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育信息化三年

教育信息化三年

时间:2022-05-13 18:12: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信息化三年,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育信息化三年

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教育改革;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9-0067-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国家战略目标,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2012年3月教育部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四川省教育厅把教育信息化摆到“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并制订了《四川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行动计划(2011-2020年)》。宜宾市成立了市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2014年4月整合电教馆和技装所成立了市教育信息化指导中心,将翠屏区和临港经开区作为教育信息化先行试点区;市教育局制定了《教育信息化2012-2020年分年度实施方案》。本文在深入各区县教育局及基层学校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宜宾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推进宜宾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参考建议。

一、宜宾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宜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全市教育战线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宜宾市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整合初见成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现了初步融合,教与学的模式正在逐步转变,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格局已初步形成。通过走访各区县教育局,深入各中小学及职业院校进行随机访谈和问卷抽样调查,收集到较为详实的数据和意见。通过调研发现:宜宾教育信息化建设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发展不平衡,尤其农村学校信息化水平较低,全市接入网络带宽大于10M的学校只有24.4%;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和信息化师资培训远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综合起来,可归结为“四重四轻”的问题:

1.重义务教育,轻职业教育

在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方面,近三年中央专项资金和省市配套资金绝大部分用于义务教育,高中及中职教育主要靠地方财政投入。近三年各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政府投入情况如图1所示。

在市教育局的统筹下,多数区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都制定了信息化建设规划,在统筹推进义务教育类学校的“三通两平台”建设方面投入力度大、成效显著,除了部分村小外基本实现了校园宽带和电子白板的全覆盖,有利于统筹城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但对高中教育和中职教育的投入明显弱于义务教育。根据市教育信息化指导中心的数据统计,宜宾市中小学多媒体教室占比达到50%的学校为549所,占中小学总数的92.9%,而达到这一指标的中职学校只有66.7%,全市唯一的一所高职院校多媒体教室占比低于30%,还没有引入电子白板教学,明显落后于其他学校。在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方面,职校教师只占培训教师总数的3.6%。职业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信息化的薄弱环节。

2.重设施建设,轻管理维护

调查显示(见图2),仅约10 %的受访教师对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课程资源建设十分满意,多数认为应该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维护,条件较好的学校有专门的网络维护科室,但在乡镇学校难以做到专人管理、专人维护,一旦出现故障不能及时维修或者维修费用昂贵,影响教学使用。有的学校平时不用,有领导来检查时才开一开、做做样子。据了解,教师因操作使用不当导致的故障率高达45%。由于管理、使用和维护能力不足,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能很好的发挥辅助教学作用。

3.重硬件投入,轻软件建设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重视教育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对课程资源开发、教师信息化培训等投入不足,或者有这方面的意识,但没有开展实质性工作。80%以上的受访校领导,一提到教育信息化,就想到光钎带宽、服务器配置、机房数量、多媒体设施等硬件设施。在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开发方面61%的受访者认为学校的人力财力有限,自行开发难度极大,政府应该加强统筹协调(见图3),实现多方参与、共建共享。教育信息化要从应用切入,而不是从硬件切入,硬件切入比较容易操作,但不是切入点,更不是着力点。

4.重技术手段,轻人员培训

当前教育信息化的首要任务,41%的受访者认为应该是师生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42%认为应该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见图4);受访教师中71.4%没有听说过慕课(MOOC)、42.8%没有听说过微课等网络课程开发模式(见图5)。全市尚有1万余名教师未参加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49.5%的受访教师对计算机不太熟练(见图6),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方面,受访教师普遍认为信息化培训力度不够,优质教学资源自主开发难度大。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人,加强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才能提高先进技术设备的使用率,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二、原因分析

结合问卷调查、访谈情况,并查阅了相关文件资料,我们认为造成宜宾教育信息化总体水平较低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教育信息化认识不足

教育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1],是人的观念的转变和信息化素养的提高。一方面,一些区县和学校对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还缺乏深刻认识,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效益,教育信息化对提高教育质量、实施均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教育信息化建设观念滞后,建设理念和建设步伐跟不上技术设备的升级换代,是教育信息化持续有效推进的最大障碍。

2.教育信息化投入薄弱

宜宾市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还十分薄弱。据初步测算,仅完成“三通两平台”建设全市还缺口资金62480万元。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的步伐很快,有些设备设施投入使用几年后就面临淘汰。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和升级,教育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等等都需要大量的、持续的资金投入。

3.信息化建设统筹不够

个别区县围绕教育信息化做了很多繁杂的基础性工作,但没有出台教育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或实施方案,以落实上级“三通两平台”建设为主,工作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缺少系统考虑和整体推进策略,统筹管理比较薄弱。

三、宜宾市教育信息化推进策略

宜宾市委、市政府提出的“2365”发展战略,要实现“两个率先”,宜宾教育须主动担负起为宜宾产业转型和创新发展输送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为此,宜宾教育应该立足于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重要支撑,引领宜宾教育现代化,实现“到2020年宜宾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1.统筹规划布局,分步推进实施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系统工程[2],从物质层面来说,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从社会层面来说,信息化是新型组织结构和组织行为模式的建立。教育信息化是改革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深刻革命[3],围绕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这一终极目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前提,教师信息应用技术能力培训是关键,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是必然路径。教育信息化涉及面广、头绪多,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统筹规划。一是要建立专门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二是强化资金保障;三是要充分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立足实际,有序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2.引导多方合作,实现共建共享

以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为根本目的,以优质资源建设引导教育改革和发展[4],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领域。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多渠道开发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立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开放合作机制,推动市、区(县)、校三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是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从直接投资转向间接投资,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动员和推动社会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建立“共享型优质数字资源”评价制度,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环;三是建立公益性的“宜宾市数字图书馆”,面向市内各级各类学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及全体市民免费开放,服务“数字宜宾”、“智慧宜宾”、“学习型宜宾”城市建设。

3.坚持育人为本,强化队伍建设

信息技术的使用必将导致信息量的大增,为适应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需要,要更加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引导教师积极转变教师主体的教育观念,变“教”为“导”,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创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二是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的基本功来抓;三是以赛促训,大力开展“信息化教学比武”,通过观摩课、公开课、说课比赛、教学设计大赛、课件制作大赛、教学软件开发大赛等各种活动,将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作为重要指标,提高教师自觉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四是加强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提高信息化设备设施的管理和维护水平,保障信息网络稳定、安全、高效运行,全面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4.推动信教融合,鼓励开拓创新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才是教育信息化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教育改革发展对信息化的本质要求[5]。要加快推进从“初步应用整合”迈向“深度融合创新”的步伐,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的深入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支撑教育创新发展。一是要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推动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的变革,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二是要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教育管理中,推动OA系统在各级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加强市、区(县)、校三级教育教学无纸化管理平台建设,规范管理制度,优化办事流程,提高管理成效;三是要鼓励教师、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从不同层面加强对信教融合的研究,不断寻求新的融合点,实现信教互融互促。

5.完善运行机制,推进持续发展

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教育装备的不断更新必将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为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完善运行机制,多方协同推进。一是建立目标考核制度,将教育信息化纳入政府教育督导内容,强化目标考核,持续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不断满足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二是建立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保障制度,形成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确保普教和职教信息化建设均衡发展、持续发展;三是加强教育信息化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建设,主要包括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评价、管理人员信息技术能力评价、“共享型优质数字资源”的评价、信息化建设水平的评价等。

参考文献:

[1]黄蔚,黄建华.李志民访谈: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核心[N].中国教育报,2014-04-16.

[2]袁孝凤.教育信息化是系统工程[J].上海教育,2011(Z2):74-75.

[3]刘利民.融合应用 扎实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在全国信息化教学现场观摩活动上的讲话[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1):4-6.

第2篇

摘 要:自辽宁省2012年实施百所数字校园建设项目以来,各示范学校将先进教育理念与现有信息技术相融合:一方面,通过构建

>> 辽宁省农村地区数字校园建设的现状及提升对策分析 辽宁省第三方物流发展趋势分析 辽宁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辽宁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 辽宁省物流产业整合发展趋势研究 数字校园的发展趋势 辽宁省(116所) 辽宁省发展冰雪体育旅游的SWOT分析 辽宁省钢铁物流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路径研究 辽宁省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性分析 辽宁省创新驱动发展的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 辽宁省职教集团发展“瓶颈”的分析与对策 辽宁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面临的新形势 浅谈数字化校园建设及发展趋势 数字林业建设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辽宁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 从数字校园到电子化民主:高校信息化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与探讨 辽宁省大气湿沉降变化趋势分析 论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到数字化校园的发展趋势 辽宁省小学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现状的调查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DB/OL]..

[3]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3):22-27.

[4]辽宁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15年辽宁省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DB/OL]. http:///zwgk/zwtz/280773.shtml.

[5]孙祯祥,郭旭凌.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标准的比较研究――结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J].电化教育研究,2013(3):5-10.

[6]陈明选,徐D.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与发展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61-65.

[7]张屹,马静思,周平红,范福兰,白清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及培训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04-110.

[8]陈琳,陈耀华,乔灿,陆薇.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开局之年我国教育信息化新发展――2014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大新闻解读[J].山西电教,2015(1):138-145.

[9]陈晓伟,胡菁.浅谈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技术,2011(6):142-144.

第3篇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摘 要: 实现国家教育信息化及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大战

>> 论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 论高职教师信息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偏远少数民族地区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 中职教师信息化能力建设的培养 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及提升对策 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 “互联网+”环境下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中美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比较研究 信息化背景下医学专科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建构 信息化教学对高职院校教师能力培养探析 信息化教育环境下高职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高职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高职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与提升途径研究 高职教师如何适应教育信息化 教师信息化技术能力培养的研究 教育信息化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湖南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EB/OL].

参考文献:

[1]方明建.基于成人学习理论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原则和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10):33-36.

[2]王文君,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实践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3):67-74.

[3]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4]林雯.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J].教育评论,2012(3):60-62.

[5]左明章,卢强,雷励华.困惑与突破:区域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5):104-111.

本文来自于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数字湖南教育”战略下湖南省高职会计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研究》[编号:17C0422]。

第4篇

二、工作目标:

1、进一步完善幼儿园网站,做好日常维护工作,及时更新,使其成为学校管理的窗口,起到宣传导向作用,推进我园信息公开、园务公开,大力提高幼儿园社会声誉。

2、提高教师运用信息化教育技术的能力,充分发挥信息资源优势,提高教学过程的信息技术含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进一步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根据本园教师实际情况,采用信息化园本培训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

4、建设幼儿园网站教学资源库,促进资源共享,方便教师教育教学的需要。

三、具体措施

(一)发挥网站功能,提高社会声誉。

1、重视幼儿园网站、班级网站的建设,定时、定量把幼儿园动态、班级活动开展等内容到网站上,使网站平台真正成为幼儿园信息公开的网络窗口,切实提高幼儿园的社会声誉。

2、加强网络安全和提高网络维护水平。

(二)加强信息管理,发挥信息效益

1、加强信息传递网络的建设,形成“撰写——收集——审核——”四级信息传递网络,推进我园的信息公开。

2、加强教师对校园网使用的情况的监督和管理,规范合理使用校园网。不定期的检查电脑使用情况,并记录。

3、对教师使用电脑遇到的问题,做到热情、细致、周到,服务要有反馈。并为幼儿园的各种活动做好音响、摄影、照相等服务保障。

(三)加强培训考核,提高技术能力。

1、根据本园教师信息化技术的实际情况进行培训(flash课件、视频编辑),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2、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注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研究,切实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推进学校基础课程改革。

3、将教师教育信息化工作列入教职工日常、学期和年度工作考核内容之中。着重围绕园园通管理平台更新、家校互动、班级网页信息量等工作情况给予评价。

4、学期结束评选幼儿园信息化先进班级和个人。

(四)建设网站教学资源库,方便教育教学。

第5篇

为贯彻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的通知》精神,江苏省教育厅特颁布了《省教育厅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江苏省职业教育信息化确定了清晰的发展方向与思路,是推动江苏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理解江苏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一)提出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突出特色、彰显特征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中需要着重加强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理念落后、投入不足、利用不够的现象,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与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意见》的出台,一是明确了加快江苏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职业教育信息化纳入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坚持育人为本,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的迫切需要,满足技术技能人才多样化、个性化成长的学习需求。建立政府统筹、行业标准、企业参与、共建共享机制,以信息化环境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为基础,以信息化在职业教育领域全面应用为重点,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学习方式创新,实现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二是提出了科学构建富有江苏特色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即到2015年,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更加优化,全省职业院校国家信息化标准达标率达85%以上,省级以上示范学校达标率为95%。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更加完备、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建成以“江苏职业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心的省、市、校三级管理平台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数字化资源覆盖所有专业、所有课程。职业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升,师生人人开通并使用网络学习空间,课堂教学、实习实训中教学资源库的利用率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职业能力、学生岗位信息技术职业能力考核通过率均达90%以上。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机制更加完善,政府部门、专业机构和职业院校的职责更加明晰,职业教育信息化评价标准更加科学,经费投入渠道更加广泛。到2020年,江苏职业教育信息化能力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三是部署了构建富有江苏特色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即“一个提升、一个完善、三个推进、两个创新、两个加强”――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推进职业教育智慧校园建设、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信息化环境下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完善信息化教学大赛制度、加强信息化国际合作交流。

(二)突出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与重点:转变观念、突出应用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容不仅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还包括应用开展、技术研发、信息化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内容。过去传统的教育信息化重在硬件投入,这种方式往往存在投入大、回报慢、回报期短的问题,浪费也较大。《意见》提出了“突出应用、应用驱动、共建共享”的工作方针,围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以及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转变过于“重硬件、轻软件、轻资源”的片面认识,确立以资源建设为中心来引导软件、硬件配置的指导思想,将教育信息化重点放在开发应用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上。一是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进一步完善全省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体系,推进职业教育智慧校园建设。建设先进、高效和实用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形成职业院校网站、省辖市职业教育网、省级职业教育网互联互通、相互支撑“省市校三级“的全省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建立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相互协作的职业教育服务网络。二是重点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加快省级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建成省级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和一批开发基地,协作开发省级教学资源;加快校级教学资源建设,大力推进各地自主开发数字资源,择优遴选和汇聚各地各校资源。立足人才培养需要,组织开发、引进、升级和完善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网络课程、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名师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微课程等多种形式的数字化优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水平。三是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与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将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考评纳入教师引进、资格认证、职务评审、绩效考核等考评体系。同时,全面提高学生通用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数字化学习能力和综合信息素养,达到师生能力共同发展之目标。

(三)强调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根本宗旨:学生中心、提高质量

“以学生为中心”是“育人为本”方针在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集中体现。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硬件、软件、资源都是围绕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的提高而建设的。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应用信息化技术成果,通过多种信息化技术手段,改变课堂形式与教学方式、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改革师生之间沟通与互动模式、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尤其是突破传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限制,建设仿真实训基地等信息化实训教学设施,突破传统的工学结合与顶岗实习的现实困难,建设实习实训等职业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职业教育信息化为学生提供了支持学生、教师及员工自主学习与科学管理的数字化环境,颠覆了传统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改进了职业教育培养手段与管理途径,践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进一步强化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宗旨。

二、认识江苏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更新和普及,江苏职业教育信息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与信息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

(一)职业教育信息化观念不清晰,应用能力有待加强

职业教育信息化就是师生在基于网络环境的基础上运用信息技术来推动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发展,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满足时代和社会需求的过程。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实质内容很多,职业教育实现信息化涉及范围也很广。例如,有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职业教育智慧校园建设、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创新信息化环境下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国际合作交流等各个方面。而当前普遍存在着对信息化理解的肤浅,认为使用多媒体上课就是信息化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很多问题就是这种认识的表面化造成的,以至于不少职业学校片面追求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中的“硬指标”,结果使教育信息化变成游离于现行教育教学过程之外的一种投资行为和硬件、设施建设,造成教育投资的低效和浪费。同时,认识的不足、职业教育信息化概念的不清晰造成了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利用仍然处于初级层次,应用能力薄弱。

(二)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够完备,软硬件条件有待改善

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增加,规模扩大,招生人数急剧攀升,但是,大多数院校都是在中专基础上发展而来,资金投入机制还未得到根本解决。师资、计算机与网络、网络课程、数字化资源、实验实训条件等远未得到加强,大量资金用于解决校园校舍,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信息化建设却被有意无意地疏漏了。因此,职业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信息技术装备跟不上,信息化建设缺乏必要的物理环境和条件保障,缺少数字化教学环境,缺少培养职业技能的必备设施和设备。学生可以操作使用的计算机数量偏少,不能满足信息社会和网络环境下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另外,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信息化技术设施建设不平衡导致职业教育质量不高。

(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创新能力不够,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职业院校教师对信息的辨别、获取、处理、加工能力缺乏,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设计教学、传授知识的能力不足,在职业教育院校中,真正具备信息素养和熟练掌握、操作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为数不多。有一部分教师还不会使用现代化工具。教师在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及各种信息等方面获取渠道的不畅通,必然影响到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些教师惧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神秘感造成了教师心理上的障碍,阻碍了教师学习、运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大力完善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制度,把信息化教学大赛作为推进职业院校教师教学信息化的重要工作。

(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保障机制有待健全

一是财政投入不足。省政府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财政经费倾斜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较少顾及职业教育信息化。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资源配置结构性短缺、专业化人才匮乏。当前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最大瓶颈。二是投入机制不活。职业教育信息化单纯靠政府财政投入难以满足其在基础设施、资源建设等方面的大量资金需要,资金来源范围狭小,尚未形成政府主导、校企联合和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相应政策措施滞后。三是建设标准不明。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在现阶段缺乏明确和导向性的建设标准,各地区和职业院校在信息化项目建设上出现盲目与低层次问题。因此,应拓宽投资渠道,将企业捐助、基金支持和国际合作等纳入投资主体范围,加大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开拓职教信息化建设的新局面。

三、寻求江苏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对于江苏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和改进,势必会影响职业教育信息化及现代化进程。因此,必须采取必要措施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效益和水平。

(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

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学习,统一规划、分层实施,深入应用、突出绩效,全面融合、特色发展”的原则,以职业教育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一是以人为本、服务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为学习者创造多种适合职业技术特点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力求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更大的开放性,为不同背景、不同职业的受教育者接受职业教育提供可能,为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学习需求提供服务。二是统一规划、分层实施。加强顶层设计,实现校地联通,加强校企合作,充分调动各方实施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通过合作与交流,实现多方投资、共同受益。三是深入应用、突出绩效。将信息化技术深入应用到职业教育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发挥实效,让学习者通过网络教学、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等切身感受到职业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帮助。四是全面融合、突出发展。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体系的融合,深化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教学管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融合,整合院校、企业、行业优质资源,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二)加强资源建设,发挥优质资源共享优势

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既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长期任务。因此,学校要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教师、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积极开发职业教育信息资源。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主要包括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网络课程、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名师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微课程等多种形式的数字化资源。有特色的信息资源建设应该是集电子教材、课件、学术文献数据库、管理数据库等为一体的信息资源库。网络平台、数字资源、应用系统都是信息化建设的平台和工具,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提供了数字化教育的环境。网络教育资源的特点在于其共享性,系统化、规模化、大众化是其发展的方向,克服职业教育资源开发的低层次重复现象,努力促进各种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学校内部、不同学校之间的相关专业可以协同合作,共同建设有特色的职业院校校本资源,建设好后可以共享使用,这样既可以节省建设资金,又可以保证质量。

(三)创新体制机制,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保障

第6篇

目前全市中小学有信息技术教师54人,年龄在35至40岁之间,达到了40人,教师队伍相对比较年轻。通过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活动,举办网络备课活动,通过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设计的实施(上课)的教学案例课,以快乐学习、合作学习和项目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和上课能力,突破信息技术课重视操作的教学局限,引领信息技术教师改变原有封闭、固守的课堂教学方式,创设民主、和谐、科学、快乐的教学气氛。

通过教研、培训、网络研修等方式全面加强了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白山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吉林省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使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素质在整体上有一个跨越式的提高。

二、教育科研课题引领教师开展网络研修

基于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以教育信息化为切入点,整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教育科研工作。结合我校确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课题研究方案》,引领信息技术教师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研修促进教师研修能力提高”子课题研究。开展吉林省教育资源库试点——信息技术课教研(××市)工作(*?action-mygroup-gid-220和××市教师研修论坛板块*),上传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500多课时。全面规划××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技术框架,组建××教育区域性教师网络研修模块(*),规划48个学校或教研圈子,注重网络研修的技术管理,组织9名信息技术教师申报吉林省教育信息网信息员并得到聘用,对吉林省教育社区网站进行全面管理,在技术上保障我市各校深入开展网络研修工作,为课题结题做好材料收集与过程管理工作。

为加强我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工作,举办了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远程建立网络空间技术培训班。培训的主要技术规范是:依托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注册个人空间、管理个人空间、在空间信息、建立并管理学校圈子(博客群组)、在吉林省教育论坛主题信息等网络技术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远程网络技术能力,为各校开展网络研修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全市有1330多名教师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空间(博客),自主开展网络研修活动。

三、教育技术培训基地和学校网站建设全面发展

开放农村远程教育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使用,加强机房日常管理工作,保持室内及设备的清洁,注意防火,及时关闭电源。加强学校计算机系统维护和网络安全工作,保障学校机房及部室计算机网络正常使用,为全市中小学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基地,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研究网络环境和学校网络办公环境。

依托吉林省教育信息网加强××市教师进修学校网站建设(*),合理规划栏目,丰富模块内容,集成教育新闻资讯、教师网络研修、教师研修论坛、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建设为一体,及时学校公开的教育教学信息,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中,“××市教师进修学校”相关信息已被百度、哥俗、雅虎等搜索网站收录,全面推介我市教育教学成果。

基于吉林省教育信息网自助建站系统(*)建立全市中小学校网站体系,创建了以××市教师进修学校网、××教育督导网、××市教育科研网为信息与网络研修为主核心网站,全面规划全市28个教育网站体系,集教育网站\个人空间\教育论坛为一体,整合教育新闻资讯\教师博客日志\教育论坛主题,初步建立教师网络研修“网站+空间(博客)+论坛”技术模式,指导全市中小学校建立网络研修网站,为全市中小学校提供技术支持,提高教师网络研修的技术含量。

四、教师信息化教育取得了丰富多彩的成果

2009年,组织我市中小学教师参加了由教育部信息中心和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组织的“惠普杯”中国教育信息化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信息技术教师在技术上给予指导。论文围绕“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强化资源整合与应用、推进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这个主题,结合当前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涉及到推进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建设、整合教育信息化资源、服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信息化建设对教学变革的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及网络研修等方面,科学总结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有61名教师的57篇论文参加评选,获吉林省教育信息化论文一等奖24篇,二等奖33篇;获国家教育部中国教育信息化论文二等奖2篇,三等奖6篇,优秀奖9篇,17篇论文由中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论坛专刊收录(2009年7月)。

在2009年第九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吉林省赛区选拔赛中,我市有30名教师参加竞赛,有33人获一等奖,3人获优秀奖,获优秀指导教师奖3人,××市外国语学校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

第7篇

一、各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基本做法

各级党委、政府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影响,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组织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大力促进信息化应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一)加强组织领导,做好统筹规划

各省均在教育行政部门内建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各业务处室参与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大多数省还建立了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的跨部门的协同推进机制。绝大多数省份制定了专项发展规划,确立了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1.加强统筹协调,明确分工合作

各省普遍建立了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统筹协调的领导机制。一是各省建立了由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领导任组长,各业务处室参与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建立基础教育、教研、教育技术等部门的协同推进机制,为教育信息化工作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和技术支持。二是部分省份建立了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发改、财政、工信、科技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厅际协作机制。青海、贵州等省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相关厅局为成员单位的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江苏、辽宁等省成立了厅际协调小组;安徽、湖南等省建立了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职责,理顺机制,统筹规划,协同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

2.注重科学规划,加强督导落实

各省(区、市)基本研究制定了教育信息化专项发展规划,明确了工作目标,进行了任务分解,规定了完成时限,落实了工作责任,完善了保障措施。绝大部分省份将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强化督导检查,促进相关工作落实。云南省将教育信息化设备配备纳入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将信息化配备水平、“三通两平台”建设配备情况等列为政府履职评价的重要内容。湖南省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教育强县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考核内容,并建立县级奖补机制,从2013年起奖励在“三通工程”建设与应用方面的24个示范县各100万元,极大地调动了县级政府加快“三通工程”建设的积极性。

3.重视专业引领,组建专家团队

部分省(区、市)依托高校及科研机构组建了省级教育信息化工作专家委员会(或专家库),提供研究论证和专业引领,为教育信息化工作开展提供决策支持和智力保障。其中,北京等省(区、市)成立了省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或专家组,河南、内蒙古组建省级培训专家库,甘肃将省内高校相关教育信息技术专家列为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

(二)加大经费投入,提高保障水平

各地在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积极吸引社会团体、企业支持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以“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初步形成。多数省份安排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弥补经费缺口。大部分省份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全面改薄”计划,给予优先保障。

1.政府加大投入力度

各地积极整合现有经费渠道,不断加大支持力度,保证教育信息化工作顺利实施。一是在中央财政专项投入基础上,各地加强省级统筹,弥补经费缺口。部分省份安排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以省级财政投入带动市、县财政加大投入。上海市从2011年起、湖南省从2013年起年均投入专项经费超过1亿元。二是大部分省份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全面改薄”计划,给予优先保障。陕西省在2015年项目申报中明确将“全面改薄”工程资金的20%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湖北省统筹安排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18.7亿元,占改薄资金总额的7.8%。三是多数省份明确规定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提标部分,用于满足学校信息技术和教师培训方面的开支需求。安徽省规定各中小学按照不低于公用经费10%的比例建立信息化专项资金。

2.探索多元投入格局

在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各省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机制,与移动、联通及电信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动员社会多方力量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宽带接入及信息化环境建设。贵州省采取向社会融资、企业垫资、租赁+财政补贴等方式探索“政企合作”、“校企合作”和“校校合作”三种模式,加快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四川省与电信、移动等四大网络运营商沟通协商,制定“校校通”网络接入实施方案,并以目标考核方式下达各市县年度完成目标。河南省内三大电信运营企业近三年累计投入7亿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水平的提升。甘肃省与企业合作为班级配备多媒体设备,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分别为5297、6033个班级配备多媒体设备。河北省与省通信管理局合作实施“校通宽带”工程,免费为500所农村中小学校铺设网络。

(三)强化教师培训,提升应用能力

各地普遍重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从2012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以来,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参与过相关培训。各地积极拓展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有效性。绝大部分省份明确规定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相应考评指标体系,建立推进应用机制。

1.拓展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

各地各校不断加强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一是拓展培训内容,满足发展需求。围绕“国培”计划有关内容,部分省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进一步拓展培训内容。浙江省结合自身需求,设计了“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等三大主题的教师培训内容,不断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改进课堂教学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是创新培训方式,促进教学应用。各省通过集中培训、开展教研、举行赛课、考核应用等多种形式,引导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优化教育教学。贵州省以“开足开齐课程”为目标,发挥县域内教研、中心校示范作用,由各县、中心校制定同步教学和教师培训计划,采取传帮带多种方式,指导教学点教师充分利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海南省运用主题式培训,将问题解决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研究构建“QQ群+个人空间+工作坊+研修社区”网络技术手段和平台,推动教师学用结合。江西省采用“自主普及学习+诊断测评+能力提升培训+培训测评”的模式,开展分学段分学科分城乡校长、教师等专项培训,有针对性地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三是充分整合培训项目资源,扩大覆盖面。河北、山西、广东、贵州等省充分整合“英特尔?未来教育”、“乐高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培训”、“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等项目资源,加强各级各类中小学骨干教师、校长教育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不断扩大培训覆盖面。

2.纳入考评体系,促进教学应用

为了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各地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考评体系,并积极开展试点工作。

一是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考评体系。大部分省份明确规定“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推动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福建省在进行岗位细分等级聘任工作中,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聘任的必备条件。江西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列入了普通高中办学水平评估。

二是开展试点引领。各省通过推进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在教学应用、区域整体推进、机制创新等方面树立典型,示范引领。安徽省开展以县为单位,以中心校辐射教学点的在线课堂常态教学实验,县镇学校教师通过视频互动方式为教学点开齐国家规定课程,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在线课堂技术标准和常态化教学组织模式。浙江省经过近两年的试点,形成一批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和机制创新典型,如杭州市拱墅区的集研训、交流、协作于一体的网络研训模式和杭州市电子信息职业学校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云实训”,为加快教育信息化转型提供了范式。

二、各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要成效

在各地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全面实现,“校校通”和“班班通”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一)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全面实现

各省积极配套经费,整合资源,推进教师培训,截至2014年11月底,全国6.4万个教学点全面完成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建设任务,实现了设备配置、资源配送和教学应用“三到位”。

1.教学资源同步配送

在加强设备配备的同时,各省通过卫星和网络接收项目配套小学1-3年级教材版本数字教育资源,并有效整合市、县教学资源,初步形成了对教学点的辐射服务支持机制。河南省搭建省级“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在线同步课堂、名师课程等辅学资源和教研备课资源,同步课堂视频资源覆盖7个学科、9个版本教材,共3000余节。

2.课程开齐率大幅提升

随着项目逐步实施推进,农村边远地区教学点长期以来缺师少教、无法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教学点国家规定课程开齐率不断提高,尤其是音乐、美术、英语等课程开课率显著提升,特别是对一师一校型教学点,效果尤其明显。陕西省所有教学点均已开齐国家规定课程。河南省90%以上教学点能利用设备和资源开出音乐、美术等课程。福建省教学点教师利用设备和资源开设的课程占总课程的74%,开齐国家规定课程的教学点比例较项目实施前提高了21个百分点,达到88%。

(二)“三通”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各省通过“三通”建设,积极创设宽带接入与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不断扩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广泛利用学习空间促进资源的共建共享与应用。

1.“宽带网络校校通”基本实现

截至2014年11月,全国中小学(不含教学点,下同)接入互联网的比例为82%,其中,接入带宽在4M-10M之间的中小学比例为32%,接入带宽在10M以上的中小学比例为41%。江苏、浙江、北京、上海等省、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

全国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中小学比例为78%,普通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中小学比例为39%,普通教室半数以上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中小学比例为46%。

2.“优质资源班班通”初见成效

各省采用“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形式,稳步推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山西省实施“‘班班通’教育教学资源进教室计划”,建设交互式数字资源、“同步课堂”资源和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数字资源,探索多途径实现“班班通”。海南省成立省级骨干教师工作组,分学科收集整理教学资源,形成本省特色资源,在名师相对集中的学校开通“名校课堂”“名师课堂”,乡镇中心校以上教师利用优质数字资源备课、上课已成为常态。

3.积极探索“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各省积极开展“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初步积累教育教学应用经验。海南省建立实名制教师学习空间8万个,占教师总数的71%。浙江省开通网络学习空间的中小学教师比例达68%,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教研的教师比例达43%。吉林省开通网络学习空间的中小学校比例达到44%,开通网络学习空间的中小学教师占任课教师的44%(其中城市教师达到77%)。黑龙江省利用网络开展教研活动、进行课堂教学的中小学教师占已开通网络学习空间的中小学教师比例分别达86%、21%。

(三)“两平台”建设成效初步显现

通过“两平台”建设,各省初步形成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提高了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促进了教育公共服务的系统化和教育管理的现代化。

1.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建成

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各省依托已有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探索“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的资源共享机制。目前,绝大部分省份初步建成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并积极推进教师研修、资源共享、互动教学等方面的探索与研究。浙江省在教育资源平台建设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用户择优选择的方式,构建“资源超市”。甘肃省通过与企业合作、购买、组织竞赛等方式获取和整合各类优质教学资源,并免费为教师提供教学助手、虚拟实验室、备课工具等教学应用软件,初步形成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天津市通过基础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汇聚已有各级门户网站,实现多站点统一管理、权限统一分配、信息统一检索,并对多方优质特色资源进行整合与集成,实现与第三方数字资源和数据库的跨平台统一搜索。

2.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稳步推进

按照教育部“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部署,各省积极规划并出台省级数据中心建设方案,到目前为止,部分省份建成省级数据中心。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已在各省完成部署,从教育部到学校的五级应用系统实现全国联网并稳定运行。甘肃省建成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部署了国家级应用系统5项、省级应用系统5项,同时开发了教育综合数据监测系统。陕西省在省政府信息化中心设教育专区,搭建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并建设了包括学籍、教育科研、教育行政决策、教育基础数据库及交换平台在内的多个特色业务管理系统。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高度关注,妥善解决。

(一)统筹推进力度不够

督导中发现,一些地方对国家推进教育信息化战略目标与具体部署了解不全面,对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复杂性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统筹规划。一是协同推进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仍有部分省份尚未建立教育行政部门与发改、财政、工信等部门的协同推进机制,导致各项政策措施未能形成合力,推进工作缺乏有效组织保障。二是缺乏对两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统筹规划。仍有一些省份未建成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省级平台与已建成的市县平台、企业平台间缺乏互联互通,无法有效整合。资源平台与管理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支撑和运行维护等还无法完全实现共建共享。

(二)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水平还不高

督导中发现,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教学还未产生实质影响。部分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没有根本性改变。一是部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不多;二是大部分教师仍处于信息技术的浅层次应用阶段,部分教师仅注重信息技术应用形式,缺乏对有效融合的教法、学法的深入钻研,导致信息技术应用收效还不明显。

四、督导意见

为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各地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坚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坚持应用导向和机制创新,以“三通两平台”为抓手,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

(一)理顺机制,加大统筹力度

各地要进一步提高对教育信息化重要作用的认识,准确把握本地区当前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任务,强化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力度:一是加大省级政府统筹,建立并完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发改、财政、人社、工信等部门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进度安排,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合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二是加强对省级资源服务平台与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的统筹,实行对两大平台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维护。建好省级教育资源公共平台,对企事业单位及学校的各类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确保互联互通。

第8篇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1-0064-03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在职业教育管理、职业教育教学和职业教育科研领域中,涉及的师生在基于网络环境基础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据化的资源来推动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进一步创新教育模式,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满足时代和社会需求的过程[1]。

一、背景

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院,是“国家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由兵团的屯垦戍边历史使命所决定,学院为边疆输送高技能人才的同时,紧紧围绕兵团区域经济发展,合理设置专业,探索出了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适合行业发展特点的课程体系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学院自创建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办学与教学改革成绩,但根据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文件精神,学院在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实现教育活动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等方面仍有不足,与学院自身情况纵向比较信息化建设不够深入,与全国同类院校横向相比学院信息化建设现状还有不小差距。

二、职业教育信息化目标

学院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建设目标是:构造能够满足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数字化校园,基本的网络结构为应用系统建设提供良好的支撑和服务,支持学院现有的应用需求和未来十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根据院校所处的兵团社会环境、教育发展水平、学校实际等实际特点,本着为兵团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原则,围绕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重点进行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改革,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构建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逐步提高信息技术在学院教育和管理中的应用水平,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实现课程的教学活动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建立高水平、高效益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三、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家对职业教育有政策支持,给予了人力、财力的支持,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兵团所处地域、经济产业结构和职业教育特点等客观因素,加之兵团对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硬件投入,软性条件不足等,导致总体兵团教育信息化程度不高。以学院为例,学院具备网络硬件、师资、基础应用等基本条件,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信息化教学等方面虽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基础性条件差,经费投入不足,思想观念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1)信息化尚未对教学改革产生实质性影响。经过三年的示范院校建设,学院虽然实现了国家级、兵团级重点课程的网络资源共享,部分课程的虚拟仿真技术教学,但这些课程的学习范围和地点只局限于校园内的机房内。虽然课程网站对外展示了一些精品课程的资源,但缺乏互动性的网络教学活动。

(2)教学服务平台建设不够完善,教育信息没有实现完全共享,未达到深度使用。教学服务平台虽在运行,但除一些基本功能使用外,还不能很好的为教师、学生、家长全面提供教学管理、班级交流等个性化的教育信息交互服务。

(3)教师信息素养良莠不齐,对教师的信息化培训与考核未纳入教师培养体系。教师信息化素养的现状制约信息化教学的水平的提高,还不能很好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2]。

(4)校园网络基础设施薄弱制约了教学信息化的发展。一方面,网络硬件超负荷运转,多媒体、网络设施资源不足已经成为学院教学信息化发展的障碍。另一方面,学院校园网结构不合理,网络出口带宽不足,接入Internet网速较慢等问题也需亟待解决。此外,学生所拥有的计算机数量相对比较少,只能满足部分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任务,不能很好地满足信息社会和网络环境下学院学生网上自主学习实际需要。

总体来看,学院的教育信息化虽然有一定发展,但还需更新思想观念,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完善校园网络基础,促进教学过程与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学院做为国家级示范建设院校,要逐步将学院优秀的教学资源向其他院校推送,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四、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

根据学院实际情况,信息化建设分阶段完成,每阶段严格评估制度。学院将信息化建设分为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第一阶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第二阶段加强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建设,第三阶段增强信息化教学服务管理能力。

五、具体建设方法与措施

依据信息化建设目标,根据学院实际,始终坚持以应用为导向,在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完善网络公共平台,建立教学支持、校园管理、公共数据等“三大”中心,坚持“用建结合”的原则,逐步加强数字化校园安全保障体系。

第一,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校园网核心升级、网络主机房改造、数据资源中心建设、部分办公楼综合布线改造、学生宿舍网络建设与完善、无线校园网建设。

第二,信息化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为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系统环境,网络教学平台应能完成完整的网络教学过程,包括互动教学、实名制、教学测试等,保证教学的完整性。将教师的教学行为由课堂上扩展到了课堂外,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加强数字化校园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校园综合安全服务体系,从物理、网络、系统、信息和管理等方面保证整体安全,是保障学院信息网络安全可靠运行的支撑体系。主要包括:实名上网、防火墙、入侵检测、网络杀毒软件等。

第四, “三大”中心建设。教学支持中心:完备网络课程录播系统,提供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和工具,为教师提供数字化教学支持服务;扩建现有学生自主学习室,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查阅资料、在线学习、在线测试、讨论和在线提问的网络环境,全面实施网络辅助教学。校园管理中心:以学院资源规划思想为核心,建立一个涵盖各种数字化校园应用业务的集成系统,实现教学、学生等教学管理系统及未来应用系统的平滑无缝集成,构建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系统,整合全校各管理系统的数据与流程,为决策提供支持。公共数据中心:以教学资源为主线对学院的各种数字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及时对数据进行存储、备份和更新[3]。

第五,网络教学平台课程资源建设。课程资源建设分为两步走,第一步,课程资源建设步骤,以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的重点专业和兵团重点专业为中心,先期开发“食品加工技术”、“农业机械应用技术”、“灌溉与排水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四个专业的网络课程资源,制作数字化教材、教学课件、习题库等。坚持以优势带弱势专业,以单一专业带动整个专业群,发挥以点带面到体效果,使先期开发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共享,从而整体带动学院其他专业课程信息化建设。第二步,各类资源建设与集成阶段。收集整理职业标准、技术标准、企业生产用具和场景图片。制作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动画,利用软件虚拟企业工厂、虚拟设备和虚拟实训项目等,完成教学网络资源素材库和培训模块的建设。第六,信息化建设管理、辅助体系建设。

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健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机构和决策体系,对信息化建设工作集中管理和分工协作。建立宣传、财务管理、设备采购、技术支持等辅助部门,建立信息化教学行政管理模式,建立信息化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对信息化建设分项考核总结汇报,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并认可教师信息化建设成果。

五、预期效果

信息化建设工作实施后,学院在办学的硬件和软件方面将得到明显改善,办学的整体实力将得到进一步增强,管理水平、教学效益、教学质量将有明显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与学习模式得到创新

通过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建立的自主学习室、多媒体教室、教学支持中心、虚拟实验平台等为师生的教学、科研提供便利。通过在自主学习室的学习,浏览网上教学资源,增强师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多媒体教室为教学提供了先进的设备,教学支持中心则为教师的备课、精品课程的录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教育信息化建设将改变现今教学与学习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更能使教师能力得到提升,为建成一支能满足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需要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起到关键作用。

2.数字化资源得到完善

通过教育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数字化资源得到了完善。以学院四个重点专业引领的专业群数字资源建设,使学院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等方面有全面创新。数据中心的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实名制网络空间均得到完善,方便了师生查阅各种资料,为信息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必要条件。

3.信息化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后,信息技术在教学和学生服务等方面的深入应用,使学院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得到提升,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得到了一定的融合。

4.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加强

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后,学院将成为兵团职业院校、新疆乃至全国职业院校进行交流合作的窗口。学院在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特别是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资源共享与服务等方面成为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先行者。

5.学院网络结构得到优化

通过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实施,学院网络结构得到优化,网络硬件设施进一步健全。按照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充分考虑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学院硬件设施和网络体系结构可满足学院今后5~10年的应用与扩充需要。

此外,教育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可增强学院的社会影响力,改善教育教学环境,提高了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兵团的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人才、技术和智力保证。教育信息化项目建成后,学院在完成全日制学生培养的同时,可更好地承担兵团、石河子的各级各类干部及各工种职业技能的网上培训,以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服务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马金强,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8(23):78-80.

第9篇

关键词:沈阳经济区;教育信息化;策略;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1-0055-03

沈阳经济区是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区域发展战略。沈阳经济区以沈阳为中心,辐射沈阳市、鞍山市、抚顺市、本溪市、营口市、阜新市、辽阳市、铁岭市等八个城市,形成联系紧密的“区域经济共同体”。沈阳经济区将本着一个核心、多个副中心的都市圈战略建设,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加速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教育一体化合作”是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合作发展框架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一体化发展框架协议,沈阳经济区八城市将通过区域合作,不断完善区域教育合作交流机制和扶持机制,加速推进沈阳经济区教育要素自由流动、资源共享,建立与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相匹配的综合教育体系,把沈阳经济区建设成为国内区域教育一体化典范。

一、沈阳经济区教育的基本现状

沈阳经济区包括共有常住人口2442.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606.9万人。区域生产总值11737.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48055元。沈阳经济区教育经费合计259.4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222.8亿元,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201.4亿元;民办学校举办者投入2.94亿元;社会捐助赠经费0.06亿元;事业收入31.5亿元,其中,学费和杂费26.0亿元;其他教育经费2.15亿元(以上数据来源于《辽宁统计年鉴2011》)。

沈阳经济区内各级各类教育学校数(不含机构数)共有8370所,占全省50.9%,专任教师共有22.94万人,占全省51.1%,各级学历教育学生共有350.96万人,占全省54.5%。

学前教育:幼儿园共有4708所,入园儿童18.97万人,在园儿童45.33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82.9%,专任教师2.14万人。

义务教育:小学学校共有2214所,在校生114.47万人,小学毛入学率为108.3%,专任教师7.81万人,生机比为9.4:1,校园网覆盖率为40.8%。初中学校共有874所,在校生62.77万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16.8%,专任教师5.51万人,生机比为7.3:1,校园网覆盖率为73.5%。

高中阶段教育:共有学校447所,其中普通高中237所,中等职业学校210所。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59.78万人,专任教师2.45万人,生机比为7.4:1,校园网覆盖率为86.9%。

高等教育:共有教育机构90所,其中,科研机构12所,普通高等学校64所(含独立学院12所),成人高等学校14所。普通高等学校中本科院校37所,专科院校27所,中央部委院校2所。高等教育研究生、本科和专科在校生共计68.10万人,专任教师3.35人。

二、沈阳经济区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情况

1.基础教育信息化稳步发展

沈阳经济区内教育行政部门中有26家建设了教育城域网,共有835所中小学建立了校园网络;区域内中小学已建成303个数字图书馆系统,734所学校使用了家校通平台,677所学校全部实现“班班通”。

沈阳经济区内教育行政部门共建有电子政务系统19个,办公自动化系统(OA)17个,视频会议系统15个;区域内教育行政部门共建有12个数字化图书馆,39个教育教学资源库,资源库的资源量达到1057.5TB,共有6个地区开设网络课堂,8个地区开设名师课堂。

2012年沈阳市开通“沈阳网络教育电视平台”,2013年重点打造《公益学堂》课程、中学微课程开发等项目,所有自主开发的课程资源全部在沈阳网络教育电视平台播出。

2013年,沈阳市与抚顺沈抚新城达成教科研合作协议,以《沈阳经济区教育一体化合作协议》为指导,在沈抚新城教育发展规划研制,教师队伍培训,教育教学质量的诊断、评价与提升等方面进行合作,沈抚新城与沈阳教育信息资源共享。

2.中职学校教育信息化特色突出

沈阳经济区域内中职学校中已建立21个数字图书馆,127个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上网课程数486门,数字教学资源总量达到2446.14TB。区域内中职学校中有4所学校已经建立网络教学或辅助教学平台,6所学校建立校园公告系统(BBS),21所学校建有校园卡系统。

3.高等院校教育信息化全面提升

沈阳经济区域内高校已基本实现100%覆盖网络。区域内高校中有25所学校建立了网上统一校务管理系统,15所学校建成了网络教学或辅助教学平台,6所学校建立了学校网上备课平台,27所学校建立了校园卡系统,12学校建成视频会议系统,有6所高校建立校园公告系统(BBS),注册用户总数达到7.3万人。

沈阳经济区共有13所高校加入国家网络图书馆,有14所高校加入省级网络图书馆,学校能提供的图书馆电子资源总量约有3588.01TB;30所建立了校级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15所已建立数字化的网络实验平台与资源,并运行于实验和实训教学中。共有4577门完整在线课程,网络课程9726门,国家级精品课80门,网上共享50门;省级精品课数量557门,网上共享数量414门。

沈阳经济区内拥有东北大学、中国医科大学、辽宁省广播电视大学三所教育部批准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校,他们对区域内继续教育向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沈阳经济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沈阳经济区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一直处于省内的前列,发挥了引领与辐射的作用,但在具体建设与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教育观念落后,体制、机制急待创新。目前,经济区内各级教育机构虽已成立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下设推进办,但大多是兼职机构,存在多口管理、职能交叉等问题,造成许多信息化项目没有全局观,不能很好地适应需要,影响教育信息化整体进程。二是,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均衡。义务教育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校际之间办学水平差距较大;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相对滞后;高校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局面,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阻碍了各院校之间的沟通,造成资源浪费。三是,缺少统一的标准及评价体系。区域内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普遍缺乏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已经妨碍了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推动学校信息化工作的良性发展,促进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和应用效果的提升。四是,经费不足,师资短缺。财政性教育经费用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投入不足,特别是用于信息安全、设备运维、购买服务等方面更没有固定的、长期的资金支持。师资力量短缺,教师素养不足,教师队伍存在结构性矛盾,影响了新时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五是,教育资源较为匮乏。教师无实用资源可教学,网络无优秀资源可共享,直接影响了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四、沈阳经济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策略建议

1.建设较为合理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

沈阳经济区按省政府要求成立了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作为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决策参谋机构,根据信息化发展形势,制定整个沈阳经济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应该是:着眼信息化发展的未来,积极应对信息化的挑战,创新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加快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实施全方位整合、全领域覆盖、全过程应用、全社会共享,面对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

2.重点改善沈阳经济区内教学点办学条件,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沈阳经济区内共有教学点12个,根据教育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技术方案》总体要求,以改善教学点办学条件,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为目标,按省级要求完成区域内教学点的设备改造、教师培训、资源应用任务,力争与中心学校开设同步课堂,提高教学点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3.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

按照国家标准,结合省级“校校通”工程建设方案为沈阳经济区内院校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并接入宽带网络,努力探索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数字化教学与管理。到2015年,宽带网络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其中乡镇中心幼儿园、村小学和教学点接入带宽达到10M以上,中心校以上学校接入带宽达到100M以上,其中普通高中实现500M以上光纤接入;中等职业学校接入带宽达到200M以上;高等院校接入带宽达到1000M以上,基本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

4.促进数字教育资源应用,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

沈阳经济区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积极组织、大胆实践,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实用、好用、管用的资源应用模式,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提高优质资源使用率。到2015年,基础教育中心校以上学校建成校园网络,村小学搭建局域网网络环境。乡镇中心幼儿园以上和中小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多媒体设备,其中交互式多媒体设备占50%以上。

5.对接省级教育资源和管理两大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教育决策能力

根据省级教育资源和管理两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度,完成沈阳经济区的平台基础架构建设,实现区域内教育行政电子化、管理决策科学化、公共服务系统化,为加强教育监管,支持教育宏观决策,全面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能力提供支撑。建立区域内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倡导校标间网络课程互选,鼓励名校开设网络学校、网络选修课,通过办好教育软件制作大赛等活动,有效支撑区域内各级各类学校对优质、特色数字教育资源的需求,建成区域内高水平的优质教育资源库,提高使用率,为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服务。

6.加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实现学习空间人人通

按照省教育厅制定的“政府规范引导、企业建设运营、学校购买服务”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运营机制以及“教师率先使用、职教率先部署、发达地区率先示范”的原则启动实施沈阳经济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到2015年,全部教师拥有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并开展教学与教研活动;初中以上学生拥有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

7.加大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

按照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专业机构和学校管理者的定期培训制度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定级标准,着力沈阳经济区内教育信息化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抓好区域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学校校长教育信息化发展领导力的建设,加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普及应用信息技术,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提供人力支撑。

8.参照省级标准,建立健全信息化评价体系和技术支撑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根据省级教育信息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技术服务和管理标准规范以及教育系统信息安全标准规范,制定沈阳经济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统筹协调沈阳经济区技术支撑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工作;建立一支区域内上下联动、步调一致、技术精湛的专业化技术运维保障队伍,建设区域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专业人员队伍,确保沈阳经济区域各级各类教育系统稳定、安全运行。

9.推进教育信息化试点地区与学校建设

目前,教育部已颁布第一批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名单,沈阳经济区内共有11家单位入选,其中区域信息化试点2个、中小学信息化试点6个、职业院校信息化试点1个、本科院校信息化试点2个。按教育部和教育厅工作总体部署,扎实推进沈阳经济区内教育信息化试点建设工作,带动引领沈阳经济区的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重点完成国家级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的实施工作,配合教育厅,确定区域内省级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

五、沈阳经济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1.建立教育信息化的管理保障机制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综合性工作,必须加强领导,做好协调,必须加强机构和人员的建设,加强对教育信息化的统筹规划、任务实施、设备运营、系统管理、安全监督、组织协调工作等。

2.建立教育信息化投入保障机制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的建设、完善和维护等都需要稳定的经费做保证。沈阳经济区内的中、高等院校要保证信息化经费的基本投入,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远程教育、人员培训所需经费可纳入公用经费,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公用经费的一定比例可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

3.建立教育信息化政策保障机制

沈阳经济区要统一建立完善的政策保障机制,保证教育信息化依法、依规的健康发展和应用。包括:教育信息化发展应用、机构人员编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学科的教师配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认证管理,信息数据标准等政策意见。

4.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保障机制

要始终把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与应用作为评价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水平的出发点和归宿,切实提高应用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效性。要在沈阳经济区范围内建设高水平的专家队伍,切实加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要加快各级技术服务网络平台建设,确保信息化设施的正常运行,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保障机制。

第10篇

以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教育第四次革命的到来,传统教育在模式、方法、内容上在教育信息化的推动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教育的现代化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基于信息化的高职审计专业“请进来,走出去”校企联合实训基地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合理调整构架校内外实训基地硬件基础、教学应用软件和教学资源库软件资源,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多媒体自助平台、校企合作视频互动系统等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展示,最终实现开放、共享、交互、协作。

【关键词】

高职审计专业;信息化实训基地建设

1 背景分析与现实状况

1.1 背景分析

随着第三次信息化浪潮的席卷,社会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教育作为科学技术发展进步在文化领域的投射,科学技术的革命必然引发教育的重大变革,教育也就进入了它的第四次革命――以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使全球经济发生重大变革,影响着人们学习、工作的模式,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为教育方式的改变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信息技术支持的新的学习变革正在进行,宽带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的应用为变革提供技术支持。职业教育信息化是职业教育基础建设的发展任务,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支撑点,为高质量的职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方向。2012 年 5 月 4日教育部的《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 教职成[2015]5号) 明确提出要“按照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加强本地职业教育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重点建设覆盖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办学和学生资助等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关键业务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为实现辽宁省建设成教育强省的目标,在教育信息化带动下实现适合老工业基地特点的职业教育高质量的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结合辽宁省实际,辽宁省教育厅特制定了《辽宁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在该计划中辽宁省明确提出教育的发展要充分的融入信息技术,并通过相关的体制和机制,从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当前教育改革当中的作用,为学生创造个性化和终身学习的环境。

1.2 现实状况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经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教学中比较认可的方法,并通过实习基地共建等方式实现对人才的培养。但现阶段校企合作在各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特别是在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在现阶段合作的程度还停留在比较初浅的学校为企业定向提供实习的层面;其次则是注重形式,而实际的培养中缺乏互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以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投入资金和设备共同建设,在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中,目前现状是学校教学主导,企业参与不多,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企业关注很少,缺乏主动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校企合作建设的实训就变成了学校的校内实验室,与校企合作办学的最初想法相偏离。因此,高职院校在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引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的目标,拓宽校企合作办学的渠道,为解决校企合作建设困境的提供了新的思路,是实现校企合作双赢与长效的突破口之一。

审计学专业是目前大多数财经类高职院校开设比较多的一个学科,其专业对学生培养的目标是除具备理论外,还必须具备操作技能,如办公软件、审计软件、文字表达能力、沟通等能力。目前关于审计专业学生培养的课程教学改革有许多研究成果,归纳总结之后会发现,仍然存在着:(1)理论学习阶段,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对所学知识缺乏总体认知;(2)经过模拟实训和实践实习,实务出现的问题与理论学习无法结合联系,提升知识的认知。分析原因,主要是在审计专业学生培养中,没有较为完整的学习体系和机制, 与一线工作要求不够紧密,缺乏企业人才需求的审计技术方面等各的培养与训练,为此,本人提出基于信息化的高职审计专业“请进来,走出去”校企联合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

2 基于信息化的高职审计专业“请进来,走出去”校企联合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

2.1 建设思路

高职审计专业信息化校企联合实训基地建设的总体原则是“请进来,走出去”,体现合作共享、开放交流的目标,通过实训环境配置、软硬件设施建设、教学资源整合与共享、加深校企合作、拓展社会服务职能,充分运用现代电子技术、现代网络技术等,建立多功能实训基地、审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2.2 建设方案

结合高职院校审计专业实际,提出以实训基地为中心,并构建网络教学辅助学习平台的等资源的整合思路,从而形成更为开放的多功能的实训基地。

2.2.1 “请进来”战略――校内外实训场地理论培养

与企业合作建立高度仿真的校内实训室。审计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系统工程。审计实训教学的课程安排应符合以熟悉审计业务流程为基础;以掌握查账方法为重点;以培养以风险导向的职业判断能力为目标,设计各种形式的实训练习、案例分析、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等,通过师生互动相结合的形式,从单项能力提高做起,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逐步模拟强化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审计实践课程的总体目标。高度仿真实训室是将课堂教学与信息系统实验平台有效结合,从而通过理论加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对基本的理论相结合的同时,利用实训基地,实现对各种各种不同功能软件的应用技巧,以此培养学生的实操的能力。

2.2.2 “走出去”战略――校外顶岗实习职业训练

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建设的遍布各地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开展顶岗实习提供实践场所保障,为学生胜任审计机构相关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顶岗实习是一种直接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跟班,参与审计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职场真实业务锻炼的机会,在顶岗实习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将理论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运用,形成实用推动下的学习动力和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新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职业要求,从而达到学生自我认知到自我学习的不断提高的认知模式。通过校外实习,可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提高沟通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多类型、多渠道开展校企合作,校外实习基地可以是会计师事务所和政府审计部门及企业内部审计部门。

2.2.3 “请进来”与“走出去”校企联合实训的对接――信息技术现代化网络平台

其一,构建高校网络数据库。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互联网开始普及,从而使得有更多的机会通过网络进行学习。资源库中教学资源形式多样化、资源平台多渠道、人机互动等多种方式,给广大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可操作性方式进行学习,使得现代的学习概念完全被冲破。

(1)标准库――强化基础理论教学。创建以最新审计准则、审计指南、计算机审计、信息系统审计标准完整的标准库。达到审计理论教学紧密围绕审计准则、标准,使理论教学与现行准则有效结合,教学联系实际。及时更新审计准则、审计指南相关内容,真正体现标准库的时效性,强化基础理论教学。

(2)案例库――丰富辅助案例教学。审计理论抽象难懂,必须结合案例进行才能生动展现理论提出的动机、目的、方法等。案例教学为审计理论教学提供了必要补充。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相关理论提供某教学案例,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形成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探讨、交流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在案例库中不仅有经典案例赏析,还要有分析型案例、拓展角色扮演型案例,使学生通过角色进入深刻掌握理论知识,在实践模拟反思,提出问题,找到解决问题途径,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3)软硬件库――拓展攻击的使用,提高学生对审计技能认识。审计实务中,如何在海量的数据中快速分析出问题、找出疑点,确定重要性水平是现代审计工作面临的核心问题;如何确定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信息系统提供数据的真实性;如何分析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网络环境、结构;这些都对现代审计人员计算机软硬件拓展工具的使用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项目库――激发学生兴趣爱好。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学习乐趣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指导教师在项目库里选择题目,请同学根据兴趣爱好参与角色,小组共同完成经典案例项目的审计合作,为学生提供课余时间可以选读国内外的经典学术著作目录和电子版本,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加深专业知识理解。

其二,制作教学视频,多媒体自助平台。录制教学视频通过网络技术上传自助学习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随机安排教学视频点播。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方便。

其三,校企互动视频系统。依托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实训教学,通过互动视频传输,将校外实习基地的实时图像传输到校内,既不影响企业正常工作又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感受到实际工作氛围,使学生与企业更好地互动。这种形式打破了额原来的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的空间与时间。通过构建的互动视频,实现专业教师的指导,同时通过校内的监控,实现对校外学生企业实习的监控,从而形成互动交流的平台。

总之,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审计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仅单纯的是技术引进的结果,而更多的是如何引入现代的教育理念,从而将这些先进的教育思想根植到教育教学的改革中,从而实现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共同进步。

同时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涉及网络基础平台、教学资源和信息化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的进行的突破。

【参考文献】

[1]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 13).

[2]邱俊如,董瑞丽.基于信息化的财经类专业校企联合实训基地建设探索―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融专业为例[J].金融教育研究,2013( 10).

[3]梁素萍.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新思路―基于审计实验教学模式设想,会计研究,2010(1).

第11篇

一、健全规章制度,积极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

继20*年开始我校设立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信息化建设工作小组,并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后,今年,我校结合人事制度改革的进行,对照学校健康教育发展规划,深入分析了近两年内学校为了加速发展,在推进管理手段现代化、教学设施现代化以及教师现代技术应用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及与现代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之间的差距,抓住区域教育信息化新一轮发展的机遇,健全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我校确立了教务主任为信息化建设工作分管领导,把信息化建设纳入教育管理、教学改革的学校工作中。按照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设立工作,落实到人,配备专职人员,确保了20*年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二、健全设施,提高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中软硬件运行能力。

至20*年,上级部门为学校配备电脑房二间、多媒体专用室三个、教师办公电脑10多台,多媒体设备三套、交换机等设备的基础上,学校再次自筹资金,更新或添置了服务器、核心路由器、交换机等,改建校园网站,更新了校内软件站,建立了全新的校内办公系统,向教育管理、教学研究等无纸化办公迈近了一步。目前,我校大部分教师的备课已运用电脑处理,多媒体在教师的公开教学中得到了较为普遍地使用。上网学习、查询信息、收集资料、参与学校管理已成为教职工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

学校的校园网络的终端安装了瑞星20*网络版杀毒软件,开通了内部FTP大容量文件传输功能。加强了学校办公室电脑的维护。信息技术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各类公开课的技术支持,确保学校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时的顺利进行。

今年,学校自筹资金为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为每个教学班安装多媒体设备,使教师备课教学及学生的学习得到了良好的改善。

三、落实培训,学用结合,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中教师运用能力。

学校每学期都集中培训电脑基础知识、公共应用软件,落实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

学校开展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培训,使教师能比较熟练的使用office和internet。在学校开展的各级各类公开课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使用率较高。教师使用电子教案、网络学习和收集信息的普及率也较高。在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三个年级组,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师生教学的有力助手,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得到长足进步。在学校开展的健康教学评选活动等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展现。

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中,电脑和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师和管理人员必备和必需的工作手段,管理中文件的传输、学习资料的分发、资料的积累和审核等已逐步倾向于依赖网络。教师的新理论的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新信息的获得等多大都依靠网络获取,现代化的教育设备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信息化的学校管理、现代网络化的管理方式(学校已经开始尝试存档电子文稿)在学校管理机制中得到良好的贯彻。教职员工也已接受这种管理方式,为学校最终走向无纸化办公、信息化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样,信息技术在学校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学籍管理、校产管理得到全面的落实。电脑成为这些管理人员的必备工具。从学生电脑小报的制作到探究性园地,信息技术在班主任工作中也得到充分的运用。积极配合学校健康文化校园建设,特别重视师生“网德”的培养,提倡文明上网,注重公德。

四、深化信息科技学科的课程教材。

我校高度重视信息科技学科的教学,除了开设三年级信息信息技术课之外,还开设了一个兴趣班,以培养学生解决计算机问题能力及语言编程能力为主。教学中教师在传授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了动中学,学中动的主动探知、主动习得的良好的学习方式。20*年学校第一次组织学生参加区信息技术竞赛,一人获三等奖。

五、面向未来,正视困难,坚定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推进信心。

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编制管理的规范化,势必影响学校在信息化工作推进中的步伐。

学校已经重视了对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但是由于学校缺乏在这方面非常擅长的人才,在指导教师的校本培训上往往是低层次的反复,教师们制作的课件水平还不高,很少出现比较成熟的课件,特别是能体现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师生互动良好的课件;在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方面的探索没有形成强大的力量,往往还是教师零星的探索。而这一切,即需要学校增加投资也迫切希望教育体育局能培训一部分人员来带动其他教师参与教育信息化,加大教师参加区级培训的力度,同时也要采取多种方式,特别是采取请进来的方法,提高校本培训的能力,切实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同时在教导处举行各类学科教学比赛活动中,应更多加强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途径、策略、方法等的研究,由点到面,提高教师实施学科整合的能力和意识。

困难是暂时的,教育现代化的步伐不会停止,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前景是美好的,现代教育需要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和手段,现代教育管理需要科学的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同样,现代化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也需要我们立足本职岗位,开拓性地、创造性的发挥自己的潜能,发挥现有设备的功能,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大胆实践,在现有的设备设施的基础上做出更有效、更高的成效。

*中学2009年教育信息化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学校以“十一五“发展为契机,结合区教育教学信息技术发展规划与要求,与时俱进,在提升品质上下功夫,促进学校信息化发展,让校园网成为师生管理学习,交流互动,共同提高的信息平台。

二、主要工作

1、管理工作

本年度,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师作用,做到分工具体,职责明确,服务到位。完善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计算机使用、电教设备的使用和借用制度。规范学生、教师对计算机的操作,保证学校网络健康、正常运行并充分发挥作用。制定《校园网IP地址分配管理表》规章制度,文明上网,禁止教师上与教育教学无关的网站。

2、信息技术的建设和维护工作

(1)信息资源的建设

本学期将本着出既要讲究实用、实效,又要把握发展需要适度超前的原则,抓好校园网站建设,使我校的校园网发挥出最好的效益。继续利用宽带网,搜集和整理与教学有关的资料。不断充实学校内部网站的内容,通过网络信息的管理和利用,加强校园办公管理、教学常规和学生常规管理,以实现资源共享。完善奖励制度,鼓励教师网上学习、制作课件。在此基础上,建立各部门、各学科以及个人的教学资源库,建好学校资源库。

(2)设备的维护和安全保障工作

进一步完善检修制度,各种设备有专人管理,常用设备每周检查一次,并有详细记录,有问题要及时处理,使设备维护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工作效率。随着电教设备不断增加,安全保障工作也越来越重要。

3、教学工作

抓好课堂教学研究、构建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上好《信息技术》课。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任务”为驱动,以实例为先导,以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搜集、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技能。

4、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综合能力培训工作

本学期,我们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使教师能熟练掌握上网浏览搜索资料、资料、软件上传下载、“OA系统”及“校FTP”使用、“家校通信息发送”、运用MicrosoftWord编制试卷、运用MicrosoftExcel电子表格统计成绩、运用Microsoft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课件、制作个人主页等工作。

5、学生综合技能培训工作

本学期,抓好学生文字数据输入训练、PASCAL语言阶梯式培训、Microsoft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MicrosoftWord文字编辑处理培训。

四、具体工作安排

1、制定信息技术工作计划

2、2—15周学生综合技能培训

3、13周学生综合技能培训

4、4、2—6周抓好教师信息技术综技能培训。

5、5、8—15周教师信息技术综技能比赛。

6、6、15周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评比。

7、18周课题资料的收集、筛选、分类、归纳和整理

8、电教设备设施清点工作。

9、学期结束总结工作。

五、本学科赛事安排:

项目比赛时间备注

信息技术兴趣小组初选3月语言类PASCAL

校计算机维护技能赛4月学生与教师共同竞技

第12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信息化;调查

中图分类号:G4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6-0033-02

收稿日期:2007-01-24

作者简介:任春亮(1973-),男,江西丰城人,副教授,硕士,从事教育统计和教育技术研究;熊建圩(1972-),男,江西万年人,副教授,学士,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为了解农村初中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的进程,笔者于2006年3-5月,对来江西省教育干部培训中心参加培训的农村初中校长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本调查以江西省第一、第二和第三期农村初中正职校长研修班的183位校长为对象,他们来自江西省11个市区的农村初中。调查以自行设计的“江西省农村初中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问卷表”进行,内容涉及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软件资源、信息技术教育、信息管理、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化投入等六个方面。回收问卷167份,有效问卷162份。

二、调查的结果和分析

1信息基础设施很不完善

调查发现,多数农村初中计算机数量严重不足。有15%的被调查学校没有一台计算机,生机比在40∶1以上的占82%。大多数学校的教师没有办公用机,还有44%的校长没有自己的办公用机。多媒体教室配置率不高,只有49%的学校建有多媒体教室,22%的学校没有自己的微机房。建有校园网和联网学校的比例都很低。根据调查,只有15%的学校建有校园网;在建有校园网的学校中,只有37%的学校接入互联网;在接入的带宽上,256―768kbps的占45%,1Mkbps的占18%,2―10Mkbps的占37%。此外,除了计算机,农村学校的其他信息化设备也很少。在调查所列的投影仪、数码相机、摄像机、电子白板等几种信息设备中,39%的学校没有其中的任何一种,46%的学校有投影仪,30%的学校有数码相机,7%的学校有摄像机,没有任何一所学校有电子白板。计算机数量不够、配置不高、媒体教室不足、宽带不宽、网速不快等仍是许多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2信息资源严重匮乏

只有2%的学校建有自己的网站,3%的学校正在建,而95%的学校没有建自己的网站。光盘资料、教学软件和课件数量少之又少。这类信息资源相对丰富的学校只占所调查学校的1%,有19%的学校没有任何的光盘资料、教学软件和课件,97%的学校没有使用过在网上注册付费的教学资源。学校用于购买信息资源的经费很少。近三年来,有25%的学校没有购买过任何信息资源,购买信息资源经费占购买图书资料经费的比例在5%以下的占36%,在5%―15%之间的占17%,在16%―45%之间的占12%,在45%以上的占10%。学校购买和应用的通用系统也很少,只有少数学校装有远程教育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务教学管理系统和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备课系统。

3信息技术教育普遍实施,但重视不够

有75%的农村学校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了信息技术教育,但形式比较单一,信息技术教育远没渗透于其他学科中。对于信息技术教育,许多学校不是很重视,有42%的学校没有专门分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领导;只有1%的学校把信息技术课摆在与语、数、外同等重要的地位,放在一般性课位置的占62%,作为不重要课程和可上可不上课程的比例分别为21%和16%。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多以兼职为主,只有28%的学校信息技术课的教师是专职的。

4教育信息管理相当薄弱

在所调查的学校中,有87%的学校没有设立信息技术科室;有专人负责信息技术设施管理与维护的学校占77%;94%的学校没有信息化发展规划,85%的学校没有信息技术应用的推广政策,只有16%的学校有鼓励教师开发教学软件或课件的相关政策,52%的学校要求教师必须学习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以上政策和制度都没有的占35%;在信息安全管理方面的意识比较薄弱,相关的措施也很少;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还不够重视,只有7%的学校能经常组织教职员工进行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培训。

5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管理的频率和水平不高

只有48%的学校多媒体教室、机房经常使用,42%的学校偶尔用,还有10%的学校基本不用;多媒体教室主要用来上观摩课、示范课的比例高达48%,用来开会、放录像的占13%,上信息技术课的占17%,上其他学科课的比例占22%;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频率也不高,绝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基本不用或完全不用信息技术,用于常规教学的只占8%;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了教务管理、学科教学、资源查询、资料存储、交流通讯或远程教育的学校比例分别为28%、 33%、39%、30%、5%和21%,有12%的学校没有开展信息技术的应用。

6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很少

截止到2005年底,农村初中用于信息化建设累计投入在5万元以下的占58%,6-10万元的占9%,11―15万元的占27%,16-20万元的占3%,20万元以上的占3%;在投入的资金中主要是自筹,只有少数学校得到教育部、或省教育厅、或县教育局的资助。

三、对农村初中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几点建议

1加大对农村初中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的力度

教育的信息化,无论是硬件的建设,还是软件资源的建设,或者教师的培训,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对于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除了按规定收取的杂费外,几乎没有其他的资金来源,别说建多媒体教室、机房,就是能保持学校正常运转也不错了。由于一费制和自身经费的缺乏,学校无力在信息化方面进行投入。从调查的情况看,许多学校的信息化硬件设施很差,甚至什么都没有,而且由于资金的缺乏,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也无法开展,也无力去开发和购买一些比较优秀的信息资源。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初中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的力度。

2重视农村初中教育软件资源的建设

从调查的情况看,广大的农村初中,无论是购买的通用软件,还是数字化资源都非常少,建有自己网站的学校和接入互联网的学校更少。这一方面是农村初中缺乏信息化建设所需的资金,另一方面是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中对信息资源的建设不够重视。这样就无法通过网络获取必要的教育教学资源,发挥不了丰富的网络资源的优势。硬件是基础,软件是关键,资源是核心,没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做保证,信息技术的优势就很难发挥出来。因此,加大农村初中教育软件、资源的建设尤为重要。各学校领导要充分重视软件、资源的建设,确定硬件、软件、资源建设齐头并进的建设思路;要加大软件、资源建设和开发投入的力度,确保必要的经费;充分挖掘内部潜力,调动教职工资源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

3切实重视信息技术教育,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学校的现代化

当今社会,信息已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读、写、算、信息”已成为信息社会中文化基础的四大支柱,所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信息技术,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进行着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我国在“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2000年)中提出,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实施信息技术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把信息技术课程摆在应有的位置,加大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和资源建设的力度,多途径、多形式地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4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

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方面,只有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才能使信息技术得到有效的利用,保证信息的安全,取得效益的最大化。为此,各学校应着力建立和完善以下信息化制度:(1)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2)信息技术设备使用、维护、管理制度;(3)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与应用制度;(4)信息安全保障制度;(5)信息化建设和运转的经费保障制度;(6)信息技术应用评估制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