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4 01:39: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混合式学习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多种学习环境混合
学习环境是指学生不仅要在课堂环境中学习,也要走出教室,通过参与生物实践活动,获得更多学习体验。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多样教学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实践机会。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以电子课件的形式投放,学生根据教师提示和引导,参与到生物教学活动之中。像搜集相关信息、查找图片材料、投放思考题、模拟实验、操作测试等等,都可以提升课堂互动指数,为教学提供直观感,课堂教学自然更高效。《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的内容与生活关系密切,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注重了生活认知积累。首先进行分组讨论: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生物技术?学生讨论后,进行成果汇报。有的小组总结:我们住的房子和鸟巢有很多相似点,穿的衣服和羽绒的作用差不多,吃的东西生物技术更丰富。饮料由生物制剂调兑,馒头需要发酵技术,为防止霉变,有很多食物需要风干、脱水,或者放进冰箱低温保鲜。有的小组总结:食物中毒肯定与生物技术有关,毒牛奶、毒馒头、毒豆芽、瘦肉精和各种食品添加剂,都涉及生物技术。从学生的讨论总结中,很明显感觉学生生活经验积累是比较丰富的,现在生物学习将这些经验积累激活了,而且是站在研究角度看待生活生物现象,使得学习故意性大为提升。
二、多种展示手段混合
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将原来课堂教学辅助教具实物投影机、幻灯机、录音机、影碟机等合多为一。特别是多媒体连网之后,多媒体多元化特征更为凸显。多媒体信息来源广泛,展示手段多样。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多样展示方式,将生物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声、光、电的形式,有效激活课堂教学情境,用强大视觉、听觉、感觉冲击力,激发学生感知系统,在向学生传递更多信息的同时,提高学生感知度。学习《生物多样性》时,教师设计了一道开放性任务:根据混合式学习模式教材内容和网络查找,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展示“生物多样性”。提示:生物分类要清晰,植物和动物分别展示,注意抓住生物特性。任务布置完之后,学生积极行动起来,有查阅教材的、有上网搜集信息的,还有很多学生自发开始讨论。展示时,有的学生列出图表,有的学生展示图片,有的学生边接受边演示,特别是用演示方式展示生物多样性,学生特别欢迎,课堂气氛被点爆。
三、多种学习方法混合
多种学习方式相混合,这是混合式学习模式的重要内容。课堂上聆听教师讲解、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上网查找资料信息、发送邮件、咨询教师和同学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任意选择适合学习方式展开学习。初中生物学科内容和生活关联度很高,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关注生物、在网络里学习生物、在社会实践中运用生物,增加学习生物学宽度,学习视野会更开阔。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教师还要注意延伸课堂长度,鼓励学生在课下也能够主动学习生物。在学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艰巨使命》一节时,笔者设计了几个论述题,要求举例进行论证,让学生在课下完成:①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面临哪些威胁?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主要来自什么呢?②西北高原狼、狐狸、鹰等食肉动物被大量捕杀,最终导致草原迅速退化。这是为什么呢?③生物多样性保护途径有哪些?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准备怎样保护生物多样性呢?在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时,笔者发现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对答案的表述都有许多精彩之处,很显然,学生在课下查阅了大量资料,并对相关内容进行多层次的整合。混合式学习是现代教学发展必然选择,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引入,创设层次鲜明、气氛活跃、个性十足的高效课堂,让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培养主动学习精神。教师要在整合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展示、学法指导等方面,根据教学实际作出正确判断,这样才能提升混合式学习模式应用效果。
作者:薛芹 单位: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C语言;教学模式
C语言是国内外广泛使用的一种计算机语言。C语言以它的功能丰富、表达能力强、使用灵活、应用面广、目标程序效率高、可移植性好等优点愈来愈受到程序设计者的青睐。但是,C语言内容多,语言逻辑性强,对于高校的初学者来说,学好并不容易,为此,笔者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查阅了大量教学资料,在教学中采用了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将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引入教学中教学效果良好。
一、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内涵
混合式学习是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E-learning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集合了两者的优势,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是指导者的“主导性”与学习者的“主体性”的双主结合。混合式学习应用于教学中,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二、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1.课前准备
混合式学习教学需要硬件教学环境和软件教学环境。硬件教学环境包括: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开展课堂教学的多媒体教室;学生集体教学实践的计算机中心机房;实现学习者个体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的计算机网络通信设备等。软件教学环境包括:通用的计算机软件和支持网络学习的虚拟网络学习平台。
2.教学实施
充分利用软硬件教学环境。教学过程分为三部分:面授、上机和网上交互讨论。利用多媒体教室讲授C语言知识,讲授过程中充分利用好相关软件把所讲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很好的接受和理解。上机实践时充分利用好计算机中心机房,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让其能够把面授时接受到的知识很好的在电脑上实现出来。网上交互讨论是教师和学生课外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手段,利用虚拟网络学习平台,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并采取积极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完成C语言的学习。
3.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利用虚拟网络平台上的习题测试,分阶段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价,充分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这样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改进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环节,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同样,学生也可以充分利用虚拟网络平台给老师留言,提出问题和建议,对老师的授课方式和教学进度进行交流,也是一种学生对教师评教的有效手段。
三、教学实例
在讲述循环结构时,利用多媒体教室和多媒体课件,对while语句、do-while语句和for语句进行了充分的讲解。在上机实践中,学生对课本上的例题和课后习题,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了很好的练习,也达到了三种循环语句的教学目标。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在虚拟网络平台上也有相应的题目和问题留给学生,是对面授和上机充分补充。例题,利用循环语句编写程序输出如图1的图形。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虚拟网络平台,相互交流和对程序的调试,至少得到了两个程序:
1)#include
main()
{
int i,j,k;
for(i=1;i
{
for(j=1;j
printf(“”);
for(k=1;k
printf(“*”);
printf(“\n”);
}
for(i=1;i
{如图1
for(j=1;j
printf(“”);
for(k=1;k
printf(“*”);
printf(“\n”);
}
}
2) #include
#include
main()
{
int i,j;
for(i=-3;i
{
for(j=1;j
printf(“ ”);
for(j=1;j
printf(“*”);
printf(“\n”);
}
}
四、结论
实践证明,在C语言课程的教学中运用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软硬件教学环境,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提高了教学质量,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谭浩强.《C程序设计》[M].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 多元智能; 人本主义; 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8-128-002
一、引言
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化教学两种教学模式各有利弊,混合式教学是在人们将多媒体、网络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将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化教学两种教学模式有机整合,优势互补,从而构建可以最大限度发挥两者优势的教学模式。它既体现了网络时代的特征,又正视了学习的传统本源,它既符合教育部高教司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通知中对高等院校“教学模式”的要求,又顺应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任何教学模式的实践都需要理论基础的指导,多元智能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是混合式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混合式教学与多元智能理论基础
混合式教学在发挥传统课堂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几近真实的学习情景,发挥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学习能力,真正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多元智能理论是混合式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1.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Multi-intelligences,MI)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国际教育新理念,是由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加德纳(H・Gardner)在其《智能的结构》一书中首先提出,并在随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人类智能结构理论。所谓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智能结构理论,认为人类思维和认识的方式是多元的。所谓多元是一个开放的概念,构成多元智能的“元素”数量可能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增加。目前比较成熟的多元智能是指八种智能:言语语言智能(人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应用能力)、数理逻辑智能(人对逻辑结果关系的理解、推理、思维表达能力)、空间视觉智能(人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的正确感受和表达能力)、音乐韵律智能(个人感受、辨别、记忆、表达音乐的能力)、身体运动智能(人的身体的协调、平衡能力和运动的力量、速度、灵活性等)、人际沟通智能(人对他人的表情、说话、手势动作的敏感程度以及对此作出有效反应的能力)、自我认识智能(个体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和自然观察智能(观察自然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识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对智力的定义和认识与传统的智力观是不同的。加德纳(1983)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智力不是某种单一能力而是一组能力,智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的。
2.多元智能理论与混合式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引领了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现代教育技术则为这种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提供了实施的媒介。混合式教学是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充分融合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化教学优势的全新教学模式。在混合式教学环境中,学习者的多元智能可以得到潜移默化的、浸润式的发展,如果教育者对混合式教学环境进行精心设计,学习者的多元智能的发展将更具系统性和成效性。混合式教学环境能够为学习者的多元智能的发展创设适应性、触发性和诱导性的学习氛围,是诱导、激发和强化多元智能发展的强效活动平台。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提供的视频、图像、颜色、结构、声音、音量、音调等视、听、触多感官刺激,可以帮助学习者创造愉快的学习情境,使学习者更具学习的耐心,更易抓住学习的重点。多元智能发展需要在丰富多样的活动情境中展开,在混合式教学所营造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中,各种智能活动都可以“按需所求”、“自得其乐”地发展。混合式教学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维度的限制,可以帮助学习者扩大交流对象,通过教学中基于案例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教学活动安排,混合式教学能够为学习者创设情境化的问题空间,引导学习者学会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建构有意义的知识。此外,在混合式教学中,学习者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软件、文字处理软件、数据处理工具等,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节省学习时间,而且可以开拓和体验全新的学习方式,感受新型的学习文化。混合式教学环境还可以对学习者的学习进程、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等进行数字化记录,帮助学习者反思学习过程,总结学习经验,调整学习策略。
三、混合式教学的人本主义理论基础
1.人本主义思想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发展于19世纪,是由多种哲学流派组成的哲学思潮,它反对传统哲学中的认识对象本体论,以认识主体――人为本体。它认为人应该是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主体的创造作用,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人的意志和生命的派生,认为事物的意义和性质是人所赋予的,科学的方法不能认识人和事物的本质,只有用直觉的方法,通过体验才能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20世纪上半期,以法国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进一步发展了人本主义理论。“存在先于本质”是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人有绝对的自由,强调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认为真正的知识是通过直觉而获得的,是个人选择的产物。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学习者为中心,要求教育回归到人的发展的原点,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人本主义重视人的自我实现,重视人的情感作用和内在动机,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重视人的成就感,重视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主张给学习者学习的自由和自我选择、自我发现的机会,认为有效学习应该在轻松、合作、温暖、有安全感的气氛中进行,认为最优的学习情境应该将集体人格中的威胁降到最低点,提倡教学的过程是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逐步放弃控制的过程。人本主义有利于为学习者提供开放的、探索式的学习环境,发展学习者的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强调环境对学习的意义,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等方面,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相似之处。人本主义对克服传统教学忽视学习者个性培养,忽视学习者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忽视学习者学习主动性的培养等方面有积极意义。
2.人本主义与混合式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到网络辅助教学阶段,人本主义理论成为其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混合式教学所营造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为学习者创设了广阔、丰富而自由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展了学习的时空维度,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基础,方便学习者自我探索、自我发现和自我交流,有利于学习者全身心投入到创造性学习中。学习者可以选择学习方向,寻找学习资源,解决学习疑问,确定行动指南,承担选择后果。混合式教学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基本实现了人本主义所主张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式和让学习者自主学习、自我实现、自我评价的目的。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改变为学习者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合作者、监督者和咨询者。教师应该在平等开放的环境中,引导学习者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指导学习者学会学习,满足学习者的求知欲。在混合式教学环境中,师生成为双向参与、双向沟通、平等互助的关系,这种人际关系的形成也体现了人本主义崇尚的人的尊严、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
四、结语
通过对混合式教学的多元智能理论基础和人本主义理论基础的梳理研究可以看出,混合式教学不但在教学实践上融合了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化教学的优势,而且还拥有坚强的理论基础后盾。高等院校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多元智能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重视和发展混合式教学,使教育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地提升。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外语专项一般项目“WELL模式下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2CWJZ03)的研究成果及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12-2014年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网络背景下交通类院校英语混合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批准号:交教研1202-46)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周衍安.WebQuest设计的核心理念――人本主义[J]北京: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与应用――网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2003
论文摘要:本文为了解决我国在英语教学中所采用方法比较落后的问题,通过对教育技术学发展的追溯和研究,提出了利用混合式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教学模式。
1大学混合式英语教学的实施
混合式教学虽然是一种较新的教学方式,但是它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表现形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也有类似之处。所以,笔者也遵循备课、教学实施和课后辅导的顺序来进行阐述。
1 .1备课
我们在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过程中,除了要吸收传统模式的经验外,还要注意:
(1)广泛收集资料。除了课本内容外,教师还通过给学生预设一些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寻找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并且引导学生从自己收集的资料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2)教师要为学生选择适合的资源供其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并配合适当的任务型作业让学生来强化知识。
(3)强调教师协作备课。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能够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将收集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分类储存,并通过网络平台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对所获资源进行交换。
1.2教学实施
在完成了资料准备和课程设计后,我们就可以进入课堂教学阶段了。在这个部分,笔者以所在的大连东软信息技术学院为例来说明。
(1)课堂上教师通过一套多媒体平台软件对学生的电脑进行广播教学,这既能够保证学生在自己笔记本电脑上接收到和教师同步的电子课件,并且这种同步是全媒体的内容呈现,也就是说教师不仅可以展示PPT形式的电子教案,也能根据需要资料库中的播放音频或视频文件。
(2)为了达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的学习者在实践过程中认知的理论,我们通过技术方法实现了同一课堂中非同步学习小组的教学模式,并且教师会鼓励学习者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合作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仅作为教学任务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而不仅仅充当知识的直接传授者。
(3)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参与到小组讨论。由于网络中数据的交流既可以实现点对点也可以实现点对面,教师便能自由切换于不同学习者或学习小组之间,给教学活动带来了更大的空间。
1 .3课后辅导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堂可以被任意延伸到任意时间和空间中。通过网络,教师和学生之间会保持着顺畅的信息交流。同时为了能让学生们的语言学习更加贴近自然习得,教师为学生们设计了各种任务,并且鼓励和指导他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语言学习。
(1)教师可以给学生留听力作业和语音作业。这里的听力形式不仅是音频的,也可以是视频的,甚至是网络上的某个媒体文件。除此之外,还要强调对语言输出技能的训练。教师让学生将自己的朗读、同伴之间的对话联系以及和外教的情景模拟任务录制成语音文件,通过网络服务器进行提交。这样教师在办公室通过网络就可以检查学生们的语音作业并且给与指导。
(2)布置写作作业:这里,教师所留的写作作业不只是一个题目,而会在作业平台上为同学们提供相关多媒体资料支持,这些资料可以让同学对文章的题目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写出更有深度的文章。
(3)布置课后作业:传统的应试型作业对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作用是有限的。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会将作业设计得更加任务化,实用化。同学们通过查询网络就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任务并去寻找需要的资源。同时,教师也会强调小组的协作学习,这样通过分工协作获得的信息再经过小组讨论而形成共识,这对提高学习效果作用显著。
(4)如果学生有任何伺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电子邮件系统及MSN、工CQ等和教师联系。这样学生的问题不仅可以得到及时解答,同时教师对某一个学生向题的解答也会同时到网络平台上,方便有类似问题的同学来查看。
1 .4教学效果评估
教学过程实施之后对其效果进行评估是非常必要的,为了保证评估效果我们采用了阶段性评估和综合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
1.4.1阶段性评估
(1)随堂测验:这里,单词听写和对语言点的随堂测试都是通过电脑平台实现的。这既可以保证测验的频度,也保证不增加教师的工作量。
(2)对语音、写作作业和自主练习纪录的检查: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生利用自己的电脑进行录音,并且将录音文件传到教师指定的网络系统中供检查。对子课后练习,学生则直接在网络平台上完成,系统会自动批改并记录学生成绩。
这种阶段性评价,既可以保证对学生的日常学习有一定督促,又能够及时校正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偏差。
1.4.2综合性评估
经过一阶段学习,教师会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进行一次综合性评估。这里我们采用的是一套特有的凯思考试系统。该测评系统基于项目反应理论来测试应试者实际水平,实时变换题目难度,能在短时间内把准确的能力分值、权威性测评分析呈现给每位同学。
关键词 MOOC;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4-0069-03
1 引言
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造就了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E-
learning)的快速发展。实践证明,无论是“以学为主的网络自主学习”,还是“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都无法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学设计者都开始尝试使用混合式教学模式(B-learning)。我国最早提出混合式学习概念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他指出所谓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1]。
2013年,MOOC在我国风起云涌,以大规模、开放、在线的特征成为网络课程之最。随着MOOC热潮逐渐褪去,我国学者对MOOC的注意力从大规模逐渐转向小规模,即将MOOC引入传统高校教学中,一方面可以解决普通高校教学资源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利用现有的MOOC资源,避免高质量教学资源的浪费。因此,笔者尝试利用多媒体手段将现有MOOC资源引入传统教学中,以“中国近代史纲要”为例,进行基于MOOC资源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2 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概述
教学设计是依据学习理论,运用教学方法,分析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并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学设计链接了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是教学成功实施的前提[3]。
混合式教学最早起源于美国,西方国家习惯以学习者的角度将混合式教学称为混合式学习,最早用于企业培训,后来逐渐被引入教育界。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式学习是未来教育技术发展的趋势,认为它是“国际教育技术界关于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大提高和大转变”[2]。Singh&Reed教授对于混合式学习的观点是:混合式学习是在适当的时间,使用适当的技术,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个性化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因此,混合式教学设计应该是多种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的有效融合。
3 基于MOOC资源的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
混合式学习强调的是恰当的时间应用合适的技术达到最好的教学目标,这与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完全符合。布鲁姆将教育目标理论分为三个层次: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这三个层次构成整个教学目标体系,从而构成以面向知识分类和目标导向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在此次混合式教学设计中,笔者使用录屏软件将适合学生学习的中文MOOC《中国近代史纲要》进行录制,经过重新剪辑与整理之后,与本门课程的任课教师联手,将网络教学资源上传于本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中,从而实现MOOC课程本地化。
基于MOOC资源的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的一般流程 教学设计是决定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本文将以网络教学平台为主要技术手段,将MOOC、教学课件等多种教学资源、教学活动融入教学过程中,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对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的一般流程进行构想设计,如图1所示。
混合式教学设计 混合式教学设计的一般流程分为四大模块:前期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教学修订。
1)前期分析。
①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大学本科生,教学人数120人,其中男生为78人,女生为42人。该教学班为大多为理工类学生,对我国近代史的了解甚少。据调查,80%的学生不喜欢传统教学,希望以一种自主、互动的方式进行学习。
③知识点梳理。本节以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为例,由三个小的知识单元组成,分别为农民斗争风暴的起落、和维新运动。选取本章MOOC,进行重新整理和排序,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
④学习环境分析。网络学习环境为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学号进行账号登录,线下课堂教学环境为多媒体教室,教学设施齐全,保证教学可以顺利进行。自主学习环境可以是学生自己配备的笔记本电脑,也可以是学校自主学习教室。学校自主学习教室的设立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使学习更加方便。
2)教学设计。
①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4]。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进行分析。
a.网络自主学习的教学目标。
知识层面:使学生初步掌握本章教学内容,了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以及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所做的努力,了解这三大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能力层面: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知识、自主探索的能力。
情感层面: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以及小组协作精神,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b.线下传统课堂的教学目标。
知识层面:解决疑难问题,对知识点进行深度挖掘与探讨,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全面掌握知识的目的。
能力层面:培养学生概括、分析以及认知能力,小组协作能力,以及与教师进行高效沟通的能力。
情感层面:增强小组协作能力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能力。
②教学活动的设计。
a.网络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身份认证,登录网络教学平台,自定步调地学习已上传的MOOC视频、选读与必读材料等。通过论坛、留言板、QQ讨论组等进行在线互动,教师在后台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酌情进行答疑。
b.传统课堂教学:教师讲授式教学,小组协作探究式学习,小组汇报,同伴互评,集体看史实纪录片;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教师的引导为辅。
③教学评价的设计。
a.网络自主学习:分析学习报告,查看学生在教学资料和课程网站的学习进度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方便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查看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中使用各个模块学习功能的时间分配以及访问次数,掌握学生学习资源的偏好程度;监控学生在线学习的互动情况,与同伴之间的互动次数、内容,查看所学内容相关的发帖数与回帖数,统计学生的参与度与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使用学习分析工具(如Gehpi、SNAPP)对学生在线学习的活跃度和凝聚度进行分析。
b.传统课堂教学:根据学生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活跃度给予评价。
3)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与方法,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正确价值观形成的有效途径。本次教学实践分为网络自主学习和传统课堂讲授两个环节,根据学校教学进度安排,线上与线下教学课时分别为2学时。教学活动结束,需学生提交历史小论文,不限篇幅,观点明确、有理有据、逻辑性强即可。促使学生突破原有的知识框架和技术水平,开拓学生认识的新领域和新视野,将原有知识和技能进行重组和提高,挖掘和利用中国近代史这笔财富,善于挖掘历史问题的亮点、热点与转折点[5]。
4)教案修订。教学实践之后,教师根据教学效果、教学反馈、学习者的线上与线下学习情况,对教案进行调整与补充,完善教学设计,最后修订成册备案。
4 结束语
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逐步加深,混合式教学设计俨然成为教育界的研究热点。混合式学习并不是简单的线上、线下的混合,而是所有教学元素的有效融合。好的教学效果需要一流的教学设计,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将线上、线下教学要素进行有效融合,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克抗.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12(5):5-10.
[2]混合式学习[EB/OL].http:///content/10/
0318/22/251082_19316605.shtml.
[3]黄金金.高校公选课的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2.
[4]教学目标[EB/OL].http:///link?url=l4v3QlhrpZDpm0NE9XuoS9xz0gsfNW9ctE9vDyQSpzWW0rYVazJ0EM4qX2bf9rrX8Dp8JoWnS374sAdrl44H2K.
关键词:MOOC;混合式学习;C语言与程序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19-0012-04
引言
上世纪以来,由于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教育领域,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成为新世纪教育工作的重点。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明确指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1]。经过研究发现,混合式教学融合了传统课堂与在线教育的优势,打破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打开了新局面。混合式学习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2],同时,它也是行为主义、建构主义、认知主义等多种学习理论的结合。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混合式学习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MOOC概述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通常被称作“慕课”。以Coursera、Udacity、edX为代表的三大课程提供商为MOOC的发展提供了平台保障。近年来,国内外高校纷纷加入MOOC,发展势头强劲。MOOC如此迅速的发展与它丰富传统课堂的潜力是分不开的[3]。同时,MOOC也存在诸多不足,如师生之间的交流不足和较低的出勤率等[4],因而,我们要辩证地看待MOOC。
现阶段MOOC主要有两种模式: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cMOOC和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xMOOC[5]。笔者认为,xMOOC侧重知识传播和复制,强调视频、作业和测试等学习方式[5],更适合应用于混合式教学,与传统课堂相结合更能发挥MOOC的优势,也有利于提升传统课堂的教学效果。王萍博士[5]总结出了xMOOC的课程模式(如图1)。
图1 xMOOC课程模式
该模式详细介绍了xMOOC课程模式的各个环节,囊括了在xMOOC课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主要包括:教师开设课程后,录制相关视频、布置作业、组织课程测试,最后由教师组织考试,公布课程成绩。学生在阅读课程介绍以及课程评价的基础上注册相应的课程,有计划地学习课程视频、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按时参加测试,在学习完成后参加最终考试并取得结业证明。在xMOOC课程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沟通主要是通过在线讨论组和组织线下见面会。
xMOOC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环节基本相似,xMOOC还具备了独特的教学资源、碎片化的知识管理,更有利于C语言与程序设计的教学。但是仅依靠MOOC平台由学习者自主学习,对学生的自制力要求较高,如果没有教师进行课堂的引导、监控与管理,很难保证教学效果。
二、混合式学习概述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E-Learning获得发展,但是各种弊端不断显现,国内外学者在对E-Learning总结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Blended-Learning即混合式学习。对于混合式学习,学术界目前尚没有明确定义。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2]。李克东教授认为,混合式学习是人们对网络学习进行反思后,出现在教育领域、尤其是教育技术领域中较为流行的一个术语,主要思想是把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两种学习模式有机地整合,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教学方式[6]。Singh & Reed提出,混合式学习是“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7]。
笔者认为,混合式学习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学习者特征以及教学环境的不同,用适当的方法将传统教学与在线教学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式,是教学理念的一种创新,是传统课堂的一种优化。混合式教学在C语言与程序设计课中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教师面授与在线学习的混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混合,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混合。
三、C语言与程序设计教学现状分析
C语言与程序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它以功能丰富、表达能力强、使用灵活、应用面广、目标程序效率高、可移植性好等优点受到愈来愈多程序设计者的青睐[8]。作为程序设计的入门课程,C语言与程序设计已成为各高校计算机软硬件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调查、访谈发现C语言与程序设计的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从教学对象上看,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状况的学生使用计算机的熟练程度不同。但是,课堂上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的是同一种教学方法、相同的教学内容。这样就造成了对知识掌握得较好的学生仍然局限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出现跟不上步调的现象。
从教学活动上看,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上机操作的时间很少。供学生练习的素材也有限,缺乏针对性。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非常少,课下也鲜有沟通。较大的班容量也使得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位学生。
从教学评价上看,过于重视总结性评价,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很大,而平时成绩大多是根据出勤率给定的,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教师很难了解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效果,不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
图3 学生是否希望通过该模式进行学习
(2)学生还表示,该学习模式为自己拓展了较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进行重点学习,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明显提高。
(3)很多学生表示,该模式增加了自己与教师沟通交流的机会,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更加频繁,通常为一个问题讨论组里讨论得热火朝天,更多的思想观点交锋,增长了学生的见识,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五、总结
基于MOOC平台的C语言与程序设计混合式学习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个人发展具有较大帮助,应用于C语言与程序设计教学是一个较好的尝试。该实验效果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还需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DB/OL].http:///ewebeditor/uploadfile/2012/03/29/20120329140800968.doc,2012-04-01
[2] 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3] Ivo Leito & Irja Helm & Lauri Jalukse. Using MOOCs for teaching analytical chemistry: experience at University of Tartu[J].Anal Bioanal Chem,January,2015.
[4] Lewin T.Setbacks force new look at mass web courses[J].International New York Times Dec 12, 2013.
[5] 王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新发展与应用:从CMOOC到xMOOC[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56-62.
[6] 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7] 黄荣怀,马丁,郑兰琴,张海森.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9,(1).
[8] 李丽娟.C语言与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2.
[9] 贺再红.基于混合式学习的C语言与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8,(5),15.
[10] 李文斌,陈嶷瑛,王顶.C语言与程序设计大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混合学习 成效 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3-0023-02
一、研究背景
随着网络教育日益流行,涌现了大量关于网络教学效果与传统面对面教学效果的比较研究(Clark,1983)。在这些研究中,几乎所有结果都表明学生在这两种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成效无显著区别。[1]而近几年教育部颁发的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也要求“各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2]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我们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教育相关部门为了适应目前的各种变化提出了混合学习的授课方式。这既是对传统教学方式与单纯的网络教学的挑战,同时也表明了混合学习方式在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
从全国范围看,现在有很多高校都采用了“远程在线学习+寒暑假面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但是大多数都是以面授为主,远程学习为辅,或者只有远程教育,而以远程为主,面授为辅的教学模式还是很少的,本研究就是基于这种学习模式进行研究的。
二、研究分析
(一)研究样本的选取
自从国家新课改要求教学模式发生变化以后,对混合学习模式的研究风生水起,从未停止过。笔者主要选取了近十年(2002-2012年)我国有关混合学习的相关研究,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为样本来源。检索项分别“题名”,检索词“混合学习&成效、混合学习&效果、混合学习模式、网络学习&面授、混合学习&评估、混合学习&评价、Blending learning、Blended learning”,匹配为“模糊”,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章,最终确定文献28篇,以此作为研究的样本。文章数量不多,表明了混合学习成效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样本文献进行全面的剖析,总结出目前混合学习成效研究的成果以及不足。
(三)研究结果分析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发现目前对混合学习的效果研究有很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按照最著名且最常使用的威斯康星大学的凯乐派屈克教授(Donald.L.Kirkpatrick )于 1959 年提出的评估四层次模式结合研究的需要进行分类。主要评估内容如表1所示。[4]
在分析研读文献时,发现很多文章不是从一个方面来评价混合学习效果的,而是结合了至少两个方面来研究,对于这样的文献,我们归为混合研究类别。
目前混合学习模式的研究大多是基于Moodle、Blackboard、Sakai等平台进行的实证研究,特别是很多高校的网络课程和目前已存在的混合式学习都是基于这些平台的。分析发现,对于混合学习是否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这方面研究的学者最少,在所选的28个样本中,只有三篇是关于此研究的。有学者把混合学习模式运用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培训中大部分学员认为“混合学习会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去。”[5]有学者研究得出“在教学实施方面,混合学习整体过程的组织比较成功,学生满意度较高,授课教师也从中获益匪浅”。[6]可见,对于混合学习是否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14%的学者对混合学习是否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满意度方面进行了研究。有学者在Moodle 平台中采用混合式学习的方式开展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后发现:在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混合式学习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能提高学习者各方面的能力;同时,教学实践表明Moodle 可以有效地开展混合式学习,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7]华中师范大学的学者在对学习者进行了一个学期的混合教学后,对学生参与混合式学习活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63%的学生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对混合学习方式相当满意。[8]
对混合学习是否能提高学习者的知识接受度的研究也占到14%。有学者在其文章中重点分析了混合学习模式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的教学应用效果,指出混合学习能够加强学生的组网能力。[9]这些混合学习的实证研究,有力地说明了混合学习给教育带来的飞跃,这种学习模式,还有待于我们继续挖掘它的可取之处。
对混合学习关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这方面的成效研究占到29%。自主学习能力的好坏关系到学习者是否能够按时完成既定的目标,有效进行学习。有学者在研究中提到“借助网络教学系统,实施大学英语混合教学,即网络与课堂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式,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10]。混合学习模式下,部分学习是在没有教师监控的网络环境下自主进行学习的,学习者能不能自定合适的学习目标,能不能经受网络杂乱信息的干扰非常重要。
样本文献中研究比例最大的是综合几个方面来研究混合学习运用效果的,占到32%。有学者运用实验法对学生混合学习情况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混合学习提高了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学习。浙江理工大学把混合学习理论引用到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教师比较满意,效果也较为突出, 对启发当前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师培训具有一定价值。[12]
除了上述的研究外,还有个别学者对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学生网上讨论的成效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指出了“讨论话题设置”和“个体对网上讨论的态度”是影响网上讨论成效的最显著因素。[13]
从近十年来相关学者对混合学习成效的研究中看出,混合学习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特别是对于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次也提高了学习者的知识接受度和对学习的满意度,使学习者对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乐中学。只是对于混合学习能否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包括组织课堂的能力、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大多数学者的文章都与具体的学科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说明了在混合学习的成效研究中,实证研究方法还是占一定比例的,只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血有肉,才有说服力。
三、研究展望
从理论上讲,传统教学模式与混合教学模式相结合,既能弥补过分依赖网络学习所产生的放任性、自由性,对学习者学习进行有效跟踪,促使学生不间断学习;又能改变单一的面授教学模式中忽略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弊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学习积极性。但是目前这种混合学习模式还没有发展成熟,关于混合学习模式的学习成效研究质量高的文章相对较少,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挖掘研究。从目前混合学习发展的势头来看,技术快速的发展,将会推动混合学习进入下一个制高点。
[ 参 考 文 献 ]
[1] 张秀梅.远程教育学基本理论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6,(4).
[2]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OL].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http:///zt/201202/xinkebiao/
[3] 何克抗.从 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4] 戴锡莹,孙跃东,李岩.基于 Kirkpatrick 评估模式的网络学习绩效评价模式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09,(1):45-48.
[5] 柯清超.面向混合学习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2).
[6] 吴东醒.网络环境中面向混合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08,(6):72-75.
[7] 刘萱.基于Moodle平台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教学成效分析[J]. 中国电化教育,2010,(3):95-98.
[8] 彭艳妮,刘清堂,李世强,赵呈领.混合式学习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7):57-59.
[9] 刘繁华.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运用混合学习模式的教学效果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9 ,(4):78-85.
[10] 曲景秀,杨丹.“网络+课堂”的大学英语混合教学的实施及效果评价[J]. 西北医学教育,2011,(2):358-359.
[11] 刘文宇,查吉安.混合学习环境下的英语学习有效性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10):23-26.
【关键词】混合学习;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B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12―0027―05
一 混合学习的内涵
1 混合学习概述
混合学习目前还没有权威的定义,李克东[1]教授认为“混合学习是人们对网络学习进行反思后,出现在教育领域、尤其是教育技术领域较为流行的一个术语,其主要思想是把面对面(Face-to-Face)教学和在线(Online)学习两种学习模式的整合,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教学方式。”何克抗[2]教授指出“所谓Blended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只有将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简单而言,混合学习可以看作面对面的课堂学习和在线学习两种方式的有机整合。混合学习的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教学上就是要采用不同的媒体和信息传递方式进行学习,以实现最小的成本和最高的学习效果。[3]
2 混合学习的设计模型
Josh Bersin 认为混合学习过程主要包括四个基本环节:(1)识别与定义学习需求。学习者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因此在混合学习中需要对学习需求进行识别与定义。(2)根据学习者的特征,制定学习计划和测量策略。学习者的特征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学习风格、原有知识及技能结构、智力水平等,混合学习需要根据学习者的特征,制定具有适应性的学习计划以及确定的测量策略。(3)根据实施混合学习的设施(环境),确定开发或选择学习内容。混合学习基本形式是面对面与在线学习的混合,基本设施通常指实现在线学习的设施,由开展混合学习的单位建设,还应考虑带宽、电脑的配置,学习管理系统的限制,时间的约束等。(4)执行计划,跟踪过程并对结果进行测量。该过程是混合学习的最后阶段,主要是执行学习计划,跟踪学习过程,并对学习结果进行测量,以确定是否达到预期目的。[4]
RIT混合学习设计模型是由Rochester理工学院(RIT)所提出的一种混合式学习设计模型,在该模型中,认为混合学习是将面授学习和网络学习活动相结合,以纸质教材和在线课程两种资源支持学习活动。[5]
二 混合式培训的设计原则
1 以培训目标为导向
在混合式培训的设计中,也要以培训目标为导向,以保证培训在目标方向前进。培训的目标来自于培训的需求。
2 将培训内容与学习者经验、水平相结合
调查了解学员当前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教育技术能力、教学经验等,将教学内容与学员的实际需要和兴趣相结合,才能确实满足学员的培训需求。
3 提供开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资源和工具
在混合式培训中,相当多的时间是学员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因此,提供开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资源和工具,以保证混合式学习有效实施。
三 培训设计
1 定制培训内容
根据培训目标,培训学员当前具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选择和制定培训的具体内容。培训内容的设置是保证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整个培训活动的重要支撑。
2 定制培训环境
在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的共同作用下,需要为培训创建培训环境,该培训环境应该包括所需的物质环境以及人力资源,诸如多媒体教室、网络学习平台,在线辅导教师等等。
3 开发培训资源
根据培训需求和培训内容定制相应的培训资源。培训资源的设计、组织与开发对培训活动能否顺利进行,能否得到相应的培训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 定制培训策略
培训策略的定制是实施培训的关键。在混合式培训中,为培训活动选择适合的培训策略包括面对面教学和网络教学两个部分,主要用到的策略有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自主学习教学策略和协作学习教学策略等。
四 广东药学院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混合式培训实施方案设计
1 分析学习需求,确定培训目标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0份,回收22份,有效问卷22份,回收率达73%,问卷有效率为100%。教师们普遍反映信息技术在教学和备课中具有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节省备课时间并提高效率的作用,如下图所示。
关于授课使用方式或者运用多媒体时,多媒体课件,尤其是PPT的使用率是最高,其他媒体或者方式如专题学习网站,网络课程、网络课件应用的情况很少,如下图所示。
我院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还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会用到信息技术,但是教学方式比较匮乏,主要是利用多媒体平台展示课件,创设情境,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处于初级水平。
在培训方式方面,60%的教师选择采用面授和网络培训的方式,40%的教师选择面授培训,没有教师愿意采用全部的网络培训进行学习,如下图所示。
学校共有四个校区,地理分布分散,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完全采用单一集中面对面培训很难满足相当一部分教师接受培训的需求和接受培训教师后续学习和获得支持的需求,进而影响培训的效率。
通过对教师的实际培训需求的调查和分析,我们确定如下培训目标:采用混合式培训,通过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学习、基本技能的实际训练和优秀教学案例的示范研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增强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 培训内容和学习形式
通过对以往教师培训的分析,认为培训内容要和教师的工作需要紧密联系,以激发学习者内在的学习动机。在内容的设置中要根据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差别和内容的难易程度,分为不同的学习单元模块,让教师根据自我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学习。通过对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所期望的培训内容的调查得知,教师们希望在参加的教育技术培训中,得到以下内容的学习:音频、视频的编辑,网页的设计与制作,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网络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网络教学资源的搜索与利用,演示文稿的制作和计算机基础知识,如下图所示。
将内容分为初、中、高级,教师可以根据已有的教育技术水平灵活的选择不同的内容学习。在每个单元中,结合具体案例学习,将教育技术理论融入到信息技术技能的学习中。例如下表中数据:
学习在Excel中将上表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出如下更为直观的图,如图6:
用戴尔的金字塔理论对其解释:在各种媒体中,语言文字最抽象而图表是相对其更直观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以上例子使学习者即学习信息技术技能(如何在Excel中将数据转化为更直观的图表)又学习了教育技术理论。
3 实施混合式培训的环境和资源
(1) 培训环境
本培训需要进行集中培训的多媒体教学课室,需要进行网络学习的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全校建有多媒体教室78间,所有教室都配置有高清晰度的投影机和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中心拥有多媒体机房,而且学校于2007年7月正式购买了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为网络化的培训提供了实施平台。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是一个提供虚拟学习环境,补充课堂教学和提供远程教学平台。该平台拥有一套强大的核心功能,使教师可以有效的建立和管理课程,制作课程内容,生成作业和加强协作。平台中的协作工具提供了实时同步的交流互动,支持文本聊天环境和完全的虚拟教室。教师可以选择任一环境安排协作学习。除了文本聊天,虚拟教室提供协作白板、问题和解答集锦以及退出教室功能。学习者可以参与实时课程和讨论。为了支持小组协作,教师可以使用小组工具建立不同的学生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文件交换区(与小组成员共享文件)、讨论区和虚拟教室(与同学和教师一起进行实时讨论或共同完成任务)以及给小组成员发送信息的小组邮件工具。学生可以同时属于多个小组。教师能够为不同的小组分配不同的作业和项目。平台中的讨论区支持多议题的异步讨论。教师可以围绕不同的主题设置多个论坛,并嵌入到合适课程中。学习者可以张贴讨论项,并能够修改、删除、匿名留言和添加附件(包括视频格式)。论坛内容可以根据议题、作者、日期或主题排列和浏览,并支持完全搜索。学校具备混合式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硬件环境,我们要充分利用的网络环境和网络学习平台的条件,将面授培训和网络化培训方式结合,扩大培训收益面。
(2) 培训资源
如果说硬件环境是基础,学员和教师是核心,那么培训资源就是确保混合式培训成功实施的关键。学习资源是学习者进行学习的物质基础。在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学校已经具备网络学习的硬件条件,使用BB网络教学平台自带软件环境。因此,对学习支持服务的软硬件环境不做考虑,主要考虑的培训资源是在线课程。本校以BB平台建立了在线培训课程和网络学习环境,如下图所示:
五 结语
在培训实施方案的设计中,我们以混合学习思想和混合学习设计模型为基础,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网络环境和学习平台,建设学习资源,提供在线学习支持,保证网络学习和面授学习质量。培训活动是一个系统,培训设计方案的实施效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需要更深入细致的研究,而且培训方案的设计是需要不断修正和完善的。
参考文献
[1][3] 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1-6.
[2] 田世生,傅钢善.Blended Learning 初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7):7-11.
【关键词】双语教学;教学设计;混合学习;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7―0067―06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既精通专业知识,又通晓外语,同时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了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人才要素。为此,教育部[1]在2001年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高教[2001]4号)中明确要求高校开展双语教学,高校双语教学的大规模探索之路就此开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尽管在理念上受到了应有的重视,但在实践中却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在这一方面,已经有相关文献[2][3]就此做了较为详尽的论述,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定位不清,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双语教学活动及评价设计不足等等。而这些问题都大大制约了双语教学的质量,影响到双语教学的良性发展。本文从教学设计的视角,对双语教学的目标、活动和评价做全面分析,初步构建起“专业―语言―信息素养”三维目标体系;并依据此目标体系,进一步论述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混合式双语教学活动的设计;建立起一套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方案,以期明晰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丰富并充实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双语教学活动及其评价,为新时期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良性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 双语教学的目标――三维目标体系
教学目标是经过具体的教学过程而期望学生发生一定的变化。构建教学目标体系就是要围绕“在什么时候,于什么领域,对什么内容,应达到什么样的要求”这几个核心问题来进行[4]。双语教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信息化的要求。双语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利用外语学习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同时又注重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双语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以外语为工具获得专业知识和能力,而且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为将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1 新时期双语教学三维目标的由来
从世界范围来看,全球化和信息化已成为两大发展趋势,新时期的双语教学必须跟随这个趋势来确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新时期的双语教学其特点在于教学的语言环境为双语环境(通常是母语同英语的结合),并深受所处信息技术环境的影响。我们将这三者的关系用图1来表示。
(1) 专业领域,它是双语教学探索的领域,学科专业知识是核心,无论是否双语教学,保障其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是首要解决的问题。教学时采用双语形式,并配以信息技术手段,以使教学更好地符合国际化和信息化的要求。
(2) 双语语言环境是教学交流的环境以及专业知识未来的应用环境。将教学置身于该环境中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进而学会用英语去思考专业问题,表述思想,最终获得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的能力。因此,英语既不是摆设也不是装饰品,而是一种思维工具。
(3) 信息技术环境,它是一个基础环境,信息技术虽不属于双语教学本身的研究范畴,但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它在双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方面,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可以辅助老师和学生获得获取丰富的双语学习资源,用双语表达和交流思想,并开展合作与交流。与此同时,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和表达双语知识的同时,其信息素养得到提升,这与双语教学培养符合国际化与信息化要求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的总目标相吻合。
2 “专业-语言-信息素养”三维目标体系
新时期的双语教学虽然其实质仍然是专业教学,但由于其语言教授环境与所处的信息技术环境的影响,其教学目标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专业技能领域,而应该是一个包含了专业、语言和信息素养的三维的立体结构体系。如图2所示。
培养符合国际化与信息化发展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是双语教学的总目标,教学中的任何活动都围绕这一总目标进行。为了实现这一终极目标,有三个子目标支撑着这一总目标的实现,即专业技能、英语能力及信息技术素养,同时这三个子目标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三者中以专业技能的培养为核心,且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撑。
新时期英语环境下专业技能的培养在总目标体系中占有绝对重要的位置。从专业学习的教学目标来说要求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与英语语境中得到相应的专业训练,掌握专业知识,运用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这一子目标还可以根据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特点进一步细化为形成双语概念、运用双语规则及运用双语解决专业问题。
“双语教学其最大的特点便是要求沉浸在英语环境中学习专业知识”[5],学生一方面可以领会相关的专业术语,用英文去理解和掌握该专业的相关概念和规则,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尝试着用英文进行思维,解决专业问题。这一子目标根据英语能力的特点进一步细化为通过双语教学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听力、专业表达与交流能力、专业资料阅读理解能力以及专业写作能力。
“信息素养的实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6]。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是否能够高效地获取信息并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将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一种有效的形式。在此,将信息技术与双语课程有效地整合起来一方面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学习双语学习的兴趣、获取海量的双语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学科创新能力,为学生将来就职于信息化社会提供了竞争力。另一方面,在双语教学中,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会使得专业技能与信息素养同步提升从而促进双语教学总体目标的实现。
我们将新时期双语教学的目标从专业技能、英语能力和信息素养这三个维度来考察,并不代表这三者是孤立,割裂的关系。它们三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统一体。专业技能的培养是核心,英语能力的培养和信息素养的提升紧紧围绕着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展开,最终达到三者同步发展。
二 双语教学活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教学活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本文第一部分我们已阐述了双语教学的总目标是培养符合国际化与信息化发展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该总目标则包含以下几个子目标,即新时期英语环境下专业技能的培养、新时期基于专业的英语能力的培养培养促进双语教学的信息技术素养。面对该目标体系,我们该如何设计双语教学活动呢?很显然,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活动在实现该复合的三维目标时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混合式学习“是把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两种学习模式的整合,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教学方式。”[7]这里的混合,既包括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的混合,也包括学习资源、学习方式的混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为了更好的实现新时期双语教学的三维目标,混合式学习成为了我们的理想选择。
混合式学习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要实现人、技术、环境和方法等四个维度要素的混合,具体说来混合学习( Blended learning)就是要在系统观的指导下实现各种学习方法、学习媒体、学习内容、学习模式以及学生支持服务和学习环境的混合。”[8]而混合式学习设计的核心与落脚点便是活动的设计。混合式学习各种要素的混合最终都表现为某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教师需要通过设计不同的活动来解决教学问题,以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以《教学设计》这门课程为例来论述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活动的开展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在多所高校都开设了双语教学,这里我们以该课程中教学策略部分为例,依据“专业-语言-信息素养”三维目标体系,分析具体的教学目标。(见表1)
针对以上分析的三维教学目标,我们设计以下的混合式教学活动。根据本章内容的特点,我们主要选取了课堂讲授、阅读、资料搜集、讨论交流、协作学习、问题解决、反思等活动形式,紧紧围绕专业技能、英语能力和信息技术支持来精心设计活动过程。
具体设计情况见表2。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按照划分好的教学单元来安排教学活动,资料搜集、协作学习等活动发生在课堂之外,为了便于观察和研究,我们借鉴了芬克[8]的方法,发展形成了如图3所示的称之为城堞图的混合式学习单元教学活动安排模板,使用该模板的好处在于能够为课堂的面授学习与课外的在线自学活动组织顺序提供一个框架。同时它还突出了学习活动的安排顺序,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在单元目标框架下,将课堂教学活动与网络学习活动构成一个连续的整体。
三 双语教学的评价――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
评价贯穿双语教学活动的始终。评价最终要促进学生完成混合式双语学习活动,达到双语教学的三维目标。在双语教学的评价过程中更需要实施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淡化不同个体的横向比较,要从个体的纵向比较中去发现学生的进步与提高。真实地评价学生以更好地促进双语学习,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 注重过程,建立完整的学生学习记录
为个体建立档案库,收集个体进步的数据与资料,呈现学生经历过程以及掌握方法的全历程;电子学档(e-Portfolio)是指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者运用信息手段表现和展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关于学习目的、学习活动、学习成果、学习业绩、学习付出、学业进步以及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的有关学习的一种集合体。教师要尽可能利用好学生的学习记录, 利用学习记录来推断可能的学习情况,及时地给予学习者以正面指导。
2 实施多元评价
多元评价的“多元”是指目标多元和主体多元。在双语教学评价中,采用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组内评价、组间评价等多元主体对学生的纵向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从不同视角对学生的整个双语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及时诊断问题,激励学习者,促进双语教学的良性发展。同时,评价应指向多元目标。评价应综合考虑专业技能、英语能力及信息素养这三维目标。针对具体的单元和教学活动,可以建立一个多元化评价体系,以课程《教学设计》为例,我们建立了课程评价体系量表、设计方案评价量表、小组演讲评价量表等一系列量表。表3便是《教学策略》这一章中关于“教学策略设计方案”小组活动的评价量表。在量表的评价指标项设计中将三维目标贯穿始终。
四 结语
双语教学对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对象的接受能力、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创新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各个高等院校而言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双语教学体系的建设仍处在不断的探索和完善之中。我们以三维的教学目标为指引,混合式的教学活动为支撑,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为驱力的设计思路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系统设计》课程双语教学中进行了设计与实施。通过实施,该设计思路对解决双语教学教学中存在的目标定位不清、教学活动与评价设计不足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当然,双语教学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单门课程教学的精心设计只能解决部分问题,诸如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等制约双语教学质量的瓶颈问题,还需要将其置于一个更大的系统内审视与考查,并制定相应的对策与措施。唯有此,才能真正促进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
[2] 韩秋.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9,
(19):37-38.
[3] 郇中丹等.大学双语教学初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语教学专刊,2007,(5):13-15
[4] 李宝强.教学目标体系建构的理论反思[J].教育研究,2007,(11):53-57.
[5] 姜宏德.“浸润式”双语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4,(6):32-35.
[6] 孙平,曾晓牧.认识信息素养[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4):
34-37.
[7] 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1-6.
[8] 陈卫东,刘欣红,王海燕.混合式学习的本质探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5):30-33.
[9] L.迪.芬克.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99.
[10] 王树贞,王叙果.高校双语教学系统设计的新选择[J].江苏高教,2007,(6):105-107.
[11] 阎寒冰.学习过程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2] 阎寒冰.信息化教学评价―量规实用工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3] 孔维宏.混合式学习的质量控制[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11):29-31.
Systematic Design about Universities Bilingual teaching
WANG JingCHEN Wei-dong
(School of Media & Arts,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Suzhou; Jiangsu 215009, China)
Abstract: Aimed at the current universal problems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analyzed the bilingual teaching under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put forward a systematic design proposal from three aspects: objective, activity and evaluation. It initially structured the three dimensional target system “profession-language-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based on this target system, further discussed how to design and carry out the blended bilingual teaching activity.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法;外国文学;立体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认知方式,人们的学习范围和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社会文化学习理论和认知理论的混合式学习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高校文学课的传统教学普遍存在程式化、教条化的倾向,尤其是在外国文学课堂上,由于东西方文化视角的差异,学生的接受与课堂知识传授、文本内在含蕴的传达都存在落差。采用新媒体等新兴网络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利用混合式教学方法,构建传统教学方式、多媒体课件制作、慕课式教学相结合的立体化模式。发挥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第二课堂学习作用,既可以调整这些落差,又可以保障文学课教学与学生期待视野的融合与超越,实现“用中国人的灵魂”研究外国文学史的教学目的。
一、在教材处理上,改变大学生课外不读教材,上课不带教材、不记听课笔记的现象
立足权威版本,选取以郑克鲁为主编,由高教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纪教材”《外国文学史》及《外国文学作品选》为主讲教材,以其他原典书目为辅助,给学生提供阅读书目,将课堂文学史教学和文学原典阅读相结合,通过读书报告会、读书笔记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再通过讲解重要作品,将之改编成课本剧或进行诗歌朗诵会等,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培养学生的听说、写作以及表演能力,从而提高教材的实用性,促进学生与书本之间的沟通。
二、在教学内容上,融合创新思维理念,将专业理论与学科实践相结合,增加实践性课程内容比重,将听、说、读、写技能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
因受课时量限制而在课堂上不能讲解的,但有助于理解作家作品、文学大思潮、文学现象的相关教学内容留给学生做课外独立学习。具体方法:(1)每次课程之前,利用课程平台上传的教学资料、教案、课件、教学笔记、参考书目、教学视频等,要求学生自学相应章节,在课前完成知识的自主学习,并总结思考题,在课后练习。(2)在学生的自学过程中,网络提供教师讲义、经典作品选读与分析、外国文化背景、英文作家作品介绍等内容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全面的了解。(3)学生可以通过网站上的在线测试,衡量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4)对于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成果教师要及时汇总、整理,建立参观访问、观看影视资料的心得体会,建立社会调查报告、音视频等资料档案,并及时上传,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增长其社会实践活动能力。(5)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效果问卷调查,了解学情,并及时整理相关数据,以利于教学内容的适当增补。
如,在讲授第七章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时,课前在课程平台上预习茨威格写的《列夫・托尔斯泰》朗诵视频,了解作家生平及社会影响,按照书目阅读作品《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理解和把握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和创作的密切联系。课堂上以讲授为主,分析托尔斯泰的“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以及“宗法制农民思想”与创作的密切联系,讨论托尔斯泰主义在具体作品中的体现。课后学生自己总结“托尔斯泰主义”的概念,写到课堂笔记本上。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总结。
三、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教学、第二课堂设计、网络课程平台建设、多媒体教学等多角度、多形式配合课堂教学,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
教师成为“引导者”,学生恢复自我主导“角色”意识,使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
1.在课堂教学上,以传统的课堂讲论法、讲演法为主,辅之以多媒体,依托课程平台,适当引入慕课式教学方法。(1)发挥多媒体教学内容比传统教学密度大、容量多的特点,精选经典视频片段和图片,摘录原著篇章,利用课件制作中的链接功能向学生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国内外新信息、新动态、新观点、新数据等,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通过计算机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拓展学生视野。(2)利用新媒体等网络技术辅助高师文学课教学,如,利用校园网课程平台,采用微课、慕课式辅助课堂教学。通过上传教学资源,实现文学课教学与学生期待视野的融合与超越。具体方法是:①遵循优秀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从985、211高校引进MOOC教学视频,链接慕课中文网、网易公开课等,针对主讲教师不能亲临,无法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开设课程时设置辅讲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将教学视频内容深化;②在网络课程平台上进行辅助式微课教学,鼓励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和思考。教师课堂上引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在第二课堂设计上,注重实践性教学。具体方法:(1)适当采用人性化的“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依教而学”向“先学后教”的转变。在课前预习阶段,指导学生按照思考题,自主地、以自己的节奏、用一种较放松的心态在家学习。(2)每学期预留50本图书目录,其中必读10本,学生按照兴趣在预留书目里自由阅读文学原典,选择性地做读书笔记或在课堂读书报告会上以“我喜欢的一本书”方式向同学推荐。(3)鼓励学生公开、文学作品等,完成学生对文学文本意义的补充与完善。
3.在考核方式上,避免以往一次考试定成绩的弊端,建立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估体系。发挥网络教学作用,在课堂表现中引入在线讨论、在线测试、调查问卷等环节。具体由平时成绩、期中测试、期末闭卷考试三部分组成。在综述性论文报告、闭卷考试和平时出勤、平时表现基础上,引入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形式,学生发表作品可作为实践学分记入平时或考查课成绩,增大实践性测试部分的分值比重。
平时成绩重在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此项占总成绩的20%),由课堂出勤、课堂表现组成。课堂表现除包括学生当堂表现之外,也可通过在课程平台在线测试、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讨论,以研讨性教学方式进行。
课堂出勤占10%。教学周16~18周,一学期至少点名10次。缺勤一次扣1分。迟到或早退每两次扣1分。事病假每3次扣1分。
课上表现占10%。研讨会或读书报告会发言、课堂笔记检查、读书笔记检查;课程平台在线讨论和测试等各占5分。
在课堂表现环节尝试进行慕课教学测试方式,借助游戏里的通关设置,在课程与课程之间设置进阶式小问题、小测验,学生只有全部答对才能继续听课;如果有疑问,可以在平台上直接提出,最终会有来自教师或学习伙伴同步或异步的解答。
期中测评重在考核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此项占总成绩的30%。(1)引入半开卷考核形式。①从参考书目必读10本中,任选其一,要求当堂完成配合教学内容的从文论或文学批评角度进行的课程论文。(有原创观点,能自圆其说,字数不少于1500字。根据具体情况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②每章中选择一个代表性作家或作品进行续写或改编课本剧活动。(2)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习发表文章,学术论文,参加诗歌朗诵、戏剧表演等活动获得奖励等,可作为优秀成绩取得的一个衡量依据。(3)每一次教学是讨论课的,可凭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实际表现为其打一个分数;有论文写作要求的,则依照论文写作情况,为其打一个分数。一个学期下来,为每个学生合算一个分数,列入本学期的期中成绩。核算百分比后记入期末成绩。
期末闭卷考试部分占总成绩50%,对期末考核环节的考题类型进行革新,减少考查外国文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等题型的数量,增加考查综合运用能力的论述和作品原典阅读的文本分析题型比重,百分试卷里各占50%。五道大题中的最后一道为文本分析题,没有固定答案,要求学生主题思想清晰,利用学过的文论、叙事结构等方面观点进行分析,考查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除上述教材处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革新外,为适应新时展趋势,整合校际教学资源,外国文学课程可进行如下资源建设。①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通过外国文学课程平台建设将已有的教学资源数字化;上传教学材料、教学课件、笔记、阅读书目、多媒体视频、图片的收集整理等工作,对转化后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编目存档,实行专业化规范管理。②参加外国文学慕课教学课题开发任务。MOOC(慕课)是一种新型在线课程开发模式。核心概念是“微视频、小测验、在线互动”,将在线学习与教学模式改革很好地结合起来。针对外国文学教学资源建设的理论研究现状,可以采取申报国家、省、市教育部门资助来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研究,提供理论支持。③实践教学资源。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平台,形成外国文学实践教学行之有效的范式。
综上所述,只有适应时展的要求,将在线学习和基于网络的学习活动与课堂外国文学教学融合,实行多重交互的混合式教学法,才能解决外国文学课堂长期以来的教学内容多与教学课时少的矛盾,使课堂教学设置更符合培养创造型人才目标要求。改变文学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对毕业生个人没有产生太大意义,缩短所学的文学课内容与实际工作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尽量减少文科大学生因就业能力不足而导致的结构性失业现象。
参考文献:
傅美蓉.新媒体时代外国文学的教学改革[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03).
关键词:高校网络课程;教学应用;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2)09-0036-0008
1.问题的提出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网络课程为代表的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对推动教学改革、培养创造性人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高校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教育部加强建设精品课程的精神,全国各高校掀起了一股精品课程建设的热潮,尤其是建设精品课程网站。因此,各大高校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按精品课程网站评审的条件建设网络课程。然而,许多高校网络课程要么只为“评”而建,一次性建设结束即告完毕,极少投入使用;要么把网络课程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教学资源建设,进行课堂搬家,没有考虑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管理等因素。我们不禁思考,这样建设的高校网络课程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吗?它们的实际教学效果如何呢?网络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为了深入剖析网络课程的教学应用问题,笔者基于学校课程网络平台设计和开发了《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网络课程,并于2010年秋季开展了课程教学的应用实践。通过网络课程教学实验,笔者力求探索适合校园网络环境下高校网络课程的教学应用方式,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对策,为高校开展网络教学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2.高校网络课程应用现状
目前我国的网络教学,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以网络为主和以网络为辅,前者主要是进行开放远程教学,后者多是高校内开展的网络教学。高校网络教学活动的中心依然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直接面对面的交流,网络教学则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搭建有针对性的网络课程,作为课程教学积极的补充。但是,高校在引入网络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对教学对象认识不清、过分强调网络作用、对教学应用效果重视不够,等等。
为了分析国内网络课程应用研究的现状,笔者通过查阅CNKI中2000-2010年《电化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5本教育技术类期刊以及教育技术专业的优秀博硕士论文,参照谢幼如等(2003)对网络课程的分析模式进行研究分类,以“网络课程”为题名进行论文搜索,共搜索到653篇文章进行内容分析。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网络课程的研究存在重设计开发、轻管理评价的现象。而且对网络精品课程应用方面的研究重视不够。这方面的硕士博士论文直到2007年才开始出现,且数量有限,2009-2010年应用效果的文章才开始增多,而且大都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制定网络课程的应用有效性的评价指标。围绕一门完整的网络课程,具体到教学实践中,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系统地进行教学应用个案研究的文章几乎没有。因此研究高校网络课程教学实践,关注学习者的收益程度,关注学习者的使用情况显得尤为重要。
就教学实践来看,根据笔者对S大学19门网络精品课程建设运行情况的统计分析,我们目前大学网络课程应用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注重网络课程的建设,忽略其教学应用。该校现有网络课程要么只是搭建完成,还没有任何内容;要么就是将大量课程简介、课程特色、课程评价等课程信息照搬到网上,使网络课程成为展现课程信息的平台,而不是网络教学的平台。
第二,网络课程模块设计不合理,没有系统的设计思想。很多网络课程都是将所有的信息都放在网络课程中,没有经过很好的设计,使得模块看起来杂乱,不易于学习者学习。
第三,教学资料缺乏,难以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所有网络课程中几乎都没有提供学习者详细的课堂教学、课外参考资料以及教学相对应的课件。网络课程没有很好地充当补充课堂教学的角色,作用难以发挥。
第四,教学互动效果不佳。由于该校网络课程重开发,轻虚用,所以基本没有很好的教学活动设计,使得论坛、答疑、在线测试等网络课程的互动功能没有真正起到促进学习、弥补课堂教学不足的作用。
第五,网络课程内容缺乏更新。网络课程网站建设者对网站内容的更新率较低,有些网站甚至自建成之日起就不再对网站内容进行更新调整,造成资源陈旧现状,很大程度上会降低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
3.网络课程的设计和实现
3.1网络课程的设计流程
根据系统化教学设计思想,通过以下几个过程:网站的功能定位、教学对象分析、网络课程教学内容选择及组织、网络课程教学应用方式的确定和评价方式设计等,笔者对《跨文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网络课程进行了全面的教学设计(如图1所示)。
3.1.1网络课程的功能定位
高校在建设网络课程之前,首先应对该网络课程功能进行定位。正如前文所说,高校网络课程与远程网络课程有着很大的不同。《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课程是全英语示范性课程,是典型的高校网络课程,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作为示范性课程,为评审专家充分展示课程拥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成果。
·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提供全面的教学材料,更好地辅助学生的自主学习。
·提供互动交流的讨论平台,方便教师与课程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
·提供在线测试系统,便于及时检测反馈,检测学习效果。
3.1.2教学对象分析
分析教学对象及需求将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对于学习本课程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学习了相应知识,吸收消化了大量教学内容,网络课程的资源可作为学生课后补充学习的工具。这包括利用网络课件进一步消化课内知识;利用在线测试功能实现自测和练习;利用网络答疑模块提供答疑解惑途径等。因此,网络课程在设计时应注重使网络课程资源成为学生拓展学习深度和广度的有效工具。
《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课为专业选修课,实验教学班为大三年级、来自3个专业的51名学生。笔者通过前期问卷调查基本了解学习者的一般特点。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表示每周课后只有不到3小时的时间用于网络学习(如图2)。由于课程性质为选修课,所以学生课下投入的时间较少。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在教学设计上应有针对性,应利用网络课程的优势,考虑学习者学习时间,合理进行教学安排,提高教学效率。另外,通过前期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均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能够熟练操作网络教学平台,使用其基本功能进行网络学习。
3.1.3网络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教学内容是建设网络课程的核心,不仅指教师提供的教材、课件,还包括教师和为学习者提供的辅助参考资料。
首先,网络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并不是课堂搬家,需要授课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选择,删除不必要的信息,加入学科发展前沿的教学内容,以适应不同使用者的需求。本课程使用的教材是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项目要求的先进的英语原版教材。
其次,通过分析学生的特征、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我们在组织教学内容时特别注意要有利于学生自学,教学内容采用专题模块化的组织方法,每个模块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以教学单元或统一知识点为依据。每一专题都提供相应的学习配套材料。每一章都提供有“内容概述”、“学习目标重点”、“词汇提示”和“配套练习”。
3.1.4网络课程教学内容的媒体呈现形式
网络环境下,网络课程教学内容可以实现多媒体化。教学信息是以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组织起来的,使学生通过全方位的感官接受信息,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内容媒体设计过程中,要对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进行合理的选择,不应盲目追求媒体的多样性,应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讯息设计理论,选择最合适的形式来表现课程内容。
3.1.5网络课程教学应用方式及教学活动设计
目前高校网络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作为课外辅导的网络辅助教学,把传统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建设网络课程时,应依据课程的学科特点和教学需求,确定教学应用模式。
《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网络课程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按提示选择性阅读理论知识要点;按提示阅读相关文献资料;浏览相关网站和网页、课件;布置思考题;设置专题论坛进行交流和探讨;进行练习与测试;通过电影小片段感受课本知识;设置学习小组,加强小组合作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提倡以学生自学为主,在不同教学活动中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策略。
3.1.6教学评价设计
学习评价是网络课程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包括态度、知识、情感等各方面。结合网络课程的学习环境的特点,最终选定课程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案例分析能力等作为《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网络课程学习评价的项目。网络学习环境对学习评价过程的各个环节具有很好的支持作用,结合传统评价方式,采用发展性评价方式,综合全面地进行学习评价。利用网络课程教学平台教学教务管理功能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管理、检查,及时给予评定和督促。比如:课程的登陆情况,教学资料的访问学习情况,参与论坛讨论的发言次数,作业提交情况,在线测试成绩等。
3.2网络课程模块和整体结构设计
为了确定该网络课程的功能模块,笔者首先对教学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他们的学习需求进行了分析。本课程强调以学习者自主学习为中心,同时伴有教师监督学习、学习资源辅助学习、师生互动学习及网络课程引导学习,充分体现了以“自学”为主,以“助学、互学、督学、导学”为辅的教学思想。根据调查并结合S大学网络课程现状,我们确定了本课程具体模块功能包括:课程导学、课程材料、自主学习、课程互动、案例库等,具体的结构框架如图3所示。
·课程导学:主要介绍了该课程的师资队伍、教学大纲安排以及网络课程学习指南和方法,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该课程及教学内容情况大致了解,方便后期学习。
·课程材料:主要提供课堂教师课件以及课外补充材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信息。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该课程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每个专题教学的教学目标、大纲、内容以及课后练习等,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案例库:根据课程目标及要求设置的模块,主要用于同学们小组协作学习的成品展示。
·课程互动: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包括论坛、答疑、作业、测试等,用于教师与学生互动。
在整体结构确定后,笔者依托校园网络平台,进行了网络课程的制作,图4是《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网络课程的主页。
4.网络课程的教学应用实践
网络课程建设完之后,为了研究其教学应用情况,笔者进行了两个学期的教学跟踪实验,管理参与网络课程,记录并且观察学习者的使用情况。
4.1教学应用方式
近年来,混合式教学模式(Blended Learning)已经逐渐被大家所认可。它指各种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模式以及学习方法与媒体的混合。但是这种混合并不是随意的掺杂,而是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将教学各个部分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时间,为适当的学习者,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通过适当的学习方式,学习适当的学习内容。
《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这门课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需要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应结合传统课堂教学,把网络学习与传统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使学生在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知识和技巧的同时培养其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本课程采用混合式学习模式。
4.2教学实施过程
混合式学习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其关键在于如何进行课程设计,维持各方式、各要素之间的平衡。因此,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讲,基于混合学习的教学主要有建构性学习环境设计、课堂教学、在线自主学习和发展性评价四个主要环节。
《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课程就是采用这种混合式学习模式进行教学,根据教学目标的需求,教学内容以专题形式呈现。本学期该课程总共16次课,教学内容为13个专题,具体的课程安排如下:
·课堂教学:共有11次,教学内容以专题形式呈现,教师讲解为主。
·自主学习:另外2个专题,由于其教学内容比较系统、易懂,我们将其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内容。课程网站提供教学材料、课外拓展材料以及课后练习自测题等,学生可以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在线测试:一个学期2次在线测试,主要是对课程进行阶段性的评测,以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两次测试均以网络形式完成,当学生登录平台开始测试时系统会做相应的时间记录,完成后系统会自动保存试卷,并给出相应客观题成绩,主观题由教师后期批阅。
·课程作业:本课程中设计了2个作业,以在线形式提交。
·小组协作学习:学期末学生分小组进行协作学习,完成跨文化冲突案例的开发和分析,在最后一次课时进行小组汇报演出,作品形式是PPT展示和Word文档各一份。
4.3教学评价方式
本课程采用发展性评价方式,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课堂教学参与(15%):考察学生课堂参与情况。
·在线课程讨论及自主学习(10%):考察学生网络自主学习情况。
·课程作业(15%):通过讲述自己的文化故事,增强学生对自我的认识。
·在线测试(30%):通过在线测试。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小组合作案例开发和展示(25%):小组协作开发跨文化冲突案例并展示。
·课程学结反思报告(5%):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总结和反思,了解学生对课程教学的评价。
4.4实验数据分析
为了比较课程实施前后学生对于网络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的态度等,笔者在实验实施初期和结束后分别对学习者进行了“网络课程需求调查”和“网络课程学习反馈调查”。其中需求调查问卷共发放46份,回收46份,有效问卷46份,课程反馈问卷共发放39份,回收39份,有效问卷39份,回收率都达100%。另外在课程结束后,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态度,笔者采用随机抽取的方法,分3个小组,对10名同学进行了访谈。综合问卷调查、个案访谈以及实验数据和教学观察等的结果,我们得出结论认为,本次网络课程的实施效果总体比较理想。
网络课程实施前,我们通过调查问卷了解了学习者对于使用网络课程学习的感情倾向,数据显示,只有6.52%的学生对该网络课程持肯定态度,认为对学习一定有帮助;58.70%的学生持怀疑态度,认为网络课程学习有帮助,但是不确定;甚至有近三分之一,34.78%的学生持否定态度,认为网络课程对于学习没有任何帮助(如图5)。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近60%的学生在此之前从未使用过网络课程,而使用过网络课程的同学参与也很少,只是利用网络课程下载教师课件,而从未将其作为教学的一部分去使用学习。
网络课程实施结束后我们通过反馈问卷对学生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有76.92%的学生对于本网络课程表示喜欢(如图6),与之前调查结果对比发现,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转变了对网络课程的态度。
对于该网络课程的学习效果,我们也做了统计(如图7和8)。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有61.54%的同学对与自己参加本网络课程的学习表示很满意,很多同学认为通过网络课程学习,他们丰富了知识,扩大了知识面,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但是对于“计算机能力的提高以及与他人交流能力的提高”有近70%的学生并未表示支持。
数据也显示,对于“网络课程提高了学习效果”非常同意和同意的同学只有近50%,显然虽然同学们很满意该网络课程,也表示很愿意通过网络课程进行学习,但是对于网络课程的效果评价还不是很高,这说明我们今后在提高网络课程学习效果方面还需多做努力。
4.5教学应用问题分析
虽然本次网络课程的总体效果比较理想,但是通过对学生使用情况及访谈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模式设计、教学平台使用等方面仍然存在问题,直接影响了高校网络课程的应用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4.5.1混合式学习应用效果不明显
本课程从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安排以及课程实施、评价等方面都应用了混合式学习模式,学生也表示更倾向于接受这种课堂与网络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然而,课程反馈调查数据显示,混合式学习方式应用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虽然有5l。28%的学生认为混合式学习方式方便他们安排学习时间,但也有近50%的学生都认为这种混合式学习方式没有帮助他们节约学习时间,进行有效学习。
在个案访谈中,同学A谈到:“其实我更倾向于混合式学习方式,因为这样可以给与我们更多的学习空间安排自己的学习,但是由于本网络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极其不稳定,所以在进行自主学习或测试的时候屡屡受挫,严重影响了学习兴趣。”同学B说:“混合式学习是很好的学习方式,可以减少课堂学习的心理负担,但是因为没有更多的指导,感觉网络学习有些迷茫,不知所措。”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混合式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安排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但是如果缺乏有效指导和督促,学习效果仍然难以保证(如图9),此外,由于高校网络平台不完善、不稳定,造成时间浪费、学习效率低等问题。所以加强教学管理监督和网络平台稳定性非常重要。
4.5.2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
调查发现,61.5%的学生表示只有在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的时候才会通过网络课程学习,约33%的学生在为了完成在线测试或课程作业的教学任务时才会去关注网络课程,只有2.56%的同学会自觉地通过网络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如图10),另外,网络课程实施前,调查显示有近70%的学生希望本课程提供课堂学习资料以及课外补充材料(如图11),课程实施后,76.92%的选择认为课堂教学资料对其学习帮助最大(如图12)。由此可见,网络课程学习的价值没有得到同学们的充分认识,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受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响,他们只是将网络课程看成是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是下载、获取课程材料的平台。这种对网络教学的狭隘理解和应用应该摒弃。
4.5.3网络课程互动效果不理想
本网络课程设置的论坛模块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和讨论的平台。然而学习系统的记录显示,答疑板块的发帖数目为零,论坛讨论主题共为3个,均为教师主动发出的讨论专题。截止2010年12月底,论坛回帖数为47,学生在回复教师帖时,也只是在回答问题,没有针对其他同学的观点进行评论或展开讨论。同样,有95%的同学是在有作业或教师提出要求的时候,才去关注论坛(如图13)。遇到疑难问题,66.7%的同学选择自己到课程资料中寻找答案,18%的同学希望去论坛和答疑求助(如图14)。
我们对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也进行了调查(如图15)。数据显示,论坛人气不高、时间不足、论坛模块设计等是主要原因。在进行个案访谈时,有同学也表示:“不积极参加课程论坛,主要是由于该校网络平台采用实名制,不好意思对别人的回答进行直接评价,而且论坛中气氛不活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家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同学表示:“自己不喜欢做第一个主动发帖的人,所以希望有营造论坛气氛的带动者”。另外一位教师也曾提出过,该校网络平台论坛模块过于死板,不能发挥真正论坛的作用,没有任何奖励机制去激励学生们参与,与一些其他性质的论坛还有差距。可见,如何充分发挥现有的交互手段,如何设计更有吸引力的交互模块,让更多学生参与,已成为当前网络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4.5.4网络教学平台稳定性不理想
以往的网络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常常会由于教育技术理论与计算机水平的限制而受到影响,而网络教学平台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它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工具,用户只需要轻松设置,就可以搭建自己的网络课程,因此受到了很多高校教师的青睐。这样一来,网络课程教学应用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依托的网络教学平台。
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网络教学平台有很大的束缚作用,很难做到个性化设计,而且其稳定性、可操作性依然难以保证。例如,学生不能正常进行在线测试,频繁出现闪屏,无法提交,这些问题导致学生过分焦虑。对网络教学失望。另外,论坛设计死板,没有提供如虚拟金币等奖励机制来激发学生,也是影响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的重要因素。
表1调查数据也显示,虽然绝大部分同学认为该校网络课程可以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但是近55%的同学认为不能顺利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近65%的同学认为其运行不好,而且几乎98%的同学普遍认为网络平台的好坏直接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效果。
另外,影响网络课程实施效果因素的调查(如图16)显示,87.18%的同学认为由于网络教学平台不完善而影响了其学习效果。因此,不断完善高校网络教学平台,使其更加稳定,更加人性化是保证高校网络课程教学效果的首要任务。
5.高校网络课程实施建议
根据上述调查和数据分析,我们认为学生普遍认可网络课程的作用。并愿意参加网络课程的学习,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他们对网络课程的认识还处在初期下载课程资料的狭隘阶段。要增强高校网络课程教学的应用效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思想上重视网络课程应用。虽然高校网络课程的建设已经受到大家的重视,但是要将其真正应用到教学实践,从学习者的角度进行课程设计,不停留在为“评”而建的层面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改变观念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2)进一步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几乎所有的高校网络课程都是通过学校统一的网络教学平台搭建而成,教师可以轻松建立自己的网络课程,解决了教师计算机和教育技术能力有限的问题。网络教学平台因此成为教学实施的关键因素,其直接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积极性,只有从功能上和技术上不断完善网络教学平台,才能更好地保证网络教学的效果。
(3)对学生开展网络学习培训。实验和访谈中发现,许多学生并不是不愿意参加某些论坛或教学活动,而是由于缺乏网络课程指导,不适应网络教学模式所致。开展有效的网络教学,必须给学生必要的培训,学校应加强对学生使用网络教学平台操作的培训和所学网络课程模块功能的培训,减少学生心理障碍,方便学生学习使用,提高学习效率。
(4)提倡混合式学习模式,加强网络课程活动的设计。网络课程的设计不仅仅是网站功能模块的设计,更多的是教学活动的设计。高校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其学习自觉性仍然欠缺。为了鼓励并保证课外网络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必须加强教学活动的设计,在应用混合式学习模式设计教学时,要强调课堂与网络的整体性,课堂活动必须与网络活动形成整体关联,从根本上促进并监督学生课外的学习。
(5)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提高其网络课程参与度。受传统课堂教学思想的束缚,教师对于网络课程的认识不够深入,相应的教育技术能力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课程的应用效果,因此要加大对教师教育技术及计算机能力的培训,使其适应新型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教师在网络课程的参与度又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高校应当重视网络课程的有效管理,为教师配备网络课程助教可以很好地解决教师时间和技术能力有限的问题,督促并激励学生学习,解决学生疑难问题,提供更好的支持。
关键词:在职工程硕士;学习特征;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07-0096-0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就读于北京交通大学的在职工程硕士为调查对象,随机抽取了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运输与土建学院、机电学院、电气学院、软件学院等学院在职工程硕士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团体施测的方法,集中发放问卷143份,回收有效问卷140份,有效率为98%,并使用SPSS数据同时分析工具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以问卷的方式进行,以访谈法进行辅助和补充。高校在职工程硕士在线学习特征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由在职工程硕士进行在线学习时的学习喜好和学习需求两部分组成,主要包括在线学习条件、课程形式、学习评价、应用方式、认可度等5个一级指标,以及学习终端喜好、学习时长倾向、学习评价时机等13个二级指标。问卷经过了小范围试用并多次修改完善,以保证其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本次调研采取直接施测和间接施测两种方式,即包括研究者自己进行的调查研究和委托北京交通大学相关学院同学或教师进行的调查研究。问卷的发放和回收由研究者自己完成。问卷回收后,相关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由研究团队合作进行。
调查结果与分析
1.在职工程硕士在线学习喜好
(1)常用在线学习终端。
回收的140份有效问卷中,在职工程硕士学生常用的在线学习终端中以个人电脑为主,占66%,其次是手机客户端和平板电脑,分别占28%和5%。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可知,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虽然手机与无线通信网络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个人电脑仍旧是在职工程硕士进行在线学习的主要终端。
(2)常用学习交流工具。
在职工程硕士学生常用的学习交流工具有微信、QQ、电子邮件、在线论坛等。由于不同通信工具的功能侧重点不同,学习者在选择使用学习交流工具时,会同时使用多种交流工具为学习服务。在职工程硕士学生选择学习交流工具的调查结果如下页图1所示。
由下页图1数据可以看出,微信、QQ等实时通信工具是学习者最常用的学习交流工具,学习者在使用通信工具进行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对信息传输的实时性有较高的要求。
(3)一周在线学习时长。
由访谈可知,在职工程硕士突出的“工学矛盾”,使学习者的学习时间难以集中。本研究对在职工程硕士这一特殊群体一周内用于在线学习的时间进行了调查。
研究结果表明,将近80%的被试者一周中用于在学习的累积时间为2~6小时,即对在线课程设置时,为使学习者能有效地进行学习,学习资源不宜过多,一般在4小时左右能够完成学习为宜。
(4)学习终端与学习交流工具选择的相互影响分析。
不同的学习交流工具在不同终端的运行模式和性能不同,本研究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在选择终端进行学习和选择学习交流工具之间存在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如图2)。
结果表明,无论学习者选择哪种交流工具应用于在线学习过程中,个人电脑始终是学习者最为常用的学习终端。但手机因其便携性更有利于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加之它的智能化不断增强,也逐渐成为学习者用于在线学习的主要终端之一。
学习终端对交流工具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微信具有跨平台性、开放性和易用性的特点,这就使得学习者无论选择何种学习终端,微信都是学习者最常用的交流工具。
2.课程形式
(1)学习者的资源类型偏好。
常见的在线学习资源包括视频资源、演示文稿、演示动画、其他辅助文档等,学习者在进行在线学习过程中对不同类型的学习资源的选择结果如图3所示。
调查结果表明,课程视频和演示文稿仍旧是学习者最常用的学习资源类型。
(2)课程结构需求。
一个典型的在线课程平台应包括公告栏、课程说明、会议室、班级列表和学生主页、作业/测验、评价、元数据、同步协作工具、多媒体资源库、文档上传区、日历、搜索工具、书签、导航模型等模块。其中的课程页面上包含的内容有课件(视频+习题)、课程讲义、课程信息(学习目标及考核方式等)、讨论区、学习进度等。本研究就学习者对主要课程结构的需求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课程内容本身仍是学习者特别需求的部分,包括视频和测试试题、课程信息、课程讲义等。
(3)课程学习单元时长需求。
学习单元是教与学过程中的课程学习的基本组成单位。本文就学习者对课程学习单元的时间长度需求进行了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在职工程硕士认为比较合适的长度是10~15分钟,占比49%,次之是5~10分钟,占比33%,少于5分钟的占比4%。因此,在建设在线课程,对授课单元进行分解时需要充分考虑在职工程硕士对时长的接受度。
(4)课程资源长度对学习者一周在线学习时长影响分析。
在职工程硕士在线学习时间的碎片化,决定了学习者对学习资源的学习时长有一定的要求。本研究就在线课程基本资源时长对学习者学习时长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结果表明,当单个在线课程资源时长在5分钟内时,50%的被试者一周累积学习时长可以达到2~4小时;当单个在线课程资源时长在5~15分钟时,绝大多数被试者一周累积学习时长可以达到4~6小时。单个在线课程资源时长对学习者的学习累积时间有一定的影响。
(5)学习者对在线课程授课人员的期望。
在线课程模糊了学生与教师的界限。在线课程中的讲授人员可以是教师、教辅人员、企业人员、行业专家,也可以是以往的优秀学生。不同主讲人员有着不同的授课特征,在职工程硕士对授课人员的期望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
结果表明,即便是在线课程,在职工程硕士学生仍然期望授课人员是传统教学中的主讲教师或行业专家。
(6)授课单元时长与资源类型、学习终端类型的关系。
本文就学习资源类型和学习者所选用的不同学习终端对授课单元时长需求产生的影响进行总结和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学习者对授课单元时长需求与学习资源类型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当授课时长不足5分钟时,使用演示动画或视频合适。如果超过5分钟,学习者对演示文稿或其他文档资源的需求逐渐上升。学习者对授课单元时长需求与选用的不同学习终端之间同样存在一定的联系。当授课时长在5分钟以上时,个人电脑优势突出;当授课时长不足5分时,学习者更倾向于选择手机等便携式学习终端。
3.学习结果评价
学习评价是整个教与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评价的时间不同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根据评价的实施者不同可以分为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本文就在职工程硕士在线学习中的评价时机和评价实施者的喜好进行了调查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就评价时机来看,“教学视频后紧跟几道相应的习题”和“每单元后有单元习题”是学习者更为倾向的评价方式,即对学习者学习过程进行的形成性评价是学习者更能接受和喜爱的评价方式;就评价主体来看,学习者更加侧重于教师评价和自我评价。
4.在线学习应用方式
在线学习根据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应用程度不同,可以分为纯在线学习、混合式学习和纯传统的面对面学习三种模式。本文就在职工程硕士将在线课程应用于教学的模式进行了调查分析,探讨学习者对在线课程的应用需求,选择最有利于教学的组合模式。
分析结果表明,在学习方式上,学习者更加倾向于面授学习为主、在线学习为辅,在线学习和面授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
5.认可度调查
在线课程具有覆盖面广、传播手段灵活,学习不受时空限制,可以随时随地为学习者提供服务;学习资源丰富;学习者可以自定步调进行学习等优点。但在线学习不利于情感的交流,对学习者的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要求较高。本文就在线课程对在职工程硕士的吸引力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如图5所示。
结果表明,在线学习对在职工程硕士学生的吸引力主要在于在线学习可以重复观看、随时随地学习,方便学习者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在职工程硕士突出的“工学矛盾”使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具有碎片化的特点,因此,利用在线课程对在职工程硕士进行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在职工程硕士在线学习的特征喜好进行了调查分析,结论如下。
(1)在线学习过程中,在职工程硕士常用的学习终端仍是个人电脑。它对学习资源具有最大的兼容性,可以满足各种多媒体学习资源的正常播放;对学习交流工具的要求主要是实时性和易用性。
(2)在职工程硕士一般周累计学习时长为2~6小时,不同的学习终端、学习交流工具、学习资源类型和单元授课时间对学习者的累计学习时间有着一定的影响。为保证大多数学习者具有较高效的学习时间,单元授课时间一般在10分钟左右为宜,学习资源类型以视频、动画和传统的演示文稿为主。
(3)学习者更加期望在线课程中授课教师仍旧为传统面对面教学中的主讲教师或行业专家,评价过程倾向于教师和学生自己进行的对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
(4)在线学习不能够取代面对面的教与学过程,它是传统教与学过程的一个重要补充,在线教与学和传统面对面教与学有机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才是适合于在职工程硕士学习的有效教学模式。
(5)在线课程可以重复观看、随时随地学习,方便学习者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这是在线课程吸引在职工程硕士的主要方面,也是传统课堂教与学过程的重要补充之所在。
2.建议
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在学习者自己的认识和发展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针对以上结论,在建设在线课程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重点展开。
(1)构建以视频、动画、演示文稿等为主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库。学习资源是学习者进行在线学习的根本支撑,丰富的学习资源给学习者以更多的选择,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充分发挥在线教学资源的重复利用性和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
(2)构建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在职工程硕士教学模式。在职工程硕士的“工学矛盾”使传统的面对面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同时在线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在线学习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面对面教学。将在线教学和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有机结合,构建适用于在职工程硕士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提高在职工程硕士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
(3)突出形成性评价。在职工程硕士培养不同于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更不同于传统的培训,它具有学位教育与技能培训的双重性质,形成性评价能够实现对在职工程硕士更加客观、全面的评价。
参考文献:
[1]马勤.浅析在职工程硕士学习特点及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J].教育教学论坛,2014(7):99-102.
[2]孙志松.在职软件工程硕士的学习特点及培养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3):104-105.
[3]杨九民.在线视频课程中教师对学习过程与效果的影响[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4]贺超波,付志文,汤庸,等.高校在线课程建设模式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5(5):58-60.
[5]王应解,冯策,聂芸婧.我国高校慕课教育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5(6):83-85.
[6]董威,文艳军,李暾,等.软件工程专业在线课程建设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5(6):51-55.
[7]苏小红,赵玲玲,叶麟,等.基于MOOC+SPOC的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15(7):60-65.
[8]刘潇.基于网络资源的院级在职研究生在线课程管理与设计[J].科技资讯,2011(11):31.
[9]黄荣怀,周跃良,王迎.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