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三字经全文

三字经全文

时间:2022-05-28 23:31: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三字经全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关键词:《三字经》;语言特点;道德伦理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01

一、《三字经》的语言特点

《三字经》,全文共一千余字,之所以名为《三字经》,是因为它采用了三字一句的形式,这样的表达既便于诵读又利于记忆。有人曾经这样调侃过“中国的文字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中国的语言是世界上最难学习的,因为中国的文化底蕴是世界上最深厚的,岂能让别国他帮的荒蛮之人轻易就能掌握呢?”笔者认为说这种话的人大概对中国的文化只是了解了一些皮毛。读了《三字经》,你便会深有感触,原来我们的老祖宗并非只会满口之乎者也,说一些似懂非懂、难以捉摸的文言文。《三字经》的语言概括能力之强,措辞造句之严谨可以用“前无古人”来形容。如果说唐诗宋词用简短的文字就可以创设出一个个空灵的意境,足以证明中华古代文人才华横溢的话,那么《三字经》在语言组织方面的造诣也是堪称一流的。其次,《三字经》并非随意拿来些文字表意堆砌而成,在语言的韵律、节奏感等艺术性方面,《三字经》也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典范。翻开《三字经》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心相近,习相远。”你不难发现,《三字经》在韵律上,采用的是三字一顿、隔句押韵的形式,非常具有节奏感,读起来如歌谣一般朗朗上口,听起来如仙乐一般轻松自在,孩子们自然是喜闻乐见,非常利于在民间口耳相传。暂且不说《三字经》的知识性有多强,就它所采用的这种语言表现形式从美学的角度来说本身就是一种突破和成功了。正因为《三字经》在语言上的美学优势,所以在中国古代蒙养教育几乎被忽略不提的时代背景下,《三字经》却依然被世世代代传承至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耀眼的奇葩并将流芳百世!

二、《三字经》的道德伦理教育意义

(一)《三字经》的内容丰富多彩

《三字经》虽然全文只不过短短的一千多字,但它包含的内容却是非常丰富的。通读《三字经》你可以发现它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几乎涉及到了天文、地理、礼、乐、射、御、书、数等所有学科。例如:“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是关于数学方面的知识;“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讲得是天文知识;“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讲得是地理知识;“考世系 知终始 自羲农 至黄帝 号三皇 居上世 唐有虞 号二帝 相揖逊 称盛世 唐有禹 商有汤 周文武 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 迁夏社 汤伐夏 国号商 六百载 至纣亡 周武王 始诛纣 八百载 最长久 周辙东 王纲坠 逞干戈 尚游说 始春秋 终战国 五霸强 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并 传二世 楚汉争 高祖兴 汉业建 至孝平 王莽篡 光武兴 为东汉 四百年 终于献……”讲得是中国的历史;“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讲得又是关于中国风水五行的相关知识。总而言之,《三字经》囊括了生活中各个领域的的精髓知识,但如若你细细品味,加以研究,就会发现其实在《三字经》所涉及到的内容里,谈到最多的其实还是关于人的道德伦理教育。

(二)《三字经》的道德伦理教育内容及其意义

1.《三字经》关于孝、悌的内容及其道德伦理教育意义

“孝、悌”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蒙养教育的经典读物,《三字经》引用了一个简单而又生动的故事来说明,孝是为人儿女必须要具备的德行。“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这个故事是说东汉人黄香九岁的时候就知道孝敬父母,为父母暖被窝,这种孝顺长辈的的美德是值得后人学习和效仿的。同时又借用“孔融让梨”的典故让世人知道尊敬和友爱兄长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具备的品德。《三字经》将孝和悌这两种原本严肃的道德品格编写于歌谣似的文字中无非是想让后人们在轻松传诵《三字经》的过程中,不禁意间潜移默化地将孝、悌的品质传承下来,成为后世子孙的精神财富。这样做既达到了道德伦理教育的目的,又寓教于乐脱离了教条式的说教,何乐而不为呢?

2.《三字经》关于三纲五常的教育内容及其道德伦理教育意义

中华民族向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三纲五常的人伦教育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是根深蒂固的。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和教育集大成者在人伦道德教育上花费的精力更是有目共睹的。读《三字经》你可以深刻感悟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老祖先们的无限智慧。 通读《三字经》,你可以找到很多关于三纲五常的语句“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意思是说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得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之间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要相亲相爱,夫妻之间要和顺相处。“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 弟则恭 ”就是说父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意思是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那么他的臣子就会对君王忠心耿耿了。“此十义 人所同 当师叙 勿违背”前面提到的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是人人都应该遵守的,千万不能违背。《三字经》中关于人伦道德教育的语句还有许多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从这些语句我们可以看出,《三字经》虽然主要是作为中国古代蒙养教育的读物而流传人间的,但其人伦教育的目的性是非常明确的。即使在当今社会,《三字经》中所提倡的许多为人之道,依然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参考文献:

[1]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上、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1).

第2篇

《三字经》这代历史书,相信大家都看过吧,《三字经》可是一本悠久的古代书啊!它的每一个字,都蕴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读完三字经后,还要透彻理解它们的意思,这样才能做到十全十美哦!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三字经读后感,请您阅读。

三字经读后感1寒假里,我的书房中多了一个新成员:《三字经》,那是我特地去新华书店买来为自己“补课”之用的。闲暇之时,随手翻阅,细细品味,其味无穷。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寒假回家,看到读小学的侄儿正在背诵《三字经》,便随手翻阅起来,读后竟爱不释手,感叹自己幼时没能阅读之,真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三字经》让我对先人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对作者广博的学识、高深的概括能力和宏观把握能力肃然起敬,为古代教育者独特的教育方法深深折服。

我出身农家,蒙学时期没有师长指点诵读过《三字经》,其实那时家庭也没有条件给我买课外书。高中时被分流到理科班,从此与国学类书籍更加疏远。尽管求学中耳闻过《三字经》及其中的少量名句,但是从来不曾全文通读过。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古国的文明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尽管由于作者所处时代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成书于封建时代的书籍难免会夹带一些封建思想的糟粕,但这并不影响《三字经》成为我们特别是儿童学习中华文化和文明不可多得的入门之书。据资料介绍,《三字经》最初版本是由南宋学者王应麟所作,后来在千百年的流传中,被许多人增补加工,形成了多个版本。《三字经》是中国近800年来流传最广的启蒙读物,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教育丛书。

《三字经》中一些句子是从古代儒家经典中演化而来的,较好地表达出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许多名言警告,已成为一代又一代人为人、勤学、处事、交友、行为的座右铭。关于为人,如“首孝弟,次见闻”;“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关于教子,如“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关于劝学,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苟不学,曷为人”;“勤有功,戏无益”等,可谓金玉良言。

吸取全面的知识营养,方能成就全面发展的人。从这个角度而言,《三字经》可谓是一块“全营养饴糖”。说它“全营养”,是因为《三字经》仅一千多字,语言极其简练,内容却非常丰富,包括人生哲理、教子、劝学、常识、道德、礼仪、经书和借鉴等,择其要而去其枝叶,勘称“袖珍而浓缩的百科全书”。比如常识篇,天文地理历史自然艺术生物等等,几乎囊括了当时人们已认识的各类主要知识。说它是“饴糖”,一是指其“口感”舒适,全文结构谨严,文笔自然流畅,深入浅出,讲求押韵,朗朗上口,非常适合儿童包括成人背诵识记;二是指其具有“缓释”功能,对儿童而言,识记后未必能全面理解,却能指导其日后的学习,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识的增多逐步理解它;三是指其具有回味丰富的功能,即使对于理解了其内容的成人而言,也是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三字经》作者具有非凡的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从其对历史的表述中便可见一斑。文中对于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变迁,寥寥三百余字,却集其要点和精华,让人耳目一新,颇有登高远望、一览众山小的感慨。如“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寥寥48个字,却包含了夏商周三代的先后顺序、“三王”所指、三个朝代的开国君王、延续时间,以及从夏朝开始摒弃禅让、王位世袭等丰富的知识。回想自己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在学习中国历史,却仍然对于各个朝代先后顺序、重要历史事件、延续时间等颠三倒四或者一知半解,真是感慨万千。

《三字经》虽然重在传道,但是并非枯燥说教,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如孟母三迁,孔融让梨,黄香孝父,孔子拜师,赵普读《论语》,公孙弘抄书,孙敬头悬梁读书,苏秦锥刺股读书,孙康映雪读书等。这让人在学习中添了不少乐趣,也让读者理解为人、处事、求学、交友等的道理有了更为直观的体验。

三字经读后感2朗朗乾坤,得万古之灵气,孕千年文化之精髓,成千古旷世之奇书,《三字经》横空出世!小子对此奇书甚有感触,即书一文,此亦个人之意,又亦儿戏之言,不可当真也!

何谓此书奇之?其一奇,以三言韵句成句,自成一体,易读易记,通俗易懂;其二奇,孕千年中华文化之精髓,这部仅有一千五百多字的小书,竟融“历史、地理、人物、天文气象、诗书礼乐、教育、哲学”于一体。可谓学一书而通万卷也!但是,我们要把《三字经》与当时的历史条件联系起来思考,正确地认识,主动汲其精华,剔其糟粕。

亲情专题作文>亲情、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孔融四岁就知道让大梨给长兄;黄香九岁便主动孝顺父亲而无怨无悔。

重视子女教育和历史教育亦是优秀的文化传统。“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玉不琢,不成器”。这体现我国对教育的重视。《三字经》还将整个中国历史浓缩在一起,易学易记,并且专门谈到学习历史的方法。

总之,这一切都表现了古代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骄傲。

但是,我不得不再重申一遍,由于当时的历史与政治原因,造成了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使《三字经》多了几分糟粕:三纲五常。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这说明当时的人们愚昧地认为有了“三纲”,就会形成君顺臣良,父慈子孝,夫和妇顺的社会安定局面;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这是人人都必须遵守这些基本道德底线,不容打破。只是可怜当时的人啊!一心认为三纲五常可以维护家族、国家秩序,所以大肆宣言三纲五常并亲身践行,实际上这不过是富有的统治者对被统治者在伦理道德和法律上施加的紧箍咒而已。

总而言之,《三字经》这本奇书,其精华就在于对亲情、孝顺的张扬,对后天教育和历史教育的重视。其糟粕亦昭然若揭: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道德,两千年来一直是束缚中国人思想和行为的绳索。

我们一定要记住,《三字经》所体现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去汲取精华,剔其糟粕,最后发扬光大至世界。

三字经读后感3《三字经》、《弟子规》可真是两篇宝贵的好文章啊!今日我读了一遍,才知其中蕴含着天地间的哲理是我们这些“90后的青年男女”所不懂的。今天,我就把我看过的《三字经》、《弟子规》的感受写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父母、老师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不错,我们在童年所养成许多习惯都与父母的平日里的习惯息息相关。比方说有的父母喜欢随地吐痰,被他们熏陶出来的孩子也是喜欢随地吐痰的,又比方说有的父母喜欢读书,被他们培养出来的孩子也喜欢读书。可见,父母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好的影响将让你走上正道,坏的影响将让你走上邪门歪道。每个家长都希望子女成才,仔细想想平日里你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父母在人的一生中最重要,是启蒙老师,而老师则是父母之后的又一重要人物,他们教我们读书,教我们算术,教我们孝敬父母,教我们明理。他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时无刻地鞭策你,督促你,让你拥有一颗明智的心和聪慧的大脑,更重要的是,他们还会让你拥有纯洁、高尚的灵魂。老师是我们心中最美的太阳。

孝亲、敬长

既然他们赋予了我们本来所没有的才能,磨练了我们的意志,我们为什么不孝敬、尊敬他们呢?孝敬父母,不能总让父母操心、生气,因为气大伤身啊!谁不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平平安安、长命百岁呢?孝敬父母,要听父母的话,父母吩咐的,如果合情、合理、合法,那我们就应该积极努力、不遗余力的去做,因为父母不仅赋予了我们生命,还对我们有恩惠,这样的恩惠不应该忘记,而应刻骨铭心,牢记一生!孝敬父母,我们更应关心、体贴父母,父母劳累了,我们应该主动端茶送水,父母生病了,我们要把药亲自端给他们。古时候有个黄香为父温席、扇凉,难道现在的我们为父母做一点点小事都不愿么?

在学校应该好好学习,这不仅是一种尊敬师长的表现,更是一种孝敬父母的表现,好好学习不仅回报父母,还回报了社会、国家。老师赋予了我们许多,我们更应好好对待他们。有的学生总是和老师对着干,唱反调,上课起哄,无故旷课。你们怎么不用大脑想想,你们这样做对得起老师么?老师一心只想叫同学们学好,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我们更应尊敬老师啊!首先见到老师要问好,这是最起码的、一个高中生必备的礼貌和涵养。我们更要为老师着想,将心比心。别看老师平时对我们严厉,但要明白严也是爱,娇惯反而是害!对于以上的父母、老师,我们都应当把他们看做圣人,用圣人的眼光和方式去对待自己的父母、老师啊!

学习、刻苦

《三字经》中曾说过:“少不学,老何为?”的确,现在不为将来的幸福奠基,那我们的将来应该怎么办?未来的日子怎么过?这些问题我们想过不止千次百次了,尤其是我,常常一个人呆坐在夜里,仰望茫茫的星空,心里成百上千次地问我自己:“未来的日子怎么过?将来的幸福我该怎么创造?”想破了大天,去终于言归正传,归到一句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啊,成功正是由每一天的“向上”积累起来的,只有每一天的“向上”,我们才会攀上成功的高峰,而“向上”的原动力正是刻苦。不刻苦学习,敷衍了事,又怎么会成功呢?

文化、差异

我们是“90的青年男女。”雷锋精神在许多青年心目中已被淡化,焦裕禄的形象或许大多数青年已经从记忆上抹去,取而代之的却是“月光族”和“韩流”。路边常常有人行乞,可现在的青年又有谁去关心一下他们呢?青年们已经忘记了本国的一些节日和文化,反而去追逐那些“非主流文化”啊!不禁教我寒心在非主流的世界里所有的人都是十分怪异,讲话怪异,造型怪异,着装更怪异,一切都怪异到了极点,真不知道现在的青年男女到底在想什么啊!看看我,多么单纯、朴素、老实,真的可以为《弟子规》做形象代言了!

道德、修养

一人随便往地上吐了一口痰,一口痰事小,传染疾病事大,更影响市容!难道真的就以为吐一口痰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么?错了!很多人不只是往地上吐一口痰,而且用脏话骂人,随地小便,这样的事屡见不鲜,屡禁不止,难道我们的世界就应被那些没道德,没修养的人糟蹋?唉!或许只是由于地点不同罢了!他们并没有把外界当做自己的家,他们再没有修养也不可能在自己家里吐痰、大声骂人和便溺的!他们并没有想过该怎么融入这个社会,一个人的修养总是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

仁义、礼智

仁义、礼智是儒家所宣扬的传统,唉!只可惜现在社会中的仁义、礼智已经在青年男女中淡化了,自私愚昧却淡淡表现在了青年男女的身上,捡到别人财物会主动归还失主的毕竟是少数,这少数人还有些良知,而那些没有良知的,早将财物挥霍一空。同学中有人受欺负了,同学们顶多会关心安慰一下,又有谁去想过为那个受欺负的学生讨回公道呢?我总会赶紧向老师报告或者去找那个欺负学生的学生,去找他理论,要相信人间有正义,公平尚存啊!要有爱心,要仁爱啊,同学们!

诚实、守信

做人要诚实,有信誉,别人才会信得起你,我们有许多人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好,古人就遵循着诚信这一优良传统,到了我们这代反而让这宝贵的文化遗产淡化了!平日里我们总是不能按时参加约会,这让举办约会的人很尴尬,所以我们必须按时,古人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我们不能否认,做人守信到永远是一个人必备的品德啊!谁也不能将这一品德淡化,要知道一个人无信誉,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

“90后的青年男女”希望你们看了本人这篇读后感可以反省一下,改变一下自己。

三字经读后感4“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朗朗的读书声久久回荡在教室里。咦?这不是脍炙人口的《三字经》吗?再看看我们,摇头晃脑,活像古代的小书童,正如痴如醉跟随老师学习人生的道理。看到这,听到这,你是不是有点疑惑了?哈,让我告诉你吧!我们学校开展了一个“学习中华经典,争做君子少年”的活动。要知道,《三字经》《论语》《弟子规》自古以来就是高尚的人生哲理。现在世界各国的小朋友也在学习这些中华经典;联合国总部高高挂起的牌匾就是《论语》中有名的一句“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可见,我们中华文化传统,在世界有着崇高的地位。身为国人,怎能不学习一下祖先留给我们这些后代极为珍贵的经典呢?

在今天学习的《三字经》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莫过于就是“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一段了。这一段三字经主要写的是“孝顺父亲”和“尊敬兄长”,而这两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幼童,一个是九岁的黄香,一个只有四岁的孔融。读过这一段,我感慨万千,意识到自己的不是。冬天的时候,总是早早地钻进自己的暖被窝,从来没有想过父母冬夜是否温暖;我虽然是独生子女,但我平时与朋友同学一起时,如果碰见两人都喜欢的东西,也不会退让。做人岂能如此自私自利,你需要的,难道别人都是不需要的?都是人类,需求就一样。所以,我决定让今晚来改变我,要做一个为他人着想,孝顺双亲,无私的人。

现在的夜晚已有些许寒意,正是我为父母做事的好机会。对了,还要把表姐叫来呢!表姐很快就“大驾光临”了,我忙把我霸占了她很久的《水浒传》拿出来还给她。她很诧异,我说:“对不起,表姐。之前你三番四次地问我,我都要以不同的籍口把你的书死死霸着。现在,我把这本《水浒传》还给你。表姐听了后,笑笑说:“没关系,慧慧。我想你也是因为太爱着这本书,所以才会这样的。不过,这样的行为可不好,要看就直接说,无所谓的。”“知道!”我高兴地点点头。好,我已经成功一半了。

时间有点晚了,该是睡觉时候了。我没等父母注意,一下子钻进他们的被窝,准备暖被窝。暖了一阵子后,被窝就无比的温暖了。我又怕被父母发现

,听到脚步,立刻起床回到自己的房间睡觉。虽然是睡觉,但我却竖起耳朵听着动静。忽然,我听到,“好暖和啊!”我心满意足了,心里暗暗欢喜,我睡得十分香甜。

《三字经》能陶冶性情,令人学习到很多知识。这些古代中国的老人言,会一直铭记在我心中。我会把这些千古名言领悟深刻并充分运用在人生道路上。

三字经读后感5《三字经》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读起来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老师说:“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封建思想的意识,学习时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传承。诵读经典,健康成长,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每个人初生之时,其天性都是善良的。善是人类的本性,其差别原因极少。只是后来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而产生了差异。如果儿童不从小就进行良好成才教育、道德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意识等教育,其先天的人性就会因外界的影响而随之改变;后天的教育因素的不同,学习的环境不同,使得人的性格产生了种种的差异;在教育的规律中,重要的是贵在专一、持之以恒。老师说:“人,自有生之初,天赋人性,人人皆有,个个同得,就因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教育塑造了不同的人性。”

这对我今后的人生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学习《三字经》做有所作为的人太重要了。“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孟母为了他的儿子孟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曾三次为其选择邻居而搬家;有一天孟母正在织布,孟子却逃学回家,母亲大怒将织布机上的梭子折断,断了杼,织布就无法再继续。

第3篇

【教材分析】

《神州谣》是一首歌颂我们伟大祖国的歌谣,以“三字经”的样式让我们体会到祖国的伟大与作者内心的自豪之情。本课的学习以课文为基础,同时突出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通过课件与课文的结合,充分展现我国壮丽的大好山河和灿烂的历史文化,展示宝岛台湾和大陆不可分割的深刻联系,展示我国各民族团结一致等来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指导学生认识“谣”“涌”等10个认读字,会写“州“奔”等9个会写字。

2.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三字经。

【过程与方法】

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景物物同所学的三字经联系起来,凭借图画理解词语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热爱祖国大好山河,希望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富强。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会写字,会认字。

2.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三字经,一边读一边想画面,积累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感受课文表达的感情,了解祖国的国情。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活动

1.同学们,我们祖国山河壮丽,民族众多,团结一心,共同发展。

今天,我们来学习《神州谣》。

2.板书课题,一起齐读课题。(板书:1神州谣)

(二)

检查预习

1.(课件出示)出示黄河、长江、长城、珠峰、台湾风光图。

图片中,你认识是什么地方,你去过这些地方吗?你知道这些风景的特点吗?

学生试说:黄河奔,长江涌,长城长,珠峰耸。)

小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29页,把书端好,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字词识读

同学们课前已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认读了生字,你能读正确吗?

出示:(课件出示)(带拼音)

shén

bēn

fèn

xiá

wān

mín

同桌互读词语,用心听,他读得是否正确。

指名读第一行词语,如果读对了大家就跟着读一遍。重点指导平舌音“族”,翘舌音“神”,前鼻音“奔、奋、湾、民”。

出示:(课件出示)(带拼音)

yáo

yǒnɡ

fēnɡ

sǒnɡ

ɡé

nónɡ

fán

rónɡ

自由练读,同位轮读,指名读。重点指导平舌音“耸”,前鼻音“繁”,后鼻音“涌、峰、浓、荣”。

3.

检查课文朗读

小朋友们词语读得这么好,课文能读正确流利吗?

(1)同桌合作轮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地就给同桌竖起大拇指,不正确的让他多读几遍,我请读得用心,听得专心的同学展示。(课件出示:读书正确姿势图片;注意读书姿势:双手捧书,眼离书本一尺)

(2)自由读全文,争取读得正确流利。

(3)指名读,评价读。

4.指导书写生字。

(1)(课件出示)用田字格课件出示:神

齐,

让学生仔细观察字形结构,指名说。

(2)教师指导书写。

“神”部首是“礻”,不是“衤”。

“奔”上下结构,是“大+卉”,不是“大+十+升”。

“湾”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最后一笔是竖折折钩。

“民”的第一笔是横折,第三笔是竖提,不是竖勾。

另外,“峡、谊”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4)认真读贴,描一个写一个。注意写字姿势,头正身直足安。

(5)展评学生的书写。

(三)复习巩固

1.小游戏,送词语宝宝回家。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写好了生字,读准了词语,再来读读。这些词语宝宝要回家,你能不能帮帮他们?

(课件出示)出示:

奋发

民族

一齐

情谊

1.各民族人民(

)努力,实现富强、文明、民主的中国梦。

2.祖国各(

)有着深厚的(

)。

拿出练习纸,先读一读,想好了再写。

指名读句子,对照答案。

小结:看来这些生字词同学们不仅记住了,会写,也会用,这才是真会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当小老师,抽读生字卡片。

2.

(课件出示)复习词语:

神州

中华

山川

黄河奔

长江

长城

台湾

海峡

民族

齐奋发

情谊

(1)指名学生认读生词。

(2)开火车认读词语。

3.齐读或背诵儿歌。

4.继续学习《识字1》。(板书:神州谣)

(二)初读儿歌,领悟感知。

1.(课件出示)出示课文画面。

教师随机简介。这么有趣的儿歌,你想好好朗读一下吗?

2.(课件出示)出示课文:

我神州,称中华,

山川美,可入画。

黄河奔,长江涌,

长城长,珠峰耸。

台湾岛,隔海峡,

与大陆,是一家。

各民族,情谊浓,

齐奋发,共繁荣。

(三)精读儿歌。

请小朋友分小组自读儿歌,画出自己不懂的词语,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学生小组自学讨论。

1.探究第一小节:我神州,称中华,山川美,可入画。

(1)这一小节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是个总起句。)

(2)指导朗读:重读“山川美”,要读出深情,读出对这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豪之情。

2.探究第二小节:

(课件出示黄河、长江、长城、珠峰图片):

黄河奔,长江涌。长城长,珠峰耸。

(1)这里介绍了我国哪些代表性的壮丽山河?(黄河、长江

、长城、珠峰)

(2)看看图片,说一说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黄河的特点是河水水流湍急,长江的水量更大,暗潮涌动,波涛汹涌。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黄河是第二大河。

长城的特点是很长,是个大工程,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珠峰是指“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非常的高,直插云霄。

指导朗读:以舒缓、抒情的语气朗读描写祖国山河壮美的句子,重读“奔、涌、长、耸”等词语,读出祖国山河的壮美、雄伟。

3.探究第三小节:(课件出示台湾版图)

台湾岛,隔海峡,

与大陆,是一家。

(1)台湾岛是我们的领土吗?从哪里看出?

(台湾是我国领土,现在虽然独立,没有回到祖国怀抱,但是永远都是和大陆是一家人。)(与大陆,是一家。)

(2)指导朗读:重读“与大陆,是一家”等词语,读出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心愿,希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4.

探究第四小节:(课件出示民族团结景象)

各民族,情谊浓,齐奋发,共繁荣。

从哪里看出各民族大团结的景象?

(情谊浓,就是各民族兄弟团结在一起,像亲兄弟一样。

“齐奋发,共繁荣”是说各民族兄弟团结一心,共同谋发展,共同奔小康。)

自由读,小组读,齐读,读出人们的团结奋进。

3.指导朗读全文:

(1)范读儿歌,注意听老师的语气和语调。

(2)请同学们在小组中练读,不足之处,请老师和同学指点。

(3)男女生赛读,齐读。

(四)开火车学新词。

1.

(课件出示)词语:

华夏儿女

炎黄子孙

神州大地

巍巍中华

家庭和睦

民族团结

奋发图强

只争朝夕

2.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开小火车,读错了,火车火车请停下。修理员来帮着修一下。

(1)横着开火车。

(2)竖着开火车。

(3)开双轨列车,看谁开得快。

(4)开双轨列车,先读读字音,再说一句话。

3.各种方式读。(生自由读,指名读,同桌之间互读,男女生比赛读,全班齐读。)

4.通过上面的反复朗读,这些字词已经成为我们的老朋友了,识字和认人是一样的,见面多了就熟悉了,就成了老朋友了。

(五)总结延伸,朗读巩固。

(课件出示)

我爱我的祖国

祖国祖国我爱你,锦绣山河多美丽。三山五岳秀峰奇,洞庭湖中君山立。

桂林山水甲天下,万里长城数第一。祖国成立六十年,处处展现新天地。

板书设计

总说祖国山河壮美。

神州谣

具体说,几种代表性的景物。

祖国壮美,民族团结

民族要团结,统一

第4篇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传递社会信息的工具。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语言就是信息代码。由于社会的约定俗成,处于语言体系中的信息代码本身往往具有较确定的语义,能传递较固定的信息,这是其理性信息。当具体运用语言时,使用者常可使这些代码在理性信息之外附有其他的补充信息,如多余信息、潜在信息、美学信息等,由此达到特殊的幽默效果,老舍作品中就常用这种手法。

(一)使用多余语言信息制造幽默

例如,赵子曰大声地说:“你赶紧跑,到后门里贴戏报子的地方把那张有我的名字的报子揭下来!红纸金字有我的名字,明白不明白?不要鼓楼前贴的那张,那张字少,别揭破了,带着底下的纸揭就不至于撕破了!办得了办不了?”(《赵子曰》)这段话是小说中赵子曰“献演成功”之后对旅馆伙计李顺的一番吩咐。从小说中我们知道,李顺是个专门跑腿的小伙计,对旅馆周围的地形很熟悉,对于揭戏报子这么简单的事根本不在话下。本来赵子曰只要明确告诉他:“到后门贴戏报子的地方把那张有我的名字的报子揭下来!”就足够了,但却叮嘱了一些不必要的内容,都是多余信息。在这些多余信息中,蕴含着潜在信息:赵子曰陶醉在自己的“成功”里,得意忘形,飘飘然。读者联系全文,看到他身为大学生不学习,却为演出成功而如此得意,会产生幽默的感觉。又如:赵瑞是他的姓名。他约有五十上下年纪,从结婚到如今他的夫人永远比他大十来岁。(《老张的哲学》)这段话中的“从结婚到如今”“永远”都是多余信息。一对夫妻从结婚到永远,年龄差距当然都是一样的,这是一般的常识。因此本来只要说“他夫人比他大十来岁”就可以了,作者却故意加上了这些多余信息,表现出一种幽默诙谐的情调。

(二)故意减少语言信息量制造幽默

有意增加或特意减少语言信息量都能造成幽默效果。如:“回家把弟妹接来。她也许不是你理想中的人儿,可是她是你的夫人,一个真人,没有您那些《聊斋志异》!”(《正红旗下》)这段话是小说中的张大哥对同事李科员说的。老李在婚姻问题上感到不满足,有一定追求,张大哥不赞成,但他和老李是同事,不便说得太明确。“没有您那些《聊斋志异》”一句故意减少了信息量,但含有潜在信息,提醒老李注意。因为他们二人都懂得《聊斋志异》大多是讲那些狐女花仙的故事,这样就产生了幽默效果。在表现幽默的时候,信息量的增多与减少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为了隐含某种潜在信息,都要利用作者、读者的背景知识和言语环境等去想象、推理、理解,因而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可以出现在同一场合。老舍就往往将这两方面揉合在一起,表现更强烈的幽默效果。例如:她(大姐婆婆)打扮起来的时候,总使大家都感到遗憾……据看见过阎王奶奶的人说,当阎王奶奶打扮起来的时候,就和盛装的大姐婆婆相差无几。(《正红旗下》)“据看见过阎王奶奶的人说”这句话是多余信息。因为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阎王奶奶”,谁能有本事见到“阎王奶奶”呢?但就是这个多余信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本身又是减少了的信息,集幽默、嘲讽于笔端:你们没见过阎王奶奶吗?那么只要看看大姐婆婆就行了!通过读者的联想、补充,大姐婆婆到底是什么货色,难道还不清楚吗?

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制造幽默

(一)运用歇后语

老舍善于运用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歇后语,使语言含蓄幽默、耐人寻味。如:我还得听听你入弦不入。光有嗓子,不入弦,还不是猴儿拿虱子,瞎掰?(《方珍珠》)咱们哪,砂锅砸蒜——一锤子买卖,我永远不再上这儿来。(《女店员》)这两句中都运用歇后语表现出幽默诙谐:“猴儿拿虱子,瞎掰”极言不起作用,“砂锅砸蒜——一锤子买卖”意思是好歹就这一次,以后不再干了。

(二)使用夸张手法

顾名思义,夸张就是把事物或其某一方面的特点夸大。但这种夸大并非荒诞无稽,作为幽默技巧,夸张是将客观事物内的矛盾性,通过显微镜将它的状态放大,给读者以更鲜明的形象和情趣。夸张是老舍表现幽默的得心应手的艺术手法之一,老舍的夸张是一种“阿Q说自己祖先富贵”式的诙谐。夸张手法的运用在老舍小说中不乏其例,多用于否定反面现象。如:“十万八千毛孔,个个象火车放汽似的,飕飕的往外射凉气”(《赵子曰》)用夸张手法刻画出赵子曰颓丧泄气的状态,不禁令人捧腹。又如:“不但嘴里出命令,干脆的说,她一身全是命令。她一睁眼,——两只大黄眼睛,比他丈夫的至少大三倍”(《二马》)用夸张手法把伊太太在家中的厉害劲表现得淋漓尽致,幽默诙谐。“嘴里只有一个牙,因为没有什么陪衬,这一个牙看着又长又宽,颇有独霸一方的劲儿。”(《二马》)老舍所用的夸张从事理上看往往到了近乎荒诞的地步,在一片喜剧气氛中使夸张对象得到极度变形的表现,而这样又常常有违常理,有一种隐性的"自贬"意味,从而产生幽默。还有,《正红旗下》中描写大姐婆婆生气是“鸣炮一百零八响!”诸如这般夸张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事物的矛盾性,增强了幽默效果。

(三)使用奇特的比喻

老舍曾说:“比喻是生活知识的精巧联想。在生活中没有仔细的观察、广泛的注意,这种联想便无从得头”。他善于从表面看来似乎毫无联系的两种事物中觅出内在相似点,然后以此喻彼、相映成趣。如:“象喷过火的火山掩映在红云赤霞里似的”(《老张的哲学》)“横竖差不多相等。整是一大块四方墩肉,上面放着个白馒头,非常的白,仿佛在石灰水里泡过三天,把眼皮鼻尖耳唇都烧红了,眉毛和头发烧剩下不多。”(《离婚》)他把赵姑父喝酒后醉意朦胧的笑脸比作喷过火的火山。把吴太太的身材相貌比作一大块墩肉,极为形象生动幽默。又如:人家老孟自然,糊涂得象条骆驼,可是老那么魁梧壮实,一声不出,能在沙漠里慢慢溜达一个星期!(《听来的故事》)他一点不晓得大家为什么让他作校长、可是他也不骄傲,他天生来的是个馒头幌子——馒头铺门口放着的那个大馒头,大,体面,木头作的,上着白漆。(《听来的故事》)把老孟的糊涂比作骆驼,把校长比作馒头幌子,言有尽而意无穷,产生了耐人寻味的幽默效果。

第5篇

以上争议由来已久,究竟孰是孰非,请看本期“文化视野”。

《弟子规》算不算经典

从2010年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在央视“百家讲坛”讲授《弟子规》开始,该文逐渐受到社会的追捧。据报道,很多学校和企业都将《弟子规》作为传统文化经典来学习,某些教育培训机构还专门开设《弟子规》课程,甚至在北京地铁站的外墙上,都贴着《弟子规》的宣传图文。

有学者认为,《弟子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其作者李毓秀仅是清代乡间文人,屡试不第,在学术上并无大成就,其所作《弟子规》到晚清才在私塾中流行。1911年后,教育界开始推广新式小学生教材,《弟子规》终被时代所淘汰。上世纪90年代,被商业包装后的“传统文化产品”从台湾引入大陆,《弟子规》重新进入公众视野(可参见本刊2016年第10期少儿读经话题)。

说起来,相比成书于宋朝的少儿蒙学读物《三字经》,《弟子规》确实算不上“历史悠久”,其内容大多是改编自《论语》《礼记》及朱熹摘录的《童蒙须知》等儒家经典,介绍的是封建礼俗、日常礼节、社交规范,仅供儿童启蒙开智使用,被视为国学经典名不副实。况且,《弟子规》中还含有无条件服从父母、男尊女卑、轻视体力劳动等消极落后的内容,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文本价值。

《弟子规》以角进行编写,全文1080字中,用了43个“勿”字教导儿童“不要如何”。这样的训导口吻其实不太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忽视了孩子成长的特性,而且其中多处表述难以道明说清,如:“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能亲仁,无限好。”对儿童而言,理解何谓“仁”太难,要理解“言不讳”“色不媚”“能亲仁”,更属不易。

教育部曾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出版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一书,书中包含了《弟子规》文本,编者在书中提醒读者:“由于古代圣贤往往站在统治者的立场说话,难免有封建礼教的思想及与现代文明冲突的观点,望家长及小读者加以分辨,剔除糟粕,取其精华。”

有些小学教师认为,与其舍近求远使用《弟子规》,不如直接选用一本更符合儿童心理的新式教材,来阐释古代那些至今有益的道理。

《弟子规》也有诸多优点

钱文忠教授指出,现在的中国人不缺知识,缺的是礼仪和文明,《弟子规》就是一种文明。当今教育重知识技能而轻道德教育,重实用功利而轻思想精神,小学生接受的道德教育空泛而抽象,缺少可操作性。有人曾将《弟子规》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对比,发现两者的内容有一半是重叠的,但相比之下,《弟子规》对小学生而言更具可操作性。

《弟子规》全文分“入则孝”“出则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七部分,详述人们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方面的行为规范,其核心思想源自孔子、孟子等“圣人”言论,含有“泛爱众”“亲仁”等普世价值观,包含有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

难能可贵的是,《弟子规》将所倡导的行为规范具体化、生活化、场景化,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这是在教导孩子早上起床后要勤于梳洗,注意个人仪表形象。孩子通过这种日常提醒的作用,能培养起一种自我约束的能力,最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阶段是孩子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记忆力好,可塑性强。教育专家认为,《弟子规》三字一句、二句一韵的表达方式,十分适合背诵,不仅能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熏陶,还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语感,提升其使用母语的能力。

文化研究专家、山东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长涂可国认为,虽然《三字经》《弟子规》等文章中的确有强调牺牲个性、男尊女卑等消极落后的内容,但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含义,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指导,把不好的东西告诉学生,反而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判断鉴别能力。

现在小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这些孩子的“自我意识”较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更需要学会谦让和宽容。如何教育好这些孩子,学习《弟子规》其实是不错的选择,通过日常学习与熏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于家庭的和谐、社会风气的净化均有莫大的益处。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学习《弟子规》,应当结合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在领会《弟子规》精义的前提下,变通、灵活地进行学习。成书于三百多年前的《弟子规》,必然有其时代局限性,当代人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其中某些违背现代社会文明的内容,可以对其加以改造或摒弃,如“亲有疾,药先尝”,不妨改为“亲有疾,要照看”,既浅显易懂,又不改变原文所倡导的精神。

近年来,不少中小学乃至大学,都尝试将选编后的《弟子规》纳入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求师生们诵读学习,践行其中的礼仪规范。通过学习《弟子规》,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融洽,学校的教风、学风也变得越来越好。

河南省漯河市第十五中学以《弟子规》治校,要求老师首先做出表率,见面相互鞠躬问好,学生逐渐受到感染,纷纷效仿。该校还制定了相关课程与活动方案,开展师生同背《弟子规》、国旗下诠释《弟子规》、会议前齐诵《弟子规》、中华传统文化演讲会等活动。一年来,该校校园风气明显得到改善,文明礼仪教育成为全市的典范。

类似的报道不胜枚举。使用正确的方式学习《弟子规》,必将收到很大的益处。今年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进校园,要做好教材体系建设、拓展校园文化等四件事,要将传统文化教育覆盖至各个学段,融入学生的教材体系,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有了学校教育这个主渠道,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底子才能打得牢。

第6篇

周公旦的《诫伯禽书》

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世称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识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

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圈点】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良苦用心。

司马谈的《命子迁》

作者:司马谈(?―前110),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子司马迁。汉武帝时任太史令。

司马谈是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这个职位是汉武帝新设的官职,可以说是汉武帝为司马谈“量身定制”的。

由于责任心极强,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后成文为《命子迁》。司马谈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并认为这是“大孝”,“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司马迁不负父亲之命训,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

【圈点】有人说,没有司马谈的《命子迁》,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

诸葛亮的《诫子书》《诫外甥书》

作者:诸葛亮(181―234),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民间传说中著名的智慧人物。

诸葛亮46岁才得子诸葛瞻,他希望儿子成为国家栋梁。诸葛亮有两个姐姐,二姐所生子叫庞涣,深得诸葛亮喜爱。诸葛亮写给诸葛瞻和庞涣的两封家书,被称为《诫子书》和《诫外甥书》。

《诫子书》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外甥书》曰:“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气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从两封信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儿子和外甥的要求是一致的。

【圈点】《诫子书》和《诫外甥书》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作者:颜之推(531―591),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先世随东晋渡江。他经历南北两朝,洞悉南学北学的短长。

颜之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思想学识,写成《颜氏家训》一书训诫子孙。全书共有7卷计20篇,谈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如他提倡学习,反对不学无术;认为学习应以读书为主,又要注意工农商贾等方面的知识;主张“学贵能行”,反对空谈高论,不务实际等。

《颜氏家训》一书中,许多名句一直广为流传,如:“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等等。

【圈点】历代对《颜氏家训》非常推崇,甚至认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反复刊刻,虽历经千余年而不佚。

唐太宗的《诫皇属》

作者: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时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

帝王家训代表作之一,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诫皇属》。

在《诫皇属》中,唐太宗告诫“生于富贵,长自深宫”的皇属克制自己,珍惜财物,不可奢侈。“夫帝子亲王,先须克己。每著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在听闻决断的时候,不要先入为主,任凭自己的喜怒,要谦虚、善于听取不同意见,不要因为别人有短处就鄙视他们,也不要因为自己有优点就恃才而骄。

【圈点】唐太宗对皇属都有如此严格要求,“贞观之治”的出现就自然而然了。

《包拯家训》

作者:包拯(999-1062),北宋名臣,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有“包公”“包青天”之美誉。

包拯以公廉著称。他在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了一条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即:后代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而撤职的人,都不允许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许葬在祖坟中。这条家训被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照后世。

【圈点】包拯的家训,既是他对后人的训诫,也是他一生的品格写照。

欧阳修的《诲学说》

作者: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家”之一。

欧阳修在教导二儿子欧阳奕努力学习时,写下《诲学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圈点】欧阳修以“玉”喻“人”,劝戒子孙努力学习,提升自身修养。其诲学有道,可谓金玉良言。

袁采的《袁氏世范》

作者:袁采,宋人,生年不详,卒于1195年,1163年进士,后官至监登闻鼓院,类似负责接待,为官刚正。

袁采任乐清县令时,撰写《袁氏世范》一书,用来践行伦理教育。

《袁氏世范》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所以又称《俗训》。书中有许多句子十分精彩,如“小人当敬远”;“厚于责己而薄责人”;“党人不善知自警”等等。《袁氏世范》很快便成为私塾的训蒙课本,历代士大夫都推崇该书。

【圈点】《袁氏世范》是中国家训史上可与《颜氏家训》相提并论的一部,真正做到了“垂诸后世”。

朱柏庐的《朱子家训》

作者:朱柏庐(1627-1698),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朱子家训》全文500余字,内容简明赅备,文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成为有清一代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

其中一些警句,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等,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

【圈点】《朱子家训》全文虽只有506字,却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

李毓秀的《弟子规》

作者: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

第7篇

一、校园环境“两态化”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校园环境是美的依托,是教育的载体,可作为微课程资源。该校充分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着力静态、动态“两态化”文化建设,为学生接受、学习和发扬传统文化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逐步形成“扎根传统、富有活力、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特色。校园静态文化即环境文化,主要以校园楼层、道路、墙体、人文景观等为载体,围绕“礼爱”文化核心,凸显传统文化魅力,精心打造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润物无声。如“儒家五常”文化墙、孔子雕像彰显礼等;“廉洁、法制文化柱”包含“廉洁、诚信、爱国、友善、勤俭”等内容;楼道剪纸、川剧脸谱的布置洋溢着浓郁的文化艺术气息;旗台以“梅、兰、竹、菊”为装饰图案,希望学生养成高洁幽雅、虚心正直的品质;“俭”字景观石告诫学生勤俭节约、俭以养德;等等。学校每个角落都彰显着无尽的教育内涵,达到一草一木都艺术、一砖一瓦皆育人的效果。校园动态文化以校园板报、学习园地、校刊校报、校园广播、校园LED显示屏等为依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通过各种方式全天候、无缝隙地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教育,达到文而化人。

二、语文微课程“教材化”

该校自编传统文化语文微课程教材《童韵》,共6册,按主题组成单元。每册童诗童谣、古典诗词、儒家经典至少各有两个单元,其具体内容包含童谣、童诗、古诗词、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三字经》《论语》等。每个板块融入达州地方特色:巴渠童谣、诗词、孝善文化、文化等。为便于识读,一二年级全文均注音,五六年级只有生僻字、通假字才注音,文后有重点字词的注释;之后是“文意”,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大意,而非字斟句酌地理解原文。同时,将微课程资源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纳入本校课程计划,做到有课时、有教案、有评价。各班每周抽出一节语文课作为读书活动课,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品味《童韵》,将优秀传统文化种子扎根学生心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活”起来。

三、品格微课程“生活化”

2017年,该校将传统文化与品格教育融合,探索出一条守护传统文化、传播传统伦理、实现传统价值的有效途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参与“动”起来。将传统文化与品格教育融于学生当下生活的衣食住行中,巩固传统文化语文微课程成果。升旗仪式吟诵儒家经典。每周星期一升国旗时,选定一个主题,全校师生吟诵《弟子规》《三字经》等儒家经典,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润泽于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中。创新布置品格作业。品格作业根植于传统文化,有了解大自然的时钟(二十四节气);有问寒问暖送问候;有了解传统美食文化,学会做饺子、粽子、糍粑、元宵等传统食品;有猜灯谜;有学会衣着、待人礼仪;有学会关心父母、感恩师长等。品格教育让学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四、传统文化“当代化”

将传统文化以主题类课程创新呈现,拓宽传统文化语文微课程实施路径。主题类课程是指以传统文化语文微课程主题为核心开展的传统文化类课外、校外主题活动类课程,如目前该校自行研发的以传统节日、四季之歌为主题的活动课程。深厚文化底蕴的挖掘、良好节日氛围的创设,拉近了学生与传统节日的距离。而要填补时代鸿沟,还需足够的现代气息。在深挖、提炼后,该校大胆创意,融合现代元素,把传统节日拓展成“情感交互站”“才艺展示台”“合作练兵场”。如节日微课程《春节》共有13个单元,涵盖关于春节的来龙去脉、风土人情、诗词歌赋、现实困惑、未来发展等主题,以寒假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去探索。从现实生活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学生体会到团圆和睦的浓浓亲情,感受到欢乐吉祥的节日氛围,培养了学生热爱中华传统习俗的情感,也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操。该校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现传统文化“当代化”,发挥品读经典、传授经典、展演经典和践行经典的合力作用,让学生将所学所悟融入诵读、戏剧、音乐、小品等表演活动中。同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校外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观摩学习,开展“献爱心”等社会实践活动,既提高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又推动了传统文化的社会传播。

五、微课程传承“家校化”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往往在家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进行。从《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家书》到父母长辈的一言一行,传递的都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家风,中华文化的缩影、文明的延续。该校开展“家规家风家训”征集活动,并邀请家长观摩教师示范课,让家长和学生认识到“家规家风家训”的重要性,营造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只有千千万万家庭培养和传承好家风,才能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第8篇

《现代企业文化》:仙霞与传统文化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

张道义:我们非常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多年来也刻意让儒、释、道经典传统文化“三进”企业,给职工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传统文化进企业。公司大门木质屏风刻着《弟子规》全文。办公楼大厅的桌子上摆满了《支部生活》《弟子规》《论语》等十几种文化读本。楼梯的两侧和转角的墙上,挂满了“画说仙霞”系列漫画。传统文化进车间。生产车间内,放置着从《画说文化仙霞》中精选出来的漫画,这些漫画内容主要阐述仙霞集团的核心理念、为人之道、利益观、团队观、责任观等,时时刻刻让职工学习、感悟。充分利用厂区道路两侧的宣传栏、黑板报,车间、道路悬挂标语等多种形式,对职工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传统文化进家庭。企业每年组织夏令营和冬令营,让职工子女参与。近几年还专门印制了精美的“仙霞文化”挂历,免费发放给每位职工和相关学校、团体。

《现代企业文化》:据悉,贵公司有个“全员晨诵”雷打不动,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我们都采取了哪些形式?

张道义:在职工学习传统文化的形式上,我们采取了董事长、管理人员先学习,从而带动全体职工共同学习的思路,构建了晨诵会、骨干集中学习、外出培训学习、请进来交流学习、员工互相分享学习等内容的“立体式”“交叉式”的学习网络,并坚持数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效。除内部集体学习外,公司还重视外出学习和请进来交流学习。自2010年以来,已组织50余次中层干部外出参加“香港群书治要论坛”“苏州圣堂传统文化师范进修班”等学习活动,参加者达300余人次,足迹遍布国内外。设立仙霞讲堂,先后邀请著名经济学家艾丰、著名心理学家徐胜三等来仙霞集团做专题讲座。

公司从传统文化中提炼、总结出了仙霞独特的企业文化,编辑出版了《画说文化仙霞》。聘请山东建筑大学唐建文教授作注,著名漫画家、山东省漫画家协会副会长金马插漫画,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出了“仙霞为人之道”“公司权益观”等观点和为人处事之道,通俗易懂,形象直观,让职工的日常行为有了标准,重塑了职工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如今,从只有几页的小册子,到印刷精美、正规出版社出版,《画说文化仙霞》已经进行了七八次改版。每年拿出200万元专项资金购买传统文化书籍免费赠阅给每位职工,并向社会各界人士免费赠阅。

《现代企业文化》:请您介绍一下传统文化熏陶出的“仙霞之道”。

张道义:仙霞集团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传统文化中寻求管理和发展企业的理念、方法、要求、准则,从而让《弟子规》、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观念,内化成了仙霞集团的管理规定、企业行为,使生产、管理具有文化的情感,文化的高度,为企业注入了文化力量,为打造“百年仙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仙霞的企业定位和文化理念。在职工工作学习时,秉承“企业应该是一所大学校”的理念,每个公司主要负责人董事长、总经理是校长,其他管理人员是教授、讲师、教师、辅导员,员工要为人师表,做出榜样,才能教出好学生,管出好学校。不主张“舍小家爱大家”,而是要“爱小家顾大家”。

人品至上催生仙霞集团《三字经》。公司理出了自己的一套理念,并形成了仙霞《三字经》:维公德,讲礼仪,做文明人;遵法纪,守制度,做规矩人;忠职守,听安排,做好工人;勤劳动,多生产,做有功人;肯学习,好钻研,做知识人;敢创新,能拼搏,做带头人;重人品,有才干,做仙霞人;爱中华,做贡献,做中国人。

不求规模最大,但求企业更强。近年来,仙霞集团并没有急于扩大生产规模,而是先夯实坚强的根基,实现了稳定可持续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格局。如今,仙霞集团已经发展成为国家公安、法院、司法、检察、工商、金融、财政、铁路、邮政、军队职业装定点生产厂。

合作共赢让企业赢得同行业尊重。公司一直提倡“同行是亲家,竞赛不竞争,利润合法化,不求最大化”。在商场上,不应该与对手互相面对面地厮杀,而是应该合作共赢、取长补短、和谐走向未来。

《现代企业文化》:仙霞集团提出了“仙霞梦”,是使员工合法利益最大化,把员工作为家人养好,把社责任尽到。近些年,我们如何以职工利益为根本导向,向一线职工倾斜?

张道义:近几年来,仙霞集团的很多做法都表明,与利益有关的事情或者决定、决策都向一线职工倾斜,让一线职工在企业有地位,有自豪感,从而能够更好地有作为。对生产职工,公司规定对超出定额计划的均按3倍计发工资。公司先后数次自建了多栋职工福利房,以低于建设成本的价格让职工认购,每位职工按照年工龄100元/月的标准发放了福利卡,一线职工有免费早餐,企业有班车。

公司专门设立了“孝亲奖”,成立了“仙霞基金会”,用于救助特困职工和大病职工以及奖励见义勇为行为。每年都组织夏令营和冬令营,让职工的子女参与。职工子女只要考上中专以上学校,都会组织聚餐,为学生送上崭新的西服以及传统文化书籍。家有80岁以上老人者,企业每年春节都会派公司领导前往探望。公司为企业退休职工印制了《退休职工档案》,每年厂庆都把他们请回“老家”同庆同乐。每年中秋节、春节,公司工会拿出专门人力物力对年满60岁的退休职工登门慰问。

多年来,公司一直自觉主动履行社会责任。情牵革命老区,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在沂蒙、延安等十几个村庄建立扶贫点,帮助农民科技兴农,脱贫致富,还新建了两所希望小学。心系兄弟企业,先后与4个省、11个市、22个县的近百家服装、纺织单位结成联合体,使10余家困难企业走出了困境。湖南水灾、玉树地震、云南旱灾……每遇重大自然灾害,更是少不了仙霞集团捐助的身影。近年来,仙霞集团在公益事业方面的投入近千万元。

第9篇

学 科 教 学 计 划

科 目

语文

年 级

二年级

教 师 陈 幼 敏

诸暨市暨阳街道浣纱小学

2004 年 8月

2004 学年度第 1 学期小学 语文 第 三 册教学计划

2004年 8月

一、班

本班共有学生 人,男生 人,女生 人。大部分学生天资聪颖,接受能力也较强,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但有个别男生的行为习惯特别不好,学习没有自觉性,所以影响整个班级的学习风气。对于这部分学生有待于今后教学中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其学习积极性,逐渐养成遵守纪律,爱学习,求上进的良好习惯。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好学的氛围,促使大家共同提高。

二、

本册教科书设计了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了八组教材内容。依次是:美丽的秋天,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热爱祖国,怎样看问题、想问题,友好相处、团结合作,关爱他人,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热爱科学。每个专题的涵盖都比较宽泛,避免了局限性。教材内容比较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每组教材都包括导语、一课“识字”、四~五篇课文以及“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课的形式多样,有词语、成语、谚语、三字经、对联、儿歌等。全册课文共三十四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语言生动,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本册课文不再全文注音,多音字随文注音,生字在当页文下列出,注有汉语拼音并配有赏心悦目的背景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语文园地”包括四个栏目:我的发现CCC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字词的一些规律,掌握识字的方法;日积月累CCC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复习学过的字词,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口语交际CCC在双向互动的口语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展示台CCC给学生提供展示课内外学习所得的舞台。

三、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

2.认识450个字,会写35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了解意思,不作字形分析,不要求书写。要求会写的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意思,正确书写,练习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养成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3.会使用音序查字法,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4.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

5.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

6.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7.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学习使用句号、问号和叹号。

8.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和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9.对写话有兴趣,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了解日记的格式,学习写日记。

四、

1、

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分析记忆字形,看图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发挥创造性,设计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游戏中、在活动中、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2、

重视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法,每篇课文都要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充分利用插图,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

注意每组教材在内容上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4、

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习伙伴”的作用,借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和语文实践活动。。将游戏、唱歌、猜谜语、表演等引进课堂,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5、

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篇段并复习巩固学过的字词,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教学时,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主动积累词句,将积累的词语运用于口头和书面语言之中。

6、

鼓励学生互相释疑,合作释疑,培养他们勤思善问的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

起讫

日期

单元及总课时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第10篇

    本册教科书设计了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了八组教材内容。依次是:春天的发现;奉献与关爱;热爱祖国、爱家乡;用心思考,勇于创造;热爱自然,了解自然;培养优秀的品质;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走进科技的世界。每个专题的涵盖都比较宽泛,避免了局限性。教材内容比较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

    每组教材都包括导语、四篇课文以及“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课的形式多样,有词语、成语、谚语、三字经、对联、儿歌等。本册课文不再全文注音,多音字随文注音,生字在当页文下列出,注有汉语拼音并配有赏心悦目的背景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语文园地”包括四个栏目:我的发现──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字词的一些规律,掌握识字的方法;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复习学过的字词,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口语交际──在双向互动的口语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展示台──给学生提供展示课内外学习所得的舞台。宽带网──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以获取更多的知识。    

    八组课文之后,安排了六篇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阅读。最后是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全册要求认识的字,有400个。生字

    (二)是全册要求会写的字,有300个。这两种不同要求的字分别在课后练习里标明。除了识字课和课文安排了识字任务外,在“语文园地”里也安排了少量要求认识的字。

     教学目标: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听讲的习惯。继续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养成认真完成作业和查字典的习惯。2、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认识隔音符号。3、能按笔顺正确默写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4、能在观察图和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通顺的话。5、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度课文。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的词语。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借助字典学习生字,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班级情况分析:

    我班学生进入二年级,大部分同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增强,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量,求知欲强。但同时也存在知识基础不扎实,课外知识面窄的问题,而且,有少数一部分同学基础较差,个别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改进教学方法,实践小班化理念,关注每个学生,让鲜花和绿叶一起享受阳光。

    爱国主义教学结合点:

  1、《日月潭》、《难忘的泼水节》、《葡萄沟》等课文,描绘了祖国的迷人风光、丰富的物产和日新月异的变化。通过学习,使学生可以了解到祖国的辽阔、美丽,增强对祖国的热爱。

  2、《邮票齿孔的故事》、《画风》、《充气雨衣》倡导动脑动手。

  3、有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品质、感悟做人道理的《画家和牧童》、《我为你骄傲》、《玩具柜台前的孩子》

   4、《恐龙的灭绝》、《阿德的梦》主要介绍了自然科学知识,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品质。

    教学措施:

    1、继续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继续加强识字教学,坚持在语言环境识字。重视写字的指导,提高学生写字的技能。培养学生结合语言环境,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能力。

     3、充分利用插图,各种文字材料,各项作业,进行说话、写话的训练。

4、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语文能力。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借助字典独立识字、阅读的能力。

第11篇

关键字:《龙文鞭影》特点 教育启示

一.作者及成书

《龙文鞭影》原名《蒙养故事》,是明代万历时的萧良有编撰的。萧良有,字以占,号汉冲,汉阳人。历史记载其“生而颖异。以神童名。万历中会试第一。进修撰。领国子祭酒。在史局十五年。负公辅之望,自阁部卿寺以至台省。凡关国家大计。靡不咨询。给事中叶继美劫良有侵六部权。遂再章乞归。有《玉堂遗稿》。”可见他从小就很聪颖,有神童的美誉,长大后也学识渊博,在当时的朝廷上也相当有声望。这样的人还能潜心编写蒙学教材,可以看得出当时人们对蒙学教育的重视。

后来这部书经过了杨巨铮的补充订正,把书名改为了《龙文鞭影》。何谓“龙文鞭影”很多人不理解。其实“龙文”是指古代的良马。因见到鞭影就会疾驰,不需要鞭打。其含义就是说,读这本书是能收到“逸而功倍”的效果的。到了清末,李恩绶认为这本书虽风行已久,但有谬误之处,于是又经过了一番校对增删,于光绪年间付梓刊行。后来清人李晖吉、徐瓒,仿照《龙文鞭影》的体例,合编了一部《龙文鞭影二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龙文鞭影》多半是经过了上述一些人的不断增补、订正、充实后的本子,应该说是比萧的原作要更完美。

二.《龙文鞭影》的特点

(一)通俗实用性

蒙学教材能否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是其成败的关键。《百家姓》和《名物蒙求》等成为广为使用的蒙学用书,就在于其方便实用。《龙文鞭影》在我国蒙学教材史上是就一本不可多得的精品。古代儿童学习文化知识。大多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这些识字书籍开始的。但接下来。如果让儿童直接学习《四书》、《五经》、《史记》等一些经学造诣深奥的书籍。从简单的识字一下上升到理论性很强的儒学经典,对儿童来说很有困难。这时候《龙文鞭影》的出现在这中间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识字的基础之上,又能“明浅理,识小体”,所以《龙文鞭影》是儿童进一步学习的最佳选择。《龙文鞭影》收取了2000多个故事,这些故事内容包括了我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著名的人物故事、历史故事、神话、寓言故事等。涉及到了政治、军事、文化、外交、文学、艺术、濡林、方术、习俗、风尚、伦理、品行、怪异、迷信等各个方面。同时,在以“德”为本的中国古时社会,《龙文鞭影》中也有大量与“德”相关的内容。对刚刚识字的孩童来说。一些浅显的伦理道德和处世之道能使儿童在“明理”上也更进一步。

(二)伦理教化性

“伦理道德”一直都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旋律,这种文化在教育上的必然体现就是要求其具有很强的教化作用。古人在很早就意识到,孩童时期所接受的内容对幼儿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所以在知识教学为主的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的内容。比如,《三字经》本是以识字为主的综合性字书。但是在内容的安排上却加进了大量的道德知识,例如“香九龄,能温习。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龙文鞭影》成书于明代,在其书中自然会反映当时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在这些思想里面有封建糟粕,但也有些积极的思想,例如“重华大孝,武穆精忠”教化儿童要孝敬父母,要忠于君主和国家,“温公警枕、董子下帷”、“郑虔贮柿。怀素种蕉”等则是激励教化儿童要以古人为榜样,刻苦学习,发奋读书。从这些句子中就可以看出《龙文鞭影》有着很强的教化性,是很符合封建伦理道德的一本书,儿童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受到了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这也是这本书的一大特点。

(三)易诵易学性

私塾等蒙学机构在教学过程中长期奉行熟读多练的原则。蒙学教师根据儿童记忆力强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熟读牢记。宋学家程颐说:“勿谓小儿无记性。所历事皆不能忘。”朱熹也说:“读多自然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古人之所以强调背书,并不完全是因为书本内容有多么重要,而是把背诵当成巩固学习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蒙学教材的便于朗诵性也是其追求的特点。《龙文鞭影》》正文都为四言。上下两句对偶成联,逐联押韵,全书按韵部编排,是一部使用韵语的典型蒙书。其书的正文的上下两句是对偶的,各讲一个典故。在内容上有的是意思对照相近,比如“能诗杜甫,嗜酒刘伶”,有的则是对比反衬,比如“边名菩萨,包号闰罗”。因此这上下两句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非常便于上下联想和记忆。在声音上,上下两句对偶中讲究声调上的平仄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入耳,既有音律美,又有节奏感,十分利于儿童的朗读和记忆学习。

三.《龙文鞭影》的教育启示

(一)编排体例的借鉴价值

《龙文鞭影》的编排方式很值得当前儿童教育借鉴。古代儿童从小学习“三、百、千”教材,这些教材虽然整齐押韵,易诵易记,但是没有注释文字,老师如果不给讲解其内容,学生也只能死记硬背。之后出现的进一步识字教育的韵语知识读物,大部分都增加了注释文字。这一方面是因为读物本身的知识程度加深了,需要注释;另一方面从教学上考虑,有了注释更便于教和学。儿童凭借这些简明的注释文字也可以理解其中人物、事件的大意,明白典故的出处。这样儿童就能够在阅读中揣摩、思考,就会逐步提高其自读能力,养成自读习惯。与“三、百、千”相比,《龙文鞭影》在编写体例上是一大进步。另外,使用注释还能够培养儿童对文言文的语感能力。因为注释的语言是介于古代口语与文言之间的古白话,儿童在阅读注释理解内容的同时,还可以逐步认识和熟悉文言的特点,培养对文言的感知能力。因此,注释文字可以帮助儿童跨越古代口语与文言这条鸿沟,让学习更加有效率。

(二)德智并进的规范训练

当前的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宠溺娇惯,很多孩子都缺乏较好的道德品质。市面上的很多儿童读物中的道德教育也大多是以说教为主,但是儿童天性好动,喜欢玩耍嬉戏,单纯的道德说教、利益规范是很难被儿童接受的,尤其是儒家的纲常礼教,非常刻板僵硬,要使儿童接受,就必须采取多样形式。中国传统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能在知识教育的教材中进行道德教育。《龙文鞭影》这本蒙学读物采用对偶句形式,广泛采用格言语录、典故轶事,使儿童在欢声笑语中接受教育,非常轻松的让学生同时完成知识学习和道德教育,达到了德智并举的双重目标。儒家思想能够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深入人心,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特别是读书人的立身之本,有效地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得力于这一类蒙学读物的伦理教化功能。

《龙文鞭影》中的智德并进,养智益德的教学思想,对提高中华民族的文明道德水平曾经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面临着今天儿童道德教育的各种困惑等实际问题,我们应该能从中吸取有价值的理念。

(三)人文性的积极熏陶

当前社会流行着严重的重理轻文的思想,很多家长从小就让孩子不停的上奥数班,英语班等,对于人文学科却极为忽略,这就导致许多孩子对历史上的知名人物,重大历史事件等毫无概念,在写作文时也就很自然地资料贫乏,言之无物。《龙文鞭影》全文收取了2000多个故事。这些故事内容包括了我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著名的人物故事、历史故事、神话、寓言故事等。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科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的故事几乎都从不同侧面选录进来。如“孔门十哲,殷室三仁”、“汉家三杰,晋室七贤”、“孔明流马,田单火牛”、“操诛吕布,殡杀庞涓”、“蔡伦造纸,刘向校书”等语句,介绍了这些历史人物的突出事迹和主要特点。在诸多历史人物故事中,文学家的故事也选了不少,如“枚皋敏捷,司马淹迟”、“贾岛推敲”、“左思三赋”等,这不仅增长了儿童的文学史知识,而且培养了儿童从小热爱文学的感情。

因此,《龙文鞭影》对于当前的中国教育过于重视应试,很多家长过分注重学习知识却忽略了态度、价值、责任等人文内涵的培养给予很好的启示,启示我们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教会学生做人,教儿童该做什么样的人,又该如何去做。并且这些还为当前教育中那些缺乏个人追求、信仰、责任和价值取向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了参考借鉴。

(四)想象力思辨力的培养

中国教育目前是应试教育,为了考入好大学,家长、老师等从小就向孩子灌输各种有利于提高成绩的知识,极为忽略对孩子基本素养的培养,与西方的儿童教育相比,我们尤其缺失的就是对孩子想象力的培养。

第12篇

一、思想上提高认识,充分重视

在思想文化领域强调优良传统教育,是党和政府的一贯方针。我们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对这个问题予以充分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的重点在青少年,也就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这是培养人的优良道德素质的最佳时期。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作为德育课程,面向全体中小学生。通过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向学生进行传统优良伦理道德教育,作用将是十分重要的。用课程的形式,按照一定的教学大纲、教材对学生进行传统优秀伦理道德教育,这是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的优势所在。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一优势,让我国全体公民在青年少阶段接受正规的、充分的传统优良伦理道德教育,将社会主义信念和传统美德结合起来,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奠定坚实的基础。加强传统优秀伦理道德教育,是提高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实效、充分发挥其作用的有力措施。

传统优秀伦理道德,对于怎样做人,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还导之以行。晓之以理就是循循善诱地说明做人的道理,这些道理是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思想精华,也是人类文明宝库的珍贵财产。动之以情就是情理结合,化理为情,以情感人。导之以行就是教人做人的规范,树立为人的榜样。传统优良伦理道德对人生、理想、立志、求学、生活、工作、处事、交往等做人的方方面面,都有明确、具体的规范,使人的行为有所遵从。就立志而言 ,我们的先辈就有许多至理名言。荀况说:"无冥冥立志者,无昭昭之明"。朱熹说:"命为志存"。还有王勃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更是为人们所熟悉。这些话不仅提出了要求,也指明了行为准则。用观点,将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作一番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优良伦理道德渗透于思想政治课之中,思想政治课将更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吸引力,更体现我们的民族特色。应该说,这也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教学中融会贯通,有机结合

在思想政治课内部渗透传统优良伦理道德教育,更需要融会贯通、有机结合。这就要求对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内容,进行必要的分析研究、批判继承。我们所要继承和发扬的,自然是那些优良伦理道德。这方面的内容十分丰富,凡是具有爱国精神、民族精神、奉献精神,注重爱人、敬人、利人、助人,讲究做人道理、高尚品质、思想修养的伦理道德,我们都要学习、继承,并结合实际予以发扬光大。我们的先辈提倡的忠恕、孝悌、仁义、礼仪等伦理道德思想,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学习、分析,择善而从,古为今用,对待那些纯属封建性、腐朽性的政治和人生伦理,当然不应继承,但让学生适当了解一点,懂得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由来,对于他们理解、接受优良伦理道德,也会有一定益处。 转贴于 只有对传统伦理道德进行一番消化,力求融会贯通,才能与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自然地渗透在教学之中。

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在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中渗透传统优良伦理道德教育,无论就课程外部或课程内部而言,都是一项系统工程。进行传统优良伦理道德教育,是全社会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所有与精神文明建设有关的方面需要研究的。就学校而言,则是整个德育的一项重大任务。学校德育和各个渠道,包括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各科教学以及其他日常德育工作、课外活动,可分别结合各自的工作内容和特点,加强传统优良伦理道德教育。思想政治课作为学校德育的要渠道之一。在进行传统优良伦理道德教育方面,则要与德育工作的其他方面加强联系与分工,有机配合。思想政治课在全面统筹、注重说理、体现层次、系统教学等方面,可以充分发挥课程的优势,成为全社会和整个学校开展传统优良伦理道德教育的一支得力的方面军。处理好思想政治课与其他教育渠道的有机联系与分工,就能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课在这方面所承担的特定任务。

三、教师自身加强补课,边学边教

教育者要先受教育。作为思想政治课的编写者和执教者,还应创设条件,扩大一点学习的范围,以求对我国传统优良伦理道德了解得多一点、深一点,这将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课质量。学习的范围大致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关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史的著作。这类著作,按照历史发展过程,从记述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诞生,分别阐述各个历史时期的伦理道德思想,同时介绍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以及相关的典籍。这对于系统了解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很有帮助。首先读点伦理道德思想史,是了解传统优良伦理道德的好办法。

二是有关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典籍。典籍浩繁,只能有所选择,量力而行。譬如,读一点先秦诸子的著作,尤其是《论语》、《墨子》、《孟子》、《荀子》等,真正入了门,就可收到触类旁通的功效。《论语》、《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关于伦理道德、人生哲理的论述丰富,有不少至理名言,是学习、研究传统优良伦理道德的珍贵文库。比如 《论语o学而》记述孔子的话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涕,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全文25字,提纲挈领地概括了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这里提出了孝、弟、谨、信、泛爱、亲仁、学文等7条言行标准,德育有6条,足见儒家伦理对德育之高度重视,将其置于第一的位置;孟子的许多伦理道德思想,也成为我们民族的宝贵遗产,有些话被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作为座右铭传颂。在其著作中所提出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死观,成为中华民族不畏劫难,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舍生取义,大义凛然可说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髓,它从思想上养育了千万贤者;墨子主张"兼爱"、"节用"、"节葬"、"非乐"等,"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对后世的影响深刻;荀子倡导礼义,主张"以义制利",认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义利两全、以义制利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在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正确处理两个文明的关系,仍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