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3 22:29: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生数学报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小学生;说数学能力;策略
小学生“说数学”能力是指小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语言,正确地表达、交流自己对某一事物或事件的看法,或对某一问题的想法。很显然,培养小学生“说数学”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但要真正地完成好这个任务,并非易事,这需要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有计划、有耐心、有智慧,还要负出极大的努力。现结合本人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小学生“说数学”能力的做法和一些策略。
一、肯定鼓励,营造小学生敢说的氛围
数学教师要了解小学生的思维水平,除了可以从学生操作、作业中来推测外,更直接有效和重要的途径是听取学生的说。学生“不张口”,可能有多种因素造成,其中,学生怕说错,怕说不好,特别是说错了会遭到同学嘲讽,或教师责备、批评,甚至训斥,而丢了自己的颜面、自尊,如果经常这样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更不敢再主动说,甚至教师逼他说,他也不说,因为他认为说与不说一样,横竖挨批评,干脆三缄其口,以不变应你老师万变。
要改变这种状况,数学教师必须改变我们的观念。其实,孩子都是喜欢讲和表达的,而且他们当然是想说好的,我们教师,特别是数学教师,应当有一种耐心和包容心,我们可以坚持一种小学生“无错”原则,小学生只要不是存心和故意而为之的不当语言,都是可以原谅的,何况小学生不可能有故意和别人较劲的言行。
学生只要敢说,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就是说错了,我们可以表扬他们敢举手、敢发言的勇气,如果学生真的说错了,再告诉他应当怎样说,学生会欣然接受的。
全班学生都敢发言了,我们就表扬那些讲得正确的同学;而当学生都会讲了,能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我们就多表扬和肯定那些想法和别人不一样的同学,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为了鼓励学生间互帮互学,我们平时可以经常表扬那些自觉愿意帮助别人的同学。
二、耐心指导,教给小学生掌握说的技巧
小学生敢讲了,只是培养小学生“说数学”能力的开头,接下来教师还要有计划、精心有耐心地教给小学生数学课上说的技巧。小学生的话语,特别是数学话语干瘪,且很多不合常理,不合逻辑,有的学生说话词不达意,有的学生说不出像样的话,有的学生心里有数,但不知怎样说,而有的学生根本就不会说。
教师要教给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一些正确的语句。如,“我是这样想的:……”“如果……那么……”“因为……所以……”等等;还要教给学生说话的先后顺序,如,按照时间顺序讲;按照方位次序说;按照数量大小等顺序说;还可教小学生使用“先……,再……,最后……;第一……,第二……”等句子来表述。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数学语言。如,杨树和柳树在一起,“杨树多,柳树少”,我们就说“杨树比柳树多”或说成“柳树比杨树少”。再如,“大黑板有4块,小黑板有24块”,我们就说“小黑板是大黑板的6倍”,而不说成是:小黑板比大黑板多4倍”等等。教师还要教给学生一些说的策略。如,举个例子说一说;画个图,看着图讲一讲;借助实物说一说;一边画图,一边讲;还可以借助手势、体态帮助自己表达等。
三、加强实践,丰富小学生说的素材
小学生敢说了,学会了一些说话的技巧,还远远不够,还必须让小学生有话可说,怎样让学生有话可说呢?
让学生多观察,学生看得多了,看懂了,看清楚了,看仔细了,看透彻了,自然就能将看到的说出来。让学生多操作,学生能亲自动手操作了,就能边操作边想了,而且操作规范了,操作有序了,自然,学生说起话来就会动情、生动、有序,符合生活逻辑了。让学生多实践,学生能亲自参与实践活动,并能投入极大的热情,学生就能知道如何获取数学信息,如何整理信息,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提出假设,如何分析条件验证猜想,从而解决问题。
四、交流展示,创造小学生说的机会
当小学生能大胆地讲出自己的想法,又学会一些说数学的技巧,还获得了较丰富的“说数学”的素材后,接下来,我们教师还应该做的工作是:努力地想方设法找到给学生说和讲的场合和时机。我们可以考虑搭建下面一些让小学生自主说讲的平台。
1.同桌交流。这种形式的好处是参与率高,有说者,又有听者。同桌一人说时,全班在讲的学生达到50%,同位交换一次参与率就达到100%。一二年级使用同桌交流,学生主动积极,效果特别好,而且一节可以多次使用,中高年级也可以经常使用。
2.小组讨论。这种形式适用于小学生在有不同的计算方法、不同的操作步骤、不同的思考路径等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然后在小组内人人发言,最后达成共识,准备在全班展示汇报。
3.展示汇报。这种形式适合在小组达成共识后,教师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定主讲人,本组其他同学可以随机补充。
4.讲数学故事会。在班级组织讲数学故事比赛。
5.学写数学小论文。学生想得好,才能说得好。班级可以结合读《小学生数学报》等刊物的活动,组织学生经常参与数学小论文的写作,特别是中高年级学生,学生通过写数学小论文,可以提高思维的严谨性和准确性,同样可以提高小学生“说数学”的能力。
总之,“说数学”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注重策略,有意加以引导和培养,学生“说数学”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摘 要: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为小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是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
>>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建议 农村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析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课程实施中初中思想品德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思想品德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述思想品德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 浅议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思想品德课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时期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 浅析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初中思想品德课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马光焱.“两课”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J].才智,2004,(11):11-13.
[5]胡静洁.从“封闭”走向“开放”――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基本路径[J].新课程(教师版),2006,(5):13-14.
[6]郑洪清.谈思想品德课的启蒙教学[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1):121-122.
[7]赵东阳.小学作文教学低效原因及对策[D].(硕士学位论文)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7.
[8]张爱霞.小学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D].(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9]张芬秀.素质教育与班主任工作[J].河池师专学报,2003,23,(S1):15-17.
[10]徐凌云.小学思想品德课作业设置探微[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3,(7):41-42.
我区数学教研工作,要继续在课改精神指导下,贯彻落实“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以“数
学课堂教学活动化的研究”为学科发展方向和操作把手,立足课堂教学实践潜心钻研、大胆探索,努力在课程实施、教育科研、队伍培养等几方面做出成绩,初步形成钟楼数学学科教学特色。
二、主要工作:
1、加强学习,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是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前提。在实践中,
我们要丰富学习内容、变换学习形式、扎实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成效,这之间相互联系、互为因果。学习内容的选择要结合学校学科发展情况以及教师自身需求情况,学习的形式可以是个人自学,可以集体研修,也可以专家辅导。各校数学教研组要把准本校教师学习的需求情况,对症下药,有条件的学校还可针对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的不同采用菜单式选择的方法,为教师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切实提高学习成效。
在学习的基础上,要积极引导教师结合实践撰写课程故事、案例分析、教学论文,及时地反思行为、总结经验,形成工作的新思路。努力争取将这些所思所感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并获奖,本学期将继续组织参加省、市“教海探航”征文活动(区投稿截止时间:5月15日~18日)。期初,钟楼教育网站“教研之窗”的“小学数学”专栏进行了重新改版,调整为三大板块:信息速递、教材教法、“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化的研究”专页。信息速递主要介绍各方的教育改革信息(也包括我们区内各个学校的研究情况)和一些课改前沿资料;教材教法又包括教材资源(主要是一些教材分析)、优秀课例、推荐论文、精彩题目;“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化的研究”专页中又涉及了课题方案和实施阶段成果。这一专栏的创设,无疑又为教师展示才华提供了舞台,为教师间相互交流架设了桥梁,希望老师们能向大家推荐你认为有价值的学习材料,并将自己的学习成果(撰写的课程故事、案例分析、教学论文、精彩课例等)与大家分享,来稿可发送至:ming555@21cn.com。
2、立足课堂,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本学期,我区数学组将以三个活动为载体,推进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三年级数学教学研究活动
三年级教材的是第一次试用的国标本实验教材,教材编写者根据新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要求设计编写的教材形式新颖、内涵丰富。与老教材相比,许多内容进行了比较大幅度的删改和调整,并赋予了它新的价值和内涵。因此,如何读懂教材,准确把握教材要求,适时地创造性使用教材应该成为三年级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也是大力推进新课程实施的关键举措。本学期,我们除了组织教师参加市统一组织的教材培训;结合面上的常规调研深入课堂与老师们共同研究、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活动;还要求各校数学教研组特别关注本校三年级的实验情况,经常性、常规化的进班听课,组织校级层面的年级调研,为三年级老师提供实验帮助。同时教研室将组织第二次“三年级数学教学研讨活动”,选择教材中教师较难把握的内容,指导青年教师设计教学活动,公开教学交流,组织教师进行互动式研讨。以此来提高教师的教材理解能力,教学研究能力。
数学精品课资源库建设活动
针对“常州市中小学精品课资源库建设实施意见”,我区数学学科组将做好组织、指导工作,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同时形成我区数学学科资源库,达到点上深钻、面上共享的目的。(时间安排:3月10日~20日;10月10日~20日)
“五城区会课”活动
一年一度的“五城区会课”活动今年上半年4月将在我区隆重举行。作为东道主,我们除了认真做好组织安排工作,更重要的是精推细敲一节有质量的高年段数学课。这是一次锻炼队伍的过程:研究课的过程是团队集体作战的过程;这是一次推出新人的过程:青年教师将在磨砺课堂的过程中崭露头角,踏上新的平台;这更是一次“百家争鸣”、吐故纳新的过程:我们将在与兄弟城区的相互交流中进一步开阔视野、扬长避短。
3、依托课题,推进学科教学研究。
上学期初,我区数学组就提出了把握重点、深入研究,初步形成我区数学学科发展方向的想法。经过一学期的思考、论证、听取意见、尝试实践,现初步形成了研究课题、研究方案,并结合实际制定了几个研究重点、操作变量。
我们研究的主题是“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化的研究”。
所谓“活动”,整合着考虑,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内隐的思维活动和外显的实践操作活动。观察维度:活,是指活跃的学习氛围、灵活的思维状态;动,又可指教师能动地设计教学,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
所谓数学教学活动化:是指数学教学的形式应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活动为主。教学是一种认知过程,更应是一种活动过程,这种活动不仅是为了实现教学的认识任务做铺垫,而要使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思想方法都得到充分地发展。
所谓课堂教学活动化:在“数学教学活动化”思想的指导下,本课题研究的着力点落实在课堂之上。在课堂上让学生围绕具体的学习目标,根据一定的学习材料,自主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和独特的学习方式,并通过交流、评价等而获得知识、并且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围绕以上认识,我们将研究的重点落实在这样几个层面:活动目标的确立,数学活动的设计(包括材料的取舍、情境的创设、方式的选择),活动过程的展开和活动的评价这四个方面。希望通过研究能达到,锻炼一支具有一定科研水平的教师队伍,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初步形成钟楼数学学科教学特色的目的。
本学期,我们研究的形式主要采用点面结合。点:确立核心研究组成员,在理解课题思想的基础上于实际教学中尝试探索。面:即各协进组可抓住研究内容的一个方面作为本学期活动主题,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
4、锻炼队伍,储备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
我区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数学学科带头人及青年骨干教师,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提升教育教学内涵,储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针对学校层面更多的青年教师,各校教研组也要制定务实可行的培养规划,加快培养进程、加大培养力度,努力使他们在已有基础上再上新台阶。
05年下半年,常州市将举行新一轮“青年教师素质大赛”,内容包含教学设计、评课和上课。主要分两轮:第一轮:教学设计和评课,淘汰一半选手,再进入第二轮:上课。“评课、上课”是传统项目,我们依然应紧抓不放。需要各学校教研组关注的是本次活动的新增内容:教学设计,设计的内容可以是一个片段(新课引入、操作活动的展开、合作学习的组织、练习的设计安排等等),可以是整堂课的组织安排。各校教研组要在本学期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有效地安排好这个环节的培训,以此为载体锻炼青年教师队伍,为校本教研的高效推进推波助澜。
三、日程安排:
二月份:
1、一~六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2、“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化的研究”课题组核心成员碰头会
3、“小学生数学报”读报知识检测工作的具体部署与落实
三月份:
1、贯彻数学学科教学工作计划
2、“小学生数学报”读报知识检测初评
3、“华杯赛”初赛
4、小学毕业考试研讨活动
5、教学常规调研
6、“精品课资源库建设”申报
7、“五城区会课”前期准备
8、协进组拟定计划,组织活动
9、学科基地活动
10、“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化的研究”课题组活动
四月份:
1、“五城区会课”活动
2、“小学生数学报”读报知识检测复评
3、“华杯赛”复赛
4、三年级数学教学研讨活动
5、第二次数学教材分析
五月份:
1、常州市小学数学教学优秀青年教师会课活动
2、“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化的研究”课题组活动
3、区“教海探航”征文竞赛
六月份:
1、毕业总复习研讨
2、部分年级分析性检测
3、教学研讨活动
4、“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化的研究”课题组活动
5、期末考试
论文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是一个被评的客体,更应是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学生通过自评与互评,不仅可以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失误,养成良好积极的数学思维能力和习惯,更能形成自我检查、自我评定的良好学习策略,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长期以来,学生学习的自我评价是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的一个薄弱环节。人们往往只注重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习惯于单凭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学生,没有评价的权利和机会,因此不能全面综合地反映学生的发展程度。笔者认为,对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绝非一蹴而就,根据平时的教学实践,笔者以为可以从两方面加以引导和点拨。
一、激发学生自我评价的兴趣
小学生的评价意识极其淡薄,他们很少对自己的思维及练习进行反馈和修正,当然更不善于对其他同学的发言或练习进行恰当的评价。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必须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逐步形成学生自我评价的习惯。
1.树立学习的榜样
树立学习的榜样,提供自我评价的对照形象,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任何学习方法的获得,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努力,勤奋刻苦的钻研。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阅读,或以讲故事的形式将中外科学家,数学家的榜样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树立起来。如:讲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他在解答出哥德巴赫猜想“1+2”后,不断进行自我评价,逐步修正,经过了十余年,才正式发表了经过简化的论文。
2.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生的评价能力始终存在着差异。教师应注意将评价难易正确划分,分别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评价。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显示出他们的评价能力,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保持评价的兴趣。如:在一节课中,教师要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尖子生做一些与本节课有关的开放题、奥数题,更能激发他们的斗志。另将学生作业中的错误集中筛选,送进“病题医院”,让学生充当“小大夫”,为每一道题“诊治”,找出“病因”,提出“治疗方案”,并在专门的“病历”上加以记载。这样,“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充分激发了学生自我评价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在养成学生自我评价习惯的同时,教师应教会学生一些评价的方法:从易到难,由单项到综合,逐步完善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1.教会学生以“教师评价”为镜
从儿童意识的发展特点来看,认识别人总是比认识自己在前,学会评价别人又比学会评价自己在前。再说,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独立性不强,往往是以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为参照点,特别是他们能尊重的人物的评价,其中教师的评价尤为重要。所以,教师经常对学生作业准确、公平、肯定的“教师评价”,是学生学会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的一条基本途径,也是形成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如:“画得基本上还是挺好的”“如果边再直一点,角再尖一点就更好了”……“教师评价”往往是激励性的语言,它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反馈和评价的内容和方法,而且提高了学生自我评价的积极性及能力。
2.提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空
课堂教学是双向的活动,应提供机会让学生讨论,教师经常有意识地先让学习水平中等的学生说说思考问题的过程,如果说得不完善或说错了,应当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指出不合理的地方,应如何矫正,让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补充,完善效果绝对比教师讲解好,教师只能适时地加以点拨。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先让学生回忆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和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然后揭题,让学生猜想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由于思维定势的迁移,很多学生马上回答个位上是3,6,9的数一定能被3整除。有个别学生马上表示反对。既然有了争论,教师对两种意见不置可否,而是让他们自己举例来验证自己的结论,进而反驳对方,这为下面学生的独立探究,小组合作做了铺垫。反馈时学生会产生争论,从中学生的辨析能力、探究能力、评价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这也充分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总之,通过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加强学习的自我调控,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使每一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愉快而富有成效地进行学习,并努力发展自己的爱好,形成自己的风格,成为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一、以教科研为载体,走办学特色之路。
教育科学是教育教学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教育科学研究是一所学校教育发展的助推器。教育事业要发展,教育科研要先行。因此,在学校管理中,我始终坚持:以教科研为载体,走学校特色办学之路,全力做好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
为 谋求学校自身发展,探索学校特色办学之路,在学校发展规划中,我明确制订了教科研工作近远期目标——德育方面:通过“关于小学德育小、近、活特色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力争把我校学生培养成行为规范、品行端正、身心和谐的合格小学生。教学方面:以“多类型、多渠道、分层次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简称“双多教学法”)的课题研究为切入口,构建学校校本课程框架的同时辐射各学科课题的研究,围绕教育教学为核心,强化“以教科研为先导的”意识,深入展开课题研究,加强课题的过程管理。
“双多教学法”课题实施几年来,我校初步形成了以数学为龙头,以英语、计算机、写作等为基础的多类型、多渠道、分层次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办学特色,取得了丰硕成果,至使一大批“特长生”脱颖而出,学生的个性、素质得到了全面、充分的发展与提高,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本校的课程改革。
仅XX一年,我校学生就有400多人次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小学生数学报》杯小学生探索与应用能力大赛一等奖;江苏省中小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二等奖;中国青少年读写大赛50杰;苏州市中小学口琴、竖笛比赛一等奖;小学生英语口语大赛苏州市二等奖……列举这些荣誉和数字,并不是沾沾自喜。我有的只是欣慰——因为教育科研,我校形成了“学校特色学科鲜明”“学生特色学科多彩”的办学特色。
二、以教科研为平台,让教师成为研究者。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支撑学校发展的基石。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治学严谨、精干高效、充满活力,能在未来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百年大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因此,我们必须走科研之路,做扎实文章,努力造就一支观念新、师德优、业务精、舆论正确的教师队伍,全力提升教师教育科研的水平。
良好的教育科研环境和条件能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激励教师开展各种教育研究。因此,我校为教师创设了各种条件、采取多种措施努力营造有利于研究的宽松氛围,引导教师走上科研兴教之路,为他们排忧解难,鼓励教师在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去调查实验。为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我积极主动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如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料,科研设备,广开门路采集最新的科研信息提供给教师以拓宽研究的视野,提高研究水平。学校还组织全校教师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观念,进一步提高教师科研意识和水平。同时,还为教师搭建教育科研交流的平台,为教育科研成果的发表与推广创设条件,为教师提供展示个人才华的机会,充分促进了学术观点的碰撞、科研灵感的激发。
为进一步浓厚学校科研氛围,真正实施“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的发展战略,我努力做到教育科研的制度化、全程化、全员化和教育科研全员参与、全方位引入、全过程管理,让科研之风大兴。我校实行“三进”政策,教育科学进教学、进教师教育、进学生学习,让科研渗透各个领域。认真做好“三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日常教研相结合,教育科研与培养创新型教师,争做名优教师相结合,让科研成为提高教师水平、推动学校发展的内涵而永不衰竭。
让教育充满研究,让研究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实践证明,教师同科研结合,研究同教学结合,教学同课题结合,可以改变教师的生活方式,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优化教师的思维品质,实现平凡与精彩、烦恼与快乐、腐朽与神奇的快速转换,我们就会觉得上班有无穷乐趣,教学就会充满无限的生机,教育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为我们开展教育科研、提高自身素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几年来,因为我校教师成为了“研究者”,所以有不少教师的论文在各级发表、获奖,每年总计不少于100篇次。
三、以教科研为乐事,让自己拥有“源头活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评论一所学校,首先要评论他的校长”。为了让自己当好这个“灵魂”,也为了让自己能适应当前多元化、信息化的国际趋势以及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多年来,我始终以教育科研为乐事,我努力让自己养成教育科研的习惯。
1、用研究的眼睛观察身边的教育现象。任何伟大的理论都源于实践,都基于对大量事实的研究。教科研也不例外,也得对教育教学实际,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教育教学活动中并不缺少研究的对象,而是缺少发现它们的眼睛。在教育运作过程中,我们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学校与社会、学校管理、教与学、新课程改革、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等。这些都是教科研的对象,我们不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我时刻用研究的眼光去观察、发现、解决问题,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去思考、分析问题,这样就避免了想搞教科研而找不到切入点的尴尬。论文不再空洞,而更具说服力、针对性和实效性。(1)
查看更多>>
3、选定恰当范围,加强个案研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我的特长和爱好是教育管理和小学数学教学。为此,我总是从教育理论和教学理念的高度着眼,在身边教育教学实际中着手,选定适当的研究范围或方向。比如根据自己曾经多年集训小学数学奥林匹克,针对某个课题,我进行有目的地材料收集,加强对典型个案的剖析,如就问题的种类、方法、模式、背景及发生、发展过程等进行详细全面的调研、比较、分析,以有利于对问题研究的深入,进而提高教科研成果的深度、广度和理论层次。我先后参与编写了《小学数学活动课读本》《小学奥林匹克教程》《小学数学开放题精选》等。
4、尝试对研究成果进行个性化和科学化的表达。科研成果主要通过论文形式来表达,这就需要教师勇于尝试系统地整理、收集相关素材和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同时主动大胆创作,相信发现就是进步,总结就是提高。为了形成高质量、个性化的成果,我经常阅读相关杂志刊物和教育理论书籍,了解所研究内容的前沿动态和已有的理论成果,同时还进一步改善自我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我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在与别人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更新观念,撞击思维,将自己发现的新、奇、特,效果好的做法和想法科学地、准确地表达出来。
5、努力实践和推广教科研成果。教科研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由理论指导实践的辩证循环,发挥出教科研对教育教学的最大效能。我总是千方百计通过相关会议、沙龙、论坛等途径进行推广与交流自己的教科研成果,充分体验教科研成果转化所带来的成功与快乐。
良好的教育科研习惯给我带来了诸多的惊喜:我曾被评为“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优秀会员”“苏州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吴中区首批教科研新秀” ……五年来先后有《巧解对应分率题》《创建特色学科的尝试》《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究”》等六十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全国各级报刊杂志发表或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
回顾过去,我问心无愧;展望未来,我信心百倍。在当今全力推进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我看到了许多崭新的教育思想在闪烁,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涌现,多元的教育模式在碰撞。在风起云涌的教育改革大潮中,“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教师的发展,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社会的发展”,我作为一名小学校长,必须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在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伦理及自我专业意识等方面不断完善,用自己的热情、毅力和智慧全身心地投入教育科研,使自己这个教育者、领导者、管理者拥有与时代同步的“源头活水”,从而让我们的校园时时处处“春*满园”。
[2]
毕业生个人总结
新小学教师工作个人总结
晋升中级职称个人总结
试用期满转正公务员个人总结
小学体育教学工作个人总结
公司实习试用期个人总结
数学老师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论文摘要】历史课程是我国中小学课程教学体系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是学生了解国家历史和人类发展的一扇窗户,对于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中学历史课程教学改革受到众多历史任课教师和专家学者的认同,笔者在这里就历史任课当中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历史课程教学是中小学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在很多学生和家长眼里,历史属于副课,原因在与升学考试等考试中并没有历史课程,但是从整个学生的均衡发展来看,历史属于基础教育阶段人文社会科学体系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我们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对我们国家的发展历史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也可以更好的了解世界各个地区的历史发展进展,各个地区的历史文明和农业和工业发展史都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去了解过去,并展现未来,所以历史一直受到中小学生的喜爱,但是传统的历史课程教学手段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老师课程学习中往往把考试通过作为自己唯一的学习目的,这样在学习中就容易偏离我们历史课程设置和学习的初衷,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1)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把一些历史事件年份和相关任务及事件名称就和背课文一样进行死记硬背,当你问起学生在哪一年发生的什么事件中有什么人物等情况时,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很流利的把这些问题回答上来,但是当我们问到这个事件的具体内容时,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都会很茫然,从这个问题上,我们所反映出来的时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师一味的强调学生的教学成果和成绩考核,把一些考试过程中容易出现和常常出现的考试重点作为学生学习的唯一目标,而忽视了在这个历史事件学习中,我们应该告诉学生事件的背景,时间的起因,事件的过程和事件的结果,这些本应该是通过我们的教学手段活生生的展现在孩子面前的东西在我们很多教师的教学中却没有了。
(2)背诵成为目前历史课程学习唯一的手段,这是普遍存在于历史课程学习中的。学生在学习中好像也适应了背诵,对于历史课程学习也积极的采用背诵的办法来解决,因为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也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而对于教师而言,也在通过各种办法和手段来帮助孩子在考试中能够顺利过关。这种学习手段让学生很容易在心里和意识上认为历史课程学习就等同于背诵,这样,学生在整个历史课程学习中都会失去原本的学习快乐和兴趣,完全的被各种年月日、数字和人物名称所劳累。
笔者认为在历史课程学习中,我们应该积极的帮助学生对于每一个时期发生的主要事件和事件的起因经过及结果都寻找到相应的背景因素,并对历史任务和历史事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学习和联系,只有这样我们学习完历史课本之后,才能对曾经发生的事情有一个生动的、鲜明的认识。对于历史课程学习而言,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和看电影一样,给学生对每一个历史时期的事情进行相应的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理顺事件,然后把这些死板的用文字表述的内容串联起来,用各种图片和影音资料展现给大家,这样孩子在学习中,更多的时候他们会把注意力放在历史事件的了解中,通过了解,在学生的脑海中自然会对每一个事件进行整理和归纳,这就和学生在对自己小时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进行回忆和记录一样,通过这样的措施,让学生对每一个事件的周边事件都能有较全面的了解。这样学生对于历史中的人物不单纯停留在文字表面上了,而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种认识对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在一方面,我们在历史课程的教学和考试中,笔者认为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我们考试的目的是为了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一次了解和把握,对后面的教学进行调整和改革的一个基础,所以笔者认为,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于中学历史课程的改革,还应该体现在考试手段和考试内容上,我们在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和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更多的时候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些外出学习历史和了解历史的机会,让孩子在每一次历史学习中,能够体会到当时的状况,并对每一次心得学习进行发自内心的归纳和总结,笔者认为这比单纯的要求学生记住某一个数字和某一个地方要好的多,也容易在学生今后的学习中留下比较深刻的记忆,否则,对于部分孩子而言,可能在学习中,就是简单的通过了一次考试,取得了一个自己比较满意的成绩,仅此而已,这远远不能满足我们对于历史课程的要求。
综上所述,中学阶段的历史课程教学改革,一方面需要我们的教师灵活多变的给孩子创造学习和了解历史的机会,另外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准确认识历史课程,当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历史课上,学生的历史才能真正的学好。
参考文献:
[1]郭玲.新课改视野中的教学观[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桂文通.教学过程应是一个关注的过程[j].中学数学.2002年12期.
[3]王宝栋.利用图书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报告[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3.
[4]殷赪宇.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变革[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年10期.
[5]李建.对学校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年07期.
[6]徐忠明.用弹性预设促进教学生成[j].教育科学论坛.2005年09期.
[7]陈木兰.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评价的探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年03期.
[8]刘运芳.新课程环境下的中小学教师心理现状研究[j].孝感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关键词】教学风格 影响因素 小学教师 形成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149
对于小学教师而言,形成高层次的教学风格是课程改革和教学发展的一个必要趋势,同时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优化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国内外教育界里的一个热点话题,而教师们的教学风格则成为其专业化发展的指向标,也是教师职业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所以探索教师教学风格的迥异、类型、形成阶段以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便有利于为后来者提供有力的参考价值.
一、教师教学风格的界说
美国著名教育家弗雷塔克曾经说过:“只有当教师拥有教育过程中以自己独特方式寻找自己道路的时候,教育才能成为艺术,才会有高质量。”[1]教学风格则应该描述对成熟教师的一种教学状态,也是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技巧以及其个性特点在教育过程的有效结合和集中表现。小学教师们的教学风格虽具备稳定性的特征,但伴随着教育观念的改变、教学方法的更新以及教育对象的变化,教师的教学风格也在随着发生改变,最后才发展成为具有独特性、稳定性、高效性和发展性的四种特征。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该调查选取重庆市2所某小学的一线教师,共十名。其中选取人数如下:语文教师3名、英语教师3名、数学教师2名、思想品德教师2名。
(二)访谈方法与内容
根据访谈目的,编制访谈提纲,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你认为教师的教学风格是什么,具体表现为哪几个方面?2.你认为教师的教学风格是怎么样培养出来的?具体涉及到哪些方法?3.你认为教师积极的教学风格形成受哪些方面因素的影响?
三、调查分析与结果
(一)教师积极教学风格的具体表现
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得知,积极的教学风格具体表现在绝大部分教师青睐的教学风格在于诙谐幽默型,小学教师所教育的的对象是小学生,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比较容易走神或被其他事情分散注意力,而这类风格的突出特点在于教师可以利用他们丰富的肢体语言加上生动的形象成功吸引学生们的注意,让他们在一种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收获知识。理智型的教学风格也广受教师们的好评,教师们利用严谨清晰的方式为学生讲解知识点,学生通过老师的循循善诱学会独立思考;采用这种风格的教师讲课贴近生活,让学生如浴春风。
(二)教师教学风格的培养
通过与教师进行交谈得知,教师的教学风格的培养路径来源于模仿其他优秀骨干教师上课的方式和风格与自己的教学风格相比较,从而改进并完善自己的不足之处,大部分被访谈者通常通过在课余时间与学生或者其家长交谈,获取相关经验和信息,并且通过反思也可以提升自己教学的能力。参加专家教授们的座谈会同时也是个有效途径,专家是教育接种的领先人物,他们掌握着更多的教育思想以及最近的教育观念,听他们的讲座可以跟他们近距离交流,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动态。
著名学者李如密认为,教师从最初的教学到成熟,最后直至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需经历四个阶段:模仿性教学阶段、独立性教学阶段、创造性教学阶段和有风格的教学阶段。[2]教学风格的形成是在教师们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攒起来的。
李源田、杨鸿、全在《试论名师教学风格的养成》中说道,名师的教学风格要通过听、说、读、写、看、做、思、处八个方面。[3]其中,教师的成长历程需要阅读做铺垫,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涉猎群书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同时教师们也要聆听来自各方的声音,了解学生们的需求,根据不同的需求调整自己的教学风格,促进学生学习进步;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学习,吸收和借鉴他人的过人之处,并将自身所闻、所学落实到真正的教学中去。同时老师们也得努力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善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所谓的“教学相长”就是如此。
(三)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在访谈中,当问及小学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影响因素时,出现频次最多的是教师的个性问题,如多血质教师易形成思维敏捷的风格,粘液质教师易形成教学思维严谨的教学风格,胆汁质教师易形成热情乐观的教学风格,抑郁质教师的教学风格则倾向于稳重。[4]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展开提供素材等可被利用的条件,其中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以及基础设施等。教学科目的不同也会影响教师教学风格的迥异,例如数学教师得用严谨的教学风格展开教学,通过层层剖析的方式为学生答疑解难。同时教龄的长短也会对此有影响,教龄长的老教师处理成课堂上的问题游刃有余,且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四、结论
本调查主要研究了小学教师积极的教学风格,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李新宇在《教学风格论》[5]中说道影响教学风格的重要因素有人格要素、学识要素、技艺要素、气质要素。除此之外,教师的政治素养、情感、意志等有影响作用。就外部条件而言,时代变迁、教学环境、教学对象的差异、学科性质以及教师群体也会对教师的教学风格的形成产生制约和影响。
教师在在每日的课程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尝试多种风格,使学生积极地融入到这和谐的氛围中。在分析该项调查的结果对于当今小学教师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教学风格的形成有助于教师的成长,促进优秀教师的养成,这是值得借鉴和总结的地方。
参考文献
[1]练国铮.教学风格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 (3):55-56.
[2]李如密.论教学风格的特点[M].江西教育科研,1990 (1):29-31.
[3]赵玉生,李宗远.教师教学风格特征分析江苏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3):20-31.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随着教师专业化运动的推进和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教育实践能力,越来越成为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关注的内容之一。2011年教育部下发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明确将“实践取向”作为三大基本理念之一,将“教育实践与体验”作为三大课程目标之一,要求结合相关课程学习,密切联系小学,在日常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积累所学、所思、所想,具有观摩、参与、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这就要求小学教育专业不断加强教学研究,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努力构建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完善课程体系,明确实践教学目标
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基本平台。按照“优化知识结构、强化能力结构、内化素质结构”的总体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在课程体系的制定上应强调以“学术性、师范性”为特色,以能力本位为主要价值取向,构建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主干、专业拓展、综合素质等五级课程平台,强化儿童发展、教育哲学、小学教育概论、班级管理、教育政策法规、小学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综合实践活动、小学生心理辅导、教育研究方法、教师专业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师语言、书写技能等课程,努力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在注重培养学生学术素养的同时,强化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教育专业素质课程所占总学时的比重,合理分配学科专业课、教育理论课、方法技能课和教育实践课各部分的课时比例,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完善教育实践课程管理,确保教育实践课程的时间和质量,努力构建基于学科知识体系、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基本技能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教育专业素质发展的课程体系。
在不断完善课程体系的同时,小学教育专业应进一步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即通过教育教学,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基础教育事业的情感;树立科学的教育思想理念;具有初步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基本的教育科研能力,良好的沟通表达、组织协调、交流合作能力;形成自我专业特长。为此,大学一年级应侧重教学基本功(包括书法、普通话与教师口语、即兴演讲、声乐与器乐、简笔画与手工制作等)的训练与专业情感的初步培养;大学二年级应侧重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上课、说课与评课、作业布置与批改、个别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能力等)的训练与教育理念的形成;大学三年级在继续培养教学能力的同时还应培养教育管理能力(包括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课外活动、联系家庭和社会的能力等),并通过顶岗实习等方式进一步巩固专业情感与教育理念,培养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大学四年级则侧重培养基本的教育科研能力(包括选择课题、设计研究计划、开展教育行动研究、撰写教育故事与小论文等)和自我专业特长(即经过实践训练,学生在专业能力某方面形成的一定的优势,如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力、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能力、双语教学能力等)。
二、改革课堂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基本途径,为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小学教育专业各门课程尤其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改革课堂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首先应结合课程内容制订实践教学大纲,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与实施途径,通过各种途径训练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如,教师语言、音乐、美术、书法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论等相关理论课程可按实践教学大纲,安排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时间,对学生实施观察学习、模拟学习,加强形成性评价,训练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在利用课堂引导学生实践的同时,各课程还可加强课堂教学的延伸,如,开展课前十分钟演讲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重视实践性作业的布置与检查,加强课后实践能力的训练与辅导,弥补课堂实践教学时间不足的缺陷;指导学生做好课外学习笔记,记录课外阅读(理论、案例等)的摘要、反思成果等,拓展学生视野;教育学、学科教学论等课程加强微格教学,组织到小学见习实习,指导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阅读教育名著,研讨教育热点问题,撰写教育小论文,开展教育手抄报、读后感、教育教学技能等各类教育技能比赛,以达到实践教学的预期目的。
与此同时,小学教育专业还应积极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将笔试、技能考试、汇报演出、展览等形式有机结合。如:教师口语、书法、音乐、美术等必修课期末可采用抽签决定考试题目、相关教师组成评委组打分的考试方式;学科课程与教学研究可采用闭卷考理论、开卷考技能相结合的方式;专业拓展课小学语文(数学)教学技能与训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语言表达艺术与训练、儿童歌曲创编与伴奏、儿童舞蹈与唱游、儿童故事表演与创编、教玩具制作、书法艺术等也可采用汇报演出、展览等形式,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课外实践训练
课外活动是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是实践教学的又一基本途径。小学教育专业应制订并落实课外活动的制度与措施,根据专业特点组织相关学生社团,列入每学期系部、教研室教学工作计划。将社团活动和群众性活动有机结合,广泛成立各类学习型、活动型社团,如支教社、文学社、心理辅导站、大学生合唱团、手工制作、声乐、体育、书法、朗诵等多个类别的活动社团。在抓好日常管理的基础上强化实践锻炼,开展富有成效的活动,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落实、有成效。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锤炼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与此同时,小学教育专业还应积极开展普及性的群众课外实践活动,加强教学基本功与能力的检查与训练,如由学习部负责实施普通话、书法、简笔画、声乐、舞蹈等教学基本功每日一练活动,保证课外训练的制度化、经常化与常规化。同时应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剪纸、手工制作、简笔画、歌舞等专业展示,举办简笔画、书法、朗诵、演讲、器乐、手抄报、讲课、说课、评课、组织班队活动、课件制作等教师能力大赛及征文比赛(文学、教育心理、儿童文学等)、手抄报比赛、科技小制作比赛等,提高学生开展教育实践能力训练的积极性,提升实践教学的成果。
在加强校内实践的同时,小学教育专业还应重视校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加强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组织学生开展教育见习与实习。《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目标提出,要“结合相关课程学习,观摩小学课堂教学,了解课堂教学的规范与过程。深入班级,了解小学生群体活动的状况以及小学班级管理、班队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获得与小学生直接交往的体验。密切联系小学,了解小学的教育与管理实践,获得对小学工作内容和运作过程的感性认识”。为此,小学教育专业应根据课程设置情况,将教育见习、实习时间、内容具体化、制度化,力求每次见、实习前均有基础教育名师举办讲座或公开课,做到整个见习、实习过程都安排专门教师全程带班,加强指导;见习、实习后都要求学生按照提纲进行反思,写出日记、总结、小论文,组织学生交流,从而实现教学实践的层次化、自主化和反思化。
四、推行顶岗支教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实践教学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目标“教育实践与体验”中要求:在有指导的情况下,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教学方案,经历1~2门课程的教学活动;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参与指导学习、管理班级和组织班队活动,获得与家庭、社区联系的经历;参与各种教研活动,获得与其他教师直接对话或交流的机会……参与各种类型的科研活动,获得科学地研究学生的经历与体验。据此,根据学校定位、地理位置、课程时间比例要求等实际情况,为保证学生实践锻炼的经常化,小学教育专业应积极与地方政府、小学加强联系,深入基础教育第一线开展顶岗支教活动,既可以提升学生实践教学能力,又能够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提高当地小学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服务地方,从而实现多赢。
为此,小学教育专业一方面可以组织大二、大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成立支教小组,在进行充分的“上岗”前的集中备课和业务培训的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门,定时间、定课时、定人员,有组织地到支教学校任教和辅导课外兴趣小组,增加学生对小学及小学生的直接感知,培养学生将学科知识与技能运用于教学的能力,训练学生初步的教学能力。同时,小学教育专业应根据课程计划安排,充分利用实习环节,组织学生到小学顶岗支教,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实习班主任、少先队工作,实习课外活动,进行教育观察、调查与课题研究等,深化学生专业意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庄建东.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培养模式探析[J].文献资料,2009(33).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数学教育专业;现状;实践教育
随着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于小学数学教师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相对落后,教育也相对弱于发达地区。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前身丽江师范学校)自1984年开办数学教育以来,已经有了多年历史,为丽江培养了大量小学数学教师。自学校改制,2006年设置数学教育专业,培养了大批从事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育的一线教师。笔者以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对数学教育专业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研究综述
数学教育专业已经有了多年历史,有了大量的学者对该专业进行研究。国内公开发表的对数学教育的研究最早见于华罗庚[1](1937),提出了对数学理论的探讨。解放后,早期的学者开始对数学教育进行研究,如刘仰峤[2](1958),提出了数学教育的重要性。70年代,随着的影响逐步消失,对数学研究开始从新步入正轨,在70年代,有了不少对国外数学教育的研究,来吸取国外数学教育经验。如钱景舫[3](1978),研究了英法西德三国师范教育。自80年代始,问题解决已成为世界性数学教育热点及核心问题。美国科学教育委员会的报告《Everybody Counts》[4](1989)指出当今数学教育的七大转变之一就是:数学教学应从无数的常规练习转变到发展有广阔基础的数学能力,学生的数学能力必须要求辨明关系、逻辑推理、并能运用各种数学方法去解决广泛的、多种多样的非常规问题。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Anderson[5](1980)年把问题解决定义为受任何指向目标的认知性操作程序。国内的80年代的研究也对问题解决做了大量研究,数学教育专业的研究越来越成熟,研究范围越来越广泛,水平越来越高,跟国际的接轨也越来越强。进入21世纪,每年发表的数学教育的研究论文都超过了1000篇,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研究成果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数学应用研究,如何小亚[6](2000)对数学教学实践的思考;二是案例研究,如汤服成等[7](2001)对中学生数学学习元认知水平的调查;三是对数学方法的研究。也有了一些对少数民族数学教育的研究成果,如高建华[8]等(2008)对临沧师专数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专业特色分析;王德瑞[9](2012)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为例对民族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分析。
虽然对少数民族地区数学教育的的研究已经有了不少,但是数量比其他数学教育的研究成果要少得多,特别是现状研究还较少,笔者以对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来研究少数民族地区数学教育专业现状,将能丰富相关成果,有一定的科研价值。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1、研究目的和意义
随着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于小学数学教师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相对落后,教育也相对弱于发达地区。为了适应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构建培养专科层次小学数学教师的课程体系,完善现行的数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提高数学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的质量,以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对少数少数民族地区数学教育专业现状进行研究。
2、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取了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在读的数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和已经毕业在丽江少数民族地区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工作的教师进行调查,一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2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96份,有效率98%。收回问卷后,对相关数据,使用SPSS13软件进行了数据分析,得出相关数据。另外,对在校学生和已经毕业在丽江少数民族地区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工作的教师都进行了大量访谈,来更深入的了解真实情况。
三、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学教育专业基本情况
1、招生情况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学教育专业的招生是比较理想的,从2006年的1个班扩展到了2011年的4个班,学生人数从2006年的49人增加到2011年的178人,增加了3倍多。
2、就业情况
从表2可以看到,这几年的情况来看,总体就业形势是比较理想的,年终就业率均在95%以上,2011届的毕业生年终就业率更是达到了100%。但也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签约就业率在不断下降,从2009届的69.39%降到了2011届的29.2%,专业对口就业率也从2009届的73.47%降到了2011届的46.2%。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小学数学教师开始从缺少状态逐步变得饱和,而另一方面,随着学生人数扩招,对口就业开始变得困难。在访谈中发现,这些数据是学生毕业第一年就业情况,第二年、第三年也有学生考上普岗、特岗,未计入统计数据。而学生毕业后从事教师工作,主要是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也有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在怒江州、迪庆州),基本上在基层工作,即90%学生在乡级以下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工作。
四、问卷调查分析
1、对课程设置满意度调查
课程设置情况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毕业后教师的工作能力,针对课程设置问题,问卷从课程设置的满意度、数学教育专业的知识和能力、专业目标的培养、加强素质教育的方式、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分别对在校学生和毕业后从事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教学的老师做了调查,结果如下:
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不论是在校学生,还是毕业后从事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教学的老师,评价最多的是一般,在校学生45%,毕业学生50%都选择了一般。在一定程度上,课程设置能满足数学教育专业的要求,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选择并不多,在校生共17%,毕业学生20%;但是从另一方面,满意的也还不足,在校生37%,毕业学生27%选择了满意,非常满意的各占3%。从这个数据反映出,对于课程设置,还需要继续调整,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在课程设置时,要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不能以老师的角度出发。
2、对最重要知识和能力的认知调查
现在的时代,不论是在校学生,还是毕业后从事小学教学的老师,都在注重对自己知识的积累,对自己能力的提高。问卷从教学基本功,数学专业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人际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五个方面,让学生选择对自己最重要的项目,对在校学生和毕业后学生分别作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从图3和图4的对比可以看到,在校学生和毕业后学生对于知识和能力的认知有非常大的差异。在校学生认为最重要的是数学专业知识,47%的在校生选择了数学专业知识;而毕业后学生觉得最重要的是教学基本功,36%毕业后学生选择了教学基本功;只有8%的在校生选择了人际沟通能力,而25%的毕业后学生选择了这一项。从这组数据对比,反应出了在校同学在读书期间,更多专注于数学能力的学习,但是毕业后,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最有用的是教学基本功。在深度访谈中,很多毕业后学生也谈到了这一点。另外,毕业后学生在工作中,比在校学生更能感觉到人际沟通的重要性。值得关注的一点是,不论是在校生,还是毕业后学生,对于现在特别鼓励的创新能力,重视程度都不够,这可能导致未来对小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偏弱,不利于未来人才的培养。
3、对提高教学能力最主要措施的调查
从表3可以看出,不论是在校学生还是毕业后学生,都最重视教育实践,分别有47%和69%的学生都选择了这一项,特别是毕业后的学生,经过自己工作体验后,选择了教育实践,这反应出在数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要特别加强教育实践环节。从教学技能课来看,在校学生比较重视,30%的同学选择了这一项,但毕业后学生则只有15%,说明教学技能课在一定时间能,在读书期间比较有效用,但随着学生毕业后工作中的成长,教学技能的作用开始减弱,教学技能课的设置,要考虑跟教育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更大的效用。对于教学技能竞赛和专题讲座,不论是在校生还是毕业后学生,都没有特别重视。
4、加强素质教育的最有效措施调查
现在越来越提倡素质教育,问卷从开设相关课程,开设专题讲座,增加选修课比例,营造校园文化,强化教育实践,5个方面来调查学生觉得最能加强素质教育的措施,调查结果如下:
从图5和图6可以看出,对于其他选项,在校生和毕业后学生的选择比较平均,但都特别重视实践教育。在校生有46%选择了强化教育实践,而毕业后学生选择的更多,超过半数的55%的学生选择了该项,这说明了实践教育的重要作用和学生的重视程度。但同时,在深度访谈中发现,现在的在校生和毕业后学生都有点功利主义,强调有用或者没有用,没有重视长期的对自身的培养,在这方面要加强引导。
五、结论和建议
1、结论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数学教育专业在少数民族地区还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从招生和就业的情况反映出这个专业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学生对课程设置满意度觉得一般居多,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校生和毕业后学生对于最重要知识和能力的认知有偏差,在校学生认为最重要的是数学专业知识,而毕业后学生觉得最重要的是教学基本功,在校生对人际沟通能力重视不够,而毕业后学生比较重视这项能力;不论是在校学生还是毕业后学生,都最重视教育实践对提高教学能力;不论是在校学生还是毕业后学生,都认为实践教育是加强素质教育的最有效措施。
2、建议
2.1 优化课程设置
对于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是课程改革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设置课程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以及培养目标,还要考虑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状况。设置专业选修课时,一方面以拓展广度和应用层面为目的,适当降低深度上的要求,使学生获取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应用技能。另一方面以拓宽理论基础和知识含量为保障,比如增设教育调查、技能竞赛、相关专题讲座等,使学生了解相关课程的前沿领域。因为降低了数学专业必修课的抽象难懂现象,学生容易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心向,从而保证了选修课程的拓宽与加深。
2.2 强化实践教学
从本次调查可以看出,不论是在校学生,还是毕业后学生,都特别重视实践教学,反映出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要特别注重实践教学的加强。教育实习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被调查者大都建议适当延长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让学生多体验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多接触最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有的提出:见习应从一年级开始,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每到教育实践开始之前,邀请优秀小学数学教师来介绍教学经验或上观摩课,这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尽快提高实习水平和实习质量非常有必要。教学基本能力是教学实践能力的一个方面。因此增强就业优势,提高学校的生存力就要增加教学实践类课程设置。
2.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念
从本次调查来看,不论是在校学生还是毕业后学生,都比较功利主义,对培养创新精神、对专业讲座、对选修、校园文化等大量可以多方位提高自己的素质教育兴趣不大,如果把这种功利主义带到以后的小学教育里,危害将十分大。可能变成分数主义,考试中心的数学教学,不利于未来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培养。在数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念,学会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念。(作者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华罗庚.ON AN EXPONENTIAL SUM.[J].中国数学会学报.1937.02
[2]刘仰峤.数学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J].自然辩证法通讯.1958.04
[3]钱景舫.英法西德三国师范教育.[J].外国教育资料.1978.06
[4]美国温特贝尔特大学认知与技术小组.美国课程与教学案 例透视——贾斯珀系列[M].王文静等译.上海:华 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史炳星.美国数学教育中的问题解决[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8 06
[6]何小亚.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通报,2000.08
[7]汤服成,乔连全.中学生数学学习元认知水平的调查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1.10
关键词: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小学数学;实施方案
一、构建主义学习理念探析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学习者在与周围环境互相作用的过程中可以逐渐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促进个人的认知结构的发展。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一方面构建起与外部世界相关的知识,使之与自身的认知结构结合,另一方面,通过“顺应”刺激原有的知识结构的变化,并使之不断丰富和提高。构建主义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学习含义以及学习的方法。
(一)学习的含义
构建主义认为,教师是无法通过简单的传授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学生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借助学习同伴、教师等人的帮助,学习必要的学习资料,使用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取知识,所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以及意义的建构是学生学习的四大学习属性或者是学习要素。
“情境”,即学习环境,合理的学习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学习内容的意义构建,创设学习情境是教师教学设计的重点之一;“协作”,发生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它在对学生收集和分析学习资料、提出和验证假设、及时评价学习成果等内容的构建上有重要意义;“会话” 是学生协作过程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各学习小组间需通过讨论等形式来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意义构建”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其含义在于加强事物性质、规律及事物内在联系的学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意义建构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习的事物的规律、性质等。
(二)学习的方法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倡导教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这一理论既强调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也强调了教师作为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的指导作用,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使用以下几种学习方法:第一,注意在意义构建的过程中主动收集、分析学习资料,主动发现构建知识的重要意义;第二,鼓励学生在面对眼前的学习内容时尽量与自身已有的知识结构产生联系、加以思考;第三,教师须主动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学习动机;第四,创设积极的符合教学要求的学习情境,加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在教师的组织下加强学生的协作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学习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须主动删选、加工外部信息,并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探索,在构建过程中提出质疑,做出调整,所以在小学数学中,数学教学应是一个“主动的、活泼生动的、富含个性的”的教学过程,如此,才能促进学生积极建构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二、小学数学构建主义学习理念的应用
(一)精心设置教学悬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应当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紧密联系,从学生的已有知识与经验出发,创设有趣且生动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教师要创设“因学而疑,因疑而学”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不断进步。
如,在进行《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创设下列教学悬疑:北北和京京为上海世博会精心准备了剪纸,让学生观察课本,怎样对他们的作品进行比较?他们俩谁的作品面积较大?怎样将他们的剪纸变成长方形?通过以上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思考。
(二)及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调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精心设计教学材料具备一定的选择性和层次性,还要注意设置具有探究价值的开放性课堂,以此来增加学生学习材料的选择性以及增加数学教学的自由度。
在进行“质数与合数”课程的教学时,通常的教学方法是找出数字各自的约数的个数,再进行数字的分类,利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可以创新性地进行以下设计:让学生使用大小相同的正方形进行拼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即2个正方形可以拼接成一个长方形,而3个、5个、7个正方形也只能拼接成一个长方形;另外4个、8个、9个正方形却可以拼接成两种或者2中以上的长方形,这样,让学生在交流和观察中发现质数与合数的区别,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独特的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构建和完善了自身的认知结构。
(三)加强谈论与交流,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小学生的身上与生俱来就有着好奇的因子、探究的欲望,教师须在构建主义理念的指导下,将教学内容变得富有开放性、挑战性的,引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如,在进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拿48本书出来,告诉学生要将这捆书分别发给3个小组,让学生自由讨论:在第一组分的这捆书的二分之一,第二个小组分得四分之一,第三小组分的六分之一后,是否能够分完?哪一组分的最多等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学生中形成主动构建的氛围,最终强化学生的数学活动主体地位。
三、结语
构建主义理论对教学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构建主义指导下的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教师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摒弃落后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将教学的重心向学生转移,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善于学习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张健伟.从传统教学到建构主义教学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
[2]姜国波,哈红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综合英语教学[J].安康学院学报,2007
关键词:数学信息;处理能力;调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242-02
一、问题的缘起
2013年10月28日,我提着10万元现金到中国农业银行存钱,当排完队伍准备存钱时,柜台营业员说存5万元以上的现金需要出示身份证,但是我没带身份证的习惯,第一次存那么多钱,我哪知道银行的规则啊,于是营业员叫我存49999元,没办法我就先存了4万,转身提着6万元就回家了。在路上我突然醒悟,我身上虽然没有身份证,但是我有3张农行卡啊,每张分别存一些不就解决问题了吗?闻此,我在思考:当时我为什么没想到解决方法呢?此现象是纯属偶然吗?那么现实生活中我们学生的数学信息处理能力是怎么样的呢?为此,笔者有意在一次数学节活动中设计了以下一个题目:2013年11月11日小洁陪妈妈购物,一家商店“店庆五周年大酬宾”方案如下:购物满198元,送100元购物卷,凭购物加50元以上可再次购买商店里任何商品。小洁想:呀,我们可占便宜了!于是小洁让妈妈买了一件羊毛衫220元,妈妈付给服务员250元,找回30元,也得了一张100元,后来他们又加了80元买了一个皮包。回家后,小洁算了算,却发现今天购物其实就和往常一样打了折,商家并不会亏多少。请你算出小洁今天购物相当于打了几折。
考完试后,我们立即做了调查,调查的结果令人深思。
二、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对象为乐清市淡溪镇第一小学以及下属2个完小,共28名数学成绩比较优秀的六年级学生。共发放试卷和问卷各28份,并全部收回,有效率100%。
1、正确率是测试结果统计
本次测试28人,其中做正确的人数为6人,正确率为22.2%。从正确率可以看出,农村小学六年级学生对数学信息的处理能力令人堪忧。测试的对象都是每个班级的佼佼者,然而正确率极低,不难想象六年级学生的整体状况。
2、学生对问题难度的看法和自我检测
3、学生对“打几折”定义的理解
从表3可以看出,只有78.6%的学生理解“打几折”的意思,还有21.4%的学生不理解。虽然有78.6%的学生能理解“打几折”的意思,但是对比正确率,可以得知他们提取不到现价和原价,缺乏对数学信息的处理能力。
三、对结果的反思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知道小学生对多余数学信息的处理能力是较弱的,做题目时容易受到其它无关因素的干扰。以上述题目为例,虽然大部分学生能理解“打几折”的意思,也试图努力提取现价和原价,但是大部分学生最终还是提取不出来,因为他们缺乏对多余信息的处理能力。事实上,方均斌老师还在其论文《数学信息处理的批判性意识的调查与思考》一文中指出我们的学生还缺乏隐含信息的挖掘意识以及对数学信息与生活信息的综合处理意识。那么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追其缘由,由于长期以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遇到的数学问题基本都是没有问题的数学问题,而且数学问题给出的条件都是不多也不少刚刚好,并规定有确定的答案甚至答案唯一,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学生对数学信息处理的批判性意识的欠缺。
四、教学建议
1、设计开放性题目,让学生全方面思考
设计看开放题是新课标说提倡的,开放题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广泛的空间,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灵活性和多变性。开放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出示以下题目:红旗小学共有960名学生,其中男生占 ,少先队员占 ,______?面对这个问题,学生的答案不唯一,但是需要自己先对这3个数据进行思考,并进行合理的利用。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提问中看出学生对信息的理解程度和处理能力, 信息越多, 越复杂, 越能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2、设计一题多解、变式练习题,让学生多角度思考
一题多解、变式的练习,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可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在一题多解、变式练习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会中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探讨数学问题,进而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得到提高。在小学阶段,训练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莫过于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往往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组合图形的时,可以设计以下题目:求下图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对于此的解决,不同的学生会得到不同的成就感,因为面对这样的题目学会就会多角度分析与思考,以理解成很简单,也可以想象成很复杂,但是要想解决问题,就必须先分析问题。
3、提供多余的信息,让学生处理
现实生活中,在处理信息时往往需要在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做出选择与判断, 从而做出决策,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有必要为学生提供多余的信息材料, 让学生自主选择, 以培养其灵活、合理地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提供类似于本文中问卷调查中的购物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当然我们还可以设计其他题目,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设计如下题目:求以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学生要想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必须要分析底对应的高。通过这个的题目来训练学生面对多余信息时,不受其干扰。这样, 学生在以后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就能自觉地运用相关的处理方法去处理所遇到的问题, 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4、提供伪数学信息,让学生思辨
这里所说的伪数学信息指的是问题中出现的数据跟解决这个问题无关,是一个假命题。提供伪数学信息主要是让适度的犯错,通过犯错来提高学生的数学信息的批判意识和对信息的处理技巧。比如说:一条船上有75头牛,32只羊,那么船长是几岁?学生面对这个问题,由于思维的定势,往往会给出肯定的答案,因为在他们的心中,只有老师给出问题,就肯定会有正确的答案,经常会有唯书唯师的惰性心态。但是遇到这样的问题,教师只要稍微引导下,学生就会突然醒悟。因此教师可以适当的设计一些这样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进而提高对数学信息的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奠宙.小学数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
【关键词】小学品德 活动教学 冲突与矛盾 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76-02
我国小、中、高教学中,常以教师、教材、课堂三者为中心,在这种教学理念的驱使下就形成了以知识主动呈现、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1]。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先进教育模式的快速发展,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呈现出极大的弊端,严重阻碍青少年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积极性,在这种背景下,活动课应景而生。所谓活动课,《教育大辞典》中给出了明确的解释,是指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的,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变革、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实践活动。
小学品德活动课不仅能丰富、拓展教育教学方式,而且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儿童人格品质及道德修养的创建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实中,活动教学表现出许多不尽人意之处,造成课程的理论设计与现实收获存在差距。特别是,当下社会道德问题频发,成人世界的怪象让儿童耳濡目染,已影响到小学生健康人格品质的养成,新形势对小学品德教育有了更大的寄望与托付,并提出了更高和更严格的要求。
对活动教学与小学品德课的研究,国内诸多学者、教师做了大量的工作。胡重光[2]详细介绍了传统教育与活动教育之间的异同;肖海平等[3]阐述了体验式教学的优点,认为这种教育模式更加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程广文等[4]通过深入研究,发现了教学课堂活动教学的两面性,如果不正视这种两面性,活动教学将表现得不尽人意,进而提出需要在理论上充分认识这种两面性,把握活动教学的基本要求;张琰[5]在其硕士论文中论述了小学德育主题活动教学的必要性,并阐述了目前活动教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综上所述,学者、教师们已认识到小学品德活动教学的重要性及存在的现实问题,但文中很少给出问题的具体解决办法,以至于活动课的成效没实现和达到其设计价值。
本文笔者通过多年的小学品德教学实践,结合问卷调查,总结了小学品德活动教学课存在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通过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付诸实践达到了提高教学成效的目的,使活动教学的设计价值得以实现。
1.小学品德活动课存在的主要矛盾
1.1 课堂小环境与社会大环境的冲突
课堂小环境专指小学品德课堂,它是少年儿童步入学校后德育的主要方式,对塑造儿童的人格及品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儿童品德的培养离不开其所处的家庭、学校、社会等大环境对其品德养成提供的外部供给。
理论上课堂小环境与社会大环境对儿童品德的培养应当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但现实情况是儿童处于社会大环境中的时间要远长于小学品德课堂,品德养成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要远超课堂环境。这样一来,社会就成了他们的第一课堂,但问题接踵而至。当下,社会道德问题频发,随处可见不文明、不道德,甚至道德败坏的事情,儿童对这些事情基本没有辨别能力和是非观念,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下难免会养成坏习惯,有的时候家庭也成为了一个推波助澜的工具。例如,在进行少儿交通知识普及的过程中,所有小朋友都知道“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准则,但在模拟过马路时,有近一半的学生选择了红灯强行通过,下面截取了一部分师生对话,以供揣摩儿童的内心世界。
师:(对闯红灯的小朋友)小朋友们,你们为什么要闯红灯?
生1:马路上没车,平时和爸爸妈妈在马路上没车时也闯红灯。
生2:这么多人一起闯,我不怕。
生3:我是看见有人走了,就跟着走。
师:(对未闯红灯的小朋友)小朋友们,你们看见这种情况应当怎么办?
生4:红灯停。
生5:我也想跟着走了,平时回家过马路等红灯太久了。
由师生对话可见一斑,社会环境对儿童的行为举止的养成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作用,特别是从学生5的回答中可见不良行为的传播方式与影响力。
1.2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模式的冲突
现在国家和社会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诚然,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并不存在冲突,但教育模式却很难统一。在升学考试指挥棒的引导下,学习成绩,特别是计入升学统计的成绩分数仍然是学生、教师、家长、学校最为注重的教育成果,我国的小学、中学教育仍很难脱离应试教育的影子。
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品德教育可谓困难不少。从小学生角度来讲,家庭与学校给他们的主要压力还是学好语文、数学(外加小学英语),以至布置许多课堂和课外作业,造成小朋友没有多余的时间自由思考,发现自己的短处与不足;从教师的角度讲,语文、数学这类主课依旧是学校考核他们的标准,班主任在权衡班级发展情况时,依旧把语、数放在第一位,以至于时间冲突时可以挤占品德课;从家长的角度讲,孩子能顺利进入理想中的上一级学校,语数成绩更显重要,他们自我的认为小孩品德的良莠不齐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甚至起初还非常自信能把握小孩的性格和品德的发展;从学校角度讲,教委考核它们的指标依旧是升学率,这就造成学校在制定政策的时候资源向应试教育倾斜。
由此可见,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冲突已广泛影响到儿童的品德教育。
1.3 教师本位与学生独立思考的冲突
教师本位与学生独立思考的冲突表现在两个极端。第一个极端为教师一人霸占整个品德活动课堂,充当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沦为被动的接受者,这样一来活动课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并无二法,整个过程并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并不能起到培养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实践的作用。造成这一极端的主观原因是教师的懈怠,照本宣科是最节省备课时间与精力的惰性教学方式;客观原因就是品德活动课堂需要设置活动类容较多,工作量较大,要求授课教师的能力较高,而就现目前来看,多数学校无专职的品德教师,大多由其他的学科教师兼任。
另外一个极端是活动课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教师的主导性。品德活动课是引导小朋友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和体验,是儿童直接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逐步习得的课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但有的教师由于认识不到位,在活动课中过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忽视了自己在活动中所扮演角色的责任。这样带来的结果便是学生虽参与了活动,并且进行了独立思考和探索,但他们没有教师的引导,成了无头苍蝇,这样的课堂很难说会收到成效。
2.提高教学成效的方法探讨
形势倒逼改革,面对错综复杂的小学品德教育教学环境,作为人民教师,应当努力排除困难,让小学品德活动教育落到实处。
2.1解决课堂小环境与社会大环境的冲突关键在于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和把握社会环境对学生性格和行为成长的影响,善于利用社会正能量事件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利用反面事件引导学生远离并自觉抵制假恶丑,可充分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开展主题活动,让小学生自由发言、分组讨论、各抒己见。有效途径是与家长联动,双管齐下对学生做好榜样与实践教育。例如,可以设置家长开放日,让家长参与到小朋友品德教育中来,通过设置一些趣味活动,并将品德教育融入活动中,这样一来可促进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二来可引发家长对儿童品德教育的重视。
2.2从小学品德教师自身解决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模式的冲突出发,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每周两三节课的教学时间,课前认真策划、组织活动,使活动课内容有意义、学生有兴趣,活动中有参与、活动后有收获。同时,要坚决反对挤占正常授课时间,要向其他老师、学校、家长说明小学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学习不好是次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这句话虽然不能完全苟同,但我完全赞成个人品德的好坏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反面教材马加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成绩优秀,但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因琐事与同学积怨,产生了报复杀人的恶念,最终使得多个家庭为之悲恸。
2.3要解决教师本位与学生独立思考间的冲突,主要还是要认识到小学品德活动课,其教学方式是教师、学生共同参与主题活动,教师的角色应是指导者、支持者、引路人、合作者,学生应当是活动中的主人翁。活动中学生不能离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在学生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是首位的。但也不能过分干预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可直接参与到所创设的活动情景中,扮演一个角色,不以教师的口吻来讲话,而是以平等的对话、行为来打动、启发学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季丹丹.小学品社课活动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胡重光.构建21世纪我国小学课堂教学新模式[J].教育探索,2003,(8):26~27.
[3]肖海平, 付波华. 体验式教学: 素质教育的理想选择[J]. 教育理论研究, 2004, 1: 9~11.
[4]程广文,宋乃庆.论数学课堂活动教学两面性[J].教育学报,2007, 3(4):35-38.
[5]张琰.关于小学德育主体活动教学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