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养成教育工作计划

养成教育工作计划

时间:2022-06-25 11:06:36

养成教育工作计划

第1篇

20年小学养成教育工作计划(一)

俗话说:“嫩枝容易弯也容易直。”这也说明了加强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年龄小,知识少,行为习惯正处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大,可变性强。也正如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一、 结合班级实际制定好习惯养成计划

我班在好习惯养成教育中提出了“一声问候,两个轻声,三处整齐,四个自觉”的要求,开学初同学们学守则、提要求、订常规,制定好习惯养成的班级计划:

(1)早晨到校时要和老师同学相互问好;

(2)自觉上好早自习,珍惜时间;

(3)认真唱好歌,做好广播体操,老师在和不在一个样;

(4)课桌里的学习用品排放整齐,书本、文具等用品应保持整洁、干净;

(5)课间文明休息,走路轻声,不在教室追逐打闹,不大声喧哗;

(6)保持教室地面整洁,课桌里无废纸屑。

好习惯养成计划订出后,对我们的习惯养成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 在行为上引导,反复训练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的那样:“心知道该怎样,未必就能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做去,才可以养成好习惯。”

于是我在落实开学初制定的六个好习惯时,做了具体分解。如书本文具课桌里的摆放;个人及环境卫生……每周都提出明确可行的要求,并坚持:

1、反复强调、训练,随时检查,经常讲评,直至形成良好习惯;

2、认真执行,持之以恒,环环相扣地紧抓下去,有一种不厌其烦、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3、注意抓好典型,反复强化,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

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通过循循善诱,以点带面,逐步有少数人能做到变为多数人拥有,最后汇聚成集体的强大力量,成为集体共有的“财富”。全体同学们在锻炼中不断成长,终于使班级形成了良好的习惯。

三、 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促进好习惯的养成

有计划,反复抓,确实能促进好习惯养成,但相应的评价机制更能快速促使同学们养成好习惯。于是我班根据同学们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评价方法的改变:班级设有值日班长记录表。根据每周提出的好习惯具体要求,进行检查评比。每天有值日班长进行检查并记录,班主任进行不定期地抽查,一周评比一次,评选文明之星、优秀作业、阅读之星、等谁达到了评比的要求,就换一颗星,张贴在班级“我最棒”的竞赛栏目中,作为优秀小组评比的依据。在表扬的同时,我对一些经常要违规的同学也进行一些小小的“处罚”。比如:排队不能做到快静齐,就留下来进行单独训练;还有不能按要求做到离开教室桌面整齐的,及时指出让其改正……

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因此,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长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20年小学养成教育工作计划(二)

指导思想:

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教育内容,结合我校办住宿实验班的特色继续把"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以争创优秀班集体活动为导向"科研课题作为科研内容更加深入的开展下去。结合我校实际制定的《精神文明班级评比标准》为检查的准绳,全方位对我校青少年的文明行为、卫生习惯、良好的环保意识进行培养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工作措施:

一、明确教育目标,加大力度,确保落实到位。

二、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形成校长全面负责,其它领导教师齐抓共管。

三、强化养成教育队伍建设

四、做好三个目标的评比检查,确保公平公开。

五、以少先队基础阵地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巩固养成教育成果。

六、切实实施目标管理与岗位责任制挂色,定期评比兑现奖罚。

具体工作途径:

1、主管领导及教师召开养成教育研讨会,逐步完善《养成教育要求与评比标准》的各项内容。

2、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召开养成教育扩大会,各班主任及科任教师结合班级实际及所教学科内容,制定出工作计划,并邀请学生代表参加,强提参考意见。

3、利用班队会形式,对《守则》、《规范》、《养成教育要求及评比标准》学习,逐条落实,使学生能背诵在口,实践在行。

4、各班教师都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动向,明确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针对性的做好学生思想的输导工作,训练学生养成自觉的习惯。

5、各班设立养成教育评比园地及好人好事记录,《规范》、《守则》、《养成教育要求及评比标准》上墙。

6、切实做好三个目标评比及检查情况。建立领导、教师、学生三级督查小组。每小组由一位值班领导,一名教师及一名学生代表组成,检查措施:

(1)值周领导全面负责随时抽查。

(2)值周教师和值周学生定时检查,每日由一名科任教师,一名值周学生定时检查,一同进行扣分,由值周同学执笔记录,记录册由教师负责保管。

(3)其它值周学生定点上岗检查,在校门、大厅、二、三楼值勤处配合领导、教师检查。

7、领导随时抽查《守则》《规范》《养成教育要求及评比标准》的掌握情况,熟知率至少达到95%。

8、对值周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增强他们的思想意识,提高工作质量,使检查工作有条不紊,公平公正地开展。

9、负责的领导教师必须严格进行检查,做好成绩累计工作排出名次与本周检查的总结、记录一起于每周五下午第一节课前上交到少先队。少先队将检查记录累加,评选出本周的纪律、卫生、好人好事流动红旗获得者。每月由纪律、卫生流动红旗次数评选出精神文明班级。

10、对检查中的问题及时反馈。

每周五定为例会日,安排养成教育工作阶段性总结,各班主任应明确扣分原因,确定今后努力的重点特别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教育。

11、少先队是小学生的先进组织,充分利用少先队这块阵地,开展“三个一”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学雷锋树新风,尊老爱幼等教育,巩固与完善养成教育成果。

12、充分利用每周一次的升旗活动将它延伸成为学生的宣誓活动,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使他们更明确自己的现今任务。

13、形成制度,做好表彰,将养成教育推向更高层次,各中队要做好养成教育的自评活动,及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鼓励,对一再不遵守《规范》、《守则》、《养成教育要求及评比标准》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使队员能分清优劣,在赶、帮、超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校在每学年末都开展表彰活动,鼓励先进,创建人人争上进的良好氛围。

14、做好交流工作期末开展“养成教育经验交流会,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共同促进养成教育的发展不断完善工作方法,使本学年养成教育工作取得更大的进展。

燃气安全工作计划(三) 

为进一步加强我镇燃气安全生产管理,加快建立燃气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提升燃气从业单位的安全生产水平,严厉打击非法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消除事故隐患,杜绝燃气安全事故发生,根据《华为国安全监控法》、《华为基本法》、国务院《华为管理条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省燃气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市《关于进一步加强燃气安全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结合我镇实际,制订燃气安全监管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为依据,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燃气市场经营秩序,依法履行安全监管职能,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村居供气、用气安全。 

二、目标任务 

深化专项治理整顿,严厉打击非法违法行为;建立健全由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长效管理机制,实现我镇燃气安全监管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三、整治重点 

(一)推进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落实各相关单位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的主体责任,建立和完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制度;定期进行隐患排查,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台账,形成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 

(二)依法查处燃气企业经营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充装不合格钢瓶、缺斤少两、掺杂二甲醚等违规行为;查处为未取得燃气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提供经营性气源的行为;查处销售不合格钢瓶等违法行为。 

(三)依法查取小液化气供应网点经营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取缔不符合规划、无证照小液化气供应网点;查处价格欺诈、强买强卖、违章倒灌、倒残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违规行为;查处超范围经营、擅自在未经核准场所经营、非法改装液化石油气钢瓶、超量存放实瓶等违法行为。 

(四)规范宾馆、饭店、小餐饮、企事业单位等用户的燃气采购、储存和使用安全管理。查处使用不合格燃气和不合格燃烧器具、不符合安全规范的瓶库使用行为;查处不规范瓶组、擅自改装燃烧器具、液相直烧、管道瓶装气混用等违法使用燃气行为。 

四、职责分工 

各相关职能部门根据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认真组织、有效开展燃气行业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对各村居,机关各办、服务区、镇属各单位工作职责明确如下: 

新河派出所、新河交警中队:负责依法查处禁行区域内未按“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车辆进入禁行区域时间、路线规定”的运输危险化学品行为;查处液化气运输超载行为;查处未取得危险化学品运输资质、擅自从事液化气运输的行为;负责危化品运输车辆的清理整治工作;规范“三车”(三轮车、电瓶三轮车、三轮摩托车)运送及其运输工具的安全管理;协助质监、行政执法中队做好对运输途中的气瓶检查工作。 

村镇建设办公室:负责村居燃气行业的监督管理,做好日常检查管理工作,确保站内设备设施安全运行;加强应急救援管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安监中队:依法行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权,指导、协调、监督、检查全镇燃气行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并将燃气安全纳入全镇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内容。 

行政执法中队:负责依法查处未取得燃气经营许可证或不按照燃气经营许可证的规定从事燃气经营活动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经营单位和个人、燃气用户(重点宾馆、饭店、小餐饮、企事业单位)及有关单位和个人的违法行为。 

消防中队:负责对宾馆、饭店、小餐饮、企事业单位等场所消防安全的监督检查,对不符合消防安全技术标准、存在消防安全隐患的提出整改意见,对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单位和经营者,报发证机关依法吊销经营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 

工商分局:负责依法查处未取得营业执照或不按照营业执照的规定从事燃气经营活动的违法行为;在营业执照有效期内被依法吊销、撤销燃气经营许可证或者燃气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的。 

各办、服务区:将燃气安全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内容,负责本服务区的华为二五一安全监管工作,配备专兼职燃气安全管理员;开展燃气安全隐患排查,每月配合执法中队开展燃气安全隐患专项整治,重点整治宾馆、饭店、小餐饮、小液化气供应站等经营场所;负责重点单位隐患整改跟踪和督查,对治理不落实,整改不到位的,通知相关职能部门依法查处。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机关各办、服务区,镇属各单位要认真分析燃气安全生产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充分认识燃气经营违规、违法行为的危害性和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责任意识。为加强对燃气安全监管工作的领导,镇政府成立燃气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详见附件),各办、服务区、镇属有关单位要抽调精干人员成立监管工作机构,切实加强对安全监管工作的领导。

20年小学养成教育工作计划(四)

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为标准,从礼仪、学习、生活和节俭四方面,正面规范学生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反复的教育过程,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特拟订本计划:

1、礼仪习惯

①尊重长辈,听父母教导,不顶嘴,讲话态度诚恳;

②接受长辈物品时要起立双手接,受到赞扬时说“谢谢”;

③上学或外出回家见到父母、长辈有礼貌地问候,外出时向父母道别,说明去向;

④吃饭不独占独吃,先让长辈就座,吃完饭要对同桌吃饭的长辈或客人说“请慢用”;

⑤关心父母等长辈的身体,父母生病要问候,端水送药,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⑥有客人来访,接待热情、周到,要使用“欢迎光临”、“再见”、“下次再来”等礼貌用语;

⑦进校第一次见到老师,早上问早、中午问好,放学见到老师说“再见”,进出校门、上下楼梯遇见老师让老师先行;

⑧上课回答问题先举手,跟老师说话要起立,进办公室前喊“报告”; ⑨同学要互助,不以强欺弱,不叫同学绰号;

⑩参加升降国旗,要严肃、庄重、衣着整洁。

2、学习习惯

①课前要预习,中高年级预习有记录,学会带着问题听课;

②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静待老师上课;

③上课座姿端正,书写时握笔姿势正确。手握笔的地方离笔尖一寸,眼睛离书一尺,身体离桌一拳;

④上课专心听讲,不乱说乱动,勇于提问,积极回答,抓重点,积极思考;

⑤作业要字体端正,纸面清洁,格式正确,不边做边玩;

⑥按时完成作业,做到独立、耐心、细致;

⑦学会先复习后完成作业,先审题再解答的习惯;

⑧考试答题要细心、准确、书写规范。

3、生活习惯

①早晨早起,不睡懒觉——做勤快人;

②起床、穿衣、洗涮、整理房间、整理书包、吃饭行动快速——当利索人;

③吃饱饭、吃好饭、不挑食——做健康人;

④不过早到校,上学不迟到,放学及时回家,不绕路,不贪玩,不在路上打闹——做守时人;

⑤早晚涮牙,天天洗脚,经常洗澡,经常剪指甲,穿戴整洁——讲卫生;

⑥出入教室,上下楼梯靠右行,不打闹。有秩序上(下)操,站队不挤、不抢、不拖、听口令,动作快——守纪律;

⑦积极主动打扫教室,不带瓜子、糖果、冰糕入校,校园不乱扔碎纸,

不乱涂乱画,不随地大小便——讲公德;

⑧星期天、节假日有活动时间表,学习、休息、玩乐有条不紊——讲条理;

⑨看电视按照家长和老师的要求有限度,不放任——讲理智;

⑩在家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爱劳动;

4、节俭习惯

①利用水、电及时关闭开关,节约一度电、一滴水;

②爱护书本,节约一张纸、一块橡皮、一支铅笔;

③爱护桌椅、门窗、板擦等物;

④爱惜衣物,不追求穿戴;

⑤爱惜粮食,不随便丢弃饭菜,不剩饭,节约一粒粮食;

⑥不随便丢弃粉笔、扫帚、簸箕等教室用具;

⑦正确支配零用钱,不吃零嘴。

相关文章:

1.2017年高三物理备课组工作计划

2.高三物理教研组工作计划5篇

3.高三物理备课组工作计划范文

第2篇

关键词: 卓越计划 辅导员 思政模式

1.“卓越计划”的实施背景和主要内容

2010年6月,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全国194所高校参与其中。“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2.辅导员工作与“卓越计划”人才培养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能否取得成果,不仅依赖于教学培养方案的制订,更与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密切相关。在“卓越计划”下,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其培养标准: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工程型人才人文素质的提高。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人才培养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只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引领“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方向。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卓越计划”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中承担着重要使命,不仅应“有所为”,更应“大有作为”。

3.“卓越计划”开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实施“卓越计划”的班级管理模式大多数是“试点班”的形式。学校对同一专业的所有学生进行遴选,将成绩优秀、综合素质较高、实践能力强的学生选成立试点班,试点班的学生在人才培养标准上、培养方式上都不同于同专业的其他班级,这就给班级的管理带来了“特区化”的模式。“卓越计划”开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也为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卓越计划”从2010年6月开始实施,时至今日已5年有余。已经有两批全面实施“卓越计划”的毕业生走上了工作岗位。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计划,它的实施效果如何,已经到了可以回顾经验、总结成败的时刻。作为高校辅导员,我结合五年来的实际工作,力图从中摸索出这一新兴思政阵地的工作模式和方法。

4.“卓越计划”试点班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第一,智力水平相对较高。虽然成绩并不能全面代表智力水平,但智力和学习成绩确实成正比关系,一般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尽管存在少数智力水平一般,但依靠勤能补拙使成绩提升的人。这些人依靠踏实的学习精神获得好的成绩,这样的学生更符合“卓越计划”的选拔标准,具有踏实肯干的吃苦精神。以辽宁科技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2011级为例,共有学生113人,其中87人报名参与了卓越工程师班(简称卓班)的面试。面试前,依据高考总成绩、高考外语成绩和大一上学期的高数、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三科成绩,对所有报名学生进行综合排名。面试阶段,老师依据学生的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动手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几项进行现场打分。最后择优选拔出40名学生组成卓无机2011班。卓班实行单独的教学培养方案和授课计划,各科任课教师也是择优选拔。该校无机专业2011级学生共有三个班(含卓班),四年后统计全体学生各科综合排名,年级前10名学生中有6人是卓班学生。相对于全年级学生,卓班学生整体学习能力强,成绩上无落后掉队现象。

第二,自信心和独立性强。“卓越计划”班级同学个性上独立自主,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较强。面对问题和复杂事物,依靠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和决定,不盲从。自信心强,相信个人的判断力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遇到挫折,抗击打能力强,敢于迎接新的挑战。

第三,有幽默感和参与性。幽默是衡量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尺。良好的幽默感不仅可以感染一个团体的整体氛围,活跃个人兴奋细胞,还可以激发人的灵感和创造力。在班级QQ群里同一条通知信息,非卓班群里大多是静默,或简单回复“收到”。卓班QQ群里可能会有询问,也会有调侃。这种不伤人的询问和调侃表现了他们愿意参与学校管理事务,愿意表达个人的见解,具有幽默感。

第四,实践创新能力强。为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动手能力,学校举办耐火浇注料设计大赛。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设计配方。比赛面对无机专业2011级全体学生开展,非卓越班学生此前已经上过《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实验》课程,而卓2011班学生因课程设置不同于其他班,在没有任何实验基础的情况下,直接进入比赛实践,比赛结果是卓越班在没有任何实验基础的前提下,与非卓越班学生平分秋色,证明“卓越计划”的实施对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证明卓越班学生面对未知谜题,有独立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

5.“卓越计划”下辅导员工作模式分析

在“卓越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卓班实行单独的教学培养方案和授课计划,各科任课教师也是择优选拔。为了突出专业特色,不同专业的“卓越计划”教学培养方案有很大的区别,从教学角度出发彼此间可借鉴性不强,但对于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却不是这样。尽管受专业和学校的限制,但思政工作的性质、工作内容、工作方法是不变的,是具有规律性的。从规律性着手,可以找到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辅导员思政工作的共性,形成一定的模式,指导实践工作,提升思政工作的规律性、实效性和系统性。

“卓越计划”已经提出明确的人才培养方向,所以从思政工作的操作实践入手,重在从工作程序运行方面,提出可借鉴的模式,也就是探究“卓越计划”班思政工作的规律性。辅导员工作内容大体可以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指导和事务管理三个方面,此外“卓越计划”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校企合作。结合“卓越计划”的实施情况,可以总结为思想政治教育周期性、发展指导平台性、事务管理制度性、就业教育职业性。

5.1思想政治教育周期性。辅导员工作首先具有周期性。从新生入学到学生毕业,四年为一周期,每一个学年都有每一个学年的学习任务。卓班与非卓班相比,因为培养方案的不同,周期性也有不同。以辽宁科技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卓越计划”班为例,教学上采取“3+0.5+0.5”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自入学起就有专业教师作为导师,前三年完成课程学习。大四学年进入企业,大四上半年进行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下半年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在企业实习期间,实行双导师制,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联合负责学生实习培养工作。

卓班学生实际在校时间是三年,相对于其他班级,卓班的职业规划教育、企业伦理教育、就业心理工作就要提前,给学生以充分的思想预热和心理调试时间。大一年级重在道德修养和行为引导;大二年级侧重团队精神、人际交往辅导;大三年级主要是就业创业教育。

在思想教育环节中重点是三观教育。“卓越计划”培养的工程实践人才不仅要有知识、能创新,更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奠定人才健康成长的基石。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要给青年学生指明方向。

5.2发展指导平台性。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四年的课程,卓班学生课业学习压力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相对于单一、不成体系的活动,活动应更多地以平台式呈现。活动围绕一个主题,使这个活动平台成为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避免使学生陷入繁杂无序的课余活动之中。发展平台的建设应尽量与第一课堂相融合。将工程知识的学习和思政教育尽可能相融合;将专业教师和思政辅导员的工作尽可能协调一致,最终目的是培养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卓越计划”旨在培养一批有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科技活动就是典型的发展平台。卓越班普遍实行导师制,学生全面参与老师的科研实验工作中。第十一届“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无机专业卓班学生40人中有10人在竞赛中获奖,可见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兴趣浓厚。“行业专家进课堂”、“创业分享会”、“师生讲堂”都是在卓越计划开展过程中,针对“卓越计划”育人方向开展的素质平台建设活动。

5.3事务管理制度性。强化学生在班级各项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辅导员由指挥变指导和服务。在班团组织建设、寝室住宿管理、评奖评优工作中,充分发挥班级干部和学生骨干力量,调动他们的参与性,既提升公平意识又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从对“3+0.5+0.5”的介绍,可以看到卓班学生的学习生活被明显分成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生活学习方式有很大不同。打个比喻,前三年是贴身护卫,大四上半年是间接沟通,大四下半年就只能是遥控指挥了。如果学生守纪意识不强,自律精神不够,就难以适应“卓越计划”的需要。辅导员在前三年要重点培养学生依照制度自我管理能力,要求学生树立规章意识。学生在外实习一年的时间,这一年当中他们既要完成实习指导教师的学业安排,又要完成毕业季的各项工作。也有某些学生在大四的时候就已经签订工作,一方面是社会人,一方面是在校生,如果没有顺畅的工作制度作为保障,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都要大打折扣。

5.4就业教育职业性。“卓越计划”学生的最终出口是要走向市场,“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标准是行业标准,所以实施“卓越计划”离不开校企合作,辅导员的工作更不能与此脱钩。带领学生走访就业企业,利用寒暑假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企业调研,了解行业发展情况,和指导老师共同到企业考查学生实习进展,邀请用人单位参加招聘会,这些都是辅导员的分内职责。利用这些机会,可以使思政辅导员了解行业境况,在为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介绍,就业创业教育时不是泛泛而谈,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缩短学生毕业后到企业的磨合期,有利于企业利用实习深入的了解学生,寻找适合企业的储备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Z].2011-01-08.

[3]王珑玲.青年工程师与伟大的中国梦――写在本期“特别企划”之前[J].中国青年研究,2013(7):5.

[4]龚克.转变观念大胆试验建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中国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18):10.

第3篇

一、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现实条件下的素质教育

(一)卓越计划要求学生有较宽广的知识面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的描述,本科层次的工程型人才通用标准中应涵盖以下知识体系:一是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即工程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学科发展前沿知识;二是通识知识,即人文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经济管理知识等;三是政策法规类知识,即与工程领域相关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四是跨文化知识,即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知识;五是元认知知识,即关于人类如何认知与学习的知识等。按照学术界对知识的分类,这其中既有叙述性知识,也有程序性知识;既有显性知识,也有默会知识。现代社会的工程项目已经变得十分复杂,不止技术要求高,而且非技术条件的限制也很多,包括对人类舒适度的考虑,对环境影响的考虑、对审美尺度的把握等,它不仅影响工程的整体质量,具有显在的经济价值,而且还有重要的潜在经济与社会价值,无论对设计者、施工者、使用者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这是现代工程领域对工程型人才的知识要求,也是工程型本科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基础。

(二)卓越计划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实践能力培养实践能力不仅能解决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和劳动观念。巩固和强化理论学习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由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知识;由别人的知识转变为自己的知识;由凝固的知识转化为可迁移的知识,进而成为个人稳定的品质。因此,实践能力不仅是构成个体素质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内化为素质的过程中承担重要的活化作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进一步强调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将实践教学延长为一年,还规定了学习地点与学习标准,根本改变了大学生实践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在最真实的工作环境下系统地开展实践知识的学习,对于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每个学生的实践能力,巩固理论学习的成果将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还体现在育人模式的改革,企业作为联合培养人才的重要单位,第一次被明确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在企业的实践教学由企业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组织实施。全真的环境与全新的教学模式,拓展了学校育人的新思路,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改革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与实践启迪。

(三)卓越计划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无论对学生的知识要求,还是能力培养,卓越计划所体现的都不是凝固的知识或不变的能力,处处体现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包括如何获取知识,学会学习,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工程教育中体现出全球意识、环境意识、审美意识和人文关怀,体现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理性思考与感性直觉的相得益彰。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是我国工程教育现有条件下的素质教育,它实实在在地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又实事求是地开展了素质教育。一方面,它立足专业开展素质教育,既增添了专业教育的新动力,也为素质教育找到了健康发展的肥沃土壤。另一方面,它根据国情、校情开展素质教育,围绕专业教育适度拓展教育内容,让素质教育通过具体的培养标准渗透到专业教育的各门课程之中,既没有增加学生太多的学习负担,也没有脱离现有的教学实际,既有较强的科学性,又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二、素质教育的开展应以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参考模式

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为标志,素质教育从此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而在高等教育领域,以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改革,早在1995年就开始在全国部分高校试点。高校素质教育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整体效果并不理想。撇开专业教育谈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片面地理解为增加几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而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与手段却没有改变,其结果可想而知[2]。此后,不少高校也在探索素质教育的模式,但大多由于传统教育思想与培养模式根深蒂固,无法取得实质性突破。

(一)素质教育应以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参照模式高等教育属于专业教育,在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的今天,其专业性将越来越强,因为更多的学生毕业后直接走向社会,走上各种工作岗位。要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就必须围绕专业教育做文章。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为我们找到二者的结合点,所以借鉴或参照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较好地贯彻素质教育思想,达到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因为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从课程设置上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的宽基础要求,将专业知识、人文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地整合在统一的方案之中。从内容上将素质教育思想渗透到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每个教学环节和每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从每节课都能领略到素质教育无处不在。从形式上则更加体现出素质教育的多样性,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企业教育,课内教育还是课外教育都体现出浓厚的素质教育思想。通过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素质教育,既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性,也有贴近学生的可操作性。

(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可以对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进行适当改造,使之更具普适性由于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部分环节的条件限制,导致其覆盖面受到影响。因此,要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让更多学生接受优质教育,可以对卓越计划进行适当改造。比如实践环节的要求,如果不能实现完全集中,可否改成相对集中?去校外实习有困难,能否通过校际联合建设全真共享实习基地?部分没有条件自己开设的课程,能不能通过学分互认或网络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学习?这些都可以通过适当的途径扩大学生的受益面。当然,在理论及校内实验(习)过程中,有些高校可能也难以达到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全面要求,这也可以适当进行调整,但贯穿于各门课程与各个教学环节中的素质教育思想与教学措施不能丢,这既是培养卓越人才的核心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三、提高卓越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思想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最深刻的改革是教育理念的革新,人才培养方案是贯彻其理念的理论表达,而能否真正实现培养目标,还要看培养过程。因为过程不仅是结果的前提条件,而且过程本身就构成结果。卓越人才是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而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多种能力,还需要有创新的动机、创新的精神相伴随,不享受教育的过程,没有学习的乐趣就难以培养有发展动机的人才[3],而这正是素质教育所强调的个体内化的关键过程,所以高校要提高卓越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树立素质教育思想。

(一)教师必须具有素质教育的思想与能力教师是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成败的关键因素。与传统人才培养过程相比,部分试点高校在对教师的要求上提出了双师型的要求,从操作的层面看似乎达到理论与实践统一的要求,但从培养人的内在要求出发,双师型教师还不能算是培养卓越人才的合格教师的全部,还应该加上对教育思想与教学能力的要求。其中既有务虚的一面,即对教师素质教育思想与理论研究的要求;也有务实的一面,即要求教师能按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教学工作。教师具有素质教育的理念必然会关心素质教育,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内涵,并结合实际教学工作开展素质教育的教学研究,同时注意将研究成果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具有素质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不仅会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还会注意引导学生主动追求知识,主动获取知识,不仅从课程学习中获得学科知识,还能锻炼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

第4篇

关键词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 卓越计划 现状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2.026

2010年6月13日,教育部《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的通知》批准清华大学等61所高校为第一批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实施高校,揭开了我国工程教育历史的新篇章。“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从2010年由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两个专业试点,正式启动“卓越计划”。目前我校除上述两专业外还有资源勘查工程(原地质工程)、石油工程、化学工艺与工程三个专业设有“卓越计划”班。经过几年的探索,我校“卓越计划”班从选拔到培养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相对于传统培养模式还属新生事物,总体仍处于摸索阶段,因此,研究“卓越计划”的培养模式十分必要,本文主要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例进行研究。

1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培养现状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于2011年开始招收“卓越计划”班学生,每年招收一个自然班,大约30人左右。目前第一届招收的学生已经进入大学四年级,正处于毕业设计阶段,该专业已经基本完成了一个培养周期。下面就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卓越计划”实施情况做以简单介绍。

(1)领导重视,管理制度完善。为保证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卓越计划”顺利实施,在学校组织的基础上,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成立了资源勘查工程“卓越计划”领导小组,建立了相应保障体系,①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学院主管教学副院长、专业负责人及学科骨干教师。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卓越计划”选拔淘汰办法、培养方案,负责协调“卓越计划”班课程安排、师资配备、经费、实验实践场地等工作,为“卓越计划”实施提供了组织与制度保障。

(2)因材施教,制定特制培养计划。针对“卓越计划”的总体要求,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专门制定了符合培养出口要求的“卓越计划”培养计划,强化工程实践设计能力,②在培养计划加大了实践类课程学分比例,培养计划中实践课程比例为21%高于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普通班的19%,并设定了企业实习实践环节。同时对学生实行“3+1”培养模式,即三年基础理论教育和累计一年的工程实践教育,加大了工程实践培养力度,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更具备工程特性。

(3)重点培养,配备优秀师资队伍。资源勘查工程专业除了为“卓越计划”班制定专门培养计划外,在课程安排和师资配备方面都进行了政策倾斜。“卓越计划”班学生课程基本都是小班授课,任课教师多为教学经验较为丰富、授课效果好的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教授等,课程教学过程中大部分专业课程都采用研讨式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4)建立选拔淘汰机制,实行开放式管理。2014级以前的资源勘查工程“卓越计划”班是在学生大学一年级刚开始的入学军训期间在本专业内部根据学生大学英语分级成绩、数理化综合成绩,经专业面试后确定进入“卓越计划”班学生名单。2014年为加深学生对“卓越计划”班的了解,也为增加其它专业学生进入卓越班的机会,学校调整了“卓越计划”班学生的选拔时间和选拔范围,即等大学一年级下半学期根据大学期间成绩在全校专业进行选拔。为激励促进“卓越计划”班学生学习,对于进入“卓越计划工程师”班学生每学期成绩出现必修课一门不及格或选修课两门不及格的情况的学生将予以淘汰到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普通班。这种开放式管理方式为保证“卓越计划”班的优质生源提供了保障。

2 资源勘查工程“卓越计划”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特点

资源勘查工程“卓越计划”班今年拥有了第一批毕业生,通过第一批毕业生情况可以看出“卓越计划”班学生较普通班培养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1)工程实践特点鲜明。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班学习的学生,具有鲜明的工程实践特点。该班学生在培养过程中,有一年的学习是在企业完成的,因此,能够做到部分专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均能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有了工程实践的直观印象,在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中我校参赛人员卓越班学生占有大部分,并且每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与“卓越计划”班学生实践能力突出密不可分。

(2)班级凝聚力好。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班学生在企业学习一年的过程中,班级同学统一住宿、统一活动,增加了同学的接触时间与机会,对培养同学感情非常有帮助。增加了班级凝聚力,与其它班级相对,“卓越计划”班学生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更活跃、更团结,同学间互帮互助的氛围更浓厚,在学校的优秀班集体评比中,每一届都有 “卓越计划”班。

(3)工作适应能力增加。由于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班学生在培养过程中与企业实践接触得多,学习内容更贴近企业生产实际,所以该班学生在工作之后进入角色将会更快,在找工作过程中该班学生更受用人单位欢迎,在石油石化毕业生整体就业不景气的情况下,“卓越计划”班的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偏爱”,可以说是供不应求。

3 资源勘查工程“卓越计划”学生培养的思考

资源勘查工程“卓越计划”班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该模式刚刚开始几年,所以在培养学生过程中,也发现存在一定的问题,值得思考与改进。

(1)加强校内教师工程素质建设。高校的教师大部分都是毕业生直接到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对工程教育思想缺乏系统的研究和足够的重视,③由于教师工程素质不高,造成指导学生过程与现代工程技术脱节,资源勘查工程“卓越计划”班在导师指导学生过程中便发现存在类似问题,这不利于高等学校教师对“卓越计划”班学生进行引导与指导,因此有必要通过培训、校企共建设等方式加强师资队伍中教师的工程化背景建设,为“卓越计划”班学生提供更专业的指导。

(2)完善导师制度,更好指导学生。“卓越计划”班学生培养方式与普通班的差别,使导师配备方面也产生了不同,目前我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班的导师配备情况是2~3名学生配备一名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作为导师,这样的导师配备方式,虽然增加了对学生的单独辅导的机会,但导师之间的差异及导师对政策了解把握程度的不同,导致对学生指导的不同,为消除这种影响,在给学生分别配备导师的同时,应该配备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卓越计划”班的班级导师,加强对学生专业指导。在企业实习阶段采用“双导师”制,学校和企业分别指定人员为学生班主任,分别负责学生企业实习期间的日常管理和业务学习,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如果派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校内导师,这些教师的教学、科研、行政事务较多,不可能在学生在企业期间长期驻于企业,但如果派年轻教师担任校内导师,虽然时间上能够保证,但也存在经验不足、指导学生力不从心的状况,如何完善“双导师制”,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做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

(3)加强专业国际化发展。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于2014年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后,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毕业生所获得的学位,可以在“华盛顿协议”国得到认可,即可以在相关国家就业。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通过,只是为本专业的毕业生获得了通向国际的通行证,如果要使学生能够真正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还要求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国际接轨。目前,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已经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对培养计划做了调整,要课程设置与内容方面做了很大改进,但在英文课程教学方面还有待加强。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工程教育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资源勘查工程“卓越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了企业、教师及学生的一致认可,但也发现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需要有相关的政策制度的支持,相信在企业、学校、学院、教师及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资源勘查专业“卓越计划”会让更多的企业与学生受益。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本科教学改革项目:基于石油高校的地质类“卓越计划”培养方式研究

注释

① 陈翠华,丁枫,董树义,程文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3.2:44-49.

第5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对策

项目来源: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深化及实践”(项目编号:2012282)

中国分类号:C961

2011年教育部以教高[2011]1号文件,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1],并于2010年和2011年,先后批准了近200所高校为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一、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存在的问题

1.高校教育教学观念有待提升

新型工业化,是我国提升整体实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跻身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需要大量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和卓越工程师。然而,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理念上,长期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工程、重研究轻技能”的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几乎所有大学的顶层设计都是“高水平”、“研究型”、“一流”,而培养“工程师”,就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才培养规格中,“工程师规格”几乎消失[2]。

2.高校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缺乏

目前,我国高校师资,在学历上,一般要求具有博士学位;在考核指标上,通常重视考核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以及科研论文等学术指标,而工程设计、工程创新、工程实践能力等工程能力指标,很少纳入考核指标体系。

3.学生工程实践训练不足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瞄准的是企业,培养的人才是能下到企业并能发挥重要作用的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工程开发应用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创新能力等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的培养重点。

4.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难度较大

由于高校和企业各自的工作目标不尽相同,高校主要是培养人才,企业主要是创造利润,虽然高校和企业可以形成一定的合作联盟,但是,离教育部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例如:要求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完成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等。

5.缺乏考核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

高校对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考核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有待建立与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的缺乏和不科学,使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难有科学标准和保障,会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参差不齐。激励机制的缺失,一方面,使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没有明确的目标性、成就感和价值观,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主动性和持久性,使学生的学习,存在着被动、盲目和随意性;另一方面,会导致教师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上缺乏动力、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提高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1.出台配套政策,切实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顺利实施

教育部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采取的是项目制,学校以申报方式获得项目立项,以项目结题方式完成,而项目实施过程难以监管。教育部要出台相应配套政策和措施,对卓越计划实施进行规范、指导和监督,促使高校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卓越计划的认识,确保卓越计划规范顺利推进和高质量的完成,确保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

2.加大资金投入,切实提高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积极性

卓越计划是国家的战略举措,意义重大。一是国家要加大对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实施高校和企业的资金投入,提高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积极性;二是高校要加对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投入,加快更新设备设施,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切实提高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三是企业要与高校建立校企合作战略联盟,明确合作双方责权利,达到互利双赢,为学生在企业的教育教学提供物质、场地、设备、技术、师资等方面优质服务,为国家卓越计划贡献力量;四是政府要对参与卓越计划的企业进行政策扶持和奖励。

3.优化师资结构,切实提高高校教师的工程教育素质和水平

高校高水平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是培养高水平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关键。要改变高校师资单一结构,建设一支具有工程实践经历的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一要制定工程技术人才引进、考核和职称评定新政策,在师资引进上,不唯博士学历、不唯职称,重要考察企业工程工作经历、工程技术水平能力、工程创造的价值等实际工程技术水平;在考核和职称评定上,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等学术指标为主,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应用指标为主。二要选送优秀青年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提高工程技术素质和能力。三要聘请校外优秀的工程技术专家担任高校兼职教师,承担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任务。

4.强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

卓越工程师是为企业服务的杰出工程技术人才,他们的工程设计、应用、创新等工程能力,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重要。因此,高校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上,要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一要以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重新构建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二要强化实践教学改革,以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以及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提高工程实验、工程实习、工程实训、工程设计、工程社会实践的教学比重,“真刀真枪”做设计,“顶岗实习”做实习,“校企合作”做工程,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素质与能力;三要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思想品德、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四要建立健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使卓越计划实施有章可循,切实提高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高质量内涵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文件汇编2012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李继怀,王力军.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与卓越工程师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

[3]陈启元.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2

第6篇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985工程”大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381(2013)06-0024-07

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概况

2010年6月,教育部在天津召开专门会议,启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1];2011年7月,教育部发布了第一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和学科专业名单[2],其中包括61所高校、462个本科专业或试点班以及293个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2011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名单[3],共包括高校133所;2012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卓越计划”高校学科专业名单[4],其中包括362个本科专业或专业类和95个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自此,共有194所高校(办学实体)、824个本科专业或专业类和388个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进入“卓越计划”行列。

2011年1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指出“卓越计划”的目标主要有二:其一,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其二,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5]。

“卓越计划”实施的专业包括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层次涵盖工科的本科、硕士、博士3个层次,类型包括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等多种工程师后备人才[5]。

“卓越计划”具有3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1]。

二、 “卓越计划”专业的课程体系分析

(一) 研究对象

在教育部前后公布的两批合计194所“卓越计划”高校(办学实体)当中,共有27所“985工程”大学(第一批19所,第二批8所),合计分别占“985工程”大学总数和“卓越计划”实施高校数的69.23%和13.92%。作为我国的顶尖大学群体,“985工程”大学因其在学术水平、教育资源、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优势,在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上居于重要地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卓越计划”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因此,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地位和作用上,“985工程”大学都是实施“卓越计划”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们的“卓越计划”实施效果不仅关乎整个“卓越计划”的成败,也对其他类型大学的“卓越计划”实施具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所能呈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6]。课程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卓越计划”的实施能否达到预定目标。而在现有的关于“卓越计划”包括其课程设置的研究当中,主要以理论研究和经验介绍为主,实证研究缺乏。

综合以上原因,本研究随机选取了第一批“卓越计划”高校中的湖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3所“985工程”大学及其第一批“卓越计划”本科专业(实验班)(详见表1)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其课程体系的统计与分析以及与相同但未参与“卓越计划”的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比较,发现目前我国“卓越计划”实施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对策,为“卓越计划”的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 “卓越计划”专业的课程体系及统

分析本部分所有数据均来自所涉及高校“卓越计划”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或由其他的数据计算所得。湖南大学培养方案见http://jwc.hnu.edu.cn/xzzx/jxyjzy/2012227/e011222717103512.asp;华中科技大学培养方案见http://qiming.hust.edu.cn/index/cxjy/cxjy_13.html;山东大学培养方案见http://zhuoyue.sdu.edu.cn/zygcs/pyfa/.

为清晰、完整地展现这3所大学“卓越计划”专业的课程体系,以了解其课程设置的实际状况,本部分从各校各专业总学分及平均值、课程结构及各类课程的平均学分和比例、通识课程设置、实习实践课程(环节)时间、伦理课程设置状况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统计。

1. 总学分及平均值。从表1可以看出,在“卓越计划”专业(实验班)的总学分上,无论从每个专业还是从各专业的平均值看,华中科技大学都是最高的,湖南大学其次,山东大学最低。而且在以上3所大学内部,各专业总学分数值也相近,如华中科技大学在188.5—206分之间,湖南大学在173—178之间,山东大学在160—166.5分之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不同高校间人才培养的特色和差异。

表1 三所“985工程”大学“卓越计划”专业的总学分及平均值

2. 课程结构及各类课程的平均学分和比例。从表2可以看出,3所大学的课程大致都包括通识课程、学科及专业课程、实践环节3个板块(其中华中科技大学另有课外学分部分),这与“卓越计划”所强调的“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要求是一致的。不同于华中科技大学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平均学分及所占比例最多(高)而学科及专业课程次之,湖南大学和山东大学的学科及专业课程无论绝对值(学分)还是相对值(比例)都处于决定地位,通识课程次之,实习实践课程(环节)居末。在各校内部,这三类课程的绝对值与相对值大小是一致的,即某类课程的绝对值大,其相对值也大。具体来说,3所大学通识课程的平均学分及比例由多 (高)到少(低)依次为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和山东大学,而在学科及专业课程方面,依次为湖南大学、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在实践课程(环节)方面,依次为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湖南大学。因此,从平均学分及比例这个角度可以发现,相对而言,在这3所大学当中,华中科技大学更为重视通识教育,湖南大学更为重视学科及专业教育,山东大学更为重视实践环节。

表2 三所“985工程”大学“卓越计划”专业的课程结构及各类课程的平均学分和比例

3. 通识课程设置。根据对这三所“985工程”大学“卓越计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识(公共)课程的统计,发现这3所大学“卓越计划”专业的通识课程设置存在以下问题:其一,思政课程(“两课”)、传授工具性知识与技能的课程(如英语、计算机)等占据比例过大,如湖南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除开放实验、体育与军事课程外几乎全为此类课程;其二,将原本属于学科或专业范围的课程置于通识课程体系当中,挤占了通识教育的实施空间,如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卓越计划实验班”的“电路理论”课程。此外,根据对这些专业中可供选修的通识课程数量和比例的统计,发现选修课程比例较低,学生选择余地小。在这3所大学17个“卓越计划”专业当中,可供学生自由选修的通识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平均为5.12%,最高的仅为12.5%,其余皆在10%以下,若干专业甚至为零。

4. 实习实践课程(环节)的时间。(1)实践课程(环节)的总时间及企业学习时间。在17个专业中,共有16个专业(山东大学的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除外)在培养方案中提供了实习实践课程(环节)的时间信息,但仅有5个专业(湖南大学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车辆工程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山东大学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在培养方案中规定了明确的企业学习时间。以一学年36周计,仅从实习实践课程(环节)的总时间看,这17个专业当中就有10个专业没有达到教育部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所要求的“本科及以上层次学生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的规定。如单从企业学习总时间看,在明确提供信息的5个专业中有1个(湖南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没能达到这个标准。而如果将军训等校内实践与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的时间去除,将有更多的专业达不到国家规定。

(2) 企业部分的实习实践课程(环节)及

时间。从表3可以看出,湖南大学、山东大学“卓越计划”专业实习实践课程(环节)的企业部分大致都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培训/工作)、毕业设计等内容。明确提供这些实践内容时间信息的专业为湖南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山东大学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专业。从明确提供实践内容时间信息的专业可以明显发现两个问题:其一,毕业设计占据了个别专业学生企业学习的大部分时间,这就导致学生直接参与生产、进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时间不足;其二,毕业实习(顶岗培训/工作)与毕业设计的时间没有做出明确划分。

表3 两所“985工程”大学“卓越计划”专业实习实践课程(环节)的企业部分

5. 伦理课程。经统计分析,3所大学共17个“卓越计划”专业基本上都只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或“道德与法律”这一门与伦理教育直接相关的课程山东大学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未详细列出全部课程名称及其实施场域,因此无从判断,但在列出的课程中没有与伦理教育直接相关的课程。,专门的工程伦理课程几乎没有。强调一般的道德修养固然重要,也更为根本,但它不能代替专门的工程伦理教育。而且在目前“两课”重灌输轻实践的教学方式下,仅仅依靠单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就想保证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职业伦理是非常困难的。

(三) “卓越计划”专业与普通专业的课程体系比较

作为国家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卓越计划”有着特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因此,有无特色是“卓越计划”是否有存在必要的根本,也是这项重大教改计划成败的关键。进入“卓越计划”的专业(以下简称“计划班”)相比没有参与该计划的同一专业(以下简称“普通班”)应该呈现出明显的特色和差异性。但现实状况是否如此呢?为此,我们需要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差异状况。由于以上3所“985工程”大学“普通班”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未在网上公布以及不详细等原因,因此本文仅选取了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第一组)、土木工程(第二组)和山东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第三组)共3个专业进行“普通班”和“计划班”的对比(见表4和表5)。

通过对比分析,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通识课程学分及占总学分的比例上,两者差异并不明显;第二,两者的课程结构几乎一致,即基本上课程模块是相同的;第三,相对于“普通班”,“计划班”明显更为重视实践教学,无论从学时、学分以及占总学分的比例来看都是如此;第四,从实践环节看,“计划班”明确将毕业设计纳入企业实践范畴。此外,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和山东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计划班”较之“普通班”还增加了毕业实习这个环节。

三、 结论与建议

根据对“卓越计划”专业课程体系的统计、“计划班”与“普通班”的课程体系比较,大致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通识课程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为思政课程、工具性知识与技能课程等外在功利性明显的课程占据比例过大,而致力于使学生获得一般发展的课程缺乏;将原本属于学科或专业范畴的课程置于通识课程体系当中,挤占了通识教育的实施空间;选修课程比例较低,学生选择余地小。

2. 企业学习时间尤其是直接的实践技能培养时间不足。在文章涉及的17个“卓越计划”专业中,大多数(10个)的实习实践总时间不足一年,如果去除校内和社会实践课程(环节)时间,将有更多的专业达不到教育部所规定的“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的规定。不仅如此,毕业设计还占据了个别专业学生企业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导致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时间不足。此外,还存在实践课程(环节)的实施场域没有进行明确规定,毕业实习(顶岗培训/工作)与毕业设计的时间没有做出明确划分等问题。 3. 伦理课程缺失。统计发现,这3所大学共17个“卓越计划”专业基本上都只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或“道德与法律”这一门伦理教育课程,而没有设置专门的工程伦理课程。

4. “卓越计划”专业的特色在实践教学方面表现得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更为重视实践教学,同时将毕业设计纳入企业学习范畴,同时增加了毕业实习等环节。但在通识教育部分以及整个课程体系的构成上,“卓越计划”专业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为进一步完善“卓越计划”,加强“

越计划”的特色,根据对3所实施“卓越计划”的“985工程”大学及其第一批“卓越计划”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统计所发现的问题,初步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完善通识课程。正如有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当代工程的疆界已远远超出了工业活动的范围,已成为以制造活动为基础,涉及科学活动、社会活动、管理活动、文化活动在内的复杂体系[7]。工程的复杂性要求工程师的素质结构是综合性的,即现代工程师不仅需要掌握工程技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应当具备良好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这就需要以通识教育作为基础。另一方面,“卓越计划”旨在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也决定了“卓越计划”需要高度重视通识教育,因为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是“思维的创造性、良好的认知结构以及独特的个性品质等”,而通识教育“强调的人格教育为创新人才提供了道德保障,其强调的知识整合、视野拓展利于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其注重的能力、方法训练有利于启发创新思维,其蕴含的‘以人为本’有利于创新人才的个性发展”[8]。因此,鉴于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当前“卓越计划”实施当中通识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高校需要完善通识课程设置,强化通识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训练思维、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个性品质养成、公民意识陶冶、非职业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具体来说,一是坚持通识课程的“通识”特性,即“具有贯通性、普遍性的知识,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根本意义的原理性知识”[9];二是加强通识课程中选修课的比例,以给学生广泛的选择空间,以适应其学习兴趣和发展需要。

第二,保证实践教学时间,细化各实践课程(环节)的学时和实施场域。卓越工程师属于应用型人才,扎实的实践能力是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我国的现实决定了我国的高等工程本科教育不可能像美国那样走培养工程师毛坯而在就业后再由企业进行工程师综合素质与能力训练的两阶段模式[10],而需要在本科教育期间就通过多种实践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中,企业学习阶段的各种实践对于学生来说因具有巩固和拓展知识,培养其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获得生产经验和技能,熟悉和适应企业环境等功能,所以其成效就成为决定“卓越计划”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针对前文发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具体来说就是在培养方案中确保学生一年左右的企业学习时间,并增加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实践的时间。同时,还要对各个实践课程(环节)的学时和实施场域分别进行明确划分,即某环节具体是多少时间,究竟在校内还是企业实施。只有规定明确,才能执行顺畅,落实到位。

第三,设置专门的工程伦理课程。面对一项工程,需要关注的不仅是“会不会做”,还要问“值不值得做”、“可不可以做”、“应不应该做”。因此,工程教育还要凸显工程理念、工程伦理、工程文化、工程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10]。而且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是,高科技如果由素质不高的人去掌握,就难以发挥其正面的作用,就可能以其负面的作用严重危害人类,遗患后世,甚至造成难以想象的灾难性后果[11]。近些年发生的“瘦身钢筋”、“地沟油”以及屡屡见诸媒体的“楼脆脆”等低劣短命建筑事件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工程技术人员的道德问题。这既受目前整个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同时也源于高等教育自身的功利主义倾向。

当下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偏爱技术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训练,而以价值理性与人本主义文化所构成的“非技术能力”的培养环节被长期且严重压抑[12]。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形成技术至上的工程理念,而忽视了工程伦理和职业道德。因此,基于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和专门工程伦理课程的缺失,需要设置专门的工程伦理课程。在课程目标方面,“一个人的品性更多地来自遗传以及幼年时的家庭环境与经历”,因此,“意图通过大学里的工程伦理教育让一个不道德的人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显然不可行。但对于道德品质良好的学生,通过工程伦理教育,提高他们识别伦理问题、伦理推理与判断的能力等却大有可为”[13]。

在课程内容上,“提升伦理意识,应让学生了解工程中存在的形形色色的伦理问题,使他们拥有道德敏感性,能够在工程实践中快速察觉其中可能存在的伦理问题,为进一步的伦理判断打下基础。提升伦理判断能力,需要学生在识别

工程中存在的伦理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其伦理价值观,依据一定的伦理原则或规范进行伦理推理,进而做出判断”[13]。因此,工程伦理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如下内容:工程中的伦理问题、工程中的伦理冲突和伦理决策过程的影响因素[13]。

在教学方式上,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取案例教学、学生讨论、课堂辩论等方式,如“可让学生先阅读伦理理论课本和相关材料,写出自己的感悟报告,然后在教师的组织安排和引导下展开课堂辩论、小组讨论,在师生互动和学生相互启发下逐渐生成自己的伦理智慧”[12]。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eb/ol]. [20130506].http://moe.gov.cn.

[2]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eb/ol]. [20130506].http://moe.gov.cn.

[3] 教育部关于批准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的通知[eb/ol]. [20130506].http://moe.gov.cn.

[4]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eb/ol]. [20130506].http://moe.gov.cn.

[5]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eb/ol]. [20130506].http://moe.gov.cn.

[6] 朱永江.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构建[j].教育评论,2011(6):2729.

[7] 汪应洛,王宏波.工程科学与工程哲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9):5963.

[8] 庞海芍.通识教育的动力与阻力[j].高校教育管理,2012(3):711.

[9] 张楚廷.高等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74.

[10] 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11] 杨叔子.下学上达,文质相宜[m] //眭依凡.学府之魂——中外著名大学校长教育理念:第1卷.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95104.

[12] 赵云红,赵建新.论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伦理向度[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1620.

第7篇

研究生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新世纪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任,担负着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培养高质量人才关系到国家的生存与民族的兴旺。如何培养大批具有扎实基础理论,接受过优良工程教育,具备卓越创新能力的未来工程师,不仅是世界各国都在研究的问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工科类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问题。[1]我国高校中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院校有1003 所,占本科院校总数的90%。在校工程研究生近50 万人,工程类人才培养成为焦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 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全方位提出国家对教育工作和人才培养的中长期战略部署。作为《纲要》组织实施的一个重大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就是一项高等学校与企业、研究院进行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工程人才的重要举措,它将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旨在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这对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2]。

2010 年教育部卓越计划启动后,南华大学(其前身是隶属于原核工业部的三所部署高校之一) 依托多年来在核学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丰厚沉淀,积极参与卓越计划改革试点。2011 年9 月,我校申报的核能和核技术工程硕士专业被列入教育部第二批研究生层次卓越计划试点专业,也是我校首个研究生层次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它标志着我校在研究生培养上迈进一个新的台阶。在教育部出台卓越计划的新形势下,结合我校核技术工程硕士卓越计划的启动与实施,积极探索核专业研究生层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新模式、新理念和新视角,为国内其他高校的核专业研究生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我国工程类研究生人才培养现状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度过了一个快速发展期,人才数量、质量均有所提高,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自身改革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正步入一个发展的转型期,即由扩大招生规模转向提高培养质量,从知识外延扩张转向素质内涵发展,从以知识传授为本转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但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3],譬如研究生培养定位不够明确、缺乏特色,培养目标较模糊,以及培养层次不够分明;譬如,我国工程类全日制统招研究生教育虽然有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型,但没有明确细化的人才目标;研究生教学师资比较落后,开设课程体系难以反映学科前沿,新科学、新技术和新思维运用不够,不能有效激发学生思考新问题、探求新知识的创新欲,以及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研究,缺乏工程实践经历,对企业生产需求一知半解。另外,研究生的创新动手能力、知识融合和综合运用能力明显不够。不少研究生在学术和工程应用上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意识,不能把各门类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从而难以在本学科前沿及交叉领域有所创新。

二我国核相关专业研究生“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现状

为面向未来社会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教育部卓越计划于2010 年6 月正式启动。2011 年9 月,清华大学核能与核技术工程专业被列入首批唯一的核专业研究生层次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同时,华北电力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以及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作为首批核专业本科生卓越计划试点专业。2012 年9 月,南华大学申报的核工程与核技术本科专业、核能和核技术工程硕士专业,被成功列入教育部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目前,全国只有5 个核工程与核技术本科卓越计划试点专业,以及3 个核能与核技术工程研究生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相关高校对核及相关专业本科和研究生卓越计划培养模式仍在探索之中[4],他们尚无成熟的培养方案,也没有培养出毕业生。究竟如何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核专业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目前尚无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尚需国内各高校共同研究与探索。

三南华大学核专业研究生“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我校积极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2011 年9 月南华大学顺利成为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高校,核工程与核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4 个本科专业、核能和核技术工程硕士专业列入试点专业。近年来,我校按照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及工作方案”要求,积极探索工程教育的新方法、新思路,结合校情,精心规划,密切校企关系,突出我校办学特色,扎实推进试点工作。

1 明确培养目标,提升培养理念

严格按照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结合我校核专业研究生培养现状,通过文献调研、与行业企业专家深入研究探讨,以及派遣学术骨干参加教育部高教司等权威部门举办的各类会议等,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方案,吸收和借鉴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我校核专业研究生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提高研究生培养理念,明确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我国有关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精神内涵,结合上述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我校核能和核技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与理念: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受到工程师严格训练,能够适应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核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满足核与相关领域的实际需求,能够在生产一线从事研究、设计、应用、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 优化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

以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为基础,根据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标准,结合核行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注重课程开设的学科交叉性、前沿性、工程性和实践性,优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教学比重,处理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关系,以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承载实践教学,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核能和核技术工程“卓越计划”研究生课程体系包括人文与社会科学、核专业基础知识、核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工程研究与产品研发四个系统模块,集中体现于两个“知识”和一个“能力”。两个“知识”中,基础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主要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数理知识、实验数据处理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主要指核技术及应用领域的专业知识。一个“能力”即设计与研发能力,包括技术标准制定、工程设计软件以及核类仪表产品与系统研发。

3 强化师资队伍,双导师组联合指导

聘请核专业、行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承担研究生卓越计划人才培养工作,打造高水平的教学师资与实践团队。积极委派我院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内外的核行业高水平大学进行学习进修,提升校内导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制定“1+1+1”或“1+2”的卓越计划研究生培养模式。按“1+1+1”培养模式,研究生第1 年在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积极参与校方导师课题研究;第2 年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培养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第3 年进入企业(或科研院所),在对方导师组的指导下进行工程实践,学习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工程应用技能。按“1+2”培养模式,研究生第1 年在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积极参与校方导师课题研究。接下来的2 年进入企业(或科研院所),在对方导师组的指导下进行工程实践。

确立卓越计划研究生的导师小组制,采取导师负责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在校期间每名研究生由1 名校方导师和2~3 名副教授及助教指导。在企业期间由企业方导师和2~3 名工程师共同指导。校内外导师组具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校内导师组主要负责研究生总体培养计划的制定,并根据本学科专业的要求、学位论文的需要及个人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有关课程等校内工作;企业导师组负责研究生在企业具体参与产品或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参与生产过程的设计、运行和维护,并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学校总体进度,与校内导师(组)交流协商,一同指导研究生完成论文选题、开题、中期考核和最后的学位论文答辩。这样一方面弥补了目前一些校内导师工程实践经验的不足,另一方面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高校与企业智力资源的共享。建立严格的卓越计划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校内导师需有大中型企业的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经历、副高职称任职资格2 年及以上、高水平的一线科研人员、具有宽厚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充足的科研经费。校外导师的遴选条件更为严格,譬如遴选对象一般为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或管理者,具有10 年以上的工程技术与管理领域的实践经验。

4 校企合作,实行产学研一体化

产学研一体化是目前公认的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学习并借鉴日本的“产学研”实践模式,探索我校与其他高校、企业和公司的共同研究制度,初步组建中国高校与高校或高校与企业的核专业研究生教育战略联盟,通过强强联合、师资互补、协同发展,以及依托双方拥有的先进科研平台和设施,建设高水平科研中心和研究生教育基地,结合“1+1+1”或“1+2”的卓越计划研究生培养模式,有效开展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教学与教改研究等,共同培养核专业拔尖科研和工程人才。

我校核能和核技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研究生培养主要实施合作企业有: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核四零四有限公司、中核集团江苏核电有限公司、中核集团湖南桃花江核电有限公司、中核北京核仪器厂等。这五个企业都已经与我校签订了联合办学或人才联合培养协议。同时,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西安核仪器厂等企事业单位已与学校签署相关协议,成为核专业本科和研究生的实习教学基地。通过开拓卓越工程实践基地的努力,有效地确保了本科生都能够获得扎实的工程实践训练、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课题的研究条件,同时为这些单位解决工程技术与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输送了急需的专业人才,真正做到充分发挥校企(所)的各自优势,实现双赢。

5 注重培养环节,加强学术研讨交流

注重研究生培养过程,包括制定个人学习计划、课程选择、文献阅读和课题开题、课题研究、论文写作、送审评阅及论文答辩等活动环节的规范管理。对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分析,影响研究生卓越计划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进行持续地过程控制和不断地改进,使这些因素朝着有利于实现培养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方向发展,进而保证和不断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同时在培养过程中,学校或导师组定期举行学术研讨会,及时掌握学生的科研进展,并确保研究生有一定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交流机会并尽可能做学术报告,让学生在学术讨论中发现问题,同时煅炼有效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

6 优选研究生生源,实行“准入、退出”制

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依据我院的研究生生源情况,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选拔一批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开放交流能力的学生,组建研究生卓越计划培训班。建立研究生在校或在企的表现考核评价体系,根据体系规定淘汰不适应要求的学生,选拔其他班级优秀的学生进行补充,使研究生卓越计划培训班学员有一定的忧患意识、强烈的竞争意识以及进取心。

总之,从我校核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出发,结合国内外工程实践类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实践经验,从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过程控制和条件保障四个方面,初步探讨和确定我校核专业卓越计划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虽已应用于我校2012 级核能和核技术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但仍有一些方面值得丰富和完善。通过进一步认真学习和贯彻教育部的工程教育精神,紧紧围绕教育部卓越计划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指导方针,重点夯实以下若干方面细化工作,包括加强研究生教育课程建设、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启动工程实践教育质量评估以及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等。

参考文献

[1]李毅红.高等院校的创新教育[J].高等教育论坛,2002(1): 40-45.

[2]王贵成,崔迪. 论“卓越工程培养计划”对学生的要求[J].中国电力教育,2011(32):32-34.

第8篇

论文摘要:以江苏大学为例,探讨了高校实施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得失。江苏大学实行的大学生创新计划主要是针对部分拔尖学生开展的一项竞技活动,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在本科生拔尖人才方面的发掘和培养。但在学生受益面、课题与本科毕业论文的结合度、学生与实际科研的结合度等方面还相对欠缺。

论文关键词:理工科本科生;大学生研究计划;教学改革

从整体而言,本科生毕业设计是大学生经过3年多的大学学习后,对大学生课题完成能力的一种综合考验。多年来,国内高校的大量扩招,毕业设计时间较短以及毕业设计处在毕业前夕的敏感期等多方面因素,促使高校本科生毕业设计并不能很好的体现其原初设立时的功能。

一、开展大学生研究计划的重要意义

1.高素质专门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当下高校的角逐点

进入21世纪,人类在知识技术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步表明:在科学和技术发展的进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类的创造力,是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定位为高教革新的一个主要方向。

2.教师结构优化及教学方法改革是未来高校的发展方向

中国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必然具有很强的时代背景。高校要在未来的教育革新竞争中脱颖而出,需要充分考虑时代背景的影响。总体而言,中国高校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订单式培训教育阶段。建国初期,百废待兴,迫切需要大量的军工和民用建设人才。因此,那个时期的高等教育更侧重的是直接面向所需工作的订单式培训教育方式。

二是精英式教育阶段。进入改革开放以来,国内资源的调配主要以服从经济建设为主,且教育投入短期见效慢,导致我国的教育投入一直处于一个较低水平,甚至于还提出过教育产业化的发展口号。教育资源的稀缺直接决定了这一阶段的高校教育主要以择优选拔的精英教育为主。

三是大众化教育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进入就业适龄人口高峰期。政府为了达到缓解就业压力和保证教育入学比例不降的双重目的,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口号,强制高校进行招生规模扩张。

四是高校教学硬件和人员膨胀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总量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平。之前累积的高等教育弊病也不断凸显。一方面,持续的生源扩张,与有限的教育资源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另一方面,高峰期学生毕业涌入就业市场,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压力。两方面因素直接促使公众对我国高校教育质量的质疑。增加教育投入,进行教育革新的呼声越来越大。因此,政府通过大学城建设,并校和贷款等各种方式鼓励高校进行教育硬件的扩张整合和人员的补充扩张。

五是师资结构优化和教学质量改革阶段。总的来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走的是先吸收纳入,再消化改革的路线。因此,走过了教育规模的膨胀期,教育硬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膨胀期后,随即而来的将是教师结构的优化和教育方式的革新。

就教育方法革新而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至今,从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中国作为目前劳动密集型代工产品的输出大国,已经不再缺少相应的技术工人。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结构的转型将需要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几十年来,我国高校的学生规模翻了数翻,高等教育却一直处于被动应付的状况。西方教育从古希腊开始就一直是人本主义教育占主流。而中国的教育则是把学习已有的工业文明成果作为大学生培养的首要目标。注重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大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强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也对高等学校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3.大学生研究计划

大学生研究计划(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简称UROP)是一项对本科生进行创新培养的教育改革举措,其原型首次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在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与变革后,已经成为世界诸多知名高校普遍效仿的做法。目前,在MIT学习期间,约有80%的学生至少参加过一项UROP计划。Caltech也相应设立了夏季大学生研究奖学金,用于鼓励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训练。1998年起,由李政道先生引入该方法,并在我国设立“莙政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CURE)”,简称莙政项目。目前,经过多年的教育改革发展,“UROP”计划已被国内多数顶尖高校纳入本科生教学范畴。国内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等名牌大学也都在积极探索将大学生研究计划全面纳入到本科生的日常教学过程中。

二、将大学生研究计划纳入日常的本科生教学体系的方案探索

1.明确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具体教学任务和教学培养目标

结合江苏大学具体的办学特点和学生培养方向,明确和制定大学生研究计划所对应的具体教学任务和教学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设计,从而为大学生研究计划的顺利开展提供可操作性的政策参考。通过有计划地组织本科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目的明确地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清楚认识什么是科学研究,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大学生创新计划的思想普及并融入到大学生本科生教育过程中。此外,通过积极推动大学生研究计划与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对接,提升江苏大学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水平,提升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2.明确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具体教学方案、教学形式

从总体的教学方向来看,大学生研究计划的科研任务可以是导师的科研项目,也可以是指定的旨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其他任务。任务的选择和教学过程,必须重视和突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非简单地完成任务。一般而言,参加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学生在明确任务后,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活动,指导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科研工作条件,导师定期与学生会面,了解学生的工作进展。讨论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确定下一步的工作任务。同时,参加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学生应积极参加教师课题组的各种活动,包括组会,需定期撰写科研工作进展报告和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

3.对参与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学生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研究计划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其直接针对的培养对象是学生。因此,从人才培养的优化角度来看,需要认真思考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大学生研究计划适合于哪个年级的学生·因为任何科研计划的开展都需要基于一定的专业基础背景。二是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周期时间。对学生参与大学生研究计划的时间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选择:一种是以学生的累计工作时间为准,另一种是以固定的时间周期为主。制定基本要求和大学生研究计划时间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和工程试验基础的条件下更好的得到科研锻炼。

4. 江苏大学开展大学生研究计划对导师的基本要求

导师的选取是保证大学生研究计划顺利进行,并达到对学生预期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因素。结合江苏大学学生考研进修和企业就业两方面的需求定位,制定相应的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导师资格认定标准,同时限定导师每个学年所带的学生数量,是保证大学生研究计划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环节。

5.学生相应学分与工作量的认定和评价奖励办法

大学生研究计划是把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纳入本科生教育计划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如何将学生在大学生研究计划中的表现和最终成果纳入学生教育评价系统是本课题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6.导师相应工作量的认定办法

对大学生研究计划指导教师工作量的正确认定是对其工作的一种肯定。一个好的评价和奖惩制度可激发优秀导师的工作干劲,使大学生研究计划项目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状态。

7.正确处理大学生研究计划与本科生毕业设计以及大学生创新计划的协同关系

多年来,国内高校的大量扩招,毕业设计时间较短以及毕业设计处在毕业前夕的敏感期等多方面因素,使得高校本科生毕业设计并不能很好的体现其原初设立时的功能。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开展,有利于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到日常的本科生教育过程中。通过积极推动大学生研究计划课题与本科生毕业设计课题的对接,可弥补现行毕业设计工作中的诸多不足,从而提升江苏大学毕业设计的质量。同时,大学生研究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计划相辅相成。大学生创新计划偏重于对个别拔尖学生的发掘和竞技培养,而大学生研究计划则是立足于将基本科学研究能力纳入本科生教学过程的一项教改试点措施。三者相辅相成,形成全方位深入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第9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学计划;思考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于90年代后得到迅速发展,至今已有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期间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高技能优秀职业人才,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使我国职业院校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截止2010年全国各类职业技术学院已达1113所,占了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近50%。高职院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而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则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点和指挥棒,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和纲领性文件。

一、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性

人才培养专业教学计划表面上看来只与教学运行有关,但实际上教学计划是任何一所学校的所有工作运行的核心,是学校发展之灵魂所在。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高专院校,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和管理国家都有专门的相关规定,2000年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文件中就专门提出了《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专业教学计划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专业建设的水平和方向,是人才培养的指挥棒,是学校教师引进、培养的方向,里面包含有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人才培养定位、教学进程安排等内容,涉及到学生毕业就业的方向和将来的职业成长。决定了每学期用什么样的老师,订什么样的教材,用什么样的教室,要用多少实训室多少实训耗材等各类教学软硬件的建设,决定学校职业资格考证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决定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决定了每一位老师课时量的多少,决定了学生文体活动的时间安排,从而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也密切相关。教学计划中的教学进程安排与后勤宿舍、安全管理等工作运行也息息相关,甚至与食堂营业的时间和规模都有关系。因此,专业教学计划制订的规范性、合理性和科学性是衡量一个学校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

二、高职专业教学计划制订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专业负责人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专业教学计划对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实施是非常之重要的,完善其制订应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任何一所高职学校的专业教学计划制订除了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外,少不了一支优秀的专业负责人队伍,专业负责人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好的协调和管理能力,具备专业发展的战略思维,有良好的行业企业背景,有敏锐的社会人才需求洞察力。同时,还要具有全局意识,能够协调好各类课程的安排,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的安排等。因此,加强专业负责人队伍建设,是高职专业教学计划制订的最基本保障。

(二)建立健全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机制

职业教育本身的职业特性,决定了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主流理念。培养优秀的职业人才除了学校的资源外,还必须引入行业企业的力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针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第十五条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校企合作得好与不好,不是看企业接收了多少学生实习,也不是看企业对学校的理论评价。真正深入的校企合作应当是企业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订到人才的培养过程都全面的介入,只有让企业参与到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中来并形成一种常态的机制,才能全面提升职业院校的社会竞争力和适应力,从而使培养出来的职业人才能真正为社会所用。

(三)突出人才培养的能力综合性和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高职教育的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职教育的最大之处,在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既强调技术应用能力强,又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宽知识面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这就需要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时,在课程设置上要把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把学校和企业相结合,使教师的教学与生产,学生的学习与实习相互渗透,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战略思维,而不仅仅是把眼光紧盯在某一个具体的岗位上,为将来职业生涯能有一个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和较高的提升空间,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开放原则

从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职高专教学管理的相关文件规定来看,高职专业教学计划制订除了要遵循以人本为,知识技能与素质相结合等原则外,还必须坚持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开放性原则,这也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必然要求。教学计划的制订不是靠几个专家闭门造车式的完成,它不等同于纯理论的学术研究,而是具有非常强的可行性和实践性,是人才培养实践的指导性文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行业的突破革新,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这就要求教学计划的制订也要紧跟时代步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的优化和调整课程设置。

(五)专业教学计划制订的严肃性和程序规范性

高职教育的社会适应性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要求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不能一成不变,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但不能因其适应性而随意变动,无论是制订或调整都应严格遵循规范的程序,以体现其严肃性。教学计划应该在社会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人才培养定位来制订,然后提交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论证审核,通过后才能执行,而且一旦通过执行后应当严格限制调整修改条件。在教学计划的内容方面,专业教学计划的目标定位必须精准,课程体系必须完整,课程设置参数和教学管理指标必须量化明细,并且紧扣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不能因人设课。

第10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基层组织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为了贯彻执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重大教育改革项目,拟用10年时间,培养百余万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人力资源基础;是深化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实现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思路;也是加强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提升大学生工程文化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

工程能力是工程师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之一。如何培养既能综合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又具备现代工程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是工科院校,特别是“卓越计划”试点高校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我校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获批为第二批“卓越计划”培养高校,虽然有一些行业办学的背景,但是师资主要由升格前长期从事专科教学的老教师和刚刚从高等院校毕业的新教师组成。虽然老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职称,新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和学术水平,但是普遍缺乏工程背景和经验,不利于“卓越计划”人才的培养。因此,为了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卓越计划”人才,必须转变教学基层组织建设的观念[1]。

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基层组织现状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通常以教研室作为教学基层组织,由于是从专科院校升格而来,加上受扩招因素影响,师资力量比较欠缺,为了应对各种评估,大多采取从高等院校招聘大批高学历毕业生的办法,虽然他们的学历和学术水平及研究能力较高,但缺乏工程背景和经验,导致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比例严重偏低。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要么专业知识积累及工程综合能力欠缺,要么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要么实际操作能力距企业需要的标准尚有一定距离。一方面暴露出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国际化进程对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现有人才培养能力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暴露出当前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型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对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这种矛盾揭示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高等工程教育在人才培养层次、结构体系和人才培养类型上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2]。

2 “卓越计划”对教学基层组织建设的要求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标志着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启动。“卓越计划”对人才培养提出了五点要求:(1)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2)以强化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3)改革完善工程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制度;(4)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5)教育界与工业界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标准。

教学基层组织是具体实施“卓越计划”的正式组织,它对“卓越计划”的实现起着基础和保障作用,教师是教学基层组织的主体。“卓越计划”制定的重点任务之一即是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教师队伍。其目的是要改变高校教师队伍工程实践经验薄弱的状况,通过提高专职教师的工程经验,建设由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提高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由此可见,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教师队伍是关键,“卓越计划”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教师,关键在于能否建设一支满足工程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

按照“卓越计划”对教师队伍的要求,实施“卓越计划”,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潜能,主动适应工业界的需求,培养能够满足未来发展需要,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工程技术发展方向的工程师,提升毕业生就业水平,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基层组织建设的思路,尽快形成一支由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组成的高水平工程教育教师队伍,以保证“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成果[3]。

3 具体举措

3.1 建设优秀的校外实习基地平台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基层组织在教学方面大多把重点放在课堂上,把理论教学看成大学的教育核心,加上考虑教育成本问题,只将很少的课时安排在实验室完成,甚至忽略校外实习的环节。

“校外实习基地”是学校与企业共同为面向21世纪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要而建立的一个工程实践训练平台,也是“卓越计划”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平台[4]。我校在成立之初就有长远计划,成立了教育董事会,成员均来自行业内知名企业和校友企业,为学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与企业的共同建设,共建立了十余个省级优秀校外实习基地。2013年,由自动化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两个“卓越计划”专业共同成功申报了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湖南工学院―湖南韶峰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3.2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基层组织或多或少也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但大多要么流于形式,要么完全和“卓越计划”不相干。

“卓越计划”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师资队伍建设,而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是制度建设,教师是不是真正把精力、心思放在“卓越计划”实施工作上,与我们的政策导向和对教师工作评价体系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我校对参与“卓越计划”的教师在职务晋升、年终考核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专门制定了《湖南工学院教师到董事会成员单位挂职锻炼管理规定》,从政策和制度上鼓励和要求专职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到专业相近董事会成员单位进行累计不低于一年的技术挂职。一方面,要求教师切实投入到企业的技术改造中,为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深入学习企业的最新生产技术和设备,把生产一线的新知识带入课堂传授给学生。通过实践,我们已尝试在自动化卓越班的教学计划中添加了一些企业的技术课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3 建设强大的兼职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一直都是高校的重点和难点,几乎没有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专职师资队伍能够满足教育部各种评估体系的相关规定。因此,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兼职师资队伍就成了有效解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师资短缺问题的主要途径。为了能够顺利实施“卓越计划”,应当主要从行业和企业聘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学基层组织。

我校和所有董事会成员单位签订了关于聘任单位技术和管理骨干作为兼职教师的协议,还为兼职教师履行岗位职责提供积极的支持。首先,配备年轻教师尤其是新进教师担任兼职教师的助手,一方面为兼职教师与学校的经常性联系建立便利渠道,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年轻教师得到兼职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其次,对兼职教师承担的课程进行了灵活安排,以便兼职教师在不影响其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能够安排充足的时间承担校内兼职工作。再次,提供与专职教师相当的校内教育教学资源,便于他们更好地将工程实践与工程理论带入课堂[5]。

4 结束语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基层组织通常只注重教学和科研,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往往不注重工程经验和能力,非常不利于“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因此,必须转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基层组织的建设思路,大力提升教师的工程经验,建设一个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工程经验的教学基层组织。

参考文献

[1] 洪晓波,杨泽慧.试论卓越工程师工程能力培养的教学组织设计[J].中国电力教育,2013(13):31-33.

[2] 段蓉,朱昌平,范新南.“卓越计划”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实践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4):144-146,150.

[3] 王爱侠,张燕,刘钰.基于“卓越计划”下的工程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5):31-34.

第11篇

关键词:卓越人才;通信工程;高等学校

国际金融危机以后,美国等发达国家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的工业化将产生巨大影响。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美国工程院院长查尔斯·韦斯特指出,“拥有最好工程人才的国家占据着经济竞争和产业优势的核心地位”。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很多国家都将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因此,加快我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的步伐是势在必行的。

一、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必要性

多年以来,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比较合理的高等工程教育结构和体系,培养了上千万的工程科技人才。高等工程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具备良好基础,基本满足了社会对多种层次、多种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1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早在十七大期间,我国就提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也提出了迫切要求,急需培养一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创新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以提升我国工程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为落实人才培养这一高校根本任务,我校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制订,积极推进高等工程教育的实践,要求各二级院、各专业对工程人才培养目标、标准、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通信行业作为国家工业发展的前沿,技术革新十分迅速。要想培养出面向企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才,更应该尽早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从2010级开始,我院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拟定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行培养,拟实施以突出“工程意识、工程实践、工程素质”为目标的立体化培养方案,拟建立“夯实基础、发展特长、面向工程”的立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实行“3+1”、“订单式”、“项目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培养计划,建立“工程科学、科技竞赛、创业就业”立体化实践创新平台,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工程型人才,旨在造就一批10年或15年以后能站在学科、专业、业界最前沿的工程人才。其对东北石油大学探索精英人才培养新路具有重大意义。

二、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重要性

通信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研究项目对培养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提升企业和学校的创新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

1.对学生的影响。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科研项目,能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并从企业工程师那里学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了解企业的工作方法,快速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并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工作能力,找到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方向。

2.对企业的影响。企业通过相对较长时间对学生的考察,可以从中挑选更优秀、更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同时缩短新员工的上岗预热期。学生也成了联系企业研发和高校智力的纽带。

3.企业的工程师和在校的教师接触和沟通,有可能产生创新的领域、创新的思维和方法。通过课题的开发和研究,把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工作落到实处,围绕培养标准、生源选拔、培养计划、理论教学、实践环节、教师队伍、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等问题展开研究,制定通信工程专业具体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专业标准、课程设置、合作企业及制定企业学习计划。这将对通信专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其成果也可以推广到其他专业,为推进“十二五”新时期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翔实的实践资料。

三、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通信工程专业最大的特点是技术更新快,知识总量增长急剧,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既要掌握各种相关的核心技术,又要掌握新技术及其发展动向。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注意学生的自适应能力以及由此所需的数理和工程基础知识及技能,拓宽口径,加强实践环节,强化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观念。从近年来学生就业状况来看,普遍的现象是就业率不高。通信工程专业就业率低的问题日益显著,这不仅影响到学生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关系到通信工程专业的生存和前途,关系到学校的前进步伐。因此,迫切需要我们严肃思考并认真探讨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

1.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在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中,应围绕工程素质、工程科学、工程实践进行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从原先相对单一的专业课程逐渐转变为以工程专业课程、工程实践课程为主体,自然科学课程为基础,人文社科课程为补充的课程体系,并在所有的专业课程中都设置工程项目的训练环节。

2.双导师制探索。通信工程是应用型很强的学科,需要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师资队伍来指导学生。学校拟聘请一批企业高管和技术骨干,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让他们走进课堂,为学生上课、做讲座、指导实习实训、指导毕业设计等。每一位学生都有两名导师指导,一名为本校教师,另一名为企业工程师。双导师的指导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老师的科研活动和工程项目中,这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技术开发能力提供了直接的指导和项目平台。

3.课内外实践平台搭建。要从学校的内部培养走向开放的校企合作培养。行业企业参与该计划的实施,使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成共同培养单位,发挥企业具备真实工程环境和先进的工程实践条件的优势,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以实践环节为中心,建立课内、课外两个实践教学平台,通信工程专业已与多个企业建立了实习教学基地,可以将教学过程分为学习学期和工作学期,采用交替式合作教育模式。

4.工程化培养模式改革。“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围绕工程能力这一核心问题,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方位改革。在校内学习阶段,要在加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着力推动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在企业学习阶段主要是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增加通信工程专业学习和工程实践锻炼的比重,强化在企业阶段的学习实践环节,强化外语能力,重点培养适应信息化、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卓越人才。

5.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教师,关键是看能否建设一支满足工程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引进有丰富工程经历的教师,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工程专家到学校任教或兼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参与工程实践,增强工程实践能力。为开展通信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研究,我校通信工程专业拟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华为、中兴等相关的企业聘请高水平的工程师做客座教师,并把本专业青年教师送到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1]陈樱之.“卓越工程师”如何练成——浙工大探索工程教育新模式[N].浙江日报,2010-07-01.

[2]教育部.2010年第三次通气会[Z].2010-04-27.

[3]高丙坤.通信工程省级重点专业的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2,(8):142-143.

第12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工程教育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032-01

2009年教育部适时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其目标就是要着力解决高等工程教育中实践性和创新性的问题,使我国的工程教育能够走上一个新的台阶,能够培养出一批创新性强,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希望通过该计划的有效实施,能够解决长期困扰我国高等教育与产业脱节以及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改变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以及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适应社会的高质量的工程人才。

1 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问题分析

实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将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目前我国在教学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着的一些问题:

(1)目前工科院校的教师很多人缺乏工程背景,现在有很大一部分教师都是在校园里一直读到博士毕业,没有在企业实习或工作过,本身缺乏实际工程经验,在课堂上较少有工程案列教育,这是造成我国工程师培养质量不高的直接原因之一。(2)工程教育培养缺乏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工程教育培养过程中工程缺失,实践环节薄弱,学生缺乏实践和动手能力,这是制约我国工程人才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欧美发达国家工程师培养过程,一般都与企业和相关产业联合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工程师,都非常重视工程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把人才培养和工程实际相结合,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强调工程人才在工程实践过程中所具备的经济、管理、交际、决策、协调等综合能力。(3)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目前缺少国家或者行业的培养标准,因此,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根据国家层面的、引导性的通用标准,在通用标准的指导下,根据机械行业标准,结合本校情况制订机械专业培养标准,标准本身也在执行过程中进一步完善。

2 卓越工程师培养途径和对策

(1)改革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面向工程,强调宽基础、重实践、重应用,适当削减部分课程学时,开设企业与工程管理、企业法规、企业文化、国内外营销等,课程教学与考核结合工程实际进行,专业课强调案例教学,1/3的课程结合工程实际在企业进行教学,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在企业现场进行。

我校机械学院采用3+1模式,建立了一套选拔机制,从校内机械专业1年级选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和工程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之间有条件进入和转出。学院给卓越班制订专门的教学计划,机械学院要求每个学生从进入卓越班开始,都要参加学校的创新项目,学院在经费上给予支持,学生要有自己的创意,最终要将方案加工成作品,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体,学院聘请了企业导师,到大四的时候建立双导师制,由企业的导师和学院有工程经验的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去企业实习,尽早了解企业的需求,接受实际项目的锻炼。

(2)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课程开展结合生产实际的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改革教学方法,推动教师科研项目和科研实验室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学生开放,鼓励学生早期进入科研,使其在“研中学、做中学”,将一部分课程或课程的一部分委托企业讲,在企业实践,做到“干中学、学中干”。

(3)建设工程实践平台创新实践培养机制。

校企分工合作,学校建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强调基础、基本训练,增加企业挂职培养环节,强化工程实践能力,重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四练”:练脑(创新思维),练手(动手能力),练口(交流表达),练心(心智升华),多渠道推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开展创新训练计划、创新实践基地训练、学科竞赛、跨学科交叉培养及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全面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4)“双参三联合”工程实践教学机制。

在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我们始终重视企业在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双参”即企业参与学生培养过程,学生参加企业生产过程。“三联合”即联合制定实践教学计划,联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联合考核实践教学。

(5)产学研相互协作是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可靠基础。

产学研是现代社会的新型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书本知识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实际经验、科研实践结合的教育形式,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

(6)创新管理机制。

在学习过程中允许学生退出、转换专业,同时增补适量优秀学生,在卓越班学生中推免研究生比例达60%~80%,争取学生奖学金覆盖面达95%,给卓越班学生配备专用教室,划拨专项经费支持开展班级活动,优先资助大学生创新项目等。

在工程师的培养方式上不断的改革与创新是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有效的动力。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出一大批创新型工程师,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3 结论

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毕业后尚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工程师,只是工程师的“毛坯”。“卓越计划”最核心的内容是要改变高等工程人才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是培养具有“工程性”与“创新性”工程师的重要的教育改革举措,将促进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30-43.

[2] 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3]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