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古诗词活动总结

古诗词活动总结

时间:2022-05-10 09:37:53

古诗词活动总结

第1篇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现代文明发展的同时,传统文化愈发受到重视,并且渗透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小学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既帮助学生扎实掌握了古诗词,也能够提升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笔者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从而实现了激发学习兴趣,陶冶品德情操的目标。本文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起点、在古诗词教学中寻找切入点,对此进行了实践探究。

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鲤鱼溪文化

一、探索与实践

怎样将古诗词教学与当地传统结合起来,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鲤鱼溪文化、民族图腾文化等精髓。笔者结合平常古诗词教学实践,进行了古诗词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尝试。

1.特色公开课,融入传统文化

公开课是教师之间学习与交流的最佳机会,也是将当地传统文化向外宣传的难得时机。古诗词公开课授课过程中,不仅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还要和当地极具特色的本土文化相结合,有计划的开展古诗词观摩课。如教学古诗《江南》时结合鲤鱼文化,可以先创设情境,出示剪纸画――“年年有余”剪纸图腾,引入课题。接着让学生初读课文感知诗意。然后让学生细读课文感悟诗意。教学“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段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读课文,分析人鱼嬉戏的场景。师:看到采莲姑娘这么开心,鱼儿也来凑热闹做游戏和捉迷藏,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生:从“戏”字可以看出。师:小鱼儿一会儿游到东面,一会儿蹿到西面,一会儿钻到南面,一会儿溜到北面,你觉得小鱼儿怎么样?生:鱼儿欢腾跳跃,争相追逐,很开心。这时可以播放周宁鲤鱼溪《人鱼同乐》的视频课件,师:我们的鲤鱼溪中的大小鲤鱼在悠然自得地游弋,闻人声而来,见人影而聚。请你说说你和鱼儿怎么相处?生:鱼儿见到我们就游过来摇头摆尾,我们用手轻摸鲤鱼,鱼儿不跑,鱼儿和人很亲。师:鲤鱼溪人与鱼同处一块儿,人鱼嬉戏,构成一幅美妙的人鱼同乐的和谐画面……。这样,课文就可以巧妙地结合浦源八百年来的护鱼文化来充实。从宋代开始,当地村民就已经形成规定,要保护家乡的鲤鱼,小学生对本土的护鱼风俗早已耳闻目染,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特色传统文化,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意,更能深入地理解古诗词中的精髓。

2.古诗词擂台赛,传承传统文化

为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班级每年举行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古诗词擂台赛。首先,组织诗词朗诵会。内容都是小学生必需掌握的近百首唐宋诗词和一些简单的古文常识,有些是小学课本中学到过的,比如贺知章的《咏柳》,王维的《鹿柴》等。其次,开展古诗词知识竞赛活动,设计一些诗词文化常识、名家名作,以书面的形式让学生解答。再次,以擂台赛形式推进比赛。学生根据事先分组推荐代表参赛,由教师出题,内容为小学课内外古诗词,还包括周宁本土的《怡园诗集》《乐天室诗草》等一批优秀诗集。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背诵整首古诗,或整组背诵古诗词,不能重复,最后将这几轮成绩进行汇总,成绩高者胜出。通过这样的擂台比赛活动,学生不但更深入的了解课外古诗词知识,同时感受了当地传统特色文化的氛围。这样,使古诗词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好地弘扬了中华国粹,传承了本土文化。

3.诵读经典,同品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前人智慧结晶,反映着深沉历史文化。如今,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深,对本土文化的人文价值更不甚了解。因此结合古诗的经典诵读学习,会让学生更深入了解本土文化所蕴涵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等。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的时候,让学生思考:重阳节这天古人会做什么,而我们会做什么?通过交流,学生知道了重阳节古人有登高和佩带茱萸的习俗,而我们当地会吃芋头,吃糍粑,孝敬老人,组织老人登山比赛。古诗学习是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一个窗口和平台,要让学生收集周宁本土传统节日古诗词,了解当地民俗,并在班级交流会上展示。例如,在一节展示课上,学生通过交流,他们了解到当地虽然水资源丰富,但绝不打井,因为浦源村地形像太极,形状酷似鱼,而郑氏祠堂形状为船,打井了无疑是船凿洞。除了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还应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活动,了解三月三驼灯节、清明祭祖,及独特鱼葬习俗等。引导和提示他们,用古诗词,来描摹眼前看到的情节,使得古诗词经典诵读和传统文化学习充分地结合在一起。

4.联通实践,弘扬传统文化

实践出真知,结合导游活动开展“我是鲤鱼溪小主人”综合实践活动。让班级的小导游在课余时间置身导游实践。让学生根据景点的文化,加工撰写导游词,将古诗词与传统文化结合,活跃孩子们的思维,拓宽孩子们的想象,这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写作水平得到提高,品格得到塑造。例如:小导游在给游客介绍雄伟壮观、气势非凡的石牌坊――“孝子坊”时,结合唐朝孟郊的《游子吟》的诗句,《游子吟》写的是母爱,百善孝为先,在浦源这里有现实生活中的孝行,儿子为母敷药割股疗伤的事迹,可谓孝感动天,为后世孝子之楷模。

二、收获与思考

多年的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实践,收到一定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兴趣更高涨。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难度最大的部分,一方面是因为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是因为古诗词距离孩子的生活比较遥远。当古诗词和传统文化结合之后,学生能够更透彻地理解古诗词中的含义,并且学习的负担减轻,学习的兴趣也提 高了。

2.学习气氛更浓郁。让每个教育墙都说话,在班级墙上教师设置了“传统文化区”和“古诗词学习区”,让墙壁潜移默化地发挥育人作用。当将传统文化引入到古诗词教学的工作过程中之后,课堂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发言,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是非常浓郁的。

第2篇

关键词:小学生;古典诗文;诵读

古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词是心的灵动、情的迸发、智的体现、德的化身、美的象征,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中国诗文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着无比深厚的哲理。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一个诗词最为发达的文明礼仪之邦。中华古典诗文作为宝贵的精神食粮,其间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民族传统必须承继,民族基因有赖于一代代新生命主动传承。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教育注重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45万字以上。”可见,阅读在小学阶段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少年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十三岁以前是人的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段。在此期间,加强脑的记忆开发和知识训练,对人的一生都十分重要。在小学阶段有目的、有组织、有步骤、有选择地学习传统的蒙学教材,开展古典诗文诵读活动,对于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现结合我开展古典诗文诵读的实践体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开展古诗文诵读要纳入课程计划

“读经是最好的语文教育,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有时间才能学习,有时间才能读经,才能保障古典诗文诵读的开展,使小学生从小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了解与热爱传统文化,提高小学生的国学修养和文化水平;发挥传统文化的教化力量,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把小学生培养成长为新一代兼具世界眼光和现代人意识、胸怀传统文化底蕴的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但古典诗文诵读又不能在加重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进行,为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将地方、学校课程1课时设置为诵读课,并明确由语文老师负责诵读课教学,充分利用诵读课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吟诵。语文教师不仅要担任每周的诵读课,平时还要指导好学生的诵读活动。

二、开展古诗文诵读要有校本教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我们在开展古典诗文诵读实践中,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特点和古典诗文内容,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典诗文篇目进行了选材,自编自印《古典诗文诵读手册》校本教材,内容有必读篇目和选读篇目。其中必读篇目有古诗词207首、《三字经》、《千字文》、《中华成语千句文》,选读篇目有《增广贤文》。

三、开展古诗文诵读应明确各年级段目标

目标是个人、部门或整个组织所期望的成果。有目标才能有所期望,我们在开展古典诗文诵读活动中,确立了各年级诵读的内容和要达到的目标。其中一年级学生必背古诗词15首,二年级学生必背古诗词30首,低年级段学生必背《三字经》,选读《增广贤文》;三年级学生必背古诗词45首,四年级学生必背古诗词60首,中年级段学生必背《千字文》,选读《增广贤文》;五年级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六年级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高年级段学生必背《中华成语千句文》,选读《增广贤文》。明确要求80%以上的学生能够熟读成诵;20%以下的学生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推荐学生自读《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论语》、《中庸》、《孟子》、《大学》等内容。

四、开展古诗文诵读要与多种活动形式有机结合

第3篇

一、通过美听与美读,感知节奏之美

诵读精美的古典诗词,我们深切感悟到:古典诗词的节奏显示诗歌语言的顿挫,古典诗词的声韵显示诗歌语言的抑扬,诚如郭沫若所言:“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这是因为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是合乐吟唱的,所以,我国的古典诗词无不具有鲜明的节奏和美学特质。教学时,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字正腔圆地诵读古典诗词,还要精心挑选与课堂教学内容一致的名家配乐诵读的古典诗词音画视频供学生视听,然后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诵读古典诗词的基本方法,以期让学生真切感受古典诗词的节奏美、音乐美。

比如,教学王之涣的《凉州词》和李贺的《马诗》时,当学生美听美读上述古典诗词后,引导学生归纳出七言古诗通常的四节奏,其朗读停顿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五言古诗一般只有三个节奏,其诵读停顿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学生基本把握诵读古典诗词节奏之法后,引导学生在背景音乐之中采用齐读、轮读、个别读、高诵低吟等方式体味古典诗词的节奏美、音乐美,如此,则可以引导学生在浅唱低吟古典诗词的活动中感受古典诗词特有的节奏美、音乐美等美学特质。

二、展开想象与联想,感受意境之美

有人说:“诗可以界说为‘想象的表现’”。(雪莱语)中国古典诗词尤甚。因为中国古典诗词具有语言高度凝练、篇幅极为短小、思想情感非常丰富、意蕴极其深远等美学特征,所以,我国古代诗人在创作古典诗词时,都是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将具象的客观事物同自己抽象的丰富主观情思紧密结合在一起,运用语言的张力将之整合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优美的、亦真亦幻的图景,从而将自己无限深远、丰富的情思寄托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之上,起到“借景抒情”等表达效果。教学时,我们唯有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将古典诗词中蕴含着的复杂的社会生活元素、作者抽象而深沉的情愫等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生动鲜活地再现出来,并在此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

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不仅诗中描绘的送别环境“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色调极为清新明快,而且诗中频频敬酒、深情赠言等镜头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古代交通与通信都极为不便,亲友或故旧经此一别,或许要很多年后才能相见,所以古人对离别大都充满伤感别绪,因而特别注重设宴饯别与临别赠言。请同学们联系诗歌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句诗想象一下,在朋友即将离别之际,诗人是如何频频举杯劝酒并如何与朋友殷殷话别的。然后请同学们用自己生花的文笔和灵动的画笔对上述场景展开合情合理的补写或者绘画。”如此,则既可以让《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景美永驻学生心间,还可以让《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情美荡涤学生的心田。

三、进行角色表演,展示才艺之美

教学时,如果仅仅局限于引导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节奏美、音乐美、意境美、情感美等,学生对古典诗词中蕴含的丰富意蕴美等情感体验是难以达到理想境界的。所以,教学古典诗词时,我总是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体验古典诗词中丰富的美学意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在学习古典诗词时的审美体验,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理解方式、思维方式感知、思考、品鉴古典诗词中蕴含的情感美、情境美、形象美、意蕴美、风格美等,获取更多、更愉悦的审美体验。

比如,教学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一)时,在引导学生字正腔圆地诵读和充分了解这首词的大意后,引导学生每四人组成学习小组,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对诗歌的理解等深品细究诗中描绘的农村劳动场景,合情合理地想象诗歌中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自行设计台词编写课本剧并分角色表演。然后,我挑选出四个台词设计得好、表演精彩的小组上讲台表演,除了“演员”,我与全班学生都是评委,评价的内容有:(一)台词的设计是否恰当和精彩;(二)“演员”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表演是否过于夸张或者根本没有到位;(三)“演员”表演是否能够激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第4篇

关键词:古诗词 现状 对策

古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初中语文教材共收录课内外古诗词百余首,它在语文中招考试的地位举足轻重(古诗词默写8分,诗词赏析4分,约占基础知识与阅读总分的17%)。因此,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对学生古诗词诵读与赏析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应考复习中更是对学生进行了“大运动量”的训练,然而效果却不大理想。下面我就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大家进行一些探讨。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予以批评指导。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疏于学习,文学素养不足。

应试的压力使得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中不能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不能潜心研读古诗词,领会其精髓,平时对诗词的阅读积累不是很多,缺乏厚实的诗词艺术功底和驾驭诗词的理论厚度。一些教师疏于学习,特别是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不够,对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知之甚少,其研究创新能力缺失,唯教材、唯教参,热衷于搞标准答案,使得古代诗词教学效率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

(二)以讲代读,烦琐讲解。

由于“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不少教师往往在古诗词教学上,不是引领学生自己去欣赏,去感悟,去整体把握,而是用烦琐的分析替代了阅读,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进行分析,往往把一首韵味十足、意境优美、情感丰富的诗词分析成索然无味的一堆文字符号。重标签式的分析和结论,而忽视诗词本身的审美和情感的共鸣,忽视学生个性的情感体味。老师过多地分析,学生少了诵读,少了欣赏,没了感悟,诗歌成了抽象的说教,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诗歌的兴趣。

(三)以练代读,本末倒置。

古诗词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本末倒置,以练代读”的做法。为了应付考试,许多教师不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尤其是忽视对课外古诗词的指导,舍弃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广泛阅读与积累感悟,在诗词教学中除了讲析外就是操练。让学生做大量的机械性默写和赏析练习题,背大量的老师总结出来的鉴赏知识。繁重的训练使学生疲于应付,其结果是剥夺了学生学习古诗词应有的趣味与快乐,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急功近利,随意增删。

眼睛紧盯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在诗词鉴赏方面,目标相对单一,只指向中考的34首诗词,直接针对中考的几个普遍考点进行教学(如重点字句的赏析和作者情感等),其他基本忽略不计。不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古诗词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原则和教学要求进行教学,随意增删教学内容和课时,任意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学生们得到的是支离破碎的知识点,不能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重鉴赏技巧的灌输,轻自主感悟、审美愉悦情感的培养。

在中考这支指挥棒的指引下,初中语文诗词鉴赏长期以技术性训练为主导,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实用性,而忽视了艺术教育的美育功能,忽视了对学生自主感悟、审美愉悦情感的培养,文学教育的任务并没有很好得到落实。尤其在初三阶段,老师们更加注重鉴赏技巧的灌输,各种诗词鉴赏的秘诀如潮水般涌向学生,忽视了诗词鉴赏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违背了诗词鉴赏的规律,错误地认为只要“狂轰滥炸”就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对策探讨

(一)教师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诗词鉴赏素养。由于时代、教材的局限,教师曾经的诗词知识储备毕竟有限,教师要有一桶常流常新的活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清纯的新鲜水。所以在教学的同时教师要加倍地弥补,要围绕教材大量阅读诗词,不仅要积累古典诗词,而且要关注现当代诗词,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诗词鉴赏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作为鉴赏主体。

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中,用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阅读体验和生活体验,从心灵自由感受诗词,去想象去认识作者眼中的世界,心里的世界,洞见作者的人品性格,逐步培养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和审美愉悦的情感。

(三)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就诗词鉴赏教学来说,初中学生处于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初步形成的阶段。教师要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设置情境,巧妙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去体味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广泛的联想活动,从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产生共鸣,得到启迪。及时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积极地研究,敢于质疑,鼓励学生自主研习,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互相讨论来理解诗词的内涵,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让他们自行把握、模仿,通过自主研习学会鉴赏诗歌的过程。

(四)引导学生熟悉积累诗词创作的常见手法,掌握诗词欣赏的常用技巧。

诗词表达技巧的获得不能依靠教师的灌输,而需要学生结合自身鉴赏实践进行总结。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一些零星的鉴赏体会总结成规律性的东西。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深入,这样学生的水平才会慢慢提高。当然,鉴赏经验的获得,不是一次就能完成,要经过多次的反复练习,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诗词鉴赏的语感。

第5篇

一、匠心独运――古诗词对于写作谋篇布局的影响

运用诗词或引用诗词来写作,并不一定要求全文都要用到诗词,或者处处皆有诗意,我们可以灵活运用于文章的一些关键的地方,比如开头,结尾,题引,过渡或者全文思路的点题,画龙点睛等等。

比如:“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是友情的思念;“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是恋情的思念;“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亲情的思念;“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是乡情的思念!这种语段就适合用于议论性和抒情性散文中。在文中,可用作开头段引出话题。另外也有可用作结尾段总结全文强化主题的,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一种人格;“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一种人格。人格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素质,更是一种美德。

上面的两个例子中,作者巧引诗文显诗意,以点联面,把读诗与写作巧妙地结合起来,使文章增添了不少美感。另外我们还可以根据诗的结构来训练写作,诗的结构大致有并列、层递、对比、回环等,都可以在写作实践中运用。有学生将李清照人生三个不同阶段的作品巧妙地贯穿在作文《那时花开》中,把李清照比作一朵花,不同时期是不同的花,从青梅到黄花再到,来抒发她人生不同阶段的情怀。整篇文章的结构就是通过三首诗的引用来把它分为三部分。下面是文中的几个选段:

少女的情怀总是诗一般的,“和羞走,依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刚刚整好面容的少女,嫣然一笑,明眸闪动,芊芊玉手捡起青梅,满怀陌上花开的美好憧憬,即便不是一笑倾国人,也是如花般清新可人,笑靥如花,花开不败。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双眉紧锁,衣带渐宽。两鬓微霜的易安摇头轻叹,人事纷繁。终日不散的愁像一团浓稠的云,结滞在她早已褪去了韶光的额角。

花再开时,已是暮秋。当年东篱把酒,比黄花还瘦的易安,如今却更为憔悴。雨敲落在梧桐上,就如同家事国事一样重重敲击在年迈的女词人心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夫君的早逝,南宋的偏安,实事的动荡,百转愁肠,萦绕在易安眉间,才下了眉头,却又上心头。

在那片黑暗之中,易安像极了一朵独放的,高昂地立在枝头,坚定地撑起不堪的生命,孤独地将最伟大的愁绪理成了千瓣的金黄,引得无数赏花人驻足。

这种化用古诗词结合作者生平经历来结构全文,进行文章的谋篇布局的方法,也是很不错的写作方法。

二、文采飞扬――古诗词对于写作中遣词造句的影响

如何使你的作文文采飞扬?将古诗词的名句融入文章中不失为一种写作的好方法。可是古诗词引用到文中究竟有什么作用和好处呢?我们来看看这两个例子。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朱自清《春》

引用这诗句的作用,就是引起对春风的描写,体现了春风柔和的特点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的温暖、亲切相符,能让语言更形象生动。

让我们再来看学生在中考作文中所引用的古诗句:

这种时间里,父亲总会翻开一本书,用他温暖的大手握住我的小手,带我念诵那些古老的诗篇。是“杨柳绿齐三尺雨,樱桃红破一声箫”的画卷,是“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琴音,抑或是“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悠然。父亲深沉的声音里,这些文字甩开飘逸的水袖,踢开灵秀的裙摆,带我走进语文最动人的美好世界。

――2010南通市中考满分作文《我们一起走过》

由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到,古诗词名句如果融入文中得当的话,就会使语言富于文采,引人入胜,让文章增色不少。我们平时可以根据古诗词表达的内容做一些适当的积累,然后需要写什么内容的话题作文,就可以引用什么内容的古诗词,让文章变得文采飞扬。但是要切记,古诗词在文中不可引用过多,只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即可。

古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文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这无疑是学生作文“出彩”、“创新”的一条有效便捷的途径。

三、意境深远――古诗词对于写作中调动想象的影响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或景中藏情。我们可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比如笔者在进行写作方法指导时,教学生如何联系自己生活经历和个人情感体验来发挥想象写景,进行环境的渲染和营造气氛时,就例举出李煜的《相见欢》,引导学生联系李煜的生平经历,闭上眼睛去想象他创写这首词时的心情,再背诵赏析词中的写景句“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思考诗人眼中的月亮为何是钩子形状的,院子为何是深院,锁住的究竟是清秋还是别的什么东西。这样学生通过对诗词中的写景的理解来深化自己个人的写作体验,随即再设计一个情境让学生进行环境描写,景中也就有了情。

还有,比如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笔者让学生对词中的九个意象分别进行细描,然后把每一个意象的特征核对一下,看看符不符合词的意境。挑剔出来后,有的马描写太得健壮了,应写得瘦骨嶙峋才好;远处的树描写得郁郁葱葱的,近处的树却光秃秃的,自相矛盾;画面中根本没有写到枯藤,也没有表现西风,缺少苍凉感;鸟飞得太轻盈,不像昏鸦;整幅画面太拥挤了,甚至是太热闹了,应是古道苍苍,秋风萧瑟的感觉。挑剔完之后,让学生再按照作者需要的意境扩写这首词,进行画面描写,结果就好多了。

其实,诗歌的情境就是写作的情境,如果我们在创设诗歌的情境教学时,能够将之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那就会一举两得了。学生在运用散文描述法的过程中,势必会调动写作过程的一些方法,比如结构的安排、情节的起伏、画面的丰富、语言的生动诗意化等等。学生在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过程中,也必然会引发写作中的情境创设、画面打造、语言设计等方面的锻炼和思考。

第6篇

关键词:学习方式;自主探究;意象;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109-02

古诗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明确指出,古诗教学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学,它是以审美活动的方式设计和实施教学的。如果仍然把古诗教学的目标停留在理解古诗大意的水平,则不能实现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目标。而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灵活的运用意象,就能使传统古诗教学重新焕发青春气息,捕捉到她,我们就能在诗歌艺术殿堂中自由地穿行。

一、意象是解读古诗的一把钥匙

1.意象是中国古诗中的重要艺术形式。意象的本质是艺术形象,是通过创作者的心理活动(情绪情感等)进行再加工而形成的新的艺术形象。古诗意象是古诗创作者对某种事物或情景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是诗人表达自己思想与感情的重要载体。“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而“象”是外在的具体的事物;“意”源于内心活动,需借助于“象”来表达,“象”是“意”的载体,是一种“意”的寄托物。众多古诗名句,如“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句中的意象,都是自然意象。有些古诗描述社会事物、生活场景,刻画人物形象,这其中用来寄托情思,这实质上也是意象。

2.学生自主探究古诗意象是体验作者情感的前提。我国古诗创作重视“意”与“象”的关系,亦即“情”与“景”、“心”与“物”、“神”与“形”的关系。刘勰指出,诗的构思在于“神与物游”;谢榛认为“景乃诗之媒”;王夫之认为“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参化工之妙。”王国维更是认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其实仅仅是中国传统诗学关于诗的意象手法的多种表述之一。古诗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所思所想,通过寄托一个特定的具体事务组,使之融入自己的某种情感,并构造一个特定的艺术时空,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时空在内心进行再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思所想的基础上,附着自己的情感。因此,让学生自主探究古诗意象是理解古诗含义、体验古诗作者情感的重要前提。

二、如何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古诗意象

1.指导学生理解自主探究式的学习。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根据教师的指导,自主利用选择适合的学习策略,运用相关学习放学,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自我调整,对学习效率、效果进行恰当的自我评价和反馈。自主学习环境下如何选择学习目标、安排学习进度,如何运用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如何评价和判断学习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完成情况,都需要学生自主独立地完成,而这种学习能力是在不断摸索、探讨、总结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它不仅是一个认识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能力问题、习惯问题。如何在古诗教学中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让学生捕捉意象是激活中学古诗教学的关键。

2.指导学生设立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一般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等三个方面设立。知识目标是让学生探究古诗意象的起源,认识意象,了解意象之于诗歌的重要性;积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能力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意象分析的基本方法,通过意象分析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把握意象的组合方式,基本感受意象组合营造的诗歌意境;培养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情感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文化的情感,展现中国诗歌的意蕴和魅力。

3.设立活动让学生探究意象。第一步,合作讨论,制定活动计划。把分成若干小组,了解本项目学习的基本情况,开展讨论,制定相关活动具体实施方案。教师介绍本项目学习的背景和基本内容,并指导学生活动,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第二步,调查“意象”,学生通过查阅图书资料、网络搜索追溯“意象”的来龙去脉,了解意象的起源与发展。各小组通过不同途径查找,最后讨论交流,看哪一小组做得最好。第三步,总结古诗意象的种类。学生归纳古诗意象,从某个角度进行分类,如年代、诗词等。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进行全程指导。第四步,黑板报、宣传栏或班级报刊展示。将“意象”演变和古诗意象种类归纳等知识以宣传栏或班级报刊形式进行展示和设计。教师对学生小组进行分工。第五步,班级总结汇报评比。以小组为单位对参加学习进行心得总结汇报。教师组织对个小组表现进行点评。最后,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完成古诗意象的演变、古诗意象的家族、古诗意象板报、古诗意象报刊等。通过活动,学生自主探究古诗意象,理解把握古诗意象。意象之间似离实合、似断实叙,给读者留下了许多相象的空间和再创造的余地,这也正是中国古典诗歌被世人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归纳古诗意象,是对古诗意象深刻把握的重要方式。

三、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古诗意象的体会

针对古诗教学与学习的实际,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学习方式。把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有机结合,在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学习环节切实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自己适合的方式理解和体会诗人的心理活动,理解古诗的思想内涵。使学生很快把握诗歌形象的塑造以及理解诗歌语言的深层意义。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验,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调用个性化的语言,用自己生活的感受描绘西湖美景,让学生对诗的意思更为明晰,读写结合,表达与感悟结合。既深化了对诗句的理解和记忆,又能入情入境,更好地体验诗句所描绘的意象,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灵活运用自主探究学习方式,抓住古诗的灵魂——意象,并把古诗与学生语言及生活体验的有效契合,恰当地运用想象写话,读写结合的,不失为古诗教学中帮助学生感悟诗歌意象非常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小平.中西方诗歌意象比较研究[J].中州学刊,2010,(01).

[2]朱林.意象派诗与中国古典诗歌差异及原因探源[J].西安社会科学,2009,(04).

[3]范景兰.论意象派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误读”[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4]武新玉.从主体性意象叠加到客体性意象并置——论威廉斯对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发展[J].外国文学研究,2010,(01).

[5]张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论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意象派的影响[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

[6]严蓉.歌赏析切入点探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12).

第7篇

一、了解作品相关的创作背景

文学作品是作者经历与思想感情的外现,所以赏诗需要知人论世。

例如,赏读李清照的《武陵春》时,多数学生赏其词后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总认为词中所言之“愁”,就是一个妇人独处之闲愁,没有对国家民族命运进行思考。这是一个理解方面的误区,这是因不了解李清照其人生际遇、情感变化之故所致。北宋灭于金,举朝南渡前生活舒适安定,李清照与丈夫金石考据家赵明诚游于文艺。南渡后经历了国破家亡的苦难,从此生活变得颠沛流离。前期作品主要反映她闺中的生活、自然风光和与丈夫的离别相思。后期的作品主要写亡夫之痛、故国沦丧之悲及伤时念旧的抑郁情怀。北宋灭亡以后,李清照只好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了金人之手,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后来丈夫赵明诚病故,金人大举南侵,李清照在兵慌马乱中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武陵春》这首词。53岁的李清照经历了国家败亡、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的不幸遭遇,其内心是何等的悲痛。此词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感情。学生只有了解这些情况后,才不会再把词中之“愁”仅理解为一般的愁,这愁绪千丝万缕,包含着国破家亡之愁,还有只身孤苦之愁,应是绵绵恨意。

二、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意象

从形象出发来鉴赏古典诗词,应该充分考虑创造形象的特点。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短小的抒情诗,一般没有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所以,不能用分析戏剧和小说的方法,从诗中寻找典型人物形象。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一般把它称之为“意象”。在鉴赏作品的时候,不但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要透过其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了作品的意象和意象所包含的旨趣以及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诗词作品。

例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要理解题目中的“折柳”的含义,关键是理解“柳”的意象。在学生学过的课文中包括一些常见的古诗词,比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到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义的。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与“留”谐音,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因而很容易把这种意象引申到“柳——留——惜别——依依不舍”的层面上来。使人联想到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就自然会涌起一缕离愁。这样,诗中“折柳”一词所寓含的“惜别怀远”之意就容易理解了。

三、品味古典诗词的音律之美

诗歌的音乐性特征十分明显。哲学家黑格尔说过:“诗词绝对要有音节或韵,因为章节和韵是诗的原始的唯一的愉悦感官的芬芳气息,它比所谓富于意象的富丽词藻还更为重要。”因此,诗词的节奏是适应舞蹈和吟唱需要而产生的,它是人的生理节奏和生活、自然节奏的和谐统一。人的情感起伏、波动与生活节奏的张驰决定了诗词的节奏,古典诗词美就在于音律之美,让人读起来感觉琅琅上口、优美动听。因此,教学古典诗词首先应加强吟诵教学。诵读不能停留在教师的范读、学生的吟读与集体齐读等浅层面上,而应在理解诗意词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词的语言美、结构美与音律美。在这种美的熏陶下,再发自内心的吟诵,直至见诗意词意之美及诗人词人志趣。

例如,《诗经》中“砍砍伐檀兮”一句即是伐木的节奏;李白的《蜀道难》中的“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也有节奏起伏。通过这些节奏的起伏,我们能发现诗中所包含的起伏的感情。《蜀道难》中这样的开头突兀沉雄,表现出的是见蜀道高危的惊惧情绪,全篇节奏舒缓,起伏跌宕,通过节奏的变化给人带来以美的享受。因此,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的语文教学,特别的诗词教学,开展诵读非常有必要。

四、鉴赏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有:

1.正反对比

即古今对比、美与丑对比、理想世界与黑暗现实对比、田园生活与污浊官场对比等。如唐李约的《观祈雨》“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此诗写观祈雨的感慨。把久旱祈雨的情景与朱门的处处歌舞升平相对举,深刻揭露出统治阶级不顾劳动人民疾苦,终年贪图享乐、醉生梦死的社会现实,给人印象深刻。

2.衬托

包括正面衬托、反面衬托、人和物相互烘托映衬三种情形。如陆游的《楚城》“江山荒城猿乌悲”一句就用了以悲衬悲的表现手法。即属从正面衬托。王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则以有声衬无声属反衬,这属于人和物相互烘托映衬的例子。

3.虚实结合

如宋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议论为虚,告诉人们要做到事理通达,心无疑惑,必须不断输入新知识。

4.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

如李煜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以自然界的花落、水流、春去不归三件事比喻离别后的江山如天人相隔,永不能见,沉痛哀婉,十分凄凉。另外,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对比,反问,设问,反复,借代,互文等。

5.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如唐代诗人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借景语,言情思。“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家何在”喻将远走,“马不前”喻前途艰辛。冰天雪地之中,诗人立马蓝关,不独心系家人,也伤怀国事,景物描写中露出英雄失路之悲情。

五、总结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要把握古典诗词鉴赏的技巧,首先要认真审视标题,辨明诗歌的不同题材。

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曹操的《龟虽寿》等诗词都抒发了对古人的缅怀之情,都属于咏史怀古诗,作者通过借古讽今,透漏出对现实的不满及批判。像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在词中吟出昂扬的情绪和乐观的精神,表现出强烈建功立业的志向,则属于抒发人生志向的题材。山水田园题材的诗象陶渊明的《饮酒》,诗中描绘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大自然的眷恋和喜爱。人生感受题材的诗,流露词人内心愉悦情怀的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道尽人生悲伤情怀的则有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等。

第8篇

关键词:人文素养;泛学科素养;思辨能力;潜在课程

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哲学课堂才是厚实、优美而和谐的。这其中要有丰厚的哲学底蕴,优美的中国文化,和谐的人文环境。在哲学课堂引入古典诗词,用美的语言将学生带入文化,带入哲学,塑造出人所独有的心灵,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以优美凝练的语言、生动新奇的想象、朗朗上口的韵律、动人心魄的情感、深刻入微的哲理,让我们回味无穷、难以忘怀。在生活与哲学课教学中巧用古诗词,能够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化平淡为神奇,使课堂教学充满诗意、充满激情、充满活力,既能激发兴趣、深化认识,又能够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哲学与诗本是一体,都孕育于神话的怀抱。虽然后来哲学和诗渐渐分离,但是犹如孪生兄弟一样,它们在精神气质上仍然酷似。没有哲学的眼光,诗人有的是浅薄;没有诗词的灵性,一个哲学家也只能是从事逻辑推理的思维机器,在人类历史上大哲学家与大诗人往往心灵相通。哲学与诗的本原一体,为当今在哲学课堂运用古诗词提供了可能。

一、在哲学中渗透古诗的意义

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最高层次的理论思维方式,深奥抽象、不容易理解。古诗词的特点是说理通俗、形象生动,它往往用朴实的字句,揭示出深邃的哲理,言简意赅而意境深远,使人增长智慧、通晓事理。在生活与哲学课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古诗词印证教学内容,溶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意义深远。

1.有利于教学效果的达成

很多难点突破可以用诗词来解释,引发学生共鸣和积极参与。引用学生熟悉的诗词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教师艺术性的语言能够激发学生的崇拜、探索等积极情绪。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思辨能力,传承优秀的中国文化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这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人文精神对学生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人文素养的提高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让学生入情入境,学生与古人的对话,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

3.可以培养学生的泛学科素养,提升审美情趣

新课程标准注重各学科课程的综合发展以及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从事经济生产,作出个人决策所需的综合性素养,目前我们的课堂与此存在一定差距。

二、在教学实践中,对哲学课堂如何运用古诗词积累的经验

1.古诗词作为新课的导入新课,可以做到先声夺人

可以凭借格言、警句特有的精湛语言艺术,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同时陶冶学生情操,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利用古诗词典故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画龙点睛,特别是对比应用,出奇制胜

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是一节哲学课教学的中心任务。哲学课教师为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总是千方百计地寻找教学资料,设计教学方法加以实现。而哲学教学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往往都是些知识性、理论性、抽象性很强的概念、原理或观点,如果采用单纯的说理,其效果显然是不会理想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利用古诗词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实现哲学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

3.利用名人名言、典故作为课堂教学结尾,升华主题

一个好的课堂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在哲学课的结语中,选取应情应景的古诗词作为课堂结尾,往往令人萦怀难忘,也能激发学生情感,对价值观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在《用发展眼光看问题》课结束时,送给学生缪氏子《赋新月》: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宵边。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

政治教师通过提高文化素养,广泛阅读,耐心发掘教学素材的意义。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开阔视野,改变自身的内涵,丰富内心世界,改变精神风貌,就会有一种雍容的气度,优雅的仪态,不至于“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要做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需要教师追求修养的厚度,丰富的心灵。

哲学课堂会因为教师的追求而充满了文化氛围和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哲学课堂也会因为文化与思想的内涵而灵动,似写意的国画,可以是鸟虫,自然而生机无限;可以是山水,盈盈的水面,幽幽的青山,生动而意境深远。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 诗词 教法 创新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典籍的百花园中一枝引人注目的奇葩,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但许多教师缺乏对其教学方法的探究,导致诗词艺术在教师逐字逐句的解说中成了枯燥的文字符号。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

由于古诗词距今年代久远,写作背景复杂,而且内容高度凝练,情感含蓄深邃,不少教师缺乏对其教学方法的探究,常常采用“解释题目――读通诗句――分析字词――串讲诗意――总结思想”的五步教学法,使古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解释”的层面上,以致原本完整和谐、充满活力的诗词艺术在教师逐字逐句的解说中成了枯燥的文字符号。

我们经常发现以下几个教学误区:

①一来一去式的问答。有些教师忽略了古诗词深远的艺术意境需要反复诵读深刻体会的特征,在教学中泛泛问答,破坏了古诗词的整体性,使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支离破碎;②面面俱到式的介绍,使学生不得要领,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③不求甚解式的翻译。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迫不及待地要求学生通过注释把古诗词用现在的话把它说明白,将鲜活的古诗词教得沉闷而无趣;④侃侃而谈式的分析。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对古诗词作所谓的全面深刻分析,未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使学生感到学习古诗词非常费劲而产生厌恶心理;⑤一路到底式的背默。有些教师教学古诗词只以考试为目的,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好详细的笔记,之后就是单调的背诵、默写等,学生的灵动、想象就在死记硬背中逐渐被消磨。

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古诗词的教学也是茫然的,虽然很想有所突破和创新,却总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学之余,不禁哀叹“山重水复疑无路”!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

正当茫然困惑之际,我翻阅《小学语文名师古诗词课堂实录》,发现里面收录着许多名师的古诗词教学实录、教学心得等。拜读后,仿佛有“胜读十年书”的豁然开朗之感。参考本书中介绍的课堂案例、教法,结合所教班级的实际,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枫桥夜泊》等古诗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深入地解读这些经典的古诗词教学实录,名师们高超的教学设计给我们以启迪,他们精湛的古诗词教学艺术着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①创设诗境,在朗读对话中感知。古诗词言简意丰,却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甚远。教师在教学时特别需要创设与古诗词相和谐的情境,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如临其境深入感受;②整合资源,在对比欣赏中品味。古诗词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习的局限。借助课堂教学拓展延伸,把相关的诗词组合在一起探讨,可达到整体优化的教学效果;③咬文嚼字,在研词磨句中升华。诗歌是最精炼的语言艺术,故而,学习古诗也切勿浮光掠影。而须沉下来,觅诗眼,品佳句,感受诗歌的意趣和含蓄。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名师们先进的古诗词教学理念、精湛的古诗词教学设计,让笔者在探究古诗词教学的道路上犹如春风拂面,真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彩虹”总在“风雨”后

有了名师的引路,有了他们对古诗词教学的新见地,我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有效教学中有了以下几方面的策略:

1,整合资源,把握基点。①把握同一主题的作品。在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材中,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在教学时可改变传统“逐环教学“逐首教学”的模式,整合资源,凝聚主题,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整合同一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领学生对比体会,加深理解。②拓展同一诗人的作品。拓展同一诗人的作品,不仅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还可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

2,反复吟诵,直意抒情。让古诗词教学弥散醉人的芬芳,教学中就必须抓住“诗眼”和关键词句,细细品味文本,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投入感情朗读,感悟文本的意义,直指作者的心灵。进而唤醒学生的心灵。重视朗读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

3,启发想象,入境悟情。诗重想象。古诗词教学中要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共鸣和移情,引导他们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情要靠“象”去显。贯通生活与诗句的问题,激活了学生言语活动的创造性,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有情有趣,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始终在文本语言的内部快乐进行。

第10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 问题 策略

关于诗词鉴赏教学,新课改中出现了很多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说这些做法对于诗词教学都是极大的促进,使诗词鉴赏走上了科学化、有效化的道路。但好的现象却不能掩盖存在的问题,当前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我总结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

一、当前高中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功利化。

在高考这支指挥棒的指引下,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流于功利化。一方面表现在重鉴赏技巧的灌输,轻能力培养,尤其在高三阶段各种诗词鉴赏的秘诀如潮水般涌向学生。另一方面表现在不求质量,但求多多益善,期望能够押中高考题。其实这些现象都围绕一个字,就是“分”。它们忽视了诗词鉴赏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违背了诗词鉴赏的规律,是一种诗性美的丢失,严重违背了新课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2.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

长期以来,在教学中学生只是处在一个被动的位置,诗词鉴赏变成了语文教师个人的解读。其实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任何人都不能包办代替。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鉴赏主体,无论是知识、经验,还是思想、性格、情感都不尽相同,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必然带有个性色彩。诗词鉴赏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鉴赏主体,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3.教学过程模式化。

就教学过程而言,主要是无视诗词写景状物、抒情明理时那种既文意贯一、血肉交融,又开合跌宕、灵活多变的表现特点,不去挖掘诗人在诗中所要表现的思想、情感、意志、个性精神、生命意识,而一概施以“一解题、二释词、三解构、四总结”之类的手段,切割肢解,拼搭组装。

4.教学方法单一化。

教学中机械的程序与单调的教学手段降低了诗词固有的趣味性,抑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诗词教学的整体效益降低到理性的说明文的水平上,使诗词激发学生情感、美化心灵的作用荡然无存,人文精神的传递弘扬和实现成为现实中的不可能。

二、加强诗词鉴赏教学的策略

1.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就诗词鉴赏教学来说,在学生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初步形成的阶段,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引导责任。要想发挥主导作用,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诗词鉴赏素养。师者最不该固步自封。由于时代、教材的局限,教师曾经的诗词知识储备毕竟有限,教师有一桶常流常新的活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清纯的新鲜水,所以在教学的同时教师要加倍地弥补。要围绕教材大量阅读诗词,不仅要积累古典诗词,而且要关注现当代诗词。长期以来,由于高考不涉及,教材选编的课文又少,教师不够重视新诗,学生接触的也不够多。而实际上现代诗词以其思想深刻、意境优美、节奏明朗的特点,深受高中生的喜爱,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契机激发他们的鉴赏热情。

2.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学生的鉴赏主体作用。

古诗词鉴赏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学习过程,又是学生认识自己、发展自己、自主建构言语意义、涵养心灵、提升精神境界的过程。鉴赏教学中的语感培养要适应每个学生的现实情况,遵循学生言语能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教师应改变原有的学生观,认识到学生不是一个抽象的鉴赏者、刻板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一个完整的人、独特的人,有着丰富的心灵世界和独特的个性。在古诗词鉴赏活动中,学生是鉴赏的主体,教师不应该用自己的鉴赏评价取代学生的鉴赏感受和理解。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鉴赏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创造性鉴赏理解,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这样才能在鉴赏教学中使每个学生的语感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

3.引导学生熟悉积累诗词创作的常见手法,掌握诗词欣赏的常用技巧。

诗词使用表达技巧,都是与诗词的文体特征和美学追求相适应的。诗词常用的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以及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词)、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词)等表现技巧。熟谙其特征与功用,对参悟诗意十分有益。这些诗词表达技巧的获得不能依靠教师的灌输,而需学生结合自身鉴赏实践进行总结。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把一些零星的鉴赏体会总结成规律性的东西。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深入,这样学生的水平才会慢慢提高。当然,鉴赏经验的获得,不是一次就能完成,要经过多次的反复练习。阅读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研究这三首词试找出每首词表达“愁”的意象,并说明这些不同的愁思与所用意象有什么关系。这是一个巧妙的触发。学生在阅读赏析中都能找到相关的意象,如“烟草”“风絮”表示丝丝情愁,“双溪蚱蜢舟”表示国破家亡之愁沉重而难以舟载,而“一江春水”则表示亡国之愁汹涌如春潮。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进一步理解不同物象表达诗人心中各不相同的“愁”思,从而总结意念与意象间的关系。

4.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古诗词鉴赏中产生情感共鸣现象对鉴赏主体有很高的要求。主体要有敏锐的审美感觉和艺术修养,要有与作品类似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经验作为基础,同时处在产生审美心境的特定环境,才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力去体味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广泛的联想活动,在对鉴赏对象的观照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产生共鸣。鉴赏者的语感表现出极强的个体审美倾向性和情感选择性。鉴赏活动的共鸣不是在逻辑思维的导引下刻意进行的,而是在语感审美倾向性和情感选择性的导引下自然而然产生的。语感有极强的个体差异性,它是一种个体经验,与言语主体的知识积累、语言修养、生活阅历、思想感情、审美倾向、个性特征等紧密相联,有极浓重的主体性特征。由于语言是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语感对鉴赏言语对象的选择和感知,实质上就是语感对活跃于言语对象之中的心灵活动、情感活动的认同、感应。王尚文先生对此作过精辟的论述:“语感和思想感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种心灵的感觉。它并不是像照相机那样只是消极被动地接纳作用于它的言语对象,它所进行的完全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积极活动。它具有强烈的选择性,总是对那些同主体的心灵世界直接相关的言语对象特别敏感,并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倾向、结构等对它作出自己的理解,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改造’言语对象。”语感的个体性特征在鉴赏中的强烈作用能促使情感共鸣现象的发生。

5.循序渐进培养诗词鉴赏的语感。

语感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过程。鉴赏教学课中的语感培养与鉴赏课外的语感培养任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语感培养的教学方法既渗透在古诗词鉴赏教学课的每一个环节中,又渗透在鉴赏教学课外语感培养不同阶段的具体任务中。同时,每一种语感培养教学方法都注重贯彻感受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原则。我在借鉴中国传统语感培养教学方法和当代语文界语感“训练”说语感培养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语感培养教学实践,提出中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语感培养的四类具体教学方法:以诵读熏陶为主的教学方法――“熟参、吟诵、涵泳”:以语境体悟为主的教学方法――“想象、自失、兴会”:以语感分析为主的教学方法――“辨味、精思、比较”;以实践运用为主的教学方法――“体察、迁移、琢磨”。从宏观上,这四类教学方法的设计依据鉴赏能力发展的规律循序进行,呈现语感培养的阶段渐进性。同时,同一类型的教学方法也围绕一个主要的鉴赏学习方式,循序渐进,达到一定的语感培养目标。但在具体的教学中不必机械地切割和单一使用某一种教学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以一类教学方法为主,又灵活综合运用其它的教学方法,使各类教学方法相辅相成,相互交融。

总之,我们在诗词鉴赏教学中,应尊重诗词鉴赏的规律,围绕“能否上出新理念,如何上出新理念”展开教学,在尊重学生个性阅读的前提下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诗词鉴赏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仲才.诗词写作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

[2]陈少松.古诗词文吟诵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2.

第11篇

一.创设情境,吟诵诗词

2012年版新课改《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阅读古典诗词等经典美文是初中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引导学生顺利走进古典诗词等经典美文文本,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言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并对其诸多美学特质有所感悟和思考等。然而,鉴于我国古典诗词创作的时代久远以及所记录的均是与我们相隔几千年的远古先人的思想情感等缘故,教学时,我们务必引导同学们反复聆听、反复吟诵、深刻品味古典诗词的诸多美学特质,逐步掌握诵读、品味、鉴赏、比较文言的基本方法,从而达到引导同学们在古典诗词的学习与鉴赏中真正领略其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人物形象鲜活等美学特质之目的。

比如,教学唐代杜牧的《山行》七言绝句时,我运用多媒体电教设备将从网络下载的名家配乐朗诵《山行》音画视频播放给学生试听,并与同学们一起总结诵读古典诗词的节奏:七言古典诗词每句一般四个节奏,比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五言古典诗词每句一般三个节奏,比如唐代王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二.鉴赏意境,读写结合

意境指作者在诸如古典诗词等文学作品中通过描写自然界的山水花鸟虫鱼等自然风物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意蕴。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凉州词》中通过描写雄浑壮阔的黄河景象和戍守黄河上游孤城过着艰苦军旅生活的将士们的思乡情怀,表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和对戍边将士的深切同情。

教学王之涣《凉州词》这首七言绝句时,我将王之涣在这首诗歌中所营造的黄河巨浪滔天、边境孤城独立、将士思乡借吹奏《折杨柳》表达思乡盼归的意境与情感等设计成幻动的画面制成精美的PPT课件,并配上古筝名曲《折杨柳》为背景音乐。上课伊始就运用多媒体电教设备播放给同学们欣赏,并引导同学们边欣赏、边诵读、边感知《凉州词》中所描绘的雄宏意境和作者细腻之情怀。之后,又引导学生在王之涣《凉州词》中任选一句自认为最能体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句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舞动自己生花的妙笔或者激情洋溢的画笔对自己所选择的某一诗句发挥想象进行再创作,并要求同学们将二度创作的作品首先在学习小组内交流,然后再由各学习小组的小组长择优推荐上讲台诵读。结果我发现,同学们在对《凉州词》进行二度创作的过程中不仅非常认真,而且还出现了不少佳品。

三.品鉴形象,陶冶情操

入选北师大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有不少文质兼美的作品塑造了感人肺腑的人物形象。比如东晋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塑造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人自我形象;再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节选)中塑造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琵琶女形象。教学时,引导同学们多维度、多层次地品鉴、感知上述古典诗歌中的艺术形象,不仅可以借此熏陶同学们美好的品格,还可以构建快乐、美丽、和谐的古典诗词教学课堂。

比如,教学上述两篇课文时,在引导同学们反复朗读这两首诗歌和深刻感知这两首诗歌主旨的基础上,我曾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内有意“留白”6分钟,引导同学们探讨下列问题:

1、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是作者在怎样的境遇中写下的名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

2、白居易的《琵琶行》(节选)中塑造的琵琶女是一个具有怎样沧桑人生经历的艺术形象?这首诗表达了白居易对琵琶女怎样的情感?

四分钟后,同学们就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了。虽然同学们对上述两个问题的认知略有分歧,但是当我再次引导同学们集体探讨上述两个问题并尽量求同存异之后,同学们对上述两个问题基本上达成了共识。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中国分类号:G633.3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结晶。而古诗词文体是一种独特的文体,格式、韵律特殊,意蕴丰富。古诗词鉴赏教学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语文课程标准目标之一,同时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难点内容。由于古诗词的体式比较特殊,语句短小,手法专业等,学生对古诗词的内容难以理解。因此学生在面对古诗词鉴赏题的时候无从下手,从而影响了学生在古诗词方面的得分率比较低。古诗词的语言精炼,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学生在做古诗词鉴赏题的时候,需要反复推敲,才能领会诗人无尽的意味。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多种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一、古诗词鉴赏教学现状

古诗词鉴赏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较深,教师只是借用前人的说法,把教材上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根本没有自己的解读。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只要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背诵必要的古诗词,了解其大意,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的主动性较差,过度依赖教师,就是在考试的时候,也不知道如何有效做题。因此,教师需要探索有效的鉴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积累鉴赏知识,揣测诗词内容

鉴赏知识包括诗人、作品的知识与鉴赏的常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内容、艺术风格等。掌握了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揣测诗词内容。比如李白的诗清晰飘逸、自由不羁,杜甫的诗沉郁顿挫、忧国忧民,苏轼的词豪迈壮阔、大气磅礴。其他诗人、词人如李商隐、杜牧、陆游、王维等,都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归纳。《诗经》是现实主义源头;《楚辞》是浪漫主义源头。三曹诗风苍凉悲怆色彩;白居易诗歌雅俗共赏;李贺的诗歌奇诡变幻等。花间派的词人风格有清晰舒朗的一面,也有温软浓艳的一面。李煜的词细腻伤感;李清照的词婉约凄凉;范仲淹的词苍凉悲壮;秦观的词情真意切等等。对这些诗风、词风作一定的了解,可以给学生带来方便。学生一见到某一诗人的作品,其思想情感便能揣测一二。然而风格是诗人的写作基调,也有例外的时候,学生在做诗词鉴赏题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此外,还要掌握鉴赏古诗词的要领以及基本的表现手法。

(二)抓住诗歌意象,引导学生体味

意象是古诗词中浸染了作者情感的景物,它是古诗词构成的基础。只有在了解诗词意象的前提下,才能引导学生深入体味诗词的主题。很多时候,鉴赏古诗词都是从分析意象入手。意象与意象组合在一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意境。因此,教师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体味诗人营造出的意境。这就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填补诗词中的空白。

(三)联系社会生活,把握诗歌主题

文学作品是一门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具有不同的特点。比如盛唐时期,国家繁荣昌盛,其作品风格昂扬向上;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其作品风格多苍凉悲壮。因此诗人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与社会背景息息相关。就是在同一社会背景下,境遇不同,表现的作品主题风格也是不同的。一个优秀的作家,他的作品风格应该是多变的。如李清照的闲情与愁苦、陶渊明的乞食与农耕,柳永的相思与艳情。因此,在古诗词鉴赏题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社会背景以及生平经历,去把握诗歌主题。

(四)拓展思维想象,体会诗人情感

著名诗人白居易说过:“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是建立现实的基础上,诗人的有感而发。在《雨霖铃》这一首诗中,诗人描绘了一幅情人即将远行的难舍难分场景。在教到这一首诗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所描写的场景。“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和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住。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望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在这首词的下阕,诗人想象了自己离别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情景。学生描述诗词内容的过程,其实是发挥想象的过程,体会了诗人内心情感的波澜。

(五)开展讲课比赛,培养语言能力

现阶段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做古诗词鉴赏题时,常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无法用精炼的语言写下来。这是因为学生平时很少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讲课比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师,并没有把书上的古诗词都讲完,而是选择有代表性的古诗词。推选学生上台讲自己所选的古诗词,进行分析。比如讲到杜甫,教师讲授一部分诗词,其他的由学生来讲。学生为讲课会做充分的准备。这一准备过程,学生训练古诗词鉴赏的过程。然后再把准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这种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结语

总之,古诗词鉴赏教学应该摒弃传统的模式,不断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除了本文提到的鉴赏方法之外,还有很多方法需要在学生自己摸索,总结规律与方法。只有掌握好的鉴赏方法,才能使古诗词鉴赏更上一层楼,从而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蒋念祖,陈玲玲.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课的学与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曹鲜彩.让我们走进诗歌的心灵―谈诗歌的鉴赏的方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S1)

[3]张其林.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J].当代教育论坛.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