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网课学习经验总结

网课学习经验总结

时间:2023-02-18 21:53:45

网课学习经验总结

第1篇

(一)研究对象

样本来自昆山市某职业院校,分布于一、二、三年级中三个专业共计7个班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共计发放问卷213份,经数据质量检查,剔除无效问卷及数据缺失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03份,有效率为95.3%,其中男生94人(46.3%),女生109人(53.7%),男女生人数比为0.86∶1。

(二)研究方法

调查时让学生匿名作答,答卷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当场发放、当场回收,保证了问卷的回收率和信息搜集成效。所有问卷信息经过审查与核实后输入电脑,保证问卷分析质量。因此,此次调查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现实情况。分析采用EXCEL和SPSS13.0。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课余时间活动内容对比

203份问卷中,学生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33人,占调查总数的16.3%;课余时间主要用来上网或看电视看小说的170人,占调查总数的83.7%。

1.中专学生、高职学生课余时间活动内容对比。

高职学生113人,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24人,课余时间主要是上网或看电视看小说的89人。中专学生90人,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9人,课余时间主要是上网或看电视看小说的81人。经卡方检验,高职学生课余时间能自主学习的学生数比率显著高于中专学生(X2检验:X2=3.859,P=0.049<0.05,见表1)。

2.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学生课余时间活动内容对比。

一年级学生85人,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20人,课余时间主要用来上网或看电视看小说的65人。二年级学生85人,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12人,课余时间主要是上网或看电视看小说的73人。三年级学生33人,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只有1人,课余时间主要是上网或看电视看小说的32人。经卡方检验,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学生课余时间安排具有显著的差异性(X2检验:X2=7.829,P=0.020<0.05),越是低年级学生课余时间越是能坚持自己学习,越是高年级学生课余时间越是更多地花费在上网或看电视看小说等方面(见表2)。

3.男生、女生课余时间活动内容对比。

男生94人,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13人,课余时间主要花费在上网或看电视看小说方面的81人。女生109人,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20人,课余时间主要是上网或看电视看小说的89人。经卡方检验,男、女学生课余时间安排差异性不显著(X2检验:X2=0.462,P=0.497>0.05)。可以认为,学生课余能否自主学习文化知识受学生的性别影响不大(见表3)。

(二)学生每天课余自主学习时间对比

针对每天课余自主学习时间,四个调查选项分别是0小时、1小时、2小时、3小时。调查的203份问卷中,每天自主学习0小时的37人,占调查总数的18.2%,每天自主学习1小时的114人,占调查总数的56.2%,每天自主学习2小时的39人,占调查总数的19.2%,每天自主学习3小时的13人,占调查总数的6.4%。结论是,每人每天课余平均自主学习时间是1.14小时。

1.中专学生、高职学生每天课余自主学习时间对比。

高职学生113人,每人每天平均学习时间是1.26小时。中专学生90人,每人每天平均学习时间是0.99小时。t检验后,高职学生课余自主学习时间显著高于中专学生(t检验:t=-2.447,P=0.015<0.05,见表4)。

2.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学生每天课余自主学习时间对比。

一年级学生85人,每人每天平均学习时间是1.07小时。二年级学生85人,每人每天平均学习时间是1.12小时。三年级学生33人,每人每天平均学习时间是1.36小时。通过方差分析,不同年级学生课余自主学习时间不具有显著的差异性(F检验:F=1.722,P=0.181>0.05)。可以认为,学生课余自主学习时间受学生所在年级影响不大(见表5)。

3.男生、女生每天课余自主学习时间对比。

男生94人,每人每天平均学习时间是1.06小时。女生109人,每人每天平均学习时间是1.20小时。通过t检验,男生、女生课余自主学习时间不具有显著的差异性(t检验:t=-1.252,P=0.212>0.05)。可以认为,学生课余自主学习时间受学生的性别影响不大(见表6)。

(三)学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对比

针对学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四个调查选项分别是0小时、2小时、4小时、6小时。调查的203份问卷中,每天课余上网时间0小时的32人,占调查总数的15.8%;每天课余上网时间2小时的67人,占调查总数的33.0%;每天课余上网时间4小时的74人,占调查总数的36.5%;每天课余上网时间6小时的30人,占调查总数的14.8%。最后计算结果,每人每天课余平均上网时间约为3.01小时。

1.中专学生和高职学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对比。

高职学生113人,每人每天平均上网时间是2.78小时。中专学生90人,每人每天平均上网时间是3.29小时。通过t检验,高职学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显著低于中专学生(t检验:t=2.002,P=0.047<0.05,见表7)。

2.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学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对比。

一年级学生85人,每人每天平均上网时间是2.87小时。二年级学生85人,每人每天平均上网时间是3.13小时。三年级学生33人,每人每天平均上网时间是3.03小时。通过方差分析,不同年级学生课余上网时间不具有显著的差异性(F检验:F=0.413,P=0.662>0.05)。可以认为,学生课余上网时间差异受学生所在年级影响不大(见表8)。

3.男生、女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对比。

男生94人,每人每天平均上网时间是3.26小时。女生109人,每人每天平均上网时间是2.79小时。通过t检验,男生、女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不具有显著差异性(t检验:t=1.815,P=0.071>0.05)。可以认为,学生课余上网时间差异受学生性别影响不大(见表9)。

(四)学生晚自修时间活动内容对比

203人中,住校学生63人,晚自修时间能认真学习的10人,占住校学生总数的15.9%;趴在课桌上睡觉的23人,占住校学生总数的36.5%;同学之间聊天的5人,占住校学生总数的7.9%;看小说杂志的25人,占住校学生总数的39.7%。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梳理高职院校学生课余时间分配调查结果可知:(1)职校学生目前厌学心理普遍严重。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人数比率很低,大部分学生课余时间主要是上网或者看电视看小 说等。相比较,中专学生比高职学生厌学情绪高,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厌学情绪高。(2)职校学生每天课余自主学习时间很短。职校学生每人每天课余平均自主学习时间只有1.14小时。高职学生每天课余自主学习时间要明显比中专学生多。(3)职校学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较多。每人每天平均上网时间为3.01小时。中专学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要明显比高职学生多。(4)只有少部分住校学生晚自修时间能认真学习。大部分同学晚自修时间是在睡觉、聊天或看小说杂志等。

(二)建议

1.注重培养校园职业情境,营造职业教育学习氛围,加强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本次调查发现,7.9%的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是专业理论课,56.2%的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是专业实践操作课,11.3%的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是语数外等公共文化课,24.6%的学生则对任何课程都不感兴趣。所以,要营造校园职业教育学习氛围,强化技能训练,开展各种技能竞赛等,这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专业实践训练。对于学习热情不太高的中专学生和高年级学生,更要调动其专业技能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为其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其次,专业教师要有企业实践经历,因为只有进入企业实践并经历真正的企业岗位锻炼,才能掌握贴近企业实际的专业技能,才能在教学中真正给学生传授有用的动手操作技能。唯此,才能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职业教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减少其上网频率,缩短其沉溺网络时间。[1]与普高学生相比,职校生没有升学压力,机动时间较多。因此,学校可组织学生多开展文体娱乐活动。本次调查发现,81.3%的学生希望学校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育活动,18.7%的学生则对此持无所谓态度。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客观上也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减少学生课余上网的时间和次数。如笔者所在学校每周三开展的“广场周周演”活动,还有“女子管乐团”学生社团活动,学生参与度都极高,节目质量也很高,深受学生喜欢。

3.建立多元评价机制,突出专业技能训练,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第一,积极开展各专业学生技能竞赛。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能使学生有事可做,技能训练取得的成就感能够冲淡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课成绩不理想的心理压力。[2]第二,实行“替代学分”、“过程学分”相结合的评价机制。“替代学分”是指用技能成绩来替代理论课考试不及格的成绩。如数学考试不及格,可用电工、数控等专业技能学分来弥补。“过程学分”是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拿到学分。[3]如在实训课上加工出了一件合格的机械零件产品,就能拿到相应的学分。只要总学分能达到学校规定的要求,就能按时毕业。“替代学分”、“过程学分”相结合,能促进学生真正学到一技之长。这些对于考试没信心而对待动手技能操作却积极性很高的学生来说,真正是因材施教的可取路径。

另外,增强住校生晚自修管理,配备适当的值班教师,既能解答学生的学习问题,也能维持良好的晚自修纪律。

参考文献:

第2篇

论文摘要:项目教学法是师生为共同实施一个完整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文章介绍了将项目教学法应用到《网页制作技术》课程中的经验及收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以实现培养网站构建人才的课程教学目标。

项目教学法简介

项目教学法的前提是“项目”,是一个人人参与的集学习、创作于一体的过程。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项目教学法的开始阶段,主要采用独立作业的方式。项目教学法更多采用小组工作的方式,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一般而言,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可以分五个阶段:

确定项目任务通常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的任务设想,与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

制定计划由学生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得到教师的认可后实施。

实施计划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的合作形式,然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开展工作。

评价考核通过项目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查,包括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自评三部分。可分三个级别进行考核:第一级,由教师对各小组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定,如能否共同协作,是否实现预期功能,是否具有创新意识等;第二级,由各小组成员根据每个组员对本小组的贡献情况及参与意识进行互评;第三级,由学生本人进行自评,如自己是否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是否已经掌握本课程的知识点并熟练应用。最后,综合三级评定情况确定每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有企业参与的项目,必要时可由企业做出最终评价。

归档或结果应用项目应尽可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应尽可能将项目的完成结果应用到企业和学校的生产教学实践中。

《网页制作技术》课引入项目教学法

《网页制作技术》是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等专业的主干课程,具有实用性强,应用面广,操作性强、与岗位联系密切等特点。为了更好地讲授《网页制作技术》课,我们进行了大胆的教学改革,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实际项目引入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形式,较好地实现了课程教学目标。

《网页制作技术》的课程目标《网页制作技术》的课程目标是结合职业岗位的需要,培养出能够从事网页平面设计或网站构建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和综合能力。

将项目教学法引入《网页制作技术》课本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是先由教师在多媒体教室授课,然后安排学生在实验室上机验证教师所讲内容。这种方式忽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学到的知识比较零碎,很难开发实际项目。随着课程内容的深入,很多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丧失了主动参与的意识,以致课程结束时,几乎没有学生能够设计出具有一定水平的网站。为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我们分析了该课程的特点,并结合任课教师为企业开发网站的经验,让教师将所承担的网站建设项目引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共同开发项目,让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积累项目开发经验,从而体现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项目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将项目教学法引入《网页制作技术》后,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协助作用。学生在项目的驱动下自主学习,边学边做。有些能力突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与外界联系,承接小型网站建设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他们主动与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交流,讨论问题,促进了项目教学法的发展。项目完成后所带来的成功的愉悦和满足感,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网页制作技术》课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过程

笔者在担任《网页制作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及环境,将教学过程划分成以下五个阶段。

(一)网站项目的确定

确立实用、优秀的项目是项目教学法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因此,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首先,应选择切实可行的项目。在教学正式开始之前,可先对学生进行分组,尽量使每一组学生的能力都比较均衡。同时,结合相应的岗位能力要求,将选用的项目分为两种:一种是选用已通过验收的项目,另一种是选用正在进行中的项目。其次,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项目的难易程度。对于首次接触这门课程的学生,由教师负责选取项目,讲解知识点。所选取的项目必须简单、典型,并且最好选择已经完成的项目,以便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对于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选定具有较高难度的项目,并且最好选择正在进行中的项目,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创造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实践的艰辛与乐趣。另外,应注意根据学生具体的培养方向,确立最适合的项目。

(二)网站项目计划

网站项目的计划应按照项目开发的需求加以实施。确定项目以后,让每一组学生针对该项目进行需求分析,启发学生主动发现身边的素材。对于已通过验收的项目,可由教师充当企业的角色,由学生向教师汇报自己所进行的关于项目需求的分析及收集到的资料;对于正在进行中的项目,可由学生直接面对企业,与企业沟通,做出需求分析。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起到指导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对已验收的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事先对该项目内容进行定位,分析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完成的任务,确保学生进行需求分析时,不会定位过高。

完成项目需求分析后,教师应根据学生所作的需求分析确定项目的能力模块,并将每个能力模块细分为一系列小项目,学生根据课程的时间安排,结合项目内容编写项目开发计划书。例如,根据我校《网页制作技术》课的实际情况,将首次接触这门课程的学生的能力模块划分如下(见下图)。

(三)网站项目实施

项目教学法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在该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引导,督促学生根据项目计划书,按时按量完成相应的功能模块,保证项目顺利进行,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对于首次接触网页制作的学生来说,没有一定的网页制作软件操作基础,就无法进行项目建设。因此,应在《网页制作技术》课程项目实施过程的第一阶段讲授学生网页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为第二阶段奠定基础,第三阶段的主要任务则是撰写网站开发总结报告,锻炼学生撰写文章的能力。

第一阶段实施过程对应上图中的能力模块划分情况,在第一阶段的实施过程中主要教授学生网页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使其形成相应的具体能力。具体做法是:教师首先通过简单的例子讲解实际操作方法,然后,让学生练习新知识、新操作,完成相应的实验项目。通过这种双教一体的教学模式、讲练结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

第二阶段实施过程结合第一阶段学生具体能力的锻炼情况,根据所要建设的项目,按照项目计划书进行开发并完成设计。该阶段是项目教学法实施的核心环节。在此阶段,教师要根据各开发小组的具体情况、具体要求及时恰当地进行指导,解决学生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督促学生按时按量完成项目计划书中的各个开发环节,保证学生顺利完成项目的开发,实现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做好指导监督工作。如定期召开各项目组长会议,了解各项目组的开发进程;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进行技术引导和指导,收集各组遇到的难题,组织各组进行总结和经验交流,从中探讨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阶段实施过程该阶段的任务是在学生完成网站建设后,撰写开发总结报告,总结本次学习、开发的收获和经验,为下一次开发做准备。阶段性总结评价也是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和学生在每个阶段的学习结束后,都要对该阶段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评价、总结,及时改进不足之处,巩固成果,为后续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网站项目展示与评价

项目完成后,应对网站项目的建设效果进行展示,并加以讲解。在讲解展示网站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并结合相应的网站项目评分表,形成学生和教师对该项目各自的评价。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还应结合其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参与程度、服务程度以及所起作用等各方面的表现情况。在对承接的企业的开发项目进行评价时,除上述评价角度外,还应结合企业的需求,即除了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外,还要有企业评价,并以企业的评价作为最终的评判标准。

(五)网站项目的总结和应用

项目完成后应进行总结,并将其成果应用到相关领域,体现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我校在《网页制作技术》课中实施项目教学法以来,完成了多个项目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如我院的网站、各系各部门的网站、思明网站等。项目完成后应总结思路、技巧并进行经验交流。思路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明晰项目完成的最佳思考方法,找到自己的不足;技巧总结着重总结解决开发环节中遇到的难题的方法,把握并吸收整个项目开发的精髓;经验交流主要是对学习方法、知识应用进行交流。最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项目进行拓展和延伸。

项目教学法的成果

《网页制作技术》课在实施项目教学法后,从本质上改变了课程的教学目的。这种改变使学生不再觉得学习该门课程只是为了获取学分,而是真正掌握一门技术,具备一定的开发能力,能够承担相应的工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撰写报告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培养和提高。

实践表明,《网页制作技术》课从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枷锁中挣脱出来,实施项目教学法,体现了以学生为本,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掌握了一门技巧,对教师也是一种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王栋松.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法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5,(11).

第3篇

一、丰富文本资源

传统意义上的文本教学资源即为教科书和教案,教师往往按照教材和教案预设的教学步骤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活动,在客观上忽略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反应和感受,也没能根据实时课堂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并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激情。

笔者认为,丰富文本资源是开发多种教学资源首当其冲的一步。笔者建议,教师要通过编写教师教学手册来辅助教学。教师手册不同于教案,它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开发课程,不仅是教师对教材的自我感悟,还是教师对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特点的总结,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个性化理解,并给教案的编写提供依据和建议,能够有效帮助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自主编写学生学习手册。学生学习手册并不是要求学生上课简单地记笔记,而是鼓励学生记下学习感受、总结学习方法,更要记下每次实验的心得体会,长此以往,学生便会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系统学习方法。这些方法是学生总结而来,符合每个人的个性特点,比任何经验都更加宝贵。

二、补充多媒体资源

相对于文本资源而言,多媒体资源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的优点,而且更具趣味性,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是文本资源的有益补充。不仅如此,多媒体资源在展示化学现象方面还独具优势。高中化学教材中,有些实验具有危险性,或者实验成本过于昂贵,教师无法带领学生动手实验,而多媒体却能够真实地展示整个化学实验过程,呈现实验结果,同样可以给学生带来真实的实验感受。

在开发多媒体资源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多媒体资源既要服从于文本教学资源,以辅助教学为目标,又要突破文本资源的限制,努力从不同的角度诠释教学内容,给课堂增加一些活泼的色彩,做到与文本资源相得益彰。例如,在学习“化学键”的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区分离子键和化学键,笔者采用一个小动画分别展示了NaCl和HCl的形成过程,并分别从不同原子的角度对配对过程进行配音,这种活泼的方式给学生清楚地展示了原子结构特点、不同的结合方式和原因分析,学生看得轻松,也看得明白,就像观看了一段有趣的动画片一样,轻松地理解了离子键和共价键。

三、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学习平台,其信息量大、资源全,是任何其他的资源都无法媲美的,利用网路资源拓展高中化学教学渠道已是大势所趋。认识到网络资源的优势的同时,教师还要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的弊端,即网络资源过于繁杂,很少有针对性的化学学习网站,学习资源散落地分布在互联网中,要实现统一的、系统的检索和资料下载实属不易。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教师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第一,交给学生检索技巧,帮助减少检索时间,过滤无用信息,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第二,师生共同努力,创建属于自己的化学学习网站。教师要根据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来确定网站的内容,旨在给学生提供一个专业的化学学习平台。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给学生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来解答。不仅如此,经过长时间努力,笔者和学生共同创建的化学学习网站也越来越完善,并在学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可以从网站上找到笔者上传的教案、教学建议和笔者精心收集的化学学习实例,笔者还将有用的课外学习资料一并上传到网站与学生共享。每个学生都有一个ID,他们不仅可以自由下载网站资源,还可以上传自己收集的资源,并可以通过网站的讨论版与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这个网站给学生课外学习提供了便利,很多学生在课后发现了问题都能够通过利用网站上的资源顺利解决。

四、重视生活资源

第4篇

关键词:混合学习;大学物理实验;学习模型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整个社会不断地向学习型社会发展。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进一步促进高校教学质量提高,是目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而且也成为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后续实验课程的基础,但受教学场地、教学条件、教学设备的限制,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混合学习(Blendedlearning)是科学合理地提高高校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师人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混合学习(Blendinglearning)被认为是在线学习和面授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它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可以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混合学习模式应用于大学物理实验中,作为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资源的拓展,使两者优势互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物理实验教学中混合学习模式的应用意义

1.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目前已经进入“云”时代,信息量以几何速度增加,知识更新周期变得更短。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优质且最新的学习资源,并且把相关的知识进行整合,学生通过在线自主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料,弥补了物理实验教材更新缓慢、实验仪器陈旧,难以满足当今学生对最新知识的需求的问题,提高了学生对教学资源的利用率。2.有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大学物理实验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学生来自不同的院系,物理实验的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接受能力、兴趣度等都不相同,采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显然很难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如果实施混合学习,则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学生通过网络化学习,学生首先在课前预习上课内容,在课上针对自己预习中的疑难问题,有重点地进行提问,及时解决自己的困惑,获得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混合学习模式在大学物理实验中的可行性分析

混合学习模式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中顺利实施,必须解决两个问题:(1)内部条件:教师和学生必须具备开展混合学习模式所需要的基本素质与要求;(2)外部条件:学校具备开展混合学习模式所需要的基础设施设备。而这些条件,不管是教师、学习者还是学校都达到了可以开展混合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1.师生的可行性分析。在教师方面,目前教授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师大多毕业于理工科学校的物理专业,并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大学物理的基本知识,受到专业系统的训练。作为一名物理实验教师,除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外都具有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对每一个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器材、操作步骤、实验结果的分析等都非常熟悉,配合目前开发的多媒体教学平台使用。就学生而言,目前上课的学生都是大一或大二的,已经学习了基本的物理理论、实验及操作知识,具有独立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其作为“90后”的学生,多配有计算机和智能手机,乐于接受新潮事物,对网络的依赖性强,熟悉网络操作流程,因此,改变传统单一的面授模式,实施面授+网络的教学方式,在学生中是很容易开展的,也符合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方式选择的期待。2.配套设施的可行性分析。就我校而言,经过几年的建设,校园网早已经覆盖全校并开通了无线网络,教师和学生拥有独立的账号可以连接到校园网,很好地解决了师生上网的流量问题。多媒体教学平台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学生可通过电脑或手机登入到多媒体的教学平台,例如BlackBoard平台、尔雅网络教学平台、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等,这些教学资源的建设,将极大地丰富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学校配备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中心,专门用来提供技术支持,保证多媒体设施的正常使用。因此目前多媒体教室、良好的网络环境和开发的教学平台等已经能够满足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开展混合学习的条件。

三、大学物理实验中混合学习模式的模型的构建

混合学习是将跨时空的网络学习方式和传统面授学习方式相结合,并以在线课程和纸质教材两种资源载体支持的学习活动。学生在进入物理实验室之前、之中和之后都将进行在线学习,内容主要是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以及与课程相关的网络资源,课堂将主要讲解重点难点问题和开展师生互动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如图1所示。1.面授前在线学习。以教学大纲为依据,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在线预习、虚拟操作、网上答疑等自主学习环节。课前学习主要是通过扫描二维码观看物理实验的教学视频,并在大学物理教学管理系统中完成预习测试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完成预习后,学生通过教学系统将预习中遇到的难点和疑问反馈给教师。教师在面授中讲解重要的知识点和难点,同时对不同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通过课前的在线学习将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师生的互动,从而极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面对面教学。面对面教学主要由教师对重难点解析,实验阶段,答疑解惑,归纳总结4部分构成。重难点解析仍然以教师讲解为主;实验阶段要求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自行独立完成实验内容,对于实验中遇到的难点,学生还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或登录相关的网站进行自主学习;答疑解惑是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开展互动的过程,就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或者与实验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可以进行现场解答或课后解答,也可以留给学生进行课下思考。另一面学生也可以就面授结束前,教师在实验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通过面授教学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面授后在线学习。面授后在线学习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并不强制要求。根据前阶段的学习,学生可在课余时间自行登录教学网站进行学习,或者就感兴趣的实验内容进行补充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四、混合教学法在物理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应用研究

在物理学史上,迈克尔逊用自己命名的干涉仪器进行实验,精确地测量微小长度,否定了“以太”的存在,这个著名的实验为近代物理学的诞生和兴起开辟了道路,1907年获诺贝尔奖。迈克尔逊干涉仪原理简明,构思巧妙,堪称精密光学仪器的典范。《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整及使用》实验不仅要求学生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和干涉花样的形成原理,而且要有较好的动手操作能力才可以调节出清晰干涉图样,同时在实验时要有足够的耐心,否则容易产生较大的实验误差,这是能考验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实验,因此本研究选取《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整及使用》实验作为研究课程。本课程的时间是从2015年10月12号至12月28号,总共是11周,30次课,每次课为135分钟,总共是20个班。为了比较教学效果,随机选择了10个班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混合教学模式,另外10个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混合学习教学模式中,我们主要是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利用学校的教学条件,把《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整及使用》实验课程的视频材料上传至教学网,让学生选择时间自行登录教学网站学习课程的相关内容并完成预习测试。在课堂上,老师重点讲解迈克尔逊干涉调节中的注意事项和仪器调整的关键环节,不再演示整个实验。学生可以自己研究实验书上的实验步骤或者观看教学视频完成整个实验,学生可以就实验中遇到的或者与实验相关的问题和老师讨论。学生需要自主完成实验数据的测试,同时老师在课堂结束前15分钟对实验进行随机的提问,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课程结束后,利用教学网站向学生推荐一些与实验课程内容关系密切的网络资源,例如利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空气和液体的折射率以及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钠灯的波长等,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搜索并学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实验。通过比较发现,实验组学生不但能够较好地掌握迈克尔逊干涉的物理原理,而且会利用资源扩展知识进行深入的学习,能够运用知识顺利地解决问题,例如利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杨氏模量。改变了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的习惯,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对实验满意度明显提高。总结:目前,混合教学模式已经在我校的大学物理实验中得到了推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现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效率。笔者相信随着进一步的探索,混合教学模式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效果的提高上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俞显,张文兰.混合学习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07):14-18.

第5篇

教学法的基本流程如下:

提出问题,挖掘生活之源



自主探索,展示已有经验追根溯源教学起点



解决问题,借助正面经验



及时反思,促进经验生长



巩固拓展,内化活动经验顺流而下教学过程



全课总结,建构经验网络—积流蓄源教学总结

"源流式"教学法分六步、三大环节。一二步为第一环节,追根溯源;三至五步为第二环节,顺流而下;第六步为第三环节,积流蓄源。本模式倡导有两条线贯穿整堂课,一条是探究线:提出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及时反思——巩固拓展——全课总结;一条是经验线:挖掘生活之源——展示已有经验——借助正面经验——促进经验生长——内化活动经验——建构经验网络。探究线关注的是学习活动采用的方式方法,是教师的主导线,是一种外在的形式。经验线关注的是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不断生长,是学生的自主线,是数学教学的目标。

下面,就以"2、5倍数的特征"一课的教学为例,简单阐述每一步设计的原因与操作的基本方法。

第一步:提出问题,挖掘生活之源

学生在进入数学课堂学习之前,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基础。教师要了解学生,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从而激活学生已有经验,有效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学习的基础。比如,在教学5倍数的特征时,教师搜索学生有关的生活经验,选择了学生比较熟悉的校园集体舞比赛的情境,通过跳圆圈舞每组5人,参加的总人数是5乘组数,总是5的倍数的经验,由生活经验自然转化为数学问题,引出对5倍数特征的研究。

第二步:自主探索,展示已有经验

学生在学习新知时,总是会受已有经验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教师只有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学生才能有机会充分地展示已有经验,既有利于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又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及时修改教学设计,适应学生的学习,促其自主探索。在学生自主探究2、5倍数的特征时,教师充分让学生观察百数表合作交流,展示自己凭借已有经验的探究成果。除了从个位观察得到的规律之外,还发现5倍数特征是一个比一个多5,竖着看一个比一个多10,这些发现源于学生探索规律的经验,而发现2的倍数都是双数,则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

第三步:解决问题,借助正面经验

根据现代教学论的观点,数学学习无不涉及到原有经验的迁移。纵观小学数学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数学学习具有类似性,知识经验间的相互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储存在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经验具有很强的迁移价值。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已有经验中搜索、筛选正面经验,促进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如,教学2倍数特征时,教师从学生展示的经验中挑选了"2倍数的个位是双数"这个关注个位的经验,促进了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在教学5倍数的特征时,借助了2倍数特征探究的方法,有效促进了对问题的解决。借助两次圈数(即从百数表中圈出2的倍数和5的倍数)的直接经验(个位是0的数被圈了两次),得出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

第四步:及时反思,促进经验生长

当学生经历一定的数学学习过程之后,头脑中或多或少会形成一些数学活动经验,而这些经验往往是零散的、肤浅的,甚至是不够准确的,学生还需要回味、比较、梳理,然后在集体交流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完整、准确的认识,从而获得活动经验。显然,联结"过程"和"经验"的这一活动过程正是学生的反思过程。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反思,促进活动经验的生长。比如:教学完5倍数的特征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自主小结研究过程与方法,这样既有利于借助学生的直接经验,促进学生自主提升对经验的认识,又可以使学生获得自主进行经验生长的经验。

第五步:巩固拓展,内化活动经验

活动经验的积累不能指望一两次数学活动就完成,而应在形成初步的经验之后,创设多样化的数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使其经验由单薄变丰富的机会,促使学生内化经验。如,在5和2倍数特征学习完后,分别设计了随机练习:判断哪些数是2的倍数或5的倍数;又在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特征学习完成后,设计了猜数游戏这个综合练习:一个两位数,十位上是6,是2的倍数,并且是5的倍数,它是多少?接着又设计了用摆小棒分小棒的方法探究"为什么判断2或5的倍数只看个位就行了?"的活动,深化了活动经验。在多样化的数学活动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的经验不断提升、逐渐内化,完成数学活动经验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生长。

第六步:全课总结,建构经验网络

第6篇

1.研究对象:项目组在实验研究中的对象是广东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的12级涉外旅游专业1班和2班的84名学生,对照班是12级市场营销专业1班和2班的98名学生。选择这两个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是因这两个专业学生入学时分班是按照平行班划分的,总体英语水平相当,而且在文科非英语专业中相对其他专业而言英语能力要求更高,更有必要提高通过网络及报刊等方式大量阅读获取和积累信息的能力。

2.研究方法及研究工具:研究中采用实验研究法,研究工具采用了一套5级量表的词汇学习策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词汇学习的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记忆策略、情感策略和交际策略等五大部分。此外,还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访谈采集数据。对访谈采集的数据进行总结和归纳分析,对问卷采集的数据采用SPSS统计分析。本研究中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是《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21世纪英文报》纸质版和网络版、普特英语学习网以及多媒体课堂课件。

3.研究过程:课题研究过程分五步,第一步主要是通过大量查阅文献参考,借鉴文献参考开发研究工具和设计研究方案,并对研究方案和工具的效度和信度进行论证和检验。第二步是检验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第三步是开展实验研究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所有学生采用同一份问卷进行词汇学习策略情况调查,采集研究前数据。第四步是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后,采用实验前调查所采用的同一份问卷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有同学再次问卷调查。第五步对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统计分析,撰写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等。项目组的课题研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所教授大学英语都是必修课程,实验研究分别对12级涉外旅游专业2班和12级市场营销专业2班,即研究中的实验组开展网络、报刊及多媒体等三维词汇教学模式教学研究实验。对12级涉外旅游专业1班和市场营销专业1班,即研究中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多媒体课堂词汇教学。对实验班开展了一个学段(18个教学周)的网络、报刊、多媒体课件等三维词汇教学模式的教学实验,实验教学结束时对两组学生集中时间统一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并开展访谈,回收问卷并记录访谈结果。本次随机发放问卷182份,回收182份,1份问卷漏答无效,一份问卷多选无效,即回收有效问卷180份。

4.数据采集:本研究中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方式采集研究数据。问卷调查的工具是一份关于网络、报刊及多媒体课堂等多维学习环境中大学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的调查问卷,共包括五个部分,分别是词汇学习的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记忆策略和情感与社会策略。首先,在进行大范围调查前,课题组对问卷进行了试用,在佛山职业技术学院12级学生中随机抽取了40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了同质信度来检验问卷的信度,SPSS15.0输出的同质信度a具体表现为:元认知策略0.876、认知策略0.891、记忆策略0.912、情感与社会策略0.867,由此可以看出,词汇学习策略问卷各维度量表的内部一致性a系数均在0.80以上,这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选择正交因素专注法中的最大变异法,抽取4个因素,经分析条目分布比较合理,且累计解释变异量达到69.511%,表明量表的效度较好。第二,对实验教学前和实验教学后的问卷调查所采集的数据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访谈数据来源于小组座谈和个案访谈笔记及录音。在研究中实验教学前和实验教学后分别对12级涉外旅游和市场营销2个专业4个教学班中的21位学生进行访谈,其中实验班11位,对照班10位,每次访谈都做了访谈笔记和录音,并随后对笔记和录音材料整理、总结归纳和分析。

5.数据分析:本研究中对采集的有效调查问卷数据采用了SPSS15.0进行均值分析、双尾T检验、相关性分析以及方差分析等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1.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词汇学习策略的总体情况对比分析。本研究中的调查问卷采用的是5级量表,均值大于等于3的是经常采用的策略,均值小于3的是较少采用的策略。从表3.1中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5大类词汇学习策略的采用均值大于3的都只有1项,而且都是认知策略,其原因还需要在其他研究中进行分析探索;两组均值小于3的都有4项;对照组最大均值是3.2198,最小均值是1.8560;实验组最大均值是3.0659,最小均值是1.8683;两组的统计结果中都没有均值超过4的策略项目。从分析表中可以看出,两组都是认知策略的均值在5大类中最高,而交际策略是均值最低的。元认知策略、记忆策略和情感策略的均值都在2~3之间。

2.实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在词汇学习策略的对比分析。经过开展实验研究之后,为了发现两组学生大学英语词汇学习策略采用情况上是否出现差异,项目组分别从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记忆策略、情感和社会策略等层面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开展了问卷调查,并分别从5个层面分析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大学英语词汇学习中词汇学习策略的采用情况。研究中采用了独立T检验来比较两组学生群体的策略均值和显著性水平。(1)对照组与实验组词汇学习元认知策略的对比分析Table3.2.1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词汇学习中采用元认知策略存在差异,从两组学生词汇学习元认知策略均值看,实验组总体高于对照组;分别从元认知策略的各个因素来看,两个组在采用策略5、6、7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对策略5和7的采用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对策略6的采用率高于实验组。(2)对照组与实验组词汇学习认知策略的对比分析从Table3.2.2可以看出在词汇学习认知策略层面,实验组采用各项策略的频率都高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频率最高的是策略(S11),均值为3.2527,最低的是S16,均值为1.8571。均值大于3的策略有9项,无均值大于4的策略。实验组采用频率最高的是S14,均值为4.893,最小的是S16,均值为2.8519,均值大于4的策略选项有2项。实验组与对照组策略采用情况存在十分显著差异的有7项(S10、S13、S14、S15、S16、S17.3)。存在较显著差异的有1项(S13),存在显著差异的有2项(S17.4、S17.5)。(3)对照组与实验组词汇学习记忆策略的对比分析Table3.2.3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词汇学习记忆策略上共有5项存在十分显著的差异,显著性差异p≤0.001,共有2项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显著性差异p≤0.001,共有6项存在显著差异,显著性差异性p≤0.05。从均值看,对照组记忆策略采用均值大于等于3的共有11项,实验组策略采用均值大于等于3的共有17项。(4)对照组与实验组词汇学习情感策略的对比分析Table3.2.4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词汇学习中的情感策略采用中,在S49的采用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对照组的第S49想策略的均值为3.8571,实验组的为2.2346,显著系数为0.000。(5)对照组与实验组词汇学习交际策略的对比分析Table3.2.5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词汇学习中,采用交际策略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第S50项策略两组的显著系数是0.538;第S51项策略两组的显著性系数是0.560。而显著系数p≤0.05时两组才具有显著性差异。(6)对照组与实验组词汇学习策略方差分析Table3.3是采用方差分析法分别从元认知、认知、记忆、情感和社交等5个层面分析检验高职院学生实验组与对照组词汇学习策略的特征与差异。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词汇学习策略中存在十分显著差异的是认知策略和记忆策略,存在比较显著差异的是情感策略,而在元认知和社交策略方面从总体上分析发现,无显著性差异。

3.词汇学习策略与通过PRETCO—B考试时间之间的相关性分析。Table3.4中显示5大类词汇学习策略中有4类策略采用的频率与通过PRETCO—B的时间成负相关,分别是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记忆策略和交际策略。其中情感策略与PRETCO—B通过的时间成正相关。

4.访谈数据结果。(1)访谈问题一:你每周课外用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大概有多少小时?对该问题的访谈回答归纳发现:在大学一年级期间每周课外用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大于等于5个小时的人数大约9%,4~5小时的人数大约12%,3~4小时的人数约17%,2~3小时的人数约20%,1~2小时的人数约22%,0~1小时的人数约26%,还有4%的学生课外很少或不学英语。访谈中超过60%的学生表示,上了大学二年级,没有参加CET—4或其他更高级别的英语等级考试目标了,如果没有英语课,可能课外用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会更少,甚至不会自己在课外学习英语了。(2)访谈问题二:你在课外阅读中会选择网络英文读物、英文报刊或杂志吗?近85%的同学回答如果老师要求或指定某些网络、报刊或杂志阅读内容,在课外自己就会尽量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如果没有要求,自己往往及不起来读英文报刊、杂志或网络读物等;近10%的学生回答在课外能主动阅读英文报刊或杂志;还有5%左右的学生上网时会看英文电影,听英文歌曲,偶尔也会上英文学习网站学习。(3)访谈问题三:你认为英文网站和报刊杂志在英语学习中能发挥什么作用?访谈中95%的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都认为如果能坚持在英文学习网站上学英语或能坚持在课外阅读英文报刊、杂志等读物一定能提高英语水平,但80%同学表示尝试过,但没有坚持,主要原因之一是感觉难度大,原因之二是觉得自己不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内容,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还有5%的学生对网络、报刊及杂志等课外读物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表示不置可否,因为觉得那些都太难,自己的水平差的太远,从没尝试过在课外阅读英文报刊、杂志或网络英文读物等。(4)访谈问题四:你希望网络、报刊或杂志等课外英语阅读学习如何进行比较好?48%以上的学生的回答都是希望在老师的引领下开展英文报刊、杂志或网络阅读,老师可以以课外作业的形式要求或安排学生适量适当内容的英文报刊、杂志或网络阅读。希望老师能帮助甄选合适的篇章或内容。有31%的学生表示如果考试不考,就没有必要。有21%的学生表示希望网络、报刊或杂志等课外学习能和课堂教学挂钩,得到一定的指导等。

三、讨论及建议

1.对调查研究结果的归纳分析及其对高职院英语课程教学的启示意义。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现今这样一个能利用网络、报刊、计算机、电视和无线电等多媒体多维学习条件的立体化教学环境中,大学英语词汇学习过程中词汇学习策略的采用情况及其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方面呈现出一些明显特征,概括归纳起来主要有六点。第一,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大学英语词汇学习中采用元认知策略提高学习效率的频率普遍偏低,在实验组和对照组词汇学习策略采用情况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问卷调查中词汇策略所涉及到的51个项目中,采用均值最高的策略是3.5309,可见无论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采用词汇学习策略的总体水平不高,不能通过有效利用词汇学习策略提高词汇学习的效果。第二,经过一个学段的三维教学模式实验后,实验组在词汇学习中采用词汇学习策略的频率比对照组高,词汇学习策略的采用范围也相对宽泛,可见词汇学习策略是可以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通过培训和教授来提高对词汇学习策略的运用能力的。第三,通过实验研究,实验组比对照组更会利用网络、报刊、计算机以及电视等多媒体条件来学习英语词汇,积累词汇知识和扩大词汇量。在词汇学习策略的51个问题项中,实验组利用网络等多媒体条件有意识的扩大词汇和利用网络等多媒体条件学习词汇的分析结果明显高出对照组,两组学生的采用情况存在显著差异。第四,词汇学习策略采用情况与学习成绩有明显因果关系,特别是有意识的利用网络、电视、电脑和报刊等多维学习条件学习词汇,积累词汇知识,扩大词汇量对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的提高作用比较明显。第五,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与学习成绩好坏有显著相关性。第六,词汇学习中的情感策略采用率与PRETCO—B通过的时间成正相关,说明在词汇学习中焦虑紧张情绪会降低学习效果。

第7篇

网络文化环境下,我们要培养的是个性鲜明、具有自主思维意识的人,而不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和工具。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工业设计教育中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的内容。基于网络的探索式学习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探索式学习的基本出发点是认为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学习要比教师的课堂教学更有效,思维的训练更加深刻。在网络文化学习过程中,大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从教育者的安排,而是把学习从单纯接受学历教育的学习中解脱出来,自己主宰学习进度,做到自主学习、充分学习和有效学习,从而学习成为一种各取所需的过程。总而言之,网络文化环境下,高校教育者在学生接受文化知识中的权威地位已经被打破。

2改革教学观念、手段与方法,使工业设计专业教学适应网络文化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开设网络课堂,辅助专业课程学习

结合高校现有的选课系统,学生用户可选定课程大类进而选定相应的课程进行学习。查看选定课程的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大纲、可查看实验指导书查看实验指导和具体练习题目,可查看每一章为学生提供的学习准备,电子教案、课件以及围绕本章内容,学习后可查看“重点和难点”“、课后思考题”及课后总结等内容,也可查看相关的参考教材书目。

2.2充分发挥课后作业的作用

可以把课后作业的布置、答疑和评判在网络平台进行。如通过“课下作业”模块,学生可以查看教师布置的作业内容、要求、提交日期等;通过“提交作业”页面,学生可以有针对性的给自己的任课教师上传已经完成的作业;通过“作业查询”页面,学生可以查看自己各次作业的完成的情况,成绩以及教师给出的评语。

2.3利用在线测试功能及时总结回顾所学知识

学生进入在线测试中心可以进行各门网络课程在线测试,这样不仅对学生所学课程知识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进行了综合考核,同时也是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水平效果的重要指标。

2.4便捷的师生互动方式可以增进师生交流与沟通

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开设网络师生互动模块,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一个便捷的平台。在我校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中,老师基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将学生组成设计团队,围绕着同一设计课题进行分工协作。这一切都可以利用论坛系统、在线即使通讯系统;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网络远程协助等信息技术实现学生可以在互动平台中对热点问题或难点问题选择教师进行提问、咨询,由教师来解答。可以通过教师回复查询教师是否已经针对问题进行回复,也可以通过历史咨询查询查找学生的历史提问情况。也可以建立学习交流论坛,按专题分成各个论坛主题,实现师生间的双向交流。通过论坛学生还可以与老师和其他同学讨论上课时没有弄明白或者需要进一步搞清楚的内容,实现异步学习,从中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效果,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从而更加激发学生在线学习的积极性。

2.5建立学习资源库,提供扩展性学习资料

第8篇

1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1]。本课程的内容涵盖数据通信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两部分,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具体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组织形态、构建方式、协议设计及实施运行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针对现实世界的问题,选择有效的通信系统与网络结构。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课程综合性强,与工程技术结合紧密,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综合性,要求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网络原理,同时还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2]。以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为目标。目前社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型的人才比较缺的,但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造成企业招不到人,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局面。主要是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企业的不相符,或是考试成绩高分,但实际到企业发现自己基础知识差,动手能力达不到企业的标准,这与我们培养方式以及考试方法有很大的关系。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注重培养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3]、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2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

针对以外该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和知名大学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的教学改革方案。

2.1 理论课教学改革方案

理论课在讲授过程中全面推行“多元化”教学法

“问题式”教学法:发现问题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起点,所以“问题式”教学法是许多现代所提倡和推崇的科学方法。现代教育思想强调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正确使用“问题式”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围绕问题而展开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自觉思考、主动探索,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精心组织多种方式、多种目的、多种层次的问题,具体归纳如下:

1)教师自问自答:作为问题或一段内容的引入,让学生明白相关知识点的应用场景;

2)教师把某一问题先引出,给学生留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带着兴趣听课;

3)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判断并回答: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教师ppt课件多采用动画效果:具有动画效果的课件,可让学生在视觉上产生新鲜感,学生被动画效果所吸引,易激发其听课兴趣和跟上课件动画演示效果的思路,避免开小差。

“讨论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针对某个问题产生了疑问,通过大家的集体的参与,分享和批判彼此的想法,有争议的地方老师进行很好的引导,最终求得对问题的解决以及对问题的明晰。在这里同学们变成了主体,老师则作为一个辅体助其达到目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项目驱动”教学法:以一定社会文化为背景,以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待处理事件为目标,通过操作来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项目驱动教学法是指由教师根据当前教学目标设计并提出“项目任务”,针对所提出的项目任务,采取演示或讲解等方式,给出完成该项目任务的思路和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边学边练,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在教学中的具体步骤如下:

1)提出项目:项目的教学内容是“如何组建校园网络”。

2)分析项目:组建校园网络,要求学生要先规划认识校园网的拓扑结构,以及相应的网络互连设备。该项目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入手,提升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学生可以去学校网络中心了解相关的技术知识。

3)边学边实践:在该项目的学习过程有理论学习、实验室学习、实训室技能训练以及到市场去调查了解,这样在学习中实践,从实践中再学习,使学生的学习与市场相结合,学生深深感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4)完成项目:这个项目可以是学生一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是组合成一个小组共同完成。这个项目的完成还必须要上网查找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5)总结:由教师主持,总结这个项目的完成情况,对项目报告中学生的创新之处提出鼓励,对项目报告中的不足提出建议,对项目报告中问题最多的地方进行讨论。对项目报告完成得好的同学,要他上台演示和讲解,使同学们的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2 实验课教学改革方案

实验课实施“提前讲授实验知识与实体与模拟软件交叉结合练习”

实验课除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消化所学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理论联系实践,掌握某知识点的实际应用情况,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自主实验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然而在有限的课时中如何合理安排实验进度,是需要教师认真思考才能实施的。

提前讲授实验知识:

1)整理评估本学期的理论内容和实验内容,并制定出本学期的实验计划和知会学生,激发学生兴趣;

2)在每次实验课开展之前,依据本次实验课的复杂情况,利用理论课时间提前介绍本实验的知识点,让大家在有限的上机实验中,更加熟练地完成并掌握其知识(如在涉及配置交换机的ip地址时,可以提前把网络层的ip地址知识给学生讲解)。

实体与模拟软件交叉结合练习论文联盟

1)在配置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实验中,由于实验室实体设备资源有限,目前,传统的做法是学生分小组进行配置实验,然而有限实验时间里,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配置实验实体设备,只能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分工完成本实验内容。为了让每位学生都有亲自动手锻炼的机会,可先让学生熟悉真正的交换机和路由器实体设备,对它们产生感性的认识之后,再在资源足够机房采用模拟软件“cisco packet tracer 5.3.3”进行实体模拟配置,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熟练掌握配置的相关命令知识。

2)待学生对相关配置命令掌握比较熟练的情况下,再让学生到真正的交换机和路由器设备实体上进行配置。

2.3 作业教学改革方案

作业实施课后习题与网络工程师真题相结合

传统布置作业方法是基于课本的课后习题,但为了增强实用性和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可参考历年网络工程师考试的真题,依据课堂的进度,布置相应真题的作业加以巩固练习。一方面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为今后网络工程师考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3 总结

第9篇

关键词 药理学 BB教学管理平台 互动体系

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药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其不仅理论性强,涉及生理学、药代动力学、临床治疗学、药物毒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而且实验性强,通过药理实验可验证药理学理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是如何调动学生对理论课联系实验课的积极性往往成为药理学教学的瓶颈。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教学平台的迅速发展,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使教育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进而促使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等均发生巨大变革。①药理学网络平台的建立和应用不仅有助于推动教学模式由知识灌输式向师生互动式的转变,而且让学生及时将理论知识与知识应用及实验验证相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及运用知识,提高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②本文结合我国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实际,从Blackboard教学管理平台的模块建立和实践应用等多方面探讨药理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全新改革,从而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和增进师生互动提供借鉴。

1 网络Blackboard教学平台简介

Blackboard平台(Blackboard Academic Suite TM 教育软件,简称BB平台)是美国Blackboard公司开发的网络教学平台,在全球有3700多所高校利用它开展网络应用。BB平台是一套专门用于加强网络教学、辅助课堂教学并提供互动、交流的网络教学平台,同时也是一个能给教师带来无限应用,交流和创新的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利用BB平台有效地管理课程、制作内容、生成作业和加强协作,从而帮助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所授课程的教学内容数字化、师生交流网络化和课堂管理智能化。学生根据自己学习要求,在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条件下,与学习同伴和指导教师进行生动形象的交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③

虽然BB平台正在各大高校兴起,但BB平台并不是现成的网络学习环境,需要教师利用其提供的丰富功能构建一个适合相应学科的网络学习平台。因此,如何利用这个平台构建一个适应新时代学生学习的网络课程是每位任课教师的核心任务。④

2 药理学BB平台的建立与应用

药理学的内容十分庞杂,作用机理抽象,学生不易掌握,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们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死记硬背知识点,缺乏主动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同时由于理论课与实验课往往脱节,因此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及时应用及验证,无法扎实地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所以药理课往往无法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如何增进教师与学生的课后互动性,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药理学理论课与实验课的联系,寻找课堂教学的延伸空间,是药理学教学改革需要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广泛的运用,BB平台为我们进行教学改革提供良好的契机,经过多年的尝试与实践,我们利用BB平台将(下转第64页)(上接第49页)药理学教学模式进行以下改进:

2.1 构建网络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模块的构建中,通过构建药理学知识点归纳小结、扩展文字读物、教学PPT、上课音视频和药理学实验视频资料等多种形式共同体现:(1)课程信息:主要向学生介绍药理学每个章节的学习基本要求、教学大纲、知识要点和归纳小结,还包括考试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等。(2)教学安排:知会学生本学期的教学安排进度,以便于学生根据教学安排有计划地进行相关章节的预习和复习。(3)教学内容:将教学PPT、上课音视频等教学内容上传,教学PPT上将重难点进行标注,供学生复习参考使用;同时将上课音视频进行录制并上传,以利于学生将上课时没听懂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巩固。(4)课前预习:正式上课之前网络通知下节课的主要上课内容,并且布置预习思考题,便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程,同时鼓励开课前学生对思考题提出自己的理解;网络通知下节课要讨论的话题,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查阅文献和整理思路。(5)课后复习与作业:建立药理学题库,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开始前完成相应试题的解答,并且将成绩作为平时考核成绩,通过这种方法能方便学生及时进行自我诊断,了解自己的知识点掌握情况,从而调整复习的侧重点。(6)实验视频:由于药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因此要求学生在理论课之后,观看药理学实验的相关视频,这不仅有助于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及时消化理论课中抽象的药理学知识点,同时也为药理学实验课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2.2 教学互动体系的建立

利用网络BB教学平台,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了教与学的实时互动,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和教学效果。

(1)在线答疑: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需要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答疑,利用BB平台,教师不仅可以实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而且往往能解决教师与学生在时间与空间上在答疑环节上的困难,同时也让学生能及时解决困惑,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于年轻教师而言,也更能够很好地追踪学生课后复习的情况,以便于对教学进度和形式做出适当的调整,同时我们通过这种方法也可以提高师生互动的良性循环。

(2)课后讨论:由于随堂讨论往往受时间、工具和地点等原因的限制,不能利用一些实际问题诱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知识点的主动探索精神。在BB平台的辅助下,我们在药理学教学中会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的讨论主题,比如我们在教学中,就“探究古代蒙汗药的主要成分及其药理作用”布置课后讨论,同学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图书馆等各种信息搜索手段,在BB平台上引经据典进行讨论,并结合课本知识探究可能缓解蒙汗药症状的解药。这不仅需要学生在课后认真复习传出神经系统理论知识,参考大量的相关文献和书籍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加深药理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学以致用的乐趣。

第10篇

一、网络课程建设的外部环境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课程建设的外部环境和条件逐步成熟。一是,基于网络学习的特点,目前多数学校已经建立了网络教学系统平台并不断地进行开发升级与维护,满足了网络课程在互联网上运行的基本条件,使建设具备安全、稳定、浏览速度快、内容丰富的网络课程成为可能。二是,从近20年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将学习者视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给强调学习者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作为网络教学的受益者,在计算机普遍应用的今天,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参与网络学习的必要条件和能力。三是,与金融市场课程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各种模拟网上金融交易为课程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虚拟实践环境,众多财经网站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音频、视频以及网络等与课程相关的多层次教学表现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技术、互联网和行业发展的密切结合,网络银行、网上证券交易与外汇买卖等普及行为,已经为金融市场课程运用新型教学模式,满足多种不同形式的知识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采用“一站式学习平台”的设计思路进行金融市场网络课程的开发建设,构建一个生动、形象的立体化教学环境,则是利用良好外部环境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有益探索。

二、网络课程设计思路与框架

(一)网络课程的设计思路与特点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某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总和,一般由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及教学实现三个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网络课程的最大特点体现在学习情境中,即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开放性构建自主、协作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学习过程的愉悦,提高学习效率。针对金融市场课程特点,其网络课程采用“一站式学习平台”的设计思路,构建以文本教材为基础,视频教材、网络资源、案例与自我测试、模拟操作实践等互为补充、互相依存的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资源,让学生在掌握多媒体软件基本使用方法的基础上自主学习,从而达到学会学习、学会操作、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基于“一站式学习平台”的网络课程设计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基础性没有基础理论的掌握和一定知识为依托,能力培养就失去了意义。在金融市场网络课程建设中,通过不断完善和增加课程原有的课堂基础教学内容,如课件、教案、习题等,为未来知识与能力的互相转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实践性为使课程的知识体系最大化地转化为学生的实际操作与分析能力,网络课程设计中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帮助教师改变观念,通过超链接方式实现教学信息的灵活获取及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力争教学内容丰富饱满、生动有趣。教师可以不再拘泥于理论,而是通过相关金融业务专题网页的链接向学生展示金融市场的一些业务过程及业内信息,从而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3.实用性与传统的多媒体教学相比,网络课程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很强的学习异步性优势。为满足学生对其自主学习能力和效果的检验,网络课程设计中弱化了终极性考试环节,注重学习过程的体现,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考核模块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以一种强有力的驱动作用促进学生的平时学习。

(二)网络课程的框架结构金融市场网络课程的基本框架设计为6大模块(如图1所示)。这些模块构筑了集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和便捷性为一体的信息化教学平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需要。课程导学模块存放课程说明、教学计划、教学实施方案、使用媒体介绍、网站链接、教学团队等信息,是对课程整体情况的大致介绍。教学资源模块存放学习目标、章节讲义、电子教案、各章课外练习、教学案例、教学辅导、IP课件等资料,帮助学生在线自主学习。知识拓展模块存放相关金融小知识、每月财经要闻、财经热词、精彩视频、财经法规等文字与视频资料,供学生浏览,通过合理配置学科资源,突破传统学科课程知识与思维的封闭性。在线测试模块存放与课程教学内容相配套的练习及参考答案,主要提供4次模拟测试和在线形成性考试平台,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后的自我检测及最终学习结果的认定。模拟实验室模块提供学生在线股票模拟操作,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教学互动模块主要包括主题讨论与信息交流平台,以网络交流的形式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提供交流的平台,支持实时和非实时交流,拓展课程的教学空间。总之,金融市场网络课程遵循内容安排合理、使用简单方便原则进行设计。一是根据学习规律,采用菜单系统整体围绕学习目标进行设计,以严谨的逻辑性架构内容、界面风格及导航,同时融合录播课件、网络视频、FLASH等多种教学表现形式,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二是根据认知规律,以学习章节分类,允许学生掌控、了解其学习进度,并通过交互式练习、实时动感的人机互动体验等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提高教学效果。

三、网络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以多种手段突出教学重点在网络课程设计中,通过章节概述、章节辅导以及教学PPT等栏目突出每章的重点内容,同时采用授课录像、教学案例、精彩视频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这些重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介绍国债这一重要金融工具时,除了进行一般的文本描述与介绍外,通过视频“华尔街”中的“旋转门计划”向学生介绍美国政府如何运用国债这项工具获得资金,即虽然经过独立战争后美国政府从成立的那一天就破产了,但美国政府却通过发新债还旧债的方式留住了国家信用。视频解说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对课程重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深受学生的好评。

(二)以直观手段解决教学难点金融市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以往的教学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较欠缺,学生对其中一些微观、抽象的概念往往难以理解,通过金融模拟实验室图片、图表的实时演示,使得授课内容与实际信息很快融合,教学难点的学习也就化难为易。如,针对股票交易这一教学难点,在讲解时要求每个学生进入金融模拟实验室进行实时操作,以自己的真实姓名和学号进行开户、交易直至交割完成,教师则对其中一些重要的技术图表进行解说,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学生希望了解更多的知识以达到更好的操作结果。由此,通过增强教学直观性解决了应用型的教学难点。

(三)以多种形式方便自学金融市场网络课程设置了课程说明、教学计划与实施方案、媒体介绍、学习目标、章节讲义、电子教案、授课录像等栏目帮助学生自学;设计教学互动栏目方便学生向教师提问或与同学交流讨论;设计章节练习与在线测试,便于学生检验自己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而评价其学习效果。总之,通过这个生动、形象的立体化教学环境,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第11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计算机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071-02

一、概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根据人才类型和培养目标,将高等教育第5级分为5Al、5A2和5B三种类型,分别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1]。之所以这样区分,一方面,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人才培养服务出现了重心下移、注重实践和应用的趋势,出现了以职业岗位需要为价值取向的大众化高等教育,以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多样化、多层次的要求;另一方面,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突破口。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这就要求在专业培养方案中针对课程的安排要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仅要考虑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学分大小,还要针对每门课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和实验大纲的设计,以这些纲领性的文件来指导课程的教学,计算机网络是当今本科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普遍开设的课程,尤其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有线和无线通信非常普及,多种通信终端的智能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发送消息、缴费、转账和学习等等,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和管理也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人才,因此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能否能进行网络的分析、设计及维护;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课程在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中一般是作为专业基础课进行教学的,所以有很多课程是这门课的后续课,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效果会直接影响后续课的教学质量,所以做好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极其重要。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要服从学校的培养目标,有的学校注重培养研究型人才,而有的学校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定位不同,教学的思路、方法和侧重点也不一样,同一个学校不同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要求也不一样。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很快为企事业单位提供网络建设与管理服务,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能够参与相关考试的竞争。本文以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为例,阐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如何做好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主要从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教学重难点的解决

计算机网络课程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地位,为了明确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重难点,要求在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和教案中有充分的体现,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教学的重难点,使学习更有针对性和高效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下列方法:

1.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用自编的计算机网络教材,在教材中明确重难点内容,除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外,针对重难点内容使用大量实例来解释说明,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能较好地掌握重难点内容。

2.课堂讲授时,在正常的教学之外,根据教师相关的科研成果和经验并结合一些典型案例来讲解重点的理论与技术,加深学生对重点理论和技术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3.通过实践教学来解决课堂理论教学无法解决的重难点问题,利用H3C网络实验室、锐捷网络实验室、综合布线实验室和网站建设与管理实验室进行实践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除正常的实验教学外还开设了业余的开放实验,学生自主实验、讨论分析,利用实验理解网络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

4.布置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书籍或网络资源查找相关技术和应用资料,通过分析来学习网络相关理论和技术,从而使学生熟练掌握和理解所学的重要内容。

5.网络教学平台促进教学的互动和便捷,通过平台进行网上答疑,设计针对重难点内容的专题案例,针对这个案例进行讨论,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1.理论知识教学采用讲授法。计算机网络相关理论知识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强的特点,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而且又能够构建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经过计算机网络课题组老师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并经过充分研讨认为,讲授法是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讲授法是以教师为主导,但是也要不同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听课状态的变化,如果课堂气氛比较沉闷,说明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这时就应当进行一定程度的课堂提问,提问的问题必须具有针对性,在备课阶段就应当对问题进行精心准备,因为提问不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是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效果,根据学生掌握情况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或者以理论为主或者以实践应用为主,课堂采用什么样的提问方式,提问什么样的学生,提出多少问题……这些都是课堂讲授法教学过程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讲授法教学必须精心于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提问上,而是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重难点内容的定位,课堂内容的时间分配,课前和课后的活动设计等诸多方面,总之,讲授法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得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但讲授法教学必须同步于教学的发展,不能过于教条僵化。

2.成熟技术采用导学法。导学法教学[2]是在启发式教学法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它包括“提出问题―自学―答疑―学生回答―教师讲评”几个教学环节。它要求以技术点作为基本的问题单元点,因为对于技术的学习和理解不仅仅是教师的讲授,更关键的是学生自主的学习,不仅仅学习某个技术的理论,还要学习它的应用、它的相关联技术、最新的发展趋势等,所以教师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较强的操作能力和对这项技术的熟练应用,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基础、学习情况和教材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布置学生课后自学,对于自学效果的检验可采用学生课堂讲解或书面作业的形式,最后由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评述和总结。

3.新技术采用研究法。研究法教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课程学习的需要,由教师给出针对性的研究性课题,指出具体的研究内容和思路,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验、讨论和逻辑思考等学习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在研究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计算机网络新技术的发展层出不穷,如何在传授传统基础理论的同时,向学生讲授网络新技术?研究法教学对学生学习网络新技术是非常有效的,教师选取的课题一定要新颖,内容具有针对性,能够体现最新的网络技术并对学生具有吸引力,课题成果以论文的方式提交,论文的结构、逻辑性要体现本科生论文的水平,要有自己的创新点,这里的创新点指的是对新技术的理解必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不是复制别人的内容,定期组织召开论文交流会,对于好的论文推荐到有关期刊发表,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能学习到最新的技术并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4.总结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3]是在教学中设计案例教学情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根据案例内容进行学习、分析和提问,对实际问题和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学习的过程。计算机网络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良好的教学效果必然依托功能完备的网络实验室,虽然我院有H3C实验室、锐捷实验室和综合布线实验室,但是教学班级多且功能并不完备,这就制约了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全面系统学习。所以在教学中选择校园网作为案例。从建网的需求、拓扑结构、传输介质、交换设备的选择做一个全面的分析讲解,将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相结合,促进学生对网络实际应用的理解。

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1.多媒体教学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参考华三网络工程师培训电子教材、锐捷实验室建设资料和丰富的网络资源,网络课题组教师精心设计了多媒体教学课件,针对难以理解的概念或难以用语言描述的过程,引进Flas制作手段,使得教学过程丰富生动,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仅体现在课件的制作上,还体现在利用网络远程管理功能向学生演示校园网服务器和交换设备的具体配置上,通过查看校园网的配置使学生真正理解网络基础理论在实践应用中的作用,所以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手段,

2.教学辅助管理系统实现教学过程管理。我院的学生基础不扎实,自我学习能力较差,课后不能主动复习,学习效果并不好,因此为了督促学生学习,课题组教师开发了教学辅助管理系统,管理系统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平台,学生可以在上面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学生也可以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可以布置作业并对作业进行评判,同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在系统平台上练习教师的习题,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习题库并定期更新,讲授完某一内容后,学生必须按照要求完成教学平台上的习题,习题成绩作为期末成绩考核的一部分。通过教学平台实现了师生的课后互动,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及时消化,使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程跟踪。

五、合理的实践教学设计

实践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使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与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实践教学课程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H3C网络实验室、锐捷网络实验室、综合布线实验室、网站建设与管理实验室和校园网的实际环境,进行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实践教学设计,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1.利用书本上、网络上或者自编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在课后开展小组讨论,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交流,最后再到实验室进行验证,全程老师进行指导,并结合理论强化学生的理解,通过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同时也加深了对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计算机网络操作的相关技术。

2.在实践教学中,以学生为认知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与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进行实验课之前让学生预习,针对实验的内容方案自主进行分析,查阅资料熟悉方案,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验结束后要在实验报告中写出每一次实验的目的、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如何解决等,充分体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3.利用我院校园网的实际应用平台,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参与到校园网的管理与维护(包括服务器软硬件系统、交换路由设备和综合布线)工作中,经常性地带领学生参观企业和校园网,使学生在实际的网络环境中得到充分锻炼。

4.结合网页技能训练的要求,以任务驱动形式(建立部署Web网站)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在一台服务器上建立web站点的多个虚拟目录和ftp账号,学生们可以将自己设计的网页上传到web站点自己的虚拟目录中,可以在校园网的任何终端访问自己的网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六、总结

本文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提出了应用型教学思路,从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计算机网络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采用多种手段使学生了解本课程的教学重难点,使学习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讲授法教学、导学法教学、研究法教学、案例法教学;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学辅助管理系统教学;在实践教学上采用实验模拟和参与网络维护等方法,通过多年的教学表明这些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光耀,张晓波.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初探[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1,(03):4-5.

[2]谢盛飚.物理教学中的“导学”教学法[J].新教育,2010,(03):39.

[3]魏庆琦,肖伟.案例教学法在“技术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3,(29):60-61.

第12篇

1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设计的意义

宁夏育才中学成立时间不长,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学校教师也是由一大批年轻教师为主体构成的。如何使众多年轻教师每节都能有一个基本合格的教学设计,把自己的才华展示出来,在课堂上能受到学生的喜爱和欢迎,是大家的共同心愿。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的工作,经过几年的多轮培训,大多数教师已经具备了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学校成立课题组,重新审视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的情况,明确信息化教学资源工作的目标,制订了相关措施。

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教师共同提高 信息化教学模式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明显的差异。传统的集体备课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就某一课的教学目标、难点、重点只做一般性的要求。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设计,教师利用网络多媒体搭建的互动平台,根据自己的特长,在教学设计中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能进行充分的交流,形成大家公认的最完美的教学设计,教师把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教研的内容和方式,与网络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教师素质的全面进步创造一个必要的条件,促使教师提高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教育手段的素养。

有利于提高教师对信息价值的自觉认识 基于网络多媒体技术的教学设计实验,就是把传统的教师单独备课行为和信息技术条件结合起来,并通过网络传播方式来进行的信息交流的教育、教学活动。网络的特点是超大容量数据、即时交流等,这些新兴教育手段的作用是传统教育方式无法比拟的。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教师能够用现代化的手段对各种教学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教师把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教研的内容和方式,与网络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不仅为教学、教研活动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而且带来了教育思想、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有利于提高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认识,提高自己的课件制作水平势在必行。

经济高效,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信息化教学设计对传统教育中仅仅传授知识的教育模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它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资源,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现职教师负担较重,每人带两个班的课,天天工作10小时以上,承受着较重的升学压力。教师作为教学结构的核心,有利于对教学活动过程的组织和监控,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基于网络多媒体的教学实验,把原来教师承担的一学期的备课量,减少到只重点备好几个章节或单元,使教师从沉重的备课负担下解脱出来,更加集中精力地为大家提供优质教学设计,然后把大量时间用于学习实践教育教学的其他方面。

2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设计的主要思路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可从服务于教学目的的角度出发,在课程总体目标的框架下,思考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教师设计出更加优质的教学设计,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促进网络多媒体技术和教学设计有效整合,提高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条件的素养。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设计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校本行动研究的方法。根据学校教师的现状以及学校硬件设施现状,并对这些条件、环境做到有效整合,保证教学设计向正常方向发展。所谓行动研究,就是要教师注意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质,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作用,积极和同行进行交流总结,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3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设计的阶段和步骤

创建平台,探索新知 多媒体网络环境与CAI课件还有些不同,教师应利用计算机学习和研究数学的方法,把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放在重要位置,必须有设计出颇有新意、效果最佳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的能力。实施重点是“共同参与”,组织全校教师进行交互式电子白板实操培训,聘请专家进行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专题讲座。应该使学生在使用远程教育资源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教师就需要把教学目标分成一个个的学习任务放在学习网站里,提前一个月上传到网络,做到能够循环利用,充分发挥校园网的功能,使校园网成为一个资源共享、交流提高的有效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努力使其不断完善,使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能力达到预期的效果。

汇报交流,总结新知 利用网络环境,汇报交流最大的优势在于它能很清晰地将学生的作品呈现在每个学生的面前,很直观,便于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学生可以触类旁通地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教师在上课时按照教学设计的思路进行教学,要敢于创造性地重组教学内容,将创新意识和能力渗透到数学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符合时展需要的,能有效培养新时代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

巩固提高,解决问题 学习了新知,必然需要一个知识巩固的过程,教师应积极地进行反馈总结,及时进行调整改进。网络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有效地利用它的优势,这样数学课会更加生动、有趣。每当实验进行一个月后,召开数学年级组会议,强化信息化资源积累工作,就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总结,提出改进措施。同时,利用数据库建立形成性练习题库,在每章节的练习中,各年级教师分别建立更高级的数据库,建立形成性练习题库,这样学生能更准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对本课掌握状况更为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