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公共文化

公共文化

时间:2023-01-25 17:59: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共文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公共文化

第1篇

一、利用资源,丰富公益文化服务的内涵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为文化工作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包括政府资源、政策资源、管理资源、服务资源和其它社会资源等等,要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让老百姓充分享受文化利益,就要合理利用这些资源,以公共文化服务的理念为指导依据和价值导向,探索文化发展、创新之路。为群众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要求,也是政府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文化馆要明确自身的定位,树立健康良好的崭新文化形象,利用各种资源来激活公共文化服务的元素,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示范作用。在打造文化服务品牌的过程中,改变因循守旧的传统,不断增强文化服务项目的娱乐性和群众性,使每一项活动都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与感召力,形成公共文化服务的多样性。文化馆的作用不能只局限于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馆要成为面向全社会开放的真正的文化艺术中心。在传统文化馆的运作管理模式中,多样化、全民化,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其潜能未被真正开发出来。这就涉及到进一步提升文化服务能力的问题。在进一步开发文化馆价值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文化活动中心的载体作用,让文化服务机制更加灵活,让运作模式丰富多样,不断改变服务手段,开辟文化领域主战场,让文化融入市民生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使公益文化事业得到更广泛,更有效的推进。让公民得到多层次、多彩新颖的文化服务,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共享,让文化最大限度地为社会服务。

二、以人为本,实现公益文化服务的全面覆盖

公共文化服务强调文化“公平性”,何谓“公平性”,即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面向全体公众,确保每个社会阶层和群体都享有文化服务的权力,确保人人都能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的果实。在提倡文化公平的呼声下,切实维护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已成为一种现实需要。要实现文化共享,就要让文化服务“低门槛”或“零门槛”,不让一个人因费止步,确保所有人都有参与文化活动的机会,这是我们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思路。但我们在提倡文化公平,无偿服务的过程中,也要直面一些现实问题,市场经济下群众文化工作存在自身的运动规律,活动经费的短缺仍是影响群众文化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无偿服务,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公益性需要坚强的物质基础。与图书馆、博物馆相比,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坚持无偿服务的情况更为复杂,图书馆每年都有固定的购书经费,而文化馆的阵地建设完全靠自给自足,阵地开放必须面对添置器材、支付教师工资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归根结底,实现文化公平、无偿服务,依赖强大财政力量的支撑。

三、上下联动,彰显公益文化服务的特色

文化工作不是一个封闭的圈子,文化具有辐射、渗透、影响等功能。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要发挥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带头作用,建立以文化馆为龙头,上下联动,左右通达的合理科学的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水上舞台周周演活动是武进地区一项颇具影响力的品牌文化活动。武进文化馆在承办这项活动时,与政府各条战线联动,有机地把文化、财政、科技、建设、卫生、劳动等部门的力量进行整合,把政府各级部门推向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让他们到周周演这个文化平台上一展风采。为了保证演出质量,文化馆无偿为参演单位提供艺术指导和服务。水上舞台的这种做法是是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和实践,在武进文化馆的协调组织下,各条战线各展其能,形成合力,把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不断推向深入,这也是武进的公共文化服务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四、培养人才,提升公益文化服务的软实力

近年来,政府对文化事业投入不断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巩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在硬件设施全面提高的同时,对服务型文化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材是第一要素,要进一步改善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就要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政治和业务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根据城乡文化建设的差异性,我们要加强对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辅导和培训,定期举办各类业务培训班,全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让馆内的文化干部下乡实践,锻炼,形成一种文化的良性互动,把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推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鼓励群文干部参加各种形式的自学、进修,有目的的选派相关人员到高等学府深造,使这些人员成为文化工作的骨干力量,在公共文化服务中挑起大梁。综上所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文化馆只有找准自身的角色定位,坚持公益方向,积极探索文化服务的方法和途径,才能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能力,充分实现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价值。

作者:李淑元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文化馆

第2篇

[关键词]渭源县文化馆;民间文艺力量;公共文化建设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日益高涨。作为农村群众文化工作龙头的县文化馆,承担着指导全县文艺演出、送文化下乡、指导基层文化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和全县书画展览交流的任务。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地处西北内陆腹地的渭源县,虽属国家级贫困县,但随着扶贫脱困步伐的加快,城乡群众的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满足群众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的文化获得感和归属感,成为摆在县文化馆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渭源县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拥有人口33万,16个乡镇的渭源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县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明显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主要问题有:

第一,场馆面积不足,设施简陋。文化馆现用大楼面积约1900平方米,勉强接近国家三级文化馆建筑面积。但办公场所被文广局局机关和博物馆占用,目前文化馆实际使用面积不到总面积的40%,各类辅导、培训场所严重不足;演艺厅、电子阅览室、共享工程、资料室、档案室、录音棚、摄像厅等场所基本没有。由于场馆面积狭小,一些免费开放项目无法开展,严重影响着文化馆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数量和质量。

第二,人员结构单一,编制太少。近十年来,文化馆在岗人员11人(2人超编),专业技术岗位人员8人,其中美术专干6人、文学专干1人、会计1人,无音乐、舞蹈、摄影等专业人员。文化馆工作专业性比较强,涉及的艺术门类多,人员结构的单一严重影响着文化馆的整体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2015年县美术馆成立,从文化馆调过去4名美术专干和相关编制,单位剩下7人(2人超编),文化馆面临的任务和工作压力更大了。

第三,经费困难。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仍然不足,免费开放经费不能足额拨付到位。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下乡调查研究辅导培训、举办各种展览、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经费不足,没有保障。

二、渭源县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

场馆面积狭小,设备陈旧,人才队伍单薄,经费不足,成为制约文化馆开展工作的多种因素。面对种种困难,文化馆并未踟蹰不前,而是不断探索,开拓进取,摸索出一条符合县情、馆情的路子。

(一)摸清全县文艺人才家底,与各协会联手举办群众文化活动

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文艺人才是关键。可文化馆业务人员少,面对此种情况,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分头行动,深入机关单位、学校、企业、乡村,对全县的文化能人、民间文化社团进行摸底,按文学人才、音乐舞蹈人才、美术人才、曲艺人才分门别类造册登记,将个人特长、联系方式记录在案。和其中的文化骨干交朋友,与他们建立起广泛联系。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也根据个人艺术专长加入到各协会中,积极参与协会活动。

同时,文化馆牵头,召集渭源县民间文艺团体召开全县文艺座谈会,邀请各协会会长及文艺骨干共同商讨全县文化活动的开展。近五年来,文化馆组织发动全县文艺力量,与各协会联合组织开展了很多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了不少特色鲜明的品牌文化活动,如“兴渭杯”秦腔业余选手大赛、“未来之星”青少年才艺大赛、“全民消夏”广场舞大赛,以及每逢重大节假日期间举办的各种书画展览。这些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传播了先进文化,弘扬了社会主义价值观,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了有一技之长的文艺人才展示才艺、学习才艺、提升个人艺术造诣的诉求,吸引了一大批爱好文艺的群众加入到文艺队伍中来。

(二)积极开展文化艺术培训交流,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当前,让孩子从小接受艺术教育培训成为许多家长的共识。为了满足孩子和家长的这一需求,文化馆加大免费开放力度,大力开展文化艺术培训。文化馆拿出一部分免费开放经费聘请了一些门类的艺术老师,在暑假期间举办舞蹈、书法、美术、泥塑等免费培训班,培养艺术新人,满足了群众需求,为县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成人艺术培训则采用短期培训方式,邀请省内外书画名家来馆开展书画交流和艺术讲座、举办短期培训班。近年来,先后邀请了程大利、岳黔山、金长虹、田向农等十几位书画名家对全县的书画爱好者进行了培训,受训人员达到2万多人次。培训班上,不仅能聆听到书画家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讲座,还能一对一地请方家评点作品,切磋技艺。一次次的名家讲座及书画展使受训人员开阔了艺术视野,汲取了宝贵经验,发现了自身不足,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有效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水平。

(三)组织文艺骨干、文艺社团,大力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

县文化馆面对的服务对象是全县33万广大群众。每逢各乡镇在春节、山会、庙会、元宵等民间活动相对集中的时段,由县委宣传部牵头有重点地组织文广、科协、卫生、体育等部门有效依托“千台大戏送农村”、“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文化馆筹措经费,邀请县书画名家,歌舞名家、花儿歌手,以及老年舞协,在乡镇文化站和一些“乡村舞台”文化活动点开展书画献艺、文艺展演等群众文化活动,极大地活跃城乡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村镇精神文明建设,也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活力。

(四)想法设法,全力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渭源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为丰富。保护全县范围内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群众的强烈愿望。但这项工程长期而艰巨,仅靠文化馆是无法完成的。尤其是省、市级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申报工作常常是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专业性强,对专业人员的要求更高。而文化馆业务人员少,业务门类单一。因此,文化馆想方设法筹措经费邀请县里文学、民俗、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优秀人才,成立了渭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小组,从非遗项目调查、项目论证,文本写作,乃至视频制作,发挥各自专长,协同完成。省级非遗项目申报对视频的拍摄和制作要求很高,而县上缺少这方面的人才,因此文化馆出资邀请省电视台有关专家来拍摄制作。渭源县的非遗项目保护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目前已列入省、市、县级非遗名录的共有98项。2012年,“麻家集高石崖花儿会”、“渭源皮影戏”、“羌蕃鼓舞”、“首阳山伯夷叔齐祭祀”成功入选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市级非遗名录的有30项,县级非遗名录的有64项。全县被命名为省、市、县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53人,其中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人。

文化馆还十分重视非遗项目及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保护工作。一是充分利用现有民间节会,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如:春节期间的羌蕃鼓舞表演和渭源皮影戏演出,农历四月初八的首阳山伯夷叔齐祭祀和首阳山山会活动,农历五月二十五日会川本庙庙会和傩舞表演活动,农历六月初六举办的麻家集高石崖花儿歌手大奖赛等活动。二是设法提高非遗项目传承人的保护传承积极性。尽管经费困难,文化馆还是采取重点保护的方式,筹措少许资金对部分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慰问和生活补助,并积极为他们争取补助经费,组织传承人赴定西、岷县等地参加了市文广局举办的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学习培训班,提高了他们的传承能力。

为了充分展示非遗保护成果,文化馆里召集了全县的文艺人才整理出版了渭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渭源民间故事》、《渭源小曲》和《渭源花儿》,编辑整理了《渭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查表》、《渭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图片集》和《渭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图》等。通过购买和租借方式,征集到渭源县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实物近300件,布置装饰了渭源县民俗文化展室,展出珍贵实物百余件,展馆长期为观众免费开放,现已接待观众5万多人。

(五)馆企合作,打造文化精品,弘扬地方优秀文化

为繁荣文艺创作,弘扬地方优秀文化,切实贯彻建设渭源文化大县的战略,文化馆联合本地文化企业“渭河源演艺公司”,积极挖掘渭源本土文化资源,创排了以东汉医生封衡为主人公的新编秦腔历史剧《渭水医魂》。文化馆策划申请剧目创拍经费及与省市县相关部门的衔接工作。在剧本写作、导演邀请、剧目排练方面,邀请省上有关专家召开研讨会上,文化馆全力协助渭河源演艺公司开展工作。该剧作为“甘肃省推进戏剧大省建设优秀剧目展演”活动的优秀剧目之一在人民剧院演出,在渭源、兰州、天水、武都、临夏等市州县演出了40余场,反响热烈。在甘肃省推进戏剧大省建设优秀剧目展演活动中得了三个三等奖。

三、结语

第3篇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它主要包括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体系、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文化传播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文化传承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等七个方面。然而海州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对薄弱,目前还处在建设起步阶段,还需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认真总结,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为建设文化海州而加倍努力。

一、海州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1、海州文化体制概况

海州区有2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1个开发区,目前只有新坝、锦屏、朐阳、洪门设文化服务中心,共有建筑面积2718平方米的办公、活动场所,有电影院5个(其中驻区单位2个、区属1个、镇属2个)。全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为海州区文化旅游局,设文化科(1人),辖文化馆(8人),文化市场稽查队(3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1人),4个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只有新坝镇、锦屏镇、朐阳街道办事处有专职人员。

2、事业概况

区文化馆曾因历史原因,原有的人员配置存在不合理现象,曾一度造成工作处于半瘫痪状况。后针对馆内建筑老化,设施陈旧,器械破损等问题,投入了30万元对馆舍进行了大规模维修,并对原有的部分人员作了合理安置。目前,区文化馆的工作正常开展,已达到三级馆标准。全区5个影剧院受电影行业不景气的大环境影响,经济效益普遍较差。目前,海州电影院已完成改制,海州电影院、锦屏电影院已租出改造为大型超市。基层文化中心普遍存在硬件设施落后,软件建设不全的现象,只有锦屏镇和新坝镇文化站条件基本符合文化站要求。

全区的文艺队伍不断壮大,文艺创作成果颇丰,具有海州特色的文化构架正在形成,辖有8个团体会员组织,有会员300多人。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校园文化、老年文化、少儿文化、广场文化蓬勃发展,目前,全区参与文化活动的团体近30个,有固定的文化娱乐活动场所20余个,宣传、文化部门利用春季踏青、夏季纳凉、秋季登高、冬季健身等组织各类活动,表演形式多达30余种。《海州五大宫调》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我区已成立专门的演出团体对海州五大宫调进行传承和发扬。

二、海州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加快文化设施建设,一是对文化馆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二是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参与文化设施建设,先后引进业主投资300多万元开办了多个歌舞娱乐场所;三是派专人深入乡镇、社区指导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和宣传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

(二)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目前全区共有2处国家级、10处省级、14处市级、9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区委、区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古城名郡连云港”的发展方向,重视文化遗存的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与利用并举,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逐步实现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我们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进一步加大了对各类文物的管理和保护力度。一是全面复查全区地面文物,弄清全区地面文物现状;二是加强了省、市、区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三是结合旅游开发,对孔望山摩崖造像和将军崖岩画等文物古迹加大宣传力度,不断丰富旅游文物内容。

(三)开展特色文化活动。全区文化活动坚持重大节庆活动与日常活动相结合,专业文艺队伍与业余文艺队伍演出相结合,公益性演出与商业性演出相结合,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校园文化、老年文化、少儿文化、广场文化蓬勃发展,多形式、多层次地广泛开展了文化活动,促进了全民素质的提高。近年我区每年举办和参与的大规模群众性文化活动都达100余场次,一年一度的元旦、春节文化活动、连续七届的“连云港之春”旅游节庆活动、白虎山文化旅游庙会、连云港市先进文化进万家广场系列活动海州民间民俗文艺展演、海州武术节、连云港市首届中小学生艺术节开闭幕式以及“三下乡”、“三送”等活动,极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海州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相对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公共文化服务思想认识不足。多年以来,我区部分地方领导忙着抓经济建设,招商引资上项目,对公共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现象,对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对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把文化建设只当作文化部门的事。没有意识到文化软实力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没有树立起抓文化建设也是抓经济建设的观念,公共文化建设观念比较淡薄。在公共文化建设还缺少统一的发展规划,没有长效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

(二)公共文化资金投入不足。虽然近年来我区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总量逐年增加,但总体来看,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客观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如全区还没有区级图书馆,只有乡镇、农家书屋有少量图书,购书经费严重欠缺。区、乡镇两级的文化活动经费也没有列入相应的财政预算,只能靠临时申请拨款。

(三)政策性法规缺失。目前海州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相关制度还不健全。现有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还有待于进一步细化,特别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还很欠缺。

(四)专业文化人员严重匮乏。由于编制的原因,目前文化队伍年龄偏大,队伍老化。同时,用人机制不活,人才难进,冗员难出,文艺人才青黄不接,尖子人才匮乏,文艺队伍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全区现有的专业文化、文艺人才中,副高级职称以上的人才只一人,全区乡镇文化站2个,基本是一站一人。

四、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政府职能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更好地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是在社会文化领域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和谐社会公平正义原则的客观需要,是各级人民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职责所在,也是各级文化部门和广大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必须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要求,把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行动。要克服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只当作文化部门的事,充分认识到抓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抓文化建设也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的观念,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识。

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整合全区相关部门的力量,形成发改委、财政局、文化旅游局、广电局等部门分工负责,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等人民团体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组织人事部门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切实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力度。

(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惠及全体市民;打造文化名城,离不开社会的广泛参与。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我们要创新思维,尝试文化服务的新形式,积极探索诸如“文化部门组织策划、公共媒体宣传造势、企业社会大力支持、市民群众广泛参与”等新路子,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充分利用,达到政府、社会、公众多赢的目的。

(三)建造文化精品创作机制辅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没有精品的文化是低层次的文化,这样的文化没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现在我区的文艺创作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我们要树立文化品牌意识,打造文化精品创作机制。要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帮助,以文化馆(站)业务创作班子、群众文化艺术社团、民间群众文艺创作群体等为创作力量,促进创作繁荣,为人民群众打造紧扣时代脉搏、体现海州特色、富有时代意义的精神产品,努力在专业和群众文艺创作的质量和数量上取得突破。而在文艺创作过程中,则需要通过创新文艺创作工作思路,寻找“穴位”,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发掘他们的创作潜力和激情,从而创作出精品。

(四)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构建社会文化场馆服务机制

第4篇

关键词:免费;共享;博物馆

Abstract: City museum as a cultural oasis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academic research. However, the study don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urb 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are still weak.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Guangdong’s free museum policy, especially the visitors’ behavior, the places they visited, the time spent, and their interaction with the museum, the paper tries to provi de constructive proposals for the sharing of urban public cultural resources.

Key words:free; sharing; museum

博物馆承载着纪录文化的社会功能,其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已成社会共 识,并 且被国际博物馆协会明确地写进了章程。博物馆对公众免费开放已成为世界博物馆发展的一 大趋势,在不少国家已成惯例。2008年3月,我国在一些省市部分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试点 后,受到公众普遍欢迎,广东省博物馆就是其中之一。但由于免费开放的“非日常化”和人 数限定等制约,节假日观众量激增,平时却门庭冷落,而且虽“免费”开放但“从没进去” 的人还和过去一样“在门外”。免费政策如何“普惠”所有人?公共文化设施怎么才能真正 让公众共享?笔者通过调查分析,为将来在全国大范围推行博物馆免费开放提供一些实证依 据和建议。

一、“免费”后的普惠:

参与主体行为的“样态”解读

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作为公共资源对公众免费开放后,人们开始关注 博物馆的参观主体——人,而非参观客体——馆体建设、馆藏品(物),这是对过去公共文化 设施规划设计与建设中忽略主体意识的重新定位。2400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普罗泰 戈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从“以人为本”的尺度来考量公共文化设施功能,从免费开放博 物馆中参观主体数量与质量的罗列分析,是对公众“共享”公共资源内涵的本质回归。

1.参观人群类别变化

免费政策始行前,广东省博物馆的客流承载力长期处于富余水平,参观量因为“票”的门槛 受到限制。以2008年3月为例,每天参观人数最小值仅为18人,最大值亦不过750人,日人均 流量为111人。免费开放后,人流量态呈跨越式扩张。3月30日博物馆观众近4000人 ,远高于3000人/天的限制标准,公众强劲的文化渴求因“免费”得以有效释放。 “免费”举措的实行使城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现象得到极大改观,也能充 分体现博物馆的公益性、非盈利性及公众的参与性等基本原则。

同时,免费开放前后广东省博物馆的参观人次亦随节假日等外部因子作用而迥异。在日均人 流量总体增加的同时,周末人流增加更明显。

①年龄结构。免费后,18~45岁年龄段的游客成为博物馆参观的主体力量,比例高达67.8% ,约为次主体——18岁以下中小学生年龄段人数的4倍多。由于参观主体文化素养较高,大 量的集体访谈资料显示这一人群对于博物馆的“教育功能”高度赞许。

②收入水平。调查显示,免费后的广东省博物馆受到中下收入阶层的积极响应,50 00元/月以下收入水平的被调查者已占总人数的88.3%,低层收入人士(800元/月以下)也 有24.7%的比例,“普惠”政策效益初显。

③受惠范围。因广东省博物馆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其吸引范围表现出以所在区为生源点的圈 层式距离衰减,是典型的传染扩散形式[1]。诚然,广东省博物馆的受惠人群为广州 市市民,且渗透于管辖范围内的所有片区。相当多的市民表示“自己屋企博物馆免费,我吾 捧场边个捧”(自己家门的博物馆免费了,作为市民的一分子应有义务支持),彰显了他们 的区域认同感与归宿感。

2.参与行为时空分析

①时间分布。参观者的访馆时间反映了博物馆内一天的人流节奏与规律[2]。根据 广东省博物馆分别在工作日、节假日8小时开放时间参观人次的资料汇总,较之尚未免费开 放的广州市南岳王墓博物馆,其人流量体现均衡态势。通过实地观测,节假日上午及下午参 观的主体人群为家庭,且多是父母陪同孩子游览;中午则以三两成行的大中学生居多,而相 当部分的被采访者将博物馆看作闹市氛围的休憩场所。工作日前来的主力军为成群结队的朋 友以及晨练、午睡过后顺路参观的老年人。

②参观形式。国外相关研究表明,社会交往是博物馆游客潜在而重要的动机之一[3] 。相当数量仍未实行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的游览主体单元仍是旅游团与具有一定规模的组织 ,成员可能仅仅处于服从导游或者上级领导的安排,参观愿望并不强烈。自免费大门开启后 ,广东省博物馆则呈现与其他收费博物馆截然迥异的繁荣景象。局外观测资料的威弗指数量 度与抽样调查进行的数据分析有效证明,游客已把参观博物馆看作是增进与家庭或朋友交往 的一种方式,调查结果显示,47.4%的游客选择与朋友同行,23.7%的游客与家人一道前来 参观游览,其中绝大部分是父母带孩子观赏,藉此增长见识,寓教于游。较小群体的组织形 式更能激发公众个体的游览意愿,他们在“免费”契机引导下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欲望。

③交通方式。“免费”后,广东省博物馆的参观群众大多选择公交车或地铁为交通方式,两 者使用比例分别为50.7%和29.3%,凸显使用主体低收入性。这些方式的高频率使用,与省 会城市市内发达的公共交通网络不可分离。以广东省博物馆所在区域为例,正门毗邻的越秀 中路承载6条公交线;其5分钟步行半径内设有三元里——万胜围段的地铁2号线。经济水平 并不富裕的普通大众因这类“亲民”而完善的通勤手段使其参观意愿与出行次数增加,进而 成为主导参观群体。

广东省博物馆免费后的参观人群类别具有以下特征:因免费时间的突变增长,多元主体获得 文化资源共享。其中,省城广州市的中青年家庭和大学生群体成为参观者结构的新生力量。 他们处于中下收入阶层,但依然存在潜意识文化诉求。相对免费前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水平较 高的参观者,他们的行为更多体现为休闲娱乐场所的模式,具有较高的随意性。因此,免费 后的省博物馆的人群结构已从“倒金字塔型”转变为“橄榄型”,富裕阶层已逐渐向中下阶 层过渡,“共享”初衷得以体现。

二、“免费”后的忽略:

特殊群体与阶层的守望

1.残障人士

在对广东省博物馆主体建筑无障碍通道的设计考察后发现:其坡道、楼梯、电梯3个重点都 符 合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对残疾人和老人的关怀与尊重。以广东省博物馆主要楼 梯的设计为例,对照《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可以发现,除扶手直径为7cm, 这一项略超过了规范所要求的5cm以外,其他均符合要求。

物质载体的完备却不能成为残障人士在“免费”后走进博物馆的媒介,5月2日前来参观的唯 一一位肢体残障者在接受调查时说:“来这里是要有勇气的,因为周围正常人总是用异样的 目光看我,不是自己非要看是不会来的”。可见,除硬件设施完善,人性化的软件服务跟上 才能逐步消除这一群体的参观焦虑[4]。

2.打工者(新市民阶层)

广东省博物馆四周有不少施工或装修工地,有众多外来务工人员。本调查选取了11个深度访 谈样本,职业类别为保安、装修工人、施工人员等,藉此试图解释“博物馆打工者罕至”现 象的深层原因。

①博物馆认知度。社会距离量表(又称鲍格达斯量表)分析显示,打工者接受省博物馆的认 知度分布于“毫无知晓”与“初步尝试”两大阶段,而后者的行为实现根究于工地与博物馆 的邻近效应。相当比例被采访者对广东省博物馆一无所知,绝大部分的务工人员从未有广州 市内其他博物馆的参观经历,仅有一人曾到过广州南岳王墓博物馆。

②自我休闲意愿。打工者的工作强度较普通职业更大,他们每天仅有晚上的2~3小时为自由 支配时间,而广东省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时间为9:00~17:00,需求与供给时间产生强 烈错 位。与此同时,他们主要以逛街、打麻将等蓝领普遍喜好的活动为自我消遣方式,并认为这 些活动既经济又适合。可见,他们的诉求仅停留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爱与归属需要阶段 ,每天极度辛苦而单调的工作状态迫使他们急需寻求简易的社会群体生活实现压力缓解。更 有不少打工者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生理需要还未得以有效解决,参观博物馆等文化消费 自然被排除于需求边界之外。

③教育文化程度。务工人员受教育程度少部分为高中或中专水平,更多的只具有初中或更低 文化水平,教育素养的不足、个体自卑感被激发、潜在的自我认知约束等因素,使他们对博 物馆等文化殿堂望而却步。

实行“免费”政策后,参观者主体在数量上大规模增长,在质量上类型相应变广,由此实现 了“共享”初衷由量态到质态的初步飞跃。然而,某些弱势群体——残疾人士与打工者(新 市民阶层)的守望,仍是人人“共享”公共文化资源终极目标达成的阻碍因子。

三、“共享”的终极目标:

设施与服务多因子满意度

1.博物馆设施服务环境分析

为探知“免费”开放广东省博物馆后服务环境是否保持舒适性与游客满意度,本调查立足参 观者对周边各细微配置构件的感知体验,以“5 非常满意”、“4 比较满意”、“3 说不清 ”、“2 不大满意”、“1 很不满意”为度量层次,寻求各因素所表征的参观者服务环境质 量评价。调查显示,广东省博物馆总体设施建设广受游客好评,各项满意度平均值皆在“比 较满意”之上,且无任何“很不满意”的评价。其中,参观者对展览种类、展厅环境舒适度 、展品质量、展厅整洁程度、展览形式等体现博物馆主体硬件风貌的因子评价最高,对馆内 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以及讲解质量等两项评价较低。

2.满意度影响因子聚类剖析

参观者对服务环境的评价约束于其对博物馆内不同领域设施的认知程度。然而,主观评价最 高的因素并非意味其与参观者感知服务环境质量呈高度相关。根据调查,有以下5种因素影 响博物馆参观者的满意程度。

①形象宣传。包括宣传资料、工作人员服务质量、专供特殊人群的设施、展品质量等,这些 皆为广东省博物馆体现自身风貌的重要元素,是群众了解本馆形象的直接窗口,因此,免费 政策实施后的博物馆应借鉴企业形象设计及顾客满意战略的经验,根据自身的特点,树立自 身良好的形象,并加大在形象塑造方面的投资,寻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形象建设的管理策略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服务队伍,训练员工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观众满意度是衡量博物馆形象 的唯一标准[5]。

②展品诠释。包括展览种类、展品更新度和讲解质量等,它们成为增强博物馆免费开放后众 多初次参观者对文物、展品兴趣的关键渠道;免费开放后的博物馆除了专业人员对知识的诠 释之外,应该寻找并多引入贴近观众生活经验,奠基在不同文化层面的展示元素作为展览起 点,抛弃以往说教的色彩,向着亲和、人本、交流的方向发展,使博物馆如春风化雨,润物 无声。同时,博物馆要强调观众的参与意识,大众的参与对博物馆的生存是最重要的。免费 政策实施后的博物馆更应该借助高科技手段,广泛采用声、光、电及多媒体新技术,使广大 观众产生全身心的感觉和体验。

③展览空间。包括展厅环境展览形式和休息场所等,它们都是影响博物馆观众心里容量的重 要因子;免费后的博物馆应在宜人的展览空间中使观众获得从耳目到心灵的审美愉悦,它不 仅让历史与文明相遇成为可能,还是一个创造未来与释放无限活力的处所,也是一个与美丽 对话的场所[6]。

④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备与否,应该作为一个博物馆是否真正实现文化资源共 享的标志。其实,任何一项公共服务设施都应以人性化的设计为本,要想不断提升观众的满 意度,博物馆就必须满足公众对公共服务设施越来越高的诉求;必须加强博物馆导览服务优 化标志系统,引导观众尽快实现目标发现与定位,使他们不致因迷失方向而困扰。

⑤配套服务。包括纪念品、小卖部、饮水设施、卫生间以及双语文字注解等,这些配套服务 设施是群众参观行为中辅助的游览节点,也是博物馆是否以人为本尽善尽美实现免费共享的 细节体现。

3.合理承载量分析

以上5大影响参观者满意度因素的提出是广东省博物馆服务环境作为真正“共享”载体的必 要条件,可是,所有因子仍约束于整馆建筑承载量的合理控制。广东省博物馆现实行“免费 不免票”的措施,即规定每天参观人数上限为3000人。因失去价格机制约束,博物 馆“价格排他”的特性亦不复存在,并从价格排他性公共物品属性更变为拥挤性公共物品的 属性[7]。因此,从拥挤临界点视角探讨广东省博物馆的合理容量是公众满意度的 前提。陈列区是博物馆建筑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大致可分为观赏空间、休息空间和交通空间 3部分。博物馆合理观众人数应为3部分参观人数之和。遵循国内已有计算博物馆人均面积的 合理方法,笔者据调查及一些实际量算得出理论上博物馆在单位时间内的最大合理参观者的 人数为1478人。而据前文所述,3月30日免费开放后的广东省博物馆有近4 000名访客,按照观测高峰时段人数占全天总人数比例(40%)计算,不难发现博物馆若不实 行限票政策就会超负荷运营。

总之,“免费不免票”的措施应该在即将大面积实行免费政策的博物馆中推广与实施,同时 博物馆应从影响参观者满意度的5大因子对其进行全面提升。只有这样,无论参观者特征行 为还是博物馆服务环境,才能有效呈现顺应“共享”潮流的强烈态势,互为需要,互相作用 ,促进城市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刘俊.博物馆游客行为研究:以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 科学校学报,2005(2):40-44.

[2]马力.2010年上海世博会参观者行游轨迹及时空分布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 ,2006:70-83.

[3]博物馆展示宣传和社会服务工作调研课题组. 2004~2005年中国博物馆观众调 查报告[J].中国博物馆,2005(2):30-35.

[4]张微.论科学发展观与博物馆对残疾人的教育[J].博物馆研究,2008(1):10- 13.

[5]王晓曦.博物馆靠什么提升观众的满意度[J].博物馆研究,2006(3):18-23.

第5篇

为了加强对本市公共文化的管理,充分发挥公共文化馆在提高市民文化素质和提高城市文明程度中的作用,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定义)

本办法所称的分共文化馆,是指政府设置,向社会公众开放,组织和指导群众文化活动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包括市文化馆、区(县)文化馆和街道(乡、镇)文化馆(站)。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公共论馆和设置、使用及其监督管理。

第四条(设置原则)

公共文化馆按照行政区划设置。

市和区(县)行政区域内分别设置市文化馆和区(县)文化馆;街道(乡、镇)行政区域内设置街道(乡、镇)文化馆(站)。

第五条(主管和协管部门)

**市文化局(以下简称市文化局)是本市公共文化馆的行政主管部门。区(县)文化行部门负责辖区内公共文化馆的管理。

各级财政、规划、人事、物价、建设和房地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协同文化行政部门实施本办法。

第六条(设置规划)

市文化局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市公共文化馆设置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区(县)文化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本市公共文化馆设置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区(县)公共文化馆设置规划,报区(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七条(建筑设计规范与竣工验收)

新建、改建、扩建公共文化馆,应当符合公共文化馆的建筑设计规范。

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文化馆经竣工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区(县)文化行政部门应当参加公共文化馆的竣工验收。

第八条(馆舍面积)

区(县)文化馆和街道(乡、镇)文化馆(站)的建筑面积之和,应当达到平均每千人50平方米。其中,区(县)文化馆和建筑面积不少于5000平方米,街道(乡、镇)文化馆的建筑面积不少于1200平方米。

市文化馆的建筑面积另行规定。

第九条(使用登记)

市和区(县)文化馆应当自建成投入使用之日起30日内,向市文化局办理使用登记手续;街道(乡、镇)文化馆(站)应当自建成投入使用之日起30日内,向区(县)文化行政部门办理使用登记手续。

第十条(终止和变更)

公共文化馆合并、分立、撤销或者变更馆址、馆名的,应当报办理使用登记的文化行政部门批准,并办理合并、分立、撤销或者变更登记手续。

第十一条(人员配备)

公共文化馆应当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具体要求由市文化局会同**市人事局另行规定。

第十二条(设备、器材的配置与更新)

公共文化馆应当根据工作需要,配置、更新专用设备和器材。

第十三条(公益性文化活动的开展)

公共文化馆应当开展下列公益性文化活动:

(一)组织业余文化艺术创作、表演和展览活动,向业余艺术表演团体提供练活动场所;

(二)免费提供报刊阅览服务,开设免费文化艺术活动专场;

(三)通过讲座、培训班等形式,组织群众学习文化艺术技能和进行时事政治、文化科技知识教育;

(四)收集、整理、利用本地区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形式,组织民间文化艺术交流;

(五)开展群众文化理论的学术研究,编辑群众文化理论书籍和资料,建立本地区

的群众文化工作档案。

第十四条(文化娱乐活动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开展)

公共文化馆可以开展多项文化娱乐活动。其中,利用公共文化馆的设施和场地开展文化娱乐经营活动的,应当征得市文化行政部门同意;从事其他经营活动的,应当征得区(县)文化行政部门同意。在征得上述文化行政部门同意后,按照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第十五条(业务辅导)

市文化馆应当对区(县)、街道(乡、镇)文化馆进行业务指导;区(县)文化馆应当对街道(乡、镇)文化馆进行业务指导。

公共文化馆应当做好对群众文化活动的业务辅导工作。

第十六条(公益性文化活动用房)

公共文化馆用于开展本办法第十三条所列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和房屋(以下称公益性文化活动用房),应当严格管理和保护,不得任意改变用途。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用途的,公共文化馆应当报办理使用登记的文化行政部门批准,并由使用者在本地段内限期落实公益性文化活动用房。

区(县)文化馆的公益性文化活动用房的建筑面积,应当在2500平方米以上。

街道(乡、镇)文化馆的馆舍主要用于开展公性文化活动,公益性文化活动用房的建筑面积的具体要求,由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规定。

禁止将公共文化馆的公益性文化活动用房转让、出租给他人从事经营活动。

第十七条(收费规定)

公共文化馆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时,可以收取服务成本费,但本办法规定应当提供免费服务的除外。服务成本费的具体标准,由**市财政局、**市物价局和市文化局另行规定。

第十八条(开放时间)

公共文化馆应当每天(包括国定节假日)开放,每天开放的时间不得少于8小时。

第十九条(经费筹集)

公共文化馆的经费,通过下列渠道筹集:

(一)各级财政的拨付和街道办事处的补贴;

(二)开展自主经营活动的收入;

(三)社会捐赠和赞助。

第二十条(经费使用的监督)

公共文化馆详当积极筹措公益性文化活动经费。公共文化馆的公益性文化活动经费,必须专款用,并接受财政、审计和文化行政部门的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

第二十一条(考核)

市文化局应当制订公共文化馆的考核办法。

市文化局和区(县)文化行政部门应当根据公共文化馆的考核办法,定期对各级公共文化进行考核。

第二十二条(对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的处理)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由市文化局或者区(县)文化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活动、限期改正,并可给予通报批评;对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按规定办理公共文化馆使用、合并、分立、撤销或者变更登记手续的;

(二)未经批准合并、分立、撤销公共文化馆或者变更公共文化馆馆址、馆名的;

(三)未按规定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的;

(四)未经批准改变公共文化馆的公益性文化活动用房用途的;

(五)将公共文化馆的公益性文化活动用房转让、出租给他人从事经营活动的;

(六)未经文化行政部门同意,利用公共文化馆的设施和场地开展经营活动的;

(七)公共文化馆未按规定时间开放的;

(八)截留、挪用公共文化馆的公益性文化活动经费的。

第二十三条(对本办法施行前有在事项的处理)

本办法施行前设置的公共文化馆,应当根据市文化局规定的时限,按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重新办理使用登记手续。

第二十四条(应用解释部门)

本办法的具体应用问题,由市文化局负责解释。

第6篇

【摘要】本文探讨了文化典籍资源库建设的主要内容,分析了资源建设过程中应采用的标准和规范体系,提出了文化典籍资源公共服务

>> 关于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的研究 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资源共享研究 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研究 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平台建设 基于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教学实践资源库研究 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研究与实践 区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研究 社区“虚拟”公共服务平台创新研究 信息工程监理公共服务平台研究 基于GIS和LBS的文化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研究 整合科技创业资源 构建公共服务平台 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通 教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思考 整合文化资源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浅谈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 整合公共文化资源,提高文化馆服务效能 公共图书馆与“农家书屋”服务体系的资源共享平台研究 CAD/CAE公共服务平台中资源共享智能型系统研究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 地方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阳光.应该注意图书馆保存文化典籍职能的发挥[J].图书馆学研究,1988(01):24-27

[5]王建雄.浅谈数字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功能设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22(18):91-93

[6]王建雄.客家文化资源数字化标准研究[J].电子世界, 2014(10):376-377

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2012年)规划项目“客家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及其公共服务平台研究”(批准号:12TQ03);2014年赣州市社联课题“客家文献数字化的价值与功用”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建雄(1970―),男,硕士,赣南师范学院图书馆技术部主任,研究方向:数字图书馆及其计算机应用。

第7篇

一、群众文化和公共文化建设的关系

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能使广大人民群众身心感到愉悦,陶冶情操,从而使人民的文化生活更加充实,更有品位,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的物质生活得到不断改善,人们就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提高,文化活动已经成为人们中无法缺少的内容了。人们参与文化活动,能从中学到很多的知识,得到精神层次的提高,有利于人民身心健康的发展。由此可见,群众文化生活对人民群众自我的发展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群众文化是我国先进文化的中的重要部分,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在建设现代社会公共文化事业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群众文化和现代公共文化建设的发展困境

现代公共文化建设在发展过程中,目前还存在一定困境,首先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其文化系统机构相对比较少,不能够满足当前群众文化和现代公共文化建设所需。另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无论是建设政策和经费投入目前均存在一定的不足。群众文化事业经费具有技术小、增长慢以及投入总量少的特点,虽然说目前其经费投入呈逐渐上升趋势,但是在国家财政总支出和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支出中,所占有的比重依然比较小,对其建设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最后现代文化建设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相对偏低,文化骨干不稳定,同时在加上人员流失比较严重,因此导致群众文化站多出现人员不足、无转业干部等问题,严重阻碍了现代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群众文化在现代公共文化建设中的发展

无论是图书馆,文化馆还是纪念馆,这些公共文化都是为了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服务的,公共文化要真正转变思路,面对大众要突出“服务”,事业单位性质不变,工作思路必须改变。我们要从过去的人民群众上门转变到文化工作到农村、社区,到最基层服务,坚持将服务面向群众,走入基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之中广泛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大力发展城乡文化和校园文化以及军营文化等等,为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来服务广大社会。例如妇女家务劳动繁重,没有时间也没有经费去发展自己的爱好,则可以适当的依照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妇女进行一些文化活动,以丰富她们的生活;少年儿童在进行学习的同时,也应该积极鼓励其去参加各种体育活动、阅读不同书籍,以增强自身兴趣爱好等等。我国拥有多个民族,文化底蕴十分丰富。由于民族种类繁多,使我们的群众文化也各种各样丰富多彩,各种文化的发展也是参差不齐。为了加快群众文化与公共文化共通过发展的步伐,就要进行全面的改革规划,建设富有特色的群众文化和公共文化体系。要想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进入基层,建设富有发展特色的模范村。比如相关的文化政府部门可以定期的组织当地文化宣传活动,加大文化宣传力度,引起人们对群众文化和公共文化的重视程度,鼓励建设新文化模范村的快速发展,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带动群众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全面建设发展。其次要充分利用好群众广场文化活动,让其带动更多的文化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形成一个繁荣发展的和谐局面。想要更好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资源共享就是一条合理而且经济的途径,比如说由资源共享理念推动的公共图书馆联盟。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体系中一个重要的部分,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信息文化日益增长,仅仅一个图书馆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使图书馆联盟,实现资源的共享已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建立公共图书馆联盟是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实现互惠互利,把若干个图书馆的相关信息资源系统联合起来,以便能够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另外还可以在各区县大力推广“社区影视厅”项目,将公益电影引入到社区文化中心、村居委活动室,丰富中老年人文化生活,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创建示范区(项目)正发挥着“积累经验、探索示范”的领头羊作用。构建公共文化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以及文明程度的保障。公共文化体系的建立是为了确保人民群众都能够平等的享受到文化的基本权利,不仅仅是城市公民,还要包括基层甚至偏远地区的农村群众。

四、结语

现阶段,我们要在群众文化的建设发展中,推动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时在现代公共文化发展建设背景下,推动群众文化的发展,所以,构建公共文化体系,发展群众文化是十分必要的,以便来促进我们社会文化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群众文化是公共文化的基础,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的政府文化部门要在建立群众文化服务的基础上,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规划,来推动我国文化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作者:熊安平 单位:安徽省宿松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第8篇

关键词:公共艺术;校园文化;美感熏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10)06-0164-03

1 公共艺术概述

1.1 公共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的中文名称来自英文的Public Art,由于它强调公众的参与,所以有时也被译为“公众艺术” 。一切开放空间里能够让人观赏、参与和使用的艺术品、艺术活动、艺术行为和艺术设施,都可以称为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是以大众需求为前提的艺术创作活动,是在政府部门及专业人员指导下开展的大众文化运动。[1]广义的公共艺术,指私人、机构空间之外的一切艺术创作与环境美化活动;狭义的公共艺术,指设置在公共空间中能符合大众心意的视觉艺术。综合所述,公共艺术是以大众需求为前提的艺术创作活动,是在政府部门及专业人员指导下开展的大众文化运动。

1.2 公共艺术的条件

公共艺术离不开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公共空间,一是公众参与。前者要求公共艺术必须放置在公共空间中,后者要求公共艺术必须服务于大众。

1.3 公共艺术的分类

公共艺术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从艺术形式上,包括雕塑、壁画、绘画、摄影、表演、音乐、园艺、水景、喷泉等形式。从艺术功能上,可分为纪念性、象征性、标志性、陈列性、装饰性、趣味性、商业性等。从展示的形式上,可分为由平面到立体、由壁面到空间、由室内到室外等。从展示的空间和方式上,可以分开敞空间和在室内公共空间展示的公共艺术等,展示方式上包括临时性和永久性。

1.4 公共艺术的功能

从普遍意义上讲,公共艺术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公共艺术是城市文脉与气质的显现;是艺术公众化、平民化的途径。公共艺术具有视觉标识与文化符号的功能,包括传播美学、熏陶公民、普及美育。[2]在我国公共艺术整体上更强调缅怀历史、继承并发扬传统、倡导政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审美享受等方面。

1.5 公共艺术的审美价值

公共艺术的审美价值体现在通过对公共艺术的欣赏,公众获得审美愉悦,培养审美能力,塑造审美境界,陶冶心灵和性情,推动文化建设与智力开发、伦理储备等。

2 校园文化的功能意义与现状

2.1 校园文化的功能

校园文化是指师生共同创造的具有独立品格的校园各种文化的形态的总和,是校园里所呈现出的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他是以学校课外文体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具有教育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一所优秀的大学校园环境文化包括软件部分和硬件部分,这两部分环境文化都有着不容忽视的隐性德育功能。

2.2 校园文化的意义

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不仅有益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还有益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和提高。这种影响是间接的,力量是巨大的。良好的环境氛围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无声的教科书,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量,它可以激发学生审美的情趣。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的净化、美化和绿化,时刻对他们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不仅活跃了学生的身心,还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3]所以说校园文化是实现大学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依托之一,甚至比一般的具体课程学习更重要。

2.3 校园文化发展现状

我国现阶段校园文化建设大多从三方面着手,即实体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表明,在实体文化建设方面,由于各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意义认识的提高,在校园文化设施建设上加大了投入,并新建、改建了一批设施,同时在学生组织的倡导下开展了许多有意义的文化活动,这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各大学校也始终坚持和贯彻相关政策,取得了一定成绩。

就当前校园文化整体发展现状来讲,相当一部分学校在推进实体文化、制度文化建设,尤其是促进观念文化的核心即学校精神的形成中,没有注重体现各高校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校园文化建设趋于一般化,重复性,自身个性不强烈。

3 公共艺术对校园文化影响

3.1 校园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

我国是有千余所大学的高等教育大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知识的多元化,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室中传道授业解惑,而且提出要更加重视利用校园公共空间的辅助教育功能。校园公共空间中陈列的公共艺术不仅能够美化校园,更能够胜任教育之责任。

我国现阶段校园的公共艺术建设的内容和形式较为广泛。常见的公共艺术形式有如下几种:

(1)以园艺的形式出现。园林式。目前是在很多学校采用相当广泛的一种。学校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结合中国园林设计理念,将校园规划成园林景观,使校园充满绿意。绿化植物带式。植物充分考虑季相,大面积草地、富有造型的灌木、成排的乔木围合成一个又一个生态空间,既有观赏性又有区域划分的作用。如西南林业大学校园景观绿化,见图1。

(2)以雕塑的形式出现。与周围的环境结合,成为学校的标志性景观,体现校园的文化精神。从中引中出的寓意应是积极的、向上的。如云南师范大学的闻一多雕像,通过它可以看到学校发展历史和经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见图2。

(3)以水景的形式出现。自然状态湖泊和人工池塘,不论大小,其中的水体都能给予校园环境创造生气,相对于体量较大的建筑,它可以软化环境,增添亲切感。赋予校园灵气,满足学生亲水性。池塘水表现为静,水体反射四周建筑,展现空间融合于自然的特点。如云南师范大学的砚池湖,见图3。

(4)以广场的形式出现。适当的校园广场建设,可以丰富校园内的院落感和层次感,校园广场供学生举办各种小型活动,有利于增进师生交流,满足学生精神需求。

以上这些公共艺术形式,是我国大学校园建设的内容和方向,效果显著,成绩斐然,值得许多学校学习和借鉴,同时国外大学校园建设也值得我们吸收,但校园公共艺术依然有很多问题存在,需要我们改进和完善。

3.2 公共艺术对校园环境的作用

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是体现校园文化的载体。校园环境的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而校园中的公共艺术则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公共艺术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可以归纳为,对学生美感教育;美化校园环境;提升校园文化气质;校园环境空间的认知与文化引导。完善校园文化实体。

3.3 公共艺术是校园文化的积累产物

校园公共艺术既可看做一个学校的标志和象征,又可做为该学校文化积累的产物。校园公共艺术以实物形式述说着一个学校的发展历史,凝聚着学校的精神财富,代表着一个时期的精神面貌,展现了学校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学校特色历史文化。校园公共艺术是一个学校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最直观、最集中的表现。

4 结语

公共艺术作为社会发展到一定层次的产物,代表和展现着社会的文明,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而这种反作用表现在公共艺术为大众提供了空间和素材。校园公共艺术,有别于一般城市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在更具有教育意义的校园空间里,所有能够与师生产生互动的校园设施和活动都是公共艺术研究的领域。它的目的是在创造和提升校园环境美学品质的同时,又对教师及学生起到美感熏陶的作用。正是基于这一点,在校园公共艺术的设置过程中应遵循与环境和公众的互动性原则、公共艺术的艺术性原则、校园公共艺术的特色原则。并在放置的过程中应注意公共艺术的放置地点、造型、材料、背景、尺寸等诸多要素。从而达到创造和提升校园环境美学品质、创造健康美好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的作用,即对校园文化美感熏陶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洪意.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

[2] 诸葛雨阳.公共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3] 连 伟.论大学校园环境美化与建设的文化素质教育价值[R].山东大学后勤分党委,2007.

Public art Influenced by the beauty of the campus culture

Liu Dunqiang, Xu Can, Liu Kesan

(Southwest Forestry College, Kunming, Yunan, 650224, China)

Abstract: Public art reflects a country, city, regional culture and artistic expression, the use of the rich aesthetic form to nurture influence the public. The campus culture of public art and linked to form a rich full use of public art to the campus culture, and using the technique of expression and artistic beauty of form to beautify the campus environment and enhance the campus culture, temperament, embodies the spirit of campus culture, to more artistic and education.

第9篇

一、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益的紧迫性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很多农民特别是率先富裕起来的农民在经济收入提高,物质生活大大改善的基础上,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新的更高的追求,迫切希望能像城市居民一样平等享有文化权益,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满足他创新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二、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不足

一是奖金短缺。尽管各地政府加大了对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但总量仍然较小,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社会捐赠和赞助比例小。二是公共文化资源匮乏,缺乏有效整合。由于缺少有效的引入机制,公共文化资源在社会资源壮大的环境下,没有合理地分流进来。同时,现有的文化资源呈现零碎化、分散化,没有整合充分利用。三是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不少农村尽管建立了图书室、文化活动室、文化公园,但由于管理服务跟不上,而且设施配备也较为满后,难于吸引群众参与利用,使用率不高。四是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方面,尚未形成一支门类较齐全、结构合理、规模适当、素质优良的基层文化队伍。五是文化活动氛围仍不够浓,基层文化活动群众唱主角较弱。

三、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益的途径

针对影响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益的存在问题,笔者认为,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一)广开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渠道,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历史欠账太多,基础薄弱。因此,要进一步发挥各级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核心作用,不断增加政府在公共文化上的财政支出,重点落实“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的要求,落实政府的责任。同时要树立以效益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理念,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再者要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探索将财政投入以拨款为主转为拨款、项目补贴、以奖代补、购买服务、基金制等多种形式。还要创新文化建设资金筹措的渠道,吸纳民间资金的投入,提高公共文化领域社会捐赠和赞助的比例。(二)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益。近年来,广东省创建省农家书屋、打造高标准的文化站取得显著成绩,农村文化室高标准全覆盖等文化惠民工程成绩显著,多室一场设施普遍创建起来。但由于农村外部环境复杂,各种力量争夺吸引农村基层群众;市场经济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农村基层的组织化水平;文化内容的多渠道多品种选择,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群众的注意力和凝聚度。以及基层文化从业的管理和专业水平偏低,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为此,迫切需要确立起以效益为导向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建设和能力建设新思路,从以政府为主体,以政绩为导向,以自上而下为主要方式转变到以效益为导向,以群众为主体,以公共文化单位为为骨干,扩大社会参与为主要方式的途径上来。树立以公共文化服务必须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为主体的理念,从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要出发,研究需求的新特点,适应需求的新方式。支持群众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扶持群众自创自办、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政府适当组织多形式、多层次、多对象的文化艺术展示、展演、比赛、观摩、鉴赏、交流、节庆等活动、把群众引导、吸引到公共文化活动上来,以提高公共、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益。(三)扩展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供给渠道,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益。广开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供给渠道,解决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匮乏问题。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来源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国有文化企业、社会力量、政府(政府采购)。并且要重视社区之间交互供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供给,还要重视挖掘农村的历史文化艺术遗产,培育成特色文化艺术品牌。这样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就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取之不尽,公共文化服务效益自然就会提升。(四)培养公共文化服务专业和业余人才,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益。人是第一生产力,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益,就必须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建设好乡镇制化的专职队伍,建设好兼职人员和文化志愿者组成的兼职队伍;要组织好常设性主力群众文艺队伍;引导和扶持自发组织的群众文艺队伍;支持和推动各种民间文化艺术协会的发展;为农村培训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务的队伍。

作者:王考英单位: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蕉城镇文化站

第10篇

一、背景:文化外交向公共外交的全面转型

早在2016年2月和5月,韩国国会就分别投票通过了关于《公共外交法案》和《实行令》的决议,8月4日正式生效。需要认识到的是,该法案的推出绝非“突然”,而是近年来韩国从文化外交到新公共外交模式全面转型的结果。以立法的形式对公共外交活动的规划、决策、执行、资金支持、效果评估,以及相关机构设置和资源配置进行规制,意味着韩国的公共外交发展将迈入全新的阶段。

长期以来,韩国着力推行以“韩流”为核心的文化外交。根据韩国外交通商部编纂的《文化外交手册》中的定义:“文化外交是指以政府机构或政府机构委托的机构为主体,以他国政府及国民为对象,以艺术、知识、信息、语言及制度等为手段,以增进相互理解,提高本国国家形象等软实力为目标的各种外交活动。”2010年,李明博政府提出了将文化外交向公共外交转变的中长期发展战略,把文化外交纳入到公共外交战略中的一部分。2010年也因此被视为是韩国的公共外交元年,在此之前公共外交一直被视为以影响国内公众舆论为目标的活动。

文化外交本质上属于公共外交,但公共外交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提出的“新公共外交”显然具有更为广泛的内涵、参与主体和传播载体。新公共外交强调在政府主导之外,企业、社会组织、媒体、公民等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参与,促进国内外公众之间的对话,提升对国家的好感度和认同度。李明博提出文化外交向公共外交的转换,意味着政府将利用更加广泛的社会力量和多元化的手段来提升软实力,从其中长期战略规划中的具体内容可见一斑:如,提高全民对公共外交概念的理解和认识;通过举办研讨会、出版书籍、成立咨询委员会等手段,使公共外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成为全民普遍的共识;加强外交通商部对公共外交大战略的统一布局与协调功能,使公共外交朝着制度化、体系化和可评估化的方向发展等。

此次《法案》中对公共外交的定义是“国家直接或在地方自治团体及民间部门协力下通过文化、知识、政策等方式,增进外国人对韩国的理解和信赖的活动”。可以看出,韩国的公共外交仍然以文化外交为核心和特色,但在具体执行上已经延展到更为广泛的新公共外交范畴。

二、目的:提升韩国国家形象的认同感

(一)提高公共外交的有效性,并配套严格计划。“有效性”成为《法案》中被反复提及的核心关键词。第一条(目的),本法以强化公共外交和提高有效性为基础,是使韩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形象提高所需事项的规定;第四条(国家职责),国家强化公共外交以及提高其有效性,促进制定整体战略和政策;第十一条,外交部长官要促进公共外交体系的有效性。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公共外交是一个旨在“入脑赢心”的说服和认同过程,其效果的评估既极为重要,又难度极高。如何提高公共外交活动的有效性?韩国在《法案》第七条和《实行令》中配套了严格的基本计划和执行计划。具体来看,包括:外交部长与官界中央行政机关长及地方长官协力,每五年制定一次公共外交的基本计划,基本计划包括公共外交活动的政策方向和促进目标,调整与公共外交相关的配套制度及评价等相关事项,提供对地方自治团和民间部门公共外交的支援方案,等。执行计划由中央行政机关长及市/道知事根据基本计划的内容,于每年11月30日前提交本年度的业绩评估和来年的执行计划,来年的执行计划需要细化到不同领域和地域的操作细节。同时,外交通商部将对各政府部门及民间团体的公共外交开展每两年一次的定期调查和随时抽查。

(二)建立公共外交重要性的社会共感带,增强公民的公共外交参与感。《法案》第四条(国家职责)特别强调:“国家要建立公共外交相关重要性的社会共感带,努力通过宣传教育来增进国民的参与力。”韩国前公共外交大使马永三曾表示,“全体国民都是外交官”。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和跨国人口流动性增强的大背景下,公民越来越成为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公民在跨国交往的现实和虚拟空间中的言行举止都承担着公共外交的功能。公共外交不是政府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事业,而只有对公众进行充分有效的动员,在国家内部获得认同才有可能取得成效。此前,韩国在提高公民的公共外交意识和素养方面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命名“公共外交大使”,将“文化外交政策课”改名为“公共外交政策课”等。可以预见,未来韩国将进一步加大在国内的公共外交政策推广,提高普通民众参与公共外交的热情。

(三)加大对地方自治团体和民间组织公共外交活动的扶植。《法案》第六条明确提出,“提供对地方自治团和民间部门公共外交的支援方案”,将地方自治团体和民间组织纳入到公共外交整体统筹规划中。根据基本计划,地方自治团体和民间组织可以请求政府对其公共外交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援。对经过官方认证的“公共外交活动”,政府除了提供政策性支持外,同时对其活动预算经费的全部或者一部分提供资金支持。据《韩国先驱报》的报道,韩国2016年对公共外交提供的专项资金已经有142亿韩元(约1280万美元),较2013年增幅达两倍,2013年是韩国政府第一次设立公共外交专项资金。

(四)成立公共外交委员会,建立公共外交情报体系。公共外交委员会成立的目的在于促进公共外交体系各个部门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合作。根据《法案》的第八条及《实行令》第四条,委员会由包含委员长在内的20名委员组成,委员长由外交部部长担任。委员包括来自企划财政部、教育部、文化体验观光部、未来创造科学部、外交部、统一部、农林水产食品部等中央行政机关的次官或者次官级的公务员,以及大学或科研机构等从事外交相关领域十年以上者,或者由具有丰富公共外交专业知识和经验者来担任。委员的任命期为两年,且只能连任一次。韩国曾在2009年成立由总统直接领导的国家品牌委员会,主要通过大力开展海外服务、发展韩国尖端技术、促进韩国科学技术的世界化、开发保护韩国文化遗产和观光资源等来提高韩国的世界影响力。下设企划、国际合作、企业和信息、文化观光、全球市民等五个分科委员会,两任委员长分别由高丽大学和梨花女子大学的校长担任,但该委员会在2013年2月朴槿惠上台后已经解散。国家品牌委员会和公共外交委员会设立的目的都在于改善韩国的国家形象,提升家竞争力,但前者显然更侧重于经济和商业的力量,而公共外交委员会从目前的行政设置来看,更强调外交部在统筹公共外交资源,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主导地位,二者具体在操作上会有何不同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第11篇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环节,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则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上海、广东、浙江等地都已先后出台了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我市其实早就有类似的做法,可以说早已踩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鼓点上,只是当初没有将其归纳为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范畴或者说不是有意识地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这种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工作而已。

一、我市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现状

我市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项目购买、一种是岗位购买,目前还更多地体现在项目购买上。

在我市一些重大文化活动或品牌文化建设中,政府不包办一切,采取委托生产获购买服务的方式,吸引民间资本、社会力量进入服务领域,政府加以引导或者采取奖励措施。譬如20__年,我们在举办江苏省第十六届运动会时,与南京华威公司合作,政府买单,演出经营承包给对方,成功举办十六运开幕式暨大型文艺演出;我市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打造的文化服务品牌——“千戏下基层,唱响新农村”,由文艺团体每年提供1000场演出,政府每场补贴3000元,文艺团体则下基层、下农村无偿为老百姓演出,用政府购买演出活动这种方式惠及农村百姓;农家书屋建设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服务品牌,截止20__年底,我市已建农家书屋1300家,采取“政府资助建设、鼓励社会捐助”的方式进行,每新建1家,政府补贴1万元的物资(书橱4张,图书240 册 ,音像制品100张 ),也可以由热心人士自建、政府予以冠名,正因为如此,这项民心工程得以在我市迅速推开,预计在20__年底实现全覆盖。我市倾力打造的的环濠河博物馆群,目前已集聚30多个博物馆,除了国办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外,其他的博物馆如审计博物馆、珠算博物馆、城市博物馆、体育博物馆、风筝博物馆以及待建的眼科博物馆等,均为社会各行业所办,不仅弥补了国办文化在资金、内涵、体量等方面的不足,而且大大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各县(市)区在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方面也有很多有益的尝试。

至于岗位购买,目前主要集中在南通博物苑的保安保洁岗位,南通博物苑是张謇先生创办的,园苑合一的管理模式在全国独树一帜,现在南通博物苑实行免费对外开放,这让更多的市民以及外地游客充分享受到文化服务,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实惠、更多的文化权益,但另一方面,占地 7万多平方米的南通博物苑其保安保洁也是繁重的任务,再加上博物苑是我市重要的对外窗口,经常面临各种重大接待任务,这更对保安保洁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博物苑对保安保洁工作采取社会化管理,通过岗位购买,与中房物业公司签订劳务合同,既减轻了管理压力,又减轻了财政负担,可谓一举两得。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是新生事物,社会各界对此了解甚少,不少市民对此还很陌生,宣传力度有待加强;由于文化服务大多为公益性文化服务,其经济效益难以显现(起码在短期内无法显现),所以社会力量参与的热度还不高、积极性还不够,政府的奖励措施也没有完全跟上;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还存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不均衡;评价、论证体制尚未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也不配套,在购买公共服务的环节上缺少有效监督,容易滋生新的腐败等等。

三、几点建议:

1.政府严格制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项目、内容,每年年初确定当年需购买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并列入当年的财政预算,及时向社会公布,购买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

2.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免费开放补助,对博物院、纪念馆等免费开放的公共文化场所加大开放补助,将补助资金纳入单位年度预算予以安排,确保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效益。

3.加大对高档演出的补贴资金。近年来,我市引进了《云南映像》等高档演出,但由于资金匮乏,引入的高雅演出相对甚少,国内外真正一流的团队无法引进,不能适应南通作为沿海开放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我市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目前,连云港、无锡等市每年的“新年音乐会”以及其它大型演出都是由政府出面组织,浙江省的一些市级大剧院每场演出政府都予以补助,有鉴于此,建议政府给予高档演出补贴,确保我市每月都能邀请国内外优秀剧目,高档文艺演出在我市能够持久不断,从而满足我市观众的高层次文化需求,同时还可以每场演出有30%的票作为低价票给平民百姓,让更多的市民享受文化权益。

4.加大对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补贴。按照中央提出的“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农民受惠”的原则,加大对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补贴,力争实现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让农民群众在田间村头就能欣赏到优秀的中外影片。

5.加大农家书屋建设工程的建设力度。按照“政府资助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我管理”的要求和“2311”标准(20m2以上房屋、30种以上期刊、1000册以上图书、100盘以上光碟),加大农家书屋建设工程的建设力度,力争在“十一五”期末全面建成农家书屋。

第12篇

1.1扩大宣传途径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企业的发展与宣传也发生巨大的改变。在全球经济领域的模式下,烟草企业已经不能固守一地一区的宣传,否则必然在市场竞争中落后。要让烟草企业的商品走出地区,迈向世界,必须要依靠多渠道、全方位、人性化的宣传才能完成。公共形象管理能宣传烟草企业的文化建设,做好企业公共形象管理能使企业产品宣传事半功倍。

1.2维护消费者权益

在市场竞争中,由于各类烟草企业的文化建设结果参次不齐,使很多消费者对烟草企业本身没有信心。很多消费者担心烟草企业的宣传名不幅实“,挂着羊头卖狗肉”;担心自己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保障,自己一旦失到经济损失无法追回;担心如果有疑问却没有咨询的渠道,他们希望与企业相关部门的人员沟通。

2、烟草企业公共形象管理出现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烟草企业已经了解到可以通过公共形象管理来实现自己的文化建设,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却存在一些文体。目关烟

草企业公共形象宣传中最常出现的问题为:

2.1名不幅实,哗众取宠

人们选择一款商品,通常需要了解这款商品的质量、特色、品味,只有准确的了解以上信息,人们才知道在众多烟草产品中该款产品是否满足自己的需求。可是部份烟草产品为了吸引人们的目光、为了让自己的产品独树一帜,便在烟草产品中作虚假宣传。比如部分烟草企业宣称自己的产品不含有任何副作用或者该款产品有独特的壮阳功能。人们虽然在短期内会关注这款产品,然而从长远的宣传效果来说,人们会对该品牌的产品不再信任。

2.2急功近利,后继乏力

人们长期消费一款烟草产品,最主要的目的是该款产品的价位满足自己的需求、烟草质量符合自己的品味、外装或其它的服务能达到自己的要求。烟草企业长期只有把宣传销售与烟草产品的质量结合起来,才能让人们对该款烟草产品的宣传产生信赖感。然而部分烟草企业在做企业形象管理时期望一次投入巨大的资金,立刻产生品牌效果,却常常因为宣传缺乏后期的支持,使人们渐渐淡忘该产品。

2.3缺少创意,照猫画虎

烟草企业要做好企业形象管理,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然后在选定的人群中用适当的渠道宣传。然而部分烟草企业的企业形象管理的规划出现方向性的错误,他们认为自己的企业只要被越多人知道越好。因此不仅在各类平面媒体中广泛宣传,还将宣传小报等随意张贴。这种企业形象宣传不仅浪费大量的宣传成本,而且反而降低企业的自身形象。

2.4延伸不当,品牌模糊

部分企业为了推广自己的产品,便希望将自己的产品以系列的方式推销出去,可是由于企业形象管理的失误,使人们根本无法联想起烟草企业真正需要推广的品牌。比如部份烟草企业同时推广同品牌的服装、饮料、烟草,宣传的方式不分主次,人们提到该企业的形象感觉很模糊,不明白企业经营的方向。

3、文化建设战略下烟草企业公共形象管理的方法

3.1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定位

烟草企业在做好企业公共形象管理以前,必须要意识到自己需要在哪些人群范围内树立怎样的公众形象。任何一个企业的价值观不可能讨好所有的人群、任何一件商品不可能实现所有的功能,企业必须以实际为出发,有针对性的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让该范围内的人群对企业树立的形象、形成的理念、推出的产品产生强烈的印象。

3.2作好企业公共形象的规划

要形成一个良好的公众形象不能依靠一时兴起的投资方式,即使该种宣传方式能一时搏得人们的关注,然而没有足够的宣传与之配合,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人们往往会淡忘该次宣传。烟草企业要制定一个长期的宣传规划,同时以该宣传规划为目标形成一套宣传机制。该种机制要能彼此呼应,从各个方面建设企业公共形象。

3.3重点推出需要宣传的产品

烟草企业在做公共形象设计时,要清醒的认识到要以哪样商品为核心进行重点宣传。只有做到得点突出,人们才能意识到企业经营的方向、核心价值、重点产品。人们会尝试从烟草企业的重点产品着手尝试了解企业的产品;有们可能会看到与之相关的产品内心反应的却是企业的重点产品。抓好重点产品的宣传,才能作到主次突出,使企业的产品形象更鲜明。

3.4选择企业产品宣传的途径

要作好企业产品的宣传,需要从产品的定位、宣传的文化、产品的价位来决定宣传的途径,使企业选择的消费人群能随时、迅速的了解自己的产品。企业除了使用营销的途径推广自己的产品外,还可以在各种文化领域用文化渗透的方法让人们了解该种文化时能了解自己的产品;烟草企业要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用微博、网站等方式加强人们与企业的沟通。选择适合的宣传途径,企业形象管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