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网络传输

网络传输

时间:2022-09-06 07:52: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网络传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网络传输

第1篇

关键词:多媒体信息;媒体数据;网络传输

中图分类号:TP39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8-0019-01

1 多媒体信息的含义

多媒体作为现代化的科技,和其他现代化技术一样,分为硬件和软件,现代化科技技术也有由机械和思想两者共同组成。现代人们简单的把多媒体认为是电脑或者电视,但是多媒体的诞生还需要计算机的能力达到了一定的处理能力,将电视和声音两者的数据达到一定的高度。多媒体信息一般包括文本、图形、图像、数据、动画等一系列表现出来。多媒体的诞生将计算机领域的数据世界发生了改变,多媒体作为一门技术,不仅仅可以运用其技术,更是一种信息的集合,方便科技的发展。

2 媒体信息传输对网络的需求

2.1 系统要求支持多点通信

在现代化科技发展,通信信息和数据大世界的发展越来越迅速,通信和数据不断应用到军事、医学等多个领域,甚至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点对多点的无线通信系统是现代化科技技术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概括。点对多点的技术在军事理论中应用广泛,也具有很高的军事应用的价值。多媒体信息用来传输信息,一般对音频、视频数据进行处理传输。但是因为当前网络技术,传输的网络状况是交叉传输,在压缩的数据的传输速率要达到一定光兆才能传送,所以多媒体信息对数据传输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对数据信息丢失、重复甚至顺序的错乱等问题。在多媒体网络信息的传输过程中进行系统的多点通信,对于数据信息丢失的问题将会解决,所以,媒体信息传输系统要求计算机网络支持多点通信。

2.2 多媒体传输数据出现的问题分析

在多媒体信息进行传输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显然增加信息传输的压力负担。在媒体进行信息传输时保持一定的时态进行传输,减缓传输过程中的压力,因此,能力的不足、问题的出现,促使多媒体信息传输的压力,在多媒体进行信息传输是无法胜任多媒体当前的实时传输。根据无法进行实时传输这个问题分析,保证多媒体信息进行传输时的失序问题,进行对网络系统的同步控制,达到网络传输信息的准确。

多媒体信息传播不支持多点通信,在传输信息的过程中,计算机无法正常的将信息进行压缩导致信息通过多媒体信息传输时到最后信息出现信息无法打开导致的信息丢失或者顺序错乱等一系列的题。根据这些问题出现俩分析研究,保证多媒体在进行信息传输过程中计算机系统能够提供对多媒体进行的同步控制,从而解决问题。

3 多媒体数据传输过程中的问题分析解决

多媒体数据在信息传输过程中的信息丢失原因主要在于多媒体系统无法进行信息压缩,所以压缩技术将成为多媒体数据传输信息出现问题首要的解决办法。压缩技术的方法可以根据数据的统计进行对数据有效的压缩,实现计算机媒体的多点通信,多点通信保证多媒体传输过程中信息的有序性,在保证实时性的情况下,信息的处理技术的效果更加准确。但是有些压缩在无损情况下无法做到完善,比如一些图像的压缩,图像在传输过程中进行压缩,由于压缩的比例的限制导致图像播放出来出现失贞情况,图像表现出来的效果变得模糊。所以,无损压缩还不能完全解决多媒体数据信息传输的问题。

压缩过程中会导致一些有用信息的丢失,用户无法完全恢复压缩前的原始数据。在这问题上,无损压缩出现的问题可以对数据信息进行有损压缩进行完善。有损压缩主要应用于语言、图像、视频等数据将其传送的数据按一定长度进行分割,按一段进行分组,每一段的数据都有组别,按组别进行多媒体数据信息传输,其传送后的信息准确性高。通过对现有组别进行传输,加上交换技术为基本,进行对组别的改造,从而实现系统的升级。

4 结语

在现代化发展前景下,通信科技的发展不断被人们生活所应用,由于科技发达,军事、国家教育等系统中多媒体通讯应用慢慢成为影响的主力军。多媒体数据信息通过对网络传输信息,多媒体数据传输主要传输文字、图像、视频等一些信息,其信息传输过程中存在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文字内容丢失、图像失贞等问题,就这些问题的出现,结合现代化所出现的网络技术进行对问题研究分析和解决方案,为解决多媒体数据传输信息问题寻求好的方法和新的技术。

参考文献

[1]李娜.多媒体可信宽带网可靠性测试与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

[2]赵海涛,董育宁.有线-无线混合IP网络多媒体传输算法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3):67-72.

第2篇

关键词:网络传输技术;安防领域;发展;应用

引言

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使得众多的新型技术出现了。就安防监控领域来讲,各种类型的技术已经进行了有效的应用。比如: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流媒体技术、数字图像压缩处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智能报警技术等等。其中,网络传输技术凭借着众多的优点,通过科学的应用可以降低安防工程施工的成本、全面提高安防网络系统的规模与应用的水平。因此,我们需要对于网络传输技术的发展、网络传输技术在安防领域的应用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使得安防网络系统获得更大的应用价值。

1 网络传输技术的发展

姆⒄菇锥卫唇玻监控行业经历了从闭路电视传输到IP有限传输、再到现在的无线传输。第一代的监控系统主要是应用全模拟监控,通过磁带以及有关的录像设备来进行监控画面的保存。这种应用方式具有明显的缺点,即无法进行海量的存储,对于录像画面的管理也存在严重的问题。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IP网络传输成为了重要的应用方式,提高了数据信息传输的能力。科技水平的全面提高,使得网络传输技术进入到了无线传输的模式中。这种应用方式使得网络传输技术的质量与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极大降低了网络传输技术的成本。就目前应用而言,虽然无线传输的模式还由于网络带宽的限制无法进行全面应用,但是其在未来将会有巨大的应用价值[1]。

2 网络传输技术在安防领域的应用

2.1 应用的要求

安防领域具有的特点使得其对于网络传输技术的应用提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要求。比如:网络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安防领域要求网络传输技术要具有安全性、实时性、能够对于资料进行有效保存的特点[2]。

2.2 应用的实际例子

我们以某一个银行安防工作中的网络传输技术为例子,对于其应用问题进行具体的说明,希望为网络传输技术在其它安防领域中进行应用提供借鉴。

2.2.1 VPN网络的应用

为了全面保障网络传输技术的质量与安全,我们可以采用VPN网络模式。其主要的应用方式为通过利用公共网络建立起有效的、安全的虚拟私有网对于信息数据进行有效加密,最终使得互联网可以安全的运用。VPN在应用的过程中具有以下的优势。第一,降低了建网投资。原因在于,VPN网络模式主要应用的是虚拟私有网,节省了大量建网需要的软硬件投资。第二,节约了应用的成本。VPN网络模式的应用不再需要支付大量的网络维护费用、链路租用的费用等。第三,VPN网络模式的有效应用极大提升了网络传输技术的质量与安全。比如:VPN网络模式通过对网络层以及逻辑隧道的加密,避免了网络数据被篡改或者是盗用,全面保障了数据信息的完整性与安全性。第四,由于大量的网络维护与管理是网络服务提供商来完成。因此,用户不再需要进行网络的科学维护与安全管理工作[3]。

2.2.2 联网系统中心与管理平台的构建

通过有效的应用网络传输技术要保障银行的联网系统中心要具有以下方面的功能。比如:通过有效的应用视频解码器可以实现对于数据信息的有效监控。系统需要具有完善的设备管理以及自动检测的功能。系统需要具有完善的图像信息系统、具备完善的图像调用与分析功能。系统需要具有权限认证的功能。联网系统中心可以实时对前端图像进行调用、查看、存储等。而管理平台的构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系统的功能。通过有效的应用网络传输技术建立起了高效化的联网系统集成管理平台。此平台的应用使得银行中不同设备与系统通过进行有效的网络传输实现了对声音、视频等的有效采集、存储、交换、传输、显示,并且通过开展有效的身份认证开通管理权限,全面保障了数据信息的质量与安全,还可以实现与其它数据接口进行有效的对接。其次,平台的结构。高效化的联网系统集成管理平台采用了开放性的网络构架、通过对于各种监控资源的全面整合,实现了平台的一体化监控模式,全面提高了安防的质量与水平。比如:以银行的监控中心为核心,通过对于各个网络接入点的科学应用,可以实现对于监控画面的充分预警、并且通过对于可视指挥与综合处置方式的应用,全面提高银行联网系统集成管理平台的安全管理水平。再次,管理服务器。高性能的PC管理服务器在银行监控网络集成管理中心进行有效的应用,再通过与必要的监控软件进行科学配合,可以全面提高银行网络集成管理中心对于用户与设备进行管理的能力。最后,客户端的有效应用。在银行的监控中心内,我们需要安装必要的控制中心软件,一台PC工作站,通过有效的应用前端视频、云台镜头、接收报警信号等方式使得客户端发挥出最大的功能,对于提高银行安防的质量与水平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2.3 智能化应用方式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尤其是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智能化会成为网络传输技术在安防领域中应用的重要趋势。在安防领域中,对于互联网的带宽具有特殊的要求。为了更好的进行监控,安防监控前端带宽为上宽下窄,而后端浏览器的客户端需要具有下宽上窄的特点。

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会导致无线网络传输技术的进步。在未来的发展中,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凭借着应用成本低、应用质量与效率高、安全方便等特点可以在许多的领域、尤其是可以在众多的特定领域中进行安防应用。比如:森林、油田、能源、环保等。这种方式的应用将来会产生出巨大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对于促进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有突出的促进作用,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给予重视,全面解决其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4]。

3 结束语

对于面向安防领域的网路传输技术进行科学研究,有利于提高人们对网路传输技术认识的程度,使其在安防领域中应用的质量和水平获得提高,促进网路传输技术的进步,充分发挥出其价值,促进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山林,李 .浅谈网络传输技术在安防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安防,2013,09:89-92.

[2]杨清永.网络传输技术在安防领域的应用[J].中国安防,2008,12:59-62.

第3篇

关键词:安全防范系统;计算机技术;网络传输;技术应用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in security system in the form of common network,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twork video monitoring system operations in public security and the application security fast Etherne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ecurity system and flow media monitoring security monitoring system in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security work provide advice.

Keywords: safe guard system; Computer technology; Network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国家安防监控工作需求的发展和科技的高速发展,安防系统领域正广泛引进数字化图像压缩处理技术、计算机网络联网通信技术、流媒体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及智能化报警技术等。网络传输技术实现了现代化安防系统的各种先进设备集成进行应用的基础,奠定了安防工作高效化的基石。合适网络传输技术的应用在降低安防工作成本的同时更构建出了规模更为庞大的现代安防网络系统,视频监控的联网、以太网和流媒体监控技术得到成功应用。

应用于安防系统常见的网络

安防监控系统之中网络传输主要用于电源的传输、信号的传输以及二者相结合进行传输,通常提到的网络传输第一考虑的位信号的传输,其中信道是信号传输的基础。信道指的是信息传输必经的道路,按照传输的介质不同通常分成有线和无线信道;按照频率的不同也可分为宽带、窄带和话音频带;按照传输信号的类型不同还可分为数字信道和模拟信道。

一般的网络拓扑结构主要有星型、树型、环型和总线型。星型的拓扑结构通过中心节点及通过通信链接线路将各个端节点连接到中心节点所组成,优点在于隔离和诊断故障容易并且管理方便,但存在中心节点的负担较重,易形成瓶颈,增大传输信道安装调试的工作量的缺陷。树型的拓扑结构通过总线拓扑的演变形成,类似一棵树的形状,同样隔离故障比较容易且扩充比较方便,但是子节点过于依赖父节点和根节点。环型拓扑结构通过节点及节点连接链路组合而成,形成一条闭合环,其较少的消耗电缆和光纤等物理媒介,扩充方便,但信道的利用率较低。总线型的拓扑结构的传输媒体是专用的信道,因而其结构简单、扩充方便,但是传输的距离十分有限、诊断和隔离故障较麻烦,难以实时控制。

视频监控系统联网运营在公安安防中的应用

安防监控系统的视频监控应用较为广泛,实现视频监控系统的联网运营可以实现公安安防工作更为高效、精确地工作目标,方便各种信道拓扑结构的控制。公安部和相关部门的领导对城市的综合报警和监控工作明确提出加强意见,利用技术集成来整合社会安防监控的各项资源,大力提高公安部门之间协同防控的能力,建立健全社会安全防范体系。有效进行资源整合利用是这项工作的核心,公安和社会的力量在已有的报警监控系统基础上,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优势,实现系统的联网运营是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利用科技强警工作的大力发展,视频监控的联网建设加大力度,深化系统的应用,扩大系统的规模,满足系统联网整合的范围需求和技术需要,实现其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应起的作用。

快速以太网及其在安防系统应用

Xerox公司发明的以太网是一种基带LAN标准,其采用了带冲击检测功能的载波监听访问多路协议,开始的设计速率是10Mbps,以同轴电缆作为传输的介质,其开发是为了解决上世纪七十年代网络零散及偶然堵塞等现象。当前的以太网指的是所用使用CSMA/CD的协议局域网络,数字设备公司、Xerox公司和英特尔公司联合开发了2.0版本的以太网,能够兼容IEEE802.3标准。以广播为基础的以太网可以通过所有的工作站进行发送到网络上的信号帧接收,单个工作站会对信号帧进行识别,确定了为发给自己的信号帧就将其接收发送至更高一层协议层。采用了CSMA/CD的传输介质以太网访问是所有CSMA/CD的工作站在所有时刻都能够进行网络访问,首先进行网络阻塞情况侦听,当检测到了网络空间的时候才发送数据。另外还有以竞争为基础的以太网,其所有的工作站在网络空闲的时候都能够发送数据,在两个工作站同时发现网络空闲并发送了数据的时候即会出现冲突,接着因传送的破坏使得数据只能间隔时间后重新发送,系统根据延时算法来决定重新发送时间。

流媒体监控在安防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实现安防系统中网络传输技术的良好应用,流媒体监控中必须对网络的结构进行优化调整,采取多方面措施保证监控的流畅、稳定、高效且可靠。首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安防流媒体监控的专用传输网络,继而全面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其次,网络交换设备通常支持组播的功能,在流媒体数据中应用组播形式进行网络内部的传输,减少部分转发服务器需求,从而降低骨干网络传输的压力,还可以避免TCP传输对话的一场断开造成资源的浪费。再次,如果网络交换设备支持服务质量控制的情况下,充分的应用可以缩短云镜控制的延时和流媒体传输造成的延时,避免超过1秒延时的操作不当。

要想实现网络传输技术的最大化安防应用,充分发掘流媒体监控的潜能,就必须严格的选择网络交换机设备,必须满足支持链路的汇聚、支持组播功能且支持服务质量控制和四层交换的功能。当前的核心交换机和骨干交换机通常都是支持链路的汇聚功能,可实现无缝的骨干网络带宽拓展,再进一步实现系统的前端交换机也能支持链路的汇聚技术的话,未来的安防系统即可完成从前端到中心达到百兆链路的可能,大大提高实时监控效果。

6.结语

系统网络化从一定程度上已经对布防区域及设备拓展地域和数量产生了颠覆性冲击,整个网络系统软件和硬件的资源共享实现了任务和负载的全公安系统共享。经过不断的安防工程设计优化和更新的网络传输技术的应用,安防工作的实效性和稳定性必将进一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飞凌.网络传输技术在安防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安防,2006,12:43-47.

第4篇

关键词:多媒体;面向传输;流媒体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9)05-1209-02

Study of Multimedia Based on Network Transmission

TANG Fen-fei

(Xiangt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Xiangtan 411102, China)

Abstract: As the rapid progress of Internet, people are not satisfied with transporting simple texts or picture information through Internet. More and more complex multimedia information especially the Audio/Video sequences, becomes popular over Internet. In this paper, traditional multimedia transport methods are introduced and transport-based video coding methods are discussed firstly. Finally, studied stream medium fluidization technology principle and stream style transmission principle.

Key words: multimedia; transport-based; streaming media

1 引言

随着Internet的迅猛发展,传统面向存储的视频编码技术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网络多媒体资源的需求。目前互联网上50%的信息属于连续媒体信息。与此同时,移动通信和无线通信也越来越普及,手机已成为人们通信的最重要的工具。人们在互联网上传输视频和音频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视频和图像编码的目标也就从面向存储转变为现在的面向传输。因此,解决互联网多媒体数据传输问题的网络多媒体技术应运而生。

2 传统主要解决方案

1) 最小传输方案

解决数据在网络传输中的最简单的方案就是最小传输,也就是说根据网络中带宽最小的用户的接收条件产生视频码流传送给所有的用户。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没有充分的利用网络带宽,不能保证用户根据自己的情况接收到相应的视频流数据。

2) 基于探测的方法自适应编码方案

基于探测的方法是一种由发送方发起的算法,发送方调整传输码率并接收用户方反馈的延时、丢失率信息,当服务质量降低时,即时降低发送码率。就是根据信道的条件调整编码器的参数,生成相应的视频码流。在网络协议方而,通常采用RTP/UDP/IP协议,发送方将压缩数据划分成RTP协议包发送给接收方,接收方监测RTP数据包的传输延迟和丢失率,通过RTP/RTCP协议中的RTCP协议将网络情况反馈给发送方,发送方根据网络带宽情况调整发送码率使之相匹配。

3) 码流切换技术

码流切换的基木原理是:服务器保存同一个视频节目的不同质量的多个拷贝,这些码流的关键帧(z帧)是对齐的。当网络带宽变化时,服务器选择一个合适的码流传送给客户。码流切换方案中服务器的计算复杂度很低,但是需要很大的存储空间。实际上是将自适应编码中的复杂性转移到了存储。

3 可扩展性编码

上述方案是人们针对网络带宽变化提供不同质量服务所设计的,这些方案主要从改变编码码率的角度考虑问题,而视频编码本身的灵活性没有得到发挥。为了使编码能够直接提供适应带宽变化的不同码率质量,提出了分层可扩展性编码的方案。分层可扩展性编码主要包括三种:时域可扩展性、空域可扩展性和质量可扩展性。

时域可扩展性通常是通过在码流中添加B帧来实现的。B帧是使用与它在时间上最近邻的前后两个I帧或者P帧来预测的,而自己不作为其他任何帧的参考图像,因此在传输中丢弃B帧并不影响其它帧的质量,而仅仅降低帧率。

空域可扩展性是通过为视频中的每一帧的分辨率分层来实现的。当进行空域可扩展性编码时,原始视频首先通过采样得到低分辨率的视频,编码得到基本层码流;然后编码原始视频和基本层视频的差生成增强层码流。不过空域可扩展性编码在视频传输中应用较少,因为任何一个用户都不能接收在前一个GOP中观看高分辨率视频,而到下一个GOP只能获得低分辨率视频。因此即使增强层在传输中被丢弃,客户端的解码器也要对低分辨率的图像进行插值,这实际上是一种质量可扩展性的特殊情形。

质量可扩展性的思想和空域可扩展性编码很类似,只不过这里不需对原始视频进行下采样,而是进行一次很粗的量化形成基本层码流。然后对原始视频和基本层视频的差再进行一次量化,生成增强层码流;如果有多个增强层码流则重复上面的过程。

总之,传统的视频编码方法不适合网络传输,其根木原因是它们的目标是将视频压缩成为适合一个或几个固定码率的码流,也就是说传统的视频编码是面向存储的,这样所导致的后果就是当网络状况发生变化的时候,上述编码方式无法自动提供相应的质量保证。新提出的可扩展性编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但这些编码方案存在一个共同的缺陷:无法提供码率连续的输出码流。

4 基于FGS算法可扩展性编码

4.1 产生背景

MEPG组织看到了网络传输对视频编码的新要求,于是开始征集视频的精细的可扩展性编码方案。它的基本思想是将视频编码成一个可以单独解码的基本层码流和一个可以在任何地方截断的增强层码流,其中基本层码流适应最低的网络带宽而增强层码流用来覆盖网络带宽变化的动态范围。为此,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主要分为三类:DCT变换技术、小波变换技术和 Matching Pursuit 技术。最终从编码效率和编码复杂性两方面考虑 FGS 方案被MPEG组织采纳。

FGS算法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 基本层使用基于分块运动补偿和 DCT 变换的编码方式达到网络传输的最低要求。2) 增强层使用位平面编码技术对 DCT残差进行编码来覆盖网络带宽的变化范围。3) 每一帧的增强层码流可以在任何地点截断。4) 解码器重建的视频质量和收到并解码的比特数成正比。

4.2 FGS的关键技术―位平面编码

在位平面编码中,每一列代表一个 8 位的 DCT 系数。与传统的行程编码是对每列的 DCT 系数分别进行编码不同,在位平面编码方案中,所有的 DCT系数被列成一个矩阵,对每一行的 DCT系数进行编码。在一个(8,8)的DCT块中一个位平面由64Bit组成,每一位都是同样重要和DCT系数的行程编码中每一个系数分别进行行程编码不同,位平面编码是对每一个位平面分别进行行程编码。这样,使用位平面编码的好处就很明显了,就是使得每一个系数的重要部分优先编码,这样在码流截断时就保证了解码器优先获得有关视频的重要信息,从而提供了精细可扩展的特性。

一般的 FGS 只考虑了要编码系数的值,实际上 FGS 的应用是非常灵活的。例如可以对图像中比较感兴趣的前景部分优先编码。具体作法就是将图像中的某些块上移若干个位平面,就实现了对图像中感兴趣部分的优先传输。另外,还可以对不同频率的 DCT系数加以不同的权重,也就是对不同的DCT系数上移不同的位平面从而满足人眼对不同频率成分的敏感程度。位平面编码技术并不能够提高编码的效率,但是在增强层信息丢失的时候,它能够保留最重要的信息不至于丢失,所以提供了很好的可扩展性和码率灵活。

5 流式传输技术的应用

流式传输的实现需要缓存。因为Internet以包传输为基础进行断续的异步传输,对一个实时A/V源或存储的A/V文件,在传输中它们要被分解为许多包,由于网络是动态变化的,各个包选择的路由可能不尽相同,故到达客户端的时间延迟也就不等,甚至先发的数据包还有可能后到。为此,使用缓存系统来弥补延迟和抖动的影响,并保证数据包的顺序正确,从而使媒体数据能连续输出,而不会因为网络暂时拥塞使播放出现停顿。通常高速缓存所需容量并不大,因为高速缓存使用环形链表结构来存储数据:通过丢弃已经播放的内容,流可以重新利用空出的高速缓存空间来缓存后续尚未播放的内容。另外,流式传输的实现需要合适的传输协议。由于TCP需要较多的开销,故不太适合传输实时数据。在流式传输的实现方案中,一般采用HTTP/TCP来传输控制信息,而用RTP/UDP来传输实时流数据。

流式传输的过程一般是这样的:用户选择某一流媒体服务后,Web浏览器与Web服务器之间使用HTTP/TCP交换控制信息,以便把需要传输的实时数据从原始信息中检索出来;然后使用HTTP从Web服务器检索相关参数。这些参数可能包括目录信息、A/V数据的编码类型或与A/V检索相关的服务器地址。接着A/V服务器运行实时流控制协议(RTSP),以交换A/V传输所需的控制信息。RTSP提供了操纵播放、快进、快倒、暂停及录制等命令的方法。最后,A/V服务器使用RTP/UDP协议将A/V数据传输给A/V客户程序,一旦A/V数据抵达客户端,A/V客户程序即可播放输出。其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

6 小结

目前的网络多媒体应用已经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虽然现有的视频编解码系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对Internet环境的不适应性,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网络服务、终端机器的性能提升和更新算法研究的基础上视频编解码技术必将为网络多媒体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胡飞.Internet视频点播差错控制[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1,39(1):28-34.

第5篇

【关键词】 数据传输系统;数据采集;交换技术

对于客户而言,通信子模块提供实际到交换机的物理通道,在已建立的物理通道上可分为命令通道和状态通道等类型,计费命令通过命令通道下达给交换机,交换机报告信息通过状态通道传送出来,对于特定型号的交换机需要采集前置机 完成与交换机的交互操作,来屏蔽各种交换机的异构性,从而使采集模块向客户提供一个统一的界面。

计费数据采集负责对交换机数据准确地采集处理是将交换机中的计费数据通过采集传送到计费中心以进行后台数据的集中处理和面向具体业务的综合业务处理。一方面使得交换机计费数据采集进行集中控制和管理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为综合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操作平台计费数据传输就是把计费数据从数据源传输到数据目的地是数据源和数据目的地之间的计费数据交换。

1 通信网络计费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

1.1 通信网络计费数据传输模型。融合计费数据传输通过统一的接口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传送完整、准确的数据到目的地。其数据格式数据块大小消息描述符的结构格式队列容量消息描述符,消息描述符的标识消息的优先级消息的生命周期消息旧消息体拆分消息体组合往往有其统一的标准和统一的接口规范。

1.1.1 融合计费数据传输模型融合计费数据传输模型是对采集不同网络、不同业务的数据统一传输的模型。通过信息交换技术传送融合的数据从数据源到数据目的地。解决计费数据融合后数据传输的问题。为网络融合提供了计费数据传输方面的支持。[1]

1.1.2 时间无关性计费数据传输模型:时间无关性计费数据传输模型是指数据传输源、数据传输通路、数据传输目的地三者发送、传送和接收时间互不相关各自进行各自的处理互不影响的传输模型。该模型解决数据发送数据传输和数据接收的时间相关性而影响传输质量和传输速度的问题。较好的解决了当今网络与通信远距离计费数据的实时、可靠传输的问题。当网络的数据发送端和数据接收端较远时当网络的传输状况较差时时间无关性计费数据传输模型采取分步传输数据不因网络问题或者机器问题而丢失数据;分布式传输数据允许数据发送端、传输通道和数据接收端各自进行各自的处理而并非必须同步进行。[2]

1.2 通信网络计费数据采集模型。数据采集系统主要完成接收从控制计算机的前端送来的控制信号依次读取从传感器中送来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以一定的格式保存到计算机中。

1.2.1 融合计费数据采集模型:融合计费数据采集对不同网络或不同业务的话单和统计信息进行采集。该模型一方面避免了大量的重复劳动.另一方面使网络之间规划更具有合理性。有利于网络资源共享利用、网络间较好的兼容、网络增多和业务种类增多。通过融合数据采集较好地解决不同网之间的计费数据集中采集问题。

1.2.2 集中计费数据采集模型:集中计费数据采集对同一网络不同地点的话单和统计信息进行集中采集。进行统一处理对同一个网络计费数据进行统一规划.集中管理。有利干网络的迅速膨胀和发展。集中数据采集较好地解决同一网的计费统一规划和集中管理问题。

2 计费数据采集与传输安全性

2.1 数据安全措施。计费数据采集与传输中多方面考虑采集与传输的安全性:(1)循环采集与传输计费数据。如果数据不能采集与传输到目的地,对其一直进行循环采集与传输。(2)计费数据采集与传输完毕后满足要求如备份计费数据后才删除计费数据。否者.不能删除计费数据,确保数据安全到达目的地。(3)对计费数据格式作检查。如果格式错误,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对其告警.并对其重新采集或传输.或者通过其它手段在其他地方获取新的计费数据。(4)采用程序退出采集时,采集进程确保正在处理的采集程序处理完毕后.采集进程才能退出以保证计费数据完整性。(5)采集与传输分不同阶段的进行只有后一阶段的任务已经完成.才有可能把前一阶段的计费数据删除。如出现停电.数据保存完整.确保不会丢失。(6)计费数据传输采用数据发送、数据传输和接收数据时间分离确保长距离、网络传输状况不好的情况下的计费数据传输安全。[3]

2.2 采用实时的处理。实时的处理,保证数据实时传送到目的地有较高的安全性.避免数据的丢失等问题。在系统选择方面.采用安全性较高的Unix系统。Unix系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具有能更好地支持用户等级权限。

在国内,计费数据采集与传输往往统一规划,组成一个大的局域网。计费数据采集与传输利用局域网的防火墙和不透明性更好地与广域网隔离开,保证数据及时、安全而迅速的采集到采集机或传输到目的地。与国际相连采用专用通道加密手段等保证其安全性。

3 结束语

网络与通信的迅速发展,要求计费数据采集与传输要适应计费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越来越多的交换机种类,越来越多的业务类型,越来越多的服务要求,越来越多的用户终端,要求计费数据采集与传输能够融合多个网络,支持多种类的交换机,支持尽可能多的业务类型,满足尽可能多的服务要求,兼容尽可能多的操作系统以用来满足不同终端的用户。

参考文献

[1] L.Herforth. 通信传输的原理与应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

[2] 于大安. 数据采集技术[M]. 北京: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

[3] 田燕.交换机采集技术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0

第6篇

【关键词】网络传输平台;通信线路;网络架构;优化整合

前言

伴随着打造“数字承钢”、“绿色承钢”的要求,规划搭建优质高效的承钢光纤网络传输平台,是承钢公司信息化系统工程的基础,公司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借鉴目前国内先进的网络技术对目前承钢通信网络线路资源进行了详实的调研,充分掌握公司线路现状,在此基础上规划了网络核心层、汇聚层及接入层;在线路敷设方式上采用以入地代替架空,优化线路路由,网络优化后可以更大限度的满足承钢生产对信息的需求,也可以同时增加网络的安全性,提高服务质量,全面搭建优质高效的光纤网络传输平台,为提高承钢生产效率、经济发展、提升管理水平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1.各类应用对光纤网络传输平台的要求

1.1 承钢的光纤传输网络平台要求具有高带宽、低延时、无拥塞、支持组播的特性

类型如下:

1)动态实时数据:将承钢生产现场采集的数据通过光纤网络传输平台实时地传递给分布于网络各个位置的生产管理、指挥、决策人员;

2)音频、视频、图像等多媒体信息:通过语音、视频、图像的传输,使各厂矿、单位领导、生产调度及公司领导可以通过光纤传输网络对生产现场进行实时的监控,并可以实现网上在线语音、视频会议系统。

3)大量的管理数据:承钢目前及将来的各管理子系统需要依靠光纤传输网络进行大量管理数据的上传输,以实现管理流程的高效运转。

1.2 承钢将来几乎所有的管理和生产的应用都需要光纤传输网络的支持

1)网络传输平台的可靠性:网络系统平台的设计应具备容错能力,使得主要的网络部分能够在线路或网络设备发生故障时,不致影响网络上其它各系统的正常工作。对于用户来说,可以在没有感知的情况下进行无扰动的切换。

2)网络传输平台的安全性:网络传输平台的安全性应达到可以防止外部人的入侵和内部的非授权使用,以保护各种数据资源,防止丢失、泄露和破坏。

3)网络传输平台的可扩展性:网络传输平台是一个逐步发展的应用环境,在网络系统结构、设备容量和处理能力方面必须具有扩展的能力,而且还应具有一定的适应技术发展的能力。

2.承钢光纤网络传输平台中线路的优化整合

2.1 光纤网络传输平台的通信线路设计

1)通信光纤线路路由的规划:根据承钢公司中心机房的位置、承钢公司整体规划总图、承钢原光缆线路资源及通信网络相关的施工规范,最终确定主干通信路由采用通信管道,其一般包括梅花管线、波纹管线及管道人孔井,管道人孔井主要用于敷设光缆、管线角度转换及线路交叉,通信管道部分是在满足线路敷设容量的要求下,同时考虑预留而设计。

2)在主干光缆线路的优化设计中,一方面以承钢原通信数据网络线路资源为前提,同时考虑公司整体规划,结合即将建设的管理部门,充分分析了现有光缆线路存在的弊端,光缆终端设备不集中,一直采用光缆终端接续盒作为终端设备;网络光缆线路容量较小,光缆连接多采用接头的方式,部分主干光缆线路唯一路由;根据总结出的弊端,设计上在网络机房增加了光缆配线架,在主干区域增加了光缆交接箱,根据分支线路的容量分配资源,一方面优化了分支光缆的配置,同时采用光缆交接箱和光配线架增加了光缆线路的灵活性。

2.2 承钢网络传输平台的线路优化

1)根据承钢光纤传输网的分层结构,严格按照规划设计的光纤网络传输平台的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的原则实施光缆线路的优化,其中核心层、汇聚层传输业务量大、电路涉及范围广,在厂区改造或外线导致线路中断的情况下,网络出现故障时影响面也较大,新的业务接入点的引入、网络的调整都会涉及对现有光缆的割接,因此若核心层、汇聚层环路与接入层环路同缆时,核心汇聚层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就会降低。若采用同缆分芯方式,核心、汇聚层的光纤使用应固定,避免下层环路系统的占用。

2)接入层光缆主要用于基站、光传输网组建和用户的末端接入,从目前光纤使用现状看,普遍存在各段光纤使用不均匀,部分段落光纤资源紧张,部分段落有剩余光纤,却无法提供使用(由于段落的瓶颈效应造成光纤空余)。为保证接入层光纤的统一管理和调度,充分利用光纤资源,减小工程实施难度,对接入层光纤的使用规范化、制度化,避免现存光纤使用混乱的状况。用户光缆接入接入层光缆时,应尽量从光纤交接箱接入,减少光缆的人为阻断及接头损耗,增加光缆使用寿命。在网络优化中原有光纤的利旧,通过对现有光缆资源和管道、杆路资源信息进行详细调查,以便与新建光缆相结合。对一些现有光缆没有成环、结构不合理的段落,进行补充改造。

3.光纤网络传输平台的的优化整合

网络基础平台:公司网络中心和覆盖全公司的光纤主干网建设,为企业级应用系统提供了高速数据通道,实现了公司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互连,为收集、了解国内外市场、高新生产技术、先进经营管理方法等信息提供快速、及时的手段。建成的承钢网站、mail 系统,为宣传企业文化、企业产品信息和内外交流提供了重要途径。后续主干网升级后,设备的交换容量大大提高,设备的容灾能力也相应的提高,网络管理和维护得到较大提高。在网上运行的各管理子系统正在为承钢的生产经营及管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4.结语

承钢光纤网络传输平台作为承钢公司通信、数据网络传输中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目前实施效果来看,运行稳定、可靠,实现了更高效率的信息沟通,有效满足了承钢企业资源计划(ERP)、办公自动化(OA)、计量数据上传、保卫处及实时监控、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等基本需求,最终将实现全厂区网络线路架构的优化整合,全面搭建优质高效的承钢网络传输平台,为承钢在新的竟争形势下成功运营奠定信息传输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蒜.制造业信息化的网络平台.先进制造技术,2000.

[2]韦乐平.光同步数字传输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3.

第7篇

关键词:移动通信;网络传输;风险;安全性

随着移动通信系统的快速发展,人们更加注重移动通信网络的安全性。尤其是对于现在4G网络的使用,4G网具有很多优点,并促进了移动通信网络的开放发展。为了可以让网络用户更加满意,移动通信运营商给网络用户们提供了许多开放模式的应用编程接入口。在网络和无线都开放使用的现在,其中出现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移动通信系统的安全问题。移动通信在不断优化过程中给用户带来许多方便的同时,其产生的风险性问题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移运通信网络传输进行安全系数研究,并更深一步对影响网络传输的因素和具体办法进行论述。

1移动通信发展历程

我国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模仿蜜蜂巢穴通信技术,这种技术是使用无线组成网络结构,然后把无线的终端和网络有效的组合在一起。在20世纪的70年代到80年代,模拟蜂窝通信技术是非常受人们欢迎的。第二个阶段是在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21世纪初,这个阶段主要是引用了一些外国的通信技术,同时在这个阶段开始出现了数据漫游和电话转移等服务。第三个阶段是从2G网发展到3G网的阶段。第四个阶段主要使用3G技术,该阶段的移动通信网络传输速度已经大大提高。而第五个阶段就是根据3G技术,形成了4G网络技术。

2移动通信网络传输面临的安全性风险

2.1网络自身的风险

由于计算机的软件和系统本身就有很多缺点,这就使许多计算机病毒和木马很容易的进入到计算机中,从而造成计算机里很多重要的信息和数据被病毒窃取和复制,导致计算机使用者的个人信息和隐私被泄露,甚至对用户的经济利益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现在我国一些无线网的发展速度是十分快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用户带来了许多方便,但是同时也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比如使用无线网来窃取用户信息等,危害了用户的使用和网络传输的安全性。手机是现在人们最经常使用的移动通信设备。由于手机的普遍,使很多犯罪分子有了更多的犯罪机会,他们利用手机运行的缺点,安装许多非法软件来获取手机用户的个人隐私和重要的信息,或者是非法改变手机里面的数据。目前,在我国3G和4G网络通信技术的使用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IP网络和技术,而且在这两个网络系统中因为都具备承载网络和服务网络,所以对于IP的应用更加普遍。站在运营商的角度上来说,因为现在4G网络正处于不断地发展和更新的新气象,所以有必要对4G网络进行更加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及时地解决系统中出现的风险性问题,提高通信系统的安全系数。

2.2网络外在的风险

现如今,移动通信网络中最经常出现的是网络诈骗行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都要使用网络,虽然让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加方便,但网络也开始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成为诈骗用户的一种非法手段,这给人们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因此有必要采用实际措施来保护网络应用的安全,减少不法分子诈骗行为的出现,提高移动通信的安全性和人们的网络自身保护意识。

3影响移动通信网络传输安全的因素及控制措施

3.1传输组网的结构以及设备不合理

不合格的传输组合网络结构和设备不能满足网络传输的安全要求,移动通信网络设置采用的结构十分的复杂,因此设置过程复杂的网络结构很容易造成混乱的现象,从而降低了网络传输的速度。为了减少这种情况的出现,在进行网络建设前,相关人员应该对整个网络结构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制定一个全面的实施方案,保证网络建设的正确性,保证安装的有序开展,从而降低通信网络传输的风险。另外,选择什么类型的设备也很关键,一些单位在建设时选择的设备只关注它能够产生多大的经济利益,而不在乎设备的质量好坏,所以造成很多设备的质量不合格,并不能满足建设的要求,增加了网络建设的风险系数,从而影响到移动网络传输安全。所以在网络建设中要对使用的设备进行严格把关,根据建设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对其进行检查和监督,提高网络传输的安全性。

3.2环境因素

为了能够让移动通信网络应用到更多地区,所以能够使用通信设备的地区也是非常多的。但是在一些偏远山区,会因为周围环境的恶劣和天气的多变,从而导致信号差,降低了移动通信设备的使用效率。除此之外,还可能会受到一些建筑或物体的影响,对移动通信设备的信号造成干扰,从而降低了移动通信网络传输的安全性。

3.3提高对终端用户的网络安全控制

在建设移动通信网络过程中,对于终端用户,工作人员在开展保护措施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防范。因为在终端用户应用各种软件的时候,很容易被软件病毒入侵,从而导致移动通信的安全系数降低,所以必须对终端用户实行相应的防范措施。一般防范的步骤是:首先对软件的安全性进行检查,然后根据检验结果来判断其有没有携带病毒,最后对用户的软件版本和杀毒软件进行合理的升级。从而保证通信网络的安全。

3.4在通过外在的设备管理和组网结构后,还必须在统一的物理网络接入平台上构建各种基于业务的逻辑专网

因为在移动网络中,制定的网络安全措施还不能完全保障应用软件的安全运行和用户的正常使用。如果同时把安全措施都汇集到流量的出口,就会造成安全设备的运行出现不正常的情况。所以一般使用杜绝业务逻辑专用网络来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这种网络设置的地点一般在接入点名/用户接入标识/主叫号码的上面。通过GTP或GRE的方式来进行传输,一直要到业务网络间的网关被解封了才会传输到业务网络,从而通过这种网络,清楚地了解到数据的移动方向和拥有的特点。

3.5在移动通信网络中加入“网络准入控制(NCA)”机制,从而实现对终端用户的认证

在移动通信网络中,对于3G和4G用户,既要进行保护,也要进行防范。随着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许多保护方法都不能有效地进行实施。为了提高移动通信网络的安全性,必须要对网络用户进行检测,从而有效提高终端防御病毒的能力。

4结束语

通信网络的平稳运行离不开网络传输,网络传输的质量对运营商的服务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强化对网络传输的控制。为了能让网络传输变得更加安全,在开展网络建设工作之前,相关人员首先要对整个系统进行科学的规划,对网络传输结构进行合理分布,保证网络传输设备达到相关标准,根据相关规定和要求选择合适型号的网络设备。当通信网络传输正常工作的时候,要保证传输的安全性,有效地解决传输中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加强网络传输整个系统的安全性,保障通信工作能够有序、安全的进行。

作者:郑思疑 单位:广东省电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孙玉钰.移动网络支付的安全通信协议模型[D].吉林大学,2014.

[2]赵蕾.移动IPv6网络安全移动性管理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

[3]张艳.移动通信网络传输安全性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

第8篇

【关键词】有线电视;光缆;网络;故障;维护

在现阶段的社会建设中,光缆和网络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线电视得到光缆、网络的帮助以后,不仅在节目的数量上增加,同时在功能方面也不断的提升,更加符合人性化的需求。有线电视光缆网络传输故障的出现,并非是偶然现象,应采取积极的手段来处理,避免造成严重的损失。

1光缆熔接过程中开缆、固定不当等引起的故障

有线电视光缆网络传输故障的类型当中,光缆本身的熔接问题、固定问题出现,都容易造成故障的现象。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光缆本身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材料,并且在信息和网络的传播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光缆开展熔接的工作,有时候会因为过分追求工作速度,或者是熔接设备问题,导致开缆的现象出现[1]。另外,光缆都是埋设在一些重要位置的,虽然在地面上会做出提示,但是难免因为意外因素的影响,造成固定不当的问题,进而引发有线电视光缆网络传输故障的情况。建议在解决故障的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①必须针对光缆的型号、结构做出测试分析,了解到具体的开缆形式,然后进行良好的更换处理、维修处理。②光缆开展熔接的过程中,一定要从精细化的角度来出发,比较建议应用的方法,是通过光时域反射仪来进行分析,由此可以针对光缆是否发生了断裂的情况,做出一个准确的判定,在确保没有任何的异常后,再进行光缆的熔接处理。③针对光缆的熔接盒安装,必须达到高度的牢固状态,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促使光纤管,达到合适的弯曲度状态,不会出现严重的隐患。

2光设备接头接触不良引起的故障

针对有线电视光缆网络传输故障开展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与光设备结构接触不良存在很大的关联。相对而言,光设备接头是非常精密的组成部分,如果其在接触上没有达到良好的状态,肯定会给有线电视光缆网络传输造成严重的影响。建议在该项故障的处理过程中,尝试通过以下内容来完成:①技术人员应针对光设备接头开展仔细的检查与分析,观察是接触的问题,还是设备接头本身损坏的问题,如果出现了损坏的情况,则必须进行更换处理,避免造成光设备的进一步损坏[2]。②在接触不良的情况下,应针对具体的接口、接头做出分析,应利用专业的仪器设备开展测试,观察是否涉及到内部的线路问题,然后做出针对性的处理。③在接触不良的故障处理完毕后,需要加强外部的保护措施,在内部的线路固定上、接头固定上,都应该实施一定的努力,避免造成故障反复发生的情况。

3光接收机因供电问题引起的故障

有线电视光缆网络传输在实施以后,给很多地方的社会建设带来了较大的帮助。但是,该项传输的技术性较强,会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出现故障。在调查研究中,光接收机因为供电问题引起的故障,在当代社会中是比较常见的内容,并且产生的不良影响非常突出。一般而言,光接收机和供电器,主要是在室外进行工作的,如果遭受到了雨水的腐蚀,或者是出现了人为损坏的情况,都会导致供电问题的发生,进而出现很严重的故障情况[3]。针对这样的故障处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①针对光接收机、供电器的保护工作,必须进一步的提升,不能让其处于完全的暴露状态下,应加强雨水的腐蚀预防处理。②在相关的位置,有效的设立出隔离带,或者是通过醒目的标识来做出提醒。③倘若光接收的故障问题,是遭遇到了人为的影响,必须对犯案人员做出严重的惩处,要求在社会上予以公示,避免以身试法的情况发生。

4光缆破坏引起的故障

对于有线电视光缆网络传输而言,故障的出现是多种原因导致的,不同原因造成的故障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光缆破坏所引起的故障,是最为严重的一种,并且在修复的难度上特别高,耗费的成本也非常大。①光缆破坏的过程中,有可能是外部机械设备造成的损坏。我国的光缆铺设范围非常的广泛,部分地方在开展建设工程的过程中,没有及时的调查研究,也没有与相关部门沟通,直接造成光缆被严重破坏。这种现象的出现,必须进行光缆的大面积更换修理,同时还要加强外部的防护,对于周边居民的工作、生活等,都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②光缆破坏也有一部分情况,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光缆本身的性能较好,价格也比较高,因此,人工破坏以后会出现贩卖的情况,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强打击力度。

5光缆熔接记录不准确引起的故障

对于有线电视光缆网络传输故障而言,除了上述的几种类型以外,光缆熔接记录不准确所造成的故障,也是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产生的影响相对突出。在该项故障的处理过程中,只有利用光时域反射仪一步一步的测量才能找到准确的故障点,而这又需要大量的时间。所以一定要做好光缆熔接记录,以便在发生故障时与实际情况进行核对,快速的找出故障点。同时在使用光时域反射仪时要关掉其他工作设备,因为其他设备的工作会影响光时域反射仪的测量,避免结构发生误差。由此可见,我们在排除有线电视光缆网络传输故障的过程中,必须加强专业设备的操作,还需要在各种维护手段、管理手段上持续加强。例如,在有线电视光缆网络传输过程中,加强信息化的监测手段,要实时分析传输的速度和各项影响因素的作用,而后采取科学的手段来应对。除此之外,必须加强日常的管理工作,提高保护水平。

6总结

本文对有线电视光缆网络传输故障的排除与维护管理展开讨论,现阶段的工作当中,比较符合预期,能够将故障快速、有效的解决,未造成反复发生的情况。日后,需要在不同的故障处理上,加强技术手段的科学利用,告别过往的恶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陈坤.有线电视光缆网络传输故障的排查与维护[J].西部广播电视,2014,08:144+150.

[2]谢碚钢.有线电视光缆网络传输故障的排除、维护管理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4:131+133.

第9篇

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与网络化的建设渐渐完善,导致单一的信息传输渠道已经很难适应多节点的业务传输需求,传输的技术也就渐渐发展为通信工程不断发展的一个突破点。传输技术的各项参数间的变化、指标以及要求的标准对通信工程的传输设备的改进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且传输技术的使用性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信息通信X程的完整性与高速性,也就是将传输技应用于通信工程中,可以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网络信息的需求量、安全性都提出非常高的要求。本文主要就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有效应用展开分析。

一、在长途传输网络中的应用

同步数字系统(SDH)由于拥有比较强大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比较简洁的电路及同步的复用能力,被很多用户所使用,并且都得到很好的评价。同步数字系统对信息的结构等级、传输网络的结构、系统的设备功能、帧的结构以及光接口的标准等方面的规定都非常明确。它在帧的结构内部安排了很多操作维护管理(OAM)比特,进而实现更强的网管能力,同时和当前的网络相互兼容,还可以容纳一些新信号。

同步数字系统在本地网或者是城域网传输应用的过程中,与其他数字系统相比有着很大的优势,但也存在相应的问题。由于同步数字系统利用电域复用,只可以处理一些与用户比较接近的琐碎信号,很难实现数据的大量、快速传输,严重地影响了长途传输网络的性能,导致信息移动交换中心的间距渐渐变大。由于同步数字系统的产品对放射与色度色散的要求比较髙,进而加大了网络传输成本。

二、在短途传输网络中的应用

通信工程在光纤传输的过程中,对传输技术的要求并不高,但对一些大型的企业而言,需要传输的数据量非常大,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密集波分复用系统(WDM)就是一个比较合适的选择,可以充分满足这一需求。近年来,我国的短途传输网络系统中的数据传输与保护都是利用这种模式来完成,进而确保传输的网络信息具有真实性与实效性。短途传输网络的范围一般集中在局域网中,因为其数据的容量小,系统很难得到有效的维护,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利用这种信息传输的模式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进一步健全短途传输。

三、在本地骨干传输网络中的应用

对于本地的传输网络来说,主要的节点一般分布在市、县的中心位置,与长途传输网络有一定的相似性。由于市区中心位置内的光缆主要是以管道的形式来进行铺设,和长途传输网络又存在一些区别,即本地骨干传输网络内的容量比较小,利用密集波分复用(WDM)就能提升其经济价值。在缺乏掺饵光纤放大器(EDFA)时,可通过制作环网连接的方式,保证价格的相对合理。在应用密集型光波复用(DWDM)系统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实施相关的技术扩展,可以有效降低传输的经济成本。

传送数据的过程中应用DWDM技术,可使用IP OVER DWDM的方式,这对一些光纤技术与骨干层的管道资源较缺乏的传输网络很有必要。网络技术在投入运行之后,维护人员必须要实时监控网络的运行情况,进行技术更新,优化网络维护方法,保证网络的安全与正常运行。

第10篇

关键词:档案;信息;网络化

作为档案信息化,我认为就是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组织下,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开发和提供利用服务的过程。据报道,保存大量珍贵档案文献的美国国会图书馆将馆藏的“大事材料”转换成了便于下载保存的图像、文本等形式,通过现代网络技术进行传递与交流,以满足社会利用者的多样化需求。而在我国,利用网络技术环境开展的档案信息服务方式仍然主要以馆藏介绍、目录查询等为主;馆藏档案的全息上网、档案信息的网络利用在国内较为鲜见。同国外一些国家相比,差距显得尤为突出,这说明我国目前档案信息服务的可获得性水平还有待于提高。因此,《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明确提出将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今后较长时间内档案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一、档案信息网络化的必备条件

实现档案信息网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实现。其主要条件是,一要有储存和传输信息把纸质档案转换成数字档案并传输上网的硬件设备;二要有档案信息上网、利用、组织等系统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三要有过硬的编辑和操作档案信息的高技术人才。现在就对这三个条件分析如下:

1.1档案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配置。档案信息上网,一要有输入、输出的终端设备计算机;二要有储存、管理档案信息的中央处理器;三要有编辑档案信息的管理软件;四要有将纸质文件转换成数字信息的扫描输入器。这是四个基本设备。这四个设备的配置,关键就是领导的认识、重视和资金的投入。实现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的开通,从大环境上讲,这些条件容易实现。但对于档案界这个小环境而言,还摆不上席位,档案工作的资金完全来源于财政,一些党政领导对这项工作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在本来财政资金就困难的情况下,投入就更少,根本就无法购置现代化设备。人为的因素和资金的短缺制约了高科技在档案管理和利用中的运用,所以许多档案管理还处于手检档案的低级阶段。

1.2制定统一的档案信息网络化管理规范。第一,档案信息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形式极其复杂的信息源。要保证人们轻松、快捷的在网上查档,就必须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上网目录标准。否则,形式各异的检索目录,就会影响利用者快速、准确的查阅档案。第二,档案具有保密性,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对文件的产生到永久保存或销毁的整个生命周期应进行全程管理,涉及到文件的流程、管理规划、管理方法以及质量要求,对重要的、保密的程序和数据要加密并备份,随时进行病毒检测、制定系统运行安全管理和电子文件管理制度,规范重要的场所(如机房、库房等)的出入规则,制定保护政策、管理规划、管理方法以及质量要求,从而建立一个涵盖档案信息资源、计算机全部管理活动的目标体系、程序体系和技术方法体系。第三,档案信息资源保管单位利益的保护,也应有一定的规则。因此档案信息的编辑、保管、转载等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由于网上用档、利用者与管理者不直接接触,该收取的一切费用,就只好在网上进行,这样就应该建立档案信息利用收费网站。国家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和自动计费软件。对每次的访问收费,都必须有一个系统而详细的规定。这样才能保证利用和管理人双方利益均等或不受损失。

1.3建立一支会计算机编辑、会操作计算机网络的高技术管理人才队伍。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全面而又具体的工作,信息化的实现不是档案馆(室)某一部门的工作,也不是单靠几个计算机技术人员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所有档案人员的积极参与与配合,档案队伍素质对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的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档案队伍计算机技能的提高是目前档案部门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实现档案信息网络化的对策

随着网上办公、网上用档的普及,档案部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针对网上用档的条件,我们还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为档案实现信息网络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1.加强网上用档管理理论研究。为了更好地开展网上工作,保证提供系统、完整、真实的电子文件信息给利用者,我们必须加强归档电子文件的理论研究,其探讨的理论主要包括:(1)用文字处理技术形成的电子文件,归档时应有文字存储格式、属性和文字处理平台的说明材料。(2)用扫描仪等设备获得的图像电子文件,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或绘图等获得的图形电子文件等如何归档的理论研究。(3)档案信息上网后信息如何管理、利用的理论研究。(4)档案信息源如何系统编辑上网的理论研究等等。

2.加强档案部门网上办公先进设备的配置。现阶段档案部门设备十分落后,现代化程度不高。因此,我们要加强宣传,争取社会的支持,争取政府加大对档案事业的投入。再就是要把档案事业推向市场,让档案体现其经济价值,把档案信息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经营,增加社会对档案事业的投入。总之,要采取多种方式来解决档案资金的不足,以便档案界配置先进的管理设备。

3.加强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人才确定事业成败,档案事业发展与否,关键在人才。网络时代,档案管理人才必须重新更新自己的知识,争做档案信息网络管理软件的编辑开发人才,争做网络档案信息管理人才,争做网络档案信息源组织编研人才和其它载体形式的管理人才。

4.加强网上用档的法律、制度的制定。必须加强风上用档工作立法和制度的建设,用法律和制度来保障档案资源的齐全完整。为此,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规范:(1)加强网上用档的立法规定,对那些非授权访问,冒充合法用户破坏数据完整性、干扰系统正常运行、利用网络传播病毒、线路窃听等形式的犯罪分子,要以法律为武器进行坚决的打击。(2)制定应急计划,进行安全检查和审计,撰写安全情况汇报的规定;(3)严格进行权限管理,包括授予完成工作所需最小特权、回收特权的规定。(4)网上查阅档案信息目录的规定。(5)定期进行安全评估,不断改进、优化系统的规定。

第11篇

关键词:UDP 协议 FPGA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05-0000-00

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Internet Protocol,TCP/IP)协议簇是Internet 和全球各地网络互联的引擎。本文针对网际层IP协议下的一项功能的实现,主要是针对从UDP协议下的数据包处理的过程。UDP是一个简单的面向数据报的运输层协议:进程的每个输出操作都正好产生一个UDP数据报,并组装成一份待发送的IP数据报。

1数据报处理方案

1.1端口设计

端口应该由外部端口和内部端口组成。外部端口是控制硬件(以FPGA为例),主要包括时钟输入信号和复位输入信号。内部端口为运输层与网络层相互联系为原则设计的,不仅需要数据输入输出,也需要这两个模块间的相互控制。具体内部端口主要包括数据输入输出信号及对应的数据同步信号,两个准备信号,两个IP地址输入信号和输入同步信号的结束信号。信号描述如下:

时钟信号(clk)、复位信号(res)、UDP准备信号(udprd)、输入数据信号(isd):、输入数据同步信号(iss)、输入数据结束信号(ise)、源IP地址(sipa):、目的IP地址(dipa)、IP准备信号(iprd)、输出数据信号(osd)、输出数据同步信号(oss)。

具体端口设置如图1:

1.2 功能模块

1.2.1 建立连接模块

运输层和网络层之间有很多协议,不同协议对应不同数据包,如何选择合适通路选择特定数据包,这就要求有特定的连接过程完成特定的数据传输。

为了建立UDP协议数据和IP数据之间的相互通信,在方案中,选择增添一个建立连接模块,目的是完成两个功能。首先是完成UDP协议下的数据在特定通道内向网络层的传输,其次是产生控制信号,控制下一模块工作状态。在此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两个信号,其一是udprd信号,是建立连接第一步,这个信号旨在反映UDP数据报已经准备好发送;其二是iprd信号,建立连接第二步,本信号是为了给运输层的UDP协议的反馈信号,如果接到收此信号,UDP数据报就开始发送了。本信号还有一个功能:当网络层对数据处理时,此信号会自动变低电平,将不会接收UDP数据报,直到在网络层的数据处理完毕。

1.2.2 数据接收存储模块

在此模块下,可分为数据接收部分和数据的存储部分。

首先介绍一下数据的接收部分,当大量的数据报准备进入网络层时,有些数据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要准确有效的接收来自UDP协议下的数据报,需要在这一部分完成此功能。在端口的设置,增加了同步接收信号和终止信号,当同步信号有效,数据为有效数据,当终止信号有效,则一个完整的UDP数据包就发送完成了。

当大量的UDP数据包进入到IP协议下准备处理,而处理速度是远远小于接收的速度,会导致数据的滞留,甚至数据会丢失。为了解决该问题,增加了一个数据存储模块,把数据存储下来,弥补了处理速度和接收速度的不匹配。

此模块还额外的完成了一个功能:计数功能。在加I P数据头需要每一包UDP数据包字节的长度信息进行存储。

1.2.3 IP数据包头处理及发送模块

每一份的IP数据包都是有IP数据包头和对应的UDP数据包组合成的。需要将其对应封装。

当IP数据包头处理完成了,紧接任务就是将其发送出去。在发送完IP数据包头紧跟要发送其对应的UDP数据包,这就是一个完整的IP数据包。如果输出同步信号有效,这些处理好的数据将发送到数据链路层供其使用。

2方案综述

(1)运输层和网络层之间建立连接,保证数据准确无误差的传输到网络层,产生控制信号,控制数据的接收;产生反馈信号,保证运输层的UDP数据包适时的传送过来。(2)读取UDP数据包并准确的计数,将已读的数据存入缓存中,产生信号,控制IP头处理模块的启动,然后将必要数据传递到IP头处理模块。(3)处理数据,将对应的一包UDP数据产生相应的IP数据包头,形成一个IP数据包。然后将包头发送,产生输出的同步信号,之后产生信号读取缓存中的数据,通过输出端口将其发送出去。

这就是一个UDP数据包的处理过程,不断反复以上步骤,UDP数据段就转变成了IP数据段。

本方案增加了同步数据的输出信号,这就可以自由的控制输入输出数据,不会导致数据的意外丢失。而这些信号还可以支持数据间断输入,给运输层数据传输很大的灵活性;还增加了udp和iprd信号,它们完成这两个层连接,给数据传输提供良好的初始条件。

参考文献

[1]TCP-IP详解(中文).pdf.

第12篇

关键词:计算机证据;网络传输;安全保护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9-0047-02

1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逐渐普及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为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信息安全问题却居高不下,而且各种计算机犯罪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严重威胁着网络环境的安全性。计算机证据对打击计算机犯罪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如何保证计算机证据在网络传输中的安全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计算机证据

计算机犯罪可称为是与计算机系统有关的犯罪,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犯罪也逐渐专业化、智能化、复杂化,严重威胁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计算机证据是打击和预防计算机犯罪的关键,所以对计算机证据的相关研究是目前很受关注。计算机证据没有确切的定义,一般可认为是电子证据,可以是文件、程序或者是源代码,是计算机系统运行过程中产出的可以反映案件真实情况的记录和材料。计算机证据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先进科技应用于诉讼的重要体现。计算机证据的特点如下:

第一,计算机证据具有极强的法律效力。计算机证据是通过法律打击犯罪行为的中央诉讼证据,其具有极强的法律效力。计算机证据在案件诉讼过程中通过有效性验证之后即可发货举证效果,其在法律诉讼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第二,计算机证据具有无形性和隐蔽性。计算机犯罪行为的对象是计算机和网络,而犯罪分子的行为和痕迹均可以通过计算机语言以文件的形式被记录下来,具有无形性和隐蔽性。计算机证据不同于一般直观存在的、有形的物理性证据、证书,其隐藏于计算机程序语言中,并且需要一定技术和时间才能找出来。

第三,计算机证据易被复制、篡改、伪造。计算机是以二进制的计算机语言来表示的,以非连续性的数字信号方式存在,在信息采集过程中极易被截取、被删减,而且无法准确查询,严重影响了计算机证据的真实性。另外在操作人员操作失误以及设备故障等情况下均会对计算机证据造成一定影响,证据的真实性无法得到保障。

3计算机证据在网络传输的安全性问题

计算机证据在法律上是有效的诉讼证据,但由于其形式的特殊性,极易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取、被复制、被篡改,最终导致计算机证据失去真实性。网络传输中计算机证据存在的安全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网络全保护系统不完善

计算机证据要发挥法律效力首先要通过相关部分的检验核实,证据核实过程中涉及计算机证据的取样、司法机构对证据的分析和鉴定等等环节,另外计算机证据在使用过程还要经过多次传输和查看,虽然对相关文件进行了加密、权限设置等安全保护措施,但如果网络环境缺乏安全保护措施就极易给入侵者提供可乘之机,并度计算机证据进行窃取、复制、篡改等行为,最终出现文件丢失、破坏等现象。

3.2人为因素导致的安全问题

计算机证据是一种电磁记录物,以电磁浓缩形式存储,体积较小,便于携带,同时也极易被人为破坏,遗失证据。另外还有黑客入侵电脑破坏证据,以及在计算机证据传输过程中动手脚均是人为因素导致的计算机证据被破坏情况。

4网络传输计算机证据有效保护的解决方案

计算机证据用于法律诉讼的重要的证据形式,但由于其特点的特殊性,在互联网传输过程中比较脆弱,极易被破坏,使计算机证据失去真实性。所以要使计算机证据充分发挥法律效力,有效打击计算机犯罪,首先需要解决网络传输计算机证据的安全性问题。计算机证据网络传输过程中的有效保护方案如下:

4.1完善计算机网络安全保护系统

要保证计算机证据网络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必须要构建一个完善的网络安全保护系统,安全的网络环境是计算机证据安全传输的基本保障。如果计算机证据传输过程中忽略了对网络环境的安全保护,不仅无法保证计算机证据的有效传输,同时也极易导致计算机证据在传输过程中造成破坏,影响证据的真实性,所以构建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系统非常重要。另外要制定简明、有序的工作流程,实现安全保护规范化,增强计算机证据网络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4.2对计算机证据进行等级分类,并实施针对性安全保护措施

计算机证据涉及的内容广,数据资料较多,种类繁杂,信息处理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工作过程中难免为出现疏忽、漏洞,为计算机证据的安全性造成隐患。因为每种计算机证据的效果和重要级别都是不同的,其在网络中遇到的破坏程度也各有差异,如果对所有的数据花费同样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处理就需要极大的工作量,所以可以对各种计算机证据的网络传输进行安全风险评估,了解各种计算机证据的脆弱程度,并根据评估结果对计算机证据进行等级分类,可划分为普通级别文件、保密级别文件、机密级别文件以及绝密级别等,然后综合多方面因素对各个级别的计算机证据制定相适应的安全保护措施。这样既减少了工作量,同时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计算机证据在网络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4.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在计算机证据的安全保护方面,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甚至有些关键问题仍处于空白状态。计算机证据是打击计算机犯罪的关键,是进行法律诉讼的重要证据,所以对计算机证据的安全性保护有着重大意义,尤其在法律法规方面要给予重视,针对计算机证据的安全保护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加大惩罚力度,提升震慑力。法律法规是保证计算机证据安全的重要途径,通过法律武器可以将计算机证据在网络传输中的威胁降低最低。

5结语

本文结合计算机证据网络传输安全现状,从完善计算机网络安全保护系统、对计算机证据进行等级分类,并实施针对性安全保护措施以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探讨了网络传输计算机证据的有效保护方案。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始终都离不开安全问题,计算机证据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诉讼证据,对打击计算机犯罪有着重要意义。计算机证据要充分发挥法律效力就需要网络传输中的安全保护问题,以保证证据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 范玉柏.计算机证据在网络传输中的安全保护方法探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5):150,153.

[2] 安凤刚,徐峰.计算机证据在网络传输中的安全保护方法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4):87-88.

[3] 宋秀丽,邓红耀.计算机证据在网络传输中的安全保护策略[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31(16):3608-3611.

[4] 余立帆.信息传输中计算机证据安全保护措施分析[J].中国电子商务,2012(20):48-48.

[5] 王勇.浅议计算机证据的提取[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20):1-2.

[6] 魏少峰,张颖.信息传输中计算机证据安全保护措施经验谈[J].无线互联科技,2013(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