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绿色金融论文

绿色金融论文

时间:2022-02-04 21:16: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绿色金融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绿色金融论文

第1篇

绿色金融在国内尚属新生事物,研究也并不成熟。而事实上,绿色金融概念在国际金融业界已使用多年。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政府发挥其创造性思维把环境影响因素引入到金融创新之中,研究如何有效评估环境风险,从而开发出成功的环境金融产品,并形成合适的产品结构,以此获得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的充足资金。

二、绿色金融立法的必要性

1.实施绿色金融是金融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金融行业应将对经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的追求自觉纳入自身的发展目标之中。金融业要发挥好配置和调控资源的作用,利用金融服务和金融工具为增加企业盈利和纳税的同时,更要利用提供审慎的金融专业服务的时机促进企业降低能耗、节能减排、革新技术以此增加社会福利。

2.实施绿色金融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

盲目追求行业发展和地方政府政绩,全国各地的高污染高排放行业仍然遍地开花,增速偏快。马克思曾说过:“货币是最大的推动力。”这些行业迅速扩张的背后,金融业的商业贷款起了决定性作用。如果各类金融机构能采取相关措施对此类贷款进行严格控制,将迫使污染企业重视环保问题,如在审批程序中加入环评制度,对违规违超限企业从融资根源上进行控制。使企业的发展及经营加大环保投入,实现企业盈利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局面。

3.实施绿色金融有助于强化金融业环境风险控制

营利是金融行业的主要目的,因此金融风险控制在其日常运营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金融活动之安全性与企业环境状况之稳定性间的相互关系也逐渐唤起各方的关注。面对我国的依旧严重环境问题,不论是从中央还是地方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实行企业的环境责任也迫在眉睫。企业滥用金融行业的贷款融资,给金融业自身造成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4.实施绿色金融有利于顺应接轨国际潮流之“赤道原则”

赤道原则,是全球主要金融机构参照国际金融公司的《环境、健康与安全指南》建立的一套自愿性金融行业基准,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该原则倡导金融机构对于项目融资中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应尽到审慎性核查义务,只有在融资申请方能够证明项目执行对社会和环境负责的前提下,金融机构才提供融资,该原则已成为各国银行可持续金融运作的行动指南。赤道原则作为国际实施绿色信贷的通行准则,已经在各大金融机构中得到充分实践。为便于国际社会交往、顺利地参与国际融资项目,我国金融行业有必要根据赤道原则的要求,建立有关的绿色信贷机制。

三、我国绿色金融立法实践

1.我国绿色金融实践概况

我国在绿色金融领域的时间比发达国家起步晚。兴业银行作为国内首家“赤道银行”、绿色金融的先行者和倡导者,2005年与国际金融公司(IFC)设计能效融资项目产品,也成为国际金融公司首期中国能效融资项目唯一一家合作银行2006年,国内首家推出能效项目融资产品;2007年,在国内首家推出碳金融综合服务;2008年,公开承诺采纳赤道原则,成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2009年,国内首家成立可持续金融专营机构———可持续金融中心;2010年,将绿色金融从企业项目领域延伸到个人消费领域,在全国首发低碳信用卡;2011年,发放国内首笔碳资产质押贷款,排污权抵押授信等创新性的绿色信贷产品也陆续落地;2012年,升格可持续金融中心为总行一级部门,成立可持续金融部,全方位统筹发展绿色金融业务。而后中国农业银行、招商银行等商业银行也相继提出绿色金融的发展理念,并在操作层面上制定具体措施,推出了绿色金融产品。发展到现在,我国形成了以银行绿色信贷为主,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三种发展方式为支撑的绿色金融。

2.我国绿色金融立法实践

伴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成为我国绿色金融立法发展比较迅速的阶段。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该通知要求国内金融机构要将支持国民经济发展同保护环境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并把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作为银行向企业贷款考虑的因素。2001年6月,原国家经贸委、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委联合《关于加快发展环保产业的意见》。该意见强调加快发展环保产业是我国国家产业政策,要求中国人民银行和各商业银行应该对有关政策制定出相应法律法规,要发挥金融手段的杠杆优势大力扶持和优先发展科技含量高、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三者的有机统一。2007年7月,原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联合制定并颁布了《关于防范和控制高污染行业贷款风险的通知》,标志着我国正式实施绿色信贷的开始,同年七月三部门再次联合颁布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2008年1月,环境保护部与国际金融公司签署协议,来合作研究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信贷指南,为深化我国绿色信贷发展提供技术与智力支持。2009年1月,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指引》,以督促国内银行业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

四、我国绿色金融法律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1.我国绿色金融法律体系的不足

一是立法层次低。近些年我国的绿色金融立法虽有很大的进步,但可以看出,现有的关于绿色金融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制定主体主要是国务院及有关部委,没有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制定的专门绿色金融法律。位阶较低的法律文件,多具有政策指导性、宣示性,缺乏法律本应具有的强制力和权威性;二是内容不全面。起步较晚导致我国绿色金融立法内容欠缺、滞后,目前我国的绿色金融立法还仅局限于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方面,其他制度缺乏;三是可操作性不强。纵观我国现有的绿色金融立法,多是宏观性、原则性规定为主的部委意见和指引,因而实践中难于执行和落实,操作性不强;四是缺少相关法律责任规定。从法的强制性角度,责任制度作为经济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奠定了经济法律关系保护的实体法基础。现阶段,我国绿色金融立法的条例条款规定都以建议和宣示性的声明要求各金融机构认真贯彻执行,没有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和惩罚手段,以致于规定无法落到实处。综上,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绿色金融法律制度,应对政策调整和现实问题而出台的意见和指导性文件难以形成缜密逻辑的法律体系,更难以肩负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为绿色金融良好向上发展提供金融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撑的重任。存在缺陷和不足,使得我国绿色金融立法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13亿中华儿女都为建设美丽中国奋斗之时,我们应大力加强绿色金融立法,落实现有规定措施,用科学完善的法律制度积极推动引导绿色金融在全社会的实施。

2.完善我国绿色金融法律制度的设想

①出台《绿色金融促进法》。

要在立法目的部分明确体现中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精神为指导思想,以保障金融行业稳健运行为直接目的,把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除了明确绿色金融等定义,还要明确监督机关主体和各主体的监督管理职责。在激励措施方面,可全面运用利率政策,税收政策,授信额度等措施建立相关奖励机制,扶持工艺、设备、技术高的企业。法律责任方面,规定金融企业因违法本法应承担的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对主管人员或者其他责任人员不履行监督职责的,依法给予相应处分。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②完善绿色信贷制度。

金融机构要深刻认识实施绿色信贷,及时处境经济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协调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也是银行优化信贷结构、降低信贷风险的内在要求。要建立贷款项目环境风险审查评估制度,从源头防范环境风险以保障信贷安全。严格规定贷款人的注意义务,要将环保标准与信贷风险管理要求落实到客户调查、授信、项目评估、信贷审查、贷后管理的环节。若未尽到有关注意义务,相关责任人要承担包括刑事责任在内的法律责任。

③完善政策性银行法律制度。

日本的经验很值得借鉴,日本投资银行是注册超过100亿美元的大型国有银行,2004年其提出以环境评级的手法确定投资对象,并加强与商业银行的合作,更好的发挥政策银行的协调作用,为绿色信贷的发展搭建平台。我国亦应当建立类似“绿色生态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宏观指导绿色投资方向,同时做好大型环保项目资金的管理。

④完善绿色证券的法律制度。

党的十报告已经明确把“生态文明”写进了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里。向绿色和可持续转型已成为我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从战略高度出发,通过证券监管将环境保护的要求融入投资活动和企业管理之中。完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环境报告制度,使企业在日常活动和重大决策中都必须考虑到环境成本和环境效果。

⑤完善绿色保险法律制度。

顺应国际上加强强制责任保险的趋势,对环境产生环境污染物多、易发生重大环境事故的石油、化工、煤电、有毒废弃物处理的行业实施强制责任保险。科学设计险种、保险费率和除外责任,既不增加投保人的负担,同时保证事故发生时受损人员及时得到赔偿。

⑥完善绿色金融责任机制。

第2篇

论文关键词:低碳,低碳金融,金融企业

 

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及对应温室气体和金融资本流动性过剩两大难题的要求,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正成为世界各国寻求经济复苏和健康增长的重要战略选择。低碳金融,简称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或称碳融资和碳物质的买卖。金融企业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可以合理配置信贷资源,充分发挥金融的功能作用,确保实现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

1 金融企业低碳金融实施现状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液,金融企业利用金融这个杠杆,在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上起着导向性的作用,所以在人类经济史中,在重大技术创新的出现和经济转型的背后,总是少不了金融因素的支持。自从低碳经济提出以来,很多金融企业开始涉足低碳技术开发研究金融企业,由此产生了“绿色贷款”和“社会责任基金”等新概念。

1.1 国际金融机构低碳金融实施现状

国际金融机构围绕低碳经济的发展大概可归结于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的融资支持,即通过成立各种“低碳”基金或环保基金,或直接贷款支持相关的产业[1]。2003年6月金融界出台了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企业社会责任(主要表现为环境与社会风险)的一个金融行业基准——赤道原则,截至2010年5月10日,接受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已有68家,分布于包括中国在内的27个国家或地区,项目融资业务量占全球项目融资交易额的85%以上,而且业务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或地区[2]。二是围绕现行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进行的各种融资、产品创新以及其他金融服务,在过去几年中,随着碳交易市场的迅速发展,围绕该市场的金融创新也在不断涌现。据世界银行预测,全球碳交易在2008~2012年间,市场规模每年可达600亿美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为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随着碳交易市场规模的扩大,碳货币化程度越来越高,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

1.2 国内金融机构低碳金融实施现状

国内金融机构目前还主要集中在对低碳项目的融资支持方面,以各类绿色贷款、环保贷款为主,主要集中在为低碳排放项目提供信贷融资上。在此过程中,通过与国际机构或其他金融机构合作,来控制有关风险和发展对低碳项目的资金支持。2006年,兴业银行将节能减排贷款与“碳金融”相结合,创新推出以CDM机制项下的核证减排量(CERs)作为贷款还款来源之一的节能减排融资模式——“碳金融”模式[3],并于2009年1月成立可持续金融的专门业务经营机构——可持续金融中心,负责全行能效金融、碳金融、环境金融等领域的业务经营和产品营销。2007年北京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IFC)开展能效融资贷款合作,为涉及能源设备并旨在改善建筑、工业流程和其他能源最终应用方面的能源效率的项目或商品和服务提供信贷支持论文开题报告范例。中国银行山东省分行在支持地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中,打出“绿色”“低碳”信贷牌。2009年一年投向绿色经济、低碳项目和民生工程的本外币信贷高达1000多亿元,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获得省政府颁发的“金融创新奖”。总体上,尽管我国与低碳经济相关的金融创新已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其发展仍处于相对初级阶段,有许多方面值得进一步完善。

2 我国金融企业低碳金融发展主要瓶颈

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碳货币化程度日益提升,碳排放权已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我国金融企业应进一步加强对国际碳金融发展的跟踪研究金融企业,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绿色信贷”及其它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产品定价能力,争取在全球碳金融体系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主动权。但是,尽管我国与低碳经济相关的金融创新已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其发展仍处于相对初级阶段,有许多方面值得进一步完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碳排放交易市场体系和相关中介市场发育不完善

由于缺乏各类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碳金融衍生工具,限制了我国在全球碳交易市场上的定价能力。中国碳交易仅是集中在具体项目上,现在还处于“农贸市场”的阶段。2010年9月才建成我国第一家挂牌的碳交易市场——“天津排放权交易所”[4],是由天津市政府、中石油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共同成立的。国内相关中介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开发或消化大规模的项目。国内也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来帮助金融机构分析、评估、规避项目风险和交易风险。

2.2 低碳金融的效益与金融机构的利润之间的矛盾

由于技术水平、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及风险补偿、担保和税收减免等综合配套制度,向低碳转型的相关企业往往会导致经营成本大幅上升,盈利能力下降,虽有社会效益,但缺乏现实即期的经济效益,会接导致融资机构信贷风险的上升。在现有金融监管与运行体系下,金融机构无力分担应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社会成本,银行对于贷款的安全性、收益性与流动性的强调,以及证券市场要求企业利润实现的双重压力,使得与低碳经济相关的项目面临较为严苛的融资环境。

2.3 政策法律存在一定的风险

国际公约的延续性问题构成了碳金融市场未来发展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同时减排认证的相关规定也可能阻碍市场发展。因为,减排单位是由专门的监管部门按照既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认证。由于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及领导者意图的变化,有关认证的标准和程序缺乏稳定性。所以,碳金融交易市场发展面临着市场交易主体难以预期和控制的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5]。

2.4 金融企业信贷缺乏统一标准

虽然我国金融企业不断积极的开展“绿色信贷”,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绿色信贷还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这是因为我国“绿色信贷”的标准笼统,缺乏具体的信贷指导目录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银行缺乏执行绿色信贷的专门机构等。

2.5金融企业对低碳金融的认知程度有待提高

低碳金融是一项存在历史较短的金融创新,国内大多数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对碳金融业务的项目开发、审批,以及运作模式、风险管理、交易规则、利润空间等缺乏应有的了解,熟悉碳金融业务的专业机构和人才不足,导致金融机构对发展碳金融交易业务缺乏内在驱动力。

3 我国金融企业的低碳金融未来发展之路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任何一个产业离开金融的支持都是不可能快速发展的。所以应该把低碳经济和金融创新的互动放在一个有机的系统里金融企业,着眼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所有能够提高环境质量、转移环境风险、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创新。

3.1 金融机构在低碳经济发展中要扮演好两个角色

一是要成为低碳理念的推广者,积极践行推广低碳理念,大力开展绿色信贷,金融企业作为企业组织应当一方面不懈推行绿色运营,积极成为低碳理念推广的践行者;另一方面以“公益创新”践行低碳金融,采用拓展公益事业宣传、公益事业关联营销、社会营销、慈善活动、社区志愿者活动以及提供负责任的商业实践等方式,将低碳金融理念、产品、服务、技术、教育和培训等资源与企业、社区以及公益事业相结合,与客户结成伙伴关系,不断拓宽沟通渠道,让低碳经济、低碳金融深入人心。

二是要探讨金融环保机制、经营策略、管理机制、激励考核体系的业务流程再造,成为低碳经济的资金支持者。加强与国外金融机构的合作,跟踪研究国际碳金融发展的前沿理论,研发面向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开发的金融产品。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绿色信贷及碳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3.2金融企业的碳金融创新道路

一是在排放权交易基础上与碳交易有关的的各种金融创新。随金融服务发展碳基金、碳证券、碳信托等,当然不仅仅包括工具的创新,还包括机构的创新、业务的创新、流程的创新、环境金融产品创新等[6],实现低碳经济和金融创新双赢,此外,金融企业可通过提供信用咨询、理财产品、低碳项目融资等服务新产品,可以尝试推出与“绿色信贷”和排放权交易挂钩的结构性产品,为节能减排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和风险规避工具,同时为个人、企业参与相关投资提供了便利和渠道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二是贷款管理机制的创新。金融企业制定一套适合节能减排项目的新的贷款管理办法和管理技术。由于环境总容量是有限的,于是排污权就有了价值,通过转让可以产生收益,因此,金融企业能够容许企业将其作为抵押物来申请贷款进行融资。我国现在的节能项目普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EMC)方式,即节能项目的使用者利用实际产生的节能费用分期偿还节能项目提供者的设备价款。由于节能项目的提供者多为中小企业,其既不具备充分的抵押贷款条件,也很难获得银行满意的信用评级。按照传统贷款管理方法,这些企业难以得到银行信贷支持。而采用应收账款质押这种新的贷款方式,则可以使这些企业获得贷款支持。

3.3 努力寻求低碳金融发展中的突破点

一是要强化政府作用,加强政府对低碳金融的宏观政策引导金融企业,制定出台前瞻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指导目录和淘汰落后产能时间表及实施细则等政策指引文件。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部门应更好地发挥宏观指导作用,建立与节能减排项目贷款相关联的信贷规模指导政策,来影响银行的贷款偏好。中央银行要充分利用“窗口指导”,引导银行加大对CDM项目的信贷支持,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创造稳定的货币政策环境。

二是加强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配合,建立起多层次的碳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和碳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培育和培养我国碳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和本专业的人才,体系化学习低碳金融相关理论知识,提高对低碳金融和低碳经济的认知程度,加强对碳金融产品的研究,追踪低碳金融理论发展前沿,开展理论知识与国内金融机构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研究。

4 总结

人类已经到了必须重视审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历史转型关口,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势在必行。低碳金融业务是我国金融机构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充分借鉴国外优秀金融机构在低碳金融方面的先进理念、规范做法的基础上,积极研究适合我国金融机构发展的营销思路和一线产品,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我国碳金融在许多方面建设还不够完善,如各种政策、规范以及碳交易市场,低碳金融的意识和理念不够明确,以及低碳金融产品的研发、流程再造、宣传推广等实操方面仍有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

参考文献:

[1]王静.我国商业银行低碳金融战略的实施研究[D].山东大学.2010.

[2]唐绪兵.赤道原则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与低碳金融的影响和启示[J].生态经济.2010.10:45-50.

[3]喻珊,喻强.推进我国碳金融业务发展的思考[J].中国金融.2010.24:34-35.

[4]周航,张浩楠,于学羲.发展低碳金融,服务经济发展—以天津为例[J].中国金融.2010.24:36-37.

[5]贾通志,吴强.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瓶颈制约及政策建议[J].征信.2010.5:84-86.

[6]李平.基于低碳经济的金融体系的构建[J]. 生态经济. 2010.8:121-124.

第3篇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拐点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

 

一 中国经济在本世纪20年代必将驶入拐点

(一) 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庞大的人口红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发达国家普遍增长乏力、其他经济转轨国家的表现近乎灾难、多数发展中国家进步缓慢的情况下,在一个市场体系还没有很好建立的发展中国家的基础上,实现了近10%的较长期的年均增长率。中国经济增长的表面原因很容易统计、分析出来,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要素投入增加、外资和对外贸易、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等是其中较明显的因素。论文参考。但重要的是这些表面原因背后的内在动因。中外学者对此有多种不同的观点,其中比较典型的包括分别强调制度变革、渐进式改革、后发展利益,或者其中几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等。

(二)国际分工角色的转换需要一定的时间

在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市场,更离不开自身在世界市场中所占有的特有优势。论文参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的原材料和劳动力资源优势造就了“世界工厂”,然而,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原因在于,我国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有关研究表明,中国的劳动力每创造一元钱,将给西方国家带去9元钱的好处。如果不改变我国在全球产业链最低端的命运,仅靠提高劳动效率,我国是无法与西方国家竞争的。与此同时,随着我国资源和劳动力价格优势的逐步消失,西方国家已经将产业链向发展水平更低的地区转移。这使得我国的价格优势面临着更激烈的竞争。

二 经济拐点到来的形式及面临的前景

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每个经济体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告诉发展过后都会经历经济发展速度放慢,甚至出现经济发展陷入困境的阶段。中国在经济发展快车道上行驶了近三十年,随着资源和劳动力优势的逐渐消失,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在21世纪20年代出现拐点具有现实的可能。只是这种拐点的出现是像金融危机那种爆发式的?还是另一种通过政府政策的逐步调整而逐步实现的温和式的形式出现?这个问题很显然没有答案,但是我们可以预想不同的实现形式带来的截然不同的后果。假使我们仍然按照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那么经济拐点的出现,无疑会使我国经济增长陷入困境,到时,走出困境的时间和代价都是难以想象的。另外一个方面,如果我们预见到经济拐点的到来,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未雨绸缪的提出改革措施,逐步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找到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新的动力源泉,以期在拐点来临时,能够迅速启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三 主动改革,努力实现经济转型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关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里,我们结合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这个目标、阻碍我国实现现代目标的因素,以及如何为我国经济转型创造有利的环境给出一些对策和建议。论文参考。

1. 加大我国的教育投入,加快我国教育改革进程,为新型经济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经济增长,我们只是发挥了人口量的优势,而由于我国现行的产业结构,和我国教育制度的欠发达,使得我国人力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而想要彻底的改变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实现经济增长的现状,改变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低端的地位,我国必须增加对教育和基础研究的投入,为实现经济转型提供充足的高素质劳动力。

2. 调整经济结构 实现绿色转型我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是付出了惨重的资源环境代价的,面对现在日益稀缺的资源和能源。我国应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力度,通过环评条例的贯彻落实,深化项目环评发展,对于有利用民生和经济转型的项目加快环评进度,对于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发展的项目应从严把关,从而加快解决我国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同时应该更新健全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以引领技术升级,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为实现经济的绿色转型保驾护航。

3.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为经济转型提供金融支持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好坏和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有着很大的关系,金融作为当代经济的核心,更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加快自身建设以期为经济转型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持。如:通过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的加强;完善金融机构的各项职能,拓宽对非国有经济的金融服务的范围;建立健全资本市场相关制度,增强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等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4. 趋利避害充分利用国际化趋势在国际化过程中,虽然说我国的资源与劳动力的优势逐渐消失,但不代表国际化对我国没有意义了。我们应该在国际化趋势中充分利用现有的优势,同时注意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加快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提升。同时我国还可以加快和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合作,以解决我国国内能源不足问题。

参考文献:

【1】刘 克 蒋 力.对我国现有经济增长模式的反思及未来的发展建议 .中州学刊

【2】朱新方 . 制约“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经济学分析―――基于大学《市场经济学》理论教学中无法回避问题的研究.产业与科技论坛

【3】内需驱动经济转轨.中国经济信息2009-06

【4】朱 香. 协调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建议.中国经贸导刊

第4篇

    论文摘要:发展环境金融是实施绿色信贷政策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为例,对如何发展环境金融,并促进柴达木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一探讨。

    2007年 7月30日,我国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联合出台绿色信贷政策,提出要为生态保护、生态建设和绿色产业融资,构建新的金融体系和完善的金融工具,增强信贷资源支持循环水平的效用。发展环境金融是实施绿色信贷政策的一条重要途径 ,有助于提高柴达木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 环境金融介绍

    (一)定义及发展趋势

    1997年,国外学者首次提出环境金融这一概念。目前,关于环境金融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外学者也存在多种观点:①环境金融是金融业根据环境产业的需求而进行的金融创新;②环境金融是针对环境保护,以及为推动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而开展的投融资活动;③环境金融就是把循环经济、金融创新放在一个有机的系统里,探讨所有能够提高环境质量、转移环境风险、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创新。

    纵观上述观点,一个共同的认识是 :环境金融是针对环境保护开展的金融创新 ,研究用于环境保护用途的金融创新工具,因此应具备金融创新的范畴 ,明显的环保意图,并能提高循环经济水平等特征。这就与当前各国政府倡导的绿色、环保等政策不谋而合。可以预见,环境金融将成为 21世纪金融业发展的一大趋势。笔者认为,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环境金融就是要研究如何利用金融创新途径达到控制污染物排放,保护柴达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促进柴达木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并达到政府一企业 一银行多方共赢。

    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有必要发展环境金融

    (一)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面临严峻的环保压力

    循环经济包括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型社会三个层面 ,分别定性为小、中、大循环。目前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围绕盐湖化工、煤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 、有色冶金等四大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乌兰等四个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正处于从企业清洁生产向生态工业园区过渡的阶段,即小循环向中循环过渡,这一阶段的显着特征是生态保护功能有待改善 ,突出表现在:一是循环利用水平不高。由于柴达木循环经济仍处于探索阶段 ,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链短,资源开发中的废弃物未得到充分利用,因此破坏环境和资源浪费的情况时有发生。二是水资源缺乏,但利用率偏低。目前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单位面积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14%,但万元 GDP用水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1.9倍。三是减排防污压力较大。尤其是二氧化碳导致的温室效应,致使当地温度在以每 10年 0.44摄氏度的速度上升。

    (二)发展环境金融有助于缓解当前的环保压力

    1、发展环境金融与循环经济的要求相适应,宏观助解环保压力。从宏观上看,环境金融和循环经济的目标一致,二者均期望在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促进柴达木地区经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发展环境金融正向引导企业的环保行为,微观助解环保压力。从微观上看,企业提高清洁生产能力是缓解当前环保压力的保证。环境金融的关键是以环保为宗旨,通过金融杠杆作用,实现金融资源的绿色配置与使用,间接影响循环经济中的企业的环保行为,激励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环保能力,采取各项环保措施吸引信贷资源。

    3、环境金融参与循环经济有助于实现多方共赢。循环经济讲求以最小的环境代价为成本实现最大的经济收益,在资源利丌]上“榨净”,最终政府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获得了绿色财政;企节省了成本,提升了利润空间。环境金融与循环经济并行后,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效果更加突出,银行也能从循环经济的发展中收获更大的效益。

    (三)循环经济为发展环境金融创造了优势条件

    从循环经济“资源一产再生资源”的生产模式来看循环经济模式最大程度降低了生产对环境的破坏,节约了资源,增强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并且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信贷资金因环保因素所形成的风险,信贷资源的“洼地效应”强于传统经济模式,为银行发展环境金融创造了优势条件。但是金融创新体制的弊端是发展环境金融的最大阻力,如:作为基层金融机构,末经上级授权 ,金融创新难以有效展开 ,并且基层银行机构创新研发人才欠缺,现行的金融创新产品中难寻针对环保因素的会融创新产品。

    三、发展环境金融有助干促进试验区企业全面采取环保措施

    假设柴达木地 企业存在信贷资源争夺战,并由此产生博弈行为,柴达木地区从时间依次经历了“传统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模式 +绿色信贷”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博弈情况如下:

    第一阶段:银行向企业投放信贷资金是必然事件 ,企业采取环保措施是偶然事件。因此不管企业采取环保措施与否,银行均向企业投放信贷资金,并且企业采取环保措施要花费一定的资金成本,此时企业的上策是都不采取环保措施,并且能获得银行信贷支持。

    第二阶段:银行向企业投放信贷资金是必然事件,参与循环经济试点的企业采取环保措施是必然事件,末参与的企业可以不采取环保措施。因此参与试点的企业以“符合同家环保产业政策、污染物排放达到相关要求”为获得信贷支持的取胜条件,但环保投资见效慢,银行不愿向试点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银行仍然可以为环保不达标的项目和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获得短期效益。最后导致银行信贷资金大部分投向非环保企业,对循环经济的支持作用不充分。

    第三阶段:银行向企业投放信贷资金是必然事件,参与循环经济试点的企业采取环保措施是必然事件,未参与的企业可以不采取环保措施但不能获得信贷支持。绿色信贷实施后,给予了发展环境金融产品的良好机遇。从期望值角度看,同一条产业链条上的所有企业都有意愿采取环保措施,因为同一链条上的企业都不希望因其中一个环节的断裂,而导致自身经营闲难。不同产业链条上的企业之间,不采取环保措施的非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之间,虽然不存在利害关系 ,但由于绿色信贷政策的硬性约束,为了获得信贷支持不得不采取环保措施。因此博弈结果是柴达木地区所有企业均采取环保措施,共享信贷资源,最终促进柴达木循环经济水平上台阶。

    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环境金融产品设想

    目前罔内外常见的环境金融产品有碳金融、绿色抵押贷款、巨灾债券、生态基金等产品,这些产品对设计适合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的环境金融产品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如碳金融中的碳指标交易是通过总量控制与配额指标交易,督促企业采取更清洁的生产技术,或者企业为了节省购买配额的资本,选择其他可替代的清洁能源。巨灾风险证券化是通过发行收益与制定的巨灾损失相联结的债券,将保险公司部分巨灾风险(包括人为造成的生态破坏风险)转移给债券投资者。

    (一)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污染物排放指标交易机制

    1、产品设想:政府在制定年排污总量指标时,根据上年度排污总量,适当减少下一年度排放总量,并逐年递减。桐关部门根据每户企业的规模、清洁技术、排污情况,将排污总量指标公平、公开、科学地分配到每户企业,规定配额指标可在试验区范围内自由交易,并且人民银彳丁、银监局等银行业监管部门要严格执行绿色信贷有关规定,监督各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向指标超额或不足的企业发放贷款。

    2、存在困难:(1)企业向银行虚报排放情况,骗取银行信贷资金。(2)企业获得贷款之后,肆意排放污染物,导致全年排放超标。(3)配额指标交易双方虚报交易情况,为某方制造指标充裕或排放达标的假相。

    3、解决措施:(1)由政府相关部门(如环保局、发改委 、经贸委等)、人民银行、银监局制定完善的《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污染物排放指标交易机制实施方案》,规定政府相关部门定期向银行机构通报指标交易情况、授信发生企业的实际排放情况;企业向银行提供的排放情况需由政府相关部门认证;人民银行、银监局制定相应的“信贷指导意见”并承担 日常工作的监督管理。(2)银/-i-~ll定与单位排放量相应的单位信贷资金规模,根据企业年度排放剩余指标计算最大信贷投放量,或根据企业使用配额指标的进度,按比例发放贷款 ,遇有违规行为,可暂停贷款发放。对于企业中长期贷款,银行可根据企业历史排放情况,保守估计贷款期的排放总量。(3)建立“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污染物排放指标交易市场”,将排放指标证券化,吸引社会资金介入。

    (二)柴达木循环经济绿色债券

    1、产品设想:由金融机构发行,专门将资金用于向循环经济项目贷款的金融债券,也可以由符合条件的大型企业单独发行,甚至地方政府可将试验区全部或部分绿色环保企业集中打包,发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绿色债券”。所募集的资金全额用于环保产业。

    2、存在困难 :(1)如何保证所募资金全部用于企业的环保产业。(2)如何保证债券融资的成功率。

    3、解决措施:(1)严格审核上市企业的环保资格,鼓励和支持符合循环经济特点的企业或项 目通过直接融资渠道发展环保产业。(2)由政府相关部门、人民银行、银监局组建债券运作管理委员会,负责债券的上市、日常运作管理及所募资金的使用监管。(3)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资绿色债券。(4) 建立柴达木循环经济绿色产业投资基金 (未上市股权投资基金 ),所募集的资金主要投资于末上市企业。

    (三 )柴达木循环经济生态补偿机制

    1、产品设想:一是设立财政专项贴息补偿基金,专项用于补偿企业因违规排放造成的信贷资金风险,提高银行发展环境金融产品的积极性 ;二是设立由企业利润、财政资金组建的重大污染事件补偿基金,用于应对人为造成的重大污染事件的应 急处置。

第5篇

[论文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的不断加深,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交往也日益增加。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需要一种更隐蔽,更高级的形式来代替,绿色壁垒就产生了。本文在分析绿色壁垒的含义、表现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出口贸易的现状和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揭示了绿色壁垒的贸易保护主义实质。

所谓绿色贸易壁垒,实质上是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纲,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建立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税、实行环境构想制度,以及保证环境进口税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贸易障碍。绿色贸易壁垒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引导型的绿色壁垒,另一类是非政府引导型的绿色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进口附加税、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准、绿色市场准入制度、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等方面的内容。将环保措施纳入国际贸易的规则和目标,是环境保护发展的大趋势。由于西方国家的公众和政治家对环境的关注,环境保护逐渐成为服务于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一种武器,而且成为在国际贸易谈判中讨价还价的筹码。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环境保护与贸易保护的契合决定着绿色壁垒的应用较为广泛,涉及到的不仅包括制成品,还包括中间产品;不仅包括产品的质量,也包括产品的加工生产方法以及产品的设计和消费处理过程。绿色壁垒应用的广泛性,使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1.绿色关税制度

发达国家对一些污染环境和影响生态,可能对环境造成威胁及破坏的产品征收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和禁止商品进口,甚至对其实行贸易制裁。但是,在标准的实行上常常内外有别,明显带有歧视性,可以说是以绿色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2.绿色技术标准制度

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进口。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经济技术优势和垄断地位,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对进口产品不分国别一律采取非常严格的技术标准,事实上导致发展中国家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

3.绿色环境标志制度

绿色环境标志又称绿色标签或环境标签,是环保产品的证明性商标。发展中国家产品为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必须提出申请,经批准取得绿色环境标志。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行绿色环境标志制度,并趋向于协调一致,相互承认,对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形成了巨大障碍。

4.绿色包装制度

发达国家制定的较高且比较完善的包装材料标准,包括废弃物的回收、复用和再生等制度,是为了防止包装材料及其形成的包装废弃物给环境造成危害,结构不合理的包装容器可能损害使用者的健康而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但某些过于严格的绿色包装措施,则可能事实上妨碍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引发贸易争端。

5.绿色补贴制度

发达国家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内部采用比较宽松的环境标准,这些国家的产品就不必支付高昂的环境成本,与本国产品竞争时就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其实质是政府在对企业及其产品提供消极的环境补贴,所以进口国基于环境保护和本国的利益而有权征收反补贴税。

6.绿色卫生检疫制度

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是指国家有关部门为了确保人类及动植物免受污染物、毒素、微生物、添加剂等的影响,对产品实施全面的严格检查,防止超标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影响最大的产品是药品和食品,为保障食品安全,许多国家采取了严格的检疫制度,有些国家通过立法建立了近似苛刻的检疫标准和措施,形成了实质上的贸易保护。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由于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发达国家对环保的标准和认识往往超过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运用绿色保护来实施其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限制和歧视行为,使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被排斥在世界市场之外。我国处在发展阶段,绿色保护对我国产品出口已经产生很大的影响。主要有:(1)缩小出口产品市场范围;(2)增加出口产品成本;(3)引发出口贸易摩擦;(4)高污染产业的转移。

三、应对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国家以环境保护为幌子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因其发展较早在环境方面的标准和措施远远超越了发展中国家。所谓的绿色壁垒对我国形成了歧视性,并严重限制了我国的出口贸易。1.正确认识绿色贸易壁垒

要对绿色贸易壁垒有一个客观认识。绿色贸易壁垒存在着有利于市场发展和国际贸易一面,也有阻碍国际贸易发展一面。以保护环境为目的而采取的绿色壁垒措施,一方面限制甚至禁止了严重危害生态环境产品的国际贸易与投资。另一方面也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使这些产业成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新的增长点,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2.加大对绿色产业资金投入

要使我国的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增强我国绿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绿色产品和技术走出国门,离不开财政金融部门的扶植。财政部门应给予绿色产业以优惠的鼓励政策,加大对绿色产业的资金投放。金融部门应在信贷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3.实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国家的基本战略,出口贸易也就必须服从于这个基本战略,这就要求出口不仅要追求增长的数量,还要追求增长的质量,及其与生态环境保护、劳动条件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4.发展环保产业,推行绿色管理

以环保产业作为提升出口产业结构的重点。政府应制定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把环保产业培育作为提升出口产业结构的重点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应设立绿色银行和绿色产业基金,为环保产品的开发与出口提供专项贷款和信贷担保基金。

对我国的出口企业而言,应积极推行绿色管理。绿色管理是指将环境保护的思想观念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这一思想可概括为“5R”原则,即研究(Research),将环保纳入企业的决策要素中,重视研究企业的环境对策;消减(Reduce),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或消除有害废弃物的排放;再开发(Reuse),变传统产品为环保产品,积极采取环保标志;循环(Recycle),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保护(Rescue),积极参与社区内的环境整洁活动,对员工和公众进行环保宣传,树立环保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海闻.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N].经济研究,2004,(7).

[2]郭芳.环境成本内在化的必要性[J].晋阳学刊,2002,(6).

[3]王继祖.近年西方新贸易理论浅探[J].南开经济研究,2003,(5).

[4]李湘等.国际贸易教程[M].上海:上海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5]黄立新.绿色壁垒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外向经济,2000,(1).

[6]胡蓉.试论GATT/WTO贸易与环境保护条款[J].当代法学,2002,(5).

第6篇

[关键词]FTA;自由贸易区;产业互补;绿色产业;服务贸易

[中图分类号]F7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6-0055-02

1背景介绍

中韩自建交以来,经贸规模增长了50余倍,在我国整体外贸中所占比例为66%[1]。2013年,双边贸易额274248亿美元,2013年,韩国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中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国。[2]韩对华投资方面,截至2013年12月底,韩累计对华投资项目数56224个,实际投资金额5595亿美元[3]。随着两国经贸合作的加强,中韩两国对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期望越来越高,2012年5月2日,中韩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正式开始,2014年8月,主席访韩,双方确定了加快自贸区建立的意向,预计2015年,两国将正式签订自由贸易的协定。从经济区域一体化的角度看,自贸区建立后,两国之间资本、技术的跨境流动会更加频繁,原材料的往来也更加便利,这对于提升两国整体的竞争力也有益处[4]。江苏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与韩国的交流尤其经贸方面的合作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1年,韩国已经跃升为江苏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在江苏投资的韩资企业已经达到4500家。在中韩即将签订FTA的背景下,对于江苏来说,机会与挑战并存。

2中韩签订FTA后经济效应

中韩如能正式签订自由贸易区协定(FTA),那么其作用不仅是在生产品的往来自由化,也包括其他领域如服务、技术、资本等;建立自由贸易区能明显促进经济的发展,产生的经济效果分为静态和动态效果,如表1。

4对发展江苏与韩国的经贸交流及互补产业的启示

41江苏可与韩国扩大绿色及能源产业的合作

双方可以构建绿色产业有关战略、技术等合作机制,加大技术和商业创新力度,为中韩经济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及江苏的产业升级注入新的动力;双方可以开始或扩大绿色产品贸易,加强在第三国的能源市场的合作。[6]通过合作,保障传统产业部门能源资源供应,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也能通过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技术、智能电网等领域的合作,提高环境保护的能力,为能源资源领域的新技术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因此政府部门应该致力于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合作环境、制定积极有效的促进政策;通过示范性项目的实施,将能源合作落到实处。[7]

如果将世界水准视成100分,韩国绿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打分分别如下:风力68~79分、太阳能61~88分、氢燃料电池50分、煤炭燃气化发电56分、智能电力网85分;韩国在电子、半导体产业能在太阳能电池、化学产业在太阳能材料领域;钢铁机械产业在风力发电的单一零件领域;造船重工业在海上风能、发电涡轮机、汽车产业燃料电池等领域有较强的优势。[8]江苏在绿色产业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拥有良好的太阳能及新能源产业,具有大型的石化能源产业,因此在构建绿色产业及能源产业合作方面可以走在全国其他省份的前列。

42加快发展服务贸易

服务业是未来产业发展趋势,服务贸易业是中韩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韩国在金融、信息服务、医疗保健、旅游、电子商务、文化等产业的发展和促进出口方面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而中国服务市场容量大、发展快、蕴含巨大的发展潜力。江苏是教育大省,文化强省,金融业发达,旅游资源丰富,中小企业发达,电子商务业正在兴起,医疗保健市场有巨大的需求。

43不断扩大投资合作

截至2013年年底,韩国对华投资比建交时扩大了440倍,目前韩国对江苏省的投资的企业在中国所有省份中位居第一位,2012年6月,在江苏投资的韩资企业已经达到4200家,实际投资90亿美元。而中国对韩投资相对却很少,只有10亿美元。因此双方合作的空间很大,尤其中国对韩投资方面。江苏应该抓住双方产业互补的优势,大力引进韩国的投资发展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同时,双方应大力支持工业园区的合作,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依托,促进科贸结合,加强成果转化。

江苏有条件的企业也可以赴韩国投资发展,尤其在中韩FTA背景下,江苏的企业完全可以在太阳能产业、可再生能源产业、中药生产、医药保健、蔬菜生产、河豚鱼、泥鳅、海产品、水果、园艺产品、绿色植物、济州岛旅游开发、机械产品、消费电子、电池、服装业、纺织业、酒店用品等产业,江苏在以上的产业中都是具有很好的优势,可以通过独资、合资的方式进入韩国市场,做大做强。

44进一步密切双多边协作

多年来,中韩建立了经贸联委会、投资合作委员会、财经界高层对话、民间经济协议会等政府和民间交流机制,签署了电子商务、劳务、产业、质检等谅解备忘录,合作编写了《中韩经贸合作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报告》,为推动经贸合作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指导性作用。

5结论

本论文重点探讨了中韩FTA背景下,江苏的可为之处,探讨了江苏应该和韩国重点发展的产业及政府部门应该为此所做的各项工作。在本论文的结尾,本人还想强调的是,韩国既然已经与美国、澳大利亚、南美和欧盟多个国家和机构签订了FTA的协议,因此江苏的企业完全可以通过中韩合作的形式,充分利用FTA带来的产业优势和贸易优势,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徐长文中韩FTA时代的经贸合作展望[J].区域合作,2012(11).

[2]王刚,田泓2013年韩国首次超越日本成中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国[EB/OL].环球网,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4-03/4871370html.

[3]陈青松中韩贸易额20年增长了50余倍[EB/OL].http://techsouthcncom/t/2014-03/26/content_95981276htm.

[4]中韩FTA拓展合作潜力“敏感领域”需特殊对待[EB/OL].http://intlcecn/sjjj/qy/201205/04/t20120504_23295039shtml.

[5]邓莹中韩产业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6]张鑫森“中国梦”与中韩经贸合作的前景[EB/OL].http://wwwfmprcgovcn/mfa_chn/dszlsjt_602260/t1028053shtml.

第7篇

论文关键词:河南省,食品产业集群,竞争力,核心系统

 

食品产业集群是河南省第一大产业集群,目前,全国市场每销售3.5包方便面,其中就有一包来自河南;每10个速冻水饺中,有5个出自河南;麦当劳、肯德基在中国的主要半成品原料90%来自河南。食品产业集群是河南省产业集群中的重中之重。

一、产业集群结构理论中核心系统的重要地位

近几年随着人们对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认识的深入和发达国家产业集群竞争实力的展现,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概念逐渐明朗起来。到目前为止,产业集群竞争力主要从结构方面来分析。“结构理论”强调产业集群的关系导向和产业集群竞争力由内到外、由低级到高级变化的动态过程。学术界有一些学者从结构的观点去解释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涵,该种观点可以分为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两类。

1、横向结构观点。Tracey等(2003)指出,功能差异化程度和网络密度以及网络凝聚力、网络集中化、网络基础设施质量等构成了产业集群竞争力。

2、纵向结构观点。结构观点较横向结构观点更富有逻辑性和可区分度,是本论文在进行研究时主要采用的观点。结构观点认为,产业集群竞争力是由企业、集群、国家三个层面竞争力的综合。结构观点强调了产业集群的关系导向和产业集群竞争力由内到外、由低级到高级变化的动态过程。

根据这种观点,总体上看,产业集群的结构可以分为核心系统、调控系统与支持系统三个部分。

(1)核心系统

企业无疑是产业集群的核心部分,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河南省,大学(科研机构)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它们逐渐成为企业技术、人才的源泉,所以大学、科研机构也应视为产业集群的核心部分,与企业一起构成产业集群的核心系统。

(2)调控系统

在我国目前市场机制不够完善、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的情况下,政府由于其特殊的角色,对产业集群的发展起着调控及引导作用。

(3)支持系统

产业集群的支持系统包括的范围比较广泛,大体可以分为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和支持性产业三部分论文怎么写。

二、集群核心系统存在问题

由于计划经济影响根深蒂固,市场经济建设在不断完善之中,我国的很多企业仍采用“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模式,大多同行企业之间还停留在只有竞争没有合作的低层次竞争状态,河南省食品产业集群企业也不例外:

(一)产业与产品结构不合理

一是产业结构亟待优化。除小麦和猪肉加工外,其他行业在国内均不具有竞争优势。特别是在牛羊肉、乳制品、果蔬加工等高成长性行业,潜在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发展慢、规模小、竞争力弱;烟草、酿酒等高利税产业缺乏强势企业和品牌,在国内的位次大幅下滑。

二是精深加工度不高。90%以上的面粉是普通粉,低档方便面和速冻食品的比重分别为70%和45%[1]。

三是部分地区发展缓慢。一些具有较好发展条件的地区,特别是农产品主产区,推动食品工业发展的力度还不大,缺乏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对快速成长的企业未给予足够的支持,以开放带发展的环境不够宽松,农产品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产业优势。

(二)产业链条联系脆弱

河南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区域经济的分割格局,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高昂的交通费用,以及严格的要素流动限制,成为地区间贸易的天然障碍。从企业访谈中发现,食品产业集群各个企业之间包括原料购进、产品销售等业务主要发生在集群以外,集群内部企业联系非常少。集群内部从横向分工角度来看,集群内企业的产品差别化程度不够,同质产品“扎堆”现象严重;从纵向分工角度来看,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产业链不完整,上下游企业衔接不紧密,常常既缺乏上游研发设计环节,又缺少下游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品牌构建与经营环节。

(三)企业间合作关系没有建立,并存在恶性竞争

食品产业集群的企业之间除了没有物质联系以外,如联合技术开发、联合营销以及一些非正式的交流也很少。每个企业对同行之间来说,都是封闭的,唯恐别人“窃”走了自己的技术。加上少数企业的短期意识和狭隘思想河南省,有相当数量的产业集群中存在同行业企业过度竞争的问题,甚至一些龙头企业之间也存在这种过度竞争的问题,如金星啤酒和奥克啤酒之间。这种缺乏深层次的分工协作,使企业难以享受到产业集群内部的规模经济优势,社会资源里有效率下降,难以形成产业集群的关联凝聚效应。

(四)大学(科研机构)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在集群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企业普遍感到人才缺乏。

同时,产业集群核心系统存在着严重的产学研脱节的情况,本文作者通过对河南省产业集群的主要企业进行走访,了解到企业与研究院校并没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河南工业大学谷物科学与工业研究中心;河南工业大学磷脂研究所;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精深加工研究所;河南工业大学小麦精深加工研究所;河南工业大学蛋白质资源研究所等一些专门的食品科学研究院所,由于多为大学下属的科研机构因此不能很好地为食品生产企业服务。

三、完善集群核心系统的对策

(一)有效竞争,充分合作

首先,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企业模式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瞄准单一产品做精、做大。

其次,建立区内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形成一种生产网络。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优质高效”等原则,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把食品原料生产基地的建设当作现代食品产业发展的“第一车间”来经营,通过建立紧密型利益连接机制,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紧密联合的产业新格局。

第三,加强企业之间横向的合作,避免恶性竞争。河南省食品产业集群企业要改变目前彼此封闭的状态,联合行动的方向发展,在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同时,要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如联合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建立生产供应链,由此形成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合作竞争机制。

(二)提高企业质量,树立品牌

首先河南省,提高产品档次,树立品牌形象。就河南省食品产业集群而言,产品多属低档产品,少量中档产品,高档产品更少。现在企业不能再停留在拼数量,拼价格的低档竞争力一式了,要把注意力转入拼质量、拼水平的更高层次竞争上来。

其次,扶持龙头企业,培育名牌产品,带动产业密集区加快发展。扶持、引进和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发挥其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引导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聚集,提高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着力实施集群绿色品牌战略。当今世界,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越来越强烈,国外以食品质量问题为口实的“绿色壁垒”也越筑越高。要成功地规避“绿色壁垒”,一要营造和优化绿色生态,围绕食品原料基地,有效解决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论文怎么写。二要研究和发展绿色产品。三要创立和永葆绿色名牌。强化品牌意识,发展规模经营,走品牌加规模的发展道路,提高知名度,增加美誉度,树立信誉度。四要推广和普及“绿色营销”。通过现代物流配送、网上交易、替代营销等先进手段,以绿色营销拓市场,以市场树品牌,以品牌促发展。五要提升和规范“绿色管理”。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HACCP食品安全体系“双绿色三位一体战略”为基点,认真贯彻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控制、生产的全过程控制这“两个全过程控制”。

(三)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和技术创新的作用

首先,坚持人才战略,提高行业专业人才的比例。要对员工队伍进行技能培训和提高,职工技能不断提高,才能为企业创造更丰厚的利润。

其次河南省,构建产业集群的创新体系,推动产业集群升级。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积极引进国际先进设备,淘汰落后设备;积极跟踪世界先进技术,不断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最重要的一点,要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大学和科研机构则应鼓励员工办企业或参与办企业。此外,大学、科研机构还可以与企业组建联合实验室或开展合作研究计划建立定向联系,企业人员可以通过不定期地访问定向联系的实验室向研究人员就他们所遇到的技术问题进行咨询,并了解这些机构所从事的研究给他们公司带来的机遇与帮助。

综上所述,产业集群的结构分为核心系统、调控系统与支持系统三个部分。核心系统是集群最核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提升河南省食品产业集群的竞争力,首先要从核心系统入手,抓住主要矛盾,深入研究,明确问题,从竞争合作、树立品牌、人才战略、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出对策,从而扩展到提升整个河南省产业集群竞争力。

参考文献:

[1]Porter. M. E. Clusters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 .In: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 November/ December.77~91.

[2]Rosenfeld, Stuart A.Bringing Business Clutersinto the Mainstream of Economic Development.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1997. 5(1):2-23

[3]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45-53。

[4]慕继丰,冯宗宪,李国平.基于企业网络的经济和区域发展理论(上).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3).38-41。

[5]王缉慈,“地方产业群战略”,中国工业经济,2002(3)。

第8篇

国民经济核算论文范文一:浅谈国民经济核算的绿色之路

【摘 要】 本文介绍了国民经济核算的应用到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崛起过程及意义,阐述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体系建立及面临的困难。指出国民经济核算的提出为衡量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然而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让人们意识到环境与资源保护的重要性。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为政府提供了新的宏观调控依据。

【关键词】 国民经济核算;绿色核算;GDP;SEEA体系(卫星账户)

一、国民经济核算的应用到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崛起

自20世纪国民经济核算这一方法问世以来,他就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通过国民经济核算,可以提供系统并且详细的数据,从而满足以下方面的广泛需要:第一,他可以提供主要经济流量指标,监测国民经济运行情况,诸如生产、分配、消费、投资、进出口、金融活动等等;第二,他可以显现经济学所定义的经济过程中的因果机制,支持运用计量经济方法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第三,在宏观和微观的层面上支持中长期计划的制定和计划目标的论证,为经济决策提供基础和依据;第四,在核算的国际化前提下,为进行国际比较提供支持,服务于国际事务的管理和分析。

这些年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运行,一直围绕GDP(国内生产总值)展开,通过衡量GDP这一指标,来判断国家总体的经济运行情况。可以说,没有国民经济核算,就不可能有宏观经济管理,没有国民经济核算,经济分析就不能建立在坚实的计量基础上。

然而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为从当下来看他有着重要的缺陷,那就是许多进入不了市场的自然资源或者自然环境不能被SNA体系吸纳,也就是说通过SNA体系计算得出的GDP值只能看出经济总产出量或经济总收入量的变化,而看不到其背后付出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所产生的代价。于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这一概念,就应运而出。

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

那么什么是绿色国民经济呢?绿色国民经济核算,通常所说的绿色GDP核算,包括资源核算和环境核算,旨在以原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基础,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其中,通过核算描述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提供系统的核算数据,为可持续发展的分析、决策和评价提供依据。

1、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GDP 连年增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性的加强,但是到了今天,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些高增长的背后是不断透支资源环境以及公共健康基础上的,现行的SNA 计算体系是以市场行为来计算GDP,他反映了市场的供求关系,他传递的是以货币为关系的市场信号,这也是现行GDP权威的原因,但是,许多环境要素与资源要素是进入不了市场的,这些成本在SNA体系中是无法计算出来的,例如,我们砍伐了一片森林,利用森林加工成纸张和筷子,这些是可以统计在GDP中的,然而这片森林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释放的氧气,森林的消失造成的水土流失,微生物的灭绝,这些损失是没有市场价格也没有一丝市场符号,他们进入不了市场,没有市场行为,所以他们不能统计在GDP中,因此,通过现行的GDP计算体系的自然资源实物量的附属表不能很好的为这些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以及恢复这些环境所需要的投资进行精确的决策,以2006年国家统计局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为例,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虚拟治理成本为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0% ,然而在我国十五期间环境污染投资仅占GDP的1.18%,数据偏差明显。通过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可为可持续发展的分析决策与评价提供依据。

2、绿色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

1992年,联合国与国际统计机构提出了绿色GDP这一概念,1993年,由联合国统计署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负责,提出了SEEA核算体系(又称卫星账户),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是SEEA-2003这一体系,该体系是在SEEA-1993基础修订完成的,采用的主要核算方法是实物量核算以及价值量核算。所谓实物量核算,是在国民经济核算框架基础上,运用实物单位(物理量单位)建立不同层次的实物量账户,描述与经济活动对应的各类污染物的产生量、去除量(处理量)、排放量等。而价值量核算,是在实物量核算的基础上,估算各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货币价值损失。SEEA-2003体系主要阐述了如何将环境资源保护与消耗等问题运用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它构建了绿色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准则,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宏观调控起到了重要作用。

3、绿色国民经济体系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首先,现在运行的SEEA-2003体系十分庞大复杂,它涉及到自然资源、环境、生态等等方面,自然资源又包括许多,譬如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森林,空气等等资源,可以说现行的体系只能很粗略的把这些计算在其中。

其次,数据的收集也是一个难题,现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对这些资源的数据进行精确的计算,比如说环境造成的污染,它往往是许多年后才会对公共的利益进行破坏,那么这破坏部分产生的成本是计算在哪一年,从现行的体系中我们是无法进行统计的。

第三,目前这一体系还没有在世界上得到通用,在国际国民经济核算的比较中,有一国进行的是传统SNA 体系,另一国进行的是SEEA体系,这样两个国家是没有办法比较的,所以现行的SNA体系仍然是大多国家的首选。

第四,SEEA这一体系操作难度大,计算复杂,推广困难,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困难,更重要的一点是现行的GDP只是单纯的看经济的运行情况而不看是否可持续增长,一旦实施绿色GDP,扣除环境与资源这一成本,很有可能令现有的GDP数据大大下降,这会让人不能接受。

三、结语

当前,世界各国对发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都处于探索中,敢于直面挑战,从GDP到绿色GDP,这是一个困难与希望并存的事业,发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高敏雪.可持续发展与绿色GDP核算[J].中国发展,2002(1) 4-8.

[2] 王金南,蒋洪强,曹东等.绿色国民经济核算[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2009.

[3] 国家统计局.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

国民经济核算论文范文二:国民经济核算改革创新

提要本文回顾了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对我国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从理论与实践上总结国民经济核算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并提出开发一系列卫星账户、构建国民经济大核算体系,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贡献;创新

一、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贡献

从1953年SNA到1968年SNA、再到1993年SNA,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不断发展和完善。现行国民经济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再生产为对象的宏观核算,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对国民经济运行或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计算、测定和描述的宏观经济信息系统,是整个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在理论与方法研究、制度建设、数据提供上取得了许多业绩,为社会繁荣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宏观经济方面,国民经济核算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核算原则、核算方法、核算指标来描述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提供了关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系统、详细的数据,为党和政府提供了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和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在国际关系方面,国民经济核算数据是裁定我国应该承担的国际义务和应享受的优惠待遇的重要参考标准;在企业决策方面,国民经济核算为企业选择投资方向、进行投资决策提供了导向作用;在社会生活方面,国民经济核算反映了居民生活的数量和质量水平,也为居民进行生产、消费和投资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虽然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取得了较好的业绩,为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不可否认,随着现实经济社会生活的演进,现行国民经济核算还存在着许多新问题,有些地方仍然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面临诸多挑战,必须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发展、完善和创新,充分发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缺陷

朱之鑫曾在全国统计局长会议上用三个不适应来概括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局限:一是不适应党政领导部门的决策需要;二是不适应社会公众了解国情、认识形势的需要;三是不适应对外交流的需要。这些不适应是由于国民经济核算的局限性造成的,具体表现在:

第一,国民经济核算的全面性日益受到挑战

1、忽视对环境和自然资源因素的核算。传统国民经济核算是以GDP为中心的核算,但在环境和自然资源核算方面日益显现其局限性。一是夸大了以国内生产总值为代表的经济增长率;二是没有测算作为未来生产潜力的自然资本的耗损贬值和环境退化所造成的损失,未能将环境和自然资源真正纳入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中;三是因过度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损毁了经济社会赖以发展的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条件,使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难以为继。

2、忽视对人力资本的核算。人力资本是指凝结在人体中的知识与技能的存量总和。人是生产力中最能动、最本质的因素,人力资源构成一国可利用的人力生产力的总体,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源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它具有资本的基本属性,是投资的结果,能够带来收益。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而且对于现代经济来说,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但现行国民经济核算只将教育支出中用于校舍等固定资产的部分作为投资,而将用在教师工资、图书购置等方面的开支不作资本处理;此外,人们用于健康等方面的支出,也未计为人力资本投资,因此在有关经济增长因素的核算与分析中,人力资本作用与贡献的核算,也就成为未来国民核算领域有待进一步加强的新内容。

3、忽视对科技因素的核算。全社会科技投入是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科技活动状况的重要标志,是制定国家和地方科技政策和发展规划、进行宏观管理的基本依据,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正与日俱增,对我国科技投入与产出进行科学、准确的测定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具有紧迫性和新颖性。但传统国民经济核算除了在RD核算及科技成果产出的直接核算方面取得进展外,在诸如如何深入描述科技活动与经济活动间的内在关系与规律,以及如何准确测度知识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方面难以满足政府决策分析的需要。

4、忽视对地下经济的核算。地下经济又称隐性经济,目前经济学界尚未对其概念及核算范围形成公认的解释,一般认为地下经济是指以盈利为目的的、非法的、逃避纳税和政府监督的经济行为。联合国于1993年推出新SNA时,正式提出各国应尽可能将地下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核算范围之内。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地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成分已在逐渐上升,地下经济已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成为我国较为棘手的经济问题之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将逐渐扩大,虽然近几年我国一些经济和统计工作者已经开始涉足于这一领域,但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地下经济核算领域尚属空白。

在资金流量核算方面,忽视对金融虚拟经济的核算。虚拟经济的概念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较权威的观点是将虚拟经济看作是一种经济的运行方式和运行模式。如成思危认为,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活动模式,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货币资本不经过实体经济循环就可以取得盈利,即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刘骏民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运动有关的金融活动,经济系统是一个价值体系,由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组成,虚拟经济是心理支撑的价格系统,实体经济是成本支撑的价格系统。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目前还仅仅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非常欠缺驾驭虚拟经济的经验。研究虚拟经济非常需要规范虚拟经济的内涵,界定统计范围,但目前国际上通行的SNA统计核算体系中虚拟经济统计核算体系仍然是一片空白。因此,构建我国与国际统计核算体系一致、遵循国际统计核算原则、与SNA衔接的虚拟经济统计核算体系迫在眉睫。

第二,国民经济核算的及时性、可比性较差。及时性是指统计核算工作要讲求时效,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上报的任务,及时满足各部门对统计资料的要求。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坚持及时性,一是要求及时收集核算信息;二是要求对核算信息及时进行加工处理,及时编制报表;三是要求及时传递核算信息,将编制的报表传递给使用者。在时效性方面,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分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因而不能提供有关每一个季度当季的国民经济变动趋势的数据,不能适应政府和社会公众及时了解经济运行情况的需求,而且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对外也不够及时,核算数据的收集、整理、周期长,不能满足各方面研究的需要。

可比性是指统计核算必须符合国家或国际的统一规定,提供相关可比的统计核算资料。可比性要求统计核算按照国家统一的核算方法、统一的核算原则、统一的指标口径进行核算,使所有核算单位的统计核算都建立在相应可比的基础上,从而使所有核算单位提供的统计核算资料能够相互比较,便于分析、汇总。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可比性较差表现在:其一,由于我国的不变价核算方法尚不完善,还没有提供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产业部门和最终使用结构数据,因而不能很好地适应党和政府具体地了解不同年度之间可比的经济总量规模和结构变动情况以及国民经济价格总水平的变动情况;其二,由于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数据的准确程度不同,地区汇总数据与国家数据之间的差距较大,因而不能很好地适应党和政府准确地了解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差距;其三,核算体系中指标的不完全可对比性,不能很好地适应对外交流工作的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分类较粗、指标体系不健全、某些计算方法存在不可比性,因而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向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提供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要求。

第三,国民经济核算的服务意识淡薄。受传统服务观念的影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部门对社会公众服务的意识很差。比如,国民经济核算各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较复杂,除非是核算界专业人士,普通民众很难理解,这给国民经济核算知识普及和工作实践带来障碍;对社会数据的时效性和完整性重视不够,对国民经济核算概念、方法、指标口径及其调整、变化宣传解释不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公众对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和准确理解这些数据的需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际社会也需要了解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在这方面我们重视不够。

三、构建国民经济大核算体系以应对挑战

面对上述挑战,国民经济核算有必要进行变革,在理论、方法和实践上做进一步的改革与创新。而建立国民经济大核算体系就是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按照统一规范的概念和标准,把原本属于不同领域的核算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内容更为丰富、具有更高层次、可以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核算体系,它涉及到国民经济核算、社会人口核算、科学技术核算以及环境生态核算等众多领域。

第一,开发一系列卫星账户,解决国民经济核算的全面性问题。设置环境、经济和生态卫星账户,向环境、经济与生态综合核算方向扩展,大力推行绿色GDP核算体系,提供关于可持续发展描述、评价的数据信息;设置知识经济卫星账户,向人力资源、科技信息和知识产权综合核算方向扩展,提供关于人力资本、技术创新、知识经济和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数据信息;设置金融卫星账户,向隐性经济、虚拟经济、跨国经济及衍生金融工具综合核算方向扩展,提供关于实体经济规模与虚拟经济测算的金融数据。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领域的核算不仅内容繁杂、指标众多、计量单位各异,而且自成系统,缺乏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国民经济大核算体系的建立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按照统一规范的概念和标准,把不同领域的核算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核算体系。

第二,逐步建立分季度和分地区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解决国民经济核算的及时性问题。从实际情况出发,研究改进和完善地区核算方法,进一步搞好地区与国家国民经济核算数据之间的相互衔接,实事求是地确定地区经济核算范围;及时地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和宣传,加强国民经济核算知识的普及教育。

第三,细化核算分类、健全核算体系、统一核算口径,解决国民经济核算的可比性问题。细化产业部门分类和支出项目分类;改革和完善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际标准,借鉴外国的先进方法,提高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国际可比性。

主要参考文献:

[1]向蓉美.国民经济核算及分析.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3.

第9篇

论文摘要:国内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日益突出。在“十二五”期间,要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努力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六大“过度依赖”问题,实现经济协调、平稳、可持续发展。

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表现为六个方面的“过度依赖”:

一是过度依赖投资推动经济增长。在长期的发展中,政府逐渐形成了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推动来维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惯性思维。我国存在投资与消费失衡的问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2009年投资对GDP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

二是过度依赖“两头在外”的外需拉动。“资金来自国外、产品销往国外”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尽管在我国经济起飞阶段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也导致我国对外依存度持续攀高。据测算,上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徘徊在30%-40%左右,2000年达到43.9%,2007年达到66.2%,2008年和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下降,分别为59.2%和44.8%。

三是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和人口红利所形成的市场比较优势。我国依靠人口红利确立起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创造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会使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和发展潜力受到挑战。廉价劳动力强化了企业对劳动力要素的过度依赖,使得企业缺乏革新技术的动力,安于低价劳动成本投入,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和低端产业的恶性循环,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上处于弱势地位,抑制了产业转型升级,导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全球价值链受控于人。

四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房地产的强力支撑。近年来,房地产业在经济增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甚至是一些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据有关研究估计,如果房地产价格下降30%,将导致全社会投资增速放缓约6个百分点,GDP增幅下降约2.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增速下降约15个百分点。过度依赖房地产将抑制实体经济的发展,导致经济增长被房地产“钳制”,增大经济波动的风险。

五是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和环境的牺牲。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能源资源利用率和配置效率不高,单位产出的能源资源消耗量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单位GDP能耗相当于日本的8倍,美国的4倍,以占世界8%的经济总量消耗了世界能源的17.7%,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当前,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增长将越来越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瓶颈”。

六是过度依赖“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非均衡共享的发展模式。目前,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存在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比重过低并呈现不断下降趋势、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现象。据统计,我国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达3.3倍,最高收入行业与最低行业的收入差距扩大到15倍,全国收入最高10%人群和最低10%的收入差距达到23倍之多,人均GDP最高的地区与最低地区的收入差距达13倍。

在“十二五”时期,我国应努力在“做大蛋糕”和“分配蛋糕”两个领域进行调结构和促转型,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可持续的良性循环、财富增长与民生需求的均衡协调,国内市场需求扩大与国际市场竞争力提升紧密结合,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构建起“内需主导、消费支撑、均衡发展、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的六个方面的再平衡。

一要着力扩大居民消费,激活民间投资,构建起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促进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协调发展。要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拓宽民间投资领域,通过畅通投融资渠道,加大财税扶持,健全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投资和民间投资的合作机制等方式激活民间投资。要优化创业致富的环境,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建设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刺激居民消费需求,培育更多的具有高消费能力的群体,彻底改变消费“短板”。

二要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积极转变外经贸增长方式,充分利用好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实现从商品输出大国向资本输出强国转变。要推动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发挥进口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中的积极作用,提高外贸增长质量和效益。要积极发展新的贸易伙伴和新兴市场,减轻对欧美市场的过度依赖,实施贸易再平衡战略。要通过加强海外投资立法、财税扶持、金融支持等举措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探索如何利用高额的外汇储备支持企业海外拓展,实现“藏汇于国”到“藏汇于民”、“藏汇于企”的转变。

三要着力推动经济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使经济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道路。科学技术是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为此,要全面整合创新资源,推进技术创新工程,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四要通过“增量创造”来推动“存量调整”,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增长的多元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后危机时代创造经济增长存量的最大潜力所在,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源泉,有利于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房地产的格局,形成经济增长的多元支撑。要健全资本市场与新兴产业的对接机制,引导过剩流动性回归实体经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第10篇

关键词:低碳建筑,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耗能,低碳建材

 

1.低碳不是环保问题是经济问题

二氧化碳减低,是环保问题,但低碳经济不是环保问题,而是一个经济问题。最主要的是通过降低碳排放,把整个经济发展的方式重组,通过低碳排放的手段,改变人们所有的生活方式。建筑行业里面的一些做法,改变了交通和社会其他方面,就如同工业革命走过的路程一样,通过低碳把整个经济所有竞争力和增长步伐改变。

在低碳经济整个体系里面最大的挑战,不是在技术,而是在低碳经济迈进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体系和技术问题,我们没有把整个低碳经济的能量释放出来。这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把低碳方面的所有的承诺,转化为很具体的控制操作层面。如何落实到目前房地产开发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主体本身的责任在哪里,利益在哪里,这套成本、利益和责任在开发中没有很完整的研究和分析。

其次,必须制定一个大家公认的指标或体系。低碳经济不是一个评估标准就能说明白的,在联合国是清洁发展基金,有关碳排放的交易是存在的,但是建筑这一领域还没有共识,到底在某个地方用哪些碳排放的方式,从减排方面是多少,现在还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标准。

2.实现低碳目标需要全社会协作

开发企业是资源整合型的,自己不动工,也不生产建筑材料,但是把所有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包括土地、资金、建材等方面,便成为它的产品——具体到各个房地产项目。

我认为,现在很多负责任的开发企业都在默默地朝上述方向努力,不一定跟大的产业、经济挂上钩,但实际工作的确在践行着节能低碳的理念。比如开发一些别墅项目,在不能接市政配套的条件下采用什么样的空调,我们会从节能降耗的角度考虑。同时也积极采用地源热泵系统以及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其实,在房地产行业里,不管是政策的制定者,还是评价者,包括上下游产业链的参与者,在低碳、绿色、环保方面,都要整个社会的团结协作,只有社会当中、产业当中的每一份子都团结协作,才能防止最后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情况。

3.低碳是一把量化的尺子

不管是绿色建筑,还是低碳建筑,绿色应该是比较宏观的,低碳应该是一个具体的指标,即绿色是一个优化的选择,低碳是一把量化的尺子。所以,在“十二五”期间如何把低碳和绿色推进下去,就是用这把尺子衡量。最近国家已明确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碳减排40%。这个指标一定会分到各个行业,分到建筑业的时候,指标应更进一步地细化。

4.政府要鼓励责任企业

建筑行业刚开始的时候的瓷砖小厂和玻璃马赛克厂,那时候污染和能耗是无法形容的。现在的产品在能源消耗方面不大,是自然养护成型的,也没什么污水、废气等排放。我认为,企业做环保的理念、做节能的理由有三点:第一是社会责任。看到由于污染导致的生病死亡情景,很悲惨,觉得有些钱是不能赚的。第二是客户导向,客户也有这方面的需求。第三是政府管控和扶植。企业要低碳就需投入更多成本,因此,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建立一个体系,引导企业去做,要奖励这些坚持正确方向的企业。

5.开发企业应选择低碳产品

尽管一般人不太关注防水材料,但防水对于一家开发企业、对于房屋建筑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材料。房屋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漏水,但是国内目前很大一部分生产厂家提供的防水材料,是低劣材料。免费论文。劣质材料在生产过程中就是高污染、高能耗的材料。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最开始就考虑改变传统的施工方法,首先在理念上突破,整个防水理念就是皮肤式,施工时改变了原来的热融,不用汽油,只要水泥地面平整,水泥砂浆直接贴上,就像贴膏药一样,而这样的做法不仅对节能也对环保都带来很大的好处。

作为一个企业公民,如果真真正正做到低碳,需要在追求效益和节能之间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企业要有责任感,应多选择低碳型的材料供应商,环保型的材料供应商;而部品企业,除了本身产品节能环保,也应该更大限度地降低施工生产环节的环境污染和耗能水平。

6.新型低碳技术需要平台做推介

总的来看,目前我们的低碳经济还有许多领域可以开发,大家最不注意的东西其实也能有所发展,无论在制造、施工过程中,还是有节能潜力和低碳的途径可走。在建筑的很多环节,其实越是在小的细节有所改善。

同时,要想使建筑向低碳发展,建筑师、设计师也必须具备同样的意识,除了在自己的领域有所专长,还应该了解认识新型材料,而层出不穷的新型材料要想让设计师熟悉以及开发商敢用,也必须有相应的正规研究机构做推介和示范,只有这样,设计师才会愿意用这些新型的材料。但其实发展低碳建筑,最终都会归属于开发商。开发商本身也有很多苦衷,现在面对那么多的技术、产品,到底哪些东西好,最后试验的,或者是真正承担责任的都在开发商这里,因此,新型低碳技术需要平台做推介把关。造低碳生活,在楼盘开发建设的过程中,注重每一个环节,有效控制和降低建筑的碳排放,建设绿色低碳住宅项目,正成为开发商们低碳时代的社会责任。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股低碳建筑之风正在兴起。免费论文。创建低碳社区成为众多开发商追求的目标,而对于购房者来说,买房瞄准“低碳”也成为一个新趋势。因而,低碳建材的出现为楼市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7.低碳建筑需要低碳建材

“现在老百姓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了,老百姓以前关注的是品牌,现在更多关注这些品牌产品是否真正达到了环保要求。”经营多个品种建材的李先生说,目前他们正在主推节水型阀门、马桶和LED节能灯等节能环保产品。随着消费者对环保建材产品需求的逐渐提高,商家也围绕着“低碳”进行了“暗战”。

有业内人士表示,对于建材行业来说,发展低碳建材产业蕴藏着巨大的机遇。首先有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钢铁,水泥,玻璃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而新项目又在不断地增加。免费论文。因此,淘汰落后产能,抑制重复生产,是建材行业走好低碳化路线的最重要一步。

一些建材行业已经开始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比如玻璃行业,一些企业早已把触角伸到了太阳能膜电池、风力发电机叶片等新能源产品领域。随着一大批低碳、节能新型建材企业的诞生,整个建材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给住宅穿上“环保”外套是诸多楼盘的普遍做法。通过在外墙加装导热系数较低的绝热材料,利用新技术对建筑围护结构进行高水平的保温隔热,有效解决了冬夏两季室内外温差而造成的能源损失问题,实现了节能、保温、隔音、装饰于一体的效果。此外,地暖、节能窗、保温门采光,大大降低了空调、电扇、电灯等电器的使用率,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小区环境也在低碳设计的范畴之内。许多楼盘都利用了周边的绿色资源,形成了小型的自然生态循环圈。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新贸易保护,对策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世界经济进入衰退期。目前金融危机,虽然全球经济有逐渐回暖迹象,但不少国家的经济增速缓慢,产业发展萧条,就业形势严峻,特别是贸易保护主义日渐高涨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了国际贸易摩擦,恶化了全球国际贸易环境。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征

1、保护范围趋于全面化

当前,贸易保护主义的领域从货物贸易延伸到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和金融投资;贸易争端的内容从关税壁垒的削减转向非关税壁垒的拆除;贸易摩擦的争执点从单个产品扩展到整个产业,由低附加值产品扩展到高附加值产品,最后直抵政策和制度层面,这些变化都意味新贸易保护主义 “大棒”更具威胁性cssci期刊目录。

2、保护手段趋于多样化

传统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保护手段仍被频繁使用,技术壁垒、绿色壁垒、蓝色壁垒、汇率贬值等贸易壁垒花样翻新,以合法的外衣采取与WTO 不直接冲突的各种保护措施,已成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普遍形态。

3、保护形式趋于隐蔽化

传统贸易保护采用数量限制或价格规范, 相对透明。新贸易保护主义常以实行非自动许可证制度、提高进口标准、加大行业补贴等手段, 增加手续的复杂性, 延缓进口速度, 隐蔽性极强。

4、保护局面趋于复杂化

一方面金融危机,贸易保护的基础由国家壁垒转为区域性壁垒, 欧盟、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经贸集团遍布全球,贸易保护区域化和集团化趋势加强。另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体由以前发展中国家转为以发达国家为主的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并逐渐演变成一场混战,五花八门的贸易保护政策层出不穷金融危机,贸易保护的主观性和歧视性明显增强,自由贸易陷入尴尬境地。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进一步恶化我国对外贸易的环境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贸出口国cssci期刊目录。但另一方面,全球40%反倾销调查和70%反补贴调查也是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截至2009 年,中国已连续15 年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连续4 年成为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中国步入了贸易摩擦的高发期。

2009年2月19日金融危机,美国对我国出口的床用内置弹簧组产品征收164.75%至234.51%的反倾销税;2009年9月11日,美国对我国出口的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加征35%、30%和25%的三年惩罚性关税,并在全球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2009年12月30日,美国对中国产石油钢管征收大约10%到16%的关税,这是迄今为止美国对华最大的一起贸易制裁案。除了发达国家金融危机,发展中国家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也呈现出了迅速增加的态势,特别是印度和南美的一些国家, 比如2008年巴西对我国出口的石墨笔征收201.4%的反倾销税。而且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贸易调查案件不断增加的这种态势,可能会进一步引发“羊群效应”,对中国进一步稳定和拓展外贸业务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2、阻碍我国出口加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我国加工贸易长期以技术含量低、劳动力成本低、产业关联度弱的竞争优势占据世界市场。现阶段中国服装、纺织等行业都存在工作时间较长、职工工资较低、生活环境较差等现象,要完全达到SA8000的标准有相当大的难度,但不通过认证,其产品将无法出口到发达国家cssci期刊目录。另据研究机构测算,如果按照新的标准推行碳关税,美国将对85%的进口商品征税,我国的出口优势将会消失殆尽。新贸易保护主义滥用各种保护条约,以过高的技术标准、繁杂的检验检疫程序和各种认证体系限制发展中国家商品进入市场,大大削弱了我国加工贸易的竞争力, 我国出口企业收到的海外订单大幅减少, 众多企业经营困难,面临倒闭的危险,引发国内失业人口增多。

3、冲击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目标

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能够波及到被制裁行业的整个上下游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绿色壁垒使国外投资商将钢铁、化工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转移到我国,既损害了我国消费者的利益,又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加重我国环境整治难度和经济负担。蓝色壁垒削弱我国劳动力优势,减少外资投入,进而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比如金融危机,我国服装出口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全国服装生产将下降0.5个百分点,将会导致3.6万人失业,并对前后关联行业造成恶劣影响cssci期刊目录。这些都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三、我国面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

1、转变视角积极应对,变压力为动力

中国现在的经济增长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碳关税等绿色贸易壁垒从另一角度来讲,不仅可以促进我国环保产业的蓬勃发展,而且促使我们坚持发展循环经济, 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将环境保护由末端治理变为源头防控金融危机,加速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SA8000则明确规范了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有利于改善我国劳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我们应当看到SA8000 标准的积极作用,主动开展认证工作,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劳动力成本低廉优势取胜的企业必须重新调整经营战略金融危机,要么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要么缩减其他成本开支。通过这一系列整合可以促进我国出口产品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实现从外贸大国到外贸强国的转变cssci期刊目录。

2、加强国际合作,联合对抗新贸易保护主义

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和中国一样都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受害国, APEC 会议、20 国集团峰会、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等也都一致表明了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共同立场。作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成员和东盟的主要对话国,我国应提高国际谈判中的地位,掌握国际贸易话语权,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和修改, 加强国际性和区域性经贸组织的协调合作金融危机,变被动为主动。另外,以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 “金砖四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经济迅速发展,相似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为我国与各新兴国家开展更多的经贸合作创造了前提条件。这种合作可以不局限于政府之间,其他非官方贸易组织之间、企业之间的合作同样不容忽视。我国应最大限度地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打破贸易保护主义的坚冰。

3、提高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切实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新贸易保护主义主要针对出口加工程度不高、技术附加值低的商品和不规范贸易行为cssci期刊目录。因此,我国企业首先应加大自主研发与创新的力度,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金融危机,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变“以价取胜”为“以质取胜”,将产品竞争转入到品牌、营销、管理等综合实力方面,成功实现我国外贸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从低端制造向高端研发、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的转变。其次,企业要积极拓展新的市场金融危机,贯彻“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的方针,减少对一国贸易的依赖程度,不断拓宽我国的贸易地区结构。最后,企业要大胆的“走出去”,通过国外投资建厂,在当地生产和销售产品,使“中国制造”变成进口国的“本国制造”,使“进口消费”变成“国内消费”,直接绕开贸易壁垒,避免国际贸易摩擦。

4、建立预警及快速反应机制,必要时采取有效的反制措施

加强政府、行业和企业三方联动,建立并完善一套应对各种贸易壁垒快速预警机制。政府定期对一些重点领域、敏感商品以及可能发生的贸易保护措施,及时预警信息,列出清单,帮助行业、企业做好提前准备,变被动应诉为主动预防。另外, 对于明显不公平的贸易保护主义案件, 政府应充分利用WT0 解决贸易纠纷的协商机制,必要时也要及时采取针锋相对的反制措施,帮助国内企业维护正当权益。同时,国内行业协会主动规范出口秩序,协调企业行为,防止恶性竞争,并鼓励企业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建立行业内反倾销、反补贴等应诉信息库,协助政府部门完成企业信用评级和年审制度;为企业提供相关法律咨询,提高企业申诉和应诉整体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健.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影晌及对策[J]. 江汉论坛, 2009,2

[2]王晓然.新一轮对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N].北京商报, 2009 - 02 - 23 (04).

第12篇

【关键词】绿色创新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可持续发展;绿色产业

一、引言

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人类在创造了足令前辈艳羡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却也因种种有意之过和无意之失而破坏了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并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灾难性环境问题,人类在工业化进程全面展开、现代产业体系(体系,在本文中可理解为由不同系统组成的有机体)略具雏形之后,祖祖辈辈休戚与共的绿色自然被钢筋混凝土阻隔在昏蒙空气之外,河山变色,江海易容,诸如伦敦烟雾事件、莱茵河污染事件、雅典“紧急状态事件”等重大灾难性污染事件接踵而至,时至今日,就世界总体情况而言是愈来愈严重,人类面临的污染危机愈来愈严重化、多样化,现代产业体系的形式、过程和结果都出现了严重问题。

相对而言,西方各国以及经济发展历史与西方各国相似的日本、澳洲等国,在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曲折发展道路之后,今日的环保立法和环保体系已臻相当完备之地步,现代产业体系中的绿色产业体系所占比率比较合适,污染危机被最大限度地化解在现代产业体系的形式、过程和结果之中,可持续发展思维已渗入现代生产细节之中,低碳环保产品层不不穷……而纵观高速发展的中国,尤其是大陆地区,虽有一定的环保成绩和绿色创新体系建设经验,但终因成就过于淡薄而无法改变愈来愈严峻的劣势——环境危机逐渐加剧,环保立法亟待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结构亟需调整,引入绿色产业,积极拓展绿色创新体系的比率。这一点,对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产业体系中拓展绿色创新体系之比率,是现代产业体系获得崭新生命力的唯一道路,是现代产业体系结构进行良性调整的有效突破口,是可持续发展之路上的必要奠基,是发展低碳节能产业的宏观要求。下面,本文主要结合当今实际情况尤其是中国大陆的实际情况,从以下方面简述在现代产业体系中拓展绿色创新体系之比率的可行策略。

二、加强相关立法工作进程和政策支持力度

虽然因为绿色产业所包含的巨大需求可能和惊人利润潜力会部分激活市场潜力,使绿色创新体系的源动力获得激活和开发,但是,由于目前大部分国人的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观等尚很淡薄,加上一些地方政府出于片面的“政绩”意识而急推高能耗高污染但较短时间可见经济成效的项目,故而,仅仅依靠市场自发调节因素,不可能使绿色创新体系获得根本支持。必须通过完善相关立法工作,加快关键性领域的立法进程,并加上各级政府、各相关机关的政策支持,才能为绿色创新体系在现代产业体系中不断拓展所占比率提供根本保障和持久动力,并可有力遏制、有效消除现代产业体系中阻碍绿色创新体系发展的负面元素。

绿色技术创新的建设,需要绿色技术产权法律制度使产权关系制度化,并据此建立一整套产权管理制度、产业化制度等,使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能够在最短时间以最可靠的方式转化为市场成果。而关系绿色技术创新建设的企业法律制度亦至关重要,通过建立健全绿色技术标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制度、绿色技术产权保护制度、绿色技术创新的成本管理系统等,使企业在生产行为中纳入生态环境保护因素,使企业在发展绿色技术创新之际亦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此外,包括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环境标志制度等在内的市场法律制度、政府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可为绿色创新经济的发展创造稳定的资金之源,打造出公正的市场基础,提高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风险抵御能力。

三、最大限度地使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潜力因素实现绿色技术突破

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关联经济、社会和生态,就很多因素而言可以说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纵然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有负面影响的现代产业体系,其发展亦为与外部因素长期磨合的结果,其中每一环节、每一项目的存亡兴衰,均对相关产业格局有着层重的联系,如果依靠简单取缔等方式拓展绿色创新体系之占有空间,很可能会因点及面影响一片,一时之间很可能会得不偿失,不如因势利导,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潜力因素,通过改变其内部组构,使其向绿色创新产业发展,这样,在潜力产业的性质获得了涅槃式的良性变化之际,亦迅速融入了原有的产业关系链中,可以使转型代价最小化,而综合受益最大化。

利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潜力因素实现绿色转型,最需要技术体系的创新突破,只有改变旧有生产模式、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才能实现现代产业的“换血”,譬如说,很多凹印制版企业在过去普遍采用以化学反应为主手工腐蚀制版方式,这是很多凹印制版企业在过去制造大量污染尤其是铬污染的根本技术原因,而今,不少凹印企业采用先进的电子雕刻制版、激光制版技术,使凹印制版过程中的污染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控制,基本可被视为“绿色企业”。关键性技术环节的绿色技术突破,是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潜力企业实现绿色转型的重要方式。

四、力促邻近地域的绿色创新体系互补有无、互动发展

绿色创新体系均有地域性,但是,绿色创新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囊浩繁,牵连各个局部,因此,构建绿色创新体系建设,要出台政策或运用政府力量,从地域界限、行政界限等较大的局限中走出来,最大限度地避免分割式的局部发展,突破如今普遍存在的各自为战的局面,推动绿色创新体系不断打破负面现代产业体系的架构,扩大生存空间,形成一个相互协作的有机网络,实现彼此之间的融合互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之上,政府要整体筹划,整合相关科技资源,力促不同区域创新要素的互动发展,形成整体优势,使得绿色创新体系不断拓展,渐成气候。

使绿色创新系统实现互补有无、互动发展,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由其子系统着手改变,使之与可持续发展要求趋于一致。具体而言,要促使绿色创新系统中的大中型企业与政府密切合作,在与周边企业合作发展方面要勇于突破旧有观念,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正如在2012年07月15日在湖北考察时就区域集群发展问题所言,“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打破行政区域限制,使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当绿色企业彼此联为一体之后,绿色创新体系自然就密不可分,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得绿色创新体系在地域等层面逐渐占据负面现代产业的空间,不断扩大规模。

五、运用一系列先进理论对绿色创新体系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分析

绿色创新体系本身就包含着十分繁芜的理性基础和科技成分,其发展壮大的过程,也是理性和技术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运用一系列理论和技术对绿色创新体系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分析就格外重要。尽管目前对于绿色创新体系宏观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分析的理论不是百分之百有效,但是,运用一系列先进理论对绿色创新体系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分析的结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一些失误,少走弯路,少花学费。

譬如,利用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结合实证,对影响区域绿色创新能力的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建立影响因素模型,可有效判断支持企业绿色创新能力的技术性因素是哪些,以及,创新体系的不断突破主要依靠内部力量还是外部力量,从事绿色创新的技术工作者在多大比率范围可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作用,等等;而量化分析方式,可以有效构建绿色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因子分析法可通过对不同地域的绿色创新绩效的对比研究,可以有效分析不同地域在绿色创新潜力方面的差距;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对绿色创新体系进行研究分析,可以对绿色创新体系发展趋势、基本方向及其对社会公平的关系有一个整体判断;基于产业集群理论对绿色创新体系进行研究分析,可以对绿色创新体系的发展与市场资源配置、劳动力资源分配等方面的关联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对绿色创新体系的资源配置体系建设有很大帮助。

以上理论皆以缜密的科学规律为依据,经历过丰富实践的检验,用于对绿色创新体系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分析,可使绿色创新体系在发展之路上最大限度地避免失误,为绿色创新体系的迅速壮大提供坚实的理性基础。

六、在现代产业体系中引入成本低见效快的绿色产业

要在现代产业体系中拓展绿色创新体系之比率,除了对已有的绿色创新产业进行发掘、重组、延伸之外,还需积极建设或引入诸如旅游、信息、绿色食品、家具加工、太阳能、风能、电子、艺术品加工、精密仪器仪表、金融之类的新的绿色创新体系。在我国现阶段,可以通过对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规划,为一些问世不久、成本低廉、见效较快,或目前缺乏而发展潜力巨大的绿色产业铺路搭桥,在现代产业体系中不断拓展绿色创新体系之比率。

参考文献:

[1]曹保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与经济发展问题研究[M].河北大学出版社,2010.

[2].要打破行政区域限制使生产要素自由流动[OL].http:///gn/

2012/07-15/4032946.shtml.

[3]陈华斌,王效俐.绿色创新及其激励机制[J].上海管理科学,1998(12):10-11.

[4]丁堃.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绿色创新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5.

[5]华振.中国绿色创新绩效研究——与东北三省的比较分析[J].技术经济,2011(7):30-34.

[6]华振.我国绿色创新能力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法[J].技术经济,2011(9):36-41.

[7]华振.东北地区建设区域绿色创新体系的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博士论文,2012.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