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微波通信技术论文

微波通信技术论文

时间:2022-11-05 14:45: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微波通信技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微波通信技术论文

第1篇

关键词:LMDS,系统构成,应用,雨衰

 

1.引言

LMDS( Local Multipoint Distribution Services )本地多点分配业务系统工作在20-40 GHz 频段上的点对多点数字微波通信技术,适用于城域接入网的本地宽带业务传输和接入,基站典型覆盖半径为3-5km,每个基站可支持数百个端站,按用户的需求动态分配带宽,每个端站最高带宽可达 8-16Mb/s,可捆绑各种宽、窄带业务,支持数据、话音、视频、Internet,LMDS技术的成熟与完善,长期困扰运营商的接入网“瓶颈”问题便迎刃而解。

2.LMDS系统的构成

LMDS宽带无线接入网络主要包括下列组成部分:

·数字基站(DBS): 做为集中器,发送并接收所有用户业务。核心功能在于对RF信号的调制/解调,同时完成无线用户的汇聚,并与骨干网的连接。

·无线基站(RBS): 结构紧凑的室外单元,传输RF信号至扇型天线,IF信号至DBS。一般情况下,基站包括多个RBS,每个RBS提供一个扇区的容量及覆盖。RBS安装于铁塔或房顶。

·无线端站(RT):安装于用户端,墙面或抱杆安装,环境适应力强。包括设计非常紧凑的收发信单元及集成天线,与NT传输IF信号,由NT供电。

·网络终端(NT):室内单元,提供1个多个终端接口,可与用户直接连接,或与用户端集中设备相连(如Routers/多业务交换机、ADSM mux、VPN hub,或PBX)。核心功能在于对RF信号的调制/解调。可固定在机架,或桌面放置。

·网络及业务管理:对骨干网设备、基站、端站,即有线和无线系统所有的操作维护进行管理。提供业界功能最强大的管理系统,包括简单易用的完全图形接口,方便的路径及配置管理,良好的路由选择及恢复功能,超强的可扩展性及灵活性。

1-1 LMDS典型网络结构[1]

3.LMDS宽带无线接入网络应用举例。

LMDS是一个可以综合租用线、交换话音、ISDN和基于IP业务的多业务平台。本节将描述租用线业务的主要应用及相应的典型网络配置作为典型应用:

PBX 互连

数据租用线业务,通过集中器、FRAD(帧中继)、网桥或路由器提供广域网连接

租用线业务提供端站与基站之间 E1/T1 或 分档E1/T1 的透明传输。系统汇聚业务通过TDM E1/T1电路接口或DBS ATM接口传输至骨干网。所有配置和路径管理,包括无线资源的分配均由网管系统完成。

2-1租用线业务[1]

3.LMDS系统雨衰的影响。论文格式。论文格式。

LMDS使用约30GHz的频段作为传输媒介,这是因为微米波的波长与雨点的直径在同一数量级,因此抗雨衰性能差。通信质量受雨、雪等天气影响较大。雨衰影响是LMDS系统设计必须予以考虑的重要因素。

国际电信联盟对降雨的影响已进行了深入研究,在ITU-RP.837建议中,将地球分为15个降雨气候区,分别以大写字母A到Q来表示,每一降雨区是以与它相关的降雨强度统计来表证,并给出了对应不同降雨强度所发生的时间概率。遵照ITU-R P.838建议,可以针对工作频率、极化和降雨率计算比衰减(dB/Km)和有效路径长度(这是考虑到在整个传输段长度上降雨强度不是均匀分布的缘故),进而可以针对衰落储备值Ft计算出在一定传输距离下,降雨衰减超出Ft的时间百分数P,或反之,根据雨衰特性及Ft求出在保证P值一定的情况下可用的通信距离是多少。必要时,还可以根据在ITU-R P.841建议,从长期百分数P变换到最坏月份百分数Pu。在考虑LMDS因雨衰引起的不可用性指标时,时间百分数Pu即为不可用性指标。[2]

系统抗雨衰性能

系统增益

nA7390收发信机性能优异,在BER=10-6时上下行门限接收电平值可达到-83dBm和-81dBm,由于MII行业标准( -82dBm和-76dBm )。

n采用标准天线时,系统增益达148dB;高增益天线,达160dB。

自动增益控制(ATPC)性能

n为了满足不同通信距离和不同地区降雨率减对发射功率的要求,A7390 LMDS系统支持自动发射功率控制(ATPC)功能。

ATPC调整速度

nA7390 LMDS系统在上行链路实施ATPC,保证系统工作在理想的C/N指标。论文格式。ATPC动态范围为40dB(MII要求为35dB)。

nATPC工作方式:慢环路调整、快环路调整。

n快环路调整时,速度高于1000dB/s(MII要求为20dB/S)。

参考文献:

[1] 宽带无线接入解决方案 ,A7390 LMDS,Mobil Network Division, Fixed Wireless BU,Harry - August, 2003 。上海贝尔内部资料。

[2]周志敏,浅析LMDS多点分配接入技术(一),http:tech.ccidnet.com/art/1084/20031024/68551-1.html,2003年10月23 日

第2篇

[论文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构建完善坚强可靠的电力通信网,显得越来越重要。文章结合电力通信的特点和需求及无线新技术的特性,分析无线通信技术在电网通信中的应用前景。

一、概述

电力通信网是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应运而生的。它同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控制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被人们合称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三大支柱。我国的电力通信网经过几十年风风雨雨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通过卫星、微波、载波、光缆等多种通信手段构建而成为立体交叉通信网。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通信系统的特性发生巨大的变化。鉴于采用无线通信网不依赖于电网网架,且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强,同时具有带宽大、传输距离远、非视距传输等优点,非常适合弥补目前通信方式的单一化、覆盖面不全的缺陷。本文简单介绍一下无线通信传输体制的应用特点和优缺点,并分析其在电力系统的应用前景。

二、无线技术介绍

(一)无线通信技术的概念

目前,无线通信及其应用已成为当今信息科学技术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其一般由无线基站、无线终端及应用管理服务器等组成。

(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

无线通信技术按照传输距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技术,即基于IEEE802.15的无线个域网(WPAN)、基于IEEE802.11的无线局域网(WLAN)、基于IEEE802.16的无线城域网(WMAN)及基于IEEE802.20的无线广域网(WWAN)。

总的来说,长距离无线接入技术的代表为:GSM、GPRS、3G;短距离无线接入技术的代表则包括:WLAN、UWB等。按照移动性又可以分为移动接入和固定接入。其中固定无线接入技术主要有:3.5GHz无线接入(MMDS)、本地多点分配业务(LMDS)、802.16d;移动无线接入技术主要包括:基于802.15的WPAN、基于802.11的WLAN、基于802.16e的WiMAX、基于802.20的WWAN。按照带宽则又可分为窄带无线接入和宽带无线接入。其中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代表有3G、LMDS、WiMAX;窄带无线接入技术的代表有第一代和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1.主流无线通信技术

从技术发展的趋势可以看出,以OFDM+MIMO为核心的无线通信技术将成为未来无线通信发展的主流方向。而目前基于该技术的无线通信技术主要有:B3G、WiMAX、WiFi、WMN等4种技术。

2.其他无线通信技术

除了上述主流的无线通信技术外,目前已存在的无线通信技术还包括:IrDA、Bluetooth、RFID、UWB、集群通信等短距离通信技术及LMDS、MMDS、点对点微波、卫星通信等长距离通信技术。

(1)IrDA:InfraredDataAssociation,是点对点的数据传输协议,通信距离一般在0~1m之间,传输速率最快可达16Mbps,通信介质为波长900纳米左右的近红外线。

(2)Bluetooth:Bluetooth工作在全球开放的2.4GHzISM频段,使用跳频频谱扩展技术,通信介质为2.402GHz到2.480GHz的电磁波。

(3)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即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它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RFID由标签、解读器和天线三个基本要素组成。

(4)UWB:UltraWideband,即超宽带技术。UWB通信又被称为是无载波的基带通信,几乎是全数字通信系统,所需要的射频和微波器件很少,因此可以减小系统的复杂性,降低成本。

三、无线技术优劣分析

(一)WLAN技术分析

Wi-Fi的技术和产品已经相当成熟,而且大批量生产。该技术适用于无线局域网,作为有线网络的延伸,对于特殊地点宽带应用,尽管Wi-Fi技术应用非常广泛,但是它依然在安全性上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Wi-Fi采用的是射频(RF)技术,通过空气发送和接收数据。由于无线网络使用无线电波传输数据信号,所以非常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攻击,黑客可以比较轻易地在电波的覆盖范围内盗取数据甚至进入未受保护的公司内部局域网。

(二)WiMax技术分析

WiMax是一个先进的技术,推出相对较晚,存在频率复用性小、利用率低的问题,但由于最近才完成标准化,该技术的大规模推广还需要实践考验。从应用前景看,该技术可以在较大范围内满足上网要求,覆盖可以包括室外和室内,可以进行大面积的信号覆盖,甚至只要少数基站就可以实现全城覆盖。WiMax由于其技术的先进性和超远的传输距离,一直被业界看好,是未来移动技术的发展方向,并提供优良的最后一公里网络接入服务。

(三)WMN技术分析

WMN是正在研究中的技术,在研究中不断地在不同方面结合各种技术的特点进行融合,而且暂时没有一个成熟的产品系列来支持该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从应用前景看,WMN这一新兴网络不仅在无线宽带接入中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在其他方面如结合数据、图像采集模块可以对目标对象进行监控或数据采集,并广泛应用到环境检测、工业、交通等领域。随着其他技术的不断更新完善,WMN更好地与之相融合、互补,从而能够扬长避短,发挥出各自的优势。

(四)3G技术分析

3G于1996年提出标准,2000年完成包括上层协议在内的完整标准的制订工作。3G网络部署已具备相当的实践经验,有一成套建网的理论,包括对网络的链路预算、传播模型预算以及计算机仿真等。从商用前景看,目前,3G在部分地区已得到大规模的商业应用,比如欧洲很多国家、日本、韩国等都已经建设了3G的网络。3G技术已经进入可以实用的阶段,还有很多国家和地区正在建设或将要建设3G网络。

(五)LMDS技术分析

本地多点分布业务系统LMDS是一种提供点对多点通信的固定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其工作频率在20GHZ以上,利用毫米波传输,可在一定的范围内提供数字双工语音、数据、因特网和视频业务,是一种非常好的宽带固定无线接入解决方案。在最优情况下,距离可达8公里;但是由于受降雨的原因,距离通常限于1.5公里。

其主要工作原理是通过扇区或基站设备将ATM骨干网基带信息调制为射频信号发射出去,在其覆盖区域内的许多用户端设备接收并将射频信号还原为ATM基带信号,在无需为每个用户专门铺设光纤或铜缆情况下,实现数据双向对称高带宽无线传输。

(六)MMDS技术分析

MMDS的主要缺点是有阻塞问题且信号质量易受天气变化的影响,可用频带亦不够宽,最多不超过200MHz。其次,MMDS对传输路径要求非常严格。由于MMDS采用的调制技术主要是相移键控PSK(包括BPSK、DQPSK、QPSK等)和正交幅度调制QAM调制技术,无法做到非视距传输,在目前复杂的城市环境下难以推广应用。另外,MMDS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各厂家的设备存在兼容性问题。

(七)集群通信技术分析

数字集群系统具有很多优点,它的频谱利用率有很大提高,可进一步提高集群系统的用户容量;它提高了信号抗信道衰落的能力,使无线传输质量变好;由于使用了发展成熟的数字加密理论和实用技术,所以对数字系统来说,保密性也有很大改善。

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可提供多业务服务,也就是说除数字语音信号外,还可以传输用户数字、图像信息等。由于网内传输的是统一的数字信号,因此极大地提高了集群网的服务功能。

(八)点对点微波通信技术分析

微波传输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可以降低运营商的运营成本。与租用线路相比,微波系统的投资只要一年左右即可收回。第二,微波传输系统部署简洁快速。与传统的传输手段相比,其快速部署的优势可以更快地满足新业务发展的需要。第三,目前的微波产品对未来的发展是有保障的,对于运营商的新业务和新需求都可以给予很好的支撑。未来,微波传输系统将升级到全IP的平台之上,可以全面支持运营商未来的发展。

(九)卫星通信技术分析

利用卫星在有些人口不很密集的地区来配合陆地通信。在这些地区散布着范围较广但不密集的用户,可以利用卫星作为用户连至固定有线网的接入设施。在陆地通信网已经构成宽带多媒体通信网的环境下,利用卫星建成宽带卫星接入系统是比较好而切合实际的方案,经济又可靠。

但是卫星通信毕竟是采用卫星作为通信平台,其地面站的建设、通信信道租用费用都需要花费大量资金,而且通信资源为卫星通信公司所有,受其带宽的限制,使得大量数据的传输需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因此,作为日常生产、生活使用是极为不经济的;而将卫星通信作为应急通信、作战通信、海外通信等则比较适合。

四、无线技术综合比较

目前无线通信领域各种技术的互补性日趋鲜明。这主要表现在不同的接入技术具有不同的覆盖范围、不同的适用区域、不同的技术特点、不同的接入速率。3G可解决广域无缝覆盖和强漫游的移动性需求,WLAN可解决中距离的较高速数据接入,而UWB可实现近距离的超高速无线接入。

首先,从标准化程度上看,本报告所涉及的技术中,仅仅WMN技术没有成熟的标准体系,LMDS、MMDS、集群通信均有多种标准,只是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其余的技术均已经完成标准化工作,并且都进行了试验网建设和商业网建设。

从频率上看,Wi-Fi技术、WMN均使用的是开放频段,WiMax技术、3G技术等其他技术使用的是授权频段。

从覆盖范围上看,Wi-Fi技术、WMN技术属于局域网无线接入技术,仅覆盖35m~100m;WiMax技术、3G技术、LMDS技术、MMDS技术、集群通信属于城域网接入技术,覆盖范围在1km~54km不等,而卫星通信、点对点微波则属于广域网技术,通常用于通信主干组网建设。

从传输速率上看,点对点微波和卫星通信属于干线传输技术,不同的情况速率变化较大,而其余的技术均为接入技术,仅仅是3G技术接入速率最小,仅为384k,而其余技术均为几十M甚至上百M的速率。

从调制技术上看,其中WiFi技术、WiMax技术、WMN、3G技术均采用最新的调制技术OFDM,其余的技术均未采用OFDM调制技术。

从天线技术上看,仅仅3G和WiMax技术采用了MIMO技术,而其他技术均未采用MIMO技术;从传输环境上看,仅仅WiMax技术和3G技术支持非视距传输,其余技术均要求视距传输环境;从网络安全和QoS机制上看,WiMax技术和3G技术在这方面做得比较优秀、完善,其余的均存在较大的问题。

第3篇

论文摘要:光纤通信不仅可以应用在通信的主干线路中,还可以应用在电力通信控制系统中,进行工业监测、控制,而且在军事领域的用途也越来越为广泛。本文探讨了光纤通信技术的主要特征及应用。

1.光纤通信技术

光纤通信是利用光作为信息载体、以光纤作为传输的通信方式。在光纤通信系统中,作为载波的光波频率比电波的频率高得多,而作为传输介质的光纤又比同轴电缆或导波管的损耗低得多,所以说光纤通信的容量要比微波通信大几十倍。光纤是用玻璃材料构造的,它是电气绝缘体,因而不需要担心接地回路,光纤之间的串绕非常小;光波在光纤中传输,不会因为光信号泄漏而担心传输的信息被人窃听;光纤的芯很细,由多芯组成光缆的直径也很小,所以用光缆作为传输信道,使传输系统所占空间小,解决了地下管道拥挤的问题。

光纤通信在技术功能构成上主要分为:(1)信号的发射;(2)信号的合波;(3)信号的传输和放大;(4)信号的分离;(5)信号的接收。

2. 光纤通信技术的特点

(1) 频带极宽,通信容量大。光纤比铜线或电缆有大得多的传输带宽,光纤通信系统的于光源的调制特性、调制方式和光纤的色散特性。对于单波长光纤通信系统,由于终端设备的电子瓶颈效应而不能发挥光纤带宽大的优势。通常采用各种复杂技术来增加传输的容量,特别是现在的密集波分复用技术极大地增加了光纤的传输容量。目前,单波长光纤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一般在2.5Gbps到1OGbps。

(2) 损耗低,中继距离长。目前,商品石英光纤损耗可低于0~20dB/km,这样的传输损耗比其它任何传输介质的损耗都低;若将来采用非石英系统极低损耗光纤,其理论分析损耗可下降的更低。这意味着通过光纤通信系统可以跨越更大的无中继距离;对于一个长途传输线路,由于中继站数目的减少,系统成本和复杂性可大大降低。

(3) 抗电磁干扰能力强。光纤原材料是由石英制成的绝缘体材料,不易被腐蚀,而且绝缘性好。与之相联系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光波导对电磁干扰的免疫力,它不受自然界的雷电干扰、电离层的变化和太阳黑子活动的干扰,也不受人为释放的电磁干扰,还可用它与高压输电线平行架设或与电力导体复合构成复合光缆。这一点对于强电领域(如电力传输线路和电气化铁道)的通信系统特别有利。由于能免除电磁脉冲效应,光纤传输系还特别适合于军事应用。

(4)无串音干扰,保密性好。在电波传输的过程中,电磁波的泄漏会造成各传输通道的串扰,而容易被窃听,保密性差。光波在光纤中传输,因为光信号被完善地限制在光波导结构中,而任何泄漏的射线都被环绕光纤的不透明包皮所吸收,即使在转弯处,漏出的光波也十分微弱,即使光缆内光纤总数很多,相邻信道也不会出现串音干扰,同时在光缆外面,也无法窃听到光纤中传输的信息。

除以上特点之外,还有光纤径细、重量轻、柔软、易于铺设;光纤的原材料资源丰富,成本低;温度稳定性好、寿命长。由于光纤通信具有以上的独特优点,其不仅可以应用在通信的主干线路中,还可以应用在电力通信控制系统中,进行工业监测、控制,而且在军事领域的用途也越来越为广泛。

3. 光纤通信技术在有线电视网络中的应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光通信产业发展极其迅速,特别是广播电视网、电力通信网、电信干线传输网等的急速扩展,促使光纤光缆用量剧增。广电综合信息网规模的扩大和系统复杂程度的增加,全网的管理和维护,设备的故障判定和排除就变得越来越困难。可以采用 SDH +光纤或ATM+光纤组成宽带数字传输系统。该传输网可以采用带有保护功能的环网传输系统,链路传输系统或者组成各种形式的复合网络,可以满足各种综合信息传输。对于电视节目的广播,采用的宽带传输系统可以将主站到地方站的所需数字,通道设置成广播方式,同样的电视节目在各地都可以下载,也可以通过网络管理平台控制不同的站下载不同的电视节目。 转贴于

有线电视网络在全国各地已基本形成,在有线电视网络现有的基础上,比较容易地实现宽带多媒体传输网络,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不应完全废除现有的有线电视网,而用少量的投资来完善和改造它,满足人们的目前需要。很多地区的 CATV已经是光纤传输,到用户端也是同轴电缆进入千万家。但是现在建设的CATV 大多是单向传输,上行信号不能在现有的有线电视网中传送。可以通过电信网 PSTN 中语音通道或数据通道形成上行信号的传送,也可以通过语音接入系统来完成。将电话接到各用户,这样各用户间即可以打电话,也可以利用广电自己的综合信息网中的宽带传输系统构成广电网中自己的上行信号的传送,组成了双向应用的Internet网。

现在光通信网络的容量虽然已经很大, 但还有许多应用能力在闲置, 今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作为经济发展先导的信息需求也必然不断增长,一定会超过现有网络能力, 推动通信网络的继续发展。因此, 光纤通信技术在应用需求的推动下, 一定不断会有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磊,裴丽. 光纤通信的发展现状和未来[J].中国科技信息,2006,(4)

[2]何淑贞,王晓梅. 光通信技术的新飞跃[J]. 网络电信,2004,(2)

[3]辛化梅,李忠. 论光纤通信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4

第4篇

关键词:光纤 通信 信息 技术

光纤通信就是利用光导纤维传输信号,以实现信息传递的一种通信方式。光导纤维通信简称光纤通信。可以把光纤通信看成是以光导纤维为传输媒介的“有线”光通信。实际上光纤通信系统使用的不是单根的光纤,而是许多光纤聚集在一起的组成的光缆。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光纤通信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逐步地开始普及。究竟什么是光纤通信呢?简单地说,光纤通信就是利用光作为信息载体、以光纤作为传输的通信方式。和以往的通信方式不同,光纤的材料是玻璃的,因其是电气绝缘体,不需要担心接地回路,所以光纤之间的串绕非常小;光纤通信系统的通信载体是光波,它的频率要比以往的电波高得多,再加上光纤又比同轴电缆或导波管的损耗低得多,光纤通信的容量要比微波通信大几十倍,光纤的芯很细,由多芯组成光缆的直径也很小,因此光纤通信的传输系统所占空间较小,很好地解决了地下管道拥挤的问题;另外,光波在光纤中传输,还不会因为光信号泄漏而担心传输的信息被人窃听,可谓好处多多。

1、光纤通信的发展历程

1966年,美籍华人高锟同霍克哈姆发表了关于传输介质新概念的论文,这篇论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奠定了利用光纤进行通信的基础,指明了利用光纤进行通信的可能性。1970年,美国康宁公司成功了研制出了损耗20dB/km的石英光纤。促使光纤通信研究的进一步发展。1976年,NTT公司继续将光纤损耗度降低,达到了0.47dB/km。1977年,美国首先推出了用多模光纤进行光纤通信实验。实现了第一代光纤通信系统。1981年,实现了第二代光纤通信系统。1984年,实现了第三代光纤通信系统。80年代后期,实现了第四代光纤通信系统。而后,利用光波分复用提高速率,利用光波来增长传输距离的系统,即第五代光纤通信系统。

2、光纤通信技术的特点

2.1 大容量、高速度

光纤通信的第一特点就是容量大,光纤比铜线或电缆有大得多的传输带宽,虽然现在的单波长光纤通信系统由于终端设备的电子瓶颈效应而不能发挥光纤带宽大的优势,但是经过一系列的技术处理,单波长光纤通信系统的传输容量也在大幅增加,目前,光纤的传输速率一般在2.5Gbps 到10Gbps,还有很大的扩展空间。

2.2 损耗低

和以往的任何传输方式相比,光纤传输的损耗都是最低的,目前,商品石英光纤损耗可低于0~20dB/km,随着科技的进步,将来采用非石英系统极低损耗光纤,那么,它的损耗可能更低,这就意味着通过光纤通信系统可以跨越更大的无中继距离,这无疑就减少了中继站数目,成本也就可以大幅降下来。

2.3 保密性好

大家都知道,电波传输时容易出现电磁波的泄漏,保密性差,而光波在光纤中传输,光信号被完善地限制在光波导结构中,泄漏的射线则被环绕光纤的不透明包皮所吸收,不会出现泄漏,因而光纤通信不会造成串音,也不会被窃听,保密性非常好。

2.4 抗电磁干扰能力强

光纤材料由石英制成的,不仅绝缘性好,抗腐蚀,更重要的是抗电磁干扰能力强,它既不受雷电、电离层和太阳黑子的变化和活动的干扰,也不受人为释放的电磁干扰,可以与高压输电线平行架设或与电力导体复合构成复合光缆,也特别适合于军事应用。

另外,光纤还有很多其他的优点,比如光纤径细、轻柔、易于铺设,其原料资源丰富,成本低,其自身温度稳定性好、寿命长等等,这些特点决定了光纤将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3、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

3.1 光纤通信技术的分类

(1)光纤传感技术。因为光纤传感器具有耐腐蚀、宽频带、防爆性、体积小、耗电少的优点,所以其可分为功能型传感器和非功能型传感器;(2)波分复用技术。根据每一信道光波的频率不同,利用单模光纤低损耗区带来的巨大宽带资源,可以将光纤的低损耗窗口划分成为若干个信道,采用分波器来实现不同光波的耦合与分离;(3)光纤接入技术。光纤接入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已经应用到千家万户。光纤接入技术不仅仅可以解决窄带的业务,也可以解决多媒体图像等业务。

3.2 光纤通信技术的现实应用

现今,我国的光纤通信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广播电视网、电信干线传输网、电力通信网等发展极其迅速,使得对于光纤光缆的需求量急剧地增加。因为广电综合信息网规模的扩大和系统的复杂难度的提升,让我们在对于全网的管理和维护以及设备故障的判定等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难度。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采用了ATM+或者是SDH+光纤组成宽带数字传输系统。对于这个传输网,我们可以采用环网传输系统,也可以采用链路系统或者是用它们组成的各种不同形式满足不同需要的符合网络。我们可以采用宽带传输系统,可以将通道设置为广播的方式,这样的话,可以让人们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对同样的电视节目进行下载,也可以让工作人员对下载的权限进行统一设置,更有利于管理。在全国各地目前已经具有基本规模的有线电视网络的基础上,宽带多媒体传输网络是比较容易实现的。我们可以通过数据通道或者是电信网中的语音通道来形成上行信号,也可以通过语音接入系统来完成上行信号的传送。

4、光纤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4.1 向超高速、超大容量发展

目前10Gbps系统已开始大批量装备网络,在理论上,基于时分复用的高速系统的速率还有望进一步提高,例如在实验室传输速率已能达到4OGbps,然而,采用电的时分复用来提高传输容量的作法已经接近硅和镓砷技术的极限,电的40Gbps系统在性能价格比及在实用中是否能成功也还是个未知因素,可以说采用电的时分复用系统的扩容潜力已尽,然而光纤的200nm可用带宽资源仅仅利用了不到1%,99%的资源尚待发掘。于是人们将目光转向波分复用,采用波分复用系统可以将光纤容量迅速扩大几倍乃至上百倍,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可以方便快捷的引入宽带新业务,有望实现光联网,基于此,近几年波分复用系统发展十分迅速,预计不久实用化系统的容量即可达到1Tbps的水平。

4.2 实现光联网的全面发展

尽管波分复用系统技术有诸多好处,但依旧是以点到点通信为基础的系统,其灵活性和可靠性还不够理想,如果在光路上也能实现类似SDH 在电路上的分插功能和交叉连接功能的话,无疑将增加新一层的威力。根据这一基本思路,光的分插复用器(OADM)和光的交叉连接设备(OXC)均已在实验室研制成功,并已投入商用。实现光联网的基本目的是:(1)实现超大容量光网络;(2)实现网络扩展性,允许网络的节点数和业务量的不断增长;(3)实现网络可重构性,达到灵活重组网络的目的;(4)实现网络的透明性,允许互连任何系统和不同制式的信号;(5)实现快速网络恢复,恢复时间可达100ms。光联网的全面发展将对21世纪的中国产生重要的影响。

4.3 新一代的光纤

近几年来随着IP 业务量的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单模光纤已暴露出力不从心的态势,目前已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新型光纤,即非零色散光纤(G.655光纤)和无水吸收峰光纤(全波光纤)。

4.3.1 新一代的非零色散光纤

非零色散光纤(G.655光纤)的基本设计思想是在1550 窗口工作波长区具有合理的较低色散,足以支持10Gbps的长距离传输而无需色散补偿,从而节省了色散补偿器及其附加光放大器的成本;同时,其色散值又保持非零特性,具有一起码的最小数值(如2ps/(nm.km)以上),足以压制四波混合和交叉相位调非线性影响,适宜开通具有足够多波长的DWDM系统,同时满足TDM和DWDM两种发展方向的需要。

4.3.2 全波光纤

与长途网相比,城域网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业务环境,要直接支持大用户,因而需要频繁的业务量疏导和带宽管理能力,显然开发具有尽可能宽的可用波段的光纤成为关键。全波光纤就是在这种形势下诞生的,全波没有了水峰,光纤可以开放第5 个低损窗口,从而使可复用的波长数大大增加,使元器件特别是无源器件的成本大幅度下降,从而降低了整个系统的成本;另外上述波长范围内,光纤的色散仅为1550nm 波长区的一半,因而,容易实现高比特率长距离传输。

5、结语

在新世纪的信息技术发展中,光纤通信技术将成为重要的支撑平台,光纤通信也将成为未来通信发展的主流,光纤通信有着巨大的潜力等待人们的开发。

参考文献

[1]苏赐民.从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中看前景[J].工业设计,2011(05).

[2]李中满.我国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24).

第5篇

[关键词]电力技术;自动化系统;通信技术

中图分类号:TM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1-0029-01

1. 电力自动化系统里具备的功能

电力自动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有:收集重要的数据、对信息的整理和对相关的人员进行培训等。其系统能够较完美的对权限进行管理。而且能准确快速的对自身问题做出反应和及时解决,在其过程中对别的节点不会造成任何不良的影响。相对一些重点运用的是双机热备用,这样就能使系统更加的稳定可靠。且他们的服务器在工作里就能相互帮助,及其中一台出现问题另一台就会自动接收它的数据,这样就可以保证系统的有序运行。

2. 电力自动化系统的特征

2.1 开放性

供电公司在其系统调度过程中能遵守其该有的标准。做到系统内部自动升级,并且很开放,可以支持第三方开发,也可以与别的厂家的系统进行对接。由于很多厂家都用同类的标准,所以供电公司能获得比较广泛空间来配置系统,这样就可以达到各种各样的要求。能够跨平台充分表现其具有开放性。

2.2 扩展性

这种扩展性让一些用户在选择过程中,按“自己的发展,分步骤落实”的方法来分期进行,这可以免除资金的一次性投入太大。系统的层次分明,逐步分级等设计理念让扩展成为现实。其他的软件软件模块等也都可以很方便的扩充,就象是搭积木一样。

2.3 先进的系统平台

不仅丰富了系统服务定义的内涵,且为内部不断扩大的各部门系统网的 Intranet 及与外层 Internet 的自适应网络互联引入隐含的效能,让客户可以比较灵活对应用进行拓广,且能自主与系统及通信进行对接。因此,供电公司调度自动化系统采用持续开放的通用网络平台,即 SuperOpen 平台的设计,运用 lient/Server 结构,强调中问件设计模式,根据这个多建成的中性平台只能对中性数据进行服务,却不必要对数据应用进行思考。

平台能把上面的应用与底层的支撑间隔开来,给系统的平稳高效运行提供可靠保障和奠定坚实基础,它为整个区域的电力予以能够共用的功能协助。

2.4 较强 WEB浏览能力

供电公司的自动化调度平台能给大功能的 WEB 的浏览能力提供支持。运用三层的设计理念,并利用 WEB的服务器,能够做到多个客户对动态及静态数据、各种图形、不同的线形及报表等进行查询。

3. 电力自动化的未来的形势

3.1 建成过硬的数字化功能

信息化正在被不断的渗透和普遍化,更多的人和企业开始注重电站或电网在数字化方面的开放与投入。而数字化有包含信、通信、决策和管理四个方面:

①电网信息,电网的时空特征是比较强的,这就要求要对各种各样的变化的信息进行监控和收集。信息的数字化就是要实现共享和数据整合,这大部分都是在数字化较强的变电站才得以实现。

②对通讯的控制上,这主要就是运用于数字化变电站和主站或者集控中心间的通讯。流畅、迅速、妥当的网络氛围与及时、精确的信息运用是实现数字化的电网控制思考作出反应的先决条件。

③决策,让电网能够拥有稳定、实惠、安全、高质运转是电网实现数字化的最基本目标,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拥有比较强大的分析及作出决策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

④管理:这就包含对设备的生产及使用等很多的基本数据等各类应用系统的建造,并且要达到由电网勘查、筹划、设计、管理、使用、保护等所有的环节的信息化。数字化的目标是利用电网运行数据采集、处理、通信和信息综合利用的框架建立分区、分层和分类的数字化。最终实现系统性的管理并使管理全面达到数字化。

3.2 市场化前景广阔

电力市场化改革也给电力系统运行和控制带来一连串的新问题。因此,我们要将来的自动化系统与自身的市场的运行体系更好的进行结合,在过去的 EMS与 WAMS 中加入更多的市场因素,这其中包含对目前市场下的电网安全分析的理论研究,及对过往的EMS的分析能力进行深入的研究。当然也还存在很多的约束发展的因素,如:电网的运载容量不断的增加接近了其极限;很多电网在运行还在保密中,他们的一些数据及信息采集不够;电网的堵塞情况不断加剧;市场的不恰当运行使系统性能下降等等。

3.3 系统调度的智能化功能不断强大

调度的智能化它的最大目标就是要建成一个以广泛的同时的信息为基础的网络维护与能够在紧急时进行一体化控制的新理论与技术,对系统的元件景象保护及监控、对各地区的稳定进行监理的系统、发现危急情况的控制系统等拥有多层防御能力的复合的多功能体系。通过智能进行调度是将来电网不断进行的必由之路。

3.4 目前电力系统常采用的通信方式

通信系统自出现就与电力系统如影随形,目前电力系统的通信方式:

(1)载波通信:这种方式的最大好处就在于不需要另外的通通信的线路,这样可以节省成本,目前运用最为广泛。在一些地形比较复杂的边远地区,无线通信方式没有办法实现的时候,就多会选择这种方式。不过它的缺点也是非常大的:①可靠性差,一旦电网出现问题,通信立即就会失去信号,而这时恰恰急需通话;②传输容量小;③通话效果较差,数据的传输速率也不高,无法进行图片的输送,并且在这种方式还需要有音频电缆的协助才能最终实现通信功能。

(2)微波通信:它的优点有:输送的容量比较大,质量也比较优秀,有较为灵活的配置,现在 220KV以上的变电站大多使用这种。这种方式曾经风靡一时,它一般都是采用一个子站对应 8 条话路或者是一个 1 对 10 的设备,它的成本是 200 万这样,这还不连铁塔与机房的消费。这种方式语音的传送,而数据的输送就比较差了;而且它对周围的环境有较高的要求,如果有山或者高大的建筑就会信号中断;还有一笔费用也的考虑,就是这种通信网的建立必须要现场考察然后在找设计院设计,而设计院要不菲的一笔设计费,这些预算时都的考虑。

(3)光纤通信:这种最大的特征就是传输容量大,传输速度快,传输质量好。在一根光纤里能够同时传输几百乃至上千路电话,也可以传送图片,并且还有较强的抗电磁干扰性能,通信安全性高。缺点是投资大,熔接麻烦,对光缆线路质量要求较高,所以光纤通信主要适合干线通信或者左容量要求大的地方。

(4)有线音频电缆通信:这是用模拟方式的有线通信,在数据传送时要加调制解调器,比较适合近距离。但是它的抗干扰能力特别的差,容易被雷击,用于远距离时就要很粗的电缆,所以它只能局部运用。

(5)特高频无线通信:这主要运用于农网系统,它能远距离传输,用起来也很方便,而且造价不高。确定就是抗干扰差,信号不稳,传输速度慢。以上的通讯方式都与电力系统息息相关,在选择时要认真的思考,慎重的决定。

4.结论

现代的通信技术与电力自动化的系统是息息相关、而且联系越来越密切。我们只要紧紧做好这两个专业的契合,正确的把握通信技术和电力自动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就能把专业工作做精,更好的为电力生产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雪敏,陈来军,梅生伟等.输入状态稳定理论及其独立电力系统应用[J].电工电能新技术,2012,31(4):58-61,70.

第6篇

论文摘要:通过简要分析政府有限理性的具体属性,认为政府与个人一样在管制行为中会受到有限理性的约束。其次,通过构建政府效用函数,对有限理性约束下的政府管制行为进行了模型分析,认为政府的管制行为是其行为属性和偏好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对有限理性约束下的政府管制行为的分析,尽管与其他政府管制文献在研究思路和分析进路上存在较大差异,但仍然对从另一侧面加深理解政府产业管制行为具备一定的意义。

一、政府有限理性的属性理解

理性经济人假设作为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支点,对公共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直以来,主流公共经济学理论都存在或明或隐地从经济人个体理性直接外推集体理性存在之可能性与合理性的痕迹。然而,理性经济人假设由于不符合现实的假设前提受到了经济学家的质疑和批评。马尔萨斯(1992)、凡伯伦(1964)、西蒙(1989)都曾从不同侧面批判了理性假设。在此基础上,奥尔森(1971)通过研究集体行动的逻辑发现,集体理性并不和集体规模成正比;阿罗(1973)也在有限理性的基础上考察了组织的极限。这些思想是我们理解政府行为属性与行为动机的思想源泉。

从行为属性来看,政府作为有限理性个体的集合,其计算能力和认知能力也是有限的,也会受环境和信息的制约,因此,政府的决策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有限理性倾向。对此,何大安(2006)从理性与非理性融合视角对这一点做了充分的论证,在他看来,政府的管制行为是一种理性占主导地位,但也经常夹带一些非理性选择的行为过程。从行为动机考察,政府目标函数的抉择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政府官员的个人目标函数与政府机构之集体目标函数的抉择,二是多元目标函数与单一目标函数的抉择。就政府官员的个人目标函数与集体目标函数的抉择而言,由于政府的行为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政府最高管理者的行为与自然人一样,并不具有完全抽象的机构利益。因此,当我们试图通过构建效用函数来描述政府的管制行为时,选择个人目标函数是一种比较逼近现实的做法。就多元目标函数与集体目标函数的抉择而言,尽管政府官员可能存在通过管制实现个人目标的机会主义倾向,但是上级政府的业绩考察压力以及实现晋升的动力又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政府官员不可能完全不顾及政府集体目标的实现程度。从这个角度理解,政府的管制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官员的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的权衡过程,即其目标函数是多元的,包括个人目标向量和集体目标向量。

进一步联系政府的行为目标展开分析,主流经济学通过把效用最大化与理性经济人假设联系起来,利用抽象的数理推导把主体效用的实现过程简化为一个约束条件下的求极大值的计算过程;新制度经济学受西蒙的影响倾向于认为有限理性下主体难以实现效用最大化,只能实现“满意”或“次优”;行为经济学则认为受非理的扰动,理性约束下的主体有可能产生效用负值。与主流经济学相比,新制度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基于对现实主体行为的考察否定了主体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可能性,但是他们的思维模式并没有完全跳出主流经济学的逻辑框架,也存在利用效用实现程度来评价行为属性的倾向,在否定主体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可能性的同时也一并否定了主体以最大化效用为初始设定目标的合理性。在笔者看来,政府的管制行为与个体行为一样,存在激励机制或动力机制问题,是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的,只不过构成政府效用来源的向量构成更为复杂而已。

本文正是基于对有限理性的政府管制行为的这些属性理解,以我国电信产业发展为例,对政府产业管制行为所做的分析尝试。因此,我们将首先对有限理性下的政府管制行为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以电信产业为例做简要的实证解说。有必要加以说明的是,与其他研究政府管制行为的相关文献不同,本文并不以理性假设作为分析的既定假设,而是沿袭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思路,以比较符合现实规定性的有限理性作为本文的分析前提,并对有限理性约束下的政府管制行为做模型解说。

二、政府产业管制行为的有限理性约束

(一)政府管制行为之效用函数的构建

正如前文所述,政府的效用函数包括个人目标向量和集体目标向量,具体包括两个维度、三个变量。两个维度即物质收入和非物质收入,其中,物质收入包括税收与权力租金,非物质收入主要是指闲暇带来的心理满足。权利租金主要取决于政府官员的政治地位,政治地位越高,对微观主体的影响力就越大,就越有可能实现更多的权利租金。根据冯曲等人(2002)的研究,政治地位是由官员的努力程度及其位势共同决定的,如果以A、e、p分别表示政治地位、努力程度与位势,其中,0

假定g1、g2、g3分别表示政府对闲暇(1-e),税收t以及由政治地位(A)带来的权力租金(epr,0

有必要指出的是,与纽曼和摩根斯坦的期望效用函数不同,我们使用由政府之意识形态决定的主观偏好系数,而非客观概率来表征效用函数,就此而言,该效用函数吸收了卡尼曼和特维斯基之价值函数的某种思想精华。

(二)模型分析

在完全理性框架下,政府的管制行为不会受有限理性的约束,只与努力程度有关,努力程度越大,某种程度上说明政府越倾向于采取管制行为。

我们不难看出,政府的均衡努力程度由其对闲暇以及权力租金的偏好共同决定。如果政府偏好闲暇,则它的努力程度就低,也即越有可能默认产业自发发展;相反,如果政府偏好租金,则它的努力程度就高,也即越有可能对产业发展实行管制。这种不考虑理性约束的方法是一般文献分析政府行为的通常做法,这种做法的合理性随着理论界对有限理性接受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受到置疑,但是,现有文献中真正把有限理性作为约束条件糅合到政府的管制行为分析中的却是凤毛麟角。

在笔者看来,有限理性约束某种程度决定了政府官员不可能具有完全的认知能力和信息去做好每一个决策,它必须做出选择,在不同的工作中分配有限的理性,以实现尽可能大的效用。就某一特定产业而言,政府一般把有限理性分配在三个方面,即分析k、e、r的具体数值,而如果分配在这三方面理性的权重分别为a、B、θ,则a、B、θ就相当于e、k、r的“影子价格”,“影子价格”越高,说明这方面工作需要越多的理性。

结合(1)、(3),政府管制行为可以被抽象为一个约束条件下的求极值过程。利用拉格朗日定理求解。

其中,A为拉格朗日系数。短期内,政府的偏好是相对稳定的⑦,即g1、g2、g相对稳定。则从(5)、(6)式,我们可以看出,如果k或r越大,政府分配在这两方面的理性就越少,这说明政府倾向于放任产业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如果k或r越小,政府“花费”的理性就越多,这说明政府倾向于采取或已经采取了管制产业发展的政策。(4)式稍微复杂一些,但含义还是清楚的。政府官员对闲暇以及努力程度的偏好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偏好既定的情况下,闲暇越多,就需要花费政府官员越多的理性,这是因为政府需要额外决定如何通过消费这些增加的闲暇来获取最大的心理满足。而政府在这方面花费的理性越多,分配在另两方面的理性就越少,也就表明越倾向于放任产业自由发展。

上面的结论是在我们假定政府偏好既定的前提下得出的,是一种短期静态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政府的偏好也会随之进行适应性调整。为了动态地体现这种偏好的改变对政府政策取向的影响,我们对(4)、(5)、(6)式做相应的调整得。

从长期来看,虽然政府官员的偏好会相应变化,但理性分配则会随着政府管制经验的丰富出现某种路径依赖倾向,这一定程度上使得a、B、θ在不同时期趋于相对稳定。为分析方便计,我们假设a、B、θ不变,则政府偏好的变化主要取决于e、k、r的变化。(7)、(8)、(9)式清晰地表明,政府对税收、闲暇、政治地位的不同偏好会直接影响其有限理性的分配,从而影响政府管制行为。

综上,由于政府管制行为同样会受到信息、计算能力、环境确定程度的影响,其管制行为同样存在有限理性的规定性,在具体的产业管制行为中,会受特定时期的特定有限理性约束,以及不同时期的不同偏好影响。下面我们将通过分析电信产业结构变迁中的政府管制行为,对该结论进行简单佐证,并对这种有限理性约束对政府管制行为之结果做必要的附加说明。

三、从电信管制变迁理解政府管制行为的属性约束

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大都倾向于认为,电力、航空、铁路、电信、燃气等行业属于自然垄断产业,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早期各国都对这些“自然垄断”行业采取国有化经营的办法,并对行业准入做了许多行政性规定的理论基础所在。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这些“自然垄断”行业发展的低效率以及严重亏损等情况的凸显,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对它们的自然垄断属性产生了怀疑。许多西方国家也开始采取针对性措施放松管制,逐渐把竞争引入这些行业。通过这两种迥然不同的变化,我们发现,准确掌握特定行业的具体属性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政府能否采取恰当的管制措施的前提。但是掌握行业属性不仅需要政府具备强大的认知能力和信息量,同时也会受到环境确定程度的影响,就此而言,分析我国电信产业管制变迁是理解政府管制行为的属性约束的有力证据。

联系我国电信业来展开分析。在电信产业产生伊始,由于巨额的固定投入以及比较狭小的市场空间,其自然垄断地位得到广泛认同,政府也对电信市场的准入进行了行政管制,这客观上使得此时电信产业的自然垄断程度比较高。然而,随着电信技术的飞速进步(如电算能力的扩大、信息传输成本的下降、微波通信技术以及电信和电算的趋同等)突破了原有的技术基础,大大提高了对原有技术的替代性,这使那些掌握新技术的企业进入电信产业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得电信企业很难在下降的平均成本区域满足所有的市场需求,而由于单一的电信企业难以覆盖我国广阔的市场,这导致许多其他企业纷纷抢占那些空白市场;此外,电信经营业务范围的扩大,也增加了电信市场的可竞争性(黄中文等,2003;汪向东,1999)。由此,随着技术进步、市场规模的扩大以及电信经营业务范围的扩大,电信市场的自然垄断程度不断降低,可竞争性也不断增强,这某种程度上也是电信市场的自然垄断地位受到怀疑的根本原因所在。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电信产业的自然垄断地位受到怀疑,但这并不意味着其自然垄断属性完全消失,而只是程度的降低而已。因此,政府在对电信产业实行管制时,也不能一刀切,而是需要根据特定时期电信产业的自然垄断程度来确定管制措施,然而如何确定电信产业的自然垄断程度,这本身是一个受政府有限理性和偏好的决策行为,如果政府不能正确认识电信产业的垄断程度,且偏好于认为电信产业是自然垄断产业,那政府就倾向于实行行政管制,一方面进行进入管制,阻止其他企业进入该产业;另一方面对在位企业进行价格管制;反之,如果政府能够正确认识电信产业的自然垄断程度或偏好于认为竞争,则政府就倾向于仅仅实行经济型管制,给予电信产业自行发展的空间,并适当引入竞争。

有幸的是,我国电信产业结构的变迁以及政府对电信产业执行管制行为的变化对我们的观点提供的重要佐证。政府产业管制很大程度上会对电信市场的经营主体、竞争格局等产生深刻影响,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市场竞争的力量,从而可能导致人为的绝对垄断格局的出现;另一方面,它的职能往往需要借助市场竞争的力量来实现。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我国电信产业从最初的邮电部独家垄断经营,几经拆分重组形成今天的分层市场竞争格局的变迁过程中政府管制与市场竞争的关系来间接考察政府产业管制的作用机理。需要说明的是,当前6家全国性基础电信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网通、铁通、卫通)的成长历程无一不是电信改革的产物,也无一不是电信国企,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我国电信产业发展始终为政府管制所推动,政府管制对竞争的影响要远远大于竞争对政府管制的反作用,鉴于此,我们在此主要分析政府管制对电信市场结构变迁的影响。

粗略地讲,政府产业管制从其介入市场运行的程度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是为市场运行提供某种特定的制度安排,如制定法律法规、实行定价管制、市场进入管制、宏观政策调控等来引导市场竞争开展,采用此种管制方式,政府的介入程度比较低,其在市场运行中所扮演的角色仅限于为市场提供公平稳定的制度环境保障;此外,政府也经常直接参与市场竞争过程,通过组建国有经营主体等手段以借助市场竞争的作用实现产业管制的职能,在这种管制方式中,政府的介入程度比较高,它不仅仅局限于为市场的有效运行提供制度保障,而是直接介入该过程。至于这两种方式到底孰优孰劣,则很难武断地下结论。实际上,特定的制度安排可能会促进竞争的开展,却也可能阻碍有效竞争的引入;而政府直接参与市场竞争过程,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促进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但在更多情况下却对有效竞争的形成并没有什么实际效果,而且往往可能造成不公平竞争。

相比较而言,两种管制方式对政府理性的要求具有不同的规定性,直接参与市场运行过程由于介入程度更高而需要更多的信息,而且也需要政府有更强的认知能力,以及环境也能够相对稳定,即需要更高的理性实现程度。这种方式也是电信产业改革初期管制部门主要采取的方式,但是随着电信产业规模的扩大,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政府想再通过直接参与来对电信产业进行管制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需要更多的理性,这或许也是为什么目前政府把管制的中心从过去直接参与改变为如今的通过营造竞争氛围等间接手段来实现引导电信产业发展的原因所在。

从我国电信产业结构变迁(从独家垄断到寡头垄断)与政府管制行为的变化,我们对政府管制行为与产业结构变迁之间的内在关联有更好的认识。另外,这种关联在某种程度上也对本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佐证,因为政府电信产业管制行为的变化一方面是政府意识到其有限理性约束决定了不能通过直接参与的方式对电信产业进行管制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政府对电信产业属性偏好改变的结果,即政府从偏好于电信产业独家垄断到偏好于电信产业进行适当竞争。联系本文的主要观点,电信产业的例子告诉我们,政府管制行为是其行为属性和偏好共同作用下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