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5 02:32: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纪检监察脱贫攻坚工作,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用脚丈量土地 用心实现梦想
8月6日,北斗溪镇纪委召开了学习传达全市纪检监察干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大会,作为镇纪检专干,我有幸参与了会议全程,感触良多。结合到自己的工作实际,所看所想,愿对上级领导做一番思想交流。
我是从2017年开始进入纪检监察系统的。当时参加公考的初心就是想到基层去,到相对条件差点的地方去,多磨砺磨砺心智,多为群众办些实事。所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因缘际会到了北斗溪特色新镇,还从事了基层纪检监察这一伟大行业。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从我一年多的工作经历来讲,在基层纪检监察这一方小天地,我们基层纪检干部一直在努力着。
努力用脚丈量土地,以情打动群众。干部脚下有泥土,群众心中才不堵,纪检工作首先就是调查走访取证。我们要通过“双贴双下一提高”活动与脱贫攻坚专项巡察整改相结合,与雁过拔毛式腐败问题专项治理相结合,准确把握群众的思想动态,沉下身子,深入到群众意见大、矛盾多的村组和农户家中,听取民意,与群众打成一片,营造出了镇纪检干部、各村支部纪检员离开“案头”,走向“田头”,熟悉“户头”的全新工作模式。
努力用心实现梦想,以身做好准则。一个人若想圆梦,须有坚若磐石的恒心,心之所善,九死未悔,不可动摇。特别是在基层纪检行业工作,清贫、寂寞、辛苦将长久地伴随着我们每一个纪检干部。但是打铁必须自身硬,纪检工作的政治性决定了纪检干部必须具有坚强的政治定力。中国梦,青、纪检梦,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过程中,你我都是追梦人,心存与时代同心同向的理想,将个人梦融入国家梦,万众一心,同心同德,我们基层纪检人心中“守住底线、筑牢基础”的工作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各位领导:
我代表XX县委就扶贫开发问题做深刻检讨:
一、正视问题,全面整改
在2016年省扶贫开发成效考核中,省扶贫开发办公室指出了XX县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三个突出问题。一是关于违规违纪案件高发频发问题。2016年,我县纪委查处惠农补贴、泥草房改造、扶贫救济领域积案件,其中2012年之前件、2014年件、2015年件(2016、2017年没有新发生案件),虽然违纪违规案件明显减少,但这也说明了我县在扶贫领域惠农惠民资金监管使用方面仍然存在监督检查不严、管理不够到位的问题。二是关于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成效差问题。在资金管理使用上,由于产业项目实施主体相关手续进展较慢,危房改造审计验收较晚等原因,资金拨付及项目完工率没有达到国家要求。2016年的个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已于今年月末全部拨付到位,并将于月末全部完工。三是关于滞留套取扶贫资金问题。我县2014-2015年滞留和套取两项资金万元,其中,滞留资金万元已于2016年月被省里收回,套取资金万元已于2016年月被纪检监察部门没收,并对相关责任人给予了严肃处理。
二、端正态度,深刻反思
我县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出现以上问题,影响了全市扶贫开发工作的整体推进,损害了市委、市政府形象,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些问题的发生不在外因在内因,不在客观在主观,我作为XX县委主要负责人,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此,我再次向市委、市政府深刻检讨。认真分析,深刻反省,感到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重视不够。没有把脱贫攻坚当成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放在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个主要原因在于我重视程度不够,把主要精力放在谋划产业发展和推动经济建设上,而没有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当中。二是工作不细。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包括我在内,对相关扶贫政策和标准研究的不透,掌握的不细、把握的不准,在抓扶贫产业项目上力度比较大,忽视了监督管理,导致在工作中出现了问题。三是问责不力。压力传导有层层衰减现象,而且在某些方面这种现象还比较严重。虽然我县2016年末下发了《XX县扶贫攻坚工作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加大宣传和曝光力度,但是,在相关问题督查和追责问责上力度还不够大,没有形成有效的震慑。
三、强化保障,堵住漏洞
下一步,县委、县政府将持续加大整改力度,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强化监督检查,从根本上解决扶贫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召开会议部署,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县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必议议题,从精力上、调度上,协调上、工作摆布上放在第一位,做到专题研究、专题部署。二是强化责任落实,严格落实脱贫攻坚党政同责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压实部门责任,逐级传导压力,通过抓正反典型剖析原因,发现个性和共性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以点带面推动工作。三是加强监督检查,成立扶贫领域监督检查工作小组,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纪检、审计、财政、发改等部门为成员单位,进一步细化现有制度及监督考核办法,确保监督检查取得实效。四是严肃追责问责,我们将持续加大对扶贫领域关键环节的监管力度,通过专项巡察和明察暗访,及时发现扶贫领域违规违纪问题线索,严厉查处相关案件,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和零容忍态度,坚决杜绝扶贫领域各类问题发生。
教育滞后项目推进会发言提纲
今天,在此召开全县教育教育滞后项目推进会,旨在通报现状、查摆问题,研究对策、强化管理,倒排工期、加压推进,力争全面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刚才,相关职能单位对全县教育专项工程项目建设现状作了汇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推进工作,书记、县长等县领导也对专项工程项目建设进度提出了明确要求,接下来副书记还要对下一步工作作安排布置。大家要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当前,教育专项工程部分建设项目手续办理缓慢,工程进度滞后,大量建设资金滞留在县财政局,学校办学条件迟迟得不到改善。如:村小学教学综合楼,六年前国家扶贫资金投入后,项目建成主体框架后停工,学生仍在在铁皮棚上课,教师在铁皮棚备课。其他的68个项目也都存在资料未完善、资金短缺、征地拆迁,土地纠纷等原因导致大部分项目建设滞后。以上问题的发生,暴露出了县教育局及专责小组成员单位等相关职能部门对教育专项工程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还有不够重视、认识不够到位的情况,存在落实推进工作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影响我县教育专项工程建设项目进程,必须坚决予以纠正。全县各职能部门和相关镇,要从以上问题中汲取教训,认真反思总结存在问题,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推动项目建设扎实有效推进。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文地坡教学点项目自治区已经关注了,其他项目建设必须举一反三,抢抓建设进度,同时更要确保质量,不能单纯追进度,忽略质量,导致变成更大的问题。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各级对教育专项工程项目建设的指示批示精神上来。
要将自治区教育厅组织召开的推进会精神和今年全面部署及“十三五”期间基础教育重点项目建设的要求作为当前加教育专项工程项目推进工作的前进方向,深化思想认识,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级关于教育专项工程项目重大决策部署,统筹推进均衡教育和专项工程推进工作,确保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是强化责任担当,以严实深细的工作作风做细做专项工程项目推进工作。
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牢记初心使命,以群众拥护、支持、满意作为唯一工作标准。当前我县脱贫攻坚工作正处于关键时刻,教育保障是底线,各镇各部门及广大党员干部务必要坚决反对在推进专项工程项目中发生的“”行为,特别是相关领导不能搞官僚主义,遥控指挥,都罗书记亲自到过文地坡现场办公及时解决问题了,项目负责同志务必要主动担当作为,特别注意不能搞形式主义,发扬不畏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有问题及时请示汇报,不能搞材料蒙混过关,切实抓好项目进度还有质量关,确保教育专项工程项目建设如期落实。
三是层层压实责任。
县教育局要建立项目建设部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各部门、各分管领导的工作职责,真正实施责任倒逼机制。每个项目都要责任到人,倒排工期,在建工程,要切实加快工程进度。对抓落实工作成绩突出、成效显著的单位、个人要给予表扬,实施相应激励措施;对工作落实不力的督促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实行问责,推动切实尽职履责,抓好落实。
四是严肃追责问责,以铁的纪律推动我县教育专项工程项目建设和脱贫攻坚工作部署落到实处。
全县纪检监察系统要切实履行好监督责任,聚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聚焦漠视侵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深化政治监督,精准发现问题,严肃查处教育专项工程项目建设和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以铁的纪律推动我县教育专项工程项目推进工作部署落到实处。
半年来,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及上级交通主管部门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清零行动”要求,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发挥交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现将2020年交通扶贫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2020年目标任务推进情况
半年以来,坚持以项目为引领,全力以赴争项目、争资金、抓建设、抓管理,加强与省、州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衔接,提前启动规划、设计、招标等工作,确保全部项目如期顺利推进。(一)目标任务。聚焦年度脱贫目标,突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目标以及全域旅游建设,强化措施和要素保障,继续加快通村硬化路、县乡道改善提升工程、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等项目实施,计划完成联网公路20公里8000万元,农村公路通畅工程6.721公里510.7446万元,桥梁工程204.1延米710.1640万元。(二)交通扶贫目标任务推进情况。截止目前联网公路已进场开工建设,完成投资167.82万元;完成农村公路通畅工程投资429.4757万元;完成桥梁工程626.5295万元。
二、脱贫工作推进情况
(一)强化组织领导,明确任务分工,强化责任抓落实。一是制定责任清单,强化工作分工。按照市委市政府年初制定的脱贫攻坚任务清单,再量化、再细化、再分工,做到项目内容、工期进度、关键节点、配套措施、责任分工、责任追究“六落实”,确保任务清楚、指向精准、职责明确。各领导、干部“对号入座”,对标对表,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逐一兑现,确保按时交出一份合格答卷。尤其是对交通先行、重点项目,主动作为、统筹推进,及时解决项目实施中的困难问题,加快推进项目实施。二是明确时间节点,强化工作进度。制定了2020年农村公路项目责任分工表,挂图指挥作战、全力全速推进,确保重点项目每月“定时、定向、定项”精准调度。强化要素保障,坚持把扶贫工作作为第一要务,大力弘扬实干精神,坚持“实”字当头、“干”字为先,坚持主要领导重点抓、分管领导亲自抓,细化任务分工,对人对表落实。派驻帮扶村的第一书记能够严格落实规定,坚持住村入户,掌握底数清楚,扎实开展帮扶。面对繁重的通村沥青水泥路建设任务和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能够顾大局、能吃苦,敢担当、求作为,加快通路、通客车“两通”建设。(二)加大政策宣传,弘扬脱贫攻坚正能量。一是加大对外宣传,集聚力量推动脱贫攻坚。结合学习贯彻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同步安排、同步推进、同步落实,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将学习讲话精神的成效转化为处境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思路和举措,转化为提高工作效能的具体政策、实际行动和重点工作。利用各种平台加强脱贫攻坚政策及识别、退出程序等宣传。严格落实帮扶责任,强化政策宣传,强化惠民惠农资金公示制度,提高群众知晓度。(三)精准实施项目,提高脱贫攻坚质量。一是围绕通路,精准实施项目。按照“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的要求,实施以实施脱贫销村“回头看”和非贫困村“补短板”三大工程,结合市实施方案分步实施、梯次推进,重点推进脱贫销号村和深度贫困村自然村(组)通硬化路项目,提高路网通达深度和服务水平。(四)紧盯短板问题,全力抓好整改落实。一是正视存在问题,高度重视整改。紧盯脱贫攻坚以来中、省反馈的脱贫攻坚问题,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高度重视各类监督检查反馈问题整改,把自己摆进去,对照检查,从反馈问题中突出发现个性问题、找准要害问题、深挖根源问题,建立问题整改台账,列出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一体推进中央巡视组巡视反馈问题和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督查巡查、纪检监察、审计、、社会监督等各个层面指出的问题,确保反馈问题得到全面整改。二是强化责任落实,制定问题整改方案。为了围绕问题短板抓落实,根据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反馈问题整改方案,逐一学习、分析、讨论,梳理出交通脱贫攻坚中存在的个性问题及薄弱环节,相应制定了反馈问题整改方案,明确了问题整改责任领导、责任科室和责任人,确保问题查的深、找的准,整改有措施、完成有时限。三是对照通报方案,梳理问题清单。对照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制定的整改方案,经过深入查摆梳理,整理出2016年脱贫攻坚以来中、省反馈问题共计9个,均已反馈、整改,落实到位。同时,对整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原因,从思想认识、规章制度和工作落实等多个方面入手找差距、补短板,确保了各项整改工作取得实效。
三、项目管理
(一)强化项目管理。按照《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市农村公路三年攻坚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对工程项目进行建设管理。各项目设立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项目业主对项目进行全面管理。不定期对工程质量、进度、安全的督导检查,督导工程建设,确保项目安全、快速、保质、保量的完成。(二)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严格按照《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管理办法》(试行)、《省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规定执行。实行监理制进行专业监理。农村公路建设实行质量责任追究制度,项目业主对工程建设质量、进度、安全、造价控制、合同管理负责,设计单位对项目设计质量负责,施工单位对施工质量、安全、进度、合同负责,监理单位对施工全过程、全方位监督负责,由监理公司指派专业监理人员驻扎项目现场,对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工艺流程、施工规范、建材质量等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监督。中心实验室定期不定期对全市新建道路桥梁按照抽检比例全面进行了抽检检测,全力保障农村公路及桥梁的质量。(三)抓好施工安全管理。项目建设业主、施工单位严格按照《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对工程安全生产进行管理。在安全监督组的领导下,项目业主单位、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及其他参与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有关的单位,必须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规定,保证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依法承担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责任。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安全生产监督长效机制,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和防范措施,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规范交通建设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确保无建设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发生。(四)严格资金管理。严格按照《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监督管理办法》、《市农村公路三年攻坚建设资金监督管理办法》对农村公路建设资金进行管理。严格按照财政报账制拨付工程资金。(五)加强廉政建设。严格遵守党的政策规定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交通部的有关规定,严格按照《农村公路廉政建设规定》执行。工程建设坚持公开、公正、诚信、透明的原则,不得损害国家和集体利益,违反工程建设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廉政制度,开展廉政教育,设计廉政告示牌,公布举报电话,监督并认真查处违法违纪委行为;按照农村公路建设七公开的要求,交通局、乡(镇)、村按照各自职能进行七公开。
四、存在问题
由于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车购税补助资金与中央预算资金,无配套资金,导致项目资金紧缺。五、下步工作打算一是全力做好项目资金到位跟踪,安排专人积极对接省、州各级部门,跟踪好已争取资金,及时拨付到位。二是集中力量全力做好农村公路的建设。组织好乡(镇)村、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细化措施,按照计划安排的时间节点,保质、保量完成2020年农村公路建设任务。三是储备好2021年实施项目,及时安排相关设计单位,对全市项目做好相关设计、预算等前期工作,为2021年工程项目建设打好基础。
2015年是“十二五”扶贫攻坚规划的收官之年,省委、省政府把精准扶贫攻坚作为提高贫困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第一民生工程”,大力推进以罗霄山片区和贫困县为重点的扶贫开发,全力以赴打好脱贫攻坚战。2015年一年就召开了两次全省扶贫开发会议,出台了《关于全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决定》等“1+5+23”政策框架,实施了一系列扶贫重大工程,为“十二五”完美收官写下浓彩重墨的一笔。
(一)主要成效。一是贫困人口规模大幅下降。2015年全省减贫72万人,贫困人口下降到200万。“十二五”全省贫困人口减少238万人,减少54%;贫困发生率由12.6%降至5.7%左右,下降6.9个百分点。二是贫困群众收入稳步提高。2015年25个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80元,增长1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十二五”全省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三是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十二五”全省累计用于3400个贫困村村庄整治建设专项资金达到近30亿元,同时较好地整合了新农村建设、村组公路建设、人畜安全饮水、农村危房改造、农网升级改造等项目和资金,用于村庄整治建设之中,五年完成了1.5万个贫困村村民小组村庄整治建设任务,这些贫困村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得到显著改善,贫困村由3400个调减到2900个。五年来江西省整合各级资金,投入300多亿元,帮助34.6万贫困群众搬出深山区、地质灾害区、库区和农村重点污染区,搬迁到城区、工业园区、乡镇和中心村。四是贫困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十二五”扶助贫困户子女参加职业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达20多万人。不断扩大贫困家庭子女就读资助面,提高奖助标准,基本形成了“奖、助、贷、勤、补、免”六位一体的学生资助体系。
(二)经验做法。突出体现在做好了“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把扶贫开发融入全省发展大局,高位推进。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全省“三农”工作、民生工程的重点任务,以及纳入全省战略布局的全局中谋划。按照全省“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制订“十二五”扶贫和移民工作总体规划以及各方面工作的专项规划;根据“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理念,出台《江西省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江西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规划》等。特别是党的十以来,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多次专题研究扶贫开发工作,听取全省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研究部署并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农村扶贫帮扶到户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扶贫攻坚促进小康提速的意见》以及《关于全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决定》等,加大投入,支持产业、保障、安居三大扶贫攻坚战,高位推进全省脱贫攻坚工程。
二是坚持把精准扶贫作为根本实施方略,帮扶到户。江西省早在2012年便开始科学测定当年贫困人口在各县、乡、村的分布,这项工作比国家部署要早一年。2013年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完成了25个贫困县、3400个贫困村、119万贫困户和346万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对当年贫困人口进行了重新调查核实和建档立卡,全省贫困农户全面达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电子档案”。在此基础上,以贫困问题为导向,根据“摸清底数、区分类型、找准问题、分类施策”的要求,在找准切入点、提高精准度、确保实效性上瞄准扶贫对象精准发力,做到治标与治本结合、输血与造血并举,切实把各项政策措施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三是坚持把机制创新作为推进工作主线,转型发展。近年来突出推进工作制度改进,主要是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改革,加大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建立了与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相适应的增长机制。加快资金拨付进度,调整项目论证审批时间,下放项目审批权限。强化了专项扶贫机制的创新,积极实施易地移民搬迁,探索“五个基本”搬迁扶贫新路径;加大产业扶贫工作力度,创新“四位一体”产业扶贫到户新模式;大力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推进“四个转变”转移培训新方式;统筹加强村庄整治建设,实现“四个渠道”村庄整治新举措。这些探索创新,在全国取得了较好的反响。
四是坚持把五级联动作为重要组织保障,合力攻坚。按照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全面加强了扶贫开发组织保障体系建设,构建了完整的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扶贫攻坚组织架构,有力推进全省精准扶贫攻坚深入开展。省级层面,重点做好目标确定、项目下达、资金投放、组织动员、检查指导等工作,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在全国首创“四个一”组合式扶贫,由省领导带领有关省直部门和中央驻赣、省属大型企业定点扶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县,省财政连续十年每年每县安排100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领导力度。据统计,2012年以来,相关帮扶单位投入帮扶资金及物资折款达33.5亿,新增行业扶贫资金116.1亿,新增贷款42.4亿。市县层面,强化组建了扶贫攻坚领导小组,下设产业扶贫、设施扶贫、搬迁扶贫、智力扶贫、劳务扶贫、保障扶贫、结对扶贫等七个工作组,确保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乡(镇)层面,每个乡镇组建或强化了扶贫工作站。贫困村层面,选派干部组成工作队驻村扶贫,对贫困村选派一名“第一书记”,制定一套帮扶方案。五级联动扶贫攻坚组织构架,为我省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五是坚持把社会行业作为重要补充力量,动员参与。创建了定点帮扶新机制,开展了“党旗引领致富路,携手共建新农村”定点包扶贫困村工作,“十二五”291个省直单位参加帮扶工作,共投入帮扶资金4.16亿元。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实现了新发展,“十二五”各地组织30多万名干部结对帮扶近70万户贫困户。精心组织开展“扶贫日”活动,搭建社会扶贫平台,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扶贫开发多元投入机制。“十二五”以来,共筹集社会各界扶贫捐赠资金及物质折款6.72亿。
春节前来到江西视察,对江西工作提出了新的希望和“三个着力、四个坚持”更高要求,并对江西省把扶贫攻坚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帮扶机制,加大投入力度,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积极谋划和推进2016年及“十三五”全省脱贫攻坚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脱贫攻坚的决战时期。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开发是最大“短板”,打赢脱贫攻坚战,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要按照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扶贫战略思想、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具体要求,谋划推进“十三五”脱贫攻坚,为全省“提前翻番,同步小康”作出更大贡献。2016年及“十三五”脱贫攻坚措施,我们提出的思路是“1234・10”。
第一,紧紧咬定一个目标,层层分解落实任务。江西省脱贫攻坚总体目标是:确保到2018年提前两年实现20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90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和2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到2020年,进一步巩固发展精准脱贫攻坚成果,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把我省打造成为全国扶贫攻坚的样板区。为了如期实现脱贫攻坚总体目标,部署层层签订责任状,分解落实任务,层层传导压力,保障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摘帽有序推进。2016年到2018年,25个贫困县按年度分别摘帽退出2个、9个、14个;2900个贫困村按年度分别脱贫退出500个、1000个、1400个;200万贫困人口按年度分别实现脱贫70万、70万、60万,确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
第二,正确处理两大关系,统筹协调综合推进。一是正确处理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人口脱贫是一个突出短板,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因此,要强调始终把精准扶贫工作放在首位,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和推动发展的重大举措。有一些同志在观念上还存在把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放在解决贫困县发展水平上,工作措施想的还是推进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提高,认为区域发展可以代替扶贫开发,所以扶贫资金往往被整合到大的基础建设项目或者龙头企业发展中。从社会进程来看,区域经济发展了,贫困对象也有发展,但如果不同时进行扶贫扶弱,势必造成更大的发展差距。因此,必须坚持把精准扶贫放在首位。当然,单纯扶贫开发也不能代替区域发展,那只能是低水平的扶贫,所以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理念,战略上坚持以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战术上坚持扶贫到村到户,做到扶真贫、真扶贫。区域发展是系统工程,精准扶贫攻坚是细胞工程,处理好系统和细胞的关系,是新时期脱贫攻坚的关键所在。二是正确处理开发扶贫和保障扶贫的关系。在我省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开发性扶贫对象和保障性扶贫对象分别占建档立卡总人数的73.6%和 26.4%。因此,要突出开发性扶贫和保障性兜底两轮驱动,今年2月19日,省政府《关于加强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制度衔接的实施方案》,重点使建档立卡贫困户与最低生活保障人口在区域分布、对象识别方面实现基本一致。首先要做好比对工作,一种情况是扶贫人口多于低保人口,理论上此种情况低保人口应全部纲入建档立卡贫困对象中,但实际工作中可能由于识别标准不一样或认定方法不一样,比如建档立卡按户识别,而低保认定按人识别,因而部分低保对象没有进入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对此要注明没有进入的原因。第二种情况是低保人口多于贫困人口,即所谓“倒挂”,那么贫困对象应该从低保对象中识别。经比对后,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分别纳入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十三五”期间,江西省将加强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的统筹协调,逐年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年均增长14.4%,到2020年我省农村低保标准将高于同期全国扶贫标准40%。
第三,建立健全三大机制,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一是脱贫攻坚考核机制。中央已经出台了对省级党委和政府精准脱贫成效的考核办法,我们也正在研究并出台对设区市党委和政府精准脱贫成效的考核办法。去年已经出台了对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将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开发两部分内容进行整合,考核总分值为300分,扶贫开发占60%,引导各级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主要精力和各类资源放在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上。今年3月初省里正式启动对25个贫困县2015年脱贫攻坚实绩考核,3月底前将会出考核结果, 5月底前省委省政府将召开表彰会。今后对贫困县的考核,将于当年11月份开始,争取当年底完成对当年的考核,数据考核依据为上年的11月份至当年的11月份。对定点扶贫单位的考核,国家也正在研究,我们在适时也将根据国家部署研究制定。同时研究制定对省级23个出台了行业扶贫实施意见的部门考核。二是精准脱贫退出机制。我们已经出台《关于建立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退出机制的意见》,明确了退出的工作原则、退出标准、退出程序、退出后的扶持政策、退出规划的年度计划。贫困户的退出要以户为单位,以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超过国家贫困标准,吃穿不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作为主要衡量指标。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及五保标准超过当年国家贫困标准的地方,凡纳入低保或五保的家庭,其收入视为稳定超过国家贫困标准。贫困村的退出,以贫困发生率和重度贫困村小组村庄整治建设完成率为主要衡量指标。原则上退出的贫困村贫困发生率应低于4%,重度贫困村小组村庄整治建设全部完成。贫困县的退出,其贫困发生率应低于3%。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退出后至2020年,继续享受中央、省级扶贫开发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三是投入分配整合管理机制。江西省将加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到2020年省财政将筹集专项扶贫资金200亿元以上。省级每年安排的扶贫资金,原则上按因素法分配,由县级政府包干使用,统筹用于扶贫工作,自主确定扶贫项目。市县财政也要相应加大投入。增加金融投入,鼓励和引导商业性、政策性、开发性、合作性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建立县级扶贫开发资金项目整合管理平台,加强扶贫资金监督检查、项目管理和绩效考评,完善资金项目公示公告制度,确保资金项目安全有效。
第四,构建完善四大体系,提供坚强有力保障。一是政策支撑体系。在已构建“1+5+23”( 也就是:1个纲领性文件,即: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全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决定》;5个配套文件和23个行业实施工作方案)构成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出台贯彻落实中央有关部署的实施意见和具体实施办法,建立完整的脱贫攻坚政策体系,通过打好政策“组合拳”,有力支撑脱贫攻坚的实施。二是组织保障体系。进一步强化省市县乡村五村联动的组织保障体系,重点加强乡镇扶贫工作站建设,进一步配好配强贫困地区基层领导班子特别是村支部书记,加强贫困地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三是信息网络体系。按照“准确、清楚、动态”的要求,完善扶贫对象建档立卡信息监管系统,实现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建立扶贫信息系统数据的部门对接和共享机制,推进扶贫大数据平台建设,对扶贫指标数据的相关信息实现在网络平台上“一键搜索”,使扶持对象一目了然。依托扶贫大数据平台,提高实施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精准度。充分运用扶贫信息数据系统,把握减贫工作进程,监管扶贫资金使用,考核精准扶贫实效,科学作出推进精准扶贫攻坚的工作决策。四是社会帮扶体系。对接好国家部委和央企在贫困县定点扶贫和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对口支援,完善省级领导协调随同省直部门、国有企业开展驻县定点扶贫,扎实开展各级部门定点扶持贫困村,选派干部组成工作队驻村扶贫。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结对帮扶,为每户贫困户落实帮扶责任人。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鼓励政策,发挥“10・17扶贫日”引导作用,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培育多元社会参与主体,大力倡导民营企业千企帮千村行动;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扶贫,搭建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社会扶贫平台。
第五,大力实施十大工程,扎实推进三大攻坚战。围绕江西省产业脱贫攻坚战、保障脱贫攻坚战、安居脱贫攻坚战,从增长收入、改善条件、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三个方面,大力实施十大工程,即;产业扶贫工程、就业扶贫工程、保障扶贫工程、搬迁移民扶贫工程、危旧房改造工程、村庄整治工程、基础设施完善工程、生态扶贫工程、健康扶贫工程、教育扶贫工程等。
三、当前需要着力把握的几项重点工作
关于精准脱贫问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理论,是对我们党的共同富裕理论的发展和延伸,开创了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新境界,开辟了新时期脱贫攻坚的新路径。江西省明确提前两年到2018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现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要实现精准脱贫目标,首先必须打牢建档立卡工作基础,我们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在全省范围内完成了贫困人口的建档立卡工作。脱贫攻坚就是要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开展工作。但是建档立卡是一个动态的、不断修订的过程,按照“第一年打基础,第二年回头看,第三年规范运行”的要求,需要对信息定期核查,对遗漏的、返贫的、新致贫的要纳入,对造假的、脱贫的要退出,不仅要摸清楚贫困人口数量,还要搞明白贫困程度和致贫原因,做到信息准确、不错不漏、能进能出。前两年通过“回头看”清理不合格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4万,2015年底到现在通过再次 “回头看” 核查,全省共退出贫困人口27.31万人,新进符合条件人口19.56万人,可见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建档立卡是各项扶贫举措能够精准的基础和前提,务必要精益求精。在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明确脱贫的标准。现在有个倾向,就是简单以农户家庭收入多少来衡量是否脱贫。判断是不是贫困户,收入是个重要指标,是对贫困状况的综合判断,但其最核心的还是“两不愁、三保障”。“两不愁、三保障”既考虑了基本生存需要,也兼顾了长远发展需求,是农户跳出“贫困陷阱”的度量衡,也是实现小康的基准线。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紧紧扣住“两不愁、三保障”这个标准,问题就会更聚焦,思路就会更清晰,措施就会更具体,从而打破惯性思维,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坚持扶贫到户,按照“区分类型、找准问题、分类施策”的要求,瞄准贫困户,一家一户摸情况,逐村逐户搞帮扶,把扶贫政策、措施、资金、项目落实好。落实好针对贫困人口的特惠性政策,提高扶贫的政策、措施、资金、项目的瞄准度。通过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进而完成贫困村退出和贫困县摘帽的任务。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出台的《关于建立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退出机制的意见》,对精准脱贫退出机制作了明确要求。3月中旬,根据部署,由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牵头组织大专院校等相关专家和民主人士组成核查评估组,对当年退出的贫困户和贫困县进行第三方评估,以增强公信力和诚信度。
关于扶贫资金整合问题。扶贫资金整合提了很多年,但这个“老大难”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最近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对此已经作了研究,很快将出台支持贫困县整合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试点的目标是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激发贫困县内生动力,支持贫困县以摘帽销号为目标,以减贫成效为导向,以扶贫规划为引领,以重点扶贫项目为平台,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基本原则是:渠道不变、充分授权,县抓落实、权责匹配,精准发力、注重实效。就是说对纳入整合范围的财政涉农资金,仍按规范的渠道下达,资金项目审批权限完全下放到贫困县,贫困县作为实施主体,根据本地脱贫攻坚规划,统筹整合使用,并承担资金安全规范使用的具体责任。试点统筹整合资金的范围是各级财政安排用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中央层面主要包括: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水土保持补助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资金、林业补助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补助资金、农村综合改革“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补助资金、农业环境连片整治示范资金、车辆购置税收入补助地方用于一般公路建设项目资金中涉及农村公路部分、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扶贫资金、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生猪(牛羊)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省级统筹部分)、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对农民的直接补助除外)等24项之多,还有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方面的资金,也要结合脱贫攻坚任务和贫困人口变化情况,完善资金安排使用。纪检监察和审计等部门表态将积极支持整合,谁不整合重点审计谁,谁违规插手干预资金整合就处理谁,解决“整不动”等问题。试点要求各省、市也要参照上述资金范围,明确本级财政安排的涉农资金中贫困县可统筹整合使用的资金范围。
关于发挥驻村工作队作用。驻村工作队相当于村级扶贫办,是推进脱贫工作的重要力量,必须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的作用,把扶贫资源精准地用到贫困村和贫困户。目前全省省、市、县共有3792个部门单位,10656名干部定点帮扶2900个贫困村,确定30万结对帮扶责任人。要充分发挥这支队伍在摸清情况、资金监管、政策宣传、培训考核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各地要明确驻村帮扶的主要任务:一是做好贫困识别建档立卡工作;二是编制好脱贫规划和年度计划;三是组织贫困人口劳务输出;四是落实好脱贫攻坚各项到村到户政策;五是保证扶贫资金使用公平公正。需要说明的是,贫困户对驻村帮扶的满意度已纳入中央对省级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的考核作为指标之一,我们也将对此纳入对设区市党委和政府工作脱贫攻坚的考核作为指标之一,请各地要高度重视发挥驻村工作队的作用,加强培训、指导和协调。
关于产业扶贫问题。充分发挥省级财政产业扶贫资金使用效益,资金使用上重点瞄准贫困村和贫困户。从扶贫产业业态角度看,有种、养、加等特色产业,电商扶贫和旅游扶贫等服务业,以及光伏扶贫产业;从经营方式角度看,有自营生产型、资产收益型、自营生产和资产收益结合型;从组织模式角度看,有“四位一体”产业扶贫模式、“五定”产业扶贫模式。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主要扶持发展自营生产型或结合型产业发展,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主要是资产收益型。今后随着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退出,将加大对资产收益型的投入。扶贫产业组织形式上,支持贫困地区建立“选准一项优势主导产业、设立一笔贷款风险金、组建一个合作组织、落实一种帮扶机制”的“四位一体”产业扶贫新模式,对暂时不具备条件的贫困村继续推行“五定”的产业发展模式。现在还有电商扶贫,今年在贫困村组织推进900个农村E邮等电商扶贫,各地要高度重视。
对于旅游扶贫,因其投入大、局限性强等特殊性,不宜过多扶贫资金投入。特别是,随着县级整合资金力度的加大,不能以扶贫的名义,整合扶贫资金投入到旅游扶贫中。对于产业扶贫,我们将于4月中下旬召开现场会,专题部署推进这项工程。
关于健康扶贫工程。从全省建档立卡贫困农户的致贫原因分析,因病因残致贫最为突出。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患长期慢性病、患大病和残疾人占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 31.4 %。同时,因病因残致贫又往往与其它致贫原因交织叠加。因此,无论是预防新增贫困人口,还是减少已有贫困人口,实施精准扶贫都要把医疗救助保障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努力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正在转发赣州市农村贫困人口疾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实施方案的通知,就是鼓励各地采取切实措施缓解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减轻贫困人口的就医负担。近期将研究出台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意见,参照赣州做法,为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设大病商业附加保险。
关于村庄整治工程。重点抓好“十三五”2900个贫困村村庄整治建设,将省级贫困村中的重度贫困村组全部纳入省级新农村建设点。省级贫困村以外的重度贫困村组,各市县要自筹资金,在2018年底前完成全面整治工作,2900个贫困村全面消灭“满目疮痍”村组。
关于教育扶贫工程。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办学质量。对农村贫困家庭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把“雨露计划”实施范围扩大到贫困大学生。健全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政策体系,保证贫困家庭孩子上得起学,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现象的代际传递。
关于搬迁移民扶贫工程。一是要积极稳妥地处理好搬迁的范围与搬迁对象的关系,在搬迁的定位上,要把自然村或居住点的整体搬迁放在首位,再把搬迁地的所有居住人口全部纳入搬迁的范围,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作为搬迁重点扶持的对象,努力做到应搬尽搬,做不到整体搬迁的,优先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确保他们搬得起,搬得出,能脱贫。二是以前搬迁和今后搬迁移民的关系,由于前后补助标准相差较大,已搬迁的群众可能会产生一些心理影响。三是扶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与同步搬迁人口的关系,新的标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与同步搬迁人口差距较大,给搬迁工作的组织实施带来了新挑战,搬迁工作的矛盾也将发生转变。在过去,搬迁的补助标准不高、差别不大,是困难群众不想搬,不敢搬,搬不起,而条件较好的群众希望搬,主动要搬。而现在是,同步搬迁人口补助标准相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补助标准偏低,他们可能会有攀比思想,产生抵触情绪,搬迁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搬迁的组织实施难度会增大。因此,各地要在做好政策宣传解释的同时,采取奖励性和组合式补偿的政策和措施。
关于扶贫宣传调研和信息报送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打好舆论战、宣传战和信息战。宣传工作既能造声势,又能鼓干劲,还能推典型。要全面宣传江西省扶贫事业取得的重大成效,用信心凝聚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深入宣传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的方针政策,要生动报道各地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探索和实践,通过鲜活典型的示范引领带动,促进脱贫攻坚不断深入。
“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万州区选派的26名“第一书记”现场宣誓,这其中,就有区财政局纪检监察室职工钟兴平。
挺身而出
2013年5月底,万州区财政局党组书记办公室。
“你是第五个了,是我最后的希望!”
原来,区委组织部下了文件,要求选派“第一书记”到基层去。
“我80多岁的老母亲卧病在床……”钟兴平为难道。
党组书记、局长骆高燕挠了挠头,一筹莫展,“你就当是为党组分忧嘛!”
话说到这份上,钟兴平不好再拒绝。
一个月后,钟兴平走马上任恒合乡枫木村“第一书记”。
破烂简陋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院坝内,村党支部书记盘志凡拿出两个凳子。
钟兴平一屁股坐下去,浅色裤子留下了深深的“吻痕”。
第二天,钟兴平按部就班地开始走访。
钟兴平来到一个80多岁孤寡老人的家――破败的房屋四处漏风,老人坐在床上,骨瘦如柴的脸上,眼睛高高鼓起,目光呆滞。
钟兴平鼻头一酸,再也不能无动于衷了。
“既然来了,就要干点实在事,良心上才过得去!”钟兴平说。
于是,钟兴平加紧了调研。
2013年7月23日,一份详实的调查报告出炉。
钟兴平总结出四大问题――资源贫瘠,基础设施条件差;资金严重不足,农业产业化基础薄弱;村民文化水平低,实用人才缺乏;思想观念落后,信息渠道不畅通。
同时,一份“标本兼治”的扶贫攻坚计划也随之制订。
盘活项目
扶贫计划的实施,关键在一个“钱”字。
“其实,国家有各类涉农惠民项目的资金,关键是要盘活!”钟兴平心里有了谋划。
这时,他在财政局多年的工作经验派上了用场。
2013年8月的一个星期五,区交委。
“我‘找钱’来了,枫普村级公路有11公里需要硬化……”钟兴平开门见山。
一个星期后,区交委带队前来现场勘验公路情况。
经过三次协调,区交委拨款480万元。
2013年12月,枫普村级公路硬化开始动工。
2014年3月,工程如期完工。
“那段时间,每个周五都是几个项目一起跑,到处求钱!”钟兴平说。
而原来在财政局工作时,都是别人上门求钱。
周一到周四在村里忙活,周五就回万州“跑钱”。
与此同时,2013年10月,整合三电集团农网改造资金80万元,在枫木村提前实施农网改造项目。
一年来,钟兴平踏遍了区级部门的门槛。
“功夫不负有心人”,钟兴平盘活了多个项目资金。
争取区政府办帮扶集团20万元、区发改委帮扶集团20万元,实施环境整治和居民点人畜安全饮水工程。
整合扶贫资金25万元,完善了枫木村高山生态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部分基础设施。
争取区水利局山坪塘整治资金10万元,整治山坪塘3口。
…………
一年多来,钟兴平争取资金达1020万元。
钱到位后,枫木村基础设施焕然一新。
引进产业
在盘活项目的同时,钟兴平还在谋划产业。
他想起一个朋友――万州映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老板陈东明。
2013年11月,钟兴平把陈东明拖到枫木村。
“这地方离城里太远,你想害我吗?”陈东明考察后直摇头。
“虽然远,我可以帮你争取政策资金……”钟兴平极力争取。
陈东明说:“好吧,就当‘可怜可怜’你了!”
“土地流转的事情包在我身上!”钟兴平兴奋无比。
为了便于规模开发,土地必须成片流转。
这可是一份艰巨的工作,村民并不买账。
“企业乱开发怎么办?”
“回头你干两年走了,我们怎么办?”
…………
求完老板,钟兴平又开始求不愿流转土地的“钉子户”。
60多岁的刘文成就是其中一个。
“地流转出去,也换不来几个钱,都不够我医药费的!”刘文成抱怨道,他宁愿土地撂荒也不愿流转。
由于患直肠癌,刘文成对生活一直看不到希望。
得知刘文成的情况后,钟兴平开始“攀关系”。
“我外婆也姓刘,我们也算老表亲……”钟兴平说。
随后,他通过各种途径,帮刘文成争取了多项救助资金。
最终,刘文成答应了。
慢慢地,村里十几家“钉子户”都被钟兴平的软磨硬泡所攻克。
最终,映水公司流转了1350亩土地,实施了晚熟李子园基地建设项目。
“栽培李子树55000株,总投资286万元。”钟兴平说。
预计2016年投产,年产李子1500吨,年产值900万元,人均增收1500元。
同时,在上级部门支持下,钟兴平带动干部启动了“扶贫羊”养殖计划。
投资15万元,首购105只种山羊发放到10户贫困户手中。
预计未来5年,“养羊扶贫”工程扶助贫困户总数将达到170户左右,产生经济效益可达300多万元。
“在钟书记帮助下,我家养了100多只羊,收入翻了一番。”村民蒲东奎满脸笑容。
2014年12月,枫木村通过脱贫达标验收。
带强班子
“村公共服务中心经常找不到人办事!”
“上面来什么慰问品,村干部都私吞了!”
…………
在最初的走访调研期间,钟兴平常听到村民如此抱怨。
对此,钟兴平决定“软硬兼施”。
硬件――阵地建设。
村公共服务中心原来是一所村级小学,由于经费不足,很多设施设备都不完善,根本无法发挥正常服务功能。
2014年初,钟兴平争取了20万元帮扶资金。
“装修了房屋,购买了办公电脑、办公桌椅、办公文柜等用品,让服务中心真正发挥作用!”钟兴平说。
软件――率先垂范,带动村干部尽责。
跑项目,钟兴平冲在前面。
搞产业,钟兴平跑在第一线。
做群众工作,钟兴平深入每一户村民家中。
…………
时间久了,村干部有点坐不住了。
“人家一个外人都为村里这么尽心,我们岂能再懒散下去!”盘志凡说。
于是,村干部纷纷动了起来。
2014年,枫木村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滑坡。
盘志凡第一时间带领村干部奔赴现场疏散人群。
“老大爷,太危险了,必须马上搬出来……”盘志凡终于说服了70多岁的徐昆龙。
最终,受灾群众26户、79人得到妥善安置。
从此,枫木村的干群关系开始缓和。
“这多亏了钟书记的带头作用呀!”盘志凡说。
2015年4月,钟兴平被提拔为恒合乡副乡长。
授学院领导的委托,由我来做学校职业培训工作报告。请在座各位领导及代表们审议。在过去的五年里,我校全体师生在学院领导、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下,在广大同学的支持与配合下,在我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有声有色的开展了各项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一直以来,学校紧紧围绕着院团委的工作中心,结合我院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我学校特色的培训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省职业技术学校,感谢你们多年来对我校“雨露计划”工作的关怀、指导和支持,现将我校五年来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基本情况
我校于年8月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五年来,学校遵循“省主管、市代管、区主办”的原则,按照“政府主导、面向市场、订单办学、保障就业”的培训要求,在市、区扶贫办的直接指导下,采取转移培训与学历教育“一校两线、齐头并进”的方式,走“场地租赁制、设备股份制、教师聘任制”的新路,建立建全了五种新机制,从而有效保障了转移培训的良性发展,形成了“一校两分三制、定单培训、定向输出”的培训模式,打造出了具有巴山特色的劳务品牌——巴山汉(妹)子,真正实现“培训一期、学到一技、安置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的目标。五年来学校共培训学员7500多人,占计划任务的100%,其中学校安置7356人,自主择业144人,安置就业率达98%。就业学员90%免费安置到沿海等发达地区,月收入在1300元以上。其培训成果在年年6月全国“雨露计划”成果展览会上作为省仅有的两家培训机构参展,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机关领导的肯定,有多个省扶贫办带领本省参展基地学校前来观摩、学习。
主要做法
一、优化就业维权服务,搭建输出平台
在转移输出上,学校努力搭建平台,以实现全方位就业安置。首先根据市场和用工单位的需要,采取“订单培训、定向输出、厂校联姻、校企协作”等方法,主渠道安置培训学员。其次充分利用现代媒体,通过学校网站、电视广告学员信息,延请外地用工单位主动来校招工,多途径实现学员非农就业。
学校对每位结业安置学员进行全程跟踪服务管理至一半年以上,通过学校就业安置维权中心、企业工会、四川华西民工救助中心等组织多渠道维权,通过切实履行“七项承诺”,使学员得到最优化的服务保障。而今,学校已在安置就业相对集中的江苏、宁波、广州、深圳等地设立就业维权服务中心,通过中心对输出学员进行跟踪服务管理,做到了订单培训—就业—维权—回引的全程服务。
二、营造良好氛围,培训开展“四到位”
领导到位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培训中心主任,副校长为培训中心副主任,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劳动力转移培训领导机构,由一名副校长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培训中心下设办公室、招生部、培训部、就业安置部,具体组织开展培训工作。
宣传到位学校积极探索构建多层面、多序列的招生宣传模式。一是成立以区(县)为中心,学校为主体,乡、村、社积极参与的宣传保障机构;二是政府每年将送培任务下达到乡镇,各乡镇落实专人负责组织、协调招生工作;三是以市区扶贫部门为主导,学校在新闻媒体开辟扶贫栏目,及时宣传报道招生培训信息。学校深入乡镇、村组,采取放录音、发资料、送传单等形式,真正做到宣传工作“四覆盖”。
学员组织到位采取贫困学员自愿申请、村社公示、乡村审核、县(区)扶贫办审定的程序招收学员入学参培,严格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招生。机制到位整合教育资源,构建了以巴山职业技术学校为“龙头”,各网络学校参与的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实行动态管理,末位淘汰制,使整个培训工作驶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三、健全管理制度,规范资金运行
学校按照扶贫部门制定的《培训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切实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格实行“一人、一表、一卡、一券、一单、一查、一维、两证、两合同、两台帐、四制”管理模式,广泛接受社会、财政、审计和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检查。在资金投入上,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初步摸索出一条“补、让、集、贷”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
四、注重培训过程,打造技能型农民工
在强化技能培训的过程中,五年来,学校切实做到“两个规范”、“四个统一”、“八个结合”。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就业要求,规范培训过程,确保培训质量,立足市场和用工单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确保培训一期,学到一技,增长一智。从而打造出具有巴山特色的劳务品牌——巴山汉(妹)子,以品牌拓宽了劳务市场,以高技能提升了农民工转移就业的身价。
探索经验
一、彰显与时俱进,扶危济困分国忧
汶川特大地震后,学校决定为灾区免费培训驾驶员200名。2009年底青川灾区的100名学员已顺利结业,汶川灾区的100名100名学员正在培训中,此举得到了省委李崇喜副书记的高度评价。
2009年底,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许多农民工纷纷失业返乡。学校抓住这一契机,大力宣传转移培训政策,让返乡农民工走进学校接受技能培训,为再就业积聚力量,截止2009年4月,已有300多名返乡农民工接受了学校技能培训,奔赴新的工作岗位。
二、创新就业模式,实现优质安置
为确保就业高质、稳定,学校还逐步探索出一条“回访制”、“招回制”与“提高制”相衔接的就业保障机制。从而使受训学员出得去、留得住、能挣钱。根据学校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就业学员少部分素质较高,大部分能胜任工作,个别需要招回,就业稳定率在95%以上。
首先,在就业安置的基础上,学校加大对参培农民工自主创业的引导,将向市外安置与本地非农就业相结合,引导学员自办公司、工厂及企业。目前,已有数十名学员学成后在当地或周边市区自主创业,取得了不错的业绩。
同时,学校积极引导已有成就的参培农民工返乡创业,开办企业,这样即可对口安置参培学员,又可树立就业榜样,推动雨露计划持续,深入发展。
三、以政策为导向,创新培训对象
巴中是贫困地区,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基数大,为了让更多的贫困农民受益于国家的劳动力转移政策,学校准确把握政策精神,尽可能让贫困家庭都能享受到免费培训机会。
为此,学校在严格准入制度的同时,准确把握对象。将贫困农村人口、城市周边失地农民、两后生均纳入培训范围。在此基础上,对初三分流生实施两步走,对少数完成转移培训计划、考试考核合格、推迟就业又愿意继续深造的学员,经本人申请纳入中职就读,享受国家中职生补助,进而实现从短期培训转移到长期培训的目标。
同时,为顺应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潮流,学校因地制宜,尝试将农村农机操作手和农村实用技术人员纳入培训对象,严格准入关、对象选择关、就业转移本地关、政府督察关。
四、着眼学员实际,创新培训内涵
1、注重产教结合。整个培训过程中,学校严格实行三合一制度(教师与师傅合一,实习车间与教室合一,实习操作与生产加工合一),让培训的每一个环节都落到实处。
2、研发校本教材。参加劳动力转移的学员,大多知识水平低,市场上一般通行的教材并不适用,为此,学校根据情况自编适合农民工的教材。农民工教材,只讲怎么做,不讲为什么,让学员学到实际操作技能。
3、聘请高能高技教师。学校从厂企高薪聘请、引进重实作、操作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并与订单企业联手,实施校企联合,由订单企业派遣老师,实行定向定专业培训。学员技能学习针对性强,毕业后即安置到企业就业,从而实现了培训就业一体化。
4、教学重点体现技能。在培训课时安排上,学校侧重技能实作,将实作课与理论课学时按3:1安排。理论课主要讲解法律常识及就业常识,让学员学有所用。
五、逗硬考试考核、提高培训质量
学校采取“学校+扶贫办+劳动安监”相结合的方式,严格检测培训学员。理论考试由学校出题,技能考试由扶贫办、劳动安监、学校联合进行,严格考试制度,检测合格后实名填券。保证了培训质量,确保参培学员学到过硬技术。
一、试点情况及可行性分析
(一)试点情况
政府补贴资金直补的核心就是实现政府补贴资金从各级国库直接拨付到受补对象账户的“一对多”直补,而不经过其他部门和机构在金融机构开设的账户,达到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到账速度、保障补贴资金安全和完整的目的。2009年人行昭通中支在省内率先利用小额支付系统为巧家县办理“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资金直补业务。2010年5月又在省内首家办理“农村五保户”、“老乡干部”、“六十年代精减退职人员补助”等政府补贴资金直接拨付工作,累计共办理补贴款78批(次),涉及补贴资金1,041万元,受补群众2.34万人(户),受到了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的一致好评。主要做法流程如图1所示:
(二)可行性分析
1.制度可行。根据新《预算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国家金库条例》等法律法规,人民银行经理国库并负责办理国家预算资金的收入和支出。人民银行作为支付体系的组织者、管理者、监督者,促进央行支付系统在服务社会经济、服务民生方面发挥作用是本职。政府补助资金的拨付支出是带有公共服务的政府行为,完全符合现有法律法规规定和人民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职能定位。
2.技术可行。人民银行具备实施政府补贴资金直补所需的高效、安全、便捷的技术资源优势和汇划手段。一是央行支付系统,特别是小额支付系统,具备低成本、大业务量的优势,批量组包发送支付指令,清算直达补贴对象账户,符合政府补贴资金量大面广的特点。二是国库系统,尤其是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TCBS)的推广上线,各级国库实现了一点式与支付系统连接,相比当初试点,取消了县级支库与管辖中心支库间的内部往来资金划拨,进一步减少了财政资金支付环节,真正实现了财政资金拨付“零在途”。三是国库信息处理系统(TIPS),实现了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实现了信息共享和快速传递。
3.农村支付环境可行。近几年,昭通中支积极引导金融机构以发展惠农支付业务为着力点持续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截止2016年8月末,全市农村地区已累计发放银行卡652.1万张,人均持卡1.3张,农村社保卡已发和在发约280万张,已建成1,852个惠农支付服务点,实现了惠农支付服务点行政村基本全覆盖的目标,农村群众足不出村就可享受余额查询、小额取款、转账、消费、缴费、现金汇款等基本金融服务,为政府补贴资金直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政府补贴资金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2015年昭通市累计发放政府补贴资金分别为13.61亿元、20.31亿元,补贴涵盖农作物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养老补助等10多个项目,涉及补贴对象400多万户次,其中,通过“一折通”发放的补贴资金分别为6.09亿元、5.88亿元。
总体来看,昭通市各级政府补贴资金存在以下特点:一是政府补贴项目多;二是补贴项目主管部门多。如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归口由农业部门主管,草原生态补贴归口由畜牧部门主管,退耕还林补贴归口由林业部门主管,养老补助由人社部门主管等;三是财政内部管理部门多。如综合直补、良种补贴、草原生态补贴、退耕还林补贴资金由农业科负责核拨,中职学生国家助学金补贴由教科文科负责,高校毕业生求职补贴由社保科负责等;四是发放方式除试点期间的试点项目外,其他项目均是通过涉农金融机构开设专户进行发放;五是各项补贴发放时间不定,导致次数多,如农机购置补贴、部份住房货币化补贴按一次性发放,综合直补、良种补贴按年发放,基础养老金、养老补助按月发放等;六是补贴资金总量大、受益面宽。
从补贴资金来源来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各级财政逐级下拨由当地财政部门管理的补贴资金;二是由国务院各补贴项目归口主管部门直接下拨到地方项目主管部门的补贴资金。
(二)存在问题
1.多头管理,效率低。由于政府补贴政策主管部门较多,各项补贴发放的依据、标准、时间及对资金的管理方式、发放方式等要求各不相同,金融机构为之开立的专户也较多,这种分散的资金管理和支付方式,形成了资金分散发放,影响资金使用效益。
2.环节多,到账慢。政府补贴资金现行“一折通”发放流程大致如图2所示:
最初惠农资金的管理和发放是由业务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根据补贴政策采取存折或现金发放的方式,一户多折比较普遍,同时资金拨付环节多,资金到账慢,在中间环节也较容易l生延压、挪用等风险案件。2007年云南省财政厅印发施行了《云南省财政直接补贴农民资金“一折通”发放管理暂行办法》,主要目的就是加强和规范惠农补贴资金的管理,将部分补贴资金和账户集中整合,统一管理,选择在同一家合作金融机构开设资金专户和补贴对象个人“一折通”账户,发放至补贴对象的存折或卡上,减少资金账户分散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但无论是“一户多折”发放,还是“一折通”发放,其本质流程都是通过银行专户发放(如上图2),发放环节仍然多,资金到账仍然慢,一般要5-7天到账。
3.资金发放、领取成本高。一是对金融机构而言,由于政府性补助资金涉及面广、户数众多且部分补贴项目主管部门要求补贴资金“一补一折(卡)”,导致其从开立个人补贴账户、发放补贴资金到农户持存折到银行查询、支取补贴资金等环节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发放工作量大、成本高;二是对农村补贴对象而言,由于青壮年大部分外出务工,留守的基本上是老年人,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甚至不识字,难以接受银行卡这样的新生事物,他们更多的习惯使用存折。大部分农民手中至少都有2张以上的存折或卡,最多的甚至有近10来个存折。在乡镇农村信用社营业网点,存在这样一种普遍现象:有的老年人每当去柜台支取补贴资金时,因不识字分不清哪本存折对应的是哪项补贴,他们经常把数本存折一起带到柜台,让柜台员工逐本查看,然后再支取金额不多的补贴款,路途远的还不够来回路费;有的老年人为了区分存折对应的补贴,将存折边角用刀切角或用其他方式做上记号以方便识别使用。上述情况大大浪费了农村乡镇紧缺的金融柜台等资源,也增加了农村金融交易成本。
4.“权”“钱”未有效隔离,风险隐患大。现行发放模式由于环节多,监管制度及执行等方面也有不足,存在道德风险隐患。近年来,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严肃查处并曝光了一批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昭通市2016年通报了多起近年来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典型违纪案件,涉及金额数百万元,其中多数案件涉及基层村镇干部,虚报冒领、套取私分、截留挪用村民补贴资金等问题,社会影响恶劣。
5.基础信息错误导致试点直补工作效率低。在试点过程中发现,每一批直补业务中都存在因少部分补贴对象的账号与身份证号或姓名对应出错导致直补资金汇划不到补贴对象个人账户上,国库部门只有把这些信息退回地方财政,重新报送基础信息。这些错误大大降低了财政补贴资金直补业务的效率。
6.对央行支付系统及直补业务认知度低。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些有资金拨付权的政府部门对通过小额支付系统办理直补业务不了解、不掌握,对群众的咨询解释也容易出现解释不到位,甚至片面的情况,易给群众造成补贴资金发放不透明、层层克扣的错觉,这也是制约该业务推广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措施建议
(一)形成政府主导的联合工作机制
政府补贴资金通过央行支付系统直补业务涉及部门多,加之对直补业务的认知度不够、部门本位主义等因素影响,协调难度大。需要加强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争取各级政府统一出台对实现政府补贴资金直补的指导意见,形成以政府主导,财政及人民银行牵头、政策主管部门、纪委监督部门等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的机制,确保该项民生举措能够得到实现。
(二)逐步建立统一的集中拨付中心,整合政府补贴资金管理发放模式
由于现行部分补贴项目资金并未纳入到地方财政预算管理,而是由上级主管部门直接下拨至地方业务主管部门专户管理并发放,建议按照整合资金、规范程序、分步实施、集中直补的工作思路,对纳入各级地方财政预算管理的补贴资金,分级设立政府补贴资金集中拨付中心,专门负责审核、汇总辖内各业务主管部门的财政补贴基础数据,审核正确后按照规定的格式加密传送至县级及以上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及时拨付,拨付流程见下图3。
(三)建立制度、明确责任、规范操作
根据政府补贴资金直补过程中补助对象的确定、补助对象身份信息和账户信息的采集、补助金额的测算、相关基础信息和拨款凭证的传递、资金的最终汇划等流程和关键环节,结合政策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人民银行各自职责职能,建立政府补助资金直补管理办法,明确各部门职责、明确责任、严格分工、规范业务操作、防范风险。
(四)建立补贴对象动态管理基础数据库平台
建立各层面政府补贴资金发放对象基础数据库管理平台,与地方扶贫、民政、农业等部门信息系统进行联网共享,构建中央、省、市、县、乡、村六级互联共管共用的人员基础信息网,减少各自为政、重复统计、变更篡改等问题。同时,政府、财政及惠农政策主管部T要加强对基层乡镇政府、站、所的政策指导,确保人员信息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为补贴资金通过央行支付系统直补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支撑。
(五)加强宣传培训力度,提高补贴政策及直补业务认知度
一方面要加大对政府各项惠农补贴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广大群众了解各种惠农补贴的种类、范围及补贴标准,真正享受惠农政策;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利用央行支付系统实施由库到户直补业务的宣传培训,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了解央行支付系统功能,提高群众的知晓度、参与度和满意度。
(六)加强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力度,降低农村基本金融服务成本
财政、税务、工商、通讯管理等部门要出台相关减免政策措施,降低在农村设立金融机构物理网点、金融便民服务站的运营成本。加大对惠农支付服务点向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的升级改造,进一步拓展现有惠农支付点的金融服务功能和范围,降低广大农村群众查询、支取、消费政府补贴资金成本。
(七)整合补贴资金个人银行账户
协调政府、补贴项目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及各银行机构,对发放的各种存折、卡进行整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卡通”。充分利用现有的金融社保卡进行补贴资金发放,无金融社保卡的可固定一张金融IC卡发放,并免费开通短信到账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