对自己的不够关心、不够信任、不够理解等造成如今他们或多或少的自我、自卑;迷茫与迷失。加上社会上仍然存在着对职业教育的误解和对职校生的偏见,造成自暴自弃,思想上、品德上、学生、行为上都存较大的缺馅。不爱学习,不爱思考,生源素质呈下降趋势。

2.德育课堂现状

在长期的德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德育课之所以不受学生欢迎,一是认为专业课对未来找工作更有利,二是德育教学内容方法死板。德育课的授课形式一般是讲解加板书,习惯于传统的教学形式,有个别教师甚至不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法单一;以教师为主,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理解和记忆,只是被动地学习,尤其德育课(如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道德与法律)理论性较强,往往只能死记硬背,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产生厌学情绪而失去学习兴趣。课堂常出现教师唱单独戏的现象,师生缺乏互动,教学效果差。德育课发挥不了育人的功能。要打破一现状,教师教法有待改进,一定要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问题的分析者,学习过程的指导者,教学策略的决策者,教学资源的组织者。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听课的效率。信息化教学可以实现一种师生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多种可能。

三、高职德育教学课堂应用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

针对高职德育教学课堂现状,有利于优化教学,提升教学效果,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能更大限度发挥其作用。

1.“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参加,主动交流,帮助学生发现规则,掌握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能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学以致用。

2.课堂效果

改变了传统“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式。从文字、图表、动画、声音等多个角度去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求学、求知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3.学习方式

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研究能力。传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严重影响教学的开展。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学生学习变得主动。

四、信息化教学在高职德育教学课堂应用中的实效

信息化教学模式运用到德育教学课堂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浓厚。本文以德育一年级课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为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课程中《素养提升》的知识点——“人生四张名片”,通过多媒体制作了四张行为幻灯片,分辨对应的素养知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知识点——“团队合作”,学生上台做游戏,利用多媒体播放一小段音乐,随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情绪,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又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通过视频播放知识点——“职场素养”,让学生直观了解职业素养要求,并能结合自身实际与本专业要求对职业素养的要求,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增强职场适应能力;课后作业——通过E-mail将作业或疑问发给老师或发送到学习平台进行小组讨论,交流,陈述各自的意见与看法,对知识进一步巩固。整个课堂将网络环境,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以多媒体、网格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将学生引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互助的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教学效果,牢牢掌握《素养提升》课程的要求。

五、对信息化教学在高职德育教学应用中的反思

1.信息风暴冲击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大量广泛传播的信息充斥着教学。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得学生过于依赖网络资源,不肯动脑筋。

2.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懒于查阅各类书籍,更乐于求助网络资源,过多关注教学形式和方法而忽略教学内容。这样一来,不仅降低了资源的利用、削弱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实现不了教育、培养目标。

六、结语

第7篇

大数据时代对我们的思维提出了新要求,现代公民必须要有数据思维和数据意识。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自然也会遭遇挑战,带来变革。随着公开课、E-learning等新学习方式的出现, 大学生“听知识”、“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讲授知识”等传统的大学学习模式受到了冲击。在信息化背景下,大学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发现或创造适合时代背景的学习模式。我们要把教育改革的重心从“如何教”尽快过渡到“如何学”的问题上。

1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信息化?榇笱?生学习提供了知识共享的大平台。人们的学习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随时随地都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只要你有学习的时间和需要,可以免费在网上听很多大师的公开课程,学习变得更具针对性和有效;国际、区域和校际之间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将全部呈现在学习者面前。稀缺的学习资源增加了教育的机会;所有学习行为都是学习者自主选择的结果。学生可以个性化选择学习的内容、时间、方式等,以享受学习的乐趣和分享学习的经验。

但是大学生自身阅历及能力是有限,若没有长者正确的引导就可能沦为数据的顺从者,人云亦云,不思考盲目信服。 “信息不是知识。”大学生在丰富够用的大量信息面前如何筛选出有价值、能合理运用的有效信息,影响了大学生高效高质地学习;在线课程大多免费,又是世界名校教师主讲,不去上课也可以很好学习。所以大学生出勤率低,不愿上课的现象在大学校园中成为普遍现象。

大学生是具有自主意识和批判精神的群体,在信息化下,随着他们自身的成长,他们的学习模式也在历经变化。由被动学习模式转向自主学习模式、由单一学习模式转向融合学习模式、由知识本位转向思维本位、由终结式学习转向终身学习。大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给教师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挑战。具体来说,在教育思想上,要从教师传授、灌输,学生被动学习转向教师指导、促进,学生自主合作、主动参与、探索;在教育目标上,要从重视知识掌握转向综合能力的训练;在教学程序上,要从程序化、机械化教案执行转向前期的课堂设计、中期的课堂引导、后期的课堂反馈;在教学主体上,要从教师为主体转向学生为主体;在教学手段上,从单一的“一笔一板一言堂”转向多媒体运用、案例互动、团队讨论等形象、直观的教学形式;在教学原则上,从强调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转向知识的实用性、时代的代入感。

2 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教学模式的特点

随着时展、技术革新,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悄然变化,然而大多数教师并未意识教学模式的更新换代,踏踏实实地、认认真真、倾其所有地、满腔热情地教学,却由于缺乏对大学生学习情况的洞察和教学创意,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目前大学生的课堂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1)需要创设学习情境。可以从社会热点问题切入(讲故事吸引学生关注);可以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是观看视频(从感观上刺激学生);可以从小组游戏加上讨论入手(先热身再学习)等等。(2)重视学生的体验与探究过程。大学的学习应该是知识创新的过程,重在学生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与方法,而不是最终的结论。(3)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班级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第四,重视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惰性,教师要通过团队合作,组织学生交流探究,并以一定的形式展现研究成果,以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激发学生寻找学习的兴趣点。

在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教学模式应有以下的特点:(1)导向性 。大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选用相适应的特定教学模式。(2)可操作性。教学模式提供了一个教学行为框架,它把某种教学理论中最核心的部分用简化的形式反映出来,具体地规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以使教师有章可循,有规可依。(3)明确性。教学模式一般会用精练的语言、象征性的图式或明确的符号来表现。是便于教师理解、运用的简明的操作框架。(4)系统性。教学模式是由各个要素有机构成的一套比较完整的结构和机制。教学模式中任何要素的缺失,都可能会降低教学效果。(5)发展性。教学模式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随着教学实践与理论的发展变化,教学模式不断得到发展和创新。

3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模式变革初探

信息化平台的发展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挑战,每个高校教师应该思考“如何提高课堂吸引力,留住学生”。要建构一种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相互促进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具有实际运用能力的合格的大学本科毕业生。

(1)转变教育观念,使大学生由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式学习。确立大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尊重和培养大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通过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导大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鼓励他们的创新性思维。

(2)拓展教学空间,解放教学互动力。”互联网+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网上,学生与教师的互动,突破了课堂学习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课前学生可以针对性预习、在课中进行相关学习资料的研读、在课后学生们在线讨论以及与老师的在线答疑。大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学习的空间被打开,将师生距离拉近,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了学员的创新思维,拓展教学更能帮助学员实现这一目标。在网络互动平台上,要鼓励学生们讲所学习的知识与日常学习与生活相结合,从不同视角提出问题,这才真正体现了教学的成效。所以,教学模式的转型不仅带来教学理念的重塑,也带来学习思维的更新。

(3)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变革,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合唱的地方。结合任务导向的教学模式,我们要设计多种“教、学、做”一体化的情境教学方法。每一任务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协调者,以学生为主体,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引导和激励学生实施教学过程,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等教学手段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探索包括分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引导教学法、示范演示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第8篇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室内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模式

一、“互联网+”对室内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的意义

目前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设计基础类课程、设计软件类课程、设计方案与表现类课程和综合实训类课程构成,无论哪一类课程,都已借助多媒体演示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基础信息化手段来辅助教学,而互联网平台均能提供对应甚至优于教材的素材资源,同时借助信息通信技术能将对应的教学视频、微课、素材图片等资源通过“人找资源”(学生进入资源库搜索)或者“资源找人”(教师将资源信息推送给学生)的方式,让学习过程不在遵循传统的学习活动序列,学习内容也不固定在指定的教材,能做到实时通过互联网终端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活动。由此可见“互联网+”对于高职室内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是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学发展的必然途径。

二、我国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信息

化教学模式所面临的问题第一,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根深蒂固。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因长时间的实践积累,绝大多数教师已经习惯于按照传统的方式组织教学并完成教学任务,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一定地秩序性,易于教学开展和管理,但这种教学模式往往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无法提起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逐渐丧失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传统教学模式很难实现“因材施教”,考核方式更多的还是以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考核结果较为单一,无法体现学生真实能力水平;最后,信息化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更高,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教师需付出大量工作,因此许多教师仍旧遵循传统教学模式,对信息化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接受程度不高。第二,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开发建设不足。随着信息化技术和设备的普及,大部分高职室内设计专业都更新了相应的教学设备,但教学模式未改变的情况下,只是教学工具发生了改变,其作用仅仅起到图片或文字的演示,教学资源大多来源于教材,这与室内设计专业对资源的丰富性要求相差甚远;其次,高职院校缺乏相关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和专业资源库建设,部分教学团队经过多年教学积累,已经制作并整理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课程教学资源,但这些资源大多存于教师自己的电脑中或个人网络空间中,仅在教学过程中将资源信息推送给学生的“资源找人”方式进行传递,无法借助校园网络和教学平台实现实时资源共享。第三,信息化教学环境有待提高。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展开必须具备一定的环境条件,高职院校均配备了相应的信息化教育设备,由于硬件、软件和管理维护问题,许多高职室内设计专业配备的如一体化机房限制移动存储器和互联网的接入,在实际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有限,加之校园网络、无线网络和信息化教学场地建设不完善,许多优秀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实际使用率较低。

三、基于“互联网+”的高职室内设计

专业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第一,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学团队信息化教学水平。教师是信息化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而且作为学生和信息知识之间的主要媒介,需要适应“互联网+”环境的要求,由“传道授业解惑者”转为“教学相长的引导者”。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应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转变教学理念,提升教学团队信息化教学水平,利用在线开放课程(MOOC)辅助信息化教学,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并对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进程进行监控和记录,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借助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第二,加强室内设计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高职室内设计专业对教学资源的丰富性要求非常高,目前互联网中各类室内设计的学习资源、操作视频、相关素材等非常丰富,但分布非常广泛,这就需要将这些海量学习资源有效聚合、转移和流通,并依据课程体系教学大纲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建立教案、教辅素材、微课、设计作品、课外项目、考核题库等在内的一系列教学资源库,通过校园信息教学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教学团队定期对资源库进行更新与维护,保持教学资源库资源的时效性。第三,提升信息化教学环境条件。互联网和资源库是信息化教学的基础,高职院校应加强校园网及无线网建设,创建具有运行稳定的校园网络,构建信息技术使用的硬件环境;其次,高职学院应加强室内设计专业信息教学平台建设,改造室内设计信息化教学及实训场地,满足室内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需求;最后,应提供配套信息服务,积极引导并鼓励师生在教学环节中更多的借助信息技术,信息化教学不在限制于电脑、投影仪等固定多媒体设备,未来移动互联网终端将成为信息化教学的核心。

四、结束语

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高等职业院校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推广,将是推动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必由之路,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施的过程实际是教学理念的更新,师生信息化教与学的水平、信息化软硬件条件、信息化教学服务保障等多方面因素的提升过程,这个过程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定是时间探索,但有效地运用互联网来开展信息化教学是时展需要,也是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胡梅,马斌.“互联网+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可能与当代变革[J].现代教育管理.2016(01):19-24.

第9篇

[关键词] 信息化教学模式; 会计信息系统; 探究式学习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81

[中图分类号] G642;F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8- 0122- 02

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人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适应和推动社会的发展,教育正是通过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来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因此,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教育的最本质要求是使学习者得到尽可能完善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习者被动地接受学习,其主动性和创造性潜能被压制下来,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知识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国内外的教育界都在努力进行教学模式的变革――由灌输式教学模式向信息化教学模式转变。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教学模式在信息化时代条件下的新发展,是基于技术的教学模式或数字化/信息化的学习模式。所谓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指技术支持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教学方式。它是技术丰富的教学环境,是直接建立在学习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框架基础上,包含相关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教学模型。其旨趣在于:发展学习者适应信息/知识时代所强调的素质;变革学习方式;关注高阶能力和建构主义的信息技术应用。在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宗旨下对现行课程的教学进行变革是历史的需要。

1 信息化教学模式下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目标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一个主要宗旨则是要通过支持学习者的高阶学习,以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的发展。所谓高阶能力,是以高阶思维为核心,解决劣结构问题或复杂任务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创新、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团队协作、兼容、获取隐形知识、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十大能力。而所谓高阶学习,是指运用高阶能力,特别是高阶思维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因此,信息化教学模式下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目标应当以培养促进学习者的发展为导向,帮助学习者去主动地、有意图地、合作性地学习。

会计信息系统本身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就学习该学科本身而言,要求学习者必须通过学习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库原理、程序开发、会计学和管理学的综合应用,还要能熟练操作流行的商品化会计软件。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上马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了会计工作的电算化,这也使得学习者为了胜任未来的工作岗位,必须具备实际操作技能和数据库开发维护的知识,要求很高。但是,目前各学校会计信息系统的课程目标就被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理论型,重点讲解系统的理论,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脱离了实践能力的培养,走出校门后难以适应;另一类为实务型,重点讲解会计软件的操作流程和规范,这类学生与前者相反,他们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较强,但一旦具体运用中,软件出了问题,就会束手无策。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不能够较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的,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因此,结合信息化教学的指导,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时,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为指导。具体到本课程,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独立完成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操作的能力,能够熟练操作会计软件并能掌握其业务流程和开发设计理念,能够进行系统维护,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既懂网络技术又懂管理思想的复合型人才。

2 信息化教学模式下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内容

2.1 教学内容应当体现综合性/跨学科特征。

(1) 凡是接触过会计信息系统的人都知道,它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支柱,这也意味着它与企业管理的其他方面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尤其是近年来基于ERP的财务软件得到广泛应用之后,这方面的体现尤为明显。然而在目前的会计信息系统教学中,对于这种思想的传导并不明显,从而造成学生容易养成割裂地看待事物的思考习惯,缺乏系统的观念和全局思考的能力。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中一定要体现出学科知识的综合性特征,使学生能够真实体会现实生活中会计知识与企业管理、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等方面知识的综合。

(2) 目前在各大高校中这门课程的讲授一般采用的是课堂理论讲授与实验室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但往往是课堂讲授理论框架结构及操作流程,对于操作性很强的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无法积极主动地掌握。实验室实践应用过程中,学生只能跟随教师按照具体的操作步骤机械、呆板地处理实验数据,只求实验结果准确,而不能真正领悟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理念。这就使得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的综合应用能力和适应不同会计信息系统环境的能力较弱。因此,在进行实验室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开设常见财务软件操作实验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会计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实验和系统维护的实验。

(3) 由于社会需要的是既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又懂得企业管理和财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内容中,应该涵盖这几方面的知识。但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往往过于专注财会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第一类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即便是由于教育部的要求进行了相关知识的学习,但也仅仅满足于应付考试而已。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模式,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尽可能提高该方面的实验动手能力。

2.2 教学内容要不断更新

(1) 理论教学方面,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教材的选择方面,一本好的教材能够使学习者得到很大的帮助,选了一本好教材就是教师为学生构建一个信息化教学模式做出了第一份努力。综观国内会计信息系统或会计电算化教材大体上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为主线,其理论性较强,实践操作性较弱;另一种是以会计软件的上机实践操作为主,理论性较弱,实践操作性较强。但是,不管是那一种类型的教材,甚至是在教学中实际上采取了理论教学和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也未能收到所期望的效果。问题在于ERP的基本知识、电子商务、网络财会、网络审计等人们急切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会计信息系统教材中介绍得非常肤浅,远远满足不了人们想详细了解和掌握的求知欲望。所以,就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改革的同时,自己首先要成为“发展中的专家”、“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不断补充相关的前沿知识,并给予学生将新信息与先前的知识联系起来的帮助,从而发展学习者学会学习的能力。

(2) 实验教学方面,一方面要注意商品化财务软件的更新,近年来伴随信息化进程的步伐以及管理理论的发展,我国的商品化财务软件不断更新。从单一功能软件,升级到综合性软件;从单机版,升级到网络版;从单纯的财务软件,升级为基于ERP管理理论的企业管理软件。因此,在实验教学方面,会计信息系统的实验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就目前高校普遍使用的用友或金蝶ERP财务软件而言,不仅应使学生体验到ERP财务软件的账务处理功能,还应该体验到人力资源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功能,从而对整个企业管理的业务流程有深刻的理解,这将有助于学习者通过综合性实验有效提升学习的兴趣,并对适应社会需要有较大帮助。

(3) 要注意实验形式的更新。在ERP环境下实验体系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ERP环境的会计信息系统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以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为学生的秉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现行的ERP系统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考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复杂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ERP实验中心,它可为学生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实验教学提供软件、教材、实验资料、企业案例等解决方案。

2.3 教学内容应充满挑战性与趣味性

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教师为学习者布置的学习任务应当具有一定的复杂度,且需要持续的学习时间。这样学习者要想成功完成这种学习任务,就需要不断延伸他们的思维技能和社会技能。因此,可以考虑引入ERP沙盘模拟对抗实验,在该实验中,学生的感性认识得到增强,同学们扮演企业实际中各种角色,体验相互配合共同努力的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 信息化教学模式下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效果评价

由于信息化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本科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考核应该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在考核方式方面,采用过程性考核结合期末考核,期末考核又分为笔试考核和上机考核两部分。在平时的学生上机实践过程中,每做一个实验,需要提交一份实验报告,对实验过程中的流程、问题、对策做出说明,以评定平时实践考核的成绩,这一部分成绩可占总成绩的15%;而在平时的理论课教学中,对有关知识的学习探究情况,可占总成绩的15%;在期末考核时,编制一套较简易的账套,进行上机考试,并按上机完成的情况给出考试分数,这部分成绩也可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核的笔试考核部分可占40%,重点考核学生的理论水平,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冀生. 以人为本与教育创新――21世纪高等教育的理念和质量[J]. 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0(3).

[2] 钟志贤. 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 张媛媛,梁东. 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的现状和改革构想[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4):123-125.

[4] 徐玮. 论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模式的优化[J]. 财会月刊,2011(15).

第10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环境 建构主义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5-0064-02

一、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分类、特点和功能

1.信息化教学环境主要分为三大类

(1)多媒体教室

多媒体教室是信息化教学的主流环境,基本上可分为普通型和集成型两类。

1)普通型:此类系统是在普通教室中安装一台数据/视频大屏幕投影机加上一台多媒体计算机,以支持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和演示,或用于创设支持学生主体活动的情景。这类系统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投资较少。如果多媒体计算机能够联网,则更有利于现代教学设计的实现。

2)集成型:该系统是将多种媒体设备连接成公用的图像和声音系统,并清晰地显示由计算机等媒体传送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等多媒体信息。该系统可以由一个控制平台作综合控制多种媒体,也可以通过主机箱作综合控制。集成型多媒体教室的优点是功能比较全面,实现了高技术媒体、中技术媒体之间结合,有利于直接利用现有的视听教学资源;缺点是设备费用高、维护困难,对教师的技术操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而不适合大范围内普及应用。

(2)语言实验室

语言实验室是主要供语言教学和研究使用的现代化专门教室。最初的语言实验室是指利用各种实验仪器进行语音分析和研究的场所,在录音机出现后,语言实验室便逐步演变为主要用于外语教学的场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推广,现阶段它的运用领域不仅仅局限于语言教学和研究,而且还逐步向其他学科领域拓展。

(3)计算机教室

计算机辅助教学正朝着多媒体网络型CAI的方向发展。然而,依目前的经济状况而言,在一段时间内,计算机教室仍会存在两种形式,这就是普通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室网络化是指将置于教室中的微机与局域网、广域网甚至Internet连通。它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因为联网系统能够实现资源共享,能够集中监测学习过程,便于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管理。

2.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特点

教学过程的智能化;信息显示的多样化;信息处理的数字化;信息传输的网络化;信息存储的光盘化;交互界面图形化。

3.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功能

有利于信息反馈和教师的调控;有利于教学信息多样化显示;有利于学生进行协商讨论;有利于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有利于学生获取广泛信息;有利于学习者的积极参与。

二、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特点及不足

1.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特点

传统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呆板,英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教学都是在脱离具体语言环境的情况下进行的,学生的任务似乎只是对单词和语法规则的死记硬背,只注重语言知识的记忆而忽略了对学生的英语能力的培养。

2.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不足

传统的英语教学手段主要依靠有经验的教师将书本知识和各种技能传授给学生,比较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整个教改没有多大突破,主要问题在于比较注重内容、手段、方法的改革而忽视了教学模式的改革;长期以来我国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灌输知识的主动施教者,学生是被动接受灌输的对象,媒体是辅助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称为结构主义,它是由瑞士学者让•皮亚杰(J.Piaget)最早提出来的。皮亚杰认为,智慧本质上是一种对环境的适应,智慧的适应是一种能动的适应。一定的刺激只有被主体同化于认知结构之中,主体才能做出反应。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较好地发现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说明学习是如何发生的,概念是如何建构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因素。下面简单介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是一种意义的过程

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其自身的认知结构有关。学习者在学习新的知识单元时,不都是通过传授而获得知识,而是通过个体对知识单元的经验解释从而将知识转变成了自己的内部表述。知识的获得是学习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2.学习是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

学习过程并非是一种机械的接受过程。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学习者是一个极活跃的因素。由于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对现实世界属于自己的经验解释,因而不同的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会不完全一样,从而导致了有的学习者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与真实世界不相吻合。此时,只有通过社会“协商”和时间的磨合才可能达成共识。既然学习者对于外部世界的理解可以是各异的,教学评价应该侧重于学生的认知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

3.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

学习发生的最佳情境(context)不应是简单抽象的,相反,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在一些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者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是衡量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

四、信息化环境下英语教学模式的探讨

信息化环境下英语教学是以现代网络技术为依托,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英语教学与学习环境,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信息化环境下的英语教学利用丰富的网上资源和网络技术,在教学实施上充分显示了其灵活性、针对性、实时性和自主性的个性化教学特征,这是传统英语教学所不具备的。

1.信息化教学环境下进行的英语教学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听力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听力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占着很大的比重,而传统的听力教学局限于老师说,学生听,磁带读,学生听。学生所动用的感官只有耳朵和手,枯燥的教学形式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而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进行这项教学就要生动的多。

例如,利用多媒体为听力内容配以相应的图像材料有助于学生对听力内容的理解,对对话语言所适宜的环境有更深的了解,从而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定期为学生播放原版电影或有声读物,培养其语感,提高听力水平。其操作程序为:

学生:聆听――观察――思考――判断

教师:设计――观察――引导――判断

(2)在对话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语言的功能在于它的交际性,口语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人的英语水平,越来越多的人寻找在汉语的环境下提高口语水平的有效方法,而信息化教学帮助人们实现了这个愿望。

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大多利用图片或道具为学生创设操练情景,但是,教师所创设的情景往往给学生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在这种非真实的情景中教师无法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操练。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应用,能生动地创造出我们所需要的教学环境,学生充分调动听觉、视觉等感官。语言与语境的相结合,不仅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能使全体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快速而大量的语言实践。其基本操作程序为:

学生:观察――聆听――跟读――对话

教师:设计――呈现――引导――总结

(3)在评价活动中的应用

1)在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形式的评价上

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例如播放教学VCD,教师可以让学生点击自己最喜爱的内容及呈现方式,教师通过网络统计,用柱状图直观显示。其操作程序为:

学生:观察――思考――评价

教师:设计――呈现――总结――评价

2)在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上

将课堂学习内容设计成多媒体练习,让学生完成练习,同时完成对所学内容的评价。这种方法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操作程序为

学生:观察――聆听――思考――评价

教师:设计――观察――指导――评价

3)在师生交流的评价上

教师申请一个电子信箱,并教学生也申请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可以向教师发送邮件,教师定期整理邮件,总结评价师生课外交流状况。其操作程序为:

学生:思考――动手――观察――评价

教师:观察――思考――解答――评价

4)在测试型评价上

过去的测试型评价局限于简单的考核等,而信息化教学环境支持下的评价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且省时省力,便于统筹。例如,运用多媒体听觉视觉的优势进行听力测试,学生将正确答案选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评分,筛出错例,具体评价,其操作程序为:

学生:观察――聆听――理解――选择

教师:设计――呈现――分析――评价

2.通过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的教学,实现了如下的根本性转变。

(1)学生地位的转变。信息化环境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个别化和交互性使学生由原来单纯听讲,被动接受灌输的地位转化为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的主体地位。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层次较自由地去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思维能力。

(2)教师角色的转变。使教师从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的角色自然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监督者。

(3)教学过程的转化。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讲解说明式的进程变为通过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建立教学情景,使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的协商讨论,参与操作,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并通过建构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获得知识,掌握知识的一种全新的教学过程。

(4)学习时间和空间的突破。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通过上机方式来学习未知的知识,甚至可以通过Internet来访问网站学习知识,而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五、结束语

21世纪,世界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目前,我国对全民素质教育下了很大的决心,也加大了实施力度,这种趋势必将带来英语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乃至整个英语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本文仅针对信息化环境下英语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提出个人的观点和看法,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试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何克抗.网络教学模式与结构探讨.教育技术通讯,2001(4)

第11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测量;信息化;教学模式;探索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技[2012]5号)提出大力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全面提升教学、实训等信息化水平,建设仿真实训基地等信息化教学设施。因此,在信息化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信息化教学现状

西北师范大学的王卫军博士从社会、学校、教师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因素,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方面一一探讨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策略。2015年赵波,齐红霞,在信息化对大学课堂教学的影响及对策中,分析社会信息化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响,并提出改善课堂教学质量的建议。我校自2015年始也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加强了校园无线网络、办公平台、教学网络平台等信息化硬件建设,现已基本完成基础硬件建设。

二、课程定位

《建筑工程测量》是研究如何为建筑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竣工及保养维修等阶段提供各种观测数据,是土建工程类专业一门专业骨干课程。

三、信息化改革实施

(一)学习平台的利用。基于学校建设的学习平台,创建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能实时呈现出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内容,可以实现在线式教学、资源共享、辅导答疑、作业提交等课堂教学交互功能。多功能的多媒体网络教室提高了教学组织和课堂管理效率,提高了教学和学习效率。

(二)录制仪器操作演示视频。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特殊性,基于仪器操作适用性,提前录制好演示视频,以及校企合作顶岗培训时录制现场测量视频,并将其共享到学习平台上,以便学生提前下载观看学习,使学生认识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重要性。

(三)模拟器软件共享。测量仪器的局限性,使得学生不能全天候的借出测量仪器,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探索,提前把相关仪器类型的模拟器软件上传至学习空间上,供学生下载安装学习操作模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四)课件制作方面。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及媒介,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仿真与模拟功能将理论内容与工程实践有机结合,达到直观、形象、动画地展示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课程教学课件更为形象直观,增加了课程的生动性,化复杂问题为简单问题,能有效突破教学重点、高效解决教学难点,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

(五)加强实训环节。学院始终在专业建设上狠下功夫,不断提升专业内涵和人才培养质量,建有“河南省示范性实训基地”,建筑材料实验室、土工实验室、测量实验室、CAD机房、仿真实验室等18个实验室,设备先进,条件优越,居于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担任建筑工程测量教学以来,一直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建筑工程测量的方法,目前,笔者认为2+2+7的模式比较适合建筑工程测量教学,第一个2是上两学时理论课程,第二个2是上两学时的实训课程,前两个2是依次交替运行;第三个7是最后一周七天的全天室外实训,在最后实训周要完成以国家级测量比赛为依据的三项任务,分别是闭合水准路线测量、导线测量、数字测图等。

(六)分组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四人一组为单位,分组学习及实训。教学中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亦能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以便有针对性的教学。

(七)项目教学法。以项目为主分任务式教学法,使学生掌握相应知识及技能,培养学生向技能型人才发展。

四、信息化教学的总结

通过对信息化技术的充分与合理的应用,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形成教师个性化的教学特色,师生在课堂有更多互动,老师能充分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信息技术条件,突破信息技术的运用局限,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的全方位的介入,实现信息技术对于教学设计活动的重塑,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设计的整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建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具有重大意义和实践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彭国.信息化教学在高职土建类专业课程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6.21.075.

[2]谢传兵,侯小菊,张少刚.《中国远程教育》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发展报告 [R].

第12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研讨式教学;信息化;教学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18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2

1 引出问题

传统教学指教师利用上课时间讲授理论知识,再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下课后练习以实现课上知识内化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教师主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且是对众多学生按照“一个版本”进行授课,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因素,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效果也得不到保证。为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调动课堂气氛成为众多教师采取的主要方式,特别是互动式、研讨式教学方法,即教师首先讲授理论知识,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研讨问题。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往往只能缩短理论授课时间,才能挤出时间保证研讨式教学的实施。这种上课模式仍以教师为课堂的主体,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虽然比前一种模式有了一定的改善作用,但时间有限,并不能从根本上避免传统课堂的弊端。采用翻转课堂方式,原来课堂上由教师讲解知识的时间变为课前由学生自主观看教学视频,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学习进度自主安排观看视频,这样,以学生为主体的差异化学习得到体现,而且几乎全部的课堂时间都可用来组织知识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

2 翻转课堂与研讨式教学释义

2.1 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指学生根据教师事先提供的教学视频自主学习新知识,并在课堂上参与教师组织的研讨活动,这正好是传统教学的颠倒。课下学中做,课上评中学,学生可根据自我学习的进度和需求灵活安排学习任务,打破传统课上教师一次性授课模式,教学视频可重复观看,直至掌握。课程以学生学为主体,充分将课下“有时间”和课上“有老师”相结合,将传统的“教师先教,学生后学”颠倒为“学生先学,教师后教”,“教师的教”理解为知识传授,“学生的学”理解为知识内化,则这种流程变革所带来的是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这就是翻转教学的基本要义所在。

教师在课前提供视频以及支撑授课需要的教学资源,学生在课前学习,完成“知识传授”;在课上,教师通过有效组织互动研讨,能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予以有效指导,并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因此,翻转课堂不仅翻转了教与学的主体,而且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地位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已将翻转课堂付诸实践。

2.2 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是用研讨的方式开展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通过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师生共同查找资料,研究、讨论、实践、探索,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方式,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研讨式教学科研分为研究和探讨两个阶段:前者是对问题本质的剖析、对问题本源的追溯,以便寻求问题的答案,从而消除疑问和解决问题;探讨则是通过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思维的碰撞过程,以达到凝聚共识、加深理解的目的。由此可见,研讨式教学具有以下3个基本特征:一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学习;二是参与实践研讨,用理论联系实践;三是目的性,即透过问题看本质,解决实际问题。在研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身份转向主导地位,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重心从“授”转变为“导”,教师课前完成剧本的“策划”,课上担任剧本的“导演”,而学生则是剧本的“主角”,体现了教学的个性化,创造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平等、相互尊重的教学环境,达到和谐共进、教学相长的境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纳要(2010-2020)》提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当今,我国越来越多高校在不同程度地尝试与深化研讨式教学方法,积极提升教学质量。

2.3 翻转课堂与研讨式教学的关系

翻转课堂与研讨式教学间的关系如下:第一,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式教学的整个流程,为有效合理推进研讨式教学创造更有利的条件;第二,研讨式教学为翻转课堂组织课堂活动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是课堂翻转后最好的教学手段;第三,两者都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根本目标,能使学生更全面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知识内化的最大化。两者相互补充、相互结合,高度同一,为提高教学改革效果提供了创新性思路。

3 基于翻转课堂的研讨式教学模式设计

基于翻转课堂的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实质是翻转课堂与研讨式教学的有机结合,包括课前准备、课中研讨、课后巩固3个相互关联的阶段。这3个阶段是一种渐进式的知识内化过程,前一次知识内化是后一次知识内化的基础,形成一种因果叠加的效果。翻转课堂关注的是知识内化的内在条件,甚至可以说是知识内化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