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造林技术论文

造林技术论文

时间:2022-09-08 20:14: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造林技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造林技术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介绍了麻栎的育苗造林技术,包括采种、育苗、造林和抚育等方面内容,以期为麻栎的推广栽植提供参考。

麻栎,又名橡树,壳斗科栎属落叶乔木,高达25m,胸径达1m,广泛分布于我国温暖带和亚热带地区,长江流域各省(区)海拔1000m以下的山地、丘陵为其主要分布区。朝鲜、日本也有分布。麻栎是营造防风林、水土涵养及防护林的优良树种,且其木材经济价值很高。为促进麻栎的推广栽植,现将麻栎的育苗造林技术介绍如下。

1采种

选择二十至五十年生、树干通直、枝叶繁茂、无病虫害的健壮树木作采种母树。在优良的单株树下拾取或上树将种子打落后收集起来,但不能用石块等物撞击树干,击落种子。9~10月果实成熟时由绿变为黄褐色,坚果有光泽,自行脱落。10月初至11月初采种后进行选粒,挑出病虫损害及颜色不正常的种子,可得优良种子90%以上。1kg种子一般有200~280粒。大量种子用水选法。麻栎种子中常有橡实象鼻虫为害,从外表不易发现,浸入55℃温水10min后即可杀死种内害虫。经杀虫处理后的种子摊在不受阳光直射的干燥地方晾干,每天翻动4~5次,以防种子发热生霉。晾干后即贮藏或播种。

少量种子在晾干后混沙装在筐中,用草帘覆盖,放在通风阴凉的地方,不要被雨淋和受冻。种子很多时,要露天混沙湿藏,即在地势高燥、地下水位较低的地方挖坑,深70~80cm、宽约1m、长度以种子多少而定,在坑底部铺细沙厚约15cm,沙上摊放种子5~8cm厚,种子上再盖细沙3~6cm。如此1层细沙1层种子交替摊放,直至距坑口10cm左右,再覆土封盖,并略高于地面,在坑的四周挖30cm深的排水沟,防止雨水浸入;也可将种子和沙拌在一起堆藏。但不论哪种,堆中间都应间隔插立秸把,以利通气,防止种子发热霉烂。

2育苗

播种采取筑床冬播,圃地应选在交通便利,土壤疏松、肥沃,且排水良好的地方,施复合肥1500kg/hm2、磷肥750kg/hm2、碳氨375kg/hm2作基肥,2犁2耙后整墒作床,床宽1.8m、步道沟0.45m,床面土壤要细,中间稍稍隆起,以利排水。秋播种子成熟后随采随播。10~11月将成熟的种子采集后,粒选、灭虫后,11月上旬至12月上旬播种。播种前将种子浸水1~2d(每天换水1~2次),捞出后摊放在阴凉处,每天喷水至部分种子出芽时即可取出播种。条播,每隔30cm开1条播种沟,深6~7cm,每条沟内撒播30~35粒,覆土3~5cm。播种量2625~3750kg/hm2。覆土后喷除草剂乙草胺1次,以有效去除芽前草。幼苗出土后,及时除草、松土。6月上旬至9月上旬为苗木生长盛期,此间气温高,苗木生长快,要加强水肥管理。干旱时要及时浇水。梅雨季节除经常清沟沥水外,要严防出现草荒。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因地因苗适时追肥。5月底或6月初幼苗出齐时即可追尿素75~105kg/hm2,根据苗木生长情况在6月下旬、7月中旬还可实施1~2次根外追肥。经精心培育的苗木,当年平均高度可达80cm以上,平均地径0.8cm,产苗量为30.0~37.5万株/hm2。

秋、冬播均较春播好,可免除种子贮藏和损耗,且成苗率高,苗木比较高而粗壮。据试验,冬播比春播的平均苗高高22.7%,平均地径粗26%。能提供上山造林的合格壮苗冬播为93%,春播为82%。

3造林

穴状整地,规格60cm×60cm×40cm。在事先准备好的造林地上挖穴,深度和穴径各30cm,早春或晚秋落叶后造林,初植密度4500~6000株/hm2。麻栎为深根性树种,栽植时宜将主根剪短。栽植深度比根颈部深2~3cm,覆土踏实。麻栎直播造林效果较好,其穴状整地规格30cm×30cm×20cm,3月中下旬或10月中旬每穴播种5~6粒,覆土6~8cm。麻栎适合与油松、侧柏、柏木、槐等混交造林,如此麻栎生长快、干形通直;且病虫害较少,林地上枯枝落叶聚积较厚,土壤表层腐殖质增多,保水、保土及保肥力显著增强。

4抚育

造林后连续进行抚育2~3年,重点为除草、松土。第1年3次,分别在4~5月、6月及8月进行。第2年2次,分别在4月及6月进行。第3年1次,在6月进行。

第2篇

造林方法就是森林树种的具体采用形式,一般来说,在实际应用中主要包括3种常见的方法,即播种造林、植苗造林以及分殖造林,这3种方法各有各自的优势特点,在具体的选择上要以实际情况为准。

1.1播种造林方法分析

播种造林是一种把树种种子直接播撒到地面的造林方法。因为是直接播种,所以对造林地区的土质条件有很高的要求,并且出苗后不需要再进行后期的移栽。它的播种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可以分为撒播和条播两种。前者是把树种种子均匀的播散在地面上,不需要过多的表面覆盖,种子在暴露的环境下进行生长发芽,具体的撒播形式又可以分为人工撒播和机械撒播两种,它的优势就是可以节省大量的劳动量,种植效率较高,成本投入少。后者条播式的种植方法就是在造林地区的整个地面,按照一定的行间距进行单行或多行的播种,播种的行可以是连续式的也可以是间断式的,种子播撒后予以土壤掩埋,比较适合于机械化,人工操作相对来说较为繁琐,对种子的储备量较大。

1.2植苗造林方法分析

这种造林方法也可以称之为植株造林,主要造林材料就是苗木,把苗木进行裁植。植苗造林在我国的应用较为广泛,受到的地形、土壤等的限制较小,而且所需要的苗木一般都具有较为完整的根系以及发育良好的地上部分,栽植的成活率较高,适应性也很强。具体的裁植方法中最常用的一种是穴植法,穴的深度必须要大于苗木的实际根长度,宽度大于根幅。首先,对于裁植的深度来说,深度大小一般要高出苗木根茎位置原土印的3~6cm,如果深度不够就会使苗木的根系直接,容易造成水分的缺失,深度过深的话会造成外界空气的难以进入,不利于后期生长,因此,要对深度有合理的把握;其次,从裁植的技术来看,树穴的尺寸大小要根据实际的需要来进行确定,安放树苗要居中,保持苗根向下,然后进行踏实再把树穴进行填满后再进行踏实,完成之后在表面铺设一层松土,这样做的目的是保持水分的稳定。

2混交林造林技术分析

2.1具体的混交类型分析

(1)对于混交林的树种来说,是可以划分为多个类型的树种的,划分的依据是根据树种,在混交林中的数量以及所发挥的作用来决定的,一般是主要树种、伴生树种以及灌木树种。主要树种是现代造林中常用的对象,它的一大优势就是所具有的经济性非常高,而且除了经济性之外,另一特点就是防护性也很强,是现代人工造林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往往在同一个森林内,主要树种一般是一个,但是有时也会是2~3个,这与当地的实际情况有关,特别是对南方地区来说,更是如此。伴生树种是依附于主要树种而生的一种乔木树林,它在总的森林构成中并不具备优势,具有为主要树种提供生长条件的作用,生长速度也很慢。对于灌木树种来说,其适合主要树种生长在一起的树种,所发挥的所用就是稳定土壤、抑制杂草生长,给主要树种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并起到配合协调的功能。

(2)混交林树种之间的合理搭配,具体的搭配类型也是不固定的,是根据实际生长环境来确定的。其搭配从大体上来理解就是把3种树种(主要树种、伴生树种、灌木树种)在人工协调的作用下进行有针对性、计划性的组合,较为常见的搭配组合类型有3种,即乔木混交类型、主伴混交类型以及乔灌木混交类型。针对于乔木混交类型来说,它可以充分的利用土壤肥力,提供丰富的木材类型,构成独特的景观;主伴混交类型就是主要树种与伴生树种的混合种植,它一般是构成多层林冠,上层是主要树种,下层是伴生树种,这种结构具有很好的防护性能,稳定性较强,可以大量的应用于立地条件适合的地区,像本地区就可以积极采用;而对于乔灌木混交类型来说,它是主要树种与灌木结合的类型,两者结合可以有很好的稳定性,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不是很高,和主伴混交类型的应用环境相反,它的应用大多是在立地条件较差的地区。

2.2具体的混交方法分析

由于各个树种的差异化较大,并且在森林造林中的应用都有独特的优势所在,因此,在具体的混交方法选择上也要有一定的规划,确保科学合理,常见的混交方法有以下几种。

(1)星状式混交。它是把一个树种的播种以点状的形式散生与其他类型的树种之中,进行穿插模式的混交,一般常见的是杨树在刺槐林中的种植以及马桑林中柏木的混交。

(2)株间式混交。这种混交方法在实际的操作上较为繁琐,需要涉及到很多的方面,一般的适用范围是在乔灌木混交类型当中,从混交形式来看,也可以称之为行内隔株式混交法,由于操作较为繁琐,因此具体的应用范围并不是很广。

(3)行间式混交。这种方式从字面来看就是在造林工程中进行每行每列的穿插种植,其造林施工不需要太多的投入,施工操作较为简单,具有很好的应用适用性,较为常用,主要的应用还是乔灌木混交或者是主伴树种混交的类型中。

(4)带状式混交。其种植特点较为独特,是一个树种连续的种植在3行以上行程一条“带”状,然后与另一种的树种“带”形成依次配置的混交方法。

(5)块状式混交。它是把一个树种裁成多个小片,然后与另一树种裁成的小片进行轮番配置的一种混交方法,相对于其他的造林方法来说,它的施工操作并不是很复杂,较为容易掌握,在进行施工造林的过程中要注意块的面积把握,尽可能的稍微大一些。

3结语

第3篇

关键词:榉树;繁育方法;造林

榉树(ZelkovaschneiderianaH-M),又名大叶榉、血榉、红榉、黄榉、岩郎木等,榆科榉属树种,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植物之一,属二级保护植物,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是重要的风景园林观赏树种。目前,榉树苗木已被广泛用于园林配置、城市街道绿化美化及生物多样性方面。

榉树为深根性树种,是一种落叶乔木,主、侧根系都很发达,性喜光,喜温暖气候和肥沃湿润条件,在酸性土、中性土、石灰岩山地及轻盐碱土上均能生长。榉树初期生长较缓慢,八年生以后加快,可持续生长70~80年,成年树高达30m,胸径1m以上。榉树在我国分布很广泛,主要产于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多生于海拔800m以下山坡。

1育苗方法

1.1扦插育苗

榉树资源稀少,生产上可采用硬枝扦插和绿枝扦插育苗。硬枝扦插的枝条取自一至二年生健壮枝条,插穗长度10~15cm,粗度0.5~1.0cm,每个插条上至少含有2个以上健壮饱满腋芽,时间以春季扦插为好,其平均成活率可达16.7%;扦插时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使插条生根率达到80%以上,当年苗高可达50~180cm。绿枝扦插宜在6月上旬进行,自母树年龄较小当年生半木质化的粗壮嫩枝上剪取带2~3片叶的插穗,迅速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做到随采随喷水,随用生根剂处理,随扦插。扦插苗床基质以蛭石、河沙等为宜。扦插密度以插穗间枝叶互不接触为宜。插后喷水1次,上罩塑料膜弓形小棚,再搭起1.2~1.5m高的框架,用草帘或遮荫网在上方和两侧遮荫,保持20%~30%的透光率。扦插前期要做好叶面喷雾保湿、消毒防病、通风换气和喷水降温等工作;中期要以揭除薄膜和逐步移去遮荫物炼苗为主;后期做好消除杂草、施肥等。

1.2嫁接育苗

选择一至二年生、地径1.5~2.0cm的白榆实生苗作砧木,以一至二年生的榉树枝条作接穗,在树液流动季节进行嫁接,嫁接可分枝接和芽接2种。枝接一般在4月进行,操作时可用劈接和皮下接方法。适时嫁接、避开连阴雨天气、接穗削面光滑平整、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对准、绑扎适度是影响嫁接成活的关键因素。芽接宜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进行,方块形芽接比“J”字形芽接为优。为提高嫁接成活率,嫁接时要将塑料薄膜带轻轻插入接穗芽与皮部内皮层与砧木密接,在操作技术保证的情况下,榉树嫁接成活率一般在80%以上,枝接当年生长量80~160cm,地径0.8~1.5cm左右。

1.3播种育苗

榉树种子采集时间常在10月中下旬,采种期3周左右,选择树龄30年以上,结实多且籽粒饱满的健壮母树,在果实由青色转为黄褐色时进行采种,采得的种子去杂阴干,装入布袋或麻袋贮存备用。播种分秋播、冬播和春播。秋播需随采随播,发芽在翌年3月上中旬,种子发芽率和出苗率较高,苗木生长期长。春播宜在雨水至惊蛰时进行,最迟不得迟于3月下旬,播种量150~200kg/hm2。当年种子翌年播种,发芽率高。为了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出苗率,可对种子进行选种、浸种、消毒、催芽、低温存积处理等。播种后,25~30d种子发芽出土,应防止鸟害。出苗后要及时揭草炼苗。幼苗期应及时间苗、松土除草、灌溉追肥。此外,榉树苗期普遍有分叉现象,应在苗期进行修剪,蓄好1个主干,以利干形通直。

1.4组织培养

利用大叶榉树未成熟种子的胚依次在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基、芽分化培养基、壮苗培养基及生根培养基上培养,可生产出3~5条不定根幼苗,生根率达30%,生根幼苗移植到温室花盆中成活率在50%以上。日本在榉树组织培养方面成功较早,有许多可供参考的经验。2造林与管理

造林地宜选择在坡度30°以下,低山丘陵区土壤肥沃、保水较好的群山中下部、谷地、溪边。采用全垦方式整地,整地规格为50cm×50cm×40cm。3月上旬左右,选取无风阴天或小雨天气,用榉树一年生实生苗栽植,栽植前用10%~15%的过磷酸钙泥浆沾根,以提高成活率。栽植时要根舒不弯曲,严禁大土块和石块压在根部,回填土要实,深度为苗期地面与地相接触处印痕之上3~6cm为好。栽植密度可为1.6m×1.6m或2.0m×1.6m。另外,可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栽植不同的树种。如山顶、山脊可栽马尾松、栎类,山脚、山腰栽榉树,形成马尾松、榉树、栎类块状混交林。在立地条件好的山坡中下部可栽植榉树与山杉木行状混交林。苗木栽植后,前3年,每年抚育2次,分别于6月和10月进行。随时注意培蔸、抚正,剪去干上丛生小枝,将分叉株去除弱的分支,每年

不少于1次,清除绕干的藤本,留心有无蛀干和食叶害虫为害,一旦发现及时除治。3年后,可用刀砍去杂灌,以利通风透光。前5年可结合抚育加施复合肥或尿素,每株100g左右,撒于树蔸周围表土内。坚持修枝,有条件的地方可持续10年,使枝下高在5m以上。在10年内进行1次卫生伐,将虫害而无主干、歪斜弱小、无培养前途的植株去除,或萌芽更新,留下3450株/hm2左右,使之形成干形通直,林相整齐。15年时可考虑间伐,砍去50%。20年时应进行高强度间伐,再去掉65%,留下630株/hm2。25年时正值生长高峰期,应再度间伐30%,留下405株/hm2,培养大径材。

第4篇

1.1造林地的清理。造林地的清理,是为了改善造林环境,将土壤里的垃圾和作物的根茎拣出,细小的杂草可以翻埋在土壤里,清理了地表的多余植物,可以增加阳光对苗木的直接照射,将肥料搅拌在土壤中,改善土质,给苗木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1.2整地。造林整地的方式有全面整地(全垦)和局部整地两种。全面整地。全面整地是翻垦造林地全部土壤的整地方法。这种方式改善立地条件的作用显著,清除灌木、杂草彻底,便于实行机械化作业及进行林粮间作,苗木容易成活,幼林生长良好,但花工多,投资大,易发生水土流失,在使用上受地形条件(如坡度)、环境状况(岩石、伐根)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较大。全面整地幼林生长较好,但水土流失严重,用工量较高。全面整地主要用于平原地区,秋冬季节全面耕翻,耕深30~40cm,经过一个冬季的冻融、风化,翌春造林前耙平。全面整地应用范围:北方土壤质地疏松、植被稀疏的地方,限定在坡度8°以下应用;南方泥质岩山地或灌木杂草丛生地,限定在坡度25°以下应用,花岗岩类限定在坡度15°以下应用。如坡度超过规定的标准,须在全垦后修筑水平阶。局部整地。局部整地是翻垦造林地部分土壤的整地方式。局部整地又可分为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两种方法。带状整地是呈长条状翻垦造林土壤,并在翻垦部分之间保留一定宽度原有植被的整地方法。这一方法改善立地条件的作用较好,预防土壤侵蚀的能力较强,便于机械或畜力耕作,也较省力。山地进行带状整地时,带的方向可沿等高线保持水平。平原进行带状整地时,带的方向一般可为南北向,如害风严重,可与主风方向垂直。块状整地是呈块翻垦造林地土壤的整地方法。块状整地灵活性大,可以因地制宜地应用于各种条件的造林地,整地比较省工,成本低,同时引起水土流失的危险性较小,但改善立地条件的作用相对较差。块状整地时,块状地的排列方向应与种植行一致:山地沿等高线或顺坡成行;平原呈南北向。块状整地可用于山地、平原的各种造林地,包括地形破碎的山地、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地区的坡地、伐根较多且有局部天然更新的迹地、风蚀严重的草原荒地和沙地,以及沼泽地等。

2植树造林的主要方法和技术

2.1播种造林法。播种造林是将种子直接播种于造林地,这种方法简单,易于操作,适用于大面积播种。但这种方法对于造林地的要求相当严格,对于幼林的养护工作要求也比较高,所以在选择播种造林法的同时,需要严格把关种子的质量,尽量选用粒大、容易发芽的种子,并且易于成活的树种,例如核桃、油茶、山杏等树种,在造林地的选择上,最好选择土壤含水量充足,自然灾害情况较少的地区,这样能够减少自然环境对种子和苗木的伤害。如果造林条件和养护条件达不到要求,种子的成活率和成材率会处于较低水平。

2.2植苗造林法。植苗造林法是利用根系发育较好的树苗将其栽种在土壤中的造林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这种方法对造林地的要求不高,苗木具有较强的生长能力,在环境恶劣的地区也能够稳定生长。但植苗造林法对于苗木的栽培技术要求比较高,因为苗木起苗、运输栽种等过程中,可能会造成损伤或水分流失,所以,在培育时必须严格要求。由于植苗造林法对造林地的要求较少,近年来,很多地区采用野生树苗或用营养器培育苗木进行造林,这种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被广泛的应用。

2.3分殖造林法。分殖造林法是将树木的树枝或树干进行栽种的造林方法,这种方法大大节省了培育的时间,也减少了投入的费用,而且操作简单,成活率要高于其它的造林方法,并且能够遗传到母体的优良性状,但分殖造林法受到母体的限制,多用于营养繁殖的树种,例如松树、柳树、杨树等树种。

3其他方法

3.1插条造林。插条造林在春季和秋季都可以进行,春季应在发芽前,土壤解冻后这一段时间内。而秋季则应在落叶后到土壤冻结前。选择1.5~2.0cm粗,1~2年生的枝条,剪去侧枝,剪成长30~40cm的插穗,按照一定的株行距,在事先整好的地里扦插,然后踏实。插深为使插条的上部露2~3cm。如果土壤较旱,应该用细土覆盖;此外也可以使用塑料薄膜,采用垄作,可在较为干旱的地区应用此法。具体工序为,先整好地,作垄,提前灌透水,然后用塑料薄膜将整个垄面覆盖然后按一定的株距将插条插入垄中,用细土将薄膜上的插孔盖住,当长出叶子后,即可撤掉薄膜;还有一种方法,是在插前,用石蜡速蘸插条的上切口,即蜡封,以防止插条水分过度散失,然后插入垄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一定要插正,即插穗的大头向下小头向上。

3.2插根造林。这种造林方法和插条造林方法差不多,在春秋季均可进行,所不同的是插穗用的是粗1cm以上的根,剪成15~20cm长的段。按照一定的株行距,在提前整好的地上挖直径20cm,深30cm的坑,将根按45度角倾斜埋入,要注意,插穗的方向是大头向上,上部不但不外露,反而要埋入土下2~3cm。

3.3分蘖造林。就是直接利用分蘖苗进行造林的方法。由于沙棘的根蘖能力很强,天然根蘖苗多,尤其在平茬以后,每亩能产生根蘖苗6000~12000株以上,可为分蘖造林提供大量能区分雌雄的苗木。这种方法已为许多地方种植沙棘时所采用。具体做法是∶春季或秋季在沙棘林内连根掘出分蘖苗,直接运输到造林地进行造林,栽植时要保证根系舒展,并且要覆土踏实。森林资源的发展在数量上开始走出“低谷”,扭转了长期以来森林资源下降的局面,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的“双增长”。森林资源是决定林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森林资源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林区的整地、造林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5篇

论文摘要阐述了山苍子的生物学特性,介绍了播种、扦插、组织培养等繁殖技术,同时从造林地选择、造林时间、抚育技术等方面介绍了山苍子的造林技术,对山苍子的产业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山苍子约有250余种,中国约有46种,为我国主要的林副特产之一。目前我国部分省区已进行人工营造山苍子林,以福建、湖南和四川等省营造面积最大。山苍子果实提取的山苍子油是一种天然混合型香料。主要成分是柠檬醛,含量占66%左右,其余为甲基庚烯酮、双戊烯、芳樟醇等。利用山苍子油生产高纯度紫罗兰酮、柠檬醛、二乙缩醛、鸢尾酮系列,在医药、食品、饮料、日用化学品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随着医学化工的发展,市场对山苍子油的需求日益加大,开发利用山苍子资源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1生物学特性

山苍子(Litseacubebapers)别名山鸡椒、木姜子,樟科木姜子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3m左右,最高可达10m。树皮幼时黄绿色,光滑,老时变褐灰色,都有白色斑点。小枝细瘦,绿色、单叶互生,有香气,纸质光滑。长圆形或披针形。花单性,雌雄异株,11月着生花蕾,翌年2~3月开花,花先于叶;花序生在短枝上,腋生,伞形,具细总梗,有花4~6朵,花小,黄色。核果有短柄,近球形,3~5颗簇生,7~8月成熟,成熟时由青绿色变深红色或黑色。

2繁殖技术

2.1播种繁殖

山苍子种子于8月底成熟后进行采种。在播种繁殖时,种子的不同处理方法对其发芽率有较大的影响,未经任何处理的种子由于其果皮、果肉均还存在,抑制了种子的发芽,其发芽率仅为17%,因山苍子油主要存在于果皮、果肉中,林农常采用这种种子繁殖,致使发芽率很低。一般情况下,对山苍子种子繁殖必须按常规方法(去除果皮、果肉,用流水冲洗)进行处理,然后圃地育苗。即使按常规方法处理种子,其发芽率还不是很高,仅为51%,其主要原因是抑制山苍子种子发芽的抑制物质未完全清除;通过试验[1],利用草木灰揉搓种子,用H2O2浸种,均能不同程度地减少种子中的抑制物质,提高其发芽率,其发芽率可高达71%,即提高20%。这说明去除山苍子种子中的抑制物质,是提高种子发芽率的关键。

2.2扦插繁殖

通过试验[2],山苍子扦插育苗插条的采集部位与其成活率有很大的关系。从根颈部位采集萌条作为扦插材料比树冠南、北部采集嫩枝扦插生根成活率要高的多,分别可提高32%和34%不等。而从树冠南、北部采枝扦插其生根成活率也有差别,但它们相差不大,仅为2%;同时采用生根粉(30mg/kg)对扦插材料进行处理均能提高其生根成活率,相比之下,这种处理对树冠上的嫩枝扦插影响比对根颈部位萌条的扦插影响要大的多。树冠上的嫩枝扦插生根率可提高15.7%~17.0%,而根颈部的萌条仅提高了1.7%。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山苍子扦插繁殖,可以采用其根颈部位的萌条作为其扦插材料来进行繁殖,其生根成活率可达70%。如因扦插繁殖材料来源有限,也可采用树冠上的嫩枝给予适当技术处理来繁殖,其生根成活率可在51.7%~55.0%。

2.3组织培养快速繁殖

由于山苍子多野生,人工栽培极少,传统栽培主要是种子繁殖,而种子发芽率低,且极易丧失发芽力,因此常导致育苗失败。通过离体组织培养可以快速获得整齐一致的苗木用于生产。以成年植株带芽茎段为外植体,接种于MS+BA210mg/L+IBA15mg/L的诱导分化培养基中,10d时侧芽萌动,15d后侧芽打开,同时外植体切口处有白色愈伤组织,并逐渐转绿长出丛生芽。通过试验,其生根率高达86.17%,生根整齐,根质量较好。另外,种苗组培快繁技术可直接控制雌雄异株比例,节约投资,是山苍子苗木繁殖发展的方向。

3造林技术

3.1造林地选择

丘陵和山区选择阳坡中下部微酸性土壤作为造林地。低丘岗地选择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中等、排水良好、微酸性土壤作为造林地。低产荒芜茶园内也可种植山苍子。

3.2造林时间

容器苗为5~7月;裸根苗、扦插苗为12月至翌年2月。

3.3抚育技术

山苍子造林株行距2m×2m,栽2505株/hm2。松土抚育施肥每年2次,5月下旬进行1次,施用尿素100g/株;11月下旬进行1次,施用复合肥200g/株。修剪每年1次,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进行。疏伐雄株在开花期后进行,雌雄比为7∶3左右,形成“品”字形,使雄株均匀分布。

4参考文献

第6篇

大海乡境内最高海拔4017.3m,最低海拔780m。林业用地为243127.5亩,森林覆盖率为36.6%,生态状况极为恶化,到处荒山秃岭,滑坡、崩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人畜活动频繁,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基本丧失。

二干热河谷地区过去造林分析

干热河谷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大多是土壤贫瘠、土层薄、石砾含量高、保水难,过去人工造林采用常规的造林技术,表现的是成活率和保存率很低,甚至出现多年造林不见林的现象。

(1)从树种选择上看:过去树种选择单一,随意性强,没有科学系统的实验分析。常以桉树为主,碱化土壤,致使当地生态恶性循环。

(2)从管理上看:管理方法不当,人畜活动频繁,配套设施不健全,责任落实不到位,宣传发动不够。

(3)从整地看:塘小不规整,不利于苗木根系生长也没充分利用地表径流,没有按照整地要求进行。

(4)从投入资金看:资金投入少,整地种植都是发动群众,标准无法控制,难管理,不能有效实施。

三实验区树种的选择和种苗处理

1树种选择

根据造林地块的不同土壤、气候条件,选用本地优良造林树种,做到适地、适树。

(1)通过对蓝桉、苦刺、三叶豆、膏桐、相思、合欢和苦楝等树种地径生长观察比较,土壤一般为:合欢>苦楝>膏桐>相思>苦刺>蓝桉>三叶豆;在土壤深厚疏松地段苦楝>合欢>蓝桉>相思>膏桐>苦刺>三叶豆,在土壤瘠薄地段膏桐>三叶豆>合欢>苦楝>相思>苦刺>蓝桉;通过对苦楝、合欢、三叶豆、膏桐、相思、苦刺和蓝桉等树种1年高生长对比观察比较,土壤一般为:合欢>苦楝>三叶豆>膏桐>相思>苦刺>蓝桉;在土壤深厚疏松地段苦楝>合欢>蓝桉>相思>三叶豆>膏桐>苦刺>,在土壤瘠薄地段合欢>苦楝>三叶豆>膏桐>相思>苦刺>蓝桉。

(2)通过实践及对对比,可以看出适宜干热河谷的树种是苦楝、合欢、三叶豆、膏桐、相思、苦刺,主要是合欢和苦楝,在土壤极少石砾含量大的地方用三叶豆和膏桐。

2种苗处理

(1)干热河谷地区苗木需就地育容器苗,在造林中使用2年生容器苗,造林后没有缓苗期,生长快,郁闭早。

(2)在上山前,要进行换袋处理,把小营养袋规格换成大袋,在换袋时要对种苗根进行防穿袋处理,对苗木要去嫩稍,在苗圃培养60d左右,去死株,用有新稍和长出新根的苗木上山,这样可以增加抗旱能力,提高成活率促进生长。

四实验区造林措施

1抓住最佳造林时间

必须抓住雨季来临时的透雨时刻或连绵的阴雨天造林,苗木不会被烈日着伤,能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2整地要求整地挖出的表土、心土分开堆放

回塘时拣出石块、杂物,先回表土后回心土;对土壤质地较差的栽植穴进行换土,对土壤不足的穴就近客土。根据造林区坡陡、地质破碎和土壤侵蚀严重的特点,整地方法采用月牙形鱼鳞坑整地法,整地规格为口宽×纵宽×深:100cm×80cm×80cm。即:从陡坡坡顶开始,自上而下挖半月型坑穴,坑面低于原坡面,稍向内倾斜,每排沟沿等高线控制,上下两个坑交叉互相搭接,成“鱼鳞”字形排列;月牙坑半径50cm,坑深80cm,挖坑取出的土培在外沿线筑成半圆埂,以增加蓄水量,土埂高20cm左右;埂中间高两边低,使水从两边流入下一个鱼鳞坑,以提高坡面雨水的利用率。

3选用专业队造林

专业队有造林经验、有技术,能保质保量完成。因此干热河谷区造林对岩石严重、土壤贫瘠的地块,对造林人员的造林技术要求高,应采取爆破、客土等方式,要求用专业队才能保证实施。

4建设造林配套设施造林

前一年在中上坡建设水窖,并蓄满水。用于干旱时保苗和防火。造林地块远的还需修林区公路,以便运输和用于防火。

5封山管护“三分造,七分管”

对新造林地进行严格的封山禁牧,改变以往的放养习惯,要求当地群众要厩养,签订管护合同等方式把管护责任到人,防止人畜破坏。提高造林生长量,促进生态恢复。

五过去造林和实验区造林对比分析

(1)从树种选择种苗处理上:过去是单一随意;实验区是多样,科学实验分析,遵照适地、适树,并进行换袋、去嫩稍、培养等处理。

(2)从整地上:过去是小塘、不规格;实验区是月牙形鱼鳞坑整地法并按整地的规格进行。

(3)从管理上:过去管理方法不当;实验区是封山管护、建设配套设施等。

(4)从造林队伍上:过去是群众,大多无技术;实验区是专业队,有造林经验、有技术。

六适宜推广范围

通过对造林区立地条件及造林成效分析,该造林技术模式在海拔1700m以下的干热河谷地区及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具有推广应用价值,海拔过高存在树种不适应很容易被冻害。

七造林效益

1生态效益

实验区植被迅速恢复,实验区树冠平均可达到0.5m,灌草盖度增加了1.5倍,有效地降低了地表径流及泥沙携带量;水分渗入量增加,水源涵养能力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从雨季观察在造林区内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较造林前明显减弱,干季土壤的含水率比较造林前明显增高,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2社会效益

通过对造林树种的栽植和成效对比分析,筛选出适宜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的耐旱树种,对攻克小江干热河谷地区困难立地造林作出良好示范,为改善干热河谷地区的生态环境及造林提供了技术模式,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八技术模式评价

1技术模式特点

该造林技术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始终坚持科技兴林,尊重适地适树原则;针对土壤条件,整地方法采用月牙形鱼鳞坑整地法,使用专业队进行整地造林;针对树种采用的是2年生苗木并进行换袋培养;针对气候采用的是封山管理及造林配套设施等所实验的处理方法,努力巩固造林成效。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大大提高,林木生长迅速、郁闭快,效益显著。改变了以往的年年造林不见林的现象。

2技术模式局限

月牙形鱼鳞坑整地用工量多、容器苗搬运用工量多、使用2年生袋苗大大增加了造林成本。

3技术模式推广条件

第7篇

1.1简介

北岭山地处肇庆市北部,呈东西走向,南低北高,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山上发育有多级剥夷面,沟谷较多,在流水的冲蚀下,河床两侧易形成阶梯状。也可能会在山麓形成冲洪积地形区。该地适合种植降香黄檀、大果紫檀、楠木、竹柏、红锥、越南黄花梨等珍贵树种。地方政府和林业局给予高度支持,并投入了大量资金。

1.2降香黄檀

1.2.1习性和使用价值。一种常绿乔木,属于海南特产,在广东、福建也有种植。降香黄檀属阳性树种,对温度要求较高,年平均温度保持在25℃左右,不得低于7℃。适应性强,在干旱、陡坡、贫瘠区都能成长。俗名叫黄花梨,最具价值的是心材,质地坚硬,有一定的重量,表面纹理纵横、结构致密;泛有光泽,长期散发有香气,耐湿耐腐不易开裂。可雕成工艺品供人们欣赏,也可作家具用,是上等材料。蒸馏所得的降香油,常被用作定香剂和镇痛剂。另外还能用于绿化。

1.2.2栽培技术。用以采种的母树要挺直健壮,没有病虫害,生长至少15年。收集荚果,晒干后轻轻搓开,取出种子,然后及时播种;幼苗的植株同样要健壮,高度约为40~50cm,容器苗和袋装苗可提高成活率;春季3~6月开始种植。对立地条件要求不严,尽量选在阳坡或半阳坡;整地、开垦植穴等工作完成后可栽种,先回填适量的表土,然后栽苗;当年9~10月份要进行松土、锄草。接下来的3年均应进行科学地抚育管理,包括除草、施肥、修剪等等。

1.2.3病虫害防治。枝叶斑病在苗期、幼树期较为常见,表现为叶片变黑甚至大量脱落;嫩叶上可能染上炭疽病。处理时,每周用70%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喷1次,2周或3周便可见效。

1.3大果紫檀

1.3.1习性及使用价值。大果紫檀,又叫缅甸花梨,属蝶形花亚科紫檀属。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土壤适应性强,主产于缅甸、泰国和老挝,在我国北回归线以南地区均有分布。树干高大可达30m,在夏季生长较快。其主要价值在于心材,多呈桔红或砖红色,材质硬重、木纹清晰,带有深色条纹,且散发有香气。除了作为建筑和家具的材料,树脂还能用作红色染料。

1.3.2栽培技术。荚果为果实,9月份成熟后可直接播种。为加快种子萌发速度,可先将荚果置于80℃热水中浸泡24h,然后播于沙床。通常在4月播种,出芽后20天,苗高5~6cm时上袋。幼苗高度达40cm时,越冬能力明显增强。造林应选择土壤深厚、肥沃处,保持给排水畅通。在广东选用容器苗造林比较合适,在萌芽发叶前2个月进行,按照2m×3m的株行距栽植。3年内必须做好施肥、除草、松土和修枝等抚育工作,以保证林木更好地生长。

1.4楠木

1.4.1习性及使用价值。楠木是中国和南亚独有的樟科常绿乔木,树干通直高大,高度可达到30多m,多分布于亚热带区域,温度为0~38℃、年降水量约为1500mm的环境最适宜生长。楠木极其珍贵,香楠、水楠和金丝楠木较为常见,但随着砍伐利用率的增加,已近乎枯竭。楠木材质坚硬,耐腐蚀、寿命长,色泽匀称、不易变形,常用于家具和建筑中。其枝叶和树皮还具有药用价值,主治水肿、吐泻。

1.4.2栽培技术。选择超过20年的优良母树,采集果实,去皮采种,阴干后即可播种。不能在阳光下曝晒,可贮藏。幼苗喜阴,选择圃地时需保证排水方便、日照时间不能过长,长成真叶后方可移植。若使用大苗,需带土团栽植,并对部分叶片进行修剪,然后选择土壤肥沃、温湿度均适宜的环境。初期生长较为缓慢,需做好抚育管理工作。

1.4.3病虫害防治。灰毛金华虫常啃食嫩叶、嫩梢,易导致嫩梢枯萎,甚至因此死亡。被害株率较高,可在4月下旬使用621烟剂熏杀成虫。另一种常见虫害是蛀梢象鼻虫,被害株率也比较高,易导致嫩梢枯死。可使用621烟剂在其成虫产卵期和盛发期进行熏杀,或使用40%的乐果剂400~600倍液喷洒新梢。

2珍贵树种造林管理措施

其余如紫檀、格木、越南黄花梨等珍贵树种,栽培技术均可参照上述2种树种的程序。造林是营林的一个重要环节,还应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适时对造林地进行中耕除草、病虫防治、施肥和修剪等管理工作,使珍贵树种造林后能正常生长。此外,造林后注重养护,防止人、畜破坏等行为,这些管理措施对造林地的成功也起着关键作用。栽植后发芽前是苗木移栽成活的关键时期,此时期苗木根系尚未开始生根,但苗木水分开始蒸腾,为了防止苗木的水分蒸腾,应喷洒1~2次防蒸腾剂防止苗木的水分蒸腾;注意防止大风吹歪苗木根据气候变化情况和土壤湿度对苗木是否浇定根水,以保证苗木移栽后的水分充足,促进根系生长,提高造林成活率。在每年春、秋2季要注意对珍贵树预防病、虫和防冻工作通过涂白树干来进行防治病、虫害和防冻害的发生。此外,应重视树种修枝、整形工作,通过修剪使苗木树根与树体营养相对平衡。但对剪口部位需涂抹愈合剂,防止苗木水分的过度消耗以及病、虫的侵染。

3结语

第8篇

自然界的优胜劣汰法则是在任何地方都存在的,树木的生长也是如此。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受环境的长期影响,树木要存活就必须适应干旱地区水分少的特点,不断增强自身的耐旱性,从而增强在干旱地区的生长、生存能力。树木的抗旱性:一是减少水分的流失;二是加大水分的吸收范围。在树木结构上面就会体现出形态结构和解剖结构的不同。耐旱的树木树叶常常呈现出树叶量少、树叶面积小等特点。在水分充沛时树叶增多,在水分少时树叶减少。例如在黄土高原对刺槐根系进行试验的过程中,刺槐根系运用不同的环境进行试验,在根系的生长中加入中量的水,就可以帮助刺槐的根系进行有效增长,而其含叶量也可以增长为79.3%,等到干旱环境持续2年之后,其含叶量对比为22%,并伴随有大量的落叶出现。

二解剖构造对叶片进行解剖

可以知道,叶片的解剖构造与树木的抗旱性具有很大联系。而树木中不同部位经过相关结构的解剖,可以知道树木结构生长的特点,同时还可以对树木抗旱性进一步进行了解。通过对根系结构的不断研究可以发现,树木根系的横截面中,韧皮部面积与木质部面积之间的比值研究,根系导管与根部的根茎面积比值的研究,可以对树木的抗旱性进行一定的排序,其抗旱能力由小到大依次进行排列为沙棘、白蜡、白榆、毛白杨、臭椿、紫蕙槐、旱柳、刺槐。

三树木抗旱性生理研究

1植物的光合作用与蒸腾作用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CO2时不可避免地要散失水分,光合作用与蒸腾作用二者平行发生。当植物长期处于缺水状态时,蒸腾作用下降,部分气孔会关闭,吸收的CO2也会随之降低,光合作用能力下降。树木在生长过程中经常会有补偿点的出现,而树木中出现补偿点的原因通常是因为受到了较大的威胁,并且受威胁的时间较长。当树木受到干旱的威胁时,树木自身的蒸腾作用就会随着树木的水势下降而不断降低,从而降低水分的流失。蒸腾作用虽然不是植物衡量抗旱能力的主要指标,但是可以有效对植物的环境适应能力进行反映。

2酶活性Apase是一种水解酶

在水分的胁迫下,Apase水解酶的活性就会随着植物抗旱性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并且此水解酶的活性与植物抗旱性能力具有负相关性。植物在干旱环境中,其自身SOD、ACT和POD的活性就会增高。例如在对芒果进行研究时可以发现,SOD、CAT和POD活性在轻度和中度水分时就会不断增高,而在重度水分存在时,其活性就会有下降的趋势

3根系活力树木抗旱能力最有利的生理指标就是树木的根系

在水分的胁迫作用下,树木的根系活力就会不断下降,这样不仅对植物生长过程中有机元素的吸收有直接作用,同时可以会产生其它不利的后果,例如根系新陈代谢速度的降低等。因此,想要保证树木具有良好的抗旱性,就需要保持树木在水分的压迫下根部具有相应的活力。

四抗旱造林措施

经过以上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树木的特征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要做好抗旱造林工作,必须选择具有耐旱性质的树种,提高水分利用率。

1树种选择

在树种的选择过程中,要时刻谨记“适地适树”原则,在对树种进行抗旱性选择时,同时还需要对一些适应生存环境条件的外来树种进行引进。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改变小气候环境,以保证树木能够在最适宜的环境中进行生长。例如,通过以油松、落叶松、侧柏等作为参试树种,进行造林后,可以对树林进行树高、胸径及冠幅生长进行分析,并以此对此地区抗旱能力进行研究,从而选择出较为适合的树种。

2整地研究表明

整地后造林的成活率可达90%以上,而没有进行整地的造林成活率仅为10%左右,因此,整地是抗旱造林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常见的造林整地方法有鱼鳞坑整地、水平沟整地、水平台整地、反坡梯田整地、漏斗式集流坑整地,陕北地区造林主要采用鱼鳞坑整地方法进行整地,对提高造林成活率有很大的作用。

3植物化学抗旱剂与保水剂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对于植物化学抗旱剂与保水剂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旱地龙、保水剂、“根宝”等的应用,对我国气候干旱的陕北地区造林成活率有明显提高。通过试验可以知道,对即将栽植的树根进行旱地龙及保水剂的应用,可以明显发现,其根部的生长是其它没用化学剂根部的2~5倍,根部的长度也较长,然后通过最后的成活率对比可以得出,处理后的树木成活率为95%左右,而没经过处理的仅为42%左右。

五结论

第9篇

关键词:桉树,抗风性,风害率,耐风育林

 

桉树 (Eucalyptus spp.)生长快速,耐贫瘠,是福建省重要的速丰林造林树种之一,日益受到林业生产部门的青睐,栽培面积逐年增加[1]。实践证明,桉树林的丰产培育,良种选用、造林地的集约整地、除草、施肥以及抗寒抗风技术措施,是桉树林经营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1]。莆田市位于福建沿海中部,桉树造林历史较长,早在1991年莆田仙游县就开始引种巨尾桉。特别是2003年速丰林工程启动以来,我市紧紧围绕森林资源培育工作中心,加强领导,强化宣传,搞好示范,狠抓落实,以桉树为主的速丰林基地建设显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可喜成绩。经统计,至2005年,全市桉树造林面积达7.83万亩,2009年面积超过13万亩。栽植范围主要是靠近沿海的平原山地,树种主要为尾巨桉(巨尾桉)、尾叶桉U6、巨桉和少数的赤桉。在该区沿海低海拔山地,巨尾桉及尾叶桉具速生高生产力的潜力,在集约管理下的桉树林分,6年主伐时年平均生产量可达34 t.hm-2.a-1(鲜重)。但林木易遭风害致林分损失严重,如仙游县每年桉树因风害受灾面积约5000亩,其中倒伏约30%,折断约20%。免费论文参考网。限于目前抗风品种较少且抗风速生品种奇缺的情况下,提高抗风性的育林措施极为关键。免费论文参考网。生产实践发现,在桉树林的边缘、山顶有木荷、马尾松或杉木等其他树种存在的情况下,桉树林的风害往往较轻,为此,我们设置林地四周种植普遍认为相对抗风的赤桉[2]作为保护林,进行风害跟踪观测,为提高桉树林分的抗风性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地处福建沿海中部,东经118°27′-119°56′,北纬25°2′-25°46′的莆田市仙游县的龙华镇西南部的新峰村境内,林地海拔高155-225m,土壤为花岗岩发育的红壤,立地类型属于丘陵带中厚土层薄腐质层,立地质量等级为Ⅲ类地。主要植被为草本芒萁骨。试验地造林前为马尾松采伐迹地,虽平坦宽广,但土壤含石砾多,同时夏季雨势集中,极易形成径流,造成局部地区大小不一的冲蚀沟。,试验林地土壤各项养分指标均较贫瘠。

1.2 试验设计与造林

参试树种为尾巨桉DH32-29和赤桉8号,苗木从福建仙游赖店鑫昌苗圃购买,苗高约20cm。在同一山体的同一坡面上,设置有防风保护行和没有保护行的样地各3块,每块面积为2亩。其中有保护行的即为四周种植3-5行赤桉,其内种植尾巨桉,无保护行的即为全部尾巨桉。

林地经劈杂、炼山、清杂后,挖明穴回表土,穴规格60cm×40cm×35cm。2006年4月中旬定植,造林初植密度为1665株.hm-2(株行距2m×3m),造林前每穴施基肥钙镁磷肥500g+复合肥200g当年5~6月份(即造林后1~2个月)和第二年5~6月结合块状抚育除草,分别施复合肥150g/株和250g/株。造林时苗木沾白蚁驱避药液(800倍稀释液)以防白蚁危害。

1.3 调查与分析方法

造林完成后,每年定期进行小区内没林木胸径及树高生长调查。2008年7月30日,试验地因凤凰台风侵袭,风力达10级,致造林木遭受风害,随即于8月上旬进行造林地清理,逐株调查风害木及残存木生长,将折断木、风倒及严重倾斜的林木于断折或地际处予以截断,并监测后续林分生长。

风灾受损林木依风害程度分为4级;I级:风折断木:Ⅱ级:风倒木或主干倾斜严重,其根系大部露出土面,恢复生长不易的,视为根拔:Ⅲ级:稍倾斜木,即风害木的主干倾斜角度在30°以内,林木仍可恢复正常生长者: Ⅳ级:未受害木,仅枝叶轻微受损且林木主干仍直立者[3];风害率=(某级受害株数/调查总株数)×100%;总风害率=(1~4级受害株数总和/调查总株数)×100%[4]。

2 结果与分析

造林木未遭台风侵袭前,28个月生的尾巨桉,平均存活率可达85.6%。凤凰台风侵袭后,从表1看出,无保护行的尾巨桉仅35.9%林木未受害,有保护行的耐风力稍佳,有58.4%造林木未受害,二者相差达22.5%。林木受害程度均以倾斜木(III级)比率为高,尤其无保护行的III级风害率高达39.2%,此类受害木因根系仍固着于林地上,同时林木主干倾斜角度较小(<30°),故在风害后,如立即清除林地上的断干、残枝,避免倾斜严重林木或折断的树干以及大枝条而造成邻近损伤较轻微的造林木(III、IV级者)受到二次伤害,则近70%或以上的Ⅲ级受害木在造林后40个月仍继续存活生长(表 2)。尤其有保护行的Ⅲ级稍倾斜受害木,有85%者可恢复正常的直立生长,显示有保护行的林分不但耐风力较佳且其风害木的恢复生长情况优于无保护行的林分。免费论文参考网。但两种处理对于风害程度较严重的II级风倒木,虽经立即自离地际高约10-20 cm处截断倒木,以利地际伐桩重新萌蘗生长,但其恢复生长比率仅为或不及10%,现场调查可看出,此类风害木,其根系往往或部份裸露出林地土壤,显示根系大部份已遭破坏,致林木树干及地际根部丧失了萌蘗再生能力,此种现象说明桉树风倒木的萌蘗更新极不可行,在风倒严重的桉树造林地惟有重新人工造林一途。

表1 28月生桉树林分风害程度

第10篇

论文摘要为了丰富子午岭林区造林树种,加快生态建设步伐,我们引进了欧美杨107号栽培技术试验研究,初步掌握了欧美杨107号的生物学特性,总结出了科学适用的育苗、造林技术,为全面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欧美杨107号是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选育出的杨树系列新品种,在抗旱、抗寒、生长速度、抗病虫能力及成材质量等方面都非常优越,是目前国家林业局倡导推广的杨树新品种之一,可成为我国西部及华北地区植树造林的首选树种。通过引进种条,开展育苗、造林试验,进行物候期观测、适应性表现观测、生长量测定等,初步掌握了欧美杨107号的生物学特性,总结出了科学适用的育苗、造林技术,为全面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1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选在甘肃省子午岭林区的东华池林场,位于108°23′E,36°14′N。该区属温带半湿润区,年平均气温8.00℃,年降水量550㎜,无霜期145d,海拔1210m。土壤类型为垆土,土层厚度80~120㎜。

2苗木繁育

2.1种条来源

试验种条来源于北京时空通用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繁育基地,2001年3月采购,种条为一年生苗干,截成12cm长的插穗,用蜡封顶,每50个扎成小捆,使用通气纸箱包装运输,扦插前用湿沙贮藏。

2.2苗圃地选择

育苗地选在东华池林场基本苗圃地,地势开阔,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排水良好,有灌溉条件。

2.3整地作床

4月上旬圃地深翻25~30cm,每亩施羊粪1000kg,FeSO415kg,灌足底水,待土壤疏松,作成垄状高床,床面宽60cm,床高20cm,并覆盖地膜。

2.4打孔扦插

4月中旬扦插,每垄两行,株距20cm,行距30cm,扦插密度每亩4500株。扦插时先用打孔器在地膜上打孔,然后将插穗垂直插入,插穗上端与地面平齐,再用土封住地膜上的插孔。

2.5灌水施肥

扦插后及时灌水,灌水量以不淹床面为宜。此后根据土壤墒情掌握灌水时间和次数,经常保持土壤湿润,通气良好。为了促进苗木生长,分别于6月、7月下旬各追肥1次,每次每亩追施尿素10~15kg。追肥方法是在苗行内开沟撒施,施肥深度5~10cm,施后埋土并灌水。

2.6放苗抹芽

插穗发芽展叶时,拨去插孔上的覆土,放出压在地膜下面的幼苗,再用土压住地膜上的插孔,以防地膜破裂。5月中上旬,当幼苗长到20cm左右时开始打杈抹芽,抹去细弱的新梢,保留一个健壮的新枝。在后期生长过程中对长出的侧芽要随时抹去,做到苗木不分枝。

2.7病虫害防治

欧美杨苗期病害主要是褐斑病和叶锈病,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甲基托布津和粉锈宁溶液1~2次,就可控制病害发生。苗期虫害以白杨叶甲和大青叶蝉较为常见,用50%敌敌畏乳油2000倍液,40%乐果乳油3000~4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在苗木上喷洒,杀虫效果良好。

2.8造林苗培育

欧美杨多用2年根1年干苗木造林,因此,在翌年3月中旬进行平茬,田间管理同上年。

3栽培技术

3.1苗木选择

造林选用2年根1年干苗木,苗高2.50m,地径2cm的一级苗,顶芽饱满,根系完整,无病虫害。

3.2造林地选择

造林地选在东华池林场川台农耕地,其土层深厚,土壤疏松、肥沃。

3.3整地

采用穴状整地方法,按株行距定点挖穴,穴规格为60cm×60cm×60cm,将穴内活土、死土分别堆放地表两边。

3.4栽植

栽植时间为4月上旬,栽植密度每亩110株,株行距2m×3m,,栽植时将活土分层填入穴内,层层踩实。栽植后可适量灌水。

3.5抚育管理

为了促其快速生长,栽植后连续抚育3年,进行松土、除草,保持造林地土壤疏松,树盘下无杂草。对病虫鼠害进行监测和预防,控制其发生危害。

4结果与分析

4.1扦插育苗当年平均苗高230cm,地径2.10cm,第二年平茬后平均苗高280cm,地径2.60cm。达到造林一级苗标准,说明采取春季扦插、高床作业、地膜覆盖、平茬培育等技术,是欧美杨繁植的理想方式。

4.2造林成活率为98.60%,第三年保存率仍在95%以上,平均树高8.10m,地径7.20cm。结果表明,该树种造林成活率、生长量均高于新疆杨等其它杨树。表现出了明显的速生性。

4.3造林后物候观测结果,欧美杨107号造林后连续三年萌动期在4月下旬,展叶期在5月中上旬,叶变色期在9月下旬至10月初,落叶期在10月中下旬。没有发现干旱、霜冻、冻拔及冬季抽条现象,整个物候期和苗期、引种地基本一致,证明在本区生长完全适应。

5结论

第11篇

【关键词】人工培育,珍贵树种,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 S78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一般而言,珍贵树种多指一些树种比较珍稀,树种资源短缺,且具有比较优良的材质,具有十分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的树种或者是一些用作药物的树种,这些珍贵树种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一种战略性的资源。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力度也越来越大,为了促进生态和谐,很多地区和国家已经加大了对各种珍贵树种的保护力度,先后出台了各种各样的法律规范和政策限制或者是禁止对一些珍贵树种的采伐,如此,很大程度的加剧了世界对各种珍贵树种的供需矛盾,在新的时期下,林业行业的竞争将很大程度的集中在对各种珍贵木材的培育和使用上,展开对珍贵树种培育,探究珍贵树种的培育技术措施,对于在激烈的木材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人工培育珍贵树种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珍贵树种的人工培育研究力度不够

一般而言,珍贵的树种生长的周期很长,生长的速度较慢,因此,获得经济效益和投资收益的周期很长,一些珍贵树种的经营人员和研究机构对人工培育重视力度也不够,甚至是缺乏重视,而更多的重视一些生长速度快,投资回收期较短的树种培育。但是,在事实上,如果加强对一些珍贵树种的研究,探究基因遗传改良技术,或者是进行定向的集约型经营管理,如此,可以让一些珍贵树种的生长周期缩短,比如,对南桦,或者是柚木等,可以通过基因遗传改良技术,进行集约型的经营管理,便可以更短时间的进行投资的利益回收。

2.缺乏对人工培育珍贵树种的政策支持

对于一些珍贵树种,都具有很长的培育周期,同时,对育苗基地等都会长时间的占用,投资之后,短时间内无法将资金进行回收,并且,很多地区都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规范,对一些保护类型的珍贵树种的人工培育,采伐等都有着十分繁琐的程序,其审批也有着比较长的周期,因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珍贵树种的培育。珍贵树种在我国而言是一种战略性资源,虽然有着漫长的生长周期,但是,却也因此带来了很好的生态效益,比如很多珍贵树种培育过程中,可以作为景观欣赏,既可以美化环境,也能够带动周边旅游业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是,在目前的形势下,我国的对人工培育珍贵树种的政策支持力度远远不够。

3.没有具有一定规模的珍贵树种的人工培育基地

在我国,虽然对各种珍贵树木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对珍贵树种的人工培育依然只是一些科研机构或者是一些与林业相关的高等院校做出了一些了人工培育的实验,不仅仅规模很小,也难以产生规模效益。从全国范围而言,还没有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珍贵树种的人工培育基地,不仅仅让很多珍贵的树种培育规模受到限制,也影响了各种珍贵树种的生产和全国范围之内的推广。

4. 珍贵树种人工林培育技术落后

珍贵树种的人工培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也依然还是停留在实验阶段,因而,关于珍贵树种的人工培育缺乏核心技术,而且其技术理论不够系统完善,核心技术的落后,培育理论的不够成熟,都让人工培育珍贵树种的研究比较落后,限制了研究的深度和推广的力度,在现阶段,关于我国珍贵树种的人工培育在良种预选,遗传改良等各种核心技术上,不仅仅不够成熟,而且基本上可以说是处于一个空白阶段。

三.加强人工培育珍贵树种的途径策略

1.据树种特点选择珍贵树种的生长立地

不同树种对生产立地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要依据造林树种的林学特性对造林区域进行细致规划,从操作层面上贯彻适地、适树原则,对珍贵树种培育尤为重要。立地决定着森林树种组成、结构和森林生产力的高低,例如在同样经营管理水平之下,树种培育生长优劣、生产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生长的立地质量.研究结果表明,楠木对立地的要求较为严格,适宜在I,Ⅱ级立地条件,并且下坡比中坡、上坡生长好.因而楠木的推广造林要选择较好的立地,尤以下坡较为合适。

2.加强遗传改良技术的研究

我国对珍贵树种的培育工作依然还处在起步阶段.培育人工林所用的树种,也像农作物一样,要通过遗传改良来提高其遗传品质,包括速生性、丰产性、优质性、抗逆性等,以便于在培育中推广应用.目前,在速生桉方面通过遗传改良已获得显著成果.因此,要加强对珍贵树种的良种选育和遗传改进方面的深入研究,加快珍贵树种生长速度,缩短生长周期。

3..建立合理的林分结构

建立合理科学的林分结构包括树种组成和林分密度的调控两方面。从树种组成来说,应提倡采用多树种混交,树种不能太单调,要把速生树种和珍贵树种、针叶树种和阔叶树种、对立地条件要求严格的树种和广域性树种适当地搭配起来,确定各树种适宜的发展比例,使树种选择方案既能发挥多种立地条件的综合生产潜力,又可以满足国民经济多方蒸的要求.营造珍贵药用树种与其他树种的混交林,在早期就可以产生经济收益,实现以林养林。降低营造混交林的成本,从而提高林农造林的积极性,混交林成功与否受很多因素影响,诸如混交比例、混交方式、混交树种各自的生物学特性等,因而不能因一种造林模式失败就笼统地说混交树好与不好或纯林好与不好,是需要经过长期不懈的进行各种造稀试验,通过比较才会有所定论.

4.多措并举,强力推进

一是充分利用农村四旁植树、绿色通道、城乡绿化等大力种植珍贵树种;二是依托现有的林业项目建设,加大对发展珍贵树种的资金倾斜力度;三是利用好利益驱动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非公有制经营主体参与珍贵树种培育;四是依靠科技进步,加大珍贵树种的选育研究,建设一批适合当地发展的优良珍贵乡土树种基地。

四.结束语

珍贵树种是我国的一种战略资源,对我国林业经济开发出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林业产品的附加值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现阶段,国家和政府要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各大科研机构和林业育种机构加大对珍贵树种的人工培育力度,同时,加强对基因改良等人工培育树种的核心技术研究,不断加强对核心技术的突破,建立健全珍贵树种人工培育制度,扩大对珍贵树种人工培育基地的规模,采取多种措施共同进行,全面推进人工珍贵树种培育技术的进步,更好的促进我国的林业使用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忠君 刘传祥 郑秀梅 简述人工培育珍贵树种的技术措施[期刊论文] 《林业勘查设计》 -2005年4期

[2]马万里 罗菊春 荆涛 珍贵树种核桃楸的生态学问题及培育前景[期刊论文]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ISTIC -2005年4期

[3]黄红兰 梁跃龙 张露 毛红椿资源保护和培育的研究现状与对策[期刊论文] 《林业科技开发》 ISTIC -2010年1期

[4]蔡道雄 贾宏炎 卢立华 郭文福 张万幸 我国南亚热带珍优乡土阔叶树种大径材人工林的培育 [期刊论文] 《林业科学研究》 ISTIC PKU -2007年2期

[5]蒋卫民 236万赫玲贵树种苗――崇左市全民种植和保护黄花梨等珍贵树种纪实 [期刊论文] 《广西林业》 -2012年4期

第12篇

 

关键词:林业资源 造林技术 造林方法

1我国当前林业资源情况

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5860亿元;松香年产44万吨,出口量居世界首位;出口家具13亿件,出口数量居世界首位。经济林产品年产量也已达7000多万吨。林业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据统计,中国目前林业产业的发展每年可解决4500多万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大约占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37.5%。在南方集体林区158个林业重点县,农民收入的40%以上来自于林业产业。但是和国外林业相比,我国林业既有一定的优势,也有多方面的劣势,优势与劣势并存。所以我们还要重视营林建设,同时提出了一些整地、造林树种选择,造林季节的选择的方法与全国联系更加紧密,合作更加广泛。

1.1林木资源发展空间大

我国森林资源总的变化趋势是:森林面积逐年增加,每年以200万公顷速度递增,林木生长量开始大于消耗量,森林资源的发展在数量上开始走出“低谷”,扭转长期以来森林资源下降的局面,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的“双增长”。森林资源是决定林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加wto后冲击的重点虽然是林产工业,但竞争的焦点却在于林业产品,而林产品的关键原料在于森林资源。

1.2竹资源丰富

我国是世界竹类资源最丰富、竹类栽培和加工利用最为悠久的国家。其竹林面积达700万公顷,约占世界竹林面积的1/3、用材竹林总蓄积量约9700万吨。竹材和竹制品,无论在品种还是在产量方面,在世界上我国均为首位。竹林中的竹笋和竹荪是天然保健食品,也是出口创汇的重要资源。

1.3森林资源存量小、质量低

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贫乏的国家,其特点是存量小、分布不均、森林质量下降、结构不合理,经营管理水平低,林木生长量不高。在这样的条件下,很难履行森林向人们提供生态环保和供应木材的重任。由于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等方面的不足,必将导致木材供不应求、优质木材短缺,价格上扬等一系列问题,影响对林产工业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到林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1.4人造板工业落后

我国木材加工业,特别是人造板制造业普遍存在规模小、设备落后、技术力量不足、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差的问题。加上生产管理水平跟不上、木材价格偏高和原料生产浪费严重等原因,造成我国人造板事业与世界水平的明显差距。在缺乏必要的竞争条件,整体水平属于低效型结构情况下,很难在加入wto后,保持我国人造板工业的稳定。

2当前我区域培育资源的一些技术措施

2.1为能及时供应林业产品市场,发展林业经济,我区资源培育方法主要是:

2.1.1植苗培育更新法。

2.1.2人工促天然培育更新法。

2.1.3封山育林培育更新法,就当前形势,加快资源的培育,多采用植苗更新培育法(即采用实生苗造林)培育资源,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2.2整地、造林树种选择,造林季节的选择的一些程序、方法造林地的整理是在造林前改善环境条件的一道主要工序。通过整地可以改善造林的立地条件、清除灌木、杂草和采伐剩余物。在造林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增加直接投射到地面的透光度;还可以改变小地形,使透光度增加减少。整地清除了地表植被,增加透光度,因而在白天地表层的温度要比有植被覆盖时上升得快,整地后改变了土壤物理性,使土壤温度状况发生变化同时增加土壤肥力。因而,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及使幼林的生长情况显著改善。整地还能保持水土、减免土壤侵蚀,同时也有利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质量。

2.2.1造林地的清理。造林地的清理,是造林整地翻垦土壤前的一道工序,把造林地上的灌木、杂草、竹类以及采伐迹地上的枝丫、梢头、站秆、倒木、伐根等清除掉。清理方法:分为全面清理、带状清理和块状清理3种方式。清理的方法也可分为割除清理、火烧清理和用化学药剂清理。割除清理可以是人工,也可以用机具,如推土机、割灌机、切碎机等机具。清理后归堆和平铺,并用火烧方法清除(也叫炼山)。也可以采用喷洒化学除草剂,杀死灌木丛和草类等植物。

2.2.2整地方式和方法。整地方式分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局部整地又分为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全面整地是翻垦造林地全部土壤,主要用于平坦地区。局部整地是翻垦造林地部分土壤的整地方式。包括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带状整地是呈长条状翻垦造林地的土壤。在山地带状整地方法有:水平带状、水平阶、水平沟、

反坡梯田、撩壕等;平坦地的整地方法有:犁沟、带状、高垄等。块状整地是呈块状的翻垦造林地的整地方法。山地应用的块状整地方法有:穴状、块状、鱼鳞坑;平原应用的方法有:坑状、块状、高台等。

3造林方法

3.1播种造林法:又称直播造林,是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进行造林的方法。这种方法省去了育苗工序,而且。施工容易,便于在大面积造林地上进行造林。但是这种方法造林对造林立地条件要求较严格,造林后的幼林抚育管理措施要求也较高。播种造林的适用条件:适合于种粒大、发芽容易、种源充足的树种,如橡栎类、核桃、油茶、油桐和山杏等大粒种子。其要求造林地土壤水分充足,各种灾害性因素较轻,对于边远且人烟稀少地区的造林更为适宜。播种造林的方法有:块状播种、穴播、缝插、条插和撒播等。

3.2分殖造林法:是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干、枝、根等)及竹子的地下茎作为造林材料直接进行造林的方法。其特点是能够节省育苗时间和费用,造林技术简单,操作容易,成活率较高,幼树初期生长较快,而且在遗传性能上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但要求有立地条件较高的造林地,同时分殖造林材料来源,受母树的数量与分布状况的限制,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适用营养繁殖的树种,如松树、杨树、柳树、泡桐和竹类等。

3.3植苗造林法:除了上述采用一些播种造林法和分蘖造林法外,则主要采用植苗造林法(大多数采用一年生实生苗造林)。

3.4因地制宜选择造林树种。根据现代生态学原理,营造林技术方法应讲究适地适树的实效要求,提倡因地制宜、因地而异、合理安排选择种植各种树种或块状套种混交的原则。适当提高种植阔叶林面积的比例,一方面,能加快改善土壤环境结构和提高林分质量。阔叶树落叶层能保持土壤湿润,落叶腐殖质又能增加土壤肥力,使林木容易吸收土层养分,达到速生丰产的效果。另一方面,又能改变林相林貌,增加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旅游的观赏性,丰富森林资源景观,还可提高抗病虫害能力,对于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5选择造林最佳时间:造林时间,以往以春季为主,近年由于各地造林树种多样性,引种工作和技术推广工作做得比较好,造林季节普遍提早,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及湖南等地多在12月至翌年2月造林,最迟不超过3月(桉树可推迟至6月),效果很好,成活率普遍提高。冬末春初气温较低,蒸发量小,苗木地上部分处于休眠状态,起苗栽苗不致过多失水,栽后容易成活。同时树苗根系活动较早(冬末即已开始),造林之后,先扎根,后长叶,抗旱能力强,当年生长量比春季造林大20%以上。冬季造林时间充裕,有利于劳力安排,保证造林质,值得提倡。但在冬季干旱和严寒的地区,仍以春天造林为宜。栽树天气要选阴雨天和雨后晴天,土壤过旱,连续大雨或结冰、霜冻期间以及刮大风天,均不宜种树。

3.6造林栽植方法:一般采用穴植,不论全垦带整地,都要挖不小于40cm~60cm见方,深30cm-50cm的植穴底要平,杉株行距规格为1.7m×2m,密度达到180~200株/亩;松、阔株行距为2m×2m,密度达到160~170株/亩左右。栽时苗木要保持端正,根系顺向水平舒展,苗梢向山下(不反山)。要适当洚浅,抑制根劲萌蘖,扩大生根部位,增强抗旱能力栽植一年生长苗木(一般苗高在30cm~45cm左右)。苗茎入土三分之一左右,苗高大于40cm的以苗茎入土15cm~20cm左右为宜。

3.7营造混交林:随着杉、松造林面扩大,商品林追求经济效益,纯林的弱点是不利改善土壤地力,对不良环境适应性差,易发生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各地都有出现,因此,从生态和植物的多样性及稳定林型结构出发,更提倡发展以杉、松、阔为主的多树种的发展模式,多林种的混交林,将会在今后工作中多数运用于经营方面。

3.7.1立地条件较差山地红壤的造林地,宜采用一些适应性强的树种,如马尾松同杉木混交套种以及枳、荷等到本地树种套种。各地实践证明,杉松混交效果是好的,不论是两种同时造林或因杉木长不起来再混种马尾松,或在马尾松林下套种杉木,都能促使杉木成林成材,这是由于松树耐干旱瘠薄,主根发达,穿透力强可洚入下层,不仅改变地面环境,为杉木造成庇荫条件,而且可以增加土壤空隙度,特别是马尾松间伐后,根系容易腐烂,形成空隙,有利杉木根系发育。

3.7.2为保持和改善土壤地力,防止病虫害和有效防止山火,可在山脚种植15m~20m宽的防火隔离带,树种可选择种植木荷、杨梅等含水率较高有效防火抗火树种。改善土壤地力,还可选择固氮功能改造土壤的树种,如桤木、樟树、木荷木考类等混交。

3.7.3在立地条件变化较大的造林地,可根据土壤变化情况,采用不规则块状混交,如山窝、山洼、山脚造阔叶树纯林,其他部位选松树或杉树,即做到

适地适树,又达到混交效果。此外,为了克服低山丘陵栽杉、松早退、早衰的现象,造林时应注意种源选择,试验和生产实践都证明,从附近的中心产区或邻近的山区采种效果较好,具有远缘杂交的优势。

4.总结

在林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各位林业工作者不仅要掌握造林整地,树种选择,造林时间的选择,还要掌握抚育,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重要的“管、护、防”等问题,才能有效地培育资源,加快林业发展,更好地为林业生产服务,便森林资源做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